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29230B -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29230B
CN109729230B CN201811284016.4A CN201811284016A CN109729230B CN 109729230 B CN109729230 B CN 109729230B CN 201811284016 A CN201811284016 A CN 201811284016A CN 109729230 B CN109729230 B CN 1097292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ture
medium
feeding
tray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840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29230A (zh
Inventor
宫内敬辅
小柳纪幸
山中刚
古城晋介
杢尾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29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9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29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9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6Aligning or positioning related to hand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04N1/0053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using rotatably mounted or foldabl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Manual Feed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对于进行原稿的放置和扫描的用户而言使用方便性更好的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该介质进给装置具备:装置主体;进给托盘,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所述进给托盘支承介质;以及控制单元,控制从所述进给托盘的介质的进给,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载置所述装置主体的载置面的姿势的切换而切换控制。

Description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于2017年10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210116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给介质的介质进给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对介质进行读取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以下,以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扫描仪为例进行说明。在扫描仪中,存在构成为设置有自动输送作为介质的一例的原稿的进给装置(也称为ADF(Auto DocumentFeeder:自动输稿器))并能进行多张原稿的自动输送和读入的扫描仪。
在此,原稿输送路径的形态对装置的设置空间的大小和原稿的输送性的优劣带来较大的影响。例如,若支承进给的原稿的进给托盘倾斜,则与水平的进给托盘相比,装置的设置空间变小。另外,若原稿的输送路径整体上是笔直状,则能良好地输送刚性高的原稿。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第一支承部,在片材输送路径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第一状态下支承壳体;以及第二支承部,在与上述第一状态相比片材输送路径更接近水平方向的第二状态下支承壳体。
在壳体由第一支承部支承的第一状态下,片材输送路径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因此能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另外,在壳体由第二支承部支承的第二状态下,片材输送路径比第一状态更接近水平方向,因此当排出质地硬的片材时,避免片材的前端部与设置有图像读取装置的地面等碰撞。
专利文献1:特开2014-86819号公报
像上述这样能变更设置姿势的图像读取装置是公知的,但在以下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以下,参照图29和图30说明该点。图29和图30是以在图像读取装置100的背后(在图中为右侧)放置大量的原稿摞Pb,用户边从原稿摞Pb的最上面开始逐张确认原稿内容边向进给托盘101放置原稿的作业为例时的用户的手的运动线路的图,图29表示图像读取装置100处于通常姿势的情况,图30表示图像读取装置100设为倾斜姿势的情况。在图29和图30中虚线S表示进行读取时的原稿的输送路径。另外,附图标记103表示支承被排出的原稿的排出托盘,附图标记104表示载置图像读取装置100的载置面。
在用户进行如上所述的作业的情况下,如图29所示,当图像读取装置100处于通常姿势时,由于为进给托盘101的倾斜角大的状态,因此用户的手的运动线路U1从原稿摞Pb向上大地伸长。因此,特别是在长时间连续地进行上述作业的情况下,使用方便性变得非常差。
因此,若进行上述作业,则优选图像读取装置100如图30所示以倾斜的姿势放置。由此,用户的手的运动线路U2变短且也不会向上大地伸长,用户的作业变得轻松。
但是,用户在将原稿放置于了进给托盘101后,为了执行读取需要每次按下扫描按钮,在该点上还留有用户作业的繁琐性。也考虑切换至无需按下扫描按钮而以原稿放置于了进给托盘101便自动进行原稿进给和扫描的模式,但用户为了进行该切换需要打开驱动器画面等进行设定。而且,在这样设定后,为了使图像读取装置100如图29所示回到通常姿势来按照通常的读取模式进行扫描,需要再次打开驱动器画面等使设定恢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对于进行原稿的放置和扫描的用户而言使用方便性更好的图像读取装置。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具备读取介质的读取单元;进给托盘,设置于上述装置主体,支承被放置的介质;以及控制单元,控制从上述进给托盘的介质的进给,上述控制单元与上述装置主体相对于载置上述装置主体的载置面的姿势的切换相应地切换从上述进给托盘进给介质时的进给模式。
根据本方面,控制从进给托盘的介质的进给的控制单元与上述装置主体相对于载置装置主体的载置面的姿势的切换相应地切换从上述进给托盘进给介质时的进给模式,因此,能提供用户无需进行根据上述装置主体的姿势切换进给模式的操作的、使用方便性优异的图像读取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上述装置主体能在上述进给托盘采取第一倾斜角的第一姿势和上述进给托盘采取比上述第一倾斜角更接近水平的第二倾斜角或者上述进给托盘为水平的第二姿势间切换,上述进给模式包括:第一进给模式,基于用户的读取执行操作开始介质的进给;以及第二进给模式,当检测到向上述进给托盘放置介质时开始介质的进给,上述控制单元至少在上述装置主体采取上述第二姿势时选择上述第二进给模式。
根据本方面,上述控制单元至少在上述装置主体采取上述第二姿势时选择上述第二进给模式、即当检测到向上述进给托盘放置介质时开始介质的进给的进给模式,因此当进行如参照图30所说明的用户作业时,用户无需每次放置介质时都进行按下读取执行按钮等读取执行操作,使用方便性提高。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中,当上述装置主体从上述第二姿势切换为上述第一姿势时,上述控制单元将上述进给模式从上述第二进给模式切换为上述第一进给模式。
根据本方面,当上述装置主体从上述第二姿势切换为上述第一姿势时,上述控制单元将上述进给模式从上述第二进给模式切换为上述第一进给模式,因此无需在上述第一姿势下使用上述第一进给模式时切换进给模式,使用方便性提高。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任一方面中,具备检测上述装置主体相对于上述载置面的姿势的主体姿势检测单元,上述控制单元基于上述主体姿势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来切换上述进给模式。
根据本方面,能可靠地切换为适合上述装置主体的姿势的进给模式。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任一方面中,具备检测上述进给托盘相对于上述载置面的姿势的托盘姿势检测单元,上述控制单元基于上述托盘姿势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变更从上述进给托盘进给介质时的进给条件。
根据本方面,具备检测上述进给托盘相对于上述载置面的姿势的托盘姿势检测单元,上述控制单元基于上述托盘姿势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变更从上述进给托盘进给介质时的进给条件,因此能设定为适合上述进给托盘的姿势的进给条件而进行适当的进给。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中,具备:进给辊,从上述进给托盘送出介质;分离辊,通过与上述进给辊之间夹持介质而进行介质的分离;以及按压单元,能调整将上述分离辊按压于上述进给辊的按压力,上述进给条件包括上述按压力的强弱,上述控制单元基于上述托盘姿势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调整上述按压单元的上述按压力。
根据本方面,上述进给条件包括上述按压力的强弱,上述控制单元基于上述托盘姿势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来调整上述按压单元的上述按压力,因此能使上述按压力为适合上述进给托盘的姿势的强度而进行适当的进给。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中,具备:进给辊,从上述进给托盘送出介质;分离辊,通过与上述进给辊之间夹持介质而进行介质的分离;以及旋转阻力施加单元,对上述分离辊施加旋转阻力,上述旋转阻力施加单元构成为能调整上述旋转阻力,上述进给条件包括上述旋转阻力的大小,上述控制单元基于上述托盘姿势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调整上述旋转阻力施加单元的上述旋转阻力。
根据本方面,上述进给条件包括上述旋转阻力的大小,上述控制单元基于上述托盘姿势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来调整上述旋转阻力施加单元的上述旋转阻力,因此能使上述旋转阻力为适合上述进给托盘的姿势的大小而进行适当的进给。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七任一方面中,上述装置主体除了能进行与上述装置主体绕沿着与介质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的第一轴转动相伴的姿势切换以外,还能进行与上述装置主体绕沿着铅垂方向的第二轴转动相伴的姿势切换、以及与上述装置主体绕正交于上述第一轴和上述第二轴两者的第三轴转动相伴的姿势切换中至少任一种姿势切换。
根据本方面,除了能进行与上述装置主体的绕第一轴的转动相伴的姿势切换以外,还能进行与绕第二轴和绕第三轴的转动相伴的姿势切换,因此能使之为用户更易于操作的装置姿势,使用方便性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八任一方面中,上述装置主体在铅垂方向上相对于上述载置面的高度是能够调整的。
根据本方面,上述装置主体能调整在铅垂方向上相对于上述载置面的高度,因此能使之为用户更易于操作的装置高度,使用方便性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九任一方面中,上述装置主体具备能够倾斜的倾斜面板。
根据本方面,上述装置主体具备能够倾斜的倾斜面板,因此即使上述装置主体的姿势切换,也能确保上述倾斜面板的视认性。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十任一方面中,具备:排出托盘,接收被排出的介质;进给口,在上述装置主体上供放置于上述进给托盘的介质插入;排出口,在上述装置主体上向上述排出托盘排出介质;第一遮光部件,能在从上述装置主体突出的状态和收纳于上述装置主体的收纳状态间切换,在上述突出的状态下,抑制经由上述进给口进入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光的光量;以及第二遮光部件,能在从上述装置主体突出的突出状态和收纳于上述装置主体的收纳状态间切换,在上述突出的状态下,抑制经由上述排出口进入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光的光量,上述第一遮光部件和上述第二遮光部件与上述装置主体相对于上述载置面的姿势的切换相应地切换上述突出状态和上述收纳状态。
根据本方面,具备:第一遮光部件,其抑制经由上述进给口进入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光的光量;以及第二遮光部件,其抑制经由上述排出口进入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光的光量,上述第一遮光部件和上述第二遮光部件与上述装置主体相对于上述载置面的姿势的切换相应地切换上述突出状态和上述收纳状态,因此能抑制经由上述进给口或上述排出口进入上述装置主体内的光的影响所致的读取结果变差。另外,能提供用户无需根据上述装置主体的姿势操作上述第一遮光部件和上述第二遮光部件的、使用方便性优异的图像读取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各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的基本构成的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扫描仪中的介质进给路径的侧截面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第二姿势下的进给托盘和排出托盘的姿势的切换的示意图。
图5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的排出托盘姿势切换单元和排出方向切换单元的示意图。
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的进给托盘姿势切换单元和分离辊位移单元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姿势下的用户的手的运动线路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方向切换单元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的示意图。
图10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的排出托盘姿势切换单元和进给托盘姿势切换单元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托盘装配部和装配于托盘装配部的第一姿势用进给托盘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托盘装配部上装配有第二姿势用进给托盘的状态和装配有长条介质用进给托盘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托盘装配部上装配有以平坦的面形成了介质的支承面的进给托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托盘装配部上装配有不具备导边器的进给托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托盘装配部上装配有能拆装导边器的进给托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使导边器为能折叠的构成的进给托盘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的示意图。
图20是说明在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按照进给托盘的姿势来调整分离辊的按压力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1是说明在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按照进给托盘的姿势来调整分离辊的分离载荷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2是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立体图。
图23是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侧视图。
图24是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第一姿势的立体图。
图25是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第二姿势的立体图。
图26是说明进入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装置主体内的光的进入范围的示意图。
图27是说明在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通过第一遮光部件和第二遮光部件限制进入装置主体内的光的进入范围的限制状态的示意图。
图28是在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使第一遮光部件和进给托盘联动的联动单元的示意图。
图29是表示现有技术所涉及的扫描仪的介质供给时用户的手的运动线路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现有技术所涉及的扫描仪的介质供给时用户的手的运动线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70、86、90、96、126、148、154、160、168:扫描仪;12、72、88、92、98、128、150、156、162、170:装置主体;14、114、116、118、122、130:进给托盘;14a、120、124:导边器;14b、16a、74a、76a、124b、130a、164a:转动轴;16:排出托盘;18:下部单元;20:上部单元;22:用户接口部;24:排出口;26:介质进给路径;27:进给口;28:进给辊;28a、30a、36c、36d:旋转轴;30:分离辊;32:输送辊对;34:图像读取部;36:排出辊对;36a:排出驱动辊;36b:排出从动辊;40A:第一读取单元;40B:第二读取单元;42:控制部;44:基座部;46: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a:开关;46b:按压部;48、64:排出方向切换单元;50A、50B、50C、58A、58B、82A、82B、84A、84B、146A、146B、178、180A、180B:齿轮;52A、52B、60、182:环形带;54、62、68、158b:连杆部件;56:分离辊位移单元;66、140:凸轮部件;68a:配合部;68b:引导面;68c:下端部;74:第一腿部;76:第二腿部;78:排出托盘姿势切换单元;80:进给托盘姿势切换单元;82、84:轮系;88a:第一底面;88b:第二底面;94、108:支架部件;94a、108a:装置主体装配部;94b:进给托盘支承部;94c、108b:排出托盘支承部;97:图像读取系统;98a:托盘装配部;106:第一姿势用进给托盘;106a、110a、112a:插入部;110:第二姿势用进给托盘;112:长条介质用进给托盘;114a、116a、118a、122a:支承面;124a:引导部;132: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4:按压单元;136:按压部件;138:配合部件;142:转矩限制器;144:螺旋弹簧;144a:一端部;152:姿势调整基座;152a:第一轴调整部;152b:第三轴调整部;152c:第二轴调整部;158:高度调整部;158a:台架部;158c:手柄;162a:倾斜面板收纳部;164:倾斜面板;166:倾斜面板姿势调整单元;172:第一遮光部件;172a:齿条;174:第二遮光部件;176:联动单元;F1:第一按压力;F2:第二按压力;G:载置面;LR1、LR2、LR3、LR4:进入范围;LC1、LC2:限制范围;N1、N2、N3、N4、N5:夹持点;P、P1、P2、P3、P4、P5、P6、P7、P8、P9、P10:介质;Pb:介质摞;R1、R2、R3:箭头;S1、S2、S3、S4、S5:切线;U:运动线路;d1、d2:直径;θ1:第一倾斜角;θ2:第二倾斜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实施方式中针对同一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仅在最开始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在以后的实施方式中省略该构成的说明。
图1是说明各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的基本构成的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扫描仪中的介质进给路径的侧截面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的示意图,图4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第二姿势下的进给托盘和排出托盘的姿势的切换的示意图。
图5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的排出托盘姿势切换单元和排出方向切换单元的示意图,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的进给托盘姿势切换单元和分离辊位移单元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姿势下的用户的手的运动线路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方向切换单元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的示意图,图10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的排出托盘姿势切换单元和进给托盘姿势切换单元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托盘装配部和装配在托盘装配部上的第一姿势用进给托盘的示意图,图14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托盘装配部上装配有第二姿势用进给托盘的状态和装配有长条介质用进给托盘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5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托盘装配部上装配有以平坦的面形成了介质的支承面的进给托盘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托盘装配部上装配有不具备导边器的进给托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托盘装配部上装配有能拆装导边器的进给托盘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构成为导边器能折叠的进给托盘的截面图,图19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的示意图,图20是说明在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按照进给托盘的姿势来调整分离辊的按压力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1是说明在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按照进给托盘的姿势来调整分离辊的分离载荷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2是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立体图,图23是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侧视图,图24是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第一姿势的立体图。
图25是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第二姿势的立体图,图26是说明进入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的装置主体内的光的进入范围的示意图,图27是说明在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通过第一遮光部件和第二遮光部件限制进入装置主体内的光的进入范围的限制状态的示意图,图28是在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使第一遮光部件和进给托盘联动的联动单元的示意图,图29和图30是表示现有技术所涉及的扫描仪的介质供给时用户的手的运动线路的示意图。
另外,关于在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在扫描仪10采取第一姿势的状态下,X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且是纸张宽度方向,Y方向是图像读取装置中的纸张输送方向,Z方向是与Y方向正交的方向,表示大概与被输送的纸张的面正交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以+Y方向侧为装置正面侧,以-Y方向侧为装置背面侧。进而,以与载置图像读取装置的面平行的方向为水平方向。在此,平行的方向不仅包含严格地与载置面完全平行的方向,而且还包含由图像读取装置的组装误差等导致的倾斜等。
通用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对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仪10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扫描仪10具备装置主体12、进给托盘14以及排出托盘16。装置主体12具备下部单元18和上部单元20。在本实施方式中,虽未图示,但上部单元20相对于下部单元18以+Y方向侧端部为转动支点可转动地安装于下部单元18。
在上部单元20的正面侧设置有用户接口部22。需要说明的是,在后述的第十实施方式中,用户接口部构成为倾斜面板。用户接口部22作为一例构成为触摸面板,兼作显示部和操作部。通过操作用户接口部22,能执行扫描仪10的介质读取动作等。
在扫描仪10的正面侧,在用户接口部22的下方设置有排出口24。在排出口24的下方设置有排出托盘16。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托盘16构成为能在收纳于下部单元18内的状态(图1和图2)与从下部单元18被拉出到正面侧的展开状态(作为一例,图15至图17等)间切换。
<<<关于原稿输送路径>>>
在图2中,说明扫描仪10中的介质进给路径26。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带有附图标记P的粗实线表示在扫描仪10内沿着介质进给路径26输送的介质的引导路径。
在下部单元18的装置背面侧端部设置有进给托盘14。进给托盘14构成为能在倾斜的姿势下支承介质(原稿)。在进给托盘14中能放置多张介质。在进给托盘14上设置有能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或分离的方向位移的一对导边器14a(图1),构成为引导载置于进给托盘14的介质的侧端缘。进而,还在进给托盘14上设置有未图示的介质检测单元,构成为能检测在进给托盘14中放置了介质P。
在下部单元18中,于介质进给路径26的路径上,从介质的进给方向上游侧(-Y方向侧)去往下游侧(+Y方向侧)设置有进给口27、进给辊28、分离辊30、输送辊对32、作为“读取单元”的图像读取部34以及排出辊对3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进给辊28通过设置于下部单元18内的未图示的驱动源而被旋转驱动。
分离辊30设置于与进给辊28相对的位置。分离辊30被设置为通过未图示的按压单元被向进给辊28施力的状态。分离辊30构成为当多张介质进入进给辊28与分离辊30之间时,为仅将要进给的最下层的介质向进给方向下游侧输送而将多张介质分离。以倾斜的姿势支承于进给托盘14的介质被进给辊28和分离辊30夹持而被输送到配置于进给方向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2。接下来,输送辊对32将从进给辊28送来的原稿向图像读取部34送出。
图像读取部34具备:第一读取单元40A,以与沿着介质进给路径26输送的介质的第二面相对的方式设置在下部单元18内;以及第二读取单元40B,以与沿着介质进给路径26输送的原稿的第一面相对的方式设置在上部单元2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读取单元40A和第二读取单元40B构成为读取单元,作为一例,构成为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
被输送辊对32输送到图像读取部34的原稿在图像读取部34中被读取了介质P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至少一面的图像之后,被位于图像读取部34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排出辊对36夹持而从排出口24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辊对36具备:排出驱动辊36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而被旋转驱动;以及排出从动辊36b,从动于排出驱动辊36a的旋转驱动进行旋转。
在图2中,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设置有控制部42。在各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2构成为具备多个电子部件的电路。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部42构成为控制扫描仪10中的介质P的输送和图像读取动作。作为一例,控制部42也可以按照来自外部(PC等)的指示控制扫描仪10中的介质读取动作的执行所需的动作。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3至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0。扫描仪10具备装置主体12和基座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12相对于基座部44能转动地安装于基座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44载置于载置扫描仪10的载置面G。需要说明的是,图3的上图和图4的下图中的带有附图标记P的粗线表示沿着从进给托盘14到排出托盘16的介质进给路径26输送的介质P的路径。
在图3的上图中,扫描仪10相对于载置面G采取第一姿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姿势设定为在扫描仪10中进给托盘14相对于载置面G取第一倾斜角θ1(图3的上图)的姿势。在以后的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姿势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定为进给托盘相对于载置面G取第一倾斜角θ1的姿势。
在图3的上图中,当使扫描仪10的装置主体12相对于基座部44向-Y方向侧转动时,如图3的下图所示,装置主体12成为向背面侧倾斜的第二姿势。第二姿势下的进给托盘14相对于载置面G的倾斜角小于第一姿势下的第一倾斜角θ1,设定为相对于载置面G取接近水平的第二倾斜角θ2(图4的下图)的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12和基座部44上设置有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具备开关46a和按压部46b。作为一例,开关46a设置于基座部44,按压部46b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构成为当开关46a被按压部46b按压时,由控制部42检测出检测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2在检测出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的检测信号时,判断为装置主体12正采取第二姿势。
在图3的上图中,当装置主体12采取第一姿势时,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的开关46a和按压部46b处于分离状态。在该状态下,控制部42没有检测出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的检测信号,因此判断为装置主体12正采取第一姿势。在图3的下图中,当使装置主体12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进行了转动时,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的按压部46b成为按压开关46a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控制部42检测出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的检测信号,因此判断为装置主体12正采取第二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给托盘14构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2能进行转动。具体地,进给托盘14具备作为“进给托盘姿势切换单元”的一例的转动轴14b。进给托盘14构成为能以转动轴14b为转动支点在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间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转动轴14b设置于进给托盘14侧,但也可以采用设置于装置主体12侧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托盘16构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2能进行转动。具体地,排出托盘16具备作为“排出托盘姿势切换单元”的一例的转动轴16a。排出托盘16构成为能以转动轴16a为转动支点在第一排出姿势和第二排出姿势间切换,第一排出姿势是在装置主体12的第一姿势时接收从装置主体12排出的介质的姿势,第二排出姿势是在装置主体12的第二姿势时接收从装置主体12排出的介质的姿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转动轴16a设置于排出托盘16侧,但也可以采用设置于装置主体12侧的构成。
在图4的上图中,在使装置主体12从第一姿势切换为了第二姿势的状态下,进给托盘14维持第一姿势,排出托盘16也维持第一排出姿势。如图4的下图所示,使进给托盘14以转动轴14b为转动支点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图4的下图中的附图标记14-1表示第二姿势状态的进给托盘14。同样地,使排出托盘16以转动轴16a为转动支点从第一排出姿势向第二排出姿势转动。
由此,扫描仪10从将介质P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斜上方供给到进给托盘14来进行图像读取的第一姿势(通常进给姿势)切换为将介质P以相对于载置面G为水平方向或更接近水平方向的角度供给到进给托盘14来进行图像读取的第二姿势(水平进给姿势)。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的下图中,进给托盘14能够从第二姿势进一步向-Z方向侧转动而处于带有附图标记14-2的状态。在此,将进给托盘14中带有附图标记14-2的姿势设为第三姿势。当进给托盘14采取第三姿势时,进给托盘14以连接装置主体12和载置面G的方式倾斜。
在此,在进给比进给托盘14的进给方向上的长度长的长条介质的情况下,超出进给托盘14的长条介质成为在进给方向上从进给托盘14的上游侧端部向载置面G侧下垂的状态。在像这样地一边使长条介质从进给托盘14向载置面G下垂,一边进行进给的情况下,向载置面G侧下垂的介质由于介质的自重而被按压于进给托盘14的上游侧端部的边缘,在进给托盘14与向载置面G侧下垂的介质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不仅会妨碍长条介质的进给,有时介质还会由于与进给托盘14的上游侧端部的边缘摩擦而受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以第三姿势(参照附图标记14-2)进行在进给方向上比进给托盘14的长度长的长条介质的进给。进给托盘14的第三姿势是比相对于载置面G水平的姿势、即第二姿势(参照附图标记14-1)更向载置面G侧倒下的姿势。其结果是,长条介质从在高度方向上离载置面G近的位置起支承于进给托盘14,并能抑制长条介质被按压于进给托盘14的上游侧端部的边缘,因此能减小进给托盘14与长条介质的摩擦力,并能抑制介质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进给托盘14的姿势适当地变更为第一姿势、第二姿势和第三姿势中任一姿势,能适当地变更进给到装置主体12内的介质在进给方向上的尺寸。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10能从进给托盘14进给在进给方向上的尺寸不同的多种介质来进行读取。
<<<关于排出方向切换单元>>>
接下来,在图5中说明排出方向切换单元48。在装置主体12内,作为一例设置有切换介质P的排出方向的排出方向切换单元48。排出方向切换单元48具备齿轮50A、50B、50C、环形带52A、52B以及连杆部件54。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50A构成为与排出托盘16的转动轴16a同轴地设置,向与转动轴16a相同的方向转动。
齿轮50B与齿轮50A隔开间隔而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50B构成为复合齿轮。在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齿轮50A和齿轮50B上缠绕有环形带52A。齿轮50C与齿轮50B隔开间隔地支承于排出驱动辊36a的旋转轴36c。需要说明的是,齿轮50C构成为与排出驱动辊36a和旋转轴36c的旋转独立地进行旋转。在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齿轮50B和齿轮50C上缠绕有环形带52B。连杆部件54的一端部安装于齿轮50C。排出从动辊36b的旋转轴36d安装于连杆部件54的另一端部。
在图5的上下图中,当使排出托盘16以转动轴16a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时,齿轮50A向与转动轴16a相同的方向转动。齿轮50A的转动经由环形带52A传递到齿轮50B,齿轮50B也向与齿轮50A相同的方向转动。进而,当齿轮50B转动时,齿轮50B的转动经由环形带52B传递到齿轮50C,齿轮50C也进行转动。
当齿轮50C转动时,连杆部件54向与齿轮50C相同的方向转动。由此,排出从动辊36b相对于排出驱动辊36a以排出从动辊36b的旋转轴36d绕排出驱动辊36a的旋转轴36c位移的方式进行转动。
在图5的上图中,排出托盘16采取第一排出姿势。在该状态下,排出驱动辊36a与排出从动辊36b的夹持点N1处的切线S1在Y轴方向上延伸。作为一例,被排出辊对36排出的介质P沿着切线S1向+Y轴方向行进,载置于采取第一排出姿势的排出托盘16。需要说明的是,带有附图标记P1的双点划线表示排出托盘16采取第一排出姿势的状态下的介质的排出路径。
在图5的下图中,当使排出托盘16向-Z方向侧转动而从第一排出姿势向第二排出姿势切换时,排出驱动辊36a与排出从动辊36b的夹持点N1向排出驱动辊36a的旋转轴36c的逆时针方向移动。其结果是,排出驱动辊36a与排出从动辊36b的夹持点移动到N2的位置。由此,通过夹持点N2的切线S2相对于切线S1向-Z方向侧倾斜。其结果是,被排出辊对36排出的介质P沿着切线S2向+Y轴方向行进,载置于采取第二排出姿势的排出托盘16。需要说明的是,带有附图标记P2的双点划线表示排出托盘16采取第二排出姿势的状态下的介质的排出路径。
因而,如图5的上下图所示,当通过排出方向切换单元48使排出从动辊36b相对于排出驱动辊36a的位置绕旋转轴36c变化时,能切换介质P的排出方向。
<<<关于分离辊位移单元>>>
在图6中说明分离辊位移单元56。分离辊位移单元56具备齿轮58A、58B、环形带60以及连杆部件62。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58A与进给托盘14的转动轴14b同轴地设置,构成为当转动轴14b转动时,齿轮58A也一并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齿轮58B与齿轮58A隔开间隔而配置。在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齿轮58A和齿轮58B上缠绕有环形带60。齿轮58B支承于进给辊28的旋转轴28a。需要说明的是,齿轮58B构成为与进给辊28和旋转轴28a的旋转独立地进行旋转。连杆部件62的一端部安装于齿轮58B。分离辊30的旋转轴30a安装于连杆部件62的另一端部。
在图6的上下图中,当使进给托盘14以转动轴14b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时,齿轮58A向与转动轴14b相同的方向转动。齿轮58A的转动经由环形带60传递到齿轮58B,齿轮58B也向与齿轮58A相同的方向转动。
当齿轮58B转动时,连杆部件62向与齿轮58B相同的方向转动。由此,分离辊30相对于进给辊28以分离辊30的旋转轴30a绕进给辊28的旋转轴28a位移的方式进行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进给托盘14采取第一姿势(图6的上图)时,通过进给辊28与分离辊30的夹持点N3的切线S3被设定为与采取第一姿势的进给托盘14的进给方向一致。
在此,当进给托盘14从第一姿势(图6的上图)向第二姿势(图6的下图)切换时,分离辊位移单元56使进给辊28与分离辊30的夹持点向旋转轴28a的顺时针方向位移,从夹持点N3的位置向夹持点N4的位置移动。在该状态下也如图6的下图所示,通过夹持点N4的切线S4被设定为与采取第二姿势的进给托盘14(带有附图标记14-1的状态)的进给方向一致。
因而,如图6的上下图所示,当通过分离辊位移单元56使分离辊30相对于进给辊28的位置绕旋转轴28a变化时,能切换介质P的进给方向。
<<<关于进给模式>>>
再次在图3和图4中说明扫描仪10中的进给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2根据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的检测信息判断装置主体12的第一姿势(通常进给姿势)与第二姿势(水平进给姿势)的切换。控制部42设定为当装置主体12采取第一姿势时选择第一进给模式,当装置主体12采取第二姿势时选择第二进给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进给模式设定为如下模式:在将介质放置于了第一姿势(通常进给姿势)的装置主体12的进给托盘14(进给托盘14也是第一姿势)中的状态下,当用户通过用户接口部22或外部输入单元进行了介质P的读取执行操作时,控制部42进给放置于进给托盘14的介质来进行图像读取动作。
另一方面,第二进给模式设定为如下模式:当通过未图示的介质检测单元检测出介质P放置于了第二姿势(水平进给姿势)的装置主体12的进给托盘14(进给托盘14也是第二姿势)中时,控制部42不等待上述用户的读取执行操作即进给放置于进给托盘14的介质来进行图像读取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2设定为当装置主体12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时,将进给模式从第一进给模式向第二进给模式切换,当装置主体12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切换时,将进给模式从第二进给模式向第一进给模式切换。因而,当用户切换了扫描仪10的姿势时,控制部42自动切换进给模式,因此无需通过手动切换进给模式,能够提高扫描仪10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在图7中说明装置主体12和进给托盘14的第二姿势、排出托盘16的第二排出姿势下的介质供给动作。在图7中,在采取第二姿势的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放置有大量的介质摞Pb。用户进行一边从大量的介质摞Pb的最上面起逐张确认原稿内容,一边将其放置于进给托盘14的作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装置主体12和进给托盘14以第二姿势、即相对于载置面G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角度倾斜,因此用户仅通过使介质从介质摞Pb向侧方滑动或者拿着介质使其向水平方向移动就能将介质放置于进给托盘14。其结果是,能缩短用户的手的运动线路U,能提高作业性。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的带有附图标记P的虚线表示从第二姿势(水平进给姿势)下的进给托盘14至排出托盘16的介质进给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下面的第三实施方式及之后的各方式中未图示,但在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也设置有上述排出方向切换单元48和分离辊位移单元56。
总结上述的说明,扫描仪10具备:装置主体12,具备读取介质P的图像读取部34;排出托盘16,设置于装置主体12,接收被排出的介质P;排出辊对36,向排出托盘16排出介质P;转动轴16a,与装置主体12相对于载置装置主体12的载置面G的姿势切换独立地切换排出托盘16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姿势;以及排出方向切换单元48,切换排出辊对36排出介质P的排出方向。根据该构成,能更灵活地应对从排出托盘16取出介质的用户的需求。另外,即使排出托盘16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姿势发生变化,也能良好地保证介质向排出托盘16的装载性。
排出辊对36具备:排出驱动辊36a,其被旋转驱动;以及排出从动辊36b,在与该排出驱动辊36a之间夹持介质P,并进行从动旋转,排出方向切换单元48使排出从动辊36b的旋转轴36d的中心绕排出驱动辊36a的旋转轴36c的中心位移,从而切换介质P的排出方向。根据该构成,排出方向切换单元48能可靠地切换介质P的排出方向。
与装置主体12的姿势的切换联动地,转动轴14b切换进给托盘14的姿势。根据该构成,与装置主体12的姿势的切换联动地,转动轴14b切换进给托盘14的姿势,因此能提供无需以用户的手进行进给托盘14的姿势切换的、使用方便性良好的扫描仪10。
具备:进给辊28,从进给托盘14送出介质;分离辊30,通过与进给辊28之间夹持介质P来进行介质的分离;以及分离辊位移单元56,使分离辊30的旋转轴30a的中心绕进给辊28的旋转轴28a的中心位移。根据该构成,即使进给托盘14的姿势相对于载置面G发生了变化,也能良好地保证分离辊30对介质的分离性。
扫描仪10具备:装置主体12,具备读取介质P的图像读取部34;进给托盘14,设置于装置主体12,支承被放置的介质P;以及控制部42,控制来自进给托盘14的介质P的进给。控制部42与装置主体12相对于载置装置主体12的载置面G的姿势的切换相应地切换从进给托盘14进给介质P时的进给模式。根据该构成,能提供用户无需进行与装置主体12的姿势相应地切换进给模式的操作的、使用方便性优异的扫描仪10。
装置主体12能在进给托盘14采取第一倾斜角θ1的第一姿势和进给托盘14采取比第一倾斜角θ1更接近水平的第二倾斜角θ2或进给托盘14为水平的第二姿势间切换。进给模式包括基于用户的读取执行操作开始介质P的进给的第一进给模式以及当检测到向进给托盘14放置介质P时开始介质P的进给的第二进给模式。控制部42至少在装置主体12采取第二姿势时选择第二进给模式。
根据上述构成,控制部42至少在装置主体12采取第二姿势时选择第二进给模式、即当检测到向进给托盘14放置介质时开始介质P的进给的进给模式,因此当用户进行将介质P放置于进给托盘14的作业时,用户无需每次放置介质P都进行按下读取执行按钮等读取执行操作,使用方便性提高。
当装置主体12从第二姿势切换为第一姿势时,控制部42将进给模式从第二进给模式切换为第一进给模式。根据该构成,控制部42无需在第一姿势下使用第一进给模式时切换进给模式,使用方便性提高。
具备检测装置主体12相对于载置面G的姿势的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控制部42基于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的检测信息切换进给模式。根据该构成,能可靠地切换为适合装置主体12的姿势的进给模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
(1)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构成为当开关46a被按压时检测出装置主体12是第二姿势状态,但也可以替代该构成而构成为,根据开关46a与按压部46b分离而检测出装置主体12是第一姿势状态。
(2)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形成为通过装置主体12的姿势切换而在开启状态与断开状态间切换的开关46a,但也可以替代该构成,例如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倾斜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等能检测装置主体12的姿势的切换的检测单元来构成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
(3)在本实施方式中,期望的是,在进给长条介质的情况下,将进给托盘14切换为第三姿势来进行进给。但是,长条介质与通常尺寸(例如A4尺寸等)的介质相比,介质的自重增加,因此从载置面G抬起长条介质进行进给的进给辊28的负荷增大。在此,也可以将与进给辊28的旋转联动地进行旋转驱动的多个辊配置于进给托盘14的介质支承面。由此,当进给长条介质时使这些辊旋转驱动来进行长条介质的进给辅助,从而能减少进给辊28的负荷,能使长条介质的进给顺畅。
第二实施方式
扫描仪10所具备的上述排出方向切换单元48也可以替换为以下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方向切换单元64。以下,在图8中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方向切换单元64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作为一例,排出方向切换单元64具备凸轮部件66和连杆部件68。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部件66安装于排出托盘16的转动轴16a。在连杆部件68上设置有配合部68a。在配合部68a中,在与排出辊对36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向-Z方向侧倾斜的引导面68b。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部件68在介质进给方向上配置于排出辊对36的+Y方向侧。连杆部件68的下端部68c与凸轮部件66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当凸轮部件66旋转时,连杆部件68沿着Z轴方向上下动作。
在图8的上图中,排出托盘16采取第一排出姿势。在该状态下,与凸轮部件66配合的连杆部件68的配合部68a位于比通过排出驱动辊36a与排出从动辊36b的夹持点N5的切线S5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即,连杆部件68的配合部68a是未阻挡由排出辊对36排出的介质的排出路径P3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图8的下图中,当使排出托盘16沿箭头的方向(图8的下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从第一排出姿势向第二排出姿势转动时,凸轮部件66也随着排出托盘16(转动轴16a)的转动而转动。其结果是,与凸轮部件66配合的连杆部件68向-Z方向侧位移。
由此,配合部68a与通过排出驱动辊36a与排出从动辊36b的夹持点N5的切线S5交叉,向-Z方向侧位移到阻挡切线S5的位置。其结果是,由排出辊对36排出的介质P的前端与连杆部件68的配合部68a的引导面68b接触,被引导面68b导向-Z方向侧。由此,介质P的行进方向变为-Z方向侧,成为朝向采取第二排出姿势的排出托盘16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带有附图标记P4的双点划线表示被引导面68b改变方向后的介质P的排出路径。
排出方向切换单元64设置于排出辊对36的下游侧,与介质P接触来改变介质P的行进方向,从而切换介质P的排出方向。根据该构成,排出方向切换单元64能以简单的构成切换介质的排出方向。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10所具备的上述基座部44也可以替换为以下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腿部74和第二腿部76。以下,在图9和图10中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70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扫描仪70具备第一腿部74和第二腿部76。第一腿部74设置于第一姿势(通常进给姿势)下的装置主体72的底部。第一腿部74构成为能以转动轴74a为转动支点相对于装置主体72进行转动。第一腿部74构成为能在收纳于装置主体72的底部的状态(图9的上图)与从装置主体12拉出的状态(图9的下图)间切换。
第二腿部76设置于第一姿势(通常进给姿势)下的装置主体72的背面侧端部。第二腿部76构成为能以转动轴76a为转动支点相对于装置主体72进行转动。第二腿部76构成为能在收纳于装置主体72的背面侧端部的状态(图9的上图)与从装置主体72拉出的状态(图9的下图)间切换。
在图9的下图中,通过在将装置主体72从载置面G抬起、将第一腿部74和第二腿部76从装置主体72拉出后,将装置主体72载置于载置面G,由此进行扫描仪70中的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的姿势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的下图中带有附图标记16的双点划线部表示排出托盘16的第一排出姿势,带有附图标记16-1的实线部表示第二排出姿势,带有附图标记14的双点划线部表示进给托盘14的第一姿势,带有附图标记14-1的实线部表示第二姿势。进而,在图9的下图中带有附图标记P6的实线表示扫描仪70的第二姿势(水平进给姿势)下的介质的进给路径。
在图10中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排出托盘姿势切换单元78和进给托盘姿势切换单元80。排出托盘姿势切换单元78具备包括多个齿轮的轮系82,在轮系82中相邻的齿轮构成为相互啮合。在轮系82中,齿轮82A与第一腿部74的转动轴74a同轴地设置,构成为与转动轴74a一起转动。另一方面,在轮系82中,齿轮82B与排出托盘16的转动轴16a同轴地设置,构成为与转动轴16a一起转动。
在图10的上图中,在第一腿部74收纳于装置主体72的底部的状态下,排出托盘16采取第一排出姿势。在图10的下图中,当第一腿部74从装置主体72拉出时,转动轴74a和齿轮82A向相同的方向转动。齿轮82A的转动经由轮系82的多个齿轮传递到齿轮82B。由此,齿轮82B和转动轴16a也进行转动。其结果是,排出托盘16从第一排出姿势向第二排出姿势转动。因而,排出托盘姿势切换单元78能使排出托盘16的转动动作与第一腿部74的转动动作联动。
进给托盘姿势切换单元80具备包括多个齿轮的轮系84,在轮系84中,相邻的齿轮构成为相互啮合。在轮系84中,齿轮84A与第二腿部76的转动轴76a同轴地设置,构成为与转动轴76a一起转动。另一方面,在轮系84中,齿轮84B与进给托盘14的转动轴14b同轴地设置,构成为与转动轴14b一起转动。
在图10的上图中,在第二腿部76收纳于装置主体72的背面侧端部的状态下,进给托盘14采取第一姿势。在图10的下图中,当第二腿部76从装置主体72拉出时,转动轴76a和齿轮84A向相同的方向转动。齿轮84A的转动经由轮系84的多个齿轮传递到齿轮84B。由此,齿轮84B和转动轴14b也进行转动。其结果是,进给托盘14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转动。因而,进给托盘姿势切换单元80能使进给托盘14的转动动作与第二腿部76的转动动作联动。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装置主体72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或者从第二姿势向第一姿势切换而使第一腿部74和第二腿部76转动时,进给托盘14和排出托盘16也与该转动动作联动地切换为适合装置主体72的姿势的姿势。其结果是,用户无需与装置主体72的姿势切换动作分开地另外进行进给托盘14和排出托盘16的姿势切换动作,能提高作业性。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9和图10中未图示,但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70中也设置有上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排出方向切换单元48和分离辊位移单元56。它们也构成为当使第一腿部74和第二腿部76转动时与进给托盘14和排出托盘16的姿势切换联动地进行动作。
与装置主体72的姿势的切换联动地,排出托盘姿势切换单元78切换排出托盘16的姿势,并且排出方向切换单元48切换介质的排出方向。根据该构成,能提供无需通过用户的手进行排出托盘16的姿势切换和介质P的排出方向切换的、使用方便性良好的扫描仪70。
与装置主体72的姿势的切换联动地,进给托盘姿势切换单元80切换进给托盘14的姿势,并且分离辊位移单元56使分离辊30位移。根据该构成,能提供无需通过用户的手进行进给托盘14的姿势切换和分离辊30的位移的、使用方便性良好的扫描仪70。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通过轮系82进行从第一腿部74向排出托盘16的动力传递的构成,但也可以替代该构成而用环形带、链条等其它动力传递单元来构成。同样地,也可以替代轮系84而由其它动力传递单元进行从第二腿部76向进给托盘14的动力传递。
第四实施方式
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10所具备的上述基座部44而采用在以下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中设置第一底面88a和第二底面88b的构成。以下,在图11中说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86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在扫描仪86的装置主体88上设置有:第一底面88a,其在第一姿势时(通常进给姿势)由载置面G所支承;以及第二底面88b,其在第二姿势时(水平进给姿势)由载置面G所支承。
在图11的上图中,扫描仪86采取第一姿势,成为第一底面88a由载置面G所支承的状态。从该状态起,如图11的下图所示,使装置主体88向图11的下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使第二底面88b与载置面G接触。由此,装置主体88中的由载置面G所支承的底面从第一底面88a切换为第二底面88b。即,在装置主体88中进行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的切换。
随着装置主体88的姿势切换,使进给托盘14和排出托盘16分别以转动轴14b、16a为支点进行转动,从而进行进给托盘14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的切换、排出托盘16从第一排出姿势向第二排出姿势的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图11的上下图中的带有附图标记P7、P8的粗线表示扫描仪86中的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下的介质的进给路径。
第五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10所具备的上述基座部44也可以替代为以下说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架部件94。以下,在图12中说明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90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90具备装置主体92、进给托盘14以及排出托盘16。进给托盘14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能以转动轴14b为转动支点相对于装置主体92进行转动。排出托盘16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能以转动轴16a为转动支点相对于装置主体92进行转动。
图12的上图表示扫描仪90中的第一姿势。在该状态下,进给托盘14采取第一姿势,排出托盘16采取第一排出姿势。如图12的下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90的第二姿势是以在将扫描仪90装配于了支架部件94上的状态下进行使用为前提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的上图中带有附图标记P9的实线表示扫描仪90的第一姿势(通常进给姿势)下的介质的进给路径,在图12的下图中带有附图标记P10的实线表示扫描仪90的第二姿势(水平进给姿势)下的介质的进给路径。
在图12的下图中,支架部件94具备装置主体装配部94a、进给托盘支承部94b以及排出托盘支承部94c。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的下图中,虽未图示,但支架部件94载置于载置面G。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部件94的装置主体装配部94a构成为使装置主体92以第二姿势的状态进行装配。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装置主体92装配于了装置主体装配部94a的状态下,当使采取第一姿势的进给托盘14转动到与支架部件94的进给托盘支承部94b接触的位置时,进给托盘14切换为第二姿势。而且,进给托盘14由进给托盘支承部94b支承、定位。由此,能抑制进给托盘14由于被放置的介质的重量等而无意识地从第二姿势的状态向-Z方向侧转动,因此能在扫描仪90的水平进给姿势下稳定地进行进给托盘14中的介质的放置和进给。
在将装置主体92装配于了装置主体装配部94a的状态下,排出托盘16当从第一排出姿势转动到与支架部件94的排出托盘支承部94c接触的位置时,切换为第二排出姿势。而且,排出托盘16由排出托盘支承部94c支承、定位。由此,能抑制排出托盘16由于托盘的自重、被排出的介质的重量而无意识地从第二排出姿势的状态向-Z方向侧转动,因此能增加可在排出托盘16中堆叠的介质张数,能提高排出托盘16中的堆叠性。
在图12的下图中带有附图标记16的双点划线部表示排出托盘16的第一排出姿势,带有附图标记16-1的实线部表示第二排出姿势,带有附图标记14的双点划线部表示进给托盘14的第一姿势,带有附图标记14-1的实线部表示第二姿势。
第六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10所具备的上述进给托盘14也可以替代为以下说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托盘装配部和能装配于该托盘装配部的多种进给托盘。以下,在图13至图18中说明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96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96与后述的多个进给托盘106、110、112等一起构成图像读取系统97。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扫描仪96的装置主体98上形成有托盘装配部98a。构成为能根据装置主体98的姿势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托盘装配部98a上装配多种进给托盘。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托盘装配部98a采用将设置于多种进给托盘的插入部插入托盘装配部98a而装配于装置主体98的构成,但也可以采用通过其它方法将进给托盘能拆装地安装于装置主体98的构成。
图13的上图是将第一姿势用进给托盘106装配于第一姿势时的装置主体98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托盘装配部98a设置于装置主体98的-Y方向侧端部,向-Y方向侧开口。在第一姿势用进给托盘106的前端部形成有插入托盘装配部98a的插入部106a。第一姿势用进给托盘106采用将插入部106a插入托盘装配部98a来进行装配的构成,由此以能拆装的方式装配于装置主体9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姿势用进给托盘106以相对于载置面G成第一倾斜角θ1的方式装配于装置主体98。
在图13的下图中,装置主体98在拆下了第一姿势用进给托盘106之后在第二姿势的状态下装配于支架部件108。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部件108具备装置主体装配部108a和排出托盘支承部108b。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的下图、图14的上下图中,虽未图示,但支架部件108载置于载置面G。在图13的下图中,排出托盘16以转动轴16a为转动支点支承于排出托盘支承部108b,采取第二排出姿势。
在图14的上图中,第二姿势用进给托盘110以能拆装的方式装配于装置主体98。在第二姿势用进给托盘110的前端部形成有插入托盘装配部98a的插入部110a。第二姿势用进给托盘110采用将插入部110a插入托盘装配部98a来进行装配的构成,由此以能拆装的方式装配于装置主体98。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姿势用进给托盘110以相对于载置面G成第二倾斜角θ2的方式装配于装置主体98。
在图14的下图中,长条介质用进给托盘112以能拆装的方式装配于装置主体98。在长条介质用进给托盘112的前端部形成有插入托盘装配部98a的插入部112a。长条介质用进给托盘112采用将插入部112a插入托盘装配部98a来进行装配的构成,由此以能拆装的方式装配于装置主体98。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长条介质用进给托盘112朝向载置面G侧安装成向下倾斜的状态,由此,能从离载置面G更近的位置引导长条介质。进而,如上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能够抑制在长条介质用进给托盘112与长条介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能使介质的进给顺畅,并能抑制介质损伤。
本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96构成为能根据装置主体98相对于载置装置主体98的载置面G或支架部件108的姿势变化,选择例如第一姿势用进给托盘106、第二姿势用进给托盘110和长条介质用进给托盘112中任一进给托盘装配于装置主体98的托盘装配部98a。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的上图和图14的上下图所示,设定为在能装配于托盘装配部98a的多种进给托盘、例如第一姿势用进给托盘106、第二姿势用进给托盘110以及长条介质用进给托盘112分别已装配于装置主体98的状态下,装置主体98与装配于装置主体98的各托盘106、110、112所成的角度为不同的角度。
总结上述说明,扫描仪96具备:装置主体98,具备读取介质的图像读取部34;以及进给托盘106、110、112,设置于装置主体98,支承被放置的介质。装置主体98具有托盘装配部98a,进给托盘106、110、112以能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托盘装配部98a,可根据装置主体98相对于载置装置主体98的载置面G的姿势变化来选择形态不同的多种进给托盘106、110、112中一进给托盘。
图像读取系统97包括:扫描仪96,其在具备读取介质的图像读取部34的装置主体98上具备托盘装配部98a,支承被放置的介质的进给托盘106、110、112以能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托盘装配部98a;以及形态不同的多个进给托盘106、110、112,其能装配于托盘装配部98a或从托盘装配部98a上卸下。可根据装置主体98相对于载置装置主体98的载置面G的姿势变化来选择多种进给托盘106、110、112中一进给托盘。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读取系统97和扫描仪96的构成,能根据装置主体98相对于载置装置主体98的载置面G的姿势变化来选择形态不同的多种进给托盘中一进给托盘106、110、112,因此能更灵活地应对将介质放置于进给托盘的用户的需求。
形态不同的多个进给托盘106、110、112相对于装置主体98的倾斜角不同。根据该构成,在将介质放置于进给托盘106、110、112的用户的需求是改变进给托盘的姿势的情况下,能应对该需求。
<<<第二姿势用进给托盘的变更方式>>>
接下来,在图15至图18中说明第二姿势用进给托盘的变更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省略了载置面G和支架部件108的图示。
(1)作为一例,图15中的进给托盘114的支承介质的支承面114a由没有凹凸的平坦的面形成。由此,当在第二姿势(水平进给姿势)的扫描仪96中将介质放置于进给托盘114时、或者从进给托盘114进给介质时,能抑制介质P卡挂于进给托盘114,能顺畅地进行进给。
在本变更方式中,形态不同的多个进给托盘包括支承介质的支承面114a由平坦的面形成的进给托盘114。根据该构成,能抑制将介质放置于进给托盘114时的卡挂。
(2)图16中的进给托盘116构成为在支承面116a处未设置对支承于支承面116a的介质的侧端缘进行引导的、能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一对导边器120(图17)。由此,能抑制将介质放置于进给托盘116时卡挂于导边器。而且,当将介质放置于进给托盘116时,若导边器120位于妨碍介质的放置的位置,则需要使导边器120移动到不会妨碍介质的放置的位置,作业性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不具备导边器120的构成,因此能抑制作业性的降低。
在本变更方式中,形态不同的多个进给托盘包括不具备对被放置的介质P的侧端缘进行引导的导边器120的进给托盘116。根据该构成,能抑制将介质放置于进给托盘116时介质卡挂于导边器120。
(3)图17中的进给托盘118构成为使一对导边器120能在支承面118a上进行拆装。在图17的上图中,在进给托盘118上装配有一对导边器120。在该状态下,一对导边器120构成为能沿着支承面118a在X轴方向上移动。图17的下图是从进给托盘118拆下了一对导边器120的状态。在本变更方式中,将一对导边器120构成为能在进给托盘118上进行拆装,因此当将介质放置于进给托盘118时或者从进给托盘118进给介质时,根据需要使一对导边器120在进给托盘118上进行拆装,因此能提高进给托盘118的便利性。
(4)图18中的进给托盘122具备一对导边器124。导边器124具备引导部124a和转动轴124b。引导部124a构成为能以转动轴124b为转动支点相对于进给托盘122进行转动。在本变更方式中,引导部124a能在第一状态(图18中的实线部)和第二状态(图18中的带有附图标记124a-1的双点划线部)间切换,在第一状态下,引导部124a限制由进给托盘122的支承面122a支承的介质的侧端缘,在第二状态下,引导部124a从支承面122a突出的突出量变小。
在本变更方式中,当引导部124a成为第二状态时,引导部124a位于比支承面122a靠-Z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在将介质放置于进给托盘122时、或者在使用导边器124的状态下从进给托盘122进给介质时能抑制介质卡挂于导边器124。
形态不同的多个进给托盘包括具备对被放置的介质P的侧端缘进行引导的导边器124的进给托盘122。构成导边器124的、限制介质P的侧端缘的引导部124a能在限制侧端缘的第一状态与从第一状态倒下且从支承介质的支承面122a突出的突出量变小的第二状态间切换。根据该构成,能抑制将介质P放置于进给托盘122时介质卡挂于导边器124。
第七实施方式
也可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10所具备的上述进给托盘14上具备以下说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以下,在图19至图21中说明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26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扫描仪126具备装置主体128、进给托盘130以及排出托盘16。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排出托盘16能以转动轴16a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并且能在第一排出姿势(在图19的上图中带有附图标记16的姿势)与第二排出姿势(在图19的下图中带有附图标记16-1的姿势)间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给托盘130能以转动轴130a为转动支点进行转动,并且能在第一姿势(在图19的上图中带有附图标记130的姿势)与第二姿势(在图19的下图中带有附图标记130-1的姿势)间切换。
在进给托盘130上设置有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在本实施方式中,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例如由倾斜传感器、加速度检测传感器等构成。当使进给托盘130以转动轴130a为转动支点进行了转动时,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检测进给托盘130的姿势变化。作为一例,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构成为检测进给托盘130相对于载置面G的倾斜角。由此,控制部42判断进给托盘130是呈第一姿势还是呈第二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2(图2)设定为基于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对进给托盘130的姿势检测信息来进行分离辊30对后述的进给辊28的按压力的控制和分离辊30的分离载荷的控制中至少一方。
具备检测进给托盘130相对于载置面G的姿势的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控制部42基于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的检测信息来变更从进给托盘130进给介质P时的进给条件。根据该构成,通过设定为适合进给托盘130的姿势的进给条件,能进行适当的进给。
<<<分离辊30对进给辊28的按压力的控制>>>
在图20中,说明分离辊30对进给辊28的按压力的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装置主体128内设置有按压单元134。按压单元134具备按压部件136、配合部件138以及凸轮部件140。按压部件136作为一例构成为螺旋弹簧。
按压部件136的一端与分离辊30的旋转轴30a配合,另一端与配合部件138配合。配合部件138与凸轮部件140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部件140构成为通过设置于装置主体128内的未图示的驱动源进行旋转驱动。需要说明的是,未图示的驱动源由控制部42控制,凸轮部件140经由未图示的驱动源由控制部42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136隔着旋转轴30a将分离辊30按压于进给辊28。
控制部42在基于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的检测信息判断为进给托盘130呈第一姿势的情况下,使凸轮部件140为第一状态(图20的上图)。在该状态下,按压部件136以第一按压力F1按压旋转轴30a。即,分离辊30以第一按压力F1按压进给辊28。
另一方面,控制部42在基于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的检测信息判断为进给托盘130呈第二姿势的情况下,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使凸轮部件140旋转驱动,使凸轮部件140从第一状态(图20的上图)向第二状态(图20的下图)切换。在该状态下,按压部件136在旋转轴30a与配合部件138之间被压缩。其结果是,按压部件136以比第一按压力F1大的第二按压力F2按压旋转轴30a。即,分离辊30以比第一按压力F1大的第二按压力F2按压进给辊28。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2基于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的检测信息调整分离辊30对进给辊28的按压力。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126中,当在第二姿势(水平进给姿势)下进给介质时,介质的后张力(back tension)由于介质的自重而变大。其结果是,进给介质的进给力变小,不进给(不输送)介质的风险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装置主体128和进给托盘130采取第二姿势(水平进给姿势)时,分离辊30对进给辊28的按压力F2大于第一姿势时的按压力F1,因此能抑制介质的进给力的下降,能抑制介质的不进给。
具备:进给辊28,其从进给托盘130送出介质P;分离辊30,其通过与进给辊28之间夹持介质P而进行介质P的分离;以及按压单元134,其能调整将分离辊30按压于进给辊28的按压力,进给条件包含按压力的强弱,控制部42基于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的检测信息调整按压单元134的按压力。根据该构成,通过使按压力为适合进给托盘130的姿势的强度而能进行适当的进给。
<<<关于分离辊30的分离载荷的控制>>>
在图21中,说明分离辊30的分离载荷的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离辊30的旋转轴30a上设置有作为“旋转阻力施加单元”的转矩限制器142。转矩限制器142具备螺旋弹簧144和齿轮146A、146B。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辊30的旋转轴30a插入转矩限制器142的螺旋弹簧144。螺旋弹簧144的一端部144a与齿轮146A配合。齿轮146A与齿轮146B相互啮合,齿轮146B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而被旋转驱动。
图21的上图表示进给托盘130采取第一姿势时的转矩限制器142的状态。控制部42在基于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的检测信息判断为进给托盘130呈第一姿势的情况下,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使齿轮146A和齿轮146B转动,将螺旋弹簧144的内径尺寸设定为直径d1。由此,螺旋弹簧144对分离辊30的旋转轴30a施加规定的紧缚力(对旋转轴30a的旋转阻力)。
另一方面,如图21的下图所示,控制部42在基于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的检测信息判断为进给托盘130呈第二姿势的情况下,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使齿轮146A和齿轮146B转动,将螺旋弹簧144的内径尺寸设定为比直径d1大的直径d2。由此,能使螺旋弹簧144对分离辊30的旋转轴30a施加的紧缚力(旋转阻力)小于第一姿势时的紧缚力(旋转阻力)。其结果是,在进给托盘130的第二姿势下,能使作用于进给辊28与分离辊30之间的分离载荷小于进给托盘130的第一姿势下的分离载荷,能抑制介质的不进给。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控制部42构成为将转矩限制器142的紧缚力(旋转阻力)的大小作为介质的进给条件,基于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的检测信息调整转矩限制器142的旋转阻力(螺旋弹簧144的紧缚力)。
扫描仪126具备:进给辊28,从进给托盘130送出介质P;分离辊30,通过与进给辊28之间夹持介质P而进行介质P的分离;以及转矩限制器142,对分离辊30施加旋转阻力。转矩限制器142构成为能够调整旋转阻力,进给条件包含旋转阻力的大小,控制部42基于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的检测信息来调整转矩限制器142的旋转阻力。
根据上述构成,进给条件包含旋转阻力的大小,并且控制部42基于托盘姿势检测单元132的检测信息调整转矩限制器142的旋转阻力,因此通过使旋转阻力为适合进给托盘130的姿势的大小而能进行适当的进给。
第八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10所具备的上述基座部44也可以替代为以下说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姿势调整基座152。以下,在图22中说明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48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图22中的XYZ坐标轴不是以扫描仪148为基准的坐标轴,而是以载置面G和姿势调整基座152为基准,将装置宽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装置进深方向设为Y轴,将装置高度方向(铅垂方向)设为Z轴。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48具备装置主体150、进给托盘14以及排出托盘16。进给托盘14和排出托盘16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相对于装置主体150进行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150安装于姿势调整基座152。姿势调整基座152载置于载置面G。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介质宽度方向的X轴设定为第一轴,将作为铅垂方向的Z轴设定为第二轴,将与第一轴和第二轴正交的Y轴设定为第三轴。
姿势调整基座152具备:第一轴调整部152a,使装置主体150绕第一轴转动来调整装置主体150的绕第一轴的姿势;第三轴调整部152b,使装置主体150和第一轴调整部152a绕第三轴转动来调整装置主体150的绕第三轴的姿势;以及第二轴调整部152c,使装置主体150、第一轴调整部152a和第三轴调整部152b绕第二轴转动来调整装置主体150的绕第二轴的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能将装置主体150从第一姿势(通常进给姿势)向第二姿势(水平进给姿势)切换(绕第一轴转动),而且还能使装置主体150也绕第二轴和绕第三轴转动,因此能使扫描仪148的姿势为最适合用户的作业的姿势。需要说明的是,图22中的绕各轴的箭头θX、θY、θZ表示转动方向。
总结上述说明,装置主体150除了可以进行与装置主体150绕沿着与介质P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的第一轴(X轴)转动相伴的姿势切换以外,还可以进行与装置主体150绕沿着铅垂方向的第二轴(Z轴)转动相伴的姿势切换以及与装置主体150绕正交于第一轴和上述第二轴两者的第三轴(Y轴)转动相伴的姿势切换中至少任一种姿势切换。根据该构成,能形成为用户更易于操作装置主体150、进而更易于操作扫描仪148的装置姿势,使用方便性进一步提高。
第九实施方式
除了具备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10所具备的上述基座部44以外,也可以还具备以下说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度调整部158。以下,在图23中说明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54的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扫描仪154的装置主体156能转动地支承于基座部44。在基座部44的-Z方向侧设置有高度调整部158。高度调整部158作为一例构成为Z轴台架,具备台架部158a、多个连杆部件158b以及手柄158c。在台架部158a上载置有装置主体156和基座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3的上图表示高度调整部158的下降状态。
在图23的上图中,通过使手柄158c旋转而使多个连杆部件158b位移,抬起台架部158a。由此,装置主体156和基座部44被台架部158a向+Z方向侧抬起,成为图23的下图所示的高度调整部158的上升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与手柄158c的旋转量相应地调整台架部158a的高度,因此能将扫描仪154设定在任意的高度位置,能使扫描仪154为用户易于进行作业的高度。
装置主体156在铅垂方向上相对于载置面G的高度是能够调整的。根据该构成,装置主体156由于具备能调整在铅垂方向上相对于载置面G的高度的高度调整部158,因此能使之为用户更易于操作的装置高度,使用方便性进一步提高。
<<<第九实施方式的变更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基座部44的-Z方向侧设置借助连杆机构而上下动作的高度调整部158的构成,但也可以替代该构成而采用例如在基座部44或支承基座部44的支承板(未图示)的四角设置螺纹部件(例如螺丝、螺栓等)、通过使它们旋转而使基座部44或支承板上下动作来将扫描仪154调节为任意的高度位置的构成。
第十实施方式
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10所具备的上述用户接口部22替代为以下说明的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倾斜面板164。以下,在图24和图25中说明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60的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60具备装置主体162、进给托盘14、排出托盘16、基座部44、倾斜面板164以及倾斜面板姿势调整单元166。进给托盘14和排出托盘16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相对于装置主体150进行转动。
在图24和图25中,在装置主体162的正面侧形成有凹状的倾斜面板收纳部162a。在倾斜面板收纳部162a中能收纳倾斜面板164和倾斜面板姿势调整单元166。图24是借助倾斜面板姿势调整单元166将倾斜面板164从在倾斜面板收纳部162a中收纳有倾斜面板164和倾斜面板姿势调整单元166的状态(未图示)向+Y方向侧拉起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板164经由转动轴164a安装于倾斜面板姿势调整单元166。倾斜面板164能以转动轴164a为转动支点向图24所示的箭头R1的方向转动。倾斜面板姿势调整单元166还具备未图示的多个转动轴,作为一例,构成为能相对于装置主体162向图24和图25所示的箭头R2、R3的方向转动。
在图24中,在将倾斜面板164从倾斜面板收纳部162a拉起的状态下,通过使倾斜面板164相对于倾斜面板姿势调整单元166转动,从而能将倾斜面板164设定为用户易于目视确认的角度。
在图25中,装置主体162和进给托盘14采取第二姿势,排出托盘16也采取第二排出姿势。通过在该状态下,也沿着R3的箭头方向从倾斜面板收纳部162a拉起倾斜面板164并使倾斜面板姿势调整单元166绕载置面G的铅垂方向的轴线(箭头R2的方向)转动,由此例如在用户位于装置主体162的-X方向侧的状态下也能操作扫描仪160,能提高扫描仪160的便利性。另外,通过适当地调节倾斜面板164和倾斜面板姿势调整单元166的姿势,能提高用户对倾斜面板164的视认性。
装置主体162具备能倾斜的倾斜面板164。根据该构成,即使切换了装置主体162的姿势,也能确保倾斜面板164的视认性。
第十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扫描仪10也可以具备以下说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遮光部件172和第二遮光部件174。以下,在图26和图27中说明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68的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
在图26的上图中,附图标记LR1表示从进给口27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进入范围,附图标记LR2表示从排出口24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进入范围。在此,如图26的下图所示,当装置主体170从第一姿势切换为第二姿势,并且进给托盘14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排出托盘16从第一排出姿势向第二排出姿势切换时,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进入范围扩大。需要说明的是,用附图标记LR3表示在进给托盘14侧扩大的光的进入范围,用附图标记LR4表示在排出托盘16侧扩大的光的进入范围。
由此,当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进入范围扩大时,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有时会到达图像读取部34,使图像读取部34中的图像读取的品质下降,介质的读取结果变差。
在图27中,装置主体170具备第一遮光部件172和第二遮光部件17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部件172设置于与进给口27对应的位置。第一遮光部件172构成为能通过后述的联动单元176(图28)而与进给托盘14的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的切换联动地在收纳于装置主体170内的收纳状态(图27的上图)与从装置主体170突出的状态间切换。
在图27的下图中,当第一遮光部件172成为从装置主体170突出的状态时,第一遮光部件172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光的进入范围LR1内,遮挡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一部分,抑制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7的下图中带有附图标记LC1的范围是通过第一遮光部件172遮挡了光向装置主体170内进入的限制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遮光部件174设置于与排出口24对应的位置。第二遮光部件174构成为能通过未图示的联动单元而与排出托盘16的第一排出姿势和第二排出姿势的切换联动地在收纳于装置主体170内的收纳状态(图27的上图)与从装置主体170突出的状态间切换。
在图27的下图中,当第二遮光部件174成为从装置主体170突出的状态时,第二遮光部件174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光的进入范围LR2内,遮挡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一部分,抑制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7的下图中带有附图标记LC2的范围是通过第二遮光部件174遮挡了光向装置主体170内进入的限制范围。
由此,能通过第一遮光部件172和第二遮光部件174抑制从进给口27和排出口24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量,因此能抑制图像读取部34中的图像读取品质的下降,能抑制介质的读取结果变差。
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联动单元176具备齿轮178、齿轮180A、齿轮180B、环形带182以及设置于第一遮光部件172的齿条172a。齿轮178与进给托盘14的转动轴14b同轴地设置,并与转动轴14b一起向相同的方向转动。齿轮180A和齿轮180B构成为复合齿轮。在齿轮178和齿轮180A上缠绕有环形带182。齿轮180B与齿条172a啮合,形成齿轮齿条副。
在图28的上图中,在进给托盘14采取第一姿势的状态下,第一遮光部件172采取收纳状态。如图28的下图所示,当将进给托盘14从第一姿势向第二姿势切换时,转动轴14b向图28的下图的箭头方向转动。由此,齿轮178也与转动轴14b一起转动。齿轮178的转动通过环形带182传递到作为复合齿轮的齿轮180A、180B。其结果是,齿轮180B转动,第一遮光部件172借助齿条172a从收纳状态向突出状态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当将进给托盘14从第二姿势切换为第一姿势时,第一遮光部件172通过联动单元176从突出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需要说明的是,虽未图示,但第二遮光部件174也具有同样的联动单元,构成为与排出托盘16的转动动作联动。
扫描仪168具备:排出托盘16,接收被排出的介质P;进给口27,在装置主体170上供放置于进给托盘14的介质P插入;排出口24,在装置主体170上向排出托盘16排出介质P;第一遮光部件172,能在从装置主体170突出的状态和收纳于装置主体170的收纳状态间切换,在突出的状态下,抑制经由进给口27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光量;以及第二遮光部件174,能在从装置主体170突出的突出状态和收纳于装置主体170的收纳状态间切换,在突出的状态下,抑制经由排出口24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光量。第一遮光部件172和第二遮光部件174响应于装置主体170相对于载置面G的姿势的切换而在突出状态与收纳状态间切换。
根据上述构成,具备:第一遮光部件172,其抑制经由进给口27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光量;以及第二遮光部件174,其抑制经由排出口24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光量,第一遮光部件172和第二遮光部件174响应于装置主体170相对于载置面G的姿势的切换而在突出状态与收纳状态间切换,因此能抑制经由进给口27或排出口24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影响所致的读取结果变差。另外,能提供用户无需根据装置主体170的姿势来操作第一遮光部件172和第二遮光部件174的、使用方便性优异的扫描仪168。
<<<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变更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部件172和第二遮光部件174构成为与进给托盘14和排出托盘16的姿势切换联动,但也可以替代该构成而构成为当从进给托盘14朝向排出托盘16的介质进给路径26采取了水平姿势时,第一遮光部件172和第二遮光部件174从收纳状态切换为突出状态。具体地,也可以是当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检测出装置主体170从第一姿势切换为了第二姿势时,控制部42基于主体姿势检测单元46的检测信息,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将第一遮光部件172和第二遮光部件174从收纳状态向突出状态切换。
另外,作为其它方式,也可以在装置主体170内设置检测介质进给路径26中的光量的光量检测传感器。当将装置主体170的姿势从第一姿势切换为第二姿势时,若光量检测传感器检测出进入装置主体170内的光的光量的增加,则控制部42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将第一遮光部件172和第二遮光部件174从收纳状态向突出状态切换。在装置主体170从第二姿势切换为第一姿势时,控制部42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将第一遮光部件172和第二遮光部件174从突出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在装置主体170内设置专用的光量检测传感器,而是使图像读取部34的第一读取单元40A和第二读取单元40B中至少一方作为光量检测传感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当然这些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置主体;
进给托盘,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所述进给托盘支承介质;以及
控制单元,控制从所述进给托盘的介质的进给,
所述装置主体能在所述进给托盘采取第一倾斜角的第一姿势与所述进给托盘采取比所述第一倾斜角更接近水平的第二倾斜角或者所述进给托盘为水平的第二姿势间切换,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载置所述装置主体的载置面的姿势的切换,切换从所述进给托盘进给介质时的进给模式,
所述进给模式包括:第一进给模式,基于用户的读取执行操作开始介质的进给;以及第二进给模式,当检测到向所述进给托盘放置介质时开始介质的进给,
所述控制单元至少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势时选择所述第二进给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进给装置具备检测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所述载置面的姿势的主体姿势检测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主体姿势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切换所述进给模式。
3.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读取单元,读取介质;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进给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介质。
4.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进给装置;
读取单元,读取进给的介质;以及
托盘姿势检测单元,检测所述进给托盘相对于主体装置的载置面的姿势,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托盘姿势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来变更从所述进给托盘进给介质时的进给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
进给辊,从所述进给托盘送出介质;
分离辊,通过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持介质而进行介质的分离;以及
按压单元,能调整将所述分离辊按压于所述进给辊的按压力,
所述进给条件包括所述按压力的强弱,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托盘姿势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调整所述按压单元的所述按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
进给辊,从所述进给托盘送出介质;
分离辊,通过与所述进给辊之间夹持介质而进行介质的分离;以及
旋转阻力施加单元,对所述分离辊施加旋转阻力,
所述旋转阻力施加单元构成为能调整所述旋转阻力,
所述进给条件包括所述旋转阻力的大小,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托盘姿势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调整所述旋转阻力施加单元所施加的所述旋转阻力。
7.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置主体,具有读取介质的读取单元;
进给托盘,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所述进给托盘支承介质;以及
控制单元,控制从所述进给托盘的介质的进给,
所述装置主体在铅垂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的载置面的高度是能够调整的,
所述装置主体能在所述进给托盘采取第一倾斜角的第一姿势与所述进给托盘采取比所述第一倾斜角更接近水平的第二倾斜角或者所述进给托盘为水平的第二姿势间切换,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载置所述装置主体的载置面的姿势的切换,切换从所述进给托盘进给介质时的进给模式,
所述进给模式包括:第一进给模式,基于用户的读取执行操作开始介质的进给;以及第二进给模式,当检测到向所述进给托盘放置介质时开始介质的进给,
所述控制单元至少在所述装置主体采取所述第二姿势时选择所述第二进给模式。
CN201811284016.4A 2017-10-31 2018-10-30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Active CN109729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0116A JP6946939B2 (ja) 2017-10-31 2017-10-31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7-210116 2017-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29230A CN109729230A (zh) 2019-05-07
CN109729230B true CN109729230B (zh) 2020-06-19

Family

ID=66245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84016.4A Active CN109729230B (zh) 2017-10-31 2018-10-30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30951B2 (zh)
JP (1) JP6946939B2 (zh)
CN (1) CN1097292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9852B2 (ja) * 2016-06-30 2021-0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排出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JP6879466B2 (ja) 2017-09-28 2021-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946938B2 (ja) 2017-10-31 2021-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027994B2 (ja) 2018-03-20 2022-03-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089669B2 (ja) 2018-08-31 2022-06-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7346833B2 (ja) 2019-01-31 2023-09-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排出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7247783B2 (ja) * 2019-06-25 2023-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352157B2 (ja) * 2019-09-27 2023-09-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383977B2 (ja) 2019-10-21 2023-1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310537B2 (ja) 2019-10-24 2023-07-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7318481B2 (ja) * 2019-10-24 2023-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読取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358947B2 (ja) 2019-11-27 2023-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媒体給送装置における媒体給送方法
JP7432141B2 (ja) * 2020-02-03 2024-0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476709B2 (ja) 2020-07-30 2024-05-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2135174A (ja) * 2021-03-04 2022-09-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1659A (ja) * 1981-08-19 1983-02-24 Fuji Xerox Co Ltd フアクシミリ装置
JPS63184449A (ja) * 1986-11-29 1988-07-29 Sharp Corp ユニツト型画像形成装置
US5167408A (en) * 1991-10-09 1992-12-01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High capacity sheet feeders for high volume printers
JP2914168B2 (ja) * 1994-03-25 1999-06-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式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74738A (ja) 2001-03-19 2002-09-25 Canon Inc シート取り扱い装置
JP2003101703A (ja) * 2001-09-19 2003-04-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105943B2 (ja) * 2002-12-20 2008-06-25 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54685B2 (ja) * 2003-01-15 2008-0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US7536148B2 (en) 2004-03-19 2009-05-19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Image scanning device with a pivotable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JP2006126405A (ja) * 2004-10-28 2006-05-18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
JP2006314033A (ja) * 2005-05-09 2006-11-16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
US20070188818A1 (en) 2006-02-13 2007-08-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Tiltable document imaging apparatus
JP2009040007A (ja) * 2007-08-10 2009-02-26 Brother Ind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9137686A (ja) * 2007-12-05 2009-06-25 Seiko Epson Corp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5428975B2 (ja) * 2010-03-18 2014-0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処理装置
JP5129293B2 (ja) 2010-04-28 2013-0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70570B2 (ja) * 2011-08-31 2015-08-26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
CN102740160A (zh) * 2011-03-31 2012-10-1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视机软件的故障记录方法及装置
US8582183B2 (en) * 2011-04-26 2013-11-12 Kodak Alaris Inc. Forward facing scanner
JP5740341B2 (ja) * 2012-04-06 2015-06-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検知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902616A (zh) * 2012-08-23 2013-01-30 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终端故障记录方法和系统、终端
JP5604494B2 (ja) * 2012-10-10 2014-10-08 株式会社東芝 消去装置
JP2014086819A (ja) 2012-10-22 2014-05-12 Brother Ind Ltd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搬送装置
JP6160336B2 (ja) * 2013-07-30 2017-07-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WO2016056139A1 (ja) 2014-10-10 2016-04-14 株式会社Pfu 給紙装置
JP2017178588A (ja) 2016-03-31 2017-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JP2017177770A (ja) * 2016-03-31 2017-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30951B2 (en) 2020-01-07
JP6946939B2 (ja) 2021-10-13
CN109729230A (zh) 2019-05-07
US20190132455A1 (en) 2019-05-02
JP2019083429A (ja) 2019-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9230B (zh)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
CN109729229B (zh)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读取系统
EP1770978B1 (en) Document or sheet material feeder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US7874558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TWI750461B (zh) 圖像讀取裝置
JP5284047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177222B2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875995A (zh)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单元
US8297615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art
JP2015030602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5030602A5 (zh)
JP3672791B2 (ja) 後処理装置
US7775510B2 (en)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535468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10861938B (zh) 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166147B2 (ja) 給紙装置
US20180011440A1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3093327B2 (ja) 用紙処理装置
JPH043599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