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6422A - 膜及叠层体 - Google Patents

膜及叠层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6422A
CN109416422A CN201780042145.XA CN201780042145A CN109416422A CN 109416422 A CN109416422 A CN 109416422A CN 201780042145 A CN201780042145 A CN 201780042145A CN 109416422 A CN109416422 A CN 1094164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ness
layers
layer
film
hierarchical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214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6422B (zh
Inventor
有家隆文
增田嘉丈
青山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416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6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4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1Interference filters designed for the infrared light
    • G02B5/282Interference filters designed for the infrared light reflecting for infrared and transparent for visible light, e.g. heat reflectors, laser prot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6Reflecting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816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 G02B5/0825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 G02B5/0841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5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5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 G02B5/287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ayer of organic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对于可见光线透射率高,具有高反射率而言,迄今为止的层设计的反射的限度为波长1200nm为止。另一方面,如果使用711结构,则能够使波长1200nm以上的波长反射,同时可以将可见光线透射率维持在高的状态,但是为了获得高反射率,需要层数多,结果膜厚度变大,因此对曲率高的玻璃的贴合变差。需要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膜,在从至少一面入射了光时,在波长1200~1800nm的范围内具有至少1个在连续100nm以上的范围反射率成为30%以上的反射带,并且波长430~600nm的范围内的平均透射率为70%以上,膜的主取向轴方向和与上述主取向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轴刚性的平均值为45N/m以下。

Description

膜及叠层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膜以及叠层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为环境保护而二氧化碳排出受到限制,将可以抑制由夏季的外部、特别是太阳光产生的热的流入的隔热玻璃用于汽车、电车等交通工具、建筑物的窗玻璃的情况受到关注。
作为这样的隔热玻璃的一例,有使玻璃中、夹层玻璃所使用的中间膜中含有热射线吸收剂,利用热射线吸收剂阻断热射线的例子(例如专利文献1);通过溅射等将金属膜形成在玻璃表面上使热射线反射而阻断的例子(例如专利文献2);将由折射率不同的聚合物交替叠层而得的聚合物多层叠层膜插入到玻璃和中间膜中使热射线反射而阻断的例子(例如专利文献3)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78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90191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3103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05/095097号
专利文献5:美国专利第536065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使用热射线吸收剂的方法中,由于将从外部入射的太阳光转换成热能,因此具有该热向室内辐射而隔热效率降低的问题。此外,也有时由于吸收热射线而玻璃温度上升,因为与外部空气温度的差而玻璃主体破损。此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通过溅射等将金属膜形成在玻璃表面上的方法,不仅屏蔽热射线也屏蔽电磁波,因此也有时在汽车、建筑物内部不能使用通信设备等。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聚合物多层叠层膜由于可以通过控制其层厚度来选择反射的波长,因此可以选择性地反射近红外区域的光,可以在维持可见光线透射率的同时提高隔热性能。此外,由于不含金属等阻断电波的物质,因此保持了优异的电波透过性。在聚合物多层叠层膜中,作为选择性地反射光的层结构,已知例如专利文献4所记载那样的满足下述式(1)的层结构。
λ/m=2(nAdA+nBdB) (1)
在该情况下,除了作为目标的反射波长(主反射波长λ)以外,在λ/m(m为自然数)的波长下也发生m次的干涉反射。因此,例如,在以在1200nm以上的波长带存在主反射波长(1次)的方式控制了层厚度的情况下,3次干涉反射在400nm以上的可见光区域也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在重视透明性的、车的前窗玻璃等那样的用途中使用的课题。
作为抑制这样的高次反射的方法,如专利文献5所记载地那样,已知使层厚度的比率为1:7:1的层结构(被称为711结构的层结构)。然而,本发明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由该711结构形成的多层叠层膜与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层结构相比反射率低,因此在要获得所希望的反射率的情况下,层数增加,因此存在装置成本变高这样的课题。此外,如果层数增加,则膜厚度也变厚。如果膜变厚则膜的刚性变强,因此在粘贴于曲率高的玻璃的情况下,膜不易追随于玻璃,因此不能粘贴。此外即使可以粘贴,也存在因为风、振动的影响而立即剥落的课题。特别是,近年来根据设计,曲率高的玻璃增加,该课题明确化。
即,专利文献4所记载那样的层设计中,如果要提高可见光线带的透射率,同时使近红外区域的反射率提高,则能够提高反射率的限度是直到波长1200nm为止。另一方面,专利文献5所记载那样的711结构中,虽然在使波长1200nm以上的反射带反射的同时可以提高可见光线带的透射率,但是为了获得高反射率,需要层数多,结果膜厚度变大,因此不能粘贴于曲率高的玻璃成为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膜,在从至少一面入射了光时,在波长1200~1800nm的范围内具有至少1个在连续100nm以上的范围反射率成为30%以上的反射带,并且波长430~600nm的范围内的平均透射率为70%以上,膜的主取向轴方向和与该主取向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轴刚性的平均值为10N/m以上45N/m以下。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使迄今为止的反射带扩大,同时维持高反射率,进一步具有高可见光线透射率的膜,由于轴刚性小因此也可以容易地贴合于曲率高的玻璃。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叠层单元1的概念图。
图2表示叠层单元2的概念图。
图3表示在将狭缝板1与狭缝板2组合时产生的层结构的一例。
图4表示叠层装置1中的狭缝板1与狭缝板2的关系。
图5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1~2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1~51层的放大图。
图6中(a)表示比较例2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631~681层的放大图。
图7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3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131~181层的放大图。
图8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5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431~481层的放大图。
图9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6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481~531层的放大图。
图10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7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481~531层的放大图。
图11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11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61~111层的放大图。
图12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26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131~181层的放大图。
图13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27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131~181层的放大图。
图14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28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131~181层的放大图。
图15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29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131~181层的放大图。
图16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30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131~181层的放大图。
图17中(a)表示使用了叠层装置31时的膜的全部层厚度分布,(b)表示201~251层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解释为包含以下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在可以达到发明的目的并且不超出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有各种变更。
本发明的膜需要在从至少一面入射了光时,在波长1200~1800nm的范围内具有至少1个在连续100nm以上的范围反射率成为30%以上的反射带,并且波长430~600nm的范围内的平均透射率为70%以上。波长1200~1800nm下的反射率更优选为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这里所谓具有至少1个成为30%以上的反射带,表示具有连续100nm以上反射率成为30%以上的反射带。反射率成为30%以上的带更优选为20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0nm以上。通过反射波长1200~1800nm范围的波长,可以截断全部太阳光能量内的12%。另一方面,在利用光的干涉使1200~1800nm的范围反射的情况下,在该波长的2分之1、或3分之1附近发生高次反射,可见光线透射率降低。为了提高可见光线透射率,需要使波长430~6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为了提高波长430~600nm下的平均透射率,需要成为抑制高次反射的层设计。
此外,需要膜的主取向轴方向和与上述主取向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轴刚性的平均值为10N/m以上45N/m以下。所谓主取向轴,是在膜面内测定了折射率时,折射率最高的方向。此外所谓轴刚性,可以由杨氏模量与膜截面积之积表示。如果轴刚性大,则对曲率大的玻璃的追随性变差,因此例如对前窗玻璃那样的曲率大的玻璃的贴合性变差,因此不优选。轴刚性的平均值最大为45N/m以下,更优选为4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N/m以下。另一方面,如果轴刚性过小,则膜本身变脆,操作性降低。因此,轴刚性优选为10N/m以上,更优选为15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N/m以上。
此外,也优选在从至少一面入射了光时,波长400~800nm的范围内的平均透射率为80%以上。通过为这样的范围,成为透明性高的膜,因此即使设置包含热射线吸收剂的层,也易于维持高透明性,因此可以与更多种类的热射线吸收剂组合,并可以使其厚度厚,因此可以具有高隔热性能。
本发明的膜优选使波长900~140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反射率为70%以上。例如,通过反射与可见光区域相比稍大的波长900~1200nm(全太阳光之中,波长900~1200nm所占的强度的比例为约18%)的光,可以制成透明而且具有高热射线截断性能的膜。进一步,如果能扩大反射带,在波长900~1400nm反射太阳光,则能够制作截断全部太阳光的强度之中的22%的膜。太阳光主要在可见光区域具备强度分布,具有随着波长变大,该强度分布变小的倾向,但为了在要求高透明性的用途中使用,通过有效地反射与可见光区域相比稍大的波长900~1400nm的光,可以赋予高热射线截断性能,通过扩大反射带,能够使ISO9050中规定的日照热取得率为70%以下。
进一步,也优选波长900~1800nm的平均反射率为70%以上。如果扩大反射带至波长900~1800nm,则截断约29%的太阳光,如果仅就波长900nm以上而言,则可以制作能够截断约99%的膜,进一步可以降低日照热取得率。为了增大平均反射率,可以通过增大光学特性不同的2种以上树脂的面内折射率的差来实现,因此在制成双轴拉伸膜的情况下优选制成由结晶性的聚酯树脂形成的层、与由在拉伸时保持非晶性或通过热处理工序被熔融的低折射率的共聚聚酯形成的层交替叠层而得的多层叠层膜。进一步为了增大平均反射率,可以使用增加层数的方法,但导致膜厚度增加,使膜轴刚性增加、和使操作性恶化,因此需要设定为适当的范围。特别是本发明中,通过使后述的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的比例变化,以膜厚度尽量变薄的方式设计。
本发明的膜优选具有:交替叠层有以热塑性树脂A作为主成分的层(A层)与以热塑性树脂B作为主成分的层(B层)、且满足以下(i)的叠层单元1;以及交替叠层有以热塑性树脂C作为主成分的层(C层)与以热塑性树脂D作为主成分的层(D层)、且满足以下(ii)的叠层单元2。
(i)相邻的A层与B层的厚度之比(A层厚度/B层厚度)为0.7以上1.4以下。
(ii)在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关于剩余的2层,一层的厚度为1.0以上1.4以下,另一层的厚度为5以上9以下。
这里,优选热塑性树脂A与热塑性树脂C为相同树脂,热塑性树脂B与热塑性树脂D为相同树脂,可以仅热塑性树脂A与C相同,也可以仅热塑性树脂B与D相同。需要热塑性树脂A与热塑性树脂B具有光学上不同的性质,热塑性树脂C与热塑性树脂D具有光学上不同的性质。所谓光学上不同的性质,是指在选自在面内任意选择的正交的2个方向和与该面垂直的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中,折射率相差0.01以上。此外,这里所谓的交替叠层,是指由不同树脂形成的层沿厚度方向以有规则的排列而叠层,例如在由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质的2种聚酯树脂即聚酯树脂A、聚酯树脂B构成的情况下,如果将各个层表示为A层、B层,则以A(BA)n(n为自然数)这样的有规则的排列而叠层。通过像这样地光学性质不同的树脂被交替叠层,能够通过各层的折射率的差与层厚度的关系而使特定波长的光反射。此外,进行叠层的层的全部总数越多则可以在越宽的带获得高反射率。本发明的膜的全部层数优选为51层以上,更优选为201层以上。关于上述的干涉反射,层数越增加则可以对越宽的波长带的光实现高反射率,可获得具备高光线截断性能的膜。此外,虽然层数没有上限,但是随着层数增加,与制造装置的大型化相伴随的制造成本增加、膜厚度变厚从而操作性发生恶化,因此现实上分别1000层以内成为实用范围。
这里,上述叠层单元1(参照图1)优选相邻的A层与B层的光学厚度同时满足下述(1)(2)式。
λ/m=2(nAdA+nBdB) (1)
nAdA=nBdB (2)
这里λ为反射波长,nA为A层的面内折射率,dA为A层的厚度,nB为B层的面内折射率,dB为B层的厚度,m为次数,是自然数。通过具有同时满足(1)式与(2)式的层厚度分布,可以消除偶数次的反射。因此,可以在提高波长900nm~120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反射率的同时,降低作为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反射率,可以获得透明并且热射线截断性能高的膜。一般作为将热塑性树脂成型、拉伸后的膜的折射率,为约1.4~1.9,因此通过使相邻的A层与B层的厚度之比(A层的厚度/B层的厚度)为0.7以上1.4以下,可以获得抑制了偶数次的反射的膜。因此,优选使相邻的A层与B层的厚度之比(A层的厚度/B层的厚度)为0.7以上1.4以下。更优选为0.8以上1.2以下。
此外上述叠层单元2优选在将叠层单元2中的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关于剩余的2层,一层的厚度为1.0以上1.4以下,另一层的厚度为5以上9以下的厚度。上述结构以美国专利5360659号说明书所记载的711结构作为基本。该结构是,通过形成相对于某层,用光学性质不同且厚度为约1/7的层夹着的层,从而可以假视为1层,由此不仅可以抑制2次反射,连3次反射都可以抑制(参照图2)。优选在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厚的层优选为5~9倍,更优选为6~8倍,另一个层优选为1.0~1.4倍,更优选为1.0~1.2倍。通过为这样的范围,即使使反射带为1200nm以上,也可以获得在可见光区域(波长400~800nm)消除了2次、3次的反射的膜。作为此时的层厚度,如图2所示,由于将上起第1~3层视为C’层,第4~6层视为D’层,因此反射波长适用改良式(1)(2)而得的、下述式(3)(4)。
λ/m=2(nCdC′+nDdD′) (3)
nCdC′=nDdD′ (4)
在开发本发明的膜时,在想用仅由叠层单元1构成的膜反射波长900nm~1800nm的范围的波长的情况下,在300nm~600nm附近发生3次(m=3)反射,因此有时在作为可见光区域的400nm~600nm的范围发生干涉反射,可见光线透射率降低。另一方面,本发明人以仅由叠层单元2构成的膜进行了研究,结果在想要达成所希望的反射带(例如,波长900~1800nm),并且与叠层单元1同等程度的平均反射率的情况下,在与仅由叠层单元1构成的膜相比同等程度的膜厚度时,有时平均反射率差。推定其原因是叠层单元2通过薄膜而形成假性界面,因此平均反射率未提高。因此可知,在构成仅由叠层单元2构成的膜的情况下,需要更多层,因此不仅装置成本变高,而且膜厚度也变厚,膜轴刚性增加,且操作性变差。因此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通过将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以适当的比率、和条件进行组合,成功地将波长900~1400nm、或波长900~1800nm的反射带以高反射率反射,并且使膜厚度薄。进一步判明,在将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单纯组合的情况下,由于后述的狭缝板、和狭缝受到的树脂压力在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中不同,因此存在易于形成波纹这样的课题、宽度方向的光学特性产生不均。本发明人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通过调整各狭缝板中的叠层单元的厚度比、向狭缝板间插入中间厚膜层,成功地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案。
作为本发明的膜的层结构,叠层单元1优选以使波长1200nm以下的波长反射的方式设计。如上述所示那样,如果叠层单元1要使1200nm以上的波长反射,则在可见光区域发生3次反射。另一方面,虽然叠层单元2可以使900nm以上的波长反射,但在叠层单元1将900~1200nm的光充分反射的情况下,优选以使1200nm以上的光选择性反射的方式设计。在想要即使在1200nm以下也不发生3次反射,而在波长900~1800nm反射的情况下,导致层数的增加。因此,叠层单元2优选以补充叠层单元1的反射带的方式使1200nm以上的带反射。为了成为上述的反射带,根据式(1),优选叠层单元1的1单元区的厚度(相邻的A层与B层之和)为250nm以上400nm以下且具有层厚度分布,叠层单元2的6层的厚度(图2中的dC’与dD’之和)优选为300nm以上600nm以下。通过成为这样的区域,在使折射率为1.5~1.8的物质叠层的情况下可以使波长900~1800nm的波长反射。
此外,本发明的膜的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优选为5μm以上。如果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5μm以上,则能够效率高地反射波长900~1200nm的带。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但变得过厚导致最终的膜厚度增加,此外在所希望的反射带中反射率变为上限100%,因此优选为50μm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膜的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优选为20μm以上。如果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20μm以上,则可以使波长1200nm~1800nm下的平均反射率为50%以上,因此在波长900~1800nm的范围内,平均反射率达到70%以上变得容易。更优选为20μm以上50μm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膜的总厚度优选为100μm以下。如果膜的总厚度超过100μm,则导致操作性的恶化,因此特别是也导致玻璃的施工业者等的操作负担。此外卷装形状也变得巨大,因此运输成本增大。
优选本发明的膜中的叠层单元1、叠层单元2、或该叠层单元1和该叠层单元2这两者的、相邻的6层的层厚度之和沿膜的厚度方向具有连续的层厚度分布。由式(1)、式(3)也可知,如果相邻的层的厚度为一定,则变为仅单一波长的反射。此外,优选连续地具有分布,例如也可以为使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交替那样的层厚度分布,但层厚度分布连续时干涉反射变强,因此导致反射率的提高。因此,优选为沿厚度方向,连续具有某一定倾斜的层厚度分布。所谓连续,在设为A(BA)n的情况下,是n=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
此外优选该叠层单元1、该叠层单元2、或该叠层单元1和该叠层单元2这两者包含相邻的6层的层厚度之和从膜的某一个表面朝向中央部逐渐变薄的区域。本发明人等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可知,通过层厚度分布从至少一个表面起变薄,从而可见光区域中的反射率降低。因此,通过层厚度从至少一面起逐渐减少,从而在将本发明的膜与玻璃等贴合并从外观察时,外观变好。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优选包含从膜的两面朝向中央而逐渐变薄的区域。通过这样,即使在夹层玻璃化那样的、自两面观察的外观重要的场所,光学性能也变好,因此通用性变高。
此外,也优选该叠层单元1、该叠层单元2、或该叠层单元1和该叠层单元2这两者包含相邻的6层的层厚度之和从膜的某一个表面朝向中央部逐渐变薄的区域、和逐渐变厚的区域这两者。通过这样,其波长下的反射率增加,此外即使一方(例如,逐渐变薄的区域)的层厚度变乱,也可以用另一方(例如,逐渐变厚的区域)补足,因此易于获得所希望的反射带、和反射率。如果使变厚的区域与变薄的区域进一步重复,则反射率增加、和反射带的遗漏变少,但如果重复变多,则导致膜厚度的增加,因此将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算在一起,优选逐渐变薄的区域为2次,逐渐变厚的区域为2次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膜优选具有厚度为1μm以上的层。特别优选表层具有1μm以上的层。通过具有层厚度为1μm以上的层,可以抑制沿宽度方向发生叠层厚度不均,能够使宽度方向的光学性能稳定。特别是,在表层为1μm以上的情况下,在与玻璃贴合时,能够抑制与玻璃的界面处的干涉,抑制彩虹斑的发生。因此,本发明的膜优选在表层具有1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μm以上、最优选为3μm以上的层。进一步优选在膜的表层以外(内部)也具有1μm以上的层。特别优选在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之间、或后述的膜的制造阶段中的形成各狭缝板的端的层(相当于表层厚膜层、或中间厚膜层的部分)具有。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由于层厚度结构不同,因此对各狭缝施加的树脂压力不同。因此,特别是易于在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的交界发生层混乱。此外在膜制造阶段中的狭缝板间也受到由剪切引起的树脂发热的影响,因此易于产生叠层不均。因此,膜之间、特别是膜制造阶段中的相当于与狭缝板的交界的层优选为1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μm以上的层。作为中间厚膜层的制作方法的一例,优选如图3所记载那样使膜制造阶段中的从狭缝板1排出的A层与从狭缝板2排出的A层重合而成为一层(图3的、从狭缝板1排出的A(中间厚膜层)与从狭缝板2排出的A(中间厚膜层)重合而形成1层的中间厚膜层)。
本发明的膜在使波长900~1400nm反射的情况下,在将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设为d1,将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设为d2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式(5)。
0.4≤d1/(d1+d2)<1 (5)
上述式表示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μm))相对于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之和(d1+d2(μm))为40%以上且小于100%。叠层单元1即使为少的层数也具有较高反射率,因此优选在尽量宽的范围形成反射带,但在全部层为叠层单元1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想要在波长900~1400nm的范围提高平均反射率的情况下,在波长400~450nm发生高次反射。因此,优选以尽量少的层数使波长900~1200nm的范围反射。另一方面,对于叠层单元2而言,即使使全部单元为叠层单元2也不易发生高次反射,但反射率易于降低。因此,在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中使具有同程度的折射率差的树脂叠层的情况下,为了尽量将反射率保持得高,并且不在可见光区域发生高次反射,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μm))在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之和(d1+d2(μm))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上限优选为小于100%,进一步优选为小于60%。通过为这样的范围,可以效率最高地反射波长900~1400nm的范围的波长,也可以使膜厚度薄。
此外,本发明的膜在使波长900~1800nm反射的情况下,在将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设为d1,将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设为d2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式(6)。
0.01≤d1/(d1+d2)<0.4 (6)
上述式表示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μm))相对于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之和(d1+d2(μm))为1%以上且小于40%。叠层单元1即使为少的层数也具有较高反射率,因此优选在尽量宽的范围形成反射带,但在全部层为叠层单元1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想要在波长900~1800nm的范围提高平均反射率的情况下,在波长400~600nm发生高次反射。因此,优选以尽量少的层数使波长900~1200nm的范围反射。另一方面,对于叠层单元2而言,即使使全部单元为叠层单元2也不易发生高次反射,但反射率易于降低。因此,在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中使具有同程度的折射率差的树脂叠层的情况下,为了尽量将反射率保持得高,并且不在可见光区域发生高次反射,优选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μm))在叠层单元1与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之和(d1+d2(μm))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上限优选为小于40%。通过为这样的范围,可以效率最高地反射波长900~1800nm的范围的波长,也可以使膜厚度薄。
作为能够用于本发明涉及的多层叠层膜的热塑性树脂,可举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4-甲基-1-戊烯)等聚烯烃,
作为环烯烃的、作为降冰片烯类的开环易位聚合、加聚、与其它烯烃类的加成共聚物的脂环族聚烯烃、
聚乳酸、聚琥珀酸丁酯等生物降解性聚合物、尼龙6、尼龙11、尼龙12、尼龙66等聚酰胺、
芳族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偏1,1-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缩醛、聚乙醇酸、聚苯乙烯、苯乙烯共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
聚醚砜、聚醚醚酮、改性聚苯醚、聚苯硫醚、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聚芳酯、
四氟乙烯树脂、三氟乙烯树脂、三氟氯乙烯树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1,1-二氟乙烯等。其中,从强度、耐热性、透明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用聚酯,作为聚酯,优选为使用芳香族二羧酸或脂肪族二羧酸与二醇或它们的衍生物而得的聚酯。这里,作为芳香族二羧酸,可以举出例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1,4-萘二甲酸、1,5-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4,4’-联苯二甲酸、4,4’-二苯基醚二甲酸、4,4’-二苯基砜二甲酸等。作为脂肪族二羧酸,可举出例如,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二聚酸、十二烷二酸、环己烷二甲酸和它们的酯衍生物等。其中可以优选举出对苯二甲酸和2,6-萘二甲酸。这些酸成分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进一步可以共聚一部分羟基苯甲酸等羟基酸等。
此外,作为二醇成分,可以举出例如,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新戊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2-环己烷二甲醇、1,3-环己烷二甲醇、1,4-环己烷二甲醇、二甘醇、三甘醇、聚亚烷基二醇、2,2-双(4-羟基乙氧基苯基)丙烷、异山梨醇、螺环二醇等。其中优选使用乙二醇。这些二醇成分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上述聚酯之中,优选使用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及其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及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及其共聚物、以及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醇酯及其共聚物以及聚萘二甲酸己二醇酯及其共聚物中的聚酯。
特别是上述中,高折射率侧的树脂优选使用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系的树脂。由此,易于与低折射率树脂产生折射率差,因此可以同时实现反射带的增加和膜厚度的减少。
此外,上述热塑性树脂中,可以以不使其特性恶化的程度添加各种添加剂,例如,抗氧化剂、耐热稳定剂、耐候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有机系润滑剂、颜料、染料、有机或无机的微粒、填充剂、抗静电剂、成核剂、良流动化剂等。
优选本发明的膜的该热塑性树脂A和热塑性树脂C的未取向状态下的折射率为1.55~1.7,该热塑性树脂B和热塑性树脂D的未取向状态下的折射率为1.5~1.65。所谓未取向状态下的折射率,是削取叠层膜各自的树脂后,使其熔融了的树脂的折射率。如果热塑性树脂A与热塑性树脂C的未取向状态下的折射率达到1.55~1.7,则在拉伸后折射率也易于变高。另一方面,如果该热塑性树脂B和热塑性树脂D的未取向状态下的折射率为1.5~1.65,进一步优选为1.55~1.6,则易于产生拉伸后的热塑性树脂A和热塑性树脂C的折射率差。作为上述的测定方法,可以通过在将拉伸了的膜削取后,一度在高温下使其熔融后,通过各种测定方法测定折射率来测定。
此外,为了在使树脂取向后相邻的层(即A层与B层、C层与D层)产生折射率差,优选A层与C层所使用的树脂为结晶性,并且B层与D层所使用的树脂为通过熔点以上的热处理而取向缓和且折射率变小的树脂、或非晶性或非晶性热塑性树脂与结晶性热塑性树脂的混合物。在该情况下,在膜的制造中的拉伸、热处理工序中能够进一步扩大折射率差,具有反射率成为30%以上的反射带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发明的膜中,也优选为硬涂层与膜的至少一面靠近,ISO9050所规定的可见光线透射率为70%以上,日照热取得率为50%以下的叠层体。本发明中的所谓硬涂层,是指基于JIS K5600-5-4的铅笔硬度为HB以上的层。通过设置这样的层,可以成为作为隔热构件应用时的耐划伤性、可靠性优异的膜。此外优选硬涂层中包含热射线吸收剂。作为热射线吸收剂,可例示钨化合物、镧化合物、锑化合物、铟化合物、锡化合物等,其中优选使用氧化钨化合物。氧化钨化合物不仅在比波长1500nm长的波长带具有高热射线吸收性能,而且在波长700~1500nm的波长带也具有高热射线吸收性能。另一方面,对于镧化合物、锑化合物、铟化合物、锡化合物中,虽然在比波长1500nm长的波长带中具备高吸收性能,但是另一方面在波长700~1500nm的范围,有时其吸收性能不充分。特别是,本发明的膜具有波长900~1800nm的反射带,但波长1200nm以后由叠层单元2构成,因此有时反射率不充分。因此,在本发明的膜中使用了镧化合物、锑化合物、铟化合物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地屏蔽700~850nm以及1200~1500nm的波长带的光。另一方面,氧化钨化合物与镧化合物、锑化合物、铟化合物、锡化合物相比即使在700~1500nm也显示高隔热性能,因此特别是在本发明的膜中使用了氧化钨化合物的情况下,可以基本上截断波长700nm以上的波长带的光,可以实现高隔热性能。因此,本发明的叠层体的硬涂层的镧化合物、锑化合物、铟化合物、锡化合物的含量之和优选为1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1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1质量%以下。这里所谓的氧化钨化合物,除了单纯的钨氧化物以外,也包含含有钨以外的金属的氧化钨。作为这里所谓的钨以外的金属,没有特别限定,适合使用例如,氧化钨铯、氧化钨铊、氧化钨铟、氧化钨镁等。特别是在本发明中,从红外线的截断率高(热射线吸收效率高),可见光线的吸收少、其光学特性的稳定性这样的观点考虑,优选为氧化钨铯。关于硬涂层中的氧化钨化合物的含量,只要是后述的波长400~800nm、波长900~1200nm的平均透射率为优选的范围,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相对于硬涂层整体优选为1质量%以上80质量%以下。如果小于1质量%,则降低波长900~1200nm的透射率,因此需要使硬涂层过度厚,从操作性、成本的观点考虑有时不优选。另一方面在含有多于80质量%的情况下,基于膜厚度控制的光的透射率的控制变得困难,有时易于发生氧化钨化合物(热射线吸收剂)的脱落等。优选地,优选为10质量%以上7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70%以下。
作为形成上述硬涂层的树脂,选自丙烯酸系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树脂、硅烷醇等,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将它们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作为丙烯酸系树脂,可优选例示例如,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月桂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丙酯、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月桂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缩水甘油基醚、4-羟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缩水甘油基醚、苯基缩水甘油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
此外,如果包含引发剂、固化剂、催化剂则固化更加被促进,因此优选。作为引发剂,优选可以引发或促进基于阴离子、阳离子、自由基反应等的聚合、缩合或交联反应的引发剂。引发剂、固化剂和催化剂可以使用各种。此外,引发剂、固化剂和催化剂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引发剂、固化剂和催化剂。进一步,也可以并用酸性催化剂、热聚合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但其中优选为光聚合引发剂。作为酸性催化剂的例子,可举出盐酸水溶液、甲酸、乙酸等。作为热聚合引发剂的例子,可举出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此外,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例子,可举出烷基苯酮系化合物、含硫系化合物、酰基氧化膦系化合物、胺系化合物等。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从固化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为烷基苯酮系化合物。作为烷基苯酮系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苯基)-1-丁烷、2-(二甲基氨基)-2-[(4-甲基苯基)甲基]-1-(4-苯基)-1-丁烷、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苯基)-1-丁烷、2-(二甲基氨基)-2-[(4-甲基苯基)甲基]-1-[4-(4-吗啉基)苯基]-1-丁烷、1-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4-(2-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烷-1-酮、等。
本发明中的硬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0.1μm以上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下。在硬涂层的厚度小于0.1μm的情况下,有高精度地控制硬涂层的厚度变难的倾向,也有时隔热性能产生不均。另一方面,在硬涂层的厚度大于50μm的情况下,硬涂层相对于基材膜的厚度变大,因此有时硬涂层对本发明的膜的机械物性产生影响,不优选。在硬涂层的厚度为0.1μm以上50μm以下的情况下,即使设置硬涂层也易于高度地控制层厚度,因此可以抑制隔热性能的不均,此外,相对于基材膜的厚度,硬涂层的厚度充分地薄,因此也能够抑制本发明的叠层体的物性发生变化等。
本发明的叠层体优选仅在基材膜的一面设置硬涂层。本发明的叠层体所使用的氧化钨在850~1200nm的波长带显示高吸收性能,但穿过硬涂层而入射到基材膜的光基本上被硬涂层截断,因此不能期待由反射带来的隔热效果。这里,通过反射而被截断的光没有流入到隔热构件的入射面的相反侧,但通过吸收而被截断的光变为热而一部分流入,因此与反射相比则作为隔热构件性能降低。因此,在作为隔热构件使用时,成为下述结构:通过在光入射的面设置基材膜来提高伴随反射的隔热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在光出射的面设置硬涂层来截断基材膜所不能截断的光。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可以更有效率地抑制光、热的流入,可以制成具备高隔热性能的隔热构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叠层体中,优选在基材膜的一面靠近地具有硬涂层,在另一面叠层有粘着层。作为粘着层,适合使用丙烯酸系粘着剂、有机硅系粘着剂、橡胶系粘着剂等。此外由于以粘贴于窗玻璃,并暴露于太阳光作为前提,因此优选在粘着层中添加在波长200~400nm具有吸收带的UV吸收剂,抑制本发明的膜的由UV引起的劣化。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所谓粘着层,是指在常温常湿下在玻璃上重叠放置具有该层的面后,进行剥离时的剥离力为0.1N/mm以上的层。
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的膜的优选的制造方法,采用热塑性树脂A与热塑性树脂C为相同树脂、热塑性树脂B与热塑性树脂D为相同树脂的情况作为例子,以下对使用了二种聚酯树脂的例子进行说明。当然本发明不限定解释为该例子。此外,本发明的膜的叠层结构的形成本身只要以日本特开2007-307893号公报的〔0053〕~〔0063〕段的记载作为参考就可以实现。
以颗粒等形态准备聚酯树脂。颗粒根据需要在热风中或真空下干燥后,供给到不同的挤出机。在挤出机内,加热到熔点以上熔融了的树脂通过齿轮泵等而使树脂的挤出量均匀化,经由过滤器等除去异物、改性了的树脂等。这些树脂利用模头成型为目标形状后被排出。进而,从模头排出的叠层成多层的片被挤出到流延鼓等冷却体上,冷却固化,获得流延膜。此时,优选使用线状、带状、针状或刀状等的电极,通过静电力使片与流延鼓等冷却体密合而使片骤冷固化。此外,也优选从狭缝状、点状、面状的装置喷出空气而使片与流延鼓等冷却体密合而使片骤冷固化,或利用轧辊使片与冷却体密合而使片骤冷固化的方法。
此外,在制作由多种聚酯树脂形成的叠层膜的情况下,将多种树脂使用2台以上挤出机从不同流路送出,送入到叠层装置。作为叠层装置,可以使用多歧管模头、进料块、静态混合机等,特别是为了效率高地获得本发明的结构,优选使用至少分开包含2个以上具有多个微细狭缝的构件的进料块。如果使用这样的进料块,则装置不会极端大型化,因此由热劣化产生的异物少,即使在叠层数极端多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高精度的叠层。此外,宽度方向的叠层精度也与现有技术相比显著提高。此外,也能够形成任意的层厚度结构。该装置中,可以用狭缝的形状(长度、宽度)调整各层的厚度,因此能够实现任意的层厚度。
将这样操作而形成为所希望的层结构的熔融多层叠层体导向模头,与上述同样地获得流延膜。
这样操作而获得的流延膜优选被双轴拉伸。这里,所谓双轴拉伸,是指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进行拉伸。拉伸可以逐次沿二个方向拉伸,也可以同时沿二个方向拉伸。此外,也可以进一步沿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进行再拉伸。
首先对逐次双轴拉伸的情况进行说明。这里,所谓沿长度方向的拉伸,是指用于对膜提供长度方向的分子取向的拉伸,通常,通过辊的圆周速度差实施,该拉伸可以以1阶段进行,此外,也可以使用多个辊对以多阶段进行。作为拉伸的倍率,根据树脂的种类而不同,但通常优选使用2~15倍,特别优选使用2~7倍。此外,作为拉伸温度,优选为构成本发明的叠层膜的树脂中玻璃化转变点最高的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100℃的范围。
可以对这样操作而获得的进行了单轴拉伸的膜,根据需要实施电晕处理、火焰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表面处理后,通过在线涂布而赋予易滑性、易粘接性、抗静电性等功能。
此外,所谓宽度方向的拉伸,是指用于对膜提供宽度方向的取向的拉伸,通常,使用拉幅机,一边将膜的两端用夹具把持一边输送,沿宽度方向拉伸。作为拉伸的倍率,根据树脂的种类而不同,但通常优选使用2~15倍,特别优选使用2~7倍。此外,作为拉伸温度,优选为在构成本发明的叠层膜的树脂中玻璃化转变点最高的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120℃的范围。
关于这样操作而进行了双轴拉伸的膜,为了赋予平面性、尺寸稳定性,优选在拉幅机内在拉伸温度以上熔点Tm以下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通过进行热处理,膜的尺寸稳定性提高。在这样操作而进行了热处理后,均匀地缓慢冷却后,冷却直到室温而进行卷绕。此外,根据需要,在从热处理缓慢冷却时可以并用松弛处理等。
接下来对同时双轴拉伸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同时双轴拉伸的情况下,可以对所得的流延膜,根据需要实施电晕处理、火焰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表面处理后,通过在线涂布赋予易滑性、易粘接性、抗静电性等功能。
接下来,将流延膜导向同时双轴拉幅机,一边将膜的两端用夹具把持一边输送,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同时和/或阶段性地进行拉伸。作为同时双轴拉伸机,有缩放方式、螺杆方式、驱动电动机方式、线性电动机方式,但优选为能够任意变更拉伸倍率,并可以在任意的位置进行松弛处理的驱动电动机方式或线性电动机方式。作为拉伸的倍率,根据树脂的种类而不同,但通常作为面积倍率,优选使用6~50倍,特别优选使用8~30倍。特别是在同时双轴拉伸的情况下,为了抑制面内的取向差,优选使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的拉伸倍率相同,并且使拉伸速度也基本上相等。此外,作为拉伸温度,优选为构成本发明的叠层膜的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120℃的范围。
关于这样操作而进行了双轴拉伸的膜,为了赋予平面性、尺寸稳定性,优选接着在拉幅机内进行拉伸温度以上熔点以下的热处理。在该热处理时,为了抑制宽度方向的主取向轴的分布,优选在即将进入到热处理区域前和/或刚进入到热处理区域后即刻沿长度方向进行松弛处理。在这样操作而进行了热处理后,均匀地缓慢冷却后,冷却直到室温而进行卷绕。
在热塑性树脂A与热塑性树脂C、热塑性树脂B与热塑性树脂D不同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通过使将热塑性树脂A和热塑性树脂B利用上述方法而制成的叠层膜、与将热塑性树脂C与热塑性树脂D利用上述方法而制成的叠层膜贴合而实现。此外,可以通过使用2个叠层装置,分别将2个树脂制成叠层熔融体后,使用多歧管模头等使2个叠层熔融体重合来实现。例如,也可以在叠层装置1中具有仅由叠层单元1构成的狭缝板,在叠层装置2中具有仅由叠层单元2构成的狭缝板。在该情况下,优选以热塑性树脂A与热塑性树脂C重合的方式设计。
也优选在这样操作而获得的基材膜的至少一面设置硬涂层。
在基材膜的一面或两面形成硬涂层时,可以举出例如,将包含用于形成硬涂层的组合物、和根据需要的溶剂的涂液涂布在基材膜的一面或两面的方法。此外,作为涂布方法,可以应用凹版涂布法、微凹版涂布法、模涂法、逆转辊涂布法、刀涂法、棒涂法等公知的涂布方法。
在对基材膜涂布了用于形成硬涂层的组合物后,通过加热使溶剂挥发。关于加热方法,从加热效率方面考虑优选通过热风进行,可以应用公知的热风干燥机、或能够进行辊输送、浮动(floating)等连续输送的热风炉等。这里的干燥温度优选为120℃以下,更优选为1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下。
此外,根据情况,也可以在加热后进行光固化、电子固化。通过并用光固化性树脂或电子固化性树脂,能够以更短时间将硬涂层固定,因此生产性、膜的稳定性等性能提高。在进行光固化、电子固化的情况下,从通用性方面考虑优选为电子射线(EB线)或紫外线(UV线)。此外,作为照射紫外线时所使用的紫外线灯的种类,可举出例如,放电灯方式、闪光方式、激光器方式、无电极灯方式等。其中优选使用作为放电灯方式的高压水银灯进行紫外线固化。
本发明的叠层体优选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靠近地具有硬涂层。所谓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靠近地具有硬涂层,是指基材膜的至少一面与硬涂层的界面的距离为1μm以下。即,所谓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靠近地具有硬涂层,包含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直接设置有硬涂层的方案、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经由厚度1μm以下的其它层而设置有硬涂层的方案。在本发明中,也可举出为了提高粘接性而在基材膜与硬涂层之间设置粘接层作为优选的方案。
本发明的膜和叠层体特别是可以反射900~1800nm的热射线,容易经由粘着剂等而粘贴于玻璃,因此可以适合用于建材用、汽车用的热射线反射膜、室外用的大型显示器的保护膜等。
[物性的测定方法]
(1)层厚度、叠层数、叠层结构
关于膜的层结构,对使用切片机而切出了截面的样品,通过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而求出。即,使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H-7100FA型((株)日立制作所制),在加速电压75kV的条件下将膜的截面放大到10000~40000倍而进行观察,拍摄截面照片,测定了层结构和各层厚度。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情况,为了获得高对比度,使用了公知的使用了RuO4、OsO4等的染色技术。此外,根据在1张图像中所拍摄到的全部层中厚度最薄的层(薄膜层)的厚度,在薄膜层厚度小于50nm的情况下利用10万倍的放大倍率实施观察,在薄膜层厚度为50nm以上且小于500nm的情况下利用4万倍的放大倍率实施观察,在为500nm以上的情况下利用1万倍的放大倍率实施观察。
(2)层厚度的算出方法
对于(1)项中获得的TEM照片图像,使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 Plusver.4(销售商プラネトロン(株)),打开该文件夹,进行了图像解析。图像解析处理为垂直厚度分析模式,将厚度方向位置与被宽度方向的2条线间夹着的区域的平均亮度的关系作为数值数据而读取。使用表计算软件(Excel 2000),对位置(nm)与亮度的数据用取样步骤2(simplestep 2)(疏化2)进行了数据采集后,实施了5点移动平均的数值处理。进一步,将该所得的亮度周期性变化的数据进行微分,通过VBA(Visual Basic forApplications)程序,读入该微分曲线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将相邻的亮度为极大的区域和极小的区域的间隔作为1层的层厚度而算出层厚度。每张照片都进行该操作,算出全部层的层厚度。
(3)反射率、透射率、日照热取得率、可见光线反射率
对于以5cm×5cm切出的样品,以使用了日立制作所(株)制分光光度计(U-4100Spectrophotomater)所附属的积分球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反射率测定。反射率测定中,以装置附属的氧化铝的副白板作为基准进行了测定后,使样品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进行了测定。测定条件:狭缝设为2nm(可见)/自动控制(红外),增益设定为2,使扫描速度为600nm/分钟进行测定,获得了方位角0度下的反射率、透射率。以所得的光谱为基础,在1200-1800nm将每1nm的反射率平均化。此外,关于连续地反射率超过30%、50%、70%的反射带的宽度,将最长宽度记载于表4、8。
此外,使用反射率测定和透射率测定的结果,使用ISO9050所记载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日照热取得率、可见光线反射率。需要说明的是,ISO9050中,对太阳光能量使用加权系数进行计算,因此可见光线区域的反射率与可见光线反射率严格地说不相同。
(4)折射率(面内取向折射率)
按照JIS K7142(1996)A法进行了测定。此外,关于本发明的膜的未取向状态的折射率,在削取各层后,一度在熔点以上加热后,利用上述方法测定了折射率。
(5)膜的Tm测定
切出进行测定的膜,使用差示热量分析(DSC)按照JIS-K-7122(1987年),使用セイコー電子工業(株)制差示扫描量热测定装置“ロボットDSC-RDC220”,数据解析使用ディスクセッション“SSC/5200”,以20℃/min从25℃升温直到300℃(第一升温)并在该状态下保持5分钟,接着以成为25℃以下的方式骤冷。接着,再次以20℃/min.的升温速度从室温进行升温直到300℃(第二升温)并进行了测定。使用所得的差示操作热量测定图(第二升温曲线),求出熔点Tm。需要说明的是,在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分别以温度最高的值,作为各自的值。
(6)构成多层叠层膜的材料的结构解析
关于构成多层叠层膜的材料的结构解析方法,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例示以下那样的方法。例如,首先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确认重量峰。接下来,利用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分光(FT-IR),确认来源于被推定的结构所具有的各原子间的键的峰的有无。进一步,利用质子核磁共振光谱(1H-NMR),确认来源于结构式上的氢原子的位置的化学位移的位置与来源于氢原子的个数的质子吸收线面积。优选根据它们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7)波纹
对长度方向的某位置,以A4的大小取样,以下述要领,进行了评分。
◎;完全看不到条纹
○;随机采集了的10张中,在1~2张中可见条纹
△;随机采集了的10张中,在3张以上中可见条纹
×;在全部膜中可见条纹。
(8)宽度方向的分光不均
通过沿宽度方向在1m范围以100mm间隔测定了分光时ISO9050中规定的日照热取得率、可见光线反射率的值,作为相对误差=(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100而求出。
◎:日照热取得率、可见光线反射率的相对误差都在2%以内
○:日照热取得率、可见光线反射率的相对误差之中,大的一方的相对误差为2%以上且小于5%
△:日照热取得率、可见光线反射率的相对误差之中,大的一方的相对误差为5%以上且小于10%
×:日照热取得率、可见光线反射率的相对误差之中,大的一方的相对误差为10%以上。
(8)轴刚性
在膜面内,对折射率高的方向、和与该折射率高的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分别制作3条宽度1cm×10cm的长条,使用(株)ボールドウィン制テンシロン万能试验机(RTG-1210),测定了膜的杨氏模量。将该杨氏模量进行平均,通过设为平均杨氏模量×截面积(厚度μm×1cm)÷长度(10cm)而算出了轴刚性。
(9)对玻璃表面的贴合
在A4尺寸的膜的一面,将(株)巴川制纸所制压敏粘着剂(PSA)片进行了层压后,一边用热风枪对曲面玻璃(R1000mm,210mm×247mm×3mm)吹暖风,一边进行对玻璃的贴合。将该玻璃静置24h后,进行观察,将没有气泡、玻璃边缘附近没有剥离的情况设为○,将除此以外的情况设为×。
(10)铅笔硬度
按照JIS K5600(1999年制定)进行了测定。测定面设为硬涂层面。在没有硬涂层面的情况下测定两面,采用了硬度高的一方。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解释为上述例子。
(比较例1)
作为热塑性树脂A,使用了特性粘度0.60、Tm=268℃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作为热塑性树脂B,使用了将共聚了30mol%环己烷二甲醇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与PET(東レ(株)制;IV0.65,Tg79℃,Tm255℃)以成为82:18的质量比的方式混合而得的树脂(表中表示为PETG系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未取向状态下的折射率,PEN为1.65,PETG系树脂为1.58。
分别利用带有通气口的双螺杆挤出机使准备的热塑性树脂A、B在300℃下为熔融状态后,一边经由齿轮泵和过滤器,以膜的厚膜层除外的光学厚度的比成为A层/B层=0.9的方式计量,一边利用叠层装置1合流,制成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叠层了111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叠层了111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225层的叠层膜。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具有使A层彼此重合而形成的层、和两表层的厚膜层,因此2块狭缝板的间隙数分别成为113个(参照图4)。此外关于中间厚膜层用的层,以作为最终的膜在各狭缝板中成为3.5、1.5μm的分配的方式插入中间厚膜层用的间隙,进一步对两表层以分别成为7、3μm的厚膜层的方式插入间隙。此外,叠层装置1仅由叠层单元1构成,为了为波长1800nm以下的反射带,并且波长900nm~1800nm以下的平均反射率成为70%以上,使叠层膜的层厚度分布为图5。利用叠层装置1合流后,导到T-模头而成型为片状后,利用静电施加而在表面温度保持于25℃的流延鼓上骤冷固化,获得了流延膜。
将所得的流延膜用设定为135℃的辊组加热后,在拉伸区间长度100mm间,一边从膜两面通过辐射加热器迅速加热,一边沿纵向进行4.2倍拉伸,然后暂时冷却。拉伸时的膜温度为135℃。接着,对该单轴拉伸膜的两面在空气中实施电晕放电处理,使基材膜的润湿张力为55mN/m,在该处理面涂布由(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的聚酯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2℃的聚酯树脂)/平均粒径100nm的二氧化硅粒子形成的涂液,形成了透明、易滑、易粘接层。
将该单轴拉伸膜导到拉幅机,用135℃的热风预热后,在140℃的温度下沿横向以均匀的拉伸速度进行了4.0倍拉伸。将拉伸了的膜直接在拉幅机内利用240℃的热风进行热处理,接着在该温度下沿宽度方向实施3%的松弛处理,然后,缓慢冷却直到室温后,进行了卷绕。所得的叠层膜的厚度为约60μm。
所得的叠层膜在430~600nm具有反射率高的区域,获得了着色为蓝绿色的膜。另一方面,波长1200~1800nm下的平均反射率、波长900~1800nm下的平均反射率分别为78%、75%,是非常高的结果。将结果示于表1~4中。
(实施例1)
作为热塑性树脂C,使用特性粘度0.60、Tm=268℃的PEN,作为热塑性树脂D,使用了将共聚了30mol%环己烷二甲醇的PET树脂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東レ(株)制;IV0.65,Tg79℃,Tm255℃)以成为82:18的质量比的方式混合而得的树脂(表中表示为PETG系树脂),将叠层装置改变为叠层装置2,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2为仅由两表层分别为7、3μm的厚膜层和中间厚膜层、以及654层的叠层单元2构成的叠层装置,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C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叠层了327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C形成的中间厚膜层)/(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叠层了327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C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657层的叠层膜。在各狭缝板中具有327层的叠层单元2用的间隙(711结构的层厚度比为1:7:1),进一步形成中间厚膜的层在2张狭缝板中分别有3μm、2μm,总体上中间厚膜层成为5μm。总的层厚度成为约60μm。将叠层装置2的层厚度分布示于图5中。
所得的叠层膜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中为基本上没有反射的平坦的反射率分布,透明性高,但是波长1200~1800nm的平均反射率、波长900~1800nm的平均反射率分别为67%、65%,比比较例1低。将结果示于表1~4中。
(比较例2)
将使用实施例1的叠层装置2而获得的熔融体,在面内分割成2个,沿厚度方向重叠,将由1313层(厚膜层中C层合流,因此在表观上减少1层)构成的熔融体导到T-模头而制成片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层厚度分布变为图6那样。
所得的叠层膜的厚度为120μm。可知光学特性与实施例1相比,也为维持了可见光反射率低的状态的状态,且波长900~1800nm的平均反射率变高。然而,轴刚性为46N/m,因此对曲率玻璃的贴合差。将结果示于表1~4中。
(实施例2)
改变为叠层装置3,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3的层厚度的结构为,作为表层厚膜层具有5μm的层,叠层单元1为149层,然后,形成5μm中间厚膜层后,叠层单元2有297层,进一步作为叠层单元2侧的表层厚膜层具有5μm的层,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149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297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449层的叠层膜(总厚度60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23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21μm,d1/(d1+d2)为0.52。它们中,在叠层单元1和叠层单元2中狭缝板各为1块。此外为了使从各狭缝板出来的厚度尽量接近,使叠层单元1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2μm,使叠层单元2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3μm,总体上共计为5μm。此外,叠层装置3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55~36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4~1.18,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30~540nm,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17或6.0~8.3。将叠层装置的层厚度分布示于图7中。
所得的叠层膜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中为基本上没有反射的平坦的反射率分布。此外,波长1200~1800的平均反射率比实施例1低,但波长900~1200nm的反射率提高,因此波长900~1800nm的平均反射率比实施例1高,如果为同等程度的厚度则获得了比实施例1优异的隔热性能(≈日照热取得率)。将结果示于表1~4中。
(实施例3)
改变为叠层装置4,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4的层厚度的结构是,作为表层厚膜层具有6μm的层,叠层单元1为149层,然后,形成5μm中间厚膜层后,叠层单元2有357层,进一步作为叠层单元2侧的表层厚膜层具有4μm的层,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149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357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599层的叠层膜(总厚度63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23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25μm,d1/(d1+d2)为0.47。它们中,在叠层单元1和叠层单元2中狭缝板各为1块。此外为了使从各狭缝板出来的厚度尽量接近,使叠层单元1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3μm,使叠层单元2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2μm,总体上共计为5μm。此外,叠层装置3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6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4~1.18,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40~540nm,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17或6.6~8.2。
所得的叠层膜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中为基本上没有反射的平坦的反射率分布。此外,波长900~1800nm的平均反射率比实施例2高,波长1200~1800nm的反射率也提高了。将结果示于表1~4中。
(实施例4)
改变为叠层装置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5是,对叠层装置2的狭缝板2追加另一块相同结构的狭缝板,使其以全部计为3块结构,总厚度的结构是,作为表层厚膜层具有6μm的层,叠层单元1为149层,然后,形成5μm中间厚膜层1后,叠层单元2有297层,使中间厚膜层2为5μm,进一步叠层单元2有297层,然后作为表层厚膜层具有5μm的层,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149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1)/(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297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C形成的中间厚膜层2)/(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297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C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747层的叠层膜(总厚度86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23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43μm,d1/(d1+d2)为0.35。它们中叠层单元1中狭缝板为1块,叠层单元2中狭缝板为2块,用各中间厚膜层分割。此外为了使从各狭缝板出来的厚度尽量接近,用中间厚膜部分进行了调整(例如,使叠层单元1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1.5μm,使叠层单元2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3.5μm,总体上共计为5μm)。此外,叠层装置5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6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4~1.18,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40~540nm,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17或6.6~8.2。将叠层装置的层厚度分布示于图8中。
所得的叠层膜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中为基本上没有反射的平坦的反射率分布。此外,波长1200~1800nm的平均反射率比实施例3高,通过提高叠层单元2的比例,从而获得了比实施例2高的反射率。此外,关于波长900~1800nm,也获得了比实施例3高的反射率,作为结果获得了高隔热效果。将结果示于表1~4中。
(实施例5)
改变为叠层装置6,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6是,使实施例4的加入到狭缝板2、和3的叠层单元2的层数分别为357层,除此以外,同样地操作。即,作为表层厚膜层具有7μm的层,叠层单元1为149层,然后,形成5μm中间厚膜层1后,叠层单元2有357层,使中间厚膜层2为5μm,进一步叠层单元2有357层,然后作为表层厚膜层具有5μm的层,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149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1)/(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357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C形成的中间厚膜层2)/(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357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C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867层的叠层膜(总厚99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23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55μm,d1/(d1+d2)为0.29。它们中使叠层单元1中狭缝板为1块,叠层单元2中狭缝板为2块,用各中间厚膜层进行分割。此外为了使从各狭缝板出来的厚度尽量接近,用中间厚膜部分进行了调整(例如,使叠层单元1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3μm,使叠层单元2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2μm,总体上共计为5μm)。此外,叠层装置5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6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4~1.18,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40~540nm,在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17或6.6~8.2。将叠层装置的层厚度分布示于图9中。
所得的叠层膜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中为基本上没有反射的平坦的反射率分布。此外,波长900~1800nm的平均反射率比实施例1高,显示优异的光学特性。将结果示于表1~4中。
(实施例6)
改变为叠层装置7,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7是将实施例5的狭缝板的层配置从图9的构成变更为图10那样,以在狭缝板2侧反射波长1050~1400nm,在狭缝板3侧反射波长1350~1800nm的方式设计,除此以外,同样地操作。可获得总叠层数867层的叠层膜(总厚度95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23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52μm,d1/(d1+d2)为0.30。它们中使叠层单元1中狭缝板为1块,叠层单元2中狭缝板为2块,用各中间厚膜层进行分割。此外为了使从各狭缝板出来的厚度尽量接近,用中间厚膜部分进行了调整(例如,使叠层单元1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3μm,使叠层单元2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2μm,总体上共计为5μm)。此外,叠层装置5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6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4~1.18,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40~540nm,在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17或6.6~8.2。
所得的叠层膜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中为基本上没有反射的平坦的反射率分布。此外1200~1800nm的反射率比实施例5高。将结果示于表1~4中。
(实施例7)
改变为叠层装置8,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8的层厚度的结构是,作为表层厚膜层具有2μm的层,叠层单元1为149层,然后,形成5μm中间厚膜层后,叠层单元2有183层,进一步作为叠层单元2侧的表层厚膜层具有8μm的层,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149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183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339层的叠层膜(总厚度48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23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10μm,d1/(d1+d2)为0.63。它们中在叠层单元1和叠层单元2中狭缝板各为1块。此外为了使从各狭缝板出来的厚度尽量接近,使叠层单元1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1μm,使叠层单元2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4μm,总体上共计为5μm。此外,叠层装置8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6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4~1.18,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40~540nm,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17或6.6~8.2。
所得的叠层膜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中为基本上没有反射的平坦的反射率分布。然而,可能是由于711结构少,虽然在1200~1800nm中,具有成为反射带30%以上的带,但是其反射率低,作为结果,波长900~1800nm的平均反射率比实施例2低。将结果示于表1~4中。
(比较例3)
改变为叠层装置9,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9仅使用叠层装置8的狭缝板1,作为新的叠层装置而使用(仅叠层单元1)。
所得的叠层膜在实施例7中具有的1200~1800nm的反射消失了,结果,900~1800nm下的平均反射率变低。其结果,日照热取得率高,变为72%。根据以上结果,通过将比较例3与实施例7进行比较可知,通过基本不含711结构,从而日照热取得率上升。将结果示于表1~4中。
此外,由于轴刚性低,因此膜本身变脆,因此操作性差,在对曲面玻璃贴合时,不能拉伸,不能粘合。
(实施例8)
改变为叠层装置1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9的层厚度的结构是,仅在叠层装置2的狭缝板1的表层厚膜层5μm之后,加入了叠层单元1的46层的层结构,除此以外,全部同样地操作。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3~347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4~1.18,以反射波长900~1050nm的方式设计,此外以使叠层单元1成为实施例1的层厚度分布,反射波长900~1800nm的方式设计。
所得的叠层膜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中为基本上没有反射的平坦的反射率分布。此外,与实施例1相比,通过将叠层单元1与实施例1融合,从而波长900~1200nm下的反射率变高,其结果可知波长900~1800nm下的反射率增加了,结果,日照热取得率变低。将结果示于表1~4中。
(实施例9)
作为热塑性树脂A和C,使用共聚了10摩尔%的特性粘度0.60、Tm=247℃的新戊二醇的PEN(以下,PEN/NPG(10)),作为热塑性树脂B、D,使用了共聚了30mol%环己烷二甲醇的PET树脂(表中表示为PETG),除此以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进行。需要说明的是,未取向状态下的折射率,PEN为1.64,PETG系树脂为1.56。
所得的叠层膜起因于折射率差变大,从而波长900~1200m下的反射率增大,日照热取得率也增加。此外轴刚性也为26N/m,因此对玻璃的贴合性也良好。将结果示于表1~4中。
(实施例10)
作为热塑性树脂A和C,使用了在PEN/NPG中添加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系树脂5%左右作为粘度调节剂的树脂(表中PEN/NPG+PBT系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B和D,使用了将共聚了21mol%螺环二醇、15mol%环己烷二甲酸的PET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東レ(株)制;IV0.65,Tg79℃,Tm255℃)以85:15的比率混合而得的树脂(表中,表示为SPG系树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地操作而进行。PEN/NPG+PBT系树脂的未取向状态下的折射率为1.64,SPG系树脂的折射率为1.55。
所得的叠层膜起因于折射率差变大,波长900~1200m下的反射率增大,日照热取得率也增加了。此外轴刚性也为26N/m,因此对玻璃的贴合性也良好。将结果示于表1~4中。
(实施例11)
作为热塑性树脂A和C,使用了IV=0.65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PET的拉伸条件下制膜,除此以外,同样地进行。所谓在PET条件下的制膜,是在纵向拉伸温度为90℃,倍率为3.3倍,横向拉伸温度为110℃,横倍率为4.0倍,热处理温度为240℃的条件下进行。此外未取向状态下的折射率,PET为1.60,SPG系树脂为1.55。
所得的叠层膜由于折射率差小,因此反射率比实施例9、10差,但在900~1800nm均匀地反射,对玻璃的贴合性也良好。将结果示于表1~4中。
(实施例12)
实施例12以后以反射带成为900~1400nm的方式设计,改变为叠层装置1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进行。使用叠层装置11而制作的膜在两表层具有5μm的层,叠层单元1为73层,然后,形成5μm中间厚膜层后,叠层单元2为219层,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73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219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295层的叠层膜(总厚度40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11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14μm,d1/(d1+d2)为0.44。它们中在叠层单元1和叠层单元2中狭缝板各为1块。此外为了使从各狭缝板出来的厚度一致,以使叠层单元1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4μm,使叠层单元2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1μm,总体上共计成为5μm的方式设计。将叠层装置11的层厚度分布示于图11中。叠层装置11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5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9~1.11,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45~430nm,在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2或6.2~7.9。
所得的叠层膜具有900~1400nm的反射带,基本上没有波纹,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下的透射率也高,是透明的。反射带窄,反射率也低,因此日照热取得率低,但膜本身薄,因此对玻璃的贴合没有问题。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13)
改变为叠层装置1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使用叠层装置12而制作的膜的层厚度的结构与使用了叠层装置11的情况基本上相同,但作为表层厚膜层具有8μm的层,叠层单元1为53层,然后,形成5μm中间厚膜层后,叠层单元2有255层,进一步作为叠层单元2侧的表层厚膜层具有2μm的层,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53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255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311层的叠层膜(总厚度40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8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17μm,d1/(d1+d2)为0.32。此外为了使从各狭缝板出来的厚度一致,以使叠层单元1侧的成为A层的层为4μm,叠层单元2侧为1μm,总计上合计成为5μm的方式设计。此外,叠层装置12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5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9~1.11,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45~430nm,在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2或6.2~7.8。
所得的叠层膜产生了若干波纹,与实施例12相比,900~1200nm的反射率低,因此日照热取得率低。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14)
改变为叠层装置13,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使用叠层装置13而制作的膜的层厚度的结构与使用了叠层装置11的情况基本上相同,但作为表层厚膜层具有8μm的层,叠层单元1为35层,然后,形成5μm中间厚膜层后,叠层单元2有297层,进一步作为叠层单元2侧的表层厚膜层具有2μm的层,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35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297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335层的叠层膜(总厚度40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5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20μm,d1/(d1+d2)为0.20。它们中在叠层单元1和叠层单元2中狭缝板各为1块。此外为了使从各狭缝板出来的厚度尽量接近,使叠层单元1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4μm,使叠层单元2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1μm,总体上共计为5μm。此外,叠层装置5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5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9~1.11,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45~430nm,在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2或6.1~7.8。
所得的叠层膜产生了若干波纹,但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下透射率高,因此为透明性高的膜。另一方面,波长900~1200nm的光的反射率变得很低,因此波长900~1400nm下的平均反射率也与比较例2相比恶化了,日照热取得率恶化了。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15)
改变为叠层装置14,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使用了叠层装置14的膜的层厚度的结构与使用了叠层装置11的情况基本上相同,但作为表层厚膜层具有2μm的层,叠层单元1为149层,然后,形成5μm中间厚膜层后,叠层单元2有45层,进一步作为叠层单元2侧的表层厚膜层具有8μm的层,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149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45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197层的叠层膜(总厚度40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22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5μm,d1/(d1+d2)为0.88。它们中在叠层单元1和叠层单元2中狭缝板各为1块。此外为了使从各狭缝板出来的厚度尽量接近,使叠层单元1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4μm,使叠层单元2侧的成为A层的中间厚膜为1μm,总体上共计为5μm。此外,叠层装置5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5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9~1.11,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45~430nm,在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2或6.1~7.8。
所得的叠层膜产生了若干波纹,但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中为基本上没有反射的平坦的反射率分布。另一方面,波长900~1200nm的光的反射率变得很大,因此日照热取得率与实施例12相比变好了。另一方面,波长1200nm~1400nm下的反射率变得很低,因此波长1200~1800nm下的平均反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16)
改变为叠层装置1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使用叠层装置15制作的膜的层厚度的结构与使用了叠层装置11的情况基本上相同,但表层具有6μm的层,叠层单元1为99层,然后,形成5μm中间厚膜层后,叠层单元2有297层,进一步作为叠层单元2侧的表层厚膜层具有4μm的层,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99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297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399层的叠层膜(总厚度50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15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20μm,d1/(d1+d2)为0.43。它们中在叠层单元1和叠层单元2中狭缝板各为1块。此外,使用了叠层装置15时的膜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5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9~1.11,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45~430nm,在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2或6.1~8.0。
所得的叠层膜与实施例12同样地也基本上没有波纹,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中为基本上没有反射的平坦的反射率分布,波长900~1800nm下的反射率比实施例12高,日照热取得率与实施例12相比变好了。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17)
改变为叠层装置16,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操作而进行。使用叠层装置16制作的膜的层厚度的结构与使用了叠层装置3的情况基本上相同,但表层具有8μm的层,叠层单元1为149层,然后,形成5μm中间厚膜层后,叠层单元2有447层,进一步作为叠层单元2侧的表层厚膜层具有4μm的层,可获得具有(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将A层与B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149层的叠层单元1)/(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中间厚膜层)/(将C层与D层沿厚度方向交替地叠层了447层的叠层单元2)/(由热塑性树脂A形成的表层厚膜层)的层结构的、总叠层数599层的叠层膜(总厚度68μm)。叠层单元1的总厚度(d1)为22μm,叠层单元2的总厚度(d2)为29μm,d1/(d1+d2)为0.43。此外,叠层装置8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50nm,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9~1.11,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为345~430nm,在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2或6.1~8.0。
所得的叠层膜与实施例12同样地也基本上没有波纹,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800nm中为基本上没有反射的平坦的反射率分布,波长900~1800nm下的反射率比实施例12高,日照热取得率与实施例13相比变好了。将结果示于表5~8中。
(比较例4)
将使用叠层装置15制作的膜的叠层单元2的层厚度比率改变为1:5:1,在将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使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2或4.5~6,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17)。
所得的叠层膜与实施例16同样地也没有波纹,但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450nm中,反射率提高。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18)
将使用叠层装置15制作的膜的叠层单元2的层厚度比率改变为1:6:1,在将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使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2或5.3~7,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18)。
所得的叠层膜与实施例16同样地也没有波纹,但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450nm中,略微变高了,但可以充分地确保透明性。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19)
将使用叠层装置15制作的膜的叠层单元2的层厚度的比率改变为1:8:1,在将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使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2或7.0~9.3,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19)。
所得的叠层膜与实施例16同样地也没有波纹,但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450nm中,略微变高了,但可以充分地确保透明性。将结果示于表5~8中。
(比较例5)
将使用叠层装置15制作的膜的叠层单元2的层厚度比率改变为1:9:1,在将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使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2或7.9~10.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20)。
所得的叠层膜与实施例16同样地也没有波纹,但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450nm中,反射率提高了。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20)
将使用叠层装置15制作的膜的叠层单元2的层厚度的比率改变为1:7:1.3,在将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使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5或6.1~8.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21)。
所得的叠层膜与实施例12同样地也没有波纹,但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450nm中,略微变高了,但可以充分地确保透明性。将结果示于表5~8中。
(比较例6)
将使用叠层装置15制作的膜的叠层单元2的层厚度比率改变为1:7:1.4,在将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使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6或6.1~8.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22)。
所得的叠层膜与实施例16同样地也没有波纹,但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450nm中,反射率提高了。将结果示于表5~8中。
(比较例7)
将使用叠层装置15制作的膜的叠层单元1的叠层比(A/B)改变为0.65,使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层的厚度为0.65~1.5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23)。
所得的叠层膜与实施例12同样地也没有波纹,但在可见光区域的波长400~450nm中变高,膜本身着色为蓝色。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21)
将使用叠层装置16制作的膜的两表层的厚度改变为0.5μm,使中间厚膜层在狭缝板1侧为8μm,在狭缝板2侧为1μm,作为中间厚膜层,变更为9μm,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7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叠层装置24)。膜整体的厚度变为61μm。
所得的叠层膜与实施例12同样地略微产生波纹,此外宽度方向(相对于膜的长度方向为直角的方向)的分光不均大,推测叠层精度的恶化。膜中央的光学特性与实施例3为同等程度。将结果示于表5~8中。
(比较例8)
使使用叠层装置16制作的膜的中间厚膜层在各板为0.5μm,作为中间厚膜层成为1μm,为了使从板1与板2出来的厚度相同,将叠层单元1侧的表层厚膜层改变为12μm,将叠层单元2侧的表层厚膜层改变为5μm,除此以外,在与实施例17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叠层装置25)。膜整体的厚度变为69μm。
所得的叠层膜与实施例17不同,波纹显著发生。不能顺利地测定样品物性。
因此,通过将树脂的挤出温度PEN侧调整为320℃,将PETG系树脂侧调整为300℃,改变树脂粘度,从而调整为不易产生波纹。然而,变为下述叠层膜:合流部的树脂间的传热变大,因此叠层精度变差,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73~1.3,在将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变为1~1.5或5.0~10.5。所得的叠层膜为可见光区域下的反射率高的状态。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22)
将使用叠层装置16制作的膜的层厚度分布的配置改变为图12所记载那样的配置(使叠层单元1从表层附近,叠层单元2从另一个表层附近,彼此朝向中央变厚),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5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26)。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9~1.11,在将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2或6.1~8.0。
(实施例23)
将使用叠层装置16制作的膜的层厚度分布的配置改变为图13所记载那样的配置(使实施例17的仅叠层单元1随着向中央进行而减少),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5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27)。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比为0.89~1.11,在将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剩余的2层的厚度为1~1.2或6.1~8.0。其结果,获得了实施例16与实施例22与实施例23基本上在光学性能上没有变化的结果。可知在叠层单元1和叠层单元2各自的层厚度分布没有凹凸的情况下,其光学特性基本上没有变化。
(实施例24)
将使用叠层装置16制作的膜的层厚度分布的配置改变为图14所记载那样的配置(在实施例17的配置中以使叠层单元1向下凸的方式配置),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28)。需要说明的是,叠层装置29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50nm,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变为345~430nm。
(实施例25)
使使用叠层装置16制作的膜的层厚度分布的配置如图15所记载那样的配置(使实施例24的配置的叠层单元1改变为向上凸),除此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29)。需要说明的是,叠层装置30中的厚膜层除外,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2层的厚度之和为260~350nm,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厚度之和变为345~430nm。
其结果,与实施例22、23相比,虽然实施例24、25反射率略差,但是波长400~450nm的反射率降低,变为更不易着色的膜。此外,叠层单元1变为2段结构,因此变为沿长度方向反射遗漏也少的膜。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26)
将使用叠层装置16制作的膜的层厚度分布的配置改变为图16所记载那样的配置(在实施例24的配置中,进一步,以使叠层单元2也向下凸的方式配置),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30)。
虽然反射率与实施例23相比略微降低了,但是红外区域和可见光区域均充分满足作为热射线截断性能。此外对于宽度方向,分光特性不均最少。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27)
将使用叠层装置16制作的膜的层厚度分布的配置改变为图17所记载那样的配置,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操作而进行(叠层装置31)。然而,狭缝板1与狭缝板2为左右对称,因此表层厚膜层(5μm)与中间厚膜层(各板中2.5μm)为相同厚度。
其结果,基本上没有波纹,宽度方向的分光不均也基本上没有。作为热射线截断性能,如果与实施例17相比则略微差,但是可以使狭缝板间的厚度相同,因此可以使总的膜厚度最薄。将结果示于表5~8中。
(实施例28)
对实施例12中制作的膜涂布硬涂层。作为用于形成硬涂层的涂材,制得将使DPHA(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与光引发剂(BASFジャパン制IRGACURE(注册商标)184)以重量比99:1混合而得的混合物用MEK(甲基乙基酮)调整为固体成分浓度40%的涂布剂A。将该涂布剂A、与氧化钨铯粒子Cs0.33WO3的固体成分浓度18.5质量%的浆料以重量比2:7的比例混合而制成硬涂层形成用的涂布剂B。使用线棒式涂布机将该涂布剂涂布在基材膜的一面后,利用热风炉在80℃下干燥2分钟,利用UV照射装置以300mJ/cm2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而形成硬涂层,获得了叠层膜。所得的硬涂层的厚度为3.3μm。
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4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实施例29)
使用了实施例13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4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实施例30)
使用了实施例14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4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实施例31)
使用了实施例15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4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实施例32)
使用了实施例16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4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实施例33)
使用了实施例18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4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实施例34)
使用了实施例19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4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实施例35)
使用了实施例22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4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实施例36)
使硬涂层的厚度为2.5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5同样地操作而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4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实施例37)
使硬涂层的厚度为1.7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5同样地操作而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4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实施例38)
使用了实施例4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8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实施例39)
使用了实施例10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8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并且透射率低。将结果示于表9中。
(比较例9)
使用了比较例5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400~9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如果以可见光线透射率成为70%的方式设置硬涂层,则日照热取得率变低。将结果示于表10中。
(比较例10)
使用了比较例6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400~9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如果以可见光线透射率成为70%的方式设置硬涂层,则日照热取得率变低。将结果示于表10中。
(比较例11)
使用了比较例7中制作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8同样地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400~900nm的光的反射率高,如果以可见光线透射率成为70%的方式设置硬涂层,则日照热取得率变低。将结果示于表10中。
(比较例12)
使硬涂层的厚度薄,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200nm的光的透射率低,日照热取得率变低。此外铅笔硬度低,因此易于损伤,品质差。将结果示于表10中。
(比较例13)
使设置硬涂层的涂布剂A的固体成分浓度为1/3(涂布剂A’),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200nm的光的透射率低,日照热取得率低。将结果示于表10中。
(比较例14)
不使用氧化钨铯粒子而使用锡掺杂氧化铟(ITO)(涂布剂B),以可见光线透射率成为75%的方式设置硬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200nm的光的透射率低,日照热取得率变低。将结果示于表10中。
(比较例15)
以可见光线透射率成为70%的方式设置硬涂层,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4同样地操作而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200nm的光的透射率低,日照热取得率变低。将结果示于表10中。
(比较例16)
不使用氧化钨铯粒子而使用锑掺杂氧化锡(ATO)(涂布剂C),以可见光线透射率成为75%的方式设置硬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200nm的光的透射率低,日照热取得率变低。将结果示于表10中。
(比较例17)
以可见光线透射率成为70%的方式设置硬涂层,除此以外,与比较例9同样地操作而进行。所得的叠层体的波长900~1200nm的光的透射率低,日照热取得率变低。将结果示于表10中。
(比较例18)
作为热塑性树脂A、B,使用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東レ(株)制,IV0.65,Tg79℃,Tm255℃)而获得了单膜的基材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6同样地操作而进行。所得的叠层体不反射波长900~1200nm的光,日照热取得率变低。将结果示于表10中。
(比较例19)
以可见光线透射率成为75%的方式设置硬涂层,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8同样地操作而进行。所得的叠层体不反射波长900~1200nm的光,日照热取得率变低。将结果示于表10中。
(比较例20)
以可见光线透射率成为80%的方式设置硬涂层,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8同样地操作而进行。所得的叠层体不反射波长900~1200nm的光,日照热取得率变低。将结果示于表10中。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5
[表6]
[表7]
[表8]
[表9]
[表10]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叠层膜特别是透明性优异,并且能够在广的带进行热射线反射,因此用于建材、汽车、液晶显示器等各种用途,特别是可以作为使特定波长的光反射的光学膜而利用。此外,也可以对曲率高的玻璃贴合。

Claims (20)

1.一种膜,在从至少一面入射了光时,在波长1200~1800nm的范围内具有至少1个在连续100nm以上的范围反射率成为30%以上的反射带,
并且波长430~600nm的范围内的平均透射率为70%以上,膜的主取向轴方向和与所述主取向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轴刚性的平均值为10N/m以上且45N/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在从至少一面入射了光时,波长400~800nm的范围内的平均透射率为8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膜,其具有:
交替叠层有以热塑性树脂A作为主成分的层即A层与以热塑性树脂B作为主成分的层即B层、且满足以下(i)的叠层单元1;以及
交替叠层有以热塑性树脂C作为主成分的层即C层与以热塑性树脂D作为主成分的层即D层、且满足以下(ii)的叠层单元2,
(i)相邻的A层与B层的厚度之比即A层厚度/B层厚度为0.7以上且1.4以下,
(ii)在将相邻的3层中厚度最薄的层的厚度设为1的情况下,关于剩余的2层,一层的厚度为1.0以上且1.4以下,另一层的厚度为5以上且9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所述叠层单元1的总层厚度d1为5μ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膜,所述叠层单元2的总层厚度d2为20μ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膜,所述热塑性树脂A和C为结晶性树脂,所述热塑性树脂B和D为非晶性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膜,该叠层单元1、该叠层单元2、或该叠层单元1和该叠层单元2这两者、的连续的6层的层厚度之和沿膜的厚度方向具有层厚度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包含该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6层的层厚度之和从一个表面朝向中央部逐渐变薄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包含该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层厚度之和从一个表面朝向中央部逐渐变薄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3~9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包含该叠层单元1的相邻的6层的层厚度之和从一个表面朝向中央部逐渐变薄的区域,
并且包含该叠层单元2的相邻的6层的层厚度之和从另一个表面朝向中央部逐渐变薄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3~10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具有1层的厚度为1μm以上的层。
12.根据权利要求3~11中任一项所述的膜,所述叠层单元1的总层厚度d1与所述叠层单元2的总层厚度d2满足下述式(1)或式(2),其中,d1和d2的单位为μm,
0.4≤d1/(d1+d2)<1 式(1)
0.01≤d1/(d1+d2)<0.4 式(2)。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膜厚度为100μm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在从至少一面入射了光时,波长900~140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反射率为70%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在从至少一面入射了光时,波长900nm~180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反射率为70%以上。
16.一种叠层体,是在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的至少一面靠近地具有硬涂层的叠层体,所述叠层体的ISO9050所规定的可见光线透射率为70%以上,日照热取得率为50%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叠层体,所述硬涂层包含热射线吸收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叠层体,所述热射线吸收剂包含氧化钨成分。
19.一种叠层体,其在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膜的至少一面靠近地具有硬涂层,在另一面叠层有粘着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所述硬涂层的厚度为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
CN201780042145.XA 2016-07-15 2017-06-23 膜及叠层体 Active CN1094164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9956 2016-07-15
JP2016139956 2016-07-15
JP2016237298 2016-12-07
JP2016-237298 2016-12-07
JP2017019243 2017-02-06
JP2017-019243 2017-02-06
PCT/JP2017/023202 WO2018012252A1 (ja) 2016-07-15 2017-06-23 フィルムおよび積層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6422A true CN109416422A (zh) 2019-03-01
CN109416422B CN109416422B (zh) 2021-08-13

Family

ID=60951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2145.XA Active CN109416422B (zh) 2016-07-15 2017-06-23 膜及叠层体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0251B2 (zh)
EP (1) EP3486697B1 (zh)
JP (1) JP7006270B2 (zh)
KR (1) KR102301855B1 (zh)
CN (1) CN109416422B (zh)
TW (1) TWI733848B (zh)
WO (1) WO201801225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6348A (zh) * 2019-08-19 2019-11-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多视向sar海浪谱数据融合的海浪截断波长补偿方法
CN113924513A (zh) * 2019-03-26 2022-01-11 东丽株式会社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导光板单元、光源单元、显示装置、投影图像显示部件、投影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显示画面用滤光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4762A (zh) * 2019-05-23 2021-12-31 3M创新有限公司 多层光学膜
US11543157B2 (en) * 2019-10-31 2023-01-03 Korea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Business Foundation Radiative cool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4014417A1 (ja) * 2022-07-13 2024-01-18 Agc株式会社 熱線反射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窓ガラス
WO2024079723A1 (en) * 2022-10-14 2024-04-18 Red Sea Farms Ltd A structure for facilitating spectrally sel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light waves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42578A (ja) * 2007-08-09 2009-02-26 Andes Denki Kk 光制御多層膜構造体および調光構造体
US20110043901A1 (en) * 2007-10-25 2011-02-24 Techno Polymer Co., Ltd. Infrared reflective laminate
CN102310617A (zh) * 2010-06-30 2012-01-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制备反光膜的方法和反光膜
CN104066580A (zh) * 2011-11-29 2014-09-24 帝人杜邦薄膜日本有限公司 双轴拉伸层叠聚酯膜、包含其的夹层玻璃用红外线屏蔽结构体以及包含它们的夹层玻璃
JP2014228837A (ja) * 2013-05-27 2014-12-08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二軸延伸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4428698A (zh) * 2012-07-10 2015-03-1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具有电介质多层膜结构的红外线遮蔽膜
CN104428267A (zh) * 2012-07-31 2015-03-18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夹层玻璃及夹层玻璃的安装方法
CN104520737A (zh) * 2012-08-06 2015-04-1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反射膜和使用该光反射膜的光反射体
CN106470837A (zh) * 2014-07-08 2017-03-0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学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0659A (en) * 1993-05-24 1994-11-01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Two component infrared reflecting film
JP3901911B2 (ja) 2000-04-28 2007-04-04 帝人株式会社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
JP3706105B2 (ja) * 2001-03-15 2005-10-1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用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WO2003034106A1 (fr) * 2001-10-18 2003-04-24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Element optique et procede de production de cet element, filtre passe bande, filtre de coupure des ondes proche infrarouge et film anti-reflexion
WO2005040868A1 (ja) 2003-10-27 2005-05-06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imited 近赤外線遮蔽フィルム
US8029909B2 (en) 2004-03-31 2011-10-04 Toray Industries, Inc. Multilayer film
WO2005104756A2 (en) * 2004-04-27 2005-11-10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omposite patterning devices for soft lithography
JP5242883B2 (ja) * 2005-01-20 2013-07-24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2007307893A (ja) 2006-04-20 2007-11-29 Toray Ind Inc マット調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形品
JP5264331B2 (ja) 2008-07-08 2013-08-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機能性フィルム
EP2722695B1 (en) * 2011-06-17 2015-11-18 Teijin Limited Reflective polarizing film, optical member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formed from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WO2014010562A1 (ja) * 2012-07-13 2016-06-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赤外遮蔽フィルム
JP2014231467A (ja) * 2013-05-30 2014-12-11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赤外線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合わせガラス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42578A (ja) * 2007-08-09 2009-02-26 Andes Denki Kk 光制御多層膜構造体および調光構造体
US20110043901A1 (en) * 2007-10-25 2011-02-24 Techno Polymer Co., Ltd. Infrared reflective laminate
CN102310617A (zh) * 2010-06-30 2012-01-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制备反光膜的方法和反光膜
CN104066580A (zh) * 2011-11-29 2014-09-24 帝人杜邦薄膜日本有限公司 双轴拉伸层叠聚酯膜、包含其的夹层玻璃用红外线屏蔽结构体以及包含它们的夹层玻璃
CN104428698A (zh) * 2012-07-10 2015-03-1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具有电介质多层膜结构的红外线遮蔽膜
CN104428267A (zh) * 2012-07-31 2015-03-18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夹层玻璃及夹层玻璃的安装方法
CN104520737A (zh) * 2012-08-06 2015-04-1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反射膜和使用该光反射膜的光反射体
JP2014228837A (ja) * 2013-05-27 2014-12-08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二軸延伸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6470837A (zh) * 2014-07-08 2017-03-0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学膜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4513A (zh) * 2019-03-26 2022-01-11 东丽株式会社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导光板单元、光源单元、显示装置、投影图像显示部件、投影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显示画面用滤光器
CN113924513B (zh) * 2019-03-26 2024-05-14 东丽株式会社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导光板单元、光源单元、显示装置、投影图像显示部件、投影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显示画面用滤光器
CN110456348A (zh) * 2019-08-19 2019-11-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多视向sar海浪谱数据融合的海浪截断波长补偿方法
CN110456348B (zh) * 2019-08-19 2020-08-2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多视向sar海浪谱数据融合的海浪截断波长补偿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3848B (zh) 2021-07-21
EP3486697B1 (en) 2021-04-07
JPWO2018012252A1 (ja) 2019-04-25
WO2018012252A1 (ja) 2018-01-18
KR102301855B1 (ko) 2021-09-14
US20210278578A1 (en) 2021-09-09
US11360251B2 (en) 2022-06-14
TW201823008A (zh) 2018-07-01
EP3486697A4 (en) 2020-04-08
EP3486697A1 (en) 2019-05-22
CN109416422B (zh) 2021-08-13
JP7006270B2 (ja) 2022-02-10
KR20190027776A (ko) 2019-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6422A (zh) 膜及叠层体
KR101883685B1 (ko)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하드 코트 필름
KR102053671B1 (ko) 다층 적층 필름
TWI602695B (zh) Laminated film
JP5807466B2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用窓ガラス
JP5867393B2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用窓ガラス
CN110023076B (zh) 多层层叠膜和使用其的加工品
WO2013080987A1 (ja) 二軸延伸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合わせガラス用赤外線遮蔽構成体およびそれらからなる合わせガラス
JP6551232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5424987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2892582A (zh) 叠层聚酯膜
JP6414380B2 (ja)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JP5031883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2615909B (zh) 一种多层双轴取向聚酯膜及其制造方法
JP6309848B2 (ja) 1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光学部材
JP6880621B2 (ja)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
JP6167628B2 (ja) ガラス貼り合わせ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9014836A (ja) フィルム
JP2018164993A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6201387B2 (ja) ガラス貼り合わせ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21143308A (ja)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
CN102627014B (zh) 一种光学用聚酯膜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249928A (ja)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
KR20190070481A (ko) 적외선 차단 다층 필름
JP2016190421A (ja) 積層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