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1825A - 底罩和冷却管道 - Google Patents
底罩和冷却管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21825A CN109421825A CN201810993114.9A CN201810993114A CN109421825A CN 109421825 A CN109421825 A CN 109421825A CN 201810993114 A CN201810993114 A CN 201810993114A CN 109421825 A CN109421825 A CN 1094218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per wall
- vehicle
- side wall
- rear portion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00—Air cooling
- F01P1/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02—Liquid-coolant filling, overflow, venting, or draining devices
- F01P11/0285—Vent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0—Guiding or ducting cooling-air, to, or from, liquid-to-air heat exchang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底罩和冷却管道。底罩包括板部和冷却管道,板部包括限定入口的内周缘部,冷却管道包括上壁和左右一对侧壁。上壁包括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以预定倾斜角度向上倾斜的上壁前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以比上壁前部的预定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向上倾斜的上壁后部、以及位于上壁前部与上壁后部之间的边界处的第一上壁屈曲部。右侧壁和左侧壁的后端部、内周缘部的后端部和上壁的后端部限定出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底罩和一种冷却管道。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09-76948(JP 09-76948A)描述了一种设置有冷却管道的发动机底罩。在发动机底罩下方流动的空气被引入地板通道,然后与燃料箱接触。由冷却管道引导的空气与燃料箱接触,从而冷却燃料箱。
发明内容
在JP 09-76948 A中,作为待冷却对象的燃料箱(在下文中,称为“冷却对象”)布置在地板通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并由此由发动机底罩的冷却管道引导的空气可以通过地板通道与燃料箱接触。然而,当冷却对象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布置在冷却管道的上方时,可能无法使空气与冷却对象接触。在这方面,前述相关技术仍有改进的余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底罩和一种冷却管道,其被构造成即使当冷却对象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布置在冷却管道的上方时也冷却该冷却对象。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底罩。底罩包括板部和冷却管道。板部覆盖车辆的下表面,并且包括内周缘部。内周缘部限定了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开口的入口。内周缘部包括内周缘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一对端部、内周缘部的前端部和内周缘部的后端部。冷却管道包括上壁和左右一对侧壁。随着上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朝向车辆的后部延伸,上壁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上壁包括上壁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一对端部、上壁的后端部和上壁的前端部。上壁的前端部连接到内周缘部的前端部。上壁包括上壁前部、上壁后部和第一上壁屈曲部。上壁前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以预定倾斜角度向上倾斜。上壁后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以比上壁前部的预定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向上倾斜。第一上壁屈曲部位于上壁前部与上壁后部之间的边界处。右侧壁包括右侧壁的后端部,并且左侧壁包括左侧壁的后端部。右侧壁将内周缘部的右端部连接到上壁的右端部,并且左侧壁将内周缘部的左端部连接到上壁的左端部。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后端部、内周缘部的后端部和上壁的后端部限定出口。在车辆底视图中,入口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朝向车辆的后部增大。在车辆底视图中,上壁可具有与入口的形状基本上相同的形状。
根据第一方面,上壁包括位于上壁前部与上壁后部之间的边界处的第一上壁屈曲部。由此,上壁后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的倾斜角度大于上壁前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的预定倾斜角度。由此,进入入口、被吸引到上壁、沿着上壁流动,然后从出口流出的空气被使得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进一步向上流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底罩中,由上壁后部和水平假想平面形成的角度可以被设定为基本上是由上壁前部和水平假想平面形成的角度的两倍大。
在前述构造中,由上壁后部和水平假想平面形成的角度被设定为基本上是由上壁前部和水平假想平面形成的角度的两倍大。由此,沿着上壁前部流动的空气沿着上壁后部流动而不与上壁分离。由此,更可靠地导致沿着上壁流动然后流出出口的空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流动。结果,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底罩中,左侧壁和右侧壁中的每个可包括侧壁前部、侧壁后部和侧壁屈曲部。在车辆底视图中,侧壁前部可以以预定倾斜角度倾斜。在车辆底视图中,侧壁后部的与侧壁前部相邻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以比侧壁前部的预定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倾斜。侧壁屈曲部可以位于侧壁前部与侧壁后部之间的边界处。侧壁屈曲部可以位于与第一上壁屈曲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基本上相同的位置。
在前述构造中,左侧壁和右侧壁中的每个均包括位于侧壁后部与侧壁前部之间的边界处的侧壁屈曲部。利用这种构造,在车辆底视图中,在每个侧壁中,侧壁后部的与侧壁前部相邻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倾斜的倾斜角度大于侧壁前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倾斜的预定倾斜角度。沿底罩基本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流动的空气容易从底罩分离,特别是在每个侧壁的侧壁屈曲部附近。由于空气从底罩分离,所以产生负压,并由此更大量的空气被吸引到上壁。第一上壁屈曲部和侧壁屈曲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基本相同的位置。由此,通过上壁的第一上壁屈曲部,导致从底罩分离然后被吸引到上壁的空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进一步向上流动。结果,即使当冷却对象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布置在冷却管道的上方时,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冷却该冷却对象。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底罩中,出口可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基本上向后开口。
在前述构造中,出口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基本上向后开口。由此,在车辆行驶时从车辆的前侧流动的空气从入口平稳地流动到出口。结果,能够在抑制空气阻力的同时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底罩中,上壁还可包括上壁最后部和第二上壁屈曲部。上壁最后部可以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以比上壁后部的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向上倾斜。第一上壁屈曲部可以位于上壁前部与上壁后部之间的边界处。第二上壁屈曲部可以位于上壁后部与上壁最后部之间的边界处。
在前述构造中,由于设置了第二上壁屈曲部,所以设置有上壁最后部,该上壁最后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以比上壁后部的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向上倾斜。由此,导致空气沿着上壁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进一步向上流动。结果,即使当冷却对象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布置在冷却管道的上方时,也能够使空气与冷却对象接触,从而冷却该冷却对象。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管道。冷却管道包括:导入口,导入口设置在覆盖车辆下表面的底罩中并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开口;上壁,上壁的前端部与导入口的前端部接触,并且上壁随着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朝向车辆的后部延伸而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左右一对侧壁,左右一对侧壁分别将导入口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和上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接;排出口,排出口由导入口、侧壁和上壁的后端部形成;以及上壁屈曲部,上壁屈曲部设置在上壁中,并且位于以预定倾斜角度倾斜的上壁前部与以比上壁前部的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倾斜的上壁后部之间的边界处。导入口可以形成为如下的形状,在该形状中,在车辆底视图中,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其朝向车辆的后部延伸而增大。在车辆底视图中,上壁可以形成为与导入口的形状基本上相同的形状。
根据该方面,导入口设置在覆盖车辆下表面的底罩中。导入口形成为如下的形状,该形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开口,并且在该形状中在车辆底视图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其朝向车辆的后部延伸而增大。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提供了上壁,在车辆底视图中,其形成为与导入口的形状基本上相同的形状。上壁的前端部与导入口的前端部接触,并且上壁随着其朝向车辆的后部延伸而向车辆上侧倾斜。此外,导入口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和上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分别通过左右一对侧壁彼此连接。据此,穿过底罩的车辆下侧的空气从导入口引入,并且沿着侧壁和上壁从由导入口、侧壁和上壁的后端部形成的排出口流出。
根据该方面,上壁设置有上壁屈曲部,该上壁屈曲部位于上壁前部与上壁后部之间的边界处,并由此,与以预定倾斜角度倾斜的上壁前部相比,上壁后部进一步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因此,能够允许从导入口引入、被吸引到上壁,并且沿着上壁从排出口流出的空气朝向另一车辆上侧流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即使当冷却对象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布置在冷却管道的上方时,也能够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见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附图中的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了设置有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冷却管道的底罩的车辆底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出了从车辆内部的位置在朝向车辆外部的方向上观看的设置有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冷却管道的底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了设置有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冷却管道的底罩的一部分的车辆底视图;
图5是沿图4中的线V-V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了设置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冷却管道的底罩的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从车辆内部的位置在朝向车辆外部的方向上观看的设置有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冷却管道的底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了设置有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冷却管道的底罩的一部分的车辆底视图;并且
图9是沿图8中的线IX-IX截取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由图中箭头FR指示的方向将表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向前方向,由图中箭头OUT指示的方向将表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向外方向,并且由箭头UP指示的方向将表示沿着车辆高度方向的向上方向。
第一实施例
将参考图1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冷却管道10的构造。车辆12的下表面设置有底罩14。底罩14布置成在车辆高度方向上从下方覆盖排气管18(参见图2)。排气管18布置在车辆12的中心通道16中。底罩14具有大致平板形状。如图3所示,底罩14包括板部11和冷却管道10。
如图2所示,底罩14设置有冷却管道10。冷却管道10可以与底罩14一体形成。可替代地,与底罩14分开形成的冷却管道10可以附接到底罩14。冷却管道10布置在与车辆12的中心通道16对应的位置处并且位于排热回收装置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排气管18设置有排热回收装置22。排热回收装置22是待冷却对象的实例(下文中,称为“冷却对象”)。
如图3所示,底罩14包括入口24(参见图2)、上壁26、左右一对侧壁28、以及出口30(参见图2)。板部11包括限定入口24的内周缘部。内周缘部包括内周缘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一对端部34、内周缘部的前端部38、以及内周缘部的后端部48。入口24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开口。如图4所示,在车辆底视图中,入口24具有大致梯形形状,并且入口2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朝向车辆12的后部增大。内周缘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左右一对端部34。左端部和右端部34在与设置在侧壁28中的侧壁屈曲部32(稍后描述)对应的位置处弯曲。
在车辆底视图中,上壁26具有大致梯形形状,并且上壁26的形状与入口24的形状基本上相同。如图5所示,上壁26的前端部36连接到内周缘部的前端部38。此外,随着上壁26朝向车辆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延伸,上壁26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也就是说,上壁26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使得上壁26的后端部的位置在车辆高度方向上高于上壁26的前端部的位置。上壁26包括第一上壁屈曲部40,其中,脊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上壁26包括位于第一上壁屈曲部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上壁前部26A、以及位于第一上壁屈曲部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的上壁后部26B。上壁前部26A的倾斜度和上壁后部26B的倾斜度彼此不同。换句话说,第一上壁屈曲部40位于上壁前部26A与上壁后部26B之间的边界处。
上壁后部26B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的倾斜角度大于上壁前部26A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的预定倾斜角度。更具体地,由上壁后部26B和水平假想平面H形成的角度αB被设定为基本上是由上壁前部26A和水平假想平面H形成的角度αA的两倍大。在本实施例中,角度αA被设定为7°,并且角度αB被设定为15°。此外,冷却管道10的位置被设定为使得排热回收装置22布置于在车辆侧视图(参见图2)中从上壁后部26B朝向车辆12的后部延伸的虚拟延长线上。此外,第一上壁屈曲部40位于上壁2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处。
内周缘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左右一对端部34,并且上壁2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左右一对端部46。右侧壁28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将入口24的右端部34连接到上壁26的右端部46,并且左侧壁28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将入口24的左端部34连接到上壁26的左端部46(参见图3)。如图4所示,右侧壁28和左侧壁28中的每一个包括侧壁屈曲部32。在每个侧壁28中,位于侧壁屈曲部3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的侧壁后部28B所倾斜的倾斜角度与位于侧壁屈曲部3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的侧壁前部28A所倾斜的倾斜角度不同。换句话说,侧壁屈曲部32位于侧壁前部28A与侧壁后部28B之间的边界处。
侧壁后部28B的与侧壁前部28A相邻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倾斜的倾斜角度大于侧壁前部28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倾斜的预定倾斜角度。换句话说,每个侧壁28在侧壁屈曲部32处弯曲,使得当侧壁28朝向车辆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延伸时,侧壁28以更大的倾斜角度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倾斜。每个侧壁28包括设置在与上壁26的第一上壁屈曲部40对应的位置处的侧壁屈曲部32。由此,第一上壁屈曲部40和侧壁屈曲部3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基本上相同的位置。
如图3所示,出口30由内周缘部的后端部48、左侧壁和右侧壁28的后端部50以及上壁26的后端部52限定。在车辆后视图中,出口30具有基本上矩形形状,其纵向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出口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基本向后开口。
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有益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有益效果。
下面将参考图6描述冷却管道10中的气流。当车辆12行驶时,气流W1沿着底罩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后流动。当气流W1穿过内周缘部的每个端部34时,由于底罩14与上壁26之间的高度差,气流W1与底罩14分离。由于气流W1与底罩14分离而在端部34周围产生负压,并由此气流W1和气流W2被引导到冷却管道10中,沿着上壁2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后流动,然后从出口30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入口24设置在底罩14中,底罩14覆盖车辆12的下表面。入口24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开口。在车辆底视图中,入口24具有大致梯形形状,并且入口2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朝向车辆12的后部增大。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在车辆底视图中,上壁26具有大致梯形形状,并且上壁26的形状与内周缘部的形状基本上相同。上壁26的前端部36连接到内周缘部的前端部38。随着上壁26朝向车辆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延伸,上壁26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右侧壁28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将内周缘部的右端部34连接到上壁26的右端部46,并且左侧壁28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将内周缘部的左端部34连接到上壁26的左端部46。利用这种构造,如图2所示,在底罩14下方流动的气流W2流出由设置在底罩14中的内周缘部的后端部48、左侧壁和右侧壁28的后端部50以及上壁26的后端部52限定的出口30(参见图3)。
上壁26包括位于上壁前部26A与上壁后部26B之间的边界处的第一上壁屈曲部40。利用这种构造,上壁后部26B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的倾斜角度大于上壁前部26A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的预定倾斜角度。由此,进入入口24、被吸引到上壁26、沿着上壁26流动,然后流出出口30的空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进一步向上流动。结果,即使当冷却对象布置在冷却管道10附近且在冷却管道10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方的位置时,也能够冷却该冷却对象。
如图5所示,由上壁后部26B和水平假想平面H形成的角度αB被设定为基本上是由上壁前部26A和水平假想平面H形成的角度αA两倍大。如果角度αB被设定为过大的角度,诸如是角度αA三倍大的角度或大于该角度的角度,则角度αA与角度αB之间的较大差异可能导致沿着上壁前部26A流动的空气与上壁26分离,并且空气可能无法沿着上壁后部26B流动。另一方面,如果角度αB被设定为稍大于角度αA的角度(例如,是角度αA两倍大的角度或小于该角度的角度),则可能不会使沿着上壁26流动的空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充分向上流动。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角度αB被设定为基本上是角度αA两倍大。由此,沿着上壁前部26A流动的空气沿着上壁后部26B流动而不与上壁26分离。由此,能更可靠地导致沿着上壁26流动然后流出出口30的空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流动。结果,即使当冷却对象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布置在冷却管道10的上方时,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冷却该冷却对象。
左侧壁和右侧壁28中的每个均包括位于侧壁后部28B与侧壁前部28A之间的边界处的侧壁屈曲部32。利用这种构造,在车辆底视图中,在每个侧壁28中,侧壁后部28B的与侧壁前部28A相邻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倾斜的倾斜角度大于侧壁前部28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倾斜的预定倾斜角度。沿着底罩14基本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流动的空气容易与底罩14分离,特别是在每个侧壁28的侧壁屈曲部32附近。由于空气与底罩14分离,所以产生负压,并由此更大量的空气被吸引到上壁26。第一上壁屈曲部40和侧壁屈曲部3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基本上相同的位置。由此,通过上壁26的第一上壁屈曲部40,导致与底罩14分离然后被吸引到侧壁屈曲部32中的上壁26的空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进一步向上流动。结果,即使当冷却对象布置在冷却管道10附近且在冷却管道10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方的位置时,也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冷却该冷却对象。
出口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基本上向后开口。由此,导致在车辆12行驶时从车辆12的前侧流动的空气从入口24平稳地流动到出口30。结果,能够在抑制空气阻力的同时冷却冷却对象。
上壁26的上壁后部26B不是弯曲的,并且由于第一上壁屈曲部40,所以上壁后部26B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的倾斜角度大于上壁前部26A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的倾斜角度。通常,当空气沿着弯曲壁流动时,空气基本上以径向方式流动。由此,难以使空气密集地流动到目标位置(即,冷却对象)。结果,与冷却对象接触的空气的流量可能较低。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上壁屈曲部40改变气流方向,并由此能够使空气密集地流动到冷却对象。也就是说,能够增大与冷却对象接触的空气的流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空气阻力较低,并且空气的流量高于当上壁26弯曲时的空气的流量。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7、图8和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冷却管道60。应注意,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被分配给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如图7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冷却管道6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本构造类似的基本构造,并且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上壁屈曲部64设置在上壁62中。
如图8所示,在车辆底视图中,上壁62具有大致梯形形状,并且上壁62的形状与入口24的形状基本上相同。如图9所示,上壁62的前端部66连接到内周缘部的前端部38。此外,随着上壁62朝向车辆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延伸,上壁62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也就是说,上壁62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使得上壁62的后端部的位置在车辆高度方向上高于上壁62的前端部的位置。第一上壁屈曲部40设置在上壁6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基本上中心处。上壁62包括位于第一上壁屈曲部40在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上的前方的上壁前部62A、以及位于第一上壁屈曲部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且在第二上壁屈曲部6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即,位于第一上壁屈曲部40与第二上壁屈曲部64之间)的上壁后部62B(下面描述)。上壁前部62A的倾斜度和上壁后部62B的倾斜度彼此不同。此外,第二上壁屈曲部64设置在由上壁后部62B和上壁最后部62C构成的上壁后侧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基本上中心处。上壁后部62B的倾斜度和位于第二上壁屈曲部6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的上壁最后部62C的倾斜度彼此不同。换句话说,第一上壁屈曲部40位于上壁前部62A与上壁后部62B之间的边界处。此外,第二上壁屈曲部64位于上壁后部62B与上壁最后部62C之间的边界处。上壁62的后端部68位于第二上壁屈曲部6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
由上壁后部62B和水平假想平面H形成的角度αB被设定为基本上是由上壁前部62A和水平假想平面H形成的角度αA两倍大。由上壁最后部62C和水平假想平面H形成的角度αC被设定为基本上是由上壁前部62A和水平假想平面H形成的角度αA三倍大。在本实施例中,角度αA被设定为7°,角度αB被设定为14°,并且角度αC被设定为21°。此外,冷却管道10的位置被设定为使得,在车辆侧视图中,图2所示的排热回收装置22可以布置在从上壁最后部62C朝向车辆12的后部延伸的虚拟延长线上。
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有益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和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第二实施例中的冷却管道6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冷却管道10的构造相同的构造,除了第二上壁屈曲部64设置在冷却管道60的上壁62中。由此,第二实施例中的构造产生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由于设置了第二上壁屈曲部64,所以设置有上壁最后部62C,该上壁最后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的倾斜角度大于上壁后部62B的倾斜角度。由此,导致空气沿着上壁62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进一步向上流动。结果,即使当冷却对象布置在冷却管道10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方时,也能够使空气与冷却对象接触,从而冷却该冷却对象。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第一上壁屈曲部40设置在每个上壁26、6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基本上中心处。然而,第一上壁屈曲部40的位置不限于此,并且第一上壁屈曲部40可以设置在另一位置。然而,优选的是,将第一上壁屈曲部40设置在每个上壁26、6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基本上中心处,使得更可靠地导致沿着每个上壁26、62流动的空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流动而不与每个上壁26、62分离。
出口30朝向车辆12的后部开口。然而,出口30的构造不限于此,并且出口30可以在另一个方向上开口。例如,出口30可以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开口。
角度αA被设定为7°,角度αB被设定为14°或15°,并且角度αC被设定为21°。然而,角度αA、角度αB和角度αC不限于这些值,并且可以被设定为其他值。角度αB被设定为基本上是角度αA两倍大。然而,角度αB不限于该值,并且可以被设定为另一值。
Claims (10)
1.一种底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部,所述板部覆盖车辆的下表面,所述板部包括内周缘部,所述内周缘部限定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开口的入口,并且所述内周缘部包括所述内周缘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一对端部、所述内周缘部的前端部和所述内周缘部的后端部;以及
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包括上壁和左右一对侧壁,
随着所述上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朝向所述车辆的后部延伸,所述上壁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所述上壁包括所述上壁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一对端部、所述上壁的后端部和所述上壁的前端部,所述上壁的前端部被连接到所述内周缘部的前端部,所述上壁包括上壁前部、上壁后部和第一上壁屈曲部,所述上壁前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以预定倾斜角度向上倾斜,所述上壁后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以比所述上壁前部的预定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向上倾斜,并且所述第一上壁屈曲部位于所述上壁前部与所述上壁后部之间的边界处,
右侧壁包括所述右侧壁的后端部,左侧壁包括所述左侧壁的后端部,所述右侧壁将所述内周缘部的右端部连接到所述上壁的右端部,并且所述左侧壁将所述内周缘部的左端部连接到所述上壁的左端部,
其中,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的后端部、所述内周缘部的后端部以及所述上壁的后端部限定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罩,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上壁后部和水平假想平面形成的角度被设定为基本上是由所述上壁前部和所述水平假想平面形成的角度的两倍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中的每个侧壁均包括侧壁前部、侧壁后部和侧壁屈曲部;
在车辆底视图中,所述侧壁前部以预定倾斜角度倾斜;
在车辆底视图中,所述侧壁后部的至少一部分以比所述侧壁前部的预定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倾斜,所述一部分与所述侧壁前部相邻;
所述侧壁屈曲部位于所述侧壁前部与所述侧壁后部之间的边界处;并且
所述侧壁屈曲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第一上壁屈曲部的位置基本上相同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底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口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基本上向后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罩,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底视图中,所述入口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朝向所述车辆的后部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罩,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底视图中,所述上壁具有与所述入口的形状基本上相同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壁还包括上壁最后部和第二上壁屈曲部;
所述上壁最后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以比所述上壁后部的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向上倾斜;
所述第一上壁屈曲部位于所述上壁前部与所述上壁后部之间的边界处;并且
所述第二上壁屈曲部位于所述上壁后部与所述上壁最后部之间的边界处。
8.一种冷却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入口,所述导入口被设置在覆盖车辆下表面的底罩中,所述导入口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开口;
上壁,所述上壁随着所述上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朝向所述车辆的后部延伸而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所述上壁的前端部与所述导入口的前端部接触,所述上壁包括上壁前部、上壁后部和上壁屈曲部,所述上壁前部是以预定倾斜角度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的部分,所述上壁后部是以比所述上壁前部的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向上倾斜的部分,并且所述上壁屈曲部是位于所述上壁前部与所述上壁后部之间的边界处的部分;
左右一对侧壁,所述左右一对侧壁分别将所述导入口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和所述上壁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接;以及
排出口,所述排出口由所述导入口的后端部、所述侧壁的后端部和所述上壁的后端部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管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口被形成为如下的形状,在该形状中,在车辆底视图中,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所述导入口朝向所述车辆的后部延伸而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管道,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底视图中,所述上壁被形成为与所述导入口的形状基本上相同的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68716 | 2017-09-01 | ||
JP2017168716A JP6885267B2 (ja) | 2017-09-01 | 2017-09-01 | 冷却ダク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21825A true CN109421825A (zh) | 2019-03-05 |
CN109421825B CN109421825B (zh) | 2020-11-24 |
Family
ID=65364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99311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421825B (zh) | 2017-09-01 | 2018-08-29 | 底罩和冷却管道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78003B2 (zh) |
JP (1) | JP6885267B2 (zh) |
CN (1) | CN109421825B (zh) |
DE (1) | DE10201811975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0032742A (ja) * | 2018-08-27 | 2020-03-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ダクト構造 |
JP7124559B2 (ja) | 2018-08-27 | 2022-08-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ダクト構造 |
JP7139961B2 (ja) * | 2019-01-11 | 2022-09-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カバー部材 |
JP7452400B2 (ja) * | 2020-12-11 | 2024-03-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カバー構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78115A (ja) * | 1997-12-10 | 1999-07-02 | Nissan Motor Co Ltd |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冷却構造および冷却方法 |
JP3503243B2 (ja) * | 1995-03-07 | 2004-03-02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CN102905923A (zh) * | 2010-05-21 | 2013-01-3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冷却风导入构造 |
CN202879613U (zh) * | 2012-11-01 | 2013-04-17 | 东风汽车公司 |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后地板总成结构 |
CN103998271A (zh) * | 2011-12-16 | 2014-08-2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24357A (en) * | 1971-12-08 | 1973-04-03 | Ford Motor Co | Integrated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
JP2803473B2 (ja) * | 1992-07-07 | 1998-09-2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アンダーフロア構造 |
JP2833472B2 (ja) * | 1994-05-17 | 1998-12-0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アンダフロア構造 |
JPH0976948A (ja) | 1995-09-14 | 1997-03-25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アンダカバー |
JP2000087746A (ja) | 1998-09-14 | 2000-03-28 | Kojima Press Co Ltd | 冷却装置 |
JP2003276648A (ja) | 2002-03-26 | 2003-10-02 | Mazda Motor Corp | エンジンルームの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
JP4207790B2 (ja) * | 2004-02-02 | 2009-01-1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5019166B2 (ja) * | 2007-04-09 | 2012-09-05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の排気装置 |
WO2011126084A1 (ja) * | 2010-04-08 | 2011-10-1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床下構造 |
FR3004156B1 (fr) * | 2013-04-05 | 2015-05-15 | Faurecia Bloc Avant | Plancher composit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tel plancher |
US9193393B2 (en) * | 2013-07-22 | 2015-11-2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Full height tunnel section with enclosed exhaust |
WO2016035430A1 (ja) * | 2014-09-04 | 2016-03-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JP6365500B2 (ja) * | 2015-10-20 | 2018-08-0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床下構造 |
JP6380328B2 (ja) * | 2015-10-20 | 2018-08-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床下構造 |
US10081398B2 (en) * | 2016-12-13 | 2018-09-2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irflow management system for a vehicle |
JP6624098B2 (ja) * | 2017-02-02 | 2019-12-2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JP6631565B2 (ja) * | 2017-03-08 | 2020-01-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ダクト構造 |
-
2017
- 2017-09-01 JP JP2017168716A patent/JP6885267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8-09 US US16/059,981 patent/US1057800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08-14 DE DE102018119750.0A patent/DE102018119750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08-29 CN CN201810993114.9A patent/CN10942182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03243B2 (ja) * | 1995-03-07 | 2004-03-02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H11178115A (ja) * | 1997-12-10 | 1999-07-02 | Nissan Motor Co Ltd |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冷却構造および冷却方法 |
CN102905923A (zh) * | 2010-05-21 | 2013-01-3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冷却风导入构造 |
CN103998271A (zh) * | 2011-12-16 | 2014-08-2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CN202879613U (zh) * | 2012-11-01 | 2013-04-17 | 东风汽车公司 |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后地板总成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21825B (zh) | 2020-11-24 |
US10578003B2 (en) | 2020-03-03 |
US20190072023A1 (en) | 2019-03-07 |
DE102018119750A1 (de) | 2019-03-07 |
JP2019043363A (ja) | 2019-03-22 |
JP6885267B2 (ja) | 2021-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21825A (zh) | 底罩和冷却管道 | |
JP5647361B2 (ja) | オーバーバルクヘッド吸気システム | |
CN106715251B (zh) | 具有通道状空气引导装置的前裙板的机动车 | |
CN105102313B (zh) | 车轮罩后部结构 | |
CN104619575B (zh) | 车辆下部结构 | |
US20130146378A1 (en) | Intake system of vehicle engine installed in engine compartment | |
US10035405B2 (en) | Louvered rain-hat for the fresh air inlet of a vehicle | |
JP2014069611A (ja)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部構造 | |
CN109955914A (zh) | 挡泥板衬里结构 | |
CN107878182A (zh) | 具有进气口的机动车辆底板装饰板 | |
JP7437398B2 (ja) | 冷却が改良された自動二輪車前車部及び関連する自動二輪車 | |
CN106476899A (zh) | 前围结构 | |
CN109131590A (zh) | 车辆底部结构 | |
JP2689608B2 (ja) | ミッドシップ車 | |
SE538862C2 (sv) | Metod och kommersiellt fordon innefattande omdirigeringsmedel för luftflöde | |
JP2017071289A (ja) | 車体側部構造 | |
JP2018065408A (ja) | 排気管構造 | |
JP6378996B2 (ja) | 車両構造 | |
JP2017071288A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CN107878355A (zh) | 具有进气口的机动车辆底板装饰板 | |
CN107856619B (zh) | 车辆用车身底罩结构 | |
JP5119799B2 (ja) | 車両構造 | |
CN108928398A (zh) | 车辆后部结构 | |
US11420576B2 (en) |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 |
JP5419946B2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