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81841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81841A
CN109581841A CN201811126020.8A CN201811126020A CN109581841A CN 109581841 A CN109581841 A CN 109581841A CN 201811126020 A CN201811126020 A CN 201811126020A CN 109581841 A CN109581841 A CN 1095818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forming apparatus
distance
rotary shaft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260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81841B (zh
Inventor
篠矢翔太
铃木泰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882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5788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882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9619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81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1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81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18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888Control thereof
    • H04N1/00896Control thereof using a low-power mode, e.g. standb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定影构件,保持构件和凸轮构件。保持构件保持定影构件,从而定影构件可以在压力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位。凸轮构件能够绕着轴线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旋转。凸轮构件的凸轮表面和轴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减小。凸轮表面的一部分在定影构件被移位至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在第一位置与保持构件接触,并且在定影构件被移位至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下在第二位置远离保持构件。第一方向与绕着轴线以较小的中心角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方向相反。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3-68660公开了一种设置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定影装置包括压力辊、夹持板和熔融带。记录片状物被夹持在压力辊和由夹持板引导的熔融带之间,从而显影剂图像被热定影到该记录片状物上。该定影装置还包括第二框架、凸轮和拉伸螺旋弹簧。
第二框架保持夹持板和熔融带,从而夹持板和熔融带可在压力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在压力接触位置夹持板和熔融带与压力辊压力接触,在分离位置夹持板和熔融带远离压力辊。凸轮能够通过使用者的操作绕着轴的轴线在一个方向和相反方向上角旋转大致90度。凸轮包括第一释放表面和完全释放表面。拉伸螺旋弹簧通过连接至第二框架的臂构件在推动方向上朝向压力辊推动夹持板和熔融带。
由于使用者使凸轮在从凸轮的第一姿态至第三姿态的一个方向上旋转90度,第一释放表面接触臂构件以使夹持板和熔融带抵抗拉伸螺旋弹簧的推动力而移位至分离位置。另一方面,由于使用者使凸轮在从凸轮的第三姿态至第一姿态的相反方向上旋转90度,第一释放表面和完全释放表面与臂构件分离,并且由拉伸螺旋弹簧推动的夹持板和熔融带被移位至压力接触位置。
为了改善定影装置的便利性,在‘660公报中公开的定影装置中可以想到夹持板和熔融带在压力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自动移位。然而,由于构成定影装置的组件的碰撞,夹持板和熔融带的这种自动移位可能产生异常噪声。
更具体地,‘660公报中公开的定影装置可以添加驱动源和功率传输部分来旋转凸轮,以便使夹持板和熔融带在压力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自动地移位。然而,功率传输部分可以包括二者之间啮合接合的齿轮、轴孔和适配于轴孔的轴,并且齿轮之间以及轴孔和轴之间可以设置间隙。通过凸轮的旋转,臂构件和第一释放表面或完全释放表面之间的接触位置可以相对于凸轮的轴线移位。因此,根据凸轮的姿态的变化,凸轮通过拉伸螺旋弹簧的推动力而绕着轴的轴线的旋转的方向可以从一个方向突然变成相反方向或从相反方向突然变成该一个方向。在此情况下,功率传输部分的组件之间的间隙可以被瞬间消除,其可能造成诸如组件碰撞的噪声等异常噪声。
发明内容
鉴于上文,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异常噪声的产生和提高便利性的图像形成设备。
为了达到以上和其他目的,根据一方面,本公开提供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第一定影构件;第二定影构件;保持构件;凸轮构件;推动构件;驱动源;传输部分;和控制器。第二定影构件被构造成与第一定影构件配合,夹持并且加热记录片状物以将显影剂图像定影至该记录片状物上。保持构件保持第二定影构件,从而第二定影构件能够在压力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位。在压力接触位置,第二定影构件与第一定影构件压力接触,在分离位置,第二定影构件远离第一定影构件。凸轮构件能够绕着旋转轴在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转。凸轮构件具有凸轮表面。凸轮表面和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减小。推动构件在推动方向上推动第二定影构件,从而第二定影构件朝向第一定影构件移动。驱动源被构造成产生用于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旋转凸轮构件的驱动力。传输部分被构造成将驱动力传输至凸轮构件。控制器被构造成控制驱动源:以使凸轮构件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凸轮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容许凸轮表面移动远离保持构件,以将第二定影构件移位至压力接触位置,该第二定影构件由推动构件的推动力推动至压力接触位置;并且以使凸轮构件在第二方向上旋转,凸轮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旋转容许凸轮表面与保持构件接触以抵抗推动构件的推动力将第二定影构件移位至分离位置。在第二定影构件被移位至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凸轮表面的一部分在第一位置处与保持构件接触,并且在第二定影构件被移位至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下,凸轮表面的该一部分在第二位置处远离保持构件。第一方向与绕着旋转轴以较小的中心角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方向相反。
优选地,第二定影构件接触第一定影构件的时刻被设定成早于在第一方向上旋转的凸轮构件的凸轮表面与保持构件分离的时刻。
优选地,凸轮表面的该一部分是凸轮表面的第一部,该第一部距旋转轴第一距离,第一距离是旋转轴和凸轮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第一部在保持第一距离的同时绕着旋转轴延伸第一预定长度。
优选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第二部,其绕着旋转轴在第二方向上相距第一部预定距离,第二部距旋转轴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并且第二部在保持第二距离的同时绕着旋转轴延伸第二预定长度。
优选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第三部,当第二定影构件接触第一定影构件时该第三部接触保持构件,第三部被定位成绕着旋转轴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二部处,第三部距旋转轴第三距离,该第三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优选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的第一介入部,第一介入部平缓地弯曲,从而第一介入部和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逐渐地减小。
优选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第四部,在第二定影构件接触第一定影构件之后在通往第二定影构件的压力接触位置的路径上,该第四部与保持构件分离,第四部被定位在绕着旋转轴在第二方向上远离第二部处,第四部距旋转轴第四距离,该第四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并且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在第二部和第四部之间的第二介入部,第二介入部平缓地弯曲,从而第二介入部和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逐渐地减小。
优选地,第一介入部的周长大于第二介入部的周长。
优选地,凸轮构件具有与旋转轴同轴的轴孔,该轴孔具有弧形表面部分和第一平面,第一平面将圆柱面切割以提供D形横截面,第一平面被定位成与从旋转轴至第一部的方向交叉,并且传输部分包括传动轴,该传动轴具有与轴孔适配的轴部分,该轴部分具有与轴孔的D形一致的D形横截面,轴部分的D形包括与第一平面抵接的第二平面。
优选地,轴孔的弧形表面部分具有一对相对于直线彼此相对的突起,该直线垂直于第一平面并且经过旋转轴,该一对突起朝向第一平面突出。
优选地,保持部分具有接触表面,其被构造成接触凸轮表面,从旋转轴的方向观察时该接触表面线性地延伸。
优选地,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传感器,其被构造成检测第二定影构件是否处于分离位置,并且控制器被构造成在传感器检测到第二定影构件在开启图像形成设备时处于分离位置的情况下,阻止凸轮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和凸轮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旋转,并且控制器被构造成在传感器检测到第二定影构件在开启图像形成设备时未处于分离位置的情况下,允许凸轮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旋转,以将第二定影构件移位至分离位置。
优选地,凸轮表面包括第一部,其距旋转轴第一距离,该第一距离是旋转轴和凸轮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凸轮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旋转允许第一部接触保持构件,以将第二定影构件移位至分离位置,并且传感器被构造成根据对凸轮构件的旋转姿态的检测来检测第二定影构件是否处于分离位置。
优选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规定部,当第二定影构件接触第一定影构件时该规定部接触保持构件,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在第一部和规定部之间介入部,该介入部平缓地弯曲,从而介入部和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逐渐地减小,并且传感器被构造成仅检测第一部是否与保持构件接触。
优选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第二部,其绕着旋转轴在第二方向上相距第一部预设距离,第二部距旋转轴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并且控制器被构造成在传感器检测到在开启图像形成设备时第二定影构件未处于分离位置的情况下,允许凸轮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旋转,以将第二定影构件移位至分离位置,而不考虑第二部是否与保持构件接触。
优选地,控制器被构造成在将显影剂图像热定影至记录片状物的定影处理完成之后阻止凸轮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和凸轮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旋转,直到决定将图像形成设备切换至休眠模式。
优选地,控制器被构造成:在先前的定影处理完成之后并且在决定将图像形成设备切换至休眠模式之前,在接收到执行将显影剂图像热定影至记录片状物的定影处理的新指令的情况下,允许凸轮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和在第二方向上的旋转中的一个旋转,以使得凸轮表面进入凸轮表面与保持构件分离的位置和第二部与保持构件接触的位置中的一个位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特定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目的将由以下接合附图的描述而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设置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图示了第二定影构件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
图5是根据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图示了第二定影构件位于低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
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图示了第二定影构件位于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
图7是根据实施例的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侧框架构件、传输齿轮和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8是沿着图7中的线A-A截取的图7的局部截面图;
图9是设置在根据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的凸轮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实施例的凸轮构件的侧视图;
图11是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凸轮构件如何作用在定影装置的保持构件上的局部侧视图,图示了凸轮构件处于原始位置的状态;
图12是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凸轮构件如何作用在保持构件上的局部侧视图,图示了凸轮构件在第一方向上从图11所示的位置旋转的状态;
图13是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凸轮构件如何作用在保持构件上的局部侧视图,图示了凸轮构件在第一方向上从图12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的状态;
图14是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凸轮构件如何作用在保持构件上的局部侧视图,图示了凸轮构件在第一方向上从图13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以设置第二定影构件的低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
图15是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凸轮构件如何作用在保持构件上的局部侧视图,图示了凸轮构件在第一方向上从图14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的状态;
图16是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凸轮构件如何作用在保持构件上的局部侧视图,图示了凸轮构件在第一方向上从图15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的状态;
图17是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凸轮构件如何作用在保持构件上的局部侧视图,图示了凸轮构件在第一方向上从图16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以设置第二定影构件的低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
图18是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凸轮构件的第一方向的局部侧视图;
图19是图示根据实施例的凸轮构件的旋转角度和保持构件作用在凸轮构件上的力矩的关系的图形表示;
图20是图示根据实施例的从启动图像形成设备开始的控制程序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21是图示凸轮构件的旋转角度和从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之间的关系的图形表示;和
图22是图示根据图20中的控制程序的修改例的控制程序的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大致结构。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设置有定影装置100。稍后将参考图2至19描述该定影装置100的详细结构。
图像形成设备1是电子照相型激光打印机,其被构造成在记录片状物SH上形成图像。
在图1中,图纸的右侧被定义为图像形成设备1的前侧。图像形成设备1的左侧是基于使用者从前侧观察该图像形成设备1的视角。即,图纸的近侧被定义为图像形成设备1的左侧。以上述定义为基础定义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进一步,各个图中标示的方向都是基于图1中的方向。
<图像形成设备的大致结构>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主体2、供应部分20、处理盒7、扫描仪部分8、定影装置100和排出部分29。
主体2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中的框架构件4(未图示)。片状物盒2C位于主体2的下部分。片状物盒2C能够附接到主体2并且从主体2拆卸。一堆记录片状物SH被容纳在片状物盒2C中。在本实施例中,记录片状物SH可以是纸张、OHP片状物、信封等等。
排出盘2D被设置在主体2的上表面。排出盘2D适用于接收其上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状物SH。
供给部分20、处理盒7、扫描仪部分8、定影装置100和排出部分29被布置在主体2内部处于片状物盒2C上方的位置,并且被组装至主体2的框架构件(未图示)。
传送通道P1设置在主体2中,其从片状物盒2C的前端部分通向排出盘2D。具体地,传送通道P1从片状物盒2C的前端部分向上U形转动的同时经过供给部分20,并且在大体水平方向上向后延伸以经过处理盒7和定影装置100,然后,向上U形转动通过排出部分29到达排出盘2D。
供给部分20包括供应辊21、分离辊22、分离垫22A、馈送辊23A、压紧辊23P、套准辊24A和压紧辊24P。容纳在片状物盒2C中的各个记录片状物SH通过供应辊21、分离辊22和分离垫22A供应至传送通道P1。馈送辊23A、压紧辊23P、套准辊24A和压紧辊24P沿着传送通道P1被放置。供应至传送通道P1的记录片状物SH通过馈送辊23A、压紧辊23P、套准辊24A和压紧辊24P被传送至处理盒7。
处理盒7包括调色剂容器7A、感光鼓7B、显影辊7C和充电器7D。
扫描仪部分8位于处理盒7上方。扫描仪部分8包括激光源、多面镜、fθ透镜和反射镜。扫描仪部分8适用于将激光束照射至感光鼓7B。
感光鼓7B旋转的同时其表面由充电器7D均匀地充为正极性。随后,感光鼓7B的表面被暴露于从扫描仪部分8射出的高扫描速度的激光束。以此方式,对应于要形成于记录片状物SH上的图像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7B的表面上。显影辊7C适用于将调色剂容器7A中容纳的显影剂(调色剂)供应至感光鼓7B的表面。因此,对应于静电潜像的显影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7B的表面上。显影剂图像然后被转印到经过处理盒7的记录片状物SH上。
定影装置100位于处理盒7的后方。定影装置100包括加热带单元102和压力辊101。加热带单元102位于传送通道P1的上方,而压力辊101位于传送通道P1的下方。压力辊101位于面对加热带单元102处,传送通道P1被置于加热带单元102和压力辊101之间。记录片状物SH在被夹持在压力辊101和加热带单元102之间时被加热并且按压,从而显影剂图像可以被热定影至记录片状物SH上。
排出部分29包括排出辊29A和排出压紧辊29P。定影有图像的记录片状物SH通过排出辊29A和排出压紧辊29P排出至排出盘2D上。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设置有控制器C1、电动机M1、传输部分G1和光斩波器S1。
控制器C1由微型计算机构造而成。控制器C1主要包括CPU、ROM和RAM(均未图示)。ROM储存程序,CPU可以通过程序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的各种操作并且执行识别处理。RAM被用作临时储存CPU执行程序时使用的数据和信号的存储区,或用作数据处理的工作区。控制器C1被构造成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设备1,即不仅是定影装置100而且还有供应部分20、处理盒7、扫描仪部分8和排出部分29。电动机M1是驱动源的一个示例。电动机M1可以专用于定影装置100,或者也可以用作供应部分20、处理盒7和排出部分29的驱动源。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步进电机作为电动机M1。电动机M1在控制器C1的控制下能够在正向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上旋转。光斩波器S1被连接至控制器C1。光斩波器S1是传感器的一个示例。
如图2所示,传输部分G1主要包括电磁离合器GC1、齿轮链(未图示)、传输齿轮199和传动轴190。齿轮链联接电动机M1和电磁离合器GC1的输入侧。传输齿轮199被联接至电磁离合器GC1的输出侧。电磁离合器GC1被连接至控制器C1并且被构造成在控制器C1的控制下在连接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传动轴190是由例如具有高强度和刚度的钢形成的轴构件。传动轴190在其左右端部分分别具有左右轴部分191。
<定影装置的详细结构>
如图2和3所示,定影装置100包括压力辊101、加热带单元102、定影框架120、一对左右保持构件130、一对左右凸轮构件150和一对左右拉伸螺旋弹簧109。
压力辊101是第一定影构件的一个示例。加热带单元102是第二定影构件的一个示例。拉伸螺旋弹簧109是推动构件的一个示例。
左保持构件130和右保持构件130在形状上彼此对称。因此,简化右保持构件130的图示。进一步,左凸轮构件150和右凸轮构件150在形状上彼此对称。因此,简化右凸轮构件150的图示。
如图2和3所示,定影框架120包括基部分121和一对左右侧壁部分122。基部分121在左右方向上是细长的。基部分121由主体2的框架构件(未图示)支撑。
左侧壁部分122被连接至基部分121的左端部分。左侧壁部分122从基部分121的左端部分向上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2所示,右侧壁部分122被连接至基部分121的右端部分。右侧壁部分122从基部分121的右侧端部分向上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左侧壁部分122和右侧壁部分122在形状上彼此对称。因此,简化右侧壁部分122的图示。
如图2和3所示,左右侧壁部分122各具有从其上边缘向后且向下凹陷的凹陷部分122A。
进一步,左右侧壁部分122中的每个都在凹陷部分122A的下部分具有压力辊支撑部分123,并且在凹部122A的上部分具有线性引导部分124A和124B。
进一步,左右侧壁部分122中的每一个都在其前上拐角部分具有保持构件支撑部分125。钩126被设置在每个左右侧壁部分122,从其后下拐角部分稍稍向上的位置处向下突出。
压力辊101是能够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101S一起旋转的辊。旋转轴101S通过轴承(未图示)被左右侧壁部分122的压力辊支撑部分123可旋转地支撑。
如图2所示,旋转轴101S具有左端部分,其通过行星齿轮式单向离合器101C联接至电动机M1。虽然未图示,但该单向离合器101C包括输入齿轮,电动机M1的驱动力被传输至此;输出齿轮,其远离输入齿轮并且被联接至旋转轴101S;臂,其绕着输入齿轮的旋转轴可摆动地移动;和行星齿轮,其被支撑在臂的末端部分从而绕着其自身的旋转轴旋转并且持续地与输入齿轮啮合。当电动机M1在正向旋转方向上旋转时,行星齿轮被移位至能够与输出齿轮啮合的位置,从而电动机M1的驱动力随着行星齿轮与输出齿轮的啮合而被传输至旋转轴101S。作为结果,图4中压力辊101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另一方面,当电动机M1在反向旋转方向上旋转时,行星齿轮被移位至与输出齿轮分离的位置,从而由电动机M1传输至旋转轴101S的驱动力被中断。作为结果,压力辊101的旋转被停止。
加热带单元102包括熔融带105、加热器102H(图4中所示)、夹持板103、反射板104、支柱106(图2至4中所示)和一对左右引导构件110(图2和3中所示)。左引导构件110和右引导构件110在形状上彼此对称。因此,简化右引导构件110的图示。
如图4所示,熔融带105是具有耐热性和柔韧性的环形带。熔融带105具有圆柱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被拉长。熔融带105由例如不锈钢制成。熔融带105具有涂有氟树脂的外周表面。
虽然图中未示,熔融带105的左右端部分两者分别由左右引导构件110引导,从而允许熔融带105旋转。熔融带105设置了内部空间,其中布置有加热器102H、夹持板103、反射板104和支柱106。
加热器102H是例如卤素加热器,并且适用于产生辐射热来加热夹持板103。
如图2至4所示,夹持板103被布置在压力辊101的上方并且面对压力辊101,从而熔融带105的内周表面与夹持板103滑动接触。夹持板103是板状构件,其接收来自加热器102H的辐射热并且将接收到的的加热传输至熔融带105并且最终传输至记录片状物SH上的显影剂图像。夹持板103通过将例如具有高导热率的铝板弯折而形成。
反射板104包围加热器102H并且与加热器102H隔开预定间隔。反射板104适用于朝向夹持板103反射加热器102H在远离夹持板103的方向上发射的辐射热。反射板104通过将对红外线或远红外线具有高反射系数的铝板弯折而形成大体U形的横截面。
支柱106具有与反射板104的外部形状一致的大体U形的横截面。支柱106被布置以便包围反射板104。为了确保夹持板103的刚度,支柱106通过反射板104支撑夹持板103的前后端部分。支柱106通过将例如其刚度高于夹持板103的刚度的钢板弯折而形成。
如图2和3所示,左右引导构件110整体地支撑各个加热器102H、夹持板103、反射板104和支柱106的左右端部分。引导构件110由诸如树脂的隔热材料组成。
在左引导构件110进入左侧壁部分122的凹陷部分122A的状态下,左引导构件110被置于左侧壁部分122的线性引导部分124A和124B之间。类似地,在右引导构件110进入右侧壁部分122的凹陷部分122A的状态下,右引导构件110被置于右侧壁部分122的线性引导部分124A和124B之间。左右引导构件110可以在由相应的左右侧壁部分122的线性引导部分124A和124B引导的同时沿着相应的左右侧壁部分122的凹陷部分122A竖直地线性移动。如图4至6所示,熔融带105、加热器102H、夹持板103、反射板104和支柱106根据左右引导构件110的线性移动也可以朝向和远离压力辊101进行线性移动。
在加热带单元102处于图4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夹持板103和熔融带105与压力辊101分离。在加热带单元102处于图5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夹持板103和熔融带105与压力辊101压力接触,从而压力辊101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被按压且变形。在加热带单元102处于图6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夹持板103和熔融带105与压力辊101压力接触,从而压力辊101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相比图5的状态下被进一步按压且变形。
图4中所示的加热带单元102的位置将被称为分离位置,在该分离位置加热带单元102远离压力辊101。图6中所示的加热带单元102的位置将被称为压力接触位置,在该压力接触位置加热带单元102与压力辊101压力接触。压力接触位置是用于将显影剂图像定影至诸如纸片、OHP片状物等具有一般厚度的记录片状物SH上的位置。图5所示的加热带单元102的位置将被称为低压力接触位置,在该低压力接触位置加热带单元102与压力辊101压力接触,其压力小于在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上的压力。低压力接触位置是用于将显影剂图像定影至诸如信封SH1的具有大于一般片状物的厚度的类型的记录片状物SH上的位置。
当压力辊101在加热带单元102处于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或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旋转时,熔融带105在接触压力辊101的同时随着压力辊101的旋转而旋转。
如图2和3所示,左保持构件130具有前端部分,其向下突出并且进入左侧壁部分122的保持构件支撑部125的内部。类似地,右保持构件130具有前端部分,其向下突出并且进入右侧壁部分122的保持构件支撑部分125的内部。左右保持构件130由相应的左右保持构件支撑部分125支撑从而绕着枢轴X130可枢转地移动。
每个保持构件130具有弯折成大体L形横截面的后端部分。L形弯折部分具有面向下的表面,作为接触表面131A。进一步,钩132形成在各个保持构件130的后端部分。
每个保持构件130具有接合部分133,其位于接触表面131A和枢轴X130之间。接合部分133与引导构件110的上端部分111接合。每个引导构件110在上端部分111的附近具有被按压部分112。被按压部分11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的块状。接合部分133具有与被按压部分112抵接的下边缘。
当图3中保持构件130在顺时针方向上枢转地移动时,保持构件130的接合部分133分别向上拉动引导构件110的上端部分111。结果是加热带单元102被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
另一方面,当图3中保持构件130在逆时针方向上枢转地移动时,保持构件130的接合部分133的下边缘分别向下推动引导构件110的被按压部分112。结果是加热带单元102被移位至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并且进一步被移位至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即,保持构件130保持加热带单元102,从而加热带单元102可以在图4所示的分离位置和图6所示的压力接触位置之间被移位。
如图2和3所示,左拉伸螺旋弹簧109具有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上端部分附接于左保持构件130的钩132,下端部分附接于左侧壁部分122的钩126。类似地,虽然图2所示的被简化,右拉伸螺旋弹簧109具有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上端部分附接于右保持构件130的钩132,下端部分附接于右侧壁部分122的钩126。
每个拉伸螺旋弹簧109在推动方向DF1上推动加热带单元102,加热带单元102在推动方向DF1上朝向压力辊101移动。推动方向DF1是保持构件130朝向相应的凸轮构件150的凸轮表面155移动的方向。推动方向DF1在大体平行于侧壁部分122的凹陷部分122A凹陷的方向上延伸。换句话说,推动方向DF1向下并且向后倾斜。
如图2所示,传动轴190被设置在各个左右侧壁部分122的上后拐角部分的上方且各个左右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的下方的位置。如图7和8所示,传动轴190被可旋转地支撑在设置在主体2中的一对左右侧框架构件180处。具体地,传动轴190的左右端部分分别由左右侧框架构件180支撑,从而传动轴190可以绕着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X150旋转。
每个侧框架构件180都是由例如具有高强度和刚度的钢形成的板状构件。左右侧框架构件180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延伸。注意在图7和8中,仅示出了左侧框架构件180。左侧框架构件180和右侧框架构件180在形状上彼此对称。因此,右侧框架构件180的图示被省略。
如图7和8所示,传动轴190的左轴部分191具有从左侧框架构件180的左侧向左进一步突出的左端。传输齿轮199联接到该左轴部分191的突出端,从而传动轴190能够连同传输齿轮199一起旋转。
如图2和3所示,左凸轮构件150被附接到传动轴190的左轴部分191,从而能够连同传动轴190一起旋转。具体地,左凸轮构件150被安装到左轴部分191,位于左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的正下方。类似地,右凸轮构件150被附接到传动轴190的右轴部分191从而能够连同传动轴190一起旋转。具体地,右凸轮构件150被安装到右轴部分191,位于右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的正下方。如图8所示,左侧框架构件180位于左凸轮构件150和传输齿轮199之间。
当电动机M1在控制器C1的控制下在正向旋转方向上旋转,并且电磁离合器GC1在控制器C1的控制下被切换至连接状态时,传输部分G1将电动机M1的驱动力传输至凸轮构件150以使凸轮构件150绕着旋转轴X150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
另一方面,当电动机M1在控制器C1的控制下在反向旋转方向上旋转,并且电磁离合器GC1在控制器C1的控制下被切换至连接状态时,传输部分G1将电动机M1的驱动力传输至凸轮构件150以使凸轮构件150绕着旋转轴X150在第二方向R2上旋转,第二方向R2与第一方向R1相反。
具体地,第一方向R1是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而第二方向R2是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
如图9至17所示,每个凸轮构件150包括凸轮表面155和非使用表面159。凸轮表面155是凸轮构件150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其可以接触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当沿着旋转轴X150观察时,与相应的凸轮表面155所接触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线性延伸从而向上并且向后倾斜。
凸轮表面155构造成使得凸轮表面155和旋转轴X150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R2上减小。在此,“凸轮表面155和旋转轴X150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R2上减小”的构造包括这样的构造:凸轮表面155具有距旋转轴X150的距离是均匀的一部分并且该部分以特定长度绕着旋转轴X150延伸。然而,凸轮表面155具有距旋转轴X150的距离在第二方向R2上增大的一部分的构造不被认为是“凸轮表面155和旋转轴X150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R2上减小”的构造。
非使用表面159是该外周表面的剩余部分并且位于凸轮表面155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非使用表面159在凸轮表面155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大体线性地延伸。控制器C1控制电动机M1和电磁离合器GC1,使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和第二方向R2上旋转,只要凸轮构件150的非使用表面159不接触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
如图10所示,凸轮表面155包括第一部151、第二部152、第三部153和第四部154。第三部153是规定部的一个示例。
第一部151被设置成使得第一部151和旋转轴X150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第一距离L1,其是旋转轴X150和凸轮表面155之间的最大距离。第一部151在与旋转轴X150保持第一距离L1的同时绕着旋转轴X150延伸预定长度L151。第一部151和非使用表面159之间的连接部分是圆的。预定长度L151是第一预定长度的示例。
第二部152被设置在绕着旋转轴X150在第二方向R2上与第一部151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第二部152和旋转轴X150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第二距离L2,其小于第一距离L1。第二部152在与旋转轴X150保持第二距离L2的同时绕着旋转轴X150延伸预定长度L152。预定长度L152是第二预定长度的示例。
第三部153被设置在绕着旋转轴X150在第一方向R1上与第二部152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第三部153和旋转轴X150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第三距离L3,其大于第二距离L2。
第四部154被设置在绕着旋转轴X150在第二方向R2上与第二部152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第四部154和旋转轴X150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第四距离L4,其小于第二距离L2。
从第一部151延伸至第三部153的凸轮表面155的一部分是平缓地弯曲的,其距旋转轴X150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R2逐渐地减小。进一步,从第三部153延伸至第二部152的凸轮表面155的一部分是平缓地弯曲的,其距旋转轴X150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R2逐渐地减小。即,从第一部151延伸至第二部152的凸轮表面155的一部分是平缓地弯曲的,从而凸轮表面155和旋转轴X150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逐渐地减小。进一步,从第二部152延伸至第四部154的凸轮表面155的一部分是平缓地弯曲的,其距旋转轴X150的距离在第二方向上R2逐渐地减小。从第一部151延伸至第三部153的凸轮表面155的该部分是介入部的示例。从第一部151延伸至第二部152的凸轮表面的该部分是第一介入部的示例。从第二部152延伸至第四部154的凸轮表面155的该部分是第二介入部的示例。
在凸轮表面155中,第一部151和第二部152之间的周长Lw1被设定成大于第二部152和第四部154之间的周长Lw2。
如图9和10所示,每个凸轮构件150中形成有轴孔160。轴孔160位于旋转轴X150的中心。换句话说,轴孔160与旋转中心X150同轴。轴孔160具有弧形表面部分163和第一平面161,其切割圆柱表面的一部分以设置大体D形的截面。如图10所示,第一平面161被定位成与从旋转轴X150指向第一部151的方向DD1交叉。
如图2和3所示,传动轴190的轴部分191被装配到各个凸轮构件150的轴孔160中以在二者之间设置装配部分。传动轴190的各个轴部分191具有大体D形横截面,其与凸轮构件150的轴孔160的形状一致。传动轴190的每个轴部分191具有第二平面192,其与相应的第一平面161抵接。
如图9和10所示,每个轴孔160具有肋状的第一突起165和肋状的第二突起166。该第一突起165和第二突起166平行于旋转轴X150延伸。第一突起165和第二突起166是一对突起的示例。如图10所示,当沿着旋转轴X150观察时,第一突起165和第二突起166在相对于垂直线PL1彼此相对的位置上从弧形表面部分163向第一平面161突出,该垂直线PL1穿过旋转轴X150并且与第一平面161呈直角相交。
如图7和8所示,光斩波器S1被布置在与传输齿轮199的左表面相对的位置。圆柱形肋199R形成于传输齿轮199的左表面上。该肋199R以旋转轴X150为中心且与其同轴。肋199R从传输齿轮199的左表面向左突出。肋199R的一部分被切口部分199C切断。
光斩波器S1被连接至控制器C1。当随着传输齿轮199的旋转,肋199R中断光斩波器S1的光路时,光斩波器S1向控制器C1传输关闭信号。另一方面,当随着传输齿轮199的旋转,切口部分199C位于光路上,从而光斩波器S1发射的光穿过切口部分199C时,光斩波器S1向控制器C1传输打开信号。
如下面详细所述,控制器C1控制电动机M1以在第一方向R1上转动凸轮构件150。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的旋转导致凸轮表面155被移动远离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结果是,由拉伸螺旋弹簧109推动的加热带单元102被移位至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另一方面,控制器C1控制电动机M1在第二方向R2上转动凸轮构件150。凸轮构件150在第二方向R2上的旋转使得凸轮表面155与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结果是,加热带单元102抵抗拉伸螺旋弹簧109的推动力被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
控制器C1被构造成通过光斩波器S1检测传输齿轮199的旋转姿态,从而检测凸轮构件150的旋转姿态。通过此检测,控制器C1检测凸轮构件150是否位于图11所示的位置,即加热带单元102是否位于图4的分离位置。
具体地,传输齿轮199的切口部分199C被布置在与光斩波器S1的光路重叠的位置以允许在凸轮构件150位于图11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光从其中穿过,即在凸轮表面155的第一部151与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的状态下光从其中穿过。在凸轮构件150未位于图11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即在凸轮表面155的第一部151与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分离的状态下,传输齿轮199的肋199R被布置在中断光斩波器S1的光路的位置。换句话说,光斩波器S1仅检测凸轮表面155的第一部151是否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
在控制器C1从光斩波器S1接收打开信号的情况下,控制器C1判定凸轮构件150处于图11所示的位置并且加热带单元102处于图4的分离位置。另一方面,在控制器C1从光斩波器S1接收关闭信号的情况下,控制器C1判定凸轮构件150未处于图11所示的位置并且加热带单元102未处于图4的分离位置。
进一步,以图11中凸轮构件150的位置作为原始位置,控制器C1控制作为步进电动机的电动机M1,以在脉冲信号等的控制下精确地在正向旋转方向和反向旋转方向上旋转,从而精确地改变凸轮构件150的旋转姿态。在凸轮构件150从图11的原始位置移位至图17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控制器C1控制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在凸轮构件150返回至图11的原始位置的情况下,控制器C1控制凸轮构件150在第二方向R2上旋转。
如图2、3和11所示,在凸轮表面155的第一部151与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的状态下,因为第一距离L1是旋转轴X150和凸轮表面155之间的最大距离,凸轮构件150允许加热带单元102抵抗拉伸螺旋弹簧109的推动力而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
如图12和13所示,当控制器C1控制电动机M1开始使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时,每个凸轮表面155中的第一部151和第二部152之间的部分与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此部分具有平缓的弯曲表面,在该弯曲表面处其到旋转轴X150的距离在第二方向R2上逐渐地减小。因此,每个保持构件130在推动方向DF1上逐渐地可枢转地移动并且因此,加热带单元102朝向压力辊101移动。接着,如图13所示,当每个凸轮表面155的第三部153接触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的时刻,加热带单元102与压力辊101接触。
如图14所示,当控制器C1控制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进一步旋转时,各个凸轮表面155的第二部152与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在此状态下,每个保持构件130在推动方向DF1上进一步可枢转地移动,并且加热带单元102在按压压力辊101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并使其变形的同时被移位至图5中的低压力接触位置。
如图15和16所示,当控制器C1控制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进一步旋转时,每个凸轮表面155中的第二部152和第四部154之间的部分与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该部分具有平缓的弯曲表面,在该弯曲表面处其距旋转轴X150的距离在第二方向R2上逐渐地减小。于是,每个保持构件130在推动方向DF1上逐渐地可枢转地移动并且因此,加热带单元102进一步按压压力辊101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并且使其变形。
于是,如图16所示,当每个凸轮表面155的第四部154移动至与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相对的位置时,每个凸轮构件150的凸轮表面155与相应的接触表面131A分离。换句话说,加热带单元102和压力辊101的接触时刻被设定成早于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的凸轮构件150的凸轮表面155与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分离的分离时刻。注意,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下,在第四部154和接触表面131A之间形成极小间隙。当每个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进一步旋转时,凸轮表面155和相应的接触表面131A之间的间隙增大。
如图17所示,当控制器C1控制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进一步旋转时,每个凸轮构件150的非使用表面159与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相对,在二者之间具有间隙。结果是,仅拉伸螺旋弹簧109的推动力作用在相应的保持构件130上,以将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6中的压力接触位置。
当控制器C1控制电动机M1在第二方向R2上转动凸轮构件150时,通过反向地执行使上述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的操作,凸轮构件150在第二方向R2上旋转,并且由此,通过反向地执行使上述保持构件130在推动方向DF1上枢转地移动的操作,保持构件130枢转地移动。结果是,加热带单元102被从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
由此,控制器C1根据图像形成设备1的状态或响应于来自图像形成设备1的指令控制加热带单元102在图4的分离位置、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和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之间移位。
例如,在记录片状物SH的类型是纸片的情况下,控制器C1控制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在记录片状物SH是信封的情况下,控制器C1控制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这使得定影装置100能够根据记录片状物SH的厚度执行期望的定影处理。
进一步,例如,当图像形成设备1切换至休眠模式时,控制器C1控制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接着,在图像形成设备1开始其图像形成操作之前加热带单元102被移位至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或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这可以减少压力辊101被局部按压和加热的的时间段。因此,可以维持定影处理中的质量。进一步,可以实现提升定影装置100的耐用性。
由图18中实线标示的凸轮构件150和保持构件130的姿态与图11中所示的相同并且对应于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的状态。由图18中双点划线标示的凸轮构件150的姿态与图17所示的相同并且对应于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
如图18所示,在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凸轮构件150的第一部151在第一位置PS1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第一部151是凸轮表面的一部分的示例,其在第二定影构件移位至分离位置的状态下与保持构件接触。
进一步,在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下,凸轮构件150的第一部151位于远离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的第二位置PS2处。
在此,方向R3被定义为第一部151绕着旋转轴X150从第一位置PS1旋转最小距离至第二位置PS2的方向。换句话说,方向R3是绕着旋转轴X150以较小的中心角从第一位置PS1至第二位置PS2的方向。方向R3是与第二方向R2相同的方向。第一方向R1是与方向R3相反的方向。
设定第一方向R1为与方向R3相反的方向允许凸轮构件150旋转较长的距离,使加热带单元102在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和图4的分离位置之间移位。因此,可以减小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和凸轮表面155之间的接触位置相对于旋转轴X150的移位范围。
作为结果,图像形成设备1可以避免由于凸轮构件150的旋转姿态的变化而造成的、在拉伸螺旋弹簧109的推动力致使凸轮构件150绕着旋转轴X150的旋转从第一方向R1变至第二方向R2或从第二方向R2变至第一方向R1的方向上的突然变化。因此,可以限制构成传输部分G1的组件的碰撞。具体地,在传动轴190的轴部分191和相应的凸轮构件150的轴孔160之间的装配部分以及传动轴190的轴部分191和传输齿轮199(见图2和8)之间的装配部分处,可以防止相互装配的组件由于该相互装配的组件之间的间隙突然消除而彼此碰撞。
在图19所示的图表中,凸轮构件150的旋转角度处于或接近0度(起点)的状态对应于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并且凸轮构件150的旋转角度接近虚线DL1所表示的角度的状态对应于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的状态。在此图表中,不考虑来自压力辊101的反作用力,其中压力辊101的外周表面被加热带单元102部分按压并且变形。
当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时,来自由拉伸螺旋弹簧109推动的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凸轮表面155上,结果是,绕着旋转轴X150的转矩M150作用在凸轮构件150上。当凸轮构件150的旋转角度超过由虚线DL1表示的角度时,转矩M150的方向突然反向。在本实施例中,只要非使用表面159不与相应的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凸轮构件150就在第一方向R1和第二方向R2上旋转。因此,凸轮构件150的旋转角度不超过由虚线DL1表示的角度。即,控制器C1可以抑制通过拉伸螺旋弹簧109的推动力旋转的凸轮构件150由于凸轮构件150的旋转姿态改变而突然将其旋转方向从第一方向R1变为第二方向R2或从第二方向R2变为第一方向R1。
<从开启图像形成设备开始的控制程序的详细描述>
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控制器C1在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开始图20所示的控制程序。在控制程序中,以图21所示的凸轮构件150的旋转角度和来自光斩波器S1的检测信号的相位(打开信号或关闭信号)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控制器C1判定凸轮构件150的旋转姿态和加热带单元102的位置。
图20是图示控制器C1中执行的识别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在步骤S101中,控制器C1在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开始通过光斩波器S1的相位检测。即使在步骤S101之后控制器C1也允许光斩波器S1连续地执行相位检测,直到关闭图像形成设备1。
在此,表述“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意味着例如使用者按压图像形成设备1的主电源开关(未图示)以使主电源开关开启,或使用者在主电源开关开启的状态下将图像形成设备的电源线(未图示)插入插座(未图示)内。因此,当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电力被供给至至少控制器C1。进一步,表述“关闭图像形成设备1”意味着例如使用者按压主电源开关将主电源开关突然关闭,或使用者在主电源开关开启的状态下突然从插座拔出电源线。因此,当关闭图像形成设备1时,不向控制器C1供应电力。
接下来,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02来判定来自光斩波器S1的检测信号的相位是否是打开信号。在步骤S102中,如果控制器C1判定来自光斩波器S1的检测信号的相位是打开信号(S102:是),即,如果光斩波器S1检测到在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加热带单元102处于图4的分离位置,则控制器C1控制电动机M1不旋转,以阻止凸轮构件150的旋转。然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08以使定影装置100进入待机状态。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2中,如果控制器C1判定来自光斩波器S1的检测信号的相位不是打开信号(S102:否),即如果光斩波器S1检测到在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加热带单元102未处于分离位置,则控制器C1执行步骤103至S107以控制凸轮构件150在第二方向R2上旋转,将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在此情况下,控制器C1控制凸轮构件150在第二方向R2上旋转,而不管第二部152是否接触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
具体地,在步骤S103中,控制器C1控制电动机M1在反向旋转方向上旋转。
然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04。在S104中,向电磁离合器GC1供应电力以使电磁离合器GC1进入连接状态。因此,传输部分G1将电动机M1的驱动力传输至凸轮构件150以使凸轮构件150在第二方向R2上绕着旋转轴X150旋转。
随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05来判定来自光斩波器S1的检测信号的相位是否是打开信号。如果控制器C1判定来自光斩波器S1的检测信号的相位不是打开信号(S105:否),则控制器C1判定凸轮构件150未返回图11的原始位置。控制器C1重复在步骤S105中的判定,直到控制器C1判定来自光斩波器S1的检测信号的相位是打开信号。
另一方面,如果控制器C1判定来自S1的检测信号的相位是打开信号(S105:是),则控制器C1判定凸轮构件150已经返回图11的原始位置并且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然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06。
在步骤S106中,停止对电磁离合器GC1的电力供应并且电磁离合器GC进入断开状态。因此,传输部分G1不将电动机M1的驱动力传输至凸轮构件150,从而凸轮构件150停在图11的原始位置。
接下来,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07以控制电动机M1来阻止其旋转,然后前进至步骤S108使定影装置100进入待机状态。
此后,当在步骤S110中接收开始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时,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1以控制电动机M1在正向旋转方向上旋转。
然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2来判定将要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状物SH的类型是否是信封。附带地,对记录片状物SH的类型的判定是基于例如由传感器对记录片状物SH的厚度的检测或基于使用者输入的记录片状物SH的类型。如果记录片状物SH被确定为信封(S112:是),则控制器C1执行步骤S113和S115以将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
具体地,在步骤S113中,向电磁离合器GC1供应T1秒的电力以使电磁离合器GC1进入连接状态达T1秒。因此,传输部分G1将电动机M1的驱动力传输至凸轮构件150以使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绕着旋转轴X150旋转T1秒。在此,T1秒是时间段,使得凸轮构件150从图11所示的位置旋转至图14所示的位置。
然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5。在步骤S115中,停止对电磁离合器GC1的电力供应并且电磁离合器GC1进入断开状态。此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6。因此,凸轮构件150停在图14所示的位置。作为结果,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
另一方面,如果控制器C1判定记录片状物SH不是信封(S112:否),则控制器C1执行步骤S114和S115以将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
具体地,在步骤S114中,向电磁离合器GC1供应T2秒的电力以使电磁离合器GC1进入连接状态达T2秒。因此,传输部分G1将电动机M1的驱动力传输至凸轮构件150以使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绕着旋转轴X150旋转T2秒。在此,T2秒是时间段,使得凸轮构件150从图11所示的位置旋转至图17所示的位置。T2秒长于T1秒。
然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5。如上所述,在步骤S115中,停止对电磁离合器GC1的电力供应并且电磁离合器GC1进入断开状态。此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6。因此,凸轮构件150停在图17所示的位置。作为结果,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
在步骤S116中,控制器C1控制供应部分20、处理盒7、扫描仪部分8和定影装置100以执行图像形成操作。此时,在定影装置100中执行定影处理。具体地,在定影处理中,记录片状物SH被加热带单元102和压力辊101加热和按压以将显影剂图像热定影至记录片状物SH上,其中加热带单元102位于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或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因此,定影装置100可以依据记录片状物SH的厚度执行预期的定影处理。
接下来,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7以控制排出部分29将记录片状物SH排出至排出盘2D上,其中显影剂图像被热定影在记录片状物SH上。
当所有作为打印对象的记录片状物SH都被排出到排出盘2D上时,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8以控制电动机M1以停止其旋转。
附带地,传感器(未图示)被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排出端口附近来检测记录片状物SH是否已经被排出至排出盘2D上。通过此传感器的检测,控制器C1判定所有的记录片状物SH是否已经被排出至排出盘2D上。在此,表述“所有的记录片状物SH已经被排出”意味着在例如控制器C1还未接收到新的打印指令并且所有的打印作业已经完成的状态下最后一个记录片状物SH已被排出。
然后,控制器C1重复地执行步骤S119直到在S117中排出所有记录片状物SH后经过了T3秒。在此,T3秒是图像形成设备1切换至休眠模式之前的等待时间段。
在S119中,控制器C1计算从所有记录片状物SH都被排出的时刻起的时间并且判定是否经过了T3秒。如果控制器C1判定已经经过T3秒(S119:是),控制器C1判定图像形成设备1切换至休眠模式。如果控制器C1判定未经过T3秒(S119:否),控制器C1控制凸轮构件150不旋转以将加热带单元102的位置保持在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或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直到控制器C1根据已经经过T3秒的判定而决定使图像形成设备1进入休眠模式。
具体地,当已经经过T3秒时(S119:是),控制器C1决定使图像形成设备1进入休眠模式。在控制器C1已经决定使图像形成设备1进入休眠模式(S119)之后,紧接在图像形成设备1进入休眠模式(S126)之前,控制器C1执行S121至S125以将加热带单元102从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或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步骤S121至S125中执行的过程分别与步骤S103至S107中执行的过程相同,因此,将省略进一步的描述。
执行步骤S125之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26使图像形成设备1进入休眠模式。以这种方式,在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执行的过程被终止。附带地,在休眠模式期间,电力被供给至控制器C1、光斩波器S1和电动机M1,但是未被供给至传输部分G1、供应部分20、处理盒7、扫描仪部分8、定影装置100和排出部分29。
根据上述由控制器C1执行的控制程序,在图像形成设备1转移至休眠模式的情况下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并且紧接在开始图像形成操作之前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或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利用此配置,可以减少压力辊101被局部按压和加热的的时间段,并且因此,可以维持定影处理100中的质量以及可以提高定影装置100的耐用性。
<根据修改例的控制程序的详细描述>
接下来将参考图22所示的流程图描述根据修改例的控制程序。根据修改例,在上述实施例的步骤S119和步骤S121之间添加步骤S131至S140。除修改例中的步骤S131至S140之外的步骤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程序的步骤相同。在图22的流程图中,因为图22中的步骤S101至S107与图20中的步骤S101至S107相同,所以省略步骤S101至S107。
在图22中,当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9,控制器C1判定在记录片状物SH在S117中被排出之后是否已经经过T3秒。如果控制器C1判定已经经过T3秒(S119:是),控制器C1前进至如上所述的步骤S121。因为步骤S121至S126已在上文中详细描述,所以将省略对这些步骤的描述。
另一方面,如果控制器C1判定还未经过T3秒(S119:否),则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31判定在先前的图像形成操作之后控制器C1是否接收到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的新指令。在步骤S131中,如果控制器C1未接收到新指令(S131:否),控制器C1返回到步骤S119,并且重复地执行步骤S119和S131直到经过了T3秒。在控制器C1重复地执行步骤S119和S131时,因为在S115中电磁离合器GC1已经进入断开状态并且在S118中电动机M1的旋转已经停止,凸轮构件150的旋转停止从而加热带单元102保持在S116中已经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的位置,即,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或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中的任一个。
另一方面,如果控制器C1已经接收到新指令(S131:是),则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32判定作为打印对象的记录片状物SH的类型是否是信封。如果控制器C1判定记录片状物SH是信封(S132:是),则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33。另一方面,如果控制器C1判定记录片状物SH不是信封(S132:否),则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37。
在步骤S133中,控制器C1判定加热带单元102是否处于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控制器C1参考储存在ROM中的被记录的过去的控制数据做出此判定。例如,这些过去的控制数据包括检测到凸轮构件150的图11中的原始位置的时间点、从该时间点开始电动机M1的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历史,和从该时间点开始对电磁离合器GC1的电力供应历史。
如果控制器C1判定加热带单元102处于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S133:否),则因为低压力接触位置是将显影剂图像定影至信封上的适当位置,所以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6以执行图像形成操作而不使加热带单元102移位。
另一方面,如果控制器C1判定加热带单元102处于压力接触位置(S133:是),则因为加热带单元102必须移位至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所以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34以在反向旋转方向上转动电动机M1。
然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35向电磁离合器GC1供应(T2-T1)秒的电力使凸轮构件150在第二方向R2上旋转(T2-T1)秒。该(T2-T1)秒对应于在凸轮构件150从图17所示的位置旋转至图14所示的位置或从图14所示的位置旋转至图17所示的位置期间的时间段。
然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36。在步骤136中,停止对电磁离合器GC1的电力供应并且电磁离合器GC1进入断开状态。因此,凸轮构件150停在图14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凸轮表面155的第二部152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以将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此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6执行图像形成操作。
当控制器C1从步骤132前进至步骤S137时(S132:否),控制器C1判定加热带单元102是否处于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以与上述步骤S133一样的方式进行上述判断。
如果控制器C1判定加热带单元102处于压力接触位置(S137:是),则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6执行图像形成操作而不使加热带单元102移位。
如果控制器C1判定加热带单元102未处于压力接触位置(S137:否),则因为加热带单元102必须移位至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所以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38以在正向旋转方向上转动电动机M1。
然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39向电磁离合器GC1供应(T2-T1)秒的电力使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T2-T1)秒。
然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40。在步骤S140中,停止向电磁离合器GC1供应电力并且电磁离合器GC1进入断开状态。因此,凸轮构件150停在图17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凸轮表面155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分离以将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此后,控制器C1前进至步骤S116执行图像形成操作。
<有益效果>
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根据上述实施例,如从图11至17中显而易见的,凸轮构件150通过图2所示的电动机M1和传输部分G1在第一方向R1和第二方向R2上的旋转自动地使加热带单元102在图6中的压力接触位置和图4中的分离位置之间移位。利用此结构,相较于不仅使用凸轮表面155而且使用非使用表面159,凸轮构件150持续地在恒定方向上旋转以使加热带单元102在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和图4的分离位置之间移位的情况,可以减小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和凸轮表面155之间的接触位置相对于旋转轴X150的移位范围。
进一步,根据图像形成设备1,如图18所示,第一方向R1被设定成第三方向R3的相反方向,其中凸轮构件150绕着旋转轴X150以最小距离在第三方向R3上从第一位置PS1角旋转一定量至第二位置PS2。根据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夹持板和熔融带以凸轮的最小旋转行程在压力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然而,根据上述图像形成设备1,加热带单元102可以以凸轮构件150的较长旋转行程在图6中的压力接触位置和图4中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利用此结构,可以进一步减小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和凸轮表面155之间的接触位置相对于旋转轴X150的移位范围。
作为结果,图像形成设备1可以避免由于凸轮构件150的旋转姿态的变化而造成的、在拉伸螺旋弹簧109的推动力致使凸轮构件150绕着旋转轴X150从第一方向R1变至第二方向R2或从第二方向R2变至第一方向R1的方向上的突然变化。因此,可以抑制构成传输部分G1的组件的碰撞。具体地,在图2中所示的传动轴190的轴部分191和相应的凸轮构件150的轴孔160之间的装配部分以及传动轴190的轴部分191和传输齿轮199之间的装配部分处,可以防止相互适配的组件由于该相互适配的组件之间的间隙突然消除而造成的彼此碰撞。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抑制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异常噪声的产生,并且增强使用者的便利性。
进一步,根据图像形成设备1,在加热带单元102位于图6所示的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7所示凸轮构件150的凸轮表面155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分离,并且结果是,非使用表面159与接触表面131A相对且二者之间有间隙。在此状态下,加热带单元102抵靠压力辊101的压力接触力仅仅归因于拉伸螺旋弹簧109的推动力。因此,可以容易地设定加热带单元102的期望压力接触力。
进一步,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图16所示,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的凸轮构件150的凸轮表面155的第四部154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分离之前,加热带单元102与压力辊101接触。换句话说,加热带单元102接触压力辊101的时刻被设定为早于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的凸轮构件150的凸轮表面155与保持构件130分离的时刻。利用此结构,在加热带单元102从图4所示的分离位置移位至图6所示的压力接触位置的情况下,凸轮表面155可以限制加热带单元102的移位,至少直至加热带单元102与压力辊101接触。因此,可以抑制由拉伸螺旋弹簧109推动抵靠压力辊101的加热带单元102的冲击碰撞。进一步,在加热带单元102接触压力辊101以使凸轮表面155的第四部154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分离期间,拉伸螺旋弹簧109的推动力和从压力辊101施加于加热带单元102的反作用力可以彼此抵消。因此,可以抑制凸轮构件150的突然旋转,并且结果是,可以进一步抑制异常噪声的产生。
进一步,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在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所示的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凸轮表面155的第一部151(图10)与保持构件130接触。第一部151是绕着旋转轴X150具有预定长度L151的弧形表面,在第一部151和旋转轴X150之间保持第一距离L1。在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的凸轮表面155的一部分在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是倾斜表面的顶点的情况下,来自保持构件130的反作用力可能用于转动凸轮构件150。与此相反,绕着旋转轴X150弧形地延伸的第一部151可以如图11所示稳定地接收来自保持构件130的反作用力。因此,可以抑制由于来自保持构件130的反作用力而造成的凸轮构件150的旋转。
进一步,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通过如图14所示的凸轮表面155的第二部152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的接触,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第二部152可以在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和图4的分离位置之间轻易地设定低压力接触位置(例如信封模式),在该低压力接触位置抵抗压力辊101的压力低于在压力接触位置的压力。
进一步,根据图像形成设备1,当加热带单元102接触压力辊101时,如图13所示在第二部152接触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之前第三部153接触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假设图5所示的低压力接触位置是正好在容许加热带单元102接触压力辊101的时刻的位置,则低压力接触位置处的压力可能由于凸轮构件150的微小旋转而导致的低压力接触位置的移位而发生变化,该微小旋转可能是凸轮表面155的制造误差而造成的。与此相反,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当加热带单元102接触压力辊101时第三部153在第二部152与接触表面131A接触之前接触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尽管有凸轮构件150微小的旋转,低压力接触位置也可能不会被轻易地移位,从而抑制了在低压力接触位置处的压力变化。
进一步,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图10所示,第一部151和第二部152之间的凸轮表面155的部分是平缓倾斜的弯曲表面形式,其到旋转轴X150的距离在第二方向R2上逐渐地减小。如图12和13所示,利用凸轮表面155中的平缓弯曲部分,保持构件130可以在图4的分离位置和图5的压力接触位置之间凸轮构件150旋转的期间逐渐地移位。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异常噪声的产生。
进一步,根据如图10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第四部154和第二部152之间的凸轮表面155的部分是平缓倾斜的弯曲表面形式,其距旋转轴X150的距离在第二方向R2上逐渐地减小。利用凸轮表面155中的平缓弯曲部分,保持构件130可以在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和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之间凸轮构件150旋转的期间逐渐地移位。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异常噪声的产生。
进一步,根据如图10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在凸轮表面155中,在第一部151和第二部152之间的周长LW1被设定成大于第二部152和第四部154之间的周长LW2。利用在第二部152和第四部154之间的凸轮表面155的部分,当加热带单元102按压接触压力辊101时,在凸轮表面155上作用有较大的反作用力。因此,可以抑制拉伸螺旋弹簧109的推动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第一部151和第二部152之间的凸轮表面155的部分,当加热带单元102按压接触压力辊101时,作用在凸轮表面155上的反作用力变小,并且进一步,加热带单元102远离压力辊101以消除该反作用力。因此,凸轮构件150轻易地受到拉伸螺旋弹簧109的推动力影响。由此,上述凸轮表面155可以使保持构件130在对拉伸螺旋弹簧109有较大影响的凸轮表面155的范围中逐渐地移位。
进一步,根据图像形成设备1,如图2和3所示,凸轮构件150的轴孔160具有大致D形横截面,并且传动轴190的轴部分191具有与轴孔160的横截面一致的大致D形的横截面。轴部分191的第二平面192与轴孔160的第一平面161抵接。如图10所示,第一平面161被安置成使得第一平面161与方向DD1相交,方向DD1从旋转轴X150指向第一部151。在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来自保持构件130的反作用力被以最大级别施加在如图11所示的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的第一部151上。在此情况下,反作用力通过轴孔160的第一平面161和轴部分191的第二平面192被传输至传动轴190。因此,反作用力可以被稳定地施加于具有高机械强度的传动轴190上。
进一步,根据图像形成设备1,如图9和10所示,从轴孔160突出的第一和第二突起165、166可以稳定地允许第二平面192抵靠第一平面161。因此,可以减少可能发生在轴孔160和轴部分191之间的咯咯声。
进一步,根据图像形成设备1,如图11所示,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与沿旋转轴X150观察呈线性延伸的凸轮表面155接触。因此,相较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是弯曲形状的情况,可以通过设计凸轮表面155的外形而容易地调整接触表面131A和凸轮表面155之间的接触位置。
进一步,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图20所示,在光斩波器S1检测到在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加热带单元102处于图4的分离位置的情况下,在步骤S102中的判定为是,于是定影装置100在步骤S108中切换至待机状态,该状态下电动机M1未转动凸轮构件150。
另一方面,在光斩波器S1检测到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加热带单元102未处于图4的分离位置的情况下,在步骤S102中的判定为否,然后执行步骤S103至S107。即,控制器C1允许电动机M1在第二方向R2上转动凸轮构件150以将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根据上述实施例,凸轮构件150包括凸轮表面155,其中距旋转轴X150的距离在第二方向R2上逐渐地减小。凸轮构件150进一步包括在凸轮表面155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延伸的非使用表面159。
在此,如果图像形成设备1被突然关闭然后被开启,并且如果假定可以有各种姿态的凸轮构件150在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则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可能容易并且强有力地抵接凸轮构件150的非使用表面159。上述实施例可以限制这些不利的抵接。
进一步,在图像形成设备1被突然关闭然后被开启时凸轮构件150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的情况下,接触状态可以从凸轮构件150的非使用表面159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的状态变为凸轮构件150的第一部151与接触表面131A接触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如图19所示,施加于凸轮构件150的转矩M150突然在虚线DL1附近反向。然而,根据上述实施例,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凸轮构件150在第二方向R2上旋转,可以消除这些不利的现象,从而可以抑制构成传输部分G1的组件之间的碰撞,诸如由于装配部分之间的间隙突然消失而造成的装配部分之间的碰撞,上述装配部分是诸如传动轴190的轴部分191和凸轮构件150的轴孔160之间以及传动轴190的轴部分191和传输齿轮199之间的装配部分。
因此,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可以抑制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产生的异常噪声。
进一步,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图7和8所示采用单个光斩波器S1来检测加热带单元102是否处于图4的分离位置。在光斩波器S1检测到在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加热带单元102处于图4的分离位置的情况下,控制器C1禁止通过电动机M1旋转凸轮构件150。利用此配置,图像形成设备1可以抑制异常噪声的产生,同时因为仅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采用单个光斩波器S1所以可以以低成本制造。
进一步,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图7和8所示的单个光斩波器S1基于凸轮构件150的旋转姿态检测加热带单元102是否处于图4的分离位置。具体地,光斩波器S1检测肋199R和切口部分199C来检测可以与凸轮构件150一起旋转的传输齿轮199的旋转姿态,以因此检测凸轮构件150是否处于图11的原始位置,从而检测加热带单元102是否处于图4的分离位置。利用此配置,可以实现以低成本简化检测。
进一步,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在图20中的步骤S102中,光斩波器S1仅检测第一部151是否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光斩波器S1不检测第三部153是否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因此,在光斩波器S1检测到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加热带单元102未处于图4的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当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时,可以限制凸轮构件150在第三部153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的条件下的旋转的停止。作为结果,可以限制由于推动凸轮构件150使其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转所引起的不稳定。
进一步,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在光斩波器S1检测到开启图像形成设备1时加热带单元102未处于图4的分离位置的状态下,不论第二部152是否与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接触,控制器C1都控制凸轮构件150在第二方向R2上旋转以使加热带单元102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如图20中的步骤S103至S107所示。因此,加热带单元102可以可靠地移位至图4的分离位置,而避免在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上的停止。
进一步,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图20和22中的步骤S119中,控制器控制凸轮构件150在定影处理已经完成之后不旋转,直到作出使图像形成设备1进入休眠模式的决定。因此,加热带单元102被保持在执行定影处理所处的位置,例如在图6的压力接触位置和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中的一个,直到紧接在图像形成设备1切换至休眠模式之前。由此,在控制器C1在图像形成设备1进入休眠模式之前接收到执行定影处理的新指令的情况下,可以省略或减少凸轮构件150的致动过程。
进一步,在根据上述修改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步骤S131至S140中,在控制器C1在先前的定影处理完成之后并且在决定使图像形成设备1进入休眠模式之前接收到新的定影处理的指令的情况下,控制器C1控制凸轮构件150旋转从而凸轮表面155移动远离保持构件130的接触表面131A或者第二部152与接触表面131A接触。由此,可以省略在加热带单元102为了执行后继定影处理而移位至6图的压力接触位置或图5的低压力接触位置的情况下加热带单元102临时返回图4的分离位置的过程。
<修改例>
虽然参考其实施例已经详细地进行描述,显然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很多修改和变型。
驱动源和传输部分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的那些,例如,可以额外地在驱动压力辊的电动机的基础上设置用于驱动凸轮构件的电动机。进一步,可以通过在到凸轮构件的途中在传输部分转换旋转方向而使用不能反向旋转但是能够正向旋转或停止正向旋转的驱动源来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转动凸轮构件。
第一定影构件和第二定影构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的那些,例如,第一定影构件是加热辊并且第二定影构件是压力辊,该压力辊可朝向和远离加热辊移动。
保持构件可以不必被可枢转移动地支撑,但是可以被线性可移动地支撑。进一步,图5所示的低压力接触位置不是必需的,而是可以被省略。
上述构造同样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诸如多功能外围设备等等。

Claims (17)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定影构件;
第二定影构件,所述第二定影构件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定影构件相配合来夹持并且加热记录片状物,以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片状物上;
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保持所述第二定影构件,从而所述第二定影构件能够在压力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位,其中,在所述压力接触位置,所述第二定影构件与所述第一定影构件压力接触,在所述分离位置,所述第二定影构件远离所述第一定影构件;
凸轮构件,所述凸轮构件能够绕着旋转轴在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转,所述凸轮构件具有凸轮表面,所述凸轮表面和所述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减小;
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在推动方向上推动所述第二定影构件,从而所述第二定影构件朝向所述第一定影构件移动;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被构造成产生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旋转所述凸轮构件的驱动力;
传输部分,所述传输部分被构造成将所述驱动力传输至所述凸轮构件;和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控制所述驱动源:
以提供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旋转,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容许所述凸轮表面移动远离所述保持构件,以使由所述推动构件的推动力推动的所述第二定影构件移位至所述压力接触位置;和
以提供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旋转,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旋转容许所述凸轮表面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以抵抗所述推动构件的所述推动力而将所述第二定影构件移位至所述分离位置;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二定影构件被移位至所述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凸轮表面的一部分在第一位置处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并且在所述第二定影构件被移位至所述压力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凸轮表面的所述一部分在第二位置处远离所述保持构件,所述第一方向与绕着所述旋转轴以较小的中心角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相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定影构件接触所述第一定影构件的时刻被设定成早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旋转的所述凸轮构件的所述凸轮表面与所述保持构件分离的时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轮表面的所述一部分是所述凸轮表面的第一部,所述第一部距所述旋转轴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是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凸轮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所述第一部在保持所述第一距离的同时绕着所述旋转轴延伸第一预定长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第二部,所述第二部绕着所述旋转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相距预定距离,所述第二部距所述旋转轴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并且所述第二部在保持所述第二距离的同时绕着所述旋转轴延伸第二预定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第三部,当所述第二定影构件接触所述第一定影构件时所述第三部接触所述保持构件,所述第三部被定位在绕着所述旋转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部处,所述第三部距所述旋转轴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之间的第一介入部,所述第一介入部平缓地弯曲,从而所述第一介入部和所述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逐渐地减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第四部,在所述第二定影构件接触所述第一定影构件之后在通往所述第二定影构件的所述压力接触位置的路径上,所述第四部与所述保持构件分离,所述第四部被定位在绕着所述旋转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部处,所述第四部距所述旋转轴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并且
其中所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二部和所述第四部之间的第二介入部,所述第二介入部平缓地弯曲,从而所述第二介入部和所述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逐渐地减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介入部的周长大于所述第二介入部的周长。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轮构件具有轴孔,所述轴孔与所述旋转轴同轴,所述轴孔具有弧形表面部分和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将圆柱面切割以提供D形横截面,所述第一平面被定位成与从所述旋转轴至所述第一部的方向交叉;并且
其中所述传输部分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具有与所述轴孔适配的轴部分,所述轴部分具有与所述轴孔的D形一致的D形横截面,所述轴部分的D形包括与所述第一平面抵接的第二平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轴孔的所述弧形表面部分具有一对突起,所述一对突起相对于直线彼此相对,所述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并且经过所述旋转轴,所述一对突起朝向所述第一平面突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具有接触表面,所述接触表面被构造成接触所述凸轮表面,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接触表面线性地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被构造成检测所述第二定影构件是否处于所述分离位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在所述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第二定影构件在开启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时处于所述分离位置的情况下,阻止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和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旋转;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在所述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第二定影构件在开启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时未处于所述分离位置的情况下,允许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旋转,以将所述第二定影构件移位至所述分离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轮表面包括第一部,所述第一部距所述旋转轴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是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凸轮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其中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旋转允许所述第一部接触所述保持构件,以将所述第二定影构件移位至所述分离位置;并且
其中所述传感器被构造成根据对所述凸轮构件的旋转姿态的检测来检测所述第二定影构件是否处于所述分离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规定部,当所述第二定影构件接触所述第一定影构件时,所述规定部接触所述保持构件;
其中所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规定部之间的介入部,所述介入部平缓地弯曲,从而所述介入部和所述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逐渐地减小;并且
其中所述传感器被构造成仅检测所述第一部是否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凸轮表面进一步包括第二部,所述第二部绕着所述旋转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相距预定距离,所述第二部距所述旋转轴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在传感器检测到在开启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时所述第二定影构件未处于所述分离位置的情况下,允许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旋转,以将所述第二定影构件移位至所述分离位置,而不考虑所述第二部是否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在将所述显影剂图像热定影至所述记录片状物的定影处理完成之后并且直到决定将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切换至休眠模式为止,阻止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和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旋转。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在先前的定影处理完成之后并且在决定将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切换至休眠模式之前,在所述控制器接收到进行将所述显影剂图像热定影至所述记录片状物的定影处理的新指令的情况下,允许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旋转中的一个旋转,以使得所述凸轮表面进入所述凸轮表面与所述保持构件分离的位置和所述第二部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的位置中的一个位置。
CN201811126020.8A 2017-09-28 2018-09-26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95818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8289 2017-09-28
JP2017-188297 2017-09-28
JP2017188289A JP7057888B2 (ja) 2017-09-28 2017-09-28 定着装置
JP2017188297A JP6996197B2 (ja) 2017-09-28 2017-09-28 定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1841A true CN109581841A (zh) 2019-04-05
CN109581841B CN109581841B (zh) 2022-11-11

Family

ID=65807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26020.8A Active CN109581841B (zh) 2017-09-28 2018-09-26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838333B2 (zh)
CN (1) CN10958184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9680A (zh) * 2020-06-01 2021-12-0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4953784A (zh) * 2021-02-26 2022-08-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99444A (ja) 2019-12-23 2021-07-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96027B2 (ja) 2019-12-23 2023-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96028B2 (ja) 2019-12-23 2023-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96026B2 (ja) 2019-12-23 2023-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80213B2 (ja) 2019-12-27 2023-11-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7463189B2 (ja) * 2020-05-29 2024-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94417A (en) * 1972-12-21 1974-02-26 Ibm High speed printing system with heated roll fuser
JPS6488482A (en) * 1987-09-30 1989-04-03 Olympus Optical Co Roller press-contact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5201918A (ja) * 2004-01-13 2005-07-28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26467A (ja) * 2004-10-28 2006-05-18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43355A (ja) * 2004-11-17 2006-06-0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ロール対の接離機構
JP2006171428A (ja) * 2004-12-16 2006-06-29 Kyocera Mita Corp 回転規制機構を備える装置
JP2006184364A (ja) * 2004-12-27 2006-07-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223977A1 (en) * 2006-03-27 2007-09-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device capable of changing pressure applied to heating nip
JP2008040010A (ja) * 2006-08-03 2008-02-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8452A (ja) * 2007-04-18 2008-11-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31177A (zh) * 2008-07-18 2010-01-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开闭装置和具备该开闭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
JP2010190982A (ja) * 2009-02-16 2010-09-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13876A (ja) * 2010-06-30 2012-01-19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68A (zh) * 2011-03-31 2012-10-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JP2013068660A (ja) * 2011-09-20 2013-04-18 Brother Ind Ltd 定着装置
JP2013186263A (ja) * 2012-03-07 2013-09-19 Sharp Corp 圧接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064763A1 (en) * 2012-09-06 2014-03-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048597A (ja) * 2012-09-04 2014-03-17 Canon Inc 加圧解除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87701A (ja) * 2013-11-01 2015-05-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圧機構、及びその加圧機構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041174B1 (ja) * 2016-03-08 2016-12-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222457A (ja) * 2015-05-29 2016-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76091A (ja) * 2015-10-16 2017-04-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EP3214502A1 (en) * 2016-03-03 2017-09-06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setting position of claw member in accordance with kind of shee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1183B2 (ja) 2011-12-08 2014-10-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19699A (ja) 2014-08-25 2014-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07034A (ja) 2015-12-09 2017-06-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94417A (en) * 1972-12-21 1974-02-26 Ibm High speed printing system with heated roll fuser
JPS6488482A (en) * 1987-09-30 1989-04-03 Olympus Optical Co Roller press-contact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5201918A (ja) * 2004-01-13 2005-07-28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26467A (ja) * 2004-10-28 2006-05-18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43355A (ja) * 2004-11-17 2006-06-0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ロール対の接離機構
JP2006171428A (ja) * 2004-12-16 2006-06-29 Kyocera Mita Corp 回転規制機構を備える装置
JP2006184364A (ja) * 2004-12-27 2006-07-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223977A1 (en) * 2006-03-27 2007-09-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device capable of changing pressure applied to heating nip
JP2008040010A (ja) * 2006-08-03 2008-02-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8452A (ja) * 2007-04-18 2008-11-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31177A (zh) * 2008-07-18 2010-01-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开闭装置和具备该开闭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
JP2010190982A (ja) * 2009-02-16 2010-09-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13876A (ja) * 2010-06-30 2012-01-19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68A (zh) * 2011-03-31 2012-10-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JP2013068660A (ja) * 2011-09-20 2013-04-18 Brother Ind Ltd 定着装置
JP2013186263A (ja) * 2012-03-07 2013-09-19 Sharp Corp 圧接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48597A (ja) * 2012-09-04 2014-03-17 Canon Inc 加圧解除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064763A1 (en) * 2012-09-06 2014-03-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5087701A (ja) * 2013-11-01 2015-05-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圧機構、及びその加圧機構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222457A (ja) * 2015-05-29 2016-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76091A (ja) * 2015-10-16 2017-04-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EP3214502A1 (en) * 2016-03-03 2017-09-06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setting position of claw member in accordance with kind of shee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6041174B1 (ja) * 2016-03-08 2016-12-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9680A (zh) * 2020-06-01 2021-12-0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4953784A (zh) * 2021-02-26 2022-08-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
CN114953784B (zh) * 2021-02-26 2023-06-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38333B2 (en) 2020-11-17
CN109581841B (zh) 2022-11-11
US20190094768A1 (en) 2019-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81841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315539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including outer cover and jam cover linked to the outer cover
US8165498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EP2924513B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403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96197B2 (ja) 定着装置
JP2009012925A (ja) シート材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781380B2 (en) Fixing device
JP7057888B2 (ja) 定着装置
US9885992B2 (en)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83351B2 (en) Fixing device
JP201813253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241454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uppressing noise generated when second fixing member changes its position relative to first fixing member through cam member
US954189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fixing device
US1166267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9814347A (zh) 成像装置
JP2007022701A (ja) シート検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211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451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90233229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70153593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H021962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91797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