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4513B -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34513B
CN110234513B CN201880009035.8A CN201880009035A CN110234513B CN 110234513 B CN110234513 B CN 110234513B CN 201880009035 A CN201880009035 A CN 201880009035A CN 110234513 B CN110234513 B CN 1102345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unit
tension
tension applying
apply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90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34513A (zh
Inventor
赤羽孝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34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4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34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45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16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16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 B41J15/165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for tensio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by use of redirecting rollers or redirecting nonrevolving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16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weighted or spring-pressed movable bars or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18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web-advancing mechanism, e.g. mechanism acting on the running web
    • B65H23/188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web-advancing mechanism, e.g. mechanism acting on the running web in connection with running-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的张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的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印刷装置(11)所具备的输送装置(12)具备:作为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输送机构(23);被配置于与输送机构(23)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的作为第二输送部的收卷部(22);张力施加部(15),其朝向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介质M而被施力,并具有作为用于对介质(M)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张紧杆(55);作为调节部的作用力调节部(18),其对张紧杆(55)的作用力以及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进行调节。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印刷对象的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输送装置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对大尺寸的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中,存在一种具备利用所谓卷对卷方式来对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的印刷装置。这种输送装置具有对从卷筒体被供给的长条的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部(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和在与输送部相比靠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上将被印刷部实施了印刷后的介质收卷为卷筒状的收卷部(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具备为了将介质稳定地收卷在收卷部上而对从输送部起至收卷部为止的之间的部分的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张力施加机构)。输送装置具备被支承于一对臂上的张力施加部件(张紧杆)因自重而对带状的介质施力从而对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机构。输送装置通过利用对张力施加部件到达上限位置以及下限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的各传感器来对收卷部进行控制,从而使张力施加部件在固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进而使预定范围内的张力作用在介质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7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张力施加机构中,当输送部开始进行介质的输送时,在输送部与收卷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上首先形成松弛,随之少许延迟,张力施加部件因自重而下落在介质上。如此,由于无法追随于伴随着介质的输送而形成的介质的松弛,而致使张力施加部件朝向一度分离了的介质而向对介质施力的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在进行了移动的张力施加部件碰到介质时容易在介质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由于这种过度的张力,从而存在给第一输送部(例如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例如收卷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上带来较大的张力的变动这样的课题。这种张力的变动例如会在输送部与收卷部中的至少一方处引起介质的偏离。并且,这种课题并不限于张力施加部件因自重而对介质施力的结构,即使在利用使用弹簧等其他的方式来对介质施力的结构中,也大致相同。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的张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的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解决上述课题的输送装置具备:第一输送部;第二输送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张力施加部,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介质而被施力并用于对所述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调节部,其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以及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介质的相对速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进行调节。
根据该结构,通过张力施加部件对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进行施力,从而使张力被施加于介质上。由于第一输送部的输送速度与第二输送部的输送速度之间的速度差,从而会产生介质的松弛或拉伸。另外,由于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之间的相对速度差,从而当发生如下的现象时,即,当张力施加部件无法追随于介质的输送速度从而在一度与介质分离了之后碰撞到介质时,将在介质上施加过度的张力。即,在第一输送部的输送速度大于第二输送部的输送速度的情况下,将在介质上产生松弛,而在第一输送部的输送速度小于第二输送部的输送速度、或者过度的张力被施加于介质上的情况下,将使介质被拉伸。虽然在介质上产生的松弛或拉伸会成为导致介质的张力的变动的原因,但由于通过调节部而对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以及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的相对速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进行调节,因此,能够将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的张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例如,通过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中的至少一方,从而能够对由于两者间的部分的介质的张力的变动而产生的介质的偏差进行抑制。
解决上述课题的输送装置具备:第一输送部;第二输送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张力施加部,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介质而被施力并用于对所述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检测部,其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相对于所述介质而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调节部,其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接近的情况时,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介质的相对速度调节为,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相对速度相比而较小。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输送部的输送速度大于第二输送部的输送速度时,在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上于介质上会产生松弛,从而会发生如下现象,即,张力施加部件无法追随于介质,从而在一度与介质分离了之后碰撞到介质。此时,在直到张力施加部件碰撞到介质为止的过程中,当通过检测部而检测出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通过调节部而将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的相对速度调节为,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相对速度相比而较小。因此,能够对张力施加部件与一度分离了的介质接触时对介质施加过度的张力的情况进行抑制。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检测部被设置于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不被介质或张力施加部件妨碍的条件下对张力施加部件接近介质的情况进行检测。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检测部为,与所述介质接触而进行检测的接触式。
在采用透明的介质或网眼状(网状)的介质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利用光学式的检测部来对该介质进行检测,因此,无法对张力施加部件接近介质的情况进行检测。但是,根据该结构,由于检测部为与介质接触而对介质进行检测的接触式,因此,即使是透明的介质或网眼状的介质,也能够对张力施加部件接近介质的情况进行检测。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张力施加部和所述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所述调节部通过对所述第二输送部进行控制从而对所述相对速度进行调节。
根据该结构,调节部通过对第二输送部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将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的相对速度调节为,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相对速度相比而较小。也就是说,通过对介质的速度进行调节,从而对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的相对速度进行调节。因此,无需为了对相对速度进行调节而设置对张力施加部件的速度进行调节的单元,从而与具备这种单元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输送装置的结构。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调节部包括作用力调节部,所述作用力调节部能够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进行调节,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所述介质接近到所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所述作用力调节部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调节为,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作用力相比而较小。
根据该结构,当检测出张力施加部件和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通过作用力调节部而将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调节为,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作用力相比而较小。其结果为,能够将在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发生了碰撞时于介质上所产生的张力相对地抑制得较小。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所述介质接近到所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所述作用力调节部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施加制动力。
根据该结构,当检测部检测出张力施加部件和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通过对张力施加部件施加制动力,从而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相比而使张力施加部件的移动速度降低。其结果为,将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发生碰撞时的相对速度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避免在张力施加部件碰撞到介质时对介质施加过度的张力。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检测部具备:张力施加部件位置取得部,其取得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位置;介质位置取得部,其取得所述介质的位置,所述检测部根据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位置取得部所取得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位置、和所述介质位置取得部所取得的所述介质的位置,而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所述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
根据该结构,即使不设置传感器等检测器,也能够根据张力施加部件的位置和介质的位置,来对张力施加部件和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
解决上述课题的输送装置具备:第一输送部;第二输送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张力施加部,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介质而被施力并用于对所述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作用力调节部,其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进行调节。
根据该结构,通过张力施加部件对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进行施力,从而使张力被施加在介质上。由于第一输送部的输送速度与第二输送部的输送速度之间的速度差,从而会产生介质的松弛或拉伸。即,当第一输送部的输送速度大于第二输送部的输送速度时,将在介质上产生松弛,而在第一输送部的输送速度小于第二输送部的输送速度时,将使介质被拉伸。虽然在介质上产生的松弛或拉伸成为导致介质的张力的变动的原因,但由于通过作用力调节部而对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进行调节,因此,能够将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的张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例如,通过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中的至少一方,从而能够对由于两者间的部分的介质的张力的变动而产生的介质的偏差进行抑制。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还具有检测部,所述检测部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所述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所述介质接近了的情况时,所述作用力调节部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调节得较小。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输送部的输送速度大于第二输送部的输送速度时,即使张力施加部件无法追随于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部分的介质的移动而致使张力施加部件一度与介质分离,也会在检测出张力施加部件和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通过作用力调节部而将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调节得较小。因此,能够在将张力施加部件的相对于介质的追随延迟抑制得较小的同时,缓和张力施加部件对于介质的碰撞时的冲击。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检测部为与所述介质接触而进行检测的接触式。
另外,在采用透明的介质或网眼状(网状)的介质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利用光学式的检测部来对该介质进行检测,因此,无法对介质是否接近进行检测。但是,根据该结构,由于检测部为与介质接触而对介质进行检测的接触式,因此,即使是透明的介质或网眼状的介质,也能够对介质接近的情况进行检测。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作用力调节部为,使所述张力施加部产生减小所述作用力的方向上的制动力的制动力产生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制动力产生部而在张力施加部中产生的制动力,从而与未产生制动力的情况相比将作用力调节得较小。因此,能够对张力施加部件碰撞到介质时的冲击进行缓和,从而能够避免在介质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制动力产生部通过对所述张力施加部施加负载,从而产生所述制动力,所述负载为,由驱动源的驱动力、摩擦负载、粘性负载、弹性负载以及所述张力施加部的重心移动中的任意一个而产生的负载。
根据该结构,通过对张力施加部施加由驱动源的驱动力、摩擦负载、粘性负载、弹性负载以及张力施加部的重心移动中的任意一个而产生的负载,从而产生了制动力。因此,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而对张力施加部件施加制动力,从而能够将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调节得较小。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制动力产生部被构成为,能够对使所述张力施加部产生的所述制动力进行调节。
根据该结构,能够根据张力施加部件的移动开始时的位置(移动开始位置)的不同、或仅通过张力施加部件自身的作用力而使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接触时的相对速度的不同,来对使张力施加部产生的制动力进行调节。因此,能够将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接触时的两者的相对速度较小地收敛于所期望的预定范围内。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制动力产生部根据所述第一输送部开始进行所述介质的输送时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位置,而使所述制动力发生变化。
根据该结构,因此,与第一输送部开始进行介质的输送时的张力施加部件的位置相应的不同的制动力被施加于张力施加部上。因此,无论张力施加部件的移动开始位置在何处,均能够将张力施加部件与介质接触时的相对速度较小地收敛于适当的预定范围内。因此,能够适当地缓和张力施加部件碰撞到介质时的冲击(碰撞能量),并能够对介质施加适当的张力。例如能够避免在介质上产生过度的张力、或者介质的张力不足的情况。
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上述输送装置;印刷部,其在通过所述输送装置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上进行印刷。
根据该结构,由于印刷装置具备对印刷部所印刷的介质进行输送的上述输送装置,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输送装置同样的作用效果。由此,能够提供品质较高的印刷物。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表示张力施加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张紧杆的上限位置的侧剖视图。
图4为表示张紧杆的下限位置的侧剖视图。
图5为表示下限传感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检测部的结构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7为表示检测部检测出介质的接近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8为表示张紧杆碰撞到介质时的检测部的情况的示意剖视图。
图9为表示检测部的其他的结构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10为表示检测部检测出介质的接近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1为表示与图10不同的检测部的结构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12为表示与图11不同的检测部的结构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13为表示张力施加部以及作用力调节部的模式侧视图。
图14为对作用力调节部的卷绕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5为对作用力调节部的输送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6为对与图15不同的作用力调节部的卷绕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7为同样地对作用力调节部的输送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8为表示张力施加部以及他的结构例的作用力调节部的示意侧视图。
图19为表示与图18不同的结构例的作用力调节部的示意侧视图。
图20为表示与图19不同的结构例的作用力调节部的示意侧视图。
图21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22为表示张力施加部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23为表示臂的倾斜角与介质的张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4为表示张紧杆的作用力调节控制的时序图。
图25为表示介质的输送开始前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26为表示介质的输送开始时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2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介质检测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28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介质的输送开始时的印刷装置的局部侧剖视图。
图29为表示张紧杆下落时的印刷装置的局部侧剖视图。
图30为表示实施对下落中的张紧杆与介质之间的相对速度进行调节的控制的印刷装置的局部侧剖视图。
图31为表示张紧杆的作用力调节控制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印刷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印刷装置例如为在大尺寸的长条的介质上进行印刷(记录)的大幅面打印机(LFP,Large Format Printer)。在以下的各个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等设为可识别的程度的大小,而与实际不同地示出了各部件等的尺寸。另外,在图1至图4等中,为了便于说明,作为相互正交的三个轴而图示了X轴、Y轴以及Z轴,并将图示了轴向的箭头标记的顶端侧设为“+侧”,将基端侧设为“-侧”。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
首先,对印刷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印刷装置例如为喷墨式的大幅面打印机。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利用卷对卷方式而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12、对介质M的预定区域而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对图像或文字等进行印刷的印刷部13、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14、张力施加部15、以及对这些各结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41。而且,这些各结构部被支承于具有台车的主体框架16上。并且,介质M为,例如具有64英寸(Inch)左右的宽度的氯乙烯类薄膜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重力方向的上下方向成为Z轴方向,在印刷部13中输送介质M的方向成为Y轴方向,介质M的宽度方向成为X轴方向。
输送装置12具有将卷筒状的介质M向输送方向(图中的箭头标记方向)的印刷部13送出的馈送部21、和对被印刷部13实施印刷并被送出的介质M进行收卷的收卷部22。输送装置12在馈送部21以及收卷部22之间的输送路径的中途具有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23。输送机构23具备输送辊对23a、和向输送辊对23a输出旋转动力的输送电机23M。虽然输送辊对23a为一个示例,但图1所示的输送机构23也可以具有多个输送辊对23a。另外,输送机构23并不限于辊式输送机构,也可以在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带式输送机构,所述带式输送机构具有放置介质M并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机构23相当于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收卷部22相当于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
在馈送部21上,保持有未使用的介质M被卷叠成圆筒状的卷筒体R1。在馈送部21中,以可更换的方式而装填有介质M的宽度(X轴方向上的长度)或卷数不同的多个尺寸的卷筒体R1。而且,馈送部21通过未图示的馈送电机的动力而使卷筒体R1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使介质M从卷筒体R1上被放卷,并被馈送向印刷部13。在收卷部22上,由印刷部13实施了印刷后的介质M被收卷为圆筒状,从而形成了卷筒体R2。收卷部22具备一对保持器22a和收卷电机22M,一对保持器22a具有一对收卷轴22b,所述一对收卷轴22b对用于收卷介质M而形成卷筒体R2的圆筒状的芯材进行支承,所述收卷电机22M输出使一对收卷轴22b旋转的动力。通过收卷电机22M被驱动且收卷轴22b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介质M被收卷至由收卷轴22b所支承的芯材上,由此形成卷筒体R2。
印刷部13具备能够朝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记录头31、和使搭载有记录头31的滑架32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滑架移动部33。记录头31具有多个喷嘴,并以能够从各个喷嘴喷出油墨的方式而被构成。而且,在通过利用滑架移动部33而使滑架32在X轴向上往复移动的同时,反复实施从记录头31喷出油墨的主扫描、和输送装置12使介质M沿着输送方向而被输送的副扫描,从而在介质M上对图像或文字等进行印刷。
介质支承部14具有第一支承部24、第二支承部25和第三支承部26,所述第一支承部24以能够在介质M的输送路径上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方式而被构成,并被设置于馈送部21与输送机构23之间,所述第二支承部25与印刷部13对置配置,所述第三支承部26被设置于第二支承部25的下游侧端部与收卷部22之间。
印刷装置11具备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第一电机(预备电机)27、第二电机28和第三电机(后备电机)29。控制部41通过对第一电机27、第二电机28以及第三电机29进行驱动,从而利用热传导而对介质支承部14上的支承介质M的面进行加热,并从介质M的背面侧对介质M进行加热。第一电机27对第一支承部24进行加热,并在与印刷部13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侧(-Y轴侧)处对介质M进行预热。第二电机28对第二支承部25进行加热,并在印刷部13的喷出区域中对介质M进行加热。第三电机29对第三支承部26进行加热,并通过对第三支承部26上的介质M进行加热,从而使得喷落在介质M上的油墨中的尚未干燥的油墨至少在由收卷部22收卷之前完全被干燥定影。
张力施加部15利用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而向介质M施加张力。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15对在介质支承部14的输送方向下游端(即第三支承部26的下端)与收卷部22之间向空中延伸的部分的介质M施加张力。张力施加部15具有以转动轴53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的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张紧杆55,且通过张紧杆55与利用印刷部13而印刷了图像等的介质M的背面相接,从而对介质M施加张力。
接下来,参照图1以及图2,对张力施加部15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张力施加部15包括能够以转动轴53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的一对臂54、被支承于一对臂54的一端上且能够与介质M相接的张紧杆55、被支承于一对臂54的另一端上的配重52。张紧杆55和配重52通过在基端部和顶端部处将一对臂54沿着宽度方向(Y轴向)而相连的长条部件而被构成。
张紧杆55呈圆柱形状,并在与介质M的宽度相比靠宽度方向上被形成得较长。配重52呈长方体形状,并被形成为与张紧杆55大致相同的长度。张紧杆55和配重52构成张力施加部15的锤部。一对臂54被支承于转动轴53上,所述转动轴53在设置于一对臂54的各自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上的张紧杆55和配重52之间、被设置于主体框架16上。由此,张力施加部15能够以转动轴53为中心而进行转动,通过张紧杆55与利用印刷部13而印刷了图像等的介质M的背面相接,从而对介质M施加了张力。
一对臂54呈朝向铅直方向(Z轴方向)的上方而弯曲成凸状的形状。由于通过该形状,从而能够避开被设置于收卷部22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两端且对收卷介质M的轴进行支承的保持器22a等,而使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触,因此,能够减小张力施加部15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由此,能够减少张力施加部15与操作者等其他的物体接触的频率。而且,由于张紧杆55和配重52由连接了一对臂54的长条部件而构成,因此,提高了张力施加部15的扭转刚性,并且即使在张力施加部15与其他的物体进行了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张力施加部15的变形。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2具备检测部17,所述检测部17对张紧杆55和介质M是否接近到小于距离阈值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而且,输送装置12具备能够对张紧杆55的朝向介质M的作用力进行调节的作为调节部的一个示例的作用力调节部18。并且,检测部17以及作用力调节部18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叙述。
接下来,参照图3~图5,对张紧杆55的转动范围进行说明。印刷装置11具备用于求出张紧杆55的上限位置P1以及下限位置P2的传感器部60。传感器部60具有上限传感器61、下限传感器62、标记板63。标记板63呈以转动轴53为中心的扇状,并被设置于臂54上。上限传感器61以及下限传感器62为透射型光电传感器,并被设置于能够对标记板63的外周缘部(圆弧部分)进行检测的位置上。
对下限传感器62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由于上限传感器61的结构为与下限传感器62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如图5所示,下限传感器62具备发光部65和受光部66,所述发光部65具有射出光的发光元件等,所述受光部66具有接受光的受光元件等。发光部65和受光部66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而被设置。下限传感器62被设置于主体框架16上。标记板63以可转动的方式而被配置在发光部65和受光部66之间。图3示出了从发光部65射出的光被标记板63遮光且未被受光部66接受的状态。此时,下限传感器62输出“关断(OFF)”的信号。标记板63从图3的状态起与臂54(张力施加部15)的转动一起以转动轴53为中心而绕逆时针进行转动。当标记板63的下限端部63a从图3所示的位置起到达图4所示的位置时,标记板63从发光部65与受光部66之间脱离,而成为从发光部65射出的光由受光部66接受的状态。此时,下限传感器62输出“导通(ON)”的信号。
张力施加部15在张紧杆55的位置从图3所示的上限位置P1至图4所示的下限位置P2为止的范围内对介质M施加张力。详细而言,由印刷部13实施了印刷的介质M通过输送机构23的驱动而被输送,并从介质支承部14的下游端被依次输送出。由此,随着第三支承部26的顶端与收卷部22之间的介质M的长度逐渐变长,位于上限位置P1的张紧杆55因自重而以转动轴53为中心朝向下限位置P2逐渐地进行转动(下降)。当张紧杆55到达下限位置P2时,与臂54一起进行了转动的标记板63从下限传感器62的发光部65与受光部66之间脱离,并从下限传感器62输出“导通”的信号。
控制部41在接收到从下限传感器62被输出的“导通”的信号时,对使介质M被收卷于收卷部22上的收卷电机22M进行驱动。由此,在介质M上进一步施加张力,并产生使张紧杆55上升的力。随着介质M被卷绕在收卷部22上从而第三支承部26的顶端与收卷部22之间的介质M的长度变短,位于下限位置P2的张紧杆55以转动轴53为中心而朝向上限位置P1进行转动(上升)。当张紧杆55到达上限位置P1时,与臂54一起进行了转动的标记板63从上限传感器61的发光部65与受光部66之间脱离,并从上限传感器61输出“导通”的信号。控制部41在接收到从上限传感器61被输出的“导通”的信号时,停止收卷电机22M的驱动。通过反复进行以上的动作,从而张力施加部15使张紧杆55在上限位置P1和下限位置P2的范围内与介质M的背面接触并对介质M进行按压,从而对介质M施加预定的张力。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由输送机构23实施的多次的输送动作,而实施一次由收卷部22实施的收卷动作。
接下来,对检测部17的结构例进行说明。检测部17被设置于张紧杆55上,并对张紧杆55和介质接近(靠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在检测部17的检测方式中,可以举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首先,参照图6~图8,对接触式的检测部17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接触式的检测部17具有通过与介质M进行接触从而能够对介质M进行检测的可动式的检测部75。检测部17具备被固定于张紧杆55上的有底筒状的壳体71、被固定于壳体71上的引导轴72、能够沿着引导轴72而移动的有底筒状的可动体73、对可动体73向突出方向施力的弹簧74。作为可动体73的顶端部分的检测部75能够从张紧杆55的表面起在朝向介质支承部14的下游端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或介质路径)的方向上出没(突出/没入)。另外,在壳体71内,配置有能够对被设置于可动体73的基端部上的被检测部76(遮蔽部)进行检测的传感器77。传感器77在检测部75位于图6所示的突出位置时检测出被检测部76,并且如图7所示,当张紧杆55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成为距离阈值Ls而检测部75位于相对于突出位置而被略微按压的检测位置时,变为检测不出被检测部76。如图8所示,在张紧杆55落下至介质M上而张紧杆55的全部载荷均施加于介质M上的状态下,检测部75被按压在介质M上,从而在与张紧杆55的表面成为大致一个平面的状态下没入。因此,张紧杆55能够在不被检测部75妨碍的条件下,利用其圆弧面而对介质M进行按压,从而能够对介质M施加作用力。另外,由于检测部17被设置于张紧杆55上,因此,在检测对象的介质M之间也不存在遮挡的物体等,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对张紧杆55和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情况进行检测。
传感器77在检测出被检测部76时输出非检测信号,且在变为检测不到被检测部76时,输出检测信号(接近检测信号)。虽然传感器77设为例如由光电断续器或光电反射器等光学式传感器构成的非接触式传感器,但也可以为微型开关等接触式传感器。
接下来,参照图9以及图10,对接触式的检测部17的其他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检测部17以其一部分贯穿张紧杆55的状态而被安装。检测部17具备以贯穿状态被固定于张紧杆55上的筒状的引导筒81、和以能够沿着该轴线方向而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引导筒81内的可动体82。可动体82具有在顶端部分上具有检测部83的顶端部件82A、基端部件82B、被安装于顶端部件82A与基端部件82B之间的弹簧84。检测部83通过弹簧84而向从张紧杆55的表面突出的方向被施力,并以能够从张紧杆55的表面朝向介质M的路径而出没(突出/没入)的方式被设置。本示例的接触式的检测部17为,通过被按压在介质M上从而对张紧杆55向介质M的接近进行检测的按压式。
如图9所示,在张紧杆55和介质M分离了与距离阈值Ls(参照图10)相比充分长的预定距离以上的状态下,检测部83被配置在从张紧杆55的表面最突出的图9所示的突出位置上。另外,基端部件82B的轴线方向外侧的端部成为被检测部85,在与其对置的位置上,能够对被检测部85进行检测的传感器86以经由未图示的托架而被固定于张紧杆55上的状态而被配置。传感器86被配置在,在检测部83位于图9所示的突出位置时检测不出被检测部85、而在如图10所示张紧杆55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成为距离阈值Ls从而检测部83略微被介质M按压从而能够检测出向外侧略微位移了的被检测部85的位置上。在图9中,示出了将传感器86设为微型开关的示例,该检测杆86A处于以关闭状态的角度而与被检测部85接触的状态。而且,当张紧杆55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成为距离阈值Ls时被按压在介质M上的检测部83略微退避至图10中用实线所示的位置时,经由弹簧84而被连结的被检测部85略微向外侧位移而如该图所示的那样对检测杆86A进行按压,由此使传感器86开启。此后,如图10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当张紧杆55下落于介质M上而张紧杆55的全部载荷均施加于介质M上时,被按压在介质M上的检测部83将没入,直至在张紧杆55上大致与其表面成为同一个面的状态为止。因此,能够在不被检测部83妨碍的条件下,通过张紧杆55的圆弧面而对介质M进行施力,从而检测部83不会对该介质M造成损伤。另外,从图9中用实线所示的突出位置起至图10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没入位置为止,在可动体82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弹簧84被压缩,从而与顶端部件82A的位移量相比将基端部件82B的位移量抑制得较小,由此,即使在张紧杆55的全部载荷均施加于介质M上时,从被检测部85施加于传感器86上的力也会被抑制在固定值以下。
传感器86在如图9所示的那样检测不出被检测部85时输出非检测信号,而在如图10所示的那样检测出被检测部85时输出检测信号。传感器86只要能够对被检测部85进行检测,则并不限于接触式,也可以为非接触式。例如,在使用非接触式的传感器86的情况下,与图6的示例同样地,能够使用光电断续器或光反射器等光学式传感器。
接下来,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非接触式的检测部17的结构例进行说明。非接触式的检测部17具备如图11所示的那样被内置于张紧杆55中的接近传感器87、和如图12所示的那样被内置于张紧杆55中的距离传感器88。
图11所示的检测部17具备在张紧杆55的表面部上开口的窗部55a、和在与窗部55a对置的状态下被内置于张紧杆55中的接近传感器87。窗部55a被设置于例如张紧杆55的表面部上的与介质M接触的部分上,接近传感器87从窗部55a对介质M进行检测。当介质M位于张紧杆55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充分超过距离阈值Ls的图11中左侧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上时,接近传感器87无法检测出介质M,从而输出非检测信号。另外,当介质M位于张紧杆55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成为距离阈值Ls的图11中用实线所示的位置上时,接近传感器87检测出介质M,从而输出检测信号。而且,在张紧杆55下落于介质M上而张紧杆55的全部载荷均施加于介质M上的状态下,介质M位于图11中右侧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上,并被按压在张紧杆55的表面上。此时,由于张紧杆55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在距离阈值Ls以下,因此,接近传感器87也输出检测信号。另外,由于接近传感器87被内置于张紧杆55中,因此,张紧杆55能够在不会成为妨碍的条件下利用圆弧面而对介质M进行施力。并且,接近传感器87也可以为感应型、磁力型、静电电容型等的任意的方式。感应型的接近传感器通过检测线圈而产生高频磁场,并对通过由电磁感应形成的感应电流(涡电流)所造成的检测线圈的阻抗的变化进行检测。磁力型的接近传感器通过具有磁性体的引线的检测部而感知吸在接触杆上的磁铁的接近。静电电容型的接近传感器施加电场,并通过由静电电容而产生的振荡等,而对通过由接近的物体产生的的静电感应所造成的极化的程度进行检测。
另外,图12所示的检测部17具备在张紧杆55的表面部上开口的与图11同样的窗部55a、和以与窗部55a对置的状态而被内置于张紧杆55中的距离传感器88。距离传感器88通过窗部55a而对距介质M的距离进行检测。当介质M位于张紧杆55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充分超过距离阈值Ls的图12中左侧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时,由于距离传感器88检测出的距介质M为止的距离超过距离阈值Ls,因此输出非检测信号。另外,当介质M位于张紧杆55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成为距离阈值Ls的图12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时,由于距离传感器88检测出的距介质M的距离为距离阈值Ls,因此,输出检测信号。而且,在张紧杆55下落于介质M上而张紧杆55的全部载荷均施加于介质M上的状态下,介质M以图12右侧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那样被按压在张紧杆55的表面上。此时,由于张紧杆55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在距离阈值Ls以下,因此,距离传感器88也输出检测信号。另外,由于距离传感器88被内置于张紧杆55中,因此,张紧杆55能够在不会成为妨碍的条件下利用圆弧面而对介质M进行施力。并且,距离传感器88也可以为超声波传感器、电波型传感器、空气压型传感器的任意一种。例如,超声波传感器发射超声波,并接收从对象物所反射的超声波,且根据从发射起到接收为止的时间来对距离进行测量,从而对距离进行检测。
接下来,参照图13~图20,对作用力调节部18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在此,作为作用力调节部18的结构例,列举出利用电动机等的驱动源的驱动力而对作用力进行直接调节的驱动源方式(图13等)、利用摩擦阻力而对作用力进行调节的摩擦负载方式(图18、图19)、利用重心移动而对作用力进行调节的重心移动方式(图20)等。作用力调节部18也作为制动力产生部19而发挥功能,所述制动力产生部19通过对张力施加部15施加负载而产生制动力,从而对作用力进行调节。在该情况下,作用力调节部18将张紧杆55的作用力调节为,与不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作用力相比而较小。作用力调节部18(制动力产生部19)对张力施加部15施加的负载基于驱动源的驱动力、摩擦负载、粘性负载、弹性负载以及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移动中的任意一个。以下所示的驱动源方式、摩擦负载方式、重心移动方式的各作用力调节部18(制动力产生部19)具有驱动源,并被构成为,能够通过驱动源的控制而对使张力施加部15产生的制动力进行调节。首先,参照图13~图19,对驱动源方式的作用力调节部18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作用力调节部18具备作为驱动源的一个示例的电动机56、和传递齿轮机构57,所述传递齿轮机构57与能够与电动机56的输出轴一起进行旋转的驱动齿轮56A相啮合,并且向转动轴53传递旋转的动力。传递齿轮机构57具有以能够将转动轴53作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的方式被设置于一个臂54上的扇形齿轮58(扇形齿轮)、和介于驱动齿轮56A与扇形齿轮58之间的齿轮机构59。但是,虽然在图13中,齿轮机构59示出了一个齿轮的示例,但也可以为具有后述的多个齿轮的结构例。
从电动机56被输出的旋转力经由驱动齿轮56A以及齿轮机构59而被传递至扇形齿轮58,并通过转动轴53与扇形齿轮58一起进行转动,从而使一对臂54转动。由此,在被一对臂54支承的张紧杆55上,施加有转动方向上的作用力(旋转力)。作用力调节部18通过利用控制部41来对电动机56进行驱动控制,从而能够实现张紧杆55对介质M施加的作用力的调节。
因此,作用力调节部18通过电动机56的动力而对由张紧杆55的自重(重力)产生的作用力进行调节。通过控制部41对电动机56的驱动速度进行控制而对张紧杆55的转动速度进行调节,从而作用力调节部18能够对从张紧杆55的下落开始时的位置起至朝向介质M上的下落结束位置为止的下落高度、和下落在介质M上时的张紧杆55的下落速度进行调节。本示例的作用力调节部18作为制动力产生部19而发挥功能,所述制动力产生部19在张紧杆55的下落过程中,相对于由张紧杆55的自重产生的下落方向(转动方向向下)的力而产生成为其相反方向(转动方向向上)上的力的制动力。
在此,作为传递齿轮机构57而示出了图14~图17所示的接下来的两个结构例。图14、图15所示的第一个传递齿轮机构57为,以能够经常地传递动力的方式而对电动机56与张紧杆55进行连结的结构例。图16、图17所示的第二个传递齿轮机构57构成具有行星齿轮571的行星齿轮机构,且为根据张紧杆55的转动方向而使行星齿轮571相对于动力传递路径而可拆装的结构例。并且,图14和图16分别表示张紧杆55的卷绕时的动作,图15和图17分别表示张紧杆55的下落时的动作。
图14、图15所示的作用力调节部18由于动力传递路径经常经由传递齿轮机构57而被连结,从而在下落时以及卷绕时的双方附加了电动机56的定位转矩以及惯性转矩,因此,相对于双方而需要实施由电机转矩实现的张力修正。但是,由于即使在卷绕时也能够利用电动机56的控制而实施转矩管理,因此,在欲利用每单位长度的重量较重的介质M等来对张紧杆55的载荷进行修正的情况下,也能够作为张力可变机构来使用。
图16、图17所示的作用力调节部18由于具备相对于动力传递路径而可拆装的行星齿轮571,从而在卷绕时致使行星齿轮571脱离而使动力传递路径被切断,因此,在卷绕时,无法进行张力(张力)的变更。但是,由于在卷绕时动力传递路径被切断,且张紧杆55的作用力仅成为其自重,因此,能够严格地管理对于收卷部22中的介质M的卷绕偏差影响较大的张紧杆55的载荷变动,由此在介质M的卷绕偏差的抑制上具有效果。
接下来,在图14~图17所示的张力施加部15中,对张紧杆55的作用力进行说明。在此,在图14~图17中,Mo为张力施加部15的力矩,T1为电动机56的电机转矩,L为张紧杆55的转动半径,θ为将张紧杆55与转动支点53a连结的直线相对于铅直线所成的角度。电机转矩T1将张紧杆55的下落时的转动方向设为正,将卷绕时的转动方向设为负。
在图14所示的张力施加部15中,在卷绕时作用于张紧杆55上的重力方向上的力F成为F=(Mo+T1)/(L·sinθ)。该力F中的“T1/(L·sinθ)”相当于由电动机56的电机转矩产生的调节量的力,通过对该调节量的力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卷绕时的张力进行变更。另外,在图15所示的张力施加部15中,下落时作用于张紧杆55上的重力方向上的力F成为F=(Mo-T2)/(L·sinθ)。该力F中的“-T2/(L·sinθ)”相当于由电动机56的电机转矩产生的制动力。
另外,在图16所示的张力施加部15中,在卷绕时作用于张紧杆55上的重力方向上的力F由于动力传递路径的切断而成为F=Mo/(L·sinθ)。另外,在图17所示的张力施加部15中,下落时作用于张紧杆55上的重力方向上的力F成为F=(Mo-T2)/(L·sinθ)。该力F中的“-T2/(L·sinθ)”为由电动机56的电机转矩产生的制动力。这些作用力调节部18作为制动力产生部19而发挥功能,所述制动力产生部19至少在张紧杆55的下落时产生制动力。
接下来,参照图18、图19,对作用力调节部18的其他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18、图19所示的作用力调节部18使摩擦负载作用在张力施加部15上从而对作用力进行调节。由于使摩擦负载发挥作用而产生的摩擦力作用在与张紧杆55的转动方向(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因此,作为张紧杆55的制动力而发挥作用。在该点上,作用力调节部18也作为将摩擦力设为制动力的制动力产生部19而发挥功能。作用力调节部18具备:被制动部件91,其被固定于臂54的基端部上,且与转动轴53一起进行转动;摩擦部件92,其能够按压在被制动部件91上;电动机93,其使摩擦部件92向从与被制动部件91分离的分离位置、或按压在被制动部件91上的制动位置移动。在图18所示的示例中,通过电动机93的动力,而使摩擦部件92向成为与转动轴53的轴线平行的方向进行位移,且在制动位置上对被制动部件91的侧面(被制动面)进行按压时所产生的摩擦力成为张紧杆55的制动力。
另外,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通过电动机93的动力,而使摩擦部件92向与转动轴53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径向)进行位移,且在制动位置上对被制动部件91的外周面(被制动面)进行按压时所产生的摩擦力成为张紧杆55的制动力。并且,也可以为摩擦部件92对臂54或标记板63进行按压的结构。另外,摩擦部件92的按压方向并不限于转动轴53的轴线方向和径向,只要能够使张紧杆55产生制动力,则能够适当地进行选择。
另外,作用在张力施加部15上的负载也可以为粘性负载。即,作用力调节部18(制动力产生部19)也可以为,通过以可直接连结或可拆装的方式与张紧杆55的转动轴53连接的粘性阻力机构而对张力施加部15施加制动负载的结构。例如只要在粘性阻力机构中使用旋转式减振器,并使旋转式减振器直接或经由电磁离合器而以可断开的方式被安装在张紧杆55的转动轴53上即可。在该情况下,电磁离合器通过控制部41而被控制。
另外,作用于张力施加部15上的负载也可以为弹性负载。即,作用力调节部18(制动力产生部19)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通过以可直接连结或可拆装的方式与张紧杆55的转动轴53连接的弹性体,而对张力施加部15施加制动负载的结构。例如,作用力调节部18设为,具备以可旋转的状态而被配置于与转动轴53同轴上的位置上的连接部件、介于转动轴53与连接部件之间的电磁离合器、对连接部件在转动方向上施力的扭转螺旋弹簧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电磁离合器通过控制部41而被控制。
接下来,参照图20,对作用力调节部18的其他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20所示的作用力调节部18通过使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移动,从而对张紧杆55的作用力进行调节。通过使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移动而使张紧杆55产生制动力,从而也作为制动力产生部19而发挥功能。作用力调节部18具备使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向张紧杆55的旋转转矩减少的方向临时性地移动的重心移动机构100。
重心移动机构100具备用于使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移动的锤部101、和使锤部101向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能够移动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102。移动机构102例如为带移动方式,并具备一对滑轮103、和被卷绕在一对滑轮103上的无接头状的带104,锤部101被固定于带104的一部分上。电动机105的输出轴经由齿轮机构106而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一方的滑轮103连结。通过电动机105的正反转驱动而使锤部101沿着臂54的长边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进行移动。当电动机105被正转驱动时,锤部101向张紧杆55侧进行移动,且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向张紧杆55侧进行移动。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小相对于介质M的张紧杆55的开始动作的延迟。另一方面,当电动机105被反转驱动时,锤部101向转动轴53侧进行移动,伴随于此,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向转动轴53侧进行移动。例如,当在张紧杆55的下落过程中电动机105被反转驱动时,由于锤部101向转动轴53侧移动且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向转动轴53侧移动,因此,将在张紧杆55上产生制动力。另外,在卷绕时,通过对电动机105进行驱动控制而对锤部101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实现张力调节。并且,除了上述结构例之外,重心移动机构100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将张紧杆55的旋转支点位置设为可变,并使张紧杆55的重心向转动转矩减少的方向移动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1,对印刷装置1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控制部41为用于实施印刷装置11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部41被构成为,包括控制电路44、接口(I/F)42、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43、和存储部45。接口42为,用于在对计算机或数码照相机等的图像进行处理的外部装置46与印刷装置11之间实施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部件。CPU43为,用于实施来自检测器组47的输入信号处理或印刷装置11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
CPU43根据从外部装置46接收到的印刷数据,并通过控制电路44,而对使介质M向输送方向输送的输送机构23、使滑架32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的滑架移动部33、朝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记录头31、对介质M进行收卷的收卷部22以及未图示的各装置进行控制。
存储部45为,用于确保对CPU43的程序进行存储的区域或工作区等的部件,并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存储元件。检测器组47包括用于对张紧杆55的上限位置P1进行检测的上限传感器61、用于对张紧杆55的下限位置P2进行检测的下限传感器62。另外,在检测器群47中,包括对输送辊对23a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旋转检测器等。并且,虽然在图21中省略了馈送部21,但控制部41对构成馈送部21的未图示的馈送电机进行驱动控制。
另外,CPU43根据从检测部17输入的检测信号Sa(参照图24)而对张紧杆55和介质M是否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进行判断。例如,在由输送机构23开始进行输送动作之后,当来自检测部17的检测信号Sa从张紧杆55与介质M相接触时的“导通”切换至两者的距离超过了距离阈值Ls时的“关断”时,CPU43执行作用力调节控制的程序。而且,在作用力调节控制的执行过程中,当来自检测部17的检测信号Sa从张紧杆55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超过距离阈值Ls时的“关断”切换为成为距离阈值Ls以下时的“导通”时,CPU43使作用力调节部18(制动力产生部19)驱动。而且,CPU43通过计算或者参照表格数据,而取得为了使张紧杆55与临时分离的介质M接触时的两者的相对速度收敛于预定范围内所需的制动力,并利用能够产生该所取得的制动力的电机转矩而使构成作用力调节部18的电动机56、93、105驱动。
在此情况下,优选为,根据张紧杆55开始向施力方向(下降侧的转动方向)移动时的张紧杆55的位置(移动开始位置),而使制动力发生变化。在此,当从移动开始位置开始移动的张紧杆55与一度分离的介质再次接触时的相对速度(例如碰撞速度)根据张紧杆55的上述位置(移动开始位置)而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张紧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而求出使张紧杆55与介质M再次接触时的两者的相对速度收敛于预定范围内的制动力。CPU43根据张紧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并参照计算或表格数据而取得获得必要的制动力的电机指令值。CPU43将该所取得的电机指令值向控制电路44进行指令,从而对电动机56、93、105进行驱动控制。并且,CPU43所求出的电机指令值作为与作用力调节部18(制动力产生部19)的方式的差异、即驱动源方式(图13等)、摩擦负载方式(图18、图19)、重心移动方式(图20)等方式的差异相应的值而被求出。
接下来,参照图22,对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位置进行说明。并且,在图22中,示出了张紧杆55的重心位置M1、配重52的重心位置M2、以及张力施加部15整体的重心位置M3。如图22所示,配重52的重心位置M2被设置于与将臂54的转动支点53a和张紧杆55的重心位置M1连结的直线C1相比靠铅直方向的下方。由此,即使臂54为朝向铅直方向的上方而弯曲成凸状的形状,也能够使张力施加部15整体的重心位置M3靠近将转动支点53a与张紧杆55的重心位置M1连结的直线C1上。另外,由于配重52的重心位置M2相对于穿过转动支点53a的铅直线而被设置于与张紧杆55的重心位置M1相反的一侧,因此,张力施加部15整体的重心位置M3接近于转动支点53a侧,重心位置M3与转动支点53a之间的距离l将变短。
接下来,参照图22以及图23,对张紧杆55能够对介质M施加张力的转动范围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图22中,将由连结转动支点53a与张紧杆55的重心位置M1的直线C1、和铅直线所成的角设为θ,将θ称为臂54的倾斜角。
图23的横轴表示臂54的倾斜角θ,纵轴表示位于倾斜角θ处的张紧杆55对介质M进行按压时被施加于介质M上的张力。图中的虚线A表示被施加于介质M上的预定的上限张力,虚线B表示被施加在介质M上的预定的下限张力。曲线C表示通过具有配重52的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15而被施加于介质M上的张力,曲线D表示通过不具有配重52的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而被施加于介质M上的张力。
在将张力施加部15的质量设为w、并将转动支点53a与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位置M3之间的距离设为l时(参照图22),为了对介质M施加张力而对介质M进行按压的载荷F以下式来表示。
F=w·l·sinθ…(式1)
根据式1可知,载荷F根据倾斜角θ而发生变动,当距离l变短时,载荷F的变动量与距离l成比例地变小。由此,被施加于介质M上的张力的变动也变小。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15中的转动支点53a与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位置M3之间的距离l与不具有配重52的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中的该距离相比而明显地变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曲线C与比较例的曲线D相比,张力的变化量也明显地变小。
倾斜角G为曲线C与预定的下限张力B之间的交点,并表示张紧杆55位于上限位置P1时的臂54的倾斜角。倾斜角K为曲线C与预定的上限张力A之间的交点,并表示张紧杆55位于下限位置P2时的臂54的倾斜角。从倾斜角G至倾斜角K表示收卷部22对介质M进行收卷时的张紧杆55的转动范围。另外,通过使倾斜角G以及倾斜角K与张紧杆55能够与介质M接触的物理上的转动极限一致,从而能够将张紧杆55的转动范围设为最大。
在图23中,在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中,在将介质M收卷在收卷部22上时的张紧杆的转动范围成为从倾斜角H至倾斜角J为止的倾斜角θ的范围。通过图23中的曲线C与曲线D之间的比较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15,与比较例中的张力施加部相比,能够大幅度地扩大张紧杆55的转动范围。
在此,参照图23,对介质M的松弛进行说明。构成图1所示的输送机构23的输送辊对23a进行旋转驱动,并且向输送方向按压的力被施加于介质M上。另外,在介质M上,施加有通过张力施加部15和收卷部22的旋转驱动而向输送方向拉伸的力。通过该按压力和拉伸力,从而介质M从输送机构23朝向收卷部22而被输送。
接下来,对印刷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印刷部13对介质M进行印刷的印刷过程中,介质M通过输送机构23的驱动而被输送。通过输送介质M而在介质支承部14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处形成在介质M上的松弛因张紧杆55的自重而下降,并通过该作用力而对介质M进行按压,从而使张力施加于介质M上。介质M通过输送机构23而被多次输送,并且在每当张紧杆55到达下限位置P2时,使收卷部22被驱动。通过由收卷部22来对介质M进行收卷,从而在介质支承部14的下游端(第三支承部26的下端)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的松弛量变小的同时使张紧杆55被卷绕。当通过卷绕而使张紧杆55上升至上限位置P1时,停止收卷部22的驱动。这样,在印刷过程中,介质支承部14的下游端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在通过张紧杆55而被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通过收卷部22而被收卷。
可是,当张紧杆55以停止于上限位置P1与下限位置P2之间的预定高度以上的位置上的状态而开始进行由输送机构23实施的介质M的输送时,首先,在介质支承部14的下游端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上将会产生松弛。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15具有配重52,因此,与不具有配重52的比较例相比,其重心位置相对地位于转动轴53侧,从而惯性相对地变大。因此,与惯性相对较小的比较例相比,张紧杆55开始缓慢下落。另外,由于印刷速度的高速化的要求,由输送机构23实施的介质M的输送速度为较高速。因此,具有从张紧杆55的下落开始位置(输送开始位置)起至下落在介质M上的下落结束位置为止的下落高度与比较例时的下落高度相比而相对变大的趋势。由于该下落高度的增大与张紧杆55下落在介质M上时的下落速度的增大相联系,因此,成为使过大的张力作用在介质M上的原因。另外,下落高度具有从张紧杆55的下落开始时间点起至下落结束时间点为止的经过时间(下落所需时间)越长则其越大的趋势。因此,下落高度根据介质M的输送开始时的臂54的倾斜角θ、即张紧杆55的下落开始位置而进行变动,在输送速度固定的情况下,张紧杆55的下落开始位置越高,则下落高度越变大。因此,当在介质M的输送开始时张紧杆55位于预定高度以上时,由于该较大的下落高度以及下落速度,因此在张紧杆55下落于介质M上时容易产生过大的张力。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检测部17检测出在张紧杆55下落的过程中张紧杆55相对于介质M而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时,作用力调节部18将张紧杆55的作用力调节为,与未调节的情况下的作用力相比而较小。其结果为,下落过程中的张紧杆55从与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时开始进行减速,在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减小至预定值以下的时间点处下落(碰撞)在介质M上。因此,张紧杆55下落在介质M上时的下落速度相对变小,从而避免了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
图24为,对在从输送机构23的一次输送开始至输送结束为止的期间内控制部41根据检测部17的检测结果而对张紧杆55的作用力进行调节的控制内容进行例示的时序图。以下,在参照图25、图26的同时,根据图24而对控制部41所实施的控制内容进行说明。并且,在图24中,三个曲线图中,第一段表示检测部17的检测信号Sa,第二段表示张紧杆55的制动力Fb,第三段表示输送速度Vpf和张紧杆移动速度Vt(转动速度)。
如图25所示而设为,在未实施介质M的输送的输送开始前,在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一起停止的状态下,张紧杆55位于预定位置以上的高度。在该情况下,如图26所示,在收卷部22的停止状态下,输送机构23被驱动,从而开始介质M的输送。于是,通过以图24的第三段的曲线图中用单点划线所示的输送速度Vpf而对介质M进行输送,从而将在介质支承部14的下游端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上产生松弛(参照图26)。此时,张紧杆55由于自重和由作用力调节部18实现的作用力的调节,从而比较缓慢地开始下降,如图24的第三段的曲线图所示,张紧杆55的移动速度Vt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逐渐增大。因此,如该曲线图所示,由于介质M的输送开始时,张紧杆移动速度Vt小于输送速度Vpf,因此,张紧杆55无法追随以输送速度Vpf而进行移动的介质M,从而张紧杆55将朝向一度分离的介质M而下落。
在该张紧杆55的下落过程中,检测部17对张紧杆55和介质M是否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进行检测。当检测部17检测出下落过程中的张紧杆55接近介质M而两者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如图24的第一段的曲线图所示,来自检测部17的检测信号Sa从“关断”被切换为“导通”。于是,控制部41对作用力调节部18(制动力产生部19)进行控制,并且如图24的第二段的曲线图所示,将产生与张紧杆55的作用力的方向(转动方向)为相反方向的制动力Fb。
其结果为,如图24的第三段的曲线图所示,张紧杆移动速度Vt降低。因此,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ΔV(=|Vt-Vpf|)变小。而且,在相对速度ΔV小于预定值的时间点处,张紧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这样,由于能够减小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ΔV,因此,能够抑制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碰撞能量。其结果为,抑制了张紧杆55碰撞到介质M时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并且,虽然检测部17在输送开始时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触的状态时处于“导通”状态,但不将其视为接近的检测,在与介质M分离了超过距离阈值Ls的距离并从“导通”切换为“关断”之后,接下来,在从“关断”切换为“导通”时检测出接近。
有时,由于印刷装置11的组装精度(误差)等而在从输送机构23至收卷部22的输送路径上,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的+X轴侧(一端侧)的输送路径长度与-X轴侧(另一端侧)的输送路径长度上会产生差异。例如,在+X轴侧的输送路径长度与-X轴侧的输送路径长度相比而略短的情况下,在+X轴侧(输送路径长度较短的一侧)的输送路径上的介质M上会产生松弛。这样,在介质M上于输送路径长度较短的一侧产生了松弛的情况下,偏向输送路径长度较长的一侧将产生较高的张力。
以预定的多次(例如2~5次)而实施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并且在张紧杆55每次达到图23所示的预定的上限张力(虚线A)的倾斜角J时,收卷部22被实施旋转驱动。其结果为,介质M被收卷在卷筒体R2上,并且,张紧杆55被卷绕并向上方移动。在该卷绕过程中,在介质M上,除了施加有预定的上限张力之外,还施加有由收卷部22的旋转驱动而产生的拉伸力。此时,当在上述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于输送路径长度上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使收卷部22驱动时,在收卷部22上会产生以输送路径长度较短的+x轴侧的端部(一端部)为中心且输送路径长度较长的-x轴侧(另一端侧)进行旋转的力偶。通过该力偶,从而在输送辊对23a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的矩形区域中,将产生张力从收卷部22的输送路径长度较长的一侧的另一端部起朝向输送辊对23a的输送路径长度较短的一侧的一端部集中的斜向延伸的张力集中线。根据该张力集中线,在输送机构23中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上将产生与另一端部相比而较强的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拉伸力。
在产生该张力集中线的状态下设为,施加了通过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而产生的拉伸力、以及张紧杆55下落时的较大的作用力。在该情况下,在输送路径长度的较短的一侧的一端侧处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拉伸力大于介质M与输送机构23之间的摩擦力,介质M松弛的该一端侧的介质M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并反复进行介质M的松弛进一步变大的恶性循环。通过积蓄该松弛,从而不久后有可能在被收卷在收卷部22上的介质M上产生扭转或褶皱。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15具备配重52,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使张紧杆55摆动的角度范围(转动范围),因此与不具备配重52的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相比,能够相对地减少介质M的收卷次数。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通过输送机构23的预定的多次(例如2~5次)的输送,从而使张紧杆55从上限位置P1转动至下限位置P2。因此,收卷部22只要对应于由输送机构23实施的多次的输送动作而实施一次的收卷动作即可。在收卷时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可形成松弛的输送路径长度较短的一侧的端部相对于输送机构23而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从而能够减少成为进一步增大介质M的松弛的原因的收卷部22的收卷动作的次数。其结果为,能够在输送辊对23a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中大幅度地降低使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松弛增大的频率。
另一方面,由于设置配重52的张力施加部15的惯性较大,因而当张紧杆55因自重而下落时会与比较例的张力施加部相比而缓慢地开始动作,因此,会担心张紧杆55的下落高度以及张紧杆55的相对于介质M的碰撞速度相对地变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检测部17检测出下落过程中的张紧杆55接近介质M的情况时,作用力调节部18将张紧杆55的作用力调节为,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作用力相比而较小。其结果为,能够避免张紧杆55下落(碰撞)在介质M上时于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张紧杆55的下落冲击而在介质M松弛的一端侧(输送路径长度的较短的一侧)介质M的松弛进一步变大的情况。因此,由于由输送机构23实施的介质M的输送位置精度升高,且伴随于此,由印刷部13实施的印刷位置精度升高,因此,不仅能够提高被收卷在收卷部22上的介质M的印刷品质,还能够在被收卷在收卷部22上的介质M上更有效地抑制扭转或褶皱的产生。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1)输送装置12具备作为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输送机构23、和张力施加部15,所述张力施加部15具有,朝向作为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部22之间的介质M而被施力并用于对介质M施加张力的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张紧杆55。而且,输送装置12具备检测部17和作为调节部的一个示例的作用力调节部18,所述检测部17对张紧杆55相对于介质M而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所述作用力调节部18在检测部17检测出张紧杆55接近介质M的情况时,将张紧杆55和介质M的相对速度调节为,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相对速度相比而较小。当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Vpf大于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Vw时,存在如下的情况,即,张紧杆55无法追随于形成在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的松弛,从而在介质M一度与张紧杆55分离了之后张紧杆55与介质M发生碰撞。此时,当通过检测部17而检测出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通过作用力调节部18而将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调节为,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相对速度相比而较小。其结果为,在张紧杆55碰撞到介质M时,能够减少在介质M上产生的张力。因此,能够将由于在介质M上施加有过度的张力而引起的输送机构23中的介质M的输送偏差抑制得较小。能够将由输送机构23实现的介质M的输送精度确保在固定值,并能够在介质M上实施高精度高画质的印刷。另外,在从输送机构23起至收卷部22为止的介质M上,通过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输送路径长度之差和收卷部22的驱动力而产生斜向延伸的张力集中线的状态下,减少了由于张紧杆55碰撞到介质M时的过度的张力而使介质M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中的输送路径长度较长的一侧所产生的介质M的松弛进一步变大这样的恶性循环。因此,能够减少由于这种介质M的松弛的增大而在被收卷在收卷部22上的介质M上产生扭转或褶皱的情况。
(2)检测部17被设置于张紧杆55上。因此,能够在不被介质M或张紧杆55妨碍的条件下,对张紧杆55接近介质M的情况进行检测。
(3)检测部17为与介质M接触而进行检测的接触式。在采用透明的介质或网眼状(网状)的介质M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利用光学式的检测部来对该介质M进行检测,因此,无法对张紧杆55接近介质的情况进行检测。但是,由于检测部17为接触式,因此,即使是透明的介质或网眼状的介质,也能够对张紧杆55接近介质M的情况进行检测。
(4)输送装置12具备能够对张紧杆55的作用力进行调节的作用力调节部18。当检测部17检测出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通过作用力调节部18而将张紧杆55的作用力调节为,与在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作用力相比而较小。其结果为,能够避免在张紧杆55碰撞到介质M时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
(5)作用力调节部18在检测部17检测出张紧杆55和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对张紧杆55施加制动力。因此,能够使张紧杆55的移动速度低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移动速度,并能够将张紧杆55与介质M进行碰撞时的两者的相对速度抑制为较小。其结果为,能够避免在张紧杆55碰撞到介质M时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
(6)输送装置12具备:输送机构23;收卷部22,其被配置于与输送机构23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张力施加部15,其具有朝向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介质M而被施力并对介质M施加张力的张紧杆55;作用力调节部18,其对张紧杆55的作用力进行调节。通过张紧杆55对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进行施力,从而在介质M上施加有张力。通过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与收卷部22的输送速度之间的速度差,从而产生介质M的松弛或拉伸。即,当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大于收卷部22的输送速度时,将在介质M上产生松弛,而当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小于收卷部22的输送速度时,介质M将被拉伸。在介质M上产生的松弛或拉伸成为导致介质M的张力的变动的原因,但由于通过作用力调节部18而对张紧杆55的作用力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将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的张力的变动抑制得较小。例如,能够抑制由于介质M的张力的变动而引起的、输送机构23的介质M的输送偏差和收卷部22的介质M的卷绕偏差中的至少一方。
(7)输送装置12具有对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的检测部17。作用力调节部18在检测部17检测出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近的情况时,将张紧杆55的作用力调节为较小。当输送机构23的输送速度大于收卷部22的收卷速度时,张紧杆55无法追随输送机构23与收卷部22之间的部分的介质M的移动,从而介质M将一度与张紧杆55分离。此后,当检测出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通过作用力调节部18而将张紧杆55的作用力调节为较小。因此,能够在将张紧杆55的相对于介质M的追随延迟抑制为较小的同时,缓和张紧杆55向介质M碰撞时的冲击(碰撞能量)。
(8)作用力调节部18作为制动力产生部19而发挥功能,所述制动力产生部19使张力施加部15产生减小其作用力的方向上的制动力。因此,通过在张力施加部15中所产生的制动力,从而与未产生制动力的情况相比,作用力被调节为较小。因此,能够缓和张紧杆55碰撞到介质M时的冲击(碰撞能量),从而能够避免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
(9)制动力产生部19通过对张力施加部15施加负载而产生制动力,负载为,由驱动源的驱动力、摩擦负载、粘性负载、弹性负载以及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移动中的任意一个产生的负载。因此,通过对张力施加部15施加由驱动源的驱动力、摩擦负载、粘性负载、弹性负载以及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移动中的任意一个而产生的负载,从而产生了制动力。因此,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而对张紧杆55施加制动力,从而将张紧杆55的作用力调节为较小。
(10)制动力产生部19被构成为,能够对使张力施加部15产生的制动力进行调节。因此,能够根据张紧杆55的移动开始时的位置(移动开始位置)的差异、或仅通过张紧杆55自身的作用力而使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触时的相对速度的差异,来对使张力施加部15产生的制动力进行调节。因此,能够将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触时的相对速度较小地收敛于所期望的预定范围内。
(11)制动力产生部19根据输送机构23开始进行介质M的输送时的张紧杆55的位置(移动开始位置),而使制动力发生变化。因此,与输送机构23开始进行介质M的输送时的张紧杆55的位置相应的不同的制动力被施加于张力施加部15上。因此,无论张紧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在何处,均能够将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触时的相对速度较小地收敛于适当的预定范围内。因此,能够适当地缓和张紧杆55碰撞到介质M时的冲击(碰撞能量),并能够对介质M施加适当的张力。例如能够避免在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或者介质M的张力不足的情况。
(12)印刷装置11具备:输送装置12;印刷部13,其在通过输送装置12而被输送的介质M上进行印刷。因此,通过印刷装置11,从而能够获得与输送装置12同样的作用效果。由此,能够提供品质较高的印刷物。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在采用检测部不具备传感器的结构的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而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且以检测部的结构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如图27所示,输送装置12在控制部41内具备作为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介质检测部110,所述介质检测部110在不使用传感器的条件下,对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近的情况进行检测。介质检测部110具备对作为张力施加部件位置取得部的一个示例的张紧杆55的位置进行检测的张紧杆位置检测部120、和对介质M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作为介质位置取得部的一个示例的介质位置检测部130。
输送装置12具备对张力施加部15的转动轴53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第一旋转检测部111。第一旋转检测部111可以为对转动轴53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旋转编码器等旋转检测器,在作用力调节部18为电动式的情况下,也可以为从对电动机56、93、105进行控制的旋转指令值(驱动信息)中取得旋转信息的装置。
张紧杆位置检测部120根据传感器部60以及第一旋转检测部111的检测值而对张紧杆55的应时的位置(转动角度θ)进行检测。张紧杆位置检测部120具备图27所示的张紧杆位置计算部121。在开始进行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之后,张紧杆位置计算部121利用作为张力施加部15的已知信息的旋转力矩和惯性的各数值而进行力学计算,从而依次取得与从输送开始时间点起的经过时间t相应的张紧杆55的位置。
另外,输送装置12具备对输送机构23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第二旋转检测部112、和对收卷部22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第三旋转检测部113。第二旋转检测部112既可以为对输送辊对23a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旋转编码器等旋转检测器,也可以为从输送电机23M的旋转指令值取得旋转信息的装置。另外,第三旋转检测部113既可以为对收卷部22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旋转编码器等旋转检测器,也可以为从收卷电机22M的旋转指令值(驱动信息)中取得旋转信息的装置。介质位置检测部130根据基于第二旋转检测部112的检测值而得到的介质M的输送量、以及基于第三旋转检测部113的检测值而得到的介质M的收卷量,并通过计算来取得介质M的位置。
如图27所示,介质位置检测部130具备输送量计算部131、收卷直径计算部132、介质位置换算部133、收卷量计算部134以及介质位置修正部135。
输送量计算部131在输送机构23开始进行输送动作之后,对输送机构23在介质M到达此时的输送位置(目标位置)之前输送介质M的应时的输送量进行计算。输送量计算部131通过依次累积输送电机23M的驱动信息或第二旋转检测部112的旋转检测信息,从而对与从张紧杆55的下落开始时间点起的经过时间t相应的介质M的输送量进行计算。并且,如果在输送机构23的输送动作开始时收卷部22处于驱动中(卷绕中),则在直到成为张紧杆55能够下落的状态为止而等待该驱动的结束之后,输送量计算部131开始进行输送量的计算。
在输送机构23以预先规定的定量而对以被拉伸的状态安置于收卷部22上的介质M进行输送并使其松弛,并在将该松弛的介质M收卷在收卷部22上的同时,收卷直径计算部132对收卷部22的驱动电机的负载进行监视。当该监视的负载由于介质M的松弛消失而介质M伸出并超过阈值时,收卷直径计算部132通过使收卷部22旋转时的旋转量信息与输送机构23先输送的定量(输送量)之比(定量/旋转量),而对卷筒体R2的圆周长(每1圈的收卷量)进行计算,进而根据圆周长度而对收卷直径进行计算。
介质位置换算部133将与从张紧杆55的下落开始时间点(例如输送开始时)起的经过时间t相应的输送量作为松弛量而进行计算。而且,介质位置换算部133对从张紧杆55开始下落起至与之前的松弛量的介质M接触为止的张紧杆55的转动量Δθ(角度量)进行计算。即,介质位置换算部133以在张紧杆55的下落开始位置上介质M未松弛而伸出的状态为基准(Δθ=0),相对于以由输送量决定的松弛量而松弛的介质M来求出张紧杆55转动多少才会接触介质M的转动量Δθ(角度量)。
收卷量计算部134在张紧杆55的下落过程中通过实施了收卷的情况下的收卷部22的驱动量、和收卷直径计算部132所计算出的收卷直径,而对通过收卷部22的收卷而使介质M的松弛量减少的应时的收卷量进行计算。
介质位置修正部135在介质位置换算部133所求出的介质位置信息上加上与收卷量的量相应的松弛减少量,而对介质M的松弛量进行修正,并且利用该修正后的松弛量,而对直到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触为止的转动量Δθ(角度量)进行修正。即,介质位置修正部135以在张紧杆55的下落开始位置上介质M不松弛而伸出的状态为基准(Δθ=0),并相对于以由输送量与收卷量(=收卷旋转量×收卷直径)之差所决定的松弛量而松弛的介质M,而求出张紧杆55转动多少才会接触介质M的转动量Δθ(角度量)。这样,介质位置检测部130将下落了的张紧杆55与以此时的松弛量而松弛的介质M接触时的介质M侧的接触的位置作为介质M的位置信息而取得。
介质检测部110基于张紧杆位置检测部120所检测到的张紧杆55的位置信息、和介质位置检测部130所检测到的介质M的位置信息,而从两个位置的相对差中取得张紧杆55的转动方向上(转动路径上)的张紧杆55与介质M的距离。而且,如果介质检测部110所取得的距离超过距离阈值Ls,则未检测出张紧杆55与介质M的接近,另一方面,如果该距离在距离阈值Ls以下,则检测出张紧杆55与介质M的接近。
关于介质检测部110检测出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时控制部41对作用力调节部18进行控制的控制内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3)作为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介质检测部110具备取得介质M的位置的作为介质位置取得部的一个示例的介质位置检测部130、和取得张紧杆55的位置的作为张力施加部件位置取得部的一个示例的张紧杆位置检测部120。介质检测部110根据介质位置检测部130所取得的介质M的位置、和张紧杆位置检测部120所取得的张紧杆55的位置,而对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因此,即使不设置接近检测专用的传感器(检测器),也能够利用由输送装置12所具有的现有的输送系统的传感器(例如旋转编码器)所获得的检测信息或由电机等所获得的驱动信息,而对张紧杆55与介质M的接近进行检测。另外,虽然不具备检测部17,但由于具备代替它的介质检测部110,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1)~(12)同种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三实施方式除了在不具备作用力调节部18这一点上有所不同之外,均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以与所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如图28所示,印刷装置11不具备所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输送装置12所具备的作用力调节部18(制动力产生部19)。通过控制部41(参照图1、图21)在输送机构23的驱动过程中对收卷部22进行驱动控制,并对在下落的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触时的介质M的位置以及介质M的移动速度中的至少一方进行调节,从而实施下落的张紧杆55和介质M碰撞时减小两者的相对速度的调节。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仅仅对张紧杆55与介质M的接近进行检测的检测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下文中,以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检测部17的示例来进行说明。
图31为,例示了在控制部41控制输送机构23而实施的一次的输送动作的期间内根据检测部17的检测结果而对张紧杆55的作用力进行调节的控制内容的时序图。在图31中,五个曲线图中,第一段表示检测部17的检测信号Sa,第二段表示输送速度Vpf和收卷速度Vw,第三段表示介质M的松弛量Sm,第四段表示张紧杆移动速度Vt以及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ΔV,第五段表示速度抑制力Fv。在此,速度抑制力Fv表示为了将张紧杆55和介质M的相对速度ΔV抑制为较小而作用于张紧杆55的不相上下的力。以下,在参照图28~图30的同时,根据图31而对控制部41所实施的控制内容进行说明。
如图31的第二段的曲线图所示,输送机构23首先被驱动,并以输送速度Vpf而开始进行介质M的输送,随之少许延迟,收卷部22被驱动,并以收卷速度Vw而开始进行介质M的收卷。此时,虽然输送速度Vpf和收卷速度Vw的驱动开始定时略有偏差,但在恒速区域内被控制为相同速度(Vpf=Vw)。即,如图28所示,首先,在收卷部22的停止状态下,输送机构23被驱动,并开始进行介质M的输送,从而在介质支承部14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处于介质M上产生松弛。而且,如图29所示,从输送机构23的驱动开始起少许延迟,开始进行收卷部22的驱动,并通过收卷部22而以与输送速度Vpf相同速度的收卷速度Vw来实施介质M的收卷。因此,如图31的第三段的曲线图所示,在介质支承部14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处将介质M的松弛量Sm保持为固定。因此,从张紧杆55的下落开始位置起至与介质M接触为止的下落高度大致被保持固定。
被固定于张紧杆55上的检测部17在张紧杆55的下落过程中对张紧杆55与介质M是否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进行检测。当检测出下落过程中的张紧杆55靠近介质M从而两者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如图31的第一段的曲线图所示,来自检测部17的检测信号Sa从“关断”被切换为“导通”。于是,如图30以及图31的第二段的曲线图所示,控制部41通过对收卷部22进行控制而使其驱动减速或停止,从而使收卷速度Vw减速。
其结果为,如图31的第三段的曲线图所示,在介质支承部14与卷筒体R2之间的部分上增加介质M的松弛量Sm。因此,张紧杆55的下降路径上的介质M的位置向与张紧杆55的移动方向(下降方向)相同的方向下降。因此,如图31的第四段的曲线图所示,虽然张紧杆55的移动速度Vt增加,但是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ΔV变小。而且,当相对速度ΔV变小至预定值以下时,张紧杆55下落在介质M上。因此,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碰撞能量被抑制为较小。这与虽然不具备作用力调节部18、但图31的第五段的曲线图所示的速度抑制力Fv作用在张紧杆55上的情况不相上下。这样,虽然输送装置12不具备作用力调节部18,但通过对收卷部22进行控制而对介质M的移动速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张紧杆55下落在介质M上时的冲击缓和。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4)当检测部17检测出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作为调节部的一个示例的控制部41对收卷部22进行控制,从而将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ΔV调节为,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相对速度相比而较小。因此,无需为了调节相对速度ΔV而设置对张紧杆55的速度进行调节的作用力调节部18(制动力产生部19)等单元。因此,与具备这种作用力调节用的单元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输送装置12的结构。另外,虽然不具备作用力调节部18,但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1)~(12)相同种类的效果、以及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效果(13)相同种类的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为以下所示的变形例。另外,既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包含的结构和下述变形例所包含的结构进行任意的组合,也可以对下述变形例所包含的结构彼此进行任意的组合。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作用力调节部18。也可以在例如检测部17检测出向介质M的接近时,开始进行收卷部22的收卷。根据该结构,由于张紧杆55的下落高度变小,因此,能够减小与介质M碰撞时的张紧杆55的下降速度,并且通过介质M的卷绕上升速度的调节,也能够减小两者的相对速度。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并不限于在张紧杆55位于预定高度以上的位置时实施控制,也可以在通过由输送机构23实现的介质M的输送而使张紧杆55下落时,实施始终将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调节为较小的上述的控制。
·虽然将检测部17设置于在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张紧杆55中与介质M接触的面部上,但也可以在张紧杆55中设置与介质M不会接触的面部。在该情况下,虽然检测部可以为接触式也可以为非接触式,但优选为,在接触式的情况下将检测部的顶端部的面部形状设为不会损伤介质M的形状。
·检测部也可以为设置于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张紧杆55上的照相机(摄像部)。例如,也可以通过利用控制部41内的图像解析部而对由照相机摄像到的图像进行解析,从而对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
·检测部也可以不被设置于张紧杆55中。例如,也可以在张力施加部15的侧方位置上配置作为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照相机(摄像部),并利用照相机而对张紧杆55下落在介质M上的情况进行摄像,且对通过该摄像而获得的图像进行解析,从而根据该解析结果来对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近到距离阈值Ls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
·距离阈值Ls优选为大于零的值,但也可以为零。例如,如果是能够迅速地对张紧杆55或介质M的移动速度进行调节的调节部,则即使在张紧杆55与介质M接触时开始进行由调节部实施的调节,也能够在从该接触时间点起至张紧杆55的全部载荷施加在介质M上的时间点为止的期间内大幅地对两者的相对速度进行调节。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张紧杆55碰撞到介质M时在介质M上产生的张力抑制为较小。
·也能够根据张紧杆55的位置(转动角θ),而对检测部17的相对于张紧杆55的方向进行变更。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准确地对介质M中的距张紧杆55的下落位置为止的距离是否在距离阈值Ls以下进行检测。
·也可以根据张紧杆55的位置(转动角θ),而对检测部17用于检测的距离阈值Ls进行变更。根据该结构,作用力调节部18能够对开始作用力的调节的定时进行调节。
·由调节部实施的调节也可以一并使用由作用力调节部18实现的张紧杆55的移动速度的调节、和由收卷部22的控制实现的介质M上的张紧杆55的移动路径上的位置(接触位置)的移动速度的调节。
·图13、图16以及图17中的作用力调节部18也可以代替行星齿轮571被拆装的结构,而为经由电磁离合器来进行切换的结构。例如设为,使电磁离合器介于电动机56与转动轴53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且控制部41使电磁离合器连接或分离的结构。只要在张紧杆55的下落时等需要张紧杆55的作用力的调节的情况下连接电磁离合器,而在不需要该调节的情况下断开电磁离合器的连接即可。根据该结构,除了获得与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作用力调节部18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在张紧杆55的下降时施加与制动力相反方向(下降方向)的力。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用于作为调节部的一个示例的控制部41所实施的将张紧杆55与介质M的相对速度调节为小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相对速度的收卷部22的控制内容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也可以使收卷速度Vw与输送速度Vpf不同。另外,也可以在就此将收卷速度Vw和输送速度Vpf保持为固定的状态下使张紧杆55与介质M进行碰撞。
·在图20中,在通过使张力施加部15的重心移动而产生制动力的结构中,也可以代替带移动方式,而将使锤部移动的移动机构设为滚珠螺杆方式、线性电机方式。另外,作为驱动源,也可以使用气体气缸等的气缸。
·作用力调节部18也可以在直到检测出张紧杆55与介质M的接近为止的期间的至少一部分中实施使张紧杆55向下落时的转动方向加速的作用力的调节。在该情况下,当张紧杆55在位于相对较高的位置且仅由于自重而下落的情况下缓慢地进行动作时,通过将张紧杆55的下落时朝向转动方向的作用力调节得较大,从而能够相对地减小张紧杆55的下落高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避免在张紧杆55的下落时于介质M上产生过度的张力的情况。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检测部17。例如,控制部41也可以为如下的机构,即,在根据来自对张紧杆55的位置(例如转动角θ)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判断为张紧杆55的移动开始位置在预定高度以上的情况下,当开始进行由输送机构23实现的介质M的输送时,立即或在经过规定的延迟时间之后,使作用力调节部18驱动的结构。
·张力施加部件并未被限定于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如张紧杆55那样的转动式。也可以为例如以能够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对张力施加部件施力、或者以能够在Z轴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施力的直动方式。在该情况下,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只要为利用电动机等驱动源的动力或弹簧的弹性力而产生即可。
·也可以在每实施一次输送动作时实施一次收卷动作,还可以在传感器部60每次检测出张紧杆55到达下限位置时实施一次收卷动作。
·也可以设为不具备配重52的结构。
·印刷装置并未被限定于串行式打印机或行式打印机,也可以为滑架能够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两个方向上移动的横向式打印机。
·印刷装置并不限于喷墨式打印机,也可以为电子照片式打印机、点击式打印机、热转印式打印机以及印染印刷装置。
·印刷装置也可以为,在由从卷筒体上被放卷的长条的薄型的基材(基板)而构成的介质上,例如利用印刷技术而喷出功能材料的粒子被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油墨)的液滴的装置。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的印刷装置,即,作为功能材料的粒子,而喷出使配线材料等的金属粉末分散的液状体的液滴,并在基板上形成电配线图案的印刷装置。另外,也可以为如下的印刷装置,即,作为功能材料的粒子,而将使颜色材料(图像材料)的粉末分散的液状体的液滴喷出在长条状的基板上,并对液晶、EL(电致发光)以及面发光等的各种的方式的显示器(显示装置用的显示基板)的图像进行制造的印刷装置。
符号说明
11…印刷装置;12…输送装置;13…印刷部;14…介质支承部;15…张力施加部;17…检测部;18…作用力调节部;19…制动力产生部;21…馈送部;22…作为第二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收卷部;22M…收卷电机;23…作为第一输送部的一个示例的输送机构;23a…输送辊对;23M…输送电机;24…第一支承部;25…第二支承部;26…第三支承部;31…记录头;32…滑架;33…滑架移动部;41…控制部;43…CPU;44…控制电路;52…配重;53…转动轴;53a…转动支点;54…臂;55…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张紧杆;56…作为驱动源的一个示例的电动机;60…传感器部;61…上限传感器;62…下限传感器;74…弹簧;75…检测部;76…被检测部;77…传感器;83…检测部;84…弹簧;85…被检测部;86…传感器;91…被制动部件;92…摩擦部件;93…电动机;100…重心移动机构;101…锤部;102…移动机构;105…电动机;110…作为检测部的一个示例的介质检测部;120…作为张力施加部件位置取得部的一个示例的张紧杆位置检测部;130…作为介质位置取得部的一个示例的介质位置检测部;M…介质;R2…卷筒体;θ…倾斜角(转动角);Ls…距离阈值;Vpf…输送速度;Vw…收卷速度;Fb…制动力;ΔV…相对速度;Fv…速度抑制力。

Claims (14)

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输送部;
第二输送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
张力施加部,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介质而被施力并用于对所述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
调节部,其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以及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介质的相对速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进行调节,
检测部,其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相对于所述介质而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
所述调节部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介质的相对速度调节为,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相对速度相比而较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被设置于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为与所述介质接触而进行检测的接触式。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所述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所述调节部通过对所述第二输送部进行控制从而对所述相对速度进行调节。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部包括作用力调节部,所述作用力调节部能够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进行调节,
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所述介质接近到所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所述作用力调节部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调节为,与未进行调节的情况下的作用力相比而较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所述介质接近到所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时,所述作用力调节部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施加制动力。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具备:
张力施加部件位置取得部,其取得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位置;
介质位置取得部,其取得所述介质的位置,
所述检测部根据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位置取得部所取得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位置、和所述介质位置取得部所取得的所述介质的位置,而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所述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
8.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输送部;
第二输送部,其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输送部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
张力施加部,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介质而被施力并用于对所述介质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
调节部,其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以及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介质的相对速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进行调节,
检测部,其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所述介质接近到距离阈值以下的距离的情况进行检测,
所述调节部包括作用力调节部,所述作用力调节部能够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进行调节,
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所述介质接近了的情况时,所述作用力调节部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作用力调节为较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为与所述介质接触而进行检测的接触式。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用力调节部为,使所述张力施加部产生减小所述作用力的方向上的制动力的制动力产生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力产生部通过对所述张力施加部施加负载从而产生所述制动力,所述负载为,由驱动源的驱动力、摩擦负载、粘性负载、弹性负载以及所述张力施加部的重心移动中的任意一个而产生的负载。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力产生部被构成为,能够对使所述张力施加部产生的所述制动力进行调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力产生部根据所述第一输送部开始进行所述介质的输送时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位置,而使所述制动力发生变化。
14.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装置;
印刷部,其在通过所述输送装置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上进行印刷。
CN201880009035.8A 2017-01-30 2018-01-16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Active CN1102345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4830 2017-01-30
JP2017-014831 2017-01-30
JP2017-014830 2017-01-30
JP2017014831 2017-01-30
PCT/JP2018/000971 WO2018139263A1 (ja) 2017-01-30 2018-01-16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34513A CN110234513A (zh) 2019-09-13
CN110234513B true CN110234513B (zh) 2021-03-19

Family

ID=62979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9035.8A Active CN110234513B (zh) 2017-01-30 2018-01-16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7392B2 (zh)
EP (1) EP3575096B1 (zh)
JP (1) JP6777165B2 (zh)
CN (1) CN110234513B (zh)
WO (1) WO20181392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47187A1 (en) * 2018-09-26 2021-11-11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Transpor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7147422B2 (ja) * 2018-09-27 2022-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メディア搬送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US11137795B2 (en) * 2019-01-10 2021-10-05 Myerchin Enterprises, Inc. Electromagnetic locking system for display support arms
TWI734146B (zh) * 2019-07-22 2021-07-21 泳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捲布軸自動下布結構
JP7293946B2 (ja) * 2019-07-24 2023-06-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21148922A1 (en) * 2020-01-20 2021-07-29 Lohia Corp Limited A winding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winding continuously arriving yarn or slit film tapes
CN112026160B (zh) * 2020-09-01 2022-03-29 佛山市南海威肯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纸箱成型的自适应弹性覆膜装置
JP2022064103A (ja) 2020-10-13 2022-04-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張力付与装置、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782453B2 (en) * 2021-02-16 2023-10-10 Deere & Company Image-based position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 compon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8265A (ja) * 1984-03-07 1985-09-25 Ricoh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ト型高速印刷機におけるウエブの張力調整方法
JP2819283B2 (ja) 1996-12-24 1998-10-30 株式会社東京機械製作所 連続紙走行張力制御装置
DE19712689A1 (de) 1997-03-26 1998-10-01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Verfahren zur Regelung der Bahnspannung in einer Rollenrotations-Offsetdruckmaschine
JP2006231860A (ja) * 2005-02-28 2006-09-07 Sato Corp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4396573B2 (ja) * 2005-05-10 2010-0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ロール紙搬送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JP4796355B2 (ja) * 2005-08-26 2011-10-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印刷装置
JP5082696B2 (ja) 2007-09-06 2012-11-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5191307B2 (ja) * 2008-08-12 2013-05-08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テンション付与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531322B2 (ja) 2009-07-03 2014-06-25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及びプリンタ装置、並びにメディア搬送方法
JP5899686B2 (ja) 2011-07-15 2016-04-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帯状媒体巻出巻取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6070278B2 (ja) * 2012-04-24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6051874B2 (ja) * 2013-01-10 2016-1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
JP2015117125A (ja) * 2013-12-20 2015-06-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ター
JP6281308B2 (ja) 2014-02-10 2018-0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巻取方法
JP6354318B2 (ja) * 2014-05-19 2018-07-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プリンターおよび媒体搬送装置の制御方法
US9381758B2 (en) * 2014-06-04 2016-07-05 Roland Dg Corporation Carrier device and inkjet printer having the same, and carrying method
JP6361873B2 (ja) 2014-08-07 2018-07-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6068514A (ja) 2014-10-01 2016-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テンション付与方法
CN105479941B (zh) * 2014-10-01 2019-05-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张力施加方法
JP2016068511A (ja) 2014-10-01 2016-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テンション調整部の変位方法
JP6610079B2 (ja) 2015-08-19 2019-1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巻取方法
JP2017074739A (ja) 2015-10-16 2017-04-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746893B2 (ja) 2015-10-16 2020-08-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205553615U (zh) * 2016-02-22 2016-09-07 曲阜市玉樵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张力自动调节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5096A1 (en) 2019-12-04
EP3575096A4 (en) 2020-12-09
JP6777165B2 (ja) 2020-10-28
CN110234513A (zh) 2019-09-13
US20190344595A1 (en) 2019-11-14
EP3575096B1 (en) 2022-06-08
US10807392B2 (en) 2020-10-20
JPWO2018139263A1 (ja) 2019-11-07
WO2018139263A1 (ja) 2018-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4513B (zh)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CN108373063B (zh)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CN107031210B (zh) 印刷装置
US10597248B2 (en) Medium feeding apparatus
CN108455345B (zh) 印刷装置
JP6561521B2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18150107A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ジャム検出方法
JP7077853B2 (ja) 印刷装置
EP3401254B1 (en) Recording medium convey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device
US20230043935A1 (en) Transport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transport controlling method
JP2018177468A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5760433B2 (ja) 印刷装置
US11090956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EP2772461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JP2012223945A (ja) 計測装置及び処理実行装置
JP2016175763A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US20230145298A1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US9428357B2 (en) Conveying device and conveying control method
JP6732058B2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CN111573374A (zh) 卷材搬送装置
JP2016141086A (ja) 記録装置
JP2022076021A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EP2772363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JP20191775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71695A (ja) 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