CN111146505A -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6505A
CN111146505A CN201911028650.6A CN201911028650A CN111146505A CN 111146505 A CN111146505 A CN 111146505A CN 201911028650 A CN201911028650 A CN 201911028650A CN 111146505 A CN111146505 A CN 111146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ody
separator
negative electrode
winding start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2865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46505B (zh
Inventor
寺岛纯平
阿部数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146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6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46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6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具备卷绕电极体,该卷绕电极体是第1隔板、负极体、第2隔板和正极体重叠卷绕而成的。该卷绕电极体具有扁平部和两个弯曲部。正极体的卷绕开始端、负极体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结束端位于扁平部。在与卷绕轴正交的截面中,将基准方向上的从弯折端直线到负极体的卷绕开始端为止的距离设为A,将基准方向上的从弯折端直线到正极体的卷绕开始端为止的距离设为B,将基准方向上的从弯折端直线到负极体的卷绕结束端为止的距离设为X时,A、B、X满足A<B<X。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本申请基于2018年11月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209038号要求优先权,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引入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由于重量轻且能够获得高能量密度,因此被广泛用作个人电脑、便携终端等的移动电源或EV(电动汽车)、HV(混合动力汽车)、PH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的车辆驱动用电源。例如,日本特开2017-59395号公报记载的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一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卷绕电极体。该卷绕电极体中,正极板、第1隔板、负极板和第2隔板重叠并卷绕。
发明内容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如果在卷绕电极体内(例如正极板与隔板之间或负极板与隔板之间)存在间隙,则有时电流密度会发生不均。如果电流密度发生不均,则会局部产生电阻差,有可能导致非水电解液中的离子(例如锂离子等)以金属形态在负极上析出。金属的析出有时会导致电池性能降低。因此,期望通过抑制金属的析出,来抑制电池性能降低。
本发明的典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卷绕电极体内的间隙、抑制金属析出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为实现该目的,在此公开的一技术方案涉及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具备卷绕电极体,该卷绕电极体是第1隔板、负极体、第2隔板和正极体重叠卷绕而成的。上述卷绕电极体具有:该卷绕电极体的外表面由曲面构成的两个弯曲部(R部),上述两个弯曲部是与卷绕轴正交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以及具有两个扁平表面的扁平部,上述扁平部是被该两个弯曲部夹着的中央部分。上述正极体的卷绕开始端、上述负极体的卷绕开始端和上述负极体的卷绕结束端位于上述扁平部。在与上述卷绕轴正交的截面中,从上述第1隔板和上述第2隔板的卷绕开始端起第1个弯折点为第1弯折点,从该卷绕开始端起第2个弯曲电为第2弯折点,穿过该第2弯折点并且与上述两个扁平表面正交的直线为弯折端直线,该扁平表面延伸的方向为基准方向,将上述基准方向上的从弯折端直线到上述负极体的卷绕开始端为止的距离设为A。在上述截面中,将上述基准方向上的从上述弯折端直线到上述正极体的卷绕开始端为止的距离设为B。在上述截面中,将上述基准方向上的从上述弯折端直线到上述负极体的卷绕结束端为止的距离设为X。此时,A、B、X满足以下关系:
A<B<X。
根据本公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在与卷绕轴正交的截面中,负极体的卷绕开始端、正极体的卷绕开始端和负极体的卷绕结束端以该顺序配置在靠近弯折端直线的位置,在上述基准方向上,各自的位置错开。由此,能够减小卷绕电极体中的间隙。卷绕电极体中的间隙例如包括负极体的卷绕开始端与隔板之间、正极体的卷绕开始端与隔板之间、以及负极体的卷绕结束端与隔板之间中的至少一个间隙。由此,能够减小卷绕电极体中的电流密度发生不均、局部产生电阻差的可能性。从而,能够抑制非水电解液中的离子以金属形态析出,抑制电池性能降低。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一优选方案中,在上述截面中,将上述第1弯折点与上述第2弯折点之间的上述扁平部的长度设为L时,A、B、X、L满足以下关系:
0≤A/L≤0.15、0.025≤B/L≤0.375、以及0.05≤X/L。
根据该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抑制金属析出,进一步抑制电池性能降低。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另一优选方案中,上述第1隔板和上述第2隔板的卷绕开始端位于上述扁平部。上述第1隔板和上述第2隔板在上述第1弯折点折回后,在上述第2弯折点向与上述第1隔板和上述第2隔板的卷绕开始端侧相反的一侧折回并卷绕。在上述截面中,将上述第1弯折点与上述第2弯折点之间的上述扁平部的长度设为L。在上述截面中,将上述基准方向上的从上述弯折端直线到上述第1隔板的卷绕开始端为止的距离设为C。在上述截面中,将上述基准方向上的从上述弯折端直线到上述第2隔板的卷绕开始端为止的距离设为D。此时,C、D、L、X满足以下关系:
X≤C<L、以及X≤D<L。
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小包括负极体的卷绕开始端与隔板之间的间隙在内的卷绕电极体中的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金属析出,进一步抑制电池性能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1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1的电极体20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卷绕电极体20的截面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测定装置200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中的典型实施方式之一进行详细说明。本说明书中没有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且实施所需的事项,可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该领域现有技术的设计事项来掌握。本发明能够基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容和该领域技术常识而实施。再者,以下的附图中,对发挥相同作用的构件、部位附带相同标记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厚度等)并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
本说明书中,“电池”通常是指能够取出电能的蓄电设备,包括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二次电池”通常是指能够反复充放电的蓄电设备,除了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所谓的蓄电池(即化学电池)以外,还包括双电层电容器等电容器(即物理电池)。以下,例示出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的一种的扁平方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对本公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进行详细说明。但并不意图将本公开涉及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结构>
图1所示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1,是具备卷绕电极体20、非水电解液10和电池壳体30的密闭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壳体30将卷绕电极体20和非水电解液10以密封在内部的状态收纳。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壳体30的形状是扁平的方形。电池壳体30具备一端具有开口部的箱型的主体31、以及用于堵塞该主体的开口部的板状的盖体32。电池壳体30(详细而言为电池壳体30的盖体32)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的正极端子42和负极端子44、以及安全阀36。安全阀36在电池壳体30的内压上升到预定水平以上的情况下将该内压开放。另外,电池壳体30设有用于将非水电解液10注入内部的注入口(未图示)。作为电池壳体30的材质,例如可使用铝等重量轻且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材料。但也可以改变电池壳体的构成。例如,作为电池壳体,可以使用具有可挠性的层压片。另外,电池壳体的形状可以是方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圆筒状等)。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卷绕电极体(以下简称为“电极体”)20中,长条状的正极体(正极片)50、长条状的第1隔板71、长条状的负极体(负极片)60和长条状的第2隔板72重叠卷绕。详细而言,正极体50中,在长条状的正极集电体52的一面或两面(本实施方式中为两面),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54。负极体60中,在长条状的负极集电体62的一面或两面(本实施方式中为两面),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64。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分52A和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分62A以从电极体20的卷绕轴方向(与上述长度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外伸出的方式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分52A是没有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54,从而露出了正极集电体52的部分。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分62A是没有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64,从而露出了负极集电体62的部分。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分52A和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分62A分别与正极集电板42A和负极集电板44A(参照图1)接合。正极集电板42A与正极端子42(参照图1)电连接,负极集电板44A与负极端子44(参照图1)电连接。
构成电极体20的正负极的材料、构件,可以不限制地使用与以往一般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同样的材料、构件。例如,作为正极集电体52,可以不特别限制地使用能够作为这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正极集电体使用的材料。典型优选具有良好导电性的金属制的正极集电体。例如可以采用铝、镍、钛、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作为正极集电体52。特别优选铝(例如铝箔)。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54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层状结构、尖晶石结构等锂复合金属氧化物(例如LiNi1/3Co1/3Mn1/3O2、LiNiO2、LiCoO2、LiFeO2、LiMn2O4、LiNi0.5Mn1.5O4,LiCrMnO4、LiFePO4等)。正极活性物质层54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形成:使正极活性物质与根据需要而使用的材料(导电材料、粘合剂等)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例如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中,调制糊剂状(或浆液状)的组合物,将适当量的该组合物赋予正极集电体52的表面并进行干燥。
作为负极集电体62,可以不特别限制地使用能够作为这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负极集电体使用的材料。典型优选具有良好导电性的金属制的负极集电体,例如可以使用铜(例如铜箔)、以铜为主体的合金。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层64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至少一部分包含石墨结构(层状结构)的粒子状(或球状、鳞片状)的碳材料、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例如Li4Ti5O12等锂钛复合氧化物)、锂过渡金属复合氮化物等。负极活性物质层64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形成:使负极活性物质与根据需要而使用的材料(粘合剂等)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例如离子交换水)中,调制糊剂状(或浆液状)的组合物,将适当量的该组合物赋予负极集电体62的表面并进行干燥。
作为第1隔板71和第2隔板72,可以不特别限制地使用以往公知的多孔质片构成的隔板。例如可举出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烃树脂构成的多孔质片(薄膜、无纺布等)。该多孔质片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例如在PE层的两面层叠有PP层的三层结构)。另外,可以在多孔质片的一面或两面具备多孔质的耐热层。该耐热层例如可以是包含无机填料和粘合剂的层(也称为填料层)。作为无机填料,例如可优选采用氧化铝、勃姆石、二氧化硅等。
与电极体20一起收纳于电池壳体30中的非水电解液10,是在适当的非水溶剂中含有支持盐而形成的,可以不特别限制地采用以往公知的非水电解液。例如,作为非水溶剂,可使用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等。另外,作为支持盐,例如可优选使用锂盐(例如LiBOB、LiPF6等)。本实施方式中,采用LiBOB。该情况下,非水电解液10中的LiBOB含量优选为0.3~0.6wt%。
接着,参照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极体20的一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再者,图3示意性地示出电极体20的结构,图3所示的电极体20的间隙并不反映实际的间隙的大小。另外,通过将电极体20进行约束(束缚),电极体20内的间隙会减少。
如图3所示,电极体20具有两个弯曲部22A、22B和扁平部24。两个弯曲部22A、22B是与卷绕轴W(参照图2)正交的长度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是电极体20的外表面由曲面构成的部分。扁平部24是被两个弯曲部22A、22B夹着的中央部分。扁平部24在电极体20的厚度方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一对扁平表面26。本实施方式中,当电极体20在厚度方向上被约束时,一对扁平表面26受到约束压力。电极体20以两个弯曲部22A、22B中的一个与电池壳体的盖体32(参照图1)相对的方式,收纳在电池壳体30(主体31)内。
如上所述,第1隔板71、负极体60、第2隔板72和正极体50重叠卷绕。从电荷载体的接收性的观点出发,负极体60的最外周部分优选位于比正极体50的卷绕结束端50B靠电极体20的外周侧。另外,优选电极体20的最外周为第1隔板71,在电极体20中位于最外周侧的负极体60被第1隔板71和第2隔板72覆盖。由此,能够更切实地使电极体20的表面与电池壳体30的内壁绝缘。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1隔板71在多孔质片的一面具备耐热层(未图示)。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2隔板72在多孔质片的一面具备耐热层(未图示)。本实施方式中,第1隔板71的耐热层形成在第1隔板71的内周面、即形成在第1隔板71的树脂层的内周面。因此,第1隔板71的耐热层配置在正极体50侧。本实施方式中,第2隔板72的耐热层形成在第2隔板72的外周面、即形成在第2隔板72的树脂层的外周面。因此,第2隔板72的耐热层配置在正极体50侧。
电极体20例如可以通过将第1隔板71、负极体60、第2隔板72和正极体50围绕着与卷绕轴W方向正交的截面为扁平的卷芯卷绕而形成为扁平形状。另外,电极体20例如可以通过在将第1隔板71、负极体60、第2隔板72和正极体50卷绕成圆筒状后,从侧面方向按压而形成为扁平形状。电极体20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形成。
第1隔板71的卷绕开始端71A和第2隔板72的卷绕开始端72A位于扁平部24。优选第1隔板71和第2隔板72比负极体60更先被卷绕。另外,优选负极体60比正极体50更先被卷绕。详细而言,在与卷绕轴W正交的截面中,将从第1隔板71和第2隔板72的卷绕开始端71A、72A起第1个弯折点设为第1弯折点P1。将从第1隔板71和第2隔板72的卷绕开始端71A、72A起第2个弯折点设为第2弯折点P2。第1隔板71和第2隔板72在第1弯折点P1弯折后,在第2弯折点P2向与卷绕开始端71A、72A侧相反的一侧折回并卷绕。
负极体60的卷绕开始端60A被夹入在第2弯折点P2弯折的第2隔板72之间,与第2隔板72一起被卷绕。负极体60的卷绕开始端60A位于扁平部24。正极体50的卷绕开始端50A被夹入在第2弯折点P2弯折的第2隔板72的外周侧与在第2弯折点P2弯折的第1隔板71的内周侧,向第2隔板72的外周侧卷绕。正极体50的卷绕开始端50A位于扁平部24。在正极体50的外周侧卷绕第1隔板71。在第1隔板71的外周侧卷绕负极体60。
第1隔板71的最外周部分配置在比第2隔板72的最外周部分靠外周侧的位置。即、第2隔板72的最外周部分配置在比第1隔板71的最外周部分靠内周侧的位置。再者,在第1隔板71的最外周部分与第2隔板72的最外周部分之间没有配置正极体50和负极体60。因此,第1隔板71的最外周部分与第2隔板72的最外周部分接触。
第1隔板71的最外周部分是在第1隔板71中配置在最外周侧的部分。因此,第1隔板71的最外周部分形成电极体20的外周面。另外,第2隔板72的最外周部分是在第2隔板72中配置在最外周侧的部分。因此,第2隔板72的最外周部分配置在比第1隔板71的最外周部分靠内周侧一层的位置。
负极体60的卷绕结束端60B通过由第1隔板71的最外周部分和第2隔板72的最外周部分形成的一对隔板从外周侧覆盖。即、负极体60的卷绕结束端60B配置在比第1隔板71的最外周部分和第2隔板72的最外周部分靠内周侧的位置。负极体60的卷绕结束端60B位于扁平部。正极体50的卷绕结束端50B配置在比负极体60的最外周部分靠内周侧的位置。作为一例,正极体50的卷绕结束端50B位于两个弯曲部22A、22B中的一个(例如弯曲部22A)。因此,负极体60的最外周部分配置在比正极体50的最外周部分靠外周侧的位置。
第1隔板71的卷绕结束端71B优选与第2隔板72的卷绕结束端72B一起通过胶带90而固定在第1隔板71的靠内周侧1层的外周面。再者,胶带90可以与第1隔板71的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图3的纸面进深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粘接。再者,通过在电极体20的扁平部24配置胶带90,即使在电极体20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胶带90也难以剥离。
在此,将通过第2弯折点P2并且与扁平部24的两个扁平表面26正交的直线称为弯折端直线J。将两个扁平表面26延伸的方向设为基准方向。在与卷绕轴W正交的截面中,将基准方向上的从弯折端直线J到负极体60的卷绕开始端60A为止的距离设为A。在与卷绕轴W正交的截面中,将基准方向上的从弯折端直线J到正极体50的卷绕开始端50A为止的距离设为B。在与卷绕轴W正交的截面中,将基准方向上的从弯折端直线J到负极体60的卷绕结束端60B为止的距离设为X。此时,距离A、B、X满足以下关系:A<B<X。在与卷绕轴W正交的截面中,负极体60的卷绕开始端60A、正极体50的卷绕开始端50A和负极体60的卷绕结束端60B依次配置在接近弯折端直线J的位置,在基准方向上,各自的位置错开。由此,能够减小电极体20中的间隙。电极体20中的间隙,包括负极体60的卷绕开始端60A与隔板之间、正极体50的卷绕开始端50A与隔板之间、以及负极体60的卷绕结束端60B与隔板之间的间隙中的至少一者。由此,能够减小电极体20中的电流密度发生不均、局部产生电阻差的可能性。从而,能够抑制非水电解液中的离子作为金属析出,能够抑制电池性能降低。再者,第1隔板71和第2隔板72在第1弯折点P1弯折而产生的间隙,对于电池反应没有帮助。另外,第1隔板71和第2隔板72通常比正极体50和负极体60薄且柔软。因此,该间隙会通过电极体20被约束而大幅减小。
另外,在与卷绕轴W正交的截面中,将第1弯折点P1与第2弯折点P2之间的扁平部24的长度设为L。此时,距离A、B、X和长度L满足A<B<X,并且优选满足以下关系:0≤A/L≤0.15、0.025≤B/L≤0.375、以及0.05≤X/L。该情况下,如后述的评价试验的试验结果所示,能够进一步抑制金属析出,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池性能降低。
另外,在与卷绕轴W正交的截面中,将基准方向上的从弯折端直线J到第1隔板71的卷绕开始端71A为止的距离设为C。在与卷绕轴W正交的截面中,将基准方向上的从弯折端直线J到第2隔板72的卷绕开始端72A为止的距离设为D。此时,距离C、D、X和长度L优选满足以下关系:X≤C<L、以及X≤D<L。该情况下,包括负极体60的卷绕开始端60A与隔板之间的间隙在内的电极体20中的间隙减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金属析出,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池性能降低。
接着,对利用实施例和比较例进行的评价试验的试验结果进行说明。作为实施例和比较例,使用作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一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将评价试验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A/L B/L X/L C/L D/L Li析出 输出[W] 电阻增加率[%]
比较例1 0.6 0.575 0.5 0.6 0.6 185 103
比较例2 0.8 0.775 0.75 0.6 0.6 207 103
比较例3 1.025 1.05 1 0.6 0.6 207 103
实施例1 0 0.1625 0.4 0.6 0.6 207 103
实施例2 0.15 0.1625 0.4 0.6 0.6 208 103
实施例3 0.15 0.375 0.4 0.6 0.6 207 103
实施例4 0.15 0.375 0.4 0.6 0.6 207 103
实施例5 0 0.025 0.05 0.6 0.6 207 103
实施例6 0.025 0.05 0.1 0.6 0.6 207 103
实施例7 0.15 0.175 0.2 0.6 0.6 207 103
实施例8 0.15 0.375 0.6 0.6 0.6 207 103
在此,将A<B<X设为条件1,将0≤A/L≤0.15设为条件2,将0.025≤B/L≤0.375设为条件3,将0.05≤X/L设为条件4,将X≤C<L设为条件5,将X≤D<L设为条件6。实施例1~实施例8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满足条件1~条件6的所有条件。比较例1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满足条件4~条件6,不满足条件1~条件3。比较例2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满足条件4,但不满足条件1~条件3、条件5和条件6。比较例3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满足条件4,但不满足条件1~条件3、条件5和条件6。
评价试验中,将锂离子二次电池调整为SOC(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90%的状态(额定容量的大致90%的充电状态),在低温区域(在此为-10℃)中,进行充放电循环试验。具体而言,在充放电循环试验中,将以35C电流速率进行5秒充电后,暂停预定时间,然后以相同的速率放电5秒,再暂停预定时间的操作作为1个循环,反复进行1000次循环。进行充放电循环试验后,测定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输出和电阻增加率。另外,将锂离子二次电池分解,观察非水电解液中的离子(锂离子)是否作为金属(锂)析出。
评价试验的结果,比较例2和比较例3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输出为207W,比较例1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输出稍低,为185W。比较例1~比较例3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阻增加率都是103%。然后,对于比较例1~比较例3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都观察到了锂的析出。
另一方面,评价试验的结果,实施例1和实施例3~实施例8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输出为207W,实施例2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输出为208W。实施例1~实施例8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阻增加率都是103%。然后,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8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都没有观察到锂的析出。
将比较例的试验结果与实施例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例中观察到了锂的析出,但实施例中没有观察到锂的析出。即、在不满足条件1~条件3的情况下,观察到了锂的析出,在满足条件4但不满足其它条件的情况下,观察到了锂的析出。另一方面,在不仅是条件1~3,而是满足条件1~条件6的情况下,没有观察到锂的析出。这是由于在满足条件1~条件6的情况下,电极体中的间隙减少,能够抑制锂的析出。另外,在满足条件4~条件6但不满足条件1~条件3的情况下,电极体中的间隙可能并未有效地减小。
再者,电极体20在从扁平部24的两个扁平表面26的两侧被约束的状态下使用。电极体20可以被约束构件约束。另外,可以通过电池壳体30(主体31)的与扁平表面26相对的板面来约束电极体20。另外,电极体20可以从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1的电池壳体30(主体31)的外侧被约束。另外,多个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1可以在相邻的电池壳体30内的电极体20的扁平表面26相对的方向上排列而作为电池组使用。然后,可以是电池组整体被约束构件约束,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1的电极体20从扁平部24的两个扁平表面26的两侧被约束。再者,电极体20优选以3kN以上且12kN以下的约束载荷被约束。
将电极体20约束的约束载荷可以使用测定装置进行测定。参照图4,对作为测定装置的一例的测定装置200和约束载荷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测定装置200具备Autograph(オートグラフ)201、两个加压用夹具202、以及台座203。在此说明的测定方法中,作为一例,对将多个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1排列而成的电池组100的约束载荷进行测定。在电池组100中,多个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1在相邻的电池壳体30内的电极体20的扁平表面26相对的方向上排列。电池组100整体从多个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1排列的方向的两侧(图4中的上侧和下侧)被两个端板101A、101B夹持,由约束金属板103约束。
在台座203上配置加压用夹具202中的一个。在加压用夹具202的另一个上,配置Autograph201。以将两个加压用夹具202分别配置在两侧的端板101A、101B的外侧的方式,将电池组100安装于测定装置200。当上侧的端板101A被加压用夹具202向下(沿箭头210的方向)加压时,由端板101A、101B夹持的电池组100稍稍被压缩。由此,在下侧的端板101B与约束金属板103之间稍微产生间隙G。调整Autograph使该间隙G成为预定范围内的间隙,测定约束载荷。这样能够测定对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1进行约束的约束载荷。
再者,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只是一例。因此,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技术进行变更。例如,充放电循环试验中的各种条件(例如试验温度和充放电时间等)可以根据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结构和材质等进行变更。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各种条件可以根据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结构和材质等进行变更。

Claims (3)

1.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具备卷绕电极体,所述卷绕电极体是第1隔板、负极体、第2隔板和正极体重叠卷绕而成的,
所述卷绕电极体具有:
所述卷绕电极体的外表面由曲面构成的两个弯曲部,所述两个弯曲部是与卷绕轴正交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以及
具有两个扁平表面的扁平部,所述扁平部是被所述两个弯曲部夹着的中央部分,
所述正极体的卷绕开始端、所述负极体的卷绕开始端和所述负极体的卷绕结束端位于所述扁平部,
在与所述卷绕轴正交的截面中,从所述第1隔板和所述第2隔板的卷绕开始端起第1个弯折点为第1弯折点,从该卷绕开始端起第2个弯折点为第2弯折点,穿过该第2弯折点并且与所述两个扁平表面正交的直线为弯折端直线,所述扁平表面延伸的方向为基准方向,
在所述截面中,将所述基准方向上的从所述弯折端直线到所述负极体的卷绕开始端为止的距离设为A,
在所述截面中,将所述基准方向上的从所述弯折端直线到所述正极体的卷绕开始端为止的距离设为B,
在所述截面中,将所述基准方向上的从所述弯折端直线到所述负极体的卷绕结束端为止的距离设为X,
此时,A、B、X满足以下关系:
A<B<X。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在所述截面中,将所述第1弯折点与所述第2弯折点之间的所述扁平部的长度设为L时,A、B、X、L满足以下关系:
0≤A/L≤0.15、0.025≤B/L≤0.375、以及0.05≤X/L。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所述第1隔板和所述第2隔板各自的所述卷绕开始端位于所述扁平部,
所述第1隔板和所述第2隔板在所述第1弯折点折回后,在所述第2弯折点向与所述第1隔板和所述第2隔板的所述卷绕开始端侧相反的一侧折回并卷绕,
在所述截面中,将所述第1弯折点与所述第2弯折点之间的所述扁平部的长度设为L,
在所述截面中,将所述基准方向上的从所述弯折端直线到所述第1隔板的所述卷绕开始端为止的距离设为C,
在所述截面中,将所述基准方向上的从所述弯折端直线到所述第2隔板的所述卷绕开始端为止的距离设为D,
此时,C、D、L、X满足以下关系:
X≤C<L、以及X≤D<L。
CN201911028650.6A 2018-11-06 2019-10-28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Active CN1111465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9038A JP7079414B2 (ja) 2018-11-06 2018-11-06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8-209038 2018-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6505A true CN111146505A (zh) 2020-05-12
CN111146505B CN111146505B (zh) 2023-04-07

Family

ID=70459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28650.6A Active CN111146505B (zh) 2018-11-06 2019-10-28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7495B2 (zh)
JP (1) JP7079414B2 (zh)
KR (1) KR102226890B1 (zh)
CN (1) CN111146505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9394A (zh) * 2002-02-19 2004-03-03 ����Sdi��ʽ����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锂离子电池
CN1713417A (zh) * 2004-06-25 2005-12-28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极组件和使用该电极组件的可再充电电池
JP2006260904A (ja) * 2005-03-16 2006-09-28 Sony Corp 巻回型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42139A (zh) * 2007-11-19 2009-05-27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极组件和利用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CN102484285A (zh) * 2009-09-28 2012-05-30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13229181A (ja) * 2012-04-25 2013-11-07 Toyota Motor Corp 二次電池
JP2014045002A (ja) * 2012-08-24 2014-03-13 Jsr Corp 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群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US20150243977A1 (en) * 2014-02-27 2015-08-27 Sony Corporation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electric vehicle, electric power storage system,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6816641A (zh) * 2015-12-02 2017-06-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涡旋卷绕电极和制造涡旋卷绕电极的方法
CN107154312A (zh) * 2016-03-04 2017-09-12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电化学器件和电化学器件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9669A (ja) * 2001-09-28 2003-04-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薄型電池
JP2007335165A (ja) 2006-06-13 2007-12-27 Sony Corp 電池
KR100982003B1 (ko) 2008-04-17 2010-09-1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절연특성이 향상된 전지
JP5267873B2 (ja) 2009-06-12 2013-08-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78028A (ja) * 2015-03-20 2016-10-0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極体、及び電極体を備える蓄電素子
JP6436027B2 (ja) 2015-09-16 2018-1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CN207183445U (zh) * 2017-06-29 2018-04-03 山东同大新能源有限公司 高比能锂离子电池
JP6975381B2 (ja) 2017-10-02 2021-1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9394A (zh) * 2002-02-19 2004-03-03 ����Sdi��ʽ����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锂离子电池
CN1713417A (zh) * 2004-06-25 2005-12-28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极组件和使用该电极组件的可再充电电池
JP2006260904A (ja) * 2005-03-16 2006-09-28 Sony Corp 巻回型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42139A (zh) * 2007-11-19 2009-05-27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极组件和利用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CN102484285A (zh) * 2009-09-28 2012-05-30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13229181A (ja) * 2012-04-25 2013-11-07 Toyota Motor Corp 二次電池
JP2014045002A (ja) * 2012-08-24 2014-03-13 Jsr Corp 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群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US20150243977A1 (en) * 2014-02-27 2015-08-27 Sony Corporation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electric vehicle, electric power storage system,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6816641A (zh) * 2015-12-02 2017-06-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涡旋卷绕电极和制造涡旋卷绕电极的方法
CN107154312A (zh) * 2016-03-04 2017-09-12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电化学器件和电化学器件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77492A (ja) 2020-05-21
KR102226890B1 (ko) 2021-03-12
JP7079414B2 (ja) 2022-06-02
CN111146505B (zh) 2023-04-07
US11387495B2 (en) 2022-07-12
KR20200052234A (ko) 2020-05-14
US20200144675A1 (en) 2020-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02347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6460413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US875891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US9859534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07808975B (zh) 密闭型二次电池
CN110021781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EP3131149B1 (en) Flat-type secondary battery
CN111146505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JP2015002043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681017B2 (ja) 電極体を有する二次電池
JP7365562B2 (ja) 二次電池の捲回電極体
CN112952302B (zh)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7157907B2 (ja) 端子の接合状態判定方法
JP7045644B2 (ja) 密閉型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JP7284920B2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325471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220077502A1 (en)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24031547A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
JP2024042132A (ja) 捲回電極体および二次電池と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23079669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23167186A (ja) 電池および該電池を備えた組電池
JP2023140035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KR20140029677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상기 전극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JP2017098205A (ja) 電極体を有する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