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82285B - 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82285B
CN111082285B CN201910879216.2A CN201910879216A CN111082285B CN 111082285 B CN111082285 B CN 111082285B CN 201910879216 A CN201910879216 A CN 201910879216A CN 111082285 B CN111082285 B CN 1110822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direction
holding
holding portion
unit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792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82285A (zh
Inventor
沼田勇希
黑川直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82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822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822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822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8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wire processing before connecting to contact membe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R43/02 - H01R43/26

Abstract

一种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该终端处理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在由第一保持部保持编织组件的轴线方向一侧的前端部,将编织组件的中间部保持在从第一保持部插入编织组件的内部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突出的棒状部件与位于棒状部件径向外侧的第二保持部之间,将外插在编织组件的金属制环状部件保持在比第二保持部更靠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位置的状态下,使第一保持部与棒状部件在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使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的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在编织组件的前端部与中间部之间形成折返部;第二工序,在第一工序后,使环状部件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在向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折返部外周固定环状部件。

Description

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经提出如下的实施终端处理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即,相对于插入有电线的筒状的编织组件,编织组件在编织组件的轴线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双重重合的折返部,在向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折返部的外周固定金属制的环状部件。利用该终端处理装置得到的、插入有电线且完成终端处理的编织组件在下一道工序中,将环状部件外插并压接在连接对象,由此,与该连接对象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0-15816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现有的终端处理装置以对插入有电线的编织组件实施终端处理为前提来构成。然而,将保管插入有电线且完成终端处理的编织组件的情况与保管未插入有电线且完成终端处理的编织组件的情况相比较,保管所需要的空间增大。此外,在需要在插入有电线且完成终端处理的编织组件中只将编织组件更换为新品的情况下,当作为该新品而利用插入有电线且完成终端处理的编织组件时,电线将被浪费。
根据以上所述,近年来,要求对未插入有电线的编织组件实施终端处理。即,正在要求开发以对未插入有电线的编织组件实施终端处理为前提而构成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以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织组件(編組)的终端处理装置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该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以对未插入有电线的编织组件实施终端处理为前提而构成。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以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以下述[1]~[6]为特征。
[1]一种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具有:
第一保持部,其能够保持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编织组件的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的前端部;
棒状部件,其从所述第一保持部插入所述编织组件的内部,并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突出,且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之间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
第二保持部,其位于所述棒状部件的径向外侧,能够在与所述棒状部件之间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位于比所述前端部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中间部,并且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之间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
控制部,其对所述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以及所述棒状部件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由所述第一保持部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前端部,且由所述第二保持部及所述棒状部件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中间部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以及所述棒状部件进行控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与所述棒状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同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由此,所述编织组件在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的位置形成双重重合的折返部。
[2]如上述[1]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
具有支承部,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承外插在所述编织组件的金属制的环状部件,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由所述第一保持部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前端部,由所述第二保持部及所述棒状部件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中间部,且由所述支承部将所述环状部件支承在比所述第二保持部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形成所述折返部,之后,控制所述支承部,使所述环状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在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所述折返部的外周固定所述环状部件。
[3]如上述[1]或者[2]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
具有筒状部,在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时所述第一保持部进入该筒状部的内部,使形成的所述折返部顺势形成(癖付ける)为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形状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形状。
[4]一种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包括如下的第一工序,即:在由第一保持部保持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编织组件的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的前端部,将所述编织组件的位于比所述前端部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中间部保持在棒状部件与第二保持部之间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棒状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同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由此,所述编织组件在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的位置形成双重重合的折返部,所述棒状部件从所述第一保持部插入所述编织组件的内部,并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突出且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之间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所述第二保持部位于所述棒状部件的径向外侧。
[5]如上述[4]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在由所述第一保持部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前端部,并将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中间部保持在所述棒状部件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之间,且将外插在所述编织组件的金属制的环状部件保持在比所述第二保持部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形成所述折返部,
在所述第一工序后,包括如下的第二工序,即:使所述环状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在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所述折返部的外周固定所述环状部件。
[6]如上述[4]或者[5]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在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进入筒状部的内部,由此,形成的所述折返部顺势形成为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形状。
根据上述[1]的结构的终端处理装置,在编织组件的内部取代电线而插入从第一保持部突出且与第一保持部之间的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的棒状部件的状态下,使第一保持部与棒状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同时使保持编织组件的前端部的第一保持部与保持编织组件的中间部的第二保持部的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由此,在编织组件的前端部与中间部之间的位置形成折返部。此时,通过在编织组件的前端部与中间部之间的部分的内部插入棒状部件,不会发生如下的情况,即,使编织组件的前端部与中间部之间的部分整体上只向径向一侧突出而弯曲,不能形成折返部。因此,相对于未插入有电线的编织组件,能够可靠地实施终端处理(在形成的折返部的外周固定环状部件的处理)。
根据上述[2]的结构的终端处理装置,能够在向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折返部的外周可靠地固定环状部件。
根据上述[3]的结构的终端处理装置,在利用筒状部使折返部预先顺势形成为向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形状的状态下,环状部件从比折返部更靠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位置在筒状的折返部的外周面上擦动并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因此,与折返部未预先顺势形成为向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形状的情况(例如,折返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情况)相比,环状部件在筒状折返部的外周面上进入时容易进入。
根据上述[4]的结构的终端处理方法,在编织组件的内部取代电线而插入从第一保持部突出且与第一保持部之间的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的棒状部件的状态下,使第一保持部与棒状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同时使保持编织组件的前端部的第一保持部与保持编织组件的中间部的第二保持部的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由此,在编织组件的前端部与中间部之间的位置形成折返部。此时,通过在编织组件的前端部与中间部之间的部分的内部插入棒状部件,不会发生如下的情况,即,使编织组件的前端部与中间部之间的部分整体上只向径向一侧突出而弯曲,不能形成折返部。因此,相对于未插入有电线的编织组件,能够可靠地实施终端处理(在形成的折返部的外周固定环状部件的处理)。
根据上述[5]的结构的终端处理方法,能够在向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折返部的外周可靠地固定环状部件。
根据上述[6]的结构的终端处理方法,在利用筒状部使折返部预先顺势形成为向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形状的状态下,环状部件从比折返部更靠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位置在筒状的折返部的外周面上擦动并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因此,与折返部未预先顺势形成为向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形状的情况(例如,折返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情况)相比,在环状部件在筒状的折返部的外周面上进入时容易进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以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该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以对未插入有电线的编织组件实施终端处理为前提来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制造的、未插入有电线且完成终端处理的编织组件的纵向剖面图。
图2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一图。
图3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二图。
图4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三图。
图5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四图。
图6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五图。
图7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六图。
图8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七图。
图9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八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九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十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十一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过程的第十二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面,针对本发明简单地进行了说明。此外,通过参照附图通读如下说明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下面称为“实施方式”),应该能够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详细情况。
<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针对利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终端处理方法进行说明。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在各附图中,将左右方向称为“轴线方向”,将左侧称为“一侧”,将右侧称为“另一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是对未插入有电线的圆筒状编织组件50的轴线方向一侧的端部实施终端处理的装置。在此,所谓终端处理,是指在编织组件50的轴线方向一侧的端部,编织组件50在周向整个周形成双重重合的折返部52,并在向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顺势形成)的折返部52的外周固定金属制的圆环状的环状部件60的处理。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夹具10、第二夹具20、支承部30、以及控制第一夹具10、第二夹具20以及支承部30的控制部40而构成。
第一夹具10具有:棒状部件11,其在轴线方向上延伸;卡盘部12,其相对于棒状部件11可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与棒状部件11同轴地进行配置。棒状部件11从卡盘部12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突出。卡盘部12能够选择性地实现保持被棒状部件11插入的编织组件50的轴线方向一侧的前端部51的闭合状态(参照图4)、以及释放前端部51的打开状态(参照图2)的任一状态。此外,第一夹具10整体为一体,可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第二夹具20由位于上下且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的一对分割体构成,能够选择性地实现一对分割体在上下方向上抵接而成为一体的闭合状态(参照图6)、以及一对分割体在上下方向上分开而分离的打开状态(参照图2)的任一状态。第二夹具20位于棒状部件11的径向外侧,并且具有由一对分割体构成的按压部21、以及由一对分割体构成的筒状部22。按压部21及筒状部22所对应的分割体彼此一体地构成。
如图6所示,第二夹具20在闭合状态下,按压部21能够在周向整个周,在径向上在与隔着棒状部件11之间夹持并保持位于比被棒状部件11插入的编织组件50的前端部51更靠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中间部53,筒状部22以覆盖被棒状部件11插入的编织组件50的外周的方式从按压部21向轴线方向一侧突出,构成在轴线方向一侧开口的圆筒状部分。第二夹具20整体不可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支承部30与棒状部件11同轴地支承外插在编织组件50的环状部件60,并且使支承的环状部件60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控制部40由与第一夹具10、第二夹具20、以及支承部30电连接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部40控制第一夹具10整体的轴线方向的位置、以及卡盘部12相对于棒状部件11的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卡盘部12的开闭状态、第二夹具20的开闭状态、以及支承部30的轴线方向的位置。另外,各配件的可动部分(卡盘部12的开闭、第一夹具10整体的轴线方向的移动、第二夹具20的开闭、支承部30的轴线方向的移动)例如利用由控制部40控制的电机等的驱动力进行驱动。
下面,参照图2~图13,针对利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的终端处理方法进行说明。该终端处理装置在初始状态下,各结构部件处于图2所示的位置,卡盘部12及第二夹具20都为打开状态。
首先,如图3所示,预先将外插有环状部件60的编织组件50外插在棒状部件11,将被棒状部件11插入的编织组件50的轴线方向一侧的前端部51配置在打开状态下的卡盘部12,并将环状部件60配置在比第二夹具20更靠近轴线方向另一侧。
接着,如图4所示,使卡盘部12从打开状态为闭合状态。由此,保持编织组件50的前端部51。
接着,如图5所示,在将棒状部件11固定在轴线方向的状态下,使卡盘部12只向轴线方向一侧相对移动规定距离。由此,将编织组件50向轴线方向一侧拉出。
接着,如图6所示,使第二夹具20从打开状态为闭合状态。由此,由按压部21保持编织组件50的中间部53,并由筒状部22构成圆筒状部分。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由卡盘部12保持编织组件50的前端部51,由按压部21及棒状部件11保持编织组件50的中间部53,由支承部30将环状部件60支承在比按压部21更靠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卡盘部12与筒状部22的轴线方向一侧的开口部(端面)之间的轴线方向的间隔L2优选为筒状部22(圆筒状部分)的从按压部21向轴线方向一侧的突出高度L1的约两倍。
接着,如图7及图8所示,在将棒状部件11固定在轴线方向上的状态下,使卡盘部12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相对移动至筒状部22(圆筒状部分)的内部的与按压部21邻接的位置。由此,编织组件50的前端部51与中间部53之间的间隔逐渐缩短。
其结果是,首先,编织组件50的前端部51与中间部53之间的部分在周向整个周向径向外侧膨出(参照图7),接着,在该部分,在周向整个周形成双重重合的折返部52。形成的折返部52在卡盘部12向筒状部22的内部移动后,如图8所示,利用圆筒状的筒状部22的内壁面,顺势形成为向轴线方向一侧圆筒状延伸的形状。
接着,如图9所示,使位于筒状部22的内部的卡盘部12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由此,由卡盘部12对编织组件50的前端部51的保持被释放。
接着,如图10所示,在将棒状部件11固定在轴线方向的状态下,使卡盘部12只向轴线方向一侧相对移动规定距离。由此,卡盘部12从编织组件50中退回。
接着,如图11所示,使第二夹具20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由此,由按压部21及棒状部件11对编织组件50的中间部53的保持被释放,并且第二夹具20从编织组件50中退回。如图11所示,即使在第二夹具20为打开状态后(即,筒状部22从编织组件50中退回后),折返部52也维持顺势形成为向轴线方向一侧圆筒状延伸的形状。
接着,如图12所示,通过使支承部30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将环状部件60固定在向轴线方向一侧圆筒状延伸的折返部52的外周。由此,完成未插入有电线且完成终端处理的编织组件50(参照图1)。此时,因为折返部52预选顺势形成为向轴线方向一侧圆筒状延伸的形状,所以,与折返部52未预先顺势形成为向轴线方向一侧圆筒状延伸的形状的情况(例如折返部5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情况)相比,环状部件60在圆筒状折返部52的外周面上进入时容易进入。
然后,如图13所示,使第一夹具10整体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并退回,并且使支承部30向轴线方向另一侧移动并退回,取出完成了未插入有电线且完成终端处理的的编织组件50(参照图1)。取出的未插入有电线且完成终端处理的编织组件50在下一道工序中,插入电线,之后,将环状部件60外插并压接在连接对象,由此,与该连接对象连接。
<作用、效果>
上面,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以及终端处理方法,在编织组件50的内部取代电线而插入有从卡盘部12突出且与卡盘部12之间的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的棒状部件11的状态下,使卡盘部12与棒状部件11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同时使保持有编织组件50的前端部51的卡盘部12与保持有编织组件50的中间部53的按压部21的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由此,在编织组件50的前端部51与中间部53之间的位置形成折返部52。此时,通过在编织组件50的前端部51与中间部53之间的部分的内部插入有棒状部件11,不会发生如下的情况,即,使编织组件50的前端部51与中间部53之间的部分整体只向径向的一侧突出而弯曲,不能形成折返部52。因此,能够相对于未插入有电线的编织组件50,可靠地实施终端处理(在形成后的折返部52的外周固定环状部件60的处理)。
此外,在利用筒状部22使折返部52预先顺势形成为向轴线方向一侧圆筒状延伸的形状的状态下,圆环状的环状部件60从比折返部52更靠近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位置在圆筒状的折返部52的外周面上擦动,并且向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因此,与折返部52未预先顺势形成为向轴线方向一侧圆筒状延伸的形状的情况(例如折返部5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情况)相比,环状部件60在圆筒状的折返部52的外周面上进入时容易进入。
<其它的方式>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各种变形例。例如,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变形、改进等。除此以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结构主要部件的材质、形状、尺寸、数量、配置位置等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可以任意选定,未被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第二夹具20中除了按压部21以外,还设有筒状部22,但也可以不设置筒状部22。另外,虽然筒状部22具有圆筒状的形状,但也可以具有其它的筒状形状(例如矩形筒状、六棱筒状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配件的可动部分(卡盘部12的开闭、第一夹具10整体的轴线方向的移动、第二夹具20的开闭、支承部30的轴线方向的移动)利用由控制部40控制的电机等的驱动力进行驱动。与此相对,各配件的可动部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由操作人员手动进行驱动。
在此,将上述本发明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以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如下的[1]~[6]中分别简单地总结记述。
[1]一种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具有:
第一保持部(12),其能够保持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编织组件(50)的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的前端部(51);
棒状部件(11),其从所述第一保持部(12)插入所述编织组件(50)的内部,并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突出,且与所述第一保持部(12)之间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
第二保持部(21),其位于所述棒状部件(11)的径向外侧,能够在与所述棒状部件(11)之间保持所述编织组件(50)的位于比所述前端部(51)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中间部(53),并且与所述第一保持部(12)之间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
控制部(40),其对所述第一保持部(12)、所述第二保持部(21)以及所述棒状部件(11)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40)构成为,在由所述第一保持部(12)保持所述编织组件(50)的所述前端部(51)、且由所述第二保持部(21)及所述棒状部件(11)保持所述编织组件(50)的所述中间部(53)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一保持部(12)、所述第二保持部(21)以及所述棒状部件(11)进行控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12)与所述棒状部件(11)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同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12)及所述第二保持部(21)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由此,所述编织组件(50)在所述编织组件(50)的所述前端部(51)与所述中间部(53)之间的位置形成双重重合的折返部(52)。
[2]如上述[1]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
具有支承部(30),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承外插在所述编织组件(50)的金属制环状部件(60),
所述控制部(40)构成为,在由所述第一保持部(12)保持所述编织组件(50)的所述前端部(51),由所述第二保持部(21)及所述棒状部件(11)保持所述编织组件(50)的所述中间部(53),且由所述支承部(30)在比所述第二保持部(21)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位置支承所述环状部件(60)的状态下,形成所述折返部(52),之后,控制所述支承部(30),使所述环状部件(60)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在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所述折返部(52)的外周固定所述环状部件(60)。
[3]如上述[1]或者[2]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
具有筒状部(22),其在所述第一保持部(12)及所述第二保持部(21)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时,所述第一保持部(12)进入其内部,且使形成的所述折返部(52)顺势形成为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形状。
[4]一种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包括如下的第一工序,即:在由第一保持部(12)保持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编织组件(50)的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的前端部(51),将所述编织组件(50)的位于比所述前端部(51)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中间部(53)保持在棒状部件(11)与第二保持部(21)之间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保持部(12)与所述棒状部件(11)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同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12)及所述第二保持部(21)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由此,所述编织组件(50)在所述编织组件(50)的所述前端部(51)与所述中间部(53)之间的位置形成双重重合的折返部(52),所述棒状部件(11)从所述第一保持部(12)插入所述编织组件(50)的内部而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突出且和所述第一保持部(12)之间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第二保持部(21)位于所述棒状部件(11)的径向外侧。
[5]如上述[4]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在由所述第一保持部(12)保持所述编织组件(50)的所述前端部(51),并将所述编织组件(50)的所述中间部(53)保持在所述棒状部件(11)与所述第二保持部(21)之间,且将外插在所述编织组件(50)的金属制的环状部件(60)保持在比所述第二保持部(21)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形成所述折返部(52),
在所述第一工序后,包括如下的第二工序,即:使所述环状部件(60)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在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所述折返部(52)的外周固定所述环状部件(60)。
[6]如上述[4]或者[5]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在使所述第一保持部(12)及所述第二保持部(21)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12)进入筒状部(22)的内部,由此,形成的所述折返部(52)顺势形成为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形状。

Claims (6)

1.一种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保持部,其能够保持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编织组件的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的前端部;
棒状部件,其从所述第一保持部插入所述编织组件的内部,并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突出,且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之间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
第二保持部,其位于所述棒状部件的径向外侧,能够在与所述棒状部件之间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位于比所述前端部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中间部,并且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之间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
控制部,其对所述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以及所述棒状部件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由所述第一保持部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前端部,且由所述第二保持部及所述棒状部件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中间部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以及所述棒状部件进行控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与所述棒状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同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由此,所述编织组件在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的位置形成双重重合的折返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支承部,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承外插在所述编织组件的金属制的环状部件,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由所述第一保持部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前端部,由所述第二保持部及所述棒状部件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中间部,且由所述支承部将所述环状部件支承在比所述第二保持部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形成所述折返部,之后,控制所述支承部,使所述环状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在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所述折返部的外周固定所述环状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筒状部,在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时所述第一保持部进入该筒状部的内部,使形成的所述折返部顺势形成为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形状。
4.一种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的第一工序,即:在由第一保持部保持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编织组件的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的前端部,将所述编织组件的位于比所述前端部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中间部保持在棒状部件与第二保持部之间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和所述棒状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同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由此,所述编织组件在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前端部与所述中间部之间的位置形成双重重合的折返部,所述棒状部件从所述第一保持部插入所述编织组件的内部,并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突出且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之间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可调整,所述第二保持部位于所述棒状部件的径向外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在由所述第一保持部保持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前端部,并将所述编织组件的所述中间部保持在所述棒状部件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之间,且将外插在所述编织组件的金属制的环状部件保持在比所述第二保持部更靠近所述轴线方向另一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形成所述折返部,
在所述第一工序后,包括如下的第二工序,即:使所述环状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移动,在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所述折返部的外周固定所述环状部件。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在使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间隔缩短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进入筒状部的内部,由此,形成的所述折返部顺势形成为向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筒状延伸的形状。
CN201910879216.2A 2018-10-18 2019-09-18 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Active CN1110822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6965A JP6793701B2 (ja) 2018-10-18 2018-10-18 編組の端末処理装置、及び、編組の端末処理方法
JP2018-196965 2018-10-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82285A CN111082285A (zh) 2020-04-28
CN111082285B true CN111082285B (zh) 2021-06-15

Family

ID=70310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79216.2A Active CN111082285B (zh) 2018-10-18 2019-09-18 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93701B2 (zh)
CN (1) CN11108228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9224A (zh) * 2004-01-29 2005-08-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编织层切割设备
CN101620895A (zh) * 2008-07-03 2010-01-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屏蔽线、对屏蔽线的编织物进行端子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01794644A (zh) * 2009-01-30 2010-08-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编织线加工装置及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制造方法
CN102856773A (zh) * 2012-09-28 2013-01-02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割数据线的屏蔽层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3378532A (zh) * 2012-04-27 2013-10-3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同轴电缆的末端处理方法和末端处理装置
CN105322407A (zh) * 2014-07-30 2016-02-10 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屏蔽电缆的方法和装置以及屏蔽电缆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9224A (zh) * 2004-01-29 2005-08-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编织层切割设备
CN101620895A (zh) * 2008-07-03 2010-01-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屏蔽线、对屏蔽线的编织物进行端子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01794644A (zh) * 2009-01-30 2010-08-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编织线加工装置及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制造方法
CN103378532A (zh) * 2012-04-27 2013-10-3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同轴电缆的末端处理方法和末端处理装置
CN102856773A (zh) * 2012-09-28 2013-01-02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切割数据线的屏蔽层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5322407A (zh) * 2014-07-30 2016-02-10 迈恩德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屏蔽电缆的方法和装置以及屏蔽电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64798A (ja) 2020-04-23
JP6793701B2 (ja) 2020-12-02
CN111082285A (zh) 202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62270B2 (ja) シールド電線、及び該シールド電線の編組端末処理方法、並びに、編組端末処理装置
KR101990389B1 (ko) 케이블 단부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CN107438926A (zh) 插接连接器装置的制造方法
US9530543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hielded cable and for processing a shield of the cable
CN107615026A (zh)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构造
CN111082285B (zh) 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装置及编织组件的终端处理方法
CN107068266B (zh) 屏蔽导电路径
CN108702861A (zh) 屏蔽端子连接结构
CN110582912B (zh) 电线布线构件及电线布线结构
US20170179698A1 (en) Shielded conduction path
US5149068A (en) Resilient anti-vibration sleeve, in particular for an exhaust coupling
US896759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itting wires with seals or other elastic wire elements
CN106537017B (zh) 具有预装卷曲套管的流体连接器
JP2010172162A (ja) 編組線加工装置
JPH06156080A (ja) 車両用のサンバイザ
JP5141578B2 (ja) 編組線加工装置及び端部が拡げられた編組線の製造方法
CN110048563B (zh) 波绕线圈的保持装置、保持方法以及插入方法
JP6135461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110828061B (zh) 附带筒状部件的线状体的制造方法
CN113765018B (zh) 编织物折叠和切割装置以及编织物折叠和切割方法
CN107968367B (zh) 波纹管的带缠绕结构
JP6812043B1 (ja) 胴部外周への線材巻付方法及び線材巻付装置
JP5975719B2 (ja) シールド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5691647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保持構造
JP2010022166A (ja) 分割コアの位置決め装置、構造及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