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3284A - 苗移植机 - Google Patents
苗移植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13284A CN110313284A CN201910252169.9A CN201910252169A CN110313284A CN 110313284 A CN110313284 A CN 110313284A CN 201910252169 A CN201910252169 A CN 201910252169A CN 110313284 A CN110313284 A CN 1103132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ading
- loading stage
- materials
- seedling
- goo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Fertiliz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苗移植机,使作业性提高。该苗移植机,在行驶车体设置预备载苗部(50),预备载苗部(50)构成为能够切换为装载有作业物资的多个装载台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层叠状态和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展开状态,在装载台设置辅助作业物资移动的移动辅助部(53),在预备载苗部(50)的装载台为展开状态下,使移动辅助部(53)比装载台的底面(512)更向上方突出来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在装载台为层叠状态下,使移动辅助部(53)位于比装载台的底面(512)更靠下方而不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苗移植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一边在农田中行驶一边栽种苗的苗移植机等作业车辆中,已知在行驶车体的左右任一方或双方的侧部具备装载垫苗、肥料袋等作业物资的装载部的结构。该装载部存在能够切换为多个装载台成为而俯视时为重叠的层叠状态和多个装载台沿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展开的展开状态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其中,在使用装载部的情况下,例如,作业辅助者向展开状态的装载部装入作业物资,作业者在机体上接受作业物资,将接受了的作业物资投放至预定部位,从而作业性提高。
然而,上述这种以往的苗移植机中,当向处于层叠状态的装载部的装载台装载作业物资时,存在因作业中的机体的振动、倾斜而使作业物资从装载台滑落的情况,另外,若作业物资为重量物,则存在难以由处于展开状态的装载部的装载台装入作业物资的情况,作业性降低。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作业性提高的苗移植机。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达成目的,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为一种苗移植机,在行驶车体2设置预备载苗部50,预备载苗部50构成为能够切换为装载有作业物资的多个装载台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层叠状态和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展开状态,所述苗移植机的特征在于,在装载台设置辅助作业物资移动的移动辅助部53,在预备载苗部50的装载台为展开状态下,使移动辅助部53比装载台的底面512更向上方突出来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在装载台为层叠状态下,使移动辅助部53位于比装载台的底面512更靠下方而不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
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的基础上,设置有抵接部件533a,其与预备载苗部50从层叠状态向展开状态的切换连动地使移动辅助部53向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的位置移动。
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2的基础上,设置多个框架52,通过弹簧部件542连结位于机体前侧的框架52和位于机体后侧的框架52,该弹簧部件542向预备载苗部50的装载台成为层叠状态的方向加力。
发明的效果
根据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在预备载苗部50为层叠状态时,移动辅助部53不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所以作业中能够防止作业物资从装载台落下。另外,在预备载苗部50的展开状态下,由移动辅助部53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所以作业物资的装入性良好,作业性提高。
根据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移动辅助部53与预备载苗部50的从层叠状态向展开状态的切换连动地向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的位置移动,由此在必要时能够自动地使移动辅助部53成为作用状态,所以作业性提高。
根据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由向预备载苗部50的装载台成为层叠状态的方向加力的弹簧部件542连结位于机体前侧的框架52和位于机体后侧的框架52,由此在将预备载苗部50从展开状态向层叠状态切换时能够以较轻的力来进行切换。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一例的概要左视图,图1(b)是表示装载部的层叠状态以及展开状态的概要左视图,图1(c)是表示装载部的展开时的概要俯视图。
图2(a)是表示装载部的变形例(其1)的层叠状态以及展开状态的概要左视图,图2(b)是图2(a)的A部的示意的放大立体图。
图3(a)是表示辅助装载部的概要左视图,图3(b)是表示辅助装载部的变形例的概要左视图,图3(c)是表示划线器保持部的概要左视图。
图4(a)是表示底部踏板以及扩展踏板的概要俯视图(其1),图4(b)是表示底部踏板以及扩展踏板的概要俯视图(其2),图4(c)是表示扩展踏板的概要立体图,图4(d)是表示底部踏板以及扩展踏板的示意的立体图,图4(e)是图4(d)中的B-B线端面图。
图5(a)是装卸式的扶手的俯视图,图5(b)是装卸式的扶手的侧视图,图5(c)是装卸式的扶手的后视图,图5(d)是装卸式的扶手的安装部的说明图,图5(e)是装卸式的扶手的安装的说明图。
图6(a)是固定式的扶手的俯视图,图6(b)是固定式的扶手的侧视图,图6(c)是固定式的扶手的后视图。
图7是其他变形例的装载部以及施肥装置周边的说明图。
图8(a)是表示与控制部的通知控制(其1)相关的各部分的方块图,图8(b)是表示与控制部的通知控制(其2)相关的各部分的方块图。
图9(a)是后轮的摆动限制构造的说明图(其1),图9(b)是后轮的摆动限制构造的说明图(其2)。
图10(a)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以及间隔件的概要左视图,图10(b)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以及间隔件的概要后视图,图10(c)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以及间隔件的概要左视图,图10(d)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以及间隔件的概要俯视图,图10(e)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以及间隔件的概要后视图。
图11(a)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以及间隔件的变形例的概要左视图,图11(b)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以及间隔件的变形例的概要俯视图,图11(c)表示是密植苗用的取苗口以及间隔件的变形例的概要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所公开的作业车辆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被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所限定。
<作业车辆(苗移植机)1的整体结构>
参照图1对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苗移植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苗移植机)1的一例的概要左视图。此外,以下,作为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以一边在农田行驶一边向农田的表层土面(农田面)栽种苗的苗移植机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所谓前后方向是指作业车辆即苗移植机1的直线前进时的行进方向,规定以行进方向的前方侧为“前”、以后方侧为“后”。所谓苗移植机1的行进方向是指在直线前进时,从后述的驾驶席9朝向方向盘10的方向(参照图1)。
所谓左右方向是指相对于前后方向水平地正交的方向。以下,以朝向“前”侧固定左右。即,在作业者(也称作驾驶者)就座于驾驶席9而朝向前方的状态下,以左手侧为“左”,以右手侧为“右”。另外,所谓上下方向,是指铅垂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相互正交。
此外,这些方向仅是为了使说明便于理解而简单地定义,这些方向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以下,存在将苗移植机1称为“机体”的情况。
如图1所示,苗移植机1具备能够在农田上行驶的行驶车体2。行驶车体2具备左右一对前轮3和左右一对后轮4。此外,行驶车体2例如为前轮3以及后轮4进行驱动的四轮驱动。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设置有被升降装置20升降驱动的苗栽种部30。
行驶车体2具备机体框架5、设置在机体框架5上的引擎E、将引擎E产生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轮以及苗栽种部30的动力传递装置6。即,由作为动力源的引擎E产生的动力不仅用于使行驶车体2前进或后退,还用于驱动苗栽种部30。
引擎E配置在左右方向上行驶车体2的中央部,且配置在比搭乘于行驶车体2的作业者放置脚的底部踏板7更向上方突出的位置。此外,作为引擎E,使用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等内燃机。底部踏板7设置在前后方向上行驶车体2的前部。底部踏板7设置在从行驶车体2的前部到引擎E的后部。
底部踏板7安装在机体框架5上。在底部踏板7上,例如,后述的驾驶席9附近的一部分等形成为俯视格子状以使附着于作业者的鞋等的泥等落至农田。此外,在底部踏板7的后部,也可以设置兼做后轮4的挡护的后踏板。
引擎E被引擎罩8覆盖。在引擎罩8的上方设置驾驶席9。动力传递装置6具备:从引擎E传递动力的带式动力传递部6a;作为对从引擎E经由带式动力传递部而传递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器;以及变速箱6b。
液压式无级变速器例如是被称为HST(Hydro Static Transmission)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器。通过操作主变速杆,液压式无级变速器能够改变输出(旋转速度)和输出方向(旋转方向)。即,通过改变旋转速度、旋转方向,液压式无级变速器能够改变行驶车体2的前进后退、行驶速度。
在变速箱6b设置有传动装置,其将被液压式无级变速器变速的来自引擎E的动力传递至各部。变速箱6b具备副变速机构,切换行驶时、作业时的行驶速度。若操作副变速杆,变速箱6b能够将行驶车体2的行驶速度切换为例如比栽种作业时的行驶速度更高速的行驶速度、栽种作业时的苗栽种速度等。
如图1所示,行驶车体2在底部踏板7上具备驾驶席9。驾驶席9是作业者进行操纵时所就座的座席。行驶车体2在驾驶席9的前方具备方向盘10、栽种杆等。方向盘10设置于行驶车体2的发动机罩11,通过由作业者进行操作,来对行驶车体2进行转向。此外,栽种杆为离合器杆,设置在发动机罩11,使苗栽种部30升降,是为了苗栽种部30的苗栽种开始以及停止而操作的杆。
另外,行驶车体2具备主变速杆和副变速杆。主变速杆(也称HST杆)是在改变行驶车体2的前进后退以及行驶速度的情况下操作的杆。副变速杆是将行驶车体2的行驶速度切换至与行驶的场所(农田、路上)相应的速度的情况下操作的杆。
另外,发动机罩11从底部踏板7向上方突出地设置,被前罩11a覆盖。在发动机罩11设置有例如显示部(数据面板)。显示部具有以面对就座于驾驶席9而面朝前方的作业者的方式向后下倾斜的显示面。
显示部显示来自如下各种传感器的信息,例如,对形成成为在农田面直线前进的标准的行进基准线的后述的划线器12(参照图3(c))向行驶车体的左右侧部伸出进行检测的划线器传感器、检测栽种杆的操作位置的栽种杆位置传感器、检测贮存于施肥装置40的贮存料斗41的肥料低于预定量的肥料用尽传感器、检测从贮存料斗41送出的肥料在供给路径堵塞的肥料堵塞传感器等。
如图1所示,苗移植机1具备升降装置20和苗栽种部30。升降装置20具备升降连杆21。升降连杆21是将行驶车体2的后部和苗栽种部30连结的平行连杆,分别相对于行驶车体2的后部的连杆框架和苗栽种部30向上下方向转动自如地连结,并相对于行驶车体2能够升降苗栽种部30地连结。
另外,升降装置20具备液压式的升降缸22。通过操作栽种杆来切换液压阀,由此升降缸22伸缩动作。升降缸22通过伸缩动作而驱动升降连杆21,使苗栽种部30升降。即,通过操作栽种杆,升降缸22切换至使苗栽种部30上升的非作业位置、使苗栽种部30下降的对地作业位置(栽种位置)。
如上所述,苗栽种部30经由升降连杆21而安装于行驶车体2的后部。苗栽种部30例如能够以多个列(行)栽种苗。苗栽种部30具备载苗台31、浮体32、栽种装置33。
载苗台31在机体的左右方向上具有栽种行数量的载苗面。各载苗面是沿上下方向能够在多个垫苗(带土垫苗)的向后下的倾斜面。浮体32随着行驶车体2的移动而一边在农田(水田)的农田面上滑行一边进行整地。浮体32在机体的左右方向上,具备配置在机体中央部的中央浮体和隔着中央浮体而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侧浮体。此外,在图示的例中,苗移植机1还具备作为整地装置的整地辊13。
浮体32的各浮体(中央浮体以及侧浮体)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行驶车体2,以使其前部按照农田面的凹凸而上下动。栽种装置33例如由迎角控制用的转动传感器检测中央浮体的上下动。苗栽种部30中,在栽种作业时由转动传感器检测中央浮体的前部的上下动,按照转动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由后述的控制部100(参照图8(a)以及图8(b))来切换对升降缸22的伸缩动作进行控制的液压阀从而使苗栽种部30升降,由此能够调节苗的栽种深度。
栽种装置33被载苗台31的栽种支撑框架支撑,从而配置在载苗台31的下方。栽种装置33将载置于载苗台31的苗栽种于农田。栽种装置33具备植入杆331、转子箱332、栽种传动箱333。植入杆331从载置于载苗台31的垫苗取苗并栽种于农田面。植入杆331相对于栽种传动箱333能够旋转地连结。
转子箱332能够旋转地支撑植入杆331,并且相对于栽种传动箱333能够旋转地被连结。在转子箱332设置有不等速传动机构,其能够一边改变植入杆331的旋转速度一边使植入杆331旋转。植入杆331一边根据相对于转子箱332的旋转角度改变旋转速度一边旋转。栽种传动箱333将从引擎E传递至苗栽种部30的动力传递至植入杆331。
如图1所示,苗移植机1具备施肥装置40。施肥装置40是向农田播撒肥料的装置。在苗移植机1中,一边由苗栽种部30向农田栽种苗,一边由施肥装置40向农田播撒肥料。施肥装置40例如设置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上方且驾驶席9的后方。施肥装置40具备贮存肥料的贮存料斗41。
如图1所示,苗移植机1例如在行驶车体2的前侧的左右任一方或双方的侧部具备装载部(也称为预备载苗部)50。装载部50具备多个装载台51。装载台51为托板状,具备一对侧壁511和底面512(参照图3)。装载部50构成为能够切换至多个装载台51成为上下多层而俯视为重叠的层叠状态和多个装载台51例如沿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展开的展开状态。
<装载部50>
接下来,参照图1(b)以及图1(c)对装载部50进行进一步说明。图1(b)是表示装载部50的层叠状态以及展开状态的概要左视图。图1(c)是表示装载部50的展开时的概要俯视图。此外,图1(b)表示装载部50的层叠状态以及展开状态双方。如上所述,苗移植机1(参照图1)在行驶车体2(参照图1)的前部的左右任一方或双方的侧部具备装载有装入了补给用的苗(预备苗)、肥料的肥料袋等的作业物资的多个装载台51(51a、51b)。
如图1(b)所示,装载部50如上所述地能够切换为多个(例如2个)装载台51(51a、51b)成为上下多层(例如2层)地重叠的层叠状态和处于层叠状态的装载台51a、51b直线状地展开的展开状态。在此,就装载部50而言,在层叠状态下,前侧的装载台51a配置在位置被固定的后侧的装载台51b的上方。另外,就装载部50而言,在展开状态下,前侧的装载台51a向前方移动而配置在后侧的装载台51b的前方。此外,在图1(b)以及图1(c)所示的例中,装载部50成为向前后方向展开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是装载部50向左右方向展开的结构。另外,装载部50例如被从底部踏板7突出的支撑轴(铅垂轴)旋转自如地支撑,并能够由作业者的手而进行自由地转动。
装载部50设置在装载台51的左右任一侧部,具备在前侧的装载台51a与后侧的装载台51b之间进行连结的框架52。框架52前后多个(例如2个)地排列设置,构成用于前侧的装载台51a向图中的箭头线X所示方向转动移动的转动连杆机构。
框架52相对于后侧的装载台51b支撑前侧的装载台51a,并且以装载部50的层叠状态和展开状态来改变姿势。即,框架52以装载部50的层叠状态和展开状态改变姿势。具体而言,框架52安装于后侧的装载台52b且能够以被位置固定的第一支点(固定支点)521为中心朝向前后方向转动,并且安装于前侧的装载台51a且能够以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二支点(移动支点)522为中心转动。
另外,框架52具有在装载部50的展开状态下从中途朝向上方弯曲的形状。这样,在装载部50的展开状态下框架52向上方弯曲,由此能够提高框架52的刚性。从框架52的弯曲部起前端的部分成为与后述的移动辅助部53抵接的抵接部523。
装载部50在层叠状态下,将装载于装载台51a、51b的作业物资(例如垫苗、肥料袋)固定在装载台51a、51b的底面512上。另外,装载部50在展开状态下,解除装载于装载台51a、51b的作业物资的固定。在此,作业物资的固定是指作业物资成为在装载台51(51a)上不能移动的状态,是作业物资在装载台51(51a)上被稳定地载置的状态。作业物资的解除固定是指作业物资在装载台51(51a)上能够移动的状态。另外,为了在装载台51a、51b的底面512上能够对作业物资进行解除固定并且辅助作业物资的向展开方向的移动,装载部50具备移动辅助部53。
移动辅助部53设置在装载台51(例如前侧的装载台51a)的底面512。移动辅助部53具备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例如2个)作为移动辅助部件的辊531。就各辊531而言,旋转轴531a的朝向设置为与作业物资的搬送方向(装载部50的展开方向,例如前后方向)正交,且在装载台51的底面512排列配置。这样,通过在装载台51的底面512设置辊531,在作业物资在装载台51的底面512上移动的情况下,作业物资的移动(搬送)负载降低,实现作业物资能够圆滑的移动。此外,多个辊531通过与旋转轴531a平行的连结轴532连结。
另外,移动辅助部53具备突出部533,其在连结轴532的左右端部中设置有上述的框架52的一侧的端部(左端部),向装载台51的侧方突出地设置。在突出部533设置有在装载部50的展开状态下与框架52的抵接部523抵接的情况下的成为移动辅助部53侧的抵接部的抵接辊533a。另外,突出部533形成为曲柄状,从连结轴532的延长线上向外配置。
如图1(b)所示,辊531在装载部50的层叠状态下向比装载台51的底面512更靠下方移动。另外,辊531在装载部50的展开状态下向比装载台51的底面512更靠上方移动。具体而言,辊531在装载部50的层叠状态下,位于比框架52更靠后方。在该情况下,抵接辊533a从框架52的抵接部523离开,因此辊531成为向比底面512更靠下方沉入的状态。另外,在装载部50的展开状态下,辊531位于框架52的上方,抵接辊533a与框架52的抵接部523抵接,从而成为被推起的状态。由此,能够使辊531在使作业物资移动的装载部50展开时自动地起作用。即,能够在必要时使辊531自动地起作用。
到这里为止,在装载台具备移动辅助用的辊,且辊在装载部的装载状态下突出,难以使作业物资在装载台上稳定,但如上所述,使辊531成为收纳式,则能够在装载部50的装载状态下在装载台51(51a)上固定作业物资。另一方面,在装载台不具备移动辅助用的辊的话,存在在装载部的展开状态下作业物资的移动部不圆滑的情况,但如上所述,通过使辊531成为收纳式,在装载部50的展开状态下辊531从装载台51(51a)的底面512突出,因此作业物资在装载台51(51a)上不稳定,能够对作业物资进行解除固定。
另外,在装载部50的层叠状态下,辊531不从装载台51的底面512突出,因此不作用于作业物资。由此,能够通过装载于装载台51的作业物资的自重使作业物资稳定在底面512上。即,能够将作业物资固定在底面512上。
另外,如图1(b)所示,辊531配置在距离已有的辊预定距离d的前方,通过与已有的辊协动,将对在装载台51上移动的作业物资连续地作用。此外,辊531优选配置在已有的辊的250mm左右的前方。
此外,就移动辅助部53而言,作为移动辅助部件,代替辊531,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具备沿装载部50的展开方向延伸的滑动销。即使是滑动销,也与辊531同样为收纳式,在装载部50展开时突出至装载台51的底面512上。
根据上述的装载部50,在装载部50的层叠状态下,作业物资固定于装载台51(51a),因此即使机体在作业中也能够防止作业物资从装载台51(51a)滑落。另外,在装载部50的展开状态下,作业物资被解除固定,所以作业物资的装入性变得良好。即,能够使作业性提高。
另外,通过移动辅助部53,能够使在装载部50的展开状态下被解除固定的作业物资在装载台51上圆滑地移动,作业物资的装入性变得更好。另外,通过移动辅助部53,在装载部50的层叠状态下,作业物资固定于装载台51(51a),因此即使机体在作业中也能够防止作业物资从装载台51(51a)滑落,所以在装载台51(51a)的展开状态下,作业物资被解除固定,因此作业物资的装入性变得良好。即,能够使作业性提高。
另外,在层叠状态下移动辅助部53向比装载台51(51a)的底面512更靠下方移动,由此作业物资因自重而稳定在装载台51(51a)上,在展开状态下移动辅助部53向比装载台51(51a)的底面512更靠上方移动,从而夹在底面512与作业物资之间来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由此,在层叠状态下能够防止作业物资从装载台51(51a)滑落,在展开状态下作业物资的装入性变得良好。
另外,移动辅助部53利用以层叠状态和展开状态进行姿势改变的框架52而相对于装载台51(51a)的底面512进退自如,因此能够按照装载部50的状态而可靠地使移动辅助部53工作。
另外,在上述的装载部50中,存在设置助力部的情况,在可从展开状态改变为层叠状态的情况下,该助力部将前侧的装载台51a向层叠状态的位置即朝向后侧的装载台51b的上方拉拽。助力部构成为例如由弹簧部件将前侧的框架52的中途位置与后侧的框架52的第一支点(固定支点)521之间连接。就弹簧部件而言,在装载部50为展开状态下,沿框架52的长方向伸长,从而对以装载部50成为层叠状态的方式进行移动的前侧的装载台51a进行助力。
<装载部50的变形例>
在此,参照图2(a)以及图2(b)对装载部50的变形例(装载部50A)进行说明。图2(a)是表示装载部50的变形例(装载部50A)的层叠状态以及展开状态的概要左视图。此外,图2(a)表示装载部50A的层叠状态以及展开状态的双方。图2(b)是图2(a)中的A部的示意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装载部50A具备助力部54。助力部54具备设置在前侧的框架52的中途位置的销541a和设置在经由弹簧部件542而与销541a连接的后侧的框架52的第一支点521的销541b。设置于第一支点521的销541b在从第一支点521的旋转轴的延长线上离开(偏移的)前端部连接有弹簧部件542。根据该结构,如图2(a)所示,在装载部50A的展开状态下设置于第一支点521的销541b的前端部配置在比第一支点521更靠后方,能够提高弹簧部件542的作用力。
此外,就弹簧部件542而言,设置于第一支点521的销541b的前端部从第一支点521向侧方离开,因此不会与前侧的框架52的第一支点521干涉。另外,弹簧部件542在装载部50A的层叠状态下为自由长因而作用力最小,在装载部50A的展开状态下作用力最大。因此,在使装载部50A从展开状态变为层叠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得到高作用力。
<辅助装载部56>
接下来,参照图3(a)对辅助装载部56进行说明。图3(a)是表示辅助装载部56的概要左视图。苗移植机1(参照图1)存在在行驶车体2(参照图1)的前部左右中例如在与装载部50(参照图1)左右的相反侧具备装载有肥料袋等的作业物资的辅助装载部56的情况。如图3(a)所示,辅助装载部56具备多个(例如2个)辅助装载台57。
另外,如图3(a)所示,2个辅助装载台57设置为上下2层地层叠。此外,辅助装载部56在设置于配置在下侧的辅助装载台57的下方的后述的安装板551上具备保持划线器12的前端部(水轮部)12a的划线器保持部55(参照图3(c))。另外,图3(b)是表示辅助装载部56的变形例(辅助装载部56A)的概要左视图。如图3(b)所示,辅助装载部56A设置为3个辅助装载台57上下3层地层叠。
<划线器保持部55>
接下来,参照图3(c)对划线器保持部55进行说明。图3(c)是表示划线器保持部55的概要左视图。装载部50具备在不使用划线器12时保持线器12的前端部(水轮部)12a的划线器保持部55。如上所述,划线器12为了在农田面形成成为直线前进的标准的行进基准线而收放自如地设置在行驶车体(参照图1)的左右侧部。另外,划线器12设置为其前端部12a相对于从行驶车体2延伸的基部可装卸。前端部12a在不使用划线器12时从基部拆下而保管于预定的场所。
如图3(c)所示,划线器保持部55具备在设置于后侧的装载台的下方的安装板551上安装的夹具552、形成于安装板551的小孔553。划线器保持部55由夹具552把持前端部12a的杆121,并且在小孔553插通杆121的弯曲为直角的弯曲部121a,由此保持划线器12的前端部12a。
根据该结构,在不使用划线器12时能够将前端部12a保管于成为机体的一部分的装载部50,能够防止划线器12的前端部12a的丢失。
<扩展踏板71>
接下来,参照图4(a)~图4(e)对扩展踏板71进行说明。图4(a)以及图4(b)表示底部踏板7以及扩展踏板71的概要俯视图。此外,图4(a)中对扩展踏板71标记斜线。图4(c)是表示扩展踏板71的概要立体图。图4(d)是表示底部踏板7以及扩展踏板71的示意的立体图。图4(e)是图4(d)中的B-B线端面图。如图4(a)所示,底部踏板7设置为从行驶车体2的前部到收纳引擎E(参照图1)的引擎罩8的后部。
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在底部踏板7的前部的左右侧部,设置有如图4(c)所示的扩展踏板(也称为小踏板)71。如图4(d)以及图4(e)所示,扩展踏板71与底部踏板7是大致同一面,另外,在踏板面71a形成有孔部72。这样,通过形成孔部72,作业者能够从底部踏板7上观察确认前轮3(参照图1)等。另外,设计性也提高。
另外,如图4(a)、图4(b)以及图4(d)所示,在底部踏板7的左右任一方或双方的侧部,设置有伸出部(也称为宽踏板)73。上述的扩展踏板71在底部踏板7的前部与伸出部73之间以被它们夹着的方式配置。这样,通过扩展踏板71配置在底部踏板7的前部与伸出部73之间,扩展踏板71形成填补间隙的形状,另外,底部踏板7整体面积也扩大,安全性提高。另外,如图4(d)以及图4(e)所示,在底部踏板7的左右的侧缘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突起部74。这样,通过设置突起部74,从而能够防滑,安全性提高。
在此,如图4(a)所示,在行驶车体2后部的左右任一侧端部(例如左侧端部)设置有经由风管而与施肥装置(参照图1)连接的鼓风机47。鼓风机47构成为例如在风管内的清扫、肥料的排出、其他的维修保养时能够朝向机体内侧转动90度左右。苗移植机1(参照图1)具备装卸式的扶手75,用于在使鼓风机47朝向机体内侧转动的情况下避免与鼓风机47的干涉。
<扶手75>
接下来,参照图5(a)~图5(e)对装卸式的扶手75进行说明。图5(a)是装卸式的扶手75的俯视图,图5(b)是扶手75的侧视图,图5(c)是扶手75的后视图。图5(d)是装卸式的扶手75的安装部(伸出部73)的说明图。图5(e)是装卸式的扶手75的安装的说明图。此外,装卸式的扶手75是行驶车体2(参照图4(a))后部的左右中设置有鼓风机47的左侧的扶手。
如图5(a)~图5(c)所示,装卸式的(左侧的)扶手75具备本体部751和固定部76。本体部751是导管状的部件,并且是直线状的件以折弯的方式弯曲的部件。固定部76是上部弯曲的板状的部件,例如焊接在本体部751的两端部。另外,固定部76具备孔部761、762。其中,孔部762形成于弯曲的部分。在孔部761、762插通有后述的螺栓等的固定件763(参照图5(e))。
如图5(d)所示,安装有扶手75的安装部是从上述的底部踏板7(参照图4(a)以及图4(b))向外侧方伸出的伸出部73,具备嵌入导管状的扶手75的两端部的孔752的销731。而且,如图5(e)的右侧所示,在安装扶手75的情况下,通过在伸出部73的销731嵌入扶手75的两端部的孔752并经由固定部76的孔部761而安装固定件763,由此扶手75固定在伸出部73。
另外,扶手75也能够有助于向机体内侧转动的鼓风机47的姿势保持。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e)的左侧所示,通过相对于伸出部73的安装孔732而经由固定部76的孔部762而从上方安装固定件763,由此扶手75以在两端部之间夹着与鼓风机47的风管的连接部的方式被固定。
这样,通过装卸式的扶手75,没有必要为了对应鼓风机47的转动而改变形状。此外,若改变扶手的形状,则由于左右的形状不同而存在设计性降低、配件数量增加等种种问题,但在装卸式的扶手75中,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此外,装卸式的扶手75也能够设置在没有鼓风机47的一方。
此外,图6(a)~图6(c)是在行驶车体2后部的左右中,没有鼓风机47的一方的扶手77,表示固定式的扶手77。图6(a)的固定式的扶手77的俯视图,图6(b)是扶手77的侧视图,图6(c)是扶手77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扶手77通过焊接等,其本体部771固定于伸出部73。
<装载部50以及施肥装置40的其他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7对装载部50(50B)以及施肥装置40(40B)的其他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是其他的变形例的装载部50B以及施肥装置40B周边的说明图。此外,图7所例示的施肥装置40B是配置在行驶车体2的左右侧部的所谓的侧施肥装置。
如图7所示,装载部50B与上述的装载部50一样,构成为能够切换至多个装载台51B上下多层重叠的层叠状态和多个装载台51B直线状地展开的展开状态。另外,装载部50B的各状态的切换例如通过电动驱动器而自动地进行。装载部50B具备3个装载台51Ba、51Bb、51Bc。
在装载部50B的层叠状态下,位于中央部的装载台(也称为中央装载台)51Ba在层叠状态以及展开状态下位置被固定,位于中央装载台51Ba的下方的装载台(也称为前侧装载台)51Bb在展开的情况下,如图中的箭头线Y1所示地,向前方移动,位于中央装载台51Ba的上方的装载台(也称为后侧装载台)51Bc在展开的情况下,如图中的箭头线Y2所示地,向后方移动。前侧装载台51Bb以及后侧装载台51Bc分别经由由框架52构成的转动连杆机构而连结于中央装载台51Ba。另外,前侧装载台51Bb由成为上下多层(2层)的装载台构成。
根据该结构,在装载部50B的层叠状态下被位置固定的位于中央装载台51Ba的下方的前侧装载台51Bb在进行展开的情况下向前方移动,因此例如图7所示,能够防止展开时与在移动中途设置在机体后部的鼓风机14干涉。另外,前侧装载台51Bb在从展开状态向层叠状态改变的情况朝向下方移动,因此例如可以降低施加于电动驱动器的负载。另外,前侧装载台51Bb由多个(2个)装载台构成,因此能够增加作业物资的补给量。
另外,如图7所示,装载部50B的各装载台51B从前方朝向后方向上倾斜。在该情况下,装载部50B的展开状态下配置在后部的后侧装载台51Bc比施肥装置40B的贮存料斗41的盖部42更靠前方,且,比设置在行驶车体2的两侧部的扶手15(也可以是图5(e)所示那样的扶手77)更靠上方。即,装载部50B在展开状态下前方比后方低,所以作业物资的供给位置下倾,供给性提高。另外,后侧装载台51Bc不与贮存料斗41的盖部42干涉,例如,即使在装载部50B的展开状态下也能够打开盖部42。另外,后侧装载台51Bc也不与扶手15干涉,因此在接收作业物资的情况下也不会被扶手15妨碍。另外,在施肥装置40B的贮存料斗41的前方,即使是配置有与如图4(a)所示那样的转动式的鼓风机47不同的鼓风机14的设计,也能够展开装载部50B。
另外,在装载部50B的展开状态下,配置为机体的后视情况下在装载台51B的下方的装载台51B的左右的宽度内至少收纳施肥装置40B的贮存料斗41以及鼓风机14。由此,能够抑制机体宽度,例如,能够在轻型拖拉机等运输车装载机体。
<与施肥装置40相关的控制>
接下来,参照图7、图8(a)以及图8(b)对控制部100的与施肥装置40(40B)相关联的控制进行说明。图8(a)以及图8(b)是表示控制部100的与通知控制相关联的各部分的方块图。如图7所示,在施肥装置40B的贮存料斗41的盖部42设置有超音波传感器等粉体传感器101。粉体传感器101检测贮存料斗41内的肥料(粉体)。粉体传感器101配置在将肥料送出的送出部43的上方。另外,在送出部43的送出轴44设置有检测送出轴44的旋转的送出轴旋转传感器103。
如图8(a)所示,在与施肥装置40B(参照图7)相关联的控制中,在产生了施肥装置40B的施肥不良、以及各部分的其他不良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部100,使通知部150进行通知。如图8(a)所示,在控制部100连接有粉体传感器101、肥料高度传感器102、送出轴旋转传感器103、栽种杆位置传感器104以及垄离合器杆位置传感器105等。另外,在控制部100连接有通知部150。此外,通知部150也可以构成为具备灯151、蜂鸣器152(参照图8(b))。
控制部100若收到由粉体传感器101检测到的肥料的减少的信号的输入,则向通知部150输出信号。通知部150通知“肥料警报”。在这种情况下,在送出部43中,若肥料减少则肥料的上表面成为凹状。如上所述,粉体传感器101位于肥料的送出部43的上方,由此能够检测肥料的上表面成为凹状,从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测到贮存料斗41内肥料减少的状况。
另外,在农田中的作业中的机体的旋回后收到肥料高度传感器102的栽种“接通”时的肥料高度的检测信号的输入,并且收到送出轴旋转传感器103的送出轴44(参照图7)的旋转检测信号的输入,控制部100基于这些检测信号,在肥料高度的下降已停止的情况下或肥料高度的下降量不比预定量少的情况下,向通知部150输出信号。通知部150通知“肥料警报”。另外,控制部100在每个栽种的1个工序进行这种控制。在栽种工序中,在田头补给肥料,因此能够从肥料补给后检测肥料的减少,能够正确地把握肥料的减少。另外,控制部100在肥料高度传感器102检测到因肥料补给而肥料高度增加的情况下,以栽种“接通”使送出轴44旋转的状态,重新检测肥料高度,继续上述控制。由此,以肥料的送出再补满时的肥料高度为开始时来监视肥料的减少。
另外,在由垄离合器杆位置传感器105检测到垄离合器杆被操作的情况下,例如若检测到未减少2行单位的肥料,则控制部100不向通知部150输出信号。即,不进行“肥料警报”的通知。另外,在由垄离合器杆位置传感器105检测到垄离合器杆回到原位的情况下,若检测到未减少与该行对应的肥料减少,则控制部100向通知部150输出信号。即,进行“肥料警报”的通知。由此,例如能够防止1行离合器使用后的忘记复原。
如图8(b)所示,在控制部100连接有后轮旋转传感器106、中央浮体位置传感器107、栽种深度杆位置传感器108以及液压灵敏度传感器109等。另外,在控制部100连接有通知部150。通知部150具备灯151、蜂鸣器152。若收到由后轮旋转传感器106(以及后感知开关等)检测到的机体后退的信号的输入、收到由中央浮体位置传感器107检测到的中央浮体32(参照图7)与农田面接触的信号的输入,则控制部100向通知部150输出信号。通知部150例如由通知肥料堵塞的灯151以及蜂鸣器152进行通知。此外,例如在检测到蜂鸣器停止开关的操作、栽种开始、熄火中任一种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向通知部150输出使通知结束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知晓因机体的后退而在开沟器堆积有泥,从而能够防止肥料堵塞。
另外,按照由栽种深度杆位置传感器108检测到的栽种深度杆的从“浅”到“深”的位置,控制部100向通知部150输出信号,并且以中央浮体32(参照图7)的位置成为从“灵敏”到“不灵敏”的任一位置的方式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00是中央浮体32的位置下降的情况(即浅的情况)其位置为成为“灵敏”、中央浮体32的位置上升的情况(即深的情况)其位置成为“不灵敏”的方式进行控制。这样,控制部100能够进行最合适的切换控制。
另外,按照由液压灵敏度传感器109检测到的液压灵敏度的从“灵敏”到“不灵敏”为止的位置,控制部100向通知部150输出信号,并且以中央浮体32(参照图7)的位置成为从“灵敏”到“不灵敏”的任一位置的方式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液压灵敏度的位置为“灵敏”的农田中表土较软而泥不容易堆积在开沟器、在中央浮体32的位置为“不灵敏”且液压灵敏度的位置为“不灵敏”的农田中表土较硬而泥容易堆积在开沟器,因此控制部100以中央浮体32的位置成为“灵敏”的方式进行控制。这样,控制部100能够进行最合适的切换控制。
另外,后轮旋转传感器106设定为以液压灵敏度的位置越“不灵敏”越少的计数来检测机体的后退,若收到由后轮旋转传感器106检测到的机体的后退的信号的输入、收到由中央浮体位置传感器107检测到的中央浮体32(参照图7)与农田面相接的信号的输入,则控制部100向通知部150输出信号。另外,栽种深度杆位置传感器108设定为栽种深度杆的位置越“深”而以越少的检测次数来检测机体的后退,若收到由后轮旋转传感器106检测到的机体的后退的信号的输入、收到由中央浮体位置传感器107检测到的中央浮体32与农田面相接的信号的输入,则控制部100向通知部150输出信号。这样,在泥容易堆积在开沟器的条件下,能够以更少的移动距离来检测机体的后退,由此能够防止泥的堆积。
另外,如图7所示,在苗栽种部30的载苗台31的前方,设置有例如前方以及上方被除泥用罩覆盖的摄像机等图像识别装置,基于由图像识别装置拍摄的图像来识别肥料的溢出。在这种情况下,设置通过载苗台31的升降时的上下滑动的动力而转动的结构,如图8(b)所示,控制部100若根据图像识别装置的图像而检测到肥料从施肥软管45溢出,则向通知部150输出信号。通知部150通过灯151、蜂鸣器152来通知肥料溢出。即,通过1个装置(苗栽种部30)工作,从而能够把握大范围的施肥软管45的状况并在检测到肥料的溢出的情况下进行通知。
另外,如图7所示,例如,在保持整行的施肥软管45的导管部设置检测肥料的重量的重量检测部46,在行驶车体2为栽种状态在农田行驶的情况下,在通过重量检测部46检测到施肥软管45内的肥料的重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控制部100检测出肥料堵塞。由此,能够检测出滞留在施肥软管45内的肥料,例如即使在无人的状况下也能检测出肥料堵塞。
<后轮4的摆动限制构造(摆动限制部60)>
接下来,参照图9(a)以及图9(b)对后轮4的摆动限制构造(摆动限制部60)进行说明。图9(a)以及图9(b)是后轮4的摆动限制构造(摆动限制部60)的说明图。此外,图9(a)是摆动限制构造(摆动限制部60)的示意图,是从后方观察行驶车体2的图(后视图)。图9(b)是后轮4及其周边的概要左视图。
如图9(a)所示,摆动限制部60限制左右后轮4(4L、4R)的预定角度(例如20度)以上的上下动(称为摆动)。摆动限制部60具备振子配重61、摆动锁定板62、线缆63。如图中的箭头线Z所示,振子配重61在后轮4的车轴4a上的中央部,设置为能够向左右方向摆动。振子配重61按照左右的后轮4L、4R的摆动引起的机体的左右方向的倾斜而以支点61a为中心向左右摆动。摆动锁定板62(62L、62R)在车轴4a的左右两端部且比左右的后轮4L、4R靠内侧,连结于车轴4a。
如图9(b)所示,在摆动锁定板62形成有上下并列的多个(2个)小孔62a。另外,如图9(a)所示,线缆63(63L、63R)设置在振子配重61与摆动锁定板62(62L、62R)之间,连接振子配重61和摆动锁定板62(62L、62R)。就摆动限制部60而言,例如,在左右后轮4L、4R中左后轮4L向上右后轮4R向下地摆动的情况下,振子配重61使支点61a侧从右后轮4R侧向左方移动。随之,与右后轮4R连接的线缆63R向上方被拉伸,右后轮4R被向上拉拽。这样,减少左右后轮4L、4R的上下的摆动量,由此能够限制左右后轮4L、4R,能够自动改善机体移动时的倾倒角。
此外,在上述的摆动限制部60中,振子配重61设置在机体后部,但例如振子配重61也可以设置在机体前部。若做成这种结构,振子配重61代替平衡配重,能够减少配件数量。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使摆动限制部60在苗栽种部30(参照图1)上升时起作用。通过做成这种结构,在苗栽种部30上升的状态下,即机体平衡差的状态下摆动限制部60起作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倾倒角。
<密植苗用的取苗口80以及间隔件90>
接下来,参照图10(a)~图10(e)对密植苗用的取苗口80进行说明。图10(a)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80以及间隔件90的概要左视(局部剖视)图。图10(b)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80以及间隔件90的概要后视图。图10(c)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80以及间隔件90的概要左视图。图10(d)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80以及间隔件90的概要俯视图。图10(e)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80以及间隔件90的概要后视图。
在此,在栽种密植苗的情况下,需要从常规苗用的取苗口更替为使取苗口的上下的宽度和进深变窄的密植苗用的取苗口。在这种情况下,拆下螺栓等联结部件而更替取苗口,耗费时间。另外,例如,在根据农田而要分为密植苗和常规苗的情况下需要频繁地更替取苗口。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使用间隔件90来调节取苗口80的上下的宽度和进深,能够变更常规苗用和密植苗用。
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在常规苗用的取苗口80的上部,安装有间隔件90。由此,取苗口80的上下宽度和进深较窄,能够形成密植苗用的取苗口80。由此,仅通过安装或拆下间隔件90就能够改变密植苗用和常规苗用,无需更替取苗口80,能够节省时间。
如图10(c)、图10(d)以及图10(e)所示,间隔件90具备卡合部91和垂板部92。卡合部91具备钩91a。如图10(d)所示,钩91a嵌入形成于取苗口80的上面81的孔部82。钩91a由于向近前侧被按回,因此挂在孔部82防脱。就卡合部91而言,由上下的板将上面夹住,并通过设置于下板的钩91a嵌入孔部82,从而与取苗口80卡合。
另外,卡合部91形成为上下的板朝向进深方向变宽。由此,间隔件90的安装变得容易。
垂板部92例如为板簧,具有弹性。垂板部92在间隔件90安装于取苗口80的状态下向下方延伸出。另外,垂板部92的前端部(下端部)向进深方向弯曲。
另外,如图10(c)所示,在取苗口80设置开口部83,由此例如能够在拆下间隔件90的情况下将螺丝刀等的工具插入开口部83就能够将间隔件90容易地拆下。
图11(a)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80以及间隔件的变形例(间隔件90A)的概要左视图。图11(b)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80以及间隔件的变形例(间隔件90A)的概要俯视图。图11(c)是表示密植苗用的取苗口80以及间隔件的变形例(间隔件90A)的概要后视图。
如图11(a)、图11(b)以及图11(c)所示,变形例的间隔件90A具备卡合部91A和垂板部92A。卡合部91A具备钩91Aa。如图11(b)所示,钩91Aa嵌入形成于取苗口80的上面81的孔部82。此外,如图11(b)所示,钩91Aa形成为コ字状,由此刚性高。
垂板部92A例如是板簧,具有弹性。垂板部92A在间隔件90A安装于取苗口80的状态向下方延伸出。另外,垂板部92A的前端部(下端部)向进深方向弯曲。
其他效果、变形例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导出。因此,本发明的更广泛的方式并不被以上所表述的特定的详细方案及代表的实施方式所限定。因此,只要不超出权利要求以及其等价技术特征所定义的全部发明的概念的精神或范围,也能够进行多种改变。
Claims (3)
1.一种苗移植机,在行驶车体(2)设置预备载苗部(50),预备载苗部(50)构成为能够切换为装载有作业物资的多个装载台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层叠状态和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展开状态,
所述苗移植机的特征在于,
在装载台设置辅助作业物资移动的移动辅助部(53),
在预备载苗部(50)的装载台为展开状态下,使移动辅助部(53)比装载台的底面(512)更向上方突出来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
在装载台为层叠状态下,使移动辅助部(53)位于比装载台的底面(512)更靠下方而不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抵接部件(533a),其与预备载苗部(50)从层叠状态向展开状态的切换连动地使移动辅助部(53)向辅助作业物资的移动的位置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多个框架(52),通过弹簧部件(542)连结位于机体前侧的框架(52)和位于机体后侧的框架(52),该弹簧部件(542)向预备载苗部(50)的装载台成为层叠状态的方向加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68057A JP6733696B2 (ja) | 2018-03-30 | 2018-03-30 | 作業車両 |
JP2018-068057 | 2018-03-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13284A true CN110313284A (zh) | 2019-10-11 |
CN110313284B CN110313284B (zh) | 2022-10-18 |
Family
ID=681128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50701.3A Active CN110313283B (zh) | 2018-03-30 | 2019-03-29 | 作业车辆 |
CN201910252169.9A Active CN110313284B (zh) | 2018-03-30 | 2019-03-29 | 苗移植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50701.3A Active CN110313283B (zh) | 2018-03-30 | 2019-03-29 | 作业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33696B2 (zh) |
CN (2) | CN11031328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650095B2 (en) * | 2019-10-30 | 2023-05-16 | Cnh Industrial Canada,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plugging of ground engaging tools based on tool weight |
JP7540460B2 (ja) | 2022-05-12 | 2024-08-27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作業車両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41417A (ja) * | 1998-07-31 | 2000-02-15 | Iseki & Co Ltd | 苗移植機 |
CN101253828A (zh) * | 2007-02-28 | 2008-09-03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苗移植机 |
JP2011193796A (ja) * | 2010-03-19 | 2011-10-06 | Iseki & Co Ltd | 苗移植機 |
CN102823366A (zh) * | 2011-06-15 | 2012-12-19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苗移植机 |
CN103371012A (zh) * | 2012-04-27 | 2013-10-30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苗移植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52133A (ja) * | 1996-08-09 | 1998-02-24 | Kubota Corp | 田植機の予備苗のせ台 |
JPH1118508A (ja) * | 1997-07-01 | 1999-01-26 | Iseki & Co Ltd | 苗植機 |
JP4638810B2 (ja) * | 2005-11-21 | 2011-02-23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田植機の予備苗収容構造 |
JP5476869B2 (ja) * | 2009-08-31 | 2014-04-23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苗移植機 |
JP2012157289A (ja) * | 2011-01-31 | 2012-08-23 | Iseki & Co Ltd | 苗移植機 |
JP2013009614A (ja) * | 2011-06-28 | 2013-01-17 | Kubota Corp | 乗用型田植機 |
JP5422031B2 (ja) * | 2012-10-24 | 2014-02-19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農作業機 |
KR20150024775A (ko) * | 2013-08-27 | 2015-03-09 |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 모종 이식기 |
JP5974996B2 (ja) * | 2013-08-27 | 2016-08-23 |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 苗移植機 |
-
2018
- 2018-03-30 JP JP2018068057A patent/JP673369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3-29 CN CN201910250701.3A patent/CN110313283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29 CN CN201910252169.9A patent/CN1103132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41417A (ja) * | 1998-07-31 | 2000-02-15 | Iseki & Co Ltd | 苗移植機 |
CN101253828A (zh) * | 2007-02-28 | 2008-09-03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苗移植机 |
JP2011193796A (ja) * | 2010-03-19 | 2011-10-06 | Iseki & Co Ltd | 苗移植機 |
CN102823366A (zh) * | 2011-06-15 | 2012-12-19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苗移植机 |
CN103371012A (zh) * | 2012-04-27 | 2013-10-30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苗移植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733696B2 (ja) | 2020-08-05 |
CN110313284B (zh) | 2022-10-18 |
CN110313283A (zh) | 2019-10-11 |
JP2019176792A (ja) | 2019-10-17 |
CN110313283B (zh) | 2022-10-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13284A (zh) | 苗移植机 | |
TWI683615B (zh) | 乘坐式插秧機 | |
CN102197731B (zh) | 秧苗移植机 | |
JP5276545B2 (ja) | 水田作業車 | |
JP5209553B2 (ja) | 作業機の供給制御機構 | |
JP6717263B2 (ja) | 施肥装置および作業車両 | |
JP5551901B2 (ja) | 乗用型直播機 | |
KR101859776B1 (ko) | 포장용 공급 작업차의 통지 제어 구조 | |
CN102027828B (zh) | 秧苗移植机 | |
JP6934404B2 (ja) | 圃場作業機 | |
JP5716308B2 (ja) | 粉粒体吐出機 | |
JP2016220596A (ja) | 施肥作業機 | |
JP2009000083A (ja) | 対地作業装置付きの苗移植機 | |
JP2018034612A (ja) | 作業車両 | |
JP2012152180A (ja) | 水田作業車両 | |
JP2008005739A5 (zh) | ||
JP7571718B2 (ja) | 乗用型苗植機 | |
JP7224236B2 (ja) | 水田作業機 | |
JP3697773B2 (ja) | 田植機 | |
JP2023021696A (ja) | 苗移植機 | |
JP3717437B2 (ja) | 乗用型水田作業機 | |
JP2785818B2 (ja) | 施肥装置付き乗用型苗植機 | |
JPH03103108A (ja) | 農作業機 | |
JP2021000044A (ja) | 作業車 | |
JP2021158925A (ja) | 粉粒物散布作業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