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3279B - 水田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水田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13279B
CN110313279B CN201910236682.9A CN201910236682A CN110313279B CN 110313279 B CN110313279 B CN 110313279B CN 201910236682 A CN201910236682 A CN 201910236682A CN 110313279 B CN110313279 B CN 1103132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oil
land
soil preparation
floa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3668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13279A (zh
Inventor
中瀬了介
岸冈雄介
桥爪达弥
茂木博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13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3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13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32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49/00Combined machines
    • A01B49/04Combinations of soil-working tools with non-soil-working tools, e.g. planting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Abstract

就本发明的水田作业机而言,当将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的作业装置支承在机体的后部时,能够适当地进行农田面的整地。具有:作业装置,支承在机体的后部,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以及三种整地单元(9、11、39、53),支承在机体的后部,对农田面进行整地。

Description

水田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坐型插秧机、乘坐型播种机等水田作业机的对农田面进行整地的结构。
背景技术
就将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的作业装置支承在机体的后部的水田作业机而言,作为支承在机体的后部且对农田面进行整地的整地单元,如专利文献1所示,有整地体和浮板2种,其中,整地体沿着左右方向配置且安装在驱动轴,通过被与驱动轴一体旋转驱动,对农田面进行整地,浮板接触农田面。
当水田作业机具有整地单元时,在根据农田面的状态以及作业装置的作业状态等适当地进行农田面的整地方面,尚有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7-23067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就将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的作业装置支承在机体的后部的水田作业机而言,适当地进行农田面的整地。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水田作业机具有:作业装置,支承在机体的后部,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以及三种整地单元,支承在所述机体的后部,对农田面进行整地。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3种整地单元,因此,以能够对应农田面的状态和作业装置的作业状态等导致的各种状态的方式通过3种整地单元设定各种整地状态,从而适当地进行农田面的整地,从而能够提高农田面的整地性能。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整地单元之一为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从侧面观察时的上下宽度比从上面观察时的前后宽度大。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板状部件接触农田面,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将农田面的凹凸弄平整的整地,农田面的整地性能良好。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板状部件被设定成从上面观察时的左右宽度比从上面观察时的所述前后宽度大。
根据本发明,通过板状部件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顺利地进行将农田面的凹凸弄平整的整地,农田面的整地性能良好。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除所述板状部件以外的所述整地单元为整地装置和浮板,所述整地装置设有:驱动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整地体,安装在所述驱动轴,通过被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驱动,对农田面进行整地;以及挡泥罩,配置在所述整地体的后侧,阻挡所述整地体导致的向后侧飞溅的泥土,所述浮板配置在所述整地装置的后侧,并设置在所述作业装置,接触农田面,所述板状部件配置在从正面观察时所述整地装置未与所述浮板重叠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作为除板状部件以外的整地单元,具有:整地装置,设有驱动轴、整地体和挡泥罩;以及浮板,设置在作业装置,整地装置和浮板沿前后方向排列,通过整地装置和浮板对农田面进行2次整地。
就作业装置而言,有时多个浮板空出间隔地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因此,有时对相邻的浮板之间的农田面仅进行通过整地装置进行的整地。
根据本发明,板状部件配置在从正面观察时整地装置未与浮板重叠的部分,呈与相邻的浮板之间的农田面相对应的状态,在该部分,进行了通过整地装置和板状部件进行的2次整地。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进行了通过整地装置和浮板进行的2次整地、以及通过整地装置和板状部件进行的2次整地,因而农田面的整地性能良好。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除所述板状部件以外的所述整地单元为整地装置和浮板,所述整地装置设有:驱动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整地体,安装在所述驱动轴,通过被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驱动,对农田面进行整地;以及挡泥罩,配置在所述整地体的后侧,阻挡所述整地体导致的向后侧飞溅的泥土,所述浮板配置在所述整地装置的后侧,并设置在所述作业装置,接触农田面,所述板状部件在从正面观察时以横跨所述作业装置的作业区域的整个宽度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发明,作为除板状部件以外的整地单元,具有:整地装置,设有驱动轴、整地体和挡泥罩;以及浮板,设置在作业装置,整地装置和浮板沿前后方向配置,通过整地装置和浮板对农田面进行了2次整地。
就作业装置而言,有时多个浮板空出间隔地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
根据本发明,板状部件以从正面观察时横跨作业装置的作业区域的整个宽度的方式配置,呈与相邻的浮板之间的农田面相对应的状态,在该部分,进行了通过整地装置和板状部件进行的2次整地。在进行通过整地装置和浮板进行的2次整地的部分,不仅如此,还通过板状部件进行整地。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进行了通过整地装置、浮板和板状部件进行的3次整地、以及通过整地装置和板状部件进行的2次整地,因而农田面的整地性能良好。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板状部件安装在所述挡泥罩。
根据本发明,整地装置的挡泥罩兼用作板状部件的支承部,因此,在构造简化方面是有利的。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板状部件以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挡泥罩。
根据本发明,板状部件为了配合农田面而进行上下摆动,因此,农田面的整地性能良好。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挡泥罩以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整地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板状部件安装在挡泥罩的状态下,通过使挡泥罩上下摆动,从而使板状部件为了配合农田面而上下摆动,因此,农田面的整地性能良好。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设有安装位置变更部,所述安装位置变更部能够变更所述板状部件在所述挡泥罩的安装位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变更板状部件在挡泥罩的安装位置,能够根据农田面的状态和作业装置的作业状态等变更板状部件的整地状态,因此,农田面的整地性能良好。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板状部件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挡泥罩的下端部偏靠下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板状部件的下端部顺利地接触农田面,因此,农田面的整地性能良好。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将农田面的泥土释放到后侧的泥土释放部设置在所述板状部件。
根据本发明,随着机体的行驶,即使农田面的泥土要滞留在板状部件,也能够使农田面的泥土通过泥土释放部释放到后侧,因此,难以产生农田面的泥土滞留在板状部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乘坐型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乘坐型插秧机的后半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秧苗插植装置和整地装置的左视图。
图4是秧苗插植装置和整地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5是中央浮板和升降控制部附近的左视图。
图6是中央浮板和升降控制部附近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整地装置的升降构造的纵剖左视图。
图8是整地装置、中央浮板和侧浮板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控制装置和各部的连结状态的概要图。
图10是表示导轨的分割构造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导轨的分割构造的纵剖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导轨的分割构造的纵剖主视图。
图13是在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整地装置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图14是在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整地装置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图15是在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整地装置、中央浮板和侧浮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5:秧苗插植装置(作业装置)
9:中央浮板(浮板、整地单元)
11:侧浮板(浮板、整地单元)
39:板状部件(整地单元)
39a:泥土释放部
39b:板状部件的下端部
53:整地装置(整地单元)
61:驱动轴
62、63:整地体
65:挡泥罩
65a:挡泥罩的下端部
G:农田面
K:机体
W11:上下宽度
W12:前后宽度
W13:左右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15中,F表示机体K的“前方”,B表示机体K的“后方”,U表示机体K的“上方”,D表示机体K的“下方”。R表示机体K的“右方”,L表示机体K的“左方”。
(乘坐型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就乘坐型插秧机而言,在具有左右前轮1和左右后轮2的机体K的后部,以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连结有连杆机构3。
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支承有6行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5(相当于作业装置),在机体K的后部以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承秧苗插植装置5。具有对连杆机构3进行升降操作的液压缸4,通过液压缸4对秧苗插植装置5相对于机体K进行升降操作。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整地装置53(相当于整地单元)以位于秧苗插植装置5和机体K之间的方式配置在秧苗插植装置5的右部和左部之间,并以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承在秧苗插植装置5。
(秧苗插植装置的结构)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秧苗插植装置5具有1个供给箱17、3个插植传动箱6、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插植传动箱6的后部的旋转箱7、设置在旋转箱7的两端的插植臂8、以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秧苗插植装置5的下部的中央浮板9(相当于浮板)(相当于整地单元)和侧浮板11(相当于浮板)(相当于整地单元)、具有6个秧苗载置面的载秧台10以及设置在载秧台10的各个秧苗载置面的纵向移送机构25等。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支承框架18连结有供给箱17和插植传动箱6,插植传动箱6从支承框架18向后侧延伸。
供给箱17以绕连杆机构3的后下部的前后方向的轴心自由横摆的方式受到支承。由此,秧苗插植装置5的整体以自由横摆的方式受到支承。
如图4所示,横向移送轴19从供给箱17延伸,横向移送轴19的端部经由托架20支承在支承框架18。随着横向移送轴19的旋转而受到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送出部件21外嵌在横向移送轴19,送出部件21连接在载秧台10。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导轨38沿左右方向支承在插植传动箱6,载秧台10的下部沿着导轨38以横向自由移动的方式受到支承。
在支承框架18的右端部和左端部,连结有上下朝向并向上侧延伸的纵框架26,横框架50以横跨纵框架26的上部的方式连结。在载秧台10的上部的前表面连结有导轨27,导轨27以横向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在设置于横框架50的辊51。
载秧台10的下部支承在导轨38,载秧台10的上部支承在横框架50,载秧台10被沿着导轨38和横框架50向左右方向往返横向移送驱动。
如图2所示,在载秧台10的6个秧苗载置面各自,具有宽度较大的带式纵向移送机构25。
如图4所示,纵向移送轴36从供给箱17延伸,纵向移送轴36的端部经由托架37支承在支承框架18。通过下述输入轴28的动力对纵向移送轴36进行旋转驱动,在纵向移送轴36连结有一对驱动臂36a。
向6个纵向移送机构25传递动力的输入部(未图示)设置在载秧台10,输入部配置在纵向移送轴36的驱动臂36a之间。当载秧台10到达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右端部或左端部时,输入部到达纵向移送轴36的一方的驱动臂36a,通过纵向移送轴36的一方的驱动臂36a驱动输入部,6个纵向移送机构25以规定的行程进行动作,载秧台10的秧苗被向下侧输送。
(前轮和后轮、秧苗插植装置的传动构造)
如图1所示,在机体K的前部支承有发动机49。发动机49的动力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经由齿轮变速式副变速装置(未图示)传递至前轮1和后轮2。
如图1和图4所示,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和副变速装置之间分出的动力经由株距变速装置(未图示)、插植离合器44(参照图9)以及动力输出(PTO)轴22,传递至设置于供给箱17的输入轴28。
如图4所示,输入轴28的动力传递至纵向移送轴36,从而旋转驱动纵向移送轴36。输入轴28的动力经由横向移送变速机构29传递至横向移送轴19,从而旋转驱动横向移送轴19。
输入轴28的动力传递至传动链条30、以横跨插植传动箱6架设的传动轴23以及设置于插植传动箱6的插植传动轴32。插植传动轴32的动力经由传动链条34和插植驱动轴35传递至旋转箱7。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当将插植离合器44操作成传动状态时,随着对载秧台10进行往返横向移送驱动,从而旋转驱动旋转箱7,插植臂8从载秧台10的下部取出秧苗(相当于农用资源),并插植在(提供给)农田面G。当载秧台10到达往返横向移送驱动的右端部或左端部时,通过6个纵向移送机构25将载秧台10的秧苗向下侧输送。
当将插植离合器44操作成切断状态时,载秧台10、旋转箱7以及纵向移送机构25停止。
(施肥装置的结构)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机体K且在驾驶座椅31的后侧具有存储肥料的料斗12和送出部13。在送出部13的左侧具有鼓风机14。
在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各自连结有2个开沟器15,共具有6个开沟器15。软管16从送出部13向秧苗插植装置5延伸,并连接在开沟器15。
就施肥装置而言,副变速装置的动力经由施肥离合器45(参照图9)传递至送出部13。当将施肥离合器45操作成传动状态时,通过送出部13将肥料从料斗12以规定量不断送出,通过鼓风机14的送风使肥料通过软管16提供给开沟器15,并经由开沟器15将肥料提供给农田面G。当将施肥离合器45操作成切断状态时,送出部13停止。
(升降操作杆进行的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构造)
如图2和图9所示,在驾驶座椅31的右侧具有升降操作杆24,升降操作杆24能够在上升位置、中立位置、下降位置以及插植位置之间自由操作。
在机体K具有向液压缸4供排操作动作油的机械操作式控制阀33。升降操作杆24、与控制阀33、插植离合器44以及施肥离合器45机械式地连接。
如图9所示,当将升降操作杆24操作至上升位置、中立位置、下降位置以及插植位置时,按照以下方式对控制阀33、插植离合器44以及施肥离合器45进行操作。
当将升降操作杆24操作至上升位置时,将插植离合器44和施肥离合器45操作成切断状态,将控制阀33操作至上升位置,液压缸4进行收缩动作,秧苗插植装置5上升。
当将升降操作杆24操作至中立位置时,将插植离合器44和施肥离合器45操作成切断状态,将控制阀33操作至中立位置,液压缸4停止,秧苗插植装置5的升降停止。
当将升降操作杆24操作至下降位置时,将插植离合器44和施肥离合器45操作成切断状态,将控制阀33操作至下降位置,液压缸4进行伸长动作,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
在将升降操作杆24操作至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当中央浮板9接触农田面G时,如下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述,秧苗插植装置5的升降控制进行动作。由此,以将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的插植深度保持在设定插植深度的方式使控制阀33和液压缸4动作,从而对秧苗插植装置5自动进行升降操作。
当将升降操作杆24操作至插植位置时,与上述下降位置同样,秧苗插植装置5的升降控制进行动作,并且,将插植离合器44和施肥离合器45操作成传动状态。
(涉及中央浮板和侧浮板的结构)
如图5所示,支承轴41以绕插植传动箱6的下部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4自由旋转的方式受到支承,连结在支承轴41的支承臂41a向后侧的斜下侧延伸。
如图2和图8所示,接触追随农田面G的中央浮板9配置在秧苗插植装置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在中央浮板9的右侧和左侧,配置有接触追随农田面G的侧浮板11。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的后部以绕支承轴41的支承臂41a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5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
中央浮板9在俯视时形成为T字形,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左右宽度W1设定为比中央浮板9的后部9b的左右宽度W2大。
侧浮板11在俯视时形成为T字形,侧浮板11的前部11a的左右宽度W3设定为比侧浮板11的后部11b的左右宽度W4大。
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左右宽度W1设定为比侧浮板11的前部11a的左右宽度W3大。
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前端部和侧浮板11的前部11a的前端部沿着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
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后端部和侧浮板11的前部11a的后端部沿着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
中央浮板9的前部9a与侧浮板11的前部11a之间的区域B1的左右宽度W5设定为比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左右宽度W1、侧浮板11的前部11a的左右宽度W3、中央浮板9的后部9b的左右宽度W2以及侧浮板11的后部11b的左右宽度W4小。
(插植深度杆的构造)
如图5和图9所示,能够进行人为操作的插植深度杆42连结在支承轴41并向前侧的斜上侧延伸。杆引导体43连结在支承框架18,插植深度杆42插入杆引导体43。
通过插植深度杆42对支承轴41的支承臂41a进行转动操作,从而对轴心P5的位置(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变更,由此,能够变更设定高度A1。
通过使插植深度杆42卡合在杆引导体43,从而固定轴心P5的位置(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由此,能够设定设定高度A1(参照下述(插植深度杆进行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支承框架18的位于中央浮板9的上侧的部分连结有支承托架77。支承连杆78以绕支承托架77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6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以横跨支承连杆78的下部和插植深度杆42的方式连接有连结杆82。
在支承托架77的上侧的部分,以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有支承连杆79,在支承连杆78、79的上部,以自由摆动的方式连接有支承部件80。
通过支承连杆78、79形成了平行连杆,与插植深度杆42的操作连动,通过连结杆82使支承部件80向前侧的斜下侧和后侧的斜上侧平行移动,通过使插植深度杆42卡合在杆引导体43,从而决定支承部件80的位置。
(升降控制部的结构)
如图5、图6和图9所示,机械式地输出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上下动作并传递至控制阀33的升降控制部88以横跨控制阀33和中央浮板9的方式连接。
升降控制部88具有支承托架77、支承连杆78、79、支承部件80以及连结杆82,如以下所说明的,还具有感应杆84、感应臂85以及感应线86等。
在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前端部的右侧部分连接有感应杆84。感应臂85以绕支承部件80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7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轴心P7位于感应臂85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感应杆84的上部与感应臂85的后部连接。
在支承部件80的前部连结有线承接部80a,感应线86的外线86b连接在支承部件80的线承接部80a。在感应线86的内线86a连接有连接部件87,在连接部件87的长孔87a插入感应臂85的前部的销85a,感应臂85的前部和感应线86的内线86a连接。感应线86向机体K延伸,感应线86的内线86a连接在控制阀33。
根据以上构造,通过秧苗插植装置5相对于中央浮板9的升降(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升降),使感应臂85上下摆动,对感应线86的内线86a进行拉动操作和复位操作,从而操作控制阀33。
当秧苗插植装置5相对于中央浮板9上升(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时,感应杆84下降,以使感应臂85的前部上升的方式使感应臂85摆动。
下限位置销85b以朝向横向的方式连结在感应臂85的前部。当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时,通过使感应臂85的下限位置销85b抵接在支承部件80的线承接部80a的下部,从而使感应臂85的摆动停止,由此,决定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下限位置。
由此,当秧苗插植装置5从农田面G向上侧的远离位置上升时,在感应臂85的下限位置销85b抵接在支承部件80的线承接部80a的下部的下限位置,中央浮板9停止,不会进一步下降。
(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
下面对以下状态进行说明,即,根据秧苗插植装置5相对于中央浮板9的升降,以将秧苗插植装置5保持在设定高度A1(将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的插植深度保持在设定插植深度)的方式,通过升降控制部88操作控制阀33,从而使液压缸4进行伸缩动作。
如图5和图9所示,通过插植深度杆42设定设定高度A1,从而设定轴心P5(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的位置。支承部件80(轴心P7)位于距离农田面G的中立高度A0,将控制阀33操作至中立位置,秧苗插植装置5的升降停止,将秧苗插植装置5保持在距离农田面G的设定高度A1。
由于插植臂8被按照规定的轨迹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旋转驱动,因此,当将秧苗插植装置5保持在距离农田面G的设定高度A1时,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的插植深度为与设定高度A1相对应的设定插植深度。
在图5和图9所示的状态下,当秧苗插植装置5从设定高度A1下降(秧苗插植装置5接近农田面G)时,支承部件80(轴心P7)也一同从中立高度A0下降,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的插植深度比设定插植深度深,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上升。
由此,中央浮板9的上升经由感应杆84和感应臂85传递至感应线86,对感应线86的内线86a向秧苗插植装置5侧进行拉动操作,将控制阀33操作至上升位置,液压缸4进行收缩动作,从而使秧苗插植装置5和支承部件80(轴心P7)上升。
随着秧苗插植装置5的上升,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对感应线86的内线86a向控制阀33侧进行复位操作。当支承部件80(轴心P7)到达中立高度A0时,将控制阀33操作至中立位置,液压缸4停止,秧苗插植装置5的上升在设定高度A1停止,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返回设定插植深度。
在此,具有对控制阀33从上升位置向下降位置施力的下降施力弹簧(未图示),因此,当中央浮板9如上所述地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时,对感应线86的内线86a向控制阀33侧进行拉动操作,能够顺利地对感应线86的内线86a向控制阀33侧进行复位操作。
在图5和图9所示的状态下,当秧苗插植装置5从设定高度A1上升(秧苗插植装置5从农田面G远离)时,支承部件80(轴心P7)也一同从中立高度A0上升,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的插植深度比设定插植深度浅,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下降。
由此,中央浮板9的下降经由感应杆84和感应臂85传递至感应线86,对感应线86的内线86a向控制阀33侧进行复位操作,通过上述下降施力弹簧将控制阀33操作至下降位置,液压缸4进行伸长动作,秧苗插植装置5和支承部件80(轴心P7)下降。
随着秧苗插植装置5的下降,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呈上升状态,对感应线86的内线86a向秧苗插植装置5侧进行拉动操作。
当支承部件80(轴心P7)到达中立高度A0时,将控制阀33操作至中立位置,液压缸4停止,秧苗插植装置5在设定高度A1的下降停止,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返回设定插植深度。
例如,中央浮板9进入农田面G的凹部,导致中央浮板9急速下降。
此时,感应臂85的前部急速上升,感应臂85的销85a仅沿着连接部件87的长孔87a向上侧移动,不会产生通过感应臂85对感应线86的内线86a向控制阀33侧急速进行复位操作的状态。
然后,通过上述下降施力弹簧将控制阀33稍微迟延地操作至下降位置,不会产生秧苗插植装置5和支承部件80(轴心P7)急速下降的状态。
(插植深度杆进行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
对在如上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述地将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的插植深度保持在设定插植深度的状态下插植深度杆42进行的设定高度A1(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进行说明。
当在图5和图9所示的状态下将插植深度杆42向深侧(下侧)操作时,通过插植深度杆42使轴心P5(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的位置上升并接近秧苗插植装置5,从而降低设定高度A1。
随着对插植深度杆42向深侧(下侧)的操作,通过连结杆82将支承连杆78、79向上侧操作,将支承部件80(轴心P7)保持在中立高度A0,从而将秧苗插植装置5相对于支承部件80(轴心P7)的位置设定在下侧。
在上述状态下,如上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述,当以将支承部件80(轴心P7)保持在中立高度A0的方式对秧苗插植装置5自动进行升降操作时,将秧苗插植装置5保持在较低的设定高度A1,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插植深度)变深。
当在图5和图9所示的状态下将插植深度杆42向浅侧(上侧)操作时,通过插植深度杆42使轴心P5(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的位置下降并远离秧苗插植装置5,从而提高设定高度A1。
随着对插植深度杆42向浅侧(上侧)的操作,通过连结杆82将支承连杆78、79向下侧操作,将支承部件80(轴心P7)保持在中立高度A0,将秧苗插植装置5相对于支承部件80(轴心P7)的位置设定在上侧。
在上述状态下,如上述(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述,当以将支承部件80(轴心P7)保持在中立高度A0的方式自动对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升降操作时,将秧苗插植装置5保持在较高的设定高度A1,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插植深度)变浅。
(整地装置的整体构造)
如图1和图2所示,整地装置53以位于机体K和秧苗插植装置5(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之间的方式配置在秧苗插植装置5的右部和左部之间,并以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承在秧苗插植装置5。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整地装置53的左部具有整地传动箱81。就秧苗插植装置5的左端的插植传动箱6而言,在比存在插植传动轴32的部分偏靠外侧的部位连结有支承箱66。整地传动箱81的后部以绕秧苗插植装置5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2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支承箱66,整地传动箱81向前侧延伸。
在整地装置53的右部具有整地支承臂83。在支承框架18的右端部连结有托架68。整地支承臂83的后部以绕秧苗插植装置5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2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托架68,整地支承臂83向前侧延伸。
以横跨整地传动箱81的前部和整地支承臂83的前部的方式支承有截面呈正方形的驱动轴61(参照图7)。具有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的宽度较小的小径整地体62和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的宽度较小的大径整地体63,整地体62、63以与驱动轴61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通过安装在驱动轴61的套筒部件57和衬垫64决定整地体62、63的位置。
如图3、图4和图7所示,以横跨整地传动箱81和整地支承臂83的方式连结有支承框架67。金属制的挡泥罩65以位于整地体62、63的后侧的方式连结在支承框架67。
如上所述,整地装置53具有整地传动箱81、整地支承臂83、驱动轴61、整地体62、63、挡泥罩65以及支承框架67等。通过使整地传动箱81和整地支承臂83绕轴心P2上下摆动,从而对整地装置53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升降操作。
如图4所示,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的动力从左端的插植传动箱6的插植传动轴32经由支承箱66内部的传动轴69和扭矩限制器70以及整地传动箱81内部的链条71,传递至驱动轴61。
由此,如图2和图7所示,驱动轴61和整地体62、63被绕轴心P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通过整地体62、63对农田面G进行整地。即使因整地体62、63导致农田面G的泥土向后侧飞溅,也能够通过挡泥罩65阻挡泥土。
(中央浮板以及侧浮板与整地装置的关系)
如图1和图8所示,在中央浮板9以及侧浮板11与机体K之间具有整地装置53,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配置在整地装置53的后侧。
就整地装置53而言,整地体62、套筒部件57以及衬垫64配置在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前侧,并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在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前端部的前侧附近。
整地体63配置在侧浮板11的前部11a的前侧、中央浮板9的前部9a与侧浮板11的前部11a之间的部分的前侧,并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在侧浮板11的前部11a的前端部的前侧附近。
由于整地体62比整地体63的径小,因此,整地体62与中央浮板9的前部9a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隔比整地体63与侧浮板11的前部11a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隔大。
整地体62、套筒部件57以及衬垫64在从正面观察时位于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左右宽度W1的范围内。
右侧浮板11和右区域B1在从正面观察时位于右侧的多个整地体63的左右宽度W6的范围内。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右端部、以及右区域B1的左端部位于从左右宽度W6的左端部向后侧延伸的虚拟线上。
左侧浮板11和左区域B1在从正面观察时位于左侧的多个整地体63的左右宽度W6的范围内。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左端部、以及左区域B1的右端部位于从左右宽度W6的右端部向后侧延伸的虚拟线上。
(板状部件的结构)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挡泥罩65的下端部安装有金属制或橡胶板制的板状部件39(相当于整地单元)。
板状部件39从挡泥罩65的下端部向斜下侧的后侧延伸。板状部件39的下端部39b位于比挡泥罩65的下端部65a偏靠下侧的位置,且位于比整地体63的外周部的旋转轨迹的下端部63a偏靠上侧的位置。
就板状部件39而言,从侧面观察时的上下宽度W11设定为比从上面观察时(从侧面观察时)的前后宽度W12大。从上面观察时的左右宽度W13设定为比从上面观察时(从侧面观察时)的前后宽度W12大。
板状部件39以位于左右区域B1的前侧的方式安装在挡泥罩65。由此,板状部件39配置在从正面观察时整地装置53(整地体62、63)未与中央浮板9以及侧浮板11重叠的部分。
(整地装置的升降构造)
如图3和图7所示,支承框架52以位于连杆机构3的左侧相邻位置的方式连结在支承框架18,扇形升降齿轮54以绕支承框架52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3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
具有行星齿轮55a的齿轮机构55、以及驱动齿轮机构55的电动马达56连结在支承框架52,齿轮机构55的行星齿轮55a与升降齿轮54啮合。
在驱动轴61的中央部的左侧,套筒部件57(参照图4)以通过轴承(未图示)相对自由旋转的方式外嵌在驱动轴61,从套筒部件57向上侧延伸的臂部57a连接在升降齿轮54。
在左右纵框架26的上部连结有安装部件58。以横跨整地支承臂83和右安装部件58的方式连接有弹簧59,且以横跨整地传动箱81和左安装部件58的方式连接有弹簧59,通过弹簧59的施力对整地装置53向上升侧施力。
通过电动马达56对齿轮机构55的行星齿轮55a向正逆方向旋转驱动,通过对升降齿轮54绕轴心P3上下摆动操作,从而对整地装置53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升降操作。当对整地装置53进行上升操作时,弹簧59进行辅助。
如图9所示,能够在接触农田面G进行整地的作业位置A3以及从农田面G上升不进行整地的退避位置A4的范围内,通过电动马达56对整地装置53进行升降操作。
(整地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
如图9所示,在秧苗插植装置5安装有操作箱72。在操作箱72具有整地设定操作部89和设定深度设定部90,整地设定操作部89和设定深度设定部90的操作信号输入控制装置40。整地设定操作部89为人为按压操作的按压按钮式,设定深度设定部90为人为旋转操作的拨盘开关式。
具有设定高度传感器73,设定高度传感器73通过连接在插植深度杆42,检测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
如上述(插植深度杆进行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所述,当通过插植深度杆42设定了设定高度A1(设定插植深度)时,中央浮板9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即设定高度A1(设定插植深度)被设定高度传感器73检测,设定高度传感器73的检测值输入控制装置40。
具有整地位置传感器74,整地位置传感器74通过连接在升降齿轮54,检测整地装置53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输入控制装置40。
(整地装置的升降控制)
如图9所示,根据整地设定操作部89和设定深度设定部90的操作信号、以及设定高度传感器73和整地位置传感器74的检测值,通过控制装置40,如以下所说明的,对电动马达56进行动作操作,从而对整地装置53进行升降操作。
通过对整地设定操作部89进行按压操作,能够使处于退避位置A4的整地装置53下降到作业位置A3。并且,通过对整地设定操作部89进行按压操作,能够使处于作业位置A3的整地装置53上升到退避位置A4。
在整地装置53位于作业位置A3的状态下,通过使整地装置53的整地体62、63稍微进入农田面G并进行旋转,从而进行农田面G的整地。
通过设定高度传感器73检测设定高度A1,通过整地位置传感器74检测整地装置53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支承位置,由此,检测整地装置53相对于农田面G的高度,并检测整地装置53的整地体62、63进入农田面G的整地深度A2。
通过操作设定深度设定部90,能够设定和变更设定整地深度。如上所述,通过检测出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A2,从而以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A2为设定整地深度的方式对整地装置53进行升降操作。
由于整地装置53支承在秧苗插植装置5(支承框架18),因此,如上述(插植深度杆进行的设定高度(设定插植深度)的变更)所述,当通过插植深度杆42变更了设定高度A1(变更了插植臂8进行的插植深度)时,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A2发生变化。
当通过插植深度杆42降低设定高度A1(加深插植臂8进行的插植深度)时,以设定高度A1降低的高度对整地装置53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上升操作。由此,将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A2保持在设定整地深度。
当通过插植深度杆42提高设定高度A1(插植臂8进行的插植深度变浅)时,以设定高度A1提高的高度对整地装置53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下降操作。由此,将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A2保持在设定整地深度。
(整地装置进行的整地状态)
在将秧苗插植装置5向农田面G进行了下降操作的状态(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接触农田面G的状态)下,如图7和图8所示,当将整地装置53向作业位置A3进行下降操作时(参照上述(整地装置的升降构造)),整地体62、63和板状部件39的下端部39b接触农田面G。
在将整地装置53下降操作至作业位置A3时,如上述(整地装置的升降控制)所述,当将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A2设定得较深时,挡泥罩65的下端部65a大致接触农田面G。当将整地装置53的整地深度A2设定得较浅时,挡泥罩65的下端部65a大致不接触农田面G。
在以上状态下,如图8所示,在整地装置5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中央浮板9附近)的农田面G,在整地体62与中央浮板9沿前后方向排列的部分,通过整地体62和中央浮板9进行整地。在不存在整地体62的部分,通过中央浮板9进行整地。
此时,也可以在整地装置5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所有部分设置整地体62,从而消除仅通过中央浮板9进行整地的部分。
在整地装置53的右部和左部附近(左右侧浮板11附近)的农田面G,在整地体63和侧浮板11沿前后方向排列的部分,通过整地体63和侧浮板11进行整地。在整地体63和板状部件39沿前后方向排列的部分(区域B1),通过整地体63和板状部件39进行整地。
(导轨的分离和连结构造)
如图2和图4所示,就导轨38而言,导轨38的左右端部38b能够相对于导轨38的本体部38a以不与整地装置53的整地传动箱81和整地支承臂83干涉的方式进行拆装。
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在导轨38的端部38b固定有引导销46和引导板47、48。在导轨38的本体部38a内置有紧固板60,螺丝轴75安装在紧固板60并向下侧延伸,垫圈76和蝶式螺母91安装在螺丝轴75。
根据以上构造,当在导轨38的本体部38a安装导轨38的端部38b时,引导销46和引导板47插入导轨38的本体部38a的内部。将引导板48插入导轨38的本体部38a的下侧,同时,在引导板48的缺口部48a插入螺丝轴75。
然后,对蝶式螺母91进行紧固操作,通过上压垫圈76,从而在紧固板60和垫圈76的上端部之间夹入并紧固导轨38的本体部38a和引导板48,由此,将导轨38的端部38b固定在导轨38的本体部38a。
(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板状部件39也可以以绕挡泥罩65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8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板状部件39朝向正下方的状态下,板状部件39的下端部39b位于比整地体63的外周部的旋转轨迹的下端部63a偏靠下侧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也可以设置对板状部件39向下侧较轻地施力的弹簧(未图示)、以及阻止板状部件39从朝向正下方的状态向板状部件39的下侧(前侧)摆动的止动件(未图示)。
(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除了将板状部件39以绕挡泥罩65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8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安装以外,还可以将挡泥罩65以绕支承框架67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9上下(前后)自由摆动的方式安装。
在该结构中,也可以具有对挡泥罩65向下侧(前侧)较轻地施力的弹簧(未图示)、以及在图14所示的位置阻止挡泥罩65向下侧(前侧)摆动的止动件(未图示)。
当分割为右挡泥罩65和左挡泥罩65时,也可以使左右挡泥罩65相互独立地绕轴心P9自由摆动。
在图14中,也可以对于将挡泥罩65以绕支承框架67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9上下(前后)自由摆动的方式安装的结构而言,将板状部件39以在挡泥罩65的下端部65a不进行摆动的方式固定。
(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也可以将挡泥罩65以横跨秧苗插植装置5的作业区域的整个宽度的方式配置,并以横跨挡泥罩65的下端部65a的整个宽度的方式安装板状部件39(相当于板状部件39在从正面观察时以横跨秧苗插植装置5的作业区域的整个宽度的方式配置的状态)。
当分割成右挡泥罩65和左挡泥罩65时,只要以横跨右挡泥罩65的下端部65a的整个宽度的方式安装板状部件39,且以横跨左挡泥罩65的下端部65a的整个宽度的方式安装板状部件39即可。
在该结构中,如图15所示,只要将将农田面G的泥土向后侧释放的缺口状的多个泥土释放部39a设置在板状部件39的下端部39b即可。
也可以将上述(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所述的构造(板状部件39以绕轴心P8自由摆动的方式安装的构造)以及上述(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所述的构造(挡泥罩65以绕轴心P9自由摆动的方式安装的构造)适用于该(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39。
该(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所述的构造(板状部件39的泥土释放部39a)也可以适用于图7和图8所示的板状部件39以及上述(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发明的第四其他实施方式)
当将板状部件39安装在挡泥罩65时,也可以在挡泥罩65或板状部件39的一方开口有沿着上下方向(前后方向)的长孔(未图示)(相当于安装位置变更部),通过将螺栓(未图示)插通长孔,从而将板状部件39安装在挡泥罩65。
根据该结构,通过拆下螺栓,从而能够从挡泥罩65拆下板状部件39。通过沿着长孔变更螺栓的紧固位置,从而能够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变更板状部件39相对于挡泥罩65的安装位置。
此时,也可以在挡泥罩65或板状部件39的一方开口有沿着左右方向的长孔(未图示)(相当于安装位置变更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沿着长孔变更螺栓的紧固位置,从而能够在左右方向变更板状部件39相对于挡泥罩65的安装位置。
(发明的第五其他实施方式)
秧苗插植装置5也可以不为6行插植型,而为4行插植型、8行插植型、10行插植型。当为8行插植型和10行插植型时,相对于中央浮板9,在右侧配置2个侧浮板11,在左侧配置2个侧浮板11。
升降控制部88也可以不为由感应线86等构成的机械式构造,中央浮板9绕轴心P5摆动的位置可以通过电位计型高度传感器(未图示)电气式地检测,根据高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对电磁操作式控制阀33进行电气式的操作。
(发明的第六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不具有整地装置53。当不具有整地装置53时,不需要对整地装置53进行升降操作的装置(电动马达56和升降齿轮54等)以及整地位置传感器74等。
此时,除了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只要具有图7、图8、图13、图14和图15所示的板状部件39即可。也可以废除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仅具有图7、图8、图13、图14和图15所示的板状部件39。
当具有整地装置53时,也可以废除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1,而具有图7、图8、图13、图14和图15所示的板状部件39。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乘坐型插秧机,还能够适用于乘坐型播种机,所述乘坐型播种机将向农田面G提供种子(相当于农用资源)的播种装置(未图示)(相当于作业装置)支承在机体K的后部,还能够适用于将向农田面G提供肥料、药剂(相当于农用资源)的供给装置(未图示)(相当于作业装置)支承在机体K的后部的水田作业机。

Claims (8)

1.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作业装置,支承在机体的后部,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以及
三种整地单元,支承在所述机体的后部,对农田面进行整地,
所述整地单元之一为板状部件,
除所述板状部件以外的所述整地单元之一为整地装置,
所述整地装置设有:
驱动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
整地体,安装在所述驱动轴,通过被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驱动,对农田面进行整地;以及
挡泥罩,配置在所述整地体的后侧,阻挡所述整地体导致的向后侧飞溅的泥土,
所述板状部件以配合农田面而上下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挡泥罩,
所述水田作业机设有安装位置变更部,所述安装位置变更部能够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变更所述板状部件在所述挡泥罩的安装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件被设定成从侧面观察时的上下宽度比从上面观察时的前后宽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件被设定成从上面观察时的左右宽度比从上面观察时的所述前后宽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除所述板状部件以外的所述整地单元之一为
配置在所述整地装置的后侧,并设置在所述作业装置,接触农田面的浮板,
所述板状部件配置在从正面观察时所述整地装置未与所述浮板重叠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除所述板状部件以外的所述整地单元之一为配置在所述整地装置的后侧,并设置在所述作业装置,接触农田面的浮板,
所述板状部件在从正面观察时以横跨所述作业装置的作业区域的整个宽度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泥罩以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整地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件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挡泥罩的下端部偏靠下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将农田面的泥土释放到后侧的泥土释放部设置在所述板状部件。
CN201910236682.9A 2018-03-30 2019-03-27 水田作业机 Active CN1103132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6511A JP6971904B2 (ja) 2018-03-30 2018-03-30 水田作業機
JP2018-066511 2018-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3279A CN110313279A (zh) 2019-10-11
CN110313279B true CN110313279B (zh) 2023-03-28

Family

ID=68112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36682.9A Active CN110313279B (zh) 2018-03-30 2019-03-27 水田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71904B2 (zh)
CN (1) CN1103132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0355A (zh) * 2019-12-17 2021-06-18 株式会社久保田 水田作业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9452A (en) * 1995-06-07 1997-09-23 Quinstar Corporation Blade plow with vertically reciprocating blades
JPH11262308A (ja) * 1998-03-18 1999-09-28 Kubota Corp 田植機
JP3893776B2 (ja) * 1998-10-19 2007-03-1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
JP4484754B2 (ja) * 2005-04-27 2010-06-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
CN1774968A (zh) * 2005-12-06 2006-05-24 王宪国 旋耕机
CN201274641Y (zh) * 2008-07-24 2009-07-22 张培坤 一种起垄覆膜机构
JP5261456B2 (ja) * 2010-09-06 2013-08-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JP6295911B2 (ja) * 2014-09-30 2018-03-2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2016136899A (ja) * 2015-01-28 2016-08-04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CN205611160U (zh) * 2016-04-29 2016-10-05 重庆华世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可调式起垄器
CN206585908U (zh) * 2017-02-27 2017-10-27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插秧机
CN207083394U (zh) * 2017-08-10 2018-03-13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水田埋茬平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76745A (ja) 2019-10-17
JP6971904B2 (ja) 2021-11-24
CN110313279A (zh) 2019-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50102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KR101149913B1 (ko) 직파기
CN106797738B (zh) 乘坐型插秧机
JP2011211952A (ja) 水田作業機
JP2012170426A (ja) 田植機のフロート
CN110313279B (zh) 水田作业机
JP4769282B2 (ja) 田植機
JP4484754B2 (ja) 田植機
JP4914263B2 (ja) 水田作業機
JP4773263B2 (ja) 水田作業機
JP2009017798A (ja) 乗用型田植機
KR101276322B1 (ko) 모 이식기
JP5505023B2 (ja) 苗移植機
JP4872271B2 (ja) 苗移植機
CN110313280B (zh) 水田作业机
CN108684265B (zh) 插播式作业机
JP2011004650A (ja) 苗移植機
JP2019110773A (ja) 水田作業機
JP2007053939A5 (zh)
JP2007174932A (ja) 対地作業装置付き苗移植機
CN108684237B (zh) 插播式作业机
JP7113738B2 (ja) 作業機
JP7109357B2 (ja) 作業機
TW201446127A (zh) 秧苗移植機
JP4325418B2 (ja) 苗移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