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7967B -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和铜制剂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和铜制剂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7967B
CN114467967B CN202111250339.3A CN202111250339A CN114467967B CN 114467967 B CN114467967 B CN 114467967B CN 202111250339 A CN202111250339 A CN 202111250339A CN 114467967 B CN114467967 B CN 1144679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copper
mass ratio
bacterial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503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67967A (zh
Inventor
迟会伟
吴建挺
韩君
刘杰
李颖
邵莒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67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79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67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79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5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and sulfur
    • A01N55/0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and sulfur containing metal at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01N43/4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condensed with carb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59/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elements or inorganic compounds
    • A01N59/16Heavy metals; Compounds thereof
    • A01N59/20Copp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1/00Disinfectants; Antimicrobial compounds or mixture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PBIOCIDAL, PEST REPELLANT, PEST ATTRACTANT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Y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PREPARATIONS
    • A01P3/00Fungici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中化合物I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化合物II为铜制剂中任意一种。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提高防治效果;扩大杀菌谱,田间病害多混合发生,两者混用对细菌病害作用更强;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混配使用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施药量,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和铜制剂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复配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含有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杀菌组合物,还涉及该杀菌组合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作物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生面积逐年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目前市场上欠缺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高效药剂,农民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加大用药量或者随意混配另一种药剂,这种不科学的用药方式,不仅达不到增效作用,反而导致农药的浪费、残留超标、污染环境、导致病菌对农药产生抗性等问题。因此,亟需研制一种针对细菌病害的增效杀菌组合物,能达到扩大防治对象范围,降低用药量,延缓抗性产生的效果。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长期连续单一的使用一种药剂,病原菌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增加,加剧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与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杀菌剂品种进行复配,是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扩大杀菌谱、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有效途径。但如何进行复配,使得各药物之间产生协同而非拮抗作用是一大难点。
喹诺酮类化合物化学名称为:7-氯-1-环丙基-6-氟代-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
上述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尤其对细菌活性突出,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均表现出优秀的活性。对多种作物病害尤其是细菌性病害例如大白菜软腐病等各作物软腐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芝麻角斑病、西/甜瓜果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番茄青枯病等茄科青枯病、桑青枯病、花生青枯病、大姜姜瘟病、番茄/辣椒细菌性斑点病、辣椒细菌性叶斑病、马铃薯黑胫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小麦黑颖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大豆细菌性疫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芒果角斑病、柑橘溃疡病、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向日葵茎腐病、桃流胶病、梨火疫病、梨锈水病、果树细菌性根癌病、马铃薯环腐病、菜豆萎蔫病、小麦白叶条斑病、马铃薯疮痂病、番茄溃疡病、美国冬青叶疫病等均具有较好活性。
喹啉铜、噻菌铜、氢氧化铜、四氨合铜、王铜、硫酸铜钙、络氨铜、硫酸铜、氧化亚铜、绿乳铜、波尔多液、氧氯化铜、松脂酸铜、琥珀酸铜、壬菌铜、噻森铜、硝基腐殖酸铜、咪鲜胺铜盐、柠檬酸铜、琥胶肥酸铜、混合氨基酸铜、碱式硫酸铜、咪唑喹啉铜、乙酸铜等铜制剂为目前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均不同程度出现抗性,防效下降。
现有技术中,尚未见有关于化合物I和铜制剂或两者类似物质的复配及应用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化合物I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化合物II为铜制剂,例如为喹啉铜、噻菌铜、氢氧化铜、四氨合铜、王铜、硫酸铜钙、络氨铜、硫酸铜、氧化亚铜、绿乳铜、波尔多液、氧氯化铜、松脂酸铜、琥珀酸铜、壬菌铜、噻森铜、硝基腐殖酸铜、咪鲜胺铜盐、柠檬酸铜、琥胶肥酸铜、混合氨基酸铜、碱式硫酸铜、咪唑喹啉铜、乙酸铜等中任意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活性成分包括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其中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80~1:1~80,优选50~1:1~50,还优选30~1:1~30,例如为60:1、45:1、30:1、20:1、10:1、5:1、3:1、2:1、1:1、1:2、1:3、1:5、1:10、1:20、1:30、或1:6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以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计,所述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在杀菌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1~90%,优选20~60%,例如5%、8%、10%、13%、15%、18%、20%、24%、30%、35%、38%、42%、45%、50%、55%、60%、65%、68%、75%、80%、85%、或9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杀菌组合物可制备成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制剂中活性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活性物质,优选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活性物质,优选为10%~7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活性成分在水中的分散。所述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2%~3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选自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根据不同剂型,所述制剂中还可以含有稳定剂、崩解剂、抗冻剂、粘结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等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成分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润湿剂、粘结剂、消泡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可以制作成各种剂型,优选地,所述制剂的剂型包括水分散粒剂、可分散液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种衣剂、乳油、颗粒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80%、化合物II 1%~80%、分散剂1%~12%、润湿剂1%~8%、余量为填料和/或填充剂,例如制成如下的可湿性粉剂:化合物I 5%、化合物II 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9%、滑石粉3%、白炭黑4%、凹凸棒土补充至10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80%、化合物II 1%~80%、分散剂1%~12%、润湿剂1%~8%、崩解剂1%~10%、余量为填料,例如制成如下的水分散粒剂:化合物I10%、化合物II 30%、烷基萘磺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9%、十二烷基硫酸钠3%、硫酸铵4%、高岭土补充至100%。
或,化合物I 30%、化合物II 10%、烷基萘磺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硫酸钠3%、硫酸铵4%、高岭土补充至10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增稠剂0.1%~8%、崩解剂0.1%~8%、抗冻剂0.1%~8%、去离子水补至100%,例如制成如下的悬浮剂:化合物I 5%、化合物II 2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黄原胶0.2%、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3%、硫酸铵4%、丙二醇4%、水补充至10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任选地有机溶剂1%~60%、乳化剂1%~12%、抗冻剂0.1%~8%、消泡剂0.01%~2%、增稠剂0.1%~2%、去离子水补至100%,例如制成如下的水乳剂:化合物I10%、化合物II 5%、2,2,2-三氟乙醇35%、碳酸丙烯酯10%、150#溶剂油15%、斯盘-80 10%、乙二醇3%、有机硅0.5%、聚乙烯醇0.3%、去离子水补充至10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悬浮种衣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抗冻剂1~10%,抗结剂0.1~-10%,助悬剂0.1~5%,成膜剂1~10%,防腐剂0.1~5%,着色剂1~30%,pH调节剂0.1%~5%,增稠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30%,分散剂2%~10%,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7%,pH调节剂0.1%~5%,消泡剂0.01%~2%,增稠剂0.1%~8%,抗冻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分散剂1%~12%,润湿剂1%~8%,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8%,消泡剂0.01%~2%,增稠剂0.1%~8%,pH调节剂0.1%~5%,抗冻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乳油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有机溶剂。例如如下的乳油:化合物I10%、化合物II 40%、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4%、脂肪醇聚醚2%、丙二醇4%、三乙醇胺0.1%、溶剂油补充至10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可分散液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有机溶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颗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0.5%~10%、化合物II0.5%~1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粘结剂0.1%~8%及填料补足至100%。例如如下的颗粒剂:化合物I 0.5%、化合物II 2.5%、木质素磺酸钠3.2%、十二烷基硫酸钠3.5%、聚乙烯醇3.2%、白炭黑10%、硅藻土补足至10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乳化剂可以选用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木质素磺酸钠、农乳、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山梨醇酐油酸酯(斯盘8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磷酸酯、Tween-80、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分散剂可以选用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木质素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羊毛脂醇、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聚氧乙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磷酸酯、脂肪醇聚醚,烷基萘磺酸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润湿剂可以选用如下中的至少一种: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N-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酰基肌氨酸钠、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异辛醇琥珀酸酯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粘结剂可以选用如下中的至少一种:黄原胶、淀粉、脲醛树脂、明胶、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崩解剂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碳酸氢钠、硫酸铵、硫酸钠、硫酸钙、氯化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增稠剂可以选自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硅酸镁铝、聚乙酸乙烯酯、黄原胶、明胶、阿拉伯胶、聚乙烯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消泡剂可以选用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硅油,正-辛醇、硅酮、磷酸丁酯、磷酸异丁酯,有机硅;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抗冻剂可以如下中的至少一种:丙二醇、乙二醇、丙三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稳定剂可以选用如下中的至少一种:三乙醇胺、环氧氯丙烷、丁基缩水甘油醚、亚磷酸三苯酯,N-大豆油基三亚甲基二胺、二烷基丁二酸醋磺酸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填料包括固体填料和液体填料,其中,固体填料可以选用如下中的至少一种:高岭土、凹凸棒土、硅藻土、白炭黑、膨润土、蒙脱石、碳酸钙。液体填料可以选用水、大豆油、蓖麻油、矿物油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有机溶剂可以选用如下中的至少一种:乙酸乙酯、丙酮、异丙醇、2-2-2三氟乙醇、碳酸丙烯酯、苯、甲苯、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二氯甲烷、环己烷、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油(例如150#溶剂油)。
本发明还提供如上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活性成分化合物I、化合物II与助剂进行混合。
本发明还提供如上所述含化合物I与化合物II的杀菌组合物防治病原菌及其引起的农业病害,尤其适用于细菌及细菌引起的植物细菌性病害中的用途。
优选地,在防治大白菜软腐病等各作物软腐病、大白菜黑腐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芝麻角斑病、西/甜瓜果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番茄青枯病等茄科青枯病、桑青枯病、花生青枯病、大姜姜瘟病、番茄/辣椒细菌性斑点病、辣椒细菌性叶斑病、马铃薯黑胫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小麦黑颖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大豆细菌性疫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芒果角斑病、柑橘溃疡病、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向日葵茎腐病、桃流胶病、梨火疫病、梨锈水病、果树细菌性根癌病、马铃薯环腐病、菜豆萎蔫病、小麦白叶条斑病、马铃薯疮痂病、番茄溃疡病、美国冬青叶疫病等病原细菌以及黄瓜霜霉病、黄瓜靶斑病、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烟草病毒病等真菌和病毒病害方面有一定防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病原菌及其引起的农业病害,尤其是细菌及细菌引起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方法,包括将如上杀菌组合物施用于存在病害的植物上。
本发明的含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混合,然后兑水混匀配成所需浓度,可以以任何方式施用于植物或作物上,例如采用喷施、植株根部灌施、涂抹等方式施用于植物或作物上。具体应用时,也可以与其它药剂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土壤调节剂、除草剂、杀线虫剂等混合使用。
本发明含化合物I与化合物II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提高防治效果;2、扩大杀菌谱,田间病害多混合发生,两者混用对细菌病害作用更强;3、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混配使用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4、降低施药量,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本发明没有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下实施例中的配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本发明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1、制剂实施例:
以下所使用到的药剂均为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提供。
制剂实施例1:可湿性粉剂
将上述材料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成品。
制剂实施例2: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成品。
制剂实施例3: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后得到成品。
制剂实施例4:乳油
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使其溶解为均匀油相;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制剂实施例5:水乳剂
按配方要求,将以上原料加入到配料釜中,经高速剪切机混合均匀制成水乳剂,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得成品。
制剂实施例6:颗粒剂
按配方比例将各组分充分混合,粉碎,加水润湿后再充分搅拌均匀,再用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干燥后过筛,即得成品。
制剂实施例7:水分散粒剂
将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成品。
2、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
(1)供试药剂:化合物I以及化合物II原药。化合物I原药用二甲基亚砜溶解配成10000μg/mL的母液,化合物II原药直接用适当溶剂溶解配成10000μg/mL的母液,以0.2%的体积分数加入乳化剂Tween-80,于冰箱中4℃下贮藏备用,使用时以无菌水稀释至适当浓度。
(2)供试病原菌:大白菜软腐病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西瓜果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番茄青枯病菌、马铃薯黑胫病菌、芒果角斑病菌、柑橘溃疡病菌、桃树细菌性穿孔病菌、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果蔬细菌性根癌病菌和马铃薯疮痂病菌等细菌性病害。
(3)测定方法:
细菌毒力测定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6.16-2008
病原细菌毒力测定以大白菜软腐病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西瓜果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番茄青枯病菌、马铃薯黑胫病菌、芒果角斑病菌、柑橘溃疡病菌、桃树细菌性穿孔病菌、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果蔬细菌性根癌病菌和马铃薯疮痂病菌等细菌性病害为试验材料,采用离体浑浊度法对化合物I、化合物II及其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
先将供试药剂(包括化合物I、化合物II)用合适的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配制成7个浓度梯度(化合物I:0.5,1.0,2.0,4.0,8.0,16.0,32.0μg/mL等7个浓度梯度;化合物II:0.5,1.0,2.0,4.0,8.0,16.0,32.0μg/mL等7个浓度梯度),将供混配的化合物I、化合物II分别按其EC50值剂量按质量比例设置一系列比例,按不同配比配制成最终质量浓度(指化合物I、化合物II的总质量)为0.5,1.0,2.0,4.0,8.0,16.0,32.0μg/mL7个系列浓度,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NB(营养肉汤,每升中含有10g蛋白胨、3g牛肉浸粉、5g氯化钠)培养液等量分装至试管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试管中,充分摇匀,然后分别等量加入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悬液,每处理重复4次。混匀后,放于25℃振荡培养箱黑暗培养,待对数生长期测量OD值。取有效的4个重复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抑制率,将根据上述行业标准NY/T 1156.16-2008测得的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SR=EC50(理论值)/EC50(实测值)
EC50(理论值)=(a+b)/[(a/A的EC50)+(b/B的EC50)
其中:a、b分别为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
A为化合物I;
B选自化合物II,为喹啉铜、噻菌铜、氢氧化铜、王铜、波尔多液、壬菌铜、噻森铜、咪唑喹啉铜等铜制剂中的一种。
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
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以化合物I与化合物II为有效成分,采用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实施例1:为验证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1 化合物I和喹啉铜单剂及其混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配比 EC50(μg/mL)(实测值) EC50(μg/mL)(理论值) SR
化合物I - 1.6105
喹啉铜 - 49.8106
化合物I:喹啉铜 60:1 0.9905 1.6365 1.6522
化合物I:喹啉铜 45:1 1.0307 1.6451 1.5961
化合物I:喹啉铜 30:1 1.0678 1.6624 1.5568
化合物I:喹啉铜 20:1 1.0655 1.6883 1.5845
化合物I:喹啉铜 10:1 1.0685 1.7658 1.6526
化合物I:喹啉铜 5:1 1.0956 1.9202 1.7526
化合物I:喹啉铜 3:1 1.0255 2.1244 2.0716
化合物I:喹啉铜 2:1 1.0526 2.3773 2.2585
化合物I:喹啉铜 1:1 1.0708 3.1201 2.9138
化合物I:喹啉铜 1:2 1.9515 4.5380 2.3254
化合物I:喹啉铜 1:3 2.3915 5.8724 2.4555
化合物I:喹啉铜 1:5 2.9515 8.3183 2.8183
化合物I:喹啉铜 1:10 5.7815 13.3871 2.3155
化合物I:喹啉铜 1:20 7.6513 20.5390 2.6844
化合物I:喹啉铜 1:30 9.9515 25.3432 2.5467
化合物I:喹啉铜 1:60 13.5615 33.4157 2.4640
由表1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抑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2:为验证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对西瓜果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对西瓜果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2 化合物I和喹啉铜单剂及其混剂对西瓜果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2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西瓜果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3:为验证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对柑橘溃疡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对柑橘溃疡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3 化合物I和喹啉铜单剂及其混剂对柑橘溃疡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
由表3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4:为验证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4 化合物I和喹啉铜单剂及其混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配比 EC50(μg/mL)(实测值) EC50(μg/mL)(理论值) SR
化合物I - 2.6213
喹啉铜 - 41.3510
化合物I:喹啉铜 60:1 1.6816 2.6622 1.5831
化合物I:喹啉铜 45:1 1.6915 2.6758 1.5819
化合物I:喹啉铜 30:1 1.6126 2.7030 1.6762
化合物I:喹啉铜 20:1 1.6225 2.7437 1.6910
化合物I:喹啉铜 10:1 1.6310 2.8653 1.7568
化合物I:喹啉铜 5:1 1.6381 3.1062 1.8962
化合物I:喹啉铜 3:1 1.7776 3.4227 1.9255
化合物I:喹啉铜 2:1 2.2127 3.8112 1.7224
化合物I:喹啉铜 1:1 2.2126 4.9301 2.2282
化合物I:喹啉铜 1:2 2.3858 6.9791 2.9253
化合物I:喹啉铜 1:3 3.2624 8.8098 2.7004
化合物I:喹啉铜 1:5 3.1518 11.9425 3.7891
化合物I:喹啉铜 1:10 8.5915 17.6474 2.0541
化合物I:喹啉铜 1:20 11.9618 24.2731 2.0292
化合物I:喹啉铜 1:30 16.5126 28.0040 1.6959
化合物I:喹啉铜 1:60 19.1023 33.2882 1.7426
由表4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5:为验证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对番茄青枯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对番茄青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5 化合物I和喹啉铜单剂及其混剂对番茄青枯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
由表5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6:为验证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对大白菜软腐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对大白菜软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6 化合物I和喹啉铜单剂及其混剂对大白菜软腐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配比 EC50(μg/mL)(实测值) EC50(μg/mL)(理论值) SR
化合物I - 2.6612
喹啉铜 - 46.1528
化合物I:喹啉铜 60:1 1.7423 2.7030 1.5514
化合物I:喹啉铜 45:1 1.7316 2.7169 1.5690
化合物I:喹啉铜 30:1 1.7415 2.7446 1.5760
化合物I:喹啉铜 20:1 1.7508 2.7862 1.5914
化合物I:喹啉铜 10:1 1.7216 2.9105 1.6906
化合物I:喹啉铜 5:1 1.7612 3.1570 1.7925
化合物I:喹啉铜 3:1 1.7915 3.4814 1.9433
化合物I:喹啉铜 2:1 2.1365 3.8799 1.8160
化合物I:喹啉铜 1:1 2.2617 5.0322 2.2250
化合物I:喹啉铜 1:2 3.2515 7.1581 2.2015
化合物I:喹啉铜 1:3 4.0216 9.0750 2.2566
化合物I:喹啉铜 1:5 4.2902 12.3940 2.8889
化合物I:喹啉铜 1:10 7.5815 18.5672 2.4490
化合物I:喹啉铜 1:20 10.5219 25.9543 2.4667
化合物I:喹啉铜 1:30 16.1205 30.2208 1.8747
化合物I:喹啉铜 1:60 20.5215 36.4005 1.7738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和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大白菜软腐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7:为验证化合物I和噻菌铜不同配比用量对西瓜果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噻菌铜不同配比对西瓜果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7 化合物I和噻菌铜单剂及其混剂对西瓜果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配比 EC50(μg/mL)(实测值) EC50(μg/mL)(理论值) SR
化合物I - 2.6518
噻菌铜 - 42.15
化合物I:噻菌铜 60:1 1.6106 2.6932 1.6722
化合物I:噻菌铜 45:1 1.7229 2.7069 1.5712
化合物I:噻菌铜 30:1 1.7318 2.7345 1.5790
化合物I:噻菌铜 20:1 1.7458 2.7757 1.5899
化合物I:噻菌铜 10:1 1.7325 2.8987 1.6732
化合物I:噻菌铜 5:1 1.7718 3.1426 1.7737
化合物I:噻菌铜 3:1 1.8055 3.4631 1.9181
化合物I:噻菌铜 2:1 1.9679 3.8564 1.9596
化合物I:噻菌铜 1:1 2.6012 4.9897 1.9182
化合物I:噻菌铜 1:2 3.4915 7.0663 2.0239
化合物I:噻菌铜 1:3 3.9529 8.9231 2.2573
化合物I:噻菌铜 1:5 3.2103 12.1035 3.7702
化合物I:噻菌铜 1:10 6.4516 17.9051 2.7753
化合物I:噻菌铜 1:20 9.6515 24.6595 2.5550
化合物I:噻菌铜 1:30 13.6512 28.4705 2.0856
化合物I:噻菌铜 1:60 20.1524 33.8778 1.6811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和噻菌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西瓜果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8:为验证化合物I和噻森铜不同配比用量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噻森铜不同配比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8 化合物I和噻森铜单剂及其混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和噻森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9:为验证化合物I和氢氧化铜不同配比用量对马铃薯疮痂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氢氧化铜不同配比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9 化合物I和氢氧化铜单剂及其混剂对马铃薯疮痂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配比 EC50(μg/mL)(实测值) EC50(μg/mL)(理论值) SR
化合物I - 1.5219
氢氧化铜 - 48.1605
化合物I:氢氧化铜 50:1 1.0206 1.5514 1.5200
化合物I:氢氧化铜 30:1 1.0416 1.5710 1.5082
化合物I:氢氧化铜 20:1 1.0515 1.5955 1.5173
化合物I:氢氧化铜 10:1 1.0512 1.6688 1.5875
化合物I:氢氧化铜 5:1 1.0719 1.8148 1.6931
化合物I:氢氧化铜 3:1 1.2216 2.0080 1.6438
化合物I:氢氧化铜 2:1 1.4218 2.2473 1.5806
化合物I:氢氧化铜 1:1 1.9325 2.9506 1.5268
化合物I:氢氧化铜 1:2 2.6815 4.2943 1.6015
化合物I:氢氧化铜 1:3 3.1216 5.5605 1.7813
化合物I:氢氧化铜 1:5 3.0214 7.8855 2.6099
化合物I:氢氧化铜 1:10 6.9816 12.7210 1.8221
化合物I:氢氧化铜 1:20 10.5218 19.5831 1.8612
化合物I:氢氧化铜 1:30 14.5216 24.2189 1.6678
化合物I:氢氧化铜 1:50 19.5223 30.0837 1.5410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和氢氧化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10:为验证化合物I和壬菌铜不同配比用量对芒果角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壬菌铜不同配比对芒果角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10 化合物I和壬菌铜单剂及其混剂对芒果角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和壬菌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芒果角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11:为验证化合物I和咪唑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咪唑喹啉铜不同配比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11 化合物I和咪唑喹啉铜单剂及其混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配比 EC50(μg/mL)(实测值) EC50(μg/mL)(理论值) SR
化合物I - 1.5026
咪唑喹啉铜 - 45.0125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50:1 0.9521 1.5316 1.6087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30:1 0.9015 1.5510 1.7204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20:1 0.9526 1.5751 1.6535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10:1 0.9555 1.6474 1.7241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5:1 0.9123 1.7912 1.9633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3:1 0.9821 1.9814 2.0175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2:1 0.9955 2.2169 2.2269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1:1 1.0115 2.9081 2.8751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1:2 1.5265 4.2257 2.7682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1:3 1.7214 5.4633 3.1737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1:5 2.5525 7.7261 3.0269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1:10 3.9523 12.3919 3.1354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1:20 6.0215 18.9217 3.1424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1:30 7.0216 23.2734 3.3145
化合物I:咪唑喹啉铜 1:50 9.0216 28.7111 3.1825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和咪唑喹啉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12:为验证化合物I和波尔多液不同配比用量对马铃薯黑胫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波尔多液不同配比对马铃薯黑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12 化合物I和波尔多液单剂及其混剂对马铃薯黑胫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和波尔多液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马铃薯黑胫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13:为验证化合物I和王铜不同配比用量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王铜不同配比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13 化合物I和王铜单剂及其混剂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供试药剂 配比 EC50(μg/mL)(实测值) EC50(μg/mL)(理论值) SR
化合物I - 2.5123
王铜 - 46.2112
化合物I:王铜 50:1 1.1529 2.5598 2.2203
化合物I:王铜 30:1 1.2516 2.5913 2.0704
化合物I:王铜 20:1 1.2016 2.6308 2.1894
化合物I:王铜 10:1 1.5204 2.7486 1.8078
化合物I:王铜 5:1 1.3025 2.9823 2.2897
化合物I:王铜 3:1 1.4012 3.2901 2.3481
化合物I:王铜 2:1 1.5014 3.6687 2.4435
化合物I:王铜 1:1 1.6210 4.7655 2.9399
化合物I:王铜 1:2 1.9526 6.7978 3.4814
化合物I:王铜 1:3 2.7216 8.6400 3.1746
化合物I:王铜 1:5 3.5985 11.8521 3.2936
化合物I:王铜 1:10 5.2536 17.9025 3.4077
化合物I:王铜 1:20 7.2598 25.2757 3.4816
化合物I:王铜 1:30 10.5235 29.6018 2.8129
化合物I:王铜 1:50 12.5120 34.4588 2.7541
由上表可知,化合物I和王铜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3、大田药效实施例
为了明确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单剂和混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马铃薯黑胫病、桃细菌性穿孔病、烟草野火病、大姜姜瘟病、番茄溃疡病、猕猴桃溃疡病、花生青枯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梨火疫病、番茄细菌病斑点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果树细菌性根癌病、柑橘黄龙病、甘薯茎腐病和水稻白叶枯等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在国内不同地区开展了多次药效试验。
下述各实施例中的试剂的制备方法如上述制剂实施例1-7所示,示例性地,实施例1的30%化合物I·喹啉铜可湿性粉剂(1:5)的制备方法同制剂实施例1,由于该制剂实施例中化合物I含量为5%,化合物II含量为25%,故称为30%化合物I·喹啉铜可湿性粉剂(1:5),如下表格中以此类推。
下述各对比例中的对照药剂的制备方法同样如上述制剂实施例1-7所示,只是其中的活性组分的含量可能会有所不同,相应的,制剂中的填料或溶剂将组分补齐至100%。例如,对比药剂1的10%化合物I水分散粒剂的制备方法参照制剂实施例2,其中10%化合物I替换制剂实施例2中的10%化合物I和30%化合物II,含量的差异通过填料来填补或调整。又例如,对照药剂2的33.5%喹啉铜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参照制剂实施例3,其中33.5%喹啉铜替换制剂实施例3中的5%化合物I和20%化合物II,含量的差异通过填料来填补或调整。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聊城冠县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10-2004》规定的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为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10-2004》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对角线3点取样,每点5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表14 化合物I与喹啉铜复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时,化合物I与喹啉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喹啉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8%以上,持效期较长。
表15 化合物I与噻菌铜复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时,化合物I与噻菌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噻菌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7.3%以上,持效期较长。
表16 化合物I与壬菌铜复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时,化合物I与壬菌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壬菌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8%以上,持效期较长。
水稻白叶枯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江苏南京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9-2000》规定的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为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9-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白叶枯病病情普遍率(以目测分级):
0级:无病;
1级:零星发病或有中心病团;
3级:发病面积占总面积四分之一左右;
5级:发病面积占总面积三分之一左右;
7级:发病面积占总面积二分之一左右;
9级:发病面积占总面积四分之三以上。
表17 化合物I与喹啉铜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时,化合物I与喹啉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喹啉铜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8%以上,持效期较长。
表18 化合物I与噻森铜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时,化合物I与噻森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噻森铜对水稻白叶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8.5%以上,持效期较长。
表19 化合物I与王铜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时,化合物I与王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王铜对水稻白叶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5%以上,持效期较长。
柑橘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广西武鸣开展):
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103-2004)》规定施药方法,在始见开花之前第一次喷雾施药,出现病害后第二次喷雾施药。共施药两次,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成龄果树3株,重复次数为4次。记录施药次数和每次施药日期及果树生育期。
调查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103-2004)》规定调查方法,第二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的全部叶片,计算防治防效。
叶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每叶有病斑1~5个;
3级:每叶有病斑6~10个;
5级:每叶有病斑11~15个;
7级:每叶有病斑15~20个;
9级:每叶有病斑21个以上;
表20 化合物I与喹啉铜复配对柑橘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柑橘溃疡病时,化合物I与喹啉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喹啉铜对柑橘溃疡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5%以上,持效期较长。
西瓜果斑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潍坊市昌乐县开展):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10-2004》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为4次。
调查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10-2004》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对角线3点取样,每点5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表21 化合物I与喹啉铜复配对西瓜果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西瓜果斑病时,化合物I与喹啉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喹啉铜对西瓜果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5%以上,持效期较长。
表22 化合物I与氢氧化铜复配对西瓜果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西瓜果斑病时,化合物I与氢氧化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氢氧化铜对西瓜果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5.8%以上,持效期较长。
番茄青枯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潍坊市昌乐县开展):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64.32-201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株时灌根,颗粒剂在初见病株时撒施,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为4次。
调查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64.32-2010》规定的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全部植株,记录总株数和病株数。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23 化合物I与喹啉铜复配对番茄青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番茄青枯病时,化合物I与喹啉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喹啉铜对番茄青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5%以上,持效期较长。
马铃薯黑胫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省滕州市开展):
试验方法:在初见病株时喷雾,颗粒剂在初见病株时撒施,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为4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全部植株,记录总株数和病株数。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24 化合物I与硫酸铜钙复配对马铃薯黑胫病大田药效试验
/>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马铃薯黑胫病时,化合物I与硫酸铜钙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硫酸铜钙对马铃薯黑胫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1%以上,持效期较长。
桃细菌性穿孔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省肥城市开展):
试验方法:在初见病斑时喷雾,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为4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5棵果树,每个果树调查50片叶片。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25 化合物I与琥珀酸铜复配对桃细菌性穿孔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桃细菌性穿孔病时,化合物I与琥珀酸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琥珀酸铜对桃细菌性穿孔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7%以上,持效期较长。
烟草野火病大田药效试验(于云南省玉溪市开展):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64.44-2012》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64.44-2012》规定的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调查5点,每点调查1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片叶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病斑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总叶片数、各级病叶数。
分级方法:
0级:全株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20%;
5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1%~50%;
7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1%~80%;
9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81%以上。
表26 化合物I与络氨铜复配对烟草野火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烟草野火病时,化合物I与络氨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络氨铜对烟草野火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9%以上,持效期较长。
大姜姜瘟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省安丘市开展):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64.31-201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64.31-2010》规定的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调查5点,每点调查10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和肉质茎症状,记录调查总株数、各级病株数。
分级方法:
0级:全株无病;
1级:10%以下叶片轻微变黄,肉质茎无明显症状;
3级:11%~30%叶片变黄,叶缘稍卷,肉质茎出现水渍状斑;
5级:31%~50%叶片变黄,叶缘卷曲,植株矮化,肉质茎部分腐烂;
7级:51%以上叶片枯黄,植株萎蔫,肉质茎大部分腐烂;
9级:植株枯死,肉质茎腐烂或仅留丝状维管束。
试验小区如果发生其他叶、茎部病害,也应调查记载说明。
表27 化合物I与松脂酸铜复配对大姜姜瘟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大姜姜瘟病时,化合物I与松脂酸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松脂酸铜对大姜姜瘟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5%以上,持效期较长。
番茄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省安丘市开展):
试验方法:在初见病株时喷雾,颗粒剂在初见病株时撒施,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全部植株,记录总株数和病株数。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28 化合物I与柠檬酸铜复配对番茄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番茄溃疡病时,化合物I与柠檬酸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柠檬酸铜对番茄溃疡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3%以上,持效期较长。
猕猴桃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四川省蒲江县开展):
试验方法:在发芽前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第二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株调查20个枝条,计算防治防效。
表29 化合物I与乙酸铜复配对猕猴桃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
/>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时,化合物I与乙酸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乙酸铜对猕猴桃溃疡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8.6%以上,持效期较长。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省鱼台市开展):
试验方法:在初见病株时喷雾,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取样调查,每点调查50株植株,记录病级指数。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30 化合物I与四氨合铜复配对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时,化合物I与四氨合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四氨合铜对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6.4%以上,持效期较长。
梨火疫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新疆库尔勒开展):
试验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调查5点,每点调查10株,每株调查10个枝条。记录调查总株数、各级病株数。
表31 化合物I与硝基腐殖酸铜复配对梨火疫病大田药效试验
/>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梨火疫病时,化合物I与硝基腐殖酸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硝基腐殖酸铜对梨火疫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5.3%以上,持效期较长。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济南开展):
试验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调查5点,每点调查10株,每株调查20个叶片。记录调查总叶数、各级病叶数。
表32 化合物I与绿乳铜复配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时,化合物I与绿乳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绿乳铜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6.5%以上,持效期较长。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广西玉林开展):
试验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叶面喷雾,根部灌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全部植株。记录调查总株数和病株数。
表33 化合物I与碱式硫酸铜复配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木薯细菌性枯萎病时,化合物I与碱式硫酸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碱式硫酸铜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7.3%以上,持效期较长。
果树细菌性根癌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烟台开展):
试验方法:在初见病株时灌根,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为4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全部植株,记录总株数和病株数。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34 化合物I与氧化亚铜复配对果树细菌性根癌病大田药效试验
/>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果树细菌性根癌病时,化合物I与氧化亚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氧化亚铜对果树细菌性根癌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6.8%以上,持效期较长。
柑橘黄龙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广西武鸣开展)
试验方法:在初见病株时叶面喷雾,根部灌根,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全部植株,记录总株数和病株数。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35 化合物I与混合氨基酸铜复配对柑橘黄龙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柑橘黄龙病时,化合物I与混合氨基酸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混合氨基酸铜对柑橘黄龙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7.2%以上,持效期较长。
甘薯茎腐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济南开展)
试验方法:在初见病株时喷雾,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全部植株,记录总株数和病株数。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36 化合物I与琥胶肥酸铜复配对甘薯茎腐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甘薯茎腐病时,化合物I与琥胶肥酸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琥胶肥酸铜对甘薯茎腐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7%以上,持效期较长。.
烟草青枯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济南开展):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64.49-201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株时灌根,颗粒剂在初见病株时撒施,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为4次。
调查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64.49-201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方法,每点固定调查5株-10株,记录调查总株数及各级病株数。以株为单位分级调查。
0级:全株无病。
1级:茎部偶有褪绿斑,或病侧1/2以下叶片凋萎;
3级:茎部有黑色条斑.但不超过茎高1/2,或病侧1/2-2/3叶片凋萎;
5级:茎部黑色条斑超过茎高1/2,但未到达茎顶部,或病侧2/3以上叶片凋萎;
7级:茎部黑色条斑到达茎顶部,或病株叶片全部凋萎;
9级:病株基本枯死。
表37 化合物I与硫酸铜复配对烟草青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烟草青枯病时,化合物I与硫酸铜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硫酸铜对烟草青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7.4%以上,持效期较长。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包含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杀菌组合物,其中化合物I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化合物II为喹啉铜、噻菌铜、氢氧化铜、四氨合铜、王铜、硫酸铜钙、络氨铜、硫酸铜、氧化亚铜、绿乳铜、波尔多液、松脂酸铜、琥珀酸铜、壬菌铜、噻森铜、硝基腐殖酸铜、柠檬酸铜、琥胶肥酸铜、混合氨基酸铜、碱式硫酸铜、咪唑喹啉铜、乙酸铜中的一种;
化合物I与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80~1 : 1~8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60~1 : 1~6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化合物I和噻森铜的质量比为50~1 :1~50;
化合物I和氢氧化铜的质量比为50~1 : 1~50;
化合物I和壬菌铜的质量比为50~1 : 1~50;
化合物I和咪唑喹啉铜的质量比为50~1 : 1~50;
化合物I和波尔多液的质量比为50~1 : 1~50;
化合物I和王铜的质量比为50~1 : 1~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化合物I和硫酸铜钙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琥珀酸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络氨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松脂酸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柠檬酸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乙酸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四氨合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硝基腐殖酸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绿乳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碱式硫酸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氧化亚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混合氨基酸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琥胶肥酸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化合物I和硫酸铜的质量比为30~1:1~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化合物I和硫酸铜钙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琥珀酸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络氨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松脂酸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柠檬酸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乙酸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四氨合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硝基腐殖酸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绿乳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碱式硫酸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氧化亚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混合氨基酸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琥胶肥酸铜的质量比为3:1-1:5;
化合物I和硫酸铜的质量比为3:1-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计,所述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在杀菌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1~9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制备成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2%~3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含有稳定剂、崩解剂、抗冻剂、粘结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制作成水分散粒剂、可分散液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种衣剂、乳油、颗粒剂。
13.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病原菌及其引起的农业病害的用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细菌及细菌引起的植物细菌性病害。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软腐病、大白菜黑腐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芝麻角斑病、西/甜瓜果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茄科青枯病、桑青枯病、花生青枯病、大姜姜瘟病、番茄/辣椒细菌性斑点病、辣椒细菌性叶斑病、马铃薯黑胫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小麦黑颖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大豆细菌性疫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芒果角斑病、柑橘溃疡病、桃树细菌性穿孔病、向日葵茎腐病、桃流胶病、梨火疫病、梨锈水病、果树细菌性根癌病、马铃薯环腐病、菜豆萎蔫病、小麦白叶条斑病、马铃薯疮痂病、番茄溃疡病、美国冬青叶疫病、黄瓜霜霉病、黄瓜靶斑病、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
16.一种防治病原菌及其引起的农业病害的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杀菌组合物施用于存在病害的植物上。
CN202111250339.3A 2020-10-26 2021-10-26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和铜制剂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Active CN1144679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8268 2020-10-26
CN202011158268X 2020-10-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7967A CN114467967A (zh) 2022-05-13
CN114467967B true CN114467967B (zh) 2023-08-25

Family

ID=81381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50339.3A Active CN114467967B (zh) 2020-10-26 2021-10-26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和铜制剂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67967B (zh)
WO (1) WO20220894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38808B (zh) * 2022-06-24 2023-05-26 贵州大学 一种厚朴碱与荷叶碱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6369086B (zh) * 2023-05-25 2024-01-19 浙江石原金牛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杨梅凋萎病病害防治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28204A (ja) * 1990-09-20 1992-04-28 Hokko Chem Ind Co Ltd 農園芸用殺菌剤
WO2012124308A1 (ja) * 2011-03-15 2012-09-20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農園芸用殺菌剤組成物
JP2015044791A (ja) * 2013-07-29 2015-03-12 クミアイ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農園芸用有害生物防除剤及び有害生物の防除方法
CN109942488A (zh) * 2019-04-04 2019-06-28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0551124A (zh) * 2019-06-14 2019-12-10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诺酮类化合物或其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0938045A (zh) * 2018-09-21 2020-03-31 刘力 广谱杀菌无公害促生长新化合物及其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28204A (ja) * 1990-09-20 1992-04-28 Hokko Chem Ind Co Ltd 農園芸用殺菌剤
WO2012124308A1 (ja) * 2011-03-15 2012-09-20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農園芸用殺菌剤組成物
CN103442571A (zh) * 2011-03-15 2013-12-11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农业园艺用杀菌剂组合物
JP2015044791A (ja) * 2013-07-29 2015-03-12 クミアイ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農園芸用有害生物防除剤及び有害生物の防除方法
CN110938045A (zh) * 2018-09-21 2020-03-31 刘力 广谱杀菌无公害促生长新化合物及其组合物
CN109942488A (zh) * 2019-04-04 2019-06-28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0066245A (zh) * 2019-04-04 2019-07-30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0551124A (zh) * 2019-06-14 2019-12-10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诺酮类化合物或其农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0563645A (zh) * 2019-06-14 2019-12-13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89446A1 (zh) 2022-05-05
CN114467967A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67967B (zh)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和铜制剂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CN101658178A (zh) 一种增效杀虫组合物
CN10432255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191931B (zh) 一种农用增效剂与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组合物
CN102318612B (zh) 含肟菌酯和己唑醇的农药组合物
CN110558333A (zh) 金龟子绿僵菌和氰氟虫腙杀斜纹夜蛾的组合物
CN114467947B (zh)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522010B (zh) 一种含有腈吡螨酯和联苯肼酯的增效杀螨组合物
CN104738066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10558332A (zh) 一种含解淀粉芽孢杆菌b1126的协同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8208015B (zh) 一种农药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267928A (zh) 一种含有溴硝醇的杀菌组合物
CN105409992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372528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和乙蒜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886122B (zh) 含毒氟磷和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复配组合物及杀菌剂
CN110973147B (zh) 一种用于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和杀菌剂
CN107232217B (zh) 一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0999922A (zh) 一种含补骨脂种子提取物的农药组合物
CN111165503A (zh) 一种含氟噁唑酰胺和鱼藤酮的农药组合物
CN105076152B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477199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946871B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467949B (zh)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9662097B (zh) 一种防治柑橘溃疡病的农药组合物
CN111937896B (zh) 一种含双三氟虫脲的杀虫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