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6346A - 车辆的上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上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6346A
CN109476346A CN201780041862.0A CN201780041862A CN109476346A CN 109476346 A CN109476346 A CN 109476346A CN 201780041862 A CN201780041862 A CN 201780041862A CN 109476346 A CN109476346 A CN 1094763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asket
roof
outside
vehicl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18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6346B (zh
Inventor
马场皓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76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6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6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63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62D25/07Fixed roofs having water drainage or guide means integral with roof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车顶板(11)的车顶主体(17)的下端缘部上固定被支承构件(13a)。被支承构件(13a)被固定在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上。在被支承构件(13a)的下表面(42)侧设置有外侧抵接部(45)、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以及下突出部(54)。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被配置在比外侧抵接部(45)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在从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向上方分离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粘接有密封垫(58)。下突出部(54)被配置在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以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向下方突出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密封垫(58)被夹在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与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之间并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车辆的上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上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高顶的卡车的驾驶室。高顶包括由树脂材料制作的车顶主体、以及车顶主体的周缘部分的凸缘构件。高顶的凸缘部被通过点焊固定在驾驶室侧的流水轨道上从而形成流水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开平1-1700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在驾驶室的上部具有高顶的车辆中,有的情况下,在高顶(车顶板)与支承车顶板的驾驶室侧的流水轨道之间会产生向外侧开放的间隙。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想到,通过在上述间隙中设置密封垫以用该密封垫堵塞上述间隙,从而提高驾驶室的外观上的美观性、或者防止空气进入到上述间隙时产生的鸣响。但是,因为上述间隙向外侧开放,所以雨水等容易进入密封垫相对于流水轨道或车顶板的粘接部分,存在密封垫的粘接部分会润湿而密封垫变得容易剥离的风险。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车顶板的下方的密封垫的剥离的车辆的上部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是一种在与驾驶室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沿着预定方向竖起并划分出车厢的一侧的竖立板的上端面部上支承车顶板的车辆的上部构造,包括车顶板和密封垫。车顶板被固定在竖立板上,具有车顶主体、抵接部、密封垫粘接下表面、以及突出部。车顶主体从上方覆盖车厢。抵接部被一体地设置在车顶主体的上述一侧的端缘部上并从上方与竖立板的上端面部抵接,且沿着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密封垫粘接下表面被一体地设置在车顶主体的端缘部上并被配置在比抵接部靠驾驶室的外部侧的位置,且在从竖立板的上端面部向上方分离的位置沿着上述预定方向延伸。突出部被一体地设置在车顶主体的端缘部上并被配置在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靠驾驶室的外部侧的位置,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且沿着述预定方向延伸。密封垫被粘接在车顶板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上并沿着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在车顶板被固定在竖立板上的状态下被密封垫粘接下表面和竖立板的上端面部夹着。
在上述构成中,车顶板的突出部被配置在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靠驾驶室的外部侧的位置并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且沿着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即,因为比突出部靠内部侧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被配置在比突出部靠上方的位置,所以即使雨天时、洗车时等的水沿着车顶板的车顶主体的外表面向车顶主体的端缘部流动,水也难以从驾驶室的外部侧越过突出部而到达比突出部靠上方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侧。因此,能够防止粘接密封垫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的沾水,能够防止沾水所导致的密封垫的剥离。
此外,密封垫被粘接在车顶板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上并沿着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在车顶板被固定在竖立板上的状态下被密封垫粘接下表面和竖立板的上端面部夹着。因此,即使雨天时或洗车时等的水沿着车顶板的车顶主体的外表面向车顶主体的端缘部侧流动,也能够利用密封垫来防止水从驾驶室的外部侧向车顶板的抵接部侧浸入。
此外,在车顶板被固定在竖立板上的状态下,因为密封垫被密封垫粘接下表面和竖立板的上端面部夹着,所以能够利用密封垫来防止空气向密封垫粘接下表面与竖立板的上端面部之间的空间浸入。因此,能够利用密封垫来防止因空气向密封垫粘接下表面与竖立板的上端面部之间的空间浸入而导致的鸣响。
另外,预定方向优选为驾驶室的前后方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防止车顶板的下方的密封垫的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公开的上部构造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向视剖视图。
图4是车辆的上部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意味着在面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应用本实施方式的上部构造的车辆是使驾驶室10的车顶板11向上方鼓出而将驾驶室10的内部空间(车厢2)向上方扩大的高顶型的卡车(车辆)1。驾驶室10包括:驾驶室主体12;以及车顶板11,其被配置在驾驶室主体12的上方而使驾驶室10的车厢2向上方扩大。
如图1~图3所示,车顶板11具有:车顶主体17,由板体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箱体状并从上方覆盖车厢2;加强件(省略图示),其被固定在车顶主体17的内表面(车厢2侧的面)上以加强车顶主体17;以及框状的被支承构件13,其被固定在车顶主体17的下端的开口缘部17a上,车顶板11被配置在驾驶室10的上部并使车厢2向上方扩大。车顶主体17具有车顶前板部18、车顶后板部(省略图示)、左右1对的车顶侧板部19L、19R、以及车顶上板部20。框状的被支承构件13由在直线上延伸的前后左右的4个被支承构件13a(在图2及图3中仅图示了左侧的被支承构件13a)构成,由前后左右的4个被支承构件13a形成为框状。前后的被支承构件13a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被固定在车顶前板部18、及车顶后板部的各自的下端缘部(开口缘部17a)上,左右的被支承构件13a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被固定在左右1对的车顶侧板部19L、19R的各自的下端缘部(开口缘部17a)上。
驾驶室主体12是从高顶型的车辆的驾驶室10去除了车顶板11后的物体,具有地板面板(省略图示)、前板(竖立板)14、后板(竖立板)15、以及左右1对的侧面板(竖立板)16L、16R。地板面板与上下方向交叉并划分出车厢2的下方。前板14在与驾驶室10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前后方向)的一侧(前侧)的端部沿着预定方向(车宽方向)竖起并划分出车厢2的前侧。后板15在与驾驶室10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前后方向)的一侧(后侧)的端部沿着预定方向(车宽方向)竖起并划分出车厢2的后侧。左侧的侧面板16L在与驾驶室10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车宽方向)的一侧(左侧)的端部沿着预定方向(前后方向)竖起并划分出车厢2的左侧。右侧的侧面板16R在与驾驶室10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的端部沿着预定方向(前后方向)竖起并划分出车厢2的右侧。左右的侧面板16L、16R具有将车厢2向车宽方向开放的车门开口3,在左右的侧面板16L、16R上固定有将车门开口3可开闭地封闭的左右1对车门4。地板面板、前板14、后板15、及左右的侧面板16L、16R分别由驾驶室10的外部侧的外板或车厢2侧的内板或加强件等构成,以相互被接合起来的状态形成向上方开口的驾驶室主体12。在前板14、后板15、及左右的侧面板16L、16R的上端缘部上固定车顶板11的下端的框状的被支承构件13。另外,因为车顶板11的前后左右的被支承构件13a在前板14、后板15、及左右的侧面板16L、16R的各自的上端面部几乎被同样地支承,所以,以下说明左侧的被支承构件13a和左侧的侧面板16L,并省略其它说明。
如图2~图4所示,左侧的侧面板16L具有:驾驶室10的外部侧的外板22;将外板22延长的扩展板23;车厢2侧的内板24;以及外板22与内板24之间的加强件25,左侧的侧面板16L在驾驶室10的车宽方向的左侧的端部沿着前后方向竖起。外板22、扩展板23、内板24、及加强件25分别被以对平板状的板体通过冲压加工等弯折成期望的形状的方式成形。扩展板23、内板24、及加强件25被配置在侧面板16L的上端缘部并跨侧面板16L的前后的大致整个区域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与外板22的上端部22a之间形成封闭截面状的车顶侧轨道21。车顶侧轨道21是侧面板16L的上端缘部,跨侧面板16L的前后的大致整个区域地沿前后方向延伸,从下方支承车顶板11的左侧的被支承构件13a(以下,简称为被支承构件13a)。
外板22具有:外侧外板部26,其在驾驶室10的左侧的外端部与车宽方向交叉并向驾驶室10的外部露出;以及外侧上板部27,其从外侧外板部26的上端缘弯折并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外侧外板部26被配置在比车顶主体17的左侧的车顶侧板部19L略微靠车宽方向的左侧(驾驶室10的外部侧)的位置。外侧上板部27以与上下方向交叉的状态以前后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方式呈长条状延伸。
扩展板23被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并被固定在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上,沿前后方向延伸。扩展板23具有:延长上板部28,其将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向车宽方向内侧延长;以及凸缘部29,其从延长上板部28的车宽方向内端缘弯折并向上方竖起。延长上板部28以与上下方向交叉且前后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方式呈长条状延伸,在其上表面30中的延长上板部28的车宽方向外端缘部的上表面30a与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部的下表面31抵接的状态下,通过点焊等而被接合在外侧上板部27上。即,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被以从上方重叠在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的车宽方向外端缘部的上表面30a上的状态接合(固定)在延长上板部28上。在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和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被接合的状态下,外侧上板部27和延长上板部28构成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竖立板的上端面部)21a,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32在与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之间形成沿着前后方向的线状的交界33。延长上板部28具有以向下方弯曲而凹陷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侧槽部34。延长上板部28的下侧槽部34被配置在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中的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3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附近。即,延长上板部28的下侧槽部34被配置在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中的不与外侧上板部27重叠的区域的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32的附近。延长上板部28被形成为:比下侧槽部34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上表面30b与比延长上板部28的车宽方向外端缘部的上表面30a相比,配置在高出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板厚的量的上方。延长上板部28的比下侧槽部34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上表面30b被配置在与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内板24是对外板22的上端部22a进行加强的板体,被配置在外板22的上端部22a的车宽方向内侧,以与车宽方向交叉且前后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方式呈长条状延伸,被接合在扩展板23、外板22、及后述的加强件25上。在内板24的上端缘部24a与扩展板23的凸缘部29之间夹着加强件25,在内板24的上端缘部24a、加强件25、以及扩展板23的凸缘部29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内板24的上端缘部24a被接合在扩展板23的凸缘部29及加强件25上。在内板24的下端缘部24b与外板22之间夹着加强件25,在内板24的下端缘部24b、加强件25、以及外板22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内板24的下端缘部24b被接合在外板22及加强件25上。内板24在与外板22的上端部22a之间形成闭合截面。
加强件25是被配置在外板22的上端部22a与内板24之间并加强车顶侧轨道21的板体,以与车宽方向交叉且前后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方式呈长条状延伸,被接合在扩展板23、外板22、及内板24上。加强件25的上端缘部25a被配置在扩展板23的凸缘部29与内板24的上端缘部24a之间,在扩展板23的凸缘部29、加强件25的上端缘部25a、以及内板24的上端缘部24a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被接合在扩展板23的凸缘部29及内板24的上端缘部24a上。加强件25的下端缘部25b被配置在外板22与内板24的下端缘部24b之间,在外板22、加强件25的下端缘部25b、以及内板24的下端缘部24b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被接合在外板22及内板24的下端缘部24b上。
如图2~图4所示,在车顶板11的车顶主体17的左侧的车顶侧板部19L的下端缘部(车顶主体17的一侧的端缘部:开口缘部17a)上固定有被支承构件13a。被支承构件13a在从车顶侧板部19L的下端缘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状态下以前后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方式呈长条状延伸。在被支承构件13a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上设置有从被支承构件13a的上表面39向上方突出的车顶主体固定部40,跨被支承构件13a的前后地延伸。车顶主体固定部40包括:相互在车宽方向上略微分离地配置的2个车顶支承突出部40a、40b;以及2个突出部40a、40b间的车顶支承槽部40c。2个车顶支承突出部40a、40b中的一个车顶支承突出部40a被配置在被支承构件13a的车宽方向外端缘部,另一个车顶支承突出部40b被配置在从一个车顶支承突出部40a向车宽方向内侧略微(槽部40c的宽度量)分离的位置。在车顶侧板部19L的下端缘部被插入在车顶主体固定部40的车顶支承槽部40c中的状态下,车顶主体固定部40和车顶侧板部19L相互被粘接剂固定。即,被支承构件13a被与左侧的车顶侧板部19L的下端缘部设置成一体。在被支承构件13a的车宽方向内端缘部,肋41从被支承构件13a的上表面39向上方突出并跨被支承构件13a的前后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在图2~图4中,图示了将用于对被支承构件13a的车顶主体固定部40和车顶主体17的车顶侧板部19L进行固定的粘接剂省略的状态。
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在从上方重叠在车顶侧轨道21的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及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这两者上的状态下被粘接剂70固定在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上。即,被支承构件13a被配置在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与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32之间的交界33的上方,并被粘接剂70固定在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上。被支承构件13a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7被配置在比左侧的车顶侧板部19L靠车宽方向外侧且比外板22的外侧外板部26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被支承构件13a的车宽方向内侧面38在与扩展板23的凸缘部29之间设置有间隙的状态下被配置在比凸缘部29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在被支承构件13a的下表面42侧,设置有上侧槽部43、内侧抵接部44、外侧抵接部(抵接部)45、以及缺口部46。
被支承构件13a的上侧槽部43是以从被支承构件13a的下表面42向上方凹陷的状态跨被支承构件13a的前后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从上方与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的下侧槽部34对置,在与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及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之间划分出空间47。上侧槽部4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面48被配置在比延长上板部28的下侧槽部34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上侧槽部4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壁面49被配置在比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32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被支承构件13a的内侧抵接部44具有与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中的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抵接的下表面50,在上侧槽部43的车宽方向内侧跨被支承构件13a的前后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内侧抵接部44的下表面50是被支承构件13a的下表面42中的一部分区域,从上侧槽部4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面48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连续。
被支承构件13a的外侧抵接部45具有与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中的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抵接的下表面51,被配置在车顶主体固定部4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车顶支承突出部40b的下方,在上侧槽部43的车宽方向外侧跨被支承构件13a的前后地沿前后方向(预定方向)延伸。外侧抵接部45的下表面51是被支承构件13a的下表面42中的一部分区域,从上侧槽部4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壁面49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连续。
被支承构件13a的缺口部46被形成为将被支承构件13a的车宽方向外端的下方的角部切口而成的缺口状,跨被支承构件13a的前后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缺口部46具有:壁面52,其从被支承构件13a的外侧抵接部45的下表面51的车宽方向外端缘向上方延伸;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其从壁面52的上端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以及下突出部(突出部)54,其在被支承构件13a的车宽方向外端缘部向下方突出。缺口部46在与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之间划分出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空间55。缺口部46的壁面52被配置在比车顶侧板部19L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划分出空间55的车宽方向内侧。
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被配置在比外侧抵接部45靠车宽方向外侧(驾驶室10的外部侧)的位置,在从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向上方分离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与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对置。在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上粘接有后述的密封垫58。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被配置在车顶主体固定部40的车顶支承槽部40c的下方。即,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被配置在车顶侧板部19L的下端缘部的下方。
下突出部54被配置在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的车宽方向外侧(驾驶室10的外部侧),在被支承构件13a的车宽方向外端缘部以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向下方突出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下突出部54的车宽方向外侧面被配置在与车顶主体固定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车顶支承突出部40a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同一平面上,形成被支承构件13a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7。下突出部54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1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2(从外侧抵接部45到下突出部54的长度L2)短。下突出部54的下表面56被配置在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靠下方、且比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靠上方的位置并与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对置。即,在下突出部54的下表面56与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之间设置有将缺口部46的下方的空间55和驾驶室10的外部连通的间隙。
密封垫58是具有弹性的橡胶制的密封垫58,具有上板部59和中空部60,被粘接在被支承构件13a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上,跨被支承构件13a的前后地沿前后方向延伸。上板部59和中空部60被一体成形。上板部59的车宽方向的长度被形成得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2略微短。中空部60被形成为筒状,以从上板部59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下表面侧向下方突出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密封垫58的上表面58a(上板部59的上表面)被粘接在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上,密封垫58的下表面58b(中空部60的下表面)在将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粘接的状态下与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抵接。在将密封垫58粘接在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上的状态下,中空部60被配置在与被支承构件13a的下突出部54相邻的位置。密封垫58在未承担负荷的无负荷状态下,密封垫58的上表面58a与下表面58b之间的距离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与外侧抵接部45的下表面51之间的距离更长。在将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侧轨道21粘接的状态下,密封垫58被夹在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与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之间并弹性变形。另外,在车顶板11的前后的被支承构件(省略图示)及右侧的被支承构件13a各自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上也粘接有密封垫58,在前板14、后板15、及右侧的侧面板16R的上端面部、与车顶板11的前后的被支承构件及右侧的被支承构件13a之间也夹着密封垫58。
在将车顶板11固定到车顶侧轨道21上时,将粘接剂70以沿着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与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32之间的交界33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涂布到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的下侧槽部34上。此时,以粘接剂70从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b(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向上方的突出高度比被支承构件13a的上侧槽部43的深度更高的方式涂布粘接剂70。接着,以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的内侧抵接部44的下表面50与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抵接、被支承构件13a的外侧抵接部45的下表面51与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抵接、且被支承构件13a的上侧槽部43从上方与延长上板部28的下侧槽部34对置的方式,将车顶板11载置到车顶侧轨道21上。粘接剂70由被支承构件13a的上侧槽部43的底面(上表面)向下方按压,在空间47内沿车宽方向扩展。由此,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侧轨道21被粘接剂70粘接。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侧轨道21被粘接剂70粘接的粘接区域71中的车顶侧轨道21侧的粘接区域71a以包含延长上板部28的下侧槽部34、且包含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与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32之间的交界33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密封垫58在被支承构件13a的缺口部46与外侧上板部27之间的空间55中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的下方的区域中弹性变形,在与下突出部54相邻的位置将该区域堵塞。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卡车1的上部构造中,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的下突出部54被配置在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以比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向下方突出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即,因为比下突出部54靠车宽方向内侧(内部侧)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被配置在比下突出部54靠上方的位置,所以即使雨天时或洗车时等的水沿着车顶板11的车顶主体17的车顶侧板部19L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外表面)向下方的被支承构件13a侧流动并到达被支承构件13a的下突出部54的下表面56,水也难以到达比下突出部54靠上方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侧。因此,能够防止粘接有密封垫58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的沾水,能够防止沾水所导致的密封垫58的剥离。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密封垫58从车顶板11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剥离。
此外,密封垫58被粘接在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上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在车顶板11和车顶侧轨道21被固定的状态下被夹在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与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之间。因此,即使雨天时或洗车时等的水沿着车顶板11的车顶侧板部19L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流动到下方的被支承构件13a侧,也能够利用密封垫58来防止水从下突出部54的下表面56与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之间的间隙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被支承构件13a的外侧抵接部45侧浸入。
此外,在车顶板11和车顶侧轨道21被固定的状态下,因为密封垫58被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与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夹着,所以能够利用密封垫58来防止空气向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与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之间的空间55浸入。因此,能够利用密封垫58来防止因空气向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与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之间的空间55浸入而导致的鸣响。
此外,因为被支承构件13a的外侧抵接部45在比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侧轨道21的粘接区域71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与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抵接,所以能够利用该抵接来防止水从车宽方向外侧向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侧轨道21的粘接区域71浸入。因此,能够防止雨水等从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和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接合部分(板体的固定部分)向车顶侧轨道21的内部浸入。
此外,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侧轨道21被粘接剂70粘接,该粘接区域71中的车顶侧轨道21侧的粘接区域71a在包含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与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32之间的交界33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因为粘接剂70作为将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与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32之间的间隙堵塞的密封材料而发挥功能,所以即使假设水浸入到比被支承构件13a的外侧抵接部45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也能够防止雨水等从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和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接合部分向车顶侧轨道21的内部浸入。
此外,因为仅通过将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侧轨道21粘接就能够将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与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之间的间隙堵塞,所以能够抑制车辆制造时的作业工时数增加。
此外,因为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在延长上板部28的上表面30中的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3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附近具有下侧槽部34,所以能够使下侧槽部34作为粘接剂70的接收器来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利用下侧槽部34将粘接剂70保持在适当的位置。
此外,在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侧轨道21的粘接区域71a中包含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的下侧槽部34,在下侧槽部34的上方配置有被支承构件13a的上侧槽部43,从而划分出空间47。因此,在扩展板23的下侧槽部34中涂布粘接剂70从而将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侧轨道21粘接时,即使粘接剂70的量较多,也因为粘接剂70在下侧槽部34与上侧槽部43之间的空间47内扩展,所以能够防止粘接剂70从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的上表面与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的下表面42之间溢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具有外侧抵接部45、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以及下突出部54的被支承构件13a固定在车顶主体17的左侧的车顶侧板部19L的下端缘部上,从而将外侧抵接部45、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以及下突出部54一体地设置在车顶主体17的左侧的车顶侧板部19L的下端缘部上,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将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主体17的左侧的车顶侧板部19L的下端缘部一体成形,从而将外侧抵接部45、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以及下突出部54一体地设置在车顶主体17的左侧的车顶侧板部19L的下端缘部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和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构成了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竖立板的上端面部)21a,但是,竖立板的上端面部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由1片或3片以上的板体构成的竖立板的上端面部,或者也可以是被设置在竖立板的上端缘部上的板体以外的结构体的上端面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上设置有下侧槽部34,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下侧槽部34。例如,也可以将车顶侧轨道21的上端面部21a形成为平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的外侧抵接部45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上侧槽部43、内侧抵接部44,但是,比外侧抵接部45靠车宽方向内侧的被支承构件13a的形状不限定于此。即,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只要至少具有外侧抵接部45、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以及下突出部54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具有上板部59和中空部60的密封垫58,但是,密封垫58的形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被粘接在被支承构件13a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53上并跨被支承构件13a的前后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密封垫58,则可以应用各种各样的形状的密封垫5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橡胶制的密封垫58,但是,密封垫58的材料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树脂制的密封垫58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部从上方重叠在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的车宽方向外端缘部上,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扩展板23的延长上板部28的车宽方向外端缘部从上方重叠在外板22的外侧上板部27的车宽方向内端缘部上。在此情况下,可以将延长上板部28的车宽方向外端缘在与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之间形成沿着前后方向的线状的交界,车顶板11的被支承构件13a和车顶侧轨道21被粘接剂70粘接的粘接区域71也可以包含上述交界。进一步,也可以在外侧上板部27的上表面35中的延长上板部28的车宽方向外端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附近设置向下方凹陷的下侧槽部。
以上,关于本公开,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即,基于本实施方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做出的其它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等当然全部被包含在本公开的范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公开所涉及的上部构造应用在车顶板11的前后左右的端缘部,但是,不限定于此,能够应用于车顶板11的至少1个端缘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公开所涉及的车辆的上部构造应用于高顶型的卡车1的驾驶室10,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牵引挂车的高顶型的牵引车等的驾驶室、或非高顶的通常的车顶高度的车辆的驾驶室等。或者,也可以应用于载客车等的上部构造。
本申请基于2016年7月6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6-133803),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的车辆的上部构造在能够防止车顶板的下方的密封垫的剥离这一点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卡车(车辆)
2 车厢
10 驾驶室
11 车顶板
13a 车顶板的被支承构件
14 前板(竖立板)
15 后板(竖立板)
16L、16R 左右的侧面板(竖立板)
17 车顶主体
17a 车顶主体的下端缘部的开口缘部(车顶主体的一侧的端缘部)
21 车顶侧轨道
21a 车顶侧轨道的上端面部(竖立板的上端面部)
45 被支承构件的外侧抵接部(抵接部)
53 被支承构件的密封垫粘接下表面
54 被支承构件的下突出部(突出部)
58 密封垫

Claims (2)

1.一种车辆的上部构造,其在与驾驶室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沿着预定方向竖起并划分出车厢的上述一侧的竖立板的上端面部上支承车顶板,
该车辆的上部构造包括上述车顶板和密封垫;
上述车顶板被固定在上述竖立板上,并具有:
车顶主体,其从上方覆盖上述车厢,
抵接部,其被一体地设置在上述车顶主体的上述一侧的端缘部上并从上方与上述竖立板的上述上端面部抵接,且沿着上述预定方向延伸,
密封垫粘接下表面,其被一体地设置在上述车顶主体的上述端缘部上并被配置在比上述抵接部靠上述驾驶室的外部侧的位置,且在从上述竖立板的上述上端面部向上方分离位置沿着上述预定方向延伸,以及
突出部,其被一体地设置在上述车顶主体的上述端缘部上并被配置在比上述密封垫粘接下表面靠上述驾驶室的外部侧的位置,比上述密封垫粘接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且沿着上述预定方向延伸;
上述密封垫被粘接在上述车顶板的上述密封垫粘接下表面上并沿着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在上述车顶板被固定在上述竖立板上的状态下被上述密封垫粘接下表面和上述竖立板的上述上端面部夹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上部构造,其中,
上述预定方向为上述驾驶室的前后方向。
CN201780041862.0A 2016-07-06 2017-07-05 车辆的上部构造 Active CN1094763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3803 2016-07-06
JP2016133803A JP6694591B2 (ja) 2016-07-06 2016-07-06 車両の上部構造
PCT/JP2017/024678 WO2018008690A1 (ja) 2016-07-06 2017-07-05 車両の上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6346A true CN109476346A (zh) 2019-03-15
CN109476346B CN109476346B (zh) 2021-04-23

Family

ID=60912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1862.0A Active CN109476346B (zh) 2016-07-06 2017-07-05 车辆的上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94591B2 (zh)
CN (1) CN109476346B (zh)
WO (1) WO201800869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5092A (zh) * 2016-07-06 2019-03-01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
CN114954668A (zh) * 2021-02-22 2022-08-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构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0072U (zh) * 1988-05-11 1989-11-30
FR2632923A1 (fr) * 1988-06-15 1989-12-22 Peugeot Structure d'assemblage entre pavillon et caiss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equipe de cette structure
JP2004131062A (ja) * 2002-07-29 2004-04-30 L & L Products Inc 取付機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608924A (zh) * 2003-10-17 2005-04-2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高车顶构造
CN101096176A (zh) * 2006-06-27 2008-01-02 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3140411A (zh) * 2010-10-26 2013-06-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树脂车顶安装结构
CN103318274A (zh) * 2013-06-09 2013-09-2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卡驾驶室玻璃钢顶盖固定方式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000Y2 (zh) * 1979-08-15 1988-04-01
JPH0694278B2 (ja) * 1986-05-28 1994-11-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4792180A (en) * 1987-02-02 1988-12-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ehicle body roof construction and molding
JPH0458459U (zh) * 1990-09-28 1992-05-19
JP2002274428A (ja) * 2001-03-15 2002-09-25 Fuji Heavy Ind Ltd 車体接合構造
DE102012003045A1 (de) * 2012-02-16 2013-08-22 Roof Systems Germany Gmbh Verfahren zur Anbringung von Funktionsbauteilen an einem Dachelement eines Fahrzeugs sowie Fahrzeugdachelemen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0072U (zh) * 1988-05-11 1989-11-30
FR2632923A1 (fr) * 1988-06-15 1989-12-22 Peugeot Structure d'assemblage entre pavillon et caiss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equipe de cette structure
JP2004131062A (ja) * 2002-07-29 2004-04-30 L & L Products Inc 取付機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608924A (zh) * 2003-10-17 2005-04-2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高车顶构造
CN101096176A (zh) * 2006-06-27 2008-01-02 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3140411A (zh) * 2010-10-26 2013-06-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树脂车顶安装结构
CN103318274A (zh) * 2013-06-09 2013-09-2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卡驾驶室玻璃钢顶盖固定方式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5092A (zh) * 2016-07-06 2019-03-01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
CN114954668A (zh) * 2021-02-22 2022-08-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02033A (ja) 2018-01-11
CN109476346B (zh) 2021-04-23
JP6694591B2 (ja) 2020-05-20
WO2018008690A1 (ja) 2018-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8327A (zh) 车身侧部构造
ES2322696T3 (es) Modulo de techo de vehiculo.
KR20070051718A (ko) 도어 웨이스트부 구조
CN109476346A (zh) 车辆的上部构造
CN107972739B (zh) 车辆车顶框架构造
ITRM980633A1 (it) Struttura del tetto di un veicolo
US3711147A (en) Drain apparatus for the body of a car
US8870262B2 (en) Motor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passenger car
CN109415092A (zh) 车辆的车顶固定构造
CN112537328B (zh) 一种鼓形车的车体及轨道车辆
CN104010924A (zh) 车身侧部构造
JP6081427B2 (ja) 着脱ルーフ付き車体構造
US2257951A (en) Automobile body
KR20140057699A (ko) 차량의 프런트 필러
JP6100481B2 (ja) 車両用ドア及び車両用ドアの製造方法
JP2016088462A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2018034740A (ja) 車両のルーフ前部構造
JP6055450B2 (ja) 着脱ルーフ付き車体構造
US10065485B2 (en) Sliding roof system of an automotive vehicle and guiding rail profile therefor
JP2600442B2 (ja) ウインドウパネルの周縁部構造
JPH065958Y2 (ja) 車輌用ウィンドウ構造
JPH0520587Y2 (zh)
CN216185494U (zh) 一种新型a柱结构
JP6966390B2 (ja) ピラーの接合構造
JPH04303076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