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24513B -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导光板单元、光源单元、显示装置、投影图像显示部件、投影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显示画面用滤光器 - Google Patents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导光板单元、光源单元、显示装置、投影图像显示部件、投影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显示画面用滤光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24513B
CN113924513B CN202080038350.0A CN202080038350A CN113924513B CN 113924513 B CN113924513 B CN 113924513B CN 202080038350 A CN202080038350 A CN 202080038350A CN 113924513 B CN113924513 B CN 1139245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aminate
film
laminated film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83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24513A (zh
Inventor
松尾雄二
宇都孝行
白石海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924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4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24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45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816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 G02B5/0825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 G02B5/0841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634Production of filters
    • B29D11/00644Production of filters polariz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4Production of other 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B29D11/00009- B29D11/0073
    • B29D11/00788Producing optical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 G02B27/28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for controlling or changing the state of polarisation, e.g. transforming one polarisation state into anoth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5Manufacturing aspects; Material aspec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5Multifunctional compens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原材料,其具有比目前高的光反射的指向性带来的辨识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体,其具有将不同的多种热塑性树脂交替层叠11层以上的多层层叠膜,其中,垂直入射到上述多层层叠膜表面侧的面的波长400~700nm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透射率为50%以上,在方位角φn(n:1~5)处,以相对于膜的表面侧的面的法线为20°、70°的角度入射波长400~700nm的S波的光时,将各入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反射率设为Rs20(φn)、Rs70(φn),此时在至少1个方位角φn处满足Rs70(φn)‑Rs20(φn)≧50(%)。

Description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导光板单元、光源单元、显示装置、投影 图像显示部件、投影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显示画面用滤光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导光板单元、光源单元、显示装置、投影图像显示部件、投影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显示画面用滤光器。
背景技术
多层层叠膜通过交替层叠不同的多种热塑性树脂而能够发挥各种各样的性能,采用2层~数千层的层叠数、数十nm~数十μm的层厚度之类的各种结构。其中,公开了如下多层层叠膜,通过交替层叠折射率不同的多种热塑性树脂,无论是在正面方向上还是在斜方向上,对于任意入射角度下的光均呈现干涉反射(专利文献1、2等)。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例如增强现实及复合现实用途中的头戴式显示器(HMD)及平视显示器(HUD)中,寻求能够使虚拟世界的影像信息及文字信息与现实世界的影像信息重合显示的原材料。例如为现实世界的影像信息能够从正面观察,而虚拟世界的影像信息及文字信息通过从倾斜方向投影而显示这样的、具有光反射的高指向性带来的辨识效果的材料。作为对于正面方向的入射光实质上不呈现干涉反射,而对于斜方向的入射光呈现干涉反射的多层层叠膜,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倾斜角着色且可观察到的光学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59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121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6-5126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多层层叠膜不具有增强现实及复合现实用途中要求那样的光反射的高指向性,在相同文献中也仅提及了作为换色膜的有用性。即使为了提高同文献中公开的多层层叠膜的正面方向的透射性,对该膜的表面赋予AR(抗反射)、AG(防眩)之类的抗反射功能,或向该膜的两侧层叠透明部件,则斜方向的光的反射率也进一步变低。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材料,其具有比现有高的光反射的指向性带来的辨识效果。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鉴于上述课题和背景技术,本发明人等特意着眼于专利文献3中判断为无助于光反射的S波的光(s偏光),并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体,其具有将不同的多种热塑性树脂交替层叠11层以上的多层层叠膜,
垂直入射到所述多层层叠膜表面侧的面的波长400~700nm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透射率为50%以上,
在方位角φn(n:1~5)处,以相对于所述多层层叠膜的表面侧的面的法线为20°、70°的角度入射波长400~700nm的S波的光时,将各入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反射率记为Rs20(φn)、Rs70(φn),此时在至少1个方位角φn处满足
Rs70(φn)-Rs20(φn)≧50(%)。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具备具有双折射的层的本发明的层叠体的方法,
在基材上设置具有双折射的层,然后在所述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不具有所述基材的一侧层叠多层层叠膜,然后将所述基材剥离,然后在所述具有双折射的层的剥离了所述基材的一侧层叠另外的多层层叠膜。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具备具有双折射的层的本发明的层叠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在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一侧或两侧层叠多层层叠膜,然后沿至少一个方向进行拉伸。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具备具有双折射的层的本发明的层叠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多层层叠膜上涂布包含构成具有双折射的层的成分的涂布液。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具有偏光除去层的本发明的层叠体的方法,
在基材上设置偏光除去层,然后在所述偏光除去层的不具有所述基材的一侧层叠多层层叠膜,然后将所述基材剥离,然后在所述偏光除去层的剥离了所述基材的一侧层叠另外的多层层叠膜。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具有偏光除去层的本发明的层叠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在偏光除去层的一侧或两侧层叠多层层叠膜,然后沿至少一个方向进行拉伸。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具有偏光除去层的本发明的层叠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多层层叠膜上涂布包含构成偏光除去层的成分的涂布液。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板单元,其特征在于,在导光板的出射面一侧配置有本发明的层叠体。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本发明的导光板单元和光源。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有多个光源的基板的出射面一侧配置有本发明的层叠体。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是使用本发明的光源单元而制成的。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图像显示部件,其特征在于,是使用本发明的层叠体而制成的。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投影图像显示部件、和相对于该投影图像显示部件的显示面的法线以20°以上的角度入射的光源。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画面用滤光器,其特征在于,是使用本发明的层叠体而制成的。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在图像显示部中使用本发明的层叠体而制成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使从正面方向入射的光实质上不呈现干涉反射而透射率高,使沿斜方向入射的P波、S波双方呈现干涉反射,由此,能够得到使对于斜方向的光的反射性能比以往高很多的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的透明膜的、对于波长550nm的P波和S波的入射光的反射率对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曲线图。
图2是示出现有的反射膜的、对于波长550nm的P波和S波的入射光的反射率对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曲线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的、对于波长550nm的P波和S波的入射光的反射率对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曲线图。
图4是示出对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赋予了抗反射(AR)涂层的层叠膜的、对于波长550nm的P波和S波的入射光的反射率对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曲线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对于波长550nm的P波和S波的入射光的反射率对入射角度依赖性的曲线图。
图6是对方位角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对于S波的入射光的干涉反射的示意图。
图8说明现有技术的、对于S波和P波的入射光的干涉反射的示意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对于S波的入射光的干涉反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等发现了利用下述层叠体,正面方向实质上不呈现干涉反射而透射率高,使沿斜方向入射的P波、S波双方呈现干涉反射,所述层叠体具有将不同的多种热塑性树脂交替层叠11层以上的多层层叠膜,垂直入射到上述多层层叠膜表面侧的面的波长400~700nm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透射率为50%以上,在方位角φn(n:1~5)处,以相对于上述多层层叠膜的表面侧的面的法线为20°、70°的角度入射波长400~700nm的S波的光时,将各入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反射率记为Rs20(φn)、Rs70(φn),此时在至少1个方位角φn处满足Rs70(φn)-Rs20(φn)≧50(%)。以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在电磁波(光)从斜方向向物体的表面侧的面入射时,P波表示电场部分与入射面平行的电磁波(与入射面平行地振动的直线偏光),S波表示电场部分与入射面垂直的电磁波(与入射面垂直地振动的直线偏光)。对该P波和S波的反射特性进行说明。图1中对现有的透明膜,图2中对现有的反射膜,图3中对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示出了波长550nm的P波和S波的光从空气中入射到各膜时的反射率的角度依赖性。在此,作为一例,以波长550nm进行表示,但在其它的可见光的波长中,各膜也具有分别与图1~5中示出的膜大致相同的关系性。
如图1所示,现有的透明膜根据菲涅耳公式,显示对于P波的反射率随着入射角度增大而降低,然后,反射率成为0%后,然后反射率增大的倾向。S波随着入射角度增大而反射率增大。
另外,如图2、图3所示,在现有的反射膜和本发明的层叠体中所含的多层层叠膜之间观察到的入射角度引起的反射率的差是由交替层叠了不同的多种热塑性树脂的各层的面内方向的折射率的层间差(以下,均称为“面内折射率差”。)及各层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的层间差(以下,均称为“面垂直折射率差”。)的设计不同所造成的。
即,现有的反射膜为如下设计:增大相邻的层间的面内折射率差,另外,作为结果,面垂直折射率差也变大,由此,无论是正面方向还是斜方向,均呈现干涉反射而反射光。该特性如图2所示,即使是入射角度0度,也保持一定高度的反射率,随着入射角度增大,P波、S波双方的反射率也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为如下设计:通过缩小多层层叠膜内部的相邻的层间的面内折射率差,实质上不呈现正面方向的干涉反射,通过增大面垂直折射率差,对于沿斜方向入射的光的P波呈现干涉反射。即,具有如下特征:在入射角度0度的情况下,多层层叠膜内部的相邻的层间的面内折射率差小,因此,反射率低(即透射率高),随着入射角度增大,根据基于空气的折射率与多层层叠膜表面的面内折射率的差的菲涅耳公式,S波的反射率增大,P波由于多层层叠膜内部的相邻的层间的面垂直折射率差变大,而呈现干涉反射,且反射率增大。在此,有助于S波的反射率的是多层层叠膜表面的反射。关于图3所示的反射率的角度依赖性,在要进一步提高斜方向的反射率的情况下,对于P波而言,通过进一步增大多层层叠膜内部的相邻的层间的面垂直折射率差或增加多层层叠膜的层数而实现,但对于S波来说不容易。其原因在于,S波的反射取决于多层层叠膜表面的反射,因此,为了提高S波的反射率而需要进一步增大空气的折射率与多层层叠膜表面的面内折射率的差。但是,当进一步增大空气与多层层叠膜表面的折射率差时,正面方向的反射率也会变高,正面方向的透射率会降低。
另外,在为了提高正面方向的透射率而对多层层叠膜表面赋予了抗反射(AR)、防眩(AG)之类的抗反射功能的情况下、或通过加工向多层层叠膜的两侧层叠了透明部件的情况下,多层层叠膜表面产生的反射几乎消失。图4中示出对图3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的表面赋予了AR涂层的情况下的反射特性的一例。关于正面方向的反射率,反射率由于AR涂层而降低(即透射率提高),关于斜方向的反射率,P波的干涉反射不受AR涂层的影响,因此,与图3相比,P波的反射率几乎不会改变。另一方面,S波的表面反射受到AR涂层的影响,因此,S波的反射率比图3显著降低。
图5中对本发明的层叠体示出了波长550nm的P波和S波的光从空气中入射时的反射率的角度依赖性。本发明的层叠体的特征在于,不仅对于P波,而且对于S波,在斜方向上也呈现干涉反射,S波的斜方向的反射率比图1及图3所示那样的膜更高。
本发明的层叠体需要垂直入射到上述多层层叠膜表面侧的面的波长400~700nm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透射率为50%以上。作为该平均透射率,从正面方向的透明性向上的观点来看,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8%以上。该平均透射率越高,正面方向的辨识性越提升而优选,因此,最优选为100%。
另外,从提高正面方向的透明性,且抑制外光的映入引起的辨识性降低的观点来看,垂直入射到上述多层层叠膜表面侧的面的波长400nm~700nm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反射率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下。该平均反射率越低,越提高正面方向的透明性,能够抑制外光的映入引起的辨识性降低,因此,最优选为0%。
使用附图对方位角φ进行说明。图6是本发明的层叠体及膜的俯视图。在此,图中4为在膜面内任意选择的方位角0°的方向,图中5为以方位角0°为基准向右(顺时针旋转)旋转的方位角φ方向,图中6为方位角φ。
而且,本发明的方位角φn(n:1~5)是由方位角φ设定的测定点,即以膜或层叠体的面内的任意的方位角0°为基准向右(顺时针旋转)每隔22.5°设定的0°、22.5°、45°、67.5°、90°的5个点。
本发明的层叠体需要在方位角φn(n:1~5)处,以相对于上述多层层叠膜的表面侧的面的法线为20°、70°的角度入射波长400~700nm的S波的光时,将各入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反射率记为Rs20(φn)、Rs70(φn),此时在至少1个方位角φn处满足
Rs70(φn)-Rs20(φn)≧50(%)…(A)。
就Rs70(φn)-Rs20(φn)的值而言,在显示器用途中的聚光性提高、平视显示器及头戴式显示器用途中的图像显示性提高、防窥视用途中的视角控制性提高、装饰膜用途中的斜方向上的色调及光泽感的变化的大小提高之类的目的方面,优选60%以上、70%以上、80%以上、90%以上,且越高越好。满足上述关系式(A)意味着对于入射的S波呈现干涉反射,意味着对于斜方向的光的反射性能比仅对P波呈现干涉反射的现有产品高。另外,优选在5个点的方位角φn中两个以上的方位角φn满足上述关系式(A),以上述的目的来看,优选在3个以上、4个以上、进而5个点满足上述关系式(A)。满足上述关系式(A)的方位角φn的点数越多,意味着呈现S波的干涉反射的方位角范围越宽,意味着具有方位角依赖性小的多角度性。
接着,以相对于上述多层层叠膜的表面侧的面的法线为20°、40°、70°的角度入射波长400~700nm的P波的光时,将各入射光在该波长范围及方位角φn的n:1~5处的平均反射率(%)定义为Rp20、Rp40、Rp70。即,Rp20、Rp40、Rp70是将某方位角φn处的波长400nm~700nm的平均的反射率进一步在5个点的方位角φn(n:1~5)进行平均的值。从提高正面透射性且提高斜反射性的观点来看,优选本发明的层叠体满足
Rp20≦Rp40<Rp70…(B)。
从提高斜反射性的观点来看,Rp70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在显示器用途中的聚光性提高、平视显示器及头戴式显示器用途中的图像显示性提高、防窥视用途中的视角控制性提高、装饰膜用途中的斜方向上的色调及光泽感的变化的大小提升之类的目的方面,优选60%以上、70%以上、80%以上,且越高越好。
另外,在从斜方向辨识时,要像镜子那样保持无色且有光泽感的外观的情况下,根据以相对于膜面的法线为70°的角度入射时的波长400nm~700nm的P波的反射率计算的色调C值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
本发明的层叠体优选在方位角φn处,以相对于上述多层层叠膜的表面侧的面的法线为70°的角度入射波长240nm~2600nm的S波的光时,将在该波长范围的反射率中的最大值记为Rs70(φn)MAX,将最小值记为Rs70(φn)MIN时,在至少1个方位角φn处满足
Rs70(φn)MAX-Rs70(φn)MIN≧20(%)…(C)。
作为Rs70(φn)MAX-Rs70(φn)MIN的值,更优选为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特别优选为50%以上,在显示器用途中的聚光性提高、平视显示器及头戴式显示器用途中的图像显示性提高、防窥视用途中的视角控制性提高、装饰膜用途中的斜方向上的色调及光泽感的变化的大小提升之类的目的方面,优选60%以上、70%以上、80%以上、90%以上,且越高越好。满足上述关系式(C)意味着对于入射的S波呈现干涉反射,意味着对于斜方向的光的反射性能比仅对P波呈现干涉反射的现有产品高。另外,优选在5个点的方位角φn中两个以上的方位角φn满足上述关系式(C),以上述的目的来看,优选在3个以上、4个以上、进而5个点满足上述关系式(C)。满足上述关系式(C)的方位角φn的点数越多,意味着呈现S波的干涉反射的方位角范围越宽,意味着保持方位角依赖性小的多角度性。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的一例,但不应解释为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限定于该例子。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是将不同的多种热塑性树脂交替层叠11层以上的多层层叠膜。该层叠结构优选为使用热塑性树脂A制成的层(A层)和使用与热塑性树脂A不同的热塑性树脂B制成的层(B层)交替层叠(A/B/A/B··)11层以上而制成的多层层叠膜、或A层和B层和使用与热塑性树脂A及热塑性树脂B不同的热塑性树脂C制成的层(C层)交替层叠11层以上而制成的多层层叠膜、例如像A/B/C/A/B/C…那样交替层叠A/B/C单元,或像A/C/B/C/A/C/B/C…那样交替层叠A/C单元和B/C单元而制成的多层层叠膜。
在此所说的热塑性树脂A、B、C相互“不同”是指结晶性·非晶性、光学性质、热性质的任一项不同。光学性质不同是指折射率相差0.01以上,热性质不同是指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相差1℃以上。此外,在一树脂具有熔点且另一树脂不具有熔点的情况、及一树脂具有结晶化温度且另一树脂不具有结晶化温度的情况下,均意味着具有不同的热性质。通过层叠具有不同的性质的热塑性树脂,能够对膜赋予各个热塑性树脂的单一层的膜中得不到的功能。
作为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4-甲基戊烯-1)等聚烯烃,作为环烯烃树脂,可举出:降冰片烯类的开环易位聚合、加成聚合、与其它的烯烃类的加成共聚物即脂环族聚烯烃、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生物降解性聚合物、尼龙6、尼龙11、尼龙12、尼龙66等聚酰胺、芳香族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缩醛、聚葡萄糖酸、聚苯乙烯、苯乙烯共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乙烯-2,6-萘二甲酸酯等的聚酯、聚芳醚砜、聚醚醚酮、改性聚苯醚、聚苯硫醚、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聚芳酯、四氟乙烯树脂、三氟乙烯树脂、三氟氯乙烯树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偏二氟乙烯等。这些树脂中,从强度·耐热性·透明性的观点来看,特别优选使用聚酯,作为聚酯,优选为通过以来自芳香族二羧酸或脂肪族二羧酸和二醇为主要构成成分的单体的聚合得到的聚酯。
在此,作为芳香族二羧酸,例如,可举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1,4-萘二甲酸、1,5-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4,4′-二苯基二甲酸、4,4′-二苯基醚二甲酸、4,4′-二苯基砜二甲酸等。作为脂肪族二羧酸,例如,可举出: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二聚酸、十二烷二酸、环己烷二甲酸和它们的酯衍生物等。其中,优选可举出对苯二甲酸和2,6-萘二甲酸。这些酸成分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另外,也可以对羟基苯甲酸等羟基酸等进行局部共聚。
另外,作为二醇成分,例如,可举出: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新戊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2-环己烷二甲醇、1,3-环己烷二甲醇、1,4-环己烷二甲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亚烷基二醇、2,2-双(4-羟基乙氧基苯基)丙烷、异山梨醇、螺甘油等。其中,优选使用乙二醇。这些二醇成分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上述聚酯中,优选使用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及其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及其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及其共聚物、以及聚对苯二甲酸六亚甲基二醇酯及其共聚物以及聚对萘二甲酸六亚甲基二醇酯及其共聚物中选择的聚酯。
另外,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为上述的多层层叠膜构成时,作为使用的具有不同的性质的热塑性树脂的优选组合,优选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差的绝对值为20℃以下。通过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差的绝对值记为20℃以下,能够抑制制造多层层叠膜时的拉伸不良。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为上述的多层层叠膜构成时,作为使用的具有不同的性质的热塑性树脂的优选组合,优选各热塑性树脂的SP值(均称为溶解性参数)的差的绝对值为1.0以下。当SP值的差的绝对值为1.0以下时,不易产生层间剥离。
另外,具有不同的性质的聚合物优选由供给相同基本骨架的组合构成。在此所说的基本骨架是构成树脂的重复单元,例如,在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一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从容易实现高精度的层叠构造的观点来看,作为另一热塑性树脂,优选包含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相同的基本骨架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通过将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质的聚酯树脂设为包含相同基本骨架的树脂,能够提高层叠精度,进而抑制在层叠界面的层间剥离。
为了具有相同基本骨架,且具备不同的性质而优选设为共聚物。即,例如,为如下方式,在一树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情况下,另一树脂使用由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元和具有其它酯键的重复单元构成的树脂。作为加入另一重复单元的比例(有时称为共聚量),从获得不同的性质的必要性来看,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另一方面,在层间的密合性、及热流动特性的差小,因此,维持各层的厚度的精度及厚度的均匀性上,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
另外,A层和B层也分别优选将多种热塑性树脂进行共混或合金化而使用。通过对多种热塑性树脂进行共混或合金化,能够得到1种热塑性树脂中得不到的性能。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为上述的多层层叠膜构成时,优选热塑性树脂A和/或热塑性树脂B为聚酯,还优选热塑性树脂A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主要成分,热塑性系树脂B将包含对苯二甲酸作为二羧酸成分、乙二醇作为二醇成分,还包含作为二羧酸成分的萘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酸、作为二醇成分的环己烷二甲醇、螺甘油、异山梨醇中至少一种共聚成分而成的聚酯作为主要成分。此外,本发明中“主要成分”表示超过构成的树脂整体的50质量%的成分。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优选相邻的层的面内折射率差小,面垂直折射率的差大。在此,作为面内折射率的差,优选为0.03以下,更优选为0.0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1以下。作为面垂直折射率的差,优选比0.03大,更优选为0.0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9以上,特别优选为0.12以上。通过使相邻的层保持这种面内折射率差和面垂直折射率差,正面方向的光不反射而进行透射,能够提高反射斜方向的P波的光的特性。多层层叠膜的各层的面内折射率可根据膜面内的方位不同而取得不同的折射率。在构成层的热塑性树脂为非晶性树脂、或即使为结晶性树脂也以比熔点高10℃以上的温度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该层的折射率不管面内的测定方位及面内·面上如何,均能够视为恒定的折射率的各向同性,但在为结晶性树脂且以熔点以下的温度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可根据测定方位不同取得不同的面内折射率。该面内折射率的测定方位中的不匀优选为0.03以下,更优选为0.0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1以下。为了缩小面内折射率的测定方位中的不匀,可以采用多层层叠膜的拉伸沿长边方向和宽度方向拉伸的双轴拉伸,且通过拉伸将热塑性树脂向长边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取向平衡化的方法。当面内折射率的测定方位中的不匀变小时,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各方位角的反射率的不匀变小。
对于调整期望的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的方法,可举出:调整相邻的层的面垂直折射率差、多层层叠膜的层叠数、各层的层厚度分布、制膜条件(例如拉伸倍率、拉伸速度、拉伸温度、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等。
作为A层和B层的2种交替层叠的优选结构,可举出使用下述A层和B层的组合,A层使用结晶性的热塑性树脂,B层使用以非晶性的热塑性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树脂或以具有比A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低15℃以上的熔点的结晶性的热塑性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树脂。由于反射率变高且层叠数减少,所以A层和B层的面垂直折射率差越高越好,层叠数优选为101层以上,更优选为401层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1层以上,从层叠装置的大型化的观点来看,作为上限为5000层左右。层厚度分布优选相邻的A层和B层的光学厚度满足下述(1)式。
λ=2(nAdA+nBdB) (1)
在此,λ为反射波长,nA为A层的面垂直折射率,dA为A层的厚度,nB为B层的面垂直折射率,dB为B层的厚度。
层厚度的分布优选为从膜面的一侧向相反侧的面为恒定的层厚度分布、从膜面的一侧向相反侧的面为增加或减少的层厚度分布、层厚度从膜面的一侧向膜中心增加后进行减少的层厚度分布、层厚度从膜面的一侧向膜中心减少后进行增加的层厚度分布等。作为层厚度分布的设计,优选为线性数列、等比数列、阶差数列之类的连续变化的设计,及10~50层左右的层具有大致相同的层厚度,且其层厚度以台阶状变化的设计。
在多层层叠膜的两表层部,作为保护层优选设置层厚度3μm以上的层。保护层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更优选为10μm以上。通过这样增厚保护层的厚度,能够得到制膜时的成型不良即所谓的流痕的抑制、与其它膜或成型体的层压工序及层压工序后的多层层叠膜中的薄膜层的变形的抑制、耐按压性的提高等效果。
本发明中使用的多层层叠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为20μm~300μm。通过设为20μm以上,能够对膜赋予刚性并提高可操作性。另外,通过设为300μm以下,能够抑制膜的刚性过强而成型性变差。
接着,作为本发明的层叠体的一个实施方式,使用图7、图9的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层叠体对于S波也呈现干涉反射的原理。图7、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层叠体产生的S波的干涉反射的图,是层叠体7的截面图。10a表示入射到本发明的层叠体的P波,11a表示入射到本发明的层叠体的S波。此外,未被本发明的层叠体干涉反射的部分及进行表面反射的部分没有在图7、图9中记载。入射到本发明的层叠体的P波10a被多层层叠膜8a干涉反射。此外,虽然图中没有记载,但在P波的反射率非100%的情况下,入射的P波的一部分透射。另外,虽然图中没有记载,但也产生P波在多层层叠膜的表面的反射(表面反射)。另一方面,S波11a未干涉反射而透射多层层叠膜8a。此外,虽然图中没有记载,但入射的S波的一部分在多层层叠膜的表面被反射(表面反射)。
在图7中,透射了该多层层叠膜8a的S波11b通过具有双折射的层(以下,有时称为“双折射层”)9,由此,转换成P波12a。使该转换形成的P波12a从入射方向观察被双折射层9的进深侧的多层层叠膜8b干涉反射,由此,不仅是入射到本发明的层叠体的P波,对于S波也呈现干涉反射。即,在图7的方式中,多层层叠膜进行干涉反射实际上是对P波进行的,但实质上入射到层叠体的P波和S波双方对干涉反射做出贡献。
另外,在图9中,S波11b通过偏光除去层14,由此转换成P波15a和S波15b。通过使该转换产生的P波15b从入射方向观察被偏光除去层14的进深侧的多层层叠膜8b干涉反射,从而不仅是入射到本发明的层叠体的P波,对于S波也呈现干涉反射。即,在图9的方式中,多层层叠膜进行干涉反射实际上是对P波进行的,但实质上入射到层叠体的P波和S波的一部分双方都对干涉反射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图8是作为使用了现有技术的情况的一例,利用透明粘接剂13层叠多层层叠膜8a、8b的层叠体的截面图。在使用了不具有任何控制偏光的功能的透明粘接剂13的情况下,即使层叠若干片多层层叠膜,也不会呈现源自入射到层叠体的S波的干涉反射。
本发明的层叠体优选为具有上述的多层层叠膜和双折射层的层叠体,优选为在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两侧具有多层层叠膜的构成,或在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两侧隔着粘接层而具有多层层叠膜的构成。作为具有多层层叠膜和双折射层的层叠体的优选的方式的一例,可举出图7的层叠体。
双折射层具有使通过的光的偏光状态变化的特征。在将双折射层的面内方向上的主取向轴方位记为0°时,若在相对于该主取向轴方位0°,偏光的振动方向的方位φ为0°<φ<90°的范围内偏光通过双折射层,则该偏光的偏光特性变化。即,若S波将其振动的方位角φS设为0°<φS<90°而通过双折射层,则其一部分或全部成分转换成P波。
通过双折射层产生的从S波向P波的转换根据双折射层的相位差(Re)、和双折射层的面内方向上的主取向轴方位与入射的S波的振动的方位所成的方位角(φS)确定。
双折射层的相位差优选波长590nm处的相位差(Re(590))为100nm~500nm的范围。作为具有将相位差的1/4的波长的S波转换成P波和S波的效果的λ/4板,Re(590)更优选为100nm~200n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00nm~180nm(140±40nm)的范围。作为具有将相位差的1/2的波长的S波转换成P波的效果的λ/2板,Re(590)更优选为200nm~400n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00nm~360n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40nm~320nm(280±40nm)的范围。
相位差根据双折射×厚度计算。双折射层的面内方向的双折射优选为0.5×10-3以上,更优选为1.0×10-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10-3以上。
接着,对相位差和S波的偏光转换的一例进行说明。对于Re(590)为280nm的双折射层,若S波的振动的方位相对于双折射层的主取向轴方位以方位角φS=45°通过,则S波的振动的方位变换90°而成为P波。另外,对于Re(590)为140nm的双折射层,若S波的振动的方位相对于双折射层的主取向轴方位以方位角φS=45°通过,则S波的1/2转换成P波。就该转换效率而言,方位角φS=45°为最大,随着偏离45°而效果变低,因此,S波的振动方向的方位与双折射层的取向轴的方位所成的角φS优选为0°<φS<90°、90°<φS<180°的范围,更优选为15°<φS<75°、105°<φS<16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30°<φS<60°、120°<φS<150°的范围。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双折射层优选以热塑性树脂或液晶作为主要成分,作为热塑性树脂,优选以聚乙烯醇、聚碳酸酯、环烯烃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任一种作为主要成分。利用这些成分,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相位差100nm~500nm。聚乙烯醇、聚碳酸酯、环烯烃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优选通过以膜或片状沿至少一个方向拉伸而具有双折射,作为液晶,优选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及苯乙烯基等烯属不饱和基团、环氧基、及氧杂环丁烷基等阳离子性聚合性基等。作为液晶的形状,可举出棒状、圆盘状等。优选使液晶分散于基体中之后,涂布于基材或多层层叠膜且使其沿一个方向取向。作为取向方法,可举出对辊加压后使辊进行旋转的摩擦法,及以直线偏光照射紫外线或可见光线等光的光取向法等。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双折射层优选进行单轴取向。当进行单轴取向时,相位差相对于入射角度或方位角的变化量变小,因此,优选S波的偏光转换对于入射角度或方位角的依赖性变小。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双折射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为1μm~200μm。在双折射层以热塑性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更优选为5μm~100μm,在以液晶作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更优选为1μm~20μm。
本发明的层叠体还优选为具有多层层叠膜、和包含液晶和/或长径比为1.5以上的粒子的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以下,有时称为“偏光除去层”)的层叠体,其为在偏光除去层的两侧具有多层层叠膜的构成,或在偏光除去层的两侧隔着粘接层而具有多层层叠膜的构成。偏光除去层具有将通过的直线偏光转换成椭圆或圆偏光的效果,因此,当S波通过偏光除去层时,转换成由S波和P波构成的椭圆或圆偏光。作为具有多层层叠膜和偏光除去层的层叠体优选的方式的一例,可举出图9。
另外,作为偏光除去层的例子,可举出液晶或长径比为1.5以上的粒子(以下,有时称为“偏光除去材料”)分散于基体中的构成。偏光除去材料的双折射Δn优选为0.001以上。另外,偏光除去材料在基体中的分散状态优选偏光除去材料的折射率高的方向和折射率低的方向在基体中是随机的(不整齐排列)。分散状态随机的结果,对通过偏光除去层的偏光产生各种相位差,由此,除去偏光。
从降低雾度的观点来看,优选基体的折射率与偏光除去材料的平均折射率的差为0.1以下。基体中偏光除去材料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基体的总质量,优选为10~90质量%,更优选为10~6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0~40质量%。偏光除去材料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
用于偏光除去层的液晶优选为其取向是随机的无规液晶,长径比1.5以上的粒子优选为无机粒子。
作为用于偏光除去层的液晶,优选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及苯乙烯基等烯属不饱和基团、环氧基、及氧杂环丁烷基等阳离子性聚合性基等。作为液晶的形状,可举出棒状、圆盘状等。另外,还优选添加手性剂。手性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基体的总质量,可举出0.1~10质量%。
作为长径比1.5以上的粒子,可举出:纤维素、聚苯乙烯、丙烯酸系;二氧化硅、锶、镁、钙及其碳酸盐、氧化物;以及钛、锆、锗、锡及其氧化物。作为其形状,可举出针状、棒状、多棱柱状、纺缍状等。就粒子的大小而言,短轴方向的长度为1nm以上,通常为100μm以下,优选为1000nm以下,长径比为2.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上限虽然没有特别设置,但从制造极限等来看为1000左右。
作为基体,树脂可举出热固化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可举出:环氧树脂、热固化性聚酰亚胺、酚树脂、密胺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硅树脂、聚氨酯等,热塑性树脂可举出:烯烃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聚酯、聚丙烯腈、马来酰亚胺树脂、聚乙酸乙烯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酰胺、聚氯乙烯、聚缩醛、聚苯醚、聚苯硫醚、聚砜、聚醚砜、聚醚醚酮、聚烯丙基砜、聚醚酰亚胺、聚甲基戊烯、氟树脂、纤维素等。作为树脂以外的基体,可举出玻璃等。
作为偏光除去层的制造方法,优选向基体中添加偏光除去材料并制造成膜或片形状;分散于基体中后,涂布于基材或多层层叠膜。
本发明的层叠体优选在至少一个表层具有上述的多层层叠膜。
本发明的层叠体和/或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为了提高正面方向的透射率,也可以在其表面上进一步具有底涂层、硬涂层、抗反射层(AR,AG)。通过设置折射率比表面低的层,可以提高垂直入射于膜面的光的透射率。
本发明的层叠体和/或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除了上述构成以外,也可以在其表面还具有:耐磨损性层、防伤层、颜色校正层、紫外线吸收层、光稳定化层(HALS)、热射线吸收层、印刷层、气体阻隔层、粘合层等功能性层。这些层可以为1层,也可以为多层,另外,也可以使一个层具有多个功能。另外,也可以在多层层叠膜中具有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化剂(HALS)、热射线吸收剂、结晶成核剂、增塑剂等添加剂。
以下叙述制造本发明中所含的多层层叠膜的具体方式的例子,但不应解释为本发明中所含的多层层叠膜被先定位上述的例子。
就本发明中所含的多层层叠膜的层叠构成而言,在使用热塑性树脂A而成的层(A层)和使用与热塑性树脂A不同的热塑性树脂B而成的层(B层)交替层叠(A/B/A/B··)11层以上而成的多层层叠膜的情况下,从与A层对应的挤出机A和与B层对应的挤出机B的2台挤出机供给热塑性树脂,将来自各个流路的聚合物层叠。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包含的多层层叠膜的层叠构成为将A层、B层、使用与热塑性树脂A和热塑性树脂B不同的热塑性树脂C而成的层(C层)交替层叠11层以上而成的多层层叠膜(例如,如A/B/C/A/B/C…那样交替层叠A/B/C单元,或如A/C/B/C/A/C/B/C…那样交替层叠A/C单元和B/C单元而成的多层层叠膜)的情况下,与A层对应的挤出机A和与B层对应的挤出机B和与C层对应的挤出机C的3台挤出机供给热塑性树脂,将来自各个流路的聚合物层叠。
另外,根据需要,还优选将各热塑性树脂在投入挤出机前进行干燥。
层叠可以通过使用作为公知的层叠装置的多流道类型的进料块和方型混合器的方法、或仅使用梳型的进料块而进行。接着,可以使用T型摸头等将该熔融体熔融挤出成片状,然后,在流延鼓上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多层层叠膜。作为提高层叠精度的方法,优选为特开2007-307893号公报、专利第4691910号公报、专利第4816419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
接着,实施该未拉伸多层层叠膜的拉伸及热处理。作为拉伸方法,优选采用公知的逐次双轴拉伸法或同时双轴拉伸法的双轴拉伸。拉伸温度优选在未拉伸多层层叠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玻璃化转变温度+80℃以下的范围内进行。就拉伸倍率而言,长边方向、宽度方向分别优选为2倍~8倍的范围,更优选为3~6倍的范围,优选缩小长边方向与宽度方向的拉伸倍率差。长边方向的拉伸优选利用纵向拉伸机辊间的速度变化进行拉伸。另外,宽度方向的拉伸可利用公知的拉幅机法。即,一边利用夹子夹持膜的两端一边输送,并加宽膜两端的夹子间隔,由此,沿宽度方向进行拉伸。
另外,通过拉幅机的拉伸还优选进行同时双轴拉伸。对进行同时双轴拉伸的情况进行说明。将流延于冷却辊上的未拉伸膜导入同时双轴拉幅机,一边利用夹子夹持膜的两端一边输送,在长边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同时和/或阶段性地拉伸。长边方向的拉伸通过加宽拉幅机的夹子间的距离而实现,另外,宽度方向通过加宽夹子行进的轨道的间隔而实现。本发明中的实施拉伸·热处理的拉幅机夹子优选以线性马达方式驱动。除此之外,有受电弓方式、螺杆方式等,其中,线性马达方式在各个夹子的自由度高,因此,可以自由地变更拉伸倍率的方面优异。
还优选在拉伸后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优选在拉伸温度以上、且A层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10℃以下的范围内进行,还优选在热处理后,在热处理温度-30℃以下的范围内经历冷却工序。另外,为了缩小膜的热收缩率,还优选在热处理工序中或冷却工序中将膜在宽度方向和/或长边方向上收缩(松驰)。作为松驰的比例,优选为1%~10%的范围,更优选为1~5%的范围。
最后,通过卷取机卷取膜,由此,制造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的多层层叠膜。
作为本发明的层叠体,在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两侧具有多层层叠膜的构成、或在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两侧隔着粘接层而具有多层层叠膜的构成的制造方法,以下叙述具体方式的例子,不应解释为本发明中所包含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被限定为上述的例子。
(1-1)可以优选采用将多层层叠膜和双折射层直接或隔着粘接层进行层叠的制造方法。
在该情况下,双折射层优选为膜或片状。为了提高多层层叠膜与双折射层的密合力,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和双折射层中的每一个或在两者的密合面侧设置底涂层。作为层叠方法,优选为辊层压,还优选在层压时和/或层压后施加热和/或紫外线。
(1-2)还可以优选采用如下制造方法,在基材上设置双折射层后,在双折射层的不具有基材的一侧层叠多层层叠膜后,将基材剥离,然后,在双折射层的剥离了基材的一侧层叠另外的多层层叠膜。
作为基材,可举出聚合物膜、玻璃等,优选为聚烯烃膜、聚酯薄膜。为了使基材和双折射层容易剥离,还优选在基材与双折射层之间设置脱模层。另外,为了提高多层层叠膜与双折射层的密合力,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的与双折射层的密合面侧设置底涂层。特别优选以基材与双折射层的密合力比多层层叠膜与双折射层的密合力小的方式,设计脱模层或底涂层。另外,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与双折射层之间使用粘接层进行层叠。作为层叠方法,优选为辊层压,还优选在层压时和/或层压后施加热和/或紫外线。
(1-3)还可以优选采用具有如下工序的制造方法,在双折射层的一侧或两侧层叠多层层叠膜后,沿至少一个方向进行拉伸。
为了提高多层层叠膜与双折射层的密合力,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和双折射层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密合面侧设置底涂层。另外,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与双折射层之间使用粘接层进行层叠。作为层叠方法,优选为辊层压,还优选在层压时和/或层压后施加热和/或紫外线。拉伸方法优选利用辊间的速度变化进行拉伸或使用拉幅机,拉伸方向优选为沿长边方向或宽度方向的拉伸、或向斜方向的拉伸等,拉伸温度优选为多层层叠膜和/或具有双折射的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玻璃化转变温度+80℃以下的范围,拉伸倍率优选大于1倍且8倍以下。
(1-4)还可以优选采用具有如下工序的制造方法,向多层层叠膜上涂布包含构成双折射层的成分的涂布液。
为了提高多层层叠膜与双折射层的密合力,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的与双折射层的密合面侧设置底涂层。作为涂布方法,可举出棒涂法、凹版涂布法、模涂法等。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上刚涂布了包含构成双折射层的成分的涂布液之后,施加热和/或紫外线,或者在多层层叠膜上涂布该涂布液之后,在双折射层的不与多层层叠膜层叠的一侧层叠另外的多层层叠膜,然后施加热和/或紫外线。
接着,作为本发明的层叠体在偏光除去层的两侧具有多层层叠膜的构成或在偏光除去层的两侧隔着粘接层而具有多层层叠膜的构成的制造方法,以下叙述具体方式的例子,但不应解释为本发明中所包含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被限定为上述的例子。
(2-1)可以优选采用将多层层叠膜和偏光除去层直接或隔着粘接层进行层叠的制造方法。
在该情况下,偏光除去层优选为膜或片状。
为了提高多层层叠膜与偏光除去层的密合力,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和偏光除去层中的每一个或两者的密合面侧设置底涂层。作为层叠方法,优选为辊层压,还优选在层压时和/或层压后施加热和/或紫外线。
(2-2)还可以优选采用如下制造方法,在基材上设置偏光除去层后,在偏光除去层的不具有基材的一侧层叠多层层叠膜,之后剥离基材,然后,在偏光除去层的剥离了基材的一侧层叠另外的多层层叠膜。
作为基材,可举出聚合物膜、玻璃等,优选为聚烯烃膜、聚酯薄膜。为了使基材和偏光除去层容易剥离,还优选在基材与具有双折射的层之间设置脱模层。另外,为了提高多层层叠膜与偏光除去层的密合力,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的与偏光除去层的密合面侧设置底涂层。特别优选设置脱模层或底涂层以使得基材与偏光除去层的密合力比多层层叠膜与偏光除去层的密合力小。另外,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与偏光除去层之间使用粘接层进行层叠。作为层叠方法,优选为辊层压,还优选在层压时和/或层压后施加热和/或紫外线。
(2-3)还可以优选采用具有如下工序的制造方法,在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一侧或两侧层叠多层层叠膜后,沿至少一个方向进行拉伸。
为了提高多层层叠膜与偏光除去层的密合力,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和偏光除去层的任一项或两者的密合面侧设置底涂层。另外,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与偏光除去层之间使用粘接层进行层叠。作为层叠方法,优选为辊层压,还优选在层压时和/或层压后施加热和/或紫外线。拉伸方法优选利用辊间的速度变化进行拉伸或使用拉幅机,拉伸方向优选为向长边方向或宽度方向的拉伸,或向斜方向的拉伸等,拉伸温度优选为多层层叠膜和/或具有双折射的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且玻璃化转变温度+80℃以下的范围,优选拉伸倍率大于1倍且8倍以下。但是,从优选偏光除去材料的折射率高的方向和折射率低的方向在基体中为随机(未整齐排列)的观点来看,优选为抑制了偏光除去材料的取向的拉伸条件。
(2-4)还可以优选采用包含如下工序的制造方法,在多层层叠膜上涂布包含构成偏光除去层的成分的涂布液。
为了提高多层层叠膜与偏光除去层的密合力,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的与偏光除去层的密合面侧设置底涂层。作为涂布方法,可举出棒涂法、凹版涂布法、模涂法等。还优选在多层层叠膜上刚涂布包含构成偏光除去层的成分的涂布液之后施加热和/或紫外线,或者在多层层叠膜上涂布该涂布液后,在偏光除去层的不与多层层叠膜层叠的一侧层叠另外的多层层叠膜,然后施加热和/或紫外线。
本发明的层叠体具有透射正面方向的光,且不透射斜方向的光的特性,因此,可以特别适用于显示器相关的各种用途中。
本发明的导光板单元通过在导光板的出射面一侧配置本发明的层叠体而得到,从而可以发挥优异的正面聚光性。作为导光板单元中本发明的层叠体的位置关系,优选以反射膜/导光板/本发明的层叠体/扩散片/棱镜片、反射膜/导光板/扩散片/本发明的层叠体/棱镜片、反射膜/导光板/扩散片/棱镜片/本发明的层叠体的方式,将本发明的层叠体配置于比导光板靠出射面一侧而使用,优选在比棱镜片靠射出光的出射面一侧使用。
另外,本发明的光源单元也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层叠体或本发明的导光板单元而得到,正面聚光性优异。作为光源单元,优选为具有本发明的导光板单元和光源的边缘型的光源单元(边缘型背景灯)、及在设置有多个光源的基板的出射面一侧配置有本发明的层叠体的正下方型的光源单元(正下方型背景灯)。作为正下方型中本发明的层叠体的位置关系,优选以反射膜/扩散板/本发明的层叠体/棱镜片、反射膜/扩散板/棱镜片/本发明的层叠体的方式,将本发明的层叠体配置于比扩散板靠出射面一侧。另外,不仅在具有空气间隙的状态设置,还优选通过粘合剂或粘接剂等与其他的部件贴合配置。
与本发明的导光板单元及本发明的正下方型的光源单元相同,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层叠体使射出光聚光,因此,也可以省略棱镜片。反射膜可举出进行漫反射或镜面反射的膜,特别优选漫反射性高的膜,优选为白色反射膜。扩散膜及棱镜片不是必须仅为1片,也可采取使用两片以上的构成。
作为光源,可举出白色光源、红色、蓝色、绿色的单色光源、以及组合两种这些单色光源的光源,其发光波段优选具备450nm~650nm的范围。另外,作为光源的发光方式,可举出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荧光灯)、有机EL等。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通过本发明的光源单元的优异的正面聚光性,实现高对比度、高辉度。作为该显示装置,可举出液晶显示装置、及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等。
另外,使用本发明的层叠体而成的本发明的投影图像显示部件发挥能够从正面观察现实世界的影像信息,通过从斜方投影而显示虚拟世界的影像信息及文字信息之类的、基于光反射的高指向性优异的辨识效果。例如,通过对汽车的玻璃及提示器使用本发明的投影图像显示部件,可维持正面方向的透明性,同时鲜明且再现性高地显示信息。
作为本发明的投影图像显示部件的构成的例子,可举出将本发明的层叠体层叠于透明部件的至少一侧的面的结构、及将本发明的层叠体层叠于至少2个透明部件之间的结构等。在下面叙述的汽车的界面的情况下,可以将本发明的层叠体或本发明的投影图像显示部件隔着粘接剂贴合于汽车的玻璃,也可以插入汽车中所使用的夹层玻璃的内部。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层叠体与透明基材贴合而制成本发明的投影图像显示部件,并用作提示器。
另外,本发明的投影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投影图像显示部件和以相对于该投影图像显示部件的显示面的法线为20°以上的角度入射的光源。作为更具体的用途,可举出:包括汽车及航空器的驾驶座的前挡玻璃等的界面、电子广告牌、游戏机器等中使用的平视显示器(HUD)及头戴式显示器(HMD)。在用于汽车的界面的情况下,可以从小型投影基材向汽车的玻璃(前挡玻璃、侧玻璃、后玻璃等)或设置于前挡玻璃附近的由透明基材构成的提示器投影信息而使用。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画面用滤光器的特征在于,使用本发明的层叠体而制成。本发明的显示画面用滤光器的正面方向的透射性高,斜方向的反射性高,因此,在设置于显示器的显示画面时,发挥在正面观察显示画面时可以明确地观察画面的显示,但在从横向观察时不能观察画面的显示之类的防窥视的效果。另外,现有的用作防窥视用途的百叶膜存在在从正面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画面的亮度变暗之类的问题,本发明的显示画面用滤光器几乎不影响画面的亮度。
另外,作为显示装置的完成品,本发明的层叠体可以贴附于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也可以装入构成画面的部件的内部。即,以在图像显示部中使用本发明的层叠体为特征的显示装置也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作为该情况下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具体的方式,可举出将本发明的层叠体配置于液晶单元的前面而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将本发明的层叠体配置于发光层的前面而成的有机EL显示装置等。
另外,本发明的层叠体也可以适用于色调和/或光泽感在正面方向和斜方向上变化的装饰膜用途等。
实施例
以下,举出具体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层叠体。此外,即使在使用了以下具体地示例的热塑性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只要参考包含下述实施例在内的本说明书的记载,则同样能够得到本发明的层叠体。
[物性的测定方法以及效果的评价方法]
物性值的评价方法以及效果的评价方法如下。
(1)主取向轴方向
将样品尺寸设为10cm×10cm,在膜宽度方向中央裁出样品。使用KS Systems(株)制(现王子测量设备(株))的分子取向计MOA-2001,求得主取向轴方向。
(2)透射率
以日立制作所(株)制分光光度计(U-4100Spectrophotomater)的标准构成(固体测定系统),以入射角度θ=0°的角度入射波长400~700nm的光时,每隔1nm测定透射率,并求得其平均透射率。作为测定条件,狭缝设为2nm(可见光),自动控制(红外),增益设定为2,将扫描速度设为600nm/分钟。
(3)多层层叠膜的反射率
向日立制作所(株)制分光光度计(U-4100Spectrophotomater)安装附属的角度可变反射单元和Glan Taylor偏光片,以入射角度θ=20°、40°、70°的角度在波长400~700nm的范围内每隔1nm入射P波和S波的光,并测定各入射光的反射率。根据得到的反射率,作为入射角度20°、40°、70°下的波长400nm~700nm的范围内的对于P波的平均反射率求得Rpf20、Rpf40、Rpf70,作为对于S波的平均反射率求得Rsf20、Rsf40、Rsf70。另外,在任一入射角的测定中,入射光的方位φ均设为沿着膜的主取向轴的方向。
(4)层叠体的反射率
向日立制作所(株)制分光光度计(U-4100Spectrophotomater)安装附属的角度可变反射单元和Glan Taylor偏光片,以入射角度θ=20°、70°的角度在波长400~700nm的范围内每隔1nm入射S波的光,并测定其反射率。根据得到的反射率,作为入射角度20°、70°中的各角度下在波长400nm~700nm范围的平均反射率,求得Rs20(φ)、Rs70(φ),算出
Rs70(φ)-Rs20(φ)。
在此,关于方位角φn,以膜面的任意的方位角0°为基准,在向右旋转0°、22.5°、45°、67.5°、90°的5个点进行测定。在后述的、使用了聚碳酸酯的单轴拉伸片(PC片)的各实施例中,方位角φn的0°基准设为使用的PC片的主取向轴方向。另外,在未使用PC片的比较例中,方位角φn的0°基准设为层叠体中的多层层叠膜的主取向轴方向。
另外,在方位角φn处,以相对于膜面的法线为70°的角度入射波长240nm~2600nm的S波的光,求得其反射率中的最大值Rs70(φn)MAX和最小值Rs70(φn)MIN,并算出其差。
Rs70(φ)MAX-Rs70(φ)MIN
对于P波也一样,以入射角度θ=20°、40°、70°的角度在波长400~700nm的范围内每隔1nm入射P波的光,并测定其反射率。根据得到的反射率,作为入射角度20°、40°、70°下波长400nm~700nm的范围内的P波的平均反射率,求得Rp20(φn)、Rp40(φn)、Rp70(φn)。这里的方位角φn设为与以S波测定的5个点相同的方位,将各个入射角的5个点的φn的平均值设为Rp20、Rp40、Rp70。
(5)相位差
使用王子测量设备(株)制相位差测定装置(KOBRA-21ADH),求得入射角0°下波长590nm的相位差。
(6)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
通过电子天秤测量5mg的树脂粒料,通过铝衬片夹持且使用Seiko Instrument(株)公司制Robot DSC-RDC220差示扫描热量计,根据JIS-K-7122(2012年),以20℃/分钟从25℃升温至300℃进行测定。数据解析使用了同一株式会社制DISC Session SSC/5200。根据得到的DSC数据求得玻璃化转变温度(Tg)、熔点(Tm)。
(7)折射率
使用ATAGO株式会社制阿贝折射率计(NAR-4T)和NaD线灯,测定多层层叠膜和树脂粒料的折射率。就多层层叠膜而言,对长边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测定面内折射率和面垂直折射率。就树脂粒料的折射率的测定而言,将在70℃真空干燥了48小时的树脂粒料以280℃熔融后,使用压力机进行压制,然后进行骤冷,由此,制作厚度500μm的片,并测定该片的折射率。
(8)IV(固有粘度)的测定方法
使用邻氯苯酚作为溶剂,以温度100℃溶解20分钟后,根据在25℃的温度下使用奥斯特瓦尔特粘度计测定的溶液粘度而算出。
(9)辨识性
将层叠体设置于LCD智能手机的前面,以绿色显示LCD智能手机的画面整个面,以入射角0°及从LCD智能手机的横向(短边方向)以入射角70°观察画面,评价画面的辨识性。此外,以层叠体中的PC片的主取向轴方向相对于LCD智能手机的横向成为45°的方位的方式设置层叠体。使用的LCD智能手机,在画面的亮度上具有视角依赖性,与入射角0°相比,入射角70°的绿色显示变暗,但为能够充分辨识的亮度。
(膜中使用的树脂)
膜使用的树脂的详细如下述。
树脂A:IV=0.67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共聚物(相对于酸成分整体共聚了10mol%的间苯二甲酸成分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折射率1.57,Tg75℃,Tm230℃。
树脂B:IV=0.65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折射率1.58,Tg78℃,Tm254℃。
树脂C:在IV=0.67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共聚物(相对于酸成分整体共聚了60mol%的2,6-萘二甲酸成分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相对于树脂整体共混了10质量%的具有对苯二甲酸、亚丁基、乙基己基的数均分子量2000的芳香族酯的聚酯。折射率1.62,Tg90℃,无Tm。
树脂D:IV=0.64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共聚物(相对于酸成分整体共聚了80mol%的2,6-萘二甲酸成分、20mol%的间苯二甲酸成分、相对于二醇成分整体共聚了3mol%的分子量400的聚乙二醇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折射率1.64,Tg90℃,Tm216℃。
树脂E:IV=0.73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共聚物(相对于二醇成分整体共聚了33mol%环己烷二甲醇成分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折射率1.57,Tg80℃,无Tm。
(多层层叠膜的制作)
(多层层叠膜1)
使用树脂A作为构成A层的热塑性树脂,使用树脂C作为构成B层的热塑性树脂。利用挤出机以280℃分别熔融树脂A及树脂C,经过5片FSS型的叶盘式过滤器后,利用齿轮泵以吐出比(层叠比)成为树脂A/树脂C=1.3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使其在设计为以入射角70°入射P波的光时可观察到波长范围400nm~600nm的反射光的493层进料块(A层为247层,B层为246层)交替合流。接着,供给至具有直线状的模唇的模具(T型模),成型为片状后,通过电线施加8kV的静电电压,同时在表面温度保持25℃的流延鼓上进行骤冷固化,得到未拉伸多层层叠膜。以95℃、拉伸倍率3.6倍对该未拉伸膜进行纵向拉伸,在空气中对膜的两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向该膜两面的处理面涂布包含(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的聚酯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2℃的聚酯树脂)/(平均粒径100nm的二氧化硅粒子)的层叠形成膜涂布液。然后,导入以夹子夹持两端部的拉幅机,以110℃、拉伸倍率3.7倍进行横向拉伸后,以210℃实施热处理,以210℃实施宽度方向的松弛率为5%的松驰热处理,以100℃冷却后,得到厚度60μm的多层层叠膜1。将得到的膜的物性示于表1。
A层的折射率为来自多层层叠膜的折射率测定值,B层存在于多层层叠膜内部,因此,不能测定折射率,但树脂C为非晶性,因此,视为与树脂粒料的折射率1.62相等,且为各向同性。
(多层层叠膜2)
使用树脂A作为构成A层的热塑性树脂,使用树脂C作为构成B层的热塑性树脂。利用挤出机以280℃分别熔融树脂A及树脂C,经过5片FSS型的叶盘式过滤器后,利用齿轮泵以吐出比(层叠比)成为树脂A/树脂C=1.5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使其在设计为以入射角70°入射P波的光时可观察到波长范围400nm~700nm的反射光的801层进料块(A层为401层,B层为400层)交替合流。接着,与多层层叠膜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未拉伸多层层叠膜。以95℃、拉伸倍率3.6倍对该未拉伸膜进行纵向拉伸,在空气中对膜的两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向该膜两面的处理面涂布包含(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的聚酯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2℃的聚酯树脂)/(平均粒径100nm的二氧化硅粒子)的层叠形成膜涂布液。然后,导入以夹子夹持两端部的拉幅机,以110℃、拉伸倍率3.7倍进行横向拉伸后,以210℃实施热处理,以210℃实施宽度方向的松弛率为5%的松驰热处理,以100℃冷却后,得到厚度105μm的多层层叠膜2。将得到的膜的物性示于表1。
A层的折射率为来自多层层叠膜的折射率测定值,B层存在于多层层叠膜内部,因此,不能测定折射率,但树脂C为非晶性,因此,视为与树脂粒料的折射率1.62相等,且为各向同性。
(多层层叠膜3)
使用树脂B作为构成A层的热塑性树脂,使用树脂D作为构成B层的热塑性树脂。利用挤出机以280℃分别熔融树脂B及树脂D,经过5片FSS型的叶盘式过滤器后,利用齿轮泵以吐出比(层叠比)成为树脂B/树脂D=1.3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使其在设计为以入射角70°入射P波的光时可观察到波长范围400nm~600nm的反射光的493层进料块(A层为247层,B层为246层)交替合流。接着,与多层层叠膜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未拉伸多层层叠膜。以95℃、拉伸倍率3.3倍对该未拉伸膜进行纵向拉伸,在空气中对膜的两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向该膜两面的处理面涂布包含(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的聚酯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2℃的聚酯树脂)/(平均粒径100nm的二氧化硅粒子)的层叠形成膜涂布液。然后,导入以夹子夹持两端部的拉幅机,以110℃、拉伸倍率3.7倍进行横向拉伸后,以230℃实施热处理,以230℃实施宽度方向的松弛率为5%的松驰热处理,以100℃冷却后,得到厚度60μm的多层层叠膜3。将得到的膜的物性示于表1。
A层的折射率为来自多层层叠膜的折射率测定值,B层存在于多层层叠膜内部,因此,不能测定折射率,但树脂D的熔点为216℃,通过230℃的热处理,结晶熔解且成为非晶性,因此,视为与树脂粒料的折射率1.64相等,且为各向同性。
(多层层叠膜4)
使用树脂B作为构成A层的热塑性树脂,使用树脂D作为构成B层的热塑性树脂。利用挤出机以280℃分别熔融树脂B及树脂D,经过5片FSS型的叶盘式过滤器后,利用齿轮泵以吐出比(层叠比)成为树脂B/树脂D=1.5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使其在设计为以入射角70°入射P波的光时可观察到波长范围400nm~700nm的反射光的801层进料块(A层为401层,B层为400层)交替合流。接着,与多层层叠膜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未拉伸多层层叠膜。以95℃、拉伸倍率3.3倍对该未拉伸膜进行纵向拉伸,在空气中对膜的两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向该膜两面的处理面涂布包含(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的聚酯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2℃的聚酯树脂)/(平均粒径100nm的二氧化硅粒子)的层叠形成膜涂布液。然后,导入以夹子夹持两端部的拉幅机,以100℃、拉伸倍率3.5倍进行横向拉伸后,以230℃实施热处理,以230℃实施宽度方向的松弛率为5%的松驰热处理,以100℃冷却后,得到厚度105μm的多层层叠膜4。将得到的膜的物性示于表1。
A层的折射率为多层层叠膜的折射率测定值,B层存在于多层层叠膜内部,因此,不能测定折射率,但树脂D的熔点为216℃,通过230℃的热处理,结晶熔解且成为非晶性,因此,视为树脂粒料的折射率1.64,且为各向同性。
(双折射层)
使用厚度60μm的聚碳酸酯的单轴拉伸片(PC片)作为双折射层。入射角度0°、波长590nm处的相位差为270nm。
(实施例1)
使用厚度25μm的丙烯酸系光学粘合剂,利用层压机贴合两片多层层叠膜1、一片PC片,制作以下构成的层叠体。
多层层叠膜1/粘合剂/PC片(双折射层)/粘合剂/多层层叠膜1
将得到的层叠体的物性示于表2、3。
(实施例2)
使用厚度25μm的丙烯酸系光学粘合剂,利用层压机贴合两片多层层叠膜2、一片PC片,制作以下构成的层叠体。
多层层叠膜2/粘合剂/PC片(具有双折射的层)/粘合剂/多层层叠膜2
将得到的层叠体的物性示于表2、3。
(实施例3)
使用厚度25μm的丙烯酸系光学粘合剂,利用层压机贴合两片多层层叠膜3、一片PC片,制作以下构成的层叠体。
多层层叠膜3/粘合剂/PC片(具有双折射的层)/粘合剂/多层层叠膜3
将得到的层叠体的物性示于表2、3。
(实施例4)
使用厚度25μm的丙烯酸系光学粘合剂,利用层压机贴合两片多层层叠膜4、一片PC片,制作以下构成的层叠体。
多层层叠膜4/粘合剂/PC片(具有双折射的层)/粘合剂/多层层叠膜4
将得到的层叠体的物性示于表2、3。
在本实施例中评价辨识性,结果在入射角0°,外光稍微反光,但与未设置层叠体时相比,绿色显示的亮度几乎没有改变。另外,在入射角70°,画面非常暗,绿色显示几乎不能辨识。
(实施例5)
向实施例4中制作的层叠体的两表面涂布含氟代丙烯酸酯化合物(折射率:1.37)作为AR层。将得到的层叠体的物性示于表2、3。垂直入射的光的透射率提高,另外,斜方向的反射率也几乎没有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评价辨识性,结果在入射角0°,与未设置层叠体时相比,绿色显示的亮度几乎没有改变,也几乎没有外光的反光。另外,在入射角70°,画面非常暗,绿色显示几乎不能辨识。
(比较例1)
使用两片多层层叠膜4,使用厚度25μm的丙烯酸系光学粘合剂,由层压机贴合(多层层叠膜4/粘合剂/多层层叠膜4),制作层叠体。在贴合时,使多层层叠膜的主取向轴方向一致并贴合。将得到的层叠体的物性示于表2~3。
在本比较例中评价辨识性,结果在入射角0°,外光稍微反光,但与未设置层叠体时相比,绿色显示的亮度几乎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在入射角70°,与未设置层叠体时相比,绿色显示变暗,但其仍为能够辨识的亮度。
(比较例2)
向比较例1中制作的层叠体的两表面涂布含氟丙烯酸酯化合物(折射率:1.37)作为AR层。将得到的层叠体的物性示于表2~3。垂直入射的光的透射率提高,但由于S波的反射率的降低,斜方向的反射率显著降低。
在本比较例中评价辨识性,结果在入射角0°,与未设置层叠体时相比,绿色显示的亮度几乎没有改变,几乎没有外光的反光。另一方面,在入射角70°,与未设置层叠体时相比,绿色显示变暗,但其仍为能够辨识的亮度。
[表1]
[表2]
[表3]
符号说明
1:入射到膜的S波的反射率
2:入射到膜的P波的反射率
3:层叠体或膜
4:在膜面内任意选择的方位角0°的方向
5:以方位角0°为基准向右(顺时针旋转)旋转的方位角φ方向
6:方位角φ
7:本发明的层叠体的一例
8a、8b:多层层叠膜
9:双折射层
10a:入射到多层层叠膜的P波部分
10b:被多层层叠膜8a干涉反射的P波部分
11a:入射到多层层叠膜的S波部分
11b:透射了多层层叠膜8a的S波部分
12a:S波11b通过双折射层9,由此,转换成P波部分并入射到多层层叠膜8b的P波部分
12b:P波部分12a被多层层叠膜8b干涉反射了的P波部分
13:透明粘接层
14:偏光除去层
15a:S波11b通过偏光除去层后,还通过多层层叠膜8b的S波部分
15b:S波11b通过偏光除去层,由此,转换成P波部分且入射到多层层叠膜8b的P波部分
15c:P波部分15b被多层层叠膜8b干涉反射了的P波部分

Claims (27)

1.一种层叠体,其具有将不同的多种热塑性树脂交替层叠11层以上的多层层叠膜,其还具备具有双折射的层,并且所述层叠体具有在所述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两侧具有所述多层层叠膜的构成,或者,具有在所述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两侧隔着粘接层而具有所述多层层叠膜的构成,
垂直入射到所述多层层叠膜表面侧的面的波长400~700nm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透射率为50%以上,
在方位角φn(n:1~5)处,以相对于所述多层层叠膜的表面侧的面的法线为20°、70°的角度入射波长400~700nm的S波的光时,将各入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反射率记为Rs20(φn)、Rs70(φn),此时在至少1个方位角φn处满足Rs70(φn)-Rs20(φn)≧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体,在所述方位角φn处,以相对于所述多层层叠膜的表面侧的面的法线为20°、40°、70°的角度入射波长400~700nm的P波的光时,将各入射光在该波长范围以及所述方位角φn的n:1~5处的平均反射率(%)记为Rp20、Rp40、Rp70,此时Rp20、Rp40、Rp70满足Rp20≦Rp40<Rp7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在所述方位角φn处,以相对于所述多层层叠膜的表面侧的面的法线为70°的角度入射波长240nm~2600nm的S波的光时,将在该波长范围的反射率中的最大值记为Rs70(φn)MAX,将最小值记为Rs70(φn)MIN时,在至少1个方位角φn处满足Rs70(φn)MAX-Rs70(φn)MIN≧2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所述具有双折射的层在波长590nm处的相位差为240~320nm或100~18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所述具有双折射的层以聚乙烯醇、聚碳酸酯、环烯烃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液晶中的任一种为主成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所述具有双折射的层为进行单轴取向而得到的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所述具有双折射的层的层厚度为1~200μm。
8.一种层叠体,其具有将不同的多种热塑性树脂交替层叠11层以上的多层层叠膜,其还具备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所述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包含液晶和/或长径比为1.5以上的粒子,并且所述层叠体具有在所述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的两侧具有所述多层层叠膜的构成,或者,具有在所述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的两侧隔着粘接层而具有所述多层层叠膜的构成,
垂直入射到所述多层层叠膜表面侧的面的波长400~700nm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透射率为50%以上,
在方位角φn(n:1~5)处,以相对于所述多层层叠膜的表面侧的面的法线为20°、70°的角度入射波长400~700nm的S波的光时,将各入射光在该波长范围的平均反射率记为Rs20(φn)、Rs70(φn),此时在至少1个方位角φn处满足Rs70(φn)-Rs20(φn)≧5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叠体,所述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含有无规液晶和/或长径比为1.5以上的无机粒子。
10.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的方法,
在基材上设置具有双折射的层,然后在所述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不具有所述基材的一侧层叠多层层叠膜,然后将所述基材剥离,然后在所述具有双折射的层的剥离了所述基材的一侧层叠另外的多层层叠膜。
11.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在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一侧或两侧层叠多层层叠膜,然后沿至少一个方向进行拉伸。
12.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多层层叠膜上涂布包含构成具有双折射的层的成分的涂布液。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工序,在源自所述涂布液的涂膜或所述具有双折射的层的不具有所述多层层叠膜的一侧的面层叠另外的多层层叠膜。
14.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层叠体的方法,
在基材上设置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然后在所述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的不具有所述基材的一侧层叠多层层叠膜,然后将所述基材剥离,然后在所述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的剥离了所述基材的一侧层叠另外的多层层叠膜。
15.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层叠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在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的一侧或两侧层叠多层层叠膜,然后沿至少一个方向进行拉伸。
16.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层叠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多层层叠膜上涂布包含构成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的成分的涂布液。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工序,
在源自所述涂布液的涂膜或所述具有偏光除去效果的层的不具有所述多层层叠膜的一侧的面层叠另外的多层层叠膜。
18.一种导光板单元,其特征在于,在导光板的出射面一侧配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
19.一种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8所述的导光板单元和光源。
20.一种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有多个光源的基板的出射面侧配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
2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是使用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光源单元而制成的。
22.一种投影图像显示部件,其特征在于,是使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而制成的。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投影图像显示部件,所述层叠体层叠在透明部件的至少一侧的面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投影图像显示部件,所述层叠体层叠在至少2个透明部件之间。
25.一种投影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22~24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图像显示部件和、相对于该投影图像显示部件的显示面的法线以20°以上的角度入射光的光源。
26.一种显示画面用滤光器,其特征在于,是使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而制成的。
2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在图像显示部中使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而制成的。
CN202080038350.0A 2019-03-26 2020-03-17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导光板单元、光源单元、显示装置、投影图像显示部件、投影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显示画面用滤光器 Active CN1139245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8129 2019-03-26
JP2019058129 2019-03-26
JP2019206891 2019-11-15
JP2019-206891 2019-11-15
PCT/JP2020/011683 WO2020196090A1 (ja) 2019-03-26 2020-03-17 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導光板ユニット、光源ユニット、表示装置、投影画像表示部材、投影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表示画面用フィル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4513A CN113924513A (zh) 2022-01-11
CN113924513B true CN113924513B (zh) 2024-05-14

Family

ID=72611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8350.0A Active CN113924513B (zh) 2019-03-26 2020-03-17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导光板单元、光源单元、显示装置、投影图像显示部件、投影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显示画面用滤光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55514A1 (zh)
JP (1) JP7439752B2 (zh)
KR (1) KR20210140743A (zh)
CN (1) CN113924513B (zh)
TW (1) TW202103921A (zh)
WO (1) WO20201960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4117A1 (ja) * 2021-09-29 2023-04-06 東レ株式会社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及び投影画像表示部材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4213A (ja) * 2000-06-30 2002-01-18 Minolta Co Ltd ブレーズ格子素子、回折格子素子および照明光学系
CN106062597A (zh) * 2014-03-19 2016-10-26 帝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偏振片用反射偏振膜、包含其的液晶显示器用偏振片、液晶显示器用光学构件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06415339A (zh) * 2014-05-23 2017-02-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层叠体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9416422A (zh) * 2016-07-15 2019-03-01 东丽株式会社 膜及叠层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8683B2 (en) 1999-11-22 2002-12-2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optical bodies
US6531230B1 (en) 1998-01-13 2003-03-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lor shifting film
JP4374774B2 (ja) 2000-12-06 2009-12-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偏光変換光学系および偏光変換素子
JP2003295183A (ja) 2002-03-29 2003-10-15 Citizen Watch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平面照明装置
US7064897B2 (en) 2002-12-31 2006-06-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polarizing films with designed color shifts
EP2491442A1 (en) 2009-10-24 2012-08-2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mmersed reflective polarizer with angular confinement in selected planes of incidence
WO2011050268A1 (en) * 2009-10-24 2011-04-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Immersed reflective polarizer with high off-axis reflectivity
JP5901192B2 (ja) * 2011-09-13 2016-04-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学機構
JP6376728B2 (ja) 2013-05-16 2018-08-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4213A (ja) * 2000-06-30 2002-01-18 Minolta Co Ltd ブレーズ格子素子、回折格子素子および照明光学系
CN106062597A (zh) * 2014-03-19 2016-10-26 帝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偏振片用反射偏振膜、包含其的液晶显示器用偏振片、液晶显示器用光学构件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06415339A (zh) * 2014-05-23 2017-02-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层叠体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9416422A (zh) * 2016-07-15 2019-03-01 东丽株式会社 膜及叠层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96090A1 (zh) 2020-10-01
US20220155514A1 (en) 2022-05-19
WO2020196090A1 (ja) 2020-10-01
TW202103921A (zh) 2021-02-01
CN113924513A (zh) 2022-01-11
KR20210140743A (ko) 2021-11-23
JP7439752B2 (ja) 2024-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84024B1 (ko) 다층 광학 필름,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갖는 거래 카드
KR101792319B1 (ko) 1 축 연신 다층 적층 필름
JP5867203B2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窓部材、合わせガラス
JP5609086B2 (ja) 偏光反射体
JP2006205729A (ja) 多層光学フィルム
JP7276127B2 (ja)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表示装置
KR20160137578A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편광판용 반사 편광 필름, 그것으로 이루어지는 액정 디스플레이용 편광판, 액정 디스플레이용 광학 부재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JP5782302B2 (ja) 多層延伸フィルム
CN113924513B (zh)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导光板单元、光源单元、显示装置、投影图像显示部件、投影图像显示装置以及显示画面用滤光器
JP7400474B2 (ja) 光源ユニット、表示装置及びフィルム
JP6172027B2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フィルム
JP2021054061A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5782268B2 (ja) 立体視眼鏡用反射偏光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偏光板および立体視眼鏡
WO2023054117A1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及び投影画像表示部材
JP7494520B2 (ja) 赤外線検知システム用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赤外線検知システム
JP2022140986A (ja) 積層体
JP2022179920A (ja)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KR20230074118A (ko) 헤드업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