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3961A -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3961A
CN110573961A CN201780090040.1A CN201780090040A CN110573961A CN 110573961 A CN110573961 A CN 110573961A CN 201780090040 A CN201780090040 A CN 201780090040A CN 110573961 A CN110573961 A CN 1105739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housing
lens barrel
case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00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3961B (zh
Inventor
户川久宪
中野拓海
泷田宏树
下山茉理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73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3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3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39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5Optical accessories, e.g. converters for close-up photography, tele-convertors, wide-angle conver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6Swinging lens about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2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dditional sensors, e.g. acceleration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6/00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5Blur det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相机系统、透镜镜筒,在具备一体地驱动透镜镜筒和摄像部的模糊校正机构的镜头更换式相机中,能够顺畅地进行镜头更换,提高实用性、便利性。该透镜镜筒能够对相机机身装拆,透镜镜筒具备:第1筒,其具有与所述相机机身的第1部卡合的第1卡合部;和第2筒,其配置于所述第1筒的内侧,且具有光学系统和与所述相机机身的第2部卡合的第2卡合部。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背景技术
在能够进行动态图像摄影的摄像装置中,为了对大范围的抖动校正角进行校正,以往就存在抖动校正机构,该抖动校正机构能够使与摄像部为一体的透镜镜筒相对于摄像装置的外框摇动,并具备具有与光轴正交的支承轴的2个驱动部(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镜头更换式相机中,在更换镜头时,需要能够对相机机身装拆透镜镜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02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透镜镜筒是能够对相机机身装拆的透镜镜筒,构成为具备:第1筒,其具有与所述相机机身的第1部卡合的第1卡合部;和第2筒,其配置于所述第1筒的内侧,且具有光学系统和与所述相机机身的第2部卡合的第2卡合部。
此外,本发明的相机机身是能够装拆透镜镜筒的相机机身,构成为具备:第1框体,其具有与所述透镜镜筒的第1筒卡合的第1卡合部;和第2框体,其配置于所述第1框体的内侧,且具有摄像元件和与所述透镜镜筒的第2筒卡合的第2卡合部。
此外,本发明的相机系统是相机机身和透镜镜筒能够装拆的相机系统,构成为所述相机机身具备第1框体和具有摄像元件的第2框体,所述透镜镜筒具备:第1筒,其与所述第1框体卡合;和第2筒,其具有光学系统且与所述第2框体卡合。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1实施方式的具备透镜镜筒3和相机机身2的相机系统1的系统构成图。
图1B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具备透镜镜筒3和相机机身2的相机系统1的系统构成简化示出的图。
图2是表示机身控制部215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镜头控制部314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说明将镜头内壳302相对于镜头外壳301锁定的镜头锁定机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说明将机身内壳202相对于机身外壳201锁定的机身锁定机构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轴对准机构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对相机机身安装透镜镜筒的步骤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防止卡口式安装座的松缓的固定机构(安装座的锁定机构)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与使用了结合检测部240及结合检测部340的结合状态的检测相关的机身控制部215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结合解除机构的概要的图。
图11是表示内壳侧的安装座构成的变形方式的图。
图12A是第2实施方式的具备透镜镜筒3和相机机身2的相机系统1的系统构成图。
图12B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具备透镜镜筒3和相机机身2的相机系统1的系统构成简化示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进行说明。
以下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根据需要而使用俯仰轴P、偏转轴Y、滚动轴R这样的表述。在实施方式中,俯仰轴P是在将透镜镜筒3安装于相机机身2时,摄影者在使光轴成为水平而拍摄横长图像的情况下的相机机身2的位置(以下,称为“正位置”)下,从摄影者观察到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偏转轴Y是在正位置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滚动轴R是在正位置下沿光轴方向延伸的轴。因而,俯仰轴P、偏转轴Y、滚动轴R彼此正交。另外,“正交”不仅包括严格的90度,还包括因制造误差和/或组装误差而稍偏离90度的范围。
此外,将以俯仰轴P为中心的旋转作为俯仰,将以偏转轴Y为中心的旋转作为偏转,将以滚动轴R为中心的旋转作为滚动。进一步,将俯仰的方向作为俯仰方向,将偏转的方向作为偏转方向,将滚动的方向作为滚动方向。
此外,将沿俯仰轴P的方向或沿偏转轴Y的方向作为移位(shift)方向。
(第1实施方式)
图1A是第1实施方式的具备透镜镜筒3和相机机身2的相机系统1的系统构成图。图1B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具备透镜镜筒3和相机机身2的相机系统1的系统构成简化示出的图。另外,图1A和图1B示出了同一相机系统1,因此,这些图中例如未包含在一幅图中的构成由另一幅图来补充,它们彼此补全。
相机系统1既可以是能够变焦的系统,也可以是无法变焦的系统。
(透镜镜筒3)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3能够相对于相机机身2装拆。此外,透镜镜筒3能够在缩筒状态(非摄影状态、收纳状态、沉入状态)和伸长状态(摄影状态)之间伸缩。
如图1A、图1B的系统构成图所示那样,透镜镜筒3具备:在内部保持作为成像光学系统的透镜组L的镜头内壳302、配置于镜头内壳302的外周的框体320、及配置于框体320的外周的镜头外壳301(例如,固定筒)等。也可以将镜头内壳302和框体320合起来作为镜头内壳。
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3中,镜头内壳302能够相对于框体320以俯仰轴P为中心在俯仰方向上旋转。此外,框体320能够相对于镜头外壳301以偏转轴Y为中心在偏转方向上旋转。
在透镜镜筒3整体的外形为圆筒形状的情况下,可以认为镜头内壳、镜头外壳、框体也是圆筒形状。但是,为了配置其他零部件等也可以在内周面或外周面设置平坦部。此外,也可以将镜头内壳、镜头外壳、框体的形状适当变形为形成平坦部、切口、厚度变化的部分等。也可以不是圆筒形状而是四棱柱那样的形状。
(镜头内壳302)
如图1A、图1B所示,透镜镜筒3的镜头内壳302具备透镜组L、移位方向防振系统330、抖动检测部325、和镜头内壳安装座326。
此外,镜头内壳302具备相对于框体320在俯仰方向上驱动镜头内壳302的俯仰驱动部322的一部分。
透镜组L是使被摄体像在配置于相机机身2的摄像元件220上成像的成像光学系统。此外,透镜组L包括防振光学系统LB。防振光学系统LB能够在移位方向上移动,校正因手抖等而造成的像模糊。
移位方向防振系统330是控制沿移位方向移动的防振光学系统LB的系统。具备保持防振光学系统LB的可动框、检测防振光学系统LB的位置的防振光学系统位置检测部、沿移位方向驱动可动框的移位驱动部332等。移位驱动部332可列举音圈电机(VCM)等。通过移位驱动部332使防振光学系统LB向抵消因摄影者的手抖等而造成的被摄体像的像模糊的方向驱动,从而像模糊得以校正。
抖动检测部325检测镜头内壳302的俯仰方向、偏转方向、滚动方向或移位方向的振动。抖动检测部325检测至少1个方向的振动即可。也可以检测所有方向的抖动。
抖动检测部325可列举陀螺仪传感器等。既可以由1个传感器构成,也可以由多个传感器构成。
镜头内壳安装座326呈具备镜头内壳结合部317的形状,与后文所述的机身内壳安装座224接触。此外,镜头内壳安装座326具有结合检测部340。详情将于后文叙述。
(框体320)
框体320具备俯仰驱动部322和俯仰方向旋转检测部323。俯仰驱动部322沿俯仰方向驱动镜头内壳302。在俯仰驱动部322驱动时,镜头内壳302沿以俯仰轴P为中心的俯仰方向旋转。
俯仰方向旋转检测部323检测镜头内壳302的俯仰方向上的旋转量。也就是说,俯仰方向旋转检测部323检测俯仰驱动部322的驱动量。通过俯仰方向旋转检测部323检测镜头内壳302的旋转量(或俯仰驱动部322的驱动量),能够判断镜头内壳302(或俯仰驱动部322)是否被正确地驱动。此外,框体320具备相对于镜头外壳301在偏转方向上驱动框体320的偏转驱动部312的一部分。
在偏转驱动部312驱动时,框体320相对于镜头外壳301被沿偏转方向驱动。伴随于此,镜头内壳302也被沿偏转方向驱动。
(镜头外壳301)
如图1A、图1B所示,镜头外壳301具备偏转驱动部312、偏转方向旋转检测部313、操作部件315、镜头外壳安装座310、和镜头控制部314。偏转驱动部312沿偏转方向驱动框体320。偏转方向旋转检测部313检测框体320的偏转方向上的旋转。也就是说,偏转方向旋转检测部313检测偏转驱动部312的驱动量。通过偏转方向旋转检测部313检测框体320的旋转量(或偏转驱动部312的驱动量),能够判断框体320(或俯仰驱动部322)是否被正确地驱动。操作部件315是由使用者操作的部件。
镜头外壳安装座310具备通信或通电用的接点311。此外,镜头外壳安装座310呈具备镜头外壳结合部316的形状。
镜头控制部314控制移位驱动部332、俯仰驱动部322、偏转驱动部312。此外,镜头控制部314在使用者操作了后文叙述的操作部件315的情况下,使透镜组L沿光轴方向移动,使焦距改变。
镜头外壳301与镜头内壳302之间由挠性印刷线路板(以下称为FPC)等布线部而电连接。
(相机机身2)
接下来,进行相机机身2的说明。
如图1A、图1B的系统构成图所示,相机机身2具备机身内壳202和机身外壳201(例如,机身固定部)。
机身内壳202具备摄像元件220、摄像元件驱动部223和机身内壳安装座224。机身外壳201具备机身控制部215、图像处理部218、机身外壳安装座210、显示部214、电池212、和操作部件213。
摄像元件220接收从成像光学系统(透镜组L)入射的光并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元件驱动部223驱动摄像元件220来进行抖动校正。机身内壳安装座224呈具备机身内壳结合部217的形状,与镜头内壳安装座326接触。此外,具有结合检测部240。详情将于后文叙述。
机身控制部215进行后文叙述的抖动校正的运算和/或控制。此外,基于操作部件213的输入等来进行各种控制。图像处理部218对从摄像元件220输出的图像数据实施图像处理。
机身外壳安装座210具备通信或通电用的接点211。此外,机身外壳安装座210呈具备机身外壳结合部216的形状。显示部214显示与摄像元件220获取的图像数据和/或各种设定相关的信息。操作部件213由使用者操作。
此外,机身外壳201与机身内壳202之间通过FPC等布线电连接。
通过以上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是能够更换透镜镜筒3的相机系统,能够使镜头内壳302和机身内壳202成为一体而进行抖动校正动作(以下称为一体驱动抖动校正)。
在该相机系统1中,相机机身2的机身外壳201与透镜镜筒3的镜头外壳301结合而成为一体。此外,相机机身2的机身内壳202与透镜镜筒3的镜头内壳302结合而成为一体。当在该状态下抖动检测部325检测到俯仰方向或偏转方向的抖动时,镜头控制部314基于其输出信号而向抵消抖动检测部325检测到的抖动的方向驱动偏转驱动部312及俯仰驱动部322。其结果是,执行抖动校正。因摄影者的手抖等而造成的被摄体像的像模糊被校正。此外,也能够同时或选择性地进行使用移位方向防振系统330的透镜移位抖动校正。而且,也可以同时或选择性地进行由未图示的驱动部沿移位方向、俯仰方向、偏转方向、滚动方向的某个方向驱动摄像元件220而进行的抖动校正。
对本实施方式的抖动校正进行详细记述。
图2是表示机身控制部215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在图2示出的流程图中,能够执行以下3种抖动校正。
(1)一体驱动抖动校正:一体地驱动镜头内壳302和机身内壳202而进行的抖动校正。
(2)镜头抖动校正:由移位方向防振系统330进行的抖动校正。沿移位方向驱动防振光学系统LB来对像模糊进行校正。
(3)摄像元件抖动校正:使摄像元件220移动而进行的抖动校正。
在使相机机身2的电源接通而开始动作时,在步骤(以下记作S)110中,机身控制部215判断是否正处于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中或动态图像的摄影中。在正处于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中或动态图像的摄影中的情况下,进至S120。在既没有进行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也没有进行动态图像的摄影的情况下,进至S160。
在S120中,机身控制部215判断抖动校正的模式是一体驱动抖动校正模式、镜头抖动校正模式、还是摄像元件抖动校正模式。由此决定之后的抖动校正的动作内容。机身控制部215例如基于使用者设定的模式来判断抖动校正的模式。或者也可以是,机身控制部215基于抖动检测部325检测到的抖动的大小来自动判断。或者,也可以是,在为相机机身2和透镜镜筒3两者均具备内壳的系统的情况下,判断为一体驱动抖动校正模式,在为至少某一个不具备内壳的系统的情况下,判断为镜头抖动校正模式或摄像元件抖动校正模式。
在S130中,机身控制部215判断抖动检测部325是否检测到了抖动。相机机身2的机身控制部215经由接点311及接点211获取抖动检测部325检测到的抖动。另外,机身控制部215获取抖动检测部325检测到的抖动的时刻不限定于S130之时。透镜镜筒3也可以在规定时刻向相机机身2发送抖动检测部325检测到的抖动。抖动检测部325能够检测俯仰方向的抖动、偏转方向的抖动、滚动方向的抖动和移位方向的抖动中的至少一个。既可以检测所有方向的抖动,也可以检测多个方向的抖动。此处,关于是否检测到抖动,例如在抖动检测部325的输出值为一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检测到了抖动。在抖动检测部325检测到俯仰方向的抖动、偏转方向的抖动、滚动方向的抖动和移位方向的抖动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进至S140。在抖动检测部325没有检测到俯仰方向的抖动、偏转方向的抖动、滚动方向的抖动以及移位方向的抖动的情况下,进至S150。
在S140中,机身控制部215对透镜镜筒3发送抖动校正指示。
在该S140中进行的抖动校正指示进行与在S120中确认的抖动校正模式对应的指示。具体而言,在S120中抖动校正的模式为一体驱动抖动校正模式的情况下,机身控制部215向透镜镜筒3发送驱动俯仰驱动部322及偏转驱动部312的指示。关于将偏转驱动部312及俯仰驱动部322向哪个方向驱动多少量的运算,是由机身控制部215基于S130中检测到的抖动来计算的,并向透镜镜筒3发送。
此外,在S120中抖动校正的模式为镜头抖动校正模式的情况下,机身控制部215向透镜镜筒3发送控制移位方向防振系统330的指示。机身控制部215基于在S130中检测到的抖动量来运算移位方向防振系统330的控制内容,并向透镜镜筒3发送。
此外,在S120中抖动校正的模式为摄像元件抖动校正模式的情况下,机身控制部215使摄像元件驱动部223驱动。通过使摄像元件驱动部223驱动,能够沿俯仰方向、偏转方向、滚动方向、移位方向中的某个方向驱动摄像元件220。由此进行像模糊的校正。在抖动校正的模式为摄像元件抖动校正模式的情况下,无需向透镜镜筒3发送抖动校正指示,机身控制部控制摄像元件驱动部223即可。
镜头控制部314根据来自机身控制部215的指示,进行驱动各致动器(偏转驱动部312、俯仰驱动部322、移位方向防振系统330所具备的移位驱动部332)的控制。
在机身控制部215进行的抖动校正的运算中,至少需要抖动检测部325的检测值、与抖动检测部325的设置位置相关的信息、和透镜镜筒3的重心位置信息(或镜头内壳302的重心位置信息)。使用这些信息来计算各抖动校正所需的抖动校正指示的参数,并将其发送到镜头控制部314。另外,抖动校正的运算也可以由镜头控制部314进行。
在S150中,机身控制部215进行电源是否断开的判断。如果电源未断开,则返回S110,如果电源断开,则动作结束。
在S160中,机身控制部215进行是否为静态图像的显示中的判断。在静态图像的显示中的情况下,进至S170。在没有显示静态图像的情况下,进至S150。
在S170中,机身控制部215继续静态图像的显示,返回S150。
图3是示出镜头控制部314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在S210中,镜头控制部314进行是否从相机机身2接收到了抖动校正指示(在图2的S140中机身控制部215发送的抖动校正指示)的判断。在接收到了抖动校正指示的情况下,进至S220,在没有接收到抖动校正指示的情况下,进至S230。
在S220中,镜头控制部314根据抖动校正指示,驱动各致动器来进行抖动校正动作。另外,从相机机身2接收到的抖动校正指示中包含该S220中将哪个致动器向哪个方向驱动多少量的信息。
在S230中,镜头控制部314进行电源是否断开的判断。如果电源未断开,则返回S210,如果电源断开,则动作结束。
接下来,按每个构成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的细节部分。
(1.安装座构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3具备设置于镜头外壳301的镜头外壳结合部316、和设置于镜头内壳302的镜头内壳结合部317。此外,相机机身2具备设置于机身外壳201的机身外壳结合部216、和设置于机身内壳202的机身内壳结合部217。
由这些各结合部构成卡口。镜头外壳结合部316和机身外壳结合部216能够结合(也可以卡合)或分离。同样地,镜头内壳结合部317和机身内壳结合部217能够结合(也可以卡合)或分离。它们的结合或分离通过卡口进行。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透镜镜筒3成为能够相对于相机机身2装拆自如的构成。
在该相机系统1中,在将透镜镜筒3安装于相机机身2时,使用者使透镜镜筒3的镜头外壳301相对于机身外壳201旋转规定角度(例如,60°),从而与相机机身2的机身外壳201结合。更具体而言,使镜头外壳结合部316与机身外壳结合部216卡合。伴随镜头外壳301相对于机身外壳201的旋转,镜头内壳302也旋转,因此,镜头内壳结合部317与机身内壳结合部217卡合,透镜镜筒3的镜头内壳302与相机机身2的机身内壳202结合。需要说明的是,拆下透镜镜筒3的动作与之相反。
此处,镜头内壳302没有相对于镜头外壳301固定,能够相对于镜头外壳301在规定范围移动。也就是说,镜头内壳302与镜头外壳301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发生变化。此外,机身内壳202没有相对于机身外壳201固定,能够相对于机身外壳201在规定范围移动。也就是说,机身内壳202与机身外壳201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发生变化。像这样,内壳与外壳的位置关系没有固定,因此,在相对于相机机身2装拆透镜镜筒3时,存在未可靠地进行镜头内壳302与机身内壳202的装拆的情况。于是,考虑通过以下这样的构成来进行镜头内壳302与机身内壳202的装拆。
(1-1.内壳锁定机构)
作为能够进行镜头内壳302与机身内壳202的装拆的构成,可列举相对于镜头外壳301在规定位置固定(锁定)镜头内壳302的锁定机构。
图4是说明相对于镜头外壳301锁定镜头内壳302的镜头锁定机构的一例的图。图4的(a)表示锁定状态,图4的(b)表示非锁定状态。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在透镜镜筒3的镜头外壳301安装有DC电机(直流电机)401和蜗杆402。此外,在镜头内壳302的筒状部分的周围,可转动地安装有锁定环403。
在锁定环403的周围形成有齿轮部404,此外,在蜗杆402与齿轮部404之间配置有齿轮部件405。
在锁定时,驱动DC电机401使蜗杆402旋转,从而经由齿轮部件405、齿轮部404使锁定环403旋转。
这样一来,设置于锁定环403的内周侧的突出部406与设置于镜头内壳302的突出部407接触,并对其进行按压。
由此,镜头内壳302相对于镜头外壳301固定。
在解除锁定时,向反方向驱动DC电机401使蜗杆402旋转,从而经由齿轮部件405、齿轮部404使锁定环403向反方向旋转。
这样一来,设置于锁定环403的内周侧的突出部406与设置于镜头内壳302的突出部407成为非接触状态,镜头内壳302相对于镜头外壳301的固定被解除。
另外,也可以与相机机身2和透镜镜筒3的装拆连动而以机械方式使锁定环403旋转。
对于机身侧也同样,可列举相对于机身外壳201在规定位置固定(锁定)机身内壳202的锁定机构。
图5是说明相对于机身外壳201锁定机身内壳202的机身锁定机构的一例的图。图5的(a)示出了机身内壳202与机身外壳201被锁定的状态,图5的(b)示出了机身内壳202与机身外壳201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
在图5的机身锁定机构中,在机身外壳201设置有由未图示的致动器驱动的爪部241、242。能够通过使该爪部241、242移动来切换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另外,也可以与相机机身2和透镜镜筒3的装拆连动而以机械方式使爪部241、242移动。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对于镜头外壳301在规定位置锁定镜头内壳302的机构称为镜头锁定机构,将相对于机身外壳201在规定位置锁定机身内壳202的机构称为机身锁定机构。这样的镜头锁定机构和/或机身锁定机构可考虑以机械方式解除锁定的构成。例如,与透镜镜筒3的装拆连动地使镜头锁定机构及机身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或者也可以是与未图示的开关连动地使镜头锁定机构及机身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这样的构成。此外,也可以是由未图示的电机以电气方式对镜头锁定机构和/或机身锁定机构解除锁定的构成。例如,在检测到安装了透镜镜筒3时,驱动未图示的电机,解除镜头锁定机构及机身锁定机构的锁定。或者也可以在通过开关和/或操作部件213被操作而检测到锁定解除的指示时,驱动未图示的电机,解除镜头锁定机构及机身锁定机构的锁定。该情况下,未图示的电机设置于透镜镜筒3和相机机身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镜头内壳302虽然相对于镜头外壳301具有可摇动程度的自由度,但其可动范围受到物理上的(机械上的)限制。同样地,机身内壳202虽然相对于机身外壳201具有可摇动程度的自由度,但其可动范围受到物理上的(机械上的)限制。因而,构成为即使在镜头锁定机构或机身锁定机构不工作或未设置的情况下,内壳虽然相对于外壳侧的旋转具有规定的自由度,但也会追随该旋转而旋转。
(1-2.中心轴(旋转轴)的对合机构)
透镜镜筒3被支承为镜头内壳302相对于镜头外壳301摇动自如,因此,可想到镜头内壳302因自重而下坠的状态和/或镜头内壳302相对于镜头外壳301倾斜的状态。若要在这样的状态下将透镜镜筒3安装到相机机身2,则存在镜头外壳301的旋转轴与镜头内壳302的旋转轴错位因而无法顺利地将透镜镜筒3安装到相机机身2的情况。对于机身内壳202和机身外壳201也是同样的。
于是,作为能够进行镜头内壳302和机身内壳202的装拆的构成的第2例,对在镜头外壳301旋转时使镜头内壳302的旋转轴与镜头外壳301的旋转轴对准的轴对准机构进行说明。
图6是与光轴平行地从被摄体侧观察轴对准机构的主视图。
如图6所示,该轴对准机构中,伴随镜头内壳302以其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镜头内壳结合部317(例如,爪部)边被引导部件224c引导边旋转,由此使镜头内壳302和镜头外壳301卡合,其中引导部件224c以内径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于机身内壳安装座224。
通过该轴对准机构,镜头内壳结合部317与机身内壳结合部217卡合。因而,即使在镜头外壳301的旋转轴与镜头内壳302的旋转轴不一致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透镜镜筒3顺畅地安装于相机机身2。从此方面来说,能够提高相机系统1的实用性、便利性。
此外,在从相机机身2取下透镜镜筒3时,使透镜镜筒3的镜头外壳301反向旋转规定角度(例如,60°),解除与相机机身2的机身外壳201的卡合状态。在向取下透镜镜筒3的方向旋转时,镜头内壳302追随镜头外壳301的旋转而也旋转。其结果是,在从机身外壳结合部216拆下镜头外壳结合部316的同时,镜头内壳结合部317被从机身内壳结合部217拆下,至此透镜镜筒3的拆取作业结束。
另外,也可以代替这样的轴对准机构,以使镜头内壳302的旋转轴与镜头外壳301的旋转轴一致的方式驱动致动器(未图示)而使镜头内壳302适当移动,从而使镜头内壳302的旋转轴与镜头外壳301的旋转轴对准。也可以使用上述锁定机构将内壳的旋转轴和外壳的旋转轴对准。
(1-3.安装座旋转量的对合机构)
在相机系统1中,如上所述,内壳侧相对于外壳侧具有自由度。因而,可想到在对相机机身2安装透镜镜筒3时,镜头内壳302的旋转量(旋转角度)不足,导致成为未正确地进行机身内壳结合部217与镜头内壳结合部317的结合的状态。
于是,对安装座旋转量的对合机构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对相机机身安装透镜镜筒的步骤的图。是与光轴平行地从被摄体侧观察的主视图。
构成为在机身外壳结合部216与镜头外壳结合部316开始卡合前,机身内壳结合部217与镜头内壳结合部317开始卡合。
例如,在从图7的(a)所示的状态使镜头外壳30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例如5°时,如图7的(b)所示,镜头内壳结合部317开始卡住机身内壳结合部217。此时,镜头外壳结合部316处于尚未卡住机身外壳结合部216的状态。从该状态使镜头外壳301沿顺时针方向进一步旋转例如5°(从图7的(a)所示的状态旋转10°)时,如图7的(c)所示,镜头外壳结合部316开始卡住机身外壳结合部216。在从该状态使镜头外壳301沿顺时针方向进一步旋转例如40°(从图7的(a)所示的状态旋转50°)时,如图7的(d)所示,镜头内壳结合部317完全卡住机身内壳结合部217而与之结合。此时,镜头外壳结合部316没有完全卡住机身外壳结合部216。因而,通过使镜头外壳301进一步旋转,镜头外壳结合部316完全卡住机身外壳结合部216而与之结合。另外,也可以在镜头内壳结合部317与机身内壳结合部217结合的几乎同时将镜头外壳结合部316与机身外壳结合部216结合。
像这样对镜头内壳结合部317和机身内壳结合部217开始卡住的时刻与镜头外壳结合部316和机身外壳结合部216开始卡住的时刻设置差值。具体而言,镜头内壳结合部317和机身内壳结合部217开始卡住的时刻比镜头外壳结合部316和机身外壳结合部216开始卡住的时刻早。由此,能够防止镜头内壳302的旋转量(旋转角度)不足而未正确地进行机身内壳结合部217与镜头内壳结合部317的结合。因而,能够提高实用性、便利性。
由此,能够防止在对相机机身2安装透镜镜筒3时镜头内壳302的旋转量(旋转角度)不足而导致机身内壳安装座224与镜头内壳安装座326的结合不充分。
对此,也可以与镜头外壳结合部316相对于机身外壳结合部216的卡合角度相比,使镜头内壳结合部317相对于机身内壳结合部217的卡合角度小。采用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达成同样的目的。
还能够构成为,设置致动器,在透镜镜筒3的镜头外壳301与相机机身2的机身外壳201结合时,将其作为触发,使透镜镜筒3的镜头内壳302与相机机身2的机身内壳202结合。此外,也可以将使用者按下按钮(未图示)作为触发而执行同样的动作。
上述1-1至1-3的机构既可以单独构成,也可以适当组合。
(1-4.结合部的保持机构)
此外,相机系统1设置有防止结合部松缓的机构(结合部的保持机构)。例如,在镜头内壳结合部317与机身内壳结合部217通过卡口机构卡合的情况下,难以发生镜头内壳结合部317与机身内壳结合部217在光轴方向上的相对偏移,但担心在以光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发生偏移。因而,对抑制该以光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偏移的机构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相机系统1具备保持(固定、锁定)镜头内壳结合部317与机身内壳结合部217的结合的内壳结合保持机构。此外,具备保持(固定、锁定)镜头外壳结合部316与机身外壳结合部216的结合的外壳结合保持机构。因而,能够防止在相机系统1的使用中机身内壳202和镜头内壳302在以光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偏移而导致结合(卡合)脱离。此外,能够防止在相机系统1的使用中机身外壳201和镜头外壳301在以光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偏移而导致结合(卡合)脱离。需要说明的是,外壳结合保持机构及内壳结合保持机构可以是任意方式的机构,例如,能够使用机械方式、电气方式、磁方式的机构。
另外,该保持机构也可以仅具备外壳结合保持机构。这是因为内壳相对于外壳的可动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只要外壳侧牢固地结合(卡合),则内壳侧的结合(卡合)脱离的可能性就低。也就是说,只要具备外壳结合保持机构就能够保持内壳侧的结合(卡合)。通过也具备内壳结合保持机构,则还能够抑制内壳侧的在以光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偏移。
而且,相机系统1还具备将基于外壳结合保持机构对镜头外壳301与机身外壳201的结合解除的解除机构。通过操作解除机构,基于外壳结合保持机构的锁定被解除。此外,与解除机构操作连动地,基于内壳结合保持机构的锁定也被解除。因而,相机系统1利用解除机构解除基于外壳结合保持机构的锁定,并且还解除基于内壳结合保持机构的锁定。由此,能够容易地实施透镜镜筒3的装拆。
图8是示出了防止结合部松缓(例如,以光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的偏移)的机构(结合部保持机构)的一例的图。图8中的上下方向作为沿透镜镜筒3的光轴的方向示出。
具体而言,例如,如图8的(a)所示,通过外壳安装座结合销231将机身外壳结合部216与镜头外壳结合部316的结合锁定,从而将镜头外壳301固定于机身外壳201。外壳安装座结合销231被弹簧234向图中下方施力。
此外,通过内壳安装座结合销232将机身内壳结合部217与镜头内壳结合部317的结合锁定,从而将镜头内壳302固定于机身内壳202。内壳安装座结合销232被弹簧234向图中下方施力。
而且,以横跨这些外壳安装座结合销231、内壳安装座结合销232的方式,升降自如地设置有连动杆233。连动杆233设置为能够在沿透镜镜筒3的光轴的方向(图8中的上下方向)上移动。此处,也可以构成为,外壳安装座结合销231和连动杆233以能够一体地移动的方式嵌合。另一方面,内壳安装座结合销232和连动杆233以机身内壳202能够相对于机身外壳201摇动的方式在内壳安装座结合销232的径向上设置充分的可动范围而卡合。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因机身内壳202的摇动而引起的内壳安装座结合销232与连动杆233在图8中上下方向上的干涉,能够由弹簧235的伸缩吸收。
另外,例如使用者通过手动来操作连动杆233。即,在使连动杆233向图8中的上方移动时,如图8的(b)所示,外壳安装座结合销231被连动杆233推起,使外壳结合锁定(即将机身外壳结合部216与镜头外壳结合部316的结合锁定)解除。与此同时,内壳安装座结合销232也被连动杆233推起,使内壳结合锁定(即将机身内壳结合部217与镜头内壳结合部317的结合锁定)解除。
因而,仅通过操作解除机构,不仅能够解除外壳结合锁定还能够解除内壳结合锁定,能够容易地装拆透镜镜筒3。此外,在将透镜镜筒3安装于相机机身2时,能够仅通过使透镜镜筒3旋转至规定位置而自动地进行外壳结合锁定及内壳结合锁定。通过以上方式,能够提高相机系统1的实用性、便利性。
另外,不限定于上述那样的外壳结合保持机构及内壳结合保持机构。例如,关于内壳结合保持机构,也可以利用致动器等而以电气方式进行内壳结合锁定。该情况下,优选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即在通过解除机构的操作(例如,连动杆233的移动)而解除了外壳结合锁定的情况下,与之连动地,使用致动器解除内壳结合锁定。
(2.检测内壳安装座的结合的构成)
使用者能够通过目测而容易地确认外壳侧的状态,与此相对,使用者无法通过目测对内壳侧进行确认。因而,使用者无法通过目测确认镜头内壳302和机身内壳202是否正确地结合。
因而,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具备检测(检查)内壳彼此是否正确地结合的检测部。换言之,具备检测内壳彼此的卡合状态的检测部。
如图1A、图1B及图7所示,在机身内壳202设置有结合检测部240。此外,在镜头内壳302设置有结合检测部340。通过这些结合检测部240和结合检测部340,能够检测内壳彼此是否正确地结合。这样的检测部能够通信或通电。
在机身内壳202和镜头内壳302没有正确地结合的状态(例如图7的(a)、(b)、(c)等)下,结合检测部240与结合检测部340不接触。
另一方面,在机身内壳202与镜头内壳302正确地结合的状态(例如,图7的(d)等)下,结合检测部240与结合检测部340接触。结合检测部彼此能够通过接触而通电或通信。
因而,在结合检测部240与结合检测部340接触而检测到通电或通信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镜头内壳302与机身内壳202正确地结合。此外,在结合检测部240与结合检测部340没有接触而没有检测到通电或通信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镜头内壳302与机身内壳202没有正确地结合。这样的判断既可以由镜头控制部314进行,也可以由机身控制部215进行。通过设置结合检测部240及结合检测部340,能够判断无法从外观判断的机身内壳202与镜头内壳302的结合状态。
图9是表示与使用了结合检测部240及结合检测部340的结合状态的检测相关的机身控制部215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镜头控制部314也可以进行图9示出的动作。
在相机机身2的电源被接通而开始动作时,在S310中,机身控制部215判断结合检测部240及结合检测部340的通电(或通信)是否正确地进行,即,机身内壳202和镜头内壳302是否处于正确地结合(卡合)的状态。在S310中,在判断为进行着通电或通信(镜头内壳302与机身内壳202结合)的情况下,进至S320。在判断为没有进行通电或通信(镜头内壳302与机身内壳202没有结合)的情况下,进至S340。
在S320中,机身控制部215继续相机系统1的动作。然后进至S330。
在S330中,机身控制部215进行电源是否断开的判断。如果电源没有断开,则返回S310,如果电源断开,则结束动作。
在S340中,机身控制部215进行安装的透镜镜筒是否是具备内壳的透镜镜筒的判断。例如,机身控制部215经由镜头外壳301具备的接点311及机身外壳201具备的接点211,从透镜镜筒3接收与透镜镜筒3相关的信息。该与透镜镜筒3相关的信息中含有表示是否是具备内壳的透镜镜筒的信息。如果与透镜镜筒3相关的信息中含有表示是具备内壳的透镜镜筒的信息(或如果未含有表示是不具备内壳的透镜镜筒的信息),则机身控制部215判断为安装的透镜镜筒具备内壳,进至S350。此外,如果在与透镜镜筒3相关的信息中不含有表示是具备内壳的透镜镜筒的信息(或如果含有表示是不具备内壳的透镜镜筒的信息),则机身控制部215判断为安装的透镜镜筒不具备内壳,进至S320。
此处,在不具备镜头内壳302的未图示的透镜镜筒(例如,以往的相机系统中使用的透镜镜筒等)安装于相机机身2的情况下,即使该透镜镜筒与相机机身2正确地结合,也因未在该透镜镜筒设置结合检测部340,而无法进行结合检测部240与结合检测部340的通电或通信。即使在安装了这样的不具备镜头内壳302的透镜镜筒时,作为能够进行拍摄的方式的便利性高。
于是,在具备镜头内壳302的透镜镜筒3被安装于相机机身2时,经由机身外壳201及镜头外壳301的接点211及接点311,从透镜镜筒3向相机机身2发送透镜镜筒3具备镜头内壳302的意旨的信息。通过此种方式,相机机身2能够识别安装的透镜镜筒是否具备镜头内壳302。因而,不仅存在将具备镜头内壳302的透镜镜筒3安装于相机机身2的可能性,还有将不具备镜头内壳302的透镜镜筒安装于相机机身2的可能性,即使如此,也能够准确地通知使用者透镜镜筒3的镜头内壳302是否与相机机身2的机身内壳202正确地结合,此外,在将不具备镜头内壳302的透镜镜筒安装于相机机身2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拍摄。
在S350中,处于在S310中判断为机身内壳202与镜头内壳302未处于正确地结合的状态、而且判断为安装的透镜镜筒是具备镜头内壳302的镜筒的状态。因而,机身控制部215通过声音、显示、光等向使用者通知机身内壳202与镜头内壳302没有正确地结合的意旨。另外,也可以除通知之外、或代替通知而使相机系统1的动作暂时中断等。
另外,除上述动作之外,也可以在检测到透镜镜筒3的镜头内壳302与相机机身2的机身内壳202结合的情况下,向使用者通知该意旨。
而且,上述结合检测部(240、340)也能够用作检测机身内壳202与镜头内壳302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即成为非结合的状态的非结合检测部。该情况下,能够在例如检测到机身内壳202与镜头内壳302的结合脱离的情况下,通过声音、显示、光等向使用者通知该意旨。
(3.强制解除机构)
为了即使在镜头内壳302因某种原因牢固地安装于机身内壳202而难以取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相机机身2和透镜镜筒3解除,相机系统1还具备强制解除机构。此处,镜头内壳302牢固地安装于机身内壳202的情况可想到例如镜头内壳结合部317在发生变形等异常状态下被安装于机身内壳结合部217而难以取下的情况。此外,可以想到在相机机身2安装有透镜镜筒3的状态下相机系统1掉落等时,机身内壳202或镜头内壳302成为相对于机身外壳201或镜头外壳301倾斜地安装的状态,导致透镜镜筒3的拆取困难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不设置任何对策(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强制解除机构),则存在即便使镜头外壳301旋转,也无法解除镜头内壳302与机身内壳202的结合的隐患。该情况下,无法从相机机身2取下透镜镜筒3。
于是,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具备从镜头外壳301的外侧直接使镜头内壳302旋转、从而将机身内壳202与镜头内壳302的结合状态解除的结合解除机构(强制解除机构)。
图10是表示结合解除机构的概要的图。
如图10所示,该结合解除机构由操作销303和嵌合孔302a构成,该操作销303根据需要能够升降自如(在镜头外壳301的径向上移动自如)地安装于镜头外壳301的长孔301a,该嵌合孔302a形成于镜头内壳302的表面。此处,长孔301a形成为沿镜头外壳301的周向(旋转方向)延伸。
因而,在镜头内壳302牢固地安装于机身内壳202而即便使镜头外壳301旋转镜头内壳302也不旋转的情况下,安装操作销303使其嵌合于镜头内壳302的嵌合孔302a,并在该状态下使操作销303沿镜头外壳301的周向移动,由此能够使镜头内壳302强制旋转。因而,能够提高相机系统1的可靠性,即使在紧急时也能够容易地应对。
另外,关于操作销303,以作为与透镜镜筒3分体的零部件来准备操作销30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操作销303也可以采用一体地安装于透镜镜筒3的配件。此外,也可以设置遮蔽长孔301a的存在的盖。
(4.代替卡口的其他安装座构成)
在以上说明中,列举镜头内壳结合部317、镜头外壳结合部316、机身内壳结合部217、机身外壳结合部216构成卡口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安装座的方式不限定于卡口型,也可以采用其他构成。例如,可列举销、弹簧、磁铁等。
图11是表示内壳侧的安装座构成的变形方式的图。
代替上述卡口方式,该变形方式采用了销卡合方式。
即,如图11的(a)所示,机身内壳安装座224具有圆环状的安装座主体224f。在安装座主体224f,在其圆周上以180°间隔形成有2个卡定孔224d。此外,在安装座主体224f,以位于2个卡定孔224d之间的方式以180°间隔埋设有2个圆弧状的磁体224e。
另一方面,如图11的(b)所示,镜头内壳安装座326具有圆环状的安装座主体326f。在安装座主体326f,在其圆周上,与机身内壳安装座224的2个卡定孔224d对应地以180°间隔形成有2个凹部326b。在各凹部326b分别经由螺旋弹簧326c弹性且进退自如地安装有前端为半球形状的圆柱状(所谓子弹状)的卡合销326d。
在这样的销卡合方式的机身内壳安装座224及镜头内壳安装座326中,能够在通过使2个卡合销326d卡合于2个凹部326b而将镜头内壳安装座326相对于机身内壳安装座224定位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磁体224e的磁力将镜头内壳安装座326固定于机身内壳安装座224。其结果是,能够高精度且简易地使透镜镜筒3的镜头内壳302与相机机身2的机身内壳202结合。
这样的销卡合方式与卡口方式同样,采用了机械方式而非电气方式,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将电池212意外切断导致镜头内壳安装座326从机身内壳安装座224脱落的问题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另外,该销卡合方式不限定于机身内壳安装座224与镜头内壳安装座326的结合,也可以用于机身外壳安装座210与镜头外壳安装座310的结合。
(5.接点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如前文所述,在机身外壳201的被摄体侧端部设置有通信或通电用的接点211。此外,在镜头外壳301的机身侧端部设置有通信或通电用的接点311。因而,相机机身2与透镜镜筒3之间的电信号及电力的授受能够全部在外壳侧进行。由此,即使在将不具备镜头内壳302或机身内壳202的以往的相机系统与镜头外壳301或机身外壳201结合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以往的相机系统进行通信或通电。由此,能够对相机系统1装拆以往的相机系统来使用。
此外,偏转驱动部312或俯仰驱动部322设置于镜头外壳301,因此,如果在配置有偏转驱动部312或俯仰驱动部322的外壳侧进行相机机身2与透镜镜筒3之间的电信号及电力的授受,则能够将内部的FPC等的个数及大小抑制于最小限度。若将FPC配置于内壳与外壳之间,则对内壳的摇动而言会成为负荷,从该角度来看,在相机系统1中减少/减小FPC也会带来巨大的效果。
此外,相机系统1的透镜镜筒3中,接点311设置于镜头外壳301,因此,对于不具备机身内壳202的相机机身(未图示)也能够安装该透镜镜筒3来使用。此时,在透镜镜筒3中,能够通过由上述镜头锁定机构预先将镜头内壳302锁定于镜头外壳301,而将透镜组L的光轴发生抖动的事态防患于未然。
该情况下,只要预先对相机系统1的透镜镜筒3赋予移位方向防振系统330,则即使在安装于不具备机身内壳202的相机机身的情况下,也能够执行镜头抖动校正。此外,只要具备向俯仰、偏转、滚动、移位的某个方向驱动摄像元件而进行的摄像元件抖动校正,就能够执行抖动校正。此外,在相机系统1的透镜镜筒3不具备这样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驱动透镜镜筒3的镜头内壳302整体来执行抖动校正。
另外,对接点311和接点211设置于外壳侧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设置于内壳侧。也可以设置于外壳侧和内壳侧。驱动透镜组L的变焦致动器设置于镜头内壳302,因此,优选与变焦致动器的驱动相关的信息利用设置于内壳侧的接点211及311。像这样,优选在位于具备待控制对象那一侧(内壳侧或外壳侧)的接点处收发该控制所需的信息。
(其他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相机系统1的透镜镜筒3构成为镜头内壳302不会沿光轴方向从镜头外壳301向后方(相机机身2侧)突出。因此,即使在安装于不具备机身内壳202的相机机身的情况下,安装时自不用说,在抖动校正时也不存在镜头内壳302与相机机身的零部件(反射镜、快门等)干涉的隐患。此外,在对不具备机身内壳202的相机机身安装了透镜镜筒3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利用致动器(未图示)使镜头内壳302整体向前方(被摄体侧)移动,而使镜头内壳302不与相机机身的零部件干涉。
另一方面,在相机系统1的相机机身2中,接点211设置于机身外壳201。因此,还能够将不具备镜头内壳302的透镜镜筒(未图示)安装于该相机机身2来使用。此时,在相机机身2中,能够通过由上述机身锁定机构预先将机身内壳202锁定于机身外壳201,而将摄像元件220的位置发生抖动的事态防患于未然。
需要说明的是,相机系统1的相机机身2构成为机身内壳202不会沿光轴方向从机身外壳201向前方(被摄体侧)突出。因此,即使在安装不具备镜头内壳302的透镜镜筒的情况下,装着时自不用说,抖动校正时也不存在机身内壳202与透镜镜筒的零部件(位于透镜组L的最后方(相机机身2侧)的透镜等)干涉的隐患。此外,在将不具备镜头内壳302的透镜镜筒安装于相机机身2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利用致动器(未图示)使机身内壳202整体向后方移动,而使机身内壳202不与透镜镜筒的零部件干涉。
(第2实施方式)
图12A是第2实施方式的具备透镜镜筒3和相机机身2的相机系统1的系统构成图。图12B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具备透镜镜筒3和相机机身2的相机系统1的系统构成简化示出的图。另外,与先前的图1A及图1B的关系同样,图12A和图12B表示同一相机系统1,因此,这些图中例如未包含在一幅图中的构成由另一幅图来补充,它们彼此补全。
如图12A、12B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中,相机机身2侧的接点211未设置于机身外壳201而是设置于机身内壳202。此外,机身控制部215未设置于相机机身2的机身外壳201而是设置于机身内壳202。
此外,透镜镜筒3侧的接点311未设置于镜头外壳301而是设置于镜头内壳302。此外,镜头控制部314未设置于透镜镜筒3的镜头外壳301而是设置于镜头内壳302。
其他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对同一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2实施方式中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接点211、接点311分别设置于机身内壳202、镜头内壳302,因此,能够不经由FPC从电池212对设置于镜头内壳302的电气零部件(例如,变焦用致动器、移位方向防振系统330等)供给电力,与之相应地能够削减FPC。此外,能够不经由FPC地相对于设置于镜头内壳302的电气零部件收发电信号,与之相应地能够削减FPC。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透镜镜筒3的镜头内壳302相对于镜头外壳301的自由度(摇动范围的大小),并且减少因FPC引发的故障。
另外,接点211、接点311设置有与其通信量相应的个数,因此,能够准确地执行与设置于镜头内壳302的电气零部件进行的电信号的收发。
(变形方式)
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和/或变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相机机身2中通过FPC将机身外壳201与机身内壳202电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通过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近场通信等无线通信,在这些机身外壳201、机身内壳202间收发电信号。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透镜镜筒3中通过FPC将镜头外壳301与镜头内壳302电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利用Wi-Fi、近场通信等无线通信,在这些镜头外壳301、镜头内壳302间收发电信号。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卡口方式和销卡合方式的安装座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代替这些方式而采用其他方式(磁铁和/或弹簧等),或并用这些方式和/或其他方式(磁铁和/或弹簧等)。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为了进行一体驱动抖动校正而设置俯仰驱动部322和偏转驱动部312这2个致动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能够在俯仰方向及偏转方向这两个方向上驱动的致动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即不设置框体320。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透镜镜筒3具备俯仰驱动部322和偏转驱动部31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相机机身2具备俯仰驱动部322或偏转驱动部312。既可以是两个驱动部均设置于相机机身2,也可以是一个驱动部设置于相机机身2而另一个驱动部设置于透镜镜筒3。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沿俯仰方向或偏转方向驱动镜头内壳302及机身内壳202来进行抖动校正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沿移位方向驱动镜头内壳302及机身内壳202来进行抖动校正。该情况下,代替俯仰驱动部322和偏转驱动部312,而设置能够沿移位方向驱动的驱动部,并在移位方向上驱动镜头内壳302或框体320。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透镜镜筒3具备一体驱动抖动校正、镜头抖动校正及摄像元件抖动校正的功能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既可以是具备一体驱动抖动校正、镜头抖动校正和摄像元件抖动校正中的至少1个的构成,也可以是具备多个抖动校正的构成。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设置有抖动检测部32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抖动检测部也可以具有多个。也可以将多个抖动检测部中的某个设置于镜头外壳301、机身内壳202或机身外壳201。
另外,各实施方式及变形方式也可以任意地组合。此外,并非通过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来进行限定。
附图标记说明
1 相机系统
2 相机机身
3 透镜镜筒
201 机身外壳
202 机身内壳
210 机身外壳安装座
211 接点
212 电池
213 操作部件
214 显示部
215 机身控制部
216 机身外壳结合部
217 机身内壳结合部
218 图像处理部
220 摄像元件
223 摄像元件驱动部
224 机身内壳安装座
224c 引导部件
224d 卡定孔
224e 磁体
224f 安装座主体
231 外壳安装座结合销
232 内壳安装座结合销
233 连动杆
240 结合检测部
241 爪部
242 爪部
301 镜头外壳
301a 长孔
302 镜头内壳
302a 嵌合孔
303 操作销
310 镜头外壳安装座
311 接点
312 偏转驱动部
313 偏转方向旋转检测部
314 镜头控制部
315 操作部件
316 镜头外壳结合部
317 镜头内壳结合部
320 框体
322 俯仰驱动部
323 俯仰方向旋转检测部
325 第1抖动检测部
326 镜头内壳安装座
326b 凹部
326c 螺旋弹簧
326d 卡合销
326f 安装座主体
330 移位方向防振系统
332 移位驱动部
340 结合检测部
401 电机
402 蜗杆
403 锁定环
404 齿轮部
405 齿轮部件
406 突出部
407 突出部
L 透镜组。

Claims (9)

1.一种透镜镜筒,能够对相机机身装拆,该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1筒,其具有与所述相机机身的第1部卡合的第1卡合部;和
第2筒,其配置于所述第1筒的内侧,且具有光学系统和与所述相机机身的第2部卡合的第2卡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和所述第1卡合部开始卡合的时刻与所述第2部和所述第2卡合部开始卡合的时刻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部和所述第2卡合部开始卡合后,所述第1所述第1部和所述第1卡合部开始卡合。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部或所述第2卡合部具有卡口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具备相对于所述第1筒驱动所述第2筒的驱动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所述第1筒的动作或所述第2筒的动作的检测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筒具备与所述相机机身进行通信的通信部。
8.一种相机机身,在相机机身上能够装拆透镜镜筒,该相机机身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1框体,其具有与所述透镜镜筒的第1筒卡合的第1卡合部;和
第2框体,其配置于所述第1框体的内侧,且具有摄像元件和与所述透镜镜筒的第2筒卡合的第2卡合部。
9.一种相机系统,其是相机机身和透镜镜筒能够装拆的相机系统,该相机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相机机身具备:
第1框体;和
第2框体,其具有摄像元件,
所述透镜镜筒具备:
第1筒,其与所述第1框体卡合;和
第2筒,其具有光学系统且与所述第2框体卡合。
CN201780090040.1A 2017-04-26 2017-04-26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Active CN1105739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6639 WO2018198256A1 (ja) 2017-04-26 2017-04-26 レンズ鏡筒、カメラボディ、カメラ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3961A true CN110573961A (zh) 2019-12-13
CN110573961B CN110573961B (zh) 2021-10-08

Family

ID=63919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0040.1A Active CN110573961B (zh) 2017-04-26 2017-04-26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2879B2 (zh)
JP (1) JP7014224B2 (zh)
CN (1) CN110573961B (zh)
WO (1) WO201819825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3962A (zh) * 2017-04-26 2019-12-13 株式会社尼康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45956A (ja) * 2018-02-19 2019-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52276A (ja) * 1986-12-16 1988-06-24 Canon Inc 水中撮影装置
JPS63280229A (ja) * 1987-05-13 1988-11-17 Nikon Corp 防水カメラ及び防水カメラ用交換レンズ
JPH05333416A (ja) * 1992-06-03 1993-12-17 Nikon Corp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のレンズ着脱装置
CN1971327A (zh) * 2005-11-22 2007-05-3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和透镜镜筒系统
CN102385140A (zh) * 2010-09-06 2012-03-21 株式会社尼康 相机用配件、配件接环、相机主体及相机主体接环
JP2015121755A (ja) * 2013-12-25 2015-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6141239A (ja) * 2015-02-02 2016-08-08 五洋建設株式会社 水上観測装置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構造物の点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70731B2 (ja) * 1994-01-26 1998-07-02 株式会社ニコン 防水カメラ用交換レンズ
JP4572780B2 (ja) 2005-09-09 2010-11-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0191007A (ja) 2009-02-16 2010-09-02 Sony Corp 電子機器用ソフトケース
CN101860166B (zh) * 2009-04-08 2013-05-0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致动器及防震相机模组
TWI440918B (zh) * 2011-07-20 2014-06-11 Ability Entpr Co Ltd 影像擷取裝置及其鏡頭模組
JP2013140285A (ja) 2012-01-05 2013-07-18 Sony Corp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13174773A (ja) * 2012-02-27 2013-09-05 Xacti Corp カメラの防水構造
JP6065902B2 (ja) * 2012-02-29 2017-01-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補正光学系、アタッチメント、防水レンズポート、防水カメラケース、及び、光学系
JP6672696B2 (ja) * 2015-10-22 2020-03-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ボディ
CN110573962B (zh) * 2017-04-26 2022-03-25 株式会社尼康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52276A (ja) * 1986-12-16 1988-06-24 Canon Inc 水中撮影装置
JPS63280229A (ja) * 1987-05-13 1988-11-17 Nikon Corp 防水カメラ及び防水カメラ用交換レンズ
JPH05333416A (ja) * 1992-06-03 1993-12-17 Nikon Corp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のレンズ着脱装置
CN1971327A (zh) * 2005-11-22 2007-05-3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和透镜镜筒系统
CN102385140A (zh) * 2010-09-06 2012-03-21 株式会社尼康 相机用配件、配件接环、相机主体及相机主体接环
JP2015121755A (ja) * 2013-12-25 2015-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6141239A (ja) * 2015-02-02 2016-08-08 五洋建設株式会社 水上観測装置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構造物の点検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3962A (zh) * 2017-04-26 2019-12-13 株式会社尼康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CN110573962B (zh) * 2017-04-26 2022-03-25 株式会社尼康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US11372316B2 (en) 2017-04-26 2022-06-28 Nikon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camera body, camera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92879B2 (en) 2021-08-17
CN110573961B (zh) 2021-10-08
WO2018198256A1 (ja) 2018-11-01
JPWO2018198256A1 (ja) 2020-03-05
US20200096783A1 (en) 2020-03-26
JP7014224B2 (ja)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31688B (zh) 镜头镜筒和相机机身
CN107959772B (zh) 摄像设备和安装适配器
WO2020121541A1 (ja) 撮像装置
US10620510B2 (en) Accessory, image pickup apparatus on which same is mountable, and camera system
US20180348597A1 (en) Accessory, image pickup apparatus on which same is mountable, and camera system
JP5820956B2 (ja) 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マウント・アダプタならびにそれらの動作制御方法
JP2013068833A (ja) アクセサリー、撮像装置及び検出方法
JP2010049174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
JP2008083377A (ja) レンズ着脱機構及びカメラボディの制御方法
CN110573961B (zh)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JP6897766B2 (ja) レンズ鏡筒、カメラボディ、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10573962B (zh) 透镜镜筒、相机机身、相机系统
JP7014225B2 (ja) レンズ鏡筒、カメラボディ、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440368B2 (ja) 撮像装置
JP2010107709A (ja) レンズ交換式撮像装置
JP6448198B2 (ja) 電子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JP2013064908A (ja) アダプター、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ボディ、アダプター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カメラボディ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590904B2 (ja) 光学機器
JP2010160176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のマウントアダプター
JP5927820B2 (ja) アダプター、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ダプター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1164238A5 (zh)
JP2020166244A (ja) レンズ鏡筒
JP4923588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交換レンズ、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3064844A (ja) アダプター、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ダプター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3156776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