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7417B - 液体容纳体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27417B CN109927417B CN201811543862.3A CN201811543862A CN109927417B CN 109927417 B CN109927417 B CN 109927417B CN 201811543862 A CN201811543862 A CN 201811543862A CN 109927417 B CN109927417 B CN 1099274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flow path
- spacer member
- lead
- ba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液体容纳体的袋内的液体容纳体。液体容纳体具备:袋,其具有挠性且在内部设置有容纳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导出部件,其安装于所述袋的一端部,并且具备将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导出的液体导出部;间隔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以及液体导出管,其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构成从所述液体导出部件朝向所述间隔部件延伸的液体的流通路径。所述间隔部件配置在远离所述液体容纳部的端部的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形成有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端部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引导流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容纳体。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容纳体被广泛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4所公开的液体容纳体具备具有挠性的袋,在该袋中容纳有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349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5190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5-16824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8-87486号公报
具有挠性的袋随着液体的消耗而收缩。但是,由于收缩发生的位置或收缩的状态,有可能袋内的流路被堵塞,并且无法向液体喷射装置充分地供给液体。另外,液体中所含的沉降成分容易残留。因此,在液体消耗的初始阶段排出沉降成分的含量少的浓度低的液体,随着液体的消耗的进行,残留在袋内的沉降成分的比例增多,由此液体的浓度升高,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可能变得不均匀。另外,有可能袋内的流路被堵塞,并且在袋内的液体的流动中断的部位沉降成分更容易残留。特别是,在远离与液体喷射装置连接的液体的供给口的部位,存在流路容易被堵塞,液体的流动容易停滞的倾向,并且存在液体以及沉降成分容易残留的倾向。这样的倾向与袋的容量的大小无关地存在,但特别是在袋的容量大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变得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可以作为以下的方式来实现。
(1)第一方式作为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具有沉降成分的液体的液体容纳体而提供。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具备:袋,其具有挠性且在内部设置有容纳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部,并且具有一端部和与所述一端部对置的另一端部;液体导出部件,其安装于所述一端部,并且具备用于将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导出的液体导出部;间隔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以及液体导出管,其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构成从所述液体导出部件朝向所述间隔部件延伸的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当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D方向、T方向以及W方向,并且,将所述D方向设为沿着从所述袋的所述一端部侧朝向所述另一端部侧的方向的方向,将所述D方向中的从所述一端部侧朝向所述另一端部侧的方向设为+D方向,将与所述+D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D方向,并且,将所述T方向设为所述三个方向中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形的尺寸最小的方向时,所述间隔部件在所述W方向以及所述D方向上配置在远离所述液体容纳部的端部的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形成有:沿着包含所述D方向和所述W方向的DW面,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端部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且将所述液体向所述间隔部件侧引导的至少一个引导流路。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设置在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导出管的周围的空间从而确保了液体的流路,并且袋内的流路难以被堵塞。另外,液体导出管从液体导出部件朝向间隔部件延伸,间隔部件位于比液体导出管的+D方向侧的端部靠里侧(+D方向侧)的位置。因此,液体导出管的+D方向侧的端部、进而其里侧的流路也难以被堵塞。另外,通过从液体容纳部的端部侧向接近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且将液体向间隔部件侧引导的至少一个引导流路,能够将存在于远离间隔部件的位置的液体向间隔部件侧引导,并引导至液体导出管。因此,能够抑制在袋内的液体流动受到阻碍的情形发生,并且能够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液体容纳体中。特别是,通过引导流路,抑制了在远离间隔部件的位置上液体的流动停滞,因此能够将液体与沉降成分一起顺畅地引导至液体导出管侧,并且抑制了沉降成分的残留。因此,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向液体喷射装置充分地供给液体。另外,能够提高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浓度的均匀性。
(2)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流路包括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的流路。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抑制比间隔部件靠+D方向侧的流路的阻塞。另外,能够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比间隔部件靠+D方向侧。
(3)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流路包括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且从沿着所述W方向的方向中的一侧的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的流路。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抑制在比间隔部件靠+D方向侧、且W方向中的一侧的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能够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比间隔部件靠+D方向侧、且W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侧的区域中。
(4)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流路包括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且从沿着所述W方向的方向中的一侧的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的流路。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抑制在比间隔部件靠-D方向侧、且W方向中的一侧的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能够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比间隔部件靠-D方向侧、且W方向中的一侧的方向侧的区域中。
(5)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当将所述W方向中的一侧的方向设为+W方向,将与所述+W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W方向时,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流路包括: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且从所述+W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斜流路;以及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且从所述-W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斜流路。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第一斜流路和第二斜流路,能够抑制在比间隔部件靠+D方向侧的区域中的+W方向侧的区域和-W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能够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比间隔部件靠+D方向侧的区域中的+W方向侧的区域和-W方向侧的区域中。
(6)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流路还包括:在所述W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斜流路与所述第二斜流路之间,并且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的中央流路。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抑制在第一斜流路与第二斜流路之间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能够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第一斜流路与第二斜流路之间的区域中。
(7)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流路还包括:第三斜流路,其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且从所述+W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以及第四斜流路,其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且从所述-W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不仅能够抑制比间隔部件靠+D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还能够抑制比间隔部件靠-D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能够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比间隔部件靠-D方向侧的区域中。
(8)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间隔部件具有:以随着从所述+D方向侧朝向所述-D方向侧,沿着所述T方向的尺寸变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D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当随着液体的消耗而袋收缩时,袋容易沿着间隔部件的倾斜面从+D方向侧向-D方向侧逐渐变扁。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间隔部件的里侧(+D方向侧)的流路的阻塞。
(9)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导出管以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安装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姿态下,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从所述液体导出部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构成,所述液体导出管具有第一导管部和第二导管部,所述第一导管部具有与所述液体导出部件连接的第一基端部、以及将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导入所述第一导管部的第一前端部,所述第二导管部具有与所述液体导出部件连接的第二基端部、以及将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导入所述第二导管部的第二前端部,在所述姿态下,所述第一前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前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沉降成分的沉降,能够使浓度低的上侧的液体导入第一导管部,使浓度高的下侧的液体导入第二导管部,并且使它们在液体导出部合流后供给至液体喷射装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形发生。
(10)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前端部和所述第二前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间隔部件上。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抑制了作为导入液体容纳部的液体的入口的第一前端部和第二前端部的位置偏移。另外,即使由于搬运时的落下等而对液体容纳体施加冲击,也会抑制液体导出管与间隔部件分离,液体导出管的前端部容易阻塞的情形发生。
(11)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处于所述姿态时,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基端部和所述第二基端部在水平方向上排列,所述第一前端部和所述第二前端部在铅垂方向上排列。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第一前端部和第二前端部以在铅垂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被固定而使向W方向的移动受到抑制,因此能够在稳定的位置吸入液体。另外,抑制了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导入管的配置区域的W方向上的宽度变大。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分别从在铅垂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前端部和第二前端部导入的浓度不同的液体从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基端部和第二基端部流出而混合。因此,抑制了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形发生。
(12)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间隔部件固定在所述液体导出部件上。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使间隔部件与液体导出部件的位置关系稳定。由此,抑制了间隔部件的配置位置在液体容纳体的每个个体上发生变化,并且抑制了液体对液体喷射装置的供给性能在液体容纳体的每个个体上发生变动。
(13)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间隔部件通过棒状的连接部件固定于所述液体导出部件。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使间隔部件与液体导出部件的位置关系更加稳定。
上述本发明的各方式所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不全部是必需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实现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上述多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删除、与新的其他构成要素的替换以及删除限定内容的一部分。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将上述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包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上述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所包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加以组合,并作为本发明的独立的一个方式。
本发明除了液体容纳体之外,还可以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可以以具备液体容纳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系统、液体容纳体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体中使用的袋以及液体容纳体中的液体的导出流路结构等方式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液体喷射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安装部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连接机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安装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安装体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6是液体容纳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液体容纳体的概略截面图。
图8是将转接器分解了的液体容纳体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从袋中取出内部结构体的状态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袋单元的概略俯视图。
图11是液体导出单元的概略立体图。
图12是液体导出单元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13是间隔部件的概略主视图。
图14是内部结构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液体导出单元的组装方法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液体导出部件的熔接部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液体导出部件安装在转接器的底部件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的流路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的流路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的流路的结构的概略图。
[标号说明]
11:液体喷射装置;12:外装体;13:容器;13a:开口;14:安装部;15:前盖;16:盒;17:安装口;18:排出托盘;19:操作面板;20A:液体容纳体;20B:液体容纳体;20C:液体容纳体;20D:液体容纳体;21:液体喷射部;22:托架;24:框体;25:插入口;26:导轨;29:连接机构;29F:第一连接机构;29S:第二连接机构;30:供给流路;31:供给机构;32:导入针;33:供给管34:变压机构;35:驱动源;36:变压流路;38:臂;39:卡定部;40:端子部;40a:引导凸部;41:电线;42:控制装置;44:块体;45:突部;46:突部;47:推出机构;47a:框部件;47b:推压部;47c:施力部;48:液体接收部;50:安装体;51:连接结构;51F:第一连接结构;51S:第二连接结构;52:液体导出部;53:连接端子;53a:凹部;53g:引导凹部;54:识别部;55:第一定位孔;55a:第一孔;55b:第一孔;56:第二定位孔;56a:第二孔;56b:第二孔;57:施力接收部;58:插入部;59:连接部;60:袋;60a:一端部;60b:另一端部;60c:液体容纳部;60d:开口部;60u:袋单元;61:转接器;61a:盖部件;61b:底部件;61c:第一突起;61d:第二突起;61o:开口部;61s:伸出支撑部;61w:接触壁;62:把手部;62a:把持部;62b:轴部;63:轴承部;65:固定部;65bk:侧壁块体;66:液体导出部件;66c:第一通孔;66d:第二通孔;66e:伸出部;66f:延伸部;66s:固定部;66tw:薄壁部;67:底壁;68:侧壁;69:前面壁;70:前端壁;72:被引导部;72a:限制部;73:引导部;73a:限制部;78:卡合槽;80:液体导出管;80a:基端部;80b:前端部;81:第一导管部;81a:第一基端部;81b:第一前端部;82:第二导管部;82a:第二基端部;82b:第二前端部;85:连接部件;86:卡定部;86tw:薄壁部;90:间隔部件;91:倾斜面;92:第一导入口;92a:第一连接管;92b:第三连接管;93:第二导入口;93a:第二连接管;93b:第四连接管;94:背面部;95:第一槽流路;96:第二槽流路;97:分隔部;97a:第一部位;97b:第二部位;98:正面部件;100:流路形成部;101:引导流路;101a:第一斜流路;101b:第二斜流路;101c:中央流路;101d:第三斜流路;101e:第四斜流路;101f:纵流路;101g:横流路;CX:中心轴线;GR:拼接部;IS:内部结构体;LQ:液体;LU:液体导出单元;WP:熔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容纳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0A的液体喷射装置11的概略立体图。在图1中,图示有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的X轴、Y轴以及Z轴。X轴和Y轴表示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X轴与配置在水平面上的处于通常的使用姿态时的液体喷射装置11的宽度方向平行,且表示在与液体喷射装置11的前面(后述)正对时从右朝向左的方向。Y轴与处于通常的使用姿态时的液体喷射装置11的前后方向平行,且表示从液体喷射装置11的前面朝向后面的方向。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也将Y轴方向称为“深度方向”。Z轴与液体喷射装置11的高度方向平行,且表示重力方向。X轴、Y轴以及Z轴在后面参照的图2~4中也与图1对应地图示。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11是通过向纸张等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而进行记录(印刷)的喷墨打印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外装体12。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中,在外装体12中,将具有高度和宽度,且设想用户在操作液体喷射装置11时正对的侧面称为“前面”。
在外装体12的前面部分,从底部侧朝向上方依次设置有:覆盖可装卸地安装容器13的安装部14的可转动的前盖15;以及安装能够容纳介质(省略图示)的盒16的安装口17。在图1中,用单点划线示意性地图示安装部14的位置。关于安装部14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在安装口17的上侧,设置有接收排出的介质的排出托盘18、以及用于用户进行液体喷射装置11的操作的操作面板19。
在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14的内部,安装有容器13(用虚线图示)。容器13相对于安装部14从前面侧插入,且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上。容器13向安装部14安装时的移动方向(以下亦称为“安装方向”)为Y轴方向。
在容器13中,可拆卸地载置有容纳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液体的液体容纳体20A(用虚线图示)。以下,将配置有液体容纳体20A的容器13亦称为“安装体50”。另外,将载置于容器13的液体容纳体20A安装于液体喷射装置11的液体容纳体20A的姿态称为“安装姿态”。关于容器13和液体容纳体20A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另外,容器13即使在未载置液体容纳体20A的单体的状态下也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安装部14上,是液体喷射装置11所具备的构成要素。
在外装体12内,设置有从喷嘴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21、以及沿着与液体喷射装置11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一致的扫描方向往复移动的托架22。液体喷射部21与托架22一起移动。液体喷射部21将从载置在容器13上的液体容纳体20A供给的液体朝向介质进行喷射,所述介质在托架22的移动路径的下方在沿着Y轴方向的副扫描方向上被输送。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部21也可以是不往复移动而位置固定的行式喷射头。
图2是表示安装部14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安装部14在液体喷射装置11的内部形成为能够容纳一个容器13的容纳空间。在处于前盖15(参照图1)的背后的安装部14的入口上,安装有框体24。框体24具有从成为前盖15侧的近前侧与容纳空间连通的插入口25。框体24优选在插入口25的内周面侧具有多组用于引导容器13的装卸时的移动的、由在深度方向上延伸的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凸形状或者凹形状构成的线状的导轨26。
容器13通过插入口25插入到安装部14。容器13通过沿着设置在安装部14内的底面上且沿着向里延伸的Y轴方向的移动路径移动,从而安装在安装部14上。在安装部14的里侧,设置有与载置于容器13的液体容纳体20A连接的连接机构29。连接机构29具有插入到液体容纳体20A、且用于将液体容纳体20A的液体导入连接机构29的导入针32。关于连接机构29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从与液体容纳体20A连接的连接机构29向液体喷射部21供给液体的供给流路30;以及产生将容纳在液体容纳体20A中的液体向供给流路30输送的驱动力的供给机构31。供给流路30包括具有挠性的供给管33。供给管33的上游端与连接机构29连接,下游端与液体喷射部21(图1中图示)连接。在连接机构29的内部,设置有与导入针32的下游端和供给管33的上游端连通的泵室(省略图示)。泵室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变压室和挠性膜(省略图示)而被划分。
供给机构31具备:变压机构34以及变压机构34的驱动源35、以及连接变压机构34与所述变压室的变压流路36。当通过驱动源35(例如电机)的驱动,变压机构34通过变压流路36使设置在连接机构29内的变压室减压时,泵室与变压室之间的挠性膜向变压室侧挠曲位移,并且泵室的压力下降。随着该泵室的压力降低,容纳在液体容纳体20A中的液体通过导入针32被抽吸到泵室。将其称为抽吸驱动。
之后,当变压机构34通过变压流路36解除变压室的减压时,挠性膜向泵室侧挠曲位移,由此泵室的压力上升。于是,随着泵室的压力上升,泵室内的液体在被加压的状态下流出到供给管33。将其称为喷出驱动。而且,供给机构31通过交替反复进行抽吸驱动和喷出驱动,从而从液体容纳体20A向液体喷射部21供给液体。
图3是连接机构29的概略立体图。连接机构29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导入针32的位置分别具有第一连接机构29F和第二连接机构29S。第一连接机构29F具备臂38。臂38配置在比导入针32靠铅垂下方侧,并且向当将安装体50从安装部14取出时的方向即取出方向(与Y轴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臂38构成为前端侧能够以基端侧为中心转动。在臂38的前端设置有卡定部39。卡定部39例如从臂38向铅垂上方突出,并且配置在当向安装部14(参照图2)安装时的容器13的移动路径上。在容器13安装于安装部14时,卡定部39嵌入设置于容器13的背面的卡合槽78(在后面参照的图4中图示),从而限制容器13容易地从安装部14脱离的情况发生。
第一连接机构29F具备配置在比导入针32靠铅垂上方的位置并向取出方向突出的端子部40。端子部40经由扁平电缆等电线41,与液体喷射装置11中的控制液体的供给的控制装置42连接。端子部40优选以上端比下端更向取出方向突出,且朝向斜下方的方式配置。在端子部4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优选设置有向宽度方向突出并且沿着安装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凸部40a。
第二连接机构29S配置在比导入针32靠铅垂上方的位置。第二连接机构29S具备向取出方向突出的用于防止误插入的块体44。块体44具有朝向下方配置的凹凸形状。
连接机构29具备:一对定位突部45、46;以包围导入针32的方式配置的推出机构47;以及在导入针32的下方向取出方向突出的液体接收部48。一对定位突部45、46分别以包含于第一连接机构29F和第二连接机构29S的方式隔着导入针32在宽度方向上排列。定位突部45、46例如可以为形成为相互平行且向取出方向突出的棒状的突部。定位突部45、46向取出方向的突出长度优选比导入针32的向取出方向的突出长度长。
推出机构47具备:包围导入针32的基端部分的框部件47a;从框部件47a向取出方向突出的推压部47b;以及经由推压部47b对容器13向取出方向施力的施力部47c。施力部47c例如由安装在框部件47a与推压部47b之间的螺旋弹簧构成。推出机构47对安装在安装部14(参照图2)上的安装体50向取出方向施加作用力。另外,安装体50(在此后参照的图4中图示)由于在安装于安装部14的状态下卡定于卡定部39,因此向取出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图4是表示安装于安装部14的安装体50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4中示出有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即D方向、T方向以及W方向的箭头。在安装体50安装在处于通常的使用姿势的液体喷射装置11上的安装姿态下,D方向、T方向以及W方向与图1中说明的X轴、Y轴、Z轴以如下的方式对应。
D方向是沿着Y轴的方向,并且表示D方向的箭头表示与Y轴方向相反的方向。T方向是沿着Z轴的方向,并且表示T方向的箭头表示与Z轴方向相反的方向。W方向是沿着X轴的方向,并且表示W方向的箭头表示与X轴方向相同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D方向、T方向、W方向中的D方向、T方向、W方向的箭头所示的正方向分别称为+D方向、+T方向、+W方向。另外,也将D方向、T方向、W方向的相反方向(负方向)分别称为-D方向、-T方向、-W方向。在后面参照的各图中,表示D方向、T方向以及W方向的箭头也与图4对应地适当地进行图示。但是,在图4以外,省略表示-D方向、-T方向、-W方向的箭头的图示。在以下的说明中,D方向、T方向、W方向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则含义是液体容纳体20A处于安装姿态时的方向。
安装体50通过在容器13上载置液体容纳体20A而构成。在构成安装体50的容器13以及液体容纳体20A中,D方向、T方向以及W方向的三个方向中的T方向为外形的尺寸最小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13以及液体容纳体20A的W方向上的外形的尺寸比D方向上的外形的尺寸大。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W方向上的外形的尺寸也可以比D方向上的外形的尺寸小。
将安装体50向安装部14(参照图2)安装时,将前进的-D方向侧的端作为前端,将前端的相反侧的+D方向侧的端作为基端。安装体50在前端部分具备连接结构51。连接结构51在宽度方向(W方向)的中央具备液体导出部52。连接机构29的导入针32(参照图3)向+D方向插入液体导出部52,液体导出部52是用于将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液体导出的供给口。在图4中,用虚线图示液体导出部52的位置。连接结构51在宽度方向上在隔着液体导出部52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连接结构51F和第二连接结构51S。
第一连接结构51F具备与连接机构29的端子部40(参照图3)电连接的连接端子53。连接端子53例如设置在电路基板的表面。电路基板包括存储与液体容纳体20A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液体容纳体20A的种类、液体的容纳量等)的存储部。
连接端子53优选设置在比液体导出部52靠上方的位置。另外,连接端子53优选在向上方以及安装方向开口的凹部53a内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配置。在连接端子5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优选设置有在安装方向上延伸且一对引导凸部40a(参照图3)插入的引导凹部53g。
第二连接结构51S具备配置在比液体导出部52靠铅垂上方的用于防止误插入的识别部54。识别部54具有与对应的连接机构29的块体44(参照图3)嵌合的形状的凹凸样式。
连接结构51具备一对定位孔55、56以及施力接受部57。一对定位孔55、56作为当安装体50向安装部14安装时的定位部发挥功能。一对定位孔55、56隔着液体导出部52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第一定位孔55包含在第一连接结构51F中,第二定位孔56包含在第二连接结构51S中。第一定位孔55和第二定位孔56优选具有互不相同的开口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孔55构成为圆形的孔,第二定位孔56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椭圆形状的长孔。
在安装姿态下,施力接受部57与连接机构29的推出机构47(参照图3)抵接,并且从施力部47c接受施力。
参照图3和图4,对安装体50所具备的连接结构51相对于连接机构29的连接进行说明。当安装体50插入到安装部14且前端接近连接机构29时,首先,向取出方向的突出长度较长的定位突部45、46的前端插入到安装体50的定位孔55、56中,从而限制安装体50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二定位孔56是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椭圆形状的长孔,并且设置有稍微允许第二定位突部46向宽度方向的移动的游隙。另一方面,第一定位突部45相对于圆形状的第一定位孔55,在几乎没有间隙的状态下插入。因此,实质上,第一定位突部45和第一定位孔55成为定位的基准。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在利用定位突部45、46进行了安装体50的定位之后,完成导入针32向液体容纳体20A的连接。在定位突部45、46与定位孔55、56卡合后,当安装体50进一步向内前进时,施力接受部57与按压部47b接触而承受施力部47c的施力。然后,导入针32插入到液体导出部52,从而导入针32与安装体50的液体容纳体20A连接。
当安装体50向安装方向前进时,端子部40进入安装体50的凹部53a内,引导凹部53g被引导凸部40a引导。由此,调整连接端子53相对于端子部40的位置,并且端子部40与连接端子53接触。由此,连接端子53与端子部40电连接,能够在电路基板与控制装置42之间进行信息的通信。如上所述,第一定位孔55成为安装体50相对于连接机构29的定位的基准。因此,为了使连接端子53与端子部40的连接状态良好,优选在包含连接端子53的第一连接结构51F上设置第一定位孔55。
在安装体50插入到正确的位置的情况下,识别部54与连接机构29的块体44适当地嵌合。“嵌合”的含义是指以限制对象物彼此的相对移动的方式使对象物彼此嵌合的状态。与此相对,在欲将安装体50安装在错误的位置上的情况下,由于识别部54不与块体44嵌合,因此安装体50不能进一步向内前进,从而防止了误安装。如上所述,当导入针32与液体容纳体20A的液体导出部52连接,且连接端子53与端子部40电连接时,则连接结构51相对于连接机构29的连接完成。
图5是安装体50的概略分解立体图,且表示将液体容纳体20A从容器13向上方拆下的状态。容器13构成为具有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的尺寸比高度方向大的平板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的箱体。容器13具备构成底面的底壁67、设置在底壁67周围的一对侧壁68、前面壁69以及前端壁70。一对侧壁68以从底壁67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铅垂上方立起的方式设置。前面壁69以从底壁67的基端向铅垂上方立起的方式设置。前端壁70以从底壁67的前端向铅垂上方立起的方式设置。
由底壁67、一对侧壁68、前面壁69以及前端壁70包围的容器13内部的空间构成收纳液体容纳体20A的收纳空间。液体容纳体20A从由一对侧壁68、前面壁69以及前端壁70包围的开口13a进出容器13的收纳空间。前端壁70具有如下形状:在液体容纳体20A安装于容器13时,以使液体容纳体20A的转接器61(后述)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前端壁7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被切除。
在容器13的前端部分,设置有液体容纳体20A的转接器61嵌合而固定液体容纳体20A的配置位置的固定部65。固定部65由一对侧壁块体65bk、在前端壁70中在D方向上与转接器61对置的部位、设置在底壁67的前端部的缺口65a、以及一对引导部73构成。
一对侧壁块体65bk是设置在前端壁70与底壁67之间的角部的矩形状的部位。一对侧壁块体65bk在宽度方向上夹持转接器61,限制转接器61向宽度方向的移动。
在前端壁70中在D方向上与转接器61对置的部位包括上述的施力接受部57。另外,在该部位设置有第一孔55a和第二孔56a。第一孔55a和第二孔56a是构成上述定位孔55、56的入口的通孔。缺口65a具有使底壁67的前端面向+D方向凹陷的形状。设置在液体容纳体20A的液体导出部52的下方的插入部58插入并卡合于缺口65a。
一对引导部73是分别从底壁67向+T方向突出的柱状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容纳体20A安装于容器13时,一对引导部73以隔着液体导出部52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排列而形成。各引导部73插入到设置于液体容纳体20A的转接器61的被引导部72中。各引导部73对转接器61的向T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将引导部73突出的方向亦称为“引导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73为大致半圆柱状,且在沿着引导方向的侧面的前端侧具有朝向-D方向的平面状的限制部73a。
将图5以及图6作为参照图,对液体容纳体20A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液体容纳体20A的概略立体图。液体容纳体20A容纳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具有沉降成分的液体。“沉降成分”的含义是指在液体静置了较长时间(例如数小时以上)时,由于重力而向液体的下方沉降的成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沉降成分是分散于溶剂中的颜料。液体容纳体20A具备容纳液体的袋60和设置有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1的连接结构的转接器61。
在袋60的内部,设置有容纳液体的内部空间即液体容纳部60c。袋60具有在向T方向观察时以W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形形状。袋60具有挠性。袋60的形状可以是枕型,也可以是角撑型。在本实施方式中,袋60是将两片长方形状的膜重叠,并将其周缘部相互接合,由此在液体容纳部60c的周围形成了拼接部GR的枕型的袋。
构成袋60的膜由具有挠性和气体阻隔性的材料形成。例如,作为膜的材料,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乙烯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层叠了多个由这些材料构成的膜的层叠结构来形成膜。在这样的层叠结构中,例如也可以由耐冲击性优异的PET或者尼龙形成外层,由耐墨水性优异的聚乙烯形成内层。进而,也可以将具有蒸镀了铝等的层的膜作为层叠结构的一个构成部件。
这里,在D方向上,将袋60的-D方向侧的端部称为“一端部60a”,将+D方向侧的端部称为“另一端部60b”。D方向中,从一端部60a侧朝向另一端部60b侧的方向为+D方向,与+D方向相反的方向为-D方向。转接器61安装在袋60的一端部60a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接器61在W方向上安装于一端部60a的中央部。
转接器61在前端侧具有构成安装体50的连接结构51的部位。转接器61在内部在W方向的中央具有液体导出部52(参照图5)。在液体导出部52的-W方向侧,设置有连接端子53、容纳连接端子53的凹部53a、以及引导凹部53g(参照图5以及图6)。在液体导出部52的-W方向侧,设置有识别部54。
进而,在转接器61的前端,形成有第一孔55b和第二孔56b(参照图5)。当液体容纳体20A载置在容器13上时,第一孔55b与设置在容器13的前端壁70上的第一孔55a在D方向上排列,第二孔56b与设置在容器13的前端壁70上的第二孔56b在D方向上排列。由第一孔55a、55b构成连接结构51的第一定位孔55,由第二孔56a、56b构成连接结构51的第二定位孔56(参照图4)。
当液体容纳体20A载置在容器13上时,转接器61被固定在容器13的固定部65上(参照图5)。在转接器61的下表面上,在液体导出部52的下方设置有插入部58,该插入部58为插入到设置于容器13的底壁67的前端的缺口65a中的凸结构。
在转接器61中,供固定部65的引导部73插入的被引导部72以在W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在液体导出部52的两侧(参照图5以及图6)。被引导部72设置为在T方向上贯通转接器61的通孔。在被引导部72的内周壁面上,设置有与引导部73的限制部73a对置的平面状的限制部72a。当引导部73插入到被引导部72中时,各个限制部72a、73a相互对置,由此限制液体容纳体20A在容器13上沿水平方向的旋转。
在转接器61的上表面上,安装有由与转接器61不同的部件构成的把手部62(参照图5以及图6)。把手部62具有由用户把持的把持部62a和设置在从把持部62a延伸的前端的基端部的轴部62b。对于把手部62,在从转接器61的上表面向-T方向凹陷的凹部内,通过将轴部62b插入于在W方向上开口的轴承部63,从而以把持部62a在D方向上转动的方式可转动地相对于转接器61安装。把手部62的转动轴由轴部62b以及轴承部63构成。
把手部62取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所述第一姿态为把持部62a位于袋60的上方,且位于与把手部62的转动轴相同的高度、或者比其低的位置,所述第二姿态为把持部62a与袋60分离,且位于比把手部62的转动轴高的位置。在图5、图6中,图示有把手部62处于第一姿态时的状态。当安装体50向安装部14安装时,把手部62为第一姿态。在对从容器13拆下的状态的液体容纳体20A进行搬运时,用户能够将手握在处于第二姿态的把手部62的把持部62a上。
在袋60中,设置有流路形成部100(参照图5以及图6)。在袋60内的液体被消耗而袋60收缩的状态下,流路形成部100在液体容纳部60c内形成用于使液体流通到液体导出部52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可塑性的袋60中,流路形成部100由局部成型为向+T方向侧膨胀的形状的部位构成。在安装姿态下,流路形成部100向上方隆起,且形成为沿着水平面呈垄状隆起并延伸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解释为,流路形成部100构成为袋60的与构成液体容纳部60c的其他部位相比挠性低、且形状维持性高的部位。
流路形成部100例如能够通过相对于构成袋60的具有挠性的片状的部件推压模仿流路的模具的冲压成型而形成。冲压成型也可以通过对冲压对象进行加热的热压从而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体容纳部60c内,流路形成部100以形成三条流路101的方式构成,所述三条流路101从作为配置在袋60内的立体物的间隔部件90(在后面参照的图7中图示)的+D方向侧向间隔部件90延伸(详情后述)。
参照图7~图9,对液体容纳体20A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图6所示的沿7-7线截断的液体容纳体20A的概略截面图。在图7中,例示有液体容纳部60c封入有规定量的液体LQ的状态。在图7中,为方便起见,用虚线图示液体导出管80的配置位置。图8是液体容纳体20A的转接器61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在图8中,为方便起见,省略了把手部62的图示。图9是表示从液体容纳体20A的袋60内取出了内部结构体IS的状态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液体容纳体20A具有一体地具备液体导出部52的液体导出部件66(参照图7)。液体导出部件66设置在转接器61的内部。图7中示出有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液体导出部件66安装在袋60的一端部60a上。液体容纳体20A在设置于袋60的液体容纳部60c内具备内部结构体IS。内部结构体IS包括液体导出管80、连接部件85以及间隔部件90。
液体导出管80构成在液体容纳部60c内液体流通的流通路径。液体导出管80由例如由合成橡胶形成的具有弹性的管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出管80包括第一导管部81和第二导管部82,并且由两根管构成(详情后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20A可以具备三根以上的液体导出管80,也可以仅具备一根液体导出管80。
液体导出管80具有在液体容纳部60c内与液体导出部件66连接的基端部80a。基端部80a包括第一导管部81的第一基端部81a和第二导管部82的第二基端部82a。在液体导出部件66的内部,形成有使液体导出管80与液体导出部52连通的流路(省略图示)。
液体导出管80在液体容纳部60c内从液体导出部件66向另一端部60b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出管80以在安装姿态下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液体容纳部60c内。液体导出管80从液体导出部件66朝向配置在液体容纳部60c的内部的间隔部件90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出管80的前端部80b与间隔部件90连接。前端部80b包括第一导管部81的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导管部82的第二前端部82b。在液体导出管80中,通过作为在D方向上贯通间隔部件90的通孔而设置的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从而导入液体LQ。关于液体导出管80与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的连接将在后面叙述。
间隔部件90是用于在袋60内的液体容纳部60c中划分一定的容积的区域的构造物。间隔部件90例如由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间隔部件90具有位于比液体导出管80靠+D方向侧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90在液体容纳部60c中配置在与穿过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的TD面相交的位置。“TD面”是指包含T方向和D方向的假想平面,且是与T方向和D方向平行的假想平面。
在内部结构体IS容纳在液体容纳部60c中的状态下,在内部结构体IS中间隔部件90的T方向上的高度最大。在液体容纳体20A安装于液体喷射装置11的安装姿态下,间隔部件90的最下部和最上部中的至少一者与袋60的内表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在液体容纳体20A中封入规定量的液体LQ,那么如图7所示,间隔部件90的最下部和最上部这两者与袋60的内表面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姿态下,间隔部件90的最下部的高度与间隔部件90的最上部的高度的中心,与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的高度相同。
这样,在液体容纳体20A中,在配置有间隔部件90的部位,通过间隔部件90抑制了袋60的在T方向上对置的面彼此直接接触。因此,即使容纳在袋60中的液体被消耗而使袋60收缩,在间隔部件90的周围也会形成有液体进入的空间。本实施方式中的间隔部件90的具体的形状将在后面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90通过棒状的连接部件85固定于液体导出部件66。连接部件85以沿着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在D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在设置于-D方向侧的端部的卡定部86与液体导出部件66连接,+D方向侧的端部与间隔部件90连接。连接部件85相对于液体导出部件66以及间隔部件90的连接结构将在后面叙述。连接部件85可以由与间隔部件90相同的合成树脂构成,也可以由其他的不同的材料构成。
通过间隔部件90固定在液体导出部件66上,间隔部件90与液体导出部件66的位置关系稳定化。因此,抑制了在每个液体容纳体20A的个体上液体容纳部60c中的间隔部件90的配置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形发生,并且抑制了液体对液体喷射装置11的供给性能在每个液体容纳体20A的个体中发生变动的情形发生。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A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在安装姿态下,间隔部件90的高度方向(T方向)上的中心与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的高度相同(参照图7)。因此,能够使液体导出部52相对于容器13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稳定,并且使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1的连接容易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设置有上述的流路形成部100(参照图7)。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形成部100构成为以使袋60局部地向+T方向侧膨胀的方式成型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的袋60中,流路形成部100在安装姿态下设置在朝上的面的一侧。
即使液体容纳部60c内的液体LQ被消耗而袋60逐渐收缩,在形成流路形成部100的部位,与其他部位相比,在T方向上对置的袋60的内表面彼此接触的情形也延迟。因此,当袋60收缩,且袋60的内部空间在流路形成部100的周围扁化时,流路形成部100的内部空间不被阻塞而残留,并且作为引导液体的引导流路101发挥功能。由于该引导流路101从液体容纳部60c的端部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因此通过引导流路101,维持如下的状态:能够将残留在液体容纳部60c的端部侧的液体LQ向处于间隔部件90侧的液体导出管80引导。
内部结构体IS在与液体导出部件66连接的状态下,通过预先设置在袋60的一端部60a侧的开口部60d,插入到液体容纳部60c中(参照图9)。以下,将液体导出部件66与内部结构体IS连接而一体化的部件亦称为“液体导出单元LU”。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60d设置在袋60的W方向上的大致中央。液体导出单元LU被插入到液体导出部件66的液体导出部52从开口部60d突出的预先决定的位置(参照图8)。
液体导出部件66通过袋60的开口部60d的内周面与液体导出部件66的外周面熔接而固定在袋60上。通过开口部60d相对于液体导出部件66的熔接,液体容纳部60c的除了液体导出部件66的内部的流路以外的与外部连通的开口被密封。以下,将间隔部件90以及液体导出管80插入内部,且开口部60d熔接于液体导出部件66的袋60亦称为“袋单元60u”。另外,关于内部结构体IS相对于液体导出部件66的连接结构、液体导出部件66相对于袋60的熔接部位,使用其他的参照图,在后面说明详情。
转接器61由能够在T方向上分割的盖部件61a和底部件61b构成(参照图8)。通过使盖部件61a和底部件61b从+T方向侧和-T方向侧夹入包含向-D方向突出的液体导出部件66的液体导出部52的袋单元60u的-D方向侧的一端部60a,从而使转接器61固定在袋单元60u上。
转接器61的识别部54设置在盖部件61a侧。连接端子53、配置其的凹部53a以及插入部58设置在底部件61b侧。另外,在底部件61b上,在插入部58的上方设置有用于将导入针32(在图3中图示)向内部的液体导出部52引导的开口部61o。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部件61b上,第一突起61c和第二突起61d以向+T方向突起的方式设置。第一突起61c和第二突起61d以在W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在液体导出部件66的从袋60向-D方向露出的部分,设置有固定部66s。在固定部66s上,在W方向上隔着液体导出部52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通孔66c和第二通孔66d。
在将转接器61固定于袋单元60u时,在液体导出部件66的第一通孔66c中插入底部件61b的第一突起61c。另外,在液体导出部件66的第二通孔66d中插入底部件61b的第二突起61d。而且,在底部件61b的第一突起61c与第二突起61d之间配置液体导出部52。液体导出部件66的固定部66s与袋60的-D方向侧的端部的一部分一同夹入盖部件61a与底部件61b之间。
将图10作为参照图,并且对在液体容纳体20A中流路形成部100形成的引导流路101进行说明。图10是向-T方向观察袋单元60u时的概略俯视图。在图10中,为方便起见,以透过袋60能够看到液体导出单元LU的整体的方式进行图示。
流路形成部100沿着DW面,从液体容纳部60c的外周端部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液体容纳部60c内形成有将液体LQ向间隔部件90侧引导的至少一个引导流路101。在此,“DW面”是指包含D方向和W方向的假想平面,且是与D方向和W方向平行的假想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形成部100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形成有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的三个引导流路101。
本实施方式的三个引导流路101包括第一斜流路101a、第二斜流路101b以及中央流路101c。第一斜流路101a以及第二斜流路101b分别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且沿着W方向的方向中的一侧的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第一斜流路101a以及第二斜流路101b分别相对于D方向倾斜地延伸。
第一斜流路101a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且从+W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第二斜流路101b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且从-W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斜流路101a以及第二斜流路101b分别从液体容纳部60c的W方向上的端部延伸至配置在W方向上的中央的间隔部件90。
中央流路101c在W方向上位于第一斜流路101a与第二斜流路101b之间,且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流路101c在液体容纳部60c的W方向上的中央沿着D方向延伸。
各流路101a、101b、101c的间隔部件90侧的端部优选位于距离间隔部件90一定范围的附近区域内。在液体容纳部60c内的液体量成为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中预先设定的下限量时,各流路101a、101b、101c的间隔部件90侧的端部优选位于在间隔部件90的周围残留有空间的区域内。各流路101a、101b、101c的另一侧的端部优选位于靠近液体容纳部60c的沿着DW面的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
根据液体容纳体20A,由于在设置于袋60的液体容纳部60c内设置有液体导出管80,因此通过液体导出管80的周围的空间从而确保了液体的流路,并且袋60内的流路难以被堵塞。另外,液体导出管80从液体导出部件66朝向间隔部件90延伸,间隔部件90位于比液体导出管80的+D方向侧的端部更靠里侧(+D方向侧)的位置。因此,液体导出管80的+D方向侧的端部、进而其里侧的流路也难以被堵塞。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在袋60内的流动受到阻碍。另外,能够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液体容纳体20A中。
另外,液体容纳体20A具有由流路形成部100形成的引导流路101。引导流路101以从液体容纳部60c的端部侧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式延伸。存在于远离间隔部件90的位置的液体通过引导流路101,从液体容纳部60c的端部侧被引导至间隔部件90侧。因此,存在于远离间隔部件90的位置的液体的流通通过引导流路101而被维持,并且即使在远离间隔部件90的位置,也会抑制在袋60内的流路的阻塞。另外,即使在远离间隔部件90的区域,也会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的残留。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A中,能够通过第一斜流路101a和第二斜流路101b抑制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中的+W方向侧的区域和-W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斜流路101a和第二斜流路101b从+D方向侧的液体容纳部60c的角部延伸。因此,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样的角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A中,能够通过中央流路101c抑制在W方向上被第一斜流路101a和第二斜流路101b夹着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残留在这些区域中。特别是,由于中央流路101c从液体容纳部60c的+D方向侧的端部延伸至间隔部件90跟前,因此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液体容纳部60c的+D方向侧的端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A中,能够通过三个流路101a~101c抑制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
参照图11~14,对液体导出单元LU中的各部位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液体导出单元LU的概略立体图。图12是液体导出单元LU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13是表示间隔部件90的正面侧(+D方向侧)的概略主视图。图14是表示与连接部件85连接的间隔部件90的背面侧(-D方向侧)的概略立体图。
间隔部件90在正面侧(+D方向侧)具有:随着从+D方向侧朝向-D方向侧,以沿着间隔部件90的T方向的尺寸变大的方式倾斜的面即倾斜面91(参照图11、图12、图14以及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面”不仅包括仅由连续的平面构成的面,还包括在其表面形成有槽、凹部、孔、狭缝等的面、在其表面形成有突起或者凸部的面、以及被框包围的假想的面。即,在作为整体掌握时,只要能够作为“面”掌握,则也可以在该面所占的一定区域中具有凹凸或者通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90在比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靠+T方向侧和-T方向侧分别具有倾斜面91(参照图7)。因此,在从W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间隔部件90具有朝向+D方向侧变尖的形状(参照图14)。
这样,通过使间隔部件90具有倾斜面91,从而当袋60随着液体的消耗而收缩时,袋60容易沿着倾斜面91从+D方向侧向-D方向侧逐渐扁化。因此,在间隔部件90的里侧(+D方向侧),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袋60扁化而产生液体的流通受到阻碍的部位。另外,在袋60以与间隔部件90接触的方式收缩时,由于袋60沿着倾斜面91收缩,因此抑制了袋60在间隔部件90的周围弯曲而折弯。因此,抑制了在间隔部件90的周围发生的在袋60上产生应力集中那样的变形,并且抑制了袋60的劣化。此外,在袋60收缩至以覆盖间隔部件90的倾斜面91的方式进行接触时,减小了液体容纳部60c中的残留在间隔部件90的+D侧的空间。因此,抑制了液体残留在这样的空间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姿态下,间隔部件90的最下部和最上部中的至少一者与袋60的内表面接触(参照图7)。因此,袋60容易从与间隔部件90的接触部分沿着间隔部件90的倾斜面91的形状收缩,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液体容纳部60c内的流路的阻塞。
另外,倾斜面91可以不分别设置在间隔部件90的+T方向侧和-T方向侧,也可以仅在+T方向侧和-T方向侧中的任一侧形成。但是,如本实施方式,如果在间隔部件90的+T方向侧和-T方向侧这两侧设置倾斜面91,那么与仅设置在一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更顺畅地使袋60容易从+D方向侧向-D方向侧逐渐扁化。
在间隔部件90上,用于导入液体的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以在D方向上贯通间隔部件90的方式设置(参照图7以及图1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在间隔部件90的内部沿着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相互并列地延伸(参照图7)。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在间隔部件90的正面侧向D方向开口(参照图13)。
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在T方向上排列(参照图7和图14)。在安装姿态下,第一导入口92和第二导入口93在铅垂方向上排列,并且第一导入口92位于比第二导入口93靠上侧的位置。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隔着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排列(参照图7)。液体容纳部60c内的比中心轴线CX靠上侧的液体LQ通过第一导入口92被导入到第一导管部81内。液体容纳部60c内的比中心轴线CX靠下侧的液体LQ通过第二导入口93被导入到第二导管部82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入口92的内径比第二导入口93的内径小(参照图7、图13)。即,第二导入口93的内径比第一导入口92的内径大。因此,位于比第一导入口92靠下方的第二导入口93的流路阻力较小,且较容易吸入含有大量沉降成分的浓度高的液体。因此,能够高效率地将由于沉降成分的沉降而浓度升高的下层的液体向液体导出管80引导。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的内径之差优选以分别流入第一导管部81以及第二导管部82的液体的流量的比率为规定的值的方式确定。
间隔部件90在D方向上在倾斜面91的相反的一侧具有沿着铅垂方向配置的背面部94(参照图1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D方向观察时背面部94具有大致六边形形状。背面部94的上边和底边稍微弯曲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由此,安装姿态下的间隔部件90的配置姿态得以稳定。
在背面部94,设置有第一导入口92穿过中心的圆筒状的第一连接管92a和第二导入口93穿过中心的圆筒状的第二连接管93a(参照图14)。第一连接管92a和第二连接管93a在背面部94向-D方向突出。第一连接管92a和第二连接管93a在T方向上排列。第一连接管92a和第二连接管93a在安装姿态下在铅垂方向上排列,且第一连接管92a位于比第二连接管93a靠上侧的位置。
通过使第一连接管92a插入到第一导管部81的第一前端部81b中,从而液体导出管80中的第一导管部81与第一导入口92连接(参照图11和图12)。通过使第二连接管93a插入到第二导管部82的第二前端部82b中,从而液体导出管80中的第二导管部82与第二导入口93(图14)连接。在液体容纳体20A中,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前端部82b以在铅垂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被固定,并且抑制了向W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在稳定的位置吸入液体。另外,抑制了液体容纳部60c中的液体导出管80的配置区域的W方向上的宽度在与间隔部件90的连接部位变大的情形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管部81的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导管部82的第二前端部82b分别固定在间隔部件90上。由此,抑制了作为将液体容纳部60c的液体导入液体导出管80的入口的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前端部82b的在液体容纳部60c内从预先规定的配置位置的位置偏移。另外,即使由于液体容纳体20A的搬运时的落下等对液体容纳体20A施加有冲击,也抑制了液体导出管80与间隔部件90分离。因此,抑制了作为液体的入口的第一前端部81b以及第二前端部82b被配置在袋60扁化而液体难以流通的部位因而阻碍液体流入液体导出管80的情形发生。
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管部81的第一前端部81b以及第二导管部82的第二前端部82b的至少一者也可以不与间隔部件90连接而分离。在液体导出管80中,也可以从在远离间隔部件90的位置开放配置的开口端部直接导入液体。
间隔部件90具备槽状的第一槽流路95和第二槽流路96(参照图12、图13)。第一槽流路95是用于将液体从+D方向向位于-D方向的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引导的流路。第一槽流路95形成为在倾斜面91上在D方向上延伸的槽(参照图12)。第一槽流路95设置在+T方向侧的倾斜面91和-T方向侧的倾斜面91这两者上。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在第一槽流路95的里侧的位置开口(参照图7以及图13)。
第二槽流路96是使液体向与D方向相交的方向流通的流路(参照图11)。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多个第二槽流路96。第二槽流路96构成为在间隔部件90的倾斜面91上沿着W方向延伸的槽(参照图7、图13)。第二槽流路96相对于第一槽流路95设置在W方向上的两侧,且与第一槽流路95合流。
通过具有第一槽流路95以及第二槽流路96,即使袋60收缩并且间隔部件90的表面被袋60的内表面覆盖,也会抑制与第一导入口92或者第二导入口93连通的液体的路径被阻塞。另外,第一槽流路95也可以以相对于D方向倾斜地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第二槽流路96也可以以使液体在与W方向以及D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流通的方式形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一槽流路95以及第二槽流路96中的至少一者。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90具备在安装姿态下沿着水平面(DW面)配置的板状的分隔部97(参照图11)。分隔部97设置在第一导入口92与第二导入口93之间(参照图14)。分隔部97以穿过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的方式配置(参照图7)。分隔部97水平地配置在液体容纳部60c的中心。
分隔部97具有:以从背面部94向-D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的第一部位97a;以及在上下的倾斜面91之间以将第一槽流路95内的空间上下两分的方式延伸的第二部位97b(参照图7以及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部97的第一部位97a作为连接部件85的+D方向侧的端部而设置,且构成为能够从背面部94分离(参照图12)。第二部位97b具有背面部94和倾斜面91,并且包含在构成间隔部件90的正面侧的正面部件98中。
通过分隔部97,从而抑制了存在于液体容纳部60c内的上侧的浓度低的液体与存在于下侧的浓度高的液体在间隔部件90的附近混合。因此,能够抑制浓度低的液体被吸入第一导管部81和第二导管部82两者而浓度高的液体难以被吸入的情形发生。其结果是,能够使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液体的浓度更稳定化。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分隔部97。
第一导管部81在第一基端部81a与液体导出部件66连接,第二导管部82在第二基端部82a与液体导出部件66连接(参照图11)。在液体导出部件66的+D方向侧的端部,以向+D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圆筒状的第三连接管92b和圆筒状的第四连接管93b(参照图12)。第三连接管92b和第四连接管93b以隔着连接部59的方式在W方向上排列配置,所述连接部59用于使连接部件85与液体导出部件66连接。第三连接管92b和第四连接管93b经由液体导出部件66的内部的合流部(省略图示)与液体导出部52连通。通过使第三连接管92b插入到第一导管部81的基端部81a中,并且使第四连接管93b插入到第二导管部82的基端部82a中,从而使液体导出管80固定于液体导出部件6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姿态下,第一导管部81的第一基端部81a和第二导管部82的第二基端部82a以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参照图7以及图11)。与此相对,如上所述,在安装姿态下,第一导管部81的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导管部82的第二前端部82b在铅垂方向上排列。
因此,从第一导管部81以及第二导管部82吸入的液体在从在铅垂方向上排列流动的状态转换为在水平方向上排列流动的状态之后,在液体导出部件66内混合,并从液体导出部52向液体喷射装置11导出。这样,通过在液体导出部件66内将浓度不同的液体彼此在相同的高度位置混合,从而有效地抑制了供给到液体喷射装置11的液体的浓度不均匀地直接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情形发生。因此,能够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稳定浓度的液体。
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第一基端部81a和第二基端部82a在垂直方向上排列,并且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前端部82b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或者,也可以采用第一基端部81a和第二基端部82a在垂直方向上排列,并且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前端部82b也在垂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另外,也可以采用第一基端部81a和第二基端部82a在水平方向上排列,并且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前端部82b也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90通过棒状的连接部件85固定于液体导出部件66(参照图11)。在连接部件85的-D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连接部件85固定于液体导出部件66的卡定部86(参照图12)。卡定部86具有-D方向侧以及+W方向侧开口的筒状的形状,且在内周形成有槽状的凹部。在液体导出部件66的+D方向侧的端部附近,设置有向+D方向突出并固定连接部件85的卡定部86的柱状的连接部59。在连接部59的外周形成有槽状的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连接部件85的卡定部86从横向嵌入液体导出部件66的连接部59并旋转90度,从而使卡定部86与连接部59相互卡合。由此,连接部件85与液体导出部件66连接,并且间隔部件90被固定于液体导出部件66。
连接部件85优选具有在容纳有液体的液体容纳部60c内间隔部件90不摇动的程度的刚性。另外,连接部件85更优选具有在把持转接器61将液体容纳体20A保持为水平时,不因袋60的重量而发生塑性变形的程度的刚性。若确保这样的刚性,则由于袋60内的间隔部件90的位置稳定,因此袋60内的流路更难以被堵塞,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另外,通过经由棒状的连接部件85将间隔部件90固定于液体导出部件66,从而能够使间隔部件90与液体导出部件66的位置关系更稳定。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液体的浓度根据液体容纳体20A的个体而发生变动的可能性。
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90也可以不经由连接部件85而固定于液体导出部件66。间隔部件90例如也可以采用固定在袋60的内表面上的结构,以便不会产生在液体容纳部60c内的配置位置的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管部81和第二导管部82的长度大致相同。另外,第一导管部81和第二导管部82的内径相同,且它们的外径也相同。因此,能够使第一导管部81和第二导管部82的部件通用化。另外,由于能够使第一导管部81和第二导管部82的部件通用化,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导管部81与第二导管部82相反地组装。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管部81和第二导管部82的长度或者内径、外径也可以不同。
图15是表示液体导出单元LU的组装方法的说明图。在第一工序中,将构成液体导出管80的第一导管部81和第二导管部82平行地排列,并且在液体导出管80的两端安装液体导出部件66和间隔部件90的正面部件98。在第二工序中,准备与分隔部97的第一部位97a一体化了的连接部件85,并将其插入到第一导管部81与第二导管部82之间。然后,使分隔部97的第一部位97a滑动并固定在设置于正面部件98的背面部94的滑动固定机构上,并且将设置在连接部件85的端部的卡定部86嵌入液体导出部件66的连接部59。
在第三工序中,使液体导出部件66与第一导管部81以及第二导管部82一起以连接部59为中心,相对于相互连接的间隔部件90以及连接部件85旋转90度。由此,液体导出部件66的连接部59固定于连接部件85的卡定部86,并且第一导管部81和第二导管部82配置成以连接部件85为中心沿着连接部件85弯曲。通过以上的工序,液体导出单元LU完成。这些所有的工序能够使用机器人而自动化。
参照图9,对液体导出单元LU相对于袋60的插入工序进行说明。液体导出单元LU从间隔部件90侧通过设置在袋60的一端部60a上的开口部60d,沿着D方向插入到液体容纳部60c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间隔部件90具有朝向+D方向侧变尖的形状,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液体导出单元LU相对于袋60的插入。另外,在液体导出单元LU中,间隔部件90的D方向周围的外周的最大尺寸比在液体导出部件66中熔接于开口部60d的部位的D方向周围的外周的最大尺寸小,且比开口部60d的内周尺寸小。因此,在液体导出单元LU相对于袋60的插入工序中,抑制了袋60由于与间隔部件90过度接触而受损伤的情形发生。
图16是表示液体导出单元LU的熔接部WP的概略立体图。在图16中,图示有液体导出单元LU的液体导出部件66侧的端部。在图16中,在相对于袋60熔接的熔接部WP上标注有斜线阴影线。液体导出部件66在固定部66s的+D方向侧具有从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向+W方向以及-W方向伸出的伸出部66e。伸出部66e是在液体导出部件66中W方向上的尺寸最大的部位。
液体导出部件66在伸出部66e的+D方向侧具有以在W方向上夹持连接部件85的卡定部86的方式向+D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66f。各延伸部66f是大致矩形状的部位,并且在各自的+D方向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管92b以及第四连接管93b(图12)。在液体导出单元LU中,第一导管部81以及第二导管部82分别相对于一对延伸部66f中的对应的一个而固定。
在伸出部66e以及延伸部66f上,为了液体导出部件66的轻量化,设置有在T方向上局部地凹陷而减轻重量的薄壁部66tw。另外,为了连接部件85的轻量化,在连接部件85的卡定部86的+T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向-T方向凹陷、且在W方向上延伸的槽状的薄壁部86tw。在液体导出单元LU中,为了使由设置薄壁部66tw、86tw所造成的强度的降低通过熔接部WP得到补偿,在与这些薄壁部66tw、86tw相邻的部位形成有熔接在袋60上的熔接部WP。因此,抑制了由轻量化引起的液体导出单元LU的破损的发生。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85的卡定部86上的薄壁部86tw形成于在W方向上被延伸部66f的熔接部WP夹持,且在D方向上被卡定部86的熔接部WP夹持的位置。这样,卡定部86的薄壁部86tw在W方向以及D方向上被熔接部WP包围,薄壁部86tw被熔接部WP更严格地保护。因此,有效地抑制了连接部件85在卡定部86折弯这样的破损。
参照图7和图17,对基于转接器61的底部件61b的袋单元60u的支撑结构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液体导出部件66安装在转接器61的底部件61b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在图17中,为方便起见,省略袋60的图示。另外,在图17中,用单点划线图示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
转接器61的底部件61b在内部结构体IS的下方具有伸出支撑部61s,该伸出支撑部61s比液体导出部件66与连接部件85连接的部位以及液体导出部件66与液体导出管80连接的部位更加向+D方向侧伸出。伸出支撑部61s延伸至与处于第一姿态时把手部62的把持部62a的+D方向侧的端部在D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伸出支撑部61s延伸至液体导出单元LU的D方向上的大致中心。在液体容纳体20A中,通过由伸出支撑部61s的从下方的支撑,从而抑制了连接部件85从液体导出部件66的脱落、液体导出管80从液体导出部件66的脱落、以及内部结构体IS的破损。
参照图17。如上所述,在液体导出部件66的固定部66s上,在隔着液体导出部52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突起61c插入的第一通孔66c和第二突起61d插入的第二通孔66d。第一通孔66c和第二通孔66d从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分别向相反方向以大致相同的距离设置,且在W方向上排列。固定部66s的从中心轴线CX向+W方向的尺寸与从中心轴线CX向-W方向的尺寸不同。具体而言,从中心轴线CX向作为第二突起61d侧的-W方向的尺寸L2比从中心轴线CX向作为第一突起61c侧的+W方向的尺寸L1短(L2<L1)。即,液体导出部件66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在-W方向和+W方向上不对称地形成。而且,在底部件61b上,以与固定部66s的尺寸短的-W方向侧的端部相接触的方式,朝向+T方向设置有接触壁61w。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制造液体容纳体20A时,抑制了液体导出部件66上下颠倒地安装在底部件61b上。另外,为了防止由于制造误差而使液体导出部件66无法安装在底部部件61b上,设置在固定部66s上的第一通孔66c优选为在W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椭圆形状的长孔。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A,能够抑制在袋60内的液体的流动受到阻碍。另外,能够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液体容纳体20A中。因此,能够向液体喷射装置11充分地供给液体。而且,能够提高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液体的浓度的均匀性。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A,能够起到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2.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0B的引导流路10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8是向-T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B所具备的袋单元60u时的概略俯视图。在图18中,为方便起见,以透过袋60能够看到液体导出单元LU的整体的方式进行图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B中,除了增加有第三斜流路101d和第四斜流路101e作为由流路形成部100形成的引导流路101这一点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A的结构大致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流路形成部100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形成有从液体容纳部60c的端部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的五个引导流路101。在五个引导流路101中,不但包括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斜流路101a、第二斜流路101b以及中央流路101c,还包括第三斜流路101d和第四斜流路101e。
第三斜流路101d和第四斜流路101e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第三斜流路101d和第四斜流路101e分别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且从沿着W方向的方向中的一侧的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第三斜流路101d和第四斜流路101e分别相对于D方向倾斜地延伸。
第三斜流路101d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且从+W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第四斜流路101e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且从-W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第三斜流路101d和第四斜流路101e分别从液体容纳部60c的W方向上的端部延伸至配置在W方向上的中央的间隔部件90。
各流路101d、101e的间隔部件90侧的端部优选与流路101a~101c同样,位于距离间隔部件90一定范围的附近区域内。在液体容纳部60c内的液体量为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中预先设定的下限量时,各流路101d、101e的间隔部件90侧的端部优选位于在间隔部件90的周围残留有空间的区域内。各流路101d、101e的另一侧的端部优选位于靠近液体容纳部60c的沿着DW面的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
根据液体容纳体20B,通过三个引导流路101a~101c,能够抑制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而且,通过第三斜流路101d和第四斜流路101e,能够抑制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更详细地说,通过第三斜流路101d,能够抑制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且靠+W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另外,通过第四斜流路101e,能够抑制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且靠-W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特别是,由于第三斜流路101d和第四斜流路101e从-D方向侧的液体容纳部60c的角部延伸,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样的角部。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B,不仅在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而且在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也能够抑制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除此之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B,除了能够起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起到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3.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0C的引导流路10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9是向-T方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C所具备的袋单元60u时的概略俯视图。在图19中,为方便起见,以能够透过袋60看到液体导出单元LU的整体的方式进行图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C中,除了形成有多个并列的流路101f取代三个流路101a~101c作为由流路形成部100形成的引导流路101而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A的结构大致相同。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流路形成部100以如下的方式构成:作为从液体容纳部60c的端部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流路101而形成有多个并列的流路101f。在图19中,例示了形成有四条并列的流路101f的结构。另外,流路101f的数量并不限于四条。流路101f也可以形成两条以上的任意数量。
各流路101f在D方向上从液体容纳部60c的端部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各流路101f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各流路101f沿着D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以下,将流路101f亦称为“纵流路101f”。各纵流路101f在DW面上在W方向上排列。纵流路101f优选在DW面上在W方向上均匀地排列。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纵流路101f包括形成在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且靠+W方向侧的区域的部分和形成在比与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且靠-W方向侧的区域的部分。
各纵流路101f的-D方向侧的端部优选相对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上的位置位于一定的范围内。各纵流路101f优选延伸至更靠近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上的位置的位置。各纵流路101f的另一侧的端部优选位于更靠近液体容纳部60c的沿着DW面的方向上的+D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在图19中,各纵流路101f具有相同的长度。但是,各纵流路101f的长度也可以不相同。各纵流路101f的长度可以任意地决定。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C,通过多个并列的纵流路101f,能够抑制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通过多个纵流路101f中的位于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位置的流路,能够抑制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且靠+W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通过多个纵流路101f中的位于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位置的流路,能够抑制在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且靠-W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除此之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C,除了能够起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起到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4.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20,对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0D的引导流路10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0是向-T方向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D所具备的袋单元60u时的概略俯视图。在图20中,为方便起见,以能够透过袋60看到液体导出单元LU的整体的方式进行图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D中,除了形成有流路101g代替三个流路101a~101c作为由流路形成部100形成的引导流路101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A的结构大致相同。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流路形成部100以如下的方式构成:作为从液体容纳部60c的端部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流路101而形成有多个流路101g。在图20中,例示了形成有六条流路101g的结构。另外,流路101g的数量并不限于六条。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流路101g可以形成一条以上的任意数量。
各流路101g在W方向上从液体容纳部60c的W方向上的端部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从间隔部件90的+W方向侧或者-W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各流路101g沿着W方向以直线状延伸。以下,将流路101g亦称为“横流路101g”。
横流路101g包括在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在D方向上排列的流路、以及在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在D方向上排列的流路。在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区域中、以及靠-W方向侧的区域中,横流路101g都优选在D方向上均匀地排列。
各横流路101g的间隔部件90侧的端部优选相对于间隔部件90的位置位于一定的范围内。各横流路101g优选在W方向上延伸至更靠近间隔部件90的位置的位置。各流路101f的另一侧的端部优选位于更靠近液体容纳部60c的沿着DW面的方向上的W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各横流路101g具有相同的长度。另外,各横流路101g的数量在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区域和靠-W方向侧的区域中,数量相同。另外,在这两个区域之间,各横流路101g在D方向上的排列间隔相等,且各横流路101g在D方向上的排列位置对齐。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横流路101g包括:位于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的流路、位于比间隔部件90靠-D方向侧的区域的流路、以及与间隔部件90在D方向上排列的流路。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横流路101g和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横流路101g的数量也可以不同。另外,横流路101g在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区域和靠-W方向侧的区域中,D方向上的排列间隔可以不同,且D方向上的排列位置可以错开。横流路101g也可以设置成省略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横流路101g和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横流路101g中的任意一者。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D,通过横流路101g,能够抑制位于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通过多个横流路101g中的位于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区域的位置的流路,能够抑制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通过多个横向流路101g中的位于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区域的位置的流路,能够抑制比间隔部件90靠-W方向侧的区域中的流路的阻塞。另外,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成分残留在这些区域。除此之外,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D,除了能够起到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起到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作用效果。
5.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结构例如可以进行如下变形。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其他实施方式说明的结构相同,被定位为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的一例。
5-1.其他实施方式1
由流路形成部100形成的引导流路10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流路101a~101g的结构。流路形成部100也可以以形成如下的引导流路101的方式构成。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流路形成部100形成有多个引导流路101。与此相对,流路形成部100也可以以仅形成有一个引导流路101的方式构成。例如,可以仅形成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流路101a、101b、101c中的任意一个,也可以仅形成有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流路101d、101e中的任意一个。另外,也可以仅形成有一个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纵流路101f或者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横流路101g。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流路101a~101g中的一部分。例如,可以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省略中央流路101c,也可以省略第一斜流路101a和第二斜流路101b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省略第一斜流路101a、第二斜流路101b以及中央流路101c中的至少一者,也可以省略第三斜流路101d和第四斜流路101e中的至少一者。
(3)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纵流路101f也可以设置在比间隔部件90靠-D侧的区域。另外,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横流路101g也可以设置在比间隔部件90靠-D侧的区域。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流路101a~101g也可以分别进行适当组合。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实施方式或者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应用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纵流路101f或者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横流路101g。也可以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纵流路101f中增加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横流路101g。
(5)通过流路形成部100,引导流路101也可以以包含以下流路中的至少一个的方式形成。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流路101a~101g的结构可以解释为包含以下的结构<a>~<e>中的任一个。
<a>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的流路。
<b>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且从+W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的流路。
<c>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且从-W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的流路。
<d>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且从+W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的流路。
<e>从间隔部件90的-D方向侧、且从-W方向侧向接近间隔部件90的方向延伸的流路。
5-2.其他实施方式2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流路形成部100由在具有可塑性的袋60中局部地成型为向+T方向侧膨胀的形状的部位构成。与此相对,流路形成部10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以形成引导流路101的方式构成。例如,流路形成部100也可以是通过设置在袋60的内表面的槽从而形成有引导流路101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即使液体被消耗而袋60扁化,构成流路形成部100的槽内的空间也作为用于引导液体的引导流路101残留而不会扁化,因此抑制了液体以及沉降材料残留在远离间隔部件90的区域。流路形成部100例如也可以配置在袋60内,且由形成引导流路101的管构成。该管优选具有在液体被消耗而袋60扁化时不与袋60一起扁化的程度的刚性。流路形成部100也可以由例如在袋60内沿着引导流路101的形成部位配置的流路形成部件(例如,树脂制或者金属制的柱状或者丝状的部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液体被消耗而袋60扁化,并且袋60的内表面与流路形成部件接触,也能够使流路形成部件的周围所产生的间隙作为引导流路101发挥功能。可以解释为流路形成部100由如下的结构构成:在使袋60从封入了规定量以上的液体的状态消耗液体而收缩时,与袋60的构成液体容纳部60c的其他部位相比,抑制在T方向上相互面对的内表面彼此的接触。
5-3.其他实施方式3
在液体容纳部60c内,配置间隔部件90的部位没有特别限定。间隔部件90例如可以在液体容纳部60c内配置在距离-D方向侧的端部比距离+D方向侧的端部更近的位置,也可以配置在W方向上靠近+W方向和-W方向中的任意一者的位置。间隔部件9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形状。间隔部件90也可以不具有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倾斜面91。另外,也可以不具有第一槽流路95或者第二槽流路96、分隔部97。间隔部件90例如可以是长方体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多面体形状。另外,也可以是球体状或半球体状的形状、将多面体和球体加以组合的形状。
5-4.其他实施方式4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85可以不是棒状,例如也可以由绳状部件或者带状部件构成。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连接部件85。
5-5.其他实施方式5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出管80的第一基端部81a和第二基端部82a也可以不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第一基端部81a和第二基端部82a例如也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排列。另外,液体导出管80的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前端部82b也可以不在铅垂方向上排列。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前端部82b也可以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地排列。液体导出管80的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前端部82b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排列配置。
5-6.其他实施方式6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出管80的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前端部82b也可以均不固定于间隔部件90。只要液体导出管80以朝向间隔部件90延伸的方式配置,则液体导出管80的第一前端部81b和第二前端部82b也可以配置在远离间隔部件90的位置。
5-7.其它实施方式7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各液体容纳体20A~20D的安装姿态为DW面水平的姿态。与此相对,各液体容纳体20A~20D的安装姿态可以不是DW面水平的姿态。各液体容纳体20A~20D的安装姿态例如也可以是如下姿态:以-D方向为上侧、+D方向为下侧的方式,D方向为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
5-8.其他实施例8
本发明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以及用于向喷墨打印机供给墨水的液体容纳体,也可以应用于喷射除墨水之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在这些液体喷射装置上使用的液体容纳体。例如,可以应用于如下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容纳体。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滤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ield 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精确地对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消耗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另外,所谓“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消耗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包括在“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括在“液体”中。并且,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举出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液晶等。这里,所谓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各个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变形例的技术特征可以适当进行替换、组合。另外,若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不作为必要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则可以适当删除。
Claims (9)
1.一种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具有沉降成分的液体的液体容纳体,其具备:
袋,其具有挠性且在内部设置有容纳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部,并且具有一端部和与所述一端部对置的另一端部;
液体导出部件,其安装于所述一端部,并且具备用于将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导出的液体导出部;
间隔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以及
液体导出管,其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构成从所述液体导出部件朝向所述间隔部件延伸的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
当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D方向、T方向以及W方向,
并且,将所述D方向设为沿着从所述袋的所述一端部侧朝向所述另一端部侧的方向的方向,将所述D方向中的从所述一端部侧朝向所述另一端部侧的方向设为+D方向,将与所述+D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D方向,
并且,将所述T方向设为所述三个方向中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形的尺寸最小的方向时,
所述间隔部件在所述W方向以及所述D方向上配置在远离所述液体容纳部的端部的位置,
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形成有:沿着包含所述D方向和所述W方向的DW面,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端部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且将所述液体向所述间隔部件侧引导的至少一个引导流路,
当将所述W方向中的一侧的方向设为+W方向,将与所述+W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W方向时,
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流路包括:
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且从所述+W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斜流路;以及
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且从所述-W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斜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流路还包括:在所述W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斜流路与所述第二斜流路之间,并且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的中央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引导流路还包括:第三斜流路,其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且从所述+W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以及第四斜流路,其从所述间隔部件的所述-D方向侧、且从所述-W方向侧向接近所述间隔部件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件具有:以随着从所述+D方向侧朝向所述-D方向侧,沿着所述T方向的尺寸变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D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导出管以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安装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姿态下,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从所述液体导出部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构成,
所述液体导出管具有第一导管部和第二导管部,
所述第一导管部具有与所述液体导出部件连接的第一基端部、以及将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导入所述第一导管部的第一前端部,
所述第二导管部具有与所述液体导出部件连接的第二基端部、以及将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导入所述第二导管部的第二前端部,
在所述姿态下,所述第一前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前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前端部和所述第二前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间隔部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姿态下,
所述第一基端部和所述第二基端部在水平方向上排列,
所述第一前端部和所述第二前端部在铅垂方向上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件固定在所述液体导出部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件通过棒状的连接部件固定于所述液体导出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42667A JP6954086B2 (ja) | 2017-12-19 | 2017-12-19 | 液体収容体 |
JP2017-242667 | 2017-12-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7417A CN109927417A (zh) | 2019-06-25 |
CN109927417B true CN109927417B (zh) | 2022-04-26 |
Family
ID=66813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43862.3A Active CN109927417B (zh) | 2017-12-19 | 2018-12-17 | 液体容纳体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75875B2 (zh) |
JP (1) | JP6954086B2 (zh) |
CN (1) | CN1099274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1027277A (ja) | 2019-08-08 | 2021-0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電変換装置、光電変換システム |
JP2021082973A (ja) | 2019-11-20 | 2021-05-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体 |
US11554589B2 (en) | 2020-02-19 | 2023-01-1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7527853B2 (ja) | 2020-06-11 | 2024-08-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電変換装置 |
JP7527953B2 (ja) | 2020-12-28 | 2024-08-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
JP2022172602A (ja) * | 2021-05-06 | 2022-1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
JP2022180845A (ja) * | 2021-05-25 | 2022-12-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及び導入部材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8183A (zh) * | 2001-01-18 | 2004-05-19 | A��R�������ɲ�Ʒ����˾ | 从装运袋子的顶部排放可泵送物料 |
CN101214869A (zh) * | 2007-01-04 | 2008-07-09 | 丁要武 | 真空包装容器 |
CN103826990A (zh) * | 2011-08-30 | 2014-05-28 | 东洋喷雾工业株式会社 | 余量降低部件 |
CN104512119A (zh) * | 2013-10-07 | 2015-04-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的再生方法及液体容纳容器 |
CN104797508A (zh) * | 2012-11-16 | 2015-07-22 | 株式会社大造 | 排放容器以及排放容器的制造方法 |
JP2015168247A (ja) * | 2014-03-11 | 2015-09-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CN106660692A (zh) * | 2015-04-24 | 2017-05-10 | 东洋喷雾工业株式会社 | 残量减少部件 |
CN106976317A (zh) * | 2015-12-21 | 2017-07-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05991B2 (ja) * | 1989-12-22 | 1998-0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CA2093981C (en) * | 1992-08-12 | 2001-03-20 | George T. Kaplinsky | Collapsible ink reservoir structure and printer ink cartridge |
US5359356A (en) * | 1992-09-30 | 1994-10-25 | Ecklund Joel E | Collapsible jet-ink container assembly and method |
JP2001328272A (ja) * | 2000-05-23 | 2001-11-27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WO2005037560A1 (ja) | 2003-10-16 | 2005-04-28 |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 インク容器 |
JP2007098856A (ja) * | 2005-10-06 | 2007-04-19 | Canon Inc | インクタンク |
US8136932B2 (en) | 2007-07-10 | 2012-03-2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filling method and liquid refill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
JP4706719B2 (ja) | 2007-07-10 | 2011-06-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 |
JP2009018424A (ja) * | 2007-07-10 | 2009-01-29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収容容器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液体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再充填方法 |
JP2009061757A (ja) * | 2007-09-10 | 2009-03-26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印刷装置 |
JP4770830B2 (ja) | 2007-12-03 | 2011-09-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 |
US8272704B2 (en) * | 2008-05-22 | 2012-09-25 | Zipher Limited | Ink containment system and ink level sensing system for an inkjet cartridge |
JP2012000798A (ja) * | 2010-06-15 | 2012-01-05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 |
JP5973183B2 (ja) * | 2012-02-20 | 2016-08-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容器 |
JP5615392B2 (ja) * | 2012-02-23 | 2014-10-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それを装着可能な装置 |
JP2016055444A (ja) * | 2014-09-05 | 2016-04-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及び、電気接続体 |
CN107953674B (zh) | 2016-10-17 | 2020-11-0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 |
JP6880821B2 (ja) | 2016-10-17 | 2021-06-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 |
-
2017
- 2017-12-19 JP JP2017242667A patent/JP695408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2-17 CN CN201811543862.3A patent/CN109927417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18 US US16/223,672 patent/US1067587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8183A (zh) * | 2001-01-18 | 2004-05-19 | A��R�������ɲ�Ʒ����˾ | 从装运袋子的顶部排放可泵送物料 |
CN101214869A (zh) * | 2007-01-04 | 2008-07-09 | 丁要武 | 真空包装容器 |
CN103826990A (zh) * | 2011-08-30 | 2014-05-28 | 东洋喷雾工业株式会社 | 余量降低部件 |
CN104797508A (zh) * | 2012-11-16 | 2015-07-22 | 株式会社大造 | 排放容器以及排放容器的制造方法 |
CN104512119A (zh) * | 2013-10-07 | 2015-04-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的再生方法及液体容纳容器 |
JP2015168247A (ja) * | 2014-03-11 | 2015-09-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CN106660692A (zh) * | 2015-04-24 | 2017-05-10 | 东洋喷雾工业株式会社 | 残量减少部件 |
CN106976317A (zh) * | 2015-12-21 | 2017-07-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07823A (ja) | 2019-07-04 |
CN109927417A (zh) | 2019-06-25 |
US10675875B2 (en) | 2020-06-09 |
US20190184710A1 (en) | 2019-06-20 |
JP6954086B2 (ja) | 2021-10-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27417B (zh) | 液体容纳体 | |
CN107953674B (zh) | 液体容纳体 | |
JP6880821B2 (ja) | 液体収容体 | |
US7452062B2 (en) | Liquid container with structure for controlling leaked liquid | |
US9636918B2 (en) |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10549742B (zh)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装置 | |
US11141986B2 (en) | Liquid housing bod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210126353U (zh) | 再生后的液体容纳体 | |
CN111619914B (zh) | 液体容器 | |
JP7439479B2 (ja) | 液体収容体 | |
CN110406262B (zh) | 液体供给体、液体供给系统以及液体供给体的制造方法 | |
US11179943B2 (en) | Liquid container, mounting body,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5245958B2 (ja) | 液体収容体 | |
CN107718893B (zh) | 液体容纳体 | |
US12122164B2 (en) | Liquid container | |
US20230028547A1 (en) | Liquid container | |
JP2021014091A (ja) | 液体収容体、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17149007A (ja) |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