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00486B -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00486B
CN110600486B CN201910867034.3A CN201910867034A CN110600486B CN 110600486 B CN110600486 B CN 110600486B CN 201910867034 A CN201910867034 A CN 201910867034A CN 110600486 B CN110600486 B CN 1106004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ft
gate electrode
transistor
source
top g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670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00486A (zh
Inventor
津野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86703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004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00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0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00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04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00Testing or measuring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Reliability measurements, i.e. testing of parts without further processing to modify the parts as such;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H01L22/20Sequence of activit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measurements, corrections, marking or sorting ste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1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comprising TFTs having a different architecture, e.g. top- and bottom gate TF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45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with multiple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45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with multiple gate
    • H01L29/78648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with multiple gate arranged on opposing sides of the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with floating g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01L21/2650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in group IV semiconductors
    • H01L21/2651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in group IV semiconductors of electrically active spec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8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8
    • H01L21/283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 H01L21/285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 H01L21/28506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of conductive layers
    • H01L21/28512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of conductive layer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01L21/28556Deposition of conductive or insulating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from a gas or vapour, e.g. condensation of conductive layer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by chemical means, e.g. CVD, LPCVD, PECVD, laser CV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01L27/1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patterning of the active layer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 H01L27/1274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patterning of the active layer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using crystallisation of amorphous semiconductor or recrystallisation of 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一种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包括:在同一基板上的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以及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极与布线层设置在同一层中。在根据本公开的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中,在制造包括在同一基板上的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和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显示装置时,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极与布线层形成在同一层中。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其母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5800388433,申请日为2015年4月20日,发明名称为“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一种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一种电子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平面型(平板型)显示装置、一种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一种包括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装置或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装置称为平面型显示装置(平板显示器)。此外,作为平面型显示装置的一种驱动方法,存在有源矩阵方法。在有源矩阵显示装置中,薄膜晶体管(TFT)通常用作驱动像素的发光单元(发光部件)的有源部件。
作为在薄膜晶体管(在某些情况下,在后文中也称为“TFT”)内需要的基本性能,可以例证在写入信号时的大驱动电流、在保持信号时的小漏电流、以及在部件之间的特性的小幅变化。另一方面,在像素控制TFT和外围电路控制TFT内需要的性能值不必相同,但是具有合适的值。因此,需要单独生成在像素控制TFT和外围电路控制TFT之间的元素特性。在像素内使用多个TFT配置像素电路时,这点在TFT之间也相似。
在相关技术中,通过改变在形成像素的显示区域与形成外围电路的外围区域之间的TFT的离子注入的浓度,单独生成TFT的元素特性(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H9-45931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中,为了改变离子注入的浓度,需要增加工艺。因此,由于伴随着增加工艺,成本增大,所以成本竞争力具有缺点。
根据本公开,本公开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单独生成元素特性而不增加工艺的显示装置、一种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一种包括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在同一基板上的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以及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与布线层设置在同一层内。
为了实现该目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该显示装置包括在同一基板上的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以及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该方法包括:在与布线层的同一层内形成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
为了实现该目标,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装置,其包括在同一基板上的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以及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并且其中,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与布线层设置在同一层内。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公开,由于与布线层的同一层用作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极,所以在结构内能够单独生成元素特性,而不增加工艺。
注意,本公开根本不限于显示在本文中描述的效果,并且可以显示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任何效果。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没有限制性,而是仅仅是实例,并且可以具有额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有源矩阵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基本配置的系统配置图。
图2是示出单位像素(像素电路)的详细电路配置的实例的电路图。
图3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的平面图。
图5A到5C是示出制造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的方法的过程的工艺图。
图6是示出具有底栅结构的TFT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的元素特性的实例的特性图。
图7A是示出在驱动晶体管和写入晶体管均由具有底栅结构的TFT构成时的布置的平面图,图7B是示出在驱动晶体管由具有顶栅结构的TFT构成并且写入晶体管由具有底栅结构的TFT构成时的布置的平面图。
图8A是示出根据实例2的TFT结构的平面图,并且图8B是示出根据实例3的TFT结构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TFT结构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TFT结构的平面图。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制造根据实例4的TFT结构的方法的过程的工艺图。
图12A是示出根据实例5的TFT结构的平面图,并且图12B是示出根据实例6的TFT结构的平面图。
图13A和图13B是示出根据实例7的TFT结构的截面图。
图14A是示出根据实例8的TFT结构的平面图,并且图14B是示出根据实例8的TFT结构的平面图。
图15A是示出根据实例9的TFT结构的平面图,并且图15B是示出根据实例9的TFT结构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根据实例10的TFT结构的截面图。
图17是示出根据实例10的TFT结构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根据实例11的TFT结构的截面图。
图19是示出根据实例11的TFT结构的截面图。
图20A到20C是示出制造根据实例11的TFT结构的方法的处理的工艺图。
图21A和21B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的实例的智能电话的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后文中,参考附图,详细描述用于实现本公开的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在后文中称为“实施方式”)。本公开的技术不限于实施方式,并且在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种数值和材料是实例。在下面提供的描述中,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结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这些结构部件的重复解释。注意,按照以下顺序,提供描述。
1、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的总体描述
2、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显示装置(作为有机EL显示装置的实例)
2-1、系统配置
2-2、像素电路
2-3、在TFT中需要的性能值(元素特性)
3、第一实施方式
3-1、实例1【布线层具有单层结构的实例】
3-2、实例2【实例1的变形例:串联连接】
3-3、实例3【实例1的另一个变形例:并联连接】
3-4、实例4【布线层具有双层结构的实例】
3-5、实例5【实例4的变形例:串联连接】
3-6、实例6【实例4的另一个变形例:并联连接】
4、第二实施方式
4-1、实例7【使用布线CVD方法的实例:布线层具有单层结构】
4-2、实例8【使用冗余TFT的实例】
4-3、实例9【实例7的变形例:布线层具有双层结构】
4-4、实例10【实例7的另一个变形例:并联连接】
5、第三实施方式
5-1、实例11【具有顶栅结构的TFT的实例,其中,TFT没有伪栅极结构】
6、电子设备(智能电话的实例)
<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的总体描述>
在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中,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可以被配置成通过从电气连接至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区域的布线开始延伸来整合。此外,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可以被配置成包括在浮态中的伪栅极结构,不供应电位。
在根据本公开的具有上述优选配置的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中,设置有顶栅结构的布线层可以被配置成设置在薄膜晶体管上的层间绝缘薄膜上的第一布线层。可替换地,在第一布线层设置在薄膜晶体管上的层间绝缘薄膜上的TFT结构中,提供顶栅结构的布线层可以被配置成设置第一层间薄膜上的第二布线层。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具有上述优选配置的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中,在接触孔形成在与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对应的层间绝缘薄膜的部位内的TFT结构中,在包含接触孔的层间绝缘薄膜上,提供栅极绝缘薄膜。栅极绝缘薄膜可以由高介电常数层间薄膜构成。
可替换地,在根据本公开的具有上述优选配置的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中,在接触孔形成在与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对应的第一层间绝缘薄膜的部位内的TFT结构中,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可以在第一层间薄膜上、在接触孔内、并且在栅极绝缘薄膜上设置与第二布线层同一层内。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具有上述优选配置的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中,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和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串联连接,以供使用。可替换地,这些薄膜晶体管并联连接,以供使用。此时,优选地,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区域直接连接至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区域,而不穿过布线层。此外,优选地,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底部栅极电极和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具有相同的电位。
可替换地,在根据本公开的具有上述优选配置的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中,包括发光单元的单位像素可以设置为构成。单位像素可以包括写入信号的写入晶体管以及基于写入晶体管写入的信号驱动发光单元的驱动晶体管。写入晶体管可以由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构成。驱动晶体管可以由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构成。
在此处,单位像素的发光单元可以由电流驱动的电光部件构成,例如,有机电致发光(EL)部件。有机EL部件是自发光部件,该部件使用以下现象:在使用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给有机薄膜施加电场时,发射光。作为电流驱动的电光部件,不仅可以例证有机EL部件,而且可以例证非有机EL部件、LED部件、半导体激光部件等。
有机EL部件具有以下配置: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以及电子注入层依次堆叠在第一电极(例如,阳极)上,以形成有机层,并且在有机层上形成第二电极(例如,阴极)。通过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在空穴从第一电极(阳极)穿过空穴传输层,电子从第二电极(阴极)穿过电子传输层并且注入发光层内,并且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内复合时,发射光。
有机EL显示装置(其将有机EL部件用作像素的发光单元)具有以下特性。由于可以通过10V或更低的施加电压驱动有机EL部件,所以有机EL显示装置消耗低电力。由于有机EL部件是自发光部件,所以有机EL显示装置具有比作为相同平面型的另一个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更高的图像可见性,并且由于有机EL显示装置不需要照明部件(例如,背光等),所以甚至可以制造成更轻和更薄。而且,由于有机EL部件的响应速度大约是几μsec(这是非常快的速度),所以在动态图像的显示期间,有机EL显示装置不造成后像(afterimage)。
在根据本公开的制造显示装置的另一种方法中,在形成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步骤中,执行阵列测试,以确定单独薄膜晶体管的元素特性。对于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在与布线层同一层内形成顶部栅极电极,以便修复包括确定比预定特性更差的薄膜晶体管的像素。此时,通过根据CVD方法形成金属薄膜,使用连接布线的技术方法来优选地形成顶部栅极电极。
在根据本公开的制造包括上述优选配置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方法中,在其中形成顶部栅极电极的薄膜晶体管是确定比预定特性更差的修复目标薄膜晶体管时,顶部栅极电极可以形成为朝着修复目标薄膜晶体管的底部栅极电极,沟道区域插在其间。可替换地,在其中形成顶部栅极电极的薄膜晶体管是设置与确定比预定特性更差的修复目标薄膜晶体管同一基板内并且与修复目标薄膜晶体管并联连接的另一个薄膜晶体管时,顶部栅极电极可以形成为朝着另一个薄膜晶体管的底部栅极电极,沟道区域插在其间。
<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显示装置>
【系统配置】
图1是示出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有源矩阵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基本配置的系统配置图。
有源矩阵显示装置是由设置在与发光单元相同的像素内的有源部件执行发光单元(发光部件)的驱动的显示装置。通常,薄膜晶体管(TFT)可以用作绝缘栅极场效应晶体管。
在此处,描述有源矩阵有机EL显示装置将有机EL部件用作单位像素(像素电路)的发光单元(发光部件)的情况,作为一个实例。有机EL部件是电流驱动电光部件,其发光亮度根据流过该装置的电流的值改变。在后文中,在一些情况下,“单位像素/像素电路”仅仅描述为“像素”。薄膜晶体管不仅用于控制像素,而且用于控制下面描述的外围电路。
如图1所示,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有机EL显示装置10被配置成包括:像素阵列单元30,构成该单元,使得通过矩阵形式(矩阵状态)二维设置多个单位像素20;以及驱动单元(外围设备),其设置在像素阵列单元30和驱动像素20的外围区域内。驱动单元例如由写入扫描单元40、电源扫描单元50以及信号输出单元60构成,并且驱动像素阵列单元30的像素20。在该实例中,写入扫描单元40、电源扫描单元50以及信号输出单元60安装在与像素阵列单元30同一基板上,即,显示面板70。在此处,还能够使用以下配置:在显示面板70之外,设置写入扫描单元40、电源扫描单元50以及信号输出单元60中的一些或所有。
在此处,在有机EL显示装置10彩色显示时,用作形成彩色图像的单元的一个像素(单位像素)由多个子像素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子像素对应于图1的像素20。更具体而言,在彩色显示的显示装置中,一个像素由例如三个子像素构成,包括发射红色(R)光的子像素、发射绿色(G)光的子像素以及发射蓝色(B)光的子像素。
然而,一个像素不限于具有三种原色(包括RGB)的子像素的组合,还能够将具有一个或多个颜色的子像素加入具有三种原色的子像素中,以形成一个像素。更具体而言,能够通过增加发射白色(W)光的子像素形成一个像素以增大亮度,或者能够通过增加发射互补色的光的至少一个子像素形成一个像素以扩大颜色再现范围。
在像素阵列单元30中,在m行和n列的像素20的阵列中,在行方向(像素行的像素阵列方向或水平方向),为每个像素行布线扫描线31(311到31m)和电源线32(321到32m)。而且,在m行和n列的像素20的阵列中,在列方向(像素列的像素阵列方向或垂直方向),为每个像素列布线信号线33(331到33n)。
扫描线311到31m连接至与写入扫描单元40对应的行的相应输出端子。电源线321到32m连接至与电源扫描单元50对应的行的相应输出端子。信号线331到33n连接至与信号输出单元60对应的列的输出端子。
写入扫描单元40由移位寄存器电路等构成。在像素阵列单元30的每个像素20上写入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时,写入扫描单元40执行所谓的线路顺序扫描,其中,通过依次将写入扫描信号WS(WS1到WSm)供应给扫描线31(311到31m),以行为单位,依次扫描像素阵列单元30的每个像素20。
与写入扫描单元40一样,电源扫描单元50由移位寄存器电路等构成。电源扫描单元50将可以切换成第一电源电压Vccp和比第一电源电压Vccp更低的第二电源电压Vini的电源电压DS(DS1到DSm)供应给电源线32(321到32m),与写入扫描单元40执行的线路顺序扫描同步。如稍后所述,在电源电压DSVccp和Vini之间切换电压时,控制像素20的发光和不发光(熄灭)。
信号输出单元60选择性输出基于从信号供应源(未示出)中供应的亮度信息的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在后文中可以简称为“信号电压”)以及参考电压Vofs。在本文中,参考电压是用作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例如,等同于视频信号的黑电平的电压)的电压,并且用于稍后描述的阈值校正过程中。
以通过写入扫描单元40进行的扫描所选择的像素行作为单位,通过信号线33(331到33n),将从信号输出单元60中输出的信号电压Vsig和参考电压Vofs写入像素阵列单元30的每个像素20内。换言之,信号输出单元60使用驱动形式的线路顺序写入,其中,以行(线路)为单位,写入信号电压Vsig
【像素电路】
图2是示出单位像素(像素电路)20的详细电路配置的实例的电路图。像素20的发光单元由有机EL部件21构成,该部件是电流驱动的电光部件的实例,其发光亮度根据流过该装置的电流的值改变。
如图2所示,像素20包括有机EL部件21和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通过给有机EL部件21施加电流,来驱动有机EL部件21。有机EL部件21的阴极电极连接至为所有像素20公共地布线的共同电源线34。
驱动有机EL部件21的驱动电路具有2Tr2C电路配置,包括驱动晶体管22、写入晶体管23、保持电容24以及辅助电容25,即,两个晶体管(Tr)和两个电容元件(C)。在此处,N沟道型薄膜晶体管(TFT)用作驱动晶体管22和写入晶体管23。在此处,在此处提及的驱动晶体管22和写入晶体管23的导电组合仅是实例,本公开不限于该组合。
驱动晶体管22的一个电极(源极或漏极电极)连接至电源线32(321到32m),并且其另一个电极(源极或漏极电极)连接至有机EL部件21的阳极电极。写入晶体管23的一个电极(源极或漏极电极)连接至每个信号线33(331到33n),并且其另一个电极(源极或漏极电极)连接至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极。此外,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极连接至扫描线31(311到31m)。
关于驱动晶体管22和写入晶体管23,一个电极表示电气连接至一个源极或漏极区域的金属线,并且另一个电极表示电气连接至另一个源极或漏极区域的金属线。此外,根据在一个电极与另一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关系,一个电极可以是源极电极或漏极电极,并且另一个电极可以是漏极电极或源极电极。
保持电容24的一个电极连接至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极,并且其另一个电极连接至驱动晶体管22的另一个电极以及有机EL部件21的阳极电极。辅助电容25的一个电极连接至有机EL部件21的阳极电极,并且其另一个电极连接至有机EL部件21的阴极电极。即,辅助电容25与有机EL部件21并联连接。
在上述配置中,写入晶体管23进入导电状态,其中,从写入扫描单元40中通过扫描线31施加给其栅极电极的高电压的状态响应于写入扫描信号WS变成有效状态。因此,写入晶体管23根据在不同的时间点通过信号线33从信号输出单元60中供应的亮度信息,在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或参考电压Vofs上进行取样,并且将电压写入像素20内。由写入晶体管23写入的信号电压Vsig或参考电压Vofs由保持电容24保持。
在电源线32(321到32m)的电源电压DS变成第一电源电压Vccp时,由于其一个电极用作漏极电极并且另一个电极用作源极电极,所以驱动晶体管22在饱和区域内操作。因此,驱动晶体管22从电源线32中接收电流的供应,然后,驱动有机EL部件21,以通过电流驱动来发射光。更具体而言,驱动晶体管22将根据保持在保持电容24内的信号电压Vsig的电压值的电流值的驱动电流供应给有机EL部件21,以使用电流驱动有机EL部件21发射光。
在电源电压DS从第一电源电压Vccp切换成第二电源电压Vini时,由于其一个电极用作源极电极并且另一个电极用作漏极电极,所以驱动晶体管22进一步作为开关晶体管操作。因此,驱动晶体管22停止将驱动电流供应给有机EL部件21,从而将有机EL部件21设置为处于非发光状态中。换言之,驱动晶体管22还具有作为控制有机EL部件21的发光和非发光的晶体管的功能。
通过驱动晶体管22的切换操作,能够设置有机EL部件21处于非发光状态中的周期(非发光周期),并且控制有机EL部件21的发光周期和非发光周期的比率(占空比)。通过控制占空比,能够在一个显示帧周期内减少由像素的发光造成的后像和模糊,并且尤其能够使动态图像的质量水平更优异。
在通过电源线32从电源扫描单元50中选择性供应的第一电源电压Vccp和第二电源电压Vini之中,第一电源电压Vccp是用于将驱动有机EL部件21发射光的驱动电流供应给驱动晶体管22的电源电压。此外,第二电源电压Vini是用于给有机EL部件21施加反向偏置的电源电压。第二电源电压Vini设置为比参考电压Vofs更低的电压,例如,在驱动晶体管22的阈值电压设置为Vth时,第二电源电压设置为比Vofs-Vth更低的电压,并且优选地设置为远低于Vofs-Vth的电压。
像素阵列单元30的每个像素20具有校正由驱动晶体管22的特性的变化造成的驱动电流的变化的功能。在此处,作为驱动晶体管22的特性,例如,例证驱动晶体管22的阈值电压Vth以及构成驱动晶体管22的沟道的半导体薄膜的移动性u(在后文中简称为“驱动晶体管22的移动性u”)。
通过将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压Vg初始化为参考电压Vofs,执行因阈值电压Vth的变化造成的驱动电流的变化的校正(在某些情况下,在后文中描述为“阈值校正”)。具体而言,执行将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电压Vg的初始化电压(参考电压Vofs)设置为参考并且朝着通过从初始化电压(参考电压Vofs)中减小驱动晶体管22的阈值电压Vth所获得的电位改变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电压Vs的操作。在该操作进行时,驱动晶体管22的栅极-源极电压Vgs很快收敛于驱动晶体管22的阈值电压Vth上。等同于阈值电压Vth的电压保持在保持电容24内。通过将等同于阈值电压Vth的电压保持在保持电容24内,在以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驱动该驱动晶体管22时,能够抑制流过驱动晶体管22的漏极-源极电流Ids对阈值电压Vth的依赖性。
在写入晶体管23进入导电状态并且写入视频信号的信号电压Vsig的状态中,通过使电流通过驱动晶体管22流入保持电容24中,执行对于因移动性u的变化造成的驱动电流的变化的校正(在某些情况下,在后文中描述为“移动性校正”)。换言之,通过根据流过驱动晶体管22的电流Ids的反馈量(校正量),给保持电容24应用负反馈,来执行校正。在通过阈值的校正写入视频信号时,漏极-源极电流Ids对阈值电压Vth的依赖性消失,并且漏极-源极电流Ids依赖于驱动晶体管22的移动性u。因此,通过根据流过驱动晶体管22的电流Ids的反馈量,给驱动晶体管22的漏极-源极电压Vds应用负反馈,能够抑制流过驱动晶体管22的漏极-源极电流Ids对移动性u的依赖性。
在具有上述配置的像素20中,辅助电容25用于帮助有机EL部件21的电容。因此,辅助电容25并非必要的构成元素。即,有机EL部件21的驱动电路不限于具有上述配置的2Tr2c电路配置的驱动电路。在可以充分确保有机EL部件21的电容时,还可以使用不包括辅助电容25的2Tr1C的电路配置。进一步,能够使用一种电路配置,其中,必要时适当地增加开关晶体管。
【在TFT内需要的性能值(元素特性)】
在上述有机EL显示装置10中,使用多个TFT(即,驱动晶体管22和写入晶体管23)配置像素电路。在此处,驱动晶体管22用于直接驱动有机EL部件21。因此,从有机EL部件21的寿命的角度来看,从驱动晶体管22中供应给有机EL部件21的电流优选地小。为了抑制从驱动晶体管22中供应给有机EL部件21的电流,具有较差(退化)的元素特性的TFT可以用作驱动晶体管22。
另一方面,写入晶体管23用于校正过程,例如,上述阈值校正或移动性校正。因此,写入晶体管23需要具有驱动能力。为了补偿驱动能力,具有较高的元素特性的TFT优选地作为写入晶体管23。通过这种方式,甚至在相同的像素20内提供的TFT(驱动晶体管22和写入晶体管23)中,在这两个晶体管内需要的性能值不必相同,并且具有各自的合适值。因此,需要在驱动晶体管22和写入晶体管23之间单独生成元素特性。
这一点不限于多个TFT在像素20内用于形成像素电路的情况。具体而言,这一点也适用于一些或所有外围电路(例如,写入扫描单元40、电源扫描单元50以及信号输出单元60)安装在与像素阵列单元30同一基板(显示面板70)上的情况,构成该像素阵列单元,使得像素20设置在矩阵形式中。在这种情况下,在像素控制TFT(构成像素电路的TFT)和外围电路控制TFT(构成外围电路的TFT)中需要的性能值不必相同,并且具有相应的合适值。因此,需要在像素控制TFT和外围电路控制TFT之间单独生成元素特性。
<第一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技术的一个目标在于,单独生成设置在同一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TFT)的元素特性,而不增加工艺,例如,改变在TFT之间的离子注入的浓度。为了实现该目标,在同一基板上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以及具有顶栅结构的TFT包含在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内。具有顶栅结构的TFT的栅极电极(即,顶部栅极电极)设置与布线层同一层内。换言之,与布线层同一层用作具有顶栅结构的TFT的栅极电极。
在此处,“同一层”不仅表示包括完全同一层的情况,而且包括基本上同一层的情况,并且允许在设计或制造时发生的各种变化的存在。此外,假设“同一层”不仅包括具有相同高度并且设置相同的绝缘薄膜(层间绝缘薄膜或层间薄膜)上的层,而且包括具有不同高度并且设置相同的绝缘薄膜上的层。
通过这种方式,将与布线层同一层用作具有顶栅结构的TFT的栅极电极(顶部栅极电极),根据结构,能够单独生成在TFT内需要的性能值(元素特性),而不使用诸如改变离子注入的浓度的方法,即,不增加过程。在后文中,描述具有顶栅结构的TFT的栅极电极设置在与布线层同一层内的TFT结构的特定实例以及制造TFT结构的方法。
在下面描述的实例中,如图2所示,多晶硅应用于在使用多个TFT(即,驱动晶体管22和写入晶体管23)配置的像素电路的TFT结构中的半导体层的情况用作描述的实例。本公开的技术还可以应用于TFT结构中,其中,在半导体层内使用非晶硅或微晶硅、或氧化物半导体或有机半导体等。
【实例1】
【结构】
图3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的截面图。在图3中,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以及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设置在绝缘透明基板上,例如,玻璃基板11。与在图2示出的像素电路具有对应关系,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用作写入晶体管23,并且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用作驱动晶体管22。即,驱动晶体管22由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构成,并且写入晶体管23由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构成。
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包括设置玻璃基板11上的底部栅极电极81、设置成朝着底部栅极电极81的沟道区域82(栅极绝缘薄膜12介于其间)以及设置在沟道区域82的两侧的轻掺杂漏极(LDD)区域83_1和83_2和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层间绝缘薄膜13设置在沟道区域82、LDD区域83_1和83_2以及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上。
布线14_1和14_2设置在层间绝缘薄膜13上。即,布线层形成在层间绝缘薄膜13上。布线14_1和14_2通过接触部分15_1和15_2电气连接至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提供该接触部分,以穿透层间绝缘薄膜13。即,连接至接触部分15_1和15_2的布线14_1和14_2的部分用作漏极或源极电极。
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包括设置在玻璃基板11上并且没有原始栅极电极的功能的伪栅极电极(底部栅极电极)91,与在底部栅极电极81中一样。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不仅包括伪栅极电极91,而且包括提供成通过栅极绝缘薄膜12朝着伪栅极电极91的沟道区域92以及设置沟道区域92的两侧的LDD区域93_1和93_2和源极或漏极区域94_1和94_2
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进一步包括顶部栅极电极95,该电极设置在层间绝缘薄膜13上,以朝着沟道区域92,并且具有原始栅极电极的功能。即,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即,顶部栅极电极95)设置在与布线层同一层内,其中,形成包括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源极或漏极电极的布线14_1和14_2
布线14_1和14_2以及顶部栅极电极95由层间薄膜16覆盖。像素电极17设置在层间薄膜16上。像素电极17通过提供成穿透层间薄膜16的接触部分18电气连接至布线14_2
图4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的平面图。图4仅仅示出了作为TFT的构成层的底部栅极电极81、伪栅极电极91、顶部栅极电极95、沟道区域82和92、LDD区域83_1、83_2、93_1以及93_2、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84_2、94_1以及94_2、接触部分15_1、15_2以及15_3、以及布线14_1、14_2以及14_3
从通过接触部分15_1连接(即,电气连接)至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一个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的布线14_1中延伸,整合具有顶栅结构的TFT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此外,通过经由布线14_3和接触部分15_3供应电位,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底部栅极电极81用作栅极电极。相反,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伪栅极电极91在浮态中,不供应电位。
【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考图5A到5C的工艺图,描述制造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的方法。
(图5A的过程)
根据诸如溅射方法和执行图案化过程等方法,通过在玻璃基板11上形成变成底部栅极电极81的Mo、W、Al、Ti、Cu等的金属薄膜或金属合金薄膜,形成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10到500[nm]。
接下来,根据诸如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等方法,通过形成氧化硅薄膜、氮化硅薄膜、或氧化硅薄膜和氮化硅薄膜的复合薄膜,来形成栅极绝缘薄膜12,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20到500[nm]。随后,根据诸如CVD方法等方法,在栅极绝缘薄膜12上形成非晶硅层,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20到200[nm],并且使用准分子雷射退火(ELA)等,使非晶硅结晶。随后,通过执行合适的杂质注入,形成变成沟道区域82和92的半导体层(例如,多晶硅层61)。根据CVD,可以直接形成多晶硅层61,而不执行ELA。
(图5B的过程)
接下来,涂覆光刻胶62,以执行背面曝光,将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用作掩膜。例如,在大约10到200[nm]的氧化硅堆叠在多晶硅层61(未示出)之后,可以施加光刻胶62。随后,通过将图案化的光刻胶62用作掩膜,执行需要的杂质注入,来形成TFT 80和90的沟道区域82和92。
(图5C的过程)
接下来,通过应用合适的光刻过程和杂质注入,形成TFT 80和90的LDD区域83_1、83_2、93_1以及93_2和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84_2、94_1以及94_2。随后,通过杂质激活过程和将多晶硅层61图案化的过程分离半导体层,形成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
参考图3,描述后续过程。在形成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之后,根据诸如CVD方法等方法,通过形成氧化硅薄膜、氮化硅薄膜、或氧化硅薄膜和氮化硅薄膜的复合薄膜,来形成层间绝缘薄膜13,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50到1500[nm]。随后,通过图案化过程,形成包括穿透层间绝缘薄膜13的接触孔的接触部分15_1、15_2以及15_3。然后,通过接触部分15_1和15_2与半导体层(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进行接触,并且同时通过接触部分15_3与底部栅极电极81进行接触(见图4)。
随后,根据诸如溅射方法等方法,在层间绝缘薄膜13和接触部分15_1、15_2以及15_3上形成大约100到1500[nm]的Mo、W、Al、Ti、Cu等的金属薄膜或金属合金薄膜。随后,通过图案化过程,整合布线14_1、14_2以及14_3和顶部栅极电极95。接下来,根据诸如CVD方法或旋转涂覆方法等方法,使用氧化硅、氮化硅或感光树脂(例如,聚酰亚胺),在层间绝缘薄膜13上形成层间薄膜16,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200到3000[nm]。在层间薄膜16内可以使用由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薄膜构成的复合薄膜。接下来,通过图案化过程,形成包括穿透层间薄膜16的接触孔的接触部分18。接下来,使用溅射方法等,形成金属薄膜,并且通过图案化过程,形成像素电极17。
如上所述,根据实例1的制造TFT结构的方法包括形成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的过程、形成作为半导体层的多晶硅层61的过程、以及在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与多晶硅层61之间形成栅极绝缘薄膜12的过程。进一步,该方法包括在多晶硅层61上形成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和层间绝缘薄膜13的过程以及在布线层上形成层间薄膜16和像素电极17的过程。顶部栅极电极95形成在与布线层(包括在伪栅极电极91之上的布线14_1和14_2)同一层内,不给伪栅极电极供应电位,沟道区域92介于其间,使得沟道区域92包含在平面图内。
【有利效果】
在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中,由于底栅结构和顶栅结构共同使用,所以能够在设置于相同的玻璃基板11上的TFT 80和90之间单独生成元素特性。尤其地,由于TFT 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设置与布线层同一层内,所以能够在TFT 80和90之间单独生成元素特性,而不增加过程,与在使用改变离子注入的浓度的方法的情况下一样。此外,由于不需要增加过程,所以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优点,即,实现降低成本。
在图6示出了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元素特性的实例。例如,在Vgs是栅极-源极电压时,在Vgs=15[V]时,可以获得驱动电流Ids的大约3.7倍的电流差。通过适当地改变过程或设计参数,可以获得比率,作为最佳值。在图6示出的元素特性仅仅是一个实例,并且通过优化该过程,可以获得各种元素特性。
此外,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伪栅极电极91的电位可以浮动。而且,由于顶部栅极电极95不限于设置在底部栅极电极81上,而是可以设置在任何位置,所以在该布局上几乎不施加任何限制。进一步,由于可以形成顶部栅极电极95,将合适的层间薄膜用作布线层(包括布线14_1、14_2以及14_3)所以能够抑制施加于布线层中的寄生电容。
在此处,例如,检查在具有底栅结构的TFT用作驱动晶体管22和写入晶体管23的情况下以及在具有底栅结构的TFT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共同使用(与在实例1中一样)的情况下的管脚,例证图2的电路用作有机EL部件21的驱动电路的情况。
图7A是示出在驱动晶体管22和写入晶体管23均由具有底栅结构的TFT构成时的布置的平面图。图7B是示出在驱动晶体管22由具有顶栅结构的TFT构成并且写入晶体管23由具有底栅结构的TFT构成时的布置的平面图。在此处,发光部件(21)和电容元件(24和25)未显示并且仅仅示出TFT(22和23)。在TFT(22和23)中,未示出LDD区域。此外,图7A和7B示出了与驱动晶体管22的源极和漏极区域94_1和94_2接触的接触部分19_1和19_2以及与接触部分19_1和19_2连接的布线14_4和14_5
在图7A的情况下,与底部栅极电极91'(等同于在图3的伪栅极电极91)接触的空间是必需的,以便代替从写入晶体管23(80)的一个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到驱动晶体管22(90')的底部栅极电极91'的电位。即,由于这两个晶体管均由具有底栅结构的TFT构成,如图7A所示,所以与在接触部分15_1中的写入晶体管23(80)的一个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接触的布线14_1必须与在接触部分19_0中的驱动晶体管22(90')的底部栅极电极91'接触。
相反,在图7B的情况下,即,在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的情况下,由于从写入晶体管23(80)的一个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代替电位的布线14_1延伸并且用作驱动晶体管22(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所以管脚可以比在图7A的情况下更多地减少。在图2中,由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构成的驱动晶体管22是控制流过有机EL部件21的电流的TFT。在此处,从有机EL部件21的寿命的角度来看,需要减少驱动晶体管22的驱动电流。在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中,如图6所示,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电流驱动能力可以抑制为低。因此,能够提供适合于有机EL部件21的驱动部件的TFT结构。
【实例2】
实例2是实例1的变形例。图8A是示出根据实例2的TFT结构的平面图。通过与实例1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到像素电极17的部分。根据实例2的TFT结构与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源极或漏极区域84_2在平面图中直接连接,而不穿过包括布线14_4和14_5的布线层。即,TFT 80和90串联连接,以用作一个TFT 101。TFT 80的底部栅极电极81和TFT 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可以具有相同的电位。
例如,在实现图6的元素特性的过程和部件设计中,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电流设计的阈值电压高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阈值电压。如上所述,在根据实例2的TFT结构中,构成TFT 101,使得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串联连接。因此,在底部栅极电极81和顶部栅极电极95具有相同的电位时,TFT 101的阈值电压与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阈值电压相同。另一方面,TFT 101的电流驱动能力小于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电流驱动能力。
因此,在根据实例2的TFT结构中,能够在具有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中的任一个的元素特性不同的元素特性的TFT 101之间单独生成元素特性,而不增加过程,与在使用改变离子注入的浓度的方法的情况下一样。在根据实例2的TFT结构中的元素特性满足以下幅值关系:
阈值电压:TFT 80<TFT 90=TFT 101;并且
电流驱动能力:TFT 80>TFT 90>TFT 101。
【实例3】
实例3是实例1的变形例。图8B是示出根据实例3的TFT结构的平面图。通过与实例1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到像素电极17的部分。与实例2不同,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以及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源极或漏极区域94_1和94_2在平面图中直接连接,而不穿过包括布线14_4和14_5的布线层。即,TFT 80和90并联连接,以用作一个TFT 102。TFT 80的底部栅极电极81和TFT 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可以具有相同的电位。
如上所述,在根据实例2的TFT结构中,构成TFT 102,使得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并联连接。因此,在底部栅极电极81和顶部栅极电极95具有相同的电位时,TFT 102的阈值电压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阈值电压相同。另一方面,TFT102的电流驱动能力大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电流驱动能力。
因此,在根据实例3的TFT结构中,能够在具有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中的任一个的元素特性不同的元素特性的TFT 101之间单独生成元素特性,而不增加过程,与在使用改变离子注入的浓度的方法的情况下一样。在根据实例3的TFT结构中的元素特性满足以下数量关系:
阈值电压:TFT 102=TFT 80<TFT 90;并且
电流驱动能力:TFT 102>TFT 80>TFT 90。
【实例4】
【结构】
图9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TFT结构的截面图。虽然布线层和层间薄膜在实例1中具有单层结构,但是布线层和层间薄膜在实例4中具有双层结构。进一步,根据实例4的TFT结构与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部件结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部件结构与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相同。
在实例4中,与在图2示出的像素电路具有对应关系,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用作写入晶体管23,并且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用作驱动晶体管22,与在实例1中一样。即,驱动晶体管22由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构成,并且写入晶体管23由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构成。
如图9所示,布线14_1和14_2设置在层间绝缘薄膜13上,作为第一层的布线。布线14_1和14_2通过接触部分15_1和15_2与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接触(电气连接)。此外,接触孔15B形成在与TFT 90的沟道区域92和LDD区域93_1和93_2对应的层间绝缘薄膜13的部位内。栅极绝缘薄膜52设置在层间绝缘薄膜13上、布线14_1和14_2上以及接触孔15B内,并且第一层间薄膜16设置在栅极绝缘薄膜52上。
布线51_1和51_2作为第二布线层设置在第一层间薄膜16上。布线51_1通过栅极绝缘薄膜52的接触部分54_1和接触孔52A与布线14_1接触,即,电气连接。接触孔16B形成在与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对应的第一层间薄膜16的部位内。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设置与第二布线层同一层内,包括在第一层间薄膜16上、在接触孔16B内以及在栅极绝缘薄膜52上的布线51_1和51_2。布线51_1和51_2和顶部栅极电极95由第二层间薄膜53覆盖。
图10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TFT结构的平面图。图10仅仅示出了作为TFT的构成层的底部栅极电极81、伪栅极电极91、顶部栅极电极95、沟道区域82和92、LDD区域83_1、83_2、93_1以及93_2、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84_2、94_1以及94_2、接触部分15_1、15_2、15_3以及54_1、布线14_1、14_2以及14_3以及布线51_1
从通过接触部分15_1连接至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一个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的布线14_1中延伸通过栅极绝缘薄膜52的接触部分54_1和接触孔52A连接的布线51_1,整合顶部栅极电极95。此外,通过布线14_3和接触部分15_3供应电位,底部栅极电极81用作栅极电极。伪栅极电极91在浮态中,不供应电位。
【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考图11A和11B的工艺图,描述制造根据实例4的TFT结构的方法。
(图11A的过程)
图11A的过程对应于图5C的过程。即,通过图5A到5C的过程,形成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随后,根据诸如CVD方法等方法,通过形成氧化硅薄膜、氮化硅薄膜、或氧化硅薄膜和氮化硅薄膜的复合薄膜,来形成层间绝缘薄膜13。随后,通过图案化过程,形成穿透层间绝缘薄膜13的接触孔15A。然而,同时形成穿透层间绝缘薄膜13的接触孔15B,使得包含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沟道区域92,与实例1不同。
(图11B的过程)
随后,与在实例1中一样,通过包括接触孔15A的接触部分15_1和15_2与半导体层(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进行接触,并且同时还与在接触部分15_3中的底部栅极电极81进行接触(见图10)。接下来,根据诸如溅射方法等方法,在层间绝缘薄膜13上、在接触孔15A内并且在接触孔15B内,形成第一金属薄膜。随后,通过使在接触孔15B内的第一金属薄膜图案化,形成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第一布线层,使得去除第一金属薄膜。
随后,根据诸如CVD方法或溅射方法等方法,形成使用氧化硅、氮化硅、或高介电常数材料(例如,氧化铪或硅酸铪)由高介电常数层间薄膜构成的栅极绝缘薄膜52,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10到500[nm]。接下来,执行图案化过程的过程,以形成穿透栅极绝缘薄膜52(高介电常数层间薄膜)的接触孔52A。
参考图9,描述后续过程。在形成接触孔52A之后,根据诸如CVD方法或旋转涂覆方法等方法,使用氧化硅、氮化硅或感光树脂(例如,聚酰亚胺),在栅极绝缘薄膜52上形成第一层间薄膜16,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200到3000[nm]。随后,通过图案化过程,形成穿透层间薄膜16的接触孔16A和16B。在平面图内形成接触孔16A,以与穿透绝缘栅极薄膜52的接触孔52A重叠(在图9中,表示包含在图)。形成接触孔16B,使得穿透层间绝缘薄膜13的接触孔15B包含在平面图内。
接下来,根据诸如溅射方法等方法,形成Mo、W、Al、Ti、Cu等的第二金属薄膜或金属薄膜的合金薄膜,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10到1500[nm]。随后,通过图案化过程,布线51_1和51_2以及顶部栅极电极95整合成第二布线层。因此,顶部栅极电极95设置为朝着沟道区域92,栅极绝缘薄膜52由在其间的高介电常数层间薄膜构成。
接下来,根据诸如CVD方法或旋转涂覆方法等方法,使用氧化硅、氮化硅或感光树脂(例如,聚酰亚胺),在第一层间薄膜16上形成第二层间薄膜53,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200到3000[nm]。随后,通过图案化过程,形成接触部分18,包括穿透第二层间薄膜53的接触孔。接下来,使用溅射方法等,形成金属薄膜,以通过图案化过程形成像素电极17。
如上所述,根据实例4的制造TFT结构的方法包括形成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的过程、形成作为半导体层的多晶硅层61的过程、在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与多晶硅层61之间形成栅极绝缘薄膜12的过程、以及在多晶硅层61上形成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第一布线层和层间绝缘薄膜13的过程。进一步,该方法包括在层间绝缘薄膜13内形成接触孔(开孔)15B并且在第一布线层上形成包括布线51_1和51_2的第一层间薄膜16和第二布线层的过程以及在第二布线层上形成第二层间薄膜53和像素电极17的过程。打开接触孔15B,使得在平面图内包含在不给其供应电位的伪栅极电极91之上的布线14_1和14_2,并且顶部栅极电极95在接触孔15B内形成在与第二布线层同一层内。
【有利效果】
在根据实例4的TFT结构中,与在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中一样,能够在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之间单独生成元素特性,而不增加过程,与在使用改变离子注入的浓度的方法的情况下一样。此外,在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与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之间,顶部栅极电极95的形状、材料等不同,并且不同的栅极绝缘薄膜52介于沟道区域92与顶部栅极电极95之间。因此,能够获得与根据实例1的TFT90不同的元素特性。进一步,在选择栅极绝缘薄膜52的薄膜厚度或厚度类型时,能够比根据实例1的TFT 90进一步减少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第一层对寄生电容的影响。因此,具有提高选择的自由度的优点。
【实例5】
实例5是实例4的变形例。图12A是示出根据实例5的TFT结构的平面图。通过与实例4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到像素电极17的部分。根据实例5的TFT结构与根据实例4的TFT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TFT 80的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TFT90的源极或漏极区域84_2在平面图中直接连接,而不穿过包括布线14_4和14_5的第一布线层以及包括布线51_4和51_5的第二布线层。即,TFT 80和90串联连接,以用作一个TFT 103。TFT80的底部栅极电极81和TFT 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可以具有相同的电位。
通过这种方式,构成根据实例5的TFT结构,使得TFT 103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串联连接。因此,在底部栅极电极81和顶部栅极电极95具有相同的电位时,TFT 101的电流定义的阈值电压可以是与在TFT 80和90的阈值电压之间的更高阈值电压相同的值,与在根据实例2的TFT结构中一样。此外,TFT 101的电流驱动能力可以设置为小于在TFT 80和90的电流驱动能力之间的更低电流驱动能力的值。
因此,在根据实例5的TFT结构中,能够在具有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中的任一个的元素特性不同的元素特性的TFT 103之间单独生成元素特性,而不增加过程,与在使用改变离子注入的浓度的方法的情况下一样。
【实例6】
实例6是实例4的变形例。图12B是示出根据实例6的TFT结构的平面图。通过与实例4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到像素电极17的部分。与实例4不同,TFT 80的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以及TFT 90的源极或漏极区域94_1和94_2在平面图中直接连接,而不穿过包括布线14_4和14_5的第一布线层以及包括布线51_4和51_5的第二布线层。即,TFT 80和90并联连接,以用作一个TFT 104。TFT 80的底部栅极电极81和TFT 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可以具有相同的电位。
通过这种方式,构成根据实例6的TFT结构,使得TFT 104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并联连接。因此,在底部栅极电极81和顶部栅极电极95具有相同的电位时,TFT 101的电流定义的阈值电压可以是与在TFT 80和90的阈值电压之间的更低阈值电压相同的值,与在根据实例3的TFT结构中一样。此外,TFT 101的电流驱动能力可以设置为大于在TFT 80和90的电流驱动能力之间的更高电流驱动能力的值。
因此,在根据实例6的TFT结构中,能够在具有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中的任一个的元素特性不同的元素特性的TFT 1034之间单独生成元素特性,而不增加过程,与在使用改变离子注入的浓度的方法的情况下一样。
<第二实施方式的描述>
在有源矩阵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EL显示装置,在某些情况下,在驱动发光单元的晶体管和构成外围电路的晶体管中发生元素特性的变化。因此,通过在形成晶体管和确定(断言)单独晶体管的元件特性(像素特性)的步骤中执行所谓的阵列测试,执行修复,以恢复包括不满足期望特性(具有比预定特性更差的特性)的晶体管的像素。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薄膜晶体管(TFT)(尤其是具有底栅结构的TFT)用作驱动发光单元的晶体管和构成外围电路的晶体管的显示装置中,假设执行阵列测试,以在形成TFT的步骤中确定单独TFT的元素特性。关于其元素特性确定为不满足期望特性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由于仅仅通过底栅结构不能获得充足的元素特性,所以通过将顶部栅极电极加入具有底栅结构的TFT中,在阵列测试中救援(修复)包括TFT的像素。将顶栅结构加入具有底栅结构的TFT中,在根据CVD方法形成金属薄膜时,可以使用例如用于执行布线的技术(所谓的布线CVD方法),实现将顶栅结构加入具有底栅结构的TFT中。
在后文中,描述将顶栅结构加入其元素特性确定为不满足期望特性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中的特定实例。
【实例7】
在实例7中,在与在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中一样仅仅具有包括底栅结构的TFT 80并且没有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90的TFT结构中,修复包括不满足期望特性的TFT 80的像素。
【结构】
图13A是示出根据实例7的TFT结构的截面图。图13A示出TFT结构,其中,由虚线表示的顶部栅极电极85加入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中。
在实例7中,在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内形成从底部栅极电极81到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的部分的步骤中,通过执行用于确定像素特性的阵列测试,指定不满足期望特性的TFT 80。在阵列测试中,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规定为修复目标TFT,其中,电流驱动能力小于预定值。顶部栅极电极85在阵列测试中加入确定为不满足期望特性的修复目标TFT80中。
提供顶部栅极电极85,以朝着修复目标TFT 80的底部栅极电极81,沟道区域82介于其间。根据激光CVD方法或者使用金浆料等,仅仅在设置TFT 80的沟道区域82之上的部位内,形成W等的金属薄膜,可以实现增加顶部栅极电极85。
在图13A的TFT结构中,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A由底部栅极电极81、沟道区域82、LDD区域83_1和83_2、以及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构成。此外,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80B由沟道区域82、LDD区域83_1和83_2、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以及顶部栅极电极85构成。
图13B是示出根据实例7的TFT结构的平面图。图13B仅仅示出了作为TFT的构成层的底部栅极电极81、沟道区域82、LDD区域83_1和83_2、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顶部栅极电极85、接触部分15_1、15_2、以及15_3、以及布线14_1、14_2以及14_3
提供TFT 80B的顶部栅极电极85,以在接触部分15_3中电气连接至与TFT 80A的底部栅极电极81连接的布线14_3。因此,设置彼此之上和之下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A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80B(沟道区域82介于其间)用作具有层压底栅结构和顶栅结构的层压结构的TFT 105,换言之,用作具有底部/顶部双面栅极结构的TFT 105。
【制造方法】
通过与实例1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底部栅极电极81到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的部分。在该步骤中,形成具有底栅结构的TFT80A。在形成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时,还未形成顶部栅极电极85。
在形成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A的步骤中,执行用于确定像素特性的阵列测试,以规定不满足期望特性的TFT 80A,例如,其电流驱动能力小于预定值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80A。随后,根据激光CVD方法或者使用金浆料等形成顶部栅极电极85,仅仅在设置TFT 80A的沟道区域82之上的部位内,形成W等的金属薄膜,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50到500[nm]。此时,形成顶部栅极电极85,使得沟道区域82包含在平面图内。因此,顶部栅极电极85用作TFT80B的顶部栅极电极。在形成顶部栅极电极85之后,通过与实例1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层间薄膜16到像素电极17的部分。
如上所述,根据实例7的制造TFT结构的方法包括形成底部栅极电极81的过程、形成多晶硅层61的过程、在底部栅极电极81与多晶硅层61之间形成栅极绝缘薄膜12的过程、以及在多晶硅层61上形成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和层间绝缘薄膜13的过程。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执行阵列测试和布线的过程以及在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上形成层间薄膜16和像素电极17的过程。在设置底部栅极电极81之上的与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同一层内,形成顶部栅极电极85,沟道区域82介于其间,使得沟道区域82包含在平面图内。
【有利效果】
如上所述,在阵列测试中,根据例如激光CVD方法,在与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同一层内,将顶部栅极电极85加入其电流驱动能力小于预定值并且确定为不满足期望特性的修复目标TFT 80A中。因此,由于在根据实例7的TFT 105有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A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80B的层压结构(底部/顶部双面栅极结构),所以能够比在仅仅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A中更多地提高电流驱动能力。通过提高电流驱动能力,能够校正具有原始底栅结构的TFT 80A的特性,仅仅在底栅结构中,不能获得充分的元素特性。即,能够修复包括不满足预期特性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A的像素。
【实例8】
在实例8中,在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中,不仅包括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而且包括伪栅极电极91,但是假设包括具有不包括顶部栅极电极95的结构的TFT,作为冗余TFT90A(见图14A)。在具有底栅结构的TFT80具有临界缺陷(例如,在源极与漏极之间的泄露)并且包括TFT 80的像素变成例如缺陷像素(例如,亮点)时,破坏具有缺陷的修复目标TFT80。将顶部栅极电极加入作为设置在与修复目标TFT 80相同的玻璃基板11上的另一个TFT的冗余TFT 90A中。使用具有底栅结构的冗余TFT90A,代替TFT 80。在这种情况下,与在图8B示出的实例3中一样,假设冗余TFT 90A与具有底栅结构的修复目标TFT 80并联连接。
【结构】
图14A是示出根据实例8的TFT结构的截面图。根据实例8的TFT结构包括冗余TFT90A以及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在用于确定像素特性的阵列测试中确定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具有临界缺陷(例如,在源极与漏极之间的泄露)时,冗余TFT 90A有具有顶栅结构的TFT的功能,包括稍后增加的并且由在图14A中的虚线表示的顶部栅极电极95。
图14B是示出根据实例8的TFT结构的平面图。图14B仅仅示出了作为TFT的构成层的底部栅极电极81、伪栅极电极91、顶部栅极电极95、沟道区域82和92、LDD区域83_1、83_2、93_1以及93_2,、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84_2、94_1以及94_2、接触部分15_1、15_2、以及15_3、以及布线14_1、14_2以及14_3
在阵列测试中确定为具有临界缺陷(例如,在源极与漏极之间的泄露)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上,使用激光修复技术,执行断开过程。在图14B中,由虚线X表示与TFT 80断开的激光修复部位。可以在TFT 80的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或84_2、底部栅极电极81、或在接触部分15_3中连接至底部栅极电极81的布线14_3上,执行激光修复断开。
顶部栅极电极95连接至供应冗余TFT 90A的栅极电压的布线14_4,并且栅极电极91是伪栅极电极。因此,冗余TFT 90A用作具有顶栅结构的TFT。顶部栅极电极95可以具有与底部栅极电极81相同的电位。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冗余TFT 90A并联连接。因此,在从TFT80中的激光修复断开并且形成冗余TFT 90A的顶部栅极电极95之后的TFT 106(根据实例8具有TFT结构)的特性与具有顶栅结构的冗余TFT 90A的特性相同。
【制造方法】
通过与实例1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底部栅极电极81和栅极电极91到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的部分。TFT 80具有底栅结构,并且冗余TFT 90A具有顶栅结构,但是在形成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时,与实例1不一样,未形成冗余TFT 90A的顶部栅极电极95。
在形成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的步骤中,执行用于确定像素特性的阵列测试,以指定不满足期望特性的TFT 80A。在该实例中,具有临界缺陷(例如,在源极与漏极之间的泄露)的TFT 80被指定为不满足期望特性的TFT。使用激光修复,断开指定为不满足期望特性的TFT的TFT80。
接下来,根据激光CVD方法或者使用金浆料等形成顶部栅极电极95,仅仅在冗余TFT 90A的顶部栅极电极95设置在其内的部位内,形成W等的金属薄膜,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50到500[nm]。此时,形成顶部栅极电极95,使得沟道区域92包含在平面图内。因此,随后加入的顶部栅极电极95用作冗余TFT 90A的顶部栅极电极。在形成顶部栅极电极95之后,通过与实例1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层间薄膜16到像素电极17的部分。
如上所述,与在实例1中一样,根据实例8的制造TFT结构的方法包括形成底部栅极电极81的过程、形成多晶硅层61的过程、在底部栅极电极81与多晶硅层61之间形成栅极绝缘薄膜12的过程、以及在多晶硅层61上形成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和层间绝缘薄膜13的过程。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执行阵列测试和布线的过程以及在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上形成层间薄膜16和像素电极17的过程。在低于连接至在激光修复过程中断开的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的沟道区域92之下的层内不供应电位的伪栅极电极91之上,在与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同一层内,形成顶部栅极电极95,沟道区域92介于其间,使得沟道区域92包含在平面图内。
【有利效果】
在根据实例8的TFT结构中,在通过使确定为具有临界缺陷(例如,在源极与漏极之间的泄露)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破裂来执行一次像素变暗之后,在与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同一层内,将顶部栅极电极95加入冗余TFT 90A中。因此,为了促使冗余TFT90A用作具有顶栅结构的TFT,可以救援(修复)在具有临界缺陷(例如,在源极与漏极之间的泄露)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中造成的具有亮点缺陷的像素。
【实例9】
实例9是实例7的变形例。根据实例7的技术应用于作为布线层和层间薄膜的双层结构的TFT结构中。
【结构】
图15A是示出根据实例9的TFT结构的截面图。图15A示出在由虚线表示的并且具有与实例7不同的形状等的顶部栅极电极85加入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中之后的TFT结构。
在根据实例9的TFT结构中,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具有与在图9示出的根据实例4的TFT结构的TFT 90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在此处,与在实例7中一样,稍后将顶部栅极电极85加入在阵列测试中确定为不满足期望特性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中。
在图15A的TFT结构中,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A由底部栅极电极81、沟道区域82、LDD区域83_1和83_2、以及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构成。此外,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80B由沟道区域82、LDD区域83_1和83_2、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以及顶部栅极电极85构成。
图15B是示出根据实例9的TFT结构的平面图。图15B仅仅示出了作为TFT的构成层的底部栅极电极81、顶部栅极电极85、沟道区域82、LDD区域83_1和83_2、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接触孔15B和16B、接触部分15_3和54_1、以及布线14_1和51_1
提供TFT 80B的顶部栅极电极85,以通过接触部分15_3电气连接至与TFT 80A的底部栅极电极81连接的布线14_1。具体而言,顶部栅极电极85通过接触部分54_1电气连接至与布线14_1连接的布线51_1。因此,设置彼此之上和之下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A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80B(沟道区域82介于其间)用作具有层压TFT 80A和80B的层压结构的TFT107,换言之,用作具有底部/顶部双侧栅极结构的TFT 107。
【制造方法】
通过与实例1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底部栅极电极81到包括布线51_1和51_2的布线层的部分。TFT 80A具有底栅结构。与实例4不一样,在形成包括布线51_1和51_2的布线层时,未形成顶部栅极电极85。
在形成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A的步骤中,执行用于确定像素特性的阵列测试,以指定不满足期望特性的TFT 80A,例如,其电流驱动能力小于预定值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80A。随后,根据激光CVD方法或者使用金浆料等形成顶部栅极电极85,仅仅在设置TFT 80A的沟道区域82之上的部位内,形成W等的金属薄膜,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50到500[nm]。此时,形成顶部栅极电极85,使得沟道区域82包含在平面图内。因此,顶部栅极电极85用作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80B的栅极电极。在形成顶部栅极电极85之后,通过与实例4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层间薄膜53到像素电极17的部分。
如上所述,与在实例4中一样,根据实例9的制造TFT结构的方法包括形成底部栅极电极81的过程、形成作为半导体层的多晶硅层61的过程、在底部栅极电极81与多晶硅层61之间形成栅极绝缘薄膜12的过程、以及在多晶硅层61上形成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和层间绝缘薄膜13的过程。进一步,该方法包括在层间绝缘薄膜13内形成接触孔(开孔)15B、在第一布线层上形成包括布线51_1和51_2的第一层间薄膜16和第二布线层的过程以及在第二布线层上形成第二层间薄膜53和像素电极17的过程。打开接触孔15B,使得在平面图内包含在底部栅极电极81之上的沟道区域82,并且顶部栅极电极85在接触孔15B内形成在与第二布线层同一层内。
【有利效果】
在根据实例9的TFT结构中,例如,在阵列测试中,根据例如激光CVD方法,在与包括布线51_1和51_2的第二布线层同一层内,将顶部栅极电极85加入其电流驱动能力小于预定值并且确定为不满足期望特性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中。因此,由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80A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80B用作具有TFT 80A和80B的层压结构的TFT 107,所以可以比在仅仅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A中更多地提高电流驱动能力。通过提高电流驱动能力,能够校正具有原始底栅结构的TFT 80A的特性,仅仅在底栅结构中,不能获得充分的元素特性。此外,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80B具有与根据实例7的TFT 80B的顶部栅极电极85不同的形状、材料等。进一步,由于不同的栅极绝缘薄膜52介于沟道区域82与顶部栅极电极85之间,所以能够获得根据实例7的与TFT 80B不同的元素特性。
【实例10】
实例10是实例7的另一个变形例。根据实例7的技术应用于具有布线层和层间薄膜的双层结构的并且具有与根据在图9示出的TFT结构相同的结构的TFT结构中。
【结构】
图16是示出根据实例10的TFT结构的截面图。根据实例10的TFT结构包括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包括伪栅极电极91的TFT 90,与在根据实例4的TFT结构中一样。在实例10中,根据实例9的技术应用于TFT90中。通过应用根据实例9的技术,稍后在阵列测试之后,在激光修复过程中,将顶部栅极电极95加入TFT 90中。通过增加顶部栅极电极95,TFT 90具有顶栅结构。图16示出在增加由虚线表示的顶部栅极电极95之后的TFT结构。
图17是示出根据实例10的TFT结构的平面图。图17仅仅示出了作为TFT的构成层的底部栅极电极81、伪栅极电极91、顶部栅极电极95、沟道区域82和92、LDD区域83_1、83_2、93_1以及93_2、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84_2、94_1以及94_2、接触部分15_2、15_3、54_2以及54_3、以及布线14_2、14_3、14_4、51_3以及51_4
在阵列测试中确定为具有临界缺陷(例如,在源极与漏极之间的泄露)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上,使用激光修复技术,执行断开过程。在图17中,由虚线Y表示与TFT 80断开的激光修复部位。可以在TFT 80的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或84_2、底部栅极电极81、底部栅极电极81、或者通过接触部分15_3连接至底部栅极电极81的布线14_3和通过接触部分54_2连接至布线14_3的布线51_3中的一个上,执行激光修复断开。
顶部栅极电极95通过第二布线51_4和接触部分54_3连接至供应冗余TFT 90A的栅极电压的第一布线14_4。由于栅极电极(底部栅极电极)91是伪栅极电极,所以TFT 90具有顶栅结构。顶部栅极电极95可以具有与底部栅极电极81相同的电位。TFT 80和90A并联连接。因此,在从TFT80中的激光修复断开并且形成TFT 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之后,由TFT 80和90的并联连接构成的TFT 108的元素特性与TFT 90A的特性相同。
【制造方法】
通过与实例4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底部栅极电极81和栅极电极91到包括布线51_1和51_2的布线层的部分。与实例4不同,在形成包括布线51_1和51_2的布线层时,还未形成顶部栅极电极95。
在形成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步骤中,执行用于确定像素特性的阵列测试,以指定不满足期望特性的TFT 80A,例如,具有临界缺陷(例如,在源极与漏极之间的泄露)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与在实例8中一样,在形成包括布线51_1和51_2的布线层之后,可以执行阵列测试和激光修复。
随后,根据激光CVD方法或者使用金浆料等形成顶部栅极电极95,仅仅在TFT 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设置在其内的部位内,形成W等的金属薄膜,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50到500[nm]。此时,形成顶部栅极电极95,使得沟道区域92包含在平面图内。因此,顶部栅极电极95用作TFT90的顶部栅极电极。在形成顶部栅极电极95之后,通过与实例4的过程相同的过程,形成从层间薄膜53到像素电极17的部分。
如上所述,与在实例4中一样,根据实例10的制造TFT结构的方法包括形成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的过程、形成作为半导体层的多晶硅层61的过程、在底部栅极电极81和伪栅极电极91与多晶硅层61之间形成栅极绝缘薄膜12的过程、以及在多晶硅层61上形成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第一布线层和层间绝缘薄膜13的过程。进一步,该方法包括在层间绝缘薄膜13内形成接触孔(开孔)15B的过程、在第一布线层上形成包括布线51_1和51_2的第二布线层和第一层间薄膜16的过程以及在第二布线层上形成第二层间薄膜53和像素电极17的过程。在低于连接至在激光修复过程中断开的TFT 80的源极或漏极区域84_2的沟道区域92之下的层内不供应电位的伪栅极电极91之上,在与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第二布线层同一层内,形成顶部栅极电极95,沟道区域92介于其间,使得沟道区域92包含在平面图内。
【有利效果】
在根据实例10的TFT结构中,在通过使确定为具有临界缺陷(例如,在源极与漏极之间的泄露)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破裂来执行一次像素变暗之后,在与包括布线51_1和51_2的第二布线层同一层内,将顶部栅极电极95加入与TFT 80并联连接的冗余TFT 90A中。因此,由于TFT 90用作例如具有顶栅结构的TFT,所以可以救援在具有临界缺陷(例如,在源极与漏极之间的泄露)的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中造成的具有亮点缺陷的像素。
<第三实施方式的描述>
第三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之处在于,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包含在相同的玻璃基板11上,并且在与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同一层内,提供TFT 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然而,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TFT 90不包括伪栅极电极91。在后文中,描述特定实例,作为实例11。
【实例11】
【结构】
图18是示出根据实例11的TFT结构的截面图。在图18中,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以及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设置在绝缘透明基板上,例如,玻璃基板11。
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包括设置在玻璃基板11上的底部栅极电极81、通过栅极绝缘薄膜12提供成朝着底部栅极电极81的沟道区域82以及设置沟道区域82的两侧的LDD区域83_1和83_2和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层间绝缘薄膜13设置在沟道区域82、LDD区域83_1和83_2以及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上。布线14_1和14_2设置层间绝缘薄膜13上。布线14_1和14_2通过接触部分15_1和15_2电气连接至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其中,提供该接触部分,以穿透层间绝缘薄膜13。
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设置在玻璃基板11上,与在底部栅极电极81中一样。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包括设置在栅极绝缘薄膜12上的沟道区域92、设置沟道区域92的两侧的LDD区域93_1和93_2和源极或漏极区域94_1和94_2、以及设置层间绝缘薄膜13上以朝着沟道区域92的顶部栅极电极95。顶部栅极电极95设置在与布线层同一层内,其中,形成布线14_1和14_2
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以及顶部栅极电极95由层间薄膜16覆盖。像素电极17设置在层间薄膜16上。像素电极17通过提供成穿透层间薄膜16的接触部分18电气连接至布线51_2
图19是示出根据实例11的TFT结构的平面图。图19仅仅示出了作为TFT的构成层的底部栅极电极81、顶部栅极电极95、沟道区域82和92、LDD区域83_1、83_2、93_1以及93_2、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84_2、94_1以及94_2、接触部分15_1、15_2以及15_3、以及布线14_1、14_2以及14_3
从连接至接触部分15_1的布线14_1延伸到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的一个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整合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顶部栅极电极95。此外,通过布线14_3和接触部分15_3供应电位,具有底栅结构的TFT80的底部栅极电极81用作栅极电极。
【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考图20A到20C的工艺图,描述制造根据实例11的TFT结构的方法。
(图20A的过程)
根据诸如溅射方法和执行图案化过程等方法,通过在玻璃基板11上形成变成底部栅极电极81的Mo、W、Al、Ti、Cu等的金属薄膜或金属合金薄膜,形成底部栅极电极81,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10到500[nm]。即,与实例1不同,未形成底部栅极电极91(见图5A)。
接下来,根据诸如CVD方法等方法,通过形成氧化硅薄膜、氮化硅薄膜、或氧化硅薄膜和氮化硅薄膜的复合薄膜,来形成栅极绝缘薄膜12,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20到500[nm]。随后,根据诸如CVD方法等方法,在栅极绝缘薄膜12上形成非晶硅层,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20到200[nm],并且使用ELA等,使非晶硅结晶。随后,通过执行合适的杂质注入,形成变成沟道区域82和92的多晶硅层61。根据CVD,可以直接形成多晶硅层61,而不执行ELA。
(图20B的过程)
接下来,涂覆光刻胶62,以从玻璃基板11的上表面方向执行光刻过程,并且在光刻胶62上执行模式。随后,通过将图案化的光刻胶62用作掩膜,执行需要的杂质注入,来形成TFT 80和90的沟道区域82和92。与在实例1中一样,可以使用底部栅极电极81,在沟道区域82上执行背面曝光。
(图20C的过程)
接下来,通过执行合适的光刻过程和杂质注入,形成TFT 80和90的LDD区域83_1、83_2、93_1以及93_2和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84_2、94_1以及94_2。随后,通过杂质激活过程和将多晶硅层61图案化的过程分离半导体层,形成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
参考图18,描述后续过程。在形成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0和具有顶栅结构的TFT90之后,根据诸如CVD方法等方法,通过形成氧化硅薄膜、氮化硅薄膜、或氧化硅薄膜和氮化硅薄膜的复合薄膜,来形成层间绝缘薄膜13,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50到1500[nm]。随后,通过图案化过程,形成包括穿透层间绝缘薄膜13的接触孔的接触部分15_1、15_2以及15_3。然后,通过接触部分15_1和15_2与半导体层(源极或漏极区域84_1和84_2)进行接触,并且同时通过接触部分15_3与底部栅极电极81进行接触(见图19)。
随后,根据诸如溅射方法等方法,在层间绝缘薄膜13和接触部分15_1、15_2以及15_3上形成大约100到1500[nm]的Mo、W、Al、Ti、Cu等的金属薄膜或金属薄膜的合金薄膜。随后,通过图案化过程,整合布线14_1、14_2以及14_3和顶部栅极电极95。接下来,根据诸如CVD方法或旋转涂覆方法等方法,使用氧化硅、氮化硅或感光树脂(例如,聚酰亚胺),在层间绝缘薄膜13形成层间薄膜16,使得薄层厚度是大约200到3000[nm]。在层间薄膜16内可以使用由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薄膜构成的复合薄膜。接下来,通过图案化过程,形成包括穿透层间薄膜16的接触孔的接触部分18。接下来,使用溅射方法等,形成金属薄膜,并且通过图案化过程,形成像素电极17。
如上所述,与在实例1中一样,根据实例11的制造TFT结构的方法包括形成底部栅极电极81的过程、形成多晶硅层61的过程、在底部栅极电极81与多晶硅层61之间形成栅极绝缘薄膜12的过程、以及在多晶硅层61上形成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和层间绝缘薄膜13的过程。进一步,该方法包括在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上形成层间薄膜16和像素电极17的过程。然后,在沟道区域92和LDD区域93_1以及93_2上执行光刻过程,不依赖于底部栅极模式的自对准,并且顶部栅极电极95形成在与包括布线14_1和14_2的布线层同一层内,使得沟道区域92包含在平面图内。
【有利效果】
在根据实例11的TFT结构中,与在根据实例1的TFT结构中一样,能够获得操作效果和有利效果,例如,在TFT 80和90之间单独生成元素特性,不增加过程,与在使用改变离子注入的浓度的方法的情况下一样。进一步,由于不需要用于形成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0的LDD区域93_1以及93_2的伪栅极电极,所以能够比在根据实例1的包括伪栅极电极91的TFT结构中更多地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在实例11中,TFT 80和90可以被配置成串联连接,与在实例2中一样,或者TFT 80和90也可以被配置成并联连接,与在实例3中一样。
<电子设备>
根据上述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用作显示输入电子设备中的视频信号或在电子设备中生成的视频信号(作为图像或视频)的在所有领域中的电子设备的任何显示单元(显示装置)。例如,显示装置可以用作电子设备的任何显示单元,例如,电视机、数码相机、笔记本型个人电脑、便携式端子设备(例如,智能电话或移动电话)以及摄影机。
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将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用作在任何领域的任何电子设备的显示单元,能够获得以下有利效果。即,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单独生成元素特性,而不增加过程。因此,能够实现提高图像质量性能,而不增大成本。此外,由于可以减少管脚,所以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还具有被配置成密封的模块形式。例如,模块对应于显示模块,形成显示模块,使得面对单元(例如,透明玻璃)连接至像素阵列单元。在显示模块中,可以提供在外面与像素阵列单元之间输入和输出信号等的电路单元或软性印制电路(FPC)。在后文中,智能电话例证为使用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特定实例。在此处,在此处例证的特定实例仅仅是实例,并且本公开不限于此。
【特定实例】
图21A和21B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的实例的智能电话的外视图。智能电话200A和200B均包括显示单元210和操纵单元220。在图21A示出的智能电话200A的情况下,操纵单元220设置外壳230的显示单元210之下。在图21B示出的智能电话200B的情况下,操纵单元220设置外壳230的显示单元210的上表面上。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用作智能电话200A和200B的显示单元210。即,将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用作显示单元210,制造根据特定实例的智能电话200A和200B。
如上所述,将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用作智能电话200A和200B的显示单元210,能够单独生成元素特性,而不增加过程。因此,能够实现提高图像质量性能,而不增大成本。此外,由于可以减少管脚,所以能够实现智能电话200A和200B的小型化。
此外,还可以如下配置本技术。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在同一基板上的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以及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
其中,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设置与布线层同一层内。
【2】根据【1】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通过从电气连接至所述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区域的布线中延伸,整合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
【3】根据【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包括在浮态中的伪栅极电极。
【4】根据【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提供所述顶栅结构的布线层是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上的层间绝缘薄膜上的第一布线层。
【5】根据【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第一布线层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上的层间绝缘薄膜上,并且第一层间薄膜设置第一布线层上,并且
提供所述顶栅结构的布线层是设置所述第一层间薄膜上的第二布线层。
【6】根据【5】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在与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对应的层间绝缘薄膜的地点内形成接触孔,并且
栅极绝缘薄膜设置包含所述接触孔的层间绝缘薄膜上。
【7】根据【6】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栅极绝缘薄膜由高介电常数层间薄膜构成。
【8】根据【6】或【7】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在与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对应的第一层间薄膜的地点内形成接触孔,并且
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在所述第一层间薄膜上、在所述接触孔内、并且在所述栅极绝缘薄膜上设置与第二布线层同一层内。
【9】根据【8】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设置为通过由高介电常数层间薄膜构成的栅极绝缘薄膜朝着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域。
【10】根据【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和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串联连接,以供使用。
【11】根据【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和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并联连接,以供使用。
【12】根据【10】或【11】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区域直接连接至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区域,而不穿过布线层。
【13】根据【10】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底部栅极电极和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具有相同的电位。
【14】根据【1】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包括发光单元的单位像素设置为构成,并且
所述单位像素包括写入信号的写入晶体管以及基于所述写入晶体管写入的信号驱动所述发光单元的驱动晶体管,
其中,所述写入晶体管由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构成,并且
所述驱动晶体管由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构成。
【15】一种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在同一基板上的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以及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所述方法包括:
在与布线层同一层内形成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
【16】一种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形成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步骤中,执行阵列测试,以确定单独薄膜晶体管的元素特性;并且
对于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在与布线层同一层内形成顶部栅极电极,以便修复包括确定比预定特性更差的薄膜晶体管的像素。
【17】根据【16】所述的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其中,通过根据CVD方法形成金属薄膜,使用连接布线的技术方法来形成所述顶部栅极电极。
【18】根据【16】或【17】所述的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其中,形成所述顶部栅极电极的薄膜晶体管是确定比预定特性更差的修复目标薄膜晶体管,并且
所述顶部栅极电极形成为朝着所述修复目标薄膜晶体管的底部栅极电极,沟道区域介于其间。
【19】根据【16】或【17】所述的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其中,形成所述顶部栅极电极的薄膜晶体管是设置与确定比预定特性更差的修复目标薄膜晶体管同一基板内并且与所述修复目标薄膜晶体管并联连接的另一个薄膜晶体管,并且
所述顶部栅极电极设置为朝着所述另一个薄膜晶体管的底部栅极电极,沟道区域介于其间。
【2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装置,其包括在同一基板上的具有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以及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并且其中,具有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的顶部栅极电极设置与布线层同一层内。
附图标记列表
10:有机EL显示装置
11:玻璃基板
12:栅极绝缘薄膜
13:层间绝缘薄膜
14_1到14-4:第一布线层的布线
15_1到15_4、18、19-0、19-1、19-2:接触部分
16:第一层间薄膜
16A、16B:接触孔
17:像素电极
20:单位像素(像素电路)
21:有机EL元件
22:驱动晶体管
23:写入晶体管
24:保持电容
25:辅助电容
30:像素阵列单元
31(311到31m):扫描线
32(321到32m):电源线
33(331到33n):信号线
34:共同电源线
40:写入扫描线
50:电源扫描单元
51_1到51-4:第二布线层的布线
52:栅极绝缘薄膜
52A:接触孔
53:第二层间薄膜
54_1到54_3:接触部分
60:信号输出单元
61:多晶硅层
62:光刻胶
70:显示面板
80:具有底栅结构的TFT
81、91':底部栅极电极
82:沟道区域
83_1、83_2:LDD区域
84_1、84_2:源极或漏极区域
85:顶部栅极电极
90:具有顶栅结构的TFT
91:伪栅极电极
92:沟道区域
93_1、93_2:LDD区域
94_1、94_2:源极或漏极区域
95:顶部栅极电极。

Claims (20)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基板;以及
布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多个像素,所述多个像素中的各个像素包括发光元件、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电容器和第一布线层,其中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有机层,以及设置在所述有机层上的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晶体管包括设置在沟道区域上方的第一栅电极、第一源极或漏极区域、以及第二源极或漏极区域,设置在所述沟道区域下方的金属层;
所述第二晶体管包括第二栅电极,第三源极或漏极区域,以及第四源极或漏极区域,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第二源极或漏极区域直接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所述第三源极或漏极区域,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所述第四源极或漏极区域经由第一接触部分连接至所述第一布线层,以及
所述第一源极或漏极区域、所述第二源极或漏极区域、所述第三源极或漏极区域、和所述第四源极或漏极区域形成在单一层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金属层由金属薄膜或金属合金薄膜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金属薄膜或金属合金薄膜的金属选自由以下各项组成的组:Mo,W,Al,Ti,或Cu。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金属层的厚度为10nm至50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金属层是不被供应电位的伪栅极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电连接到所述第一布线层的第二布线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第一栅电极连接至所述电容器的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是驱动晶体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晶体管是写入晶体管。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外壳;以及
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基板;以及
布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多个像素,所述多个像素中的各个像素包括发光元件、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电容器和第一布线层,其中
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有机层,以及设置在所述有机层上的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晶体管包括设置在沟道区域上方的第一栅电极、第一源极或漏极区域、以及第二源极或漏极区域,设置在所述沟道区域下方的金属层;
所述第二晶体管包括第二栅电极,第三源极或漏极区域,以及第四源极或漏极区域,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第二源极或漏极区域直接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所述第三源极或漏极区域,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所述第四源极或漏极区域经由第一接触部分连接至所述第一布线层,以及
所述第一源极或漏极区域、所述第二源极或漏极区域、所述第三源极或漏极区域、和所述第四源极或漏极区域形成在单一层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金属层由金属薄膜或金属合金薄膜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金属薄膜或金属合金薄膜的金属选自由以下各项组成的组:Mo,W,Al,Ti,或Cu。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金属层的厚度为10nm至500nm。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金属层是不被供应电位的伪栅极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电连接到所述第一布线层的第二布线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第一栅电极连接至所述电容器的电极。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是驱动晶体管。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晶体管是写入晶体管。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是智能电话。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
操纵装置,
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前表面上,并且所述操纵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与所述前表面相邻的表面上。
CN201910867034.3A 2014-07-23 2015-04-20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06004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67034.3A CN110600486B (zh) 2014-07-23 2015-04-20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9433 2014-07-23
JP2014-149433 2014-07-23
CN201910867034.3A CN110600486B (zh) 2014-07-23 2015-04-20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201580038843.3A CN106663394B (zh) 2014-07-23 2015-04-20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PCT/JP2015/061962 WO2016013264A1 (ja) 2014-07-23 2015-04-20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8843.3A Division CN106663394B (zh) 2014-07-23 2015-04-20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00486A CN110600486A (zh) 2019-12-20
CN110600486B true CN110600486B (zh) 2023-04-28

Family

ID=5516280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67034.3A Active CN110600486B (zh) 2014-07-23 2015-04-20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201580038843.3A Active CN106663394B (zh) 2014-07-23 2015-04-20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201910493069.5A Active CN110246850B (zh) 2014-07-23 2015-04-20 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8843.3A Active CN106663394B (zh) 2014-07-23 2015-04-20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201910493069.5A Active CN110246850B (zh) 2014-07-23 2015-04-20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7) US10297653B2 (zh)
CN (3) CN110600486B (zh)
WO (1) WO20160132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4059B2 (ja) * 2013-11-15 2017-07-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及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CN110600486B (zh) * 2014-07-23 2023-04-28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KR102675912B1 (ko) 2016-06-30 2024-06-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플레인 기판과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6449706B (zh) * 2016-10-17 2019-05-0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18163368A1 (ja) * 2017-03-09 2018-09-13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欠陥修正方法、欠陥修正装置、及び表示パネル
JP6872795B2 (ja) * 2017-10-05 2021-05-19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
CN107742648A (zh) * 2017-10-27 2018-02-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8932922B (zh) * 2018-07-03 2021-05-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修复能力测试装置及方法
US11211445B2 (en) * 2019-07-16 2021-12-28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Foldable display panel
CN110707095A (zh) * 2019-09-04 2020-01-17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KR20210109083A (ko) * 2020-02-26 2021-09-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TWI828551B (zh) * 2023-03-01 2024-01-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電晶體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23120A (ja) * 2002-01-30 2003-08-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表示装置
JP2003273123A (ja) * 2002-03-15 2003-09-26 Sharp Corp 半導体装置
CN101022121A (zh) * 2006-02-14 2007-08-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123259A (zh) * 2006-08-08 2008-02-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薄膜晶体管衬底、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KR20110006812A (ko) * 2009-07-15 2011-01-2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2023346A (ja) * 2010-06-18 2012-02-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光センサ、光センサを搭載した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光センサによる光の測定方法
JP2012146956A (ja) * 2010-12-20 2012-08-02 Canon Inc チャネルエッチ型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KR20130012450A (ko) * 2011-07-25 2013-02-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6986B2 (ja) 1994-09-14 2004-05-1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回路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JPH0990403A (ja) 1995-09-27 1997-04-04 Advanced Display:Kk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およびその製法
JP4059077B2 (ja) * 2002-12-26 2008-03-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チャージポン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pll回路
JP4360121B2 (ja) * 2003-05-23 2009-11-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素回路、表示装置、および画素回路の駆動方法
KR100749735B1 (ko) * 2006-06-07 2007-08-16 주식회사 파이컴 캔틸레버형 프로브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프로브 카드제조 방법
JP2008085053A (ja) * 2006-09-27 2008-04-10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JP4297169B2 (ja) * 2007-02-21 2009-07-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と電子機器
KR100878284B1 (ko) * 2007-03-09 2009-01-12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박막트랜지스터와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한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CN101689532B (zh) * 2007-06-29 2013-06-1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8354674B2 (en) * 2007-06-29 2013-01-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wherein a property of a first semiconductor layer is different from a property of a second semiconductor layer
JP5056265B2 (ja) * 2007-08-15 2012-10-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050749B2 (ja) * 2007-09-14 2012-10-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ゲインコントロール回路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記録再生装置
JP5194781B2 (ja) * 2007-12-26 2013-05-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と電子機器
JP4775408B2 (ja) * 2008-06-03 2011-09-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における配線のレイアウト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499235B1 (ko) * 2008-06-23 2015-03-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304257B2 (ja) * 2009-01-16 2013-10-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EP2486595B1 (en) * 2009-10-09 2019-10-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WO2011048838A1 (ja) * 2009-10-20 2011-04-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有機el表示装置
JP5488817B2 (ja) * 2010-04-01 2014-05-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回路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2019117A (ja) 2010-07-09 2012-01-26 Casio Comput Co Ltd トランジスタ構造体、トランジスタ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装置
JP5508301B2 (ja) * 2011-01-18 2014-05-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発光表示装置
JP6019329B2 (ja) * 2011-03-31 2016-11-02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3366610B (zh) * 2013-07-03 2015-07-22 央数文化(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增强现实的三维互动学习系统及方法
JP6372084B2 (ja) * 2014-01-22 2018-08-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235597B1 (ko) * 2014-02-19 2021-04-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16012903A (ja) * 2014-06-02 2016-01-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撮像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0600486B (zh) * 2014-07-23 2023-04-28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KR102675912B1 (ko) * 2016-06-30 2024-06-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플레인 기판과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8573997B (zh) * 2017-03-14 2023-12-0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KR102376490B1 (ko) 2017-03-29 2022-03-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484363B1 (ko) * 2017-07-05 2023-01-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JP6903503B2 (ja) * 2017-07-05 2021-07-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基板、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基板の製造方法
JP7277106B2 (ja) * 2018-10-25 2023-05-18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11776475B2 (en) * 2019-11-05 2023-10-03 Sony Group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WO2021161699A1 (ja) * 2020-02-12 2021-08-19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積層型撮像素子及び固体撮像装置、並びに、無機酸化物半導体材料
JP2024521642A (ja) * 2021-05-07 2024-06-04 アプライド マテリアル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における使用のための回路用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KR20220168018A (ko) * 2021-06-15 2022-12-22 에이디알씨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23120A (ja) * 2002-01-30 2003-08-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表示装置
JP2003273123A (ja) * 2002-03-15 2003-09-26 Sharp Corp 半導体装置
CN101022121A (zh) * 2006-02-14 2007-08-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219517A (ja) * 2006-02-14 2007-08-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123259A (zh) * 2006-08-08 2008-02-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薄膜晶体管衬底、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KR20110006812A (ko) * 2009-07-15 2011-01-2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958339A (zh) * 2009-07-15 2011-01-26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023346A (ja) * 2010-06-18 2012-02-0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光センサ、光センサを搭載した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光センサによる光の測定方法
JP2012146956A (ja) * 2010-12-20 2012-08-02 Canon Inc チャネルエッチ型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KR20130012450A (ko) * 2011-07-25 2013-02-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62641A1 (en) 2017-06-08
CN106663394B (zh) 2019-10-22
CN106663394A (zh) 2017-05-10
WO2016013264A1 (ja) 2016-01-28
US10297653B2 (en) 2019-05-21
US20210210574A1 (en) 2021-07-08
US20190148471A1 (en) 2019-05-16
US10535723B2 (en) 2020-01-14
CN110600486A (zh) 2019-12-20
US11271060B2 (en) 2022-03-08
CN110246850A (zh) 2019-09-17
US20220285471A1 (en) 2022-09-08
US20200227495A1 (en) 2020-07-16
US20190237530A1 (en) 2019-08-01
CN110246850B (zh) 2022-12-02
US11985857B2 (en) 2024-05-14
US20230354644A1 (en) 2023-11-02
US10573700B2 (en) 2020-02-25
US10840319B2 (en) 2020-11-17
US11678519B2 (en) 202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00486B (zh)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10233172B (zh) 显示装置
US873652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e the same
US20060279499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JP4640443B2 (ja)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US8854283B2 (en) Display apparatus, pixel layout method for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00149153A1 (en)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drive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0003880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0145446A (ja)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3130563B (zh) 显示装置
JP2003167533A (ja) 表示装置
CN109643509B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装置
JP2010002531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0002530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21105705A (ja) 発光素子を制御する画素回路
JP2010002676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4184530A (ja) 電気光学装置、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電子機器
US11211000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ifferently layered wirings for pixel transistors
JP5195409B2 (ja)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画素レイアウト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7641982A (zh) 显示装置及用于修复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