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6245B -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66245B
CN110066245B CN201910512103.9A CN201910512103A CN110066245B CN 110066245 B CN110066245 B CN 110066245B CN 201910512103 A CN201910512103 A CN 201910512103A CN 110066245 B CN110066245 B CN 1100662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formula
percent
compounds
bac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121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66245A (zh
Inventor
许辉
唐剑峰
迟会伟
吴建挺
韩君
刘莹
赵宝修
张振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66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6245A/zh
Priority to EP2078364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929180A4/en
Priority to JP2021560430A priority patent/JP7391996B2/ja
Priority to US17/600,520 priority patent/US20220220076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80891 priority patent/WO2020199981A1/zh
Priority to MX2021012079A priority patent/MX2021012079A/es
Priority to UAA202105185A priority patent/UA127652C2/uk
Priority to KR1020217033903A priority patent/KR20210141637A/ko
Priority to BR112021017223A priority patent/BR112021017223A2/pt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66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6245B/zh
Priority to ZA2021/06803A priority patent/ZA202106803B/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1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quinoline or hydrogenated quinoline ring systems
    • C07D215/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quinoline or hydrogenated quinoline ring system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atoms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15/1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quinoline or hydrogenated quinoline ring system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atoms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15/48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 C07D215/54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attached in position 3
    • C07D215/56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attached in position 3 with oxygen atoms in position 4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01N43/4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condensed with carb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8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nd either one oxygen atom or one sulfur atom in positions 1,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1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杀细菌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式(I)所示的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

Description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本申请要求2019年4月4日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号为201910273279.3,发明名称为“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在先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文通过引用的方式结合于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用杀细菌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喹啉羧酸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背景技术
作物细菌性病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常发性病害,其危害程度已经超越病毒,成为仅次于真菌的第二大病原物。由于细菌性病害传播方式多样,且防治药剂缺乏,加之长期连作,导致防治难度日益加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细菌性病害目前发生面积在1.2亿亩次,细菌性病害防治市场容量超过20亿元。
目前农业生产中,防治细菌性病害药剂主要包括用量较大的铜制剂(包括有机或无机铜制剂);和抗生素类产品。其中,铜制剂的防效较低,且大量的重金属喷施到环境中,对土壤、水体和食品形成污染,引发环境及食品的安全担忧;而另一方面,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可能引起人体病原菌对医用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其他能用于农业细菌治疗的仅有少量品种,实际生产中受到抗性及防效的双重限制,推广面积较小。因此,开发新型低毒、低残留、安全的绿色化学农药是一种迫切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进一步开发性能优良的杀细菌剂,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下式(I)所示的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11
其中,R1选自氢或卤素;
R2选自氢、卤素、C1-C16烷氧基、卤代C1-C16烷氧基、C3-C12环烷氧基、C1-C16烷基硫基、卤代C1-C16烷基硫基、C1-C16烷基氨基、二(C1-C16烷基)氨基或3-12元杂环基;
R3选自氢、C1-C16烷基或C3-C12环烷基;
n为1~10的整数,如1、2、3、4、5、6、7、8、9、1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式(I)中,
R1选自氢或卤素;
R2选自氢、卤素、C1-C6烷氧基、卤代C1-C6烷氧基、C3-C6环烷氧基、C1-C6烷基硫基、卤代C1-C6烷基硫基、C1-C6烷基氨基、二(C1-C6烷基)氨基或3-10元杂环基;
R3选自氢、C1-C6烷基或C3-C6环烷基;
n为1~4的整数。
优选地,R1选自氢、氟、氯、溴或碘;
R2选自氢、氟、氯、溴、碘、C1-C4烷氧基、卤代C1-C4烷氧基、C3-C6环烷氧基、C1-C4烷基硫基、卤代C1-C4烷基硫基、甲氨基、乙氨基、二甲基氨基、二乙基氨基、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12
R3选自氢、C1-C4烷基或C3-C6环烷基;
n为1~4的整数。
进一步优选地,式(I)中,
R1选自氢、氟、氯、溴或碘;
R2选自氢、氟、氯、溴、碘、OCH3、OCH2CH3、OCH2CH2CH3、OCH(CH3)2、OCH2CH2CH2CH3、OCH2CH(CH3)2、OCH(CH3)(CH2CH3)、OC(CH3)3、OCF3、OCHF2、OCH2CH2Cl、OCH2CHF2、OCH2CF3、OCH2CH2CCl3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21
SCH3、SCH2CH3、SCH2CH2CH3、SCH(CH3)2、SCH2CH2CH2CH3、SCH2CH(CH3)2、SCH(CH3)(CH2CH3)、SC(CH3)3、SCF3、SCH2CH2Cl、SCH2CF3、NHCH3、NHCH2CH3、N(CH3)2、N(CH2CH3)2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22
R3选自H、CH3、CH2CH3、CH2CH2CH3、CH(CH3)2、CH2CH2CH2CH3、CH2CH(CH3)2、CH(CH3)(CH2CH3)、C(CH3)3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23
n为1~4的整数。
优选地,式(I)中,
R1选自氢、氟或氯;
R2选自氢、氟、氯、OCH3、OCH2CH3、OCH2CH2CH3、OCH(CH3)2、OCH2CH2CH2CH3、OCH2CH(CH3)2、OCH(CH3)(CH2CH3)、OC(CH3)3、OCH2CHF2、OCH2CF3、OCH2CH2CCl3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24
SCH3、SCH2CH3、SCH2CH2CH3、SCH(CH3)2、SCH2CH2CH2CH3、SCH2CH(CH3)2、SCH(CH3)(CH2CH3)、SC(CH3)3、SCH2CH2Cl、SCH2CF3、NHCH3、NHCH2CH3、N(CH3)2、N(CH2CH3)2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25
R3选自H、CH3、CH2CH3、CH2CH2CH3、CH(CH3)2、CH2CH2CH2CH3、CH2CH(CH3)2、CH(CH3)(CH2CH3)、C(CH3)3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26
n为1~4的整数。
进一步优选地,式(I)中,
R1选自氟或氯;
R2选自氢、氟、氯、OCH3、OCH2CH3、OCH2CH2CH3、OCH(CH3)2、OCH2CH2CH2CH3、OCH2CH(CH3)2、OCH(CH3)(CH2CH3)、OC(CH3)3、OCH2CF3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27
SCH3、SCH2CH3、SCH2CH2CH3、SCH(CH3)2、SCH2CH2CH2CH3、SC(CH3)3、NHCH3、NHCH2CH3、N(CH3)2、N(CH2CH3)2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28
R3选自H、CH3、CH2CH3、CH2CH2CH3、CH(CH3)2、CH2CH2CH2CH3、CH2CH(CH3)2、CH(CH3)(CH2CH3)或C(CH3)3
n为2或3。
作为实例,所述式(I)化合物选自如下化合物,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29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3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4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5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6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7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8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09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0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1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2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31
为降低说明书篇幅之目的,采用上述表格的形式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基团和/或化合物进行描述。换言之,上述列出的定义应当被理解为包括分别对所述基团进行定义,以及将所述基团结合进行定义。
本发明还提供如上所述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与式(III)所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式(I)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41
其中R1、R2、R3、n具有如上所述的定义;L选自离去基团,例如卤原子,如氟、氯、溴或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可以在碱的存在下进行;所述碱选自有机碱或无机碱;所述有机碱可选自三乙胺、吡啶等中的一种、两种或更多种,所述无机碱可选自碳酸钠、碳酸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叔丁醇钾、氢化钠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可以在溶剂中进行;所述溶剂可选自芳烃类溶剂、卤代烷烃类溶剂、醚类溶剂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例如选自甲苯、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四氢呋喃、叔丁基甲基醚或乙酸乙酯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10℃~50℃。
或者,将式(V)所示的化合物与式(IV)所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式(I)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42
其中R1、R2、R3、n具有如上所述的定义;L选自离去基团,例如卤原子,如氟、氯、溴或碘;M选自碱金属,例如钠或钾。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可以在溶剂中进行,例如选自甲苯、1,2-二氯乙烷、乙腈、丁酮、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0℃~12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式(II)所示化合物可由式(II-1)所示化合物制备,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43
其中R1、R2具有如上所述的定义;L选自离去基团,例如卤原子,如氟、氯、溴或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卤化试剂可选自无机酸的酰卤,例如三氯化磷、五氯化磷、氯化亚砜、草酰氯、三氯氧磷、三溴化磷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卤化反应可以在溶剂中进行;所述溶剂可选自芳烃类溶剂、卤代烷烃类溶剂、烷烃类溶剂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例如选自甲苯、1,2-二氯乙烷、或石油醚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卤化反应的温度可以为20℃~12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式(V)所示化合物可由式(II-1)所示化合物制备,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44
其中R1、R2具有如上所述的定义;M选自碱金属,例如钠或钾。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可以在碱的存在下进行;所述碱可选自碳酸钠、碳酸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钾、氢化钠等无机碱中的一种或两种。
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所述反应可以在水和/或有机溶剂中进行,例如选自水、甲醇、乙醇、四氢呋喃等中的一种或两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0℃~9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式(II-1)所示化合物有市售或可用已知方法制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当R2选自C1-C16烷氧基、卤代C1-C16烷氧基、C3-C12环烷氧基、C1-C16烷基硫基、卤代C1-C16烷基硫基、C1-C16烷基氨基、二(C1-C16烷基)氨基或3-12元杂环基时,式(II-1)所示化合物可由式(II-2)所示化合物与(VI)所示化合物制备,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51
其中,R1、R2具有如上所述的定义;L选自离去基团,例如卤原子,如氟、氯、溴或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可以在存在碱或不存在碱的条件下进行;所述碱选自有机碱或无机碱;所述有机碱可选自三乙胺、吡啶等中的一种、两种或更多种,所述无机碱可选自碳酸钠、碳酸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钾、氢化钠、钠或钾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所述反应可以在溶剂中进行;所述溶剂可选自芳烃类溶剂、酰胺类溶剂、砜类溶剂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例如选自甲苯、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或二甲基亚砜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50℃~15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当R2选自C1-C16烷氧基、卤代C1-C16烷氧基、C1-C16烷基硫基或卤代C1-C16烷基硫基时,式(II-1)所示的化合物,也可由式(II-2)所示的化合物与式(VI)所示化合物的金属盐(VI-1)反应得到,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52
其中,R1、R2具有如上所述的定义;L选自离去基团,例如卤原子,如氟、氯、溴或碘;M选自碱金属,例如钠或钾。
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所述反应可以在溶剂中进行;所述溶剂可选自芳烃类溶剂、酰胺类溶剂、砜类溶剂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例如选自甲苯、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或二甲基亚砜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50℃~15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式(II-1)所示化合物还可市售获得或可用已知方法制备:
由起始原料取代苯乙酮(X)与碳酸二甲酯或乙酯反应制备相应的苯甲酰乙酸酯(IX),再由(IX)与原甲酸三烷基酯反应制备相应的丙烯酸酯(VIII),(VIII)与环丙胺反应制备胺基丙烯酸酯(VII),(VII)在碱性条件下合环制备喹啉羧酸酯(II-3),(II-3)水解制备喹啉羧酸(II-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53
其中R1、R2具有上文所述的定义;R’选自烷基,如甲基或乙基。
优选地,所述R2可以选自氢或卤素,如氢、氟、氯、溴或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式(II-2)所示化合物可市售获得或可用已知方法制备,例如:
由起始原料取代苯乙酮(X-1)与碳酸二甲酯或乙酯反应制备相应的苯甲酰乙酸酯(IX-1),再由(IX-1)与原甲酸三烷基酯反应制备相应的丙烯酸酯(VIII-1),(VIII-1)与环丙胺反应制备胺基丙烯酸酯(VII-1),(VII-1)在碱性条件下合环制备喹啉羧酸酯(II-4),(II-4)水解制备喹啉羧酸(II-2):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61
其中,R1具有上文所述的定义;L具有上文所述的定义;R’选自烷基,如甲基或乙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可参考现有技术文献或类似方法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式(X)、(X-1)所示化合物也可市售获得或可用已知方法制备。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可根据各情况下适合的反应条件和原料的选择,可以例如在一步反应中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取代基仅替换一个取代基,或可在相同反应步骤中用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取代基替换多个取代基。
如果各化合物不可经由上述路线得到,则它们可通过衍生其他式(I)所示化合物或通过将所述合成路线常规变化而制备。
反应混合物以常规方式后处理,如通过与水混合、相分离以及通过色谱法例如在氧化铝或硅胶上提纯粗产物。
以上制备方法可以获得式(I)所示化合物的异构体混合物,如需得到纯异构体,可采用常规方法如结晶或色谱法进行分离。
除非另外指明,上述所有反应可便利地在大气压力下或特定反应的自身压力下进行。
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用于制备杀细菌剂的用途,所述杀细菌剂用于农业领域中。
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杀细菌剂的用途,所述杀细菌剂用于农业领域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组合物,其包含作为活性成分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组合物作为杀细菌剂的用途,其可用于农业领域中。
优选地,所述组合物为杀细菌组合物。
根据本发明,所述杀细菌剂优选为杀作物细菌剂或杀植物细菌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细菌(例如植物原病菌)或其导致的病害的方法,包括将有效量的式(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或将所述组合物施于细菌或病害的生长介质上。
下面提及的细菌病害的例子仅用来说明本发明,但绝不限定本发明。
式(I)所示的化合物可用于防治下列细菌或其导致的病害:
革兰氏阴性菌:欧文氏菌属(引起梨火疫病等);果胶杆菌属(引起十字花科蔬菜的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等);迪基氏菌属(引起甘薯茎腐病、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马铃薯黑胫病、梨锈水病等);泛菌属(引起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玉米泛菌叶斑病、红小豆细菌性叶枯病、核果树溃疡病菌等);假单胞杆菌(引起桃树溃疡病菌、豌豆细菌性疫病菌、十字花科细菌性黑斑病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油菜细菌性黑斑病、芝麻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烟草野火病、玉米细菌性褐斑病、玉米细菌性褐斑病、蚕豆细菌性茎疫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甜菜细菌性斑枯病、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人参铜绿假单胞菌软腐病等);雷尔氏菌属(引起多种青枯病等);伯克氏菌属(引起香石竹细菌性萎蔫病、洋葱腐烂病、水稻细菌性穗枯病等);噬酸菌属(引起瓜类果斑病、兰花褐斑病、燕麦褐条病、魔芋细菌性叶斑病等);黄单胞菌属(引起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辣椒和番茄斑点病、辣椒和番茄疮痂病、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胡椒细菌性叶斑病菌、一品红细菌性疫病、棉花角斑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十字花科黑腐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甘蔗流胶病、红掌细菌性疫病、柑橘溃疡病菌、风信子黄腐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草莓角斑病菌、杨树细菌性溃疡病等);土壤杆菌属(引起蔷薇科植物的根癌病等);木质部小菌属(引起葡萄皮尔斯病和柑橘的杂色萎黄病等);韧皮部杆菌属(引起柑橘黄龙病等);肠杆菌属(引起杨树枯萎病菌等);嗜木质菌属(引起葡萄细菌性疫病等)。
革兰氏阳性菌:棒形杆菌属(引起马铃薯环腐、番茄细菌溃疡病、苜蓿细菌萎蔫病、玉米内州萎蔫病、小麦细菌花叶病等);链丝(霉)菌属(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等);短小杆菌属(引起菜豆细菌性萎蔫病、郁金香黄色疱斑病、菜豆萎蔫病等);节杆菌属(引起美国冬青叶疫病等);红球菌属(引起香豌豆带化病等);芽孢杆菌属(引起玉米芽孢杆菌叶斑病、小麦白叶条斑病等);拉塞氏杆菌属(引起鸭茅蜜穗病等)。
由于其积极的特性,上述化合物可有利地用于保护农业和园艺业重要的作物或植物,以使其免于遭受细菌病菌的伤害。
为获得理想效果,化合物的用量因各种因素而改变,例如所用化合物、预保护的作物、有害生物的类型、感染程度、气候条件、施药方法、采用的剂型。
本文中所述剂型或组合物成分的选择应与有效成分的物理性质,应用方式和环境因素例如土壤类型,湿度与温度相一致。
所述剂型包括液剂如溶液(包括乳油),悬浮剂,乳液(包括微乳剂和/或悬浮剂)等等,它们可任选被粘稠成胶状物。所述剂型还包括固体的如粉剂,粉末,颗粒剂,片剂,丸剂,薄膜等,它们可以是水分散性的(“可湿的”)或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可被微囊化再制成悬浮剂或固体剂型;另外有效成分的整个剂型也可以成胶囊化。成胶囊可以控制或延缓释放有效成分。可喷雾剂型可在适当的介质中冲稀,使用的喷雾体积为每公顷大约一百至几百升。高浓度的组合物主要用作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体。
典型的固体稀释剂在Watkins等人,Handbook of Insecticide Dust Diluentsand Carriers,2nd Ed.,Dorland Books,Caldwell,New Jersey中作了介绍。典型的液体稀释剂在Marsden,SolventsGuide,2nd Ed.,Interscience,New York,1950中作了介绍。McCutcheon′s Detergents and Emulsifiers Annual,Allured Publ.Corp.,Ridgewood,New Jersey,以及Sisely and Wood,Encyclopedia of Surface Active Agents,ChemicalPubl.Co.,Inc.,New York,1964,列出了表面活性剂和推荐应用。所有剂型都可含有少量的添加剂,以减少泡沫,防结块,防腐蚀,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等,或加增稠剂以增加粘度。
表面活性剂包括,例如,聚乙氧基化醇,聚乙氧基化烷基酚,聚乙氧基化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磺化丁二酸二烷基酯,硫酸烷基酯,烷基苯磺酸盐,有机硅烷,N,N-二烷基牛磺酸酯,木质素磺酸盐,萘磺酸盐用醛缩合物,聚羧酸酯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
固体稀释剂包括,例如,粘土,如膨润土,蒙脱石,硅镁土和高岭土,淀粉,糖,二氧化硅,滑石,硅藻土,尿素,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钠;液体稀释剂包括,例如,水,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砜,N-烷基吡咯啉酮,乙二醇,聚丙二醇,石腊,烷基苯,烷基萘,橄榄油,蓖麻油,亚麻籽油,桐油,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棉籽油,大豆油,菜籽油和可可油,脂肪酸酯,酮类如环己酮,2-庚酮,异佛尔酮和4-羟基-4-甲基-2-戊酮,和醇类如甲醇,环己醇,十二烷醇和四氢呋喃醇。
溶液,包括乳油,可以通过简单地混合各组分来制备。粉剂和细粉可通过混合或通常在锤磨或液能磨中通过研磨来制备。悬浮剂一般通过湿磨来制备,例如US 3060084中所述方法。颗粒剂和丸剂通过将有效物质喷到刚制成的颗粒载体上或通过造粒技术来制备。可参见Browning,“Agglomer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December 4,1967,147-48;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4TH Ed.,McGraw-Hill,NewYork,1963,8-57;以及WO 9113546。丸剂的制备如US 4172714中介绍,水分散性和水溶性粒剂如US 4144050,US3920442和DE 3246493中所述的方法来制备,片剂如在US 5180587,US 5232701和US5208030中所述的方法来制备。薄膜可通过在GB2095558和US 3299566中所述的方法来制备。
有关加工的更多信息可见US 3235361,6栏16行至7栏19行,及实施例10-41;US3309192,5栏43行至7栏62行及实施例8,12,15,39,41,52,53,58,132,138-140,162-164,166,167和169-182;US 2891855,3栏66行至5栏17行及实施例1-4;Klingman,Weed Controlas a Science,John Wiley and Sons,Inc.,New York 1961,81-96;以及Hance等,WeedControl Handbook,8th Ed.,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Oxford,1989。
本文中,对于所述组合物的某些应用,例如在农业上,可在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中加入一种、两种或多种其它的杀菌剂、杀虫杀螨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肥料等,由此可产生附加的优点和效果。
术语定义和说明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文所有科技术语具有的涵义与权利要求主题所属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涵义相同。除非另有说明,本文全文引用的所有专利、专利申请、公开材料通过引用方式整体并入本文。如果本文对术语有多个定义,以本章的定义为准。
在本说明书中,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选择基团及其取代基以提供稳定的结构部分和化合物。当通过从左向右书写的常规化学式描述取代基时,该取代基也同样包括从右向左书写结构式时所得到的在化学上等同的取代基。举例而言,CH2O等同于OCH2
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数值范围,当该数值范围仅可为“整数”时,应当理解为记载了该范围的两个端点以及该范围内的每一个整数。例如,为“1-10的整数”应当理解为记载了1、2、3、4、5、6、7、8、9、10的每一个整数。
术语“卤素”指氟、氯、溴或碘。
术语“C1-C16烷基”应理解为表示具有1~16个碳原子的直连或支链饱和一价烃基,优选为C1-C10烷基。“C1-C10烷基”应理解为优选表示具有1、2、3、4、5、6、7、8、9或10个碳原子的直连或支链饱和一价烃基。所述烷基是例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异丙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异戊基、2-甲基丁基、1-甲基丁基、1-乙基丙基、1,2-二甲基丙基、新戊基、1,1-二甲基丙基、4-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1-甲基戊基、2-乙基丁基、1-乙基丁基、3,3-二甲基丁基、2,2-二甲基丁基、1,1-二甲基丁基、2,3-二甲基丁基、1,3-二甲基丁基或1,2-二甲基丁基等或它们的异构体。特别地,所述基团具有1、2、3、4、5、6个碳原子(“C1-C6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异丙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己基,更特别地,所述基团具有1、2、3或4个碳原子的直连或支链饱和一价烃基。所述烷基是例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异丙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或它们的异构体。
上述对术语“烷基”,如“C1-C6烷基”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含有“C1-C6烷基”的其他术语,例如术语“C1-C6烷氧基”、“卤代C1-C6烷氧基”、“C1-C6烷基硫基”、“卤代C1-C6烷基硫基”、“C1-C6烷基氨基”等。
术语“C3-C12环烷基”应理解为表示饱和的一价单环或双环烃环,其具有3~12个碳原子,优选“C3-C10环烷基”。术语“C3-C10环烷基”应理解为表示饱和的一价单环或双环烃环,其具有3、4、5、6、7、8、9或10个碳原子。所述C3-C10环烷基可以是单环烃基,如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环壬基或环癸基,或者是双环烃基如十氢化萘环。特别地,所述基团具有3、4、5、6个碳原子例如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
上述对术语“环烷基”,如“C3-C6环烷基”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含有“C3-C6环烷基”的其他术语,例如术语“C3-C6环烷氧基”、“C3-C6环烷基氨基”、“氧代C3-C6环烷基氨基”等。
术语“3-12元杂环基”意指饱和的一价单环或双环烃环,其包含1-5个独立选自N、O和S的杂原子,优选“3-10元杂环基”。术语“3-10元杂环基”意指饱和的一价单环或双环烃环,其包含1-5个,优选1-3个选自N、O和S的杂原子。所述杂环基可以通过所述碳原子中的任一个或氮原子(如果存在的话)与分子的其余部分连接。特别地,所述杂环基可以包括但不限于:4元环,如氮杂环丁烷基、氧杂环丁烷基;5元环,如四氢呋喃基、二氧杂环戊烯基、吡咯烷基、咪唑烷基、吡唑烷基、吡咯啉基;或6元环,如四氢吡喃基、哌啶基、吗啉基、二噻烷基、硫代吗啉基、哌嗪基或三噻烷基;或7元环,如二氮杂环庚烷基。更特别地,所述杂环基为至少含有1个N原子的6元环,所述杂环基通过所述N原子与分子的其余部分连接。
术语“卤代烷基”,应理解为直链或支链烷基,在这些烷基上的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例如CF3CH2-。术语“烷氧基”,应理解为直链或支链烷基,经氧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例如CH3CH2O-。
术语“卤代烷氧基”,应理解为烷氧基的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如ClCH2CH2O-。
术语“烷硫基”,应理解为直链或支链烷基,经硫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例如CH3CH2S-。
术语“卤代烷硫基”,应理解为烷硫基的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如ClCH2CH2S-。
术语“烷基氨基”,应理解为直链或支链烷基,经氮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例如CH3CH2NH-。
术语“二(烷基)氨基”,应理解为2个直链或支链烷基,经氮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例如(CH3CH2)2N-。
有益效果
发明人惊讶地发现,本发明所述式(I)所示的化合物对农业领域中的多种细菌病菌都表现出很好的活性。并且,这些化合物在很低的剂量下就可以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可用于制备杀细菌剂,特别是用于作物或植物的杀菌剂。并且,所述化合物还被证明具有改善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活性,可促进植株株高生长,刺激叶绿素的合成并且增加植株叶面积,使得作物叶片更绿、更厚实、提高光合效率,间接提高了植株免疫力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使植株更健壮。
此外,本发明化合物制备步骤简单,收率较高,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下列实施例仅为示例性地说明和解释本发明,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涵盖在本发明旨在保护的范围内。
除非另有说明,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原料和试剂均为市售商品,或者可以通过已知方法制备。
下述方法用于LC-MS分析: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 150mm×4.6mm,5μm(内径);
检测波长:254nm;
流速:0.8mL/min;
柱温:30℃;
梯度洗脱条件:
时间(min) 乙腈(%) 0.1%甲酸水溶液(%)
0.00 50 50
5.00 50 50
15.00 90 10
20.00 90 10
合成实施例
实施例1:甲氧基甲基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91
第一步反应: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钾
室温下,将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12.3g,0.05mol)、30%氢氧化钾水溶液(12ml)加入到三口瓶中。加热至60℃,反应2小时。停止加热,减压脱水,得产品13.6g,收率96%。
第二步反应:甲氧基甲基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
室温下,将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钾(2.85g,0.01mol)、氯甲基甲醚(0.96g,0.012mol)依次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15ml)中。加热至100℃,反应6小时。停止加热,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15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1.92g,收率66%。
LC/MS[M+H]+=292.1、[M+Na]+=314.08、[M+K]+=330.05。
实施例2: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10)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192
第一步反应: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
室温下,将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14.9g,0.06mol)、二氯乙烷(90ml)及N,N-二甲基甲酰胺(0.2g)加入到三口瓶中,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二氯亚砜(14.6g,0.12mol)。加热回流5小时。停止加热,减压脱除溶剂及残余二氯亚砜,得产品14.6g,收率92%。
第二步反应: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
室温下,将2-甲氧基乙醇(0.76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2.52g,0.0095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自然升至室温,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0ml),二氯甲烷(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2.63g,收率91%。
LC/MS[M+H]+=306.12、[M+Na]+=328.1、[M+K]+=344.07。
实施例3:2-甲氧基乙基6-氯-1-环丙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45)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01
第一步反应:6-氯-1-环丙基-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
室温下,将6-氯-1-环丙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15.8g,0.06mol)、二氯乙烷(90ml)及N,N-二甲基甲酰胺(0.2g)加入到三口瓶中,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二氯亚砜(14.6g,0.12mol)。加热回流5小时。停止加热,减压脱除溶剂及残余二氯亚砜,得产品16.2g,收率96%。
第二步反应:2-甲氧基乙基6-氯-1-环丙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
室温下,将2-甲氧基乙醇(0.76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6-氯-1-环丙基-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2.68g,0.0095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自然升至室温,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0ml),二氯甲烷(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2.81g,收率92%。
LC/MS[M+H]+=322.09、[M+Na]+=344.07、[M+K]+=360.04。
实施例4:2-羟基乙基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15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02
第一步反应: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
室温下,将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16.9g,0.06mol)、二氯乙烷(90ml)及N,N-二甲基甲酰胺(0.2g)加入到三口瓶中,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二氯亚砜(14.6g,0.12mol)。加热回流5小时。停止加热,减压脱除溶剂及残余二氯亚砜,得产品16.2g,收率90%。
第二步反应:2-羟基乙基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
室温下,将1,2-二羟基乙烷(0.62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2.85g,0.0095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自然升至室温,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0ml),二氯甲烷(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2.32g,收率75%。
LC/MS[M+H]+=326.06、[M+Na]+=348.04、[M+K]+=364.01。
实施例5:2-甲氧基乙基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152)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03
室温下,将2-甲氧基乙醇(0.76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2.85g,0.0095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自然升至室温,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0ml),二氯甲烷(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2.83g,收率88%。
LC/MS[M+H]+=340.08、[M+Na]+=362.06、[M+K]+=378.03。
实施例6:3-羟基丙基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164)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11
室温下,将1,2-二羟基丙烷(0.76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2.85g,0.0095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自然升至室温,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0ml),二氯甲烷(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2.22g,收率69%。
LC/MS[M+H]+=340.08、[M+Na]+=362.06、[M+K]+=378.03。
实施例7:3-甲氧基丙基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165)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12
室温下,将3-甲氧基-1-丙醇(0.90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2.85g,0.0095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自然升至室温,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0ml),二氯甲烷(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2.83g,收率84%。
LC/MS[M+H]+=354.09、[M+Na]+=376.07、[M+K]+=392.04。
实施例8: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6-氟-4-氧-7-乙氧基-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282)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13
第一步反应:1-环丙基-7-乙氧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
室温下,向乙醇(2.30g,0.05mol)中分批加入钠丝(0.46g,0.02mol),加热,回流3h。向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15ml N,N-二甲基甲酰胺、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82g,0.01mol),逐渐加热至90℃,反应5h。降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甲酸的混合液(1:1:0.01))得产品1.86g,收率64%。
LC/MS[M+H]+=292.1、[M+Na]+=314.08、[M+K]+=330.05。
第二步反应:1-环丙基-7-乙氧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
室温下,将1-环丙基-7-乙氧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1.80g,0.006mol)、二氯乙烷(15ml)及N,N-二甲基甲酰胺(0.05g)加入到三口瓶中,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二氯亚砜(2.5g,0.02mol)。加热回流5小时。停止加热,减压脱除溶剂及残余二氯亚砜,得产品1.76g,收率95%。
第三步反应: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6-氟-4-氧-7-乙氧基-1,4-二氢喹啉-3-羧酸酯
室温下,将2-甲氧基乙醇(0.76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1-环丙基-7-乙氧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1.75g,0.0055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自然升至室温,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8ml),二氯甲烷(3*10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0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1.65g,收率86%。
LC/MS[M+H]+=350.14、[M+Na]+=372.12、[M+K]+=388.09。
实施例9: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6-氟-4-氧-7-(2,2,2-三氟乙氧基)-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292)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21
第一步反应:1-环丙基-6-氟-4-氧-7-(2,2,2-三氟乙氧基)-1,4-二氢喹啉-3-羧酸
室温下,向三氟乙醇(4.00g,0.04mol)中分批加入钠丝(0.46g,0.02mol),加热,回流5h。向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15ml N,N-二甲基甲酰胺、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82g,0.01mol),逐渐加热至90℃,反应5h。降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甲酸混合液(1:1:0.01))得产品2.13g,收率62%。
LC/MS[M+H]+=346.07、[M+Na]+=368.05、[M+K]+=384.02。
第二步反应:1-环丙基-6-氟-4-氧-7-(2,2,2-三氟乙氧基)-1,4-二氢喹啉-3-酰氯
室温下,将1-环丙基-6-氟-4-氧-7-(2,2,2-三氟乙氧基)-1,4-二氢喹啉-3-羧酸(2.10g,0.006mol)、二氯乙烷(20ml)及N,N-二甲基甲酰胺(0.05g)加入到三口瓶中,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二氯亚砜(2.5g,0.02mol)。加热回流5小时。停止加热,减压脱除溶剂及残余二氯亚砜,得产品2.01g,收率92%。
第三步反应: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6-氟-4-氧-7-(2,2,2-三氟乙氧基)-1,4-二氢喹啉-3-羧酸酯
室温下,将2-甲氧基乙醇(0.76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1-环丙基-6-氟-4-氧-7-(2,2,2-三氟乙氧基)-1,4-二氢喹啉-3-酰氯(2.00g,0.0055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自然升至室温,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8ml),二氯甲烷(3*10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0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1.82g,收率82%。
LC/MS[M+H]+=404.11、[M+Na]+=426.09、[M+K]+=442.06。
实施例10:2-甲氧基乙基7-环丙氧基-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294)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22
第一步反应:7-环丙基-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
室温下,向环丙醇(2.32g,0.04mol)中分批加入钠丝(0.46g,0.02mol),加热,回流6h。向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15ml N,N-二甲基甲酰胺、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82g,0.01mol),逐渐加热至90℃,反应5h。降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甲酸混合液(1:1:0.01))得产品1.57g,收率52%。
LC/MS[M+H]+=304.1、[M+Na]+=326.08、[M+K]+=342.05。
第二步反应:7-环丙基-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
室温下,将7-环丙基-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1.56g,0.005mol)、二氯乙烷(20ml)及N,N-二甲基甲酰胺(0.05g)加入到三口瓶中,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二氯亚砜(2.5g,0.02mol)。加热回流5小时。停止加热,减压脱除溶剂及残余二氯亚砜,得产品1.51g,收率94%。
第三步反应:2-甲氧基乙基7-环丙氧基-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
室温下,将2-甲氧基乙醇(0.76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7-环丙基-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1.50g,0.0046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自然升至室温,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8ml),二氯甲烷(3*10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0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1.46g,收率88%。
LC/MS[M+H]+=362.14、[M+Na]+=384.12、[M+K]+=400.09。
实施例11: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6-氟-7-甲硫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38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31
第一步反应:1-环丙基-6-氟-7-甲硫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
室温下,依次将甲硫醇钠(1.40g,0.02mol)、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82g,0.01mol)溶于15ml N,N-二甲基甲酰胺中,逐渐加热至90℃,反应6h。降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甲酸混合液(1:1:0.01))得产品1.64g,收率56%。
LC/MS[M+H]+=294.06、[M+Na]+=316.04、[M+K]+=332.01。
第二步反应:1-环丙基-6-氟-7-甲硫基-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
室温下,将1-环丙基-6-氟-7-甲硫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1.62g,0.0055mol)、二氯乙烷(20ml)及N,N-二甲基甲酰胺(0.05g)加入到三口瓶中,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二氯亚砜(2.5g,0.02mol)。加热回流5小时。停止加热,减压脱除溶剂及残余二氯亚砜,得产品1.64g,收率96%。
第三步反应: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6-氟-7-甲硫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
室温下,将2-甲氧基乙醇(0.76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1-环丙基-6-氟-7-甲硫基-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1.60g,0.0051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自然升至室温,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8ml),二氯甲烷(3*10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0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1.52g,收率85%。
LC/MS[M+H]+=352.1、[M+Na]+=374.08、[M+K]+=390.05。
实施例12: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7-(二乙基氨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420)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41
第一步反应:1-环丙基-7-(二乙基氨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
室温下,依次将二乙氨(2.19g,0.03mol)、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82g,0.01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90℃,反应6h。降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0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2*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甲酸混合液(1:1:0.01))得产品2.59g,收率81%。
LC/MS[M+H]+=319.15、[M+Na]+=341.13、[M+K]+=357.1。
第二步反应:1-环丙基-7-(二乙基氨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
室温下,将1-环丙基-7-(二乙基氨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5g,0.008mol)、二氯乙烷(15ml)及N,N-二甲基甲酰胺(0.05g)加入到三口瓶中,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二氯亚砜(2.5g,0.02mol)。加热回流4小时。停止加热,减压脱除溶剂及残余二氯亚砜,得产品2.39g,收率89%。
第三步反应: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7-(二乙基氨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
室温下,将2-甲氧基乙醇(0.76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1-环丙基-7-(二乙基氨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2.06g,0.006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自然升至室温,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10ml),二氯甲烷(3*10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0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1.95g,收率86%。
LC/MS[M+H]+=377.19、[M+Na]+=399.17、[M+K]+=415.14
实施例13: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6-氟-7-吗啉-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化合物426)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42
第一步反应:1-环丙基-6-氟-7-吗啉-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
室温下,依次将吗啉(1.76g,0.02mol)、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82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20℃,反应6h。降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2*15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甲酸混合液(1:1:0.01))得产品2.62g,收率79%。
LC/MS[M+H]+=333.13、[M+Na]+=355.11、[M+K]+=371.08。
第二步反应:1-环丙基-6-氟-7-吗啉-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
室温下,将1-环丙基-6-氟-7-吗啉-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66g,0.008mol)、二氯乙烷(20ml)及N,N-二甲基甲酰胺(0.05g)加入到三口瓶中,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二氯亚砜(2.5g,0.02mol)。加热回流5小时。停止加热,减压脱除溶剂及残余二氯亚砜,得产品2.6g,收率92%。
第三步反应:2-甲氧基乙基1-环丙基-6-氟-7-吗啉-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酯
室温下,将2-甲氧基乙醇(0.76g,0.01mol)、三乙胺(2.02g,0.02mol)依次溶于二氯甲烷(20ml)中。低温浴冷至0℃。向上述混合物中滴加1-环丙基-6-氟-7-吗啉-4-氧-1,4-二氢喹啉-3-酰氯(2.10g,0.006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完毕后混合物升至35℃,反应4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8ml),二氯甲烷(3*10ml)萃取,合并有机层,水洗(1*10ml),饱和食盐水洗(1*10ml),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甲苯重结晶,得产品1.9g,收率81%。
LC/MS[M+H]+=391.17、[M+Na]+=413.15、[M+K]+=429.12。
本发明的其他化合物参照上述方法合成。
其他部分式(I)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如下: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5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6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7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8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291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301
制剂实施例
在以下实施例中,所有百分数均以重量计,所有剂型都用常规方法制备。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使用如上实施例中得到的化合物制备可湿性粉剂,具体采用如下配比的原料组成进行制备:
化合物151 60.0%、十二烷基酚聚乙氧基乙二醇醚4.0%、木质素磺酸钠5.0%、硅铝酸钠6.0%、蒙脱石(煅烧的)25.0%。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使用如上实施例中得到的化合物制备颗粒剂,具体采用如下配比的原料组成进行制备:
化合物152 10.0%,其他组分为十二烷基硫酸钠2%、木质素磺酸钙6%、氯化钾10%、聚二甲基硅氧烷1%、可溶性淀粉补齐至100%。
实施例16:
本实施例使用如上实施例中得到的化合物制备挤压丸,具体采用如下配比的原料组成进行制备:
化合物164 25.0%、无水硫酸钙10.0%、粗木质素磺酸钙5.0%、烷基萘磺酸钠1.0%、钙/镁膨润土59.0%。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使用如上实施例中得到的化合物制备乳油,具体采用如下配比的原料组成进行制备:
化合物165 25.0%、溶剂150 60%、PEG400 5%、Rhodacal 70/B 3%、RhodameenRAM/7 7%。
实施例18:
本实施例使用如上实施例中得到的化合物制备水悬浮剂,具体采用如下配比的原料组成进行制备:
化合物282 30.0%、POE聚苯乙烯苯基醚硫酸盐5.0%、黄原胶0.5%、聚乙二醇5%、三乙醇胺1%、山梨糖醇0.5%、水补至100.0%。
生物活性测定
本发明化合物对农业领域中的多种细菌性病菌都表现出很好的活性。
实施例19:杀菌活性测定
本发明化合物对植物的多种细菌病害进行了离体抑菌活性或活体保护效果试验,并进行了改善农作物生长发育效果试验。杀菌活性测定结果与改善农作物生长发育效果见以下各实施例。
1.离体杀菌活性测定
测试方法如下:将药剂用合适的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配制稀释至一系列浓度。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NB培养液等量分装至试管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试管中,充分摇匀,然后分别等量加入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悬液,每处理重复4次。混匀后,放于25℃振荡培养箱黑暗培养,待对数生长期测量OD值。
(1)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在5ppm剂量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48%。
在1ppm剂量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0、45、151、152、153、164、165、177、178、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抑制率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8、44、143、144、160、194、353、360、364。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21%。
(2)部分化合物对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在5ppm剂量下,对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51%。
在1ppm剂量下,对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45、151、152、153、164、165、177、178、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抑制率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0、18、44、143、144、160、194、353、360、364。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28%。
(3)部分化合物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在5ppm剂量下,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55%。
在1ppm剂量下,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45、151、152、153、164、165、177、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抑制率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0、18、44、143、144、160、178、194、353、360、364。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38%。
(4)部分化合物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在5ppm剂量下,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46%。
在1ppm剂量下,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0、45、151、152、153、164、165、177、178、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抑制率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8、44、143、144、160、194、353、360、364。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25%。
(5)部分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在5ppm剂量下,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6%、48%。
在1ppm剂量下,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45、151、152、153、164、165、178、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抑制率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0、18、44、143、144、160、177、194、312、353、360、364。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30%。
(6)部分化合物对西瓜果斑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在5ppm剂量下,对西瓜果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西瓜果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52%。
在1ppm剂量下,对西瓜果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0、45、151、152、153、164、165、177、178、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抑制率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8、44、143、144、160、194、353、360、364。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西瓜果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29%。
(7)部分化合物对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在5ppm剂量下,对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46%。
在1ppm剂量下,对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0、45、151、152、153、164、165、177、178、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抑制率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8、44、143、144、160、194、353、360、364、397。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19%。
(8)部分化合物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在5ppm剂量下,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5%、51%。
在1ppm剂量下,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0、45、151、152、153、164、165、177、178、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抑制率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8、44、143、144、160、194、353、360、364。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32%。
(9)部分化合物对梨火疫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在5ppm剂量下,对梨火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梨火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43%。
在1ppm剂量下,对梨火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0、45、151、152、153、164、165、177、178、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抑制率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8、44、143、144、160、194、353、360、364、397。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梨火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23%。
2.活体保护活性测定
针对西瓜果斑病、烟草青枯病、甘薯茎腐病,将待测化合物用少量合适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解后用0.1%吐温80稀释至试验浓度。将培养至稳定生长期的病原细菌与定量化合物溶液混合均匀,将经过催芽的甜瓜种子、番茄种子、烟草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放入菌液与化合物的混合液中浸泡半小时,再将种子播种于蚯蚓土培养杯中,放入温室中保湿培养,待对照充分发病后进行防效调查。
针对大白菜软腐病,切取2厘米见方的白菜叶片,放入垫有双层滤纸的玻璃培养皿中。将待测化合物用少量合适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解后,用水稀释至所需浓度,喷雾于白菜叶片表面,于通风橱内晾干白菜叶片表面药液后,使用接种针在白菜叶片表面针刺造成伤口,将培养至稳定生长期的大白菜软腐病菌取5微升加入伤口内,进行接种。最后将试材放入培养箱中避光培养48小时,待对照充分发病后进行防效调查。
针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水稻白叶枯病,将待测化合物用少量合适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解后,用水稀释至所需浓度。将化合物水溶液喷雾于植物试材表面,于阴凉处风干表面药液后,将培养至稳定生长期的病原细菌菌液喷雾接种于植物试材表面,然后将植物试材放入温室中保湿培养。通常培养十天左右,待对照充分发病后,进行防效调查。
针对马铃薯黑胫病,将待测化合物用少量合适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解后,用水稀释至所需浓度。按设计药剂浓度对试验马铃薯进行灌根,每株用量200mL,保持每株马铃薯用药量一致(含对照处理)。接种黑胫病菌,于施药后第2天进行。根据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1)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在10ppm剂量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分别为15%、20%。
在5ppm剂量下,对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0、45、151、152、153、164、165、177、178、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防效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8、44、143、144、160、194、353、360、364。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的抑制率分别为10%、12%。
(2)部分化合物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在10ppm剂量下,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分别为11%、35%。
在5ppm剂量下,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分别为5%、24%。
(3)部分化合物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在10ppm剂量下,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效的抑制率分别为22%、25%。
在5ppm剂量下,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51、152、153、164、165、177、195、207、208、264、265、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防效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0、18、44、45、143、144、160、178、194、270、353、360、364。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效分别为11%、17%。
(4)部分化合物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在10ppm剂量下,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分别为20%、38%。
在5ppm剂量下,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分别为13%、23%。
(5)部分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在10ppm剂量下,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分别为10%、35%。
在5ppm剂量下,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51、152、153、164、165、178、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防效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0、18、44、45、143、144、160、177、194、312、353、360、364。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分别为6%、24%。
(6)部分化合物对西瓜果斑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在10ppm剂量下,对西瓜果斑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西瓜果斑病的防效分别为22%、33%。
在5ppm剂量下,对西瓜果斑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西瓜果斑病的防效分别为15%、19%。
(7)部分化合物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在10ppm剂量下,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分别为16%、39%。
在5ppm剂量下,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51、152、153、164、165、177、178、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71、372、381、382、390、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防效在80%以上的化合物有:1、10、45、18、44、143、144、160、194、353、360、364、397。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分别为6%、23%。
3.改善农作物生长发育作用
以室内盆栽黄瓜苗为例,主要评价本发明化合物对作物株高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等的影响。
(1)生长速率
分别测量施药前和施药后14天植株的株高。
按公式①计算生长速率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351
式中:R—生长速率(mm/d);
L—植株新生高度或长度(mm);
D—时间天(d)。
按公式②计算生长速率增加率(%)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352
式中:RI—生长速率增加率,单位为百分率(%);
R1—空白对照生长速率;
R2—药剂处理生长速率。
(2)叶面积
分别测量施药前和施药14天后植株第二个叶片的纵、横径(即叶长、叶宽,叶长为叶片基部至叶尖的距离,叶宽为叶片上部肩宽测值)。
按公式③计算叶面积
S=0.7430×ab ③,
式中:S—叶面积(cm2);
a—叶片长度(cm);
b—叶片宽度(cm)。
按公式④计算叶面积增长量
△S=S2-S1 ④,
式中:
S1—施药前叶面积;
S2—施药14天后的叶面积。
按公式⑤计算叶面积生长增加率(%)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353
式中:SI—叶面积生长增加率,单位为百分率(%);
△S1—空白对照叶面积增长量;
△S2—药剂处理叶面积增长量。
(3)叶绿素含量
用叶绿素测定仪,型号SPAD-520Plus,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
按公式⑥计算叶绿素含量增长量
△SP=SP2-SP1 ⑥,
式中:
SP1—施药前叶绿素含量;
SP2—施药14天后的叶绿素含量。
按公式⑦计算叶绿素含量增加率(%)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361
式中:SPI—叶绿素增加率,单位为百分率(%);
△SP1—空白对照叶绿素含量增长量;
△SP2—药剂处理叶绿素含量增长量。
本发明化合物对黄瓜苗的安全性和保健作用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本发明化合物对黄瓜苗的安全性和保健作用结果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362
Figure BDA0002093828220000371
在200ppm剂量下,化合物1、2、10、18、44、45、143、144、151、152、153、160、164、165、177、178、194、195、207、208、264、265、270、275、281、282、287、292、294、296、300、307、309、312、315、320、323、326、329、335、342、353、360、364、371、372、381、382、390、397、400、401、407、408、413、414、419、420、425、426、431、432,对植株生长安全,施药后无变色、坏死、萎蔫、畸形等现象出现。即本发明化合物对试验作物均无不良影响,安全性好,符合绿色农药的安全性要求。
本发明化合物对作物正面生理效应具体表现在:与空白对照相比,促进植株株高生长,刺激叶绿素的合成并且增加植株叶面积,使得作物叶片更绿、更厚实、提高光合效率,间接提高了植株免疫力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使植株更健壮。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式(I)所示的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I)
其中,R1选自氢或卤素;
R2选自氢、卤素、C1-C6烷氧基、卤代C1-C6烷氧基、C1-C6烷基硫基、卤代C1-C6烷基硫基、C1-C6烷基氨基、二(C1-C6烷基)氨基;
R3选自氢、C1-C6烷基或C3-C8环烷基;
n为1~3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式(I)中,
R1选自氢、氟、或氯;
R2选自氢、氟、氯、C1-C4烷氧基、卤代C1-C4烷氧基、C1-C4烷基硫基、卤代C1-C4烷基硫基、甲氨基、乙氨基、二甲基氨基、或二乙基氨基;
R3选自氢、C1-C4烷基或C3-C6环烷基;
n为1或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式(I)中,
R1选自氟或氯;
R2选自氟、氯、OCH3、OCH2CH3、OCH2CH2CH3、或OCH(CH3)2
R3选自H、CH3、或CH2CH3
n为2。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与式(III)所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式(I)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259884DEST_PATH_IMAGE002
或者,由式(V)所示的化合物与式(IV)所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式(I)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其中,R1、R2、R3、n具有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定义;L选自氯;M选自钠或钾。
5.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化合物制备杀细菌剂的用途,所述杀细菌剂用于农业领域中的植物。
6.一种杀植物细菌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植物细菌的组合物包含作为活性成分的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7.权利要求6所述杀植物细菌的组合物用于农业领域中杀植物上的细菌。
8.一种防治植物上细菌或其导致的病害的方法,包括将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施于有细菌或病害的生长介质上。
CN201910512103.9A 2019-04-04 2019-06-13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Active CN1100662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MX2021012079A MX2021012079A (es) 2019-04-04 2020-03-24 Compuesto de carboxilato de quinolina y metodo de preparacion y uso del mismo.
JP2021560430A JP7391996B2 (ja) 2019-04-04 2020-03-24 キノリンカルボキシラート系化合物、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使用
US17/600,520 US20220220076A1 (en) 2019-04-04 2020-03-24 Quinoline carboxylate compound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PCT/CN2020/080891 WO2020199981A1 (zh) 2019-04-04 2020-03-24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EP20783641.2A EP3929180A4 (en) 2019-04-04 2020-03-24 QUINOLINE CARBOXYLIC ACID ESTER COMPOUND AN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AND USE
UAA202105185A UA127652C2 (uk) 2019-04-04 2020-03-24 Сполука на основі хінолінкарбоксилату та спосіб її одержання та використання
KR1020217033903A KR20210141637A (ko) 2019-04-04 2020-03-24 퀴놀린 카르복실산에스테르 화합물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용도
BR112021017223A BR112021017223A2 (pt) 2019-04-04 2020-03-24 Composto de carboxilato de quinolina, método de preparação do composto, usos do composto e da composição, composição, e, método para controlar bactérias ou doenças causadas pelas mesmas
ZA2021/06803A ZA202106803B (en) 2019-04-04 2021-09-14 Quinoline carboxylic acid ester compound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73279.3A CN109942488A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2019102732793 2019-04-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6245A CN110066245A (zh) 2019-07-30
CN110066245B true CN110066245B (zh) 2020-09-22

Family

ID=670138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73279.3A Pending CN109942488A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201910512103.9A Active CN110066245B (zh) 2019-04-04 2019-06-13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73279.3A Pending CN109942488A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20076A1 (zh)
EP (1) EP3929180A4 (zh)
JP (1) JP7391996B2 (zh)
KR (1) KR20210141637A (zh)
CN (2) CN109942488A (zh)
BR (1) BR112021017223A2 (zh)
MX (1) MX2021012079A (zh)
UA (1) UA127652C2 (zh)
WO (1) WO2020199981A1 (zh)
ZA (1) ZA2021068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2504B (zh) * 2019-04-04 2020-11-10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啉羧酸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9942488A (zh) * 2019-04-04 2019-06-28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0551124B (zh) * 2019-06-14 2021-01-08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诺酮类化合物或其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WO2022089447A1 (zh) * 2020-10-26 2022-05-05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467949B (zh) * 2020-10-26 2023-08-25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467967B (zh) * 2020-10-26 2023-08-25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和铜制剂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CN116941624A (zh) * 2021-04-29 2023-10-27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8047721A (zh) * 2022-11-16 2024-05-17 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喹啉羧酸衍生物及其用途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03488A2 (de) * 1985-05-30 1986-12-03 Bayer Ag 7-Azolyl-1-cyclopropyl-1,4-dihydro-4-oxo-3-chinolin-carbonsäuren und -1,8-napthyridin-3-carbonsäuren,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sowie diese enthaltende antibakterielle Mittel
CN86103954A (zh) * 1985-06-07 1987-01-28 拜尔公司 制备具有抗菌活性的喹诺酮羧酸酯类的方法
CN1068114A (zh) * 1991-06-27 1993-01-20 拜尔公司 7-氮杂异二氢吲哚基-喹诺酮和二氮杂萘酮羧酸衍生物
CN1097423A (zh) * 1993-01-19 1995-01-18 拜尔公司 喹诺酮-及二氮杂萘酮甲酸衍生物
CN109942488A (zh) * 2019-04-04 2019-06-28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60084A (en) 1961-06-09 1962-10-23 Du Pont Improved homogeneous, readily dispersed, pesticidal concentrate
DE3248507A1 (de) * 1982-12-29 1984-07-05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Mikrobizide mittel auf chinoloncarbonsaeure basis
IT1213173B (it) * 1984-06-04 1989-12-14 Chiesi Farma Spa Composti ad attivita'antibatterica, procedimento per laloro preparazione e relative composizioni farmaceutiche.
JPS61282362A (ja) * 1985-06-07 1986-12-12 バイエル・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キノロンカルボン酸エステル
EP0230053A3 (en) * 1986-01-17 1988-03-30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7-(substituted)piperazinyl-1-ethyl-6-fluoro-1,4-dihydro-4-oxo-3-quinolinecarboxylic acids
JPH02223559A (ja) * 1988-04-19 1990-09-05 Hokuriku Seiyaku Co Ltd キノリン―3―カルボン酸誘導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0338372A3 (en) * 1988-04-22 1991-10-09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Solubilized pro-drugs
CN101289424B (zh) * 2008-06-13 2011-11-30 四川大学 一类具有高抗球虫活性和促进生长双重功效的喹酯类化合物
CN102964350A (zh) * 2012-09-20 2013-03-13 杨文� 一种7-六氢吡咯并[1,2-a]吡嗪基喹诺酮羧酸衍生物及其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03488A2 (de) * 1985-05-30 1986-12-03 Bayer Ag 7-Azolyl-1-cyclopropyl-1,4-dihydro-4-oxo-3-chinolin-carbonsäuren und -1,8-napthyridin-3-carbonsäuren,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sowie diese enthaltende antibakterielle Mittel
CN86103954A (zh) * 1985-06-07 1987-01-28 拜尔公司 制备具有抗菌活性的喹诺酮羧酸酯类的方法
CN1068114A (zh) * 1991-06-27 1993-01-20 拜尔公司 7-氮杂异二氢吲哚基-喹诺酮和二氮杂萘酮羧酸衍生物
CN1097423A (zh) * 1993-01-19 1995-01-18 拜尔公司 喹诺酮-及二氮杂萘酮甲酸衍生物
CN109942488A (zh) * 2019-04-04 2019-06-28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egioselective Displacement Reactions of 1-Cyclopropyl-5,6,7,8-tetrafluoro-4(1H)-oxoquinoline-3-carboxylic Acid with Amine Nucleophiles;Koh-ichiro Shibamori,et al;《Chem.Pharm.Bull.》;19901231;第38卷(第9期);第2390-2396页 *
吡酮酸类抗菌药物的研究IX.若干吡酮酸类化合物前药的研究;李卓荣;《药学学报》;19911231;第26卷(第2期);第111-11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99981A1 (zh) 2020-10-08
MX2021012079A (es) 2021-11-03
ZA202106803B (en) 2022-12-21
UA127652C2 (uk) 2023-11-15
JP7391996B2 (ja) 2023-12-05
CN110066245A (zh) 2019-07-30
US20220220076A1 (en) 2022-07-14
KR20210141637A (ko) 2021-11-23
BR112021017223A2 (pt) 2021-12-21
CN109942488A (zh) 2019-06-28
EP3929180A4 (en) 2022-07-06
JP2022528957A (ja) 2022-06-16
EP3929180A1 (en) 2021-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6245B (zh)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0551124B (zh) 一种喹诺酮类化合物或其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9535070B (zh) 吡啶氧基羧酸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除草组合物和应用
CN109912504B (zh) 一种喹啉羧酸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WO2014187298A1 (zh) N-吡啶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EP1236717B1 (en) Oxime o-ether compounds and fungicides for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use
CN110903279A (zh) 一种吡唑类化合物及其盐和用途
CN110437224B (zh) 含环烷并吡唑结构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杀菌剂
CN110122493B (zh) 喹诺酮类化合物用于防治有用植物中细菌性有害生物的用途
CN108794462B (zh) 一种含氟氰亚胺噻唑烷取代的噁二唑类杀虫杀菌剂
RU2789404C1 (ru) Соединение хинолинкарбоксилата,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и применения
CN111454202B (zh) 一种含五氟硫基的杂芳基甲酰苯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3549053B (zh) 一种吡唑喹(唑)啉醚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08794461B (zh) 一种含氟苯基噁二唑连吡唑类杀虫杀菌剂
CN109232534B (zh) 含杂环二芳胺基吡唑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964037B (zh) 含嘧啶并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KR100574351B1 (ko) 4-퀴놀린온 유도체를 포함하는 농원예용 살균제 조성물
CN111548319A (zh) 一种1, 1-二氰基肟醚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1454186B (zh) 一种含五氟硫基的芳基甲酰苯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1303048B (zh) 一种嘧啶胍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0133092A1 (zh) 吡啶氧基羧酸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除草组合物和应用
CN105777640B (zh) 一种吡唑环己二醇醚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6768806A (zh) 取代的1,2,3-三唑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用途
CN118125938A (zh) 一种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7441725A (zh) 香豆素类化合物在治疗植物病虫害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