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845A - 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新技术 - Google Patents

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新技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845A
CN1098845A CN 94111780 CN94111780A CN1098845A CN 1098845 A CN1098845 A CN 1098845A CN 94111780 CN94111780 CN 94111780 CN 94111780 A CN94111780 A CN 94111780A CN 1098845 A CN1098845 A CN 10988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fermentation
mushroom
layer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411178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186C (zh
Inventor
张湖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941117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186C/zh
Publication of CN1098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8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1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18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新技术,其 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有基料配备、短期高温发酵及发酵 后处理,制种、制袋灭菌、接种、营养菌丝培养和脱袋 摆场子实体培育两段栽培技术。基料配比(重量比) 为:
棉壳或稻草节20-40 牛粪(干重)10-20 砻 糠10-20 玉米芯粒0-15 棉壳菌糠0-40 油 枯4-8 麦麸4-6 尿素<0.5 石膏2-5 过磷酸 钙1-2 微量元素0.01-0.02 灰≤1。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技术,尤其是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本发明人在先申请的“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新技术”(专利申请号:93110928.0),它的主要工艺流程包括有配料、发酵、制种、接种,以及制袋菌丝培养和脱袋摆场子实体培育两段栽培技术,较常规栽培技术,简化了技术难度,获得了蘑菇的高产。但其高产重复性不理性,发酵工艺陈旧,使基料发酵质量不稳定而影响高产稳定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孢蘑菇稳定高产的栽培新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在原申请“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新技术”(申请号93110928.0)的基础上,对栽培技术和基料配比,以及基料发酵时间、参数和工艺进行了更深入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一整套高产、稳产质优的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其主要工艺流程包括有基料的配备和短期高温发酵处理,制种和接种,以及制袋营养菌丝培养和脱袋摆场子实体培育两段栽培技术,其关键技术有以下几点。
(1)基料配比(重量百分比)为:
棉壳或稻草节20-40  牛粪(干重)10-20  砻糠10-20
玉米芯粒0-15  棉壳菌糠0-40  油枯4-8
麦麸4-6  尿素<0.5  石膏3-5
过磷酸钙1-2  微量元素0.01-0.02  石灰≤1
(2)拌料:将配方中的棉壳、稻草节、玉米芯粒、牛粪、砻糠、尿素混合均匀加水拌匀,油枯碾成粉状加入,过磷酸钙碾成粉状加碳酸钙粉拌合,调PH值到6-7,再加入料中,基料含水量为60-70%,自然PH值。
(3)基料短期高温发酵:将配备好的基料堆成横剖面为顶宽0.5-0.7m,底宽1.5-2m,高1.3-1.5m,长度>3m的梯形堆,进行短期高温发酵,在梯形堆的顶部和侧面打有若干通气孔,侧面气孔与地面形成60°左右的夹角,并在堆体上加盖保温层,堆内分层设有测温点和定期检测PH值,以此确定翻堆时间、次数,以及发酵成熟情况。
(4)发酵后处理:将发酵成熟的基料摊开曝晒三日以上或烘干用紫外线照射,用于栽培,或使含水量降低至14%以下保藏待用。
(5)袋装、灭菌营养菌丝培养:将堆积发酵后并经晒料处理的基料,与未经发酵的麦麸和石膏均匀混合,用石灰水调PH值7-7.5,含水量55-60%,然后装入22×28-32×0.03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菌袋内,装料长度以14-20cm为宜,松紧适中,菌袋两端套菌圈,封口灭菌,冷却后无菌操作两端接种,在22-26℃(袋内料温)进行菌丝培养,当菌丝长满基料,养菌5-10天后,进入脱袋摆场子实体培育阶段。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栽培技术及工艺条件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基料发酵工艺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基料发酵堆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基料发酵堆测温点设置图。
图5,为本发明的基料发酵过程中温度及PH值变化曲线图。
图6,为本发明室外栽培出菇床床基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室外栽培出菇床剖面图。
实施例:
一、基料配方可选表一所列三个基料配方中的任一种。
表1  基料配方
                              1棉壳           20牛粪(干重)   15砻糠           15稻草节玉米芯粒油枯           4尿素           0.3过磷酸钙       1棉壳菌糠       37石灰           ≤1添加剂A       0.01麦麸          5石膏          2 21515251060.3120≤0.0152 31515371580.32≤10.0152
注:砻糠是指打米时脱下的粗谷壳;麦麸和石膏未参加发酵。
二、基料处理:基料处理的工艺流程参见图2。
1、备料
根据当地原材料情况选择上述配方进行备料。所有的原材料都要求新鲜、无霉烂。稻草晒干切成2-3cm长的短节。牛粪可用鲜粪或干粪,鲜粪应制成浆液,干粪碎成粉状以利于拌合均匀,发酵时不结块。棉壳菌糠要选用无霉变腐烂,以棉壳为主料种过平菇、金针菇、木耳的废料,并打碎,发酵前暴晒二天。
2、拌料
将配方中的棉壳、谷壳、稻草节、玉米芯粒、牛粪、砻糠、油枯、尿素等基料加水拌匀,其中油枯碾成粉状加入,过磷酸钙碾成粉状加碳酸钙粉拌合,调PH值到6.5左右,再加入料中。基料含水量调至65-70%,自然PH值。
3、建堆
(1)建堆方法:建堆宜选用具有不透水地面(如混凝土地面)和有遮雨设施的并通风良好的场地进行。将调好水份的基料堆成横剖面为顶宽0.5-0.7m,底宽1.5-2m,高1.3-1.5m的梯形堆2(如图3),长度根据基料多少和场地而定,但不能少于3m。建堆时要求基料堆积疏松透气,侧面可以轻拍使堆形规整。顶部按20cm的间隔打两排直径为2-3cm的通气孔1,侧面每平方米打10-14个通气孔,侧面气孔与地面夹角60°左右。
(2)保温层:建好堆后加盖保温层,促使前期升温迅速。先在堆表面上盖一层多孔透气塑料遮阳网5,其上均匀覆盖一层3-4cm厚的干稻草4,也可直接覆盖草帘,代替遮阳网和稻草,最后盖一层保温塑料薄膜3。
(3)设置测温点:发酵过程中堆内将形成三个典型的层温区,如图4分别为A层、B层、C层。在发酵过程中三个层温区的温度在不断变化,利用层温差的变化可以判断发酵状态并决定翻堆时间,控制发酵过程。
建堆后应在堆上设置若干个测温点,每个点分别在A、B、C三层插上温度计14(图4)。发酵期间对A、B、C三层温度和PH值做定时监测记录,见(图5)。
(4)建堆后的管理:本技术的高温短期发酵原理是利用高温菌群对基料进行高温发酵。前期发酵是进行高温菌群培育,所以初期72小时的升温是非常重要的。建堆后随着堆内微生物的活动,加上覆盖了保温层,发酵热能有效积累使堆温迅速升高,达到使高温菌群加快增殖目的。建堆后一般在72小时之内能使B层的温度上升到60℃以上,B层温度升到60℃时,应揭开保温塑料薄膜3进行通气发酵。
揭开保温塑料薄膜3之后,由于A、B、C三层存在较大的温差,在堆内形成较强的气体对流。气体对流将补充堆内氧气,加快好氧微生物活动,堆内温度迅速升高,B层的温度可达到70℃以上,同时A-B、B-C层之间的温差将逐渐降低到5-7℃,这一期间夏季需5-6天,冬季需6-7天。
4、翻堆
当B层温度达到70℃以上,A-B、B-C层温差降到5-7℃时,要即时翻堆。一般需要翻堆3-4次,每次翻堆间隔3天。
第一次翻堆时,需加入菌糠的配方,应先将菌糠加水拌匀,含水量65-70%,并用石灰调整PH值7-7.5,然后与前期发酵基料均匀混合重新建堆。
第三次翻堆时加入微量元素,先将微量元素用温水溶解,再加水稀释,边翻堆边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到基料里。
翻堆时用铁铲将基料稍高抛起散落下,以使基料中的陈旧气体扩散出去,并补充新鲜空气。
翻堆时应根据基料的含水量决定是否补充水份,发酵过程中应使基料的含水量经常保持在65%,边翻堆边补充水,应尽量使基料含水量均匀。
每次翻堆后发酵堆的横剖面尺寸应符合前述的(图3)建堆要求,仍然要加盖保温层。这一阶段因初期基料温度较高,且高温菌群活跃,重新建堆后温度上升较快,一般可在32小时之内使B层温度上升到60℃以上。当B层温度升到60℃时,应揭开保温塑料薄膜3。
后期发酵过程中,应注意对堆内各层,尤其是C层PH值的监测。一般情况下,前期A、B层的PH值可能因堆内氨的作用而升高到8-9,当发酵接近成熟时,A、B层PH值逐渐下降,且A、B、C三层的PH值相接近。相差0.5左右,基料的氨味已很淡弱。发酵过程中,C层是缺氧层,可能出现局部厌氧发酵,故应重点监测C层的PH值。C层的PH值应保持在6-7.5左右,若发现C层的PH值降至5以下应立即提前翻堆(见图5)。
5、发酵后处理
发酵过程完成后,基料的碳氮比由发酵前的30∶1降低到18-20∶1,凯氏氮含量达到2%左右。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判断基料的腐熟程度。
(1)腐熟基料A、B层的氨味很淡,把基料移近鼻孔才能闻到淡淡的氨味。
(2)A、B层的PH值下降到7,并趋于稳定。
(3)B层温度上升趋缓,且达到的最高温度比发酵前期达到的最高温度低4-5℃。
当判断基料发酵成熟时,应立即停止发酵,以免基料过熟,使透气性降低,不利于栽培。
发酵成熟后的基料应立即在阳光下摊开曝晒3日以上,使料中游离氨挥发,同时降低水份,中止发酵,便于保藏。若遇阴雨天气则应在避雨处将基料摊开5日以上,有太阳时再晒。晒干(水份降至14%以下)的料可立即用于栽培,也可以置于通风干燥处保藏,可保藏1年以上而不改变基料性质。大批量生产或工厂化生产因基料批量大,晒料实施困难,可将发酵后的基料在100℃烘干,再用大剂量紫外线短时照射代替晒料处理。
三、栽培技术
本技术的核心部分是袋式两段栽培法,因此该阶段技术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其工艺流程参阅图1。
(一)第一阶段栽培(营养菌丝培养阶段)
菌丝培养是采用制袋灭菌接种进行快速纯培养,使蘑菇菌丝在料内充分蔓延,因而积累的菌丝生物量数倍于常规半生料床栽,这为出菇阶段积累了丰富的营养,为高产、稳产打下了牢固基础。
1、拌料
将堆积发酵后并经晒料处理的基料与未发酵的麦麸和石膏按比例均匀混合,并用石灰水调整PH值至7-7.5,含水量为55-60%,因发酵后基料已腐熟,拌料时应注意不要破坏基料粒度,以保证其良好的通透性。
2、制袋、灭菌
将拌好的基料装入22×28-32×0.03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菌袋内,装料长度以14-20cm为宜,松紧适中(可参照表2),菌袋两端套菌圈,封口,送入灭菌灶灭菌。
表2. 装料长度与干料重量相关表
菌袋规格装料长度(cm)每袋干料重(kg)每平方米栽培投料(以50袋/m2计) 22×28140.630 22×30170.840 22×32201.050
灭菌可采用常压灭菌或高压灭菌。
(1)常压灭菌:温度上升100℃,应保持8-10小时。
(2)高压灭菌:温度121℃,压力0.15MPa,保持2小时。
3、冷却、接种
完成灭菌后,将菌袋移入已消过毒的接种室内冷却,并用紫外灯照射30分钟,待基料冷却至25℃以下时,选用优质专用菌种(栽培种菌龄不宜超过50天)按无菌操作进行两端接种,每瓶种接15-20袋。
灭菌、接种方法与生产平菇、黄背木耳相同。
4、菌丝培养
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由于菌袋自身产生生物热,比外界气温高2-3℃,因而培养室气温应控制在20-24℃为宜,同时应注意培养室的通风换气,保持环境干燥,并勤检查,发现污染菌袋及时处理。
菌袋培养既要防止袋内温度过高发生烧袋,又要防止温度过低造成菌丝生长缓慢,同时不宜与其它食用菌菌袋共同培养。
5、养菌
正常情况下,菌丝满袋一般在35-40天,当菌丝长满基料后,应继续培养5-10天,促进菌丝完全生理成熟,即可进行出菇栽培。
(二)第二阶段栽培(即子实体培育阶段)
本发明采用脱袋摆场、覆土出菇的方式进行双孢蘑菇子实体培育。在第一阶段栽培即袋式蘑菇营养菌丝培养良好的情况下,蘑菇菌丝入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日平均气温14-18℃)15天现蕾,生成的子实体组织致密,肉厚不易开伞,前三潮菇可在现蕾后35天内收菇完毕。
1、脱袋摆场和覆土
(1)室外露地栽培的脱袋摆场方法
室外栽培的出菇场地应选用排水良好,具有团粒结构壤土土质(含沙30%以下)的耕地,也可以选用干稻田。建床前翻耕20cm深,碎土,然后晒土数日。
参照图6构筑出菇床床基。
出菇床基7长度取6-12M,床面平整筑实。出菇场四周及出菇床两侧应开设排水沟,使场地排水性能良好。
脱袋摆场前,应首先制备好覆土和埋土,埋土指摆场后施用的床基面6上的垫土9、菌袋间空隙的填土和菌床四周的培土10(参阅图7),覆土指用以培养蘑菇子实体的菇床表面的覆盖土13。
埋土和覆土的PH值以6.5-7为宜,埋土的粒度为4-6mm,覆土的粒度为5-8mm。埋土可在出菇场就地取土,碎土后调整含水量25-30%备用,并应去除草根、石块等杂物。
覆土的用量较少,且对产量有相当的关系,故要认真选择和处理。覆土应选用有良好团粒结构的壤土,采土时去除表面2cm厚的表土层,细心地清除草根、石块和作物残留茎叶,然后在晒场上碎土后曝晒二日。覆土粒含细土(粒度在3mm以下)不能超过30%,必要时应筛除细土。
参照图7进行脱袋摆场。
脱袋摆场方法
①首先在床基面6上按每平方米0.4kg的用量均匀布撒一层石灰粉(CaO),然后在整个床基面6上铺一张不透水的塑料薄膜8。
敷设隔水塑料薄膜8的作用是使菇床与床基7隔离开来,以利于菇床的湿度控制以及阻止虫害和杂菌由下部侵入菇床。
②在塑料隔水薄膜8上铺一层3cm厚的垫土9。
③将培养好菌丝和完成养菌后的蘑菇菌袋脱去外表塑料袋,并去除两端的老菌种。
脱袋时必须注意不能破坏由蘑菇菌丝粘联基料后所形成的形状,不能使菌袋松散、断裂或破碎。
④将脱袋后的菌袋11按“轴向直立”的方式放置在菇床上,并密集列阵、均匀排布。
列阵的方式是按每平方米布置49袋,袋间间距均等,间隙约1-2cm。
摆袋时应使菌袋的上顶端面尽量平齐。
⑤在菌袋的间隙中填满填土,再在菌床的四周边沿培上培土10,填土应与菌袋的上顶端面平齐。填土和培土应疏松透气。
⑥若菌袋上端面有高低不平的情况,可用薄木板稍用力压平,但应注意不能压碎菌袋,这样可使覆土层13厚薄均匀,将来床面出菇整齐。
覆土方法:
覆土方式分一次覆土法和二次覆土法两种。
①一次覆土法
一次覆土法即一次性完成覆土,覆土粒度5-8mm,覆土层13厚度2-3cm。要求覆土层13厚度均匀,制备好的覆土含水量在10%左右,覆土前先不要补水,覆土后在两天内采取逐次补水的方式使其含水量调整至25-30%,且覆土层13含水均匀。
②二次覆土法
二次覆土法即进行两次覆土,第一次覆土时要求覆土粒度为5-8mm,覆土层厚度约2cm,操作方法完全与一次覆土法相同。
当蘑菇菌丝大遍长出覆土层时,进行第二次覆土。第二次覆土的粒度为4-6mm,覆土层厚度1cm。覆土的方法是:先将覆土粒喷水调湿,至含水量25-30%且含水均匀,再撒布在第一次覆土层的表面上,要求厚薄均匀并疏松透气。
覆土后,应在菇床上设置塑料小拱棚12,棚顶盖遮阳网或草帘避光。
(2)室内栽培的脱袋摆场,覆土方法
室内栽培可直接在室内地面栽培或使用层架进行设施栽培,可以利用自然气候进行季节性栽培,也可以利用人工温度调控设施进行周年性栽培。
室内栽培不论行施室内地面栽培或层架栽培,都应按照上述室外栽培的方式和要求进行脱袋摆场、覆土。菇床的尺寸不必按室外栽培的要求构筑,可因循室内设施条件另行设计,但每平方米布置菌袋的数量不变,菌袋轴向直立、列阵间距均匀,摆场的方式不变,埋土、覆土的技术要求不变,操作方法不变。
2、出菇管理与鲜菇采收
本发明的出菇管理的大部分操作与常规栽法相同,下面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出菇管理的控制要素是温度、湿度和通风。
(1)生殖期出菇前营养积累过程管理
脱袋摆场,覆土后需要经过菌丝入土,形成菌束再纽结形成原基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生殖期出菇前营养积累过程。
这个过程受菇床环境气温,菇床内部温度和覆土层湿度影响,其时间长短是相对可控的。
生殖期出菇前营养积累管理以恒温,恒湿为原则,即控制菇床环境气温为18℃、菇床内部温度为20℃、覆土层含水量为25-30%。在上述条件下,营养菌丝生长良好并通过5-10天养菌的双孢蘑菇菌袋,在脱袋摆场、覆土后历时12-14天即可现蕾出菇。
一般情况下,菇床环境温度(或自然气温)保持在14-18℃时,菇床内部温度可以自身恒定在18-20℃,但室外露地栽培或室内地面建床栽培时,地面表层温度对菇床内部温度影响较大,可以考虑在菇床底部与床基间增设绝热保温层。
生殖期出菇前营养积累过程中覆土层的湿度管理非常重要,覆土7天后骤然补水,改变覆土层的湿度可以促使菇床提前现蕾出菇,覆土层含水量不均匀将造成床面出菇不整齐。
若覆土层含水量不足(低于25%)或含水量严重不均而必须补水时应采取逐步多次、微喷均喷的方式补水。
(2)促使菇床床面出菇均匀的措施
覆土层厚度的均匀性,其含水量和含水量均匀性将影响菇床表面出菇的整齐状况,同时同区域列布的蘑菇菌袋“满袋”时间的整齐性也将影响床面出菇的整齐状况。所以应在养菌时使同时满袋的蘑菇菌袋分选堆放,并在脱袋摆场时将同时满袋和具有相同养菌期的菌袋列布在菇床上的同一区域。
此外还可以考虑辅以下述措施来改善床面出菇的均匀性。
①扰乱覆土层表面的菌丝、菌束。
在施行一次覆土时,当覆土层表面的局部区间有菌丝茂密出土时,用铁皮制成的小齿耙轻轻地扒松该局部覆土层的浅表层(0.5cm厚),扰乱菌束使之不能过早形成原基。
②采取二次覆土方式
二次覆土可以改善床面出菇的均匀性,第一次覆土以薄、松、粗为特点,诱导菌丝整齐出土,待菌丝整齐出土后再施行第二次覆土。
(3)催菇
当覆土后,蘑菇菌束普遍长出覆土层时可喷水催菇,喷水量以调整覆土层含水量至30-35%为宜,喷水时应使覆土层的表面均匀透湿而不过份改变覆土层深层的湿度。
喷水催菇两天后可现蕾出菇。
每潮菇采收完毕后应立即清除床面菇柄和死菇,保养二日后再喷水催菇。
(4)出菇床的保湿和通风
前文已讲述了覆土层的湿度管理,其要点是:①经常保持其含水量为25-35%,②保持其含水量均匀。
还应注意保持出菇床四周边沿的培土层的含水量,培土的含水量应经常保持在35%左右。培土或埋土水份不足,将使基料中(即菌袋)的水份反渗出来,这将会明显影响产量。
第二阶段栽培期,自始至终均应重视通风管理。
脱袋摆场、覆土后双孢蘑菇菌丝开始大量长入土层,菌束不单是伸入土粒间的空隙中,还将伸入土粒的结构空隙中使整个覆土层粘联起来。此期间为诱导菌丝入土应每日定时通风,使菇床环境空气富含氧,但通风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应以保证覆土层湿度不受影响为主。此期可每日通风一至二次,每次30分钟。
当幼菇长至直径¢5mm以上后,应加强通风,此期以良好通风为主保持湿度次之。幼菇培育期应视覆土层含水量的变化加大补水量,覆土层含水量应保持在30-35%,且采取勤喷、每次少喷的方式补水。
通风操作时,应注意不使菇床直接被风流吹拂,以免幼菇脱水。
室外露地栽培时的通风操作方式是揭开或局部揭开小拱棚的塑料薄膜,但仍应在拱棚外加盖塑料遮阳网或草帘。
(5)鲜菇采收
高产双孢蘑菇栽培有一特点就是前三潮时菇床面出菇密集,出菇过份密集,因相互挤压会造成部分蘑菇的菇形不园,应注意及时分批采菇或行施疏菇措施。
疏菇的方法是在幼菇严重密集的区域用窄刃小刀铲除掉部分幼菇,使余下的幼菇具有合理的生长空间。
在幼菇不太密集的区域可行施分批采菇。
分批采菇的方法是:当蘑菇长到直径¢2.5cm时采大留小,使留下的蘑菇有充分的空间长大到直径¢3~4cm。
采摘鲜菇的正确方法是:用左手五指保护相邻的蘑菇,用右手采菇。采菇时注意不要破坏覆土层和使邻菇柄下的菌束断裂。
每潮菇采收完毕后,应及时清除残留的菇柄和死菇。
从上可以看出,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有以下几点:
1、本项高产栽培新技术可使双孢蘑菇平均单产提高到15-25kg/m2以上,高的可达30kg/m2左右,且高产性能稳定。既适宜我国目前家庭式栽培实情,也可进行大规模工厂化生产。
2、本发明采用“高温短期发酵工艺”使发酵周期缩短至14-20天,生成的“半成熟”料不经二次发酵但通过处理后与不发酵成分混合制成合成基料。这种方式工艺简单、腐熟程度易控制,配合本发明的二段栽培法,利用生殖期前生物量充分营养积累和缩短生殖期营养菌丝向子实体的营养、水份传输途径等原理实现稳定高产。
3、本发明在利用自然气温栽培双孢蘑菇时,尤其是室外栽培,可将菌丝培养与子实体培养(出菇)分室内、室外两段进行,便于将出菇阶段安排在自然气候的最适出菇期,增加蘑菇栽培次数,并使我国北方可以实现一次自然气温栽培。

Claims (3)

1、一种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新技术,包括有基料的配备和基料短期高温发酵和发酵后处理,制种和接种以及制袋营养菌丝培养和脱袋摆场子实体培育两段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
(1)基料配比(重量百分比)为:
棉壳或稻草节20-40  牛粪(干重)10-20     砻糠  10-20
玉米芯粒    0-15   棉壳菌糠  0-40      油枯  4-8
麦    麸    4-6    尿    素  <0.5     石膏  2-5
过磷酸钙    1-2    微量元素  0.01-0.02  石灰  ≤1
(2)拌料:将配方中的棉壳、稻草节、玉米芯粒、牛粪、砻糠、尿素混合均匀加水拌匀,油枯碾成粉状加入,过磷酸钙碾成粉状加碳酸钙粉拌合,调PH值到6-7,再加入料中,基料含水量为60-70%,自然PH值;
(3)基料短期高温发酵:将配备好的基料堆成横剖面为顶宽0.5-0.7m,底宽1.5-2m,高1.3-1.5m,长度>3m的梯形堆(2),进行短期高温发酵,在梯形堆(2)的顶部和侧面打有若干通气孔(1),侧面气孔与地面形成60°左右的夹角,并在堆体上加盖保温层,堆内分层设有测温点和定期检测PH值,以此确定翻堆时间、次数,以及发酵成熟情况;
(4)发酵后处理:将发酵成熟的基料摊开曝晒三日以上或烘干用紫外线照射,用于栽培或使含水量降低至14%以下保藏待用;
(5)袋装、灭菌营养菌丝培养:将堆积发酵后并经晒料处理的基料,与未经发酵的麦麸和石膏均匀混合,用石灰水调PH值7-7.5,含水量55-60%,然后装入22×28-32×0.03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菌袋内,装料长度为14-20cm为宜,松紧适中,菌袋两端套菌圈,封口灭菌、冷却后无菌操作两端接种,在22-26℃袋内料温下进行菌丝培养,当菌丝长满基料养菌5-10天后,进入脱袋摆场子实体培育阶段;
(6)脱袋摆场、覆土进行子实体培育:在室内或室外建立出菇床(7),在床面(6)上撒一层干石灰粉,再铺上一层保湿塑料薄膜(8),脱去蘑菇菌袋外表塑料袋,去掉两端老“菌种”,将菌袋(11)轴向直立于床内,密集、均匀排布,菌袋间距1-2cm,在菌袋间隙内至袋上端面填入粒度4-6mm的碎土,菌床表面覆土,覆土厚度为2-3cm,菇床应设置塑料拱棚(12),整个子实体培育过程中,应保持菇床和覆土层(13)的含水量在25-35%,菇床环境气温14-20℃,通风,以确保蘑菇良好生长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新技术,其特征在于基料建堆发酵过程中,堆外表覆盖保温层,保温层由多孔透气遮阳网(5),干稻草(4)和保温塑料薄膜(3)组成,以促进发酵热积累升温,达到短期高温发酵目的。堆内形成三个典型的层温区,分为A、B、C层,三个层温区的温度在不断变化,监测层内及层间温差变化,来确定翻堆和发酵成熟情况:
(1)翻堆:当B层温度达到70℃以上,A-B、B-C层间温差降到5-7℃下时,即进行第一次翻堆,第一次翻堆时,需按配方加入菌糠,先将菌糠加水拌匀,调含水量60-70%,并用石灰水调至PH值7-7.5,再与前期发酵基料均匀混合重新建堆,第三次翻堆时,加入0.01-0.02%微量元素,先将微量元素用温水溶解,再加水稀释,均匀地喷洒在基料里,再次建堆发酵,每次翻堆后仍按早期建堆的要求进行,堆外加盖保温层,同时要保持基料含水量60-70%。
(2)发酵成熟:发酵过程完成后,基料的碳氮比由发酵前的30∶1降低到18-20∶1,凯氏氮含量达到2%左右,也可根据PH值及温度变化来判断,因为基料发酵前期A、B层的PH值因堆内氨的作用而升高至8-9,当后期发酵接近成熟时,氨量减少,A、B层PH值降至7,并趋于稳定,B层的温度上升趋缓,达到的最高温度比发酵前期达到的最高温度低4-5℃,即可判断基料发酵成熟,停止发酵进行发酵后处理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新技术,其特征在于基料配比(重量百分比)为下列之一者最佳:
(1)棉壳20  牛粪(干重)15  砻糠15  油枯4  尿素0.3  过磷酸钙1  棉壳菌糠37  石灰1  微量元素0.01  麦麸5  石膏2;
(2)牛粪(干重)15  砻糠15  稻草节25  玉米芯粒10  油枯6  尿素0.3  过磷酸钙1  棉壳菌糠20  石灰1  微量元素0.01  麦麸5  石膏2;
(3)牛粪(干重)15  砻糠15  稻草节37  玉米芯粒15  油枯8  尿素0.3  过磷酸钙2  石灰1  微量元素0.01  麦麸5  石膏2。
CN94111780A 1994-06-07 1994-06-07 双孢蘑菇栽培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9186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4111780A CN1079186C (zh) 1994-06-07 1994-06-07 双孢蘑菇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4111780A CN1079186C (zh) 1994-06-07 1994-06-07 双孢蘑菇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845A true CN1098845A (zh) 1995-02-22
CN1079186C CN1079186C (zh) 2002-02-20

Family

ID=5035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117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9186C (zh) 1994-06-07 1994-06-07 双孢蘑菇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186C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6017C (zh) * 2005-07-27 2008-05-07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以鸡粪为原料的蘑菇专用基料
CN103288509A (zh) * 2013-05-27 2013-09-11 汉川市佳旺达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双孢蘑菇培养料及堆置发酵方法
CN103601590A (zh) * 2013-11-25 2014-02-26 湖南国进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姬菇的培养基、培养基制备及姬菇培养方法
CN103843585A (zh) * 2014-03-17 2014-06-11 周桃英 双孢菇高产生态栽培方法
CN103980044A (zh) * 2014-04-17 2014-08-13 朱汉学 一种用薏苡秆制成的双孢蘑菇培养基
CN104067849A (zh) * 2013-03-27 2014-10-01 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 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
CN104115667A (zh) * 2013-04-26 2014-10-29 汤阴县嘉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利用金针菇栽培废料栽培双孢菇的方法
CN104557305A (zh) * 2014-12-29 2015-04-29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富硒双孢菇栽培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20070A (zh) * 2015-06-17 2015-09-23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 一种双孢蘑菇增产的方法
CN105165398A (zh) * 2015-09-15 2015-12-23 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孢菇熟料的栽培方法
CN105340573A (zh) * 2015-11-19 2016-02-24 苏州市经纬农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双孢菇的床式栽培方法
CN105724032A (zh) * 2016-03-14 2016-07-06 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藜蒿嫩苗的保温和栽培方法
CN106212043A (zh) * 2016-07-11 2016-12-14 李鸿亮 一种双孢菇箱式栽培方法
CN106856986A (zh) * 2017-03-03 2017-06-20 陈燕芳 一种双孢菇和花菇的地面栽培方法
CN110839482A (zh) * 2019-12-24 2020-02-28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 一种双孢蘑菇颗粒原种的培养基及其制备工艺
CN112449989A (zh) * 2020-12-17 2021-03-09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一种发酵料诱导灭菌栽培平菇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4750B (zh) * 2008-05-23 2012-01-11 贾恩茂 一种栽培双孢菇的培养基及其栽培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9C (zh) * 1991-03-26 1994-02-16 福建农学院食用菌实验场 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CN1077332A (zh) * 1993-03-30 1993-10-20 张湖泽 双胞蘑菇高产栽培新技术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6017C (zh) * 2005-07-27 2008-05-07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以鸡粪为原料的蘑菇专用基料
CN104067849A (zh) * 2013-03-27 2014-10-01 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 一种蘑菇大棚二次发酵栽培技术
CN104115667A (zh) * 2013-04-26 2014-10-29 汤阴县嘉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利用金针菇栽培废料栽培双孢菇的方法
CN103288509A (zh) * 2013-05-27 2013-09-11 汉川市佳旺达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双孢蘑菇培养料及堆置发酵方法
CN103601590A (zh) * 2013-11-25 2014-02-26 湖南国进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姬菇的培养基、培养基制备及姬菇培养方法
CN103843585A (zh) * 2014-03-17 2014-06-11 周桃英 双孢菇高产生态栽培方法
CN103980044A (zh) * 2014-04-17 2014-08-13 朱汉学 一种用薏苡秆制成的双孢蘑菇培养基
CN104557305A (zh) * 2014-12-29 2015-04-29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富硒双孢菇栽培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20070A (zh) * 2015-06-17 2015-09-23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 一种双孢蘑菇增产的方法
CN104920070B (zh) * 2015-06-17 2017-12-05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 一种双孢蘑菇增产的方法
CN105165398A (zh) * 2015-09-15 2015-12-23 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孢菇熟料的栽培方法
CN105340573A (zh) * 2015-11-19 2016-02-24 苏州市经纬农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双孢菇的床式栽培方法
CN105724032A (zh) * 2016-03-14 2016-07-06 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藜蒿嫩苗的保温和栽培方法
CN106212043A (zh) * 2016-07-11 2016-12-14 李鸿亮 一种双孢菇箱式栽培方法
CN106856986A (zh) * 2017-03-03 2017-06-20 陈燕芳 一种双孢菇和花菇的地面栽培方法
CN110839482A (zh) * 2019-12-24 2020-02-28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 一种双孢蘑菇颗粒原种的培养基及其制备工艺
CN112449989A (zh) * 2020-12-17 2021-03-09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一种发酵料诱导灭菌栽培平菇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186C (zh) 2002-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186C (zh) 双孢蘑菇栽培方法
CN105993590A (zh) 一种羊肚菌子实体的培养方法
CN1165212C (zh) 用人工蘑菇栽培床栽培巴西蘑菇(Agaricusblazei)子实体的方法
CN102329171A (zh) 一种用菊花秸秆栽培香菇的培养基料及其栽培香菇方法
CN102835248A (zh) 一种利用桑枝条栽培灵芝的方法
CN102835247A (zh) 一种利用桑枝条栽培木耳的方法
CN104311289B (zh) 双孢菇栽培料及其堆制方法及双孢菇的栽培方法
CN109042541A (zh) 一种利用发酵牛粪养殖蛴螬的方法
CN104206286B (zh) 规模化养牛场牛粪能量梯级利用联合处置方法
CN106220298A (zh) 一种提高菌丝生长速度及质量的双孢蘑菇覆土及制备方法
CN1212292C (zh) 一种微生物多抗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157059A (zh) 一种鸡腿菇生产方法
CN113207550A (zh) 一种富硒平菇栽培方法
CN109997608A (zh) 一种食用菌的种植方法
CN109463200A (zh) 一种油茶菇栽培方法
CN1239692C (zh) 利用动植物废弃物工厂化栽培褐菇王的培养基和栽培方法
CN105884464A (zh) 一种食用菌栽培基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12931041B (zh) 富硒竹荪的栽培方法
CN105638236A (zh) 一种桑枝种植长根菇及其与桑树套种的栽培方法
JPH0625A (ja) 食用きのこの栽培法および培地
CN101983551A (zh) 杏鲍菇的培植方法
KR101018145B1 (ko) 느타리버섯 재배용 배지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느타리버섯 재배용 배지
CN103563643A (zh) 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袋栽云耳的方法
CN102379210A (zh) 利用远志副产物栽培食用、药用真菌的方法
CN104892067A (zh) 一种食用菌类培养基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220

Termination date: 201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