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7949B -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7949B
CN114467949B CN202011158283.4A CN202011158283A CN114467949B CN 114467949 B CN114467949 B CN 114467949B CN 202011158283 A CN202011158283 A CN 202011158283A CN 114467949 B CN114467949 B CN 1144679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composition
leaf
test
day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582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67949A (zh
Inventor
迟会伟
赵宝修
韩君
刘杰
刘振邦
牛纪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TED PESTICID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5828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679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67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7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67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79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01N43/4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condensed with carbocyclic r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复配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组合物包括有效活性成分,所述有效活性成分包括化合物I和化合物II,所述化合物I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所述化合物II为杀菌剂和杀虫剂中的一种。本发明的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提高防治效果;2)扩大杀菌杀虫谱,田间病害多混合发生,化合物I和化合物II混用可兼防作物病害以及虫害,病虫兼防、效果更佳;3)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混配使用延缓病原菌和害虫抗药性的产生;4)降低施药量,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复配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生面积逐年增长,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随着农药市场的不断发展,探究更经济、安全及市场前景更好的取代药已被广泛关注。农药复配已成为防治病虫害和抗药性产生的重要的方式,目前市场上的农药以复配制剂居多,复配不仅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还可以起到增效的作用。复配比起单剂而言,扩大了杀菌谱。
但是现阶段,农民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加大用药量或者随意混配另一种药剂,这种不科学用药,不仅达不到增效作用,反而导致农药的浪费、残留超标、污染环境、导致病菌对农药产生抗性等问题。因此,亟需研制一种针对农业病害和虫害兼防的药剂,能达到扩大防治对象范围、降低用药量、延缓抗性产生的效果。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长期连续单一的使用同一种药剂,病原菌和害虫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增加,加剧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与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杀菌剂品种和杀虫剂品种进行复配,是延缓病原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扩大杀菌谱、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有效途径。但如何进行复配,使得各药物之间产生协同而非拮抗作用是一大难点。
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化学名称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其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尤其对细菌活性突出,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均表现出优秀的活性。对多种作物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黄瓜角斑病、西瓜果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番茄青枯病、马铃薯黑胫病、芒果角斑病、柑橘溃疡病、桃树细菌性穿孔病、马铃薯疮痂病、瓜类霜霉病、黄瓜靶斑病、棉花立枯病、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等均具有较好活性。
杀菌剂和杀虫剂为目前防治病原菌和虫害的常用药剂,但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均不同程度出现抗性,防效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所述有效成分包括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其中,所述化合物I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所述化合物II为杀菌剂和杀虫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化合物I和所述化合物II的混合使用可以形成增效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包括化合物I和化合物II,二者的混合使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互补作用,利用病菌作用位点的不同,作用机理的不同,复配可对病原菌和虫害多位点作用,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延缓抗药性的产生,还可以降低成本。
本发明采取以下方案:
一种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有效活性成分,所述有效活性成分包括化合物I和化合物II,所述化合物I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所述化合物II为杀菌剂和杀虫剂中的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杀菌剂可以选自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杀虫剂可以选自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氯化烟酰类和其他杀虫剂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杀菌剂选自氟醚菌酰胺、氟噻唑吡乙酮、烯酰吗啉、霜霉威盐酸盐、霜脲氰、吡唑醚菌酯、嘧霉胺、腐霉利、乙霉威、啶酰菌胺、氟吡菌酰胺、噻呋酰胺、苯丙烯氟噻唑、氟唑菌酰胺、氟唑菌酰羟胺、氟茚唑菌胺、吡唑萘菌胺、联苯吡菌胺、异丙噻菌胺、异噻菌胺、吡噻菌胺、三环唑、稻瘟灵、稻瘟酰胺、苯菌酮、多菌灵、氟啶胺、咯菌腈、氟环唑、嘧菌酯、肟菌酯、啶氧菌酯、烯肟菌脂、丁香菌酯、戊环唑、联苯三唑醇、糠菌唑、环丙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氟环唑、乙环唑、腈苯唑、氟喹唑、氟硅唑、粉唑醇、己唑醇、亚胺唑、种菌唑、叶菌唑、腈菌唑、戊菌唑、丙环唑、硅氟唑、戊唑醇、氟醚唑、三唑酮、三唑醇、灭菌唑、醚菌酯、苯醚菌酯、嘧菌胺、醚菌胺、肟嘧菌胺、嘧螨酯、氟嘧菌酯、唑菌胺酯、苯氧菌胺、氯氟醚菌唑、四氟醚唑、麦穗宁、硫菌灵、甲基硫菌灵、苯酰菌胺、戊菌隆、麦锈灵、氟酰胺、灭锈胺、甲呋酰胺、萎锈灵、氧化萎锈灵、戊苯吡菌胺、氰霜唑、吲唑磺菌胺、乐杀螨、三苯基乙酸锡、三苯锡氯、硅噻菌胺、辛唑嘧菌胺、敌磺钠、嘧菌环胺、嘧菌胺、灭瘟散、乙烯菌核利、敌瘟磷、异稻瘟净、吡菌磷、地茂散、氯硝胺、五氯硝基苯、四氯硝基苯、甲基立枯磷、土菌灵、硫菌威、氟吗啉、双炔酰菌胺、环丙酰菌胺、双氯氰菌胺、双氯氰菌胺、噻酰菌胺、福美铁、代森锰锌、代森锰、代森联、丙森锌、福美双、代森锌、福美锌、克菌丹、敌菌丹、灭菌丹、百菌清、苯氟磺胺、甲苯氟磺胺和敌菌灵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杀虫剂选自腈吡螨酯、螺螨酯、唑螨酯、氰氟虫腙、乙螨唑、乙唑螨腈、甲氧虫酰肼、环丙双虫酯、高效氟氯氢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氟啶虫胺腈、乙基多杀菌素、吡丙醚、吡蚜酮、氟啶虫酰胺、四螨嗪、炔螨特、虫螨腈、灭蝇胺、哒螨灵、螺虫乙酯、哒螨灵、丁氟螨酯、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乙酰甲胺磷、甲拌磷、马拉硫磷、毒死蜱、乐果、氧乐果、敌敌畏、特丁磷、二嗪磷、杀螟硫磷、杀扑磷、丙溴磷、喹硫磷、丁基嘧啶磷、噻唑磷、灭线磷、久效磷、三唑磷、硫线磷、乙硫磷、亚砜磷、亚胺硫磷、磷虫威、吡氟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顺式氯氰菊酯、S-氰戊菊酯、七氟菊酯、氟氯氰菊酯、己体氯氰菊酯、醚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氟胺氰菊酯、甲氰菊酯、杀螨菊酯、乙氰菊酯、溴氟醚菊酯、氟氰戊菊酯、四溴菊酯、γ-氯氟氰菊酯、丙氟菊酯、甲氧苄氟菊酯、四氟醚菊酯、甲蔡威、灭多威、克百威、涕灭威、硫双威、丙硫克百威、丁硫克百威、杀线威、甲硫威、仲丁威、苯氧威、苯硫威、抗蚜威、恶虫威、棉铃威、伐虫脒、异丙威、呋线威、灭杀威、乙硫苯威、残杀威、杀螟丹、杀虫双、杀虫单、多噻烷、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噻虫胺、呋虫胺、阿维菌素、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弥拜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埃玛菌素)、杀虫磺、杀虫环、虱螨脲、氟虫脲、除虫脲、氟酰脲、氟苯脲、氟啶脲、杀铃脲、氟铃脲、灭幼脲、杀虫隆、伏虫隆、定虫隆、啶蜱脲、硫丹、三氯杀螨醇和双丙环虫酯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80~1:1~8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50~1:1~5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30~1:1~3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以所述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计,所述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在杀菌组合物中的质量之和为1~80%,优选为5~50%,例如5%、8%、10%、13%、15%、18%、20%、24%、30%、35%、38%、42%、45%、50%、55%、60%、65%、68%、75%、80%、85%、9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可制备成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制剂中有效活性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中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有效活性成分,优选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有效活性成分,优选为10%~7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中还包括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等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有效活性成分与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等中的至少一种混合,制备得到所述组合物。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制剂,所述组合物可以制作成各种剂型,优选地,所述剂型包括水分散粒剂、可分散液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乳油、颗粒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 1%~80%,化合物II 1%~80%,分散剂1%~12%,润湿剂1%~8%,余量为填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 1%~80%,化合物II 1%~80%,分散剂1%~12%,润湿剂1%~8%,余量为填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增稠剂0.1%~12%,抗冻剂0.1%~8%,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有机溶剂1%~60%,乳化剂1%~12%,抗冻剂0.1%~8%,消泡剂0.01%~2%,增稠剂0.1%~2%,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悬浮种衣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 1%~50%,化合物II 1%~50%,分散剂2-10%,抗冻剂0.1-5%,消泡剂0.1%~5%,增稠剂0.1%~5%,成膜剂1-10%,防腐剂0.1-5%,抗冻剂0.1-5%,着色剂0.1-5%,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乳油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乳化剂1%~12%,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有机溶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颗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0.5%~10%,化合物II 0.5%~10%,分散剂1%~12%,润湿剂1%~10%,粘结剂0.1%~8%,余量为填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 1%~50%,化合物II 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0%,分散剂2%~10%,有机溶剂1%~10%、乳化剂1%~7%,pH调节剂0.1%~5%,消泡剂0.01%~2%,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 1%~50%,化合物II 1%~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分散剂1%~12%,润湿剂1%~8%,有机溶剂1%~15%,乳化剂1%~8%,消泡剂0.01%~2%,增稠剂0.1%~2%,pH调节剂0.1%~5%,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1%~50%,化合物II 1%~50%,有机溶剂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去离子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组合物制成可分散液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化合物I 1%~50%,化合物II 1%~50%,乳化剂1-30%,抗冻剂1%~10%,稳定剂0.1%~5%,余量为有机溶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乳化剂可以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木质素磺酸钠、农乳、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醋、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醋聚氧乙烯醚、斯盘-80、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吐温-2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N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分散剂可以选用:聚甲基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甘油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木质素磺酸钠、烷基苯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羊毛脂醇、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聚氧乙烯山梨聚糖脂肪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润湿剂可以选用:三硅氧烷聚氧乙烯醚,N-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酰基肌氨酸钠、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异辛醇琥珀酸醋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萘磺酸钠、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十二烷基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粘结剂可以选用:黄原胶、淀粉、明胶、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增稠剂可以选用:硅酸镁铝、聚乙酸乙烯酯、黄原胶、明胶、阿拉伯胶、聚乙烯醇、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消泡剂可以选用:正-辛醇、硅酮、硅油、二甲基硅油、磷酸丁醋、磷酸异丁醋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抗冻剂可以选用:丙二醇、乙二醇、丙三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稳定剂可以选用:环氧氯丙烷、丁基缩水甘油醚、亚磷酸三苯酯、N-大豆油基三亚甲基二胺、二烷基丁二酸醋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填料包括固体填料和/或液体填料,其中,所述固体填料可以选用:滑石粉、高岭土、凹凸棒土、硅藻土、白炭黑、膨润土、蒙脱石、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液体填料可以选用大豆油、蓖麻油、矿物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有机溶剂可以选用:乙酸乙酯、丙酮、异丙醇、2,2,2-三氟乙醇、碳酸丙烯酯、苯、甲苯、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二氯甲烷、环己烷、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油(150#溶剂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供如上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化合物I、化合物II与助剂进行混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助剂选自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等中的至少一种混合,制备得到所述组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业病害和虫害的用途。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的组合物在防治瓜类霜霉病、黄瓜靶斑病、瓜类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灰霉病、棉花立枯病、黄瓜白粉病、黄瓜炭疽病、瓜类黑星病、水稻稻瘟病、水稻白叶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橘疮痂病、柑橘溃疡病、芒果角斑病等病害以及防治蓟马、蚜虫、红蜘蛛、棉铃虫、跳甲、菜青虫、介壳虫、粉虱、欧洲玉米螟、春尺蠖、柳春蛾、小菜蛾、绿盲蝽、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豆荚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苹果蠹蛾与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根蛆、根蝽、根蚜、拟地甲、蟋蟀、根蚧、根叶甲、根天牛、桃小食心虫、根象甲和白蚁等害虫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治农业病害和虫害的方法,包括将如上组合物施用于存在病害和虫害的植物上。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混合,然后兑水混匀配成所需浓度,可以以任何方式施用于作物上,例如喷施、植株根部灌施、涂抹等。具体应用时,也可以与其它药剂如生长调节剂、土壤调节剂、除草剂、杀线虫剂等混合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1)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提高防治效果;2)扩大杀菌杀虫谱,田间病害多混合发生,化合物I和化合物II混用可兼防作物病害以及虫害,病虫兼防、效果更佳;3)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混配使用延缓病原菌和害虫抗药性的产生;4)降低施药量,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下列实施例仅为示例性地说明和解释本发明,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涵盖在本发明旨在保护的范围内。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本发明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制剂制备例:
制备例1:10%可湿性粉剂
将上述材料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成品。
制备例2:10%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粉料,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成品。
制备例3:50%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粉料,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成品。
制备例4:30%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粉料,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成品。
制备例5:20%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后得到成品。
制备例6:25%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后得到成品。
制备例7:50%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后得到成品。
制备例8:15%悬浮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后得到成品。
制备例9:50%乳油
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使其溶解为均匀油相;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制备例10:12%乳油
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使其溶解为均匀油相;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制备例11:15%水乳剂
按配方要求,以水为介质,将以上原料加入到配料釜中,经高速剪切机混合均匀制成水乳剂,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制备例12:20%水乳剂
按配方要求,以水为介质,将以上原料加入到配料釜中,经高速剪切机混合均匀制成水乳剂,经检验合格后,进行计量分装即成品。
制备例13:1%颗粒剂
按配方比例将各组分充分混合,粉碎,加水润湿后再充分搅拌均匀,再用螺杆挤压造粒机造粒,干燥后过筛,即得成品。
制备例14:60%水分散粒剂
将有效活性成分及各种助剂等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到粉料,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得到成品。
制备例15:40%可湿性粉剂
将上述材料按比例粗粉碎后进入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经气流粉碎后即制得成品。
制备例16:50%悬浮种衣剂
将润湿剂、分散剂、防腐剂、消泡剂、去离子水均质,均质完成后加入有效成分、着色剂进行砂磨,期间检测粒径,粒径达标后停止砂磨,砂磨完成后加入增稠剂、抗冻剂、成膜剂进行均质,均质完成后检测、灌装、包装。
制备例17:30%悬浮种衣剂
/>
将润湿剂、分散剂、防腐剂、消泡剂、去离子水均质,均质完成后加入有效成分、着色剂进行砂磨,期间检测粒径,粒径达标后停止砂磨,砂磨完成后加入增稠剂、抗冻剂、成膜剂进行均质,均质完成后检测、灌装、包装。
二、试验含化合物I的组合物对病害的防治作用研究(室内毒力测定)
1、细菌毒力测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6.16-2008,病原细菌毒力测定,以黄瓜角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橘溃疡病、芒果角斑病为试验材料,采用离体浑浊度法对化合物I、化合物II及其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
测定方法:
先将供试药剂(包括化合物I、化合物II)用合适的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配制成7个浓度梯度(化合物I:1.0、2.0、4.0、8.0、16.0、32.0、64.0μg/mL等7个浓度梯度;化合物II:1.0、2.0、4.0、8.0、16.0、32.0、64.0μg/mL等7个浓度梯度),将供混配的化合物I、化合物II分别按其EC50值剂量按质量比例分别设置1系列个配比,按不同配比配制成最终质量浓度(指化合物I、化合物II的总质量)为1.0、2.0、4.0、8.0、16.0、32.0、64.0μg/mL7个系列浓度,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NB(营养肉汤,每升中含有10g蛋白胨、3g牛肉浸粉和5g氯化钠)培养液等量分装至试管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试管中,充分摇匀,然后分别等量加入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悬液,每处理重复4次。混匀后,放于25℃振荡培养箱黑暗培养,待对数生长期测量OD值。取有效的4个重复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抑制率,将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SR=EC50(理论值)/EC50(实测值)
EC50(理论值)=(a+b)/[(a/A的EC50)+(b/B的EC50)
式中:A为化合物I,B为化合物II;a、b分别为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在杀菌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a、b分别为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
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以化合物I与化合物II为有效成分,采用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实施例1:为验证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黄瓜角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不同配比对黄瓜角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表1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黄瓜角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2:为验证化合物I和氟噻唑吡乙酮不同配比用量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氟噻唑吡乙酮不同配比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2化合物I和氟噻唑吡乙酮单剂及其混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2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氟噻唑吡乙酮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3:为验证化合物I和嘧菌环胺不同配比用量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嘧菌环胺不同配比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3化合物I和嘧菌环胺单剂及其混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3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嘧菌环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4:为验证化合物I和嘧霉胺不同配比用量对柑橘溃疡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嘧霉胺不同配比对柑橘溃疡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4化合物I和嘧霉胺单剂及其混剂对柑橘溃疡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4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嘧霉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5:为验证化合物I和烯酰吗啉不同配比用量对芒果角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烯酰吗啉不同配比对芒果角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5化合物I和烯酰吗啉单剂及其混剂对芒果角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5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烯酰吗啉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芒果角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6:为验证化合物I和丙硫菌唑不同配比用量对黄瓜角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丙硫菌唑不同配比对黄瓜角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6化合物I和丙硫菌唑单剂及其混剂对黄瓜角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6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丙硫菌唑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7:为验证化合物I和吡唑醚菌酯不同配比用量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吡唑醚菌酯不同配比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7化合物I和吡唑醚菌酯单剂及其混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7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吡唑醚菌酯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2、真菌毒力测定
测定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6.2-2006,先将供试药剂(包括化合物I、化合物II)用合适的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配制成7个浓度梯度(化合物I:1.0、2.0、4.0、8.0、16.0、32.0、64.0μg/mL等7个浓度梯度;化合物II:1.0、2.0、4.0、8.0、16.0、32.0、64.0μg/mL等7个浓度梯度),将供混配的化合物I、化合物II分别按其EC50值剂量按质量比例设置一系列个配比,按不同配比配制成最终质量浓度(指化合物I、化合物II的总质量)为1.0、2.0、4.0、8.0、16.0、32.0、64.0μg/mL 7个系列浓度,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PDA培养基(每升中含有6g马铃薯浸粉、20g葡萄糖和20g琼脂)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处理不少于3个重复。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观察并用卡尺量菌落直径(须十字交叉量取两次,用其平均数)并做记录统计。如果发现有污染必须进行重复试验。最后进行活性初筛结果计算。结果以抑制率表示,具体公式如下:根据调查结果,按公式(1)、(2)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公式(1):D=D1-D2
式中:D——菌落增长直径;D1——菌落直径;D2——菌饼直径。
公式(2):I=(D0-Dt)/D0×100
式中:I——菌丝生长抑制率;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接入菌饼后,放于25℃振荡培养箱黑暗培养,待对照菌丝长满2/3平皿时,用卡尺量菌落直径(须十字交叉量取两次,用其平均数),取有效的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抑制率。将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
盆栽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选取生长势均匀、每盆幼苗数量一致的幼苗,每个处理选用5盆供试苗。将病原菌按照一定浓度,均匀接种于供试幼苗上,接种后培养至幼苗出现轻微发病后,进行药剂处理,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大约5mL。喷药后,将幼苗置于适宜温度、适宜湿度条件下培养,待对照组发病至一定程度后,按照病原菌的发病分级标准调查整株叶片的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SR=EC50(理论值)/EC50(实测值)
EC50(理论值)=(a+b)/[(a/A的EC50)+(b/B的EC50)
式中:A为化合物I,B为化合物II;a、b分别为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在杀菌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以化合物I与化合物II为有效成分,采用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实施例8:为验证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黄瓜霜霉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不同配比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8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黄瓜霜霉病菌毒力测定结果(盆栽)
由表8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9:为验证化合物I和腐霉利不同配比用量对黄瓜白粉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腐霉利不同配比对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9化合物I和腐霉利单剂及其混剂对黄瓜白粉病菌毒力测定结果(盆栽)
/>
由表9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腐霉利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10:为验证化合物I和嘧菌环胺不同配比用量对黄瓜灰霉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嘧菌环胺不同配比对黄瓜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10化合物I和嘧菌环胺单剂及其混剂对黄瓜灰霉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0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嘧菌环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11:为验证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水稻纹枯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不同配比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11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水稻纹枯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
由表11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氟醚菌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12:为验证化合物I和霜霉威盐酸盐不同配比用量对黄瓜靶斑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霜霉威盐酸盐不同配比对黄瓜靶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12化合物I和霜霉威盐酸盐单剂及其混剂对黄瓜靶斑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表12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霜霉威盐酸盐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黄瓜靶斑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13:为验证化合物I和稻瘟酰胺不同配比用量对稻瘟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化合物I和稻瘟酰胺不同配比对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按照表内重量百分比配成相应浓度,进行室内抑菌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13化合物I和稻瘟酰胺单剂及其混剂对稻瘟病菌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3结果可知,化合物I和稻瘟酰胺不同配比用量混配对稻瘟病菌的抑制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三、大田药效实施例
为了明确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单用和混用对黄瓜霜霉病、黄瓜灰霉病菌、黄瓜靶斑病、水稻纹枯病、棉花立枯病、稻瘟病、黄瓜角斑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以及蓟马、蚜虫、红蜘蛛、粉虱、小菜蛾、朱砂叶螨、菜青虫、叶蝉、蛴螬、美洲斑潜蝇、红蜘蛛和桃小食心虫等虫害的防治效果,在国内不同地区开展了多次药效试验。
黄瓜霜霉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聊城冠县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6-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6-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每小区随机取4点调查,每点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
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下述各实施例中的试剂的制备方法如上述制备例1-17所示,示例性地,实施例1的10%化合物I·氟醚菌酰胺可湿性粉剂的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其中化合物II选自氟醚菌酰胺,同理,其他的实施例的制备参考上述制备例1-17。
下述各对比例中的试剂的制备方法同样如上述制备例1-17所示,只是其中的活性组分的含量可能会有所不同,相应的,制剂中的填料、有机溶剂或水将组分补齐至100%。例如,对照药剂的10%化合物I水分散粒剂的制备方法参照制备例2,其中10%化合物I替换制备例2中的5%化合物I和5%化合物II,若存在含量的差异,通过填料来填补。又例如,对照药剂的50%氟醚菌酰胺水分散粒剂的制备方法参照制备例3,其中50%氟醚菌酰胺替换制备例1中的35%化合物I和15%化合物II,若存在含量的差异,通过填料来填补。
表14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对黄瓜霜霉病大田药效试验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由表14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霜霉病,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防治黄瓜霜霉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6.5%以上,持效期较长。
棉花立枯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聊城冠县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15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对棉花立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15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棉花立枯病,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复配胺防治棉花立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7.8%以上,持效期较长。
水稻纹枯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江苏南京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0-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0-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分级方法:0级:全株无病;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一片叶);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表16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对水稻纹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16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时,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80.1%以上,持效期较长。
稻瘟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江西省吉安县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9-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9-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取50株,每株调查旗叶以旗叶以下两片叶。苗叶瘟(以株为单位)分级方法:0级:无病;1级:每株病斑2个以下;3级:每株病斑3~5个;5级:每株病斑6~8个;7级:每株病斑9个以上;9级:病斑布满,叶片枯萎。
表17化合物I与三环唑复配对稻瘟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17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稻瘟病时,化合物I与三环唑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和三环唑复配防治稻瘟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8.6%以上,持效期较长。
黄瓜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济南市桑梓店镇耿庄村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10-2004》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10-2004》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对角线3点取样,每点5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
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表18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对黄瓜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18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角斑病时,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防治黄瓜角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5%以上,持效期较长。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江西省吉安县开展):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05-2004》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05-2004》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5点平行取样,每点25丛,以每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
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表19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19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时,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氟醚菌酰胺复配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5%以上,持效期较长。
黄瓜灰霉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潍坊市昌乐县开展):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8-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8-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2~3株,调查每株的全部叶片及全部果实。
叶部被害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斑;1级:单叶片有病斑3个;3级:单叶片有病斑4~6个;5级:单叶片有病斑7~10个;7级:单叶片有病斑11~20个,部分密集成片;9级:单叶片有病斑密集占叶面积四分之一以上。
表20化合物I与啶酰菌胺复配对黄瓜灰霉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20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灰霉病时,化合物I与啶酰菌胺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啶酰菌胺复配防治黄瓜灰霉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7.2%以上,持效期较长。
黄瓜靶斑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潍坊市昌乐县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21化合物I与苯醚甲环唑复配对黄瓜靶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21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靶斑病时,化合物I与苯醚甲环唑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苯醚甲环唑复配防治黄瓜靶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5%以上,持效期较长。
黄瓜霜霉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聊城冠县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6-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6-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随机取4点调查,每点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
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表22化合物I与氟噻唑吡乙酮复配对黄瓜霜霉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22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霜霉病时,化合物I与氟噻唑吡乙酮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氟噻唑吡乙酮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7.8%以上,持效期较长。
水稻纹枯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江苏南京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0-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0-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分级方法:0级:全株无病;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一片叶);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表23化合物I与戊唑醇复配对水稻纹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23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时,化合物I与戊唑醇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戊唑醇复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1%以上,持效期较长。
稻瘟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江西省吉安县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9-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9-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取50株,每株调查旗叶以旗叶以下两片叶。苗叶瘟(以株为单位)分级方法:0级:无病;1级:每株病斑2个以下;3级:每株病斑3~5个;5级:每株病斑6~8个;7级:每株病斑9个以上;9级:病斑布满,叶片枯萎。
表24化合物I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稻瘟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24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稻瘟病时,化合物I与吡唑醚菌酯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吡唑醚菌酯复配防治稻瘟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8%以上,持效期较长。
黄瓜霜霉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聊城冠县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25化合物I与烯酰吗啉复配对黄瓜霜霉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25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霜霉病时,化合物I与烯酰吗啉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烯酰吗啉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2%以上,持效期较长。
黄瓜灰霉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潍坊市昌乐县开展):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8-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8-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2~3株,调查每株的全部叶片及全部果实。
叶部被害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斑;1级:单叶片有病斑3个;3级:单叶片有病斑4~6个;5级:单叶片有病斑7~10个;7级:单叶片有病斑11~20个,部分密集成片;9级:单叶片有病斑密集占叶面积四分之一以上。
表26化合物I与嘧霉胺复配对黄瓜灰霉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26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灰霉病时,化合物I与嘧霉胺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嘧霉胺复配防治黄瓜灰霉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2%以上,持效期较长。
水稻纹枯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江苏南京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0-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0-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分级方法:
0级:全株无病;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一片叶);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表27化合物I与噻呋酰胺复配对水稻纹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
由表27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时,化合物I与噻呋酰胺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噻呋酰胺复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8.5%以上,持效期较长。
黄瓜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济南市桑梓店镇耿庄村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10-2004》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10-2004》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对角线3点取样,每点5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
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表28化合物I与苯菌酮复配对黄瓜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28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角斑病时,化合物I与苯菌酮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苯菌酮复配防治黄瓜角斑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8.4%以上,持效期较长。
黄瓜霜霉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山东聊城冠县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6-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26-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每小区随机取4点调查,每点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每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百分率分级。
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表29化合物I与氟吡菌酰胺复配对黄瓜灰霉大田药效试验
/>
由表29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黄瓜灰霉病时,化合物I与氟吡菌酰胺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氟吡菌酰胺复配防治黄瓜灰霉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7.5%以上,持效期较长。
水稻白叶枯病大田药效试验(于江苏南京开展):
试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9-2000》规定施药方法,在初见病斑时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重复次数4次。
调查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0.19-2000》规定的调查方法,第2次施药后7天和14天调查防治效果。
白叶枯病病情普遍率(以目测分级):0级:无病;1级:零星发病或有中心病团;3级:发病面积占总面积四分之一左右;5级:发病面积占总面积三分之一左右;7级:发病面积占总面积二分之一左右;9级:发病面积占总面积四分之三以上。
表30化合物I与咯菌腈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30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时,化合物I与咯菌腈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咯菌腈复配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4%以上,持效期较长。
柑橘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于广西武鸣开展):
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103-2004)》规定施药方法,在始见开花之前第一次喷雾施药,出现病害后第二次喷雾施药。共施药两次,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成龄果树3株,重复次数4次。记录施药次数和每次施药日期及果树生育期。
调查方法: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103-2004)》规定调查方法,第二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的全部叶片,计算防治防效。
叶分级方法:0级:每叶有病斑1~5个;3级:每叶有病斑6~10个;5级:每叶有病斑11~15个;7级:每叶有病斑15~20个;9级:每叶有病斑21个以上;
表31化合物I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柑橘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31测定结果可知,在防治柑橘溃疡病时,化合物I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和单剂相比,在同等有效成分用量下,化合物I与吡唑醚菌酯复配防治柑橘溃疡病的7天防效和14天防效明显高于单剂。其中14天防效依然能达到79.5%以上,持效期较长。
柑橘溃疡病、柑橘蚜虫、红蜘蛛大田药效试验(于广西武鸣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32化合物I与螺虫乙酯复配对柑橘溃疡病大田药效试验
表33化合物I与螺虫乙酯复配对柑橘蚜虫、红蜘蛛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32和表33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柑橘溃疡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螺虫乙酯用量与螺虫乙酯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柑橘树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治效果高于螺虫乙酯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螺虫乙酯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桃细菌性穿孔病、桃树蚜虫、桃小食心虫大田药效试验(于泰安肥城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34化合物I与氟啶虫酰胺复配对桃细菌性穿孔病大田药效试验
/>
表35化合物I与氟啶虫酰胺复配对桃树蚜虫、桃小食心虫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34和表35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桃细菌性穿孔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氟啶虫酰胺用量与氟啶虫酰胺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桃树蚜虫、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高于氟啶虫酰胺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氟啶虫酰胺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黄瓜角斑病、黄瓜蓟马、美洲斑潜蝇大田药效试验(于济南市济阳区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36化合物I与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对黄瓜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表37化合物I与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对黄瓜蓟马、美洲斑潜蝇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36和表37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黄瓜角斑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乙基多杀菌素用量与乙基多杀菌素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黄瓜蓟马、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高于乙基多杀菌素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乙基多杀菌素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甘蓝软腐病、甘蓝小菜蛾、菜青虫大田药效试验(于济南市济阳区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38化合物I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复配对甘蓝软腐病大田药效试验
/>
表39化合物I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复配对甘蓝小菜蛾、菜青虫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38和表39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甘蓝软腐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同等用量下,组合物对甘蓝小菜蛾、菜青虫的防治效果高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茄子青枯病、茄子蓟马、朱砂叶螨大田药效试验(于济南市济阳区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40化合物I与虫螨腈复配对茄子青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表41化合物I与虫螨腈复配对茄子蓟马、朱砂叶螨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40和表41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茄子青枯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虫螨腈用量与虫螨腈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茄子蓟马、朱砂叶螨的防治效果高于虫螨腈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虫螨腈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甜瓜角斑病、甜瓜蓟马、烟粉虱大田药效试验(于济南市天桥区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42化合物I与噻虫嗪复配对甜瓜角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表43化合物I与噻虫嗪复配对甜瓜蓟马、烟粉虱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42和表43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甜瓜角斑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噻虫嗪用量与噻虫嗪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甜瓜蓟马、烟粉虱的防治效果高于噻虫嗪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噻虫嗪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花生青枯病、花生蚜虫、蛴螬大田药效试验(于济南市天桥区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44化合物I与噻虫胺复配对花生青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表45化合物I与噻虫胺复配对花生蚜虫、蛴螬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44和表45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花生青枯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噻虫胺用量与噻虫胺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花生蚜虫、蛴螬的防治效果高于噻虫胺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噻虫胺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水稻白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大田药效试验(于江西省吉安县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46化合物I与呋虫胺复配对水稻白叶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表47化合物I与呋虫胺复配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46和表47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呋虫胺用量与呋虫胺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效果高于呋虫胺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呋虫胺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西瓜果斑病、西瓜烟粉虱、蓟马大田药效试验(于潍坊市昌乐县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48化合物I与烯啶虫胺复配对西瓜果斑病大田药效试验
表49化合物I与烯啶虫胺复配对西瓜烟粉虱、蓟马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48和表49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西瓜果斑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烯啶虫胺用量与烯啶虫胺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西瓜烟粉虱、蓟马的防治效果高于烯啶虫胺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烯啶虫胺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番茄青枯病、番茄烟粉虱、蓟马大田药效试验(于济南市天桥区开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规定施药方法,病虫害初发期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施药。2次施药后7d,14d对每个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梢上全部叶片的病虫害,计算防治防效。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50化合物I与双丙环虫酯复配对番茄青枯病大田药效试验
表51化合物I与双丙环虫酯复配对番茄烟粉虱、蓟马大田药效试验
由表50和表51测定结果可知,当组合物中化合物I用量与化合物I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番茄青枯病防效高于化合物I单剂;当组合物中双丙环虫酯用量与双丙环虫酯单剂用量相同时,组合物对番茄烟粉虱、蓟马的防治效果高于双丙环虫酯单剂。说明化合物I与双丙环虫酯复配能够做到病虫兼防,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无不良影响。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有效活性成分,所述有效活性成分由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组成,所述化合物I为7-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2-甲氧基乙酯,所述化合物II为氟醚菌酰胺;所述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质量比为30~1: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以所述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计,所述化合物I与化合物II在杀菌组合物中的质量之和为1~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可制备成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液体制剂中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有效活性成分;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有效活性成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液体制剂中含有按重量计5%~50%的有效活性成分;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0%~70%的有效活性成分。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中还包括去离子水、有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稳定剂、粘结剂、抗冻剂、抗结剂、助悬剂、成膜剂、防腐剂、着色剂、高分子囊壁材料、pH调节剂或填料。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可以制作成各种剂型,所述剂型包括水分散粒剂、可分散液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乳油或颗粒剂。
8.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组合物在防治黄瓜角斑病、黄瓜霜霉病、水稻纹枯病、棉花立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害中的应用。
9.一种防治黄瓜角斑病、黄瓜霜霉病、水稻纹枯病、棉花立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害的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组合物施用于存在病害的植物上。
CN202011158283.4A 2020-10-26 2020-10-26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Active CN1144679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8283.4A CN114467949B (zh) 2020-10-26 2020-10-26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8283.4A CN114467949B (zh) 2020-10-26 2020-10-26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7949A CN114467949A (zh) 2022-05-13
CN114467949B true CN114467949B (zh) 2023-08-25

Family

ID=81470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58283.4A Active CN114467949B (zh) 2020-10-26 2020-10-26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6794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4650A (zh) * 2012-07-24 2012-10-31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氟醚菌酰胺复配杀菌剂
CN109942488A (zh) * 2019-04-04 2019-06-28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4650A (zh) * 2012-07-24 2012-10-31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氟醚菌酰胺复配杀菌剂
CN109942488A (zh) * 2019-04-04 2019-06-28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0066245A (zh) * 2019-04-04 2019-07-30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喹啉羧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7949A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85520C (en) A pesticide composition comprising tebuconazole and jinggangmycin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fusarium head blight, and a method wherein the pesticide composition is applied to cultivated grain crops
CN103749441A (zh) 一种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651524A (zh) 一种井冈霉素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复配制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5284821A (zh) 一种用于防治麦类赤霉病的含叶菌唑农药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467947B (zh)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467967B (zh)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和铜制剂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CN110547298B (zh) 小檗碱在植物灰霉病防治中作为杀菌增效剂的应用
CN102318612B (zh) 含肟菌酯和己唑醇的农药组合物
CN114467949B (zh)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64031A (zh) 一种含醚菌酯和春雷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08208015B (zh) 一种农药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488896B (zh) 含甲磺酰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15251064B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355298A (zh) 一种含环酰菌胺与抗生素类的杀菌组合物
CN108669080A (zh)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872154B (zh)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抗生素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N110973147B (zh) 一种用于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和杀菌剂
CN102224824B (zh) 一种含有苯醚菌酯和异菌脲的杀菌组合物
CN105076212A (zh) 一种含枯草芽孢杆菌和氰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12616850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与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5076152B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875674B (zh) 杀菌组合物
CN105961424A (zh) 一种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噻虫嗪复配悬浮种衣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19548A (zh) 一种嘧菌酯和三环唑复配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18856B (zh) 包含二氯噁菌唑和喹啉铜的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