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6935B - 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56935B
CN109856935B CN201811431582.3A CN201811431582A CN109856935B CN 109856935 B CN109856935 B CN 109856935B CN 201811431582 A CN201811431582 A CN 201811431582A CN 109856935 B CN109856935 B CN 1098569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canning
writing
mirror
optical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315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56935A (zh
Inventor
谷山彰
植村英生
黑泽崇
田岛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856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69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569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69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03G15/043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by introducing an optical element in the optical path, e.g. a fil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同时实现高精度的抖动校正以及间距不均匀抑制。在由单一的多面镜使来自第1、第2光源部的光线偏转并由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扫描的光写入装置中,在光轴方向上在从多面镜之后到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反射光学元件的扫描的写开始侧以及写结束侧各自中保持点的数量相同,在从分离镜之后到被扫描面为止所配置的反射光学元件中,第1扫描光学系统的写开始侧和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写结束侧的保持点的数量相同,并且第1扫描光学系统的写结束侧和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写开始侧的保持点的数量被设定为相同。

Description

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全彩(Full color)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与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颜色对应的感光体鼓,通过利用调色剂对通过光写入装置的曝光而形成于各感光体鼓的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然后,在使调色剂图像重叠到中间转印带上后,转印到纸张上而形成彩色图像。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根据小型化的要求而不设为在各颜色下独立的光写入装置,而已知用单一的多面镜(polygon mirror)使来自多个光源的光线偏转来进行扫描的光写入装置。在这样的光写入装置中,为了防止颜色偏移,也需要使各颜色的图像形成位置高精度地一致。为此,需要考虑光写入装置的振动、温度变化所致的热膨胀的影响来设定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的保持方法。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光写入装置,配置成如下:将1对扫描光学系统以及光源相互与多面镜相向地配置,并且使1对扫描光学系统的被扫描面的写入宽度中心与多面镜的旋转中心成为一条直线。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光写入装置,将1对扫描光学系统以及光源配置成成为相互与多面镜相向的面对称,使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的扫描透镜接触到写开始侧(writing start side),使另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的扫描透镜接触到写结束侧(writingend side)。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4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84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相对于多面镜的旋转轴,点对称地配置光源以及光学系统。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易于使各颜色的写入开始的位置对齐,对于抖动校正能够期待效果。另一方面,在由于振动的影响等而使光学元件扭曲的情况下,产生如下课题:由于各颜色的图像形成位置(registration:配准)的差异而产生的间距不均匀变得易于视觉辨认,无法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那样的结构中,在相对于多面镜的旋转轴而面对称地配置光源以及光学系统的情况下,主扫描方向位置处的副扫描方向的偏移的分布图对齐,所以能够期待针对上述间距不均匀的视觉辨认性的效果。另一方面,在由于振动的影响等而光学元件扭曲的情况下,产生无法高精度地进行使主扫描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对齐的抖动校正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高精度的抖动校正以及间距不均匀抑制的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的手段来实现。
(1)一种光写入装置,具备:
第1、第2光源部,分别具有1个以上的光源;
单一的多面镜,使从所述第1、第2光源部分别射出的光线偏转;
第1扫描光学系统,具有使光线反射的1个以上的反射光学元件及使光线透射的1个以上的透射光学元件,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使从所述第1光源部射出并由所述多面镜偏转的光线成像于被扫描面;
第2扫描光学系统,具有使光线反射的1个以上的反射光学元件及使光线透射的1个以上的透射光学元件,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使从所述第2光源部射出并由所述多面镜偏转的光线成像于被扫描面;以及
写开始定时控制用的多个第1光检测传感器,与从所述第1、第2光源部射出的光线分别对应地设置,其中,
所述第1、第2光源部、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它们的外壳相对包括所述多面镜的旋转轴且与扫描线平行的面,以面对称的方式构成,
在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中,在主扫描方向的两端侧被保持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在光线的扫描的写开始侧和写结束侧,定位用的保持点的数量不同,
在光轴方向上在从所述多面镜之后到向所述第1光检测传感器的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中,在扫描的写开始侧以及写结束侧各自中所述保持点的数量相同,
在从所述分离镜之后到所述被扫描面为止所配置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中,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的写开始侧和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写结束侧的所述保持点的数量相同,并且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的写结束侧和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写开始侧的所述保持点的数量被设定为相同。
(2)在上述(1)记载的光写入装置中,所述保持点是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光轴方向的定位用的保持点,在主扫描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设置有2个所述保持点,在另一方的端部设置有1个所述保持点。
(3)在上述(2)记载的光写入装置中,
所述光写入装置还具备第1调整机构,
通过所述第1调整机构,从所述分离镜之后到所述被扫描面为止所配置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能够在设定有2个所述保持点的所述一方的端部侧进行以沿着主扫描方向的轴为旋转轴的角度调整。
(4)在上述(1)至上述(3)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光写入装置中,
在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中,在主扫描方向的两端侧被保持的所述透射光学元件在写开始侧和写结束侧,定位用的保持点的数量不同,
在从所述多面镜之后到所述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所述透射光学元件中,在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和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中在写开始侧和写结束侧各自中所述保持点的数量相同。
(5)在上述(1)至上述(4)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光写入装置中,所述光写入装置还具备写结束定时控制用的多个第2光探测传感器,该多个第2光探测传感器与从所述第1、第2光源部射出的光线分别对应地设置。
(6)在上述(5)记载的光写入装置中,在从所述多面镜之后到所述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中,在写结束侧设定有2个保持点,在写开始侧设定有1个保持点。
(7)在上述(1)至上述(6)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光写入装置中,
所述光写入装置还具备第2调整机构,
通过所述第2调整机构,在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各自中,从所述多面镜之后到所述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至少1个所述透射光学元件通过使保持主扫描方向的端部侧的保持点进行移动,能够进行所述透射光学元件的光轴方向的倾斜调整,
所述第2调整机构在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之中的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中配置于写开始侧,在另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中配置于写结束侧。
(8)在上述(1)至上述(7)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光写入装置中,在从所述多面镜之后到所述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多个所述透射光学元件中,紧接在所述分离镜之前所配置的所述透射光学元件的副扫描方向的光焦度被设定得最大。
(9)在上述(1)至上述(8)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光写入装置中,在从紧接在所述分离镜之前所配置的所述透射光学元件到所述分离镜之后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为止的区间,从所述第1光源部射出的光线的轨迹与从所述第2光源部射出的光线的轨迹交叉。
(10)在上述(1)至上述(9)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光写入装置中,
在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之中的光线向所述分离镜之后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入射角被设定为更钝的角度的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中,
使所述分离镜之前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写结束侧的保持点的数量与所述分离镜之后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写开始侧的保持点的数量不同。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上述(1)至上述(10)中的任意1个记载的光写入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具有通过来自所述光写入装置的光线而被曝光的感光体。
根据本发明,在利用单一的多面镜使来自第1、第2光源部的光线偏转的光写入装置中,第1、第2光源部、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以及保持它们的外壳相对包括多面镜的旋转轴且与扫描线平行的面而以面对称的方式构成,在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中,在主扫描方向的两端侧被保持的反射光学元件在光线的扫描的写开始侧和写结束侧,定位用的保持点的数量不同,在光轴方向上在从多面镜之后到向写开始定时控制用的第1光检测传感器的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反射光学元件中,在扫描的写开始侧以及写结束侧各自中保持点的数量相同,在从分离镜之后到被扫描面为止所配置的反射光学元件中,第1扫描光学系统的写开始侧和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写结束侧的保持点的数量相同,并且第1扫描光学系统的写结束侧和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写开始侧的保持点的数量被设定为相同,通过设为这样的光写入装置,能够同时实现高精度的抖动校正以及间距不均匀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要图。
图2是示出光写入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光写入装置的上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光写入装置的下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说明反射光学元件的保持点的位置以及数量的示意图。
图6是将光写入装置的各光学元件在光轴方向上展开而示出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的示意图,图7(a)、图7(b)是比较例,图7(c)是实施例。
图8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光写入装置的图。
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写入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写入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第1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12是示出扫描光学系统中的各光学元件所致的光线的副扫描方向的折射状态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10:光写入装置;20:图像形成部;21:成像单元;211:感光体鼓;212:带电电极(electrifying electrode);213:显影器;214:清洁部;22:中间转印带;23:1次转印辊;24:2次转印辊;11a、11b:光源部;121:准直透镜;122:镜(mirror);123:柱面透镜;124:多面镜;13:第1扫描光学系统;14:第2扫描光学系统;131、141:第1扫描透镜;132、142:第1镜;133、143:第2镜;134、144:第2扫描透镜;135、145:第3镜;136、146:分离镜;137、147:分离镜;15:SOS传感器;16:EOS传感器;17:第1调整机构;18:第2调整机构;19: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所附的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同一要素附加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关于附图的尺寸比例,有时为了便于说明而被夸张示出,与实际的比例不同。另外,在附图中,将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背面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这些Z、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光写入装置中,扫描方向(扫描线方向或者主扫描方向)是Y方向,光轴方向处于XZ平面上,其一部分与X方向相同。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以及光写入装置10。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概要图。图2~图4是示出光写入装置10的结构的概要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2个光写入装置10、以及图像形成部20。以下,首先说明图像形成部20的结构,接着说明光写入装置10的结构。
(图像形成部20)
图像形成部20具备成像单元21、中间转印带22、1次转印辊23以及2次转印辊24。
成像单元21与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颜色对应地设置有多个,除了显影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是相同的结构。
各颜色的成像单元21分别具备作为鼓状的感光体的感光体鼓211、带电电极212、显影器213以及清洁部214。
绕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体鼓211在经由带电电极212而被带电后,通过基于图像信号而从光写入装置10射出的光线B(在图中用虚线箭头表示)的曝光,在其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此外,图1所示的左右2个光写入装置10是同等的结构,其中左侧的光写入装置10对Y、M色用的感光体鼓211进行曝光,右侧的光写入装置10对C、K色用的感光体鼓211进行曝光。
形成于感光体鼓21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器213被显影而形成单色的调色剂图像。由各成像单元21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各颜色的1次转印辊23而依次在中间转印带22上被重叠之后,彩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2次转印辊24而被转印到纸张上。转印到纸张的彩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下游侧的定影器(未图示)而被加热、加压,被熔融定影到纸张的表面。另一方面,未转印到感光体鼓211上而残留的残留调色剂被清洁部214清扫。
(光写入装置10)
如上所述,C、K色用的光写入装置10和Y、M色用的光写入装置10具备相同的结构。在图2~图4中,以C、K用的光写入装置10为代表进行说明。
光写入装置10具备第1光源部11a、第2光源部11b、多面镜(偏振器)124、第1扫描光学系统13、第2扫描光学系统14、SOS(Start Of Scan,扫描开始)传感器15、外壳19等。第1扫描光学系统13是C用的扫描光学系统,第2扫描光学系统14是K用的扫描光学系统,分别使由多面镜124偏转的光线B成像于被扫描面(感光体鼓211)。
第1光源部11a、第2光源部11b分别由光控制基板111、光源112构成。也可以以能够通过1次的扫描对被扫描面同时进行多线的曝光的方式,对各个光源部11a、11b设置多个(例如2个或者4个)光源112。
多面镜124以轴x1为旋转中心,在图3中绕顺时针旋转。另外,(1)C用的光源部11a、包括第1扫描光学系统13在内的多个光学元件、以及保持它们的外壳19、和(2)K用的光源部11b、包括第2扫描光学系统14在内的多个光学元件、以及保持它们的外壳19构成为如下:针对包括轴x1且与扫描线平行的面、即经过轴x1的平面(YZ平面)而成为面对称。由于成为这样的结构,从第1光源部11a射出的光线B(C)的扫描方向、和从第2光源部11b射出的光线B(K)的扫描方向(写开始方向)成为相反(参照后述的图6等)。
如图2~图4所示,从2个光源部11a、11b射出的各个光线B(C)、B(K)经由准直透镜121、镜122、柱面透镜123的各光学元件而入射到单一的多面镜124并被偏转。此外,这些光学元件121~123也被配置为针对经过轴x1的平面(YZ平面)而成为面对称。另外,在光轴方向上的多面镜124的后级(下游侧),配置有第1扫描光学系统13以及第2扫描光学系统14。以下,将“光轴方向上的多面镜的后级”简单地表现为“多面镜的后级”。同样地,将“光轴方向上的分离镜的前级(后级)”简单地表现为“分离镜的前级(后级)”。
第1扫描光学系统13具备第1扫描透镜131、第1镜132、第2镜133、第2扫描透镜134、第3镜135以及分离镜136。同样地,第2扫描光学系统14具备第1扫描透镜141、第1镜142、第2镜143、第2扫描透镜144、第3镜145以及分离镜146。各扫描透镜作为“透射光学元件”发挥功能,各镜作为“反射光学元件”发挥功能。此外,在各图中,用灰色来显示反射光学元件。
如图2所示,外壳19是上部外壳191和下部外壳192的2层构造。如图3所示,在上部外壳191内配置有光源部11a、11b、准直透镜121、镜122、柱面透镜123、多面镜124、第1扫描透镜131、141、第1镜132、142,它们被上部外壳191所保持。经过这些光学元件的光线B(C)、B(K)分别经由外壳19内的开口198、199而被引导到下部外壳192。
如图2、图4所示,在下部外壳192内配置有第2镜133、143、第2扫描透镜134、144、第3镜135、145、分离镜136、146以及SOS传感器15,它们被下部外壳192所保持。
被引导到下部外壳192的光线B(C)、B(K)在经过这些光学元件后,经由设置于下部外壳192的下表面的防尘用的窗口w(参照图2),对作为被扫描面的感光体鼓211(C)、211(K)的表面进行曝光。
另外,入射到在主扫描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所设置的分离镜136、146并反射的光线B被引导到各自的SOS传感器15。SOS传感器15由光电二极管构成,作为“第1光检测传感器”发挥功能。SOS传感器15用于写开始定时控制。具体而言,通过由SOS传感器15检测光线B的入射定时,控制主扫描线的写开始定时。该SOS传感器15的位置被配置于在光轴方向上与被扫描面等效的位置。
(反射光学元件的保持点的数量以及位置)
图5是说明反射光学元件的保持点的位置以及数量的示意图。在该图中,以第3镜135为例进行说明,但在其它反射光学元件中也设定为同样的保持点的位置、数量。
第3镜135是板状的部件,如图5所示作为光轴方向的定位,在与反射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侧设置有3个定位用的保持点p1。通过板簧等弹性部件(后述)向朝向外壳19突出地设置的突出部而对第3镜135施力,在保持点p1处,第3镜135的背面与该突出部接触。在主扫描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设置有2个保持点p1,并在另一方的端部设置有1个保持点p1,由合计3个保持点p1来决定第3镜的光轴方向的位置。
图6是将图2~图4所示的光写入装置10的各光学元件在光轴方向上展开而示出的示意图。另外,在该图中,与图5同样地用圆圈来示意性地示出各反射光学元件的保持点p1的数量和位置。
如图6所示,多面镜124之后的各光学元件以及保持它的外壳19(除了后述的保持点的数量、配置以外)构成为针对包括多面镜124的轴x1且与扫描线平行的面(YZ平面)而成为面对称。另外,在第1扫描光学系统13和第2扫描光学系统14中,光线B的扫描方向是相反的,在图6中在第1扫描光学系统13中上侧是写开始侧,下侧是写结束侧,相对于此,在第2扫描光学系统14中是相反的。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从图6等可理解具备下述(i)~(iii)的结构。
(i)在第1扫描光学系统13以及第2扫描光学系统14中,在两端所保持的所有反射光学元件在写开始侧和写结束侧,保持点的数量是不同的。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主扫描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设置有2个保持点,在另一方的端部设置有1个保持点。
(ii)在光轴方向上在从多面镜124之后到分离镜136、146之前为止所配置的反射光学元件、即第1扫描光学系统13的镜132、133以及第2扫描光学系统14的镜142、143中,保持点的数量在写开始侧和写结束侧是相同的。即,写开始侧的保持点的数量都是1个,写结束侧的保持点的数量都设定为2个。这样,从多面镜124之后到分离镜136、146之前为止所配置的反射光学元件以及保持点相对多面镜124的轴x1而点对称地配置。
(iii)另外,在从分离镜136、146之后到被扫描面为止所配置的反射光学元件、即第1扫描光学系统13的第3镜135以及第2扫描光学系统14的第3镜145中,第3镜135的写开始侧和第3镜145的写结束侧的保持点的数量同样都是1个,并且将第3镜135的写结束侧和第3镜145的写开始侧的保持点的数量同样都设定为2个。即,从分离镜136、146之后到被扫描面为止所配置的反射光学元件以及保持点相对包括多面镜124的轴x1且与扫描线平行的面而面对称地配置。
(效果)
以下,参照图7,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图7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的示意图,图7(a)、图7(b)是比较例,图7(c)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施例。在这些图中,示出扫描的起始点或者终点由于热变形(热膨胀)或者振动而振动的情况。在各图中,例如在C、K用的光写入装置中,上面的2条线表示C的扫描线的振动,下面的2条线表示K的扫描线的振动。在图7(a)中,作为比较例,在示意图中示出将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13、14的所有反射光学元件及其保持点相对包括多面镜124的轴x1且与扫描线平行的面而以面对称的方式进行了配置时的1个光写入装置中的各颜色(C、K(或者Y、M))的主扫描线的分布图。在图7(b)中,作为比较例,在示意图中示出将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13、14的所有反射光学元件及其保持点相对多面镜124的轴x1而以点对称的方式进行了配置时的1个光写入装置的各颜色的主扫描线的分布图。在图7(c)中,在示意图中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配置、即将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13、14的反射光学元件及其保持点以上述的结构(i)~(iii)来配置时的1个光写入装置10的各颜色的主扫描线的分布图。
如图7(a)的比较例所示,在面对称地配置的情况下光线向SOS传感器15的入射定时发生偏移,各颜色的定时发生偏移。具体而言,在如图7(a)所示由于热变形、振动而扭曲的情况下,例如第2扫描光学系统14相比于第1扫描光学系统13,扭曲的影响更大。由于光线向SOS传感器15的入射定时发生偏移,无法高精度地进行前端定时的调整而发生偏移。由此,产生颜色之间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偏移,产生无法正确地进行抖动校正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如图7(b)的比较例所示点对称地配置的情况下存在以下的问题。在该比较例中,在由于热变形、振动而扭曲从而主扫描线的歪斜(倾斜)、弓形(在副扫描方向上弯曲为弓形或者成为凹凸的现象)变大的情况下,各颜色的主扫描线的各主扫描方向位置处的副扫描方向的偏移的分布图不对齐。例如如图7(b)所示,由于第1扫描光学系统13(Y、C)和第2扫描光学系统14(M、K)的主扫描线的分布图未对齐,所以间距不均匀的状况在2色(Y和M、或者C和K)中是相反的。因此,每个颜色的副扫描方向的配准调整不会被良好地进行,产生易于辨识到间距不均匀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图7(c)所示,在实施例中如上述的结构(ii)那样,将多面镜124的后级且分离镜136、146的前级的反射光学元件的保持点相对多面镜124的轴x1而点对称地配置。通过这个结构,不会产生向SOS传感器15的入射定时的偏移,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抖动校正。另外,还如结构(iii)那样,通过将分离镜136、146的后级的反射光学元件的保持点相对多面镜124的轴x1而面对称地配置,从而能够使主扫描线的分布图对齐,能够抑制间距不均匀的恶化。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同时实现高精度的抖动校正以及间距不均匀抑制。
(其它效果)
另外,如图2所示,在紧接在分离镜136、146之前所配置的透射光学元件与分离镜136、146之后的反射光学元件之间、即第2扫描透镜134与第3镜135以及第2扫描透镜144与第3镜145之间,2个光线B的轨迹在交叉区域c1中交叉。通过这样使光线B的轨迹交叉,从而即使减小光写入装置10的尺寸,也能够确保第2扫描透镜134至第3镜135的距离。另外,通过使第3镜135接近作为被扫描面的感光体鼓211,能够抑制由第3镜135的振动所致的影响。
而且,如图2所示,在第1扫描光学系统13和第2扫描光学系统14的比较中,光线B向分离镜之后的反射光学元件的入射角被设定为更钝的角度的是第2扫描光学系统14。即,相比于第3镜135,第3镜145一方的光线B的入射角被设定为更钝的角度。另外,如图6所示,在第2扫描光学系统14这一方,使针对各反射光学元件的在分离镜146之前的写结束侧的保持点的数量与在分离镜146之后的写结束侧的保持点的数量不同。其原因为,入射角为钝角的镜要求更高精度的位置调整。这样,通过在包括被设定为钝角的第3镜145的第2扫描光学系统14这一方中在分离镜146的前后变更保持点的配置,能够进一步抑制扭曲、振动的影响。
(变形例)
图8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光写入装置10的图。在该图中,在从多面镜124之后到分离镜136、146之前为止所配置的反射光学元件、即第1扫描光学系统13的镜132、133以及第2扫描光学系统14的镜142、143中,将写开始侧的保持点的数量设为2个,将写结束侧的保持点的数量设定为1个。通过这样将写开始侧的保持点的数量设为2个,能够进一步抑制光线向SOS传感器15侧的定时偏移,所以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抖动校正。
此外,作为进一步的变形例,也可以针对图6或者图8所示的结构,在写开始侧和写结束侧调换从分离镜136、146之后到被扫描面为止所配置的反射光学元件的保持点的数量。即,将第3镜135的写开始侧和第3镜145的写结束侧的保持点的数量设为2个,将第3镜135的写结束侧和第3镜145的写开始侧的保持点的数量设定为1个。在这样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同样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图9是将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写入装置10的各光学元件在光轴方向上展开而示出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设置有EOS(End Of Scan,扫描结束)传感器16。另外,在该图中,关于第1扫描透镜131、141以及第2扫描透镜134、144,也示出保持点的个数。此外,在图9以外的对应的示意图中,关于透射光学元件的保持点的个数的记载,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设为同样的保持点的配置以及个数,还可以设为比其更多的保持点的结构。
EOS传感器16具备与SOS传感器15同样的结构,作为“第2光检测传感器”发挥功能。EOS传感器16用于写结束定时控制,并且通过与SOS传感器15协作,还用于主扫描方向的倍率调整。具体而言,入射到分离镜137(以及分离镜147)并反射的光线B被引导到EOS传感器16。通过由EOS传感器16检测光线B的入射定时,并调整主扫描线的写结束定时,从而调整主扫描方向的倍率。在光轴方向上,分离镜137、147分别配置于与SOS传感器15用的分离镜136、146对应的位置。另外,EOS传感器16的位置被配置于在光轴方向上与被扫描面等效的位置。
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EOS传感器16,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主扫描方向的倍率调整。另外,在分离镜的前级,将反射光学元件的保持点的数量在写结束侧设为2个,并在写开始侧设定为1个。通过这样将EOS传感器16侧(写结束侧)的保持点的数量设为2个,抑制向EOS传感器16入射的光线的偏移,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主扫描倍率的校正。
另外,关于分离镜的前级的各透射光学元件(扫描透镜131、141、134、144),在两端被保持,分别在写开始侧和写结束侧,保持点的数量不同(与上述的结构(i)同样)。另外,在第1扫描光学系统13和第2扫描光学系统14各自的透射光学元件中,在写开始侧和写结束侧,保持点的数量相同(与上述的结构(ii)同样)。
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关于透射光学元件,1点保持侧的一方更易于受到扭曲、振动的影响,所以不仅是针对反射光学元件的上述的结构(i)~(iii),而且关于透射光学元件也设为同样的结构,从而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抖动校正。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光写入装置10具备第1调整机构17以及第2调整机构18。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写入装置10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第1调整机构17的结构的图。
如图10所示,关于分离镜的后级的反射光学元件、即第3镜135以及第3镜145,能够在设定有2个保持点的端部侧设置第1调整机构17b并调整相对光轴的角度。
如图11所示,在第3镜135的写结束侧的端部所设置的第1调整机构17中,经由设置于外壳19(下部外壳192)的固定销172而安装有保持件173。并且,通过使安装于保持件173的调整螺丝171旋转,调整螺丝171在箭头a1方向上移动。通过使调整螺丝171的前端171a在箭头a1方向上移动,2个保持点p1中的一个保持点p1的位置变化。通过使前端171a从外壳19突出,第3镜135以沿着主扫描方向的轴(X方向)为旋转轴,沿着箭头a2方向调整角度。
此外,在图11中,为了减小调整的刻度,调整螺丝171构成为在相对镜135的背面而倾斜的方向上移动,但也可以构成为以沿着调整方向的方式在相对背面而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另外,如该图所示,通过板簧等弹性部件e1从反射面侧朝向与背面侧的保持点p1对应的外壳19的定位座面(突起部分或者前端171a)对第3镜135施力。另外,同样地在副方向(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也通过弹性部件e2从一方的侧面侧朝向设置于另一方的侧面侧的外壳19的定位座面(与保持点p2对应)对第3镜135施力。
另外,关于从多面镜124之后到分离镜的前级为止的透射光学元件、即第2扫描透镜134以及第2扫描透镜144,能够设置使保持主扫描方向的端部侧的保持点进行移动的第2调整机构18,调整光轴方向的倾斜。第2调整机构18在第1扫描光学系统13以及第2扫描光学系统14之中的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中配置于写开始侧,在另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中配置于写结束侧。例如,如图10所示,第2调整机构18在第1扫描光学系统13中配置于第2扫描透镜134的写结束侧,在第2扫描光学系统14中配置于第2扫描透镜144的写开始侧。更具体而言,第2扫描透镜134、144也通过同样的结构利用弹性部件朝向3个保持点而被施力,从而被定位,通过利用第2调整机构18使与副方向的端部的保持点对应的定位座面移动,第2扫描透镜134、144以光轴为中心而在YZ平面内旋转。由此,进行光轴方向的倾斜调整(歪斜)。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2调整机构18配置于第2扫描透镜134、144的例子,但也可以取而代之、或者与它一起配置到第1扫描透镜131、141。
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第1调整机构17进行分离镜的后级的反射光学元件的角度调整。由此,不会对入射到SOS传感器15、或者SOS传感器15及EOS传感器16的光线B造成影响,而能够进行副扫描方向的配准调整。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将第2调整机构18在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13、14之中的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中配置于写开始侧,在另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中配置于写结束侧。由此,能够使图像上的主扫描方向上的调整侧对齐,使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13、14的各颜色的配准位置易于对齐。即,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配准调整,颜色偏移不易被视觉辨认。
(透射光学元件的光焦度)
图12是示出第1扫描光学系统13中的各光学元件所致的光线的副扫描方向的折射状态的示意图。在该图中,以第1扫描光学系统13为例,但在第2扫描光学系统14中也是同样的结构。
如图12所示,在从第1扫描光学系统13的多面镜124之后到分离镜136之前为止的光学元件(反射光学元件或者透射光学元件)中,将紧接在分离镜136之前所配置的透射光学元件、即第2扫描透镜134的副扫描方向的光焦度设定得最大。由此,能够抑制第2扫描透镜134的前级的镜132、133的振动所致的间距不均匀的影响。另外,关于镜135,如上所述设为2个光线B的轨迹在交叉区域c1(参照图2)中交叉的结构,从而通过使镜135接近作为被扫描面的感光体鼓211,抑制该镜135的振动所致的影响。
(其它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的光写入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中,在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特征时说明了主要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能够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进行各种改变。另外,不排除通常的光写入装置或者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结构。
例如,在图6等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反射光学元件的保持点而在一方的端部设置2点并在另一方的端部设置1点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用比其更多的保持点进行保持。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设置有2个光写入装置的例子,但也可以对1个写入装置设置4个光源部,进行4色量的感光体鼓的曝光。而且,在第3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针对各个扫描光学系统各设置有1个第2调整机构18的例子,但也可以设置多个。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中间转印带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从各感光体鼓直接转印到由转印带搬送的纸张上的转印带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11)

1.一种光写入装置,具备:
第1、第2光源部,分别具有1个以上的光源;
单一的多面镜,使从所述第1、第2光源部分别射出的光线偏转;
第1扫描光学系统,具有使光线反射的1个以上的反射光学元件及使光线透射的1个以上的透射光学元件,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使从所述第1光源部射出并由所述多面镜偏转的光线成像于被扫描面;
第2扫描光学系统,具有使光线反射的1个以上的反射光学元件及使光线透射的1个以上的透射光学元件,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使从所述第2光源部射出并由所述多面镜偏转的光线成像于被扫描面;以及
写开始定时控制用的多个第1光检测传感器,与从所述第1、第2光源部射出的光线分别对应地设置,其中,
所述第1光源部、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及保持所述第1光源部和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的外壳、以及所述第2光源部、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及保持所述第2光源部和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外壳分别相对包括所述多面镜的旋转轴且与扫描线平行的面,以面对称的方式构成,
在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中,在主扫描方向的两端侧被保持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在光线的扫描的写开始侧和写结束侧,定位用的保持点的数量不同,
在所述光写入装置的光轴方向上在从所述多面镜之后到向所述第1光检测传感器的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中,在扫描的写开始侧所述保持点的数量相同,并且在写结束侧所述保持点的数量相同,
在从所述分离镜之后到所述被扫描面为止所配置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中,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的写开始侧和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写结束侧的所述保持点的数量相同,并且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的写结束侧和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的写开始侧的所述保持点的数量被设定为相同,
所述保持点是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光轴方向的定位用的保持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写入装置,其中,
在主扫描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设置有2个所述保持点,在另一方的端部设置有1个所述保持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写入装置,其中,
所述光写入装置还具备第1调整机构,
通过所述第1调整机构,从所述分离镜之后到所述被扫描面为止所配置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能够在设定有2个所述保持点的所述一方的端部侧进行以沿着主扫描方向的轴为旋转轴的角度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写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中,在主扫描方向的两端侧被保持的所述透射光学元件在写开始侧和写结束侧,定位用的保持点的数量不同,
在从所述多面镜之后到所述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所述透射光学元件中,在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和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中在写开始侧所述保持点的数量相同,并且在写结束侧所述保持点的数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写入装置,其中,
所述光写入装置还具备写结束定时控制用的多个第2光检测传感器,该多个第2光检测传感器与从所述第1、第2光源部射出的光线分别对应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写入装置,其中,
在从所述多面镜之后到所述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中,在写结束侧设定有2个保持点,在写开始侧设定有1个保持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写入装置,其中,
所述光写入装置还具备第2调整机构,
通过所述第2调整机构,在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各自中,从所述多面镜之后到所述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至少1个所述透射光学元件通过使保持主扫描方向的端部侧的保持点进行移动,能够进行所述透射光学元件的光轴方向的倾斜调整,
所述第2调整机构在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之中的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中配置于写开始侧,在另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中配置于写结束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写入装置,其中,
在从所述多面镜之后到所述分离镜之前为止所配置的多个所述透射光学元件中,紧接在所述分离镜之前所配置的所述透射光学元件的副扫描方向的光焦度被设定得最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写入装置,其中,
在从紧接在所述分离镜之前所配置的所述透射光学元件到所述分离镜之后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为止的区间,从所述第1光源部射出的光线的轨迹与从所述第2光源部射出的光线的轨迹交叉。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写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第2扫描光学系统之中的光线向所述分离镜之后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入射角被设定为更钝的角度的一方的扫描光学系统中,
使所述分离镜之前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写结束侧的保持点的数量与所述分离镜之后的所述反射光学元件的写开始侧的保持点的数量不同。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写入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具有通过来自所述光写入装置的光线而被曝光的感光体。
CN201811431582.3A 2017-11-30 2018-11-27 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98569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0476 2017-11-30
JP2017230476A JP6939480B2 (ja) 2017-11-30 2017-11-30 光書込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6935A CN109856935A (zh) 2019-06-07
CN109856935B true CN109856935B (zh) 2021-12-10

Family

ID=66633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31582.3A Active CN109856935B (zh) 2017-11-30 2018-11-27 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71824B2 (zh)
JP (1) JP6939480B2 (zh)
CN (1) CN10985693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4650A (ja) * 2004-12-28 2006-07-13 Canon Inc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26410A (ja) * 2006-07-18 2008-02-07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の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る光書込装置、並びにその光走査装置またはその光書込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3424838A (zh) * 2012-05-21 2013-12-04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保持机构、激光扫描光学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光学元件保持方法
EP3112174A2 (en) * 2015-06-30 2017-01-0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Light scanning device that ensures improved optical performance of optical image formed on scanned surfa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5703A (en) * 1998-05-29 1999-12-2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Optical system for light beam scanning
JP2002137450A (ja) * 2000-11-07 2002-05-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081203B2 (en) * 2007-03-02 2011-12-20 Ricoh Company, Ltd. Light-amount detecting device, light source device, optical scan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23102A (ja) * 2007-07-17 2009-02-05 Ricoh Co Ltd 光書込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45569A (ja) * 2007-12-13 2009-07-02 Canon Inc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45307B2 (ja) * 2009-09-24 2013-02-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EP2372465B1 (en) * 2010-02-24 2014-07-16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ptical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6026344B2 (ja) * 2013-04-05 2016-11-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走査光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9314B2 (ja) * 2013-09-24 2017-08-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走査光学装置
JP2016142876A (ja) * 2015-01-30 2016-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4650A (ja) * 2004-12-28 2006-07-13 Canon Inc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26410A (ja) * 2006-07-18 2008-02-07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の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る光書込装置、並びにその光走査装置またはその光書込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3424838A (zh) * 2012-05-21 2013-12-04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保持机构、激光扫描光学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光学元件保持方法
EP3112174A2 (en) * 2015-06-30 2017-01-0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Light scanning device that ensures improved optical performance of optical image formed on scanned surfa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71824B2 (en) 2020-02-25
US20190163088A1 (en) 2019-05-30
CN109856935A (zh) 2019-06-07
JP2019101160A (ja) 2019-06-24
JP6939480B2 (ja) 2021-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502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114833B2 (ja) 光走査装置
CN102466881B (zh) 光扫描单元以及使用其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US20050110860A1 (en) Optical beam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940294B1 (ko) 광 주사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9856935B (zh) 光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H0720399A (ja) ラスタスキャナ
US20190079430A1 (en) Optical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249292A (ja) 光学走査装置
JP5364969B2 (ja) 光走査装置
US7623147B2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709727B2 (ja) 光ビーム走査装置
KR20140101604A (ko) 광 주사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 형성 장치
JP6394053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77371B2 (en) Optical beam scanning apparatus, optical beam scann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51403A (ja) 光走査装置
JP4929761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4097A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86508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9717A (ja) 光学走査装置
JP2999853B2 (ja) 光走査装置
JP4744117B2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45495A (ja) 湾曲補正機構、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23275A (ja) 光走査装置
US8130434B2 (en) Optical beam scanning apparatus, optical beam scann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