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2922A - 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92922A CN113492922A CN202110233633.7A CN202110233633A CN113492922A CN 113492922 A CN113492922 A CN 113492922A CN 202110233633 A CN202110233633 A CN 202110233633A CN 113492922 A CN113492922 A CN 1134929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wl
- vehicle
- vehicle width
- width direction
- closed cr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57 hem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0 reinforced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8—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means for lifting bonn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能够高水平地兼顾行人保护和借助前围闭合截面构造实现的刚性确保。具备:将车辆的前风挡(6)以呈前下后上状地倾斜的姿势支承并且构成前风挡开口部(14)的下缘的前围(2);以及位于前围(2)的前上方的发动机罩(5),在前围(2)的上面部(2u)具有:供前风挡(6)粘接的第1面部(24)以及随着从该第1面部(24)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的第2面部(25),形成为第1面部(24)的前端位于比发动机罩(5)的后端靠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位置的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例如涉及具备前围和发动机盖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上述前围将车辆的前风挡以呈前下后上状地倾斜的姿势支承并且构成前风挡开口部的下缘,上述发动机盖位于上述前围的前上方。
背景技术
一般地,关于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由于存在与行人碰撞时行人的头部与从发动机盖后部至前风挡下端的区域、即前风挡下端附近的区域抵接的顾虑,因此从行人保护的观点出发而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对策。
例如,关于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公知有如下的构造:将在前风挡下端附近的区域设置的前围形成为易于缓和冲击的所谓的开放式前围(不形成为闭合截面构造)构造。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车身的刚性或降低车辆行驶时的前风挡等的振动,优选提高前围的刚性。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将前围形成为闭合截面构造,并且在碰撞时允许前风挡下端附近的区域溃缩变形。
然而,若像专利文献1那样将前风挡下端附近的区域形成为易于溃缩变形的结构,则不可否认该区域的刚性会降低,尚存商讨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65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水平地兼顾行人保护和借助前围闭合截面构造实现的刚性确保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具备:前围,将车辆的前风挡以呈前下后上状地倾斜的姿势支承并且构成前风挡配设用的开口部的下缘;以及发动机罩,位于上述前围的前上方,其中,上述前围具有:第1面部,供上述前风挡粘接;以及第2面部,随着从该第1面部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形成为上述第1面部的前端位于比上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靠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位置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第2面部形成为后方下降的形状,当行人的头部与前风挡的前部抵接的情况下,该头部在第2面部的上方朝后方且朝下方移动,能够缓和由前围对该头部造成的冲击载荷。
并且,上述第1面部的前端位于比上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靠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位置,因此当行人的头部与比前围靠前方的区域抵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发动机罩的朝下方的变位来缓和冲击。
因而,能够在确保前围自身的刚性的基础上维持行人保护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述前围具有由包含上述第1面部和上述第2面部的面构成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确保前围的刚性。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上述前围的上述闭合截面部的底面的底面部形成为越是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则越是位于下方。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确保前围的闭合截面空间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积而确保前围刚性、且能够维持行人保护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前围的下方具备从该前围的下部朝下方延伸的前围挡板,上述前围挡板的上端部从下方接合于构成上述前围的上述闭合截面构造的底面部,上述闭合截面部形成有相比上述前围挡板的上端部与上述底面部的接合部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鼓出的鼓出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上述闭合截面部的后部形成鼓出部,与不具有鼓出部的构造相比能够更大地确保上述前围的底面部与第2面部之间的在车辆上下方向的间隔,结果也能够更大地确保上述闭合截面部的后部的闭合截面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连结上述第2面部的下端和上端的假想直线与上述前风挡交叉。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第2面部抑制前风挡的与面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振动。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述前围的前面部从上述第1面部的前端朝下方形成为纵壁状。
根据上述结构,前围不会阻碍发动机罩朝下方的塑性变形,且能够极力确保闭合截面部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积。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高水平地兼顾行人保护和借助前围闭合截面构造实现的刚性确保。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A-A向视剖视图。
图3是将前围上盖板卸下而示出的图1的区域Z的放大图。
图4是从车辆的左方且前方观察图3的B-B线切断端部的立体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6是图3的C-C线向视剖视图。
图7是图2的D-D线向视剖视图。
图8是前围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前围的作用说明图。
图10是现有的前围的作用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前围
3…前围挡板
5…发动机罩
5r…发动机罩的后端
6…前风挡
6a…前风挡下缘
14…开口部
23…前面部
24…第1面部
25…第2面部
25d…第2面部的下端
25u…第2面部的上端
28…底面部
32…上端凸缘部(上端部)
120…闭合截面部
120r…鼓出部
L1…连结第2面部的下端和上端的假想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箭头R表示车辆右方、箭头L表示车辆左方。图1、图2中省略发动机罩5以及前风挡6的图示,图2、图3以将前围上盖板20卸下后的状态图示。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具备左右的铰链柱1、前围2、前围挡板3、前围横梁4、发动机罩5(参照图5)、前风挡6(参照图5)、左右的前侧架7(参照图1)、左右的围板加强件8(以下简称为“围板加强件8”)、左右的前悬架支承罩9(简称“前悬架支承罩9”)、加强杆10。
左右的铰链柱1隔开与车身的大致整个宽度相当的间隔设置,且分别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另外,设置有从铰链柱1的上端直到上边梁11朝车辆的后方且是上方延伸的前柱12。
前围(也称为“前围盒”)2在左右的铰链柱1的上端部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俯视观察形成为车宽方向大致中央朝车辆前方突出的大致圆弧状(弧形状)(参照图1)。
如图1、图5所示,前围2具有相比前风挡6(参照图5)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缘6a(以下简称为“前风挡下缘6a”)的长度而两侧稍长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如图5所示,前风挡下缘6a经由风挡胶条13粘接于前围2。该粘接面24a(粘接区域)遍及前风挡下缘6a的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形成。另外,图1中的前围2的后述的第1面部24中的、标注了点的区域表示粘接面24a。
并且,如图4、图5所示,前围2具备前围上盖板20和前围下盖板21,形成有内部构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2s的闭合截面部120。
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前围挡板3以将发动机舱E和车厢在车辆前后方向分隔的方式在左右的铰链柱1之间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成纵壁状,该前围挡板3的下部以越是趋向下方则越是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参照图4、图5)。
另外,如图1、图4所示,在前围挡板3的下部后端接合有形成车厢的底面的地板35。该地板35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且在车宽方向中央部一体形成有或者以一体的方式形成有朝车厢内(上方)突出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通道部36。
如图4、图5所示,前围挡板3具备:配设在前围2的下方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呈纵壁状地延伸的前围挡板主体部31、和从前围挡板主体部31的上端朝车辆前方延伸的上端凸缘部32,上端凸缘部32从下方接合在前围2的前围下盖板21的底面部28。
此外,前围挡板3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下端缘如图2、图4所示从正面观察形成为以沿着在车厢内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通道部36的方式朝车辆上方呈大致倒U字状地突出的形状。将形成为沿着该地板通道部36的形状的下端缘设为通道部对应部分3a。
并且,前围横梁4如图2、图4、图5所示将左右的铰链柱1的下部沿着前围挡板主体部31的前面部的下端缘在车宽方向连结。关于该前围横梁4,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在沿着车辆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以与前围挡板3构成闭合截面的方式形成为朝车辆前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
更详细地说,前围横梁4如图2、图4所示由从正面观察以沿着前围挡板3的通道部对应部分3a的方式朝车辆上方突出的从正面观察呈大致门型形状的门型形状部4a、和从门型形状部4a的下端分别朝向左右的铰链柱1而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水平延伸设置部4b一体形成。
另外,如图4所示,在设置于前围横梁4的两侧的水平延伸设置部4b的车宽方向的中途部,在左右分别接合有对应的后述的前侧架7的后端(但是,图4仅示出车辆右侧的前侧架7与前围横梁4的接合部)。
如图5所示,发动机罩(也称为“发动机盖”)5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发动机舱E的上部,具备:构成其外表面的发动机罩外板5a;以及构成发动机舱E侧的面的发动机罩内板5b。发动机罩外板5a借助利用折弯的外周缘对发动机罩内板5b的外周缘进行敛缝的卷边加工而与该发动机罩内板5b结合。
发动机罩5的后端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经由未图示的发动机罩铰链而被固定于车身,借助该发动机罩铰链而以能够以后端部作为支点进行开闭的方式支承于车身。
前风挡6是所谓的前风挡玻璃,以覆盖在车身形成的前风挡配设用的开口部14(参照图1、图2)的方式配设,并且如图5所示在发动机罩5的车辆前后方向后方朝车辆的上方且后方倾斜地延伸。另外,前风挡6并不限于玻璃制,也可以是透明的强化塑料制的部件。
前风挡6被固定在前风挡配设用的开口部14的缘部。
具体地说,前风挡6的上缘由形成前风挡配设用的开口部14的上缘的前窗楣(front header)38(参照图2)支承。另外,前窗楣38是沿着车顶部37的前缘而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车身骨架部件。此外,前风挡6的左右的侧缘由形成与前风挡配设用的开口部14的左右分别对应的侧缘的前柱12支承,前风挡6的下缘6a由如上所述形成前风挡配设用的开口部14的下侧缘的前围2支承。
并且,如图1、图4所示,前侧架7在发动机舱E的左右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在前侧架7的前端,虽然省略图示,但构成为经由固定盘(set plate)安装有溃缩盒(crash can)。
如图4所示,前侧架7的后端接合在前围挡板3的下部,其车辆前后方向后方接合于在地板35的下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侧架39。
如图1、图2、图4所示,围板加强件8在前侧架7的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上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后端的左右分别接合在对应的铰链柱1的上部。
并且,上述的铰链柱1、前侧架7以及围板加强件8分别作为车身骨架部件而它们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构成为闭合截面形状。
前悬架支承罩9设置在前侧架7与围板加强件8的各后部之间。前悬架支承罩9的上部由作为前悬架支承罩上部板的前悬架外壳91构成。前悬架外壳91以跨越前侧架7和围板加强件8的各后部的方式与它们接合。此外,前悬架外壳91形成有供前悬架阻尼器(省略图示)的上端安装的俯视大致圆形状的阻尼器安装部91a(参照图1、图2)。
并且,加强杆10如图1~图5所示在左右的前悬架支承罩9之间以连结于它们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加强杆10以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朝前围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侧(车辆前后方向后方)迂回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进而,加强杆1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经由后述的支架50而连结在前围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
即、前围2如上所述形成为在内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2s的闭合截面构造(参照图4、图5),因此,加强杆10并不直接接合于前围2,而是如上所述经由支架50接合在前围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6aC)(参照图3、图4)的前方附近的区域。
加强杆10具备左右一对杆车宽外侧部15和杆车宽中央部16,延伸方向的大致整体(除后述的左右各侧的凸缘15a以及紧固部161之外的整体)形成为圆筒状(管状),并且由在车宽方向(长边方向)连续延伸的单一的部件一体形成。另外,加强杆10大致水平地配设。
左右一对杆车宽外侧部15从左右分别对应的前悬架支承罩9中的前悬架外壳91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朝车宽方向中央大致直线状地延伸。
如图3所示,杆车宽中央部16以将左右的杆车宽外侧部15的后端连结的方式,在前围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6aC)的前方附近的区域中与该中央部(6aC)大致平行地沿车宽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
如图1、图2、图4所示,加强杆10借助紧固部件T1(螺栓以及螺母)而被安装固定于左右的前悬架支承罩9的前悬架外壳91。
具体地说,在加强杆10的左右一对杆车宽外侧部15的各车宽方向外端(前端)分别一体形成有前悬架支承罩9安装用的凸缘15a。进而,左右各侧的凸缘15a借助紧固部件T1而被紧固于左右分别对应的前悬架外壳91的阻尼器安装部91a的后方附近位置。
并且,如图4~图6、图8所示,前围2中的前围上盖板20形成为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朝下方开口的开截面形状。具体地说,前围上盖板20一体形成为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前侧凸缘部22、从该前侧凸缘部22的后端朝车辆上方立起的前面部23、从前面部23的上端进一步朝车辆的上方且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大致直线状地倾斜延伸的第1面部24、从第1面部24的后端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朝下方倾斜延伸的第2面部25、从第2面部25的后端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后侧凸缘部26。
即、前围2的上面部2u由第1面部24和第2面部25形成。第1面部24和第2面部25的拐角部如图5所示形成为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观察朝向上方的弯曲形状。
第1面部24形成为与前风挡6的倾斜角度对应的倾斜角度,且形成为具有如上所述粘贴前风挡下缘6a的上述粘接面24a。
第2面部25的后端直至相比前侧凸缘部22的高度靠下方且相比纵壁状的前围挡板主体部31的位置靠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位置为止,遍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全长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朝下方倾斜延伸。
第2面部25的倾斜角度遍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全长而越是趋向后方则越是朝下方倾斜,但设定成沿着行人碰撞时头部相对于前围2从前方且上方移动来的角度的倾斜角度。
总之,前围2不仅形成为相对于碰撞具备折弯起点等从而易于溃缩,而且,关于后部(第2面部25),形成为以避开(躲避)碰撞物的方式越是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则越是朝下方倾斜。此外,关于前围2的前方,形成为不会阻碍发动机罩5朝下方的塑性变形的布局。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前围2能够在确保该前围2自身的刚性的基础上维持行人保护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面部25形成为前侧部分以比后侧部分陡的斜度越是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而越是朝下方倾斜(参照图5)。
此处,如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部分所示,以下,将第2面部25中的、相比前围挡板主体部31的上端(上端凸缘部32的后端)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伸出的伸出部分称为“后方伸出部25r”。
并且,如图5所示,第2面部25形成为:连结下端25d和上端25u的假想直线L1与呈前下后上状地倾斜的前风挡6在车宽方向的正交剖视图中交叉(在本例中为大致正交)。由此,第2面部25形成为能够有效地承受并抑制前风挡6的与面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振动的结构。
如图5、图6、图8所示,前围下盖板21以封闭前围上盖板20的朝下方的开口的方式大致平板状地形成。具体地说,前围下盖板21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前侧凸缘部27、从该前侧凸缘部27的后端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朝下方倾斜延伸的底面部28、从底面部28的后端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后侧凸缘部29一体形成。
底面部28与第2面部25同样遍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全长而越是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则越是朝下方倾斜,但以比第2面部25平缓的斜度倾斜,如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部分所示,后端位于相比纵壁状的前围挡板主体部31的上端靠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位置。
如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部分所示,在底面部28中的、相比前围挡板主体部31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伸出的伸出部分28r(以下称为“后方伸出部28r”),形成有朝前围上盖板20的后侧凸缘部26立起的立起部28a。
关于前围2,前围上盖板20和前围下盖板21的各前侧凸缘部22、27和各后侧凸缘部26、29分别通过焊接被接合,如上所述构成闭合截面部120。即、前围2的闭合截面部120由前围上盖板20的前面部23、第1面部24、第2面部25、前围下盖板21的底面部28形成。
在前围2的闭合截面部120中的、相比纵壁状的前围挡板主体部31的上端靠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位置,利用第2面部25的后方伸出部25r和底面部28的后方伸出部28r形成有从该前围挡板主体部31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鼓出的鼓出部120r。换言之,鼓出部120r形成在相比前围挡板3的上端凸缘部32与前围2的底面部28的接合部靠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位置。
这样,前围2的闭合截面部120形成为在后部具有鼓出部120r,由此,与不具有该鼓出部120r的情况相比能够极力确保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积。
并且,前围2的闭合截面部120的后部、包含鼓出部120r在内,以随着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而逐渐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朝下方鼓出的方式形成为尖细形状。
此外,如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部分所示,在前围下盖板21的底面部28的后部形成的上述的立起部28a位于鼓出部120r的下部。前围2的闭合截面部120的后部如上所述形成为越是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则越是在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为尖细形状,但通过形成上述的立起部28a,能够确保位于前围2的闭合截面部120的后端周边的鼓出部120r的在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
并且,如图5中的假想直线L2所示,关于前围2的闭合截面部120的前端、即前面部23,位于相比发动机罩5的后端稍靠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位置,以使得当碰撞物(例如行人的头部)从上方与发动机罩5的后部碰撞时不阻碍发动机罩5的朝下方的塑性变形。
另外,假想直线L2是与车辆上下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直线。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闭合截面部120的前面部23与车辆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由此,前围2能够避免发动机罩5朝下方塑性变形时与闭合截面部120干涉、并且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极力确保闭合截面部120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围2位于相比发动机罩5的后端5r靠下方的位置,由前围2的第1面部24的粘接面24a支承的前风挡下缘6a也位于相比发动机罩5的后端5r靠下方的位置。
并且,如图1~图3所示,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身构造,在前围2的、将与前风挡下缘6a的粘接面24a在车宽方向大致3等分的2个部位的位置,分别局部地配设有作为提高前围2的弯曲刚性的刚性提高部件的节状部件40。
换言之,如图1、图3所示,节状部件40配设在前围2中的、与前风挡下缘6a的粘接面24a的轴向的长度L(参照图1)的大致1/3的位置即2个部位的位置。如图2、图3所示,将前围2的车宽方向上的、配设有2个节状部件40的上述的位置分别设定为节配设位置P40。
如图3所述,节状部件40利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面部41、从下面部41的车宽方向两端朝车辆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面部42、从左右一对侧面部42的上端分别朝车宽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上端凸缘部43而将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一体形成为帽形状。
进而,节状部件40的下面部41从上方接合在前围下盖板21的底面部28、左右的上端凸缘部43从下方分别接合在前围上盖板20的第1面部24以及第2面部25。
由此,节状部件40在前围2的车宽方向上的节配设位置P40处局部配设,并且配设成在前围2的车宽方向上的、上述2个部位的节配设位置P40处将前围2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2s在车宽方向分断(堵塞)(参照图3)。
并且,如图2~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身构造中,在前围2(前风挡下缘6a)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6aC)设置有从该中央部(6aC)朝车辆前方呈舌片状地延伸的支架50。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支架50利用钢板一体形成有与前围2接合的凸缘部51、和从凸缘部51的前端朝车辆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52。如图3所示,支架50以跨越前围2的车宽方向的中间位置的方式,具有包含相对于该中间位置的两侧在内的、遍及前风挡下缘6a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6aC的大致整体的车宽方向的长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风挡下缘6a(即粘接面24a)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6aC表示与将前围2中的与前风挡下缘6a粘接的粘接面24a在车宽方向大致3等分时的中央部分相当的区域(参照图2、图3)。
此处,如图4~图6所示,前围2设置成相对于前围挡板主体部31而朝前方突出。因此,如图5~图7所示,支架50的凸缘部51在前围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6aC)从下方通过焊接而接合在前围2的底面部28的前侧部分以及前侧凸缘部27。由此,支架50以前方伸出部52从前围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6aC)朝前方伸出的方式相对于前围2朝前方呈悬臂状地安装。
如图1~图3所示,加强杆10以杆车宽中央部16位于支架50的上方的方式在车宽方向跨越支架50的前方伸出部52而延伸。进而,如图4~图6所示,支架50的前方伸出部52经由引导加强部件45而从下方安装并支承加强杆10的杆车宽中央部16。
引导加强部件45遍及加强杆10的杆车宽中央部16和左右的杆车宽外侧部15的后部(车宽方向内侧部)而沿着加强杆10的延伸方向形成(参照图1~图4、图7)。
引导加强部件45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成为以能够供圆筒形状的加强杆10嵌入的方式朝上方开口的U字形状。
具体地说,如图5、图6所示,引导加强部件45一体形成有:对加强杆10的相对于引导加强部件45的嵌入部分从前侧进行引导的前面部46、从后侧进行引导的后面部47、以及将上述前面部46和后面部47的各下端彼此连结的下面部48。
如图3、图4、图6所示,加强杆10的杆车宽中央部16在支架50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的位置、即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2个部位的位置处经由引导加强部件45而分别借助紧固部件T2(螺栓以及螺母)而被紧固固定于支架50。
将支架50的车宽方向上的紧固杆车宽中央部16的位置设定为杆紧固位置P16。
如图3所示,左右的杆紧固位置P16位于相比左右分别对应的节配设位置P4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即、加强杆10的杆车宽中央部16经由支架50而被固定在前围2的车宽方向上的2个节状部件40各自的位置之间。
如图3、图4、图6所示,杆车宽中央部16的延伸方向上的与支架50紧固的紧固部161以使得圆筒状的加强杆10局部地成为平坦状的方式在车辆上下方向压缩变形(即、将内部的闭合截面空间10s压溃)而形成为平坦状,使得能够进行借助紧固部件T2实现的紧固。
加强杆10的杆车宽中央部16配设成在前围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6aC)的前侧附近的区域沿着前围2而在车宽方向延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杆车宽中央部16具有与前围2的车宽方向的上述的中央部(6aC)的长度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的长度。
并且,如图1~图5所示,加强杆10的延伸方向上的除紧固部161以外的部位作为非压溃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并未压缩变形而是形成为圆筒状。
尤其是如图3~图5所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杆车宽中央部16即便在2个部位的紧固部161之间162也不将在内部具有的闭合截面空间10s压溃而保持筒状的形态。
由此,加强杆10的延伸方向上的除形成为平坦状的紧固部161以外的非压溃部分、包含杆车宽中央部16的2个部位的紧固部161之间162在内,保持比上述的压溃的2个部位的紧固部161高的弯曲刚性。
进而,引导加强部件45如上所述配设成遍及加强杆10的延伸方向上的紧固部161和非压溃部分(也包含在2个部位的紧固部161之间162具有的非压溃部分)沿着延伸方向连续延伸而对加强杆10进行引导。
这样,通过将加强杆10的延伸方向上的紧固部161和非压溃部分利用引导加强部件45在延伸方向连结,能够利用非压溃部分的强度来确保形成为平坦状的紧固部161的强度。
并且,如图5、图6所示,在支架50的前方伸出部52的后部侧(基部侧),以前方伸出部52的前侧部位(前端侧)位于相比凸缘部51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沿着车宽方向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为阶梯状的阶梯部53。
阶梯部53遍及支架50的车宽方向的全长形成。在支架50,通过形成该阶梯部53而在阶梯部53的上下各端分别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棱线54u、54d(在阶梯部53的上端形成有上端棱线54u、在阶梯部53的下端形成有下端棱线54d)。
此处,在支架50的前方伸出部52的相比阶梯部53靠前侧的位置,如上所述从上方固定有杆车宽中央部16。进而,如图2、图4~图7所示,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设置有将支架50的前方伸出部52中的供加强杆10从上方固定的区域55(以下称为“杆固定区域55”)从下方进行加强的作为加强部件的门形加强件60。
如图2、图4~图7所示,门形加强件60借助沿车宽方向水平延伸的车宽方向延伸件61和从车宽方向延伸部的左右两端朝下方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左右一对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件62形成为从车辆正面观察而朝下方开口的门型形状。
如图4~图7所示,车宽方向延伸件61以在车辆前后方向跨越在前围挡板3的上方设置成相比该前围挡板主体部31朝车辆前方突出的前围2的方式配设在前围下盖板21的下方。
进而,如图5~图7所示,车宽方向延伸件61的形成于前端的前侧凸缘部63从下方接合在位于相比前围下盖板21靠前方的位置的支架50的前方伸出部52的杆固定区域55(即前侧部分)。
另一方面,车宽方向延伸件61的形成于后端的后侧凸缘部64从前方接合在位于相比前围下盖板21靠下方的位置的纵壁状的前围挡板主体部31的上部。
由此,如图4~图6所示,车宽方向延伸件61与支架50、前围下盖板21、前围挡板3之间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61s。
此处,如图5、图6所示,车宽方向延伸件61的前侧凸缘部63如上所述从下方接合在支架50的前方伸出部52的杆固定区域55。该接合位置(图5中的前侧凸缘部63的位置)和设置在支架50的基端侧的阶梯部53(即上端棱线54u以及下端棱线54d)的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偏移(错开)形成。
即、车宽方向延伸件61以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跨越设置在支架50的基端侧的阶梯部53(即上端棱线54u以及下端棱线54d)、并且在阶梯部53的正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述的闭合截面空间61s的方式,配设在该阶梯部53的下方。
此外,如图6、图7所示,在上述的2个部位的杆紧固位置P16,除了加强杆10的杆车宽中央部16的紧固部161、引导加强部件45的底面部28、支架50的前方延伸设置部的杆固定区域55之外,通过上述的螺栓以及螺母还紧固固定有车宽方向延伸件61的前侧凸缘部63。
并且,如图2、图4所示,左右的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件62以将车宽方向延伸件61的左右各自对应的两端和前围横梁4的门型形状部4a的左右分别对应的两端连结的方式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左右的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件62设置在与左右分别对应的节配设位置P40在车宽方向上一致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件62均从车辆正面观察与车辆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左右的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件62从在前围2的下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方向延伸件61的后部朝下方延伸、且如图7所示与前围挡板主体部31的前面之间构成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62s。
即、车宽方向延伸件61的闭合截面空间61s(参照图5、图6)与左右一对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件62的各闭合截面空间62s(参照图7)包含各自的接合部在内连续延伸。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如图1~图5所示具备:将车辆的前风挡6(参照图5)以呈前下后上状地倾斜的姿势支承并且构成前风挡配设用的开口部14(前风挡开口部)的下缘的前围2;以及位于前围2的前上方的发动机罩5,如图1、图4~图6、图8所示,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在前围2的上面部2u具有:供前风挡6粘接的第1面部24;以及随着从该第1面部24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的第2面部25,且形成为第1面部24的前端(即前面部46)位于比发动机罩5的后端5r靠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确保前围2自身的刚性的基础上维持行人保护性能。
详细叙述,在如图10所示的现有的前部车身构造那样前围200为闭合截面构造的结构中,当行人的头部等碰撞物100与前风挡6的前部抵接的情况下,担心前围200的刚性高而在碰撞时难以溃缩变形。
另一方面,当为了使得前围200在碰撞时容易溃缩变形而针对该前围2附加折弯起点等脆弱部的情况下(省略图示),不可否认会造成通常行驶时的刚性降低,尚存商讨的余地。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前围2中,通过将第2面部25形成为后方下降形状,当行人的头部等碰撞物100与前风挡6的前部抵接的情况下,如图9的(a)所示,该头部等碰撞物100在第2面部25的上方朝后方且朝下方移动,由此能够缓和由前围2对该头部等碰撞物100造成的冲击载荷。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面部24的前端位于比发动机罩5的后端5r靠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位置,因此,如图9的(b)所示,当行人的头部等碰撞物100与位于比前围2靠前方的区域的发动机罩5抵接的情况下发动机罩5朝下方的塑性变位不会被前围2阻碍(参照图9的(b)中的涂黑箭头),因此能够缓和该冲击。
总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前围2的车辆前后方向后方避开(躲避)、并且在前围2的前方不阻碍发动机罩5的塑性变形的布局,因此能够维持行人保护性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述方式形成前围2,具备相对于碰撞成为折弯起点(折弯的起点)的构造等而无需形成为使前围2自身易于溃缩,因此能够确保前围2自身的刚性。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确保前围2自身的刚性的基础上维持行人保护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4、图5、图8所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中,前围2具有由包含第1面部24和第2面部25的面构成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构造。
据上述结构,能够确保前围2的刚性。并且,这样,在将前围2构成为闭合截面构造的同时,如上所述能够维持行人保护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4、图5所示,构成前围2的闭合截面构造的底面部28形成为越是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则越是位于下方。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第2面部25如上所述形成为随着从第1面部24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的形状的同时,将底面部28与第2面部25同样形成为越是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则越是位于下方,由此能够确保前围2的闭合截面空间2s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积而确保前围刚性、且能够维持行人保护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部分所示,在前围2的下方具备从该前围2的下部朝下方延伸的前围挡板3,前围挡板3的上端凸缘部32(上端部)从下方接合于构成前围2的闭合截面构造的底面部28,闭合截面部120形成有相比前围挡板3的上端凸缘部32与底面部28的接合部更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鼓出的鼓出部120r。
根据上述结构,闭合截面部120形成为后部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且朝下方突出的突出形状,但通过在该后部具有鼓出部120r,与不具有该鼓出部120r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进一步确保闭合截面部120的后部的闭合截面空间61s的截面积的大小。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连结第2面部25的下端25d和上端25u的假想直线与前风挡6大致正交(交叉)。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第2面部25抑制前风挡6的欲相对于粘接面24a接触分离(反复进行压接和分离)的、与面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振动。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5、图8所示,前围2的前面部23从第1面部24的前端朝下方形成为纵壁状。
根据上述结构,前围2不会阻碍发动机罩5的朝下方的塑性变形,且能够极力确保闭合截面部120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积。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的结构,能够以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形成。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具备:前围,将车辆的前风挡以呈前下后上状地倾斜的姿势支承并且构成前风挡配设用的开口部的下缘;以及发动机罩,位于上述前围的前上方,其中,
在上述前围具有:
第1面部,供上述前风挡粘接;以及
第2面部,随着从该第1面部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而朝下方倾斜,
上述第1面部的前端位于比上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靠车辆前后方向后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其中,
上述前围具有由包含上述第1面部和上述第2面部的面构成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其中,
构成上述前围的上述闭合截面部的底面的底面部形成为越是趋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则越是位于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其中,
在上述前围的下方具备从该前围的下部朝下方延伸的前围挡板,
上述前围挡板的上端部从下方接合于构成上述前围的上述闭合截面构造的底面部,
上述闭合截面部形成有相比上述前围挡板的上端部与上述底面部的接合部朝车辆前后方向后方鼓出的鼓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其中,
连结上述第2面部的下端和上端的假想直线与上述前风挡交叉。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其中,
上述前围的前面部从上述第1面部的前端朝下方形成为纵壁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其中,
上述前围的前面部从上述第1面部的前端朝下方形成为纵壁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65780A JP7532859B2 (ja) | 2020-04-01 | 2020-04-01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2020-065780 | 2020-04-0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92922A true CN113492922A (zh) | 2021-10-12 |
Family
ID=74859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33633.7A Pending CN113492922A (zh) | 2020-04-01 | 2021-03-03 | 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35302B2 (zh) |
EP (1) | EP3889008B1 (zh) |
JP (1) | JP7532859B2 (zh) |
CN (1) | CN113492922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32069A (zh) * | 2022-03-25 | 2022-12-06 |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底盘用管梁支架、车辆底盘以及车辆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76491A (en) * | 1988-04-30 | 1990-12-11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Cowl and dash panel assembly for a front body construction of a motor vehicle |
JP2004262290A (ja) * | 2003-02-28 | 2004-09-24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2012006537A (ja) * | 2010-06-28 | 2012-01-12 | Honda Motor Co Ltd | カウルボックス |
CN102910208A (zh) * | 2011-08-01 | 2013-02-06 |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 前罩板的安装结构 |
CN103879457A (zh) * | 2012-12-21 | 2014-06-2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
DE202013004205U1 (de) * | 2013-05-04 | 2014-08-06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Kraftfahrzeug und Baugruppe dafür |
CN109109979A (zh) * | 2017-06-26 | 2019-01-0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及车身模块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53781A (ja) | 1998-11-20 | 2000-06-06 | Toyot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
JP2000280934A (ja) | 1999-03-29 | 2000-10-10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JP2001233246A (ja) | 2000-02-22 | 2001-08-28 |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 車体構造 |
JP4075450B2 (ja) | 2002-05-13 | 2008-04-16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カウルボックス構造 |
JP2004142621A (ja) | 2002-10-24 | 2004-05-20 | Kanto Auto Works Ltd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JP4085889B2 (ja) | 2003-05-23 | 2008-05-1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カウルカバ構造 |
JP4751863B2 (ja) | 2007-08-27 | 2011-08-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カウルボックス構造 |
CN104114435A (zh) * | 2012-02-20 | 2014-10-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构造 |
-
2020
- 2020-04-01 JP JP2020065780A patent/JP7532859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2-04 US US17/167,973 patent/US11535302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3-03 CN CN202110233633.7A patent/CN113492922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3-05 EP EP21160947.4A patent/EP3889008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76491A (en) * | 1988-04-30 | 1990-12-11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Cowl and dash panel assembly for a front body construction of a motor vehicle |
JP2004262290A (ja) * | 2003-02-28 | 2004-09-24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2012006537A (ja) * | 2010-06-28 | 2012-01-12 | Honda Motor Co Ltd | カウルボックス |
CN102910208A (zh) * | 2011-08-01 | 2013-02-06 |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 前罩板的安装结构 |
CN103879457A (zh) * | 2012-12-21 | 2014-06-2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
DE202013004205U1 (de) * | 2013-05-04 | 2014-08-06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Kraftfahrzeug und Baugruppe dafür |
CN109109979A (zh) * | 2017-06-26 | 2019-01-0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及车身模块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532859B2 (ja) | 2024-08-14 |
EP3889008A1 (en) | 2021-10-06 |
EP3889008B1 (en) | 2024-01-31 |
US20210309301A1 (en) | 2021-10-07 |
US11535302B2 (en) | 2022-12-27 |
JP2021160624A (ja) | 2021-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763793B1 (ko) | 차체 전부(前部) 구조 | |
EP3106373B1 (en) |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 |
JPH0750301Y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5776560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4996707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 |
EP3566931B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 |
US11679811B2 (en) |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US11584446B2 (en) |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JP5007575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CN113492922A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 | |
CN108349547B (zh) |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2010023663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12677915A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WO2019198751A1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5076718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13353019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CN111989258B (zh) | 汽车车身结构 | |
CN114590324A (zh) | 车体前部结构 | |
US11420685B2 (en) | Vehicle body | |
JP4894487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12810699A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
CN116443104A (zh) | 车辆下部框架结构 | |
JP2023159510A (ja) | 車両の前側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