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9488A -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89488A
CN109689488A CN201780055757.2A CN201780055757A CN109689488A CN 109689488 A CN109689488 A CN 109689488A CN 201780055757 A CN201780055757 A CN 201780055757A CN 109689488 A CN109689488 A CN 109689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tiffener
body shell
wheeled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57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89488B (zh
Inventor
八百川哲雄
上坂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89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94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894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94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8Means for strengthening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0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welded, soldered, or braz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12)具备:从头管(14)向后方延伸的第一框架(34a);在第一框架(34a)的下方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二框架(34b);在第二框架(34b)下方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三框架(16);设置在第一框架(34a)与第二框架(34b)之间的板状的第一加强构件(36);以及设置在第二框架(34b)与第三框架(16)之间的板状的第二加强构件(45),第一加强构件(36)的外形形状与第二加强构件(45)的外形形状以相连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提供有助于部件个数的削减及刚性的强化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机动二轮车中利用的车身框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机动二轮车。机动二轮车具备构成为桁架结构的主框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031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桁架结构的主框架中,部件个数的削减和刚性的强化成为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部件个数的削减及刚性的强化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所述机动二轮车具备从头管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具备第一框架、以及在所述第一框架的下方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二框架,在所述机动二轮车中,具备:第三框架,其在所述第二框架下方隔开间隔而配置;板状的第一加强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以及板状的第二加强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与第三框架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外形形状与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外形形状以相连的方式形成。
根据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的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外形形状为直线,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三框架之间的所述第二加强构件的外形形状随着趋向第二框架而变宽。
根据第三方案,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中任一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加强构件具有减重孔。
根据第四方案,在第一方案~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加强构件具有从板面凹陷的凹陷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相对于利用多个轴材将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连结的桁架结构,削减了部件个数及制造工序。并且,相对于桁架结构,能够强化前后方向的刚性。第三框架能够作为发动机吊架发挥功能,在安装发动机吊架时,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制造组装工时,能够强化结构体的刚性。能够隔着第二框架而使第一加强构件及第二加强构件一体化,能够强化结构体的刚性。
根据第二方案,通过第二加强构件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加强构件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而强化了发动机侧的刚性,通过第二框架与第三框架之间的第二加强构件的外形形状随着趋向第三框架而变宽,从而第二加强构件与第三框架的接合面增大,由此,能够进一步强化发动机侧的刚性。
根据第三方案,通过与减重孔的缘部连续地配置加强边,第一加强构件的刚性提高,能够防止车身的颤动。并且,外观上的美观性提高。
根据第四方案,通过与凹陷部的缘部连续地配置加强筋,第二加强构件的刚性提高,能够防止车身的颤动。并且,外观上的美观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概要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像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示出车身框架的结构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示出车身框架的结构的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1…机动二轮车
14…头管
15…主框架
16…第三框架(下行框架)
34a…第一框架
34b…第二框架
36…第一加强构件
42…减重孔(开口)
45…第二加强构件
52…第一凹陷部
53…第二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概要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像。机动二轮车11具备车身框架12和局部地覆盖于车身框架12的车身罩13。车身框架12具有:头管14;从该头管14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5;在主框架15的下方隔开间隔而配置、且从头管14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行框架16;与各个主框架15的后端结合且朝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7;以及从各个主框架15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8。在燃料罐19的后方且座椅框架18上搭载乘客座椅21。燃料罐19被车身罩13覆盖。车身罩13例如由树脂材料成型。
在头管14上,以转向自如的方式支承有前叉22。在前叉22上,以绕车轴23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有前轮WF。在前叉22的上端连结有转向手柄24。在头管14的前方且转向手柄24固定有前照灯装置25。
在车辆的后方且车身框架12上,以绕枢轴27沿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连结有摆臂28。在摆臂28的后端,以绕车轴29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有后轮WR。在前轮WF与后轮WR之间,在车身框架12上搭载有内燃机单元31。内燃机单元31具备生成向后轮WR传递的驱动力的内燃机32。
主框架15的下端与内燃机32的后侧连结,下行框架16的下端与内燃机32的前侧连结。这样,除了主框架15及下行框架16之外,还通过内燃机32来确立刚体结构。下行框架16作为所谓的发动机吊架发挥功能。左右的枢轴框架17通过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管33而相互连结。在枢轴框架17上支承有枢轴27。
如图2及图3所示,主框架15具备:第一框架34a,其具有与头管14结合的前端及与枢轴框架17结合的后端;以及第二框架34b,其在第一框架34a的下方隔开间隔而配置,且具有与头管14结合的前端及与枢轴框架17结合的后端。第一框架34a及第二框架34b例如由管材形成。管材的剖面形状为圆形即可,但是不局限于圆形。在第一框架34a及第二框架34b上,除了使用管材以外,也可以使用具有同等刚性的长条材料。在结合时例如使用焊接。
车身框架12还具备后框架35,该后框架35配置在座椅框架18的下方,且具有与横管33结合的前端及与座椅框架18结合的后端。在结合时例如使用焊接。后框架35一并焊接在枢轴框架17上。后框架35从横管33向后上方延伸并从下方支承座椅框架18。
在第一框架34a及第二框架34b之间连结有板状的第一加强构件36。第一加强构件36在板状的缘部沿着线形的边界线37a、37b而与第一框架34a及第二框架34b分别接合。在接合时例如使用焊接。第一加强构件36的一方的缘部38a将第一框架34a上的边界线37a的一端与第二框架34b上的边界线37b的一端连结。沿着缘部形成加强边39。在形成加强边39时,在缘部38a处实施弯折加工或弯曲加工。同样地,第一加强构件36的另一方的缘部38b将第一框架34a上的边界线37a的另一端与第二框架34b上的边界线37b的另一端连结。沿着缘部38b形成加强边41。在形成加强边41时,在缘部38b处实施弯折加工或弯曲加工。
在第一加强构件36上划分出作为减重孔的开口42。在开口42的缘部,划分出与第一框架34a上的边界线37a并列地延伸的加强边43a、以及与第二框架34b上的边界线37b并列地延伸的加强边43b。同样地,在开口42的缘部,划分出与连结边界线37a、37b的一端彼此的加强边39并列地延伸的加强边43c、以及与连结边界线37a、37b的另一端彼此的加强边41并列地延伸的加强边43d。在开口42的缘部,加强边43a、43b、43c、43d无接缝地连续即可。由加强边39和加强边43c形成一个伪桁架构件。由加强边41和加强边43d形成一个伪桁架构件。第一加强构件36配置在座椅框架18的延长线上。因此,从座椅框架18的轴向作用于第一框架34a的载荷能够由第一加强构件36支承。这里,“并列”是指相互沿相同方向延伸,也包含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下相同。
在下行框架(第三框架)16与第二框架34b之间连结板状的第二加强构件45。第二加强构件45在板状的缘部沿着第一边界线46而与下行框架16接合。同样地,第二加强构件45在板状的缘部沿着线形的第二边界线47a及第三边界线47b而与第二框架34b接合。第一边界线46与第二边界线47a交叉。在接合时例如使用焊接。第二加强构件45的一方的缘部48a将下行框架16上的第一边界线46的一端与第二框架34b上的第三边界线47b的一端连结。沿着缘部48a形成加强边49。在形成加强边49时,在缘部48a处实施弯折加工或弯曲加工。加强边49在第一加强构件36的加强边41的延长线上与第三边界线47b的一端连接,通过弯曲而朝向下方与第一边界线46的一端连接。第二加强构件45的另一方的缘部48b将第二框架34b上的第二边界线47a的一端与第二框架34b上的第三边界线47b的另一端连结。沿着缘部48b形成加强边51。在形成加强边51时,在缘部48b处实施弯折加工或弯曲加工。加强边51在第一加强构件36的加强边39的延长线上与第三边界线47b的一端连接,并通过弯曲而朝向上方与第二边界线47a的一端连接。
在第二加强构件45上,划分出配置在下行框架16及加强边49之间且从板面凹陷的第一凹陷部52、以及配置在加强边49及加强边51之间且从板面凹陷的第二凹陷部53。在第一凹陷部52的缘部,划分出与下行框架16上的第一边界线46并列地延伸的加强筋54a、以及与加强边49并列地延伸的加强筋54b。加强筋54a、54b的一端彼此相互连接。加强筋54a、54b的另一端彼此也通过另一个加强筋54c相互连结。同样地,在第二凹陷部53的缘部,划分出与第二框架34b的第三边界线47b并列地延伸的加强筋55a、从加强筋55a连续并与加强边51并列地延伸的加强筋55b、以及从加强筋55a连续并与加强边49并列地延伸的加强筋55c。加强筋55b的一端与加强筋55c的一端通过与第一凹陷部52的加强筋54c并列地延伸的加强筋55d而相互连结。加强筋54a~54c、55a~55d在各个凹陷部52、53的缘部无接缝地连续即可。第一加强构件36的外形形状与第二加强构件45的外形形状以彼此相连的方式形成。第二加强构件45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具有比第一加强构件36大的尺寸。
在第一框架34a及第二框架34b之间还连结有板状的第三加强构件57。第三加强构件57在板状的缘部沿着线形的边界线58a、58b而与第一框架34a及第二框架34b分别接合。在接合时例如使用焊接。同样地,第三加强构件57在板状的缘部沿着线形的边界线58c而与头管14接合。第三加强构件57的缘部59将第一框架34a上的边界线58a的一端与第二框架34b上的边界线58b的一端连结。沿着缘部59形成加强边61。在形成加强边61时,在缘部59处实施弯折加工或弯曲加工。加强边61在第二加强构件45的加强边51的延长线上从第二框架34b延伸,并通过弯曲而与第一框架34a上的边界线58a的一端连接。
在第三加强构件57上划分出作为减重孔的开口62。在开口62的缘部,划分出与第一框架34a上的边界线58a并列地延伸的加强边63a、与第二框架34b上的边界线58b并列地延伸的加强边63b、与头管14上的边界线58c并列地延伸的加强边63c、以及与加强边61并列地延伸的加强边63d。加强边63a、63b、63c、63d在开口62的缘部无接缝地连续即可。由加强边61和加强边63d形成一个伪桁架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身框架12在第一框架34a与第二框架34b之间具备板状的第一加强构件36。通过板状的第一加强构件36的作用,相对于利用多个轴材将第一框架34a及第二框架34b连结的桁架结构,削减了部件个数及制造工序。并且,相对于桁架结构,能够强化前后方向的刚性。同样地,车身框架12在第二框架34b与下行框架16(第三框架)之间具备板状的第二加强构件45。下行框架16能够作为发动机吊架发挥功能,在安装发动机吊架时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制造组装工时,能够强化结构体的刚性。
如前所述,在车身框架12上,第一加强构件36的外形形状与第二加强构件45的外形形状以相连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隔着第二框架34b使第一加强构件36及第二加强构件45一体化,能够强化结构体的刚性。并且,第二加强构件45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加强构件36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够强化发动机侧的刚性。
另外,第一加强构件36具有减重孔(开口42),因此,能够防止车身的颤动。并且,外观上的美观性提高。同样地,第二加强构件45具有从板面凹陷的凹陷部(第一凹陷部52及第二凹陷部53),因此,能够防止车身的颤动。并且,外观上的美观性提高。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框架12具备:第一框架34a,其具有与头管14结合的前端及与枢轴框架17结合的后端;第二框架34b,其配置在比第一框架34a靠下方的位置,且具有与头管14结合的前端及与枢轴框架17结合的后端;以及第一加强构件36,其在板形状的缘部沿着边界线37a、37b而与第一框架34a及第二框架34b分别结合。强化了结构体的结构强度。尤其是车身框架12具备加强边39、41,该加强边39、41从与第一框架34a之间的边界线37a到达与第二框架34b之间的边界线47b,因此,能够由一个构件构筑具有多个轴构件的桁架结构。第一加强构件36具有由加强边43a、43b、43c、43d包围的开口42,因此,第一加强构件36的刚性提高。第二加强构件45具有由加强筋54a~54c、55a~55d包围的凹陷部52、53,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刚性。

Claims (4)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动二轮车(11)具备从头管(14)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主框架(15),所述主框架(15)具备第一框架(34a)、以及在所述第一框架(34a)的下方隔开间隔而配置的第二框架(34b),
在所述机动二轮车(11)中,具备:
第三框架(16),其在所述第二框架(34b)下方隔开间隔而配置;
板状的第一加强构件(36),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34a)与第二框架(34b)之间;以及
板状的第二加强构件(45),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34b)与第三框架(16)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构件(36)的外形形状与所述第二加强构件(45)的外形形状以相连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强构件(45)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加强构件(36)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尺寸,
所述第一框架(34a)与所述第二框架(34b)之间的所述第一加强构件(36)的外形形状为直线,
所述第二框架(34b)与所述第三框架(16)之间的所述第二加强构件(45)的外形形状随着趋向第二框架(34b)而变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构件(36)具有减重孔(42)。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强构件(45)具有从板面凹陷的凹陷部(52、53)。
CN201780055757.2A 2016-09-13 2017-08-30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 Active CN1096894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8808 2016-09-13
JP2016-178808 2016-09-13
PCT/JP2017/031174 WO2018051789A1 (ja) 2016-09-13 2017-08-30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9488A true CN109689488A (zh) 2019-04-26
CN109689488B CN109689488B (zh) 2020-11-13

Family

ID=61620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5757.2A Active CN109689488B (zh) 2016-09-13 2017-08-30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1331B2 (zh)
EP (1) EP3514046A4 (zh)
JP (1) JP6629982B2 (zh)
CN (1) CN109689488B (zh)
BR (1) BR112019002935B1 (zh)
PH (1) PH12019500500A1 (zh)
WO (1) WO20180517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276110A1 (en) * 2014-12-29 2019-09-12 Peter Tristan Ridet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motorcycle frame
JP6489715B2 (ja) * 2017-03-27 2019-03-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JP6806745B2 (ja) * 2018-08-30 2021-0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35879A (ja) * 1984-12-03 1986-06-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ム
JPH07117766A (ja) * 1993-10-29 1995-05-0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H07285483A (ja) * 1994-04-21 1995-10-3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01254818A (zh) * 2007-02-28 2008-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悬挂装置
CN102030063A (zh) * 2009-09-29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JP2013203124A (ja) * 2012-03-27 2013-10-0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83577A (fr) * 1907-11-04 1908-03-12 Francois Julien Lemaitre Cadres renforcés pour bicyclettes et motocycles
GB1515663A (en) * 1974-05-22 1978-06-28 Bothwell P Motor cycles
JPS5993989U (ja) 1982-12-17 1984-06-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ム補強構造
JP2729950B2 (ja) * 1989-02-03 1998-03-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フレーム
JPH03253483A (ja) * 1990-03-01 1991-11-1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4180944B2 (ja) 2003-03-19 2008-1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低床式車両
JP4247839B2 (ja) * 2005-06-21 2009-04-0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2007055584A (ja) 2005-07-25 2007-03-0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US9463695B2 (en) 2011-10-28 2016-10-11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 electric vehicle
JP6158943B2 (ja) * 2013-11-07 2017-07-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253359B2 (ja) * 2013-11-15 2017-12-2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支持構造
JP6016841B2 (ja) * 2014-03-31 2016-10-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US10780937B2 (en) * 2016-02-25 2020-09-22 Honda Motor Co., Ltd. Frame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US20170327174A1 (en) * 2016-05-12 2017-11-16 James D. Moore Superefficient Box Beam Bicycle Structure
WO2018173958A1 (ja) * 2017-03-24 2018-09-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JP2019034606A (ja) * 2017-08-10 2019-03-07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35879A (ja) * 1984-12-03 1986-06-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ム
JPH07117766A (ja) * 1993-10-29 1995-05-0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H07285483A (ja) * 1994-04-21 1995-10-3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01254818A (zh) * 2007-02-28 2008-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悬挂装置
CN102030063A (zh) * 2009-09-29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JP2013203124A (ja) * 2012-03-27 2013-10-0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14046A4 (en) 2019-09-11
BR112019002935B1 (pt) 2023-01-17
US20190217913A1 (en) 2019-07-18
JPWO2018051789A1 (ja) 2019-06-24
JP6629982B2 (ja) 2020-01-15
EP3514046A1 (en) 2019-07-24
WO2018051789A1 (ja) 2018-03-22
BR112019002935A2 (pt) 2019-05-14
PH12019500500A1 (en) 2019-12-11
CN109689488B (zh) 2020-11-13
US11001331B2 (en) 202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9488A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
CN103391874A (zh) 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JP614066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561885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US10124850B2 (en) Fuel tank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555553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11230611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及び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EP2487093B1 (en) Vehicle body frame of motorcycle
AU2017202027B2 (en) Stand support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EP2832631B1 (en) Vehicle body frame for a saddle type vehicle
KR20030077964A (ko) 전방 로더를 구비한 작업 차량과 전방 로더의 붐 구조
JP590345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CN106945771B (zh) 骑乘式车辆
CN107054533B (zh) 摩托车的车体框架结构
CN203294232U (zh) 鞍乘型车辆的主支架
TWI702166B (zh) 跨坐型車輛用之把手及跨坐型車輛
US20150274240A1 (en) Vehicle-body frame for a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luding same
JP26945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JP3947024B2 (ja) ローダ作業機
EP2025588B1 (en) Frame of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WO2022102204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WO2007083260A1 (en) A frame for cycles
JP2001140277A (ja) ローダ作業機
JP3692101B2 (ja) 乗用管理機
JP2022055028A (ja) 鞍乗型車両及びそ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