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69225A - 车辆用稳定器和用于稳定器的喷丸硬化用夹具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稳定器和用于稳定器的喷丸硬化用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69225A
CN110869225A CN201780093055.3A CN201780093055A CN110869225A CN 110869225 A CN110869225 A CN 110869225A CN 201780093055 A CN201780093055 A CN 201780093055A CN 110869225 A CN110869225 A CN 110869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bilizer
depth
curved
arm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30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69225B (zh
Inventor
樱井康晴
越多义宏
西川彰彦
大谷晓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HK Sp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HK Sp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HK Sp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HK Sp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69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9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69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9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5Stabiliser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1/0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 B24C1/1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for compacting surfaces, e.g. shot-pe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0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 B24C3/1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for treating external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10Type of spring
    • B60G2202/13Torsion spring
    • B60G2202/135Stabiliser bar and/or tub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4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ampers and/or springs
    • B60G2206/42Springs
    • B60G2206/427Stabiliser bars or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70Materials used in suspensions
    • B60G2206/72St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B60G2206/81Shaping
    • B60G2206/8103Shaping by folding or ben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B60G2206/84Hardening
    • B60G2206/8403Shot-pee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稳定器(10)具有弯曲部(21、22)。关于各个弯曲部(21、22)的径向的截面的周向的位置,将弯曲内侧的中心设为0°,将弯曲外侧的中心设为180°。弯曲部(21、22)包括:位于0°的弯曲内侧部(41)、位于180°的弯曲外侧部(42)、位于90°的第一侧面部(51)、以及位于270°的第二侧面部(52)。弯曲内侧部(41)从表面至第一深度(D1)具有压缩残余应力。弯曲外侧部(42)至第二深度(D2)具有压缩残余应力。第一侧面部(51)至第三深度(D3)具有压缩残余应力。第二侧面部(52)至第四深度(D4)具有压缩残余应力。第一深度(D1)比第二深度(D2)深。第四深度(D4)比第三深度(D3)深。

Description

车辆用稳定器和用于稳定器的喷丸硬化用夹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置于汽车等车辆的悬架机构部的车辆用稳定器、和用于稳定器的喷丸硬化用夹具。
背景技术
配置于车辆的悬架机构部的稳定器由钢管或者实心棒状的钢材构成。稳定器具有扭转部、在扭转部的两端经由弯曲部相连的一对臂部、以及在各个扭转部与臂部之间形成的弯曲部。扭转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在各臂部的前端分别形成有卷耳部。悬架机构部的一个例子是稳定器的扭转部经由橡胶衬套等被车体支承。卷耳部经由连杆部件等连接部件而与悬架机构部的悬架臂等连结。组装于悬架机构部的稳定器针对车体的侧倾举动,上述臂部、弯曲部及扭转部作为弹簧发挥功能。由此,稳定器能够提高车辆的侧倾刚性。
根据车辆在弯道行驶时等的行驶状况,稳定器的一个臂部与另一个臂部相互向相反方向移动。由此,对各臂部施加相互反向的弯曲力,并且对弯曲部施加弯曲和扭转力。而且通过扭转部被扭转等,从而抑制车体的侧倾举动。在臂部、弯曲部以及扭转部产生基于弯曲或扭转的应力。也已知特别是在弯曲部产生应力的峰值。
作为提高稳定器的疲劳强度的手段,使用一种喷丸硬化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喷丸硬化装置的一个例子。该喷丸硬化装置的投射器将剪断的钢线等微小颗粒(喷丸)向稳定器的表面投射。为了提高稳定器的耐久性,也提出有对弯曲部特别小心地进行喷丸硬化的方案。但是在弯曲部的径向的截面中,在周向各部产生的应力分布不是恒定的。即,在弯曲部的周向的特定位置存在应力的峰值。
在车辆行驶中,弯曲部向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以同等的频率扭转。在弯曲部的径向的截面中,将弯曲内侧的中心设为0°,将弯曲外侧的中心设为180°。弯曲部的应力分布以将0°与180°连接的基准线为边界成为对称。因此根据一般的常识,均匀地向弯曲部的表面整体投射喷丸是恰当的。或者以将0°与180°连接的基准线为对称轴,以使压缩残余应力的分布成为对称的方式进行喷丸是惯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8020号公报
本申请的发明人们认真研究的结果得到了以下见解,即:根据配置稳定器的悬架机构部的方式,弯曲部的应力分布并不一定以上述基准轴为对称轴对称是最好的。例如,以在行驶中跳起的石子与稳定器的下表面接触、或者附着于稳定器的下表面的融雪剂为起因,有时产生微小的腐蚀坑。若该腐蚀坑以某种程度发展,则有时导致坑的深度超过压缩残余应力的深度。因此,若稳定器下表面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深度与稳定器上表面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深度相同,则有可能使稳定器的下表面成为强度上的弱点。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喷丸硬化装置对稳定器逐条地进行喷丸硬化。因此作业效率较差,也存在无法高效地使用喷丸硬化装置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关于弯曲部的耐久性具有所期望的应力分布的车辆用稳定器、和能够对多个稳定器高效地进行喷丸硬化的喷丸硬化用夹具。
一个实施方式的稳定器具备:扭转部,其由棒状的钢材构成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一对弯曲部,它们与所述扭转部的两端相连;以及一对臂部,它们与各个所述弯曲部相连。所述弯曲部分别关于径向的截面的周向的位置,将弯曲内侧的中心设为0°、将弯曲外侧的中心设为180°、将0°与180°之间的中点设为90°、将90°的相反侧设为270°。所述弯曲部分别具有弯曲内侧部、弯曲外侧部、第一侧面部以及第二侧面部。所述弯曲内侧部位于所述0°处并从所述钢材的表面至第一深度具有压缩残余应力。所述弯曲外侧部位于所述180°处并从所述表面至第二深度具有压缩残余应力。所述第一侧面部位于所述90°处并从所述表面至第三深度具有压缩残余应力。所述第二侧面部位于所述270°处并从所述表面至第四深度具有压缩残余应力。从所述弯曲内侧部的表面至所述第一深度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大于从所述弯曲外侧部的表面至所述第二深度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而且从所述第二侧面部的表面至所述第四深度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大于从所述第一侧面部的表面至所述第三深度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所述第一深度比所述第二深度深。另外所述第四深度比所述第三深度深。
在稳定器的一个例子中,所述钢材为钢管,所述弯曲外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弯曲内侧部的厚度。另外,也可以以所述第一侧面部为车辆的上侧,所述第二侧面部为车辆的下侧的方式配置于该车辆。
一个实施方式的喷丸硬化用夹具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杆、上侧腕部、以及下侧腕部。所述上侧腕部在所述中心杆的上部以放射状设置有多个。所述下侧腕部在所述中心杆的下部以与所述上侧腕部相同的数量以放射状设置。所述上侧腕部分别对在稳定器的一个臂部形成的卷耳部进行支承。由此,所述稳定器的扭转部被保持为沿着所述中心杆大致垂直的姿势。所述下侧腕部支承所述稳定器的另一个臂部。在所述上侧腕部悬吊有多个所述稳定器的状态下,各稳定器的所述弯曲内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面部朝向所述中心杆的外侧。另外所述弯曲外侧部和所述第一侧面朝向内侧。也可以在所述上侧腕部的前端具备插入于所述一个臂部的卷耳部的孔的销。也可以在所述下侧腕部的前端具有支承所述另一个臂部的钩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在提高弯曲部的耐久性的基础上具有所期望的压缩残余应力的分布的稳定器,从而能够提高稳定器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车辆的局部和稳定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稳定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F3-F3线的稳定器的弯曲部的径向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稳定器(多个)和喷丸硬化用夹具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图4所示的稳定器和喷丸硬化用夹具的俯视图。
图6是从上方仅观察图4所示的稳定器(多个)的俯视图。
图7是从上方仅观察图4所示的喷丸硬化用夹具的俯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稳定器和喷丸硬化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针对一个实施方式的稳定器的第一弯曲部的周向的四处,表示距表面的深度与残余应力的大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是针对上述稳定器的第二弯曲部的周向的四处,表示距表面的深度与残余应力的大小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进行说明。
图1示出具备稳定器10的车辆11的局部。图2是稳定器10的俯视图。稳定器10配置于车辆11的悬架机构部。稳定器10包括扭转部20、一对弯曲部21、22以及一对臂部23、24。扭转部20沿车辆11的车体12的宽度方向(在图1中用箭头W1表示的方向)延伸。弯曲部21、22与扭转部20的两端相连。臂部23、24与各个弯曲部21、22相连。稳定器10借助弯曲加工机成形。稳定器10的材料为棒状的弹簧钢。弹簧钢从通过淬火等热处理而能够提高强度的钢种类中选择。本实施方式为中空的稳定器10,因此该材料为中空的钢材(钢管)10A。在实心的稳定器的情况下,使用实心的钢材。
稳定器10为以对称轴S1(图2所示)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形状。在稳定器10的两端形成有卷耳部25、26。稳定器10的形状并不限于图2。例如也可以在扭转部20、臂部23、24具有一处以上的弯曲部。卷耳部25、26的形状也根据悬架机构部的方式而各种各样。即也包含三维的弯曲形状在内,可以是各种形状的稳定器。另外稳定器也可以是左右非对称的形状。
扭转部20经由一对支承部30、31例如支承于车体12的局部。支承部30、31分别具备橡胶衬套等。一对卷耳部25、26分别经由连接部件32、33(图1所示)例如连接于悬架机构部的悬架臂。连接部件32、33的一个例子为稳定器连杆。若车辆11在弯道行驶,则对臂部23、24输入相互反向(向上或向下)的载荷。于是,对臂部23、24施加相互反向的弯曲力,并且对弯曲部21、22施加弯曲和扭转的力。扭转部20进一步被扭转。其结果,通过产生的排斥载荷,由此抑制车体12的侧倾举动。
弯曲部21、22为以对称轴S1(图2所示)为边界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以下以第一弯曲部21(图3)为代表进行说明。第二弯曲部22也是同样的结构。
图3示出弯曲部21的径向的截面。在该说明书中,关于弯曲部21的径向的截面的周向的位置,将弯曲的内侧的中心规定为0°、将弯曲的外侧的中心规定为180°、将0°与180°之间的中点规定为90°、将90°的相反侧规定为270°。将连接0°和180°的线段X1称为基准线,将与线段X1呈直角的线段Y1(连接90°和270°的线段)称为垂线。
弯曲部21关于径向的截面的周向的位置,在将弯曲内侧的中心设为0°、将弯曲外侧的中心设为180°时,包括位于0°处的弯曲内侧部41、位于180°处的弯曲外侧部42、位于90°处的第一侧面部51、以及位于270°处的第二侧面部52。
作为稳定器10的材料的钢管借助弯曲加工机来弯曲。因此,在弯曲部21的径向的截面中,弯曲外侧部42的厚度t2小于弯曲内侧部41的厚度t1。而且弯曲的外侧(从90°到270°)成为稍微扁平的截面形状。图3中的双点划线Q1示出弯曲加工前的钢管的外表面(实际上为正圆)的轮廓。
以下参照图4至图8对喷丸硬化用夹具60进行说明。
图4示出喷丸硬化用夹具60和多个稳定器10。多个(例如六条)稳定器10由喷丸硬化用夹具60保持。图5是从上方观察喷丸硬化用夹具60和稳定器10的俯视图。图6是从上方仅观察稳定器10的俯视图。图7是从上方仅观察喷丸硬化用夹具60的俯视图。
喷丸硬化用夹具60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杆61、多个(例如六条)上侧腕部62、以及多个(例如六条)下侧腕部63。上侧腕部62设置于中心杆61的上部。下侧腕部63设置于中心杆61的下部。上侧腕部62经由上侧的安装基座65而固定于中心杆61。下侧腕部63经由下侧的安装基座66而固定于中心杆61。
上侧腕部62以与为了通过喷丸硬化用夹具60一次支承的稳定器10的数量(例如六条)相应的数量设置。这些上侧腕部62为彼此共通的形状。多个上侧腕部62从中心杆61朝向外侧,沿安装基座65的周向以等间隔并以放射状设置。在各个上侧腕部62的前端设置有销70。销70从上侧腕部62的前端向上方突出。销70插入于稳定器10的一个卷耳部25的孔25a。
下侧腕部63以与上侧腕部62相同的数量(例如6条)设置。这些下侧腕部63为彼此共通的形状。多个下侧腕部63从中心杆61朝向外侧,沿安装基座66的周向以等间隔并以放射状设置。在各个下侧腕部63的前端形成有钩部71。钩部71是保持为将在图4中位于下侧的臂部24抱住的形状(例如U形)。
稳定器10的一个臂部23的卷耳部25由上侧腕部62的销70支承。被支持的稳定器10因自重而垂下。另一个臂部24由下侧腕部63的钩部71保持。在该状态下,稳定器10成为扭转部20沿着中心杆61的垂直的姿势。多个稳定器10被喷丸硬化用夹具60以沿中心杆61的周向具有等间隔的角度θ1(图5与图6所示)的方式同时悬吊。角度θ1的一个例子为60°。从图6中用箭头SP所示的方向投射喷丸。
如图4至图6所示,稳定器10由喷丸硬化用夹具60悬挂。被悬挂的稳定器10如图6所示,弯曲内侧部41和第二侧面部52朝向外侧。另外,弯曲外侧部42和第一侧面部51朝向内侧。即,以弯曲内侧部41和第二侧面部52朝向外侧的方式,上侧腕部62与下侧腕部63之间的角度θ2(图7所示)、上侧腕部62和下侧腕部63的形状及长度、销70的位置、钩部71的形状等,根据稳定器10的种类来设定。
图8示意地示出喷丸硬化装置80。喷丸硬化装置80对由喷丸硬化用夹具60保持的多个(例如六条)稳定器10进行喷丸硬化。该喷丸硬化装置80具备配置于下侧的第一喷丸投射机81、配置于上侧的第二喷丸投射机82、以及旋转机构83。旋转机构83使喷丸硬化用夹具60以中心杆61为中心旋转。例如六条稳定器10由喷丸硬化用夹具60同时保持。在该状态下,喷丸硬化用夹具60与稳定器10向用箭头Z所示的方向一体地旋转。
第一喷丸投射机81朝向第一弯曲部21投射喷丸。图8中的单点划线P1示意地示出喷丸的投射方向。从第一喷丸投射机81投射出的喷丸与位于接近第一喷丸投射机81侧(在图8中为右侧)的稳定器10的上半部等碰撞。由此,在接近第一喷丸投射机81侧的稳定器10的上半部的表面产生压缩残余应力。从第一喷丸投射机81投射出的喷丸也与位于远离第一喷丸投射机81侧(在图8中为左侧)的稳定器10碰撞。因此,在远离第一喷丸投射机81侧的稳定器10的上半部的表面也产生压缩残余应力。
第二喷丸投射机82朝向第二弯曲部22投射喷丸。图8中的单点划线P2示意地示出喷丸的投射方向。从第二喷丸投射机82投射出的喷丸与位于接近第二喷丸投射机82侧(在图8中为右侧)的稳定器10的下半部等碰撞。由此,在接近第二喷丸投射机82侧的稳定器10的下半部的表面产生压缩残余应力。从第二喷丸投射机82投射出的喷丸也与位于远离第二喷丸投射机82侧(在图8中为左侧)的稳定器10碰撞。因此,在远离第二喷丸投射机82侧的稳定器10的下半部的表面也产生压缩残余应力。
如图6所示,由喷丸硬化用夹具60保持的稳定器10,各个弯曲内侧部41和第二侧面部52朝向外侧。另外,弯曲外侧部42和第一侧面部51朝向内侧。因此从第一喷丸投射机81和第二喷丸投射机82投出射的喷丸特别有效地击打弯曲内侧部41和第二侧面部52。
图9是针对喷丸硬化后的第一弯曲部21的周向的四个位置(0°、90°、180°、270°),分别示出距表面的深度与残余应力的大小的关系。图9中的实线L1示出弯曲内侧部41(0°)的残余应力的分布。单点划线L2示出弯曲外侧部42(180°)的残余应力的分布。虚线L3示出第一侧面部51(90°)的残余应力的分布。双点划线L4示出第二侧面部52(270°)的残余应力的分布。
如图9所示,弯曲内侧部41(0°)从表面至第一深度D1形成有压缩残余应力。弯曲外侧部42(180°)至第二深度D2形成有压缩残余应力。第一深度D1比第二深度D2深。第一侧面部51(90°)至第三深度D3形成有压缩残余应力。第二侧面部52(270°)至第四深度D4形成有压缩残余应力。第四深度D4比第三深度D3深。
如图9所示,弯曲内侧部41(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绝对值在比0.15mm深的区域内,大于弯曲外侧部42(18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绝对值。而且从弯曲内侧部41(0°)的表面至第一深度D1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大于从弯曲外侧部42(180°)的表面至第二深度D2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第二侧面部52(27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绝对值无论在哪个深度均大于第一侧面部51(9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绝对值。而且从第二侧面部52(270°)的表面至第四深度D4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大于从第一侧面部51(90°)的表面至第三深度D3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
图10是针对喷丸硬化后的第二弯曲部22的周向的四个位置(0°、90°、180°、270°),分别示出距表面的深度与残余应力的大小的关系。图10中的实线R1示出弯曲内侧部41(0°)的残余应力的分布。单点划线R2示出弯曲外侧部42(180°)的残余应力的分布。虚线R3示出第一侧面部51(90°)的残余应力的分布。双点划线R4示出第二侧面部52(270°)的残余应力的分布。
如图10所示,弯曲内侧部41(0°)从表面至第一深度d1形成有压缩残余应力。弯曲外侧部42(180°)至第二深度d2形成有压缩残余应力。第一深度d1比第二深度d2深。第一侧面部51(90°)至第三深度d3形成有压缩残余应力。第二侧面部52(270°)至第四深度d4形成有压缩残余应力。第四深度d4比第三深度d3深。
如图10所示,弯曲内侧部41(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绝对值在比0.10mm深的区域内,大于弯曲外侧部42(18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绝对值。而且从弯曲内侧部41(0°)的表面至第一深度d1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大于从弯曲外侧部42(180°)的表面至第二深度d2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第二侧面部52(27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绝对值无论在哪个深度均大于第一侧面部51(9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绝对值。而且从第二侧面部52(270°)的表面至第四深度d4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大于从第一侧面部51(90°)的表面至第三深度d3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
即,在图9和图10的任一种情况下,弯曲内侧部41(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均大于弯曲外侧部42(18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并且第二侧面部52(27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均大于第一侧面部51(90°)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
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10的第一弯曲部21和第二弯曲部22的任一个,弯曲内侧部41至比弯曲外侧部42深的位置均形成有压缩残余应力。而且弯曲内侧部41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大于弯曲外侧部42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即,是针对有可能在弯曲内侧部41产生的应力的峰值有效的压缩应力的分布。因此,能够避免弯曲内侧部41在耐久性方面成为弱点。
此外,第一弯曲部21和第二弯曲部22的任一个,第二侧面部52至比第一侧面部51深的位置均形成有压缩残余应力。而且第二侧面部52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大于第一侧面部51的压缩残余应力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面积)。由于第二侧面部52与路面对置,因此在车辆行驶中与从路面跳起的石子、路面冻结剂接触的可能性较大。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10即使在第二侧面部52产生了腐蚀坑,也在抑制该影响的基础上成为有效的压缩残余应力的分布。但也可以根据悬架机构部的方式或稳定器的规格而以使第二侧面部52成为上侧的方式配置稳定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在实施本发明时,也可以根据悬架机构部的方式或稳定器的规格,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适当地变更压缩残余应力的分布。另外,当然也能够以稳定器的材料为首,对扭转部、臂部以及弯曲部的具体的形状、稳定器的配置等方式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0…稳定器;11…车辆;20…扭转部;21、22…弯曲部;23、24…臂部;25、26…卷耳部;25a…孔;41…弯曲内侧部;42…弯曲外侧部;51…第一侧面部;52…第二侧面部;60…喷丸硬化用夹具;61…中心杆;62…上侧腕部;63…下侧腕部;70…销;71…钩部。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稳定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扭转部(20),其由棒状的钢材(10A)构成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
一对弯曲部(21、22),它们与所述扭转部(20)的两端相连;以及
一对臂部(23)(24),它们与各个所述弯曲部(21)(22)相连,
所述弯曲部(21)(22)分别关于径向的截面的周向的位置,在将弯曲内侧的中心设为0°、将弯曲外侧的中心设为180°、将0°与180°之间的中点设为90°、将90°的相反侧设为270°时,具备:
弯曲内侧部(41),其位于所述0°处并从所述钢材(10A)的表面至第一深度(D1)具有压缩残余应力;
弯曲外侧部(42),其位于所述180°处并从所述表面至第二深度(D2)具有压缩残余应力;
第一侧面部(51),其位于所述90°处并从所述表面至第三深度(D3)具有压缩残余应力;以及
第二侧面部(52),其位于所述270°处并从所述表面至第四深度(D4)具有压缩残余应力,并且
从所述弯曲内侧部(41)的表面至所述第一深度(D1)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大于从所述弯曲外侧部(42)的表面至所述第二深度(D2)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
从所述第二侧面部(52)的表面至所述第四深度(D4)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大于从所述第一侧面部(51)的表面至所述第三深度(D3)的压缩残余应力的总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深度(D1)比所述第二深度(D2)深,并且所述第四深度(D4)比所述第三深度(D3)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材(10A)为钢管,所述弯曲外侧部(42)的厚度小于所述弯曲内侧部(41)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稳定器,其特征在于,
以使所述第一侧面部(51)为车辆的上侧、所述第二侧面部(52)为车辆的下侧的方式配置于该车辆。
5.一种喷丸硬化用夹具,用于稳定器(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稳定器(10)具备:
扭转部(20),其由棒状的钢材(10A)构成并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
一对弯曲部(21)(22),它们与所述扭转部(20)的两端相连;
一对臂部(23)(24),它们与各个所述弯曲部(21)(22)相连;以及
卷耳部(25)(26),它们形成于各臂部(23)(24)的前端,
所述稳定器(10)关于各所述弯曲部(21)(22)的径向的截面的周向的位置,在将各所述弯曲部(21)(22)的弯曲内侧的中心设为0°、将弯曲外侧的中心设为180°、将0°与180°之间的中点设为90°、将90°的相反侧设为270°时,具有:位于所述0°处的弯曲内侧部(41)、位于所述180°处的弯曲外侧部(42)、位于90°处的第一侧面部(51)、以及位于所述270°处的第二侧面部(52),
该喷丸硬化用夹具具备:
中心杆(61),其沿上下方向延伸;
上侧腕部(62),其在所述中心杆(61)的上部以放射状设置有多个,并分别对在所述稳定器(10)的一个所述臂部(23)形成的卷耳部(25)进行支承,由此将所述扭转部(20)保持为沿着所述中心杆(61)的姿势;以及
下侧腕部(63),其在所述中心杆(61)的下部以与所述上侧腕部(62)相同的数量以放射状设置,并对所述稳定器(10)的另一个臂部(24)进行支承,
在所述稳定器(10)被悬吊的状态下,各稳定器(10)的所述弯曲内侧部(41)和所述第二侧面部(52)朝向所述中心杆(61)的外侧,并且所述弯曲外侧部(42)和所述第一侧面部(51)朝向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丸硬化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侧腕部(62)的前端具备销(70),该销(70)插入于所述一个臂部(23)的卷耳部(25)的孔(25a)。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喷丸硬化用夹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侧腕部(63)的前端具有钩部(71),该钩部(71)支承所述另一个臂部(24)。
CN201780093055.3A 2017-07-14 2017-07-14 车辆用稳定器和用于稳定器的喷丸硬化用夹具 Active CN110869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5777 WO2019012698A1 (ja) 2017-07-14 2017-07-14 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と、スタビライザのための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用治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69225A true CN110869225A (zh) 2020-03-06
CN110869225B CN110869225B (zh) 2022-10-28

Family

ID=65002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3055.3A Active CN110869225B (zh) 2017-07-14 2017-07-14 车辆用稳定器和用于稳定器的喷丸硬化用夹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59344B2 (zh)
EP (1) EP3653414B1 (zh)
CN (1) CN110869225B (zh)
ES (1) ES2957700T3 (zh)
HU (1) HUE062340T2 (zh)
WO (1) WO20190126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3022B2 (ja) * 2017-03-30 2020-06-03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中空スタビライザと、スタビライザ製造装置と、中空スタビライザ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69688A1 (en) * 2000-12-08 2002-06-13 Meritor Suspension Systems Company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fatigue life of a tubular stabilizer bar
CN1381362A (zh) * 2001-03-08 2002-11-27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空心稳定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040139780A1 (en) * 2003-01-17 2004-07-22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Suspension component having localized material strengthening
CN1539660A (zh) * 2003-04-22 2004-10-27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中空稳定器
CN102066140A (zh) * 2008-04-14 2011-05-18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稳定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R2976588A1 (fr) * 2011-06-20 2012-12-21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fabrication d'une barre stabilisatrice pour vehicules automobiles
JP2013203309A (ja) * 2012-03-29 2013-10-07 Nhk Spring Co Ltd 中空スタビライザ
WO2016152671A1 (ja) * 2015-03-24 2016-09-29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中空スタビライザ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4812A (ja) * 1984-09-04 1986-04-03 Nhk Spring Co Ltd 車両用鋼製部品の製造方法
JPH07266837A (ja) * 1994-03-29 1995-10-17 Horikiri Bane Seisakusho:Kk 中空スタビライザの製造法
JP2000024737A (ja) * 1998-07-14 2000-01-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スタビライザバーの製造方法
US20050214560A1 (en) * 2004-03-25 2005-09-29 Stephen Yue Thermal spray reinforcement of a stabilizer bar
US7946009B2 (en) * 2007-04-17 2011-05-24 Mssc Us Peening method for vehicle suspension spring
JP5066430B2 (ja) * 2007-11-20 2012-11-07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用反射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方法
JP5436904B2 (ja) 2009-03-26 2014-03-05 中央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の表面加工方法
US20110101630A1 (en) * 2009-11-04 2011-05-05 Tadashi Sakai Bend shape for anti-roll bar
JP2014213410A (ja) * 2013-04-25 2014-11-17 中央発條株式会社 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装置
FR3013621B1 (fr) * 2013-11-27 2015-12-25 Philippe Duval Procede de grenaillage interieur de barre anti roulis tubulaire
JP2015209015A (ja) * 2014-04-24 2015-11-2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中空スタビライザ
KR101600461B1 (ko) * 2014-08-01 2016-03-07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스태빌라이저 쇼트피닝 작업용 거치장치
JP6053746B2 (ja) * 2014-12-08 2016-12-27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
JP6494357B2 (ja) * 2015-03-24 2019-04-03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中空スタビライザの製造方法
CN109154346B (zh) * 2016-03-30 2020-08-14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中空弹簧构件
JP6703022B2 (ja) * 2017-03-30 2020-06-03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中空スタビライザと、スタビライザ製造装置と、中空スタビライザ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69688A1 (en) * 2000-12-08 2002-06-13 Meritor Suspension Systems Company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fatigue life of a tubular stabilizer bar
CN1381362A (zh) * 2001-03-08 2002-11-27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空心稳定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040139780A1 (en) * 2003-01-17 2004-07-22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Suspension component having localized material strengthening
CN1539660A (zh) * 2003-04-22 2004-10-27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中空稳定器
CN102066140A (zh) * 2008-04-14 2011-05-18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稳定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R2976588A1 (fr) * 2011-06-20 2012-12-21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fabrication d'une barre stabilisatrice pour vehicules automobiles
JP2013203309A (ja) * 2012-03-29 2013-10-07 Nhk Spring Co Ltd 中空スタビライザ
WO2016152671A1 (ja) * 2015-03-24 2016-09-29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中空スタビライザ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59344B2 (en) 2021-07-13
CN110869225B (zh) 2022-10-28
HUE062340T2 (hu) 2023-10-28
ES2957700T3 (es) 2024-01-24
EP3653414A1 (en) 2020-05-20
US20200139783A1 (en) 2020-05-07
EP3653414B1 (en) 2023-06-28
WO2019012698A1 (ja) 2019-01-17
EP3653414A4 (en) 202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66077B2 (ja) ナックルブラケット
JP6063839B2 (ja) 懸架装置用コイルばね
US20100244395A1 (en) Vehicle stabilizer
JP2011111156A (ja) マルチリンク懸架装置のコントロールアーム
JP7140767B2 (ja) ブッシュ配置構造
CN108367648B (zh) 控制臂
CN110869225B (zh) 车辆用稳定器和用于稳定器的喷丸硬化用夹具
EP1539516B1 (en) Stabilizer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436904B2 (ja) 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の表面加工方法
JP2002127724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473797B2 (ja) スタビライザ
JP6535617B2 (ja) 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と、スタビライザのための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用治具
JP6258243B2 (ja) スタビライザ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36304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トーションビームおよび車両
JP4087765B2 (ja) 車両用高応力スタビライザー
JP6934276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及び車両の懸架装置
JP2014080106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KR20220083317A (ko) 스테빌라이저 바 부시
JP2010228555A (ja) 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761240B2 (ja) アクスルケースのリーフ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構造
JPS5834243A (ja) スタビライザ
KR100980976B1 (ko) 로어 아암의 장착 구조
KR20170114794A (ko) 차량용 마운팅 부시
KR20080026350A (ko) 차량 현가장치용 로어 암의 지오메트리 부시
JP2001150917A (ja) 中空スタビライ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