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8732A - 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 Google Patents
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18732A CN110418732A CN201780088855.6A CN201780088855A CN110418732A CN 110418732 A CN110418732 A CN 110418732A CN 201780088855 A CN201780088855 A CN 201780088855A CN 110418732 A CN110418732 A CN 1104187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outer lips
- peripheral outer
- aforementioned
-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6—Panel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一种座椅靠背框架(10)的加强构造,具备面板件(20)、相对于该面板件(20)接合的框架件(30),面板件(20)具有该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被弯折而形成的外周凸缘(25),在外周凸缘(25)上形成有沿面板件(20)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外周加强筋(26)…。从而,通过外周凸缘(25)和多个外周加强筋(26)的双方能够成倍地提高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的刚性,进而能够使座椅靠背框架(10)的刚性提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中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使用面板件和框架件构成的车辆用座椅中的座椅靠背框架,所述面板件由大致矩形的金属板构成,所述框架件形成为框状而接合装备于面板框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而且,在面板件中的没有设置框架件的区域,形成多个使金属板凸条地膨出的加强筋,进行基于该加强筋的加强。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59195号公报。
但是,以往的座椅靠背框架中的面板件虽然在其外周缘部的附近接合了框架件,但是没有进行外周缘部自身的加强,所以存在座椅靠背框架整体的刚性并不充分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使面板件的外周缘部中的刚性提高,使座椅靠背框架整体的刚性提高。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技术方案一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具备面板件、相对于该面板件接合的框架件,其特征在于,
前述面板件具有该面板件的外周缘部被弯折而形成的外周凸缘,
在前述外周凸缘上形成有沿前述面板件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外周加强筋。
技术方案二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一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外周凸缘以至少在前述面板件的角部连续的方式形成。
技术方案三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一或二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外周凸缘形成为使得前述面板件的外周缘部为阶梯状地弯折的状态。
技术方案四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一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个外周加强筋相对于前述外周凸缘以大致相等的间隔配置。
技术方案五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一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框架件在前述外周凸缘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凸缘配置。
技术方案六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一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框架件与前述面板件中前述外周凸缘的弯折方向侧的表面接合。
技术方案七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一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中,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面板件上,在前述外周凸缘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凸缘形成有加强筋。
技术方案八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五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中,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面板件上,在前述外周凸缘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凸缘形成有加强筋,
在前述面板件的外周缘部的任意处省略前述外周凸缘而形成了该外周凸缘的不连续部位的情况下,前述框架件和前述加强筋中至少一方沿着前述不连续部位配置。
技术方案九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七或八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框架件由帽形框架件形成,所述帽形框架件具有:连接部,以在与前述面板件之间形成封闭截面形状的方式构成为截面大致凹形;凸缘部,与前述连接部一体形成并且与前述面板件接合,
前述加强筋形成于前述面板件中与前述框架件对置的位置。
技术方案十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九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中,其特征在于,
前述加强筋向前述框架件的前述连接部侧突出。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一所述的发明,在面板件的外周缘部弯折而形成的外周凸缘上,形成有沿面板件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外周加强筋,因此通过外周凸缘和多个外周加强筋的双方能够成倍地使面板件的外周缘部的刚性提高,进而,能够使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二所述的发明,外周凸缘以至少在面板件的角部连续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使经由角部而设置的面板件的外周缘部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三所述的发明,外周凸缘形成为使得面板件的外周缘部为阶梯状地弯折的状态,因此能够使面板件的外周缘部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四所述的发明,多个外周加强筋相对于外周凸缘以大致相等的间隔配置,因此能够使在外周凸缘中的形成了多个外周加强筋的部位的刚性大致均匀地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五所述的发明,框架件在外周凸缘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凸缘配置,因此通过框架件,能够使面板件的外周缘部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六所述的发明,框架件与面板件中外周凸缘的弯折方向侧的表面接合,因此能够在抑制面板件中接合有框架件的部位的大型化的同时使刚性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七所述的发明,在面板件上,在外周凸缘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凸缘形成有加强筋,因此通过外周凸缘和框架件和加强筋能够成倍地使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八所述的发明,框架件和加强筋中的至少一方沿着不连续部位配置,因此,即使在面板件的外周缘部的任意处省略外周凸缘而形成了该外周凸缘的不连续部位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面板件的外周缘部确保必要的刚性。
根据技术方案九所述的发明,能够通过框架件加强面板件,并且能够通过加强筋加强面板件,因此能够通过外周凸缘和框架件和加强筋使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并且,由于能够这样地提高座椅靠背框架的刚性,所以能够抑制由刚性不足引起而产生的杂音、由车辆行进时的振动而产生的杂音。
此外,框架件由具有凸缘部的帽形框架件形成,所以相对于面板件容易接合,能够提高其接合精度。因此,能够提高将框架件与面板件接合时的可靠性。
根据技术方案十所述的发明,加强筋向框架件的连接部侧突出,因此能够在将框架件所接合的部位小型化的同时使刚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座椅靠背框架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座椅靠背框架的前方立体图。
图3是表示座椅靠背框架的后方立体图。
图4是表示面板件的前表面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上端部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上端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表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下端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表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侧端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表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中央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加入了为了实施本发明而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以及图例。
在图1中的附图标记1表示被设置于机动车(车辆)的室内的车辆用座椅,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为三座后座。另外,在图1中,座椅靠背3的缓冲部分的一部分和设置于中央座椅的头枕4(4c)的缓冲部分用轮廓线表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车辆用座椅1设置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方向进行各种说明。
车辆用座椅1具备:座椅座垫2,在三人落座的情况下承接各乘客的臀部;座椅靠背3,在座椅座垫2的后端部以立起状态设置而成为各乘客的靠背。
座椅座垫2以及座椅靠背3为,令设置于表皮的内侧的缓冲件带有凹凸、使表皮的接缝与该凹凸的边界对应,从而形成三个人的落座区域。
座椅靠背3将落座区域分为:右侧座椅靠背3a、左侧座椅靠背3b、中央座椅靠背3c,在各座椅靠背3a、3b、3c的上部设置有承接各乘客的头部的头枕4(4a、4b、4c)。
座椅靠背3整体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倾斜机构而相对于座椅座垫2进行角度调整,座椅靠背3能够通过倾斜机构而向后倾倒、向前立起、作为锁定状态而维持其角度。
中央座椅靠背3c能够以与倾斜机构不同地设置于下端部的旋转轴为中心向前方倾斜移动。由此,中央座椅靠背3c在如图1所示的向前方倾倒的状态下,作为能够从左右侧的座椅靠背3a、3b使用的扶手而起作用。
此外,座椅靠背3将座椅靠背框架10构成为骨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10具备面板件20、相对于该面板件20被接合的框架件30。
若更详细地说明,则座椅靠背3通过对座椅靠背框架10设置缓冲件、进而被表皮覆盖而构成。此外,上述的倾斜机构与座椅靠背框架10连结。座椅靠背框架10是构成三列的座椅靠背的部件。
面板件20(也称为板框架)是钢或铝合金等的金属板,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主视中形成为矩形。该面板件20以令沿其长边的方向沿着左右方向、沿短边的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被装备于车辆用座椅。
框架件30具备:侧框架件31、31,分别沿着上下方向被安装于面板件20的前表面的左右两端部;中框架件32、32,分别沿着上下方向被安装于面板件20的前表面的中央部两个部位;上框架件33,沿着左右方向被设置于面板件20的前表面侧的上端部;下框架件34,沿着左右方向被设置于面板件20的前表面侧的下端部。
这些各个框架件31至34是钢或铝合金等的金属制的支柱。
并且,侧框架件31、31以及中框架件32、32的上端部都通过激光焊接与上框架件33接合,中框架件32、32的下端部通过激光焊接与下框架件34接合。
另外,侧框架件31、31以及中框架件32、32的上端部、中框架件32、32的下端部相对于上框架件33以及下框架件34重合而焊接,所以被设定得厚度较薄。
此外,在面板件20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部接合有加强面板件20的角部的加强面板28、29。侧框架件31、31的下端部未到达下框架件34而通过激光焊接相对于加强面板28、29接合。进而,下框架件34的两端部也通过激光焊接相对于加强面板28、29接合。
另外,在面板件20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部存在用于接合加强面板28、29的接合空间,该接合空间形成为近似于加强面板28、29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的激光焊接从面板件20的后表面侧进行。相对于上框架件33以及下框架件34接合后述的头枕框架等的必要部件时也从面板件20的后方侧进行激光焊接。
另外,加强面板28、29是从面板件20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部中的角部延伸到侧框架件31、31以及下框架件34的内侧的面板件,设定为比面板件20板厚更厚。在该加强面板28、29的延伸到侧框架件31、31以及下框架件34的内侧的延伸部分处接合有加强支架28a、29a,所述加强支架28a、29a沿着后述的加强构造的区块20D、20E的外侧端部的形状而斜向地配置且向前方突出。
此外,在加强面板28、29上分别形成有与孔214对应的孔,在该孔的位置凸焊接合有用于将座椅靠背框架10向车体侧安装的凸焊螺母(未图示)。
在上框架件33上,作为必要部件而通过激光焊接接合有头枕框架11、头枕框架12、头枕框架13、闩眼14、安全带安装部15。
头枕框架11是构成与右侧座椅靠背3a对应的右侧头枕4a的骨架的部件。右侧头枕4a通过相对于头枕框架11设置缓冲件、进而被表皮覆盖而构成。
头枕框架12是构成与左侧座椅靠背3b对应的左侧头枕4b的骨架的部件。左侧头枕4b通过相对于头枕框架12设置缓冲件、进而被表皮覆盖而构成。
头枕框架13是构成与中央座椅靠背3c对应的中央头枕4c的骨架的部件。中央头枕4c通过相对于头枕框架13设置缓冲件、进而被表皮覆盖而构成。
闩眼14是用于被设置于机动车的车辆主体的未图示的锁定机构保持从而维持座椅靠背3的姿势的部件。该闩眼14形成为从上框架件33伸出到锁定机构所位于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框架件33通过座椅靠背框架10的上方而向后方伸出。
安全带安装部15是用于安装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的中央列的乘客使用的安全带的部件,形成为从上框架件33向上方以及前方突出。
另外,头枕框架11、12、13采用了作为其下端部的头枕支柱相对于上框架件33被固定的形式,但例如也可以采用能够沿着头枕支柱调整高度的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未图示,但形成为在上框架件33上焊接有用于支承保持部的支承部,所述保持部以能够调整高度的方式保持头枕框架。
在下框架件34上,作为必要部件,通过激光焊接接合有一对扶手支架16、16。如上所述,中央座椅靠背3c能够以设置于下端部的旋转轴为中心向前方倾斜移动,从而作为能够从左右侧的座椅靠背3a、3b使用的扶手而起作用。一对扶手支架16、16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这样的中央座椅靠背3c(扶手)的部件。
在面板件20上,在后述的加强构造的区块20A至20G的周围确保有用于将各个框架件31至34通过激光焊接而接合的空间S1至S4。即,在面板件20的前表面的左右两端部,沿着上下方向确保有用于接合侧框架件31、31的空间S1、S1,在面板件20的前表面的中央部两个部位,沿着上下方向确保有用于接合中框架件32、32的空间S2、S2。此外,在面板件20的前表面侧的上端部,沿着左右方向确保有用于接合上框架件33的空间S3,在面板件20的前表面侧的下端部,沿着左右方向确保有用于接合下框架件34的空间S4。
此外,全部框架件31至34由帽形框架件形成,所述帽形框架件具有:连接部W,以在与面板件20之间形成封闭截面形状的方式构成为截面大致凹形(或者可以是截面大致门形、截面大致コ形、截面大致U形等);凸缘部F,与连接部W一体形成并且与面板件20接合。
并且,各个框架件31至34的凸缘部F通过激光焊接而相对于面板件20的各空间S1至S4接合。
面板件20通过左右的侧框架件31、31以及左右的中框架件32、32被分为三个区域。
即,面板件20分为如下三个区域:右侧的侧框架件31和右侧的中框架件32之间的右区域A、左侧的侧框架件31和左侧的中框架件32之间的左区域B、右侧的中框架件32和左侧的中框架件32之间的中央区域C。
面板件20的各区域A、B、C与座椅靠背3自身的落座区域(右侧座椅靠背3a、左侧座椅靠背3b、中央座椅靠背3c)对应。
面板件20的右区域A在上下并列而形成有加强构造的区块20A、20B、20C、20D、20E。即,从上方开始顺序地并列形成有区块20A、20B、20C、20B、20C、20B、20D、20E。
加强构造的区块20A至20E是指面板件2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带有凹凸的状态的部位,在各区块内,为形成了多个凹凸形状部的状态。各区块通过这样地形成多个凹凸形状部而成为形成了与这些多个凹凸形状部的主视形状对应的加强筋的状态,能够提高其刚性。
另外,所谓加强筋是以从面板件20的前表面向前方膨出的方式而形成的凸条(轨道状)的构造。构成面板件20的金属板若假设是平坦的状态则容易发生所谓弯曲、弯折这样的变形,但通过利用塑性加工而形成凸条的加强筋,能够提高刚性以使在面板件20上不易发生变形。
加强构造的区块20A如图2至图4所示,是在左右较长的长方形,具有在主视中形成为矩形的三个凹凸形状部。
加强构造的区块20B是在左右较长的长方形,具有在主视中形成为直角梯形(即,指具有两个直角部的梯形)的两个凹凸形状部和在主视中形成为等腰梯形的凹凸形状部。
加强构造的区块20C是在左右较长的长方形,具有与形成于加强构造的区块20B的凹凸形状部上下对称地形成的凹凸形状部。即,具有在主视中形成为直角梯形的两个凹凸形状部和在主视中形成为等腰梯形的凹凸形状部。
加强构造的区块20D是在左右较长的五边形(拥有三个直角的五边形),具有在主视中形成为直角梯形的凹凸形状部、在主视中形成为平行四边形的凹凸形状部、在主视中形成为等腰梯形的凹凸形状部。
加强构造的区块20E是在左右较长的直角梯形,具有在主视中形成为直角梯形的一个凹凸形状部、在主视中形成为平行四边形的凹凸形状部。
并且,在如上的各凹凸形状部的中央部形成贯通孔,实现面板件20的轻量化。此外,该贯通孔也可以用于电线等的线的通过及用于其他的用途。
面板件20的左区域B如图2至图4所示,上下并列地形成有加强构造的区块20A、20B、20C、20D、20E。即,从上方开始顺序地并列形成有区块20A、20B、20C、20B、20C、20B、20D、20E。
区块20A至20C与形成于前述的右区域A的加强构造的区块20A至20C是同样的。
区块20D为令形成于前述的右区域A的加强构造的区块20D左右地翻转的状态(以沿上下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轴对称的状态)。
区块20E为令形成于前述的右区域A的加强构造的区块20E左右地翻转的状态(以沿上下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轴对称的状态)。
面板件20的中央区域C如图2至图4所示,上下并列地形成有加强构造的区块20F、20G。
加强构造的区块20F是在左右较长的长方形,具有在主视中形成为直角梯形(即,指具有两个直角部的梯形)的两个凹凸形状部和在主视中形成为等腰梯形的凹凸形状部。
加强构造的区块20G是在左右较长的长方形,具有与形成于加强构造的区块20F的凹凸形状部上下对称地形成的凹凸形状部。即,具有在主视中形成为直角梯形的两个凹凸形状部和在主视中形成为等腰梯形的凹凸形状部。
面板件20如图2至图7所示,具有该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被向前方弯折而形成的外周凸缘25。即,面板件20通过这样地外周缘部被弯折从而形成为托盘状。
外周凸缘25如图5所示,形成为令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为阶梯状地弯折的状态。即,外周凸缘25在将面板件20进行塑性加工而形成时不仅以弯曲的方式形成,还形成为具备台阶部25a。
外周凸缘25以至少在面板件20的角部连续的方式形成。即,外周凸缘25沿着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形成,即使例如在外周缘部的中途存在该外周凸缘25被断开的部位,至少在面板件20的角部该外周凸缘25连续。
在外周凸缘25上,如图2至图4所示,形成有在面板件20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外周加强筋26…。这些多个外周加强筋26…位于与各个框架件31至34对置而形成的各加强筋21至24(后述。)的附近,为与该各加强筋21至24不同的形状。
此外,这些多个外周加强筋26…在从每一边观察面板件20的情况下,相对于外周凸缘25以大致相等的间隔配置。
但是,安装于上框架件33的闩眼14以及安全带安装部15如上述那样向上方、后方突出,所以存在与外周凸缘25干涉而发生不良的情况。因此,在闩眼14以及安全带安装部15的设置位置,形成为面板件20的上缘的外周凸缘25自身一部分缺损的状态。这样地外周凸缘25的一部分缺损的部位为不连续部位25b、25c,为在该不连续部位25b、25c设置闩眼14以及安全带安装部15的状态。
多个外周加强筋26…以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于外周凸缘25。即,多个外周加强筋26…沿着以向前方被弯折的方式而形成的外周凸缘25的弯折方向而形成。
此外,这些多个外周加强筋26…如图5至图7所示,从外周凸缘25的台阶部25a附近形成到外周凸缘25的弯折方向顶端。
一个一个的外周加强筋26以外周凸缘25中比台阶部25a靠顶端的部位成为在主视中向面板件20中央侧凹陷的状态(例如,主视U字状,或主视V字状)的方式形成。
在与面板件20接合的各个框架件31至34中,侧框架件31、上框架件33、下框架件34如图2、图3所示,在外周凸缘25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凸缘25配置。即,侧框架件31、上框架件33、下框架件34为沿着形成为矩形的面板件20的四边而设置为框状的状态。
进而,中框架件32与面板件20中相当于座椅靠背3的列与列之间的部位接合。即,中框架件32设置为,位于座椅靠背3的右侧座椅靠背3a和中央座椅靠背3c之间、左侧座椅靠背3b和中央座椅靠背3c之间。若更详细地说明,中框架件32被接合在面板件20的右区域A和中央区域C之间、左区域B和中央区域C之间分别被确保的空间。
此外,各个框架件31至34与面板件20中外周凸缘25的弯折方向侧的表面(面板件20的前表面)接合。即,为各个框架件31至34突出的方向和外周凸缘25的弯折的方向一致的状态,能够抑制座椅靠背框架10的向前后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各个框架件31至34的连接部W如图5所示,比外周凸缘25的弯折方向顶端部更向前方突出。而且,在上框架件33以及下框架件34的连接部W的前表面安装有以如上述的头枕框架11、12、13等为首的各种必要部件。因此,若连接部W向前方突出,则头枕框架11、12、13等的必要部件不易与面板件20的外周凸缘25干涉。
如图5至图9所示,在面板件20上,在与各个框架件31至34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至第四加强筋21至24。即,第一加强筋21与左右的侧框架件31、31对应而形成两个,第二加强筋22与左右的中框架件32、32对应而形成两个。此外,第三加强筋23与上框架件33对应而形成一个,第四加强筋24与下框架件34对应而形成一个。
若更详细地说明,则各加强筋21至24沿着各个框架件31至34的长度方向而形成。
而且,第一加强筋21、21、第三加强筋23、第四加强筋24沿着面板件20的四边即外周缘部而分别形成于上述的空间S1、S3、S4。即,第一加强筋21、21和第三加强筋23和第四加强筋24与侧框架件31和上框架件33和下框架件34一起,成为在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外周凸缘25)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缘部(外周凸缘25)设置的状态。
此外,第二加强筋22、22形成于在面板件20的右区域A和中央区域C之间、左区域B和中央区域C之间分别被确保的上述的空间S2、S2。
第一至第四加强筋21至24向作为帽形框架件的各个框架件31至34的连接部W侧(即前方)突出。
此外,第一至第四加强筋21至24沿着分别对应的各个框架件31至34的长度方向而形成。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第一至第四加强筋21至24沿着面板件20的表面方向形成即可,也可以在与分别对应的各个框架件31至3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为较短且形成多个,也可以被形成为蜿蜒状。
面板件20如图3、图4、图7、图8所示,具有非接合部201、202、204,所述非接合部201、202、204相对于各个框架件31至34中侧框架件31和中框架件32和下框架件34而凹陷地形成、且该框架件31、32、34的凸缘部F没有被接合。
非接合部201在侧框架件31所接合的空间S1的上下方向中央部附近,在上下隔开间隔而形成于两个部位。即,非接合部201为在面板件20的左右两侧端部各设置有两个的状态。
非接合部202形成于中框架件32所接合的空间S2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下处。即,非接合部202为分别设置在面板件20的中央区域C的左右两侧的状态。
非接合部204形成于下框架件34所接合的空间S4中,右区域A的下侧的一个部位、左区域B的下侧的一个部位、中央区域C的下侧的两个部位。形成于中央区域C的下侧的两个部位的非接合部204、204设定为大小不同。
形成有非接合部201、202、204的部位没有接合框架件31、32、34,所以该位置的刚性被设定得比接合有框架件31、32、34的其他部位低。这样的非接合部201、202、204在例如行李等物品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10进行撞击而施加了该时刻的撞击载荷时,成为面板件20中的变形的起点。由此,能够容易地吸收例如收纳于行李箱的行李强烈地撞击座椅靠背3时的冲击。
并且,形成于与侧框架件31、中框架件32、下框架件34对置的位置的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第四加强筋24形成为分别通过非接合部201、202、204。
换言之,非接合部201、202、204能够视为下述状态:夹着形成于各空间S1、S2、S4的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和第四加强筋24而被设置于两侧。
在面板件20中的第二加强筋22、22的附近形成有与该加强筋22、22不同形状的其他的加强筋27。
其他的加强筋27以包围面板件20的中央区域C中的加强构造的区块20F、20G的周围的方式设置,以相对于加强构造的区块20F、20G接近、远离的方式弯折而形成为波浪状。
这样的形成为波浪状的其他的加强筋(波浪状加强筋)27的一部分如图3、图4所示,朝向分别设置于面板件20的中央区域C的左右两侧的非接合部202、202延伸,成为与这些非接合部202、202一体化的状态。
面板件20如图3、图4所示,具有形成于与各个框架件31至34对应的位置的多个孔213、214。
多个孔213…是在面板件20的上端部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的孔,包含多个圆孔、多个长孔。
多个孔214…是在面板件20的下端部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的孔,包含多个圆孔、多个长孔。
这些多个孔213、214为了在相对于上框架件33以及下框架件34接合头枕框架等的部件时从面板件20的后方进行激光焊接而形成。因而,在形成有多个孔213、214的位置,设置头枕框架等的部件。
多个孔213、214为了相对于上框架件33以及下框架件34从面板件20的后方通过激光焊接而接合头枕框架11、12、13等的必要部件而形成。
在多个孔213、214中,多个长孔能够广泛地确保通过激光焊接而能够接合的范围,所以优选。
第三加强筋23以及第四加强筋24跨接在多个孔213、214中相邻的孔213、213·214、214彼此之间而形成。换言之,即使在用于接合头枕框架11、12、13等的必要部件的多个孔213、214被形成于面板件20的情况下,能够为通过各加强筋23、24而连接这些多个孔213、214的状态。
此外,即使这样地形成多个孔213、214,在形成有该多个孔213、214的空间S3、S4中,接合有上框架件33以及下框架件34,所以能够对面板件20维持必要的刚性。
进而,在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存在外周凸缘25,在该外周凸缘25上形成有多个外周加强筋26…,所以能够对面板件20维持必要的刚性做出贡献。
此外同样地,在面板件20上缘的外周凸缘25中,闩眼14以及安全带安装部15的设置位置成为该外周凸缘25自身一部分缺损的状态的不连续部位25b、25c。即使这样地在外周凸缘25上存在不连续部位25b、25c,由于沿着面板件20上缘的外周凸缘25设置有上框架件33以及第三加强筋23,因此也能够对面板件20维持必要的刚性做出贡献。
此外,如图4所示,多个孔213、214包含形成在下述部位的孔213、214,所述部位是各加强筋21至24中被配置于正交方向的加强筋21至24的延长线彼此交叉的部位。
即,在第一加强筋21、21的延长线和第三加强筋23以及第四加强筋24的延长线交叉的部位、第二加强筋22、22的延长线和第三加强筋23以及第四加强筋24的延长线交叉的部位,分别形成有孔213、214。在这样地各加强筋21至24的延长线彼此交叉的部位,存在各个框架件31至34彼此重合的部位,或设置于加强面板28、29的凸焊螺母。若更详细地说明,则各加强筋21至24的延长线彼此交叉的部位是需要将部件彼此的焊接的部位,与形成了用于焊接的孔213、214对应,需要使该部位的刚性提高。因此,形成为各加强筋21至24的延长线彼此交叉。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框架10是构成多列座椅靠背3a、3b、3c的部件,但不被限定于此。例如,可以采用在左右以6:4的比例分割的座椅靠背框架,也可以采用以5:5的比例分割的座椅靠背。进而,可以不是后排座椅,也可以相对于前排座椅应用座椅靠背框架10的构造。
根据如上的本实施方式,在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被弯折而形成的外周凸缘25上形成有在面板件20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外周加强筋26…,因此通过外周凸缘25和多个外周加强筋26…的双方能够成倍地使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的刚性提高,进而,能够使座椅靠背框架10的刚性提高。
此外,外周凸缘25以至少在面板件20的角部连续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使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的刚性以面板件20的角部为中心而进一步提高。
此外,外周凸缘25具有台阶部25a,从而形成为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为阶梯状地弯折的状态,因此能够使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多个外周加强筋26…相对于外周凸缘50以大致相等的间隔配置,因此能够使外周凸缘25中的形成有多个外周加强筋26…的部位的刚性大致均匀地提高。
此外,各个框架件31至34在外周凸缘25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凸缘25配置,因此通过各个框架件31至34,能够使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各个框架件31至34与面板件20中外周凸缘25的弯折方向侧的表面(前表面)接合,因此能够在抑制面板件20中接合有各个框架件31至34的部位的大型化的同时使刚性提高。
此外,在面板件20上,在外周凸缘25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凸缘25形成有第一加强筋21、第三加强筋23、第四加强筋24,因此通过外周凸缘25和各个框架件31至34和各加强筋21、23、24能够成倍地使座椅靠背框架10的刚性提高。
此外,上框架件33和第三加强筋23中至少一方沿着不连续部位25b、25c配置,因此即使在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的某处省略外周凸缘25而形成该外周凸缘25的不连续部位25b、25c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面板件20的外周缘部确保必要的刚性。
此外,能够通过各个框架件31至34将面板件20加强,并且通过各加强筋21至24能够将面板件20加强,因此通过外周凸缘25和各个框架件31至34和各加强筋21至24能够使座椅靠背框架10的刚性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能够这样地将座椅靠背框架10的刚性提高,所以能够抑制由刚性不足引起而产生的杂音、由车辆行进时的震动而产生的杂音。
此外,各个框架件31至34由具有凸缘部F的帽形框架件形成,所以相对于面板件20容易接合,能够提高其接合精度。因此,能够提高将各个框架件31至34与面板件20接合时的可靠性。
此外,各加强筋21至24向各个框架件31至34的连接部W侧突出,因此能够在将接合有各个框架件31至34的部位小型化的同时使刚性提高。
本发明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使面板件的外周缘部的刚性提高,使座椅靠背框架整体的刚性提高,所以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高。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用座椅
2 座椅座垫
3 座椅靠背
3a 右侧座椅靠背
3b 左侧座椅靠背
3c 中央座椅靠背
4a 右侧头枕
4b 左侧头枕
4c 中央头枕
10 座椅靠背框架
11、12、13 头枕框架
14 闩眼
15 安全带安装部
16 扶手支架
20 面板件
20A、20B、20C、20D、20E,20F,20G 加强构造的区块
21 第一加强筋
22 第二加强筋
23 第三加强筋
24 第四加强筋
25 外周凸缘
25a 台阶部
25b,25c 不连续部位
26 外周加强筋
27 波浪状加强筋
28、29 加强面板
201、202、204 非接合部
213、214 孔
30 框架件
31 侧框架件
32 中框架件
33 上框架件
34 下框架件
W 连接部
F 凸缘部
A 右区域
B 左区域
C 中央区域
S1、S2、S3、S4 空间。
Claims (10)
1.一种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具备面板件、相对于该面板件被接合的框架件,其特征在于,
前述面板件具有该面板件的外周缘部被弯折而形成的外周凸缘,
在前述外周凸缘上形成有在前述面板件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外周加强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外周凸缘以至少在前述面板件的角部连续的方式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外周凸缘形成为使得前述面板件的外周缘部为阶梯状地弯折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个外周加强筋相对于前述外周凸缘以大致相等的间隔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框架件在前述外周凸缘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凸缘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框架件与前述面板件中前述外周凸缘的弯折方向侧的表面接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面板件上,在前述外周凸缘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凸缘形成有加强筋。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面板件上,在前述外周凸缘的附近并且沿着该外周凸缘形成有加强筋,
在前述面板件的外周缘部的任意处省略前述外周凸缘而形成了该外周凸缘的不连续部位的情况下,前述框架件和前述加强筋中至少一方沿着前述不连续部位而配置。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框架件由帽形框架件形成,所述帽形框架件具有:连接部,以在与前述面板件之间形成封闭截面形状的方式构成为截面大致凹形;凸缘部,与前述连接部一体形成并且与前述面板件接合,
前述加强筋形成于前述面板件中与前述框架件对置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加强筋向前述框架件的前述连接部侧突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91099.1A CN115503581A (zh) | 2017-03-23 | 2017-09-22 | 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56951 | 2017-03-23 | ||
JP2017056951A JP6638679B2 (ja) | 2017-03-23 | 2017-03-23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補強構造 |
PCT/JP2017/034333 WO2018173333A1 (ja) | 2017-03-23 | 2017-09-22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補強構造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91099.1A Division CN115503581A (zh) | 2017-03-23 | 2017-09-22 | 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18732A true CN110418732A (zh) | 2019-11-05 |
CN110418732B CN110418732B (zh) | 2022-09-27 |
Family
ID=6358155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91099.1A Pending CN115503581A (zh) | 2017-03-23 | 2017-09-22 | 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
CN201780088855.6A Active CN110418732B (zh) | 2017-03-23 | 2017-09-22 | 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91099.1A Pending CN115503581A (zh) | 2017-03-23 | 2017-09-22 | 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93885B2 (zh) |
JP (1) | JP6638679B2 (zh) |
CN (2) | CN115503581A (zh) |
WO (1) | WO201817333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38679B2 (ja) * | 2017-03-23 | 2020-01-29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補強構造 |
KR102200966B1 (ko) * | 2017-11-16 | 2021-01-11 | (주)엘지하우시스 | 차량용 시트백 프레임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DE102019214933B4 (de) * | 2019-09-27 | 2023-07-06 | Lear Corporation | Sitzanordnung |
WO2023219174A1 (ja) * | 2022-05-13 | 2023-11-16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75212U (zh) * | 1977-11-07 | 1979-05-29 | ||
JP2001061593A (ja) * | 1999-08-27 | 2001-03-13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シートバックのフレーム構造 |
EP1634765A2 (de) * | 2004-09-10 | 2006-03-15 | Euromotive GmbH & Co. KG | Rücklehne für einen Sitz, insbesondere einen Rücksitz eines Kraftfahrzeuges |
US20060175887A1 (en) * | 2005-02-04 | 2006-08-10 | Meinhard Behrens | Backrest frame for a rear seat of a vehicle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frame |
DE102006004531B3 (de) * | 2005-03-22 | 2007-08-16 |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
JP2008067724A (ja) * | 2003-03-31 | 2008-03-27 | T S Tec Kk | 超高張力鋼板製の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CN101219646A (zh) * | 2007-01-09 | 2008-07-16 | 富尔夏汽车座椅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座椅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座椅 |
CN201105766Y (zh) * | 2007-10-30 | 2008-08-27 | 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翼子板 |
JP2011518071A (ja) * | 2008-04-22 | 2011-06-23 |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 構造部品、背もたれを含む車両座席、及び構造部品又は背もたれを製造する方法 |
JP2011246067A (ja) * | 2010-05-28 | 2011-12-08 | Nhk Spring Co Ltd | シートバックパネルおよび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
CN204456622U (zh) * | 2015-03-07 | 2015-07-08 | 宋萍萍 | 一种建筑工程用波浪板本体 |
CN204506803U (zh) * | 2015-02-02 | 2015-07-29 | 天津市东方标准件有限公司 | 前保中部上安装支架 |
CN204586555U (zh) * | 2015-03-27 | 2015-08-26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排座椅骨架安装结构及汽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1259A (en) * | 1905-03-31 | 1906-01-30 | Vincent A Taylor | Chair-seat. |
US2390761A (en) * | 1943-06-16 | 1945-12-11 | Budd Edward G Mfg Co | Aircraft structure |
US2427853A (en) * | 1944-02-23 | 1947-09-23 | Curtiss Wright Corp | Aircraft construction |
US2931427A (en) * | 1959-02-24 | 1960-04-05 | Goldstein Joseph | Ventilated seat cushion |
US3411824A (en) * | 1967-03-17 | 1968-11-19 | Gen Motors Corp | Rubber diaphragm support for bucket seats |
FR2079752A5 (zh) * | 1970-02-11 | 1971-11-12 | Grosfillex Sarl | |
GB1420334A (en) * | 1972-03-21 | 1976-01-07 | Arenson Int Ltd | Chairs |
US3823518A (en) * | 1973-01-05 | 1974-07-16 | Stanray Corp | Reinforced fiberglass plastic roof for box cars |
US3940183A (en) * | 1974-12-04 | 1976-02-24 | Seltzer Samuel M | Body support panel and mat made therefrom |
US4205880A (en) * | 1977-03-31 | 1980-06-03 | Trotman Helen H | Body supporting and spacing structure |
US4313640A (en) * | 1980-05-13 | 1982-02-02 | Trotman Helen H | Covered body supporting and spacing structure and removable cover therefor |
US4502731A (en) * | 1981-06-01 | 1985-03-05 | Snider Robert A | Seat frame |
US4679848A (en) * | 1985-02-11 | 1987-07-14 | Spierings Petrus A M | Back support mechanism and method |
DE3521402C1 (de) * | 1985-06-14 | 1986-10-02 | Keiper Recaro GmbH & Co, 5630 Remscheid | Polstertraeger fuer die Rueckenlehne eines Fahrzeugsitzes |
JPS6241614A (ja) * | 1985-08-16 | 1987-02-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トフレ−ムパネル |
US4744603A (en) * | 1986-04-10 | 1988-05-17 | Steelcase Inc. | Chair shell with selective back stiffening |
DE3636912C2 (de) * | 1986-10-30 | 1994-02-17 | Keiper Recaro Gmbh Co |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
FR2671002B1 (fr) * | 1990-12-27 | 1993-04-16 | Faure Bertrand Automobile | Perfectionnements aux cadres d'ossature pour dossiers de sieges et analogues et a leurs procedes et dispositifs de fabrication. |
US5285615A (en) * | 1992-10-26 | 1994-02-15 | Angeles Metal Systems | Thermal metallic building stud |
US5442885A (en) * | 1994-04-15 | 1995-08-22 | A. O. Smith Corporation | Pre-assembly attachment system for a box-section frame membe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
JP3385132B2 (ja) * | 1995-06-28 | 2003-03-10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回転シートの回転機構 |
FR2812596B1 (fr) * | 2000-08-04 | 2002-10-31 |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 Dossier d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US6446945B1 (en) * | 2000-10-26 | 2002-09-10 | David M. Wisniewski | Spring recoil stamping for biasing a vehicle seat bottom |
GB0106247D0 (en) * | 2001-03-14 | 2001-05-02 | Williams David N L |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supports |
JP2002316566A (ja) * | 2001-04-25 | 2002-10-29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シート収納部の車体構造 |
US6739673B2 (en) * | 2001-08-15 | 2004-05-25 |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Seating system |
FR2851524B1 (fr) * | 2003-02-21 | 2005-05-06 |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 Dossier d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US8226166B2 (en) * | 2004-12-23 | 2012-07-24 | Schukra Geraetebau Gmbh | Seating element and seating system |
JP4859195B2 (ja) * | 2005-12-22 | 2012-01-2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
US20070169429A1 (en) * | 2006-01-25 | 2007-07-26 | Tsai-Hua Wu | Combined structure made of a foam material |
EP1857321A2 (en) * | 2006-05-18 | 2007-11-21 | Nissan Motor Co., Ltd. | Seat structure |
CA2756354C (en) * | 2006-05-18 | 2012-10-09 | Sur-Stud Structural Technology Inc. | Light steel structural memb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
WO2008028543A1 (de) * | 2006-09-05 | 2008-03-13 |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rücksitz eines kraftfahrzeuges |
DE102006047868B4 (de) * | 2006-10-10 | 2009-10-22 |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Fahrzeugsitz |
US20080277987A1 (en) * | 2007-05-11 | 2008-11-13 | Cutting Dynamics, Inc. | Composite seat back frame |
JP4990177B2 (ja) * | 2008-02-14 | 2012-08-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飛行機の翼構造 |
ES2388713T3 (es) * | 2008-05-26 | 2012-10-17 | Steelcase Inc. | Respaldo amoldable para una unidad de asiento |
GB0813584D0 (en) * | 2008-07-25 | 2008-09-03 | Airbus Uk Ltd | Method of stiffening a rib |
US8029066B2 (en) * | 2009-09-28 | 2011-10-04 | Tung-Hua Su | Backrest assembly |
JP5526718B2 (ja) * | 2009-11-13 | 2014-06-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CA2779141A1 (en) * | 2009-11-23 | 2011-05-26 | Weber Aircraft Llc | Seat pan assembly |
GB201005491D0 (en) * | 2010-03-31 | 2010-05-19 | Corcost Ltd | Corcost-SC010 |
CN103097189A (zh) * | 2010-06-07 | 2013-05-08 | 思迪隆欧洲有限公司 | 具有吹塑模制座椅靠背的座椅总成 |
US8602501B2 (en) * | 2010-09-14 | 2013-12-10 | Herman Miller, Inc. | Backrest |
JP5941781B2 (ja) * | 2012-07-23 | 2016-06-29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CN104520142B (zh) * | 2012-08-07 | 2017-03-08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US8573697B1 (en) * | 2012-08-26 | 2013-11-05 | Tung-Hua Su | Combination of a waistrest and a backrest |
US8960791B2 (en) * | 2013-07-02 | 2015-02-2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rim attachment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
DE102013213995B4 (de) * | 2013-07-17 | 2015-03-26 | Johnson Controls Components Gmbh & Co. Kg |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sitz |
CN106163335B (zh) * | 2014-05-27 | 2020-09-22 |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 座椅系统 |
DE102015206962A1 (de) * | 2015-04-17 | 2016-10-20 |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Coburg | Strukturbaugruppe für eine Fahrzeugsitz-Rückenlehne |
CN111891005B (zh) * | 2015-10-29 | 2022-11-08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骨架构造体 |
US10182657B2 (en) * | 2016-02-12 | 2019-01-22 | Haworth, Inc. | Back support for a chair |
JP6245300B2 (ja) * | 2016-04-28 | 2017-12-1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
US10081282B2 (en) * | 2016-11-08 | 2018-09-2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Inner carrier module for seatback assembly |
JP6638679B2 (ja) * | 2017-03-23 | 2020-01-29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補強構造 |
-
2017
- 2017-03-23 JP JP2017056951A patent/JP663867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9-22 CN CN202211091099.1A patent/CN115503581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9-22 CN CN201780088855.6A patent/CN110418732B/zh active Active
- 2017-09-22 WO PCT/JP2017/034333 patent/WO201817333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9-26 US US15/715,857 patent/US1049388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75212U (zh) * | 1977-11-07 | 1979-05-29 | ||
JP2001061593A (ja) * | 1999-08-27 | 2001-03-13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シートバック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2008067724A (ja) * | 2003-03-31 | 2008-03-27 | T S Tec Kk | 超高張力鋼板製の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EP1634765A2 (de) * | 2004-09-10 | 2006-03-15 | Euromotive GmbH & Co. KG | Rücklehne für einen Sitz, insbesondere einen Rücksitz eines Kraftfahrzeuges |
US20060175887A1 (en) * | 2005-02-04 | 2006-08-10 | Meinhard Behrens | Backrest frame for a rear seat of a vehicle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frame |
DE102006004531B3 (de) * | 2005-03-22 | 2007-08-16 |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
CN101219646A (zh) * | 2007-01-09 | 2008-07-16 | 富尔夏汽车座椅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座椅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座椅 |
CN201105766Y (zh) * | 2007-10-30 | 2008-08-27 | 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翼子板 |
JP2011518071A (ja) * | 2008-04-22 | 2011-06-23 |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 構造部品、背もたれを含む車両座席、及び構造部品又は背もたれを製造する方法 |
JP2011246067A (ja) * | 2010-05-28 | 2011-12-08 | Nhk Spring Co Ltd | シートバックパネルおよび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
CN204506803U (zh) * | 2015-02-02 | 2015-07-29 | 天津市东方标准件有限公司 | 前保中部上安装支架 |
CN204456622U (zh) * | 2015-03-07 | 2015-07-08 | 宋萍萍 | 一种建筑工程用波浪板本体 |
CN204586555U (zh) * | 2015-03-27 | 2015-08-26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排座椅骨架安装结构及汽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18732B (zh) | 2022-09-27 |
US20180272907A1 (en) | 2018-09-27 |
CN115503581A (zh) | 2022-12-23 |
US10493885B2 (en) | 2019-12-03 |
JP2018158648A (ja) | 2018-10-11 |
WO2018173333A1 (ja) | 2018-09-27 |
JP6638679B2 (ja) | 2020-0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81278B2 (en) | Frame structures for vehicle seats | |
JP5576111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106427710B (zh) | 车辆座椅 | |
CN110418732A (zh) | 座椅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 | |
JP6332112B2 (ja) | 側突荷重伝達構造 | |
CN103991398A (zh) | 车辆座椅的框架结构 | |
KR101695611B1 (ko) | 자동차 버킷 시트 | |
JP6245300B2 (ja) | 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 |
WO2010038699A1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20120313418A1 (en) | Vehicle seat | |
WO2014087870A1 (ja) |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車両 | |
JP7002533B2 (ja)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補強構造 | |
JP7132533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03025891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6200036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3193568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624262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412228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880426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22154848A (ja) | シートフレー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22187384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23060140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5614042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22187383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21070378A (ja) | 乗物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