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2705A - 泄气保用轮胎 - Google Patents

泄气保用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62705A
CN110062705A CN201780077001.8A CN201780077001A CN110062705A CN 110062705 A CN110062705 A CN 110062705A CN 201780077001 A CN201780077001 A CN 201780077001A CN 110062705 A CN110062705 A CN 1100627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bber
tire
bead
sidewall
tire rad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70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62705B (zh
Inventor
龟田宪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6938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466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62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2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62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27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03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 B60C15/060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comprising several parts, e.g. made of different rub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03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009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comprising sidewall rubber inserts, e.g. crescent shaped inse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03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 B60C2015/061Dimensions of the bead filler in terms of numerical values or ratio in proportion to section heigh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2015/061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2015/061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 B60C2015/0621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adjacent to the carcass turnup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009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comprising sidewall rubber inserts, e.g. crescent shaped inserts
    • B60C2017/0054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of the inse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009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comprising sidewall rubber inserts, e.g. crescent shaped inserts
    • B60C2017/0054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of the inserts
    • B60C2017/0063Modulus; Hardness; Loss modulus or "tangens delt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009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comprising sidewall rubber inserts, e.g. crescent shaped inserts
    • B60C2017/0054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of the inserts
    • B60C2017/0072Thickn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19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bead portion of the tire
    • Y10T152/10837Bead characterized by the radial extent of apex, flipper or chafer into tire sidewal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19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bead portion of the tire
    • Y10T152/10846Bead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lastomers or the lik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兼顾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的泄气保用轮胎。所述泄气保用轮胎,具备:在侧壁部4中位于胎体层6与内衬层9之间的胎侧增强橡胶10、配置于胎体层6的折回部的内部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以及在胎体层6的折回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沿着胎体层6配置的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在子午剖面中,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轮胎径向高度满足轮胎断面高度SH的15%以上40%以下的范围H1,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高度满足轮胎断面高度SH的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H2,连结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52a和轮胎径向内侧端52b的直线距离W满足轮胎断面高度SH的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截面积比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截面积大。

Description

泄气保用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泄气保用轮胎(run flat tire)。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以组装于轮辋、在内部填充有空气的状态装接于车辆,通过内部的气压来承受车辆行驶时的载荷,但是在充气轮胎内部的空气因爆胎等而泄漏的情况下,会变得难以承受载荷。就是说,由气压支承的载荷变为由侧壁部支承,因此,侧壁部较大地变形,变得难以行驶。
因此,已知一种泄气保用轮胎,作为能够进行在空气因爆胎等而泄漏的状态中的行驶、即所谓的泄气保用行驶的充气轮胎,在侧壁部的内侧配设有胎侧增强橡胶,使侧壁部的弯曲刚性提高。即,即使在填充于充气轮胎的空气泄漏、较大的载荷作用于侧壁部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抑制侧壁部的变形来进行行驶。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泄气保用轮胎的目的在于,使泄气保用行驶时的耐久性和通常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在高水平兼容,并且能将重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在此泄气保用轮胎中,将从胎面部的中央位置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为止的范围内的最小壁厚部配置于带束层的端部与轮胎断面高度SH的70%的位置之间,将该最小壁厚部的厚度Gmin与侧壁部的最大壁厚部的厚度Gmax的关系设为0.5×Gmax≤Gmin≤0.8×Gmax,将与最小壁厚部的壁厚差为1mm以下的薄壁区域在轮胎子午线剖面中的轮胎外表面处的长度Lmin与轮胎断面高度SH的关系设为0.18×SH≤Lmin≤0.26×SH,将胎侧增强层的重量Wr、轮胎总重量Wt和轮胎子扁平率R(%)的关系设为0.08×Wt×(1-0.2×(1-R/50))≤Wr≤0.18×Wt×(1-0.2×(1-R/50)),将位于胎体层外侧的外侧橡胶部分的轮辋检测线位置处的厚度Ga与外侧橡胶部分的侧壁部的最大厚度Gb的关系设为0.8×Gb≤Ga≤1.0×Gb,将位于胎体层内侧的内侧橡胶部分的轮辋检测线位置处的厚度Gc与外侧橡胶部分的轮辋检测线位置处的厚度Ga的关系设为0.7×Ga≤Gc≤1.0×Ga。
此外,以往,例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目的在于,不损害爆胎时的耐久性,并且实现纵向刚性以及滚动阻力的降低。在该充气轮胎中,胎圈具备环状的芯(core)、和朝径向外渐缩的第一三角胶以及第二三角胶,将帘布层(carcass ply)围绕芯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回,通过该折回,在帘布层形成主部和折回部,第一三角胶位于主部与折回部之间,第二三角胶位于折回部的轴向外侧,在将从胎圈基线开始到外表面表示此轮胎的轴向最大宽度的位置的径向高度设为基准高度HW时,从胎圈基线到第二三角胶外端的径向高度HS与基准高度HW之比为0.8以上1.3以下,从胎圈基线到第一三角胶外端的径向高度HB与基准高度HW之比为0.2以上0.6以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351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672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再者,在泄气保用轮胎中,可以想到通过增加胎侧增强橡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厚度来提高泄气保用行驶时的驾驶稳定性能,但是随着轮胎径向的纵向弹性的增大,乘坐舒适性能趋于降低。另一方面,当通过减薄增强橡胶的轮胎宽度方向厚度来提高乘坐舒适性能时,泄气保用行驶时的耐久性能(泄气保用耐久性能)趋于恶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兼顾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的泄气保用轮胎。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泄气保用轮胎具备:胎面部;侧壁部,分别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胎圈部,分别配置于各所述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胎体层,从所述胎面部经由侧壁部而到达所述胎圈部,端部在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并且在轮胎周向卷挂;内衬层,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内周;胎侧增强橡胶,在所述侧壁部处配置于所述胎体层与所述内衬层之间;第一胎圈填充橡胶,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折回部的内部;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在所述胎体层的折回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沿着所述胎体层配置,其中,在子午剖面中,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高度满足轮胎断面高度的15%以上40%以下的范围,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高度满足所述轮胎断面高度的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连结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距离满足所述轮胎断面高度的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比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大。
根据该泄气保用轮胎,将第一胎圈填充橡胶设为轮胎断面高度的15%以上40%以下的轮胎径向配置范围内,将第二胎圈填充橡胶设为轮胎断面高度的35%以上55%以下的轮胎径向配置范围内,将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与轮胎径向内侧端之间的直线距离设为轮胎断面高度的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由此,能确保胎圈部的橡胶厚度(橡胶量),因此,能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此外,通过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比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大,能使第一胎圈填充橡胶较小,因此,能确保乘坐舒适性能。其结果是,能兼顾泄气保用行驶耐久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泄气保用轮胎中,优选地,在子午剖面中,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和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的合计满足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截面积的25%以上45%以下的范围。
根据该泄气保用轮胎,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和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的合计为胎侧增强橡胶的截面积的25%以上,就能进一步确保胎圈部的橡胶厚度(橡胶量),能提高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另一方面,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和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的合计为胎侧增强橡胶的截面积的45%以下,就能抑制胎圈部的橡胶厚度(橡胶量)过多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并且能抑制橡胶的发热而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泄气保用轮胎中,优选地,在子午剖面中,在穿过连结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的中点并对所述内衬层的内表面引出法线的情况下,所述法线上的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和所述法线上的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的合计满足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60%以上90%以下的范围,所述法线上的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厚度满足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15%以上40%以下的范围。
根据该泄气保用轮胎,如果法线上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和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的合计为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60%以上,就能进一步确保胎圈部的橡胶厚度(橡胶量),能提高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另一方面,如果法线上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和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的合计为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90%以下,就能抑制胎圈部的橡胶厚度(橡胶量)过多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并且能抑制橡胶的发热而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而且,如果法线上的胎侧增强橡胶的厚度为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15%以上,就能进一步确保胎圈部的橡胶厚度(橡胶量),能提高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另一方面,如果法线上的胎侧增强橡胶的厚度为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40%以下,就能抑制胎圈部的橡胶厚度(橡胶量)过多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并且能抑制橡胶的发热而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泄气保用轮胎中,优选地,在子午剖面中,在穿过连结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的中点并对所述内衬层的内表面引出法线的情况下,与所述法线平行且穿过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直线和与所述法线平行且穿过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之间的距离满足10mm以上且所述轮胎断面高度的25%以下的范围。
根据该泄气保用轮胎,如果与法线平行且穿过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直线和与法线平行且穿过胎侧增强橡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之间的距离为10mm以上,就能确保胎圈部的刚性,并且提高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另一方面,如果所述距离为轮胎断面高度的25%以下,就能抑制胎圈部的刚性过大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并且能抑制由橡胶厚度(橡胶量)过多导致的橡胶的发热而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泄气保用轮胎中,优选地,在子午剖面中,在穿过连结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与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的中点并对所述内衬层的内表面引出法线的情况下,所述法线上的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比所述法线上的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更薄。
根据该泄气保用轮胎,通过减小配置于胎体层的折回部的内部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能抑制胎圈部的刚性过大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泄气保用轮胎中,优选地,在子午剖面中,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位置在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高度的90%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在所述轮胎断面高度的60%的轮胎径向内侧,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满足所述侧壁部的最大厚度的35%以上50%以下的范围。
根据该泄气保用轮胎,如果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位置在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高度的90%的轮胎径向外侧,就能减少与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重叠,抑制刚性过大,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此外,如果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位置在轮胎断面高度的60%的轮胎径向内侧,则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部分从挠曲较大而有助于乘坐舒适性能的部分开始,远离轮胎径向内侧,因此,能抑制刚性过大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而且,如果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为侧壁部的最大厚度的35%以上,就能确保由胎侧增强橡胶得到的刚性而提高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为侧壁部的最大厚度的50%以下,就能抑制由胎侧增强橡胶得到的刚性过大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并且能抑制由橡胶厚度(橡胶量)过多导致的橡胶的发热而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泄气保用轮胎中,优选地,所述胎侧增强橡胶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0.08以下的范围,并且在20℃下的JIS-A硬度为72以上82以下的范围,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或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中的至少一方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0.08以下的范围,并且在20℃下的JIS-A硬度为67以上77以下的范围。
根据该泄气保用轮胎,如果胎侧增强橡胶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则在生产率、橡胶组合物的成本方面是有利的,如果为0.08以下,就能使胎侧增强橡胶的刚性(硬度)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此外,如果胎侧增强橡胶在20℃下的JIS-A硬度为72以上,就能确保胎侧增强橡胶的硬度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如果为82以下,就能确保胎侧增强橡胶柔软性对乘坐舒适性能有利。而且,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中的至少一方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则在生产率、橡胶组合物的成本方面是有利的,如果为0.08以上,就能使第一胎圈填充橡胶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中的至少一方的刚性(硬度)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此外,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中的至少一方在20℃下的JIS-A硬度为67以上,就能确保第一胎圈填充橡胶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中的至少一方的硬度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如果为77以下,就能确保第一胎圈填充橡胶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中的至少一方的柔软性对乘坐舒适性能有利。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泄气保用轮胎中,优选地,所述胎侧增强橡胶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0.08以下的范围,并且在20℃下的JIS-A硬度为72以上82以下的范围,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以及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0.08以下的范围,并且在20℃下的JIS-A硬度为67以上77以下的范围。
根据该泄气保用轮胎,如果胎侧增强橡胶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则在生产率和橡胶组合物的成本方面是有利的,如果为0.08以下,就能使胎侧增强橡胶的刚性(硬度)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此外,如果胎侧增强橡胶在20℃下的JIS-A硬度为72以上,就能确保胎侧增强橡胶的硬度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如果为82以下,就能确保胎侧增强橡胶柔软性对乘坐舒适性能有利。而且,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则在生产率和橡胶组合物的成本方面是有利的,如果为0.08以下,就能使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刚性(硬度)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此外,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在20℃下的JIS-A硬度为67以上,就能确保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硬度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如果为77以下,就能确保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柔软性对乘坐舒适性能有利。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泄气保用轮胎,能兼顾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的子午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的局部放大子午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例的泄气保用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置换且容易置换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可以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的子午剖面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的局部放大子午剖面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泄气保用轮胎)1的旋转轴(省略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泄气保用轮胎1的旋转轴正交,并且穿过泄气保用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宽度是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彼此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就是说,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轮胎赤道面CL最远的部分之间的距离。轮胎赤道线是指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并且沿着泄气保用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赤道线赋予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符号“CL”。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两侧的胎肩部3、从各胎肩部3依次连续的侧壁部4以及胎圈部。此外,该泄气保用轮胎1具备:胎体层6、带束层7、带束增强层8、内衬层9、以及胎侧增强橡胶10。
胎面部2由胎面橡胶2A形成,在泄气保用轮胎1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侧露出,其表面构成泄气保用轮胎1的轮廓。在胎面部2的外周表面,就是说,在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踏面形成有胎面表面21。胎面表面21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条)主槽22,该主槽22是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与轮胎赤道线CL平行的直线主槽。然后,胎面表面21通过这些多个主槽22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肋状的环岸部23。需要说明的是,主槽22也可以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并且弯折、弯曲而形成。此外,在胎面部2中,胎面表面21在环岸部23设有在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横纹槽24。横纹槽24可以与主槽22连通,或者也可以是至少一端不与主槽22连通而在环岸部23内终止。在横纹槽24的两端与主槽22连通的情况下,环岸部23形成为在轮胎周向被分割为多个块状。需要说明的是,横纹槽24也可以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弯折、弯曲而形成。
胎肩部3是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部位。即,胎肩部3由胎面橡胶2A形成。此外,侧壁部4在泄气保用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露出。该侧壁部4由胎侧橡胶4A形成。此外,胎圈部5具有胎圈芯50、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胎圈芯50通过将作为钢丝的胎圈钢丝卷绕成环状来形成。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是配置于在胎圈芯50的位置将胎体层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折回的折回部的内部的橡胶材。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是在在胎圈芯50的位置将胎体层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折回的折回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轮胎外侧)沿着胎体层6配置的橡胶材。该胎圈部5具有在与轮辋(省略图示)接触的轮胎外侧部分露出的轮辋缓冲橡胶5A。轮辋缓冲橡胶5A形成胎圈部5的外周,而且,从胎圈部5的轮胎内侧经过与轮辋接触的下端部而覆盖轮胎外侧的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一部分(轮胎径向内侧部分)并设置到侧壁部4的胎侧橡胶4A的轮胎径向内侧端。需要说明的是,侧壁部4的胎侧橡胶4A的轮胎径向内侧的部分覆盖轮胎外侧的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一部分(轮胎径向外侧部分)。
胎体层6的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形成在一对胎圈芯50处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的折回部,并且是在轮胎周向呈环状卷挂(滚绕)而构成轮胎骨架的部分。该胎体层6通过涂层橡胶包覆有胎体帘线(省略图示),该胎体帘线以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沿着轮胎子午线方向并且在轮胎周向上具有某一角度的方式并排设有多个。胎体帘线由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形成。该胎体层6至少设有一层,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两层。在图1中,胎体层6的折回两层的折回部的端部6a的轮胎外侧设置为覆盖整个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并延伸至侧壁部4,折回部的端部6a的轮胎内侧设置为覆盖至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轮胎径向的中途。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中未明示,但是在胎体层6为一层的情况下,折回部的端部6a配置为到达带束层7(带束71)的轮胎径向内侧。
带束层7形成层叠有至少两层带束71、72的多层构造,在胎面部2中配置于作为胎体层6的外周的轮胎径向外侧,在轮胎周向覆盖胎体层6。带束71、72通过涂层橡胶包覆有帘线(省略图示),该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以规定的角度(例如,20°~30°)并排设有多个。帘线由钢或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形成。此外,重叠的带束71、72配置为彼此的帘线交叉。
带束加强层8配置于作为带束层7的外周的轮胎径向外侧并在轮胎周向覆盖带束层7。带束增强层8通过涂层橡胶包覆有帘线(省略图示),该帘线与轮胎周向大致平行(±5°)地在轮胎宽度方向并排设有多个。帘线由钢或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形成。图1所示的带束增强层8具有覆盖整个带束层7的两层、以及在该两层之间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的一层。带束增强层8的构成并不限于上述构成,虽然图中未明示,但是例如可以配置为以一层覆盖整个带束层7,或者配置为以两层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此外,虽然图中未明示,但是带束增强层8的构成还可以配置为仅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即,带束加强层8与带束层7的至少轮胎宽度方向端部重叠。此外,带束增强层8设为:将带状(例如,宽度10[mm])的带材在轮胎周向卷绕。
内衬层9是轮胎内表面、即胎体层6的内周面,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到达一对胎圈部5的胎圈芯50的位置,并且在轮胎周向卷挂成环状而贴合。内衬层9用于抑制空气分子向轮胎外侧透过。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内衬层9设置为到达胎圈芯50的下部(轮胎径向内侧),但是也可以设置至胎圈部5的轮胎内侧。
胎侧增强橡胶10设于侧壁部4的内部,未出现在轮胎内侧、轮胎外侧。胎侧增强橡胶10设于作为胎体层6的轮胎内侧的胎体层6与内衬层9之间,其子午剖面形成为月牙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胎侧增强橡胶10中,轮胎径向外侧端10a设置到在胎面部2处的带束层7(带束71)的轮胎径向内侧,轮胎径向内侧端10b设置到在胎圈部5处的胎圈芯50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轮胎径向的配置范围H1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的配置范围H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胎侧增强橡胶10中,轮胎径向内侧端10b比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内侧端52b更到达轮胎径向内侧。该胎侧增强橡胶10由强度高于形成侧壁部4的胎侧橡胶4A、形成胎圈部5的轮辋缓冲橡胶5A的橡胶材料形成。此外,胎侧增强橡胶10也可以由例如在60℃下的tanδ、在20℃下的JIS-A硬度等不同的多个的橡胶形成。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在将胎圈部5组装于轮辋的、内部以规定的气压填充有空气的状态下装接于车辆(省略图示)。然后,当车辆行驶时,胎面表面21与路面接触的同时,泄气保用轮胎1进行旋转。如此,在车辆行驶时,胎面表面21与路面接触,因此,由车辆的重量等产生的载荷作用于胎面表面21。在载荷作用于胎面表面21的情况下,泄气保用轮胎1虽然与载荷的作用方式、各部分的硬度等相应地进行弹性变形,但是通过填充于内部的空气来施加从内部向外侧方向扩张的力。由此,即使载荷作用于胎面表面21,泄气保用轮胎1也会通过填充于内部的空气所产生的施加力来抑制过度的变形。因此,泄气保用轮胎1能一边承受载荷一边进行旋转,能够进行车辆的行驶。
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虽然由于填充于内部的空气的气压而难以变形,但是在车辆行驶时,例如,有时会因异物刺破胎面表面21而爆胎等使泄气保用轮胎1的内部的空气泄漏。当内部的空气泄漏时,泄气保用轮胎1的从内部向外侧方向的由空气产生的施加力降低。在载荷作用于胎面表面21的情况下,内部的空气泄漏的状态的泄气保用轮胎1对侧壁部4作用轮胎径向的载荷。由此,虽然侧壁部4在轮胎径向容易弹性变形,但是在该侧壁部4设有胎侧增强橡胶10,在胎圈部5设有各胎圈填充橡胶51、52。如上所述,胎侧增强橡胶10由强度高于形成侧壁部4的胎侧橡胶4A的橡胶材料形成。因此,即使在对侧壁部4作用了轮胎径向的载荷的情况下,胎侧增强橡胶10也抑制该侧壁部4的轮胎径向的变形。此外,即使在对胎圈部5作用了轮胎径向的载荷的情况下,各胎圈填充橡胶51、52也抑制该胎圈部5的轮胎径向的变形。其结果是,泄气保用轮胎1能够通过胎侧增强橡胶10以及各胎圈填充橡胶51、52来抑制侧壁部4以及胎圈部5的轮胎径向的变形,因此,能使车辆进行行驶,实现在泄气保用轮胎1的内部的空气泄漏的状态下行驶,即所谓的泄气保用行驶。
由此,在能够进行泄气保用行驶的泄气保用轮胎1中,在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内压为0kPa的无负荷状态,或者在与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内压为0kPa的无负荷状态等同的状态,将各胎圈部5的位置设为组装于正规轮辋的位置的状态。正规轮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标准轮辋”、由TRA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者由ETRTO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
然后,如图2所示,在这种状态的子午剖面中,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设置为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轮胎径向高度(轮胎径向外侧端51a的轮胎径向位置)满足轮胎断面高度SH的15%以上40%以下的轮胎径向配置范围H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设置为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高度(轮胎径向外侧端52a的轮胎径向位置)满足轮胎断面高度SH的35%以上55%以下的轮胎径向配置范围H2。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设置为连结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52a和轮胎径向内侧端52b的直线X的距离(以下,称为直线距离)W满足轮胎断面高度SH的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中,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截面积比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截面积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高度(轮胎径向外侧端52a的轮胎径向位置)配置于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轮胎径向高度(轮胎径向外侧端51a的轮胎径向位置)的轮胎径向外侧。
在此,轮胎断面高度SH是指,在将泄气保用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状态时,轮胎外径与轮辋半径的差的1/2(参照图1)。正规内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高气压”、由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将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设为轮胎断面高度SH的15%以上40%以下的轮胎径向配置范围H1内,将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设为轮胎断面高度SH的35%以上55%以下的轮胎径向配置范围H2内,将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52a与轮胎径向内侧端52b之间的直线距离W设为轮胎断面高度SH的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内,由此,能确保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因此,能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此外,通过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截面积比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截面积大,能减小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因此,能确保乘坐舒适性能。其结果是,能兼顾泄气保用行驶耐久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轮胎径向高度(轮胎径向外侧端51a的轮胎径向位置)小于轮胎断面高度SH的15%时,无法确保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泄气保用耐久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当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轮胎径向高度(轮胎径向外侧端51a的轮胎径向位置)超过轮胎断面高度SH的40%时,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会过多并使乘坐舒适性能降低,并且由于橡胶的发热使泄气保用耐久性能降低。
此外,当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高度(轮胎径向外侧端52a的轮胎径向位置)小于轮胎断面高度SH的35%时,无法确保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泄气保用耐久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当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高度(轮胎径向外侧端52a的轮胎径向位置)超过轮胎断面高度SH的55%时,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过多并使乘坐舒适性能降低,并且由于橡胶的发热使泄气保用耐久性能降低。
此外,当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52a与轮胎径向内侧端52b之间的直线距离W小于轮胎断面高度SH的20%时,无法确保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泄气保用耐久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当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52a与轮胎径向内侧端52b之间的直线距离W超过轮胎断面高度SH的45%时,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过多并使乘坐舒适性能降低,并且由于橡胶的发热使泄气保用耐久性能降低。
然后,轮胎断面高度在确保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并且确保乘坐舒适性能的基础上,优选地,将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设为SH的20%以上37%以下的轮胎径向配置范围H1内,将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设为轮胎断面高度SH的40%以上52%以下的轮胎径向配置范围H2内,将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52a与轮胎径向内侧端52b之间的直线距离W设为轮胎断面高度SH的25%以上40%以下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中,优选地,在子午剖面中,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截面积和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截面积的合计满足胎侧增强橡胶10的截面积的25%以上45%以下的范围。
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截面积和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截面积的合计为胎侧增强橡胶10的截面积的25%以上,就能进一步确保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提高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另一方面,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截面积和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截面积的合计为胎侧增强橡胶10的截面积的45%以下,就能抑制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过多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并且能抑制橡胶的发热而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
然后,在确保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并且确保乘坐舒适性能的基础上,更优选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截面积和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截面积的合计满足胎侧增强橡胶10的截面积的28%以上42%以下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中,优选地,在子午剖面中,在穿过连结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轮胎径向外侧端51a和胎侧增强橡胶10的轮胎径向内侧端10b的直线V的中点P并对内衬层9的内表面(轮胎内侧面)引出法线PL的情况下,法线PL上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厚度GA1和法线PL上的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厚度GA2的合计满足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60%以上90%以下的范围,法线PL上的胎侧增强橡胶10的厚度GB满足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15%以上40%以下的范围。
在此,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厚度GA1是指,在胎体层6的折回部的内部胎体层6的胎体帘线之间的尺寸。此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厚度GA2是指,在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中的轮辋缓冲橡胶5A的边界与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所沿着的胎体层6的胎体帘线之间的尺寸。此外,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是指,在胎体层6的胎体帘线与内衬层9的边界之间的尺寸中,相对于内衬层9的内表面(轮胎内侧面)的法线的最大尺寸。此外,胎侧增强橡胶10的厚度GB是指,胎体层6的胎体帘线与内衬层9的边界之间的尺寸。
如果法线PL上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厚度GA1和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厚度GA2的合计为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60%以上,就能确保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能提高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另一方面,如果法线PL上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厚度GA1和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厚度GA2的合计为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90%以下,就能抑制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的过多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并且能抑制橡胶的发热而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
此外,如果法线PL上的胎侧增强橡胶10的厚度GB为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15%以上,就能确保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并且能提高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另一方面,如果法线PL上的胎侧增强橡胶10的厚度GB为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40%以下,就能抑制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过多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并且能抑制橡胶的发热从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
然后,在确保胎圈部5的橡胶厚度(橡胶量)并且确保乘坐舒适性能的基础上,更优选地,法线PL上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厚度GA1和法线PL上的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厚度GA2的合计满足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65%以上85%以下的范围,法线PL上的胎侧增强橡胶10的厚度GB满足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20%以上39%以下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中,优选地,与法线PL平行且穿过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轮胎径向外侧端51a的直线Va和与法线PL平行且穿过胎侧增强橡胶10的轮胎径向内侧端10b的直线Vb之间的距离L满足10mm以上且轮胎断面高度SH的25%以下的范围。
如果与法线PL平行且穿过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轮胎径向外侧端51a的直线Va和与法线PL平行且穿过胎侧增强橡胶10的轮胎径向内侧端10b的直线Vb之间的距离L为10mm以上,就能确保胎圈部5的刚性,提高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距离L为轮胎断面高度SH的25%以下,就能抑制胎圈部5的刚性过大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并且能抑制由橡胶厚度(橡胶量)过多导致的橡胶的发热而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
然后,在确保胎圈部5的刚性并且抑制胎圈部5的刚性过大的基础上,更优选地,距离L满足15mm以上且轮胎断面高度SH的25%以下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中,优选地,法线PL上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厚度GA1比法线PL上的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厚度GA2更薄。
通过减小配置于胎体层6的折回部的内部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能抑制胎圈部5的刚性过大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提高乘坐舒适性能的基础上,更优选地,法线PL上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的厚度GA1为法线PL上的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厚度GA2的50%以上且小于9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中,优选地,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位置在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高度的范围H2的从轮胎径向内侧开始90%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在轮胎断面高度SH的60%的轮胎径向内侧,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满足侧壁部4的最大厚度GCmax的35%以上50%以下的范围。
如果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位置在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轮胎径向高度的90%的轮胎径向外侧,就能减少胎侧增强橡胶10与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重叠,抑制刚性过大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此外,如果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位置在轮胎断面高度SH的60%的轮胎径向内侧,则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的部分从挠曲较大而有助于乘坐舒适性能的部分(在带束层7的端部附近的胎肩部3与侧壁部4之间、胎侧增强橡胶10的轮胎径向外侧端附近)开始,远离轮胎径向内侧,因此,能抑制刚性过大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
而且,如果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为侧壁部4的最大厚度GCmax的35%以上,就能确保由胎侧增强橡胶10得到的刚性而提高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为侧壁部4的最大厚度GCmax的50%以下,就能抑制由胎侧增强橡胶10得到的刚性过大而提高乘坐舒适性能,并且能抑制由橡胶厚度(橡胶量)的过多导致的橡胶的发热而确保泄气保用耐久性能。
然后,在确保由胎侧增强橡胶10得到的刚性并且抑制由胎侧增强橡胶10得到的刚性过大的基础上,更优选地,胎侧增强橡胶10的最大厚度GBmax满足侧壁部4的最大厚度GCmax的40%以上50%以下的范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中,优选地,胎侧增强橡胶10在60℃下的tanδ满足0.01以上0.08以下的范围,并且在20℃下的JIS-A硬度满足72以上82以下的范围,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中的至少一方在60℃下的tanδ满足0.01以上0.08以下的范围,并且在20℃下的JIS-A硬度满足67以上77以下的范围。
在此,tanδ是以JIS-K6394为标准,使用粘弹性光谱仪(东洋精机制作所制造),在频率20Hz、初始应变10%、动态应变±2%、温度60℃的条件下测量的。JIS-A硬度是以JISK-6253为标准,使用A型硬度计在温度20℃的条件下测量的硬度计硬度。
如果胎侧增强橡胶10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则在生产率、橡胶组合物的成本方面是有利的,如果为0.08以下,就能使胎侧增强橡胶10为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的刚性(硬度)。此外,如果胎侧增强橡胶10在20℃下的JIS-A硬度为72以上,就能确保胎侧增强橡胶10为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的硬度,如果为82以下,就能确保胎侧增强橡胶10为对乘坐舒适性能有利的柔软性。
而且,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至少一方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则在生产率、橡胶组合物的成本方面是有利的,如果为0.08以下,就能使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至少一方为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的刚性(硬度)。此外,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至少一方在20℃下的JIS-A硬度为67以上,就能确保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至少一方为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的硬度,如果为77以下,就能确保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或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的至少一方的为对乘坐舒适性能有利的柔软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泄气保用轮胎1中,优选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0.08以下的范围,并且在20℃下的JIS-A硬度为67以上77以下的范围。
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则在生产率、橡胶组合物的成本方面是有利的,如果为0.08以下,就能使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为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的刚性(硬度)。此外,如果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在20℃下的JIS-A硬度为67以上,就能确保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为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的硬度,如果为77以下,就能确保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为对乘坐舒适性能有利的柔软性。
然后,在对生产率、橡胶组合物的成本方面有利并且为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的刚性(硬度)的基础上,优选地,胎侧增强橡胶10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0.06以下的范围。此外,在确保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的硬度并且确保对乘坐舒适性能有利的柔软性的基础上,更优选地,胎侧增强橡胶10在20℃下的JIS-A硬度为74以上80以下的范围。此外,在对生产率、橡胶组合物的成本方面有利并且为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的刚性(硬度)的基础上,更优选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0.07以下的范围。此外,在确保对泄气保用耐久性能有利的硬度并且确保对乘坐舒适性能有利的柔软性的基础上,更优选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51、第二胎圈填充橡胶52在20℃下的JIS-A硬度为69以上75以下的范围。
实例
在本实例中,对条件不同的多种泄气保用轮胎(充气轮胎)进行了与泄气保用耐久性能以及乘坐舒适性能相关的性能试验(参照图3)。
在该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235/50R18的泄气保用轮胎(试验轮胎)组装于18×7.5J的正规轮辋。该泄气保用轮胎的轮胎断面高度为117mm。
泄气保用耐久性能的评价方法是:将所述试验轮胎装接于试验车辆(排气量4.6L的FR驱动(前置发动机/后置驱动方式)的轿车)的各四轮,右后轮的内压设为0kPa,其他设为230kPa的正规内压,以80km/h的平均速度在干燥路面的试车跑道上行驶,测量直到感觉到由右后轮的轮胎故障引起的振动为止的行驶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以以往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在该评价中,指数越大则行驶距离越长,表示泄气保用耐久性能越优异。
乘坐舒适性能的评价方法是:在所述试验车辆上以同样条件在干燥路面的试车跑道上行驶,对直行时的直行稳定性、车道变线时和转弯时的转弯稳定性、刚性感、操作性的项目进行基于有经验的驾驶员的感官评价。然后,基于该感官评价,进行以以往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在该评价中,指数越大,表示乘坐舒适性能越优异。
在图3中,以往例的泄气保用轮胎具有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但不具有第二胎圈填充橡胶。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的泄气保用轮胎具有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但是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未满足规定。另一方面,实例1~实例9的泄气保用轮胎具有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并且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以及第二胎圈填充橡胶满足规定。
如图3的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9的泄气保用轮胎能够兼顾泄气保用耐久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符号说明
1 泄气保用轮胎
2 胎面部
2A 胎面橡胶
3 胎肩部
4 侧壁部
4A 胎侧橡胶
5 胎圈部
5A 轮辋缓冲橡胶
50 胎圈芯
51 第一胎圈填充橡胶
51a 轮胎径向外侧端
52 第二胎圈填充橡胶
52a 轮胎径向外侧端
52b 轮胎径向内侧端
6 胎体层
6a 端部
9 内衬层
10 胎侧增强橡胶
10a 轮胎径向外侧端
10b 轮胎径向内侧端
H1 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配置范围
H2 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配置范围
L 直线Va与直线Vb之间的距离
Va与法线PL平行且穿过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直线
Vb与法线PL平行且穿过胎侧增强橡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
P 直线V的中点
PL 穿过中点P的对内衬层的内周面的法线
V 连结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胎侧增强橡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
W 连结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距离
GA1 法线PL上的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
GA2 法线PL上的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
GB 法线PL上的胎侧增强橡胶的厚度
GBmax 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
GCmax 侧壁部的最大厚度

Claims (8)

1.一种泄气保用轮胎,具备:
胎面部;
侧壁部,分别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
胎圈部,分别配置于各所述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
胎体层,从所述胎面部经由侧壁部而到达所述胎圈部,端部在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并且在轮胎周向卷挂;
内衬层,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内周;
胎侧增强橡胶,在所述侧壁部处配置于所述胎体层与所述内衬层之间;
第一胎圈填充橡胶,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折回部的内部;以及
第二胎圈填充橡胶,在所述胎体层的折回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沿着所述胎体层配置,
在子午剖面中,
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高度满足轮胎断面高度的15%以上40%以下的范围,
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高度满足所述轮胎断面高度的35%以上55%以下的范围,
连结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距离满足所述轮胎断面高度的20%以上45%以下的范围,
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比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其中,
在子午剖面中,
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和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截面积的合计满足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截面积的25%以上45%以下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其中,
在子午剖面中,
在穿过连结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的中点并对所述内衬层的内表面引出法线的情况下,
所述法线上的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和所述法线上的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的合计满足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60%以上90%以下的范围,
所述法线上的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厚度满足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15%以上40%以下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其中,
在子午剖面中,
在穿过连结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的中点并对所述内衬层的内表面引出法线的情况下,
与所述法线平行且穿过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的直线和与所述法线平行且穿过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之间的距离满足10mm以上且所述轮胎断面高度的25%以下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其中,
在子午剖面中,
在穿过连结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轮胎径向内侧端的直线的中点并对所述内衬层的内表面引出法线的情况下,
所述法线上的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比所述法线上的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厚度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其中,
在子午剖面中,
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的位置在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轮胎径向高度的90%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在所述轮胎断面高度的60%的轮胎径向内侧,
所述胎侧增强橡胶的最大厚度满足所述侧壁部的最大厚度的35%以上50%以下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其中,
所述胎侧增强橡胶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0.08以下的范围,并且在20℃下的JIS-A硬度为72以上82以下的范围,
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或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的至少一方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0.08以下的范围,并且在20℃下的JIS-A硬度为67以上77以下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泄气保用轮胎,其中,
所述胎侧增强橡胶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0.08以下的范围,并且在20℃下的JIS-A硬度为72以上82以下的范围,
所述第一胎圈填充橡胶以及所述第二胎圈填充橡胶在60℃下的tanδ为0.01以上0.08以下的范围,并且在20℃下的JIS-A硬度为67以上77以下的范围。
CN201780077001.8A 2016-12-19 2017-10-31 泄气保用轮胎 Active CN1100627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9381.5A CN113246665B (zh) 2016-12-19 2017-10-31 泄气保用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5365 2016-12-19
JP2016245365A JP6319415B1 (ja) 2016-12-19 2016-12-19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PCT/JP2017/039449 WO2018116646A1 (ja) 2016-12-19 2017-10-31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9381.5A Division CN113246665B (zh) 2016-12-19 2017-10-31 泄气保用轮胎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2705A true CN110062705A (zh) 2019-07-26
CN110062705B CN110062705B (zh) 2021-09-21

Family

ID=621061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7001.8A Active CN110062705B (zh) 2016-12-19 2017-10-31 泄气保用轮胎
CN202110569381.5A Active CN113246665B (zh) 2016-12-19 2017-10-31 泄气保用轮胎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9381.5A Active CN113246665B (zh) 2016-12-19 2017-10-31 泄气保用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94529B2 (zh)
JP (1) JP6319415B1 (zh)
CN (2) CN110062705B (zh)
DE (1) DE112017006369B4 (zh)
WO (1) WO201811664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2010A (zh) * 2020-03-26 2020-07-17 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
WO2021088448A1 (zh) * 2019-11-04 2021-05-14 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轻型载重车辆的胎圈及应用其制造的轮胎
CN114474809A (zh) * 2022-01-05 2022-05-13 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冠带条缠绕方法及缺气保用轮胎
CN114555390A (zh) * 2019-10-25 2022-05-2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泄气保用轮胎
CN114746293A (zh) * 2020-01-21 2022-07-1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38622B2 (en) 2018-11-16 2022-05-2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Run-flat tire
JP7135940B2 (ja) * 2019-02-28 2022-09-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2204855B1 (ko) * 2019-04-16 2021-01-20 한국타이어앤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다중고무층이 적용된 비드필러를 구비한 공기입 타이어
JP7151627B2 (ja) * 2019-05-27 2022-10-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107205B1 (fr) * 2020-02-19 2022-02-11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a faible hauteur de flanc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44596A1 (de) * 2003-11-05 2005-05-19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WO2010000299A1 (en) * 2008-06-30 2010-01-07 Pirelli Tyre S.P.A. Tyre and crosslinkable elastomeric composition comprising an oxetane derivative and an amino acid
JP2012096656A (ja) * 2010-11-02 2012-05-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2014054967A (ja) * 2012-09-14 2014-03-2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2015067256A (ja) * 2013-10-01 2015-04-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98198A (ja) * 2013-11-18 2015-05-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936796A (zh) * 2013-03-15 2015-09-2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零压轮胎
JP2015205594A (ja) * 2014-04-21 2015-11-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20474B2 (de) 1974-04-27 1976-02-26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benzoinaethern
JPS5835171U (ja) 1981-08-28 1983-03-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レコ−ドプレ−ヤ
DE19846854A1 (de) 1998-10-12 2000-04-20 Dunlop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4648560B2 (ja) * 2001-04-04 2011-03-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4504312B2 (ja) 2003-10-31 2010-07-14 ピレリ・タイヤ・ソチエタ・ペル・アツィオーニ 車輪用高性能タイヤ
JP4473756B2 (ja) * 2005-03-18 2010-06-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FR2994127B1 (fr) * 2012-08-03 2014-08-22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ayant un bourrelet perfectionne.
JP5576908B2 (ja) * 2012-08-06 2014-08-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6634833B2 (ja) * 2016-01-07 2020-01-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19623B2 (ja) * 2017-10-02 2019-05-2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44596A1 (de) * 2003-11-05 2005-05-19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WO2010000299A1 (en) * 2008-06-30 2010-01-07 Pirelli Tyre S.P.A. Tyre and crosslinkable elastomeric composition comprising an oxetane derivative and an amino acid
JP2012096656A (ja) * 2010-11-02 2012-05-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2014054967A (ja) * 2012-09-14 2014-03-2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CN104936796A (zh) * 2013-03-15 2015-09-2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零压轮胎
JP2015067256A (ja) * 2013-10-01 2015-04-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98198A (ja) * 2013-11-18 2015-05-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205594A (ja) * 2014-04-21 2015-11-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5390A (zh) * 2019-10-25 2022-05-2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泄气保用轮胎
WO2021088448A1 (zh) * 2019-11-04 2021-05-14 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轻型载重车辆的胎圈及应用其制造的轮胎
CN114746293A (zh) * 2020-01-21 2022-07-1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4746293B (zh) * 2020-01-21 2024-02-2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422010A (zh) * 2020-03-26 2020-07-17 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失压状况下防失控轮胎
CN114474809A (zh) * 2022-01-05 2022-05-13 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冠带条缠绕方法及缺气保用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7006369T5 (de) 2019-09-26
DE112017006369B4 (de) 2023-10-05
JP6319415B1 (ja) 2018-05-09
CN110062705B (zh) 2021-09-21
US11794529B2 (en) 2023-10-24
CN113246665B (zh) 2022-11-01
WO2018116646A1 (ja) 2018-06-28
US20200016942A1 (en) 2020-01-16
JP2018099922A (ja) 2018-06-28
CN113246665A (zh) 2021-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2705A (zh) 泄气保用轮胎
JP519316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CN104936797B (zh) 用于重负载的轮胎
CN103241068B (zh) 充气轮胎
US7712498B2 (en) Run flat tire
JP541675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848346B (zh) 充气轮胎
CN106163834A (zh) 充气轮胎
JP200717643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1654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2052907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KR101914816B1 (ko) 런플랫 타이어
CN106103143B (zh) 充气轮胎
JP600755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13145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1080320A (ja) 車両用タイヤ
JP601878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385731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529879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373176B (zh) 充气轮胎
JP201107364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5585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6657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4826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940720B2 (en) Tire for motorcyc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