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53784B - 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53784B
CN114953784B CN202210167038.2A CN202210167038A CN114953784B CN 114953784 B CN114953784 B CN 114953784B CN 202210167038 A CN202210167038 A CN 202210167038A CN 114953784 B CN114953784 B CN 1149537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contact
cam follower
rotation
driv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670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53784A (zh
Inventor
粟生纯子
近藤胜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509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3203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53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37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537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37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8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 B65H1/1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comprising positively-acting mechanical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e.g. for separation from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10Friction g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40Toothed gearings
    • B65H2403/48Other
    • B65H2403/481Planeta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50Driving mechanisms
    • B65H2403/51Cam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存在随着凸轮的旋转,凸轮与凸轮从动件的接触位置偏移,从而作用于凸轮及驱动源的转矩变大的可能性。驱动传递部具备凸轮部件、电机、凸轮从动件、拉伸弹簧。凸轮部件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凸轮部件具备规定凸轮从动件与旋转轴的最大间隔的第一凸轮和具有位于比第一凸轮的外周面靠近旋转轴的位置的外周面的第二凸轮。电机使旋转轴旋转。凸轮从动件与凸轮部件接触,并由于凸轮部件的旋转而向+B方向和-B方向位移。拉伸弹簧将凸轮从动件按压到凸轮部件。在凸轮从动件由于凸轮部件的旋转而向-B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存在第二凸轮的外周面与凸轮从动件的接触。

Description

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片材输送装置具有使片材的下游侧与输送辊抵接的升降板和使升降板升降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构成为包括偏心凸轮、按压杆及电机。而且,升降装置通过使偏心凸轮由电机旋转且使按压杆动作,从而使升降板升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90420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的片材输送装置那样,在通过将凸轮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升降板的往复运动而使升降板升降的情况下,当凸轮旋转时,凸轮的旋转中心位置与升降板的距离变化。此时,随着凸轮的旋转,凸轮与升降板的接触位置沿着升降板偏移,从而作用于凸轮及驱动源的转矩有可能变大。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所涉及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凸轮部;驱动源,通过驱动所述旋转轴使所述凸轮部旋转;凸轮从动件,与所述凸轮部接触,并由于所述凸轮部的旋转而向接近所述旋转轴的第一方向和远离所述旋转轴的第二方向位移;以及按压部,将所述凸轮从动件按压到所述凸轮部,所述凸轮部具备:第一凸轮,规定所述凸轮从动件与所述旋转轴的最大间隔;以及第二凸轮,具有位于比所述第一凸轮的外缘部靠近所述旋转轴的位置的内缘部,在所述凸轮从动件由于所述凸轮部的旋转向所述第二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存在所述第二凸轮的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给单元中的驱动传递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给单元的升降板下降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给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单元的侧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单元的复合凸轮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单元的凸轮从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凸轮从动件的一部分放大后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凸轮的凸轮旋转角度及旋转区域的概要图。
图11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凸轮的凸轮旋转角度为0°的情况下的复合凸轮及凸轮从动件的主视图。
图11B是表示仅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凸轮的第一凸轮与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C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凸轮的第一凸轮从凸轮从动件离开并且第二凸轮与凸轮从动件开始接触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D是表示仅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凸轮的第二凸轮与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E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凸轮的第一凸轮及第二凸轮从凸轮从动件离开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F是表示仅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凸轮的第二凸轮与凸轮从动件开始接触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G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凸轮的第二凸轮从凸轮从动件离开并且第一凸轮与凸轮从动件开始接触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凸轮的凸轮旋转角度与转矩的关系的图表。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凸轮的凸轮旋转角度与升降板的升降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给单元的升降板上升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5是表示使比较例所涉及的一级凸轮旋转的情况下作用于一级凸轮的负荷的概要图。
图16是与图4的进给单元不同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进给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进给单元的凸轮部及制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6的进给单元的凸轮部及凸轮从动件周边的主视图,是表示凸轮部与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19是图16的进给单元的凸轮部及凸轮从动件周边的侧视图,是表示凸轮部与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20是图16的进给单元的凸轮部及凸轮从动件周边的主视图,是表示凸轮部不与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打印机,12…装置主体,12A…开口部,13…排出部,14…纸盒,16…拾取辊,17…输送辊对,18…输送辊对,19…手动托盘,20…输送部,21…带轮,22…输送带,23…对位辊对,24…输送辊对,25…铰接板,26…介质宽度传感器,27…墨罐,28…行式头,29…控制部,30…旋转角,32…门部,33…主体框架,40…主体驱动部,42…电机,43…驱动轮系,44…第一驱动轮系,44A…传递齿轮,44B…传递齿轮,45A…支轴,45B…支轴,46…行星齿轮,46A…齿轮,46B…齿轮,48…支架,50…进给部,51…被接触部件,51A…轴部,51B…扩径部,52…框架部,53…上框架,54…纵壁,55…保护罩,56…侧框架,56a…被接触部,57…引导槽,58…下框架,59…倾斜壁,61…拉伸弹簧,62…供料板,63…上板部,64…前板部,65…被安装部,66…进给辊,68…辅助辊,70…驱动传递部,72…第二驱动轮系,73A…传递齿轮,73B…传递齿轮,73C…传递齿轮,73D…传递齿轮,74…罩部件,75…周壁部,76…伸出部,78…旋转轴,79…检测板,81…传感器,82…凸轮部件,83…凸轮部件,84…基部,85…贯通孔,86…第一凸轮,86a…孔部,87…外周面,88…凸轮面,89…凸轮面,91…凸轮面,92…凸轮面,93…凸轮面,94…凸轮面,96…第二凸轮,97…外周面,98…凸轮面,99…凸轮面,101…凸轮面,102…凸轮面,104…凸轮从动件,105…安装部,106…被引导部,107…延伸部,108…引导孔,109…突起,111…凸轮从动件,112…第一接触部,112A…接触面,112B…接触面,112C…接触面,112D…接触面,114…第二接触部,114A…接触面,114B…接触面,114C…接触面,150…电磁离合器,151…电磁离合器,152…传感器,153…传感器标志,160…制动部件,160a…凸部,161…压缩弹簧(施力部),170…接触点,114D…接触面,200…驱动传递部,202…凸轮部件,203…旋转轴,204…凸轮面,205…凸轮面,206…凸轮面,207…凸轮面,208…凸轮从动件,C…旋转中心,G1…图表,G2…图表,G3…图表,G4…图表,H1…上升量,P…纸张,Q…墨水,R1…区域,R2…区域,R3…区域,R4…区域,R5…区域,R6…区域,R7…区域,R8…区域,R9…区域,R10…区域,T1…输送路径,T2…输送路径,T3…输送路径,T4…翻转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概要地进行说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凸轮部;驱动源,通过驱动所述旋转轴使所述凸轮部旋转;凸轮从动件,与所述凸轮部接触,并由于所述凸轮部的旋转而向接近所述旋转轴的第一方向和远离所述旋转轴的第二方向位移;以及按压部,将所述凸轮从动件按压到所述凸轮部,所述凸轮部具备:第一凸轮,规定所述凸轮从动件与所述旋转轴的最大间隔;以及第二凸轮,具有位于比所述第一凸轮的外缘部靠近所述旋转轴的位置的内缘部,在所述凸轮从动件由于所述凸轮部的旋转向所述第二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存在所述第二凸轮的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驱动源使所述凸轮部旋转时,所述第一凸轮使所述凸轮从动件向所述第二方向位移,由此所述凸轮从动件位移到最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位置。在所述凸轮从动件由于所述凸轮部的旋转而向所述第二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存在所述第二凸轮的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由此,能够将所述凸轮从动件所接触的对象从所述第一凸轮向所述第二凸轮切换。
在此,作用于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位置的来自所述按压部的按压力与作用于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位置的来自所述按压部的按压力大致相等。而且,由于所述内缘部位于比所述外缘部靠近所述旋转轴的位置,因此从所述旋转轴的中心到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位置的距离比从所述旋转轴的中心到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位置的距离短。
即,作用于所述凸轮部及所述旋转轴的转矩在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情况下比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情况下小,因此在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凸轮从动件向所述第二方向位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作用于所述凸轮部及所述驱动源的转矩。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设置有:驱动轮系,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旋转轴传递驱动力;行星齿轮,能够与所述驱动轮系的一部分啮合;以及保持部,将所述行星齿轮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保持于与所述驱动轮系的一部分啮合的第一位置和不与所述驱动轮系的一部分啮合的第二位置,在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情况下,作用于所述旋转轴的转矩在使所述行星齿轮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上作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情况下,作用于所述旋转轴及所述驱动轮系的转矩被抑制,因此即使所述转矩在使所述行星齿轮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上作用,也能够抑制所述保持部的摆动且抑制所述行星齿轮相对于所述驱动轮系的跳齿。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中,所述凸轮从动件具有能够与所述外缘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能够与所述内缘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在所述外缘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旋转轴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在所述外缘部离开所述第一接触部之前,开始所述内缘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
根据本方式,在从所述外缘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状态向所述内缘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状态转移时,存在所述外缘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且所述内缘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时间点。因此,在所述内缘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刚要开始接触的时间点之前,所述凸轮从动件不会相对于所述外缘部及所述内缘部的双方成为非接触。由此,在所述凸轮从动件所接触的对象从所述第一凸轮向所述第二凸轮切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经由所述旋转轴作用于所述驱动源的转矩变动。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项中,在所述旋转轴的一周旋转中,在所述内缘部离开所述凸轮从动件之前的期间,开始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旋转轴旋转一周的期间,所述凸轮从动件所接触的对象从所述外缘部经由所述内缘部变为所述外缘部。由此,在所述旋转轴旋转一周的期间,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所接触的对象从所述外缘部改变为所述内缘部而结束的结构相比,所述凸轮从动件与所述内缘部接触的时间变短,因此能够降低所述内缘部的滑动磨损。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从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项中,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一体形成。
根据本方式,与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为分体的结构相比,能够消除所述第二凸轮相对于所述第一凸轮的组装误差,因此能够提高所述第二凸轮相对于所述第一凸轮的位置精度。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项中,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第二摩擦系数比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第一摩擦系数高。
根据本方式,在从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状态向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状态转移的情况下,通过使所述第二摩擦系数比所述第一摩擦系数高,由此反向转矩作用于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所述内缘部。由此,能够抑制在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时所述第二凸轮的旋转速度急剧地增加。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项中,在所述凸轮从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存在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凸轮从动件由于所述凸轮部的旋转向所述第一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存在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由此,能够将所述凸轮从动件所接触的对象从所述第一凸轮向所述第二凸轮切换。
在此,如上所述,作用于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位置的来自所述按压部的按压力与作用于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位置的来自所述按压部的按压力大致相等。而且,由于所述内缘部位于比所述外缘部靠近所述旋转轴的位置,因此从所述旋转轴的中心到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位置的距离比从所述旋转轴的中心到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位置的距离短。
即,作用于所述凸轮部的转矩在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情况下比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情况下小,因此在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凸轮从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位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作用于所述凸轮部的转矩,且能够抑制所述凸轮部的自转。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项中,在所述凸轮部设置有能够阻碍所述凸轮部的旋转的制动部件,所述凸轮部通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能够移动到至少所述第一凸轮及所述第二凸轮中的任一方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凸轮及所述第二凸轮均不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第二位置,所述制动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阻碍所述凸轮部的旋转。
在凸轮部能够移动到与凸轮从动件接触的位置和不接触的位置的结构中,有时难以在凸轮部不与凸轮从动件接触的位置使凸轮部在最佳位置停止。但是,根据本方式,在凸轮部具备制动部件,制动部件在凸轮部不与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第二位置阻碍凸轮部的旋转。因此,即使在凸轮部不与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凸轮部在最佳位置停止。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驱动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八方式中,具备:能够与所述制动部件接触的被接触部;以及施力部,向使所述制动部件从所述第一凸轮突出的突出方向施力,所述制动部件能够移动到通过被所述施力部施力而从所述第一凸轮突出的突出位置、和通过相对于所述突出位置向与所述突出方向相反方向移动而位于比所述突出位置靠所述相反方向的退避位置,所述制动部件通过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被接触部接触,从而克服来自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而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到所述退避位置。
根据本方式,由于制动部件是能够移动到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的结构,因此能够将制动部件配置于凸轮部的内侧,能够使驱动传递装置小型化。
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中任一项中记载的驱动传递装置;升降部件,随着所述凸轮从动件的移动而从能够进给介质的进给位置和从所述进给位置离开的退避位置中的一方向另一方升降;以及进给辊,在所述升降部件位于所述进给位置的情况下,一边旋转一边进给所述升降部件上的介质。
根据本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任一项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十方式所述的进给装置;以及记录部,在从所述进给装置进给的介质上进行记录。
根据本方式,能够得到与第八方式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以下,作为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的一例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1中示出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0。
打印机10构成为通过对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纸张P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Q来进行记录的喷墨方式的装置。此外,在各图中表示的X-Y-Z坐标系是正交坐标系。
X方向是从打印机10的操作者观察时的情况下的装置宽度方向,是水平方向。将X方向中朝向左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朝向右的方向设为-X方向。
Y方向是与纸张P的输送方向交差的宽度方向且是装置进深方向,是水平方向。将朝向Y方向的近前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朝向里侧的方向设为-Y方向。
Z方向是装置高度方向的一例,是铅垂方向。将Z方向的上方设为+Z方向,将下方设为-Z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方”是指包含Z方向上的上方的分量的方向。“下方”是指包含Z方向上的下方的分量的方向。
在打印机10中,纸张P通过由虚线表示的输送路径T而被输送。此外,在输送路径T中输送纸张P的方向在输送路径T的各部中不同。
打印机10具备装置主体12、输送部20、进给部50、行式头28。
装置主体12包括成为外轮廓的框体和未图示的多个框架。在比装置主体12的Z方向的中央靠+Z方向形成有包括排出被记录的纸张P的空间的排出部13。另外,装置主体12设置有多个纸盒14。此外,装置主体12的-X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向X方向开口的开口部12A。
在装置主体12设置有使开口部12A开闭的门部32和主体驱动部40(图2)。
门部32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状。门部32在装置主体12的-X方向的端部经由未图示的铰链部设置于开口部12A的-Y方向的端部。由此,门部32能够绕沿着Z方向的未图示的轴旋转。
门部32通过随着旋转而打开或关闭开口部12A,从而能够开闭作为输送路径T的一部分的翻转路径T4。换言之,门部32可在使翻转路径T4露出的打开位置和隐藏翻转路径T4的关闭位置之间旋转。门部32设置有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主体框架33(图2)。
如图2及图5所示,作为一例,主体驱动部40设置于装置主体12(图1)的-X方向的端部。主体驱动部40构成为包括电机42、第一驱动轮系44、行星齿轮46、支架48、拉伸弹簧49、被接触部件5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驱动部40包含在驱动传递部70中。
电机42是驱动源的一例,通过驱动旋转轴78,使后述的凸轮部件82及凸轮部件83(图4)旋转。
如图5所示,第一驱动轮系44与后述的第二驱动轮系72(图2)一起构成驱动轮系43。第一驱动轮系44构成为包括传递齿轮44A及传递齿轮44B。从电机42传递到传递齿轮44A的驱动力从传递齿轮44A经由传递齿轮44B传递到行星齿轮46。
支架48设置成能够以沿着X方向的支轴45A为中心摆动。支轴45A由装置主体12(图1)的未图示的框架支承。在支轴45A安装有传递齿轮44A、44B。在支架48的与设置有支轴45A的部相位反的部位可旋转地设置有沿着X方向的支轴45B。
支架48是保持部的一例,将行星齿轮46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保持于与作为可驱动轮系43的一部分的后述的传递齿轮73A啮合的第一位置和不与传递齿轮73A啮合的第二位置。
行星齿轮46设置于支轴45B,能够以支轴45B为中心自转。行星齿轮46由具有同一中心轴的齿轮46A、46B构成。
齿轮46A与传递齿轮44B啮合。由此,行星齿轮46能够自转并沿着传递齿轮44B的外周公转。
齿轮46B是比齿轮46A的外径小径的齿轮,从齿轮46A的+Y方向的端面向+Y方向突出。而且,齿轮46B能够与后述的传递齿轮73A啮合。
拉伸弹簧49的一端钩挂于支架48的一部分,另一端钩挂于未图示的框架。拉伸弹簧49在行星齿轮46的位置向-Z方向下降的情况下,以使行星齿轮46向+Z方向移动的方式对支架48作用拉伸力。
被接触部件51具有圆筒状的轴部51A、在轴部51A的-X方向的端部比轴部51A扩径的扩径部51B。轴部51A安装于支轴45B的+Y方向的端部。扩径部51B配置为能够与后述的伸出部76在Y方向及Z方向上接触。
在伸出部76沿Y方向移动,一边与扩径部51B接触一边越过扩径部51B的情况下,扩径部51B从伸出部76接受-Z方向的力。由此,支轴45B向-Z方向移动并且齿轮46A公转,从而行星齿轮46向-Z方向移动。而且,在伸出部76越过扩径部51B结束时,伸出部76不与轴部51A接触。因此,行星齿轮46通过向+Z方向移动,与传递齿轮73A啮合。
如图1所示,多个纸盒14收纳纸张P。收纳于纸盒14的纸张P通过拾取辊16及输送辊对17、18沿着输送路径T被输送。对输送路径T而言,从未图示的外部装置输送纸张P的输送路径T1和从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手动托盘19经由后述的进给辊66输送纸张P的输送路径T2合流。打印机10中的比X方向的中央靠-X方向的部位构成为输送纸张P的输送部20。
进给部50在打印机10的-X方向的端部设置于手动托盘19的周边部。手动托盘19上的纸张P在由进给部50沿着输送路径T2进给之后,由输送部20沿着输送路径T输送。此外,关于进给部50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
输送部20构成为包括:卷绕于2个带轮21的输送带22;进行纸张P的偏斜校正等的对位辊对23;输送纸张P的多个输送辊对24;切换输送纸张P的路径的多个铰接板25;以及检测纸张P的Y方向的宽度的介质宽度传感器26。在输送路径T中的比输送带22靠下游处,设置有朝向排出部13的输送路径T3和用于使纸张P的表里反转的翻转路径T4。
另外,装置主体12设置有收纳墨水Q的墨罐27和控制打印机10的各部的动作的控制部29。
行式头28在纸张P的输送方向上位于介质宽度传感器26的下游的位置且与输送带22相对的位置。另外,行式头28是记录部的一例,通过对从进给部50进给的纸张P喷出从墨罐27供给的墨水Q来进行记录。
控制部29包括未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存储器,控制打印机10中的纸张P的输送、包括行式头28、输送部20及进给部50的各部的动作。
如图2所示,进给部50是向行式头28(图1)进给纸张P的进给装置的一例。另外,作为一例,进给部50具备框架部52、驱动传递部70、拉伸弹簧61(图4)、供料板62、进给辊66。此外,关于驱动传递部70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供料板62朝向进给辊66与手动托盘19(图1)并列配置。
在进给部50,将输送纸张P的输送方向设为+A方向。+A方向是朝向+X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的倾斜方向。另外,从Y方向观察,是与+A方向正交的方向,将朝向+X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的方向设为+B方向。+B方向相当于在手动托盘19中装载多个纸张P的情况下的装载方向。此外,将与+A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A方向,将与+B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B方向。
如图4所示,框架部52由1个上框架53、2个侧框架56和1个下框架58构成。1个上框架53和2个侧框架56被一体化。
上框架53沿Y方向延伸且构成为包括沿Y-Z面直立的纵壁54。在纵壁54上设置有通过覆盖进给辊66的一部分而进行保护的保护罩55。
侧框架56从上框架53的Y方向的两端部向-B方向延伸。在侧框架56形成有引导槽57。引导槽57是朝向Y方向的两外侧凹陷的部位,从侧框架56的-B方向的端部朝向+B方向的位置向斜上方延伸。
拉伸弹簧61的一端安装于侧框架56,另一端安装于后述的凸轮从动件104。由此,拉伸弹簧61对凸轮从动件104作用沿着引导槽57的朝向+B方向的拉伸力。换言之,拉伸弹簧61是按压部的一例,将凸轮从动件104按压到后述的凸轮部件82的第一凸轮86及第二凸轮96(图6)。
下框架58相对于上框架53在-Z方向上配置,沿Y方向延伸。另外,下框架58构成为包括与引导槽57延伸的方向一致地倾斜的倾斜壁59。
倾斜壁59在后述的供料板62上载置有纸张P的情况下,通过接触纸张P的端部,进行纸张P的+A方向的端部的定位。另外,在供料板62上载置有多个纸张P的情况下,使多个纸张P的+A方向的端部对齐。
如图3所示,供料板62是升降部件的一例,随着后述的凸轮从动件104的移动,从能够进给纸张P的进给位置及从该进给位置向-B方向分离的退避位置中的一方向另一方升降。具体而言,供料板62构成为包括:上板部63,朝向倾斜壁59向大致+A方向延伸;前板部64,从上板部63的-A方向的一端部向-B方向延伸;以及被安装部65,形成于上板部63的Y方向的两端部。
进给辊66在上框架53的Y方向的中央部设置为能够绕沿着Y方向的中心轴旋转。在供料板62位于进给位置的情况下,进给辊66一边使供料板62上的纸张P旋转一边向+A方向进给。此外,在+A方向上,在相对于由进给辊66和供料板62夹着纸张P的位置的下游,可旋转地设置有辅助辊68。
如图2所示,驱动传递部70是驱动传递装置的一例。驱动传递部70具备驱动轮系43、旋转轴78、凸轮部件82、电机42(图5)、凸轮从动件104、拉伸弹簧61(图4)。
驱动轮系43由上述的第一驱动轮系44、第二驱动轮系72构成。而且,驱动轮系43从电机42向旋转轴78传递驱动力。
第二驱动轮系72构成为包括传递齿轮73A、73B、73C、73D。传递齿轮73A、73B、73C、73D以Y方向为轴向,可旋转地设置于主体框架33。从电机42经由传递齿轮44A、44B及行星齿轮46传递到传递齿轮73A的驱动力从传递齿轮73A经由传递齿轮73B、73C、73D传递到旋转轴78及凸轮部件82。
如图5所示,传递齿轮73A与行星齿轮46的齿轮46B啮合。另外,传递齿轮73A除了与齿轮46B啮合的部位之外,被罩部件74覆盖。
罩部件74具有从Y方向观察形成为圆弧状的周壁部75和从周壁部75的一部分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76。
伸出部76在门部32(图1)开闭的情况下,在X-Y面内圆弧状地滑动。伸出部76在滑动中不与轴部51A接触,但与扩径部51B接触。伸出部76通过与扩径部51B接触,使扩径部51B向-Z方向下降。由此,行星齿轮46向-Z方向下降。
如图2所示,旋转轴78在相对于下框架58的-A方向上沿Y方向延伸。旋转轴78在Y方向上比下框架58长。在旋转轴78的-Y方向的端部安装有凸轮部件82及传递齿轮73D。在旋转轴78的+Y方向的端部安装有凸轮部件83(图4)。
凸轮部件82及凸轮部件83分别是凸轮部的一例,以旋转轴78为中心旋转。此外,凸轮部件82和凸轮部件83相对于旋转轴78的Y方向的中央对称地形成。另外,凸轮部件83与相对于后述的凸轮从动件104对称地形成的凸轮从动件111接触。因此,在以后的说明中,对凸轮部件82及凸轮从动件104进行说明,省略凸轮部件83及凸轮从动件111的说明。
在旋转轴78的Y方向的中央,安装有用于检测凸轮部件82的旋转相位的半圆形状的检测板79。检测板79由设置于下框架58的光学式的传感器81检测。
如图6及图7所示,作为一例,凸轮部件82具有沿+B方向延伸的基部84、第一凸轮86、第二凸轮96。第一凸轮86从基部84的相对于+B方向的中央的-B方向的部位向+Y方向突出。第二凸轮从第一凸轮86向+Y方向突出。基部84、第一凸轮86、第二凸轮96一体形成。
在基部84的+B方向的上端部形成有沿Y方向贯通基部84的贯通孔85。旋转轴78的-Y方向的端部插入贯通孔85。而且,基部84在旋转轴78插入贯通孔85的状态下固定于旋转轴78。由此,在旋转轴78旋转的情况下,凸轮部件82与旋转轴78一体地旋转。
如图11A所示,第一凸轮86以旋转轴78为中心旋转。另外,第一凸轮86规定凸轮从动件104与旋转轴78的最大间隔。而且,第一凸轮86具有作为外缘部的一例的外周面87。第一凸轮86以从-Y方向的位置朝向+Y方向透视的状态表示。在此,作为一例,将外周面87划分为多个凸轮面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外周面87,基于凸轮从动件104位于最向-B方向的位置时的外周面87的配置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外周面87由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的凸轮面88、凸轮面89、凸轮面91、凸轮面92、凸轮面93及凸轮面94构成。凸轮面88是构成外周面87中的A方向的端部的圆弧状的面。凸轮面89是距旋转轴78的旋转中心C的距离在周向上大致相等的面。凸轮面91是具有比凸轮面88的曲率半径大的曲率半径的面。凸轮面92是具有比凸轮面91的曲率半径小的曲率半径的面。凸轮面93是大致平坦的面。凸轮面94是连接凸轮面93与凸轮面88的曲面。
第二凸轮96以旋转轴78为中心旋转。另外,第二凸轮96具有作为内缘部的一例的外周面97。第二凸轮96以从-Y方向的位置朝向+Y方向透视的状态表示。在此,作为一例,将外周面97划分为多个凸轮面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外周面97,基于凸轮从动件104位于最向-B方向的位置时的外周面97的配置进行说明。
外周面97位于比第一凸轮86的外周面87靠近旋转轴78的位置。另外,作为一例,外周面97由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的凸轮面98、凸轮面99、凸轮面101及不包含在外周面97中的凸轮面102构成。
凸轮面98是构成外周面97中的+A方向的端部的圆弧状的面。
凸轮面99是距旋转轴78的旋转中心C的距离在周向上大致相等的面。另外,凸轮面99是构成外周面97中的-B方向的端部的圆弧状的面。凸轮面99的曲率半径比凸轮面98的曲率半径大。凸轮面99相对于凸轮面89位于B方向。
凸轮面101是构成外周面97中的-A方向的端部的圆弧状的面。凸轮面101是具有比凸轮面99的曲率半径小且比凸轮面98的曲率半径大的曲率半径的面。
凸轮面102为大致平坦的面,+A方向的长度与凸轮面93的+A方向的长度相等,且与凸轮面93在Y方向上排列。即,凸轮面102不存在于比外周面87靠近旋转轴78的位置,因此不包含于外周面97。
如图8所示,凸轮从动件104是由安装部105、被引导部106、延伸部107、引导孔108、第二接触部114、第一接触部112一体形成的部件。另外,凸轮从动件104与凸轮部件82接触,通过凸轮部件82的旋转而向接近旋转轴78的+B方向和远离旋转轴78的-B方向位移。+B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例。-B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例。
在凸轮从动件104通过凸轮部件82的旋转而向-B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存在第二凸轮96的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
在凸轮从动件104通过凸轮部件82的旋转而向+B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存在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
在凸轮从动件104的各部的配置的说明中,使用凸轮从动件104处于沿+B方向直立的状态的情况下的配置及方向进行说明。
安装部105形成为+A方向的尺寸比+B方向的尺寸长的矩形板状。安装部105使用未图示的螺钉安装于供料板62(图3)的-Y方向的被安装部65。
被引导部106是从安装部105的位于+B方向且+A方向的部位向+B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位。被引导部106插入引导槽57(图4),能够沿着引导槽57移动。在被引导部106形成有向-Y方向突出的突起109。拉伸弹簧61(图4)的-B方向的端部钩挂于突起109。由此,相对于凸轮从动件104,作用拉伸弹簧61的拉伸力。
延伸部107是从安装部105的-B方向的端部向-B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位。
引导孔108沿Y方向贯通延伸部107。引导孔108在延伸部107的+A方向的中央部向+B方向延伸。旋转轴78(图4)插通引导孔108。此外,在凸轮从动件104移动的状态下,引导孔108的孔壁与旋转轴78不接触。换言之,凸轮从动件104的移动不受旋转轴78限制。
第二接触部114是在延伸部107的-B方向的端部从延伸部107向-Y方向突出的部位。第二接触部114是能够与外周面97(图11A)接触的部位。具体而言,第二接触部114具有接触面114A、114B、114C、114D。接触面114A、114B、114C、114D形成于第二接触部114的+B方向的端部。另外,接触面114A、114B、114C、114D从-A方向朝向+A方向依次配置。
第一接触部112是从第二接触部114向-Y方向突出的部位。第一接触部112是能够与外周面87(图11A)接触的部位。具体而言,第一接触部112具有接触面112A、112B、112C、112D。接触面112A、112B、112C、112D形成于第一接触部112的+B方向的端部。另外,接触面112A、112B、112C、112D从-A方向朝向+A方向依次配置。接触面112A、112B、112C、112D的+B方向的位置比接触面114A、114B、114C、114D的+B方向的位置低。
如图9所示,接触面114A、114B相对于引导孔108配置在-A方向上。接触面114C、114D相对于引导孔108配置在+A方向上。
接触面114A是沿着A-Y面的大致平坦的面。接触面114B从接触面114A的+A方向的端部朝向+A方向且-B方向的位置向斜下方延伸。另外,接触面114B是形成为向+B方向开口的凹状的曲面。
接触面114C被配置成+B方向的高度与接触面114B相同。接触面114C从引导孔108的缘部朝向+A方向且+B方向的位置向斜上方延伸。另外,接触面114C是形成为向+B方向开口的凹状的曲面。接触面114D从接触面114C的+A方向的端部向+A方向延伸。另外,接触面114D是沿着A-Y面的大致平坦的面。接触面114D的+B方向的高度与接触面114A的+B方向的高度一致。
接触面112A、112B相对于引导孔108配置在-A方向上。接触面112C、112D相对于引导孔108配置在+A方向上。接触面112A是沿着A-Y面的大致平坦的面。接触面112B从接触面112A的+A方向的端部朝向+A方向且-B方向的位置向斜下方延伸。另外,接触面112B是形成为向+B方向开口的凹状的曲面。
接触面112C配置成+B方向的高度与接触面112B相同。接触面112C从引导孔108的缘部朝向+A方向且+B方向的位置向斜上方延伸。另外,接触面112C是形成为向+B方向开口的凹状的曲面。接触面112D从接触面112C的+A方向的端部向+A方向延伸。另外,接触面112D是沿着A-Y面的大致平坦的面。接触面112D的+B方向的高度与接触面112A的+B方向的高度一致。
如图6所示,在驱动传递部70中,在外周面87与第一接触部112接触的状态下旋转轴78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在从旋转轴78的旋转开始后到外周面87从第一接触部112离开为止的期间,开始外周面97与第二接触部114的接触。
另外,在驱动传递部70中,在外周面97与第二接触部114接触的情况下作用于旋转轴78的转矩在使行星齿轮46(图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上作用。
在驱动传递部70中,在外周面87与第一接触部112接触的状态下旋转轴78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在外周面87从第一接触部112离开之前,开始外周面97与第二接触部114的接触。
另外,在驱动传递部70中,在旋转轴78的一周旋转中,在外周面97从第二接触部114离开之前的期间,开始外周面87与第一接触部112的接触。
在图10中示出将凸轮面89(图11A)位于-B方向的最低的位置的情况作为凸轮部件82(图11A)的凸轮旋转角度为0°的情况,表示使凸轮部件82向+Y方向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时的旋转区域的划分。在图10中,代替凸轮部件82示出了旋转轴78。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凸轮旋转角度简称为旋转角。此外,图10所示的各个旋转角的值是一例,也可以以其他值的角度设定。
将旋转角0°以上且小于30°的区域设为区域R1,将旋转角30°以上且旋转角小于40°的区域设为区域R2,将旋转角40°以上且旋转角小于135°的区域设为区域R3,将旋转角135°以上且旋转角小于150°的区域设为区域R4。将旋转角150°以上且旋转角小于180°的区域设为区域R5,将旋转角180°以上且小于210°的区域设为区域R6,将旋转角210°以上且旋转角小于220°的区域设为区域R7,将旋转角220°以上且旋转角小于320°的区域设为区域R8。将旋转角320°以上且旋转角小于330°的区域设为区域R9,将旋转角330°以上且旋转角小于360°即0°的区域设为区域R10。此外,从区域R1到区域R10,在后述的凸轮部件82的旋转的说明中使用。
图15中示出驱动传递部200作为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驱动传递部200构成为包括凸轮部件202及凸轮从动件208。
凸轮部件202随着沿着Y方向的旋转轴203的旋转而旋转。凸轮部件202具有圆弧状的凸轮面204、平坦的凸轮面205、206、圆弧状且曲率半径比凸轮面204小的凸轮面207。
凸轮从动件208形成为在+B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状,能够在+B方向及-B方向上滑动。凸轮从动件208使用未图示的拉伸弹簧被向+B方向拉伸。凸轮从动件208安装于供料板62(图2)。
如作为假想线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凸轮面204的周向的中央部与凸轮从动件208接触的情况下,+B方向的负荷F从凸轮从动件208朝向旋转轴203的中心作用于接触点。在此,随着凸轮部件202开始旋转而旋转角变大,接触点向+A方向偏移。此时,在接触点处负荷F作用的方向与从接触点朝向旋转轴203的中心的方向的偏差变大,从而作用于旋转轴203的转矩与旋转开始前相比变大。换言之,作用于驱动凸轮部件202的未图示的电机的负荷变大。
在图12中,关于旋转角与转矩的关系,示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部70的情况下实线的图表G1与使用比较例的驱动传递部200的情况下的虚线的图表G2。此外,在图表G1和图表G2中,在转矩大致相同的范围内,省略图表G2的图示。
如图表G2所示,在使用比较例的驱动传递部200的情况下,存在作用于旋转轴203的转矩超过正的容许转矩+T、负的容许转矩-T的情况。
在图13中,关于旋转角与供料板62的上升量的关系,示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传递部70的情况下的实线的图表G3与使用比较例的驱动传递部200的情况下的虚线的图表G4。此外,在图表G3和图表G4中,在上升量大致相同的范围内,省略图表G4的图示。
如图表G4所示,在使用比较例的驱动传递部200的情况下,上升量连续上升到成为H1〔mm〕。换言之,供料板62有可能急剧地上升。此外,在从旋转角135°到旋转角220°之间,由于供料板62与进给辊66接触,上升量不变。
接着,对打印机10、进给部50及驱动传递部70的作用进行说明。关于打印机10的各结构,参照图1至图10,有时省略个别的图号的记载。
在开口部12A打开的状态下,在门部32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伸出部76与扩径部51B接触,行星齿轮46被向-Z方向按下。然后,伸出部76越过扩径部51B,从而行星齿轮46再次与传递齿轮73A啮合。由此,能够进行从电机42向旋转轴78及凸轮部件82的驱动力的传递。
在电机42开始旋转轴78及凸轮部件82的驱动后,在凸轮部件82使凸轮从动件104及供料板62向-B方向下降期间,在凸轮部件82产生用于将拉伸弹簧61拉伸的正的转矩。然后,凸轮部件82超过成为旋转角0°的下止点,在拉伸弹簧61使供料板62上升期间,在凸轮部件82产生由拉伸弹簧61收缩的载荷引起的负的转矩。负的转矩变大意味着凸轮部件82容易自转。
图11A示出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1的旋转角0°的状态。凸轮面89的一部分与接触面112C接触。其他的各凸轮面与其他的各接触面不接触。在此,凸轮部件82向逆时针方向开始旋转。此外,在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1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供料板62不上升。从凸轮部件82进入区域R2的范围内的时间点起开始供料板62的上升。
图11B示出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3的旋转角40°的状态。凸轮面89的一部分与接触面112C稍微接触。此时,凸轮面99的一部分开始与接触面114C的接触。即,在旋转角从区域R2向区域R3变化时,凸轮部件82的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部位从第一凸轮86向第二凸轮96切换。
图11C示出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3的旋转角41°的状态。凸轮面89从第一接触部112离开。凸轮面99的一部分与接触面114C接触。即,凸轮部件82仅与第二接触部114接触。
凸轮面99的一部分与接触面114C接触的位置比凸轮面89与第一接触部112接触的位置靠-A方向,且在A方向上接近旋转中心C。由此,在凸轮部件82与第二接触部114接触的情况下作用于凸轮部件82的转矩和凸轮部件82与第一接触部112接触的情况相比变小。
图11D示出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3的旋转角130°的状态。凸轮面99的一部分从接触面114C离开,凸轮面101的一部分与接触面114D接触。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4的从旋转角135°到旋转角136°之间的情况下,从第二凸轮96向第一凸轮86切换。而且,在区域R4的旋转角136°以上,仅第一凸轮86与凸轮部件82接触。
图11E示出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5的旋转角179°的状态。在区域R5中,由于供料板62与进给辊66接触,因此凸轮从动件104的上升被限制。此时,由于凸轮部件82继续旋转,因此第一凸轮86及第二凸轮96相对于第一接触部112及第二接触部114向+B方向离开。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6的情况下,第一凸轮86及第二凸轮96相对于第一接触部112及第二接触部114向+B方向离开。
在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7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凸轮86与第一接触部112接触,从而供料板62开始下降并且从进给辊66离开。此时,第二凸轮96不与第二接触部114接触。
图11F示出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8的旋转角225°的状态。在区域R8中,凸轮部件82的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部位从第一凸轮86向第二凸轮96切换。然后,凸轮面98从与接触面114A的接触位置向与接触面114B的接触位置移动。
图11G示出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9的旋转角321°的状态。在区域R9中,凸轮部件82的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部位从第二凸轮96向第一凸轮86切换。在区域R9及区域R10中,仅第一凸轮86与凸轮从动件104接触。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凸轮部件82位于区域R10的旋转角330°时,供料板62的下降停止。以后,即使凸轮部件82在区域R10中改变旋转角,供料板62也不移动。
区域R1及区域R10是供料板62在最下点被保持的下止区域。区域R5及区域R6是供料板62在最上点被保持的上止区域。
区域R1、R5、R6、R10是凸轮从动件104不会因凸轮部件82的旋转而移动的稳定区域。
区域R2、R3、R4、R7、R8、R9是凸轮从动件104通过凸轮部件82的旋转而移动的移动区域。
如图14所示,在凸轮部件82位于上止区域的情况下,供料板62位于+B方向的最上点。由此,手动托盘19上的纸张P的前端部与进给辊66接触,成为能够进行进给的状态。
如图12的图表G1、G2所示,根据驱动传递部70,凸轮部件82的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部位从第一凸轮86向第二凸轮96切换,从而与上述的比较例相比,作用于凸轮部件82的转矩变小。由此,能够将作用于凸轮部件82的转矩抑制在容许转矩-T到+T之间。
如图13的图表G3、G4所示,根据驱动传递部70,即使从第一凸轮86向第二凸轮96切换,供料板62的最大上升量也与比较例同等。
以上,如上所述,根据驱动传递部70,在电机42使凸轮部件82旋转时,第一凸轮86使凸轮从动件104向-B方向位移,从而凸轮从动件104位移到最远离旋转轴78的位置。在凸轮从动件104通过凸轮部件82的旋转向-B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存在第二凸轮96的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由此,能够将凸轮从动件104所接触的对象从第一凸轮86向第二凸轮96切换。
在此,作用于外周面8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位置的来自拉伸弹簧61的按压力和作用于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位置的来自拉伸弹簧61的按压力大致相等。而且,由于外周面97位于比外周面87接近旋转轴78的位置,因此从旋转轴78的中心到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位置的距离比从旋转轴78的中心到外周面8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位置的距离短。
即,作用于凸轮部件82及旋转轴78的转矩在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接触的情况下,与外周面87和凸轮从动件104接触的情况相比变小,因此在旋转轴78旋转,凸轮从动件104向-B方向位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作用于凸轮部件82及电机42的转矩。
根据驱动传递部70,在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接触的情况下,由于作用于旋转轴78及驱动轮系43的转矩被抑制,因此即使转矩在使行星齿轮46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上作用,也能够抑制支架48的摆动,且能够抑制行星齿轮46相对于驱动轮系43的跳齿。
根据驱动传递部70,在从外周面87与第一接触部112接触的状态向外周面97与第二接触部114接触的状态转移时,存在外周面87与第一接触部112接触且外周面97与第二接触部114接触的时间点。因此,在外周面97与第二接触部114刚要开始接触的时间点之前,凸轮从动件104不会相对于外周面87及外周面97的两方成为非接触。由此,在凸轮从动件104所接触的对象从第一凸轮86向第二凸轮96切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经由旋转轴78作用于电机的转矩变动。
根据驱动传递部70,在旋转轴78旋转一周的期间,凸轮从动件104所接触的对象从外周面87经过外周面97变为外周面87。由此,与在旋转轴78旋转一周的期间,凸轮从动件104所接触的对象从外周面87变为外周面97而结束的结构相比,由于凸轮从动件104与外周面97接触的时间变短,因此能够降低外周面97的滑动磨损。
根据驱动传递部70,与第一凸轮86和第二凸轮96分体的结构相比,能够消除第二凸轮96相对于第一凸轮86的组装误差,因此能够提高第二凸轮96相对于第一凸轮86的位置精度。
根据驱动传递部70,在凸轮从动件104由于凸轮部件82的旋转向+B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存在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由此,能够将凸轮从动件104所接触的对象从第一凸轮86向第二凸轮96切换。
在此,如上所述,作用于外周面8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位置的来自拉伸弹簧61的按压力与作用于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位置的来自拉伸弹簧61的按压力大致相等。而且,外周面97位于比外周面87靠近旋转轴78的位置,因此从旋转轴78的中心到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位置的距离比从旋转轴78的中心到外周面87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位置的距离短。
即,作用于凸轮部件82的转矩在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接触的情况下,与外周面87和凸轮从动件104接触的情况相比变小,因此在旋转轴78旋转,凸轮从动件104向+B方向位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作用于凸轮部件82的转矩,且能够抑制凸轮部件82的自转。
根据进给部50,能够得到与驱动传递部70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打印机10,能够得到与进给部50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具有以上所述的结构为基本,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部分结构的变更或省略等。
变形例
也可以使外周面97与第二接触部114接触的面的第二摩擦系数比外周面87与第一接触部112接触的面的第一摩擦系数高。此外,优选的是,使第二摩擦系数比第一摩擦系数高仅是凸轮从动件104上升时、即向第一方向移动时接触的外周面97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在凸轮从动件104下降时,即在向第二方向移动时接触的外周面97的另一部分提高了第二摩擦系数的情况下,有可能对凸轮部件82的旋转作用多余的负荷。
根据变形例的驱动传递部70,在从外周面87与凸轮从动件104接触的状态向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接触的状态转移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摩擦系数比第一摩擦系数高,因此相对于与凸轮从动件104接触的外周面97作用反向转矩。由此,能够抑制在外周面97与凸轮从动件104接触时第二凸轮96的旋转速度急剧地増加。
作为得到第二摩擦系数的方法的一例,也可以以使得外周面97的表面粗糙度比外周面87的表面粗糙度大的方式对外周面97进行加工。
驱动传递部70也可以不具有行星齿轮46及支架48。驱动传递部70可以不设置于门部32开闭的部位。驱动传递部70也可以与第一凸轮86和第二凸轮96分体形成,分别安装于旋转轴78。第二摩擦系数也可以与第一摩擦系数相等。另外,作为使第二摩擦系数比第一摩擦系数高的方法,不限于使表面粗糙度变大的方法,也可以是用与外周面87不同的部件构成外周面97的方法。
旋转角的各数值是作为一例示出的,也可以设定其他的数值。另外,在凸轮部件82的一周旋转中,从区域R1到区域R10的10个区域是作为一例示出的,通过变更划分,也可以设定为比10少的区域或比10多的区域。第一凸轮86及第二凸轮96各自的凸轮面的数量也可以是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数量。
凸轮部件82的结构不限于使用第一凸轮86及第二凸轮96的2级结构,也可以设为3级以上的结构。由此,能够使图表G3接近更平缓的曲线,也能够降低作用的转矩。
以下,参照图16至图20,进一步对其他的变形例进行说明。该变形例的打印机10构成为,能够通过使与电机42连结的电磁离合器150断开,而不是使电机42停止,来执行以旋转轴78为旋转中心旋转的凸轮部件82及凸轮部件83的停止。如图16所示,该变形例的打印机10具备作为凸轮驱动轴的旋转轴78的电磁离合器150,并且具备进给辊66的旋转轴的电磁离合器151。在图16至图20所示的该变形例的打印机10那样的不是通过电机的停止,而是通过电磁离合器的断开而能够执行凸轮部的停止的结构中,由于随着凸轮部的旋转的凸轮部、齿轮等的惯量,有时难以在所期望的位置使凸轮部停止。因此,对应于这样的课题,图16至图20所示的该变形例的打印机10成为能够在所期望的位置使凸轮部停止的结构。
在此,在图16至图20所示的变形例的打印机10中,凸轮部件82及其周边结构为与凸轮部件83及其周边结构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的说明同样适用于凸轮部件83及其周边结构。如图17所示,在凸轮部件82设置有能够阻碍凸轮部件82的旋转的制动部件160。压缩弹簧161与制动部件160卡合,制动部件160穿过形成于第一凸轮86的孔部86a,由此制动部件160构成为从凸轮部件82的内侧朝向外侧突出。压缩弹簧161设置在制动部件160与凸轮部件82之间,对制动部件160向远离凸轮部件82的方向施力。此外,在制动部件160设置有2处凸部160a,通过凸部160a钩挂于孔部86a,成为制动部件160的整体不会从孔部86a向外侧飞出的结构。
凸轮部件82通过以旋转轴78为中心旋转,能够移动到图18及图19所示的至少第一凸轮86和第二凸轮96中的任一方与凸轮从动件104接触的第一位置、和图20所示的第一凸轮86及第二凸轮96均不与凸轮从动件104接触的第二位置。而且,制动部件160构成为,通过在图20所示的第二位置与侧框架56抵接,阻碍凸轮部件82的旋转。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位置成为下止区域,第二位置成为上止区域,但也可以是第一位置成为与下止区域不同的位置,第二位置成为与上止区域不同的位置。
如该变形例的打印机10那样,在能够移动到凸轮部与凸轮从动件接触的位置和不接触的位置的结构中,有时在凸轮部不与凸轮从动件接触的位置难以使凸轮部在最佳位置停止。但是,在该变形例的打印机10中,构成为在凸轮部件82具备制动部件160,制动部件160在凸轮部件82不与凸轮从动件104接触的第二位置阻碍凸轮部件82的旋转。因此,该变形例的打印机10构成为,即使在凸轮部件82与凸轮从动件104不接触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凸轮部件82在最佳位置停止。
从其他观点进行说明,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凸轮部件82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凸轮部件82、齿轮等的惯量被作用于凸轮部件82与凸轮从动件104的接触点170的摩擦力抵消,因此能够在使电磁离合器150断开时在作为所希望的位置的第一位置使凸轮部件82停止。而且,如图20所示,在凸轮部件82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制动部件160与侧框架56的被接触部56a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与凸轮部、齿轮等的惯量抵消,因此能够在使电磁离合器150断开时在作为所希望的位置的第二位置使凸轮部件82停止。在此,在制动部件160未设置于凸轮部件82的结构中,有时难以在第二位置使凸轮部件82停止。
详细而言,图16至图20所示的该变形例的打印机10在侧框架56具备能够与制动部件160接触的被接触部56a,而且,具备作为向使制动部件160从第一凸轮86突出的突出方向施力的施力部的压缩弹簧161。在此,制动部件160构成为,通过从凸轮部件82的外侧朝向内侧按压而向内侧拉入,在未被按压的状态下,由于压缩弹簧161的作用力而从孔部86a突出。即,制动部件160能够表现为能够移动到由于被压缩弹簧161施力而从第一凸轮86突出的突出位置、和通过相对于该突出位置向与突出方向相反方向移动而位于比该突出位置靠相反方向的退避位置。而且,制动部件160构成为,通过在第二位置与被接触部56a接触并被被接触部56a从外侧朝向内侧按压,从而能够克服压缩弹簧161的作用力而从突出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这样,通过制动部件160克服压缩弹簧161的作用力而向退避位置移动,从而在制动部件160与被接触部56a之间产生摩擦力,成为凸轮部件82旋转时的阻力。由此,凸轮部件82的旋转被阻碍,凸轮部件82能够在第二位置停止。这样,制动部件160是能够移动到突出位置和退避位置的结构,因此能够将制动部件160配置于凸轮部件82的内侧,能够使打印机10小型化。另外,通过制动部件160能够移动到退避位置,在凸轮部件82与被接触部56a接触时,能够避免凸轮部件82无法相对于被接触部56a移动的状态。
此外,如图16所示,该变形例的打印机10构成为,设置有传感器152和传感器标志153,能够检测旋转轴78的旋转相位。构成为传感器标志153设置于旋转轴78,当传感器152检测到传感器标志153的端部时,能够在经过所希望的定时后断开电磁离合器150。如上所述,该变形例的打印机10成为能够在所希望的位置使凸轮部件82停止的结构。但是,在不成为能够在所希望的位置使凸轮部停止的结构的情况下,若凸轮部的停止位置从所希望的位置偏离,则例如在介质的进给过程中由进给辊进行的介质的按压被释放等,有可能产生介质的输送不良等。

Claims (11)

1.一种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凸轮部,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驱动源,通过驱动所述旋转轴而使所述凸轮部旋转;
凸轮从动件,与所述凸轮部接触,并由于所述凸轮部的旋转而向接近所述旋转轴的第一方向和远离所述旋转轴的第二方向位移;以及
按压部,将所述凸轮从动件按压到所述凸轮部,
所述凸轮部具备:
第一凸轮,规定所述凸轮从动件与所述旋转轴的最大间隔;以及
第二凸轮,具有位于比所述第一凸轮的外缘部靠近所述旋转轴的位置的内缘部,
在所述凸轮从动件由于所述凸轮部的旋转而向所述第二方向位移的过程中,所述凸轮部中的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部位从所述第二凸轮向所述第一凸轮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传递装置设置有:
驱动轮系,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旋转轴传递驱动力;
行星齿轮,能够与所述驱动轮系的一部分啮合;以及
保持部,将所述行星齿轮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保持于与所述驱动轮系的一部分啮合的第一位置和不与所述驱动轮系的一部分啮合的第二位置,
在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情况下,作用于所述旋转轴的转矩作用在使所述行星齿轮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方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从动件具有能够与所述外缘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能够与所述内缘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部,
在所述外缘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旋转轴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在所述外缘部离开所述第一接触部之前,开始所述内缘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的一周旋转中,在所述内缘部离开所述凸轮从动件之前的期间,开始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二凸轮一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第二摩擦系数比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第一摩擦系数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轮从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位移的过程中,所述凸轮部中的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接触部位从所述第一凸轮向所述第二凸轮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轮部设置有能够阻碍所述凸轮部的旋转的制动部件,
所述凸轮部通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能够移动到至少所述第一凸轮及所述第二凸轮中的任一方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凸轮及所述第二凸轮均不与所述凸轮从动件接触的第二位置,
所述制动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阻碍所述凸轮部的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传递装置具备:
被接触部,能够与所述制动部件接触;以及
施力部,向使所述制动部件从所述第一凸轮突出的突出方向施力,
所述制动部件能够移动到通过被所述施力部施力而从所述第一凸轮突出的突出位置和通过相对于所述突出位置向所述突出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而位于比所述突出位置靠所述相反方向的退避位置,
所述制动部件通过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被接触部接触,从而克服来自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而从所述突出位置移动到所述退避位置。
10.一种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
升降部件,随着所述凸轮从动件的移动而从能够进给介质的进给位置和从所述进给位置离开的退避位置中的一方向另一方升降;以及
进给辊,在所述升降部件位于所述进给位置的情况下,一边旋转一边进给所述升降部件上的介质。
1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进给装置;以及
记录部,在从所述进给装置进给的介质上进行记录。
CN202210167038.2A 2021-02-26 2022-02-23 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 Active CN1149537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9429 2021-02-26
JP2021-029429 2021-02-26
JP2021150952A JP2022132036A (ja) 2021-02-26 2021-09-16 駆動伝達装置、給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21-150952 2021-09-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3784A CN114953784A (zh) 2022-08-30
CN114953784B true CN114953784B (zh) 2023-06-13

Family

ID=82975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67038.2A Active CN114953784B (zh) 2021-02-26 2022-02-23 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75853A1 (zh)
CN (1) CN114953784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38829A (ja) * 1997-11-14 1999-05-25 Canon Inc カム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2036578A (ja) * 2000-07-21 2002-02-0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269123A (ja) * 2003-03-07 2004-09-30 Seiko Epson Corp 揺動装置、被記録媒体給送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2367105A (zh) * 2010-06-28 2012-03-07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03704A (zh) * 2012-03-15 2013-09-18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进给装置和成像装置
JP2014076907A (ja) * 2014-02-06 2014-05-01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0420A (ja) * 2018-01-19 2018-06-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9581841A (zh) * 2017-09-28 2019-04-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JP2019069848A (ja) * 2017-10-11 2019-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55634B2 (en) * 2015-05-29 2018-12-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38829A (ja) * 1997-11-14 1999-05-25 Canon Inc カム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2036578A (ja) * 2000-07-21 2002-02-0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269123A (ja) * 2003-03-07 2004-09-30 Seiko Epson Corp 揺動装置、被記録媒体給送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2367105A (zh) * 2010-06-28 2012-03-07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03704A (zh) * 2012-03-15 2013-09-18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进给装置和成像装置
JP2014076907A (ja) * 2014-02-06 2014-05-01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9581841A (zh) * 2017-09-28 2019-04-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JP2019069848A (ja) * 2017-10-11 2019-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0420A (ja) * 2018-01-19 2018-06-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75853A1 (en) 2022-09-01
CN114953784A (zh)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65076B1 (ko) 시트 공급 장치 및 그를 갖는 화상 형성 장치
KR101139325B1 (ko) 화상처리장치 및 반송장치
JP5510636B2 (ja) 被搬送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4152604B2 (ja) 給紙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42061B2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供給トレイ
US10865065B2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US20150028534A1 (en) Corrugated cardboard sheet feeder
CN114953784B (zh) 驱动传递装置、进给装置及印刷装置
JP2005059973A (ja) 自動給装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および自動給紙装置
US20070007706A1 (en) Paper feed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554834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ovable plate and discharge unit
JP5429239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および後処理装置
JP2022132036A (ja) 駆動伝達装置、給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4846555B2 (ja) 給紙装置
JP5566589B2 (ja) 紙葉類収納カセットおよび紙葉類載置台
JP602932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3634832B2 (ja) シート送り装置
US11807476B2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JP3792486B2 (ja) 給紙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読取装置
JP6743413B2 (ja) 記録装置
JP2011057441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4340829B2 (ja) 装置ユニット
JP2022100017A (ja) 媒体搬送装置
JP4124355B2 (ja) 自動原稿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53214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