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84265B - 插播式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插播式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84265B
CN108684265B CN201810036925.XA CN201810036925A CN108684265B CN 108684265 B CN108684265 B CN 108684265B CN 201810036925 A CN201810036925 A CN 201810036925A CN 108684265 B CN108684265 B CN 1086842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depth
soil preparation
land
prepar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369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84265A (zh
Inventor
内山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84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42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84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42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49/00Combined machines
    • A01B49/04Combinations of soil-working tools with non-soil-working tools, e.g. planting too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Lifting Devices For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播式作业机,在插播式作业机中具备对农田表面进行整地的整地装置时,谋求结构的简化。在上下摆动自如地与机体的后部连结的连杆机构(3)上,支承有作业装置(5),整地装置(53)以位于机体和作业装置(5)之间的方式,通过升降机构(81、83)升降自如地支承在作业装置(5)上。通过电动促动器(56),能自如地将整地装置(53)升降驱动至与农田表面接地并对农田表面进行整地的作业位置和从农田表面向上侧离开的非作业位置。作业装置(5)上安装有工作操作部(120),其通过人为的操作使电动促动器(56)工作,以使整地装置(53)升降至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

Description

插播式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播式作业机,其在机体的后部具备插秧装置和播种装置等作业装置,并具备对农田表面进行整地的整地装置。
背景技术
乘坐式插秧机是插播式作业机的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公开了存在这样的乘坐式插秧机,即,整地装置以位于机体和插秧装置之间的方式支承在插秧装置上。
专利文献1的整地装置具备:驱动轴,其沿左右方向被支承并被旋转驱动;整地主体,其安装在驱动轴上并与驱动轴一体地旋转,随着机体的前进,驱动轴和整地主体被旋转驱动,由此对农田表面进行整地。由此,在通过整地装置对农田表面进行整地的同时,通过插秧装置进行插秧。
专利文献1构成为,整地装置利用升降机构升降自如地支承在插秧装置上,对整地装置进行升降驱动的电动机设置在作业装置上,通过电动机能够改变整地装置的高度。由此,能够根据插秧装置的作业状态适当地设定整地装置的高度,例如调节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使整地装置上升至从农田表面向上侧离开的非作业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1-200156号公报(参见图7、图8)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使电动机工作的操作开关设置在机体上,乘坐在机体上的操作员对操作开关进行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横跨机体的操作开关和整地装置的电动机设置长线束,因此,在简化结构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插播式作业机中具备对农田表面进行整地的整地装置时,谋求结构的简化。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插播式作业机中,
在上下摆动自如地与机体的后部连结的连杆机
构上,支承有作业装置,
具备整地装置,所述整地装置具有:驱动轴,其沿左右方向被支承并被旋转驱动;整地主体,其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上并与所述驱动轴一体地旋转,
所述整地装置以位于所述机体和所述作业装置之间的方式,通过升降机构升降自如地支承在所述作业装置上,
具备升降驱动所述整地装置的电动促动器,通过所述电动促动器,自如地将所述整地装置升降驱动至与农田表面接地并对农田表面进行整地的作业位置和从农田表面向上侧离开的非作业位置,
所述作业装置上安装有工作操作部,其通过人为的操作使所述电动促动器工作,以使所述整地装置升降至所述作业位置和所述非作业位置。
根据本发明,整地装置以位于机体和作业装置之间的方式,通过升降机构升降自如地支承在作业装置上,通过电动促动器,能够将整地装置升降驱动至与农田表面接地并对农田表面进行整地的作业位置和从农田表面向上侧离开的非作业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发明,使电动促动器工作的工作操作部安装在作业装置上,因此,安装在作业装置上的工作操作部、支承在作业装置上的整地装置以及电动促动器相互靠近。由此,横跨工作操作部和电动促动器的线束较短,因此有利于简化结构。
优选地,在本发明中,
在所述作业装置上安装有整地深度操作部,其通过人为的操作使所述电动促动器工作,以将所述作业位置上的所述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变更至深侧和浅侧。
如前文所述,除了将整地装置升降驱动至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的功能外,有时还具备使电动促动器工作,以变更作业装置上的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使电动促动器工作以变更作业位置上的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的整地深度操作部安装在作业装置上,因此,整地深度操作部和整地装置以及电动促动器相互靠近。由此,横跨整地深度操作部和电动促动器的线束较短,因此有利于简化结构。
优选地,在本发明中,
所述作业装置是插秧装置,其具备:秧苗载置台,所述秧苗载置台上载置有秧苗,在左右方向上被横向移送地驱动;纵向移送机构,所述纵向移送机构设置在所述秧苗载置台上并将所述秧苗载置台的秧苗移送至下侧;插植臂,所述插秧臂从所述秧苗载置台的下部取出秧苗并插植在农田表面,
所述工作操作部和所述整地深度操作部安装在所述作业装置上的所述纵向移送机构的上侧的部分。
如果作业装置是具备秧苗载置台、纵向移送机构和插植臂的插秧装置,从农田表面飞溅的泥土和水容易附着在作业装置的各个部分。
根据本发明,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设置在作业装置上的纵向移送机构的上侧的部分这一高于农田表面的位置上,因此,从农田表面飞溅的泥土和水不容易附着在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上。由此,能够减少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上发生的由于附着泥土和水而导致的故障。
优选地,在本发明中,
在所述纵向移送机构的前侧,具备挡泥罩,
所述挡泥罩的上端部比所述纵向移送机构的上端部更靠上侧,
所述工作操作部和所述整地深度操作部安装在比所述作业装置上的所述挡泥罩的上端部更靠上侧的部分。
在水田中行驶时,机体的车轮等会使泥土和水飞溅到后侧并附着在作业装置上,因此,在纵向移送机构的前侧有时会具备挡泥罩。
根据本发明,以挡泥罩的上端部比纵向移送机构的上端部更靠上的方式,将挡泥罩构成为足够大的部件,将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安装在比作业装置上的挡泥罩的上端部更靠上的部分上,由此,能够将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设置在足够高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少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上发生的由于附着泥土和水而导致的故障。
优选地,在本发明中,
在比所述挡泥罩的上端部更靠上侧的位置,沿左右方向具备支承所述秧苗载置台的上部的横向框架,
所述工作操作部和所述整地深度操作部安装在所述横向框架上。
如前文所述,作业装置是插秧装置时,有时沿左右方向具备支承秧苗载置台的上部的横向框架。
根据本发明,以比挡泥罩的上端部更靠上侧的方式设置横向框架,通过将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安装在横向框架上,由此,能够将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设置在足够高的位置。
由此,能够减少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上发生的由于附着泥土和水而导致的故障,能够有效利用横向框架这一现有的部件,容易得到将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设置在较高的位置的结构。
优选地,在本发明中,
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工作操作部和所述整地深度操作部的操作信号,使所述电动促动器工作,
所述工作操作部以及所述整地深度操作部和所述控制部安装在所述作业装置上与所述连杆机构的右侧或左侧同一侧的部分上。
除了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之外,还具备基于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操作部的操作信号使电动促动器工作的控制部时,根据本发明,工作操作部以及整地深度操作部和控制部安装在作业装置上与所述连杆机构的右侧或左侧同一侧的部分上,因此,工作操作部以及整地深度操作部和控制部相互靠近。由此,横跨工作操作部以及整地深度操作部和控制部的线束较短,因此有利于简化结构。
优选地,在本发明中,
所述控制部具有联接器,所述联接器用于与设置在所述机体上的供电部连接。
根据本发明,通过连接设置在机体上的供电部和控制部的联接器,能够容易地实现从机体获得用于使电动促动器工作的电力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乘坐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插秧装置和施肥装置的附近的俯视图。
图3是插秧装置和整地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插秧装置和整地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插秧装置和整地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整地装置的控制装置和操作箱的附近的主视图。
图7是中心浮体和感应机构的附近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感应机构和整地装置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9是感应机构的附近的主视图。
图10是整地装置中整地传动箱的附近的截面俯视图。
图11是整地装置中整地支承臂的附近的截面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整地装置的升降结构的侧视图。
图13是设定深度传感器的附近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机体上设置的控制装置与各个部件的关联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整地装置的控制装置与各个部件的关联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3 连杆机构
5 作业装置、插秧装置
8 插植臂
10 秧苗载置台
25 纵向移送机构
25a 纵向移送机构的上端部
50 横向框架
53 整地装置
56 电动促动器
61、107 驱动轴
62、53 整地主体
81、83 升降机构
118 控制部
120 工作操作部
121 整地深度操作部
123 挡泥罩
123a 挡泥罩的上端部
124 供电部
135 联接器
A2 整地深度
A3 作业位置
A4 非作业位置
G 农田表面
K 机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15表示了插播式作业机的一个例子即乘坐式插秧机。在图1~图15中,F表示机体的“前方方向”,B表示机体的“后方方向”,U表示机体的“上方方向”,D表示机体的“下方方向”。R表示机体的“右侧方向”,L表示机体的“左侧方向”。
(乘坐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图2所示,在乘坐式插秧机中,在具备右侧和左侧的前轮1、右侧和左侧的后轮2的机体K的后部上,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有连杆机构3,连杆机构3的后部上支承有六行插植型的插秧装置5(相当于作业装置),具备升降驱动连杆机构3的液压缸4。
如图1、2、3所示,整地装置53以位于机体K和插秧装置5之间的方式,横跨插秧装置5的右部和左部地设置,升降自如地支承在插秧装置5上。
(插秧装置)
如图1、2、3所示,插秧装置5具备:一个进料箱17、三个插植传动箱6、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插植传动箱6的后部的旋转箱7、设置在旋转箱7的两端的插植臂8、上下移动自如地支承在插秧装置5的下部的中心浮体9和侧边浮体11、具备六个秧苗载置面的秧苗载置台10、分别设置在秧苗载置台10的秧苗载置面的纵向移送机构25等。
如图3、图4所示,在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支承框架18上,连结有进料箱17和插植传动箱6,插植传动箱6从支承框架18向后侧延伸。进料箱17绕连杆机构3的后下部的前后轴心P1(参照图5)滚动自如地被支承。
如图4所示,横向移送轴19从进料箱17延伸,横向移送轴19的端部通过托架20支承在支承框架18上。随着横向移送轴19的旋转被往复横向移送地驱动的移送部件21外嵌在横向移送轴19上,移送部件21与秧苗载置台10连接。
如图2、3、4所示,在插植传动箱6上沿左右方向支承有导轨38,秧苗载置台10的下部沿导轨38横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
如图4、5、6所示,在支承框架18的右端部和左端部上,连结有朝向上下方向的纵向框架26且其向上侧延伸,横跨纵向框架26的上部连结有横向框架50。秧苗载置台10的上部的前表面上连结有导轨27,在横向框架50上设置的辊51上,横向移动自如地支承有导轨27。
如图2~图6所示,秧苗载置台10的下部支承在导轨38上,秧苗载置台10的上部支承在横向框架50上,秧苗载置台10沿导轨38和横向框架50在左右方向上被往复横向移送地驱动。
如图2~图5所示,支承框架18的右端部和左端部上螺栓连结有保护部件113。保护部件113从支承框架18向外侧延伸,并向后侧弯折。
如图2~图5所示,右侧的保护部件113的后部位于导轨38的右端部的外侧附近,左侧的保护部件113的后部位于导轨38的左端部的外侧附近,导轨38的右端部和左端部被保护部件113保护。
如图2、图3所示,秧苗载置台10的六个秧苗载置面分别具备带式的纵向移送机构25。如图4所示,纵向移送轴36从进料箱17延伸,纵向移送轴36的端部通过托架37支承在支承框架18上。通过后文所述的输入轴28的动力,纵向移送轴36被旋转驱动,纵向移送轴36上连结有一对驱动臂36a。
如图4所示,向六个纵向移送机构25传递动力的输入部(图中未示出)设置在秧苗载置台10上,输入部设置在纵向移送轴36的驱动臂36a之间。秧苗载置台10到达往复横向移送地驱动的右端部或左端部时,输入部到达纵向移送轴36的一个驱动臂36a,输入部被纵向移送轴36的一个驱动臂36a驱动,六个纵向移送机构25只进行规定的行程,秧苗载置台10的秧苗被移送到下侧。
(施肥装置)
如图1、2、3所示,在机体K的驾驶座椅31的后侧,具备存储肥料的料斗12和与两个插植行对应的三个送出部13,在送出部13的左侧具备送风机14。
如图1、2、3所示,中心浮体9和侧边浮体11上连结有两个开沟器15,具备六个开沟器15,横跨送出部13和开沟器15连接有六根软管16。
(向前轮和后轮、插秧装置、施肥装置传递动力的传动结构)
如图1所示,机体K的前部上支承有发动机49。发动机49的动力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图中未示出)通过齿轮变速式副变速装置(图中未示出)传递至前轮1和后轮2。
如图1、图4所示,从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和副变速装置之间分支的动力通过株间变速装置(图中未示出)、插植离合器44(参照图14)和PTO轴22,传递至进料箱17上设置的输入轴28。
如图4所示,输入轴28的动力传递至纵向移送轴36,纵向移送轴36被旋转驱动,输入轴28的动力通过横向移送变速机构29传递至横向移送轴19,横向移送轴19被旋转驱动。输入轴28的动力传递至传动链30、横跨插植传动箱6架设的传动轴23、插植传动箱6上设置的插植传动轴32。
如图4所示,插植传动轴32的动力通过扭矩限制器33、传动链34、少数行离合器24和插植驱动轴35传递至旋转箱7。横跨插植传动箱6连接有圆筒状的传动轴罩60,通过传动轴罩60覆盖传动轴23。
如图1、2、3所示,当插植离合器44被操作成传动状态时,随着秧苗载置台10沿左右方向被往复横向移送地驱动,旋转箱7被旋转驱动,插植臂8从秧苗载置台10的下部交替地取出秧苗并插植在农田表面G。当秧苗载置台10到达往复横向移送地驱动的右端部或左端部时,通过六个纵向移送机构25将秧苗载置台10的秧苗向下侧移送。当插植离合器44被操作成断开状态时,秧苗载置台10、旋转箱7和纵向移送机构25停止。
如图1、2、3所示,在施肥装置中,副变速装置的动力通过施肥离合器45(参照图14)传递至送出部13。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成传动状态时,通过送出部13每次从料斗12送出规定量的肥料,通过送风机14的吹风,肥料经由软管16供给至开沟器15,肥料通过开沟器15供给至农田表面G。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成断开状态时,送出部13停止。
(通过升降操作杆形成的插秧装置的升降结构)
以下对通过作业人员操作的升降操作杆72实现的插秧装置5的升降操作进行说明。
如图2、图14所示,在驾驶座椅31的右侧具备升降操作杆72,升降操作杆72在上升位置、中立位置、下降位置以及插植位置上能自如操作。对液压缸4进行工作油的供排操作的机械操作式的控制阀71设置在机体K上,升降操作杆72、控制阀71、插植离合器44和施肥离合器45通过联结机构70被机械连接。
如图14所示,将升降操作杆72操作至上升位置、中立位置、下降位置以及插植位置时,通过联结机构70,控制阀71、插植离合器44和施肥离合器45以如下方式被操作。
如图14所示,将升降操作杆72操作至上升位置时,插植离合器44和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成断开状态,控制阀71被操作至上升位置,液压缸4进行收缩动作,插秧装置5上升。
如图14所示,将升降操作杆72操作至中立位置时,插植离合器44和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成断开状态,控制阀71被操作至中立位置,液压缸4停止,插秧装置5的升降停止。
如前文所述,在将升降控制部72操作至上升位置的状态下,插秧装置5到达连杆机构3的上限位置时,连杆机构3的动作通过反馈连杆(图中未示出)被传递至升降操作杆72,升降操作杆72被操作至中立位置。
如图14所示,将升降操作杆72操作至下降位置时,插植离合器44和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成断开状态,控制阀71被操作至下降位置,液压缸4进行伸长动作,插秧装置5下降。
如前文所述,在将升降操作杆72操作至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中心浮体9与农田表面G接地时,如后文中的(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1、2所述,插秧装置5的升降控制成为工作状态。由此,为了使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维持在设定深度,控制阀71和液压缸4工作,插秧装置5成为自动被升降驱动的状态。
如图14所示,将升降操作杆72操作至插植位置时,与前文所述的下降位置一样,在插秧装置5的升降控制工作的状态下,插植离合器44和施肥离合器45被操作成传动状态。
(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的结构)-1
如后文中的(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1、2所述,为了使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维持在设定深度,在本部分和后文中的(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的结构)-2中,对插秧装置5自动被升降驱动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图7所示,绕插植传动箱6的下部的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P4旋转自如地支承有支承轴41,与支承轴41连结的支承臂41a向后侧的斜下侧延伸。绕支承臂41a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P5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有中心浮体9和侧边浮体11的后部。
如图2、7所示,能够人为操作的插植深度杆42与支承轴41连结并向前侧的斜上侧延伸,在与支承框架18连结的杆引导部43上,插入有插植深度杆42。
如图2、图7所示,通过插植深度杆42旋转操作支承轴41的支承臂41a,在上下方向上变更横向轴心P5(中心浮体9和侧边浮体11)的位置,由此能够变更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参照(插植臂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深度)的变更))。
通过将插植深度杆42卡合到杆引导部43上,能够固定横向轴心P5(中心浮体9和侧边浮体11)的位置,对设定高度A1(设定深度)(参照图14)进行设定。
如图7、8、9所示,支承框架18上的中心浮体9的上侧的部分上连接有支承托架77。绕支承托架77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P6摆动自如地支承有支承连杆78,横跨支承连杆78的下部和插植深度杆42连接有联结棒82。
如图7、8、9所示,支承托架77的上部上摆动自如地支承有支承连杆79,支承连杆78、79的上部上摆动自如地连接有支承部件80。
由支承连杆78、79形成平行连杆,通过与插植深度杆42的操作联动的联结棒82,支承部件80向前侧的斜下侧和后侧的斜上侧平行移动,通过使插植深度杆42与杆引导部43卡合,确定支承部件80的位置。
(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的结构)-2
如图14所示,横跨控制阀71和中心浮体9连接有感应机构88,该感应机构88将中心浮体9相对于插秧装置5的上下移动以机械方式取出并传递至控制阀71。
感应机构88具备前文中的(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的结构)-1中的支承托架77、支承连杆78、79、支承部件80、联结棒82,如下文所述,具备感应棒84、感应臂85、感应线86等。
如图7、8、9所示,中心浮体9的前部上连接有感应棒84,绕支承部件80的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P7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有感应臂85。横向轴心P7位于感应臂85的前后中间部,感应棒84的上部与感应臂85的后部连接。
如图7、8、9所示,支承部件80的前部上连结有线接收部80a,感应线86的外层86b与支承部件80的线接收部80a连接。感应线86的内层86a上连接有连接部件87,连接部件87的长孔87a上插入有感应臂85的前部的销85a,感应臂85的前部与感应线86的内层86a连接。如图14所示,感应线86向机体K延伸,感应线86的内层86a与控制阀71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如图14所示,随着中心浮体9相对于插秧装置5的上下移动,感应臂85上下摆动,感应线86的内层86a被进行牵引操作和返回操作,控制阀71被操作。
如图7、8、9所示,插秧装置5上升,中心浮体9相对于插秧装置5下降时,感应臂85以感应棒84下降且感应臂85的前部上升的方式摆动。
如图7、8、9所示,感应臂85的前部上沿横向连接有下限位置销85b。
中心浮体9相对于插秧装置5下降时,感应臂85的下限位置销85b与支承部件80的线接收部80a的下部接触,由此,感应臂85的摆动停止,中心浮体9相对于插秧装置5的下降停止。由此,插秧装置5上升至离开农田表面G的位置时,感应臂85的下限位置销85b位于与支承部件80的线接收部80a的下部接触的下限位置,中心浮体9停止,成为不再下降的状态。
如图7、8所示,从侧面看时,插植深度杆42和杆引导部43位于后侧,支承托架77、支承连杆78、79、支承部件80、联结棒82、感应棒84和感应臂85位于前侧,如此,插植深度杆42和杆引导部43、支承托架77、支承连杆78、79、支承部件80、联结棒82、感应棒84和感应臂85在前后方向上并列设置。
如图5所示,从正面看时,感应线86和插植深度杆42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如图7、8所示,从侧面看时,感应线86和插植深度杆42重叠并交叉设置。
(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1
在本部分和后文中的(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2中,对插秧装置5自动被升降驱动,从而使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维持在设定深度的状态进行说明。
图3、7、14所示的状态是通过插植深度杆42设定横向轴心P5(中心浮体9和侧边浮体11)的位置的状态,是控制阀71被操作至中立位置,插秧装置5的升降停止的状态。
是插植臂8相对于插秧装置5以一定的轨迹被旋转驱动,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成为设定深度的状态。
是中心浮体9接地并追随农田表面G,支承部件80(横向轴心P7)被设定为距农田表面G为设定高度A1的状态。
在图7、图14所示的状态中,插秧装置5下降时(插秧装置5接近农田表面G时),支承部件80(横向轴心P7)也一同从设定高度A1下降,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比设定深度深,成为中心浮体9相对于插秧装置5上升的状态。
由此,如图7、图14所示,中心浮体9的上升通过感应棒84和感应臂85传递至感应线86,感应线86的内层86a被牵引操作至插秧装置5侧,控制阀71被操作至上升位置,插秧装置5和支承部件80(横向轴心P7)上升。
如图7、14所示,随着插秧装置5的上升,成为中心浮体9相对于插秧装置5下降的状态,感应线86的内层86a被返回操作至控制阀71侧。支承部件80(横向轴心P7)上升至设定高度A1时,控制阀71被操作至中立位置,插秧装置5的上升停止,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变回设定深度。
此时,由于具备从上升位置至下降位置对控制阀71施力的下降施力弹簧(图中未示出),如前文所述中心浮体9相对于插秧装置5下降时,成为感应线86的内层86a被牵引操作至控制阀71侧的状态,感应线86的内层86a不困难地被返回操作至控制阀71侧。
(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2
在图7、图14所示的状态中,插秧装置5上升时(插秧装置5离开农田表面G时),支承部件80(横向轴心P7)也一同从设定高度A1上升,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比设定深度浅,成为中心浮体9相对于插秧装置5下降的状态。
由此,如图7、图14所示,中心浮体9的下降通过感应棒84和感应臂85传递至感应线86,感应线86的内层86a被返回操作至控制阀71侧,通过所述下降施力弹簧,控制阀71被操作至下降位置,插秧装置5和支承部件80(横向轴心P7)下降。
如图7、图14所示,随着插秧装置5的下降,成为中心浮体9相对于插秧装置5上升的状态,感应线86的内层86a被牵引操作至插秧装置5侧。支承部件80(横向轴心P7)下降至设定高度A1时,控制阀71被操作至中立位置,插秧装置5的下降停止,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变回设定深度。
例如成为中心浮体9进入农田表面G的凹部,中心浮体9快速下降的状态。
此时,如图7、图8所示,成为感应臂85的前部快速上升的状态,但是,仅仅通过感应臂85的销85a沿连接部件87的长孔87a向上侧移动,不会产生利用感应臂85,感应线86的内层86a被快速返回操作至控制阀71侧的状态。由此,通过所述下降施力弹簧,控制阀71成为稍微延迟并被操作至下降位置的状态,不会产生插秧装置5和支承部件80(横向轴心P7)快速下降的状态。
由此可知,如前文中的(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1和本部分所述,插秧装置5自动被升降驱动,从而使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维持在设定深度。
(插植臂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深度)的变更)
前文中的(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1、2描述了使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维持在设定深度的状态,以下对这一状态下的设定深度的变更进行说明。
在图7、图14所示的状态中,将插植深度杆42操作至深侧(下侧)时,通过插植深度杆42,横向轴心P5(中心浮体9和侧边浮体11)的位置上升,成为靠近插秧装置5的状态。
此时,随着插植深度杆42向深侧(下侧)的操作,通过联结棒82,支承连杆78、79被操作至上侧,支承部件80被维持在距农田表面G为设定高度A1的位置,插秧装置5的位置相对于支承部件80被设定在下侧。
在上述状态下,如前文中的(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1、2所述,为了使支承部件80被维持在设定高度A1,插秧装置5自动被升降驱动时,插秧装置5被维持在距农田表面G较低的位置,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深度)成为较深的深度。
在图7、图14所示的状态中,将插植深度杆42操作至浅侧(上侧)时,通过插植深度杆42,横向轴心P5(中心浮体9和侧边浮体11)的位置下降,成为远离插秧装置5的状态。
此时,随着插植深度杆42向浅侧(上侧)的操作,通过联结棒82,支承连杆78、79被操作至下侧,支承部件80被维持在距农田表面G为设定高度A1的位置,插秧装置5的位置相对于支承部件80被设定在上侧。
在上述状态下,如前文中的(插秧装置的升降控制)-1、2所述,为了使支承部件80被维持在设定高度A1,插秧装置5自动被升降驱动时,插秧装置5被维持在距农田表面G较高的位置,插植臂8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深度)成为较浅的深度。
(插秧装置的滚动控制)
如图5所示,进料箱17绕连杆机构3的后下部的前后轴心P1滚动自如地被支承,插秧装置5整体绕前后轴心P1滚动自如地被支承。如图14所示,进料箱17上安装有倾斜传感器48,通过倾斜传感器48检测插秧装置5相对于水平面(农田表面G)的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倾斜传感器48的检测值输入后文所述的控制装置40。
如图5所示,连杆机构3的后部的上部上连接有滚动机构46。滚动机构46具备:沿左右方向被推拉操作的一对缆线46a、对缆线46a进行推拉驱动的齿轮机构(图中未示出)和电动机46b。
如图5所示,横跨滚动机构46的缆线46a和横向框架50的右部及左部连接有弹簧39。导轨27的右部及左部上连接有托架27a,横跨固定在滚动机构46上的臂部46c和导轨27的托架27a连接有弹簧47。
如图5所示,随着秧苗载置台10被往复横向移送地驱动,右侧或左侧的弹簧47被拉伸,秧苗载置台10向右(左)被横向移送地驱动时,右(左)侧的弹簧47被拉伸,通过右(左)侧的弹簧47的作用力,抑制插秧装置5向右(左)倾斜。
如图5、图14所示,通过倾斜传感器48,检测插秧装置5相对于水平面(农田表面G)沿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通过控制装置40,滚动机构46的电动机46b工作,滚动机构46的缆线46a被推拉操作,插秧装置5被维持为水平状态。
此时,如图5所示,滚动机构46的缆线46a被推拉操作时,弹簧39成为稍微伸缩的状态,滚动机构46的缆线46a的快速推拉操作稍微缓和并传达至插秧装置5。
(插秧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
如图14所示,在机体K上的驾驶座椅31的下侧,安装有控制装置40。机体K上搭载有电池124(相当于供电部),横跨控制装置40和电池124连接有线束125,向控制装置40供电。
如图2、图14所示,在秧苗载置台10的秧苗载置面上,在纵向移送机构25的右侧和左侧具备秧苗传感器75。秧苗传感器75检测出秧苗载置台10的秧苗载置面的秧苗超过规定量地变少,秧苗传感器75的检测信号被输入控制装置40。
如图14所示,秧苗传感器75的检测信号被输入控制装置40时,通过控制装置40,通知装置76(通知灯和通知蜂鸣器等)工作,因此,作业人员使机体K停止,向秧苗载置台10补充秧苗。
如图14所示,具备下降传感器73,其检测出升降操作杆72被操作至下降位置或插植位置,下降传感器73的检测信号输入控制装置40。
如图14所示,升降操作杆72被操作至上升位置或中立位置时,通过控制装置40,送风机14停止,通过控制装置40,滚动机构46(电动机46b)停止。
升降操作杆72被操作至下降位置或插植位置时,通过控制装置40,送风机14工作,通过控制装置40,滚动机构46(电动机46b)工作。
(整地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2、3、4、5所示,整地装置53以位于机体K和插秧装置5之间的方式,横跨插秧装置5的右部和左部设置,升降自如地支承在插秧装置5上。
如图3、4、5所示,在整地装置53的左部具有整地传动箱81(相当于升降机构),在整地装置53的右部具有整地支承臂83(相当于升降机构)。整地传动箱81的后部和整地支承臂83的后部绕插秧装置5的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P2上下摆动自如地被支承,整地传动箱81和整地支承臂83向前侧延伸。
如图4、5所示,横跨整地传动箱81的前部和整地支承臂83的前部,旋转自如地支承有截面为正方形的驱动轴61(参照图12)。具有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的宽度较小且半径较小的整地主体62、由合成树脂一体构成的宽度较小且半径较大的整地主体63,整地主体62、6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在驱动轴61上。通过驱动轴61上安装的凸起部件57和分隔部64、68、69,确定整地主体62、63的位置。
如图3、4、5所示,在整地传动箱81的前部的上部具备安装部81a,在整地支承臂83的前部的上部具备安装部83a,横跨整地传动箱81的安装部81a和整地支承臂83的安装部83a连结有支承框架67。
如图4、5、8、12所示,金属制的罩65、66以位于整地主体62、63的后侧的方式与支承框架67连结。整地主体62、63被旋转驱动并对农田表面G进行整地时,即使农田表面G的泥土和水通过整地主体62、63飞溅到后侧,泥土和水也被罩65、66阻挡。
如图3、4、5所示,整地装置53具备整地传动箱81、整地支承臂83、驱动轴61、驱动轴107(参照图10和图11)、整地主体62、63、罩65、66、支承框架67等。
如图1~图5所示,在插秧装置5(中心浮体9和侧边浮体11)的前侧,整地装置53以位于后轮2的后侧的方式被设置,插秧装置53被设置在机体K和插秧装置5之间,横跨插秧装置5的右部和左部地被设置,升降自如地被支承在插秧装置5上。整地传动箱81和整地支承臂83绕横向轴心P2上下摆动,由此,整地装置53升降自如地被支承在插秧装置5上。
(整地传动箱涉及的结构)
如图4、图10所示,在插秧装置5的左端的插植传动箱6上,插植传动轴32的部分的外侧上设置有支承箱91,在支承箱91和插植传动箱6之间设置有中间箱89、92。在插植传动箱6上的插植传动轴32的部分的外侧上,通过螺栓90连结有中间箱89,夹着中间箱92,通过螺栓93连结支承箱91和中间箱89。
如图10所示,中间箱92的两端部上连结有凸缘部92a、92b,凸缘部92a、92b上开设有贯通螺栓93的多个开口部,凸缘部92a、92b上的开口部的部分上连接有管部92c。支承箱91的凸缘部91a上开设有螺栓93贯通的多个开口部。中间箱89的凸缘部89a上开设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上形成有内螺纹。
根据以上的结构,如图10所示,螺栓93被插入支承箱91的凸缘部91a的开口部、中间箱92的凸缘部92a、92b的开口部和管部92c、中间箱89的凸缘部89a的开口部,螺栓93与中间箱89的凸缘部89a的内螺纹紧固并连结。
此时,从插植传动轴32的轴心方向看,螺栓90的设置与螺栓93的设置被设定为不同。
如图10所示,支承箱91的左部形成有半径较大的接收部91b,整地传动箱81的后部形成有横向的支承部81b,在支承箱91的接收部91b上,旋转自如地插入并安装有整地传动箱81的支承部81b。由此,整地传动箱81的后部绕左端的插植传动箱6的横向轴心P2上下摆动自如地被支承,整地传动箱81向前侧延伸。
(整地支承臂涉及的结构)
如图4、图5所示,在支承框架18的右端部和左端部上,通过焊接连结有托架94。如图4、图11所示,开放部分朝向下侧的通道状的部件即支承部件95沿前后方向设置,支承轴97通过焊接与支承部件95的后部连结。
如图11所示,连结部件96通过焊接与支承部件95的前部连结。连结部件96在俯视时呈角状,具备左右方向的第一部分96a和前后方向的第二部分96b,在第一部分96a上通过焊接连接有螺母96c。
如图11所示,连结部件96的第一部分96a与托架94的后部接触,螺栓98插入并紧固在托架94的开口部和连结部件96的螺母96c中。连结部件96的第二部分96b与托架94的右部接触,螺栓100插入并紧固在托架94的开口部和连结部件96的第二部分96b中。
如图11所示,通过前后方向的螺栓98和左右方向的螺栓100,支承部件95与托架94连结,支承轴97设置在图3和图4所示的横向轴心P2的位置。
如图11所示,整地支承臂83的后部在支承轴97上(绕横向轴心P2)上下摆动自如地被支承,整地支承臂83向前侧延伸。为了避免整地支承臂83和螺栓100的干涉,整地支承臂83的中间部83b向外侧突出。
(向整地装置传递动力的传动结构)
如图4、图10所示,通过横跨中间箱89、92、支承箱91和整地传动箱81的内部设置的传动系统,传递至插秧装置5的动力从左端的插植传动箱6的插植传动轴32被传递至整地装置53的驱动轴61、107。
如图10所示,横跨整地传动箱81和支承箱91的内部,中继传动轴101旋转自如地被支承。插植传动轴32从插植传动箱6通过中间箱89的内部,插植传动轴32的端部32a稍微进入中间箱92的内部。
如图10所示,圆筒状的接头部件102设置在中间箱89、92的内部,通过键103连结插植传动轴32和接头部件102。接头部件102稍微进入支承箱91的内部,通过键103连接中继传动轴101和接头部件102。
如图10所示,确定接头部件102的轴心方向的位置的销形的定位部件104以贯通接头部件102的半径方向的方式,安装在接头部件102上的插植传动轴32的端部32a的附近和接头部件102上的中继传动轴101的端部101a的附近。
如图10所示,在整地传动箱81的后部的内部,中继传动轴101的端部上外嵌有链轮105,中继传动轴101和链轮105通过扭矩限制器106被连接。
如图10、图11所示,在整地传动箱81的前部和整地支承臂83的前部,驱动轴107绕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P8(参照图3、图4)旋转自如地被支承,驱动轴107上连接有驱动轴61。如图10所示,在整地传动箱81的内部,驱动轴107上连接有链轮107a,横跨链轮105和驱动轴107的链轮107a安装有传动链108。
根据以上的结构,如图4、图10所示,插植传动轴32的动力通过接头部件102、中继传动轴101、扭矩限制器106、链轮105、传动链108和驱动轴107的链轮107a传递至驱动轴61、107,驱动轴61、107和整地主体62、63在图3中绕横向轴心P8逆时针地被旋转驱动。
整地装置53在夹入石头等异物,驱动轴61、107和整地主体62、63中产生较大的负荷时,扭矩限制器106成为断开状态,防止整地装置53的破损。
(整地传动箱的前部和整地支承臂的前部的结构)
如图10所示,在支承有驱动轴61、107的整地传动箱81的前部,在整地主体62、63的相反侧的外侧的部分,形成有用于支承驱动轴107的开口部81c,驱动轴107从整地传动箱81的开口部81c稍微向外侧突出。
如图10所示,在驱动轴107上的整地传动箱81的开口部81c的部分,安装有密封部件110,在驱动轴107的端部,通过螺栓112连结有从外侧保护密封部件110的圆片状的保护部件111。
如图10所示,在整地传动箱81的前部,在驱动轴61、107的整地传动箱81侧的部分上,安装有确保整地传动箱81和整地主体63的间隔的分隔部68。
如图11所示,在支承有驱动轴61、107的整地支承臂83的前部,在整地主体62、63的相反侧的外侧的部分上,形成有用于支承驱动轴107的开口部83c,驱动轴107从整地支承臂83的开口部83c稍微向外侧突出。
如图11所示,在驱动轴107上的整地支承臂83的开口部83c的部分,安装有密封部件110,在驱动轴107的端部,通过螺栓112连结有从外侧保护密封部件110的圆片状的保护部件111。
如图11所示,在整地支承臂83的前部,在驱动轴61、107的整地支承臂83侧的部分上,安装有确保整地支承臂83和整地主体63的间隔的分隔部69。
(整地装置的升降结构)
如图3、5、12所示,以位于与连杆机构3左侧相邻的方式,支承框架52与横向轴心18连结,绕支承框架52的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P3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有扇形的升降齿轮54。具备小齿轮55a的齿轮机构55、以及驱动齿轮机构55的电动机56(相当于电动促动器)与支承框架52连接,齿轮机构55的小齿轮55a与升降齿轮54咬合。
如图4、5、12所述,在驱动轴61的中央部的左侧,凸起部件57通过轴承(图中未示出)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驱动轴61上,从凸起部件57向上侧延伸的臂部57a与升降齿轮54连接。
如图3、5、6所示,在右侧和左侧的纵向框架26的上部,通过焊接连结有安装部件109,安装部件58通过螺栓与安装部件109连结。横跨支承框架67的右端部(整地支承臂83的安装部83a)和右侧的安装部件58连接有弹簧59,横跨支承框架67的左端部(整地传动箱81的安装部81a)和左侧的安装部件58连接有弹簧59,通过弹簧59的作用力,对整地装置53向上升侧施力。
如图12所示,通过电动机56,正反向地旋转驱动齿轮机构55的小齿轮55a,绕横向轴心P3沿上下方向摆动驱动升降齿轮54,由此,相对于插秧装置5升降驱动整地装置53。
如图8、图15所示,在与农田表面G接地并对农田表面G进行整地的作业位置A3和从农田表面G向上侧离开的非作业位置A4的范围内,能够通过电动机56升降驱动整地装置53。
(感应机构和整地装置的位置关系)-1
如图2、图8所示,在整地装置53的后侧,设置有中心浮体9。如图7、图8所示,在感应机构88上,感应棒84沿上下方向设置在整地装置53的后侧。
如图7、图8所示,在感应机构88上,支承托架77、支承连杆78、79、支承部件80、联结棒82设置在整地装置53的上侧。感应臂85从感应棒84的上部在整地装置53的上侧向前侧延伸。感应线86从感应臂85的前部向上侧延伸。
如图7、图8所示,在感应机构88上,支承托架77、支承连杆78、79、支承部件80、联结棒82、感应棒84和感应臂85以从中心浮体9绕过整地装置53的上侧的方式设置,整地装置53以进入感应棒84的前侧和感应臂85等的下侧的方式设置。
(感应机构和整地装置的位置关系)-2
如图4、图5所示,在整地装置53上,通过分隔部64和凸起部件57,设定有未设置整地主体62、63的非存在区域114、115、116。
如图4、图5所示,罩65、66之间被打开,设定有未设置罩65、66的非存在区域117。非存在区域117位于非存在区域114的后侧(上侧),与未设置整地主体62、63的非存在区域114是同一区域。
如图4、图5所示,在罩65中,在位于非存在区域114、115的上侧(后侧)的部分上形成有向上侧开放的切口部65a、65b,在非存在区域117的相邻部分,沿上下方向开设有两个开口部65c。此时,罩65的切口部65a、65b与未设置整地主体62、63的非存在区域115、116是同一区域。
如图4、图5所示,在支承框架67上,位于非存在区域114的上侧的部分在俯视时向前侧大幅度弯曲,形成弯折部67a,如图8所示,弯折部67a从侧面看时以沿整地主体62、63的外周部的方式弯折成山形。此时,支承框架67的弯折部67a与未设置整地主体62、63的非存在区域114是同一区域。
如图4、图5所示,形成有从支承框架67的弯折部67a的左部向斜后侧延伸的倾斜部67b,倾斜部67b位于罩65的开口部65c的附近。
如图4、5、8所示,感应机构88与非存在区域114、117和支承框架67的弯折部67a相对。PTO轴22与非存在区域115和罩65的切口部65a相对。凸起部件57(臂部57a)与非存在区域116和罩65的切口部65b相对。
由此,如图4、5、8所示,整地装置53横跨作业位置A3和非作业位置A4被升降驱动时,感应机构88成为进入非存在区域114、117和支承框架67的弯折部67a的状态,不会产生整地装置53和感应机构88的干涉。
如图8所示,整地装置53在位于非作业位置A4的状态下,感应机构88进入非存在区域114、117和支承框架67的弯折部67a,由此,从侧面看时,感应机构88(支承托架77、支承连杆78、支承部件80、感应臂85)与整地装置53(支承框架67)成为重叠的状态。从侧面看时,感应机构88(支承连杆78)和整地装置53(整地主体63、罩65、66)成为重叠的状态。
如图4、5、8所示,整地装置53横跨作业位置A3和非作业位置A4被升降驱动时,PTO轴22成为进入非存在区域115和罩65的切口部65a的状态,不会产生整地装置53和PTO轴22的干涉。
如图4、5、8所示,整地装置53横跨作业位置A3和非作业位置A4被升降驱动时,凸起部件57(臂部57a)成为进入非存在区域116和罩65的切口部65b的状态,不会产生整地装置53和凸起部件57(臂部57a)的干涉。
(整地装置的控制系统的设置)
如图5、图6所示,在插秧装置5中,在从正面看时横向框架50上的连杆机构3的右侧的部分上,安装有控制装置118(相当于控制部)和操作箱119。
如图6、图15所示,在操作箱119的上表面上,具备工作开关120(相当于工作操作部)和整地深度拨盘121(相当于整地深度操作部)。工作开关120是被人为地按压操作的按钮型开关,整地深度拨盘121是被人为地旋转操作的拨盘开关。
如图5、图6所示,在插秧装置5上,纵向移送机构25的前侧设置有挡泥罩123,挡泥罩123安装在支承框架18和纵向框架26上。挡泥罩123的上端部123a比纵向移送机构25的上端部25a更靠上,横向框架50比挡泥罩123的上端部123a更靠上侧。
由此,如图5、图6所示,控制装置118和操作箱119(工作开关120和整地深度拨盘121)成为安装在插秧装置5上的状态,成为安装在比插秧装置5上的纵向移送机构25的上端部25a更靠上侧的部分的状态,成为安装在比插秧装置5上的挡泥罩123的上端部123a更靠上侧的部分的状态,成为安装在比挡泥罩123的上端部123a更靠上侧的横向框架50的状态。
(整地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
如图15所示,横跨控制装置118和工作开关120以及整地深度拨盘121连接有线束122,工作开关120以及整地深度拨盘121的操作信号输入控制装置118。
如图13所示,支承框架18上螺栓连结有托架126,电位器式的设定深度传感器127安装在托架126上。与支承轴41连接的臂41b向上侧延伸,与设定深度传感器127的检测臂127a的连接。
如图15所示,横跨控制装置118和设定深度传感器127连接有线束128。如前文中的(插植臂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深度)的变更)所述,通过插植深度杆42设定和变更设定深度,通过设定深度传感器127检测到设定深度后输入控制装置118。
如图12、图15所示,在整地装置53上,电位器式的高度传感器74以位于横向轴心P3的方式固定在支承框架52上,高度传感器74和升降齿轮54连接。通过高度传感器74,检测升降齿轮54相对于支承框架52的角度,由此检测整地装置53相对于插秧装置5的高度。
如图15所示,横跨控制装置118和高度传感器74连接有线束129,整地装置53相对于插秧装置5的高度被输入控制装置118。横跨控制装置118和电动机56连接有线束130,通过控制装置118,电动机56工作。
如图1、图14所示,线束131从机体上设置的电池124延伸,沿连杆机构3的上部到达连杆机构3的后端部,线束131的延伸端部上连接有联接器132。
如图14所示,具备插植传感器133,其检测升降操作杆72被操作至插植位置的情况。线束134从插植传感器133延伸,线束134沿连杆机构3的上部到达连杆机构3的后端部,与联接器132连接。
如图6、14、15所示,在控制装置118的下部具备联接器135,横跨联接器132、135连接有线束136,电池124的电力和插植传感器133的检测信号被供给和输入至控制装置118。
(整地装置的升降控制)
基于前文中的(整地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记载,整地装置118使电动机56工作并升降驱动整地装置53,以下对控制装置118进行的整地装置53的升降控制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通过按压操作工作开关120,能够使非作业位置A4的整地装置53下降至作业位置A3,通过按压操作工作开关120,能够使作业位置A3的整地装置53上升至非作业位置A4。
此时,通过插植传感器133的检测,升降操作杆72被操作至插植位置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前文所述的工作开关120的按压操作导致的整地装置53的升降。
因此,如图14、图15所示,在整地装置53位于非作业位置A4的状态下,升降操作杆72没有被操作至插植位置时,即使按压操作工作开关120,整地装置53也不下降至作业位置A3而停留在非作业位置A4。
在整地装置53位于作业位置A3的状态下,升降操作杆72从插植位置被操作至其他位置时,即使不按压操作工作开关120,整地装置53也自动上升至非作业位置A4。
如图15所示,在整地装置53位于作业位置A3的状态下,整地主体62、63稍微进入农田表面G并旋转,由此进行农田表面G的整地。此时,整地主体62、63进入农田表面G的深度为整地深度A2,通过操作整地深度拨盘121,能够将整地深度A2调节至浅侧和深侧。
如前文中的(插植臂插植的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深度)的变更)所述,操作插植深度杆42,变更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深度)时,从农田表面G至插秧装置5的高度发生变化,因此,从农田表面G至横向轴心P2的高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整地深度A2发生变化。
如图15所示,通过设定深度传感器127检测设定深度并输入控制装置118。由此,设定深度被变更至浅侧时(横向轴心P2的位置被变更至上侧时),整地装置53自动下降的距离仅为设定深度被变更至浅侧的距离,整地深度A2通过整地深度拨盘121被维持在设定的值。
如图15所示,设定深度被变更至深侧时(横向轴心P2的位置被变更至下侧时),整地装置53自动上升的距离仅为设定深度被变更至深侧的距离,整地深度A2通过整地深度拨盘121被维持在设定的值。
(没有配备整地装置的乘坐式插秧机的形态)
图1~图15表示了装备有整地装置53的乘坐式插秧机。
对此,在没有装备整地装置53的乘坐式插秧机中,机体K和插秧装置5等按照原样被使用,并进行如以下的(1)~(6)所示的变更,(1)~(6)所示的变更之外的部分与装备有整地装置53的乘坐式插秧机相同。
(1)由于没有装备整地装置53,也没有装备图4、5、10所示的整地传动箱81、整地支承臂83、中间箱89、92、中继传动轴101、接头部件102、键103、螺栓93、定位部件104、图4、5、11所示的支承部件95、连结部件96、支承轴97、螺栓98、100、图5和图6所示的安装部件58、弹簧59。
(2)如前文(1)所述,由于没有装备中间箱89、92,插植传动轴32从图10所示的左端的插植传动箱6露出。
此时,具备轴承和密封部件的罩部件(图中未示出)通过螺栓90与左端的插植传动箱6上的插植传动轴32的部分的外侧连结,插植传动轴32的端部上安装有帽部(图中未示出)。
(3)没有装备图3、图12所示的支承框架52、升降齿轮54、齿轮机构55、电动机56、高度传感器74、凸起部件57、图13所示的托架126、设定深度传感器127。
(4)没有装备如图5、6、15所示的控制装置118、操作箱119(工作开关120和整地深度拨盘121)、线束122、128、129、130、136。此时,联接器132上安装有盖部(图中未示出),保护联接器132的端子等。
(5)没有装备图7、8、9所示的感应机构88。此时,代替感应机构88,其他感应机构(图中未示出)横跨中心浮体9和控制阀71被连接。
支承前文中的其他感应机构的托架(图中未示出)与支承框架18等连结,前文中的托架也保留在装备有整地装置53的乘坐式插秧机中。由此,在装备有整地装置53的乘坐式插秧机中,如图4所示,通过罩65的开口部65c和支承框架67的倾斜部67b,避免罩65以及支承框架67和前文所述的托架的干涉。
(6)没有装备图3、4、5所示的保护部件113。此时,代替保护部件113,能自如变更保护姿势和支承姿势的保护部件(图中未示出)安装在支承框架18的右部和左部的托架94上。
前文所述的保护姿势是与保护部件113同样位于导轨38的右端部(左端部)的外侧附近,保护导轨38的右端部(左端部)的姿势。支承姿势是从支承框架18向下延伸并与地面接地,作为将插秧装置5支承在地面的支架发挥作用的姿势。
(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插秧装置5中,在从正面看时横向框架50上的连杆机构3的左侧的部分上,可以安装控制装置118和操作箱119(工作开关120和整地深度拨盘121)。
在插秧装置5中,控制装置118和操作箱119(工作开关120和整地深度拨盘121)可以不安装在横向框架50上,而安装在纵向框架26等的插秧装置5的部分上。
在插秧装置5中,可以在从正面看时连杆机构3的右侧和左侧的一侧的部分上安装控制装置118,在从正面看时连杆机构3的右侧和左侧的另一侧的部分上安装操作箱119(工作开关120和整地深度拨盘121)。
在控制装置118中,图15所示的线束136可以从控制装置118延伸,线束136的延伸端部上连接有联接器135,联接器135可以与联接器132连接。
关于前文所述的(没有配备整地装置的乘坐式插秧机的形态)之(4),除了(4)中描述的变更,也可以不装备图14、图15所示的插植传感器133、线束131、134和联接器132。
可以不具备整地深度拨盘121。根据这样的结构,不能进行图15所示的整地深度A2的调节,整地深度A2被维持在一定值,不需要图13和图15所示的托架126、设定深度传感器127、支承轴41的臂41b和线束128。
可以不具备托架126、设定深度传感器127、线束128、支承轴41的臂41b。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插植深度杆42将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深度)变更至浅侧时,整地深度A2也随之被变更至浅侧,通过插植深度杆42将秧苗的插植深度(设定深度)变更至深侧时,整地深度A2也随之被变更至深侧。
代替整地传动箱81和整地支承臂83,可以通过具备平行连杆等的升降机构(图中未示出),将整地装置53升降自如地支承在插秧装置5上。此时,可以不从插秧装置5将动力传递至整地装置53,而通过从机体K延伸的传动轴(图中未示出)将动力传递至整地装置53。
关于前文所述的(没有配备整地装置的乘坐式插秧机的形态)之(6),在没有装备整地装置53的乘坐式插秧机中,可以使用图3、4、5所示的保护部件113。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乘坐式插秧机,也能够适用于在机体K的后部作为作业装置具备播种装置(图中未示出)的乘坐型插播机,该播种装置向农田表面G供给种子。

Claims (7)

1.一种插播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下摆动自如地与机体的后部连结的连杆机构上,支承有作业装置,
具备整地装置,所述整地装置具有:驱动轴,其沿左右方向被支承并被旋转驱动;整地主体,其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上并与所述驱动轴一体地旋转,
所述整地装置以位于所述机体和所述作业装置之间的方式,通过升降机构升降自如地支承在所述作业装置上,
具备升降驱动所述整地装置的电动促动器,通过所述电动促动器,自如地将所述整地装置升降驱动至与农田表面接地并对农田表面进行整地的作业位置和从农田表面向上侧离开的非作业位置,
在所述作业装置的上部沿左右方向具备横向框架,
所述横向框架上安装有工作操作部,其通过人为的操作使所述电动促动器工作,以使所述整地装置升降至所述作业位置和所述非作业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播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框架上安装有整地深度操作部,其通过人为的操作使所述电动促动器工作,以将所述作业位置上的所述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变更至深侧和浅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播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装置是插秧装置,其具备:秧苗载置台,所述秧苗载置台载置有秧苗,在左右方向上被横向移送地驱动;纵向移送机构,所述纵向移送机构设置在所述秧苗载置台上并将所述秧苗载置台的秧苗移送至下侧;插植臂,所述插植臂从所述秧苗载置台的下部取出秧苗并插植在农田表面,
所述工作操作部和所述整地深度操作部安装在所述作业装置上的所述纵向移送机构的上侧的所述横向框架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播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向移送机构的前侧,具备挡泥罩,
所述挡泥罩的上端部比所述纵向移送机构的上端部更靠上侧,
所述工作操作部和所述整地深度操作部安装在比所述作业装置上的所述挡泥罩的上端部更靠上侧的所述横向框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播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挡泥罩的上端部更靠上侧的位置,沿左右方向具备支承所述秧苗载置台的上部的所述横向框架,
所述工作操作部和所述整地深度操作部安装在所述横向框架上。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插播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工作操作部和所述整地深度操作部的操作信号,使所述电动促动器工作,
所述工作操作部以及所述整地深度操作部和所述控制部安装在所述作业装置上与所述连杆机构的右侧或左侧同一侧的所述横向框架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播式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具有联接器,所述联接器用于与设置在所述机体上的供电部连接。
CN201810036925.XA 2017-03-29 2018-01-15 插播式作业机 Active CN1086842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5758A JP6832772B2 (ja) 2017-03-29 2017-03-29 植播系作業機
JP2017-065758 2017-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84265A CN108684265A (zh) 2018-10-23
CN108684265B true CN108684265B (zh) 2021-08-10

Family

ID=63844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6925.XA Active CN108684265B (zh) 2017-03-29 2018-01-15 插播式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32772B2 (zh)
CN (1) CN1086842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1201706564UA (en) * 2015-02-13 2017-09-28 Entegris Inc Coatings for enhancement of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of substrate articles and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150684D0 (da) * 1984-02-29 1984-02-29 O G Kverneland Fraugde A S Jordbearbejdningsenhed
CN2129058Y (zh) * 1992-07-13 1993-04-07 惠开成 高多能可调水稻插秧机
JP2007195447A (ja) * 2006-01-26 2007-08-09 Sasaki Corporation 農作業機のカプラ保護カバー
JP4769212B2 (ja) * 2007-03-12 2011-09-07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CN201491494U (zh) * 2009-08-25 2010-06-02 安徽省天马泵阀集团有限公司 6行7寸插秧机
JP5261456B2 (ja) * 2010-09-06 2013-08-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JP2012157340A (ja) * 2011-02-03 2012-08-23 Matsuyama Plow Mfg Co Ltd 農作業機の通電通知手段
JP2014100125A (ja) * 2012-11-22 2014-06-05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車の泥除け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32772B2 (ja) 2021-02-24
CN108684265A (zh) 2018-10-23
JP2018166431A (ja) 2018-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41606B1 (ko) 이앙기
JP5984690B2 (ja) 水田作業機
JP5537230B2 (ja) 水田作業機
TWI411391B (zh) Work machine
CN108684265B (zh) 插播式作业机
JP2010213615A (ja) 田植機
JP7055011B2 (ja) 水田作業機
CN108684237B (zh) 插播式作业机
JP4484754B2 (ja) 田植機
JP6639852B2 (ja) 移植作業機の移植ユニット
JP5385642B2 (ja) 田植機
JP4872271B2 (ja) 苗移植機
CN110313279B (zh) 水田作业机
JP4862721B2 (ja) 苗移植機
JP2007053939A5 (zh)
JP5457895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6941955B2 (ja) 植播系作業機
JP2011139670A (ja) 水田作業機
CN110313280B (zh) 水田作业机
CN205430994U (zh) 作业车辆
JP6214456B2 (ja) 水田作業機
JP5056746B2 (ja) 多目的農作業機
JP2019106943A (ja) 水田作業機
JP7034018B2 (ja) 水田作業機
JP3521004B2 (ja) 移動農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