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91646A - 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91646A
CN109291646A CN201810813151.7A CN201810813151A CN109291646A CN 109291646 A CN109291646 A CN 109291646A CN 201810813151 A CN201810813151 A CN 201810813151A CN 109291646 A CN109291646 A CN 1092916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reserving chamber
compared
posture
liquid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1315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91646B (zh
Inventor
工藤圣真
木村尚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291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91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91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916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液体从喷出头漏出的可能性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喷出头(32),其能够从喷嘴喷出液体;液体供给通道(43),其从液面与所述喷出头(32)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下方的液体供给源(18)向喷嘴(31)供给液体;中间贮留体(44),其被设置在液体供给通道(43)上,并且能够贮留液体,中间贮留体(44)具有能够贮留液体的贮留室(51)、将与中间贮留体(44)相比靠上游侧的上游侧供给通道(43a)和贮留室(51)连通的导入流道(52)、和将贮留室(51)和与中间贮留体(44)相比靠下游侧的下游侧供给通道(43b)连通的导出流道(53),导出流道(53)在贮留室(51)的下部且在水平方向上与贮留室(51)的中央相比靠配置有液体供给源的一侧处与贮留室(51)连接。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机等的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示例,具有将从油墨罐(液体供给源)被供给的油墨(液体)自喷出头向印刷纸张喷出而进行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在这种打印机之中存在如下的打印机,即,在将被收纳于油墨容器中的油墨向喷出头进行供给的液体供给通道的中途处,设置有对油墨的压力变动进行吸收的中间贮留体(例如,专利文献1)。
中间贮留体具有:贮留室,其贮留有油墨;连接管,其连接有一端侧与油墨罐连接的连接管的另一端侧;贯穿孔,其将贮留室的油墨向喷出头侧排出。贯穿孔被配置在贮留室的下部且在水平方向上与贮留室的中央相比而远离油墨罐的位置处。因此,在打印机中,当姿态被变更为油墨罐与喷出头相比而位于铅直方向上方时,贮留室内的液面的位置容易成为高于贯穿孔的位置。当在该状态下对打印机施加有冲击力等时,有可能会使油墨从油墨罐被继续供给到贮留室中,并且使油墨从贮留室向喷出头被供给,从而使油墨从喷出头继续泄漏。
这种课题并不限于具备中间贮留体的打印机,在具备中间贮留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已大致成为共同的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810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液体从喷出头泄漏的可能性的液体喷出装置。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喷出头,其能够从喷嘴喷出液体;液体供给通道,其从液面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下方的液体供给源向所述喷嘴供给所述液体;中间贮留体,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供给通道上,并且能够贮留所述液体,所述中间贮留体具有:贮留室,其能够贮留所述液体;导入流道,其将与所述中间贮留体相比靠上游侧的所述液体供给通道和所述贮留室连通;导出流道,其将所述贮留室和与所述中间贮留体相比靠下游侧的所述液体供给通道连通,所述导出流道在所述贮留室的下部且在水平方向上与该贮留室的中央相比靠配置有所述液体供给源的一侧处与所述贮留室连接。
根据该结构,在液体供给源的液面位于与喷出头相比较低的位置处的使用姿态下,导出流道在贮留室的下部且在水平方向上与贮留室的中央相比靠配置有液体供给源的一侧处与贮留室连接。因此,即使在成为液体供给源位于与喷出头相比较高的位置处的非使用姿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与贮留室相比靠上游侧的液体向与贮留室相比靠下游侧流动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降低液体从喷出头漏出的可能性。
优选为,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在成为所述液体供给源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上方的姿态的情况下,被贮留在所述贮留室内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位置被设定为,成为与对所述贮留室和所述导出流道进行连接的连接部相比较低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成为非使用姿态的情况下的贮留室内的液面的位置低于连接部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液体喷出装置的姿态从使用姿态被变更为非使用姿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与贮留室相比靠上游侧的液体向与贮留室相比靠下游侧流动的情况进行抑制。
优选为,上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被设置在与所述中间贮留体相比靠下游侧的所述液体供给通道、和所述导出流道中的至少一方上。
根据该结构,在与中间贮留体相比靠下游侧的液体供给通道和导出流道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过滤器。即,由于在从贮留室到喷嘴之间的流道上设置有过滤器,因此能够降低异物流向喷嘴的可能性。
优选为,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在成为所述液体供给源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上方的姿态的情况下的、从所述贮留室内的液面的位置起到连接该贮留室和所述导出流道的连接部为止的容积被设定为,大于从该连接部起到所述过滤器为止的容积。
当对非使用姿态的液体喷出装置施加冲击等时,有可能会有液体从喷嘴流出。当液体从喷嘴流出时,与连接部相比靠下游侧的液体向喷嘴侧流动,贮留室内的空气与连接部相比流入下游侧,从而有液体从上游侧被供给至贮留室中。而且,当空气到达过滤器时,会在过滤器中形成弯液面,从而空气以及液体的流动停止。根据该结构,从贮留室中的液面到连接部为止的容积大于导出流道以及液体供给通道中的从连接部到过滤器之间的容积。因此,即使被供给有液体而使贮留室内的液面上升,也能够在液面上升至连接部之前使液体的流动停止。
优选为,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在成为所述液体供给源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上方的姿态的情况下的、从所述液体供给源内的液面的位置起到所述过滤器为止的水位差小于所述过滤器中所形成的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
根据该结构,在过滤器中形成有弯液面的情况下,从液体供给源内的液面的位置起到过滤器为止的水位差小于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因此,能够在贮留室内的空气到达过滤器的时间点下使液体的流动停止,从而能够限制液体从喷出头流出。
优选为,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导出流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所述喷出头侧朝向所述贮留室侧而向铅直方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
根据该结构,导出流道具有在使用姿态下从喷出头侧朝向贮留室侧而向铅直方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因此,处于导出流道或喷出头侧的空气容易向贮留室侧上升,从而能够对由气泡向喷出头流入所造成的排出不良进行抑制。
优选为,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中间贮留体作为所述贮留室而具有第一贮留室以及与该第一贮留室相比靠上游侧的第二贮留室,并且所述中间贮留体还具有:上侧连通通道,其将所述第一贮留室和所述第二贮留室连通;下侧连通通道,其在与所述上侧连通通道相比靠铅直方向下方处,将所述第一贮留室和所述第二贮留室连通,且与所述上侧连通通道相比压力损失较高,所述导出流道与所述第一贮留室连接。
根据该结构,中间贮留体具有在使用姿态下位于上侧的上侧连通通道、和与上侧连通通道相比位于下侧且压力损失较高的下侧连通通道,并且通过上侧连通通道和下侧连通通道而使第一贮留室以及第二贮留室连通。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适于向贮留室进行液体的填充以及气泡排出的中间贮留体。
优选为,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贮留室在如下位置处具有突出部,所述位置为,在成为所述液体供给源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上方的姿态的情况下,与所述贮留室内的液面相比成为铅直方向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贮留室在成为非使用姿态的情况下与贮留室内的液面相比成为铅直方向上方的位置处具有突出部。因此,与贮留室不具有突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贮留室内的空气量。
优选为,上述液体喷出装置还具备废液收纳部,所述废液收纳部能够收纳从所述喷出头被排出的所述液体,所述废液收纳部以如下方式被设置,即,在成为所述液体供给源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上方的姿态的情况下,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下方。
在液体喷出装置成为非使用姿态的情况下,与导出流道相比靠下游侧的液体会向喷嘴侧流动,从而有可能使液体从喷嘴流出。在这一点上,根据该结构,在液体喷出装置成为非使用姿态的情况下,废液收纳部与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下方。因此,能够将从喷嘴流出的液体收纳在废液收纳部中。
附图说明
图1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为省略了保持部的筐体的图示的复合机的主视图。
图3为表示使用姿态的液体喷出装置中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非使用姿态的液体喷出装置中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中间贮留体在使用姿态时的侧视图。
图6为中间贮留体在非使用姿态时的侧视图。
图7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所具备的中间贮留体的使用姿态时的侧视图。
图8为中间贮留体的立体图。
图9为中间贮留体的立体图。
图10为图7中的F10-F10线向视剖视图。
图11为中间贮留体在非使用姿态时的侧视图。
图12为改变例的中间贮留体的使用姿态时的侧视图。
图13为改变例的中间贮留体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2中的F14-F14线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为,通过向纸张等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而在介质上印刷(记录)文字或图像等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如图1所示,复合机11具备液体喷出装置12和被配置于液体喷出装置12上并覆盖液体喷出装置12的上侧的图像读取装置13,且作为整体而形成大致长方体状。
在图1中,作为复合机11在适于使用的使用姿态A下被放置于水平面上的情况而以Z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以X轴以及Y轴来表示沿着与重力的方向垂直的水平面的方向。X轴、Y轴及Z轴相互正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X轴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X,将沿着Y轴的方向设为纵深方向Y,将沿着Z轴的方向设为铅直方向Z。宽度方向X、纵深方向Y以及铅直方向Z相互交叉(优选为正交)。将纵深方向Y上的一端侧称为前表面侧或者前侧,将与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称为背面侧或者后侧,有时也将从前表面侧观察到的宽度方向X的一端侧称为右侧,将另一端侧称为左侧。铅直方向Z上方以及铅直方向Z下方也被称为上方以及下方,并不限于正上及正下,也包括在水平方向上位置发生偏离的状态下的上侧以及下侧。
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前表面侧设置有操作面板17,所述操作面板17具有用于实施复合机11的各种操作的按钮等的操作部15、和对液体喷出装置12或复合机11的信息等进行显示的显示部16。而且,在操作面板17的右侧设置有对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液体供给源18(参照图2)进行保持的保持部19。液体供给源18被设置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筐体20内,在筐体20上以与各个液体供给源18相对应的方式而形成有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窗部21。
如图2所示,各个液体供给源18均具有能够收纳液体的收纳室23,且在收纳室23中分别收纳有不同种类(例如,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等的颜色,或者颜料或染料等的着色剂)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量较多的黑色用的第一液体供给源18A在操作面板17侧设置有一个,而与第一液体供给源18A相比收纳量较少的彩色用的第二液体供给源18B则设置有四个。
液体供给源18具有能够向收纳室23注入液体的注入口24。液体供给源18为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树脂制,从而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被收纳于收纳室23中的液体的第一液面L1(参照图3)的水平面。
如图1、图2所示,在液体供给源18中,与筐体20的窗部21相对应的区域作为能够从外部对收纳室23内的油墨进行目视确认的目视确认面26而发挥功能。在目视确认面26上设置有表示向收纳室23补给液体的标准的下限刻度27、和表示收纳室23所能够收纳的液体的上限的标准的上限刻度28。另外,目视确认面26以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使用姿态A下在铅直方向Z上延伸的方式被设置。
如图3所示,液体供给源18具有构成目视确认面26的前壁18a、和与前壁18a交叉的上壁18b以及下壁18c。上壁18b为,在使用姿态A下对收纳室23的上方进行划分的壁。下壁18c为,在使用姿态A下对收纳室23的下方进行划分的壁。
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能够从在喷嘴形成面30上开口的多个喷嘴31喷出液体的喷出头32、和对喷出头32进行保持并能够在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滑架33。喷出头32在进行移动的同时朝向介质(省略图示)喷出液体,通过使所喷出的液体附着在介质上而进行印刷。
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用于对喷出头32进行维护的维护装置35、和从成为液体供给源18侧的上游侧向成为喷嘴31侧的下游侧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36。
维护装置35具备以相对于喷出头32而能够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被设置的盖38、和上游端与盖38连接的排出管39。在使用姿态A下,盖38与喷出头32相比而位于下方。因此,盖38能够接收从喷嘴31被喷出的液体以及从喷嘴31流出的液体。
盖38被设置为,能够在与喷出头32分离的位置和与喷出头32接触的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盖38通过与喷出头32接触而对该喷出头32进行压盖。即,盖38通过压盖而在与喷嘴形成面30之间形成开口有喷嘴31的封闭空间。
维护装置35具备被设置于排出管39的中途的排出泵40、和与排出管39的下游端连接的废液收纳部41。维护装置35在盖38与喷出头32分离的状态下对排出泵40进行驱动,从而将盖38所接收的液体输送到废液收纳部41中。
此外,维护装置35在压盖了喷出头32的状态下对排出泵40进行驱动,从而对在盖38和喷嘴形成面30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进行减压。由此,维护装置35使处于喷出头32内等的气泡等异物与液体一起从喷嘴31被排出并输送到废液收纳部41中。即,废液收纳部41能够收纳从喷出头32被排出的液体。
接下来,对液体供给装置36进行说明。
虽然液体供给装置36以单独与液体供给源18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但是在图3中为了附图的简化而图示了一个液体供给源18、和与该液体供给源18相对应的一个液体供给装置36。由于设置多个液体供给装置36的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对一个液体供给装置36进行说明,而省略其他的液体供给装置36的说明。
如图3所示,液体供给装置36具备:液体供给通道43,其向喷嘴31供给被收纳在液体供给源18中的液体;中间贮留体44,其被设置在液体供给通道43上,并且能够贮留液体;过滤器45,其能够对气泡等的异物进行捕集。过滤器45被设置在与中间贮留体44相比靠下游侧的液体供给通道43上。中间贮留体44被搭载在滑架33上,并随着滑架33的移动而在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
液体供给通道43既可以是被形成在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管内的通道,也可以是被形成在由硬质树脂材料构成的流道形成部件的内部的通道。液体供给通道43也可以是通过在形成有凹槽的流道形成部件上粘贴薄膜部件而形成的通道。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中间贮留体44相比靠上游侧的液体供给通道43设为上游侧供给通道43a,将与中间贮留体44相比靠下游侧的液体供给通道43设为下游侧供给通道43b。液体供给装置36具备对中间贮留体44和液体供给源18进行连接的供给管46。上游侧供给通道43a被形成于供给管46内。下游侧供给通道43b被形成在喷出头32中,就这点来说,喷出头32也作为液体供给装置36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
如图3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2的使用姿态A是指,在从喷出头32朝向介质(省略图示)喷出液体的印刷中所使用的姿态,且为喷嘴形成面30位于喷出头32的下端并成为水平的姿态。在使用姿态A下,中间贮留体44与喷出头32以及液体供给源18相比位于上方,且液体供给源18与喷出头32相比位于下方。即,在使用姿态A下,喷出头32在铅直方向Z上位于中间贮留体44与液体供给源18之间。
优选为,使用姿态A为,收纳室23的上壁18b与喷嘴形成面30相比位于下方的姿态。更优选为,在使用姿态A下,上限刻度28与喷嘴形成面30相比位于下方。即,优选为,使用姿态A为,被收纳在液体供给源18中的液体的第一液面L1与喷嘴31相比而位于下方的姿态。
在使用姿态A的液体喷出装置12中,液体供给源18与喷出头32以及中间贮留体44相比位于前侧,废液收纳部41与喷出头32以及中间贮留体44相比位于后侧。即,喷出头32以及中间贮留体44在纵深方向Y上位于液体供给源18与废液收纳部41之间的位置处。换而言之,废液收纳部41相对于喷出头32以及中间贮留体44而被设置在与液体供给源18相反的一侧处。
如图4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2的非使用姿态B是指,使使用姿态A的液体喷出装置12倾斜或者翻倒的姿态。在非使用姿态B下,液体供给源18与喷出头32相比位于铅直方向Z上方。在图4中图示了如下的状态,即,以使液体喷出装置12的前表面与背面相比位于上方的方式将液体喷出装置12翻倒,并将背面作为下方而将液体喷出装置12配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废液收纳部41被设置为,在液体喷出装置12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与喷出头32相比位于铅直方向Z下方。
具体而言,液体喷出装置12的非使用姿态B为,液体供给源18的至少一部分与喷出头32相比位于上方的姿态。也可以将非使用姿态B设为,下限刻度27与喷嘴形成面30相比位于上方的姿态。还可以将非使用姿态B设为,收纳室23的下壁18c与喷嘴形成面30相比位于上方的姿态。即,非使用姿态B为,被收纳在液体供给源18中的液体的第一液面L1与喷嘴31相比位于上方的姿态。
接下来,对中间贮留体44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中间贮留体44具备一个面(左面)开口的有底箱状的贮留体壳体48、和对贮留体壳体48的开口进行密封的薄膜49。
中间贮留体44具有能够贮留液体的贮留室51、将上游侧供给通道43a与贮留室51连通的导入流道52、和将贮留室51与下游侧供给通道43b连通的导出流道53。
在使用姿态A下,导入流道52与贮留室51相比位于上方,导出流道53与贮留室51相比位于下方。在使用姿态A下,对贮留室51的上方进行划分的顶壁51a对贮留室51和导入流道52进行划分。在使用姿态A下,对贮留室51的下方进行划分的底壁51b对贮留室51和导出流道53进行划分。
在贮留体壳体48上形成有贮留用凹部54、导入用凹部55以及导出用凹部56。贮留用凹部54的容积大于导入用凹部55以及导出用凹部56的容积。贮留室51是通过薄膜49密封了贮留用凹部54而形成的。
中间贮留体44具备被插入有供给管46的上游侧连接管58、和被安装在喷出头32上的下游侧连接管59。即,上游侧连接管58与上游侧供给通道43a的下游端相连接。下游侧连接管59与下游侧供给通道43b的上游端相连接。在使用姿态A下,上游侧连接管58与贮留室51相比位于上方,且下游侧连接管59与贮留室51相比位于下方。
导入流道52由被薄膜49密封的导入用凹部55、以及上游侧连接管58形成。导出流道53由被薄膜49密封的导出用凹部56、以及下游侧连接管59形成。
上游侧连接管58以及下游侧连接管59在互不相同的方向上开口。在使用姿态A下,上游侧连接管58以在纵深方向Y上延伸的方式被形成并朝向前方而开口有流入口(省略图示)。下游侧连接管59以在铅直方向Z上延伸的方式被形成并朝向下方而开口有流出口(省略图示)。
导入流道52以从上方绕过贮留室51的方式被形成,并且与上游侧连接部61连接。即,上游侧连接部61对贮留室51和导入流道52进行连接。上游侧连接部61在使用姿态A下与贮留室51的上端相比而位于下方。本实施方式的上游侧连接部61位于贮留室51的铅直方向Z上的大致中央处。因此,当向贮留室51中填充液体时,在贮留室51中会残留有空气,从而通过该空气的缓冲效果而抑制了液体的压力变动。
导出流道53与作为连接部的一个示例的下游侧连接部62连接。即,下游侧连接部62对贮留室51和导出流道53进行连接。在使用姿态A下,下游侧连接部62与上游侧连接部61相比位于下方且后方。
在使用姿态A下,导出流道53在贮留室51的下部、且在作为水平方向的一个示例的纵深方向Y上与贮留室51的中央相比而靠配置有液体供给源18的前侧处与贮留室51连接。贮留室51的下部是指,在铅直方向Z上与贮留室51的中央相比靠下方的部分,或者与上游侧连接部61相比靠下方的部分。优选为,下游侧连接部62在贮留室51的底壁51b上位于作为液体供给源18侧的端部的前端处。
导出用凹部56以如下方式被形成,即,使用姿态A下的铅直方向Z的大小从下游侧连接管59侧起朝向下游侧连接部62侧而逐渐变大。即,导出流道53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使用姿态A下从喷出头32侧起朝向贮留室51侧而向铅直方向Z上方倾斜的倾斜部64。
如图6所示,中间贮留体44被设定为,在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贮留室51内贮留的液体的第二液面L2的位置成为低于下游侧连接部62的位置。并且,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的、从贮留室51内的第二液面L2的位置起到下游侧连接部62为止的容积被设定为,大于导出流道53以及下游侧供给通道43b中的从下游侧连接部62到过滤器45为止的容积。
即,如图5、图6所示,优选为,中间贮留体44的使用姿态A中的与上游侧连接部61相比靠下方的贮留室51的容积小于非使用姿态B中的与下游侧连接部62相比靠下方的贮留室51的容积。即,优选为,在使用姿态A的贮留室51中,与通过上游侧连接部61的水平面相比靠下方的容积,小于与通过下游侧连接部62的铅直面相比靠和上游侧连接部61相反的一侧(后侧)的容积。
优选为,在中间贮留体44中,使用姿态A中的与上游侧连接部61相比靠上方的贮留室51的容积大于非使用姿态B中的与下游侧连接部62相比靠上方的贮留室51的容积。即,优选为,在使用姿态A的贮留室51中,与通过上游侧连接部61的水平面相比靠上方的容积大于与通过下游侧连接部62的铅直面相比靠上游侧连接部61侧(前侧)的容积。
更优选为,使用姿态A中的与上游侧连接部61相比靠上方的贮留室51的容积大于非使用姿态B中的与下游侧连接部62相比靠上方的贮留室51的容积和导出流道53及下游侧供给通道43b中的从下游侧连接部62起到过滤器45为止的容积的合计的容积。
接下来,对液体喷出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3、图5所示,在使用姿态A下,当通过印刷等而使液体在喷出头32中被消耗时,贮留室51内的液体经由导出流道53以及下游侧供给通道43b并通过过滤器45而被供给至喷出头32。此时,在贮留室51中,从上游侧供给了向下游侧供给的量的液体。因此,贮留室51内的第二液面L2的位置大致保持固定。
如图4、图6所示,当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从使用姿态A被变更为非使用姿态B时,第二液面L2与下游侧连接部62相比位于下方。即,贮留室51内的液体通过底壁51b而相对于导出流道53被阻挡,从而留在贮留室51内。
在因振动或压力变动等的影响而破坏了喷嘴31中所形成的弯液面的情况下,液体从喷嘴31流出。流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而被盖38接收,并且下游侧供给通道43b以及导出流道53内的液体向喷嘴31侧流动。
如图6所示,在非使用姿态B下,第二液面L2与下游侧连接部62相比位于下方。因此,当导出流道53的液体流出时,贮留室51的空气会流入到导出流道53中。
当空气到达过滤器45时,会在过滤器45中形成弯液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的从液体供给源18内的第一液面L1的位置起到过滤器45为止的水位差(例如1.5kPa)小于使过滤器45中所形成的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例如3kPa)。因此,空气在过滤器45中被拦截,从而空气以及液体的流动停止。
液体从导入流道52向贮留室51流入与从贮留室51流出到导出流道53以及下游侧供给通道43b中的空气的量相对应的量,从而使第二液面L2上升了与流入的液体的量相对应的量。在这一点上,在从使用姿态A被变更为非使用姿态B、且液体流入贮留室51之前的从第二液面L2的位置起到下游侧连接部62为止的贮留室51的容积大于从下游侧连接部62起到过滤器45为止的容积。因此,空气到达过滤器45时的贮留室51内的第二液面L2的位置与下游侧连接部62相比位于下方,从而在贮留室51内的液体流出至导出流道53之前,停止从液体供给源18向中间贮留体44的液体的供给。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这样的效果。
(1-1)在液体供给源18位于与喷出头32相比较低的位置处的使用姿态A下,导出流道53在贮留室51的下部且在纵深方向Y上与贮留室51的中央相比靠配置有液体供给源18的前侧处与贮留室51连接。因此,即使在成为了液体供给源18位于与喷出头32较高的位置处的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与贮留室51相比靠上游侧的液体向与贮留室51相比靠下游侧流动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降低液体从喷出头32泄露的可能性。
(1-2)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的贮留室51内的第二液面L2的位置低于下游侧连接部62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从使用姿态A被变更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与贮留室51相比靠上游侧的液体向与贮留室51相比下游侧流动的情况进行抑制。
(1-3)在与中间贮留体44相比靠下游侧的液体供给通道43上设置有过滤器45。即,由于在从贮留室51到喷嘴31之间的流道上设置有过滤器45,因此能够降低异物向喷嘴31流动的可能性。
(1-4)在对非使用姿态B的液体喷出装置12施加冲击等时,有可能使液体从喷嘴31流出。当液体从喷嘴31流出时,与下游侧连接部62相比靠下游侧的液体会向喷嘴31侧流动,贮留室51内的空气向与下游侧连接部62相比靠下游侧流入,从而有液体从上游侧被供给至贮留室51中。而且,当空气到达过滤器45时,会在过滤器45中形成弯液面,从而空气以及液体的流动停止。贮留室51中的从第二液面L2起到下游侧连接部62为止的容积大于导出流道53及液体供给通道43中的从下游侧连接部62起到过滤器45为止的容积。因此,即使有液体被供给而使贮留室51内的第二液面L2上升,也能够在第二液面L2上升至下游侧连接部62之前使液体的流动停止。
(1-5)在过滤器45中形成有弯液面的情况下,从液体供给源18内的第一液面L1的位置起到过滤器45为止的水位差小于使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因此,能够在贮留室51内的空气到达过滤器45的时间点下使液体的流动停止,从而限制从喷出头32的液体的流出。
(1-6)导出流道53具有在使用姿态A下从喷出头32侧朝向贮留室51侧而向铅直方向Z上方倾斜的倾斜部64。因此,处于导出流道53中的空气易于向贮留室51侧上升,从而能够抑制由气泡向喷出头32流入而造成的喷出不良。
(1-7)在液体喷出装置12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存在与导出流道53相比靠下游侧的液体向喷嘴31侧流动,并且液体从喷嘴31流出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在液体喷出装置12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废液收纳部41与喷出头32相比位于铅直方向Z下方。因此,能够将从喷嘴31流出的液体收纳至废液收纳部41中。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来对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中间贮留体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有所不同。而且,由于在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通过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7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2所具备的第一中间贮留体44A被设置在与例如黑色用的第一液体供给源18A连接的液体供给通道43上。在第一中间贮留体44A中,作为贮留室51而具有第一贮留室51A以及与第一贮留室51A相比被设置在上游侧的第二贮留室51B。导入流道52与第二贮留室51B连接,导出流道53与第一贮留室51A连接。在导出流道53中,通过导出用凹部56和薄膜49而被划分出的容积小于第一贮留室51A的容积。
第一中间贮留体44A具有将第一贮留室51A和第二贮留室51B连通的上侧连通通道66、和在与上侧连通通道66相比靠铅直方向Z下方处将第一贮留室51A和第二贮留室51B连通的下侧连通通道67。
在使用姿态A下,上侧连通通道66在纵深方向Y上与中央相比靠后侧的位置处将第一贮留室51A和第二贮留室51B连通。下侧连通通道67在纵深方向Y上与中央相比靠前侧的位置处将第一贮留室51A和第二贮留室51B连通。即,下侧连通通道67在纵深方向Y上与上侧连通通道66相比位于液体供给源18侧。
上侧连通通道66将第一贮留室51A中的第一上侧连通口66a和第二贮留室51B中的第二上侧连通口66b连通。下侧连通通道67将第一贮留室51A中的第一下侧连通口67a和第二贮留室51B中的第二下侧连通口67b连通。
在使用姿态A下,第二下侧连通口67b与上游侧连接部61以及下游侧连接部62相比位于下方,且以在纵深方向Y以及铅直方向Z上与上游侧连接部61相邻的方式被形成。第一下侧连通口67a与上游侧连接部61以及下游侧连接部62相比位于上方。第一上侧连通口66a以及第二上侧连通口66b与第一下侧连通口67a相比位于上方。
第一中间贮留体44A具有对第一贮留室51A和第二贮留室51B进行划分的划分壁69。划分壁69在使用姿态A下将贮留室51划分为上下。划分壁69以从与贮留室51的顶壁51a以及底壁51b相交叉的侧壁51c起朝向开口侧突出的方式与贮留体壳体48一体形成。在划分壁69的开口侧的端部上粘贴有薄膜49。
在使用姿态A下,划分壁69以前侧与后侧相比位于下方的方式进行倾斜。即,第二贮留室51B的下表面以及第一贮留室51A的上表面以上游侧连接部61以及下侧连通通道67侧即一端(前侧)与上侧连通通道66侧即另一端(后侧)相比较低的方式倾斜。第一贮留室51A的下表面也以同样的方式倾斜。
划分壁69具有在铅直方向Z上对第一贮留室51A和第二贮留室51B进行划分的横壁69a、和以与横壁69a交叉的方式从横壁69a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纵壁69b。纵壁69b与贮留室51的后壁51d之间被设为上侧连通通道66。第一中间贮留体44A具有一个面(左面)被开放的连接用凹部71。下侧连通通道67是连接用凹部71被薄膜49密封而形成的。
如图8、图9所示,下侧连通通道67与上侧连通通道66相比截面面积较小,且与上侧连通通道66相比流道的长度较长。上侧连通通道66被形成为直线状,下侧连通通道67以弯曲的方式被形成。因此,下侧连通通道67与上侧连通通道66相比压力损失较高。
第一贮留室51A以及第二贮留室51B在纵深方向Y上与中央相比靠前侧的位置处,具有从侧壁51c突出的突出部73。宽度方向X上的突出部73的大小小于划分壁69的大小。因此,突出部73与薄膜49之间的空间构成了第一贮留室51A以及第二贮留室51B的一部分。
导出用凹部56的里侧(右侧)的里面56a以宽度方向X上的大小从下游侧连接部62侧起朝向下游侧连接管59侧而逐渐变大的方式倾斜而形成。即,里面56a以随着远离下游侧连接部62而远离薄膜49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如图10所示,倾斜部64以在使用姿态A下从里面56a侧朝向开口侧而向铅直方向Z上方倾斜的方式被形成。
接下来,对具备第一中间贮留体44A的液体喷出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向充满了空气的液体供给通道43以及第一中间贮留体44A中填充液体的初始填充时,在使用姿态A下维护装置35对喷出头32进行压盖,并对排出泵40进行驱动。由此,从液体供给源18供给有液体,从而向液体供给通道43以及第一中间贮留体44A中填充液体。
此时,贮留室51内的液体的第二液面L2与第一下侧连通口67a、第二下侧连通口67b以及第一上侧连通口66a相比位于上方,且与第二上侧连通口66b相比位于下方。在该状态下,在第二贮留室51B以及上侧连通通道66的上部分别残留有空气。
如图11所示,当第一中间贮留体44A的姿态从使用姿态A被变更为非使用姿态B时,上侧连通通道66与下侧连通通道67相比位于下方。因此,第一贮留室51A内的液体经由上侧连通通道66而流入第二贮留室51B,第二贮留室51B内的空气经由下侧连通通道67而流入第一贮留室51A。
此时,贮留室51内的第二液面L2与下游侧连接部62以及突出部73相比靠位于下方。即,贮留室51在如下位置处具有突出部73,所述位置为,在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与贮留室51内的第二液面L2相比成为铅直方向上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这样的效果。
(2-1)第一中间贮留体44A具有在使用姿态A下位于上侧的上侧连通通道66、和与上侧连通通道66相比位于下侧且压力损失较高的下侧连通通道67,并且通过上侧连通通道66和下侧连通通道67而使第一贮留室51A和第二贮留室51B连通。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适于向贮留室51进行液体的填充以及气泡排出的中间贮留体44。
(2-2)贮留室51在如下位置处具有突出部73,所述位置为,在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成为与贮留室51内的第二液面L2相比靠铅直方向Z上方的位置。因此,与贮留室51不具有突出部73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贮留室51内的空气量。
(2-3)贮留室51具有突出部73。因此,与未设置突出部73的情况相比,能够在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相对于被收纳在贮留室51内的液体量的减少程度而增大被收纳在收纳室23内的空气的减少程度。由此,能够减少在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贮留室51内的第二液面L2到达下游侧连接部62的可能性。即使在因温度变化或标高变化而发生气泡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气泡向喷出头32流入。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按照以下所示的改变例的方式进行变更。上述实施方式和下述改变例可以任意地进行组合。也可以对下述改变例中包括的结构彼此进行任意组合。
·液体喷出装置12可以根据供给液体的喷嘴31的数量等而具备多个种类的中间贮留体44。例如,可以将喷出黑色油墨的喷嘴31设为多于喷出彩色油墨的喷嘴31。在该情况下,液体喷出装置12可以在与黑色用的第一液体供给源18A连接的液体供给通道43上设置第一中间贮留体44A,并在与彩色用的第二液体供给源18B连接的液体供给通道43上设置第二中间贮留体44B(参照图12)(改变例)。
如图12~图14所示,与第一中间贮留体44A相比,第二中间贮留体44B的第一贮留室51A以及第二贮留室51B的容积较小。由于第二中间贮留体44B的结构与第一中间贮留体44A大致相同,因此通过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液体供给源18只要为能够收纳液体的结构即可,例如,既可以设为能够进行更换的盒型,也可以设为能够补充液体的罐型。
·保持部19既可以以可拆装的方式对液体供给源18进行保持,也可以以不能拆装的方式进行保持。
·液体喷出装置12也可以不具备废液收纳部41。
·维护装置35也可以采用不具备排出泵40的结构。废液收纳部41可以对通过水位差而从盖38被输送来的废液进行收纳。
·废液收纳部41也可以不经由盖38以及排出管39而直接接受并收纳从喷出头32排出的液体。
·废液收纳部41也可以被设为,在非使用姿态B下与喷出头32相比靠上方或者相同高度。
·中间贮留体44也可以采用不具备倾斜部64的结构。即,导出用凹部56的上表面也可以被设为水平面。
·在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的从液体供给源18内的第一液面L1的位置起到过滤器45为止的水位差也可以大于使过滤器45中所形成的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
·在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的从贮留室51内的第二液面L2到下游侧连接部62为止的贮留室51的容积也可以被设为在导出流道53及下游侧供给通道43b中的从下游侧连接部62到过滤器45为止的容积以下。
·液体喷出装置12也可以采用不具备过滤器45的结构。
·液体喷出装置12也可以具备被设置于下游侧供给通道43b和导出流道53中的至少一方上的过滤器45。即,液体喷出装置12也可以在导出流道53上设置过滤器45。液体喷出装置12也可以在喷出头32内的液体供给通道43上设置过滤器45。液体喷出装置12还可以具备多个过滤器45。
·在成为非使用姿态B的情况下,中间贮留体44内的第二液面L2的位置也可以被设定为,成为与下游侧连接部62相比靠上方或者较高的位置。
·过滤器45例如能够使用网眼状体、多孔质体、形成了微细的贯穿孔的多孔板等。作为网眼状体的过滤器,具有金属丝网、树脂性的网、网格过滤器、金属纤维等。作为金属纤维的过滤器,具有将不锈钢的细线设为毛毡状的毛毡过滤器、使不锈钢的细线压缩烧结的金属烧结过滤器等。作为多孔板的过滤器,具有电铸金属过滤器、电子束加工金属过滤器、激光束加工金属过滤器等。网格过滤器为通过编入金属丝而形成的过滤器,具有平织、斜织、平叠织、斜叠织等的过滤器。
·液体喷出装置12也可以为喷出除了油墨之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另外,作为从液体喷出装置以成为微小量的液滴的方式被喷出的液体的状态,而包括粒状、泪状、丝状后拉出尾状物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够从液体喷出装置中喷出的这样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即可,包括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体。此外,不仅是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也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色材料或金属粒子等的固态物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物质等。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可列举出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油墨或液晶等。在此,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性油墨、油性油墨、以及胶状油墨、热熔性油墨等的各种液体组成物在内的油墨。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具体例,例如具有如下液体喷出装置,即,用于液晶显示器、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的、对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者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出装置。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装置,即,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喷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出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而使用,并喷射作为样品的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液体喷出装置,即,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出装置;为了形成被用于光通信元件等中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出装置。此外,也可以是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出装置。
符号说明
11…复合机;12…液体喷出装置;13…图像读取装置;15…操作部;16…显示部;17…操作面板;18…液体供给源;18A…第一液体供给源;18B…第二液体供给源;18a…前壁;18b…上壁;18c…下壁;19…保持部;20…筐体;21…窗部;23…收纳室;24…注入口;26…目视确认面;27…下限刻度;28…上限刻度;30…喷嘴形成面;31…喷嘴;32…喷出头;33…滑架;35…维护装置;36…液体供给装置;38…盖;39…排出管;40…排出泵;41…废液收纳部;43…液体供给通道;43a…上游侧供给通道;43b…下游侧供给通道;44…中间贮留体;45…过滤器;46…供给管;48…贮留体壳体;49…薄膜;51…贮留室;51A…第一贮留室;51B…第二贮留室;51a…顶壁;51b…底壁;51c…侧壁;51d…后壁;52…导入流道;53…导出流道;54…贮留用凹部;55…导入用凹部;56…导出用凹部;56a…里面;58…上游侧连接管;59…下游侧连接管;61…上游侧连接部;62…下游侧连接部(连接部的一个示例);64…倾斜部;66…上侧连通通道;66a…第一上侧连通口;66b…第二上侧连通口;67…下侧连通通道;67a…第一下侧连通口;67b…第二下侧连通口;69…划分壁;69a…横壁;69b…纵壁;71…连接用凹部;73…突出部;A…使用姿态;B…非使用姿态;X…宽度方向;Y…纵深方向;Z…铅直方向;L1…第一液面;L2…第二液面。

Claims (9)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出头,其能够从喷嘴喷出液体;
液体供给通道,其从液面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下方的液体供给源向所述喷嘴供给所述液体;
中间贮留体,其被设置在所述液体供给通道上,并且能够贮留所述液体,
所述中间贮留体具有:
贮留室,其能够贮留所述液体;
导入流道,其将与所述中间贮留体相比靠上游侧的所述液体供给通道和所述贮留室连通;
导出流道,其将所述贮留室和与所述中间贮留体相比靠下游侧的所述液体供给通道连通,
所述导出流道在所述贮留室的下部且在水平方向上与该贮留室的中央相比靠配置有所述液体供给源的一侧处与所述贮留室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成为所述液体供给源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上方的姿态的情况下,被贮留在所述贮留室内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位置被设定为,成为与对所述贮留室和所述导出流道进行连接的连接部相比较低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被设置在与所述中间贮留体相比靠下游侧的所述液体供给通道和所述导出流道中的至少一方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成为所述液体供给源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上方的姿态的情况下的、从所述贮留室内的液面的位置起到连接该贮留室和所述导出流道的连接部为止的容积被设定为,大于从该连接部起到所述过滤器为止的容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成为所述液体供给源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上方的姿态的情况下的、从所述液体供给源内的液面的位置起到所述过滤器为止的水位差小于所述过滤器中所形成的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出流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所述喷出头侧朝向所述贮留室侧而向铅直方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贮留体作为贮留室而具有第一贮留室以及与该第一贮留室相比被设置在上游侧的第二贮留室,并且所述中间贮留体还具有:
上侧连通通道,其将所述第一贮留室和所述第二贮留室连通;
下侧连通通道,其在与所述上侧连通通道相比靠铅直方向下方处,将所述第一贮留室和所述第二贮留室连通,且与所述上侧连通通道相比压力损失较高,
所述导出流道与所述第一贮留室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贮留室在如下位置处具有突出部,所述位置为,在成为所述液体供给源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上方的姿态的情况下,与所述贮留室内的液面相比成为铅直方向上方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废液收纳部,所述废液收纳部能够收纳从所述喷出头被排出的所述液体,
所述废液收纳部以如下方式被设置,即,在成为所述液体供给源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上方的姿态的情况下,与所述喷出头相比位于铅直方向下方。
CN201810813151.7A 2017-07-25 2018-07-23 液体喷出装置 Active CN1092916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3299A JP6950325B2 (ja) 2017-07-25 2017-07-25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7-143299 2017-07-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91646A true CN109291646A (zh) 2019-02-01
CN109291646B CN109291646B (zh) 2021-07-23

Family

ID=65167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13151.7A Active CN109291646B (zh) 2017-07-25 2018-07-23 液体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50325B2 (zh)
CN (1) CN10929164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0582A (zh) * 2019-08-29 2021-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32641A (ja) * 1994-11-07 1996-05-28 Canon Aptecs Kk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該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ラベルプリンタ
JP2007144802A (ja) * 2005-11-28 2007-06-14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貯留体
CN101537734A (zh) * 2008-03-21 2009-09-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44125A (zh) * 2008-03-24 2009-09-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04737A (zh) * 2009-02-09 2010-08-18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喷墨记录头、墨水存放装置
CN102149545A (zh) * 2008-08-29 2011-08-10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及液体喷射记录方法
JP2012000866A (ja) * 2010-06-17 2012-01-05 Brother Industries Ltd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132818A (ja) * 2011-12-26 2013-07-0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リフィルケース
JP2016185654A (ja) * 2015-03-27 2016-10-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液体消費装置、及び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2017081066A (ja) * 2015-10-30 2017-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中間貯留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0386A (zh) * 2003-06-21 2004-01-28 高全德 带有自动供墨系统的喷墨记录装置
JP2005081744A (ja) * 2003-09-10 2005-03-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717540B1 (en) * 2006-04-04 2010-05-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log detection and clearing method for ink delivery system
JP2008302501A (ja) * 2007-06-05 2008-12-18 Ricoh Co Ltd 廃液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JP5487755B2 (ja) * 2009-06-26 201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1872B2 (ja) * 2010-09-10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32641A (ja) * 1994-11-07 1996-05-28 Canon Aptecs Kk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該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ラベルプリンタ
JP2007144802A (ja) * 2005-11-28 2007-06-14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貯留体
CN101537734A (zh) * 2008-03-21 2009-09-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44125A (zh) * 2008-03-24 2009-09-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49545A (zh) * 2008-08-29 2011-08-10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记录装置及液体喷射记录方法
CN101804737A (zh) * 2009-02-09 2010-08-18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喷墨记录头、墨水存放装置
JP2012000866A (ja) * 2010-06-17 2012-01-05 Brother Industries Ltd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132818A (ja) * 2011-12-26 2013-07-0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リフィルケース
JP2016185654A (ja) * 2015-03-27 2016-10-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液体消費装置、及び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2017081066A (ja) * 2015-10-30 2017-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中間貯留体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40582A (zh) * 2019-08-29 2021-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12440582B (zh) * 2019-08-29 2023-06-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91646B (zh) 2021-07-23
JP6950325B2 (ja) 2021-10-13
JP2019022969A (ja) 2019-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22918B1 (ko) 액체 용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인쇄 장치
JP368422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用のインク送出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CN107128074B (zh) 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喷射系统
CN102381041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JP5652915B2 (ja) 液体貯蔵及び小出し用容器及び方法
US9889671B2 (en)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tainer unit, and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JP2013199112A (ja)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それを装着可能な装置
JPH0318035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ペン
CN103895360A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9910440A (zh) 罐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6007191A (en) Ink supply unit
JP2005161635A (ja)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供給装置
CN107984906A (zh)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US20180111380A1 (en) Ink container and printer
JP2018016035A (ja) キャップ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8075723A (ja) インク補給容器
CN109291646A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200516163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インク供給機構および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CN112440582B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8357213B (zh)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08973335A (zh) 液体罐
CN108099411A (zh) 打印机可重复利用式墨盒
CN107128077A (zh) 液体供应装置和液体喷射系统
CN110481163A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20032677A (ja) 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