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2545B - 摩擦运送装置以及纸张运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摩擦运送装置以及纸张运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2545B
CN111032545B CN201880051396.9A CN201880051396A CN111032545B CN 111032545 B CN111032545 B CN 111032545B CN 201880051396 A CN201880051396 A CN 201880051396A CN 111032545 B CN111032545 B CN 1110325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roller
drive
conveyance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13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2545A (zh
Inventor
原口孝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ash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ash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ash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Cash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32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2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2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25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16Inclined tape, roller, or like article-forwarding side regi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16Inclined tape, roller, or like article-forwarding side registers
    • B65H9/166Roller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DHANDLING OF COINS OR VALUABLE PAPERS, e.g. TESTING, SORTING BY DENOMINATIONS, COUNTING, DISPENSING, CHANGING OR DEPOSITING
    • G07D9/00Counting coins; Handling of coin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50Driving mechanisms
    • B65H2403/51Cam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2Roller pairs arranged on movable frame
    • B65H2404/1424Roller pairs arranged on movable frame moving in parallel to their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2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 B65H2404/1523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moving in parallel to its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70Other elements in edg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e.g. registering, orientating, guiding devices
    • B65H2404/74Guid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7/0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65H2407/2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manual intervention of operator
    • B65H2407/21Manual fee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摩擦运送装置以及纸张运送装置。能够将以各种位置、角度插入的纸张一边连续地、非间歇性地运送一边在不会因与侧壁的接触而引起变形的情况下修正为正常的运送状态。驱动侧单元具备:至少一个驱动辊,其被支承为能够围绕与正规的纸张运送方向正交的轴部旋转自如且能够轴向移动;弹性施力部件,其对驱动辊向轴向进行弹性施力;以及凸轮机构,其对驱动辊传递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在对于由驱动辊运送的纸张向正规的运送方向以外施加了超过了规定值的外力时,凸轮机构工作来抵抗弹性施力,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其中,从动侧单元具备从动辊,该从动辊根据驱动辊的轴向位置的变化,使驱动辊与纸张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变化。

Description

摩擦运送装置以及纸张运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送纸币等纸张的纸张运送装置中的偏斜校正技术。
背景技术
在接纳被投入的纸币并向使用者提供物品、服务的各种自动贩卖机、兑换机、自动提款机以及其它各种金钱处理装置中,装备有在被投入的纸币从运送通路的中心轴位置偏移、斜进的情况下,将之矫正为正规的位置以及姿态的对中装置、偏斜校正装置。
当从金钱处理装置的插入口插入的纸币由于斜进等原因而一边抵接于运送通路的侧壁一边被运送时,纸币承受使之从侧壁分开的方向上的反作用力而试图向与运送通路的中心轴对齐的方向移动,但在运送辊对纸币产生的辊隙压力比反作用力强的情况下,存在因纸币的前端角部等发生弯折、压扁等变形而引起运送不良、识别不良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纸张运送装置中,与纸张接触的球体会依据纸张的移动而自转,因此纸张与球体的摩擦力变小,相比于纸张与球体的摩擦力而言在纸张产生的反作用力增大。由此,纸张能够向消除反作用力的方向移动,纸张被自动地对准,而与运送通路的中心轴对齐。
然而,由于球体的推压力弱,球体与纸张的摩擦力总是小,因此在纸张与运送通路内的凹凸接触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卡纸,此外在返还运送中也无法确保充足的运送夹持力(grip),因此容易发生返还运送不良,这是不利的。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在利用围绕着相对于正规的纸币运送方向而倾斜规定角度的轴进行旋转的斜向辊来将纸币朝向基准壁斜着地运送的过程中,使纸币沿着基准壁而逐渐地对齐。
然而,虽然对于信用卡、胶片等硬的介质的对齐是有效的,但在有显著易折性的介质、劣质的纸币、破旧、皱巴巴、湿的等没有“硬性”的纸币的运送中,存在有在与基准壁接触时会引起介质的变形、状态的恶化进而发生卡纸的担忧。
接下来,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纸张运送装置中,通过使相对于运送通路的侧壁平行配置的多个转子与介质间歇性地接触,在介质与转子接触时运送驱动介质,一边在介质与转子非接触时将介质与侧壁接触而蓄积的介质的歪斜释放,一边使介质与运送通路自动地对齐并沿着运送通路来运送介质。
然而,由于使转子与介质间歇性地接触,因此存在转子的磨损量增加的难点。此外,运送驱动并非是连续的,因此在运送时介质发生颤动运动,无法稳定地运送。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在检测到被插入的纸张的斜进时,基于检测信号使调整部件工作,使纸张输送辊对中的一个辊的轴向位置变化来增减辊径,由此校正斜进。但是,需要检测斜进的检测部,存在用于根据斜进的程度来对辊径的增减进行微调的控制、结构复杂化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具备包括由外周面为锥状的驱动侧锥辊和通常的从动辊的运送辊对,使从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来使与锥辊的接触位置变化,从而使纸张的送出速度加速和减速来校正斜进。但是,由于利用马达来进行从动辊的轴向移动,因此存在对斜进的程度的检测、基于检测结果的对马达的控制复杂化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5976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332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6712356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59-1203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255406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以各种位置、角度插入的纸张一边连续地、非间歇性地运送一边不因与侧壁的接触而引起变形地、修正为正常的运送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以及纸张运送装置。
此外,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摩擦运送装置以及纸张运送装置,其设置有根据状况使驱动辊与纸张的摩擦力(以下称为“运送夹持力”)变动的机构,在收取纸张时减弱运送夹持力以有利于进行偏斜校正,在返还纸张时、待机时维持强的状态的运送夹持力以有利于进行返还运送、防止连续插入。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侧单元,向在运送路径上运送的纸张的一个表面传递运送驱动力;驱动源,向该驱动侧单元供给驱动力;以及从动侧单元,与所述驱动侧单元相向配置,与该纸张的另一个表面接触,所述驱动侧单元具备:至少一个驱动辊,被支承为能围绕与正规的纸张运送方向正交的轴部旋转自如且能够轴向移动;弹性施力部件,将所述驱动辊向轴向进行弹性施力;以及凸轮机构,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给所述驱动辊,并在向正规的运送方向以外的方向的超过了规定值的外力施加于由所述驱动辊运送的所述纸张时工作来抵抗所述弹性施力,使所述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所述从动侧单元具备从动辊,所述从动辊根据所述驱动辊的轴向位置的变化使所述驱动辊与纸张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变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以各种位置、角度插入的纸张一边连续地、非间歇性地运送一边不因与侧壁的接触而引起变形地、修正为正常的运送状态。
附图说明
图1的(a)、(b)、(c)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具备摩擦运送装置的纸张运送装置的基本结构的、纸张运送路径的俯视图、侧部纵剖视图、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图2的(a)、(b)、(c)是构成摩擦运送装置的驱动侧单元的整体主视图、带有斜坡(slope)部的运送驱动齿轮的外观立体图、驱动辊的外观立体图。
图3的(a)、(b)、(c)是驱动侧单元的外观立体图、驱动辊对的立体图、示出带有斜坡部的运送驱动齿轮组装在轴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动侧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示出偏斜校正原理的俯视图。
图6的(a)、(b)是驱动侧单元和从动侧单元的主视图,(a-1)、(a-2)、(a-3)示出了在辊隙部不存在纸币的状态下正转时的驱动辊接近状态、驱动辊分开状态、以及反转时的状态,(b-1)、(b-2)、(b-3)示出了在辊隙部存在纸币的状态下正转时的驱动辊接近状态、驱动辊分开状态、反转时的状态。
图7的(a)、(b)是纸币运送路径的俯视图、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的(a)至(e)是说明在偏斜状态下进入纸币运送路径的纸币在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偏斜校正的工序的、纸币运送路径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驱动侧单元的偏斜校正动作工序的说明图,(a)示出了正转驱动的驱动辊最接近的状态,(b)示出了正转驱动的驱动辊之间开始扩开了的状态,(c)示出了正转驱动的驱动辊间隔变为最大时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a-1)、(b-1)、(c-1)是驱动侧单元的立体图,(a-2)、(b-2)(c-2)是以透视状态示出凸轮机构的驱动侧单元的主视图。
图10的(a)、(b)是示出驱动侧单元正在反转的状态的立体图、局部透视示出凸轮机构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在不收容第二张纸币的待机状态下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2是处于误插入了卡片类的状态下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a)示出了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的状态,(b)示出了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正在扩开的状态,(c)示出了反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的状态。
图13的(a)至(e)是示出将本发明的摩擦运送装置以宽幅应用于固定宽度的纸币运送路径的情况下的偏斜校正工序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4的(a)至(e)是示出将本发明的摩擦运送装置以窄幅应用于固定宽度的纸币运送路径的情况下的偏斜校正工序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5的(a)、(b)、(c)是示出在各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总是设置有间隙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16的(a)、(b)、(c)是示出使各驱动辊与从动辊的关系变化的第二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17的(a)、(b)、(c)是示出各驱动辊与从动辊的关系涉及的第三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18的(a)、(b)、(c)是示出各驱动辊与从动辊的关系涉及的第四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19的(a)、(b)、(c)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20的(a)、(b)、(c)是示出两个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形状不同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21的(a)、(b)、(c)是示出将从动辊与驱动辊设置为相同数量并一一对应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22的(a)、(b)、(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23的(a)、(b)、(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24的(a)、(b)、(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25的(a)、(b)、(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四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26的(a)、(b)、(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五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27的(a)、(b)、(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六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28的(a)、(b)、(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七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29的(a)、(b)、(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八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30的(a)、(b)、(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九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31的(a)、(b)、(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十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32的(a)、(b)、(c)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十一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图32的(d)是分解立体图。
图33的(a)、(b)、(c)是与图32的(a)、(b)、(c)对应的立体图。
图34的(a)、(b)、(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3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进行的偏斜校正工序的流程图。
图36的(a)、(b)、(c)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图37的(a)、(b)、(c)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和各动作形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基本构造]
以下,对具备本发明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纸币运送装置的基本结构、动作原理、偏斜校正原理进行说明。
图1的(a)、(b)、(c)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具备摩擦运送装置的纸币运送装置(纸张运送装置)的基本结构的纸张运送路径的俯视图、侧部纵剖视图、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图2的(a)、(b)、(c)是构成摩擦运送装置的驱动侧单元的整体主视图、带有斜坡部的运送驱动齿轮的外观立体图、驱动辊的外观立体图;图3的(a)、(b)、(c)是驱动侧单元的外观立体图、驱动辊对的立体图、示出带有斜坡部的运送驱动齿轮组装在轴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从动侧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另外,在本例中作为纸张的一例示出了纸币,但本装置也能够应用于在运送例如有价证券、票据等纸币以外的纸张时的偏斜校正。
纸币运送装置1被安装到未图示的纸币处理装置主体来使用,纸币运送装置1收入的纸币接受由识别传感器进行的纸币的真伪、面额的识别之后,被逐张依次收纳到纸币处理装置主体内的钱箱等纸币收集部内。当在纸币运送装置1内运送的纸币存在运送位置的偏移、斜进时,会发生识别不良、卡纸,或者以层叠状态被收纳到钱箱内的纸币的整齐性会恶化,因此要求导入到纸币运送装置1内运送的纸币的运送位置、运送姿态为固定或者在容许范围内。
纸币运送装置1具备下部单元3、相对于下部单元3而言开闭自如地被支承的上部单元4,在各单元处于闭合的状态时在各单元之间形成纸币运送路径10。
纸币运送装置1具备摩擦运送装置2,该摩擦运送装置2用于在纸币运送路径10(纸币运送面11)运送的纸币P有偏斜的情况下自动地校正偏斜。
摩擦运送装置2具备:对在纸币运送路径10运送的纸币P的一个表面(下表面)传递运送驱动力的驱动侧单元20、对驱动侧单元20供给驱动力的驱动马达60等驱动源、隔着纸币的运送路径来与驱动侧单元20相向配置并与纸币的另一个表面(上表面)接触的从动侧单元100、和控制各种控制对象的控制部200。
在本例中,驱动侧单元20配置于下部单元3,从动侧单元100配置于上部单元4,但配置部位也可以相反。
纸币运送路径10配置有:纸币运送面11,其利用上表面引导纸币P的下表面;侧壁12、13、14,其在纸币运送面11的宽度方向两侧以立起状态连续地配置;入口传感器(纸币检测传感器)15,其由检测被插入的纸币的进入的光传感器等形成;下侧的运送辊16a,其从在摩擦运送装置2的下游侧的纸币运送面11(里侧部运送面11c)设置的开口露出周面地配置;上侧的运送辊16b,其在上部单元4侧与运送辊16a相向地配置;以及识别传感器17,其由光学传感器等形成。
驱动侧的运送辊16a构成为由对驱动侧单元进行驱动的驱动马达60驱动,由离合器进行向各驱动对象的驱动力的切换。
纸币运送面11具有:入口侧运送面11a,其靠近作为纸币插入口的入口10a,具有最大宽度;中间运送面11b,其越朝向里侧则其宽度越呈锥状地逐渐减少;以及里侧部运送面11c,其处于最里侧部,宽度最小。
在各运送面的两侧方立起的侧壁具有:入口侧侧壁12,其配置在入口侧运送面11a的两侧;中间侧壁13,其配置在中间运送面11b的两侧,宽度间隔呈锥状地逐渐减少;以及里侧部侧壁14,其配置在里侧部运送面11c的两侧。
另外,在本例中构成为,收容纸币的入口侧运送面11a为宽幅(86mm),里侧部运送面11c的宽度最窄(68mm),中间运送面11b的宽度呈锥状地逐渐减少。这是考虑到易于将纸币沿着平缓的倾斜面插入,能够使纸币前端的角部沿着倾斜的中间侧壁13的壁面而一边接触一边运送,来靠近运送路径中央。
运送路径入口宽度比纸币宽度大,因此纸币以各种位置、倾斜角度被插入,但根据摩擦运送装置2,对于因以各种位置、倾斜角度被插入而前端角部及其他部位与侧壁接触并被运送的纸币而言,能够将其运送姿态修正为与正规的运送方向平行并且使其靠近运送路径中央或者一个侧壁。
另外,图示的纸币运送面11以及侧壁的结构只是一个示例,也可以是,整个运送路径为宽幅的相同尺寸,也可以是,整个运送路径为窄幅的相同尺寸。或者,摩擦运送装置2也能够应用于具备使入口的运送路径宽度可变的可变引导件(guide)的类型。
在本例中,摩擦运送装置2配置在中间运送面11b的范围内。这是为了防止、消除从入口10a导入的纸币P与锥状的中间侧壁13接触而承受反作用力导致前端角部被中间侧壁强力地加压而变形、或者产生偏斜。因此,即使将摩擦运送装置2配置在纸币运送面11的其它任意的运送面11a、11c,也能够发挥防止、消除由因各侧壁12、14与纸币的接触以及其它原因产生的反作用力引起的纸币的变形、偏斜。
摩擦运送装置2是如下的组件:使用者从纸币运送路径10的入口10a将纸币P从各种位置、角度、方向以各种不规范的姿态插入,纸币P与运送路径的侧壁等接触并承受向与正规的运送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反作用力,在连续地、非间歇性地朝向运送路径内里侧部导入、运送纸币P的过程中,以使纸币P与运送路径的中心轴CL或者侧壁对齐的方式,对导入姿态、运送姿态进行校正。
驱动侧单元20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备:至少一个驱动辊25(滑动辊),其旋转自如地被向与正规的纸币运送方向正交(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轴部22支承轴芯,并且沿着轴部22在轴向进退自如地被支承;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驱动辊25向轴向进行弹性施力;运送驱动齿轮45,其作为对于驱动辊25传递来自驱动马达60的驱动力的运送驱动部件;凸轮机构50,其将来自驱动马达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辊,并且在对由驱动辊运送的纸币向正规的运送方向以外施加了超过规定值的外力(来自侧壁的反作用力等)时,该凸轮机构50进行工作,抵抗由弹性施力部件40产生的弹性施力而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
进而,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中,驱动侧单元20具备至少两个驱动辊25、25;弹性施力部件40、40,其对各驱动辊向互相接近的轴向进行弹性施力;凸轮部件57、57,其以轴向位置固定的方式旋转自如地配置在处于各驱动辊之间的轴部,并且被驱动源60旋转驱动,其中,将一个凸轮机构要件55或者其它凸轮机构要件52配置于各驱动辊,将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一个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凸轮部件,从动辊构成为,与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接近的初始位置时的各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相比,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扩开的工作位置时的运送夹持力降低。
凸轮机构50是用于使驱动辊与纸币P的摩擦力(以下称为“运送夹持力”)根据状况而变动的组件。摩擦运送装置2具有如下功能:在收取以正常角度的正常姿态插入的纸币时,使凸轮机构50不工作而以适当的运送夹持力导入纸币;在导入因插入角度、插入姿态不正常而承受来自侧壁的反作用力的纸币时,使凸轮机构工作来减弱运送夹持力(例如25gf),自动且高效地实施偏斜校正;在纸币的返还时、为了防止连续插入而待机时,维持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例如70gf),高效地实现返还运送、防止连续插入。
弹性施力部件40的弹性施力例如设定为,能够与从纸币对驱动辊施加的运送负载的微小的变化对应地微调驱动辊的轴向位置。
具体而言,由于凸轮机构50不工作,因此驱动辊处于初始位置时的运送夹持力维持为能够将在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辊隙夹持的纸币可靠地直进运送的程度的值。另一方面,设定为在凸轮机构工作而驱动辊向工作位置方向移动时,运送夹持力进一步减弱,纸币因从侧壁承受的反作用力而能够转换方向。即,由弹性施力部件将驱动辊处于初始位置时的运送夹持力,以当承受来自纸币的负载的驱动辊开始向轴向移动(位移)时能够立即下降成能够进行偏斜校正的弱度的方式,设定为预先固定的值。
如在后述的其它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在驱动侧单元20装备的驱动辊25不论为一个还是两个以上,都能够构筑自动地对纸币的偏斜进行校正的机构,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配置了两个驱动辊的例子。
对于被运送的纸币P施加的向正规的运送方向以外的超过规定值的外力包括纸币从侧壁承受的反作用力、因纸币自身形成的变形部而引起的运送负载、因来自在运送路径设置的构件、凸部等的阻力而产生的运送负载等。
驱动辊25、25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旋转方向、运送的纸币P承受的运送负载载荷而在轴向移动的方式被组装于轴部22。在本例中,被配置为同轴芯状并且彼此相对旋转的两个驱动辊25、25各自被弹性施力部件40、40向互相接近的方向进行施力。由螺旋弹簧形成的各弹性施力部件40、40在插通于轴部22的状态下,被各轴套41、41将外侧端部防脱卡止。在两个驱动辊25、25之间配置有运送驱动齿轮(运送驱动部件)45。运送驱动齿轮45旋转自如地被不旋转的轴部22支承轴芯。在本例中,轴套与运送驱动齿轮以及弹性施力部件一体旋转,由此避免发生与这些构件的摩擦。
如图2的(c)、图3等所示,各驱动辊25、25由处于内径侧的芯部件25A、25A和在各芯部件的外周固定的外周部件25B、25B构成,各芯部件由硬质的树脂等构成,各外周部件由具有规定的弹性和摩擦阻力的橡胶、树脂等构成。
例如通过使驱动辊抵接于轴套41来对驱动辊的轴向移动范围进行限制。
另外,在以下中,关于驱动辊25、25、弹性施力部件40、40那样的成对的构件、部件的附图标记,原则上简洁地表述为各轴部22、各驱动辊25等。
凸轮机构50具有:一对凸轮部件57,其以不旋转的轴部22为旋转中心而相对于各驱动辊25能够相对旋转,并且与同一轴心状地配置的运送驱动齿轮45一体化;凸轮从动件(凸轮机构要件)55,其配置于各驱动辊25或者各凸轮部件57;凸轮部(凸轮机构要件)51,其配置于各凸轮部件57、或者驱动辊,因弹性施力而与凸轮从动件滑动地接触,凸轮从动件使其周向位置变化由此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在初始位置与工作位置之间变化(使得向轴向进退);以及限位件53,其设置在各凸轮部的周向两端部,限制凸轮从动件的相对移动。
凸轮机构50由构成凸轮机构的要件之一、即具有作为凸轮机构要件的斜坡部52的凸轮部(凸轮机构要件)51和其它作为凸轮机构要件的凸轮从动件55构成,在本例中各凸轮部件57(各凸轮部51)以从运送驱动齿轮(凸轮部件)45的轴向两侧面突出的状态而分别配置,各凸轮从动件55分别配置在各驱动辊25的内周面,但这仅是一个示例,也可以是,配置部位相反。即,也可以是将凸轮部51设置在驱动辊25侧,将凸轮从动件55设置在运送驱动齿轮45侧。
此外,在如本例那样将凸轮从动件构成为小的突起状的情况下,凸轮从动件与斜坡部的接触为点接触、线接触、或者狭窄的面接触,但也可以将与斜坡部接触的凸轮从动件的前端面构成为与斜坡部面接触的宽幅的斜坡状,由此设为斜坡彼此之间的接触部。即,凸轮从动件不需要是小的突起,如果是能够与斜坡部压接并且能够滑动的结构,则什么样的形状都可以。
在凸轮机构50不工作时,各驱动辊处于互相接近的初始位置,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维持为适当的强度,但在因凸轮机构50工作而各驱动辊位移到分开的工作位置时,使运送夹持力进一步减小,纸币能够在驱动辊上横向滑动。另外,如上述那样各驱动辊在最接近的位置与最分开的位置之间进行微小地位移,因此以根据驱动辊的轴向位置的微小变化而运送夹持力也微小地变化的方式设定弹性施力部件40的弹性施力。此外,以在驱动辊最接近的状态下从纸币对驱动辊施加了负载的情况下驱动辊会响应性良好地立即进行轴向移动的方式,来设定弹性施力部件的弹性施力。
本例涉及的运送驱动齿轮45由齿轮部45a和两个凸轮部件57(凸轮部51=斜坡部52、限位件53)构成。
在运送驱动齿轮45的凸轮部件57设置的各凸轮部51、即各斜坡部52被设定为形状左右对称且配置左右对称,包括凸轮从动件55的各驱动辊的形状也是左右对称形状,各弹性施力部件的弹性施力相同。另外,将各斜坡部的形状设为非左右对称,或者使弹性施力部件的弹性施力不同,由此也能够通过偏斜校正来调整纸币的移动方向、范围。
此外,在本例中一个凸轮部件57构成为具备在周向上一分为二的两个凸轮部51、51,即包括限位件53的各个斜坡部52、52构成为各具有180度的周向长度。换言之,两个斜坡部52、52配置成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关系,但这只是一个示例,也可以构成为,一个凸轮部件57具有由单一的斜坡部52形成的一个凸轮部51,该单一的斜坡部52包括一个限位件53,并具有360度的周长。
如图2的(a)、(b)以及图3的(c)所示,运送驱动齿轮(运送驱动部件)45具有:齿轮部45a,其与未图示的其它齿轮啮合来接受来自驱动马达60的驱动力;凸轮部51,其在齿轮部45a的两侧以线对称的位置关系一体地配置;以及贯通齿轮部45a的中心部而一体化的一对中空筒状的套管45b。轴部22能够相对旋转地插通到各套管45b内,驱动辊、弹性施力部件插通到各套管的外周,轴套41固定于各套管的端部。虽然也可以将轴部22与运送驱动齿轮45一体化来旋转驱动轴部,但为了减少驱动能量的损失,优选图示的结构。
更具体而言,在运送驱动齿轮45的轴向两面分别向轴向突出设置有构成凸轮机构50的凸轮部件57(凸轮部51),各凸轮部51具有:朝向周向而轴向位置斜坡状地变化的一对斜坡部(凸轮面)52、配置在各斜坡部之间的限位件53。在本例中,以180度的周向间隔来配置一对斜坡部52。
如图2的(a)、(b)以及图3的(c)所示,限位件53由设置在斜坡部52的轴向内侧位置的限位件53a和设置在斜坡部的轴向外侧位置的限位件53b形成,在凸轮从动件55与设置在轴向内侧位置的限位件53a相接时运送驱动齿轮与驱动辊处于最接近的位置,在凸轮从动件55与设置在轴向外侧位置的限位件53b相接时运送驱动齿轮与驱动辊处于最分开的位置。
另外,在本例中,作为运送驱动部件例示了由运送驱动齿轮形成的齿轮机构,但也可以代替齿轮而使用同步轮与同步带的组合、辊与带的组合、线轮与线材的组合、以及其它驱动传递部件。
在各驱动辊25上,以180度的周向间隔设置有突起状的凸轮从动件(凸轮机构要件)55,该凸轮从动件55与各斜坡部(凸轮机构要件)52滑动地接触而相对于斜坡部而言相对地旋转并且轴向移动。凸轮从动件55被弹性施力部件40压接于各斜坡部52,总是与各斜坡部的任意位置接触。
各驱动辊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既可以构成为圆弧等曲面状,也可以如图2的结构例那样设为斜着倾斜的锥状。通过设为锥状能够提高耐磨损性。
更具体而言,如图2的(c)所示,各驱动辊25是内部贯通的环体,在其中空部贯通运送驱动齿轮45的套管45b,由此各驱动辊能够相对于运送驱动齿轮(斜坡部)45而言在规定角度的范围内相对地转动。突起状的凸轮从动件55突出设置在各驱动辊的中空内面,具有在将运送驱动齿轮的套管插通于驱动辊的中空内部时对于相向的各斜坡部52而言在各凸轮从动件的前端面处能够接触的结构。此外,各凸轮从动件沿着各斜坡部周向移动,并且在与处于其终端部的各限位件53a、53b接触时,停止相对于斜坡部而言的相对移动。即,在驱动辊正转时,在其凸轮从动件与限位件53b接触时,随即驱动辊与运送驱动齿轮45一体地向正转方向旋转,而在驱动辊反转时,在其凸轮从动件与限位件53a接触时,随即驱动辊与运送驱动齿轮45一体地反旋转。
各斜坡部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当一张纸币在与两个驱动辊同时接触的状态下承受来自侧壁的反作用力时,两驱动辊左右均等地轴向移动,由此以使纸币向从侧壁分开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工作。
假设在采用了在偏斜校正时纸币向一个侧壁靠近的结构的情况下,斜坡部不设为左右对称,而是构成为使得一方的驱动辊比另一个驱动辊更快地进行轴向移动的斜坡部即可。
运送驱动齿轮45承受来自驱动马达60的驱动力而向正转方向被旋转驱动,纸币在以不与侧壁接触的正常的姿态被导入的情况下,左右的弹性施力部件40均匀地对各驱动辊25向内侧持续进行施力,因此各驱动辊维持在相对于运送驱动齿轮45(凸轮部件57)而言均等的轴向位置(初始位置)。因此,如后述的在与从动辊102的关系中,能够将驱动辊产生的纸币运送夹持力维持为适于运送的适当的值。此时的运送夹持力是驱动辊正转时能够将纸币向直进方向稳定地送出的程度的值。
另一方面,在各驱动辊正转时,在因斜进的纸币与侧壁接触而对于纸币施加了微小的与运送方向反向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两驱动辊25抵抗弹性施力部件40产生的施力而立即向轴向外侧位移。因此,如后述的在与从动辊102的关系中,相对于纸币而言的驱动辊的运送夹持力减小,能够对纸币进行向从侧壁分开的方向(使纸币从侧壁承受的损伤减小的方向)的姿态修正。
如图4的立体图所示,从动侧单元100具备:从动辊102,其根据驱动辊25的轴向位置的变化使驱动辊的外周面与纸币的运送夹持力、即接触压力、摩擦阻力变化;支架103,其具备旋转自如地支承从动辊的轴支承部103a;以及弹性部件104,其经由支架对从动辊朝向驱动侧单元20进行施力。
本例涉及的从动辊102为横宽的冠型(日文:クラウン)形状。即从动辊102具有中央部102a为等径的圆筒状而从中央部的两端向轴向外侧延伸的各端部102b越朝向外侧则外径越锥状地逐渐减小的形状(锥冠型形状)。另外,在本例中,各端部102b在主视角中外形(外径)直线状地逐渐减小,但也可以是曲面状地逐渐减小的桶型冠型形状,也可以是中央部102a与各端部102b的边界呈曲面状。
利用驱动辊25与从动辊102的组合,根据纸币P从侧壁等承受的运送负载载荷的变化,凸轮机构50在非工作状态与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两辊的辊隙部的运送夹持力变动。在两个驱动辊的间隔最窄的状态下的运送夹持力为虽然适于纸币的正转运送但纸币的移动方向的变更成为不自由的程度的强度,另一方面,在两个驱动辊的间隔最宽的状态下的运送夹持力为因来自侧壁的反作用力而纸币容易向从侧壁分开的方向移动的程度。
[正转时的偏斜校正动作]
接下来,图5是示出基于摩擦运送装置的偏斜校正原理的俯视图,图6的(a)、(b)是驱动侧单元和从动侧单元的主视图。图6的(a-1)、(a-2)、(a-3)示出了在辊隙部不存在纸币的状态下正转时的驱动辊(运送夹持力强)、驱动辊分开状态(运送夹持力弱)、反转时的状态(运送夹持力强),图6的(b-1)、(b-2)、(b-3)示出了在辊隙部存在纸币的状态下正转时的驱动辊接近状态(运送夹持力强)、驱动辊分开状态(运送夹持力弱)、反转时的状态(运送夹持力强)。
图7的(a)、(b)是发生偏斜状态的纸币运送路径的俯视图、主要部分放大图,图8的(a)至(e)是用于说明以偏斜状态进入到纸币运送路径的纸币在前进的过程中接受偏斜校正的工序的纸币运送路径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驱动侧单元的偏斜校正动作工序的说明图,(a)示出了正转驱动的驱动辊最接近的状态,(b)示出了正转驱动的驱动辊之间开始扩开了的状态,(c)示出了正转驱动的驱动辊间隔成为最大的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图9的(a-1)、(b-1)、(c-1)是驱动侧单元的立体图,图9的(a-2)、(b-2)、(c-2)是以透视状态示出凸轮机构50的驱动侧单元的主视图。
以下,基于图5至图9对偏斜校正动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收入纸币之前的待机时,驱动辊25、25承受从由压缩弹簧形成的弹性施力部件40、40来的载荷而处于最内侧位置(最接近位置、初始位置),并且处于因强的力而使驱动辊25、25的外周面与从动辊102的外周面接触(压接)的状态(图6的(a-1)、图8的(a))。
在摩擦运送装置2处于待机状态时,如图5、图8的(b)所示,当从入口10a插入处于向右方向倾斜的姿态的纸币时,入口传感器15检测纸币P,如图6的(a-1)、(b-1)所示,驱动马达经由传递齿轮44来对于运送驱动齿轮45的齿轮部45a传递向用箭头标记示出的正转方向的驱动力,使各驱动辊25向用箭头标记方向示出的正方向旋转。因正旋转的各驱动辊的周面与纸币面之间的强的运送夹持力,纸币P被运送向纸币运送路径10的内部。只是,此时的运送夹持力的强度为在从纸币向与正规的运送方向不同的方向施加了负载的情况下防止纸币与辊隙部之间发生滑动的程度。
另外,各驱动辊25被弹性施力部件40向轴向内侧(运送夹持力增大方向)进行施力,因此各驱动辊内周的凸轮从动件55会与运送驱动齿轮的各斜坡部52之间有接点并且一并旋转。在驱动辊与运送驱动齿轮之间产生了微小速度差的情况下,凸轮从动件相对于斜坡部而言相对移动。
如图6的(b-1)所示,各驱动辊25与从动辊102的外周在各自的顶点接触的状态下交叠,使纸币P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呈U字状地挠曲并且夹持着纸币P进行运送(狭隙运送)。在图6的(a-1)、(b-1)的正转驱动状态下,各驱动辊25处于互相接近的轴向内侧位置并且凸轮机构50为非工作状态,因此各驱动辊25与从动辊102之间的辊隙部的运送夹持力增强为将纸币稳定地向正规的运送方向运送的程度,在图6的(a-2)、(b-2)的驱动辊的正转状态下,凸轮机构50开始工作由此各驱动辊开始向轴向外侧位移,因此与图6的(a-1)、(b-1)的状态相比,运送夹持力减弱。
如图7的(a)、图8的(c)所示,使用者从纸币运送路径10的入口10a将纸币P以相对于用箭头标记示出的正规的运送方向而言倾斜规定的容许角度以上的状态插入,纸币P在被摩擦运送装置2向里侧运送的过程中,纸币P的右侧边缘Pa的前端角部与中间侧壁13接触,纸币的左侧边缘Pb成为与入口侧侧壁12的入口侧端部11d接触的状态。当运送中的纸币的前端角部与侧壁面接触、左侧边缘Pb与入口侧端部11d接触时,纸币承受来自各接触部的反作用力a、b(运送负载)因而减速。
如图7的(a)、(b)以及图8(c)所示,纸币P的一方的侧边缘Pa的前端角部与是锥面的中间侧壁13接触,因此纸币P承受向与正规的运送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反作用力(箭头标记a)。在纸币的角部与中间侧壁13接触的瞬间,如图6的(a-1)、(b-1)所示,两驱动辊25与从动辊102的锥状的端部102b的内侧部分即大径部分相接,因此纸币P从中间侧壁13承受的反作用力a比两驱动辊25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小,因此纸币P的移动方向不变化。另一方面,紧接在接触之后,因纸币P承受的来自反作用力a的负载增大而引起各驱动辊抵抗弹性施力而开始向轴向外侧(运送夹持力减小方向)位移,因此运送夹持力陡然减小。即,由于凸轮机构50工作,如图6的(a-2)、(b-2)以及图9的(b)、(c)所示,各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而与从动辊之间形成间隙,使运送夹持力减小,来消除作用于纸币P的来自侧壁的反作用力a。当作用于纸币P的运送夹持力小于从中间侧壁13承受的反作用力a时,纸币P能够转变到消除来自壁面的反作用力a的方向、即与纸币运送路径10的中心轴CL对齐的方向和姿态。
因纸币的左侧边缘Pb与入口侧端部11d接触而产生的反作用力b与运送夹持力之间的关系是同反作用力a与运送夹持力之间的关系相同的。
如图7的(b)中所示的那样,关于产生了20%程度的大的偏斜的纸币,也能够应对。
即,在驱动辊25与纸币P之间的运送夹持力比反作用力a、b大的状态(图6的(b-1)、图9的(a))下,当来自侧壁面的反作用力a、b经由纸币P持续施加于驱动辊25时,反作用力a、b作用为驱动辊的旋转负载,纸币P的运送速度和各驱动辊的旋转均减速(图6的(b-2)、图9的(b))。
即,由于在各驱动辊25与纸币P之间存在强的摩擦阻力,因此各驱动辊的旋转速度会与减速了的纸币一起减小。此时,各驱动辊(各凸轮从动件55)因与运送驱动齿轮45之间的旋转速度差而引起被各斜坡部52推压扩开,开始向轴向外侧滑动。
运送驱动齿轮45从驱动马达60承受旋转驱动力,因此因纸币承受的反作用力a、b而引起在各驱动辊25与运送驱动齿轮45之间的接点、即各斜坡部52与各凸轮从动件55之间的接点产生载荷。由此驱动辊25(凸轮从动件55)从运送驱动齿轮45的斜坡部52承受反作用力,向消除反作用力的方向、即轴向外侧(运送夹持力减小方向)来抵抗弹性施力并开始移动(图6的(b-2)、图9的(b))。
驱动辊25在向轴向外侧移动的过程中,在与从动辊102的周面(端部102b)之间形成间隙,运送夹持力减小。当作用于纸币P的运送夹持力小于从侧壁承受的反作用力a、b时,驱动辊25的轴向移动停止(图9的(c))。这样,根据运送负载的变化而驱动辊的滑动量变化。
在图9的(b)所示的运送夹持力开始减小的状态下,如图8的(c)、(d)、(e)所示,在驱动辊的表面上,纸币P朝向运送路径中央部滑出,来将运送负载释放掉。
当纸币滑出时,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的滑动停止(图9的(c))。纸币在图8的(c)中处于使前端右角部接触右侧的中间侧壁13并且使左侧边缘Pb接触入口侧端部11d的状态,但如图8的(d)、(e)所示,在进一步前进的状态下纸币前端部进入里侧部运送面11c并且最后成为与里侧部侧壁14平行的姿态(偏斜校正完成)。具体而言,在图8的(e)的状态下,因在左侧的中间侧壁13的终端部的角部11e与纸币的左侧边缘Pb的接点处产生的反作用力,纸币承受用箭头标记c示出的旋转方向的力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前进,因此能够修正运送姿态。
在图9的(c)的驱动辊停止轴向移动的状态下,如图9的(c-2)的凸轮机构的透视图所示,驱动辊的凸轮从动件55与运送驱动齿轮的限位件53b抵接,由此驱动辊和运送驱动齿轮开始向正转方向一体旋转。
这样,驱动辊25自动地且非间歇性地轴向移动,直到减小为对于消除作用于纸币P的运送负载而言充足的程度的最优运送夹持力值为止。由于是非间歇性的轴向移动,因此纸币的运动成为连续地且稳定的状态。
纸币P因其自身的“硬性”(刚性、刚度)而相对于驱动辊25和从动辊102总是有接点,因此即使运送夹持力弱且驱动辊25轴向移动,也能够连续地承受运送驱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摩擦运送装置2,当从驱动辊25与从动辊102之间的辊隙部作用于纸币P的运送夹持力小于纸币从中间侧壁13承受的反作用力时,纸币P开始在驱动辊25上横向滑动,朝向消除来自壁面的反作用力的方向变更姿态并且沿着侧壁面朝向纸币运送路径中央被运送,与纸币运送路径中心轴CL对齐。
当作用于纸币P的来自侧壁面的反作用力消除时,各驱动辊25因各弹性施力部件40的推压力而向轴向内侧移动,返回到原先的位置。
由于是在纸币P的返还时、待机时凸轮机构50处于非工作状态而驱动辊25在轴向不移动的结构,因此能够利用强的运送夹持力来进行纸币P的返还、防止连续插入。
另外,关于对从动辊施力的弹性部件104,当其弹性施力设定得弱时,正转的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减小。因此在纸币以偏斜状态进入两辊的辊隙部的情况下,不仅驱动辊容易向轴向扩宽,而且从动辊上升,因此夹持力进一步减弱,偏斜校正功能提高。但是,当弹性部件104的弹性施力过于弱时,在使驱动辊反转而将纸币返还时,从动辊上浮使运送夹持力减小(减少),因此难以进行返还。为了进行返还,增强弹性部件104的弹簧来提高运送夹持力是有效的。
另外,在图8中,例示了作为将纸币从入口10a斜着插入的结果而纸币的前端右角部与中间侧壁13接触的情况,示出如下动作:即使在纸币的插入姿态是非偏斜状态,即与正规的运送方向平行的情况下,在以前端右角部与中间侧壁13相接的程度向运送路径右偏(或者左偏)而被插入的情况下,产生了纸币从侧壁承受的反作用力,因此凸轮机构50工作并且将纸币朝向运送路径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向宽度方向移动的运动。
即,本发明的摩擦运送装置2不限于纸币以偏斜状态插入的情况,在纸币的前端角部与锥状的侧壁13相接的状态插入的全部情况下,凸轮机构50都能够工作来对宽度方向的运送位置进行校正。
[纸币返还时的反转动作]
接下来,对将纸币P返还时的驱动辊的反转动作进行说明。
为了使凸轮机构50工作而将纸币的运送位置、运送姿态修正为正规的状态,需要使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减弱,另一方面,在暂且导入的纸币发生了卡纸等的情况下,在为了将纸币返还而反旋转时,当运送夹持力弱时,存在用于返还运送的力弱这样的关于卡纸对策上的问题。即,存在着为了正确修正暂且导入的纸币的运送位置、姿态而希望运送夹持力弱但是对于返还而言希望有充足的强的运送夹持力这样的矛盾的要求,以往没有开发以简单、低成本的结构来满足这样的要求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低成本的结构来满足这样的矛盾的要求。特别是在本发明中有在驱动辊正转时以及反转时任一情况下也能够进行连续地、非间歇性的运送这一特征点。
图10的(a)、(b)是示出驱动侧单元反转的状态的立体图、将凸轮机构的一部分透视示出的主视图。与示出反转状态的图6的(a-3)、(b-3)一并参照。
在根据识别传感器17识别从入口10a插入的纸币P的结果(伪造、污损、变形、卡纸等)而控制组件200判定为不能收入的情况下等,当发生错误时,控制组件200利用驱动马达60使运送驱动齿轮45反转,进行将拒收纸币返还到入口10a的操作。如图10的(b)、图6的(b-3)所示,当运送驱动齿轮45反转时,各驱动辊25的内周的凸状的凸轮从动件55从运送驱动齿轮45的斜坡部52承受旋转驱动力而向反转方向一并旋转并且相对旋转。作为凸轮从动件与斜坡部持续相对旋转的结果,凸轮从动件与处于轴向内侧的限位件53a抵接并停止相对旋转,运送夹持力成为最大。
各驱动辊25的凸轮从动件55从斜坡部52(限位件53a)承受反旋转驱动力,因此即使从外部承受旋转负载也不会轴向移动,而维持位移到最内侧时的初始状态。在将纸币P朝向入口10a反运送时,能够上下移动地被弹性部件104支承的从动辊102仅抬高纸币P厚度相当的量,能够夹持着纸币P进行返还运送。
此时,驱动辊25不会轴向移动,能够有利于一边维持强的运送夹持力一边进行返还。即,在驱动辊为了进行返还而反转时,与有无纸币、运送状态无关,运送夹持力不减小。
在驱动辊反转时驱动辊不会轴向移动而运送夹持力能够维持为强的状态的理由是,在反转时弹性施力部件40对驱动辊25向轴向进行弹性施力,因此推压到运送夹持力强的轴向位置。
这样,在驱动辊反转时,与运送负载的多少无关,各驱动辊在最接近的状态下,为了维持与从动辊102接触的状态,运送夹持力、返还力强,返还运送容易、可靠。此外,纸币卡纸时的返还力强。
另外,纸币运送时,从动辊102在垂直方向仅抬高纸币的厚度相当的量,使得纸币容易通过。
[防止待机时的插入]
接下来,对防止待机时纸币等的插入(防止两张连续插入)进行说明。
图11是示出由于正在处理先前插入的第一张纸币而在无法收容第二张纸币的待机状态下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纸币运送装置1装备于自动贩卖机、兑换机等纸币处理装置,收入的纸币经过识别传感器17的识别被收入钱箱内。关于纸币处理装置,存在如下要求:希望由单一的驱动马达来驱动在入口10a附近配置的驱动辊25和运送辊16a,来简化结构并且减少成本。但是,在使用单一的驱动马达的类型中,当在对于第一张纸币的收钱处理完成之前,当由运送路径内部的未图示的纸币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后续的纸币的插入时,会产生不得不使驱动辊与运送辊共同反转来将两张纸币一并返还的故障。为了应对这样的故障,需要在先前纸币的收钱处理完成之前,一律阻止后续的纸币的插入。
但是,为了发挥驱动辊的偏斜校正功能,需要减小运送夹持力,另一方面,为了阻止后续纸币的插入,需要将运送夹持力设定得强,以往难以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
对此,根据本发明的具备摩擦运送装置2的纸币运送装置1(纸币处理装置),在先前纸币处于从驱动辊25脱出的位置、由运送路径里侧部的未图示的纸币检测传感器检测到先前纸币的定时,使用离合器来停止从驱动马达至驱动辊25的驱动力传递。在驱动辊停止后,即使想要连续插入第二张纸币,处于停止状态的驱动辊25与从动辊102的接点处的夹持力(辊隙压力)也强到阻止插入的程度,因此能够防止取入。这样,在本发明中,通过摩擦运送装置2的自动的夹持调整功能,能够停止驱动辊的驱动,由此阻止后续纸币的插入。
在驱动辊的驱动停止时,被弹性施力部件向最接近位置进行施力的各驱动辊不会轴向移动并能够维持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理由是,在驱动辊停止时,弹性施力部件40对驱动辊25向轴向进行弹性施力,由此推压到运送夹持力强的轴向位置。
如以上那样,在本发明的纸币运送装置1中,在第一张纸币已经从入口10a经过摩擦运送装置2被搬入到纸币运送路径10内并且正在由识别传感器17进行识别处理、或者正在实施向钱箱的收钱处理的期间,维持摩擦运送装置2不收入第二张纸币的待机状态。即,在第一张纸币的后端通过了入口传感器15之后,控制组件200将向运送驱动齿轮45的驱动力传递切断固定期间,停止各驱动辊25的驱动,设为待机状态。
在驱动辊停止驱动的待机时,与有无纸币、运送状态无关地,驱动辊与从动辊的接点处的夹持力维持强的状态。
在该待机状态下,各驱动辊25和从动辊102处于停止状态,各自的外周面的顶点交叠。此外,停止时的各驱动辊处于轴向最内侧位置,不会轴向移动,各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保持强的夹持力,因此只要各驱动辊不旋转,就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二张纸币P的插入。
尤其,如图11所示,驱动停止时,在两个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形成的纸币插入间隙成为U字状,因此平坦的纸币难以插入到这个间隙。
[卡片类的返还动作]
接下来,说明在比纸币更硬质、短小、厚的卡片等板状介质被误插入的情况下的返还动作。
图12是在误插入了卡片类的状态下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a)示出了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的状态,(b)示出了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的状态,(c)示出了反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的状态。
利用凸轮机构50,根据运送负载的变化,驱动辊25向轴向进行开闭动作,但在硬质的卡片介质M被压入的情况下,隔着卡片介质而驱动辊25与从动辊102进行辊隙夹持,因此运送夹持力不会变动,在图12的(a)、(b)、(c)中的任意一个中都维持强的夹持力状态。
当卡片等硬的介质M被误插入纸币运送路径10内部并被运送时,由入口传感器15进行插入检测、由未图示的侧向移动开始传感器进行长度检测,由此控制组件200转变为返还动作,使驱动马达60反转动作,使运送驱动齿轮45反转(图12的(c))。
各驱动辊25在反转时因与运送驱动齿轮45一并旋转而持续维持最接近的轴向位置,因不向轴向外侧滑动,强的运送夹持力不减小。反过来讲,处于最内侧位置时的各驱动辊25与运送驱动齿轮45一起旋转而不会轴向移动。
驱动辊反转时驱动辊不会轴向移动而运送夹持力能够维持强的状态的理由是,反转时弹性施力部件40对驱动辊25向轴向进行弹性施力,从而推压到运送夹持力强的轴向位置。
返还运送时从动辊102抵抗弹性部件104的施力,仅抬高“与驱动辊的交叠量高度”+“介质M的厚度高度”,能够利用强的运送夹持力来有效地实施返还。
卡片相比于纸币而言挠曲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卡片进行辊隙夹持时,使从动辊102上浮。此时,利用弹性部件104使从动辊对于驱动辊进行施力,由此运送夹持力增强,因此能够通过将驱动辊反转来可靠地将卡片返还。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片被压入到驱动辊与从动辊的辊隙部时,由入口传感器15检测长度等而检测出是卡片(不是纸币)。不论在将卡片取入时还是返还时,从动辊102都上浮,运送夹持力可靠地起作用,能够增强返还力。关于卡片的返还处理,与驱动辊的轴向位置无关。即,由于卡片不挠曲,因此不论各驱动辊的轴向位置是开放还是闭合,辊隙部处的加压力(运送夹持力)都相同。这是由于运送夹持力也由来自弹性部件104的弹簧加压力来决定。
[第一实施方式的应用例]
(应用例1)
图13的(a)至(e)是示出将本发明的摩擦运送装置应用于宽幅且固定宽度的纸币运送路径的情况下的偏斜校正工序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本发明的摩擦运送装置2除了如图1的(a)所示,能够应用于宽度尺寸不固定的纸币运送路径10(纸币运送面11)以外,也能够应用于宽度尺寸固定的纸币运送路径,将偏斜插入的纸币的位置、角度、姿态修正为正规的状态。
在图13的示例中,纸币运送路径10的宽度尺寸L1为86mm,运送的纸币的宽度尺寸L3为66mm。
即使在将摩擦运送装置2应用于该宽幅的纸币运送路径10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与图1至图9所示的应用于宽度尺寸不固定的纸币运送路径的情况下相同的动作原理、工序来修正纸币的位置、角度、姿态,获得与一个侧壁对齐的状态下的运送状态。
当纸币P从入口10a对于处于图13的(a)的待机状态下的摩擦运送装置2插入时,如图13的(b)所示,入口传感器15检测到插入而启动(ON),由驱动马达60对运送驱动齿轮45、驱动辊25依次向正转方向开始驱动。在插入的纸币如(b)、(c)所示那样向顺时针方向以规定角度斜进的情况下,纸币P的左侧边缘Pb与入口侧端部11d相接而承受反作用力b。在图1至图9中说明了纸币前端角部与锥状的中间侧壁13相接的情况,但在本例中对于反作用力b而言的凸轮机构50的工作工序也同样。即,纸币左侧边缘Pb从入口侧端部11d承受反作用力b,由此凸轮机构50工作,减弱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使纸币横向滑动并且以纸币左侧边缘与入口侧端部的接触部为中心一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边进行运送的偏斜校正作业能够高效地进行。在本例中,校正后的纸币P如在(e)中以实线所示那样以使左侧边缘Pb平行地沿着左侧壁11B的直进姿态被运送向内里侧部。
此外,在纸币P返还时、待机时,运送夹持力被维持为强的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地实现返还运送、防止插入。
(应用例2)
接下来,图14的(a)至(e)是示出将本发明的摩擦运送装置应用于窄幅且固定宽度的纸币运送路径的情况下的偏斜校正工序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在图14的示例中,纸币运送路径10的宽度尺寸L2为68mm,运送的纸币的宽度尺寸L3为66mm。
在将摩擦运送装置2应用于该窄幅的纸币运送路径10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与图1至图9所示的应用于宽度不同的纸币运送路径的情况下相同的动作原理、工序来修正纸币的位置、角度、姿态而获得向运送路径中心部、或者左侧壁对齐的状态下的运送状态。
当纸币P从入口10a对于图14的(a)的待机状态下的摩擦运送装置2插入时,如图14的(b)所示,入口传感器15检测到插入而启动(启动),由驱动马达60对运送驱动齿轮45、驱动辊25依次向正转方向开始驱动。在被插入的纸币如图14的(b)所示的那样向顺时针方向以规定角度斜进的情况下,纸币P的左侧边缘Pb与入口侧端部11d相接而承受反作用力b。在图1至图9中说明了纸币前端角部与锥状的中间侧壁13相接的情况,在本例中对于反作用力b而言的凸轮机构50的工作工序同样。即,纸币左侧边缘Pb从入口侧端部11d承受反作用力b,由此凸轮机构50工作,减弱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使纸币横向滑动并且以纸币左侧边缘与入口侧端部的接触部为中心一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边运送的偏斜校正作业能够高效地进行。
在本例中,校正后的纸币P如在(e)中以实线所示那样,以使纸币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运送路径1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对齐的状态且以直进姿态被运送向内里侧部。
此外,在纸币P返还时、待机时,运送夹持力被维持为强的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地实现返还运送、防止插入。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纸币运送装置1,利用摩擦运送装置2的作用,能够将从纸币运送路径10(纸币运送面11)的入口10a以各种位置、角度、各种姿态插入的纸币P一边连续地运送一边修正位置、角度以及姿态,向沿着纸币运送路径10的中心轴、或者左右任一侧壁的位置、姿态对齐。此时,能够防止纸币的角部以及其它部位被强力推压到侧壁而被压坏。
此外,在从入口10a插入的纸币P从侧壁承受反作用力的情况下,摩擦运送装置2所具备的凸轮机构50能够将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自动地减弱,高效地进行偏斜校正,在纸币P返还时、待机时,能够使运送夹持力设为强的状态,有利于进行返还运送、防止插入。
跨驱动辊25与运送驱动齿轮45(运送驱动部件)具备的凸轮部件57之间而设置的凸轮机构50(斜坡部、凸轮从动件)使驱动辊在轴向进退,由此实现对运送夹持力的调整。即,当纸币P从纸币运送路径的入口10a插入时,由入口传感器15检测纸币,驱动马达60正转,运送驱动齿轮45接受输入而旋转。当因纸币抵接于侧壁以及其它原因而向与正规的运送方向不同的方向对于纸币施加了反作用力时,该反作用力经由纸币施加于驱动辊,驱动辊与纸币一起减速。即,纸币因来自侧壁的反作用力而减速,另一方面,驱动辊因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强的摩擦力、即运送夹持力而引起与纸币一起减速。于是,与运送驱动齿轮45的旋转相比,驱动辊的旋转变慢,运送驱动齿轮与驱动辊之间产生旋转速度差,由此驱动辊的凸轮从动件55沿着斜坡部52向轴向外侧发生位移。其结果是,通过设置于旋转的运送驱动齿轮45的斜坡部52与设置于驱动辊的凸轮从动件55的协作,在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时运送夹持力减小,能够进行使纸币向从侧壁分开的方向(使纸币从侧壁承受的损伤减小的方向)的姿态修正。
假设当驱动辊的轴向位置不位移时,纸币的角部一边被推压向侧壁一边前进,因此角部因来自侧壁的反作用力而被压坏,产生角部被持续压坏且在无法进一步被压坏之后沿着侧壁开始前进这样的故障。换言之,由于纸币承受来自侧壁的反作用力而想要向运送路径中央移动,但当运送夹持力比该反作用力强时,纸币无法改变朝向而直进,无法消除来自侧壁的反作用力而角部变形。
在纸币后端通过了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辊隙部之后,驱动辊返还原位。
另外,驱动辊在向轴向外侧移动时并非总是移动到极限位置,根据运送负载的值而在极限位置的近前停止移动。简而言之,在弹性施力部件40产生的向轴向内侧的弹簧施力所致的载荷与运送负载平衡的位置,驱动辊停止轴向移动。左右驱动辊的移动量未必总是固定,但相对于来自侧壁的运送负载而言总是成为平衡的移动量、平衡的停止位置,而能够进行偏斜校正。即,根据各个驱动辊从一张纸币承受的运送负载的不同,各驱动辊停止在取得平衡的轴向位置。
摩擦运送装置2在驱动辊正转时纸币从某个侧壁12、13、14承受反作用力的情况下减小运送夹持力,从而能够减少、消除作用于纸币P的反作用力,因此不会发生纸币P的侧边缘Pa(前端角部)和其它部位与各侧壁强力接触而变形为无法复原的程度以及其它状态的恶化,而能够进行偏斜校正。
此外,以使纸币P向纸币运送路径10的中心轴CL、或者任意一个侧壁面对齐的方式,来对其位置、角度、姿态进行修正(方向转换),由此能够提高识别传感器17的鉴别精度。
此外,运送路径10的侧壁是平坦面并且没有设置导向辊,因此成为构件数量少、单纯且简洁的构造,能够廉价地制造,并能够提高机械强度。平坦的侧壁不存在成为发生卡纸的主要原因的凹凸部。此外,通过非间歇性的连续驱动,因此运送的纸币不会颤动,能够进行稳定的运送。
摩擦运送装置2不仅能够应用于纸币运送面的宽度、即侧壁之间的宽度固定的类型,也能够应用于能够使侧壁之间的宽度变化的可变宽度类型并发挥偏斜校正功能等。
将本发明的纸币运送、偏斜校正的工序总结如下。
另外,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例如具备固定宽度的运送路径,使从运送路径宽度为86mm的宽幅的入口侧运送面11a插入的宽度66mm的纸币在经由中间运送面11b导入至68mm的最小宽度的里侧部运送面11c的过程中靠向运送路径中央、或者任意一个侧壁。
相对于纸币宽度而言入口宽度大,因此虽然纸币以各种位置、角度、姿态被插入,但本纸币运送装置1对于任何插入位置、插入角度的纸币都能够修正为与正规的纸币运送方向平行的姿态,使之靠向运送路径中央、或者一个侧壁。
关于中间侧壁13,对应的中间运送路径11b的宽度在从86mm至68mm的范围内平缓地逐渐减少,能够使由从运送路径中央偏离的位置插入的纸币一边前端的角部与中间侧壁13接触一边进行运送,并使纸币靠向运送路径中央。
各驱动辊25在为了导入纸币而正转时,在所运送的纸币被施加负载而减速或者停止的情况下轴向移动,减弱各驱动辊25与从动辊之间的辊隙压力(扩大间隙)。由此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减弱,能够不将纸币前端的角部及其它部位压坏而使纸币靠向中央。
作为使驱动辊进行轴向移动的契机的对纸币的反作用力的产生不仅只是纸币与侧壁接触,但与侧壁接触是重要的原因。
以偏斜状态插入的纸币不仅因与锥状地倾斜的中间侧壁13、入口侧端部11d的关系,而且因与平行于运送方向的侧壁12、14的关系而与侧壁接触从而承受反作用力,使两驱动辊向扩开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能进行偏斜校正(参照图13、图14的说明)。
在将纸币以不与侧壁接触的状态下插入的情况下,施加于纸币的负载不变化,因此两驱动辊不会轴向移动,而是以插入的位置、姿态使纸币直进。即,插入到运送路径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纸币只要不与侧壁接触,则原样在中央部直进,从与宽度方向中央部相比向一侧偏移的位置插入的纸币只要不与侧壁接触,则以其宽度方向位置在运送路径直进。这样,在不与侧壁接触而插入的情况下,负载不发生变动,驱动辊不会轴向移动。
驱动辊为如下的构造:在为了返还拒收纸币而反转时、以及在为了阻止第二张连续投入而停止时(待机时),与有无纸币、运送状态无关地维持初始位置,由此使运送夹持力不减小。即,在反转时以及停止时,由弹性施力部件40对驱动辊25向轴向进行弹性施力,将运送夹持力维持得强,因此能够将拒收纸币、误插入的卡片可靠地返还,以及能够可靠地防止两张连续插入。
另外,在两个驱动辊的凸轮从动件与各斜坡部同时接触时,各驱动辊一体旋转,但在仅一个驱动辊与纸币接触的情况下,两个驱动辊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即,两个驱动辊并非总是一体旋转。
在纸币与两个驱动辊同时接触的状态下从侧壁对纸币施加了反作用力时,在从纸币向各驱动辊施加的负载不固定的情况下,驱动辊的轴向位移量不固定。
<第二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以下示出了使各驱动辊与从动辊的位置关系或者组装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构例。
另外,关于驱动马达60、控制组件200,参照图1,在以下的图中虽未示出,但装备在以下所有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或者纸币运送装置中。
(1)第一结构例
首先,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示出了在各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总是设置有间隙的非接触类型的结构例,图15的(a)是示出正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在各驱动辊25与从动辊102最接近的图15的(a)的状态下,当各驱动辊与从动辊为非接触状态时,与接触状态相比运送夹持力会略微减弱,但通过正转成为足以对纸币进行通常运送程度的状态。
即,在(a)所示的驱动辊的正转状态下,只要纸币的前端角部以及其它部位不与一方侧壁接触而插入,则驱动辊处于最接近位置并将纸币直进运送。
在因从入口10a插入的纸币与侧壁接触以及其它主要原因导致施加了些许朝向与正规的运送方向不同方向的反作用力、外力的情况下,凸轮机构50响应性良好地工作,驱动辊向彼此分开的方向开始移动,成为最大的(b)的移动量。在该状态下,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进一步减弱,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纸币能够在驱动辊上横向滑动,能够对偏斜进行自动校正。这样,驱动辊间隔宽窄变化,因此运送夹持力也增减变动,由此能够不损伤纸币而发挥偏斜校正功能。
在图15的(c)的反转时,在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存在间隙,因此间隙越大则运送夹持力最大值越减小,但通过适当地设定间隙的值,能够将运送夹持力的减小抑制得微小。与不存在间隙的类型相比,即使由于存在间隙而运送夹持力减小,通过与来自从动辊的弹性部件104的施力的协作,也能够发挥充足的运送夹持力来将纸币返还。
(2)第二结构例
接下来,图16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各驱动辊与从动辊的关系变化的第二结构例,(a)是示出驱动辊彼此最接近、正转时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本例的特征在于如下结构:使从动侧单元100不能在上下方向移动,另一方面,使驱动侧单元20能够上下移动且由弹性部件30向上进行弹性施力。
弹性部件30是如下组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从动辊侧的弹性部件104同样,根据从通过了辊隙部的纸币、卡片等的纸张向上下方向的负载的变化,使各驱动辊25相对于从动辊102而言的位置变化。
在各驱动辊正转时从入口10a插入的纸币处于不与任何侧壁接触的正规姿态时,各驱动辊25处于图16的(a)的最接近的初始位置,利用对于直进运送纸币而言充足程度的强度的运送夹持力,稳定地直进运送纸币。
另一方面,在因纸币偏斜而前端角部以及其它部位与任意侧壁接触的情况下,如图16的(b)所示,纸币承受的反作用力作为运送负载而作用于驱动辊,由此即使该运送负载微小,也会在与运送驱动齿轮45之间产生速度差而各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使运送夹持力立即减小。因此,纸币容易向从侧壁分开的方向移动,角部等不会被压坏,偏斜被校正。
在图16的(c)所示的驱动辊反转时,能够上下移动地被弹性部件30支承的驱动辊25仅下降纸币P、卡片类M的厚度相当的量,将纸币P等强力地夹持并返送。在反转运送时弹性部件30使驱动辊对于从动辊进行施力,由此运送夹持力增强,因此将驱动辊反转由此能够可靠地将纸币、卡片类返还。
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是构成为,对从动侧单元100和驱动侧单元20双方同时向接近方向进行弹性施力。
(3)第三结构例
接下来,图17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驱动辊与从动辊的关系涉及的第三结构例,图17的(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本结构例示出了驱动侧单元20与从动侧单元100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固定的结构例,驱动侧单元20和从动侧单元100中的任一者都组装成不能向接近或分开的上下方向移动。因此,没有利用弹性部件来施力的余地。
在由于纸币处于正规的插入姿态而不与侧壁接触地插入的情况下,开始了正转的各驱动辊25处于图17的(a)的最接近的状态下,利用强的运送夹持力稳定地将纸币直进运送。
另一方面,在因插入的纸币处于偏斜状态而前端角部等与侧壁接触的情况下,如图17的(b)所示,纸币从侧壁承受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各驱动辊,由此凸轮机构50立即响应性良好地工作,各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使运送夹持力减小。因此,纸币容易向从侧壁分开的方向移动,与侧壁接触的纸币的角部等不会压坏,而靠向运送面的中央方向并且被运送。
即使是驱动侧单元、从动侧单元中的任一者都不存在对驱动辊和从动辊加压的弹性部件的本结构例,当施加了来自纸币的微小运送负载时,驱动辊向轴向移动(位移),使运送夹持力减小,能够对纸币进行取入和偏斜校正。
在图17的(c)所示的驱动辊反转时,驱动侧单元和从动侧单元中的任一者均不上下移动,并且在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即使驱动辊反转,返还也并不一定是容易的,但由于各辊表面的弹性层的变形而能够返还。
(4)第四结构例
接下来,图18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驱动辊与从动辊的关系涉及的第四结构例,图18的(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是将图15和图17的各结构例的特征组合而成的变形例,驱动侧单元20与从动侧单元100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固定,另一方面,即使在图18的(a)、(b)、(c)中的任一个的状态下,均在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形成有与一张以上的纸币的厚度的量相当的间隙。
在纸币与侧壁不接触而被插入的情况下,开始了正转的各驱动辊25在图18的(a)的最接近的状态下利用强的运送夹持力稳定地将纸币直进运送。
另一方面,即使在插入的纸币的前端角部等与侧壁接触而导致微小的运送负载从纸币施加到驱动辊的情况下,如图18的(b)所示,各驱动辊也向轴向外侧移动,使运送夹持力减小。因此,纸币容易向从侧壁分开的方向移动,与侧壁相接的纸币的角部不会被压坏,而靠向运送面的中央方向并且被运送。
这样,即使是驱动侧单元、从动侧单元中的任一者都不存在对驱动辊和从动辊加压的弹性部件的本结构例,由于驱动辊会向轴向移动,因此也能够对纸币进行取入和偏斜校正。
在图18的(c)所示的驱动辊反转时,驱动侧单元和从动侧单元中的任一者均不上下移动,但在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存在一张以上的纸币的厚度的间隙,因此能够通过驱动辊反转来返还纸币、卡片类。
这样,即使从动侧单元100或驱动侧单元中的一者对另一者不进行弹性施力,也能够进行偏斜校正,能够返还纸币、卡片类,能够防止第二张连续插入。
<第三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示出将从动辊侧的结构改变了的结构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从动辊102为一个且为冠型形状,但如果能够通过驱动辊进行轴向移动来使运送夹持力变化,则从动辊的形状不限于冠型形状,数量不限于一个。换言之,能够基于从动辊102的表面摩擦系数、数量、形状,使本发明的摩擦运送装置2中的运送夹持力的变动特性变化。
(1)第一结构例
图19的(a)是示出在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中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图19示出了如下结构例:具有直的形状的从动辊102的中央部102a的摩擦系数设定得大,两端部102b、102b的摩擦系数设定得小。
在图19的(a)所示的运送负载没有施加于驱动辊25的状态下,两驱动辊25与摩擦系数大的从动辊的中央部102a相接,运送夹持力强。因此,能够利用对将纸币直进运送而言所需的充足程度的适当强度的运送夹持力来稳定地将纸币直进运送。
在(b)所示的运送负载施加于驱动辊的状态下,移动到扩开位置的各驱动辊25与摩擦系数小的从动辊的两端部102b、102b相接,因此运送夹持力更小。因此能够进行偏斜校正。
在(c)的反转时,各驱动辊与从动辊的摩擦系数大的中央部102a接触,通过与来自弹性部件104的施力的协作,能够发挥充足强度的运送夹持力来将纸币返还。
(2)第二结构例
图20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两个驱动辊25-1、25-2的外周面的形状不同的结构例,(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一方的驱动辊25-1的外周面为锥状地倾斜的面,但另一方的驱动辊25-2的外周面为圆弧状。
这样,使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形状不同,由此所运送的纸币从侧壁承受反作用力的情况下的运送夹持力变动量在左右驱动辊处不同。即,在驱动辊25-1与从动辊102之间的辊隙部N1产生的运送夹持力同在驱动辊25-2与从动辊之间的辊隙部N2产生的运送夹持力会为各自不同的值,因此在图20的(b)的正转状态下在纸币向从侧壁分开的方向转换姿态时,能够以运送夹持力强的一方的辊隙部为中心,纸币一边旋转一边使姿态、运送方向变化。
(3)第三结构例
图21示出了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从动辊与驱动辊设置为相同的数量并一一对应的结构例,(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除了将从动辊102分割为两个并各自与各驱动辊25一对一地相向的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各分割从动辊102A、102B旋转自如地被各支架103A、103B轴支承,并且由各弹性部件104A、104B对各支架分别进行弹性施力。因此,各分割从动辊能够分别独立地旋转,能够通过各分割从动辊与驱动辊的协作更灵活地对从侧壁承受反作用力的纸币实施偏斜校正。
另外,可以分别将图15所示的在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结构、图16所示的对驱动侧单元20进行弹性施力的结构、图17和图18所示的对驱动侧单元以及从动侧单元不进行弹性施力的结构、图19所示的使从动辊的摩擦阻力变化的结构、图20的使两个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形状不同的结构例与本结构例组合而应用。
(4)其它
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是,使冠型形状的从动辊102的左右端部的锥角度、或者弯曲的曲率不同,由此使在因来自纸币的运送负载而驱动辊扩开并且减小运送夹持力时纸币向宽度方向的移动朝一个方向偏离。具体而言,使一个端部的锥状的倾斜角度比另一个端部大,由此纸币一边以与斜率更大的一个端部的接点为中心旋转一边向宽度方向移动并且被运送向里侧。
<第四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提出将运送驱动齿轮配置在避开了驱动辊之间的位置、即配置在一个驱动辊的轴向外侧的结构例。
在本例中,作为将运送驱动齿轮不配置在驱动辊25之间的结果,不能对该运送驱动齿轮设置构成凸轮机构50的斜坡部,因此在处于驱动辊之间的轴部22设置了凸轮部件57,该凸轮部件57具备斜坡部52。
(1)第一结构例
图2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初始位置)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另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的驱动侧单元20具备:至少两个驱动辊25;凸轮部件57,其固定配置于各驱动辊之间的轴部;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各驱动辊向互相接近的轴向进行弹性施力;一个凸轮机构要件55或者其它凸轮机构要件52,其配置于驱动辊;其它凸轮机构要件52或者一个凸轮机构要件55,其配置于凸轮部件;以及运送驱动部件46,其在任一方的驱动辊的轴向外侧被固定于轴部,并被驱动源旋转驱动,其中,从动辊102具备如下结构,在各驱动辊移动到轴向外侧时,运送夹持力减小。
摩擦运送装置2的特征在于,将两驱动辊25-1、25-2构成为,相对于轴部22而言能够向轴向进退自如且互相能够相对旋转地被轴支承,并且由弹性施力部件40对两驱动辊向接近的方向进行施力,将运送驱动齿轮46固定在一方的驱动辊25-1的轴向外侧的轴部22,将一个凸轮部件57固定于各驱动辊之间的轴部22,该一个凸轮部件57在轴向两面侧分别线对称地具备斜坡部52(凸轮部51)。
这是运送驱动齿轮46与凸轮部件57(斜坡部52)分开的结构例,一体化的运送驱动齿轮46和轴部22和斜坡部52是同步的。
运送驱动齿轮(运送驱动部件)46经由未图示的其它齿轮承受来自驱动马达60的驱动力而正反转,使轴部22一体旋转。在各驱动辊25-1、25-2的内周设置的凸轮从动件55被弹性施力部件40、40压接到在与轴部22一体化的凸轮部件57上设置的各斜坡部52。
在驱动辊25-1、25-2正转时,在驱动辊与从动辊102之间的辊隙部运送的纸币会与侧壁12、13、14中的某一个侧壁接触,当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经由纸币来使驱动辊减速时,凸轮从动件和斜坡部工作,使各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使运送夹持力减小,这种偏斜校正的作用、效果与上述其它实施方式相同。
由此,关于图22的(a)、(b)、(c)所示的各状态下的相对于纸币而言的摩擦运送装置2的运动,由于说明重复因此省略了说明。
另外,也可以将图15所示的在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设置间隙的结构、图16所示的对驱动侧单元20进行弹性施力的结构、图17和图18所示的对驱动侧单元以及从动侧单元不进行弹性施力的结构、图19所示的使从动辊的摩擦阻力变化的结构、图20的使两个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形状不同的结构例分别与本结构例组合而应用。关于这样的与所述其它结构例的组合应用的可能性,也能同样地适用于以下所有的结构例。
另外,构成凸轮机构50的凸轮部51(凸轮从动件)、斜坡部从运送驱动齿轮46分离,从而能够提高布局自由度。
(2)第二结构例
图23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初始位置)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另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在摩擦运送装置2中,将运送驱动齿轮46固定于一方的驱动辊25-1的轴向外侧的轴部22,并且另一方的驱动辊(固定侧驱动辊)25-2以在无法轴向移动的状态下轴芯被固定于轴部22。一方的驱动辊(可动侧驱动辊)25-1被支承为相对于轴部22而言能够相对旋转且轴向移动自如,并且被弹性施力部件40向轴向内侧进行施力。
构成凸轮机构50的凸轮部件57固定于两个驱动辊之间的轴部22,其斜坡部52(凸轮部51)与在可动侧驱动辊25-1侧设置的凸轮从动件55接触。驱动辊25-1经由凸轮机构50(凸轮部件57、凸轮从动件55)承受来自轴部22的驱动力的传递。固定于轴部的另一方的驱动辊25-2上未设置凸轮从动件。
即,在本例中,凸轮机构50跨轴部22和驱动辊25-1而配置。
在驱动辊25-1、25-2正转时,在与从动辊102之间的辊隙部运送的纸币与侧壁12、13、14中的某一个侧壁接触,当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经由纸币使驱动辊25-1减速时,凸轮从动件和斜坡部工作使一方的驱动辊25-1向轴向外侧移动,使运送夹持力减小,发挥偏斜校正的作用、效果。
此外,一方的驱动辊25-1的外周面为锥状地倾斜的面,但另一方的驱动辊25-2的外周面为圆弧状。从动辊102为冠型形状。
在图23的(a)所示的运送负载没有施加于驱动辊25的状态下,正转时的驱动辊25-2与从动辊之间为非接触,因此运送夹持力被设定为略微弱,另一方面,驱动辊25-1与从动辊之间的辊隙部处的运送夹持力也被设定得强。当为了运送在该状态下正常插入的纸币而驱动辊正转时,能够将纸币直进运送。即,各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被设定为对于将纸币直进运送而言所需的充足程度的适当的强度。
在(b)所示的因来自纸币的运送负载而驱动辊25-1位移到轴向外侧时,驱动辊25-2与从动辊之间总是为非接触,因此运送夹持力弱,另一方面,驱动辊25-1与从动辊之间的辊隙部处的运送夹持力减弱。因此,在纸币一边与一方的侧壁接触一边被运送的情况下,纸币一边在两驱动辊的外周面滑动一边横向移动,其运送位置、运送姿态被修正为正规的状态。
在(c)的反旋转时,两驱动辊持续维持接近的状态,因此能够利用驱动辊25-1与从动辊之间的强的运送夹持力将纸币可靠地送回。此外,在驱动辊停止时,能够利用强的夹持力来防止纸币的插入。
这样,在本例中,只有在所运送的纸币从侧壁承受反作用力的情况下的驱动辊25-1侧的运送夹持力变动,但另一方的驱动辊25-2与从动辊之间的运送夹持力被预先设定得弱,因此在(b)的状态下能够进行有效的偏斜校正。
(3)第三结构例
图2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初始位置)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另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本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的特征在于,将图23的第二结构例涉及的从动辊在轴向一分为二的结构。此外,在固定侧的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结构与图23相同。
即,在本摩擦运送装置2中,从动辊与驱动辊设置为相同的数量,并一一对应。
除了将从动辊102分割为两个并且分别与驱动辊(可动侧驱动辊)25-1、驱动辊(固定侧驱动辊)25-2相向的结构以外,与第二结构例相同。
各分割从动辊102A、102B旋转自如地被各分割支架103A、103B进行轴支承,并且各分割支架被各弹性部件104A、104B单独地进行弹性施力。因此,各分割从动辊能够分别独立地旋转,能够通过各分割从动辊与驱动辊的协作更灵活地对从侧壁承受反作用力的纸币实施偏斜校正。
该摩擦运送装置2进行的偏斜校正的动作、作用、效果与第二结构例相同。
(4)第四结构例
图2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四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初始位置)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另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在摩擦运送装置2中,将运送驱动齿轮46固定于一方的驱动辊(可动侧驱动辊)25-1的轴向外侧的轴部22,并且另一方的驱动辊(固定侧驱动辊)25-2在无法轴向移动的状态下轴芯被固定于轴部22。一方的驱动辊25-1被支承为相对于轴部22而言能够相对旋转且轴向移动自如,并且被弹性施力部件40向轴向内侧进行施力。
构成凸轮机构50的凸轮部件57固定于两个驱动辊之间的轴部22,其斜坡部52(凸轮部51)与在可动侧驱动辊25-1侧设置的凸轮从动件55接触。可动侧驱动辊25-1经由凸轮机构50(凸轮部件57、凸轮从动件55)承受来自轴部22的驱动力的传递。另一方的驱动辊25-2没有设置凸轮从动件。
这样,在本例中,凸轮机构50跨轴部22和驱动辊25-1而配置。
在驱动辊25-1、25-2正转时,在与从动辊102之间的辊隙部运送的纸币与侧壁12、13、14中的某一个侧壁接触,在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经由纸币使驱动辊25-1减速时,凸轮从动件和斜坡部工作,使一方的驱动辊25-1向轴向外侧移动,使运送夹持力减小,发挥偏斜校正的作用、效果。
此外,一方的驱动辊25-1的外周面为锥状倾斜的面,但另一方的驱动辊25-2的外周面为圆筒状。此外,从动辊102的一方的端部的形状为锥状,与之相对,另一方的端部是直的。这是与各驱动辊所接触的从动辊部位的形状的不同相匹配的。
从动辊102的形状不是左右对称,中央部和左端部是直的大径(同径部102c),但右端部(锥部102d)的直径呈锥状地逐渐减少。
在(a)所示的运送负载没有施加于驱动辊25的状态下驱动辊正转时,驱动辊25-1与从动辊的锥部102d之间的辊隙部N1处的运送夹持力和驱动辊25-2与从动辊的同径部102c之间的辊隙部N2处的运送夹持力都强,能够将纸币直线地稳定地运送。
驱动辊25-1容易因来自纸币的微小的运送负载而轴向位移,因此辊隙部N1处的运送夹持力容易变动((b))。
这样,使驱动辊的外周面的形状和与之进行辊隙夹持的从动辊侧的端部的形状分别不同,因此只有在所运送的纸币从侧壁承受反作用力的情况下的驱动辊25-1侧的运送夹持力变动。即,驱动辊25-1与从动辊102之间的辊隙部N1处产生的运送夹持力变动,另一方面,驱动辊25-2与从动辊之间的辊隙部N2处产生的运送夹持力以强的状态维持为固定的值。因此,在图25的(b)的正转状态下纸币向从侧壁分开的方向转换姿态时,纸币能够一边以运送夹持力强的一方的辊隙部N2为中心旋转一边使姿态变化。例如纸币在右前端角部与右侧的侧壁接触的状态被导入的情况下,纸币一边以辊隙部N2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边变更姿态并被运送(参照图8)。
在(c)所示的反转时,两驱动辊持续维持接近的状态,因此能够将两辊隙部N1、N2处的运送夹持力维持得强,能够将纸币等可靠地返还。此外,在驱动辊停止时,能够利用强的夹持力来防止纸币的插入。
(5)第五结构例
图2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五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初始位置)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另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本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将图25的结构例涉及的从动辊在轴向一分为二。
即,在本摩擦运送装置2中,从动辊设置为与驱动辊(可动侧驱动辊25-1、固定侧驱动辊25-2)相同的数量,并一一对应。
除了将从动辊102分割为两个(102A、102B)并分别与驱动辊25-1、25-2相向的结构以外,与第二结构例相同。
与固定侧驱动辊25-2相向的左侧的分割从动辊102B的外径是直的大径,相当于图25的从动辊的同径部102c。与可动侧驱动辊25-1相向的右侧的分割从动辊102A的结构为外径呈锥状地逐渐减少,相当于图25的从动辊的右端的锥部102d。
各分割从动辊102A、102B旋转自如地被各分割支架103A、103B进行轴支承,并且各分割支架被各弹性部件104A、104B单独地进行弹性施力。因此,各分割从动辊能够分别独立地旋转,通过各分割从动辊与驱动辊的协作,由此能够更灵活地对从侧壁承受反作用力的纸币实施偏斜校正。
各驱动辊和各从动辊的运动与图25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该摩擦运送装置2进行的偏斜校正的动作、作用、效果与第二结构例相同。
(6)第六结构例
图2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六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初始位置)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另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在本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中,将运送驱动齿轮46在一方的驱动辊25-1的轴向外侧固定于轴部22,将凸轮部件57夹在两个驱动辊(可动侧驱动辊)25-1、25-2之间,并且两个驱动辊(可动侧驱动辊)25-1、25-2相对于轴部22而言能够相对旋转且轴向移动自如地安装,还由各弹性施力部件40对各驱动辊向轴向内侧进行施力。此外,驱动辊(固定侧驱动辊)26的轴芯固定于驱动辊25-1、25-2的中间位置的轴部。
本结构例中的凸轮部件57装备于驱动辊(固定侧驱动辊)26,该驱动辊(固定侧驱动辊)26的轴芯固定于轴部22,驱动辊26的外周面与从动辊102的外周面总是进行辊隙夹持。在本例中,从动辊102为冠型,因此驱动辊26的直径比两端的驱动辊25-1、25-2的直径小,但这仅是一例,各驱动辊的形状、尺寸根据从动辊的形状的不同而能够有各种变更。
具备凸轮部件57的固定侧驱动辊26在轴向两端面具备凸轮部51(斜坡部52),在各驱动辊25-1、25-2设置的各凸轮从动件55被各弹性施力部件40压接于各斜坡部。
驱动辊26与从动辊102的中央部(大径部)总是进行辊隙夹持,其运送夹持力以强的状态被设定为固定。另一方面,与从动辊的左右锥部分别相向的左右的驱动辊25-1、25-2的运送夹持力会因从被辊隙夹持的纸币承受的运送负载的变化而变动。
在图27的(a)所示的、运送负载没有施加于驱动辊25-1、25-2的状态下的各驱动辊正转时,所有的辊隙部N1、N2、N3处的运送夹持力设定得强,为能够将纸币稳定地直进运送的程度。
另一方面,在图27的(b)的正转运送时被各驱动辊25-1、25-2、26与从动辊102之间的辊隙部N1、N2、N3运送的纸币与侧壁接触而承受向与运送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承受因该反作用力而引起的运送负载的驱动辊25-1、25-2的旋转速度减小。因此,凸轮机构50工作,因在与驱动辊26之间产生的速度差而驱动辊25-1、25-2向轴向外侧位移,使各辊隙部N1、N2处的运送夹持力减小。
另一方面,中央的驱动辊26与从动辊之间的辊隙部N3处的运送夹持力强且固定,但比各辊隙部N1、N2处的运送夹持力略微强,因此纸币以辊隙部N3为中心旋转。在纸币与右侧的侧壁接触的情况下,纸币以辊隙部N3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将来自侧壁的反作用力消除,并被运送向运送路径的里侧部(参照图8)。
在(c)所示的驱动辊的反旋转时,所有的辊隙部N1、N2、N3处的运送夹持力强,能够将纸币可靠地返还。此外,在驱动辊停止时,能够利用强的夹持力来防止纸币的插入。
这样,在本发明中能够设置的驱动辊的数量没有限制。
(7)第七结构例
图2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七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初始位置)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该摩擦运送装置2是第六结构例的变形例,不同点仅在于,中央的驱动辊(固定侧驱动辊)26的外周面与从动辊102的中央部总是处于非接触状态。关于在固定侧的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结构,与图23、图24是共通的。
固定侧驱动辊26总是与从动辊102分开,因此在图28的(a)的正转状态下,其运送夹持力略微弱。此外,与第六结构例的摩擦运送装置2同样地,在图28的(a)的正转状态下处于最接近状态的驱动辊25-1、25-2产生的运送夹持力强。因此,能够利用各驱动辊25-1、25-2、26产生的强的运送夹持力来将纸币直进运送。即,各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被设定为对于将纸币直进运送而言所需的充足程度的适当的强度。
在(b)所示的因纸币的偏斜而引起发生运送负载时,向轴向外侧移动的驱动辊25-1、25-2产生的运送夹持力减小,能够对纸币进行偏斜校正。
在(c)的反旋转时,能够利用处于最接近状态的驱动辊25-1、25-2产生的强的运送夹持力来进行反运送。此外,在驱动辊停止时,能够利用强的夹持力来防止纸币的插入。
(8)第二结构例~第七结构例所共通的结构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结构例~第七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中,下面的结构是共通的。
即,在这些各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中,驱动侧单元20如下结构是共通的,具备:各一个驱动辊(固定侧驱动辊)25-2、26,其固定于轴部22;其它驱动辊(可动侧驱动辊)25-1、25-2,其配置为与该一个驱动辊为同一轴芯状并且相对于轴部能够相对旋转且轴向移动自如;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其它驱动辊朝向一方的驱动辊进行弹性施力;凸轮机构50,其跨处于各驱动辊之间(中间位置)的轴部与另一方的驱动辊之间而配置;以及运送驱动部件46,其在任一方的各驱动辊的轴向外侧被固定于轴部,被驱动源旋转驱动,在另一方的驱动辊抵抗弹性施力部件而向轴向移动时,从动辊102、102A、102B使运送夹持力减少。
这样,即使将至少一个驱动辊设为固定于轴部的固定侧驱动辊,另一方面,将另一方的可动侧驱动辊构成为轴向移动自如,可动侧驱动辊也会因从纸币承受的负载而轴向移动,因此能够引起与从动辊之间的运送负载的变动,能够发挥作为摩擦运送装置的偏斜校正功能。
(9)第八结构例
图2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八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初始位置)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该摩擦运送装置2是图22所示的第一结构例的变形例,其特征在于如下结构:将由驱动辊对和从动辊102形成的摩擦运送机构以两组(2A、2B)、串列状地配置。由此,对与图22相同的构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在该结构例中,由两个驱动辊25-1、25-2以及一个从动辊102-1构成第一摩擦运送机构2A,并且由两个驱动辊25-3、25-4以及一个从动辊102-2构成第二摩擦运送机构2B。在两个摩擦运送机构2A、2B之间与轴部22同轴状地配置由螺旋弹簧形成的弹性部件40C,由此对各摩擦运送机构2A、2B向分开的方向进行施力。
各个摩擦运送机构2A、2B的运动与图22的结构例相同。
即,在图29的(a)所示的来自纸币的运送负载没有施加于驱动辊的正转时,一方的两个驱动辊25-1、25-2被弹性施力部件40A、40C向轴向内侧(接近方向)进行施力,因此运送夹持力为规定的强的状态,另一方的两个驱动辊25-3、25-4被弹性施力部件40B、40C向轴向内侧(接近方向)进行施力,因此运送夹持力为规定的强的状态。由此,以正规的姿态进入的纸币被直进运送。
在(b)所示的来自纸币的运送负载施加于驱动辊的情况下,两个驱动辊25-1、25-2以及驱动辊25-3、25-4分别抵抗弹性施力部件40A、40C以及弹性施力部件40B、40C而向轴向外侧(扩开方向)移动,因此由于与从动辊的形状的关系,运送夹持力弱。由此,能够校正处于偏斜状态的纸币的姿态。
此外,在(c)所示的反旋转时各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增强,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纸币返还运送。在驱动辊停止时,能够利用强的运送夹持力来防止纸币的插入。
这样,驱动辊的数量、从动辊的数量没有限定,也可以为两组以上。
(10)第九结构例
图3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九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正转时、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初始位置)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正转时、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构成本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的驱动侧单元20具备:一个驱动辊25,其能够轴向移动;一个凸轮部件57,其固定配置于轴部22;一个凸轮机构要件55、或者其它凸轮机构要件52,其配置于驱动辊;其它凸轮机构要件52或者一个凸轮机构要件55,其配置于凸轮部件;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驱动辊向使各凸轮机构要件彼此压接的方向进行弹性施力;以及运送驱动部件46,其在驱动辊或者凸轮部件的轴向外侧被固定于轴部,被驱动源旋转驱动。
在摩擦运送装置2中,由单一的驱动辊25、单一的凸轮部件57、单一的弹性施力部件40、以及轴套41、运送驱动齿轮46构成驱动侧单元20。构成从动侧单元100的从动辊102为与单一的驱动辊25的厚度对应地、轴向长度短的锥状物。
驱动辊25能够相对于轴部22而言相对旋转,并且轴向移动自如,在处于相邻位置的轴部22固定的凸轮部件57的斜坡部52与设置于驱动辊的凸轮从动件55被弹性施力部件40进行压接,由此来自运送驱动齿轮46的驱动力经由凸轮部件57传递到驱动辊。
这样,即使在由单一的驱动辊25构成的情况下,在图30的(a)所示的没有施加运送负载的状态下的正转运送中,使运送夹持力为规定的强的状态,实现可靠的运送。在(b)所示的施加了运送负载的状态下的正转运送时,通过施加微小的运送负载,驱动辊响应性良好地从(a)的初始状态轴向移动,减弱运送夹持力,能够进行偏斜校正。
此外,在(c)所示的反转运送时,能够将运送夹持力增强而实现可靠的返还运送。在驱动辊停止时,能够利用强的运送夹持力来防止纸币的插入。
这样,驱动辊的数量没有限定,也可以是一个。
此外,当然也可以是,对凸轮部件57设置凸轮从动件(凸轮机构要件),对驱动辊设置斜坡部(凸轮机构要件)。
(11)第十结构例
图3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十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在没有施加运送负载的正转时,驱动辊彼此的间隔为最分开、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初始位置)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在施加了运送负载的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接近、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在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该摩擦运送装置2的特征在于如下结构,驱动侧单元20具备:两个驱动辊25,其被弹性施力部件40D向互相分开的方向进行施力;以及凸轮部件57,其分别固定配置在各驱动辊的轴向外侧的轴部,其中,在各驱动辊配置其它凸轮机构要件52、或者一个凸轮机构要件55,在凸轮部件配置一个凸轮机构要件55、或者其它凸轮机构要件52。
进而,从动辊102的结构的特征在于构成为,与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扩开的初始位置时的各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相比,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接近的工作位置时的运送夹持力降低。
即,在摩擦运送装置2中,相对旋转自如且轴向移动自如地被轴部22支承的两个驱动辊25被配置在两驱动辊之间(中间位置)的弹性施力部件40D向互相分开的方向进行施力,并且分别在各驱动辊25的轴向外侧的轴部22固定的凸轮部件57、57限制各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的移动。此外,对各凸轮部件设置斜坡部52(凸轮部51),设置于各驱动辊的凸轮从动件(凸轮机构要件)55与各斜坡部(凸轮机构要件)52被弹性施力部件40D进行压接。运送驱动齿轮46固定于一方的驱动辊的轴向外侧的轴部22。
另外,也可以在凸轮部件57设置凸轮从动件55,在驱动辊设置斜坡部52。
从动辊102为反冠型(日文:逆クラウン)形状,因此如图31的(a)、(c)所示,在各驱动辊间隔扩开而处于轴向外侧(初始位置)时,与从动辊的大径部相接,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增强。
如(b)那样,在各驱动辊最接近时(处于工作位置时),在与从动辊的小径部之间形成间隙,运送夹持力减弱,因此能够进行偏斜校正。
在(c)所示的反转运送时,使两驱动辊之间维持最接近的状态,运送夹持力增强,能够实现可靠的返还运送。此外,在驱动辊的停止时,能够利用强的运送夹持力来防止纸币的插入。
(12)第十一结构例
图3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十一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在没有施加运送负载的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在施加了运送负载的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在反转时各驱动辊最接近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此外,图32的(d)是具备凸轮部件的各驱动辊的分解立体图。图33的(a)、(b)、(c)是与图32的(a)、(b)、(c)对应的立体图。
本结构例的特征在于如下结构,驱动侧单元20具备:至少两个驱动辊25;凸轮部件57,其分别配置在各驱动辊的相向面;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各驱动辊向互相接近的轴向进行弹性施力,从而使凸轮部件彼此滑动地压接;以及运送驱动部件46,其一体化于一方的驱动辊的轴向侧,其中,一方的凸轮部件具备其它凸轮机构要件52,另一方的凸轮部件具备其它凸轮机构要件52或者一个凸轮机构要件55(未图示)。
即,本结构例与上述各结构例共通点在于,将运送驱动齿轮46配置在避开驱动辊25-1、25-2之间的轴部22的位置、即配置在一方的驱动辊25-1的轴向外侧,但不同点在于,将运送驱动齿轮46固定在一方的驱动辊25-1的轴向外侧,对一方的驱动辊25-1直接进行驱动。
此外,作为使驱动辊之间的轴向间隔接近或者分开的凸轮机构50,将具备斜坡部52的各凸轮部件57分别固定配置在各驱动辊25-1、25-2的内侧面。
如图32的(d)所示,凸轮部件57具有将由如下薄板形成的中空的近似圆筒体在轴向分割为两半那样的结构,该薄板具有:斜坡部52(凸轮部51、凸轮机构要件),其根据周向位置的不同而轴向位置逐渐增加(逐渐减少);以及限位件53(凸轮机构要件),其在各斜坡部52的周向一端突出设置。
各驱动辊25-1、25-2构成为,以相对旋转自如且轴向移动自如地相对于不旋转的轴部22而言以规定的位置关系组装,在各驱动辊的内侧面固定的凸轮部件57的各斜坡部52彼此对齐而滑动地接触。弹性施力部件40进行用于维持斜坡部彼此接触的状态的施力。在限位件53彼此接触的状态下,两驱动辊被限制相对旋转。
在图32的(a)、图33的(a)所示的没有向驱动辊施加来自纸币的运送负载的正转时,两个驱动辊25-1、25-2的运送夹持力为规定的强的状态。由此,在正转时,能够正常地将纸币直进运送。
在图32的(b)、图33的(b)所示的向驱动辊施加了来自纸币的运送负载的情况下,两个驱动辊25-1、25-2分别抵抗弹性施力部件40而向轴向外侧(扩开方向)移动,因此由于与从动辊的形状的关系,运送夹持力减弱。由此,能够校正处于偏斜状态的纸币的姿态。
但是,即使仅对与运送驱动齿轮46一体化的驱动辊25-1施加运送负载,两驱动辊25-1、25-2也不向轴向外侧移动。在仅对左侧的驱动辊25-2、或者两驱动辊25-1、25-2同时施加运送负载的情况下,左右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转变为能够进行偏斜校正的、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
此外,在图32的(c)、图33的(c)所示的反旋转时,维持限位件彼此卡合的状态,因此各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增强,能够可靠地将纸币返还运送。
在驱动辊停止时,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辊隙压力被强化,因此能够阻止纸币的插入。
另外,在本例中,示出了将具有斜坡部的凸轮部件57配置于各驱动辊并使之相向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一方的驱动辊配置具有斜坡部(凸轮机构要件)的凸轮部件,另一方面,在另一方的驱动辊配置具有凸轮从动件(凸轮机构要件)55的凸轮部件57,使斜坡部与凸轮从动件滑动地压接。
<第五实施方式>
图3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例,(a)是正转运送时的动作说明图(运送夹持力强),(b)是偏斜校正时的动作说明图(运送夹持力弱),(c)是反转时的动作说明图(运送夹持力强)。
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此外,相对于轴部22而言驱动辊25、弹性施力部件40、轴套41、运送驱动齿轮46的组装构造、相对于驱动辊而言从动辊102的配置与图22的结构例相同,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侧单元20,其对在纸币运送路径10运送的纸币的一个表面传递运送驱动力;驱动源60,其对该驱动侧单元供给驱动力;以及从动侧单元100,其与驱动侧单元相向配置,与该纸币的另一个表面接触,其中,驱动侧单元具备:至少一个驱动辊25,其旋转自如且能够轴向移动地被与正规的纸币运送方向正交(交叉)的轴部22支承;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驱动辊向轴向进行弹性施力;以及电动工作机构150,其抵抗弹性施力而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其中,从动侧单元具备从动辊102,该从动辊102根据驱动辊的轴向位置的变化而使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变化。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使驱动辊25轴向移动的动力源,利用了经由纸币作用于正旋转的驱动辊25的、来自外部的运送负载,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来自外部的运送负载,使用螺线管(solenoid)等致动器类来使驱动辊25轴向移动。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代替凸轮机构50而使用螺线管等电动的致动器151来使各臂152、152工作的电动工作机构150,使驱动辊25、25在轴向进退。构成各臂的L字型的臂片152a的一端转动自如地被从致动器151进出的、螺线管的柱塞151a的轴151b进行轴支承,各臂片152a的中间部转动自如地被位置固定的轴部152b进行轴支承。各臂片152a的另一端将各驱动辊旋转自如地支承,并且转动自如地与相对于轴部22而言轴向移动的各轴承部件155的销155a连结。
在图34的(a)所示的致动器151停止时,柱塞151a突出,因此各臂片152a因弹性施力部件40的力而以轴部152b为中心向内侧转动,使各驱动辊处于内侧。在该状态下,通过驱动辊的正转,能够进行纸币的直进运送。
在图34的(b)所示的致动器151启动时,柱塞151a收缩,因此各臂片152a抵抗弹性施力部件40而以轴部152b为中心向外侧转动,使各驱动辊处于外侧。在该状态下,驱动辊与纸币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减弱,因此能够进行偏斜校正。
在图34的(c)中致动器151停止,因此柱塞151a突出,各臂片152a因弹性施力部件40的力而以轴部152b为中心位于内侧。在该状态下驱动辊反转,因此能够将纸币、卡片等可靠地返还。此外,通过使驱动辊停止,能够维持将运送夹持力强化的状态,阻止纸币的插入。
根据该结构,不是根据运送负载而自动地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而是在致动器停止的情况下运送夹持力保持得强。此外,在偏斜校正时,在由入口传感器检测到纸币插入的基础上,预先使致动器启动来使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据此,能够提供如下优点:能够在任意的定时切换运送夹持力的强弱。
图3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进行的偏斜校正工序的流程图。
首先,在等待使用者插入纸币的待机时,将致动器151停止(步骤S1)。此时,驱动辊25与从动辊102之间的运送夹持力被设定得强,能够将纸币稳定地直进运送。由于不具有相当于凸轮机构50的结构,因此不能进行根据运送负载自动地使驱动辊进行轴向移动来减小运送夹持力的动作,在构成电动工作机构150的致动器151停止的期间,运送夹持力维持得强,在成为启动时,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来微调运送夹持力。
在步骤S2中由入口传感器15检测到纸币的插入时,由驱动马达使驱动辊25正转(步骤S3)。
在步骤S4中,使致动器151启动来使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即,从由入口传感器检测到纸币插入起,使驱动辊轴向移动来减弱运送夹持力。在该状态下,要通过摩擦运送装置的、偏斜状态的纸币的运送姿态被校正。
接下来,在步骤S5中,判定在比摩擦运送装置2靠下游侧配置的纸张通过传感器是否检测到纸币的通过,在检测到通过时,使致动器停止(步骤S6)。
也可以代替对纸币通过的检测,而将是否经过规定时间作为用于使致动器停止的判定基准。
另外,在设置了对纸币有无偏斜进行检测、判定的传感器的情况下,在检测、判定为偏斜被消除的时间点,使致动器停止。
在(c)所示的用于返还的反旋转时,由于在待机时使致动器停止,由此将运送夹持力设得强。
电动工作机构150能够应用于如图22那样将两个驱动辊配置为相对于轴部而言分别能够相对旋转且轴向移动自如的结构例,还能够应用于如图23那样将一方的驱动辊固定于轴部并将另一方的驱动辊配置为相对于轴部而言分别能够相对旋转且轴向移动自如的结构例等其它结构例。
<第六实施方式>
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不具有偏斜校正功能,另一方面,具有防止纸币的重叠进纸的功能。
(1)第一结构例
图36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在没有施加运送负载的初始状态的正转时驱动辊彼此最接近、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在施加了运送负载的正转时驱动辊间隔扩开、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在反转时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驱动侧单元20的结构与图22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但从动侧单元100与图22的结构例的不同点在于,从动辊102为反冠型形状。
在图36的(a)的状态下凸轮机构50不工作,因此由弹性施力部件40对两驱动辊25向内侧进行施力,各驱动辊的外周面处于从动辊102的靠近中央的位置,处于非接触状态,运送夹持力减弱。
在图36的(b)的状态下,凸轮机构50因来自纸币的运送负载而工作,由此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驱动辊的外周面与从动辊的大径的两端部接触。由此,运送夹持力增强。
在图36的(c)的反转状态下,驱动辊处于从动辊的靠近中央的位置,夹持力减弱。
已经明确了在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应用于从层叠的纸币扎的底面侧纸币开始逐张进纸的进纸机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重叠进纸。
即,在(a)的状态下两张以上的纸币进入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凸轮机构50会对驱动辊从纸币承受的微小的值的运送负载敏感地进行反应而工作,如(b)那样使驱动辊向轴向外侧位移。
在(b)的状态下,驱动辊与从动辊接触,由此与(a)相比运送夹持力增强,因此在重叠进纸状态的纸币通过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辊隙部时,只有与驱动辊相接的下侧的纸币被驱动辊向前进方向运送,剩余纸币不会被向前进方向运送。
(2)第二结构例
即,图37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结构例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说明图,(a)是示出在没有施加运送负载的状态的正转时的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b)是示出在施加了运送负载的正转时的运送夹持力强的状态(凸轮机构工作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c)是示出反转时的运送夹持力弱的状态的摩擦运送装置的主视图。
驱动侧单元20的结构与图1等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但从动侧单元100的从动辊102的摩擦系数根据轴向位置而不同。
在本结构例中,将具有直的形状的从动辊102的中央部102a的摩擦系数设定得小,将两端部102b、102b的摩擦系数设定得大。
在图37的(a)的状态下,凸轮机构50不工作,因此由弹性施力部件40对两驱动辊25向内侧进行施力,各驱动辊的外周面与从动辊102的摩擦系数小的中央部102a接触,运送夹持力减弱。
在图37的(b)的状态下,凸轮机构50因来自纸币的运送负载而工作,由此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驱动辊的外周面与从动辊的摩擦系数大的两端部102b接触。因此,运送夹持力进一步增强。
在图37的(c)的反转状态下,驱动辊处于从动辊的靠近中央的位置,夹持力减弱。
已经明确了在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应用于从层叠的纸币扎的底面侧纸币开始逐张进纸的进纸机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重叠进纸。
即,在(a)的状态下两张以上的纸币进入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凸轮机构50会对驱动辊从纸币承受的微小的值的运送负载敏感地进行反应而工作,如(b)那样使驱动辊向轴向外侧位移。
在(b)的状态下,驱动辊与摩擦系数大的两端部102b接触,由此与(a)相比运送夹持力增强,因此在重叠进纸状态的纸币通过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辊隙部时,只有与驱动辊相接的下侧的纸币被驱动辊向前进方向运送,剩余纸币不会被向前进方向运送。
<本发明的结构、作用、效果的总结>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具备:驱动侧单元20,其对在运送路径10中运送的纸张的一个表面传递运送驱动力;驱动源60,其对该驱动侧单元供给驱动力;以及从动侧单元100,其与驱动侧单元相向配置,并且与该纸张的另一个表面接触,其中,驱动侧单元具备:至少一个驱动辊25,其被支承为能围绕与正规的纸张运送方向正交的轴部旋转自如且能够轴向移动;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驱动辊向轴向进行弹性施力;以及凸轮机构50,其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辊,并且在向正规的运送方向以外的、超过了规定值的外力施加于由驱动辊运送的纸张时,该凸轮机构50工作来抵抗弹性施力,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其中,从动侧单元具备从动辊102,该从动辊102根据驱动辊的轴向位置的变化,使驱动辊与纸张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变化。
该发明对应于的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全部。
摩擦运送装置2具备作为偏斜校正装置或者运送夹持力变动装置的功能。
驱动辊25是与运送路径上的纸币等纸张的一个表面接触来传递运送驱动力的组件。在凸轮机构50因施加于纸张的反作用力等外力而工作从而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时,以减小运送夹持力或者使之维持为弱的状态从而使纸张相对于驱动辊的位移变得容易的方式,选定从动辊102的形状、摩擦阻力以及其它结构。
只要凸轮机构50为能够发挥在驱动辊正转时在对纸张施加了外力时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从而自动调整运送夹持力的功能的结构,则可以为任何结构。所谓向正规的运送方向以外的方向的、超过了规定值的外力,广泛地包括以比正规的运送姿态更倾斜的斜进姿态或者非斜进状态直进的纸张与侧壁以及其它运送路径上的障碍物接触而承受的反作用力、或者纸张自身具有的弯折部、波折部等变形部导致纸张承受的外力等。
在凸轮机构50不工作的初始状态下,进入到运送路径入口的纸张被正转的驱动辊和从动辊向正规的运送方向直进运送,但在纸张与侧壁等障碍物接触时凸轮机构50工作而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移动来缓和运送夹持力,由此减弱来自侧壁等的影响来对纸张进行轨道修正、方向修正。运送夹持力因凸轮机构的工作而减小的定时是由弹性施力部件的施力、驱动辊与纸张的硬性的平衡、从动辊的形状决定的。优选如下结构:在凸轮机构不工作的初始状态,在对利用与正转的驱动辊之间的强的运送夹持力进行运送的纸张施加微小的外力时,凸轮机构工作来使驱动辊进行轴向移动来进一步减小运送夹持力。因此,优选在凸轮机构不工作的初始状态下的运送夹持力被设定为将纸张直进运送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值。
斜着插入的纸张是引起无法识别或者卡纸、折角等变形的原因。此外,在要将各纸张收纳于纸张处理装置内的收纳库时要求各纸张以对齐状态重叠的情况下,所插入的纸张的斜进也会在收纳阶段中引起因偏移导致的层叠不良。作为具备纸张纸币运送装置的纸张处理装置,对处于斜进状态的纸张进行校正是重要的。
在将驱动辊反转的情况下,凸轮机构使驱动辊向运送夹持力增强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实现纸张或卡片的返还、防止插入。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凸轮机构50具有:凸轮部件57,其与能够轴向移动的驱动辊25配置为能够相对旋转且为同一轴心状;一个凸轮机构要件(凸轮从动件55),其配置于驱动辊或者凸轮部件;其它凸轮机构要件(凸轮部51),其配置于凸轮部件或者驱动辊,因弹性施力而与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滑动地接触,使该一个凸轮机构要件的周向位置变化,由此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以及限位件53,其设置于该其它凸轮机构要件(的周向端部),限制一个凸轮机构要件与该其它凸轮机构要件的相对移动。
该发明对应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所有方式。
凸轮部件57是从驱动源直接或者间接地承受驱动力的传递并且对驱动辊传递驱动力的组件。
在承受来自纸张的运送负载而驱动辊减速时,因与凸轮部件之间形成的速度差引起凸轮机构50(作为凸轮机构要件的凸轮部51和凸轮从动件55)工作,使凸轮部件与驱动辊相对旋转,由此实施驱动辊的轴向移动。
在因发生了错误等导致要返还纸张而驱动辊反转时,设置于凸轮部的一个限位件53a与凸轮从动件55接触,将反转驱动力从一方连续传递到另一方,因此驱动辊能够持续维持使运送夹持力最大化的轴向位置,其结果是维持强的运送夹持力而能够可靠地进行返还。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在因外力引起在驱动辊与凸轮部件之间产生了速度差时,凸轮机构50工作,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
该发明对应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所有方式。
凸轮机构是在驱动辊与凸轮部件相对地正反旋转时使驱动辊在轴向上进退来自动调整运送夹持力的组件。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的特征在于,从动辊102构成为,使得与由于凸轮机构不工作而处于轴向初始位置的驱动辊与纸张之间的运送夹持力相比,因凸轮机构工作而驱动辊抵抗弹性施力部件来从轴向初始位置向轴向位移时的运送夹持力降低。
该发明对应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所有方式。
采用通过将从动辊设为冠型形状、或者反冠型形状等方法来使从动辊根据轴向位置而外径不同的结构、或者使圆筒体的摩擦阻力根据轴向位置而不同的结构,由此能够使驱动辊的运送夹持力变化。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驱动侧单元20具备:至少两个驱动辊25;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各驱动辊向互相接近的轴向进行弹性施力;以及凸轮部件57,其相对旋转自如地配置在处于各驱动辊之间(中间位置)的轴部,被驱动源旋转驱动,其中,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或者其它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各驱动辊,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一个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凸轮部件,从动辊构成为,与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接近的初始位置时的各驱动辊与纸张之间的运送夹持力相比,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扩开的工作位置(工作状态)时的运送夹持力降低。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对应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
通过相对于无法旋转的轴部而言凸轮部件旋转自如地组装,由此在使轴部旋转的情况下所需的高价的轴承部件等是不需要的,能量损失也减少。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驱动侧单元20具备:至少两个驱动辊25;弹性施力部件40D,其对各驱动辊向互相分开的轴向进行弹性施力;运送驱动部件46,其在任一方的驱动辊的轴向外侧被固定于轴部,被驱动源旋转驱动;以及凸轮部件57,其分别固定配置于各驱动辊的轴向外侧的轴部,其中,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或者其它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各驱动辊,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一个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凸轮部件,从动辊102构成为,使得与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扩开的初始位置(初始状态)时的各驱动辊与纸张之间的运送夹持力相比,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接近的工作位置时的运送夹持力降低。
该发明示出了相当于图31的实施方式的结构。
即使设为将弹性施力部件对两个驱动辊进行施力的方向设为相互分开的方向并且在驱动辊向接近的方向移动时运送夹持力降低的结构,也能够实现由凸轮机构50自动调整运送夹持力的机构。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驱动侧单元20具备:一个驱动辊25;一个凸轮部件57,其固定配置于轴部2;配置于驱动辊的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或者其它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凸轮部件的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一个凸轮机构要件;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驱动辊向使各凸轮机构要件彼此压接的方向进行弹性施力;以及运送驱动部件46,其在驱动辊或者凸轮部件的轴向外侧被固定于轴部,被驱动源旋转驱动。
该发明具有相当于图30的实施方式的结构。
驱动辊的数量没有限制,即使驱动辊为一个,也能够实现由凸轮机构50自动调整运送夹持力的机构。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从动辊102的数量设置为与驱动辊数量相同。
从动辊的数量没有限制,即使设为与驱动辊相同的数量,也能够实现由凸轮机构50自动调整运送夹持力的机构。也可以如图29所示,在一个轴部上串联排列多个由一对驱动辊和一个从动辊形成的辊对。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其它凸轮机构要件具有斜坡部52,该斜坡部52根据周向位置的不同而轴向突出长度逐渐增加(逐渐减少)。
通过由是轴向突出长度呈曲线状或者直线状逐渐增加或者逐渐减少的倾斜面的、圆弧状(环状)的斜坡部构成凸轮部51,能够使在凸轮部与驱动辊相对旋转时的轴向移动流畅化。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驱动侧单元20具备:至少两个驱动辊25;凸轮部件57,其固定配置于各驱动辊之间的轴部;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各驱动辊向互相接近的轴向进行弹性施力;配置于驱动辊的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或者其它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凸轮部件的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一个凸轮机构要件;以及运送驱动部件46,其在任一方的驱动辊的轴向外侧被固定于轴部,被驱动源旋转驱动,其中,从动辊具备如下结构:在各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时使运送夹持力减少。
该发明相当于图22的实施方式。
也可以是使在配置于驱动辊之间的一个凸轮部件设置的一对凸轮机构要件与在各驱动辊分别设置的凸轮机构要件接触的结构。运送驱动部件46除了配置在两个驱动辊之间以外,也可以采用固定在一方的驱动辊的轴向外侧的轴部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驱动侧单元20具备:至少一个驱动辊(固定侧驱动辊)25-2,其固定于轴部22;其它驱动辊(可动侧驱动辊)25-1,其与该一个驱动辊配置为同一轴芯状且能够相对旋转,并且配置为轴向移动自如;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其它驱动辊朝向一方的驱动辊来进行弹性施力;配置于其它驱动辊的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或者其它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凸轮部件的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一个凸轮机构要件;以及运送驱动部件46,其在任一方的驱动辊的轴向外侧被固定于轴部,被驱动源旋转驱动,其中,从动辊具备如下结构:在另一方的驱动辊抵抗弹性施力部件而向轴向移动时使运送夹持力降低。
该发明示出了相当于图23~图28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
即使在将一方的驱动辊固定于轴部并将其它一个或者两个驱动辊构成为相对于轴部移动自如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通过凸轮机构的工作使运送夹持力增减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驱动侧单元20具备:至少两个驱动辊25;凸轮部件57,其分别配置在各驱动辊的相向面;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各驱动辊向互相接近的轴向进行弹性施力,由此使凸轮部件彼此滑动地压接;以及运送驱动部件46,其被一体化于一方的驱动辊的轴向侧,其中,一方的凸轮部件具备其它凸轮机构要件52,另一方的凸轮部件具备其它凸轮机构要件52或者一个凸轮机构要件55。
该发明相当于图32的实施方式。
即使凸轮部件配置于各驱动辊由此使凸轮部件的凸轮机构要件彼此滑动地接触,也能够在来自纸张的运送负载施加于驱动辊的情况下使驱动辊进行轴向移动,转变到能够进行偏斜校正的状态。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驱动侧单元20和从动侧单元100中的至少一方向另一方进行弹性施力。
该发明具备相当于所有的实施方式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由于凸轮机构不工作而处于轴向初始位置的驱动辊与从动辊处于非接触状态。
该发明相当于图18、图23、图24的各实施方式。
即使是在驱动辊处于初始位置时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存在间隙的结构,也能够在凸轮机构非工作时正常地运送非偏斜纸张,并且在发生偏斜时能够由凸轮机构工作来校正偏斜纸张。即,驱动辊与从动辊总是接触并非必需条件。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涉及的摩擦运送装置2,其特征在于,具备:驱动侧单元20,其对在纸张运送路径中运送的纸张的一个表面传递运送驱动力;驱动源,其对该驱动侧单元供给驱动力;以及从动侧单元100,其与驱动侧单元相向配置,并与该纸张的另一个表面接触,其中,驱动侧单元具备:至少一个驱动辊25,其被支承为能围绕与正规的纸张运送方向正交(交叉)的轴部旋转自如且能够轴向移动;弹性施力部件40,其对驱动辊向轴向进行弹性施力;以及电动工作机构,其抵抗弹性施力,使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其中,从动侧单元具备从动辊,该从动辊根据驱动辊的轴向位置的变化,使驱动辊与纸张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变化。
该发明具备相当于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
该摩擦运送装置2利用具备致动器的电动工作机构使驱动辊移动,因此不需要凸轮机构。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涉及的纸张运送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方面至第十五方面摩擦运送装置2;运送路径10;纸张检测传感器15,其检测纸张进入到运送路径的情形;以及控制组件,其控制驱动源,其中,控制组件基于来自纸张检测传感器的纸张进入检测信号使驱动源工作,使驱动辊正转。
各种自动贩卖机、兑换机、自动提款机等纸张运送装置能够分别提高如下功能:上述所有的摩擦运送装置所具备的、基于发生偏斜时的运送夹持力减小而得的偏斜校正功能、基于运送夹持力上升而得的返还纸张能力以及阻止插入纸张的能力。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纸币(纸张)运送装置;2:摩擦运送装置;2A:第一摩擦运送机构;2B:第二摩擦运送机构;3:下部单元;4:上部单元;10:纸币(纸张)运送路径;10a:入口;11:纸币(纸张)运送面;11A:侧壁;11B:侧壁;11a:入口侧运送面;11b:中间运送面;11c:里侧部运送面;12:入口侧侧壁;13:中间侧壁;14:里侧部侧壁;15:入口传感器(纸张检测传感器);16:运送辊;17:识别传感器;20:驱动侧单元;22:轴部;25、25-1、25-2:驱动辊;25A:芯部件;25B:外周部;26:驱动辊;30:弹性部件;40:弹性施力部件;41:轴套;44:传递齿轮;45:运送驱动齿轮;45a:齿轮部;45b:套管;46:运送驱动齿轮;50:凸轮机构;51:凸轮部(凸轮机构要件);52:斜坡部(凸轮机构要件);53:限位件(凸轮机构要件);55:凸轮从动件(凸轮机构要件);57:凸轮部件;60:驱动马达(驱动源);100:从动侧单元;102:从动辊;102A、102B:分割从动辊;102a:中央部;102b、102c、102d:端部;103、103A、103B:支架;103a:轴支承部;104:弹性部件;104A、104B:弹性部件;130:弹性部件;150:电动工作机构;151:致动器;151a:柱塞;151b:轴;152:臂;152a:臂片;155:轴承部件;200:控制组件。

Claims (15)

1.一种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侧单元,其对在运送路径中运送的纸张的一个表面传递运送驱动力;驱动源,其对该驱动侧单元供给驱动力;以及从动侧单元,其与所述驱动侧单元相向配置,并且与该纸张的另一个表面接触,
所述驱动侧单元具备:至少一个驱动辊,其被支承为能够围绕与正规的纸张运送方向正交的轴部旋转自如且能够轴向移动;弹性施力部件,其对所述驱动辊向轴向进行弹性施力;以及凸轮机构,其将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驱动辊,并且在向正规的运送方向以外的、超过了规定值的外力施加于由所述驱动辊运送的所述纸张时,该凸轮机构工作来抵抗所述弹性施力,使所述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
所述从动侧单元具备从动辊,该从动辊根据所述驱动辊的轴向位置的变化,使所述驱动辊与纸张之间的运送夹持力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机构具有:
凸轮部件,其能够与所述驱动辊相对旋转且与所述驱动辊同一轴心状配置;
一个凸轮机构要件,其配置于所述驱动辊或者所述凸轮部件;
其它凸轮机构要件,其配置于所述凸轮部件或者所述驱动辊,通过所述弹性施力而与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滑动地接触,使该一个凸轮机构要件的周向位置变化,由此使所述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以及
限位件,其设置于该其它凸轮机构要件,限制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与该其它凸轮机构要件的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因所述外力引起所述驱动辊与所述凸轮部件之间产生了速度差时,所述凸轮机构工作,使所述驱动辊的轴向位置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辊构成为,使得与由于所述凸轮机构不工作而处于轴向初始位置的所述驱动辊与纸张之间的运送夹持力相比,因所述凸轮机构工作而所述驱动辊抵抗所述弹性施力部件来从所述轴向初始位置向轴向位移时的运送夹持力降低。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侧单元具备:至少两个所述驱动辊;所述弹性施力部件,其对各驱动辊向互相接近的轴向进行弹性施力;以及所述凸轮部件,其轴向位置固定并且相对旋转自如地配置在处于各驱动辊之间的轴部,被所述驱动源旋转驱动,
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或者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各驱动辊,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所述凸轮部件,
所述从动辊构成为,使得与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接近的初始位置时的各驱动辊与纸张之间的运送夹持力相比,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扩开的工作位置时的所述运送夹持力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侧单元具备:至少两个所述驱动辊;所述弹性施力部件,其对各驱动辊向彼此分开的轴向进行弹性施力;运送驱动部件,其在任一方的所述驱动辊的轴向外侧被固定于所述轴部,被所述驱动源旋转驱动;以及所述凸轮部件,其分别固定配置于各驱动辊的轴向外侧的轴部,
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或者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各驱动辊,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所述凸轮部件,
所述从动辊构成为,使得与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扩开的初始位置时的各驱动辊与纸张之间的运送夹持力相比,各驱动辊间隔地处于接近的工作位置时的所述运送夹持力降低。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侧单元具备:
一个所述驱动辊;
一个所述凸轮部件,其固定配置于所述轴部;
配置于所述驱动辊的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或者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
配置于所述凸轮部件的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
所述弹性施力部件,其对所述驱动辊向使所述各凸轮机构要件彼此压接的方向进行弹性施力;以及
运送驱动部件,其在所述驱动辊或者所述凸轮部件的轴向外侧被固定于所述轴部,被所述驱动源旋转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动辊的数量设置为与所述驱动辊的数量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具有斜坡部,该斜坡部根据周向位置的不同而轴向突出长度逐渐增加。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侧单元具备:至少两个所述驱动辊;所述凸轮部件,其固定配置于各驱动辊之间的所述轴部;所述弹性施力部件,其对各驱动辊向互相接近的轴向进行弹性施力;配置于所述驱动辊的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或者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所述凸轮部件的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以及运送驱动部件,其在任一方的所述驱动辊的轴向外侧被固定于所述轴部,被所述驱动源旋转驱动,
所述从动辊具备如下结构:在各驱动辊向轴向外侧移动时所述运送夹持力降低。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侧单元具备:至少一个驱动辊,其固定于所述轴部;其它驱动辊,其与该一个驱动辊配置为同一轴芯状且能够相对旋转,并且配置为轴向移动自如;所述弹性施力部件,其对所述其它驱动辊朝向所述一个驱动辊来进行弹性施力;配置于所述其它驱动辊的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或者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配置于所述凸轮部件的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以及运送驱动部件,其在任一方的所述驱动辊的轴向外侧被固定于所述轴部,被所述驱动源旋转驱动,
所述从动辊具备如下结构:在所述其它驱动辊抵抗所述弹性施力部件而向轴向移动时所述运送夹持力降低。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侧单元具备:至少两个所述驱动辊;所述凸轮部件,其分别配置在各驱动辊的相向面;所述弹性施力部件,其对各驱动辊向互相接近的轴向进行弹性施力,由此使所述凸轮部件彼此滑动地压接;以及运送驱动部件,其被一体化于一方的所述驱动辊的轴向侧,
一方的所述凸轮部件具备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另一方的所述凸轮部件具备所述其它凸轮机构要件或者所述一个凸轮机构要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侧单元或所述从动侧单元中的至少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弹性施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处于轴向初始位置的所述驱动辊与所述从动辊由于所述凸轮机构不工作而处于非接触状态。
15.一种纸张运送装置,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擦运送装置;
所述运送路径;
纸张检测传感器,其检测纸张进入了所述运送路径;以及
控制组件,其控制所述驱动源,
其中,所述控制组件基于来自所述纸张检测传感器的纸张进入检测信号使所述驱动源工作,使所述驱动辊正转。
CN201880051396.9A 2017-08-08 2018-05-07 摩擦运送装置以及纸张运送装置 Active CN1110325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3161 2017-08-08
JP2017153161A JP6405425B1 (ja) 2017-08-08 2017-08-08 摩擦搬送装置、及び紙葉搬送装置
PCT/JP2018/017664 WO2019030998A1 (ja) 2017-08-08 2018-05-07 摩擦搬送装置、及び紙葉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2545A CN111032545A (zh) 2020-04-17
CN111032545B true CN111032545B (zh) 2021-12-07

Family

ID=63855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1396.9A Active CN111032545B (zh) 2017-08-08 2018-05-07 摩擦运送装置以及纸张运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6210B2 (zh)
EP (1) EP3666698A4 (zh)
JP (1) JP6405425B1 (zh)
CN (1) CN111032545B (zh)
AU (1) AU2018315813B2 (zh)
CA (1) CA3070064C (zh)
MX (1) MX2020001384A (zh)
PH (1) PH12020500262A1 (zh)
RU (1) RU2746426C1 (zh)
TW (1) TWI669264B (zh)
WO (1) WO2019030998A1 (zh)
ZA (1) ZA2020013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2059B (zh) * 2020-10-27 2021-02-19 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纸币传输通道加速区域的结构
CN113706766B (zh) * 2021-10-27 2022-03-08 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芯大角度回转通道
JP2023140893A (ja) * 2022-03-23 2023-10-05 日本金銭機械株式会社 摩擦搬送装置、及び紙葉搬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2031A (ja) 1982-07-13 1984-01-21 Fujitsu Ltd 紙葉斜行補正方式
JPS6185022A (ja) * 1984-10-01 1986-04-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複写機等の定電圧電源装置
JPS62197643U (zh) * 1986-06-04 1987-12-16
JPS6441154A (en) 1987-08-07 1989-02-13 Nec Corp Linear electron beam device
US5049948A (en) * 1988-12-22 1991-09-17 Xerox Corporation Copy sheet de-registration device
JP3123257B2 (ja) * 1992-04-16 2001-01-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整合装置
US5335904A (en) * 1992-04-20 1994-08-09 Fuji Xerox Co., Ltd. Sheet transport roller device
JPH06115767A (ja) * 1992-10-07 1994-04-2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搬送装置
JPH0733285A (ja) 1993-07-14 1995-02-03 Mars Inc シート整列装置
JP3352797B2 (ja) * 1993-12-28 2002-12-03 日本金銭機械株式会社 紙幣処理機械
US5683078A (en) * 1995-09-25 1997-11-04 Xerox Corporation Adjustable skew offset device
US6682068B1 (en) 1997-11-28 2004-01-27 Diebold, Incorporated Document alignment mechanism for currency recycling automated banking machine
JP3769913B2 (ja) * 1997-12-26 2006-04-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整合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712356B2 (en) 2000-02-09 2004-03-30 Mars Incorporated Self aligning transport mechanism for media of variable media widths
JP2001341897A (ja) * 2000-06-05 2001-12-11 Noritsu Koki Co Ltd シート材の搬送装置
JP4047562B2 (ja) * 2001-08-31 2008-02-13 リコープリンティング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斜行矯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805347B2 (en) * 2002-11-18 2004-10-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skew mechanism and method
JP4361821B2 (ja) 2004-03-15 2009-11-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紙葉類の斜行修正装置及び紙幣入出金装置
JP2008233446A (ja) * 2007-03-20 2008-10-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80327A (ja) * 2008-05-20 2009-12-03 Cvtec:Kk 送り装置
JP5197162B2 (ja) * 2008-05-28 2013-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6416B2 (ja) * 2010-01-14 2014-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55976A (ja) 2010-06-04 2011-12-22 Japan Cash Machine Co Ltd 紙葉類搬送装置
JP6225872B2 (ja) * 2014-10-06 2017-11-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37186A (ja) * 2016-02-05 2017-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2018095403A (ja) * 2016-12-13 2018-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32697A (ja) 2019-02-28
MX2020001384A (es) 2020-03-09
BR112020001254A2 (pt) 2020-07-21
AU2018315813A1 (en) 2020-02-27
EP3666698A1 (en) 2020-06-17
ZA202001377B (en) 2022-06-29
CA3070064C (en) 2022-07-26
US20200180886A1 (en) 2020-06-11
RU2746426C1 (ru) 2021-04-13
PH12020500262A1 (en) 2020-09-21
US11136210B2 (en) 2021-10-05
AU2018315813B2 (en) 2021-08-12
TW201910244A (zh) 2019-03-16
TWI669264B (zh) 2019-08-21
EP3666698A4 (en) 2021-05-05
CN111032545A (zh) 2020-04-17
JP6405425B1 (ja) 2018-10-17
CA3070064A1 (en) 2019-02-14
WO2019030998A1 (ja) 2019-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15002B2 (ja) 紙葉類繰り出し機構
CN111032545B (zh) 摩擦运送装置以及纸张运送装置
JP5269506B2 (ja) 紙幣処理装置
JP4698574B2 (ja) 紙葉類分離機構
US11655116B2 (en) Apparatus for aligning notes of value
EP3267404B1 (en) Paper processing machine
JP4694321B2 (ja) 紙幣の整列搬送機構
WO2013014697A1 (ja) 紙葉類繰り出し装置、紙葉類処理装置
WO2023181622A1 (ja) 摩擦搬送装置、及び紙葉搬送装置
WO2019163004A1 (ja) 紙葉類分離装置及び紙葉類分離方法
JP4694426B2 (ja) 紙葉類分離装置
US11427420B2 (en) Sheet handling apparatus
BR112020001254B1 (pt) Dispositivos de transporte por fricção e de transporte de folha de papel
KR20160125941A (ko) 지폐 식별 장치
JP2023031462A (ja) 紙幣整列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紙幣識別装置
JP6401844B1 (ja) 紙葉分離搬送装置、及び紙葉取扱装置
WO1996006789A1 (fr) Mecanisme de deplacement lateral dans un appareil de transport de feuilles
JP2023122999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4042913A (ja) 紙葉取扱装置
KR20170089304A (ko) 다권종 지폐 저장 장치
JP2000143034A (ja) 紙葉類の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