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32217B - 一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32217B
CN107232217B CN201710621835.2A CN201710621835A CN107232217B CN 107232217 B CN107232217 B CN 107232217B CN 201710621835 A CN201710621835 A CN 201710621835A CN 107232217 B CN107232217 B CN 1072322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hongshengmycin
ester
sulfanilamide
composition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218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32217A (zh
Inventor
周超
宋敏
马冲
张勇
张田田
吴翠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Ta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Ta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71062183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322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232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322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322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322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10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01N47/18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containing a —O—CO—N<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thereof, directly attached to a heterocyclic or cycloaliphatic 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61,2-Diazoles; Hydrogenated 1,2-diazol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组合物包含组份有效活性成分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所述杀菌组合物中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量的为1%‑95%,优选10%‑80%。还可以含有农药学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料,剂型可以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乳油、水乳剂、水分散粒剂或微乳剂。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唑醚磺胺酯和中生菌素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复配可对病原菌多位点作用,协同增效,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抗性风险。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姜瘟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同时可用于防治也可防治小麦赤霉病、玉米丝黑穗病、黄瓜霜霉病等真菌性病害。

Description

一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组包含唑醚磺胺酯和中生菌素的杀菌剂组合物。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耕作和栽培制度的改变,作物病害发生程度逐年加重,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病害发生初期隐蔽性较强,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小,不容易被发现,但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暴发性,一旦温湿度适宜,短期内能快速扩散和传播,因此其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也是非常严重的。化学杀菌是病害防除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应用杀菌剂防治病害在挽回作物产量损失,提高农产品商品性和质量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唑醚磺胺酯是由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团队新近开发的一种新型绿色杀菌剂,对水稻重要病害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70%,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室内抑制中浓度可达13mg/L,防治效果高达100%,在作物病害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生菌素是一种农用抗生素类新型生物农药品种,是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Streptomyces lavendulae var.hainanensis new war.)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杀菌谱广,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菌体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肽键形成和错误氨基酸的掺入;引起真菌菌丝细胞内原生质的凝聚、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体的生长、直接杀死孢子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在应用杀菌剂防治作物病害的过程中,长期连续高剂量地使用单一品种或单一作用方式的化学杀菌剂,容易造成作物病害耐药和抗性演化等问题。杀菌剂化合物的合理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病害防治谱、提高防除效果、延缓病害耐药性和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优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尚未见到有将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进行复配使用并用于姜瘟病、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组包含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的杀菌剂组合物,实现对姜瘟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小麦赤霉病、玉米茎基腐病等真菌性病害的有效防除,扩大杀菌谱、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对作物安全性、解决病害抗药性等问题。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包括杀菌有效活性成分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重量比为1-100:1-100:,优选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的重量比为1-20:1-60,更优选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的重量比为1-10:1-30,在所限定的重量比的范围内,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混配取得协同增效的技术效果。
所述杀菌组合物中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量的1-95%,优选10-80%。通常,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包含1-95重量份的活性成分和5-99重量份的农药常规助剂。
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常规助剂可以为载体、表面活性剂等。
所述载体表示一种有机或无机、天然或合成的物质。它们有助于活性成分的施用,该载体一般是惰性的且必须是农业上可接受的,特别是被处理的植物所接受。载体可以是固体的,如陶土、天然或合成的硅酸盐、二氧化硅、树脂、蜡、固体肥料等;或者液体的,如水、醇类、酮类、石油馏分、芳烃或蜡烃、氯代烃、液化气等。
所述表面活性剂可包括乳化剂、分散剂或润湿剂,它可以是离子型或非离子型的。可提及的实例是聚丙烯酸的盐、木质素磺酸盐、苯酚磺酸或萘磺酸的盐、环氧乙烷与脂肪族醇或与脂族酸或与脂肪族胺与取代苯酚(特别是烷基苯酚或芳基苯酚)的聚合物、磺基琥珀酸盐、牛磺酸衍生物(特别是牛磺酸烷脂)及醇的磷酸酯或多羟乙基化的苯酚的磷酸酯、烷基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月桂基醚硫酸盐、脂肪醇硫酸盐,以及硫酸化十六-、十七-和十八烷醇以及硫酸化脂肪醇乙二醇醚,此外还有萘或萘磺酸与苯酚和甲醛的缩合物、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乙氧基化异辛基酚、辛基酚或壬基酚、烷基苯基聚乙二醇醚、三丁基苯基聚乙二醇醚、三硬脂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烷基芳基聚醚醇、醇和脂肪醇/氧化乙烯缩合物、乙氧基化蓖麻油、聚氧乙烯烷基醚、乙氧基化聚氧丙烯、月桂醇聚乙二醇醚缩醛、山梨醇酯、木素亚硫酸盐废液,以及蛋白质、变性蛋白、多糖(例如甲基纤维素)、疏水改性淀粉、聚乙烯醇、聚羧酸盐、聚烷氧基化物、聚乙烯胺、聚乙烯吡咯烷酮及其共聚物。至少需要一种表面活性剂存在,以有利于活性成分在水中的分散并有利于使它们能正确地施用于植物。
所述杀菌组合物也可含有各种其他的组分,如保护胶体、粘合剂、增稠剂、触变剂、渗透剂、稳定剂、螯合剂、染料、着色剂和聚合物。
所述杀菌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通常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物质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粘合剂、消泡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具体制剂为可湿性粉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悬浮剂、悬乳剂、乳油、水分散粒剂(干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将上述配方中原药、安全剂、溶剂、乳化剂加入母液调制釜中,制得均匀油相,将去离子水、抗冻剂等混合均匀注入产品调制釜中,经高速搅拌,混合均匀制成本发明组合物透明或半透明的微乳剂产品。
简而言之,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和现有技术的配方中常规使用的固体和液体添加剂混合。
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可通过喷雾、灌根的方法被施用于待处理植物叶片、根茎部,特别是对作物生长有害的病菌侵扰或易侵扰影响的部位上。经试验探究发现,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活性成分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之间存在显著增效作用。增效效果表现为施用量减少、更宽的病害防治谱、杀菌作用更快、更持久。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为环境友好型杀菌剂,在环境中易于降解,对当茬作物和后茬作物均安全。
(2)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特点,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特点,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做进一步阐述,但是不能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对本发明专利所做的一般性改动,都将等价落在本发明专利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试验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复配对病害的防治作用研究(室内毒力测定)
一、供试药剂:唑醚磺胺酯原药,中生菌素原药。中生菌素原药直接用水溶解配成10000μg/mL的母液;将唑醚磺胺酯原药用丙酮溶解,并配成10000μg/mL的母液,以0.2%的体积分数加入乳化剂Tween-80,于冰箱中4℃下贮藏备用。
二、供试病原菌:细菌病原菌:姜瘟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真菌病原菌:玉米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lianum)。
三、测定方法:
(1)细菌毒力测定方法
病原细菌毒力测定以姜瘟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抑菌圈法对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及其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
单剂毒力测定方法:
先将供试药剂(包括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配制成1.0、2.0、4.0、8.0、16.0、32.0、64.0mg/kg等7个浓度梯度,取稀释备用的菌悬液2mL(含菌量约为157CFU/mL)至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加入已灭菌溶化的NA培养基15mL(40~50℃),充分混匀,待其冷却凝固后,用直径为5mm的打孔器在每皿培养基的直径线上1/4和3/4处分别打1个孔,每孔中各加入50μL营养琼脂培养基铺底;待其凝固后,在每个培养皿的其中1个孔分别加入70μL上述配制药剂,另1孔加入无菌水作对照,每处理浓度5个重复;后将培养基在28℃下培养24~36h,量取抑菌圈直径,取有效的3个重复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抑制率,后将抑制率转换为几率值,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抑菌几率值与供试药剂浓度对数的毒力回归式,求出各药剂对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试验数据均由Microsoft Excel 2003、DPS数据处理工作平台进行统计分析。
混配剂联合毒力测定:
在单剂毒力测定的基础上,将供混配的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分别按其EC50值剂量按重量比例分别设置30:1、25:1、20:1、15:1、10:1、5:1、2:1、1:1、1:2、1:5共10个配比,按不同配比配制成最终质量浓度为1.0、2.0、4.0、8.0、16.0、32.0、64.0mg/kg7个系列浓度的含药NA培养基,确定药剂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率。每处理重复4次。通过病原菌生长抑制概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混配药剂对病原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和CTC值,以不加药剂的NA培养基作为对照。
(2)真菌毒力测定方法
病原真菌毒力测定以玉米丝黑穗病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及其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
单剂毒力测定方法:将病原菌于PDA培养基上26℃预培养5d,用直径7mm的打孔器在靠近菌落边缘的同一圆周上打取菌饼,接种到含有不同药剂(包括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浓度(0.25、0.5、1.0、2.0、4.0、8.0、16.0mg/kg等7个浓度梯度)的培养基平板上,每皿一片,置于26℃恒温箱内培养4d,用十字交叉法测定各处理的菌落生长直径,以清水为对照,每浓度处理重复4次。测定菌落径向线性生长量,确定药剂对菌落生长的抑制率。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概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对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
混配剂联合毒力测定:
在单剂毒力测定的基础上,将供混配的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分别按其EC50值剂量按重量比例分别设置30:1、25:1、20:1、15:1、10:1、5:1、2:1、1:1、1:2、1:5共10个配比,按不同配比配制成最终质量浓度为0.25、0.5、1.0、2.0、4.0、8.0、16.0mg/kg 7个系列浓度的含药PDA培养基,确定药剂对菌落生长的抑制率。每处理(每菌株每浓度水平)重复4次。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概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混配药剂对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和CTC值,以不加药剂的PDA培养基作为对照。
(3)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均由Microsoft Excel 2003、DPS数据处理工作平台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95%置信限。利用孙云沛法(1960)计算混配剂的共毒系数,根据共毒系数大小评价混配剂的增效作用。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各药剂抑制率:
抑制生长率(%)=[(对照抑菌圈直径-处理抑菌圈直径)/(对照抑菌圈直径-5mm打孔直径)]×100。
抑制生长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混配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混配制剂EC50)×100。
混配剂理论毒力指数TTI=单剂A的TI×PA+单剂B的TI×PB(PA和PB分别为混配剂中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配剂的实际毒力指数ATI/混配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增效作用判断:CTC≥120,具有增效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80,为拮抗作用。
(4)结果与分析:如表1~表6所示。
表1 2种药剂对姜瘟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GDA0002407703510000051
表2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不同比例混配对姜瘟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GDA0002407703510000052
由表1、表2可见,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及其混配制剂,对姜瘟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的配比在25:1~1:1之间时,对供试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明这两种杀菌剂在此配比下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20:1~5:1之间增效作用更为显著。
表3 2种药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GDA0002407703510000053
表4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不同比例混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GDA0002407703510000054
Figure GDA0002407703510000061
由表3、表4可见,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及其混配制剂,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的配比在20:1~5:1之间时,对供试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明这两种杀菌剂在此配比下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实施例1
20%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唑醚磺胺酯18%,中生菌素2%,,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2%,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3%,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3%,白碳黑(填料)20%,高岭土(填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按比例充分混合均匀,混合物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制得20%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预防及防治姜瘟病、玉米丝黑穗病,进入发病初期,不同浓度兑水划沟灌根,每15天一次,连施3次。防治效果见下表5。
表5唑嘧磺草胺与中生菌素不同制剂防治姜瘟病、玉米丝黑穗病的田间效果
Figure GDA0002407703510000062
通过表5可以看出,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2
16%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悬浮剂
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唑醚磺胺酯15%,中生菌素1%,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乳化剂)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乳化剂)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润湿剂)3%,黄原胶(增稠剂)2%,丙三醇(抗冻剂)4%,水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预防及防治姜瘟病、玉米丝黑穗病,进入发病初期,不同浓度兑水划沟灌根,每15天一次,连施3次。防治效果见下表6。
表6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不同制剂防治姜瘟病、玉米丝黑穗病的田间效果
Figure GDA0002407703510000071
通过表6可以看出,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3
11%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乳油
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唑醚磺胺酯10%,中生菌素1%,环己烷(溶剂)25%,农乳600号(农乳600号,为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常规产品,可市场购买得到)(乳化剂)3%,蓖麻油聚乙二醇缩合(乳化剂)5%,丙三醇(抗冻剂)4%,二甲苯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预防及防治姜瘟病、玉米丝黑穗病,进入发病初期,不同浓度兑水划沟灌根,每15天一次,连施3次。防治效果见下表7。
表7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不同制剂防治姜瘟病、玉米丝黑穗病的田间效果
Figure GDA0002407703510000072
通过表7可以看出,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4
11%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水乳剂
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唑醚磺胺酯10%,中生菌素1%,环己烷(溶剂)20%,农乳600号(乳化剂)3%,蓖麻油聚乙二醇缩合(乳化剂)5%,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各活性成分、各种助剂按比例充分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高速搅拌下,油相与水相混合,得16%中生菌素·辛菌胺水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预防及防治姜瘟病、玉米丝黑穗病,进入发病初期,不同浓度兑水划沟灌根,每15天一次,连施3次。防治效果见下表8。
Figure GDA0002407703510000081
通过表8可以看出,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用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5
20%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水分散粒剂
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唑醚磺胺酯18%,中生菌素2%,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5%,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润湿剂)2%,硫酸铵(崩解剂)3%,白碳黑(填料)30%,碳酸钙(填料)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各活性成分、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润湿剂、崩解剂、填料按比例充分混合,经气流粉碎机粉碎至粒径5μm,得母粉,将母粉与木质素磺酸钠充分混合后造粒、烘干、过筛,从而制得6%中生菌素·辛菌胺水分散性粒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预防及防治姜瘟病、玉米丝黑穗病,进入发病初期,不同浓度兑水划沟灌根,每15天一次,连施3次。防治效果见下表9。
表9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不同制剂防治姜瘟病、玉米丝黑穗病的田间效果
Figure GDA0002407703510000082
通过表9可以看出,唑醚磺胺酯与中生菌素混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两种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单剂,且有效成分用量明显减少。

Claims (6)

1.一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包含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
其中,有效活性成分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的质量比为25: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活性成分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量的1-9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活性成分唑醚磺胺酯、中生菌素的质量百分含量占总量的10-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具体制剂为乳油、悬浮剂、微乳剂、悬乳剂、水乳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含唑醚磺胺酯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蔬菜、果树、花生的病害中的应用。
6.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含唑醚磺胺酯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姜瘟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玉米丝黑穗病、小麦赤霉病、黄瓜霜霉病中的应用。
CN201710621835.2A 2017-07-27 2017-07-27 一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Active CN1072322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21835.2A CN107232217B (zh) 2017-07-27 2017-07-27 一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21835.2A CN107232217B (zh) 2017-07-27 2017-07-27 一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32217A CN107232217A (zh) 2017-10-10
CN107232217B true CN107232217B (zh) 2021-03-23

Family

ID=59988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21835.2A Active CN107232217B (zh) 2017-07-27 2017-07-27 一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322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6639A (zh) * 2018-12-29 2019-04-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一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农药组合物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2154A (zh) * 2015-06-04 2015-09-02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抗生素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N105693638A (zh) * 2016-01-05 2016-06-22 华中师范大学 一种杀菌化合物、杀菌剂组合物和制剂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2154A (zh) * 2015-06-04 2015-09-02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抗生素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N105693638A (zh) * 2016-01-05 2016-06-22 华中师范大学 一种杀菌化合物、杀菌剂组合物和制剂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32217A (zh) 2017-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5156A (zh) 一种含氰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432255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749452B (zh) 一种拌种剂
CN106259387A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
CN104719301A (zh) 一种含氟唑菌苯胺和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232217B (zh) 一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617127B (zh) 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259366A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
CN103329905B (zh) 一种含氟唑菌苯胺和井冈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16267928A (zh) 一种含有溴硝醇的杀菌组合物
CN110495463B (zh) 含三氟苯嘧啶的增效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564041B (zh) 一种咪鲜胺和嘧霉胺复配的杀菌组合物
CN105076212B (zh) 一种含枯草芽孢杆菌和氰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4886122B (zh) 含毒氟磷和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复配组合物及杀菌剂
CN107318865A (zh) 克菌丹和呋吡菌胺复配的农药组合物
CN107372528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和乙蒜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585195B (zh) 四霉素复配物及应用
WO2018076667A1 (zh) 一种小麦田除草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338165A (zh) 一种包含大黄素衍生物与多糖类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14747582B (zh) 一种含Isoflucypram和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9479886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和噻菌灵的农药以及制备方法
CN108477199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766483B (zh) 一种含溴硝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158565B (zh) 一种含胺苯吡菌酮与氯苯醚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980777A (zh) 一种含溴菌腈和丁子香酚的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