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8927A - 车辆用柱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8927A
CN111098927A CN201910912362.0A CN201910912362A CN111098927A CN 111098927 A CN111098927 A CN 111098927A CN 201910912362 A CN201910912362 A CN 201910912362A CN 111098927 A CN111098927 A CN 111098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vehicle
pillar
frame member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23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8927B (zh
Inventor
神村信哉
宫下敏也
池田光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98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8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89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89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柱结构,具有:第一柱,其构成前柱的一部分,并且具有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的第一框架部件、和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以与所述第一框架部件对置的方式被设置的第二框架部件,所述第一框架部件和所述第二框架部件通过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被重叠焊接在一起并且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被凸缘焊接在一起,从而被形成为筒状;第二柱,其构成所述前柱的另一部分且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柱而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被配置在车辆后方侧,并且具有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的第三框架部件、和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以与所述第三框架部件对置的方式被设置的所述第四框架部件,所述第三框架部件和所述第四框架部件通过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被重叠焊接在一起并且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被凸缘焊接在一起的方式,从而被形成为筒状;透明部件,其被架设在所述第一柱与所述第二柱之间,且从驾驶席侧进行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车辆外部。

Description

车辆用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the present disclosure)涉及一种车辆用柱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7-750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关于车辆用柱结构的发明。在该车辆用柱结构中,前柱的框架由实心的大致矩形柱状的透明部件而构成,并且在该透明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分别设置有保持部。因此,驾驶员能够从该两个保持部之间经由透明部件而对前柱的对面一侧的对象物进行目视确认。
但是,虽然在日本特开2017-7509号公报所公开的车辆用柱结构中,两个保持部在与前柱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大致被形成为L字状,但是为了提高车辆正面碰撞(以下,仅称为“正碰”)时的碰撞性能,而优选通过将保持部件设为筒状,从而提高前柱的弯曲刚性,由此使前柱的变形量降低。然而,如果将保持部件设为筒状,则前柱自身的宽度会变大,因此由驾驶员所看到的视野会变窄。因此,日本特开2017-7509号公报所涉及的技术,在这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公开(the present disclosure)获得一种能够使车辆驾驶时的较宽的视野的确保、和正碰时的碰撞性能的提高同时成立的车辆用柱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a first aspect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为,一种车辆用柱结构,具有:第一柱,其构成前柱的一部分,并且具有第一框架部件和第二框架部件,所述第一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所述第二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以与所述第一框架部件对置的方式被设置,所述第一框架部件和所述第二框架部件通过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被重叠焊接在一起并且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被凸缘焊接在一起,从而被形成为筒状;第二柱,其构成所述前柱的另一部分且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柱而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被配置在车辆后方侧,并且所述第二柱具有第三框架部件和第四框架部件,所述第三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所述第四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以与所述第三框架部件对置的方式被设置,所述第三框架部件和所述第四框架部件通过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被重叠焊接在一起并且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被凸缘焊接在一起的方式,从而被形成为筒状;透明部件,其被架设在所述第一柱与所述第二柱之间,且从驾驶席侧进行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车辆外部。
根据上述第一方式,车辆用柱结构具有第一柱、第二柱和透明部件。第一柱构成前柱的一部分,并且具有第一框架部件和第二框架部件。第一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和第一框架部件同样地,第二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与第一框架部件相对置。第一框架部件和第二框架部件通过重叠焊接而将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接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凸缘焊接而将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接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在第一柱的车辆前方侧不需要用于第一框架部件和第二框架部件的接合的凸缘。因此,能够使第一柱的宽度变窄。此外,第二柱构成前柱的另一部分且以相对于第一柱而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被配置在车辆后方侧处,并且具有第三框架部件和第四框架部件。第三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和第三框架部件同样地,第四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以与第三框架部件相对置的方式被配置。第三框架部件和第四框架部件通过重叠焊接而将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接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凸缘焊接而将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接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和第一柱同样地,在第二柱的车辆前方侧不需要用于第三框架部件和第四框架部件的接合的凸缘。因此,能够使第二柱变窄。由此,由于前柱整体的宽度变窄,因此能够扩大驾驶员的视野,并且由于驾驶员能够从被架设在第一柱与第二柱之间的透明部件目视确认前柱的对面一侧的对象物,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视野。
然而,如果正碰时在前柱上被输入有碰撞载荷,则前柱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会朝向大致车辆上方侧而弯曲成凸状。由此,在第一柱的车辆前部和第二柱的车辆前部上,以沿着前柱的延伸设置方向而被拉伸的方式作用有载荷。在此,由于第一柱和第二柱的各自的车辆前部采用了通过被重叠焊接在一起而不具有从第一柱以及第二柱起向前柱的外侧突出的凸缘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因应力集中于凸缘的顶端而以凸缘为起点发生断裂的情况。也就是说,通过使第一柱以及第二柱分别设置为筒状,从而能够在使弯曲刚性提高的同时,抑制在正碰时有碰撞载荷被输入时的断裂。
在此,所谓“重叠焊接”是指,第一框架部件以及第二框架部件、和第三框架部件以及第四框架部件的各自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未向前柱的外侧突出而是以在板厚方向上重叠的状态被接合在一起的焊接。
此外,所谓“凸缘焊接”是指,第一框架部件以及第二框架部件、和第三框架部件以及第四框架部件的各自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具有向前柱的外侧突出的凸缘,且以该凸缘彼此在板厚方向上重叠的状态而使凸缘彼此被接合在一起的焊接。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为,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具有如下内容的车辆用柱结构,即,所述第一柱和所述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被设置在如下位置上,即,不与沿着所述第一柱和所述第二柱的延伸设置方向而分别延伸设置的棱线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第二方式,第一柱和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被设置在不与第一柱和第二柱的棱线重叠的位置上。该棱线沿着第一柱和第二柱的延伸设置方向而分别延伸设置,且在正碰时使碰撞载荷发生集中。也就是说,由于在棱线以外的位置上设置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因此成为碰撞载荷不会集中在通常情况下易断裂的部位即被焊接在一起的部位上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在正碰时有碰撞载荷被输入时的前柱的断裂。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为,在上述第二方式中,具有如下内容的车辆用柱结构,即,所述第二柱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以包含由高张力钢板构成的所述第四框架部件的方式被构成,并且在所述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配置有所述第四框架部件的多个所述棱线。
根据上述第三方式,由于在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配置有第四框架部件的多个棱线,因此在正碰时向前柱输入有碰撞载荷时,碰撞载荷会集中在第四框架部件的棱线上,而不是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上。此外,由于第四框架部件由高张力钢板而构成,因此能够有效地使集中于棱线上的碰撞载荷分散。
本公开的第四方式为,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发明中,具有如下内容的车辆用柱结构,即,在所述第二柱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上接合有侧面外面板,并且所述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被设置在与该侧面外面板接合的部位以外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第四方式,在第二柱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上接合有侧面外面板,并且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被设置在第二柱的接合有侧面外面板的部位以外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在对第二柱的第三框架部件和第四框架部件进行重叠焊接时,不需要同时对侧面外面板进行焊接,因此能够使焊接变得容易。
本公开的第五方式为,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具有如下内容的车辆用柱结构,即,所述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在车辆俯视观察时向与所述第一柱分离的方向倾斜。
根据上述第五方式,由于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在车辆俯视观察时向与第一柱分离的方向倾斜,因此在驾驶员从第一柱与第二柱之间经由透明部件而对前柱的对面一侧的对象物进行目视确认时,不易目视确认到第二柱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即,能够使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变得并不显眼。
本公开的第六方式为,在上述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具有如下内容的车辆用柱结构,即,在所述透明部件的车厢内表面中的与所述第一柱重叠的部位上安装有饰条部件,并且在该饰条部件上设置有如下的前侧围壁部,所述前侧围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柱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而向所述第二柱侧分离且顶端部以接近或抵接所述第一柱的方式而延伸设置。
根据上述第六方式,在透明部件的车辆内表面中的与第一柱重叠的部位上安装有饰条部件,并且在该饰条部件上设置有前侧围壁部。该前侧围壁部相对于第一柱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向第二柱侧分离且顶端部以接近或抵接第一柱的方式而延伸设置。因此,第一柱的抵接焊接从第二柱侧、即从车辆后方侧被前侧围壁部所覆盖。因此,当驾驶员从第一柱与第二柱之间经由透明部件而对前柱的对面一侧的对象物进行目视确认时,或在从车外经由透明部件而对第一柱进行目视确认时,能够使第一柱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变得并不显眼。
本公开的第七方式为,在上述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具有如下内容的车辆用柱结构,即,在所述透明部件的车厢内表面中的与所述第二柱重叠的部位上安装有饰条部件,并且在该饰条部件上设置有如下的后侧围壁部,所述后侧围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柱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而向所述第一柱侧分离且顶端部以接近或抵接所述第二柱的方式而延伸设置。
根据上述第七方式,在透明部件的车辆内表面中的与第二柱重叠的部位上安装有饰条部件,并且在该饰条部件上设置有后侧围壁部。该后侧围壁部相对于第二柱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而向第一柱侧分离且顶端部以接近或抵接第二柱的方式而延伸设置。因此,第二柱的重叠焊接从第一柱侧、即从车辆前方侧被后侧围壁部所覆盖。因此,在驾驶员从第一柱与第二柱之间经由透明部件而对前柱的对面一侧的对象物进行目视确认时,或在从车外经由透明部件而对第二柱进行目视确认时,能够使第二柱的被抵接焊接在一起的部位变得并不显眼。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能够使车辆驾驶时的较宽的视野的确保、和正碰时的碰撞性能的提高同时成立。
第二、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正碰时的碰撞性能。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第五至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为表示具有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的车辆的车厢内的示意立体图。
图2为表示沿着图1中的A-A线而剖切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3为表示具有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的车身的正碰时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至图3来对本公开(the present disclosure)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所示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箭头标记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那样,在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10的车辆12中的车厢14内的车辆前方侧处,设置有左右一对的车辆用座椅16,并且被设为,在该车辆用座椅16的一方上能够供未图示的驾驶员落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2作为一个示例而被设为左方向盘车,并且在本图中省略了驾驶席侧的车辆用座椅16的图示。
在与车辆用座椅16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处,设置有前挡风玻璃(以下,仅称为“前窗玻璃”)18。该前窗玻璃18为,隔开车厢14的内侧和车厢14的外侧且板厚方向被设为大致车辆前后方向的透明的窗部件,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在侧面观察时随着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前窗玻璃18的上端部与构成以包含车顶板的方式被构成的车顶的前端部的前楣板(均未图示)相连接。此外,前窗玻璃18的下端部以与从车辆上方侧覆盖被设置在车辆前方侧处的动力单元室的机罩的后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而被配置,并且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板相连接(均未图示)。
前窗玻璃18以固定的板厚而形成,并且被设为,以前窗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向车辆前方侧成为凸出的方式缓缓弯曲的形状。而且,在前窗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具有前侧窗20的前门22的车辆前方侧处,以左右一对的方式分别设置有前柱24。
左右一对前柱24分别沿着前窗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而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延伸。即,左右一对前柱24分别随着趋向于车辆上方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以下,虽然是对副驾驶席侧的前柱24进行说明,但是与副驾驶席侧相反侧(驾驶席侧)的前柱24也采用同样的结构。
(第一柱)
如图2所示那样,前柱24具有第一柱26和第二柱28。第一柱26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在第一柱26上经由聚氨酯粘合剂32以及缓冲橡胶34而接合有前窗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30。第一柱26被构成为,包含作为第一框架部件的钢板制的第一柱内面板36、和作为第二框架部件的钢板制的第一柱外面板38。第一柱内面板36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并且与长边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为大致曲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柱内面板36由第一壁部36A、第二壁部36B、第三壁部36C以及第四壁部36D构成。第一壁部36A位于第一柱内面板36中的车辆前方侧处,并且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二壁部36B从第一壁部36A的内侧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而延伸设置。第三壁部36C从第二壁部36B的后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延伸设置。第四壁部36D从第三壁部36C的内侧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而延伸设置。
在第一壁部36A与第二壁部36B之间设置有棱线36E。该棱线36E为,第一壁部36A与第二壁部36B之间的边界线,并且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壁部36A与第二壁部36B之间具有被弯曲了的R部,该R部的弯曲方向中央部被设为棱线36E。
此外,在第二壁部36B与第三壁部36C之间以及在第三壁部36C与第四壁部36D之间,也分别设置有棱线36F、36G。棱线36F为第二壁部36B与第三壁部36C之间的边界线,棱线36G为第三壁部36C与第四壁部36D之间的边界线。棱线36F、36G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分别延伸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壁部36B与第三壁部36C之间以及第三壁部36C与第四壁部36D之间也具有被弯曲了的R部,并且与棱线36E同样地,各自的R部的弯曲方向中央部被设为棱线36F、36G。
第一柱外面板38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与长边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为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开口的大致U字状。具体而言,第一柱外面板38由第一壁部38A、第二壁部38B、第三壁部38C以及第四壁部38D构成。第一壁部38A位于第一柱外面板38中的车辆前方侧处,并且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二壁部38B从第一壁部38A的外侧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延伸设置。第三壁部38C从第二壁部38B的后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延伸设置。第四壁部36D从第三壁部36C的内侧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而延伸设置。
在第一壁部38A与第二壁部38B之间,设置有棱线38E。该棱线38E为,第一壁部38A与第二壁部38B之间的边界线,并且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壁部38A与第二壁部38B之间具有被弯曲了的R部,并且该R部的弯曲方向中央部被设为棱线38E。
此外,在第二壁部38B与第三壁部38C之间以及第三壁部38C与第四壁部38D之间,也分别设置有棱线38F、38G。棱线38F为第二壁部38B与第三壁部38C之间的边界线,棱线38G为第三壁部38C与第四壁部38D之间的边界线。棱线38F、38G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分别延伸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壁部38B与第三壁部38C之间以及第三壁部38C与第四壁部38D之间也具有被弯曲了的R部,并且与棱线38E同样地,各自的R部的弯曲方向中央部被设为棱线38F、38G。
第一柱内面板36和第一柱外面板38以在板厚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被设置,并且被构成为,通过将各自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36H、38H和车辆后方侧的端部36J、38J彼此接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封闭截面。即,第一柱内面板36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36H被设为,第一柱内面板36的第一壁部36A的顶端。此外,第一柱内面板36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36J被设为,从第一柱内面板36的第四壁部36D起向车辆后方侧而连续地延伸设置的凸缘36K的顶端。
另一方面,第一柱外面板38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38H被设为,第一柱外面板38的第一壁部38A的顶端。此外,第一柱外面板38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38J被设为,向第一柱外面板38的第四壁部38D的车辆后方侧而连续地延伸设置的凸缘38K的顶端。而且,在第一柱外面板38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38H上,以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在一起的状态而焊接有第一柱内面板36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36H。也就是说,第一柱外面板38的端部38H和第一柱内面板36的端部36H被重叠焊接在一起。另外,在下文中,将第一柱外面板38的端部38H和第一柱内面板36的端部36H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称为“第一柱重叠焊接部”。
在第一柱内面板36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36J上,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在一起的状态而焊接有第一柱外面板38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38J。即,第一柱内面板36的端部36J(凸缘36K)和第一柱外面板38的端部38J(凸缘38K)被凸缘焊接在一起。通过以上的焊接,从而使第一柱26被形成为筒状。
(第二柱)
第二柱28被配置在第一柱26的大致车辆后方侧处。具体而言,第二柱28以相对于第一柱26而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被配置。该预定的间隔被设定为,落座在车辆用座椅16(参照图1)上的驾驶员的瞳孔中心间距离以上。另外,所谓“瞳孔中心间距离”为,驾驶员的右眼(未图示)的瞳孔中心与左眼(未图示)的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日本人的成年人中,被设定为大约60~65mm。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将该预定的间隔设定为65mm。
此外,第二柱28以与第一柱26大致平行的方式(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并且被构成为,包含作为第三框架部件的钢板制的第二柱内面板40、和作为第四框架部件的高张力钢板制的第二柱外面板44。第二柱内面板40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与长边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为大致L字状。具体而言,第二柱内面板40由第一壁部40A、第二壁部40B以及第三壁部40C构成。第一壁部40A位于第二柱内面板40中的车辆前方侧处,并且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二壁部40B从第一壁部40A的内侧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且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设置。第三壁部40C从第二壁部40B的后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且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
在第一壁部40A与第二壁部40B之间设置有棱线40D。该棱线40D为,第一壁部40A与第二壁部40B之间的边界线,并且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
此外,在第二壁部40B与第三壁部40C之间也设置有棱线40E。棱线40E为,第二壁部40B与第三壁部40C之间的边界线。棱线40E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分别延伸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壁部40B与第三壁部40C之间具有被弯曲了的R部,并且R部的弯曲方向中央部被设为棱线40E。
第二柱外面板44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置为大致曲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柱外面板44由第一壁部44A、第二壁部44B、第三壁部44C、第四壁部44D、第五壁部44E以及第六壁部44F构成。第一壁部44A位于第二柱外面板44中的车辆前方侧处,并且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二壁部44B从第一壁部44A的外侧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且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第三壁部44C从第二壁部44B的后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且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设置。第四壁部44D从第三壁部44C的内侧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延伸设置。第五壁部44E从第四壁部44D的后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且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设置。第六壁部44F从第五壁部44E的内侧端部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且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
在第一壁部44A与第二壁部44B之间设置有棱线44G。该棱线44G为,第一壁部44A与第二壁部44B之间的边界线,并且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壁部44A与第二壁部44B之间具有被弯曲了的R部,该R部的弯曲方向中央部被设为棱线44G。
此外,在第二壁部44B与第三壁部44C之间、第三壁部44C与第四壁部44D之间、第四壁部44D与第五壁部44E之间以及第五壁部44E与第六壁部44F之间也分别设置有棱线44H、44J、44K、44L。棱线44H为第二壁部44B与第三壁部44C之间的边界线,棱线44J为第三壁部44C与第四壁部44D之间的边界线。棱线44K为第四壁部44D与第五壁部44E之间的边界线,棱线44L为第五壁部44E与第六壁部44F之间的边界线。棱线44H、44J、44K、44L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分别延伸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壁部44B与第三壁部44C之间、第三壁部44C与第四壁部44D之间、第四壁部44D与第五壁部44E之间以及第五壁部44E与第六壁部44F之间也具有被弯曲了的R部,与棱线44G同样地,各自的R部的弯曲方向中央部被设为棱线44H、44J、44K、44L。
第二柱内面板40和第二柱外面板44以在板厚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被设置,并且被构成为,通过将各自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44G、44M和车辆后方侧的端部44H、44N彼此接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封闭截面。即,第二柱内面板40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44G被设为,第二柱内面板40的第一壁部40A的顶端。此外,第二柱内面板40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44H被设为,从第二柱内面板40的第三壁部40C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而连续地延伸设置的凸缘40P的顶端。
另一方面,第二柱外面板44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44M被设为,第二柱外面板44的第一壁部44A的顶端。此外,第二柱外面板44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44N被设为,从第二柱外面板44的第六壁部44F起向大致车辆后方侧而连续地延伸设置的凸缘44P的顶端。而且,在第二柱外面板44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44M上,以第二柱内面板40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44G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状态而被焊接在一起。即,第二柱外面板44的端部44M和第二柱内面板40的端部44G被重叠焊接在一起。
在第二柱内面板40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44H上,以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的状态而焊接有第二柱外面板44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44N。即,第二柱内面板40的端部44H(凸缘40P)和第二柱外面板44的端部44N(凸缘44P)被凸缘焊接在一起。通过以上的焊接,从而使第二柱28被形成为筒状。
在第二柱外面板4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结合有侧面外面板45。该侧面外面板45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45A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焊接在第二柱外面板44的凸缘44P上。此外,侧面外面板45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45B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焊接在第二柱外面板44的第二壁部44B上。即,第二柱外面板44中的接合有侧面外面板45的部位(以下,称为“侧面焊接部”)、和第二柱外面板44的端部44M与第二柱内面板40的端部44G被重叠焊接的部位(以下,称为“第二柱重叠焊接部”)被设为不同的位置,并且相对于第二柱重叠焊接部而将侧面焊接部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
在第二柱内面板40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44H和第二柱外面板44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44N抵接的部位、即在凸缘40P与凸缘44P之间的接合部位上,安装有外露翻边饰条72。此外,设为在第二柱外面板44上能够抵接前门22的密封部件23。另外,第一柱26以及第二柱28的各自大致水平方向上的、从驾驶员的眼点(eye point)(未图示)进行观察的状态下的宽度尺寸L1、L2分别被设定在驾驶员的瞳孔中心间距离以下。
(透明部件)
在第一柱26和第二柱28上,从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起经由聚氨酯粘合剂53、后述的作为饰条部件的前侧饰条48以及后侧饰条49而架设有作为透明部件的前柱外玻璃50。前柱外玻璃50为,以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作为板厚方向的玻璃制的透明的窗部件,在侧面观察时,随着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参照图1)。另外,前柱外玻璃50并不限于玻璃,还可以由透明的纤维强化树脂等构成。
(前侧饰条)
在前柱外玻璃50上,安装有前侧饰条48。该前侧饰条48作为一个示例而设为橡胶制,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具体而言沿着前柱外玻璃50的前窗玻璃18侧的周缘部而安装,并且具有接合部48A和闭合部48B。接合部48A具有接合主体部48AA和前侧围壁部48AB,接合主体部48AA被设为,被接合在前柱外玻璃50的周缘部中的背面侧的板状部件。
前侧围壁部48AB从接合主体部48AA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48AC起向车厢14侧突出,顶端部48AE接近于第一柱外面板38。另外,前侧围壁部48AB相对于第一柱重叠焊接部而向第二柱28侧分离。
在接合部48A与第一柱外面板38以及第一柱内面板36之间设置有聚氨酯粘合剂53,并且经由该聚氨酯粘合剂53而不仅使接合部48A而且还使前柱外玻璃50被固定在第一柱26上。此外,聚氨酯粘合剂53通过接合部48A的前侧围壁部48AB而被抑制了向大致车辆后方侧的溢出。
闭合部48B被设置在接合部48A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48AD上,并且截面形状被形成为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开口的大致C字状。即,闭合部48B的车辆前方侧部48BA从前柱外玻璃50的周缘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以与前柱外玻璃50连续的方式突出。此外,闭合部48B的车辆后方侧部48BB向前窗玻璃18的周缘部中的车辆外侧面施力的状态与之抵接。
在闭合部48B的车辆前方侧部48BA与车辆后方侧部48BB之间,设置有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开口的沟状部48C。该沟状部48C沿着前柱外玻璃50的周缘部而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
(后侧饰条)
在前柱外玻璃50的车辆后方侧的周缘部上,设置有后侧饰条49。该后侧饰条49作为一个示例而设为橡胶制,并且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后侧饰条49具有接合主体部49A、后侧围壁部49B和折返部49C,并且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而开口的大致U字状。
接合主体部49A被设为,被接合在前柱外玻璃50的周缘部中的背面侧的板状部件。后侧围壁部49B从接合主体部49A的大致车辆前方侧的端部49AA起朝向车厢14侧而突出。该后侧围壁部49B以和第二柱重叠焊接部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即,后侧围壁部49B相对于第二柱重叠焊接部而向第一柱26侧分离。此外,后侧围壁部49B的顶端部49BA不仅接近于第二柱内面板40,而且还接近于第二柱28。
另一方面,折返部49C从接合主体部49A的大致车辆后方侧的端部48AD起朝向车厢14侧而突出。另外,折返部49C以覆盖前柱外玻璃50的大致车辆后方侧端面的方式,从端部48AD还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前柱装饰物)
在第一柱26以及第二柱2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设置有前柱装饰物
64。该前柱装饰物64被设为树脂制,并且被构成为,包含被设置在第一柱26的车厢内侧的前方侧装饰物66、和被设置在第二柱28的车厢内侧的后方侧装饰物68。
如图1所示那样,前方侧装饰物66具有沿着如图2所示的第一柱26而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67、和被设置在主体部67的上端部上并且向大致车辆后方侧而延伸设置的延长部69。在主体部67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背面)上,多个夹箍座以及被安装在该夹箍座上的夹箍沿着长边方向且以相互分离的方式而设置(均未图示)。该夹箍座以与第一柱内面板36的第四壁部36D(参照图2)对置的方式而设置。而且,通过将被安装在各自的夹箍座上的夹箍插入到以贯穿第四壁部36D的方式而形成的未图示的贯穿孔,从而将前方侧装饰物66安装到第一柱26上。另外,前方侧装饰物66的主体部67的车辆下方侧的端部被插入到形成在仪表板73上的未图示的卡口中。
如图2所示那样,前方侧装饰物66的主体部67通过从车辆前方侧覆盖第一柱内面板36的第一侧壁部67A和与该第一侧壁部67A对置的第二侧壁部67B而被形成为,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开口的大致U字状。在第一侧壁部67A与第一柱内面板36之间被部署有线束78以及软管80。
如图1所示那样,前方侧装饰物66的延长部69和主体部67被一体形成,延长部69的车辆上方侧端部被抵接在车顶衬里84上。在延长部69的后端部69A上,以重叠的方式而抵接有后方侧装饰物68的上端部。
后方侧装饰物68沿着如图2所示的第二柱28而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如图2所示那样,后方侧装饰物68通过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侧壁部68A和与该第一侧壁部68A对置的第二侧壁部68B而被形成为,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开口的大致U字状。第一侧壁部68A与第二柱28的第二柱内面板40的第二壁部40B分离,并且和该第二壁部40B延伸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此外,第二侧壁部68B被延伸设置至凸缘40P以及凸缘44P的车辆后方侧,并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68D以与外露翻边饰条72的唇部72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被设置。
在后方侧装饰物6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背面)上,设置有夹箍座以及被安装在该夹箍座上的系绳夹箍(均未图示)。具体而言,在与后方侧装饰物68中的前方侧装饰物66的延长部69(参照图1)相对应的部位处设置有夹箍座以及系绳夹箍。由于该系绳夹箍的基本结构与例如日本特开2015-202783号公报等中的公知的结构基本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在后方侧装饰物68上,在长边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处设置有与前方侧装饰物66同样的结构的夹箍座以及被安装在该夹箍座上的夹箍(均未图示)。
被设置在后方侧装饰物68上的夹箍座上所安装的系绳夹箍,被插入到形成于第二柱28上的未图示的贯穿孔中。此外,被安装在后方侧装饰物68中的夹箍座上的夹箍也同样地被插入到形成于第二柱28上的未图示的其他贯穿孔中。通过以上的结构,从而将后方侧装饰物68安装到第二柱28上。另外,和前方侧装饰物66同样地,后方侧装饰物68的车辆下方侧的端部被插入到形成在如图1所示的仪表板73上的未图示的卡口中。(参照图1)。
(帘式安全气囊)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88具备帘式安全气囊88A、和未图示的充气装置。帘式安全气囊88A通过从充气装置被供给气体,从而沿着车厢侧部而膨胀展开,并被形成为覆盖前侧窗20以及中心柱(未图示)。
通常情况下,该帘式安全气囊88A在被折叠而被设为长条状的基础上,和充气装置一起被收纳在设置于车厢侧部的上端部处的车顶侧梁中(未图示)。在该收纳状态下,被设为长条状的帘式安全气囊88A被构成为,从前柱24中的第二柱28的长边方向大致中间部起沿着车顶侧梁而延伸至未图示的后柱的上端侧为止。由于这些帘式安全气囊88A的基本结构与例如日本特开2012-40963号公报等中的公知的结构基本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而且,帘式安全气囊88A经由安全气囊夹箍88B而被保持在第二柱28上。
(作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那样,车辆用柱结构10具有第一柱26、第二柱28、和前柱外玻璃50。第一柱26构成前柱24的一部分,并且具有第一柱内面板36和第一柱外面板38。第一柱内面板36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和第一柱内面板36同样地,第一柱外面板38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与第一柱内面板36对置。第一柱内面板36和第一柱外面板38通过重叠焊接而将车辆前方侧的端部36H、38H彼此接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凸缘焊接而将车辆后方侧的端部36J、38J彼此接合在一起。即,在第一柱26的车辆前方侧处,不需要用于第一柱内面板36和第一柱外面板38的接合的凸缘。因此,能够使第一柱26的宽度变窄。此外,第二柱28构成前柱24的另一部分且以相对于第一柱26而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被配置在车辆后方侧处,并且具有第二柱内面板40和第二柱外面板44。第二柱内面板40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和第二柱内面板40同样地,第二柱外面板44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以与第二柱内面板40对置的方式被配置。第二柱内面板40和第二柱外面板44通过重叠焊接而将车辆前方侧的端部44G、44M彼此接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凸缘焊接而将车辆后方侧的端部44H、44N彼此接合在一起。即,和第一柱26同样地,在第二柱28的车辆前方侧处,不需要用于第二柱内面板40和第二柱外面板44的接合的凸缘。因此,能够使第二柱28变窄。由此,由于前柱24整体的宽度变窄,因此能够扩大驾驶员的视野,并且由于驾驶员能够从被架设在第一柱26与第二柱28之间的前柱外玻璃50对前柱24的对面一侧的对象物进行目视确认,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视野。
但是,如果正碰时有碰撞载荷被输入到前柱24上,则如图3所示那样,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前柱24将朝向大致车辆上方侧而弯曲成凸状。由此,在第一柱26的车辆前部和第二柱28的车辆前部上,会作用有沿着前柱24的延伸设置方向(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被拉伸的这样的载荷(以下,称为“拉伸载荷”)。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那样,在正碰时的第一柱26上,在与沿着通过第一柱26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心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面C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范围F内,作用有拉伸载荷。同时,在与第一柱26中的中心面C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的范围R内,作用有沿着前柱24的延伸设置方向而被压缩的这样的载荷(以下,称为“压缩载荷”)。同样地,在正碰时的第二柱28上,在与沿着通过第二柱28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心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面C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范围F内,作用有拉伸载荷。同时,在与第二柱28中的中心面C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的范围R内,作用有压缩载荷。在此,由于第一柱26和第二柱28的各自的车辆前部被设为通过被重叠焊接在一起而不具有从第一柱26以及第二柱28向前柱24的外侧突出的凸缘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因应力集中在凸缘的顶端处而以凸缘为起点发生断裂的情况。即,通过将第一柱26以及第二柱28分别设置为筒状,从而能够在使弯曲刚性提高的同时,抑制在正碰时有碰撞载荷被输入时的断裂。由此,能够使车辆驾驶时的较宽的视野的确保、和正碰时的碰撞性能的提高同时成立。
此外,第一柱内面板36和第一柱外面板38通过重叠焊接而将车辆前方侧的端部36H、38H彼此接合在一起。即,由于与像对接焊接这样在一方的部件的端部上接合有另一方的部件的端面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大接合面积,因此能够提高接合强度。
而且,第一柱26的第一柱重叠焊接部和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被设置在不与第一柱26或者第二柱28的各自的棱线36E、36F、36G、38E、38F、38G、40D、40E、44G、44H、44J、44K、44L重叠的位置处。该棱线36E、36F、36G、38E、38F、38G、40D、40E、44G、44H、44J、44K、44L沿着第一柱26和第二柱28的延伸设置方向而分别延伸设置,在发生正碰时碰撞载荷发生集中。即,由于除了棱线36E、36F、36G、38E、38F、38G、40D、40E、44G、44H、44J、44K、44L以外还设置有第一柱重叠焊接部和第二柱重叠焊接部,因此成为如下结构,即,碰撞载荷不会集中在作为通常情况下易断裂的部位的被焊接在一起的部位上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在发生正碰时,有碰撞载荷被输入时的前柱24的断裂。
又进一步地,由于在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配置有第二柱外面板44的多个棱线44G、49C,因此在发生正碰时在向前柱24输入有碰撞载荷时,碰撞载荷将集中在第二柱外面板44的棱线44G、49C上,而不是第二柱重叠焊接部上。此外,由于第二柱外面板44由高张力钢板构成,因此能够有效地使集中在棱线44G、49C上的碰撞载荷分散。通过这些方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正碰时的碰撞性能。
此外,在作为第二柱28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的第二壁部44B上,接合有侧面外面板45,并且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被设置在第二柱28的侧面焊接部以外的位置处。即,在对第二柱28的第二柱内面板40和第二柱外面板44进行重叠焊接时,由于不需要同时对侧面外面板45进行焊接,因此能够使焊接变得容易。由此,能够使生产效率提高。
另外,由于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在车辆俯视观察时,在与第一柱26分离的方向上倾斜,因此在驾驶员从第一柱26与第二柱28之间经由前柱外玻璃50而对前柱24对面一侧的对象物进行目视确认时,将不易目视确认到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即,能够使第二柱28中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变得并不显眼。
又进一步地,在前柱外玻璃50的车辆内表面中的与第一柱26重叠的部位上安装有前侧饰条48,并且在该前侧饰条48上设置有前侧围壁部48AB。该前侧围壁部48AB以相对于第一柱26的第一柱重叠焊接部向第二柱28侧分离且顶端部48AE接近第一柱26的方式而延伸设置。因此,第一柱26的第一柱重叠焊接部从第二柱28侧起、也就是从车辆后方侧起被前侧围壁部48AB所覆盖。因此,在驾驶员从第一柱26与第二柱28之间经由前柱外玻璃50而对前柱24的对面一侧的对象物进行目视确认时,或在从车辆外侧经由前柱外玻璃50而对第一柱26进行目视确认时,能够使第一柱26的第一柱重叠焊接部变得并不显眼。
此外,在前柱外玻璃50的车辆内表面中的与第二柱28重叠部位处安装有后侧饰条49,并且在该后侧饰条49上设置有后侧围壁部49B。该后侧围壁部49B以相对于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向第一柱26侧分离且顶端部49BA接近第二柱28的方式而延伸设置。因此,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从第一柱26侧、即从车辆前方侧被后侧围壁部49B所覆盖。因此,在驾驶员从第一柱26与第二柱28之间经由前柱外玻璃50而对前柱24的对面一侧的对象物进行目视确认时、或在从车辆外侧经由前柱外玻璃50而对第二柱28进行目视确认时,能够使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变得并不显眼。通过这些方式,从而能够使外观设计性提高。
另外,虽然在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前侧饰条48的前侧围壁部48AB的顶端部48AE以接近第一柱26的方式而被延伸设置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顶端部48AE抵接在第一柱26上的结构。同样地,虽然采用后侧饰条49的后侧围壁部49B的顶端部49BA以接近第二柱28的方式而被延伸设置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顶端部49BA抵接在第二柱28上的结构。
此外,虽然第一柱内面板36和第一柱外面板38是通过重叠焊接而将车辆前方侧的端部36H、38H彼此接合在一起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车辆后方侧的端部36J、38J彼此也可以被设置成重叠焊接。
另外,虽然第四框架部件由高张力钢板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既可以由高张力钢板以外的钢板构成,也可以使第一柱内面板36、第一柱外面板38以及第二柱内面板40也由高张力钢板而构成。
又进一步地,虽然在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配置有第二柱外面板44的多个棱线44G、49C,但是并不限于此,既可以采用在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仅配置有一个棱线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在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不配置棱线的结构。此外,也和第二柱28同样地,既可以采用在第一柱26的第一柱重叠焊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多个棱线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配置棱线的结构。
此外,虽然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被设置在第二柱28的侧面焊接部以外的位置处,但是并不限于此,第二柱重叠焊接部也可以被设置在侧面焊接部上。
而且,虽然第二柱28的第二柱重叠焊接部在车辆俯视观察时,在与第一柱26分离的方向上倾斜,但是并不限于此,既可以采用向其他朝向倾斜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倾斜的结构。
又进一步地,虽然采用了在前侧饰条48上设置有前侧围壁部48AB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不设置有前侧围壁部48AB的结构。同样地,虽然采用了在后侧饰条49上设置有后侧围壁部49B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不设置有后侧围壁部49B的结构。
以上,虽然对本公开(the present disclosure)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the present disclosure)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内容,显然,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以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柱结构,具有:
第一柱,其构成前柱的一部分,并且具有第一框架部件和第二框架部件,所述第一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所述第二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以与所述第一框架部件对置的方式被设置,所述第一框架部件和所述第二框架部件通过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被重叠焊接在一起并且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被凸缘焊接在一起,从而被形成为筒状;
第二柱,其构成所述前柱的另一部分且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柱而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被配置在车辆后方侧,并且所述第二柱具有第三框架部件和第四框架部件,所述第三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所述第四框架部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且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并且以与所述第三框架部件对置的方式被设置,所述第三框架部件和所述第四框架部件通过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彼此被重叠焊接在一起并且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被凸缘焊接在一起,从而被形成为筒状;
透明部件,其被架设在所述第一柱与所述第二柱之间,且从驾驶席侧进行观察时能够目视确认车辆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柱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柱和所述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被设置在如下位置上,即,不与沿着所述第一柱和所述第二柱的延伸设置方向而分别延伸设置的棱线重叠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柱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柱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以包含由高张力钢板构成的所述第四框架部件的方式被构成,并且在所述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配置有所述第四框架部件的多个所述棱线。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柱结构,其中,
在所述第二柱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上接合有侧面外面板,并且所述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被设置在与该侧面外面板接合的部位以外的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柱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柱中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在车辆俯视观察时向与所述第一柱分离的方向倾斜。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柱结构,其中,
在所述透明部件的车厢内表面中的与所述第一柱重叠的部位上安装有饰条部件,
并且在该饰条部件上设置有如下的前侧围壁部,所述前侧围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柱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而向所述第二柱侧分离且顶端部以接近或抵接所述第一柱的方式而延伸设置。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柱结构,其中,
在所述透明部件的车厢内表面中的与所述第二柱重叠的部位上安装有饰条部件,
并且在该饰条部件上设置有如下的后侧围壁部,所述后侧围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柱的被重叠焊接在一起的部位而向所述第一柱侧分离且顶端部以接近或抵接所述第二柱的方式而延伸设置。
CN201910912362.0A 2018-10-26 2019-09-25 车辆用柱结构 Active CN1110989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2210A JP7074021B2 (ja) 2018-10-26 2018-10-26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2018-202210 2018-10-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8927A true CN111098927A (zh) 2020-05-05
CN111098927B CN111098927B (zh) 2022-10-28

Family

ID=68342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2362.0A Active CN111098927B (zh) 2018-10-26 2019-09-25 车辆用柱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2527B2 (zh)
EP (1) EP3647096B1 (zh)
JP (1) JP7074021B2 (zh)
CN (1) CN1110989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9826B2 (ja) * 2018-09-21 2022-09-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1463A (zh) * 2004-09-30 2007-09-05 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部构造
CN101687520A (zh) * 2007-07-03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侧部结构
CN102686474A (zh) * 2010-10-20 2012-09-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JP2013112077A (ja) * 2011-11-25 201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側部構造
CN103786794A (zh) * 2012-10-26 2014-05-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支柱
JP2014172497A (ja) * 2013-03-08 2014-09-22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車両用ウィンドシールド構造体
JP2018069785A (ja) * 2016-10-25 2018-05-10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室前部構造
US20180273102A1 (en) * 2017-03-27 2018-09-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3476A (ja) * 1981-10-28 1983-05-02 Nissan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ピラ−部構造
JPH0625375Y2 (ja) 1988-09-13 1994-07-06 日産車体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小窓部構造
JP2724806B2 (ja) 1994-09-12 1998-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3279115B2 (ja) * 1995-02-28 2002-04-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支持構造
EP1770002B1 (en) * 2005-09-29 2010-12-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pillar for a vehicle
JP4867469B2 (ja) * 2006-05-18 2012-02-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2008006836A (ja) * 2006-06-27 2008-01-17 Hino Motors Ltd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471610B2 (ja) 2010-03-04 2014-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2012040963A (ja) 2010-08-20 2012-03-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17500B2 (ja) 2014-04-14 2017-10-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JP6254967B2 (ja) * 2015-03-02 2017-12-27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
JP6477286B2 (ja) 2015-06-22 2019-03-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ピラー構造
JP6897222B2 (ja) * 2017-03-27 2021-06-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6977488B2 (ja) * 2017-11-02 202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ピラー構造
JP6922664B2 (ja) * 2017-11-02 2021-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ピラー構造
JP6962207B2 (ja) * 2018-01-16 2021-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6927055B2 (ja) * 2018-01-16 2021-08-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JP6992549B2 (ja) * 2018-01-30 2022-01-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7155908B2 (ja) * 2018-11-13 2022-10-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7074029B2 (ja) * 2018-11-13 2022-05-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7110952B2 (ja) * 2018-12-03 2022-08-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7135803B2 (ja) * 2018-12-04 2022-09-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7259730B2 (ja) * 2019-12-20 2023-04-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用ピラー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1463A (zh) * 2004-09-30 2007-09-05 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部构造
CN101687520A (zh) * 2007-07-03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侧部结构
CN102686474A (zh) * 2010-10-20 2012-09-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JP2013112077A (ja) * 2011-11-25 201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側部構造
CN103786794A (zh) * 2012-10-26 2014-05-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支柱
JP2014172497A (ja) * 2013-03-08 2014-09-22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車両用ウィンドシールド構造体
JP2018069785A (ja) * 2016-10-25 2018-05-10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室前部構造
US20180273102A1 (en) * 2017-03-27 2018-09-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47096A1 (en) 2020-05-06
JP7074021B2 (ja) 2022-05-24
JP2020066405A (ja) 2020-04-30
US11292527B2 (en) 2022-04-05
EP3647096B1 (en) 2022-04-27
CN111098927B (zh) 2022-10-28
US20200130477A1 (en) 2020-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83628B (zh) 帘式气囊装置安装结构及帘式气囊展开方法
CN110040181B (zh) 车辆用支柱结构
CN106256658B (zh) 汽车立柱结构
JP6992549B2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CN109747718B (zh) 汽车用柱结构
CN109747719B (zh) 汽车用柱结构
US10363970B2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CN110040182B (zh) 车辆用柱结构
US10449840B2 (en)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CN111098927B (zh) 车辆用柱结构
US11097783B2 (en) Front pillar structure
JP7073761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EP3498541B1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curtain airbag device
CN111674470B (zh) 车辆前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