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8303B - 车辆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88303B
CN110588303B CN201910384884.8A CN201910384884A CN110588303B CN 110588303 B CN110588303 B CN 110588303B CN 201910384884 A CN201910384884 A CN 201910384884A CN 110588303 B CN110588303 B CN 1105883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attery unit
width direction
disposed
vehicl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848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88303A (zh
Inventor
丰田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88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83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88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83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6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slidable; fol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9/00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 B60R9/04Carriers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ro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下部结构。车辆下部结构具有:蓄电池单元,其被配置在地板面板的下方侧;滑动门,其被设置于车辆主体的侧部处;下铰链,其被安装于滑动门的下部处,且对滑动门以相对于车辆主体而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并被配置在与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上方侧。

Description

车辆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车辆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4-00884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滑动门结构,该滑动门结构具备被设置于车辆主体的侧部处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滑动的滑动门。另外,在滑动门上设置有与车辆主体连结且使滑动门能够开闭的下铰链,该下铰链从滑动门朝向车辆主体侧突出。
另外,在电动汽车等的车辆中,有时在地板面板的下方搭载有蓄电池单元。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在车辆的地板面板下搭载有蓄电池单元的结构中,对于抑制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进入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下铰链与蓄电池单元的干涉没有进行考虑。
发明内容
本公开内容考虑到上述事实,在车辆主体的侧部处具备滑动门且在地板面板的下方搭载有蓄电池单元的车辆中,提供了一种在侧面碰撞时能够保护蓄电池单元的车辆下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具有:蓄电池单元,其被配置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方侧;滑动门,其被设置于车辆主体的侧部处;下铰链,其被安装于所述滑动门的下部处,且对所述滑动门以相对于车辆主体而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并被配置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上方侧。
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方侧配置有蓄电池单元。另外,在车辆主体的侧部处设有滑动门,在该滑动门的下部处安装有下铰链。而且,通过该下铰链,从而对滑动门以相对于车辆主体而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在此,下铰链被配置在与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上方侧。由此,即便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下铰链与滑动门一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进入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下铰链与蓄电池单元的干涉。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蓄电池单元在从车辆上方观察时被与所述下铰链重叠地配置。
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由于在下铰链的下方配置有蓄电池单元,因而能够在该下铰链的下方的区域中配置作为蓄电池单元的构成部件的单电池和冷却装置等。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中,在车辆主体上设置有上下车用的踏板,在所述踏板上一体地形成有对所述下铰链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引导的下引导部。
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由于踏板与下引导部被一体地形成,因而无需另行将下引导部安装在踏板上。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三方式中,在所述踏板上安装有所述滑动门的开闭装置,所述开闭装置被配置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上方侧。
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即便在车辆的侧面碰撞等的碰撞时滑动门的开闭装置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进入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开闭装置与蓄电池单元的干涉。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侧或上表面侧具备纵梁,所述纵梁与所述地板面板构成封闭截面且被配置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上方侧。
在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由于纵梁被配置在与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因而能够在纵梁的车辆下方侧配置蓄电池单元。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有冲击吸收部件。
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侧面碰撞时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碰撞载荷的至少一部分将通过冲击吸收部件而被吸收。由此,能够抑制向与冲击吸收部件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蓄电池单元输入碰撞载荷的情况。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六方式中,在车辆主体的下部处,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有下边梁,所述冲击吸收部件被配置在所述下边梁的截面内。
在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通过在下边梁的截面内配置冲击吸收部件,从而无需另行确保用于在蓄电池单元与滑动门之间配置冲击吸收部件的空间。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七方式中,在所述蓄电池单元的侧部处设置有通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上下分隔壁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被分隔成多个封闭截面的周壁,所述冲击吸收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周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分隔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分隔成多个封闭截面。
在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中,通过利用左右分隔壁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冲击吸收部件进行分隔,从而能够在侧面碰撞时使各封闭截面变形而提高冲击吸收性能。另一方面,由于蓄电池单元的周壁通过上下分隔壁而被上下分隔有封闭截面,从而能够提高对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作用的载荷的耐载荷性能。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第一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于车辆主体的侧部处具备滑动门且在地板面板的下方搭载有蓄电池单元的车辆中,在侧面碰撞等的碰撞时蓄电池单元会受到保护。
在第二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和从车辆上方观察时蓄电池单元被配置在与下铰链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结构相比,在不扩展车辆宽度的条件下增加了蓄电池的搭载容量。
在第三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减少了部件数量。
在第四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抑制了在侧面碰撞等的碰撞时从滑动门的开闭装置向蓄电池单元输入碰撞载荷的情况。
在第五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和纵梁延伸至与蓄电池单元的上端部相比靠车辆下方侧为止的结构相比,在不扩展车辆宽度的条件下增加了蓄电池的搭载容量。
在第六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提高了侧面碰撞时的蓄电池单元的保护性能。
在第七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提高了蓄电池单元的保护性能的同时节省了空间。
在第八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提高了由冲击吸收部件实现的冲击吸收性能、并且提高了蓄电池单元的耐载荷性能。
附图说明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下部的剖视图。
图2为从外侧观察应用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改变例的、与图1对应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应用了参考例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下部的、与图1对应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应用了比较例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下部的、与图1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符号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符号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符号L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左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声明而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设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朝向行进方向的情况下的左右。
如图1所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10的车辆主体11具备构成车厢的地板面的地板面板12。地板面板12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该地板面板12的上表面上铺设有地毯14。另外,在地板面板12的下表面侧设置有纵梁16。
纵梁16被形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截面呈车辆上方侧被开放的大致帽状,该纵梁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的凸缘部16A与地板面板12的下表面重叠地接合。因此,纵梁16与地板面板12构成封闭截面。另外,纵梁1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对地板面板12进行加强。
在此,在地板面板12的下方配置有蓄电池单元18,蓄电池单元18被设置于地板面板12的下方的整个区域中。因此,下边梁16被配置在蓄电池单元18的车辆上方侧,且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蓄电池单元18的一部分被与纵梁16重叠地配置。
蓄电池单元18具备成为外壳的壳体20。而且,在壳体20内收容有未图示的多个单电池、线束以及冷却装置等,且被构成为能够从该蓄电池单元18向未图示的电机供给驱动电力。
壳体20被构成为,包括底壁22、周壁24以及盖26。底壁22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该底壁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通过螺栓28以及螺母30而被结合于后述的下边梁34上。此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底壁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而被结合于下边梁34上。
在底壁22的外周部处直立设置有周壁24。周壁24沿着底壁22的外周部而被形成为在俯视时呈框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通过铝等的金属的挤出成形而被形成。在此,在周壁24中,构成蓄电池单元18的侧部的部分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且通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上下分隔壁24A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被分隔成多个(两个)封闭截面24B、24C。此外,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车辆右侧也被设为同样的结构。
在蓄电池单元18的上部处设有盖26。盖26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并以与周壁24的外形对应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另外,盖26的外周端部通过螺栓32而被结合于周壁24的上表面上。
在以上述方式而构成的蓄电池单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设有下边梁34。下边梁34位于车辆主体11的下部处,并被构成为包括下边梁外板36与下边梁内板38。
下边梁外板36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被形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曲柄状。具体而言,下边梁外板36从上端部的外侧上凸缘部36A起向车辆下方侧延伸,且下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曲。而且外侧下凸缘部36B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起向车辆下方侧延伸。
下边梁内板38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被形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截面呈车辆上方侧被开放的大致帽状。而且,在下边梁内板38的上端部处,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内侧上凸缘部38A,该内侧上凸缘部38A与下边梁外板36的外侧上凸缘部36A以重叠的状态而被接合。在此,在外侧上凸缘部36A以及内侧上凸缘部38A上安装有密封条41,通过该密封条41从而使其与后述的滑动门50之间被密封。
另外,在下边梁内板38的下端部处,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内侧下凸缘部38B,该内侧下凸缘部38B与下边梁外板36的外侧下凸缘部36B以重叠的状态而被接合。通过这种方式,从而下边梁34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
在下边梁34的外侧设有下边梁造型件40。下边梁造型件40由树脂形成,并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覆盖下边梁外板36的下部的方式通过未图示的夹具等而被安装于下边梁外板36上。
在此,在下边梁34的封闭截面内配置有冲击吸收部件42。冲击吸收部件42被配置于蓄电池单元18与滑动门50之间,且沿着下边梁34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通过铝等的金属的挤出成形而形成了冲击吸收部件42。
另外,冲击吸收部件42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且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左右分隔壁42A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分隔为多个(三个)封闭截面42B、42C、42D。
在地板面板12与下边梁34之间设有踏板底板44,地板面板12与下边梁34通过踏板底板44而被连结。踏板底板44的上端部被设为沿着地板面板12的下表面折曲的上凸缘部44A,该上凸缘部44A与地板面板12接合。
另外,踏板底板44从上凸缘部44A向车辆下方侧延伸,而且沿着蓄电池单元18的盖26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而且,踏板底板44从与蓄电池单元18的周壁24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起向车辆下方侧延伸,且下端部被设为沿着下边梁内板38而折曲的下凸缘部44B。下凸缘部44B与下边梁内板38重叠地接合。如上所述,踏板底板44被形成为避开蓄电池单元18的形状。
在踏板底板44上安装有乘员的上下车用的踏板46。踏板46被形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踏板46的下端部被设为沿着踏板底板44而折曲的固定部46A。而且,该固定部46A通过螺栓47以及螺母49而被结合于踏板底板44上。
踏板46从固定部46A向车辆上方侧延伸出,且进一步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而且,在向该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出的踏板主体部46B上设置有加强用的肋材46C。肋材46C被设置有多个(图1中为五个),且分别从踏板主体部46B向车辆上方侧突出。
在踏板主体部46B的下表面侧设有下引导部48。下引导部48被构成为,包括从踏板主体部46B向车辆下方侧突出的左右一对的引导片48A,这些引导片48A与踏板主体部46B(踏板46)一体地形成。另外,一对引导片48A分别沿着踏板主体部46B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一对的引导片48A之间进入有后述的下铰链56的导辊62。如此,下引导部48对下铰链56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进行引导。
在踏板46的上方设有树脂制的防擦板45。防擦板45从地板面板12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起延伸到踏板主体部46B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为止,且通过未图示的夹具等而被安装于踏板46上。
另外,在踏板46上安装有滑动门50的开闭装置68。在此所提及的开闭装置68是指滑动门50的自动开闭所需的电机、滑轮等的部件,该开闭装置68被配置在踏板底板44上。即,开闭装置68被配置在与蓄电池单元18相比靠车辆上方侧。
(滑动门50的概要)
接下来,对于滑动门5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滑动门50被设于车辆主体11的侧部处,且被构成为,能够对形成在车辆主体11的侧部处的乘员的上下车用的开口11A进行开闭。
在此,在车辆主体11设置有上引导部72、中引导部75以及下引导部48。上引导部72被设置于车辆主体11的上部处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另外,中引导部75被设置于车辆主体11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处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而且,下引导部48被设置于车辆主体11的下部处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另一方面,在滑动门50的上部处安装有上铰链74,设置于该上铰链74上的导辊74A与上引导部72卡合。另外,在滑动门5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处安装有中铰链76,设置于该中铰链76上的导辊76A与中引导部75卡合。而且,在滑动门50的下部处安装有下铰链56,设置于该下铰链56的导辊62与下引导部48卡合。如此,滑动门以相对于车辆主体11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被支承。此外,虽然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而将各引导部与导辊分离地描绘,但是实际上导辊进入了引导部中。
如图1所示,滑动门50被构成为,包括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门外板52、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车门内板54,该车门外板52与车门内板54的周缘部通过卷边加工而被接合在一起。
在此,在滑动门50的下部处安装有下铰链56。下铰链56被安装于车门内板5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上,且被形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并被构成为,包括铰链主体部58、基体部60、导辊62以及承重辊64。
铰链主体部58构成为,包括沿着车门内板5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固定部58A、与从固定部58A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出的基体安装部58B。
固定部58A被形成为,截面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大致帽状,且通过螺栓65以及螺母67而被结合于车门内板54上。基体安装部58B被形成为,截面呈车辆下方侧被开放的大致帽状,且延伸到踏板46的顶端部的下方为止。而且,在该基体安装部58B的下表面侧,通过螺栓69以及螺母70而固定有连结部件66的一端部。
连结部件66为以车辆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的部件,在该连结部件66的另一端部处,通过销71而以能够摇动的方式安装有基体部60。
基体部60从连结部件66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在该基体部60的顶端部上,设置有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轴部61。而且,在该轴部61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安装有导辊62,导辊62进入到构成下引导部48的一对的引导片48A之间。
另外,在基体部60上设置有以车辆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轴部63,在该轴部63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安装有承重辊64。承重辊64与踏板底板44抵接,下铰链56经由该承重辊64而被踏板底板44支承。
如上所述,滑动门50通过下铰链56而以相对于车辆主体11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此,下铰链56被配置在与蓄电池单元18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即,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下铰链56与蓄电池单元18被配置在不重叠的位置上。
另外,蓄电池单元18被配置在从车辆上方观察时与下铰链56重叠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门50为关闭了的状态时,在蓄电池单元18的周壁24的上方配置有下铰链56的基体部60。因此,在从车辆上方观察时基体部60与周壁24重叠。
(作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机构的车辆10中,下铰链56被配置在与蓄电池单元18相比靠车辆上方侧。由此,即便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下铰链56与滑动门50一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进入了的情况下,也抑制了下铰链56触碰到蓄电池单元18的情况。即,抑制了下铰链56与蓄电池单元18的干涉,从而保护了蓄电池单元18。
对于上述作用,与图5的比较例进行比较而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如图5所示,应用了比较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200的车辆主体202具备构成车厢的地板面的地板面板12。地板面板12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地板面板12的下表面侧设置有纵梁214。
纵梁214被形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截面呈车辆上方侧被开放的大致帽状,该纵梁214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凸缘部214A与地板面板12的下表面重叠地接合。在此,比较例的纵梁214被形成为,与实施方式的纵梁16相比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更长。
在地板面板12的下方配置有蓄电池单元204,该蓄电池单元204被安装于纵梁214上。
蓄电池单元204的壳体206被构成为,包括底壁208、周壁210以及盖212。底壁208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该底壁208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通过螺栓216以及螺母218而被结合于纵梁214上。
周壁210沿着底壁208的外周部而被形成为框状。另外,在周壁210中,构成蓄电池单元204的侧部的部分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且通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上下分隔壁210A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分隔成多个(两个)封闭截面210B、210C。
盖212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并以与周壁210的外形对应的方式而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另外,盖212的外周端部被结合于周壁210的上表面上。
在此,比较例的蓄电池单元204的上部被配置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与下铰链56重叠的位置上。即,在下铰链56中,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出的基体安装部58B的延长线上配置有蓄电池单元204。
另外,比较例的蓄电池单元204的上部被配置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与踏板46重叠的位置上。因此,在应用了比较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200中,在侧面碰撞时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载荷对滑动门50进行作用时,滑动门50以及下铰链56将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进入。而且,下铰链56可能会经由纵梁214而与蓄电池单元204发生干涉。
相对于此,在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10中,如图1所示,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下铰链56与蓄电池单元18被配置在不重叠的位置上。由此,在侧面碰撞时抑制了下铰链56与蓄电池单元18的干涉,从而保护了蓄电池单元1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单元18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被配置在下铰链56的车辆下方侧。即,在从车辆上方观察时蓄电池单元18被与下铰链56重叠地配置。由此,能够在下铰链56的下方的区域配置作为蓄电池单元18的构成部件的单电池和冷却装置等,从而与从车辆上方观察时蓄电池单元18被配置在与下铰链56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结构相比,在不扩展车辆宽度的条件下增加了蓄电池的搭载容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踏板46与下引导部48被一体地形成。因此,无需另行将下引导部48安装在踏板主体部46B上。此外还减少了部件数量。特别是,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踏板46以及下引导部48位于与下铰链56相比靠车辆上方,因此抑制了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踏板46与蓄电池单元18的干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门50的开闭装置68被配置在与蓄电池单元18相比靠车辆上方侧。由此,即便在车辆10的侧面碰撞时开闭装置68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进入了的情况下,也抑制了开闭装置68与蓄电池单元18的干涉。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地板面板12的下表面侧设置有纵梁16,但是该纵梁16也可以被配置在与蓄电池单元18相比靠车辆上方侧。由此,能够在纵梁16的车辆下方侧配置蓄电池单元18,从而与纵梁16延伸至与蓄电池单元18的上端部相比靠车辆上方侧的结构相比,在不扩展车辆宽度的条件下增加了蓄电池的搭载容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蓄电池单元18与滑动门50之间配置有冲击吸收部件42,从而即便在侧面碰撞时向滑动门50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冲击吸收部件42而对碰撞载荷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吸收。其结果为,抑制了向与冲击吸收部件42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蓄电池单元18输入碰撞载荷的情况,从而提高了侧面碰撞时的蓄电池单元18的保护性能。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下边梁34的截面内配置了冲击吸收部件42,因而无需另行确保用于配置冲击吸收部件42的空间。即,能够在确保蓄电池单元18与滑动门50之间的空间的同时配置冲击吸收部件4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冲击吸收部件42的封闭截面通过左右分隔壁42A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分隔。因此,在侧面碰撞时,碰撞侧的封闭截面42D将首先崩溃而吸收冲击,之后封闭截面42C崩溃。且进一步地通过使封闭截面42B崩溃,从而能够阶段性地使封闭截面崩溃,进而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能。
另一方面,蓄电池单元18中的周壁24的封闭截面通过上下分隔壁24A而被上下分隔。即,由于上下分隔壁24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因而能够提高对于在侧面碰撞时于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作用的载荷的耐载荷性能。其结果为,提高了由冲击吸收部件42实现的冲击吸收性能并且提高了蓄电池单元18的耐载荷性能。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冲击吸收部件42配置在下边梁34的截面内,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改变例的结构。
(改变例)
如图3所示,在本改变例中,冲击吸收部件78被设置在与下边梁34相比靠上方。具体而言,冲击吸收部件78被配置在蓄电池单元18与滑动门50之间,并被安装于踏板底板44上。
在踏板底板44的下凸缘部44B上,形成有向车辆上方侧鼓出的鼓出部44C,在该鼓出部44C上固定有冲击吸收部件78。在此,鼓出部44C的上表面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通过该鼓出部44C与踏板底板44的纵壁部(从下凸缘部44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的部分)而对冲击吸收部件78进行支承。由此,抑制了冲击吸收部件发生倾斜的情况。
冲击吸收部件78与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42被设为同样的形状。即,冲击吸收部件78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被设为封闭截面结构,且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左右分隔壁78A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分隔成多个(三个)封闭截面78B、78C、78D。
在本改变例中,与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利用冲击吸收部件78而对侧面碰撞时的冲击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吸收。另外,由于在下边梁34的外侧设有冲击吸收部件78,因此即便在下边梁34形成之后也能够后续安装冲击吸收部件78。
虽然以上对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之内,显然能够以各种方式而进行实施。例如,也可以使用具备冲击吸收结构的踏板。在这种情况下,车辆10的侧面碰撞时可以通过冲击吸收部件42以及踏板吸收冲击。作为冲击吸收结构,可以使用在输入车辆宽度方向的冲击载荷时破碎的结构等。
另外,虽然在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使用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备三个封闭截面的冲击吸收部件,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具备更多的封闭截面的冲击吸收部件。而且,也可以代替冲击吸收部件42而采用在下边梁34的封闭截面内填充由泡沫树脂材料等而形成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也能够以不同的观点来理解。例如也能够理解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所要解决的课题(目的)为,“在不扩展车辆宽度的条件下增加蓄电池的搭载容量”。
在以上述方式而理解课题时,作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的发明,例如成为如下的形式。
“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具有:
蓄电池单元,其被配置在车辆下部处;
滑动门,其被设置于车辆主体的侧部处;
下铰链,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对所述滑动门以相对于车辆主体而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所述下铰链被配置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上方侧、或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下方侧。”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下铰链被配置在与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上方侧或车辆下方侧,因而能够使蓄电池单元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张。其结果为,与下铰链与蓄电池单元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被重叠地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在不扩展车辆宽度的条件下增加蓄电池的搭载容量。
对于具备上述构成的结构,作为参考例而在以下进行图示和说明。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内容附加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
(参考例)
如图4所示,应用了参考例所涉及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100的车辆主体102具备构成车厢的地板面的地板面板104。地板面板104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该地板面板104的下表面侧设置有纵梁106。
纵梁106被形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截面呈车辆上方侧被开放的大致帽状,该纵梁106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凸缘部106A与地板面板104的下表面重叠地接合。
在纵梁106与滑动门50之间设置有踏板底板44。踏板底板44的上端部被设为沿着地板面板104的下表面而折曲的上凸缘部44A,该上凸缘部44A与地板面板104接合。
另外,踏板底板44从上凸缘部44A起向车辆下方侧延伸,且从纵梁106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的高度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折曲。而且,踏板底板44从与下铰链56中的承重辊64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起向车辆下方侧延伸,且下端部被设为沿着下边梁内板38而折曲的下凸缘部44B。下凸缘部44B与下边梁内板38重叠地接合。
在踏板底板44上安装有乘员的上下车用的踏板110。踏板110被形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踏板110的下端部被设为沿着踏板底板44而折曲的固定部110A。而且,该固定部110A通过螺栓47以及螺母49而被结合于踏板底板44上。
踏板110从固定部110A向车辆上方侧延伸出,并进一步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而且,从向该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出的踏板主体部110B起向车辆下方侧突出有左右一对的引导片112A,通过这些引导片112A而构成了下引导部112。
一对的引导片112A分别与踏板主体部110B(踏板110)一体地形成,并沿着踏板主体部110B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而且,下铰链56的导辊62进入到一对的引导片112A之间。如此,下引导部112对下铰链56(滑动门50)以相对于车辆主体102而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在此,在踏板主体部110B的上表面侧固定有蓄电池单元18,该蓄电池单元18被配置在地板面板104的上方。因此,纵梁106被配置在蓄电池单元18的车辆下方侧,且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蓄电池单元18的一部分与纵梁106重叠。
蓄电池单元18被配置在车辆下部处,并具备成为外壳的壳体20。而且,在壳体20内收容有未图示的多个单电池、线束以及冷却装置等,且被构成为,能够从该蓄电池单元18向未图示的电机供给驱动电力。
壳体20被构成为,包括底壁22、周壁24以及盖26。底壁22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该底壁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通过螺栓114而被结合于踏板主体部110B上。此外,由于在底壁22与踏板主体部110B之间安装有隔板116,因此在底壁22与主体部110B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此,踏板110被配置在与蓄电池单元18相比靠车辆下方侧。即,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踏板110与蓄电池单元18被配置在不重叠的位置上。
另外,蓄电池单元18被配置在从车辆上方观察时与踏板110以及下铰链56重叠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门50为关闭了的状态时在蓄电池单元18的周壁24的下方配置有下铰链56的基体部60以及下引导部112。
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踏板110以及下铰链56被配置在与蓄电池单元18相比靠车辆下方侧,因而能够使蓄电池单元18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张。其结果为,和踏板110与蓄电池单元18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被重叠地配置的构成相比,能够在不扩展车辆宽度的条件下增加蓄电池的搭载容量。
此外,在参考例中,为了提高侧面碰撞时的耐碰撞性能,在下边梁34内设置有冲击吸收部件42。另外,在下边梁34之间配置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梁108,通过将该横梁108的两端部与左右的下边梁34接合,从而成为易于将碰撞载荷向反碰撞侧传递的结构。

Claims (7)

1.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具有:
蓄电池单元,其被配置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方侧,并包括底壁、以及被直立设置于所述底壁的外周部处的周壁;
滑动门,其被设置于车辆主体的侧部处;
下铰链,其被安装于所述滑动门的下部处,并对所述滑动门以相对于车辆主体而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且被配置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上方侧,
所述下铰链被形成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并包括铰链主体部以及基体部,
所述铰链主体部包括沿着所述滑动门的车门内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固定部、与从所述固定部的下端部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出的基体安装部,
所述基体部经由以车辆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的连结部件而与所述基体安装部连接,且从所述连结部件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所述蓄电池单元以在所述滑动门为关闭了的状态时在所述蓄电池单元的所述周壁的上方配置有所述下铰链的所述基体部的方式,而在从车辆上方观察时被与所述下铰链重叠地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在车辆主体上设置有上下车用的踏板,
在所述踏板上一体地形成有对所述下铰链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进行引导的下引导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在所述踏板上安装有所述滑动门的开闭装置,
所述开闭装置被配置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上方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在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侧或上表面侧具备纵梁,所述纵梁与所述地板面板构成封闭截面且被配置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上方侧。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在与所述蓄电池单元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有冲击吸收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在车辆主体的下部处,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有下边梁,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被配置在所述下边梁的截面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在所述蓄电池单元的侧部处,设置有通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上下分隔壁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被分隔成多个封闭截面的周壁,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周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分隔壁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分隔成多个封闭截面。
CN201910384884.8A 2018-06-13 2019-05-09 车辆下部结构 Active CN1105883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2974 2018-06-13
JP2018112974A JP7035832B2 (ja) 2018-06-13 2018-06-13 車両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8303A CN110588303A (zh) 2019-12-20
CN110588303B true CN110588303B (zh) 2023-05-30

Family

ID=68838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84884.8A Active CN110588303B (zh) 2018-06-13 2019-05-09 车辆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967912B2 (zh)
JP (1) JP7035832B2 (zh)
CN (1) CN1105883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70287B2 (en) * 2017-05-22 2022-06-28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ubstructure
DE102018209823A1 (de) * 2018-06-18 2020-01-0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JP7014075B2 (ja) * 2018-07-19 2022-0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7052715B2 (ja) * 2018-12-28 2022-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7084366B2 (ja) * 2019-09-12 2022-06-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2021054286A (ja) * 2019-09-30 2021-04-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US11201374B2 (en) * 2019-11-13 2021-12-14 Giuseppe IERADI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system
JP7279651B2 (ja) * 2020-01-22 2023-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のシール構造
KR20220016723A (ko) * 2020-08-03 2022-02-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배터리가 결합된 차체
US11584238B2 (en) * 2020-09-22 2023-02-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ssive structural stopper bracket
KR20220086056A (ko) * 2020-12-16 2022-06-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기 자동차의 차체 연결 구조
JP7359799B2 (ja) * 2021-03-26 2023-10-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US11990634B1 (en) * 2021-09-27 2024-05-21 Hyundai Motor Company Battery pack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DE102022119161B3 (de) * 2022-07-29 2023-08-1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Bodenstruktur für einen elektrisch antreibbaren Kraftwagen
CN118082468A (zh) 2022-11-28 2024-05-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侧部结构
CN118082469A (zh) 2022-11-28 2024-05-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侧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57559Y2 (zh) * 1986-06-24 1991-12-27
US6328374B1 (en) * 2000-06-21 2001-12-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Fully-openable slidable vehicle door assembly
US7611190B1 (en) * 2009-02-24 2009-11-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door articulating and sliding mechanism
WO2012063393A1 (ja) * 2010-11-10 2012-05-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US8696051B2 (en) * 2010-12-22 2014-04-15 Tesla Motors, Inc. System for absorbing and distributing side impact energy utilizing a side sill assembly with a collapsible sill insert
US20120161472A1 (en) * 2010-12-22 2012-06-28 Tesla Motors, Inc. System for Absorbing and Distributing Side Impact Energy Utilizing an Integrated Battery Pack
JP5807476B2 (ja) 2011-09-22 2015-11-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パック車体支持構造
JP5887883B2 (ja) * 2011-11-29 2016-03-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搭載構造
JP5708567B2 (ja) * 2012-06-14 2015-04-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搭載構造
JP5900190B2 (ja) 2012-06-28 2016-04-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JP6070046B2 (ja) 2012-10-16 2017-0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搭載構造
JP6030526B2 (ja) 2013-09-18 2016-11-2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JP6187245B2 (ja) 2013-12-25 2017-08-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ドア開閉装置
JP6512162B2 (ja) 2016-04-21 2019-05-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6451685B2 (ja) 2016-04-21 2019-0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6734709B2 (ja) * 2016-06-23 2020-08-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の下部構造
JP6442450B2 (ja) 2016-08-24 2018-1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6642346B2 (ja) * 2016-09-09 2020-02-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8303A (zh) 2019-12-20
US20210197898A1 (en) 2021-07-01
US20190382051A1 (en) 2019-12-19
US10967912B2 (en) 2021-04-06
JP2019214314A (ja) 2019-12-19
US11400983B2 (en) 2022-08-02
JP7035832B2 (ja) 202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88303B (zh) 车辆下部结构
US5820204A (en) Body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EP0421277B1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EP2815953A1 (en)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US8646832B2 (en) Fro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2018039483A (ja) 電動車両
JPH0781623A (ja) 電気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JP7124728B2 (ja) 車両構造
WO2017069015A1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2677915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2013023163A (ja) バッテリ搭載車両の構造
KR20200082206A (ko) 자동차용 차체
JP2868626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KR20150035791A (ko) 측부 충격의 경우에 중앙 필러 구조물의 변형을 안내할 수 있는 추가 보강부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CN113492922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
CN114684266A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8163055B (zh) 用于车辆的门槛结构
CN212980347U (zh) 车身结构
US20240034141A1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KR100957272B1 (ko) 사이드멤버 보강구조
JP7468251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の搭載構造
JP2021142763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20230312003A1 (en) Side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115140170B (zh) 车身侧部结构
JPH061129U (ja)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