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73335A - 液体罐 - Google Patents

液体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73335A
CN108973335A CN201810522038.3A CN201810522038A CN108973335A CN 108973335 A CN108973335 A CN 108973335A CN 201810522038 A CN201810522038 A CN 201810522038A CN 108973335 A CN108973335 A CN 1089733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flow path
chamber
supply uni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2203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73335B (zh
Inventor
小阿濑崇
木村尚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078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040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642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194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973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33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733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33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9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for removing air bub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9Cartridg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07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dealing with air bub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罐。提供一种能够效率良好地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技术。液体罐具备液体供给部、第一液体室、液体连通流路、以及空气连通流路,液体连通流路具有:上游端,其与第一液体室连接;上升流路,其位于比上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安装状态下向上方延伸;下降流路,其位于比上升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安装状态下向下方延伸;以及下游端,其位于比下降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液体供给部连接,液体供给部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

Description

液体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罐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已为人所知一种技术,该技术具备:墨罐,其配置到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侧面;喷射头,其被从墨罐供给墨水;以及供墨路,其将墨罐和喷射头连通(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5348号公报
在现有技术中,在从供墨路到喷射头的流路的中途配置有贮存墨水的过滤器部。过滤器部具有用于排出气泡的功能,该气泡是由来自喷射头侧的墨水抽吸而产生的。在现有技术中,过滤器部存在由于排出气泡的功能而构造变得复杂并大型化的情况。因此,在将过滤器部搭载在托架上的情况下,期望能够抑制过滤器部的大型化的技术。另外,在过滤器部的构造变得复杂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向喷射头的墨水的供给无法效率良好地进行的顾虑。因而,期望能够效率良好向喷射头供给墨水的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从供墨路到喷射头的流路的中途配置有过滤器部,该过滤器部具有用于去除异物的过滤器部件。过滤器部具有进行气泡的排出的气泡排出功能,该气泡是由来自喷射头侧的墨水抽吸而产生的。在现有技术中,过滤器部存在由于气泡排出功能而构造变得复杂并大型化的情况。因此,在将具备过滤器部的墨罐搭载在托架上的情况下,期望能够抑制墨罐的大型化的技术。另外,在过滤器部的构造变得复杂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向喷射头的墨水的供给无法效率良好地进行的顾虑。因而,期望能够效率良好地向喷射头供给墨水的技术。另外,在墨罐的气泡到达喷射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喷射头的喷出不良。因而,一直以来期望能够降低墨罐的气泡到达喷射头的可能性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实现为以下的形态或适用例。
(1)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提供一种液体罐,该液体罐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托架上。该液体罐具备:液体供给部,其具有接纳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液体导入针部的液体供给口;第一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液体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其中,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到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该液体连通流路在上侧形成凸形状的流路;以及空气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使空气在所述第一液体室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之间流通,其中,该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比所述液体连通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室之间的连接位置高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在从所述液体罐朝向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具有:上游端,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上升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上方延伸;下降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升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下方延伸;以及下游端,其位于比所述下降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所述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
根据该形态,液体供给部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够抑制液体罐沿着水平方向大型化。另外,由此,由于能够使液体从液体供给部向液体喷射头顺利地流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向液体喷射头进行液体的供给。
(2)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还具有:第二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第一液体室供给的所述液体;连接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二液体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第一液体室供给;液体注入部,其能够向所述第二液体室内注入所述液体;以及大气连通部,其使所述第二液体室与大气连通。根据该形态,液体罐具有大气连通部,从而在从液体注入部向第二液体室内注入了液体之际,能够使第二液体室内的空气向外部流出。由此,能够降低空气(气泡)从第二液体室向第一液体室流入的可能性。
(3)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流路具有形成其一端的入口开口部,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所述液体罐还具有阀机构,该阀机构使所述入口开口部开闭而控制所述液体从所述第二液体室向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流入,所述入口开口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配置与比所述上游端低的位置。在此,存在液体包含如下成分的情况,该成分与气体接触,且受到由阀机构的开闭导致的压力变化,从而凝聚而成为异物。根据该形态,在安装状态下,由于入口开口部配置在比上游端低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的水位比入口开口部低。因而,由于能够抑制气体存在于入口开口部的周围,因此,能够降低在入口开口部的周围产生异物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异物向液体喷射头流入的可能性。
(4)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阀机构至少在所述第一液体室内成为负压时成为开状态。根据该形态,能够使阀机构的开闭动作稳定。
(5)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液体室的容积比所述第二液体室的容积小。根据该形态,由于第一液体室的容积比第二液体室的容积小,因此,在抽吸第一液体室的空气而向液体喷射头排出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空气的抽吸量。由此,能够缩短空气的抽吸时间。
(6)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还具有罐主体,该罐主体具有第一壁,所述第一液体室、所述液体连通流路以及所述空气连通流路形成在所述第一壁的一侧,所述第二液体室形成在另一侧,该另一侧是与所述第一壁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根据该形态,由于能够效率良好地利用液体罐的空间而配置第一液体室和第二液体室,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罐的大型化。
(7)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在从所述第一壁的一侧观察所述液体罐时,所述液体注入口和所述液体供给口配置在对角的位置。根据该形态,由于能够抑制从液体注入部到液体供给口的距离变短,因此,即使是在从液体注入部向第二液体室注入了液体之际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气泡到达液体供给口的可能性。由此,由于能够降低液体供给部内的滞留于液体供给口的附近的气泡,因此,能够降低气泡向液体喷射头流入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能够效率良好地配置从液体注入部到液体供给口的供液体流通的流路,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罐的大型化。
(8)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流路具有过滤器室,该过滤器室与所述第二液体室连接,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第二液体室靠下方的位置,所述过滤器室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具有:流入开口,其与所述第二液体室连接;以及过滤器部件,其将所述过滤器室划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位于包括所述流入开口在内的上侧,该第二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部分靠下侧的位置,该过滤器部件位于所述流入开口的下方。根据该形态,由于能够将附着到过滤器的气泡向第二液体室引导,因此,能够降低气泡向第一液体室和液体供给部流出的可能性。
(9)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最上部连接。根据该形态,能够降低液体向空气连通流路流入的可能性。另外,能够使液体供给部侧的空气经由空气连通流路向第一液体室顺利地流入。
(10)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提供一种液体罐,该液体罐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托架上。该液体罐具备:液体供给部,其具有接纳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液体导入针部的液体供给口;第一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液体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其中,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到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该液体连通流路在上侧形成凸形状的流路;以及空气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使空气在所述第一液体室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之间流通,其中,该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比所述液体连通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室之间的连接位置高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在从所述液体罐朝向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具有:上游端,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上升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上方延伸;下降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升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下方延伸;以及下游端,其位于比所述下降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所述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所述空气连通流路具有与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最上部连接的空气侧连接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空气侧连接部的位置是与液体侧最上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是比所述液体侧最上部高的位置,该液体侧最上部位于所述液体连通流路的最高的位置。
根据该形态,液体供给部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够抑制液体罐沿着水平方向大型化。另外,由此,由于能够使液体从液体供给部向液体喷射头顺利地流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液体向液体喷射头的供给。另外,根据该形态,液体罐具有与第一液体室的最上部连接的空气侧连接部,在安装状态下,空气侧连接部的位置是与液体侧最上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是比液体侧最上部高的位置,该液体侧最上部位于液体连通流路的最高的位置。由此,与空气侧连接部的位置是比液体侧最上部低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第一液体室的最上部的容积。
(11)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侧最上部具有锥形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该锥形部随着朝向上方而流路截面积变小。根据该形态,由于液体侧最上部具有随着朝向上方而流路截面积变小的锥形部,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液体室大型化且增大第一液体室的最上部的容积。
(1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提供一种液体罐,该液体罐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托架上。该液体罐具备:液体供给部,其具有接纳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液体导入针部的液体供给口;第一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液体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其中,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到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该液体连通流路在上侧形成凸形状的流路;以及空气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使空气在所述第一液体室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之间流通,其中,该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比所述液体连通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室之间的连接位置高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在从所述液体罐朝向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具有:上游端,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上升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上方延伸;下降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升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下方延伸;以及下游端,其位于比所述下降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所述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所述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具有:上升空气流路,其从所述第一液体室向上方延伸;以及倾斜空气流路,其与所述上升空气流路连接,沿着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了的方向延伸。
根据该形态,液体供给部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够抑制液体罐沿着水平方向大型化。另外,由此,由于能够使液体从液体供给部向液体喷射头顺利地流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液体向液体喷射头的供给。另外,空气连通流路在安装状态下具有:上升空气流路,其从第一液体室向上方延伸;以及倾斜空气流路,其与上升空气流路连接,沿着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了的方向延伸。由此,与倾斜空气流路在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相比,在液体流入到倾斜空气流路之际,能够抑制所流入的液体停留于倾斜空气流路。
(13)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倾斜空气流路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0°以上且45°以下的角度地倾斜。根据该形态,能够利用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0°以上且45°以下的角度地倾斜了的倾斜空气流路进一步抑制液体停留于倾斜空气流路。
(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提供一种液体罐,该液体罐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托架上。该液体罐具备:液体供给部,其具有接纳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液体导入针部的液体供给口;第一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液体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其中,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到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该液体连通流路在上侧形成凸形状的流路;以及空气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使空气在所述第一液体室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之间流通,其中,该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比所述液体连通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室之间的连接位置高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在从所述液体罐朝向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具有:上游端,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上升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上方延伸;下降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升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下方延伸;以及下游端,其位于比所述下降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所述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所述液体连通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比所述空气连通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大。
根据该形态,液体供给部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够抑制液体罐沿着水平方向大型化。另外,由此,由于能够使液体从液体供给部向液体喷射头顺利地流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液体向液体喷射头的供给。另外,根据该形态,液体连通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比空气连通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大。由此,与液体连通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是空气连通流路的流路截面积以下的情况相比,容纳到第一液体室的液体易于向液体连通流路流动。因而,能够抑制已容纳到第一液体室的液体向空气连通流路的流入。
(1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提供一种液体罐,该液体罐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托架上。该液体罐具备:液体供给部,其具有接纳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液体导入针部的液体供给口;第一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液体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其中,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到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该液体连通流路在上侧形成凸形状的流路;以及空气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使空气在所述第一液体室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之间流通,该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比所述液体连通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室之间的连接位置高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在从所述液体罐朝向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具有:上游端,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上升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上方延伸;下降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升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下方延伸;以及下游端,其位于比所述下降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所述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空气连通流路的下游端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正上方。
根据该形态,液体供给部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够抑制液体罐沿着水平方向大型化。另外,由此,由于能够使液体从液体供给部向液体喷射头顺利地流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液体向液体喷射头的供给。另外,在安装状态下,所述空气连通流路的下游端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正上方。由此,与空气连通流路的下游端未位于液体供给部的正上方的情况相比,液体供给部内的气泡易于向空气连通流路流入。因而,能够抑制液体供给部内的气泡向液体连通流路流入。
(1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提供一种液体罐,该液体罐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托架上。该液体罐具备:液体供给部,其具有接纳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液体导入针部的液体供给口;第一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液体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其中,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到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该液体连通流路在上侧形成凸形状的流路;以及空气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使空气在所述第一液体室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之间流通,其中,该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比所述液体连通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室之间的连接位置高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在从所述液体罐朝向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具有:上游端,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上升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上方延伸;下降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升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下方延伸;以及下游端,其位于比所述下降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所述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所述液体连通流路的包括所述下游端在内的下游端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以随着靠近所述液体供给部而朝向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根据该形态,液体供给部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够抑制液体罐沿着水平方向大型化。另外,由此,由于能够使液体从液体供给部向液体喷射头顺利地流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液体向液体喷射头的供给。另外,根据该形态,液体连通流路的包括下游端在内的下游端部在安装状态下以随着靠近液体供给部而朝向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由此,与下游端部不以随着靠近液体供给部而朝向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液体供给部内的气泡向液体连通流路流入。
(17)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是,所述下游端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0°以上且45°以下的角度地倾斜。根据该形态,下游端部在安装状态下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0°以上且45°以下的角度地倾斜,从而能够将第一液体室的液体经由液体连通流路向液体供给部供给,并且,能够抑制液体供给部内的气泡向液体连通流路流入。
(1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提供一种液体罐,该液体罐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托架上。该液体罐具备:液体供给部,其具有接纳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液体导入针部的液体供给口;第一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液体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其中,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到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该液体连通流路在上侧形成凸形状的流路;以及空气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使空气在所述第一液体室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之间流通,其中,该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比所述液体连通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室之间的连接位置高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第二液体室,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通,能够容纳向所述第一液体室供给的所述液体;过滤器室,其隔着过滤器与所述第二液体室的底面连接,该过滤器室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第二液体室靠下侧的位置;以及中间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过滤器室连接。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在从所述液体罐朝向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具有:上游端,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上升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上方延伸;下降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升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下方延伸;以及下游端,其位于比所述下降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所述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所述中间流路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流路。
根据该形态,液体供给部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够抑制液体罐沿着水平方向大型化。另外,由此,由于能够使液体从液体供给部向液体喷射头顺利地流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液体向液体喷射头的供给。另外,根据该形态,中间流路是在安装状态下在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流路。由此,与中间流路是沿着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流路长度。
(19)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提供一种液体罐,该液体罐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托架上。该液体罐具备:液体供给部,其具有接纳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液体导入针部的液体供给口;第一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第二液体室,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通,能够容纳向所述第一液体室供给的所述液体;过滤器室,其与所述第二液体室的底面连接,位于比所述第二液体室靠下侧的位置;过滤器,其配设到所述第二液体室与所述过滤器室之间;以及中间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过滤器室连接。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到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中间流路是沿着铅垂方向的流路。
根据该形态,中间流路是在安装状态下沿着铅垂方向的流路。由此,与中间流路是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流路长度。
本发明能够以除了液体罐以外的各种形态实现。例如能够以液体罐的制造方法、具备液体罐的液体喷射装置等形态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罐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罐的主要是流路结构的概念图。
图4是液体罐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是罐主体的第一立体图。
图6是罐主体的第二立体图。
图7是罐主体的第三立体图。
图8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的第一图。
图9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的第二图。
图10A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的图。
图10B是过滤器室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的第一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的第二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的第三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的第一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的第二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的第三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的第四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的第五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罐的主要是流路结构的概念图。
图20是液体罐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21是罐主体的第一立体图。
图22是罐主体的第二立体图。
图23是罐主体的第三立体图。
图24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的第一图。
图25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的第二图。
图26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的图。
[标号说明]
1:液体喷射装置;2:前表面盖;3:排出口;4:操作部;6:上表面盖;11:安装部;11a:安装部侧窗部;12:液体喷射头;13:引导导轨;14:罩;15:抽吸管;16:抽吸泵;17:控制部;18:排出部;19:托架;20:记录介质;30、30a:液体罐;40、40a:罐主体;42:液体注入部;44:大气开放部;45:间隔壁;46:流路壁;48:角部;49:底面;50:液体供给部;51、51a:第一液体室;52:第二液体室;54:连接流路;59:手柄;60、60a:阀机构;62:第一施力部件;64:阀芯;65:第二施力部件;66:密封部件;67:杆;68:受压板;70、70a:空气连通流路;72:第一连接端(空气侧连接部);73、73a:空气第二流路;74、74a:空气第三流路;75:第二连接端(供给侧连接部);76:空气第一流路;80、80a:液体连通流路;82:上游端;83:上升流路;84:下降流路;85:下游端;86:液体中间流路;91:第一膜;92:第二膜;93:第三膜;100:外壳;101:上表面;102:下表面;103:前表面;103a:装置侧窗部;104:背面;105:右侧面;106:左侧面;122:液体导入针部;200:供给部阀机构;202:阀座;203:阀芯;204:弹簧;300:大气连通部;302:第一大气流路;304:第二大气流路;306:蜿蜒延伸流路;307:内周壁;308:气液分离室;310:缓冲室;311:间隙;312:第一缓冲室;314:第二缓冲室;316:第三缓冲室;318:第四缓冲室;319:第五缓冲室;319a:底面;331:通孔;332:通孔;333:通孔;334:通孔;335:通孔;336:通孔;337:通孔;338:缺口部;339:通孔;340:大气导入部;341:第一中间连接流路;344:第二中间连接流路;371:第三中间连接流路;372:大气中间流路;401:上表面;402:下表面;403:背面;404:前表面;404fa:第二液体室底面;405:左侧面;406:右侧面;408:第一壁;466:端面;501:第一供给部;502:第二供给部;505:液体供给口;515:侧壁;517:底壁;518:周围壁;519:最上部;530:锥形部;541:过滤器部件;542:过滤器室;542A:第一部分;542B:第二部分;543:配置部;544、544a:中间流路;545:连通开口;546:阀配置室;547:入口开口部;548:流入开口;549:框状部件;809:液体入口;852:下游端部;861:液体侧最上部。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A-1.液体喷射装置的结构:
图1是具备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罐的液体喷射装置1的外观图。在图1中描绘出彼此正交的三个作为空间轴的X轴、Y轴、Z轴。将沿着X轴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沿着Y轴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沿着Z轴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上下方向)。液体喷射装置1设置在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面(XY平面)。+Z轴方向是铅垂朝上方向,-Z轴方向是铅垂朝下方向。在以后说明的其他图中,也根据需要标注有X轴、Y轴、Z轴。
液体喷射装置1是所谓的喷墨打印机,通过向纸张等记录介质上喷射作为液体的墨水,对记录介质进行印刷。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是使用作为液体的黑色墨水来进行黑白印刷的打印机。
液体喷射装置1具备形成外表面的外壳100。外壳100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上表面(第一面、第一壁)101、下表面(第二面、第二壁)102、前表面(第三面、第三壁)103、背面(第四面、第四壁)104、右侧面(第五面、第五壁)105、以及左侧面(第六面、第六壁)106。上表面101和下表面102沿着Z轴方向相对。前表面103和背面104沿着X轴方向相对。右侧面105和左侧面106沿着Y轴方向相对。前表面103、背面104、右侧面105以及左侧面106分别是与液体喷射装置1的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上表面101和下表面102分别是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的设置面大致水平的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垂直”、“大致水平”除了完全地是“垂直”或“水平”的意思之外,还包括大致“垂直”或“水平”的意思。也就是说,各面101~106不是完全的平面而容许凹凸等,在外观上大致“垂直”或大致“水平”即可。
液体喷射装置1还具备前表面盖2、排出口3、操作部4、以及上表面盖6。前表面盖2构成前表面103的一部分,在下端部处被转动支撑,通过使上端部侧转动,能够开闭。在图1中,前表面盖2是打开后的状态。通过打开前表面盖2,排出口3暴露。
排出口3是用于排出记录介质的部分。此外,记录介质也可以配置在未图示的托盘,该托盘设置在背面104侧。配置到托盘的记录介质被向外壳100的内部输送、同时液体被向记录介质喷射,从而对记录介质的印刷被执行。
操作部4是接受来自用户的各种操作的按钮。作为各种操作,列举出例如使液体喷射装置1的印刷开始的操作、用于使排出动作执行的操作,该排出动作用于使随后论述的液体罐内的流体向外部排出。
上表面盖6构成上表面101。上表面盖6的背面104侧的端部被转动支撑,通过使前表面103侧转动,能够开闭。通过上表面盖6被打开,能够确认液体喷射装置1的内部的状态、或进行随后论述的液体罐的装卸操作、或进行液体向液体罐的注入。
在前表面103中,在Y轴方向(随后论述的托架19的往复移动方向)上,在与托架19的起始位置重叠的区域形成有装置侧窗部103a。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侧窗部103a配置在与前表面盖2不同的位置,且配置在比前表面盖2靠-Y轴方向侧的位置。装置侧窗部103a是为了用户从外部目视确认液体罐30的前表面(目视确认面)404而设置的,该液体罐30安装到位于起始位置的托架19上。另外,在前表面404设置有标识M1。装置侧窗部103a例如既可以是贯通前表面103的通孔,也可以是透明的部件。标识M1是用于表示针对液体罐30所容纳的液体的水位的基准的要素,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上限的基准。标识M1的详细情况随后论述。此外,只要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起始位置处的液体罐30的前表面404,装置侧窗部103a也可以不设置在前表面103。例如,装置侧窗部103a也可以设置在上表面101。在该情况下,通过用户从前方上方侧目视确认装置侧窗部103a,能够目视确认液体罐30的前表面404。另外,在随后论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前表面404除了设置有标识M1之外,还设置有标识M2。标识M2是用于表示针对液体罐30所容纳的液体的水位的基准的要素。在随后论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标识M1表示上限的基准,标识M2表示下限的基准。标识M2的详细情况随后论述。
图2是表示液体喷射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液体喷射装置1在外壳100的内部设置有:控制部17;托架19,其具备液体喷射头12;以及液体罐30,其可装卸地搭载在托架19。控制部17对液体喷射装置1的各种动作(例如印刷动作)进行控制。
托架19具有配置到液体喷射头12上的安装部11。安装部11是例如+Z轴方向开口的凹形状,形成供液体罐30安装的安装空间。安装部11具有液体导入针部122,该液体导入针部122从划分安装空间的下表面向+Z轴方向侧突出。液体导入针部122与液体罐30连接。液体导入针部122是空心状,在顶端侧形成有与内部连通的连通孔。从液体罐30供给的液体经由液体导入针部122的连通孔向液体导入针部122的内部流通。液体喷射头12与液体导入针部122连通,将从液体罐30供给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黑色墨水)向记录介质20(例如印刷用纸)喷射。
另外,安装部11具有安装部侧窗部11a,该安装部侧窗部11a用于用户目视确认包括标识M1在内的前表面(目视确认面)404。安装部侧窗部11a设置在与至少液体罐30的标识M1相对的位置。安装部侧窗部11a例如既可以是将形成安装部11的壁贯通的通孔,也可以是透明的部件。在托架19位于起始位置的情况下,隔着装置侧窗部103a(图1)和安装部侧窗部11a,用户能够目视确认具有标识M1的前表面(目视确认面)404。此外,在随后论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1的安装部侧窗部11a是用于用户目视确认包括标识M1、M2在内的前表面(目视确认面)404的要素。也就是说,在随后论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托架19位于起始位置的情况下,隔着装置侧窗部103a(图1)和安装部侧窗部11a,用户能够目视确认具有标识M1、M2的前表面(目视确认面)404。
液体喷射头12的托架19被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一边被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引导导轨13引导,一边在记录介质20上反复进行往复移动。另外,液体喷射装置1具有用于将记录介质20朝向排出口3(图1)输送的输送机构。与托架19往复移动的运动以及记录介质20被输送的运动相应地,液体被从液体喷射头12喷射,从而图像等被印刷于记录介质20。
液体罐30容纳用于向液体喷射头12供给的液体。本实施方式所容纳的液体是黑色的墨水,是颜料颗粒溶解于溶剂而成的墨水。液体罐30与液体导入针部122可装卸地连接。通过液体罐30与液体导入针部122连接,液体罐30的液体能够向液体导入针部122流通。
液体喷射装置1还具有排出部18,该排出部18执行用于从液体喷射头12定期地吸出流体(例如液体、空气)的动作(排出动作)。
排出部18配置在外壳100的内部。排出部18具备罩14、抽吸管15、以及抽吸泵16。在液体喷射装置1未进行印刷动作的期间内,托架19配置在起始位置,该起始位置是从印刷动作中的移动区域脱离开的位置。
罩14是配置到起始位置的下方的有底箱状的部件。罩14能够利用未图示的升降机构沿着Z轴方向(上下方向)移动。罩14通过上升而被压靠于液体喷射头12的下表面侧。由此,罩14以覆盖被形成在液体喷射头12的下表面的喷嘴孔的方式形成闭空间(闭空间状态)。利用该闭空间能够抑制液体喷射头12(喷嘴)内的墨水干燥。
抽吸管15使罩14(详细而言,在罩14底面形成的通孔)和抽吸泵16连通。抽吸泵16在闭空间状态下驱动,从而经由抽吸管15对液体喷射头12、液体罐30的流体(液体、空气)进行抽吸。由此,能够进行液体向液体喷射头12的初始填充,或将液体喷射头12内的劣化了的液体(干燥而增粘了的液体)吸出。
A-2.液体罐的概略说明:
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罐30的主要是流路结构的概念图。在说明液体罐30的详细结构之前,以下使用图3来进行液体罐30的概略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时所用的“上游侧”、“下游侧”以从液体罐30朝向液体喷射头12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为基准。此外,在图3中对液体存在的区域标注有点。
液体罐30从上游侧依次具备第二液体室52、连接流路54、第一液体室51、液体连通流路80、液体供给部50作为供液体流动的流路。另外,液体罐30具备空气连通流路70作为供空气流动的流路。
液体能够通过液体注入部42而从外部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另外,第二液体室52利用包括作为一端的大气开放部44的大气连通部300与大气连通。第二液体室52能够容纳向第一液体室51供给的液体。
连接流路54将第一液体室51和第二液体室52连接,能够将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向第一液体室51供给。连接流路54从上游侧依次具有过滤器室542、中间流路544、以及阀配置室546。过滤器室542与第二液体室52连接。具体而言,过滤器室542具有在第二液体室52内开口的流入开口548。也就是说,流入开口548与第二液体室52连接。过滤器室542具有将过滤器室542划分成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过滤器部件541。过滤器部件541对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通的液体中的异物进行捕捉而抑制异物向下游侧流通。由此,能够降低异物流入液体喷射头12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喷射头12的堵塞、液体的喷射不良的产生。另外,通过在比阀配置室546靠上游侧的位置配置有过滤器室542,异物流入阀配置室546的可能性被降低。由此,能够降低由异物导致的随后论述的阀机构的开闭动作产生不良情况的可能性。过滤器部件541是由板状的不锈钢形成的过滤器,具有能够使液体通过并抑制异物的通过的多个细孔。此外,只要能够使液体通过并抑制异物的通过,过滤器部件541也可以由其他部件形成。
中间流路544是使过滤器室542和阀配置室546连通的流路。阀配置室546具有与第一液体室51连接的入口开口部547。也就是说,入口开口部547形成连接流路54的一端(下游端)。入口开口部547形成流路截面是圆形状的通孔。在阀配置室546配置有阀机构60的一部分,该阀机构60用于使入口开口部547开闭而控制液体从第二液体室52向第一液体室51的流入。通过阀机构60成为开状态,第二液体室52和第一液体室51连通,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向第一液体室51流入。另外,通过阀机构60成为闭状态,第二液体室52和第一液体室51成为非连通状态。
阀机构60具备阀芯64、杆67、受压板68、第一施力部件62、以及第二施力部件65。阀芯64是圆板状的部件,配置在阀配置室546内。阀芯64隔着圆环状的密封部件66而与入口开口部547相对。密封部件66以包围入口开口部547的方式配置在入口开口部547的周缘部。通过阀芯64与密封部件66抵接,阀配置室546和第一液体室51成为非连通状态。通过阀芯64与密封部件66分开,阀配置室546和第一液体室51成为连通状态。杆67是棒状部件,一端与阀芯64连接,另一端与受压板68连接。杆67插入并穿过入口开口部547。受压板68是圆板状的部件。受压板68利用第一施力部件62和第二施力部件65的施力而与具有挠性的第一膜91抵接,该第一膜91划分第一液体室51。
第一施力部件62是配置到阀配置室546内的压缩螺旋弹簧。第一施力部件62将阀芯64朝向密封部件66侧施力。第二施力部件65是配置到第一液体室51内的压缩螺旋弹簧。第二施力部件65将受压板68朝向第一膜91侧施力。第一液体室51内的液体向液体喷射头12供给而被消耗,从而在第一液体室51内成为负压时,克服第一施力部件62和第二施力部件65的施力,受压板68、杆67、阀芯64被第一膜91向与密封部件66和入口开口部547分开的方向施力。由此,通过阀芯64与密封部件66分开,阀机构60成为开状态,阀配置室546和第一液体室51成为连通状态。在连通状态下,液体被从第二液体室52向第一液体室51供给,在第一液体室51内的压力上升了某种程度时(例如比负压大时),由于第一施力部件62和第二施力部件65的施力,阀芯64向密封部件66侧移动而与密封部件66抵接。由此,阀机构60成为闭状态,阀配置室546和第一液体室51成为非连通状态。如上所述,阀机构60在至少第一液体室51内成为负压时成为开状态,因此,能够使第一液体室51内的压力稳定。也就是说,与使用了在阀芯64的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的压力差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成为开状态的阀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根据液体喷射头12的喷嘴孔的高度位置与第二液体室52的液面高度位置之差(水位差)抑制第一液体室51内的压力变动。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液体从第二液体室52向第一液体室51的供给。
第一液体室51能够容纳向液体供给部50供给的液体。液体连通流路80将第一液体室51和液体供给部50连接,能够将第一液体室51的液体向液体供给部50供给。空气连通流路70将第一液体室51和液体供给部50连接,能够使空气在第一液体室51与液体供给部50之间流通。
液体供给部50在下游端具有液体供给口505。液体供给口505接纳液体导入针部122。液体供给部50与液体喷射头12的液体导入针部122可装卸地连接。具体而言,液体导入针部122经由液体供给部50的液体供给口505被插入液体供给部50内,从而液体供给部50与液体导入针部122连接。由此,液体能够从液体供给部50向液体导入针部122供给。
在液体供给部50的内部配置有供给部阀机构200,该供给部阀机构200用于使液体供给部50的流路开闭。供给部阀机构200从下游侧依次具备阀座202、阀芯203、以及弹簧204。
阀座202是大致圆环状的部件。阀座202由例如橡胶、合成橡胶等弹性体构成。阀座202被压入液体供给部50的内部。阀芯203是大致圆柱状的部件。阀芯203在液体罐30向托架19上搭载之前的状态(安装前状态)下堵塞在阀座202形成的孔(阀孔)。弹簧204是压缩螺旋弹簧。弹簧204将阀芯203沿着朝向阀座202侧的方向施力。在液体罐30搭载在托架19上而液体供给部50与液体导入针部122连接的液体罐30的安装状态下,液体导入针部122将阀芯203向上游侧推动,从而阀芯203向与阀座202分开的方向移动。由此,供给部阀机构200成为开状态,能够进行液体从液体供给部50向液体导入针部122的供给。
A-3.液体罐30的详细结构:
图4是液体罐30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5是罐主体40的第一立体图。图6是罐主体40的第二立体图。图7是罐主体40的第三立体图。图8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40的第一图。图9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40的第二图。图10A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40的图。图10B是过滤器室542的示意图。在图5、图6、图7、图8中,也图示有配置到罐主体40的阀机构60。在图9中,也图示有阀机构60中的杆67。
如图4所示,液体罐30具备罐主体40、第一膜91、第二膜92、以及第三膜93。液体罐30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液体罐30中,X轴方向是长度方向,Y轴方向是宽度方向,Z轴方向是高度方向。
液体罐30具有上表面(第一面、第一壁)401、下表面(第二面、第二壁)402、背面(第三面、第三壁)403、前表面(第四面、第四壁)404、左侧面(第五面、第五壁)405、以及右侧面(第六面、第六壁)406。在液体罐30安装到托架19上的安装状态下,上表面401和下表面402沿着Z轴方向相对。在安装状态下,背面403和前表面404沿着X轴方向相对。在安装状态下,左侧面405和右侧面406沿着Y轴方向相对。左侧面405由第三膜93形成。右侧面406由第一膜91形成。上表面401、下表面402、背面403、前表面404由罐主体40形成。背面403、前表面404、左侧面405以及右侧面406分别是与液体喷射装置1的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上表面401和下表面402分别是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的设置面大致水平的面。各面401~406不是完全的平面,而是容许凹凸等,外观上是大致“垂直”或大致“水平”即可。另外,前表面404构成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液体罐30(详细而言,第二液体室52)内的液体的水位的目视确认面。例如,前表面404由透明或半透明的部件形成。也可以在前表面404设置有与液体的水位(液面)的基准(例如上限、下限)相对应的标识(例如刻度、标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前表面404设置有与上限相对应的标识M1。例如在从液体注入部42注入液体之际,在液面达到了与上限相对应的标识M1的情况下,用户停止液体的注入。另外,在例如设置有与下限相对应的标识(下限标识)的情况下,在液体罐30(详细而言,第二液体室52)的液面达到了下限标识的情况下,用户将液体从液体注入部42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
在背面403设置有手柄59,该手柄59用于使液体罐30相对于托架19的安装部11(图2)装卸。手柄59通过在安装状态下与安装部11卡合,从而抑制液体罐30从安装部11脱落。安装部11能够弹性变形。用户通过将手柄59向背面403侧按压,使手柄59向背面403侧弹性变形,从而解除与安装部11之间的卡合。由于该卡合的解除,液体罐30能够从安装部11拆卸。
罐主体40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由例如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通过第一膜91、第二膜92以及第三膜93分别被气密地粘贴在罐主体40的不同的部分,从而与罐主体40一起划分形成液体罐30内的供液体、空气流通的流路等。
罐主体40(图6)是+Y轴方向侧开口的凹形状。罐主体40具有形成凹形状的罐主体40的底部的第一壁408。第一壁408是划分第一液体室51和第二液体室52的壁。
第一壁408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大致平行。如图5所示,在第一壁408的一侧(-Y轴方向侧)形成有第一液体室51、液体连通流路80以及空气连通流路70。另外,如图6所示,在与第一壁408的一侧相反侧的另一侧(+Y轴方向侧)形成有第二液体室52。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利用液体罐30的空间而配置第一液体室51、液体连通流路80、空气连通流路70以及第二液体室52,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罐30的大型化。
如图4、图8所示,在第一壁408形成有凹槽部,其划分形成空气连通流路70和液体连通流路80;凹部,其形成第一液体室51。通过第一膜91被气密地粘贴在第一壁408的-Y轴方向侧的端面,划分形成第一液体室51、空气连通流路70、液体连通流路80。另外,如图4和图6所示,通过第三膜93被气密地粘贴在罐主体40的与第一壁408相对的+Y轴方向侧端面,划分形成第二液体室52。
罐主体40(图4)还具有液体注入部42。液体注入部42从上表面401、背面404以及左侧面406相交的角部48的底面49向+Z轴方向延伸。液体注入部42是筒状的部件,形成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在液体注入部42的内部配置有间隔壁45。被该间隔壁45分隔成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在液体注入时,第一流路作为用于使液体向第二液体室52流入的液体注入路径发挥功能,第二流路作为用于使空气从第二液体室52排出的空气排出路径发挥功能。液体注入部42在液体罐30的液体使用时供未图示的盖安装。另外,在罐主体40的上部形成有作为大气连通部300的一端部的大气开放部44。大气连通部300具有细槽状的流路以及在墨水倒流了时能够容纳的缓冲室。大气连通部300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液体室52连接。由此,在液体罐30的使用时,第二液体室52与大气连通。大气连通部300的详细情况随后论述。
如图6所示,第二液体室52具有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底面的第二液体室底面404fa。第二液体室底面404fa是下表面402的内表面。在第二液体室底面404fa在安装状态下形成有流入开口548,该流入开口548沿着铅垂朝下方向(-Z轴方向)贯通。流入开口548是在下表面402形成的过滤器室542的上游端。
过滤器室542(图7)由框状部件549和第二膜92(图4)划分形成,该框状部件549从下表面402突出,该第二膜92被气密地粘贴在框状部件549的下端面。过滤器室542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第二液体室52靠下方(-Z轴方向)的位置。在框状部件549的内侧配置有过滤器部件54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配置在被形成于框状部件549的内侧的框状的配置部543(图10B)。过滤器部件541是板状,在安装状态下与铅垂朝下方向(-Z轴方向)正交。另外,在过滤器部件541的周缘部形成有与中间流路544连通的连通开口545(图7、图10B)。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如箭头Y1所示沿着-Z轴方向流动,从而通过流入开口548、过滤器部件541,通过了过滤器部件541的液体沿着+Z轴方向流动,从而通过连通开口545。通过了连通开口545的液体向中间流路544流入。如以上所述,过滤器部件541(图10B)在安装状态下将过滤器室542划分成第一部分542A和第二部分542B,该第一部分542A位于包括流入开口548在内的上侧,该第二部分542B位于比第一部分542A靠下侧的位置。另外,过滤器部件541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流入开口548的下方。由此,即使在气泡附着到过滤器部件541的情况下,所附着的气泡也能够经由流入开口548向第二液体室52引导,因此,能够降低气泡向第一液体室51和液体供给部50流出的可能性。
中间流路544和阀配置室546(图6)形成在第二液体室52内。中间流路544和阀配置室546由第一壁408、流路壁46以及膜(图中未示出)划分形成,该流路壁46从第一壁408朝向凹形状的罐主体40的开口侧(+Y轴方向侧)立起,该膜被气密地粘贴到流路壁46的+Y轴方向侧的端面466。在膜所粘贴的端面466标注有单向阴影线。
中间流路544在安装状态下沿着具有水平方向成分和铅垂朝上方向成分的方向延伸。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间流路544也可以以向铅垂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在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40时,阀配置室546是大致圆形形状。在阀配置室546形成有入口开口部547。具体而言,入口开口部547是贯通第一壁408的通孔。
第一液体室51(图8)由凹部和第一膜91(图4)形成,该凹部形成在第一壁408,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轴方向)侧开口,该第一膜91被气密地粘贴到凹部的-Y轴方向侧端面。第一液体室51的容积(最大容积)比第二液体室52(最大容积)小。第一液体室51具有:侧壁515,其与第一膜91相对;底壁517,其在安装状态下位于铅垂朝下方向侧;以及圆弧状的周围壁518,其在安装状态下从底壁517朝向铅垂朝上方向延伸。在侧壁515形成有入口开口部547。周围壁518具有与底壁517相对的部分。周围壁518具有最上部519,该最上部519在安装状态下配置到第一液体室51中的最高的位置。
液体连通流路80(图8)在安装状态下在上侧形成凸形状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连通流路80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倒U字形状的流路。液体连通流路80在液体的流动方向上从上游侧依次具有上游端82、上升流路83、液体中间流路86、下降流路84、以及下游端85。
上游端82是在第一液体室51的周围壁518形成的开口,与第一液体室51连接。上升流路83位于上游端82的下游侧,在安装状态下和在流动方向上向上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升流路83从上游端82朝向铅垂朝上方向延伸。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升流路83只要具有上方成分,也可以倾斜地延伸。在此,在安装状态下,入口开口部547配置在比上游端82低的位置。也就是说,入口开口部547配置在比上游端82靠近底壁517的位置。
在此,液体含有颜料颗粒,因此,存在如下情况:液体与气体接触、且受到由阀机构60的开闭产生的压力变化,从而颜料颗粒凝聚而成为异物。如上所述,在安装状态下,入口开口部547配置在比上游端82低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的水位比入口开口部547低。因而,能够抑制气体存在于入口开口部547的周围,因此,能够降低在入口开口部547的周围产生异物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异物向液体喷射头12流入的可能性。
液体中间流路86将上升流路83和下降流路84连接。液体中间流路86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液体连通流路80中的最高的部分。也就是说,液体中间流路86是在安装状态下比形成液体连通流路80的两端的上游端82和下游端85高的部分。液体中间流路86是将液体的流动从朝上变更成朝下的流路,是弯折了180度的流路。另外,液体中间流路86在安装状态下配置在比随后论述的空气连通流路70的最高的部分(空气第二流路73)低的位置。
下降流路84在流动方向上位于比上升流路83和液体中间流路86靠下游侧的位置,在安装状态下向下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降流路84从液体中间流路86朝向铅垂朝下方向延伸。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降流路84只要具有下方成分,也可以倾斜地延伸。
下游端85在流动方向上位于比下降流路84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液体供给部50连接。下游端85形成为将下降流路84和液体供给部50的随后论述的作为上游端的液体入口809连接的连接室。该连接室也兼作为空气连通流路70的随后论述的第二连接端75。
空气连通流路70(图8)具有:形成空气连通流路70一端的第一连接端(空气侧连接部)72;空气第一流路76;空气第二流路73;空气第三流路74;以及形成空气连通流路70另一端的第二连接端(供给侧连接部)75。在安装状态下,空气连通流路70在比作为液体连通流路80与第一液体室51之间的连接位置的上游端82高的位置处与第一液体室51连接。另外,液体中间流路86的上端部配置在比第一液体室51的最上部519高的位置,因此,液体罐30能够容纳液体到第一液体室51的最上部519附近。
第一连接端72是周围壁518中的在最上部519形成的开口。也就是说,空气连通流路70在安装状态下与第一液体室51的最上部519连接。空气第一流路76在安装状态下从第一连接端72向上方延伸。空气第二流路73将空气第一流路76和空气第三流路74连接,在安装状态下沿着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方向)延伸。空气第三流路74在安装状态下从空气第二流路73向下方延伸。空气第三流路74经由第二连接端75与液体供给部50连接。第二连接端75形成为将空气第三流路74和液体入口809连接的连接室。
液体供给部50(图7)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85靠下方的位置。另外,液体供给部50在安装状态下朝向液体供给口505向下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供给部50在安装状态下朝向液体供给口505并朝向铅垂朝下方向延伸,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只要具有朝下方向成分,也可以倾斜地延伸。
液体供给部50(图8)具有液体入口809、第一供给部501、以及第二供给部502。液体入口809在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形成液体供给部50的上游端。液体入口809在安装状态下朝向铅垂朝上方向开口。第一供给部501在内部形成与液体入口809连接的流路。第一供给部501形成在罐主体40内。第二供给部502与第一供给部501连接。第二供给部502在安装状态下由从下表面402向铅垂朝下方向突出的部件形成。第二供给部502具有液体供给口505。液体供给口505在安装状态下朝向铅垂朝下方向开口。
如图8所示,在从第一壁408的一侧(-Y轴方向侧)观察液体罐30时,液体注入部42和液体供给口505配置在对角的位置。例如,在从第一壁408的一侧(-Y轴方向侧)观察液体罐30时,液体注入部42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第一液体室51靠铅垂上方侧的位置,且位于比第一液体室51靠水平方向(例如、X轴方向)的一侧(+X轴方向侧)的位置,液体供给口505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第一液体室51靠铅垂朝下方向侧的位置,且位于比第一液体室51靠水平方向(例如、X轴方向)的另一侧(-X轴方向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从液体注入部42到液体供给口505的距离变短,因此,即使是在从液体注入部42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了液体之际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也能够降低气泡到达液体供给口505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液体供给部50内的滞留于液体供给口505的附近的气泡,因此,能够降低气泡向液体喷射头12流入的可能性。另外,能够效率良好地配置从液体注入部42到液体供给口505的供液体流通的流路,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罐30的大型化。
接着,使用图9和图10A对大气连通部300进行说明。大气连通部300的说明所用的“上游侧”、“下游侧”以从外部朝向第二液体室52的流体(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
大气连通部300从上游侧依次具备作为上游端的大气开放部44、第一大气流路302(图9)、第二大气流路304(图9)、蜿蜒延伸流路306(图9)、气液分离室308(图9)、缓冲室310(图10A)、大气中间流路372(图9)、以及作为下游端的大气导入部340。在此,在大气连通部300中,在第一壁408的一侧(-Y轴方向侧)形成的各种流路由罐主体40和第一膜91(图4)划分开,在第一壁408的另一侧(+Y轴方向侧)形成的各种流路由罐主体40和第三膜93(图4)划分开。缓冲室310从上游侧依次具备第一缓冲室312、第二缓冲室314、第三缓冲室316、第四缓冲室318、以及第五缓冲室319。
大气开放部44(图9)是从上表面401中的背面403侧的部分起沿着+Z轴方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件。第一大气流路302(图9)是将大气开放部44和第二大气流路304连接的流路。第二大气流路304是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流路。蜿蜒延伸流路306是将第二大气流路304和气液分离室308连接的流路。蜿蜒延伸流路306是为了延长大气连通部300的流路长度而细长地蜿蜒延伸的流路。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中的水分蒸发。在气液分离室308的内周壁307配置有未图示的气液分离膜。气液分离膜由容许气体的透过、并且不容许液体的透过的原材料形成。气液分离室308的下游端是贯通第一壁408的通孔331。利用通孔331将气液分离室308和第一缓冲室312(图10A)连接。第一缓冲室312经由第三膜93与罐主体40的+Y轴方向侧端面之间的间隙311与第二缓冲室314连通。
第二缓冲室314和第一中间连接流路341(图8)由贯通第一壁408的通孔332连通。第一中间连接流路341的下游端是贯通第一壁408的通孔333。第一中间连接流路341和第三缓冲室316(图10A)由通孔333连通。第三缓冲室316和第二中间连接流路344由贯通第一壁408的通孔334连通。第二中间连接流路344和第四缓冲室318由贯通第一壁408的通孔335连通。第四缓冲室318和第三中间连接流路371由贯通第一壁408的通孔336连通。第三中间连接流路371和第五缓冲室319由通孔337和缺口部338连通,该通孔337贯通第一壁408,该缺口部338形成在通孔337周围。第五缓冲室319的底面319a以从处于上游侧的缺口部338朝向处于下游侧的通孔339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由此,即使是液体从通孔339进入到第五缓冲室319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液体到达缺口部338的可能性。
第五缓冲室319和大气中间流路372由贯通第一壁408的通孔339连通。大气中间流路372和第二液体室52由贯通第一壁408的大气导入部340连通。大气导入部340在安装状态下配置在第二液体室52的上表面附近。
A-4.液体向液体罐30的初始填充:
使用图11~图13对液体向液体罐30的初始填充进行说明。图11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的第一图。图12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的第二图。图13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的第三图。在图11~图13中,在液体存在的区域标注有点。
在液体的初始填充中,首先,将液体从液体注入部42(图5)向第二液体室52(图6)注入。接着,如图11的箭头所示,从液体喷射头12经由液体供给部50开始液体罐30内的流体(例如空气、液体)的抽吸(排出动作)。该抽吸通过驱动排出部18(图2)的抽吸泵16而进行。由于该抽吸第一液体室51内成为负压,从而阀机构60成为开状态,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经由入口开口部547向第一液体室51流入。在此,液体向液体供给部50的流动被液体连通流路80的上升流路83拦截,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从第一液体室51向液体供给部50流入。另一方面,随着液体向第一液体室51的流入,第一液体室51内的空气通过空气连通流路70和液体供给部50向液体喷射头12侧排出。由此,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上升。
如图12所示,若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上升而达到与液体连通流路80的最上部相同的高度,则液体向液体连通流路80内的流入开始,如箭头YT所示,液体从液体连通流路80向液体供给部50侧流入。液体从该液体连通流路80向液体供给部50侧的流入除了利用来自抽吸泵16的抽吸之外、还利用虹吸现象快速地进行。
如图13所示,若抽吸进一步继续,则在液体连通流路80中流入了的液体经由第二连接端75向空气连通流路70流入。另外,流入到液体连通流路80的液体向液体供给部50和液体喷射头12流入。通过液体向空气连通流路70流入,存在于空气连通流路70的空气向第一液体室51流入。通过存在于空气连通流路70的空气向第一液体室51流入,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下降。然而,与空气连通流路70的容积相比,第一液体室51的容积足够大,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下降到空气到达上游端82的程度。换言之,在从液体充满了第一液体室51的状态起与空气连通流路70的容积相应的量的空气流入到第一液体室51的情况下,上游端82在安装状态下与第一液体室51中的比所流入的空气所处的区域靠下侧的位置连接。这样,在液体充满了液体连通流路80之后,能够抑制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从上游端82向液体连通流路80流入,因此,能够在初始填充时降低气泡向液体喷射头12流入的可能性。
如以上所述,液体向第一液体室51、液体连通流路80、液体供给部50、液体喷射头12的初始填充完成。在初始填充完成了之后,由抽吸泵16进行的抽吸被停止。此外,初始填充完成了时的第一液体室51内的液体不存在于第一液体室51整个区域,而存在有空气连通流路70的容积程度的空气。
A-5.对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30:
使用图14~图18对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30进行说明。图14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30的第一图。图15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30的第二图。图16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30的第三图。图17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30的第四图。图18是用于说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30的第五图。在图14~图18中,在液体存在的区域标注有点。
如图14所示,在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30中,随着时间经过,空气透过罐主体40、第一膜91(图4)而从外部向第一液体室51慢慢地进入。由此,第一液体室51的气泡成长而变大,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降低。然而,在从初始填充后时间并没有怎么经过的情况下,从外部向第一液体室51流入的空气量较少,因此,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位于比上游端82靠上侧的位置的状态被维持。在该状态下,能够抑制气泡经由上升流路83向液体喷射头12的流入,因此,能够抑制作为液体未从液体喷射头12喷射的现象的喷嘴漏喷的产生。
如图15所示,在时间进一步经过、空气从外部进一步向第一液体室51进入、第一液体室51的气泡进一步成长了的情况下,第一液体室51的水位低于上游端82的上端部。在该情况下,上游端82与存在于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接触,因此,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能够向液体连通流路80流入。在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流入到液体连通流路80的情况下,液体连通流路80内的液体(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室52内的液体(第二液体)不连续地相连,第一液体和第二液体被空气分割开。
在图15的状态下,在液体从液体喷射头12喷射而记录动作(打印动作)被执行了的情况下,将产生以下说明的现象。也就是说,如图16所示,液体连通流路80的液体被消耗,并且,如箭头YP所示,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经由空气连通流路70向液体供给部50侧流入。而且,若记录动作被执行,则如图17所示,液体供给部50内的液体被消耗,空气向液体喷射头12侧流入,从而可能产生点遗漏。
如图17所示,在空气向液体喷射头12侧流入、产生了点遗漏的情况下,用户对操作部4(图1)进行操作而使排出部18执行排出动作。由此,经由与液体的初始填充同样的过程(图12~图13),如图18所示,液体被向液体连通流路80、液体供给部50、液体喷射头12填充。另外,在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的量变少的情况下,用户将液体从液体注入部42(图4)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在此,在由于液体喷射头12的记录动作(印字动作)、排出部18的排出动作而在液体连通流路80产生了液体的流动的情况下,与液体连通流路80的压力损失相应地,下游侧的压力比液体连通流路80的压力降低。然而,压力的降低的程度非常小,因此,空气连通流路70的第二连接端75侧的水位几乎不降低。因而,气泡从空气连通流路70向液体供给部50流入的可能性被降低。
此外,也可以是,液体喷射头12新设置对空气从液体罐30流入到液体喷射头12内的情况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在由传感器检测到空气的流入的情况下,液体喷射装置1将向用户报告促使排出动作的执行的情况。例如,该报告也可以是通过在前表面103(图1)上新设置显示部,并在该显示部显示促使排出动作的执行的信息。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液体供给部50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85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液体供给口505向下方延伸(图8)。由此,能够抑制液体罐30沿着水平方向大型化。另外,由此,能够使液体从液体供给部50向液体喷射头12顺利地流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液体向液体喷射头12的供给。
另外,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从液体喷射头12侧进行液体罐30内的抽吸而向液体喷射头12等填充液体的情况下,能够将由流入到空气连通流路70的液体挤出的空气经由空气连通流路70向第一液体室51排放。因而,在液体向液体喷射头12填充时,能够降低气泡向液体喷射头流入的可能性。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第一液体室51的液体从液体喷射头12被抽吸而成为负压,阀机构60成为开状态,因此,在不进行来自液体喷射头12的抽吸的、液体从液体注入部42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时,阀机构60成为闭状态。因而,能够抑制在液体从液体注入部42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时产生的第二液体室52的气泡向第一液体室51流入。
另外,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一液体室51的容积比第二液体室52的容积小,因此,在对第一液体室51的空气进行抽吸而向液体喷射头12排出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空气的抽吸量。由此,能够缩短空气的抽吸时间。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空气连通流路70在安装状态下与第一液体室51的最上部519连接(图8)。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向空气连通流路70流入的可能性。另外,在初始填充时、初始填充后的使用了排出部18的排出动作之际,能够使液体供给部50侧的空气经由空气连通流路70向第一液体室51顺利地流入。
B.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罐30a进行说明。液体罐30a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装卸自由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1的安装部11。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并且适当省略说明。
B-1.液体罐的概略说明: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罐30a的主要是流路结构的概念图。在说明液体罐30a的详细结构之前,以下使用图19来进行液体罐30a的概略说明。另外,以下说明时所用的“上游侧”、“下游侧”以从液体罐30a朝向液体喷射头12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为基准。此外,在图19中对液体存在的区域标注有点。
液体罐30a从上游侧依次具备第二液体室52、连接流路54、第一液体室51a、液体连通流路80a、以及液体供给部50作为供液体流动的流路。另外,液体罐30a具备空气连通流路70a作为供空气流动的流路。
液体能够通过液体注入部42而从外部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另外,第二液体室52利用包括作为一端的大气开放部44的大气连通部300与大气连通。第二液体室52与第一液体室51a连通,能够容纳向第一液体室51a供给的液体,也就是说,能够容纳向第一液体室51a容纳之前的液体。
连接流路54将第一液体室51a和第二液体室52连接,能够将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向第一液体室51a供给。连接流路54从上游侧依次具有过滤器室542、中间流路544a、以及阀配置室546。过滤器室542形成为,在液体罐30a的安装状态下,位于比第二液体室52靠下侧的位置。过滤器室542与第二液体室52连接。具体而言,过滤器室542具有在第二液体室52的底面形成的作为开口的流入开口548。也就是说,流入开口548与第二液体室52连接。在过滤器室542配设有过滤器部件541,该过滤器部件541将过滤器室542划分成上游侧和下游侧,过滤器室542隔着过滤器部件541与第二液体室52连接。过滤器部件54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对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通的液体中的异物进行捕捉而抑制异物向下游侧流通。
中间流路544a是将过滤器室542和第一液体室51a连接的流路,是使过滤器室542和阀配置室546连通的流路。阀配置室546具有与第一液体室51a连接的入口开口部547。也就是说,入口开口部547形成连接流路54的一端(下游端)。入口开口部547形成流路截面呈圆形状的通孔。在阀配置室546配置有阀机构60a的一部分,该阀机构60a用于使入口开口部547开闭而控制液体从第二液体室52向第一液体室51a的流入。通过阀机构60a成为开状态,第二液体室52和第一液体室51a连通,第二液体室52的液体向第一液体室51a流入。另外,通过阀机构60a成为闭状态,第二液体室52和第一液体室51a成为非连通状态。
阀机构60a具备阀芯64、杆67、受压板68、以及施力部件65。阀芯64是圆板状的部件,配置在阀配置室546内。阀芯64隔着圆环状的密封部件66而与入口开口部547相对。密封部件66以包围入口开口部547的方式配置在入口开口部547的周缘部。通过阀芯64与密封部件66抵接,阀配置室546和第一液体室51a成为非连通状态。通过阀芯64与密封部件66分开,阀配置室546和第一液体室51a成为连通状态。杆67是棒状部件,一端与阀芯64连接,另一端与受压板68连接。杆67被插入并穿过入口开口部547。受压板68是圆板状的部件。受压板68由于施力部件65的施力而与具有挠性的第一膜91抵接,该第一膜91划分第一液体室51a。
施力部件65是配置到第一液体室51a内的压缩螺旋弹簧。施力部件65将受压板68朝向第一膜91侧施力。第一液体室51a内的液体向液体喷射头12供给而被消耗,从而在第一液体室51a内成为预定的大小的负压时,克服施力部件65的施力,受压板68、杆67、阀芯64被第一膜91向与密封部件66和入口开口部547分开的方向施力。由此,通过阀芯64与密封部件66分开,阀机构60a成为开状态,阀配置室546和第一液体室51a成为连通状态。在连通状态下,液体被从第二液体室52向第一液体室51a供给,在第一液体室51a内的压力上升了某种程度时(例如,在比预定的负压大时),由于施力部件65的施力,阀芯64向密封部件66侧移动而与密封部件66抵接。由此,阀机构60a成为闭状态,阀配置室546和第一液体室51a成为非连通状态。如上所述,阀机构60a在至少第一液体室51a内成为预定的大小的负压时成为开状态,因此,能够使第一液体室51a内的压力稳定。
第一液体室51a能够容纳向液体供给部50供给的液体。液体连通流路80a将第一液体室51a和液体供给部50连接,能够将第一液体室51a的液体向液体供给部50供给。空气连通流路70a将第一液体室51a和液体供给部50连接,能够使空气在第一液体室51a与液体供给部50之间流通。
B-2.液体罐30a的详细结构:
图20是液体罐30a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21是罐主体40a的第一立体图。图22是罐主体40a的第二立体图。图23是罐主体40a的第三立体图。图24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40a的第一图。图25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40a的第二图。图26是从+Y轴方向侧观察罐主体40a的图。图10B是过滤器室542的示意图。在图21、图22、图23、图24中,也图示有配置到罐主体40a的阀机构60a。在图25中,也图示有阀机构60a中的杆67。
如图20所示,液体罐30a具备罐主体40a、第一膜91、第二膜92、以及第三膜93。液体罐30a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液体罐30a中,X轴方向是长度方向,Y轴方向是宽度方向,Z轴方向是高度方向。
液体罐30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上表面(第一面、第一壁)401、下表面(第二面、第二壁)402、背面(第三面、第三壁)403、前表面(第四面、第四壁)404、左侧面(第五面、第五壁)405、以及右侧面(第六面、第六壁)406。上表面401、下表面402、背面403以及前表面404由罐主体40a形成。另外,前表面404构成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液体罐30a(详细而言,第二液体室52)内的液体的水位的目视确认面。例如,前表面404(目视确认面)由透明或半透明的部件形成。也可以在前表面404设置有与液体的水位(液面)的基准(例如上限、下限)相对应的标识(例如刻度、标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在前表面404设置有作为与上限相对应的标识的上限标识M1和作为与下限相对应的标识的下限标识M2。例如,在从液体注入部42注入液体之际,在液面达到了与上限相对应的上限标识M1的情况下,用户停止液体的注入。另外,例如,在液体罐30a(详细而言是第二液体室52)的液面达到了下限标识M2的情况下,用户从液体注入部42向第二液体室52注入液体。
罐主体40a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由例如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通过第一膜91、第二膜92以及第三膜93分别被气密地粘贴在罐主体40a的不同的部分,从而与罐主体40a一起划分形成液体罐30a内的供液体、空气流通的流路等。
罐主体40a(图22)是+Y轴方向侧开口的凹形状。罐主体40a具有形成凹形状的罐主体40a的底部的第一壁408。第一壁408是划分第一液体室51a和第二液体室52的壁。
第一壁408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大致平行。如图21所示,在第一壁408的一侧(-Y轴方向侧)形成有第一液体室51a、液体连通流路80a以及空气连通流路70a。另外,如图22所示,在与第一壁408的一侧相反侧的另一侧(+Y轴方向侧)形成有第二液体室52。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利用液体罐30a的空间而配置第一液体室51a、液体连通流路80a、空气连通流路70a以及第二液体室52,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罐30a的大型化。
如图20、图24所示,在第一壁408形成有:凹槽部,其划分形成空气连通流路70a和液体连通流路80a;凹部,其形成第一液体室51a。通过第一膜91被气密地粘贴在第一壁408的-Y轴方向侧的端面,划分形成第一液体室51a、空气连通流路70a、液体连通流路80a。另外,如图20和图22所示,通过第三膜93被气密地粘贴在罐主体40a的与第一壁408相对的+Y轴方向侧端面,划分形成第二液体室52。
过滤器室542(图23)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的结构。通过了连通开口545的液体向中间流路544a流入。
中间流路544a和阀配置室546(图22)形成在第二液体室52内。中间流路544a和阀配置室546由第一壁408、流路壁46以及膜(图中未示出)划分形成,该流路壁46从第一壁408朝向凹形状的罐主体40a的开口侧(+Y轴方向侧)立起,该膜被气密地粘贴到流路壁46的+Y轴方向侧的端面466。在膜所粘贴的端面466标注有单向阴影线。
中间流路544a(图22)是在安装状态下在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流路。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是与水平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是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80°以上且100°以下的角度的方向。中间流路544a在安装状态下在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从而与沿着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中间流路544a的流路长度。在此,液体罐30a内的液体被消耗,在液体被消耗到液面降低到过滤器部件541的位置的程度的情况下,气泡向流路的比过滤器部件541靠下游侧的部分流入。因而,在液面降低到过滤器部件541的位置的情况下,液体从液体罐30a向液体喷射头12的供给被停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缩短将第一液体室51a和过滤器室542连接的中间流路544a的流路长度,能够减少无法使用而残留于中间流路544a内的液体的量。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间流路544a也可以以沿着具有水平方向成分和铅垂上方成分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第一液体室51a(图24)由凹部和第一膜91(图20)形成,该凹部形成在第一壁408,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轴方向)侧开口,该第一膜91被气密地粘贴到凹部的-Y轴方向侧端面。第一液体室51a的Y轴方向的尺寸比空气连通流路70a的Y轴方向的尺寸大。也就是说,第一液体室51a的深度比空气连通流路70a的深度大。第一液体室51a的容积(最大容积)比第二液体室52(最大容积)小。第一液体室51a具有:侧壁515,其与第一膜91相对;底壁517,其在安装状态下位于铅垂朝下方向侧;圆弧状的周围壁518,其在安装状态下从底壁517朝向铅垂朝上方向延伸;以及最上部519。在侧壁515形成有入口开口部547。周围壁518具有与底壁517相对的部分。最上部519是从周围壁518的顶部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在安装状态下,配置在第一液体室51a中的最高的位置。
最上部519是具有恒定的容积的空间。另外,优选最上部519具有锥形部530,该锥形部530随着朝向上侧、也就是说朝向连接有空气连通流路70a的空气侧连接部72侧而流路截面积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最上部519具有锥形部530。在最上部519具有锥形部530的情况下,与不具有锥形部53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液体室51a的大型化且增大最上部519的容积。由此,能够使可容纳于最上部519的空气的量(空气容纳量)增加。另外,能够增大最上部519的容积,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液体罐30a所使用的环境(例如温度、气压)的变化而导致液体、气泡从第一液体室51a向空气连通流路70a流入。
液体连通流路80a(图24)在安装状态下在上侧形成凸形状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连通流路80a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倒U字形状的流路。液体连通流路80a在液体的流动方向上从上游侧依次具有上游端82、上升流路83、液体中间流路86、下降流路84、以及包括下游端85在内的下游端部852。优选液体连通流路80a的流路截面积比空气连通流路70a的流路截面积大。流路截面积是以与在流路内流通的流体流动的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流路之际的流路面积。在液体连通流路80a的流路截面积比空气连通流路70a的流路截面积大的情况下,与液体连通流路80a的流路截面积是空气连通流路70a的流路截面积以下的情况相比,第一液体室51a内的液体易于向液体连通流路80a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连通流路80a的最细的部位的流路截面积比空气连通流路70a的最粗的部位的流路截面积大。因而,液体罐30a能够抑制已容纳到第一液体室51a的液体向空气连通流路70a流入。
上游端82是在第一液体室51a的周围壁518形成的开口,与第一液体室51a连接。上升流路83位于上游端82的下游侧,在安装状态下和在流动方向上向上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升流路83从上游端82朝向铅垂朝上方向延伸。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升流路83只要具有上方成分,也可以倾斜地延伸。在此,在安装状态下,入口开口部547配置在比上游端82低的位置。也就是说,入口开口部547配置在比上游端82靠近底壁517的位置。
在此,液体包含颜料颗粒,因此,存在如下情况:液体与气体接触、且受到由阀机构60a的开闭产生的压力变化,从而颜料颗粒凝聚而成为异物。如上所述,在安装状态下,入口开口部547配置在比上游端82低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的水位比入口开口部547低。因而,能够抑制气体存在于入口开口部547的周围,因此,能够降低在入口开口部547的周围产生异物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异物向液体喷射头12流入的可能性。
液体中间流路86将上升流路83和下降流路84连接。液体中间流路86在安装状态下具有作为液体连通流路80a中的最高的位置的液体侧最上部861。也就是说,液体中间流路86在安装状态下是比形成液体连通流路80a的两端的上游端82和下游端85高的部分。液体中间流路86是使液体的流动从朝上变更成朝下的流路,是弯折了180度的流路。另外,液体中间流路86在安装状态下配置在比随后论述的空气连通流路70a的最高的部分(空气第二流路73a的上游端)低的位置。
下游端部852在流动方向上位于比下降流路84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液体供给部50连接。下游端部852形成为将下降流路84和液体供给部50的随后论述的作为上游端的液体入口809连接的连接室。该下游端部852包括连接有液体入口809的下游端85。优选下游端部852在安装状态下以随着靠近液体供给部50、也就是说随着朝向下游端85而朝向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另外,更优选下游端部852的倾斜是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0°以上且45°以下的角度的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端部852的倾斜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5°的角度。在此,下游端部852的倾斜所具有的角度是由下游端部852的底面和水平方向形成的角度(该角度是锐角)。在下游端部852如前述倾斜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残留于液体供给部50内的气泡向液体连通流路80a流入。因而,能够抑制液体连通流路80a因气泡而封闭。
空气连通流路70a(图24)具有:形成空气连通流路70a一端的空气侧连接部72;作为上升空气流路的空气第一流路76;作为倾斜空气流路的空气第二流路73a;空气第三流路74a;以及形成空气连通流路70a另一端的供给侧连接部75。在安装状态下,空气连通流路70a在比作为液体连通流路80a与第一液体室51a之间的连接位置的上游端82高的位置处与第一液体室51a连接。
空气侧连接部72是周围壁518中的在最上部519形成的开口。也就是说,空气连通流路70a在安装状态下与第一液体室51a的最上部519连接。优选空气侧连接部72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在与液体连通流路80a的液体侧最上部861相同的位置、或者形成在比液体侧最上部861高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与空气侧连接部72形成在比液体侧最上部861低的位置的情况相比,第一液体室51a能够增大最上部519的容积。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侧连接部72形成在比液体侧最上部861高的位置。
空气第一流路76在安装状态下在一端具有空气侧连接部72,从第一液体室51a向上方延伸。空气第二流路73a将空气第一流路76和空气第三流路74a连接,在安装状态下沿着包括水平方向成分(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方向)的方向延伸。空气第三流路74a在安装状态下从空气第二流路73a向下方延伸。空气第三流路74a经由供给侧连接部75与液体供给部50连接。供给侧连接部75形成为将空气第三流路74a和液体入口809连接的连接室。
优选空气第二流路73a是在安装状态下沿着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流路。更优选空气第二流路73a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0°以上且45°以下的角度地倾斜。在此,空气第二流路73a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的角度是由空气第二流路73a的底面和水平方向形成的角度(该角度是锐角)。空气第二流路73a沿着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了的方向延伸,从而与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在液体流入到空气第二流路73a之际,所流入的液体易于从空气第二流路73a向空气第一流路76或者空气第三流路74a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已流入到空气第二流路73a内的液体停留于空气第二流路73a。因而,能够抑制空气第二流路73a由于流入到空气第二流路73a的液体而封闭。此外,液体向空气第二流路73a的流入起因于例如温度、气压的变化、液体罐30a的倒置、振动而产生。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第二流路73a在安装状态下流路整体随着靠近空气第三流路74a而朝向下方倾斜,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5°的角度。
优选空气连通流路70a的作为下游端的供给侧连接部75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液体供给部50的随后论述的液体入口809的正上方。位于正上方的意思是指,在从Z轴方向观察之际,以供给侧连接部75的至少一部分与液体入口809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更优选以供给侧连接部75的流路截面的中心与液体入口809的流路截面的中心大致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供给侧连接部75位于液体入口809的正上方的情况下,与供给侧连接部75未位于液体入口809的正上方的情况相比,易于残留于液体供给部50的气泡上升从而向空气连通流路70a流入。由此,残留于液体供给部50的气泡向液体连通流路80a的流入被抑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侧连接部75位于液体入口809的正上方。
液体供给部50(图24)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的结构,例如,第一供给部501形成在罐主体40a内。
如图24所示,在从第一壁408的一侧(-Y轴方向侧)观察液体罐30a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液体注入部42和液体供给口505配置在对角的位置。例如在从第一壁408的一侧(-Y轴方向侧)观察液体罐30a时,液体注入部42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第一液体室51a靠铅垂上方侧的位置,且位于比第一液体室51a的入口开口部547靠水平方向(例如X轴方向)的一侧(+X轴方向侧)的位置。
对于液体向液体罐30a的初始填充,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与使用图11~图13进行了说明的内容相同。另外,对于液体的初始填充后的液体罐30a,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与使用图14~图18进行了说明的内容相同。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在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的结构这点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液体供给部50在安装状态下位于比下游端85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液体供给口505向下方延伸(图24)。由此,能够抑制液体罐30沿着水平方向大型化。另外,由此,能够使液体从液体供给部50向液体喷射头12顺利地流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液体向液体喷射头12的供给。
C.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形态实施,例如也能够进行如下的变形。
C-1.第一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和用于向喷墨打印机供给墨水的液体罐,也能够适用于喷射除了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液体喷射装置和用于容纳该液体的液体罐。例如,能够适用于以下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罐。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滤色器的制造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生物芯片制造所使用的含有生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样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向钟表、照相机等精密机械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所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具备使其他任意的微小量的液滴喷出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此外,“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设为也包括拖尾成粒状、泪状、线状的状态。另外,在此所谓的“液体”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粘度较高的或较低的液状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那样的液状态的材料也包含于“液体”。另外,不仅作为物质的一状态的液体、由颜料、金属颗粒等固态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于溶剂或与溶剂混合而成的物质等也包含于“液体”。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墨水、液晶等。在此,墨水设为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和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的墨水。
C-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空气连通流路70的倾斜流路的空气第二流路73a在安装状态下流路整体随着靠近空气第三流路74a而朝向下方倾斜(图24),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空气第二流路73a也可以不是流路整体、而是仅底面倾斜。另外,空气第二流路73a也可以在安装状态下随着靠近空气第三流路74a而朝向上方倾斜。即使是这些情况下,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已流入到空气第二流路73a内的液体停留于空气第二流路73a内。因而,能够抑制由流入到空气第二流路73a的液体导致的空气第二流路73a的封闭。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结构实现。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成上述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例如发明内容的栏所记载的各形态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能够适当进行替换、组合。另外,只要其技术特征不在本说明书中被说明成所必须的技术特征,就能够适当进行删除。

Claims (19)

1.一种液体罐,其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托架上,在该液体罐中,具备:
液体供给部,其具有接纳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液体导入针部的液体供给口;
第一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
液体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其中,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到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该液体连通流路在上侧形成凸形状的流路;
以及空气连通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能够使空气在所述第一液体室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之间流通,其中,该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比所述液体连通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室的连接位置高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
在从所述液体罐朝向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所述液体连通流路具有:
上游端,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
上升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上方延伸;
下降流路,其位于比所述上升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向下方延伸;
以及下游端,其位于比所述下降流路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
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下游端靠下方的位置,朝向所述液体供给口向下方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还具有:
第二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第一液体室供给的所述液体;
连接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二液体室的所述液体向所述第一液体室供给;
液体注入部,其能够向所述第二液体室内注入所述液体;
以及大气连通部,其使所述第二液体室与大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所述连接流路具有形成其一端的入口开口部,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接,
所述液体罐还具有阀机构,该阀机构使所述入口开口部开闭而控制所述液体从所述第二液体室向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流入,
所述入口开口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配置在比所述上游端低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所述阀机构至少在所述第一液体室内成为负压时成为开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所述第一液体室的容积比所述第二液体室的容积小。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还具有罐主体,该罐主体具有第一壁,
所述第一液体室、所述液体连通流路以及所述空气连通流路形成在所述第一壁的一侧,
所述第二液体室形成在另一侧,该另一侧是与所述第一壁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在从所述第一壁的一侧观察所述液体罐时,所述液体注入部和所述液体供给口配置在对角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所述连接流路具有过滤器室,该过滤器室与所述第二液体室连接,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第二液体室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过滤器室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具有:
流入开口,其与所述第二液体室连接;
以及过滤器部件,其将所述过滤器室划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位于包括所述流入开口在内的上侧,该第二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部分靠下侧的位置,该过滤器部件位于所述流入开口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所述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最上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所述空气连通流路具有与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最上部连接的空气侧连接部,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空气侧连接部的位置是与液体侧最上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是比所述液体侧最上部高的位置,该液体侧最上部位于所述液体连通流路的最高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所述液体侧最上部具有锥形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该锥形部随着朝向上方而流路截面积变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所述空气连通流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具有:上升空气流路,其从所述第一液体室向上方延伸;以及倾斜空气流路,其与所述上升空气流路连接,沿着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倾斜空气流路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0°以上且45°以下的角度地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所述液体连通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比所述空气连通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空气连通流路的下游端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正上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所述液体连通流路的包括所述下游端在内的下游端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以随着靠近所述液体供给部而朝向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所述下游端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相对于水平方向具有10°以上且45°以下的角度地倾斜。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罐,其中,
还具备:
第二液体室,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通,能够容纳向所述第一液体室供给的所述液体;
过滤器室,其隔着过滤器与所述第二液体室的底面连接,该过滤器室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位于比所述第二液体室靠下侧的位置;
以及中间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过滤器室连接,
所述中间流路是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在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流路。
19.一种液体罐,其搭载在具备液体喷射头的托架上,在该液体罐中,具备:
液体供给部,其具有接纳所述液体喷射头所具有的液体导入针部的液体供给口;
第一液体室,其能够容纳向所述液体供给部供给的液体;
第二液体室,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通,能够容纳向所述第一液体室供给的所述液体;
过滤器室,其与所述第二液体室的底面连接,位于比所述第二液体室靠下侧的位置;
过滤器,其配设到所述第二液体室与所述过滤器室之间;
以及中间流路,其将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过滤器室连接,
在所述液体罐安装到所述托架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中间流路是沿着铅垂方向的流路。
CN201810522038.3A 2017-05-31 2018-05-28 液体罐 Active CN1089733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7824 2017-05-31
JP2017107824A JP6904066B2 (ja) 2017-05-31 2017-05-31 液体タンク
JP2017164282A JP6919421B2 (ja) 2017-08-29 2017-08-29 液体タンク
JP2017-164282 2017-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73335A true CN108973335A (zh) 2018-12-11
CN108973335B CN108973335B (zh) 2021-06-22

Family

ID=62386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22038.3A Active CN108973335B (zh) 2017-05-31 2018-05-28 液体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3134B2 (zh)
EP (1) EP3409478B1 (zh)
CN (1) CN1089733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9503B2 (ja) 2019-05-15 2023-05-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472717B2 (ja) 2020-08-21 2024-04-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タンク、液体噴射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08665A (ja) * 1990-01-11 1991-09-11 Fujitsu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圧力ダンパ
EP0803362B1 (en) * 1996-04-25 2003-07-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refilling method, liquid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1100137A (zh) * 2006-07-04 2008-01-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墨水循环装置及具有该墨水循环装置的喷墨打印机
JP2009083374A (ja) * 2007-10-01 2009-04-23 Ishii Hyoki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液体貯留タンク
JP2013158962A (ja) * 2012-02-02 2013-08-19 Sii Printek Inc 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WO2016136333A1 (ja) * 2015-02-26 2016-09-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 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中間貯留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50643B2 (ja) * 1996-04-25 2003-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補充方法、該補充方法を用いる液体吐出記録装置、液体補充容器、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JP4948370B2 (ja) * 2007-11-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338200B2 (ja) 2008-08-27 2013-1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気泡制御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403011B2 (ja) 2015-02-26 2018-10-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578888B2 (ja) 2015-10-30 2019-09-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中間貯留体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08665A (ja) * 1990-01-11 1991-09-11 Fujitsu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圧力ダンパ
EP0803362B1 (en) * 1996-04-25 2003-07-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refilling method, liquid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1100137A (zh) * 2006-07-04 2008-01-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墨水循环装置及具有该墨水循环装置的喷墨打印机
JP2009083374A (ja) * 2007-10-01 2009-04-23 Ishii Hyoki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液体貯留タンク
JP2013158962A (ja) * 2012-02-02 2013-08-19 Sii Printek Inc 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WO2016136333A1 (ja) * 2015-02-26 2016-09-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 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中間貯留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45678A1 (en) 2018-12-06
US10723134B2 (en) 2020-07-28
EP3409478A1 (en) 2018-12-05
CN108973335B (zh) 2021-06-22
EP3409478B1 (en) 2021-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28074B (zh) 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喷射系统
JP6182460B2 (ja) 流体循環
CN106232365A (zh) 使墨水循环流动的喷墨头
KR20020066202A (ko) 액체 용기와, 이를 활용한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잉크 제트기록 장치와, 기록 장치 상에 액체 용기를 장착하는 방법
EP2447079B1 (en) Fluid container having fluid interface for micro-fluid applications
CN108973335A (zh) 液体罐
JP6115029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615555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CN107972361A (zh) 墨水容纳体以及打印机
CN109774312A (zh) 液体罐
JP2010228237A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9421380A (zh) 液体罐
JP6904066B2 (ja) 液体タンク
CN110341316A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8357213B (zh)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01590735B (zh) 液体容纳体
JP2010058324A (ja) 脱泡機構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919421B2 (ja) 液体タンク
EP2447078B1 (en) Fluid container having latching interface for micro-fluid applications
CN109291646A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200117114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20230294413A1 (en) Liquid reservoir,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417482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481163A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22035548A (ja) 液体タンク、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