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0582B - 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40582B CN112440582B CN202010885786.5A CN202010885786A CN112440582B CN 112440582 B CN112440582 B CN 112440582B CN 202010885786 A CN202010885786 A CN 202010885786A CN 112440582 B CN112440582 B CN 11244058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filter
- flow path
- posture
- 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装置,即使在以液体喷出装置的液体供给部内的液面的位置比液体喷出头的位置高的状态下长时间放置时,也能够降低液体从液体喷出头的喷嘴泄漏的可能性。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32);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部(18);将液体喷出头(32)与液体收纳部(18)连通的供给流路(51);以及通过多个流路与供给流路(51)连接的空气室(81)。供给流路(51)具有过滤器(112),多个流路(71、101)分别与供给流路(51)中相比过滤器(112)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连接,在作为使用时的姿态的第一姿态(A)下,空气室(81)位于比过滤器(112)更高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等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喷墨式打印机,将从液体收纳容器供给的油墨等液体从作为液体喷出头的一例的记录头喷出到纸张等介质上来进行印刷。
喷墨式打印机等液体喷出装置有时会在液体收纳容器中收纳有油墨等液体的状态下进行搬运等。在搬运时,有时液体喷出装置被配置成与作为印刷时的姿态的第一姿态不同的第二姿态,例如放倒90度的姿态。当打印机的姿态被变更为液体收纳容器位于比液体喷出头更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时,液体收纳容器内的液面的位置成为比液体喷出头更高的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07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姿态被变更的状态下,液体喷出头的待机位置在扫描方向上位于远离液体供给部的位置的情况下,液体供给部与液体喷出头之间的距离变大,液体喷出头的喷嘴中的水头压力变得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油墨持续从液体喷出头的喷嘴漏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收纳所述液体的液体收纳部、连通所述液体喷出头与所述液体收纳部的供给流路、以及通过多个流路与所述供给流路连接的空气室,所述供给流路具有过滤器,所述多个流路分别与所述供给流路中相比所述过滤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连接,在作为使用时的姿态的第一姿态下,所述空气室位于比所述过滤器更高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省略了壳体的图示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姿态的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二姿态的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液量为下限时作用于过滤器的细孔的毛细管力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液量为上限时作用于过滤器的细孔的毛细管力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墨盒整体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姿态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供给流路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二姿态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供给流路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从墨盒到过滤室的流路的主视图。
图11是沿图10中的11F-11F线剖切的第一姿态的侧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0中的11F-11F线剖切的第二姿态的侧剖视图。
图13是沿图10中的13F-13F线剖切的第一姿态的侧剖视图。
图14是沿图10中的14F-14F线剖切的第一姿态的侧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0中的14F-14F线剖切的第二姿态的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空气室与过滤室的连接流路的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空气室与过滤室的连接流路的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复合机、12…液体喷出装置、13…图像读取装置、15…操作部、16…显示部、17…操作面板、18…液体收纳部、18A…第一液体收纳部、18B…第二液体收纳部、19…保持部、20…壳体、21…窗部、23…收纳室、24…注入口、26…目视确认面、27…下限刻度、28…上限刻度、30…喷嘴形成面、31…喷嘴、32…液体喷出头、33…滑架、34…油墨供给管、37…副墨盒、41…大气释放口、42…操作杆、43…盖子、45…墨盒、46…液体、51…供给流路、61…上游侧供给路、61a…槽部、61b…管部、62…液体导出部、63…上游侧连接部、63a…上侧连接部、63b…下侧连接部、64…流路分叉点、65…上部流路、66…下部流路、67…下部连通孔、68…凸部、71…第一流路、72…第一流路导入口、73…第一流路导出口、75…沟槽部、80…空气、81…空气室、82…第一空气室、83…壁部、84…第一贯通孔、85…第二贯通孔、86…第二空气室、88…分割壁、101…第二流路、102…第二流路导入口、103…第二流路连通口、104…第二流路导出口、111…过滤室、112…过滤器、113…细孔、115…第一过滤室、116…第二过滤室、121…下游侧供给路、122…下游侧连接部、123…下游侧供给路连通口、A…第一姿态、B…第二姿态、X…宽度方向、Y…进深方向、Z…铅垂方向、L1…液面、D…过滤器细孔直径、r…过滤器细孔半径、θ…接触角、γ…液体的表面张力、HP…起始位置、LS…漏液抑制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是通过向纸张等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油墨而在介质上印刷(记录)文字、图像等的喷墨式打印机。
液体喷出装置的概要
如图1所示,复合机11具备液体喷出装置12和配置在液体喷出装置12上并将液体喷出装置12的上侧覆盖的图像读取装置13,整体呈大致长方体状。
在图1中,复合机11以作为适于使用的使用姿态的第一姿态A放置于水平面上,用Z轴表示重力方向,用X轴和Y轴表示沿着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面的方向。X轴、Y轴和Z轴相互正交。在以下说明中,将沿着X轴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X,将沿着Y轴的方向设为进深方向Y,将沿着Z轴的方向设为铅垂方向Z。宽度方向X、进深方向Y以及铅垂方向Z相互交叉(例如正交)。有时也将进深方向Y上的一端侧称为前表面侧或前侧,将与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称为背面侧或后侧,将从前表面侧观察的宽度方向X的一端侧称为右侧,将另一端侧称为左侧。铅垂方向Z上方及铅垂方向Z下方也称为上方及下方,并不限于正上方及正下方,也包括在水平方向上位置发生偏离的状态下的上侧及下侧。
液体喷出装置12的前表面侧设置有操作面板17,该操作面板17具有为了对复合机11赋予各种指示而被操作的按钮等操作部15和显示液体喷出装置12及图像读取装置13的信息等的显示部16。在操作面板17的下侧,可拆装地安装有收纳介质的介质收纳部14。
进而,在操作面板17及介质收纳部14的左侧设置有保持部19,该保持部19保持作为液体的一例的油墨,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四个墨盒45(参照图2)。保持部19具有能够目视确认四个墨盒45内的油墨的液面的四个窗部21。
如图2所示,墨盒45设置于液体喷出装置12的壳体20(参照图1)内。各墨盒45具备: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部18、设置于液体收纳部18的上部且能够注入液体的注入口24(参照图3)、以及具有密封注入口24的盖子的操作杆42。液体收纳部18配置于与四个窗部21(参照图1)对置的位置处。液体收纳部18的与四个窗部21对置的面部上形成有刻度。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2是串行打印机,具有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滑架33。在本实施方式中,墨盒45设置于液体喷出装置12的壳体20(参照图1)内的左侧,作为滑架33的待机位置的起始位置HP的位置设定于壳体20(参照图1)内的右侧。与墨盒45相同数量(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的油墨供给管34与滑架33所具备的副墨盒37连通,以使墨盒45内的各液体被供给至搭载于滑架33上的液体喷出头32(参照图3)。
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处,具有比最大宽度的介质的宽度尺寸大的宽度尺寸的输送路FP沿进深方向Y延伸。通过输送部(省略图示)从介质收纳部14供给的介质,沿着输送路FP在从液体喷出装置12的后侧朝向前侧的输送方向上被输送。位于起始位置HP时的滑架33和墨盒45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隔着输送路FP的相反侧。
如图3所示,各液体收纳部18具有能够收纳液体的收纳室23,收纳室23中分别收纳不同种类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的种类例如是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等液体颜色的种类,收纳室23中分别收纳不同种类的液体。在最左侧设置有一个收纳量多的黑色用的第一液体收纳部18A,并设置有三个收纳量比第一液体收纳部18A少的彩色用的第二液体收纳部18B。
液体收纳部18具有能够向收纳室23注入液体的注入口24。液体收纳部18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制成,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收纳于收纳室23中的液体的液面L1的液位。
在液体收纳部18中,与壳体20的窗部21对应的区域作为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收纳室23内的油墨的目视确认面26发挥功能。目视确认面26上设置有表示向收纳室23补给液体的基准的下限刻度27和表示收纳室23中能够收纳的液体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刻度28。此外,目视确认面26被设置为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第一姿态A下沿铅垂方向Z延伸。
液体喷出装置12具备能够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32。液体喷出头32被保持于能够沿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往复移动的滑架33。液体喷出头32具有在与输送路FP(参照图2)中输送的介质对置的面、即喷嘴形成面30上开口的多个喷嘴31。液体喷出头32一边移动一边向未图示的介质喷出液体,使喷出的液体附着在介质上进行印刷。
抑制漏液的原理
如图3所示,通过印刷等在液体喷出头32中消耗的液体从液体收纳部18通过油墨供给管34而供给至液体喷出头32。液体收纳部18与油墨供给管34之间的流路路径上设置有漏液抑制机构LS。即使从作为进行印刷时的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的图3所示的第一姿态A变为以搬运或收纳液体喷出装置12等为目的而在非印刷时使壳体20呈90度放倒等的姿态,漏液抑制机构LS也会抑制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漏液。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姿态A下,喷嘴31的开口位置略高于墨盒45内的液面。因此,不会因为墨盒45内的液面与喷嘴31的开口的水头差而导致从喷嘴31发生漏液。
如图4所示,将例如在输送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发生变更,变成液体收纳部18的液面L1的位置高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的位置,将该状态称为第二姿态B。图4是使图3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时的状态,表示液体喷出装置12处于第二姿态B时的墨盒45和滑架33的位置状态。
在使壳体20呈90度放倒的第二姿态B下,位于上方的墨盒45内的液面与位于下方的喷嘴31的开口之间的水头差增大,但是因漏液抑制机构LS形成液体与空气的气液界面,并在气液界面上形成多个弯液面,从而利用弯液面的表面张力来抑制作用于喷嘴31上的水头压力。
本实施方式的漏液抑制机构LS利用去除液体中的异物的过滤器112。过滤器112包括由许多细孔形成的许多毛细管。漏液抑制机构LS在过滤器112上形成气液界面,利用形成于许多毛细管的许多弯液面的表面张力产生与水头压力反方向的压力即泡点压力。泡点压力作为如下压力来测定:从液体中的过滤器的单面侧施加空气压力,利用空气压力挤出由过滤器的细孔形成的毛细管内的液体,从而从过滤器的相反面产生气泡时所需的压力。将过滤器的毛细管中形成弯液面的液体挤出所需的压力,显著大于液体通过位于液体中的过滤器时所需的压力。漏液抑制机构LS在液体喷出装置12处于第二姿态B时,在过滤器112的许多细孔形成的毛细管中形成弯液面,利用弯液面的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压力来降低施加于喷嘴31的开口上的水头压力,从而抑制液体从喷嘴31泄漏。
如图5、图6所示,过滤器112的表面上存在许多细孔113。当过滤器112的表面被空气覆盖时,液体46的表面张力在细孔113的内壁的整个周围形成凹面的弯液面,从而产生毛细管力。形成凹面的弯液面的条件是在细孔113的壁面上液面弯曲成凹面,如图5所示,在过滤器112的下表面形成弯液面时是在最低液面时,如图6所示,在过滤器112的上表面形成弯液面时是在最高液面时。
当设液体的界面张力为γ、液体46的接触角为θ、过滤器112的细孔113的孔直径为D、孔半径为r时,液体46的界面张力的行进方向分量的分力(γ×cosθ)作用于弯液面整体圆管的内壁的整个周围(2×π×r)上,作用力为(γ×cosθ×π×D)。若将其除以细孔113的面积(π×D2/4),则求出由作用于弯液面上的毛细管力产生的压力P(=4×γ×cosθ/D)。
通常,由于所使用的油墨相对于过滤器112的润湿性是已定的,因此,为了增大毛细管力,选择由细孔113形成的毛细管的截面积小、与油墨的接触角大的材质的过滤器112。这样,通过设计设置有过滤器112的流路,能够增大泡点压力。通过使泡点压力大于水头压力,油墨不会经由过滤器112移动,因此,即使是在水头压力变大的第二姿态B(参照图4)下,也能够防止油墨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泄漏。
过滤器112例如可以使用网状体、多孔质体、形成有微细的贯通孔的多孔板等。作为网状体的过滤器,有金属网、树脂性的网、筛网过滤器、金属纤维等。作为金属纤维的过滤器,有将不锈钢的细线制成毡状的毛毡过滤器、使不锈钢的细线压缩烧结而成的金属烧结过滤器等。作为多孔板的过滤器,有电成型金属过滤器、电子束加工金属过滤器、激光束加工金属过滤器等。筛网过滤器是织入金属丝而形成的过滤器,有平纹织、斜纹织、平纹席型编织、斜纹席型编织等的过滤器。
尤其是,为了防止液体中的异物到达喷嘴31,过滤器112的过滤粒度优选设定为比喷嘴31的开口部的直径(例如20μm)小的15μm左右。
该情况下,如果液体为油墨(例如表面张力约为28mN/m),则由过滤器112的孔形成的弯液面被破坏的压力即泡点压力为3kPa~5kPa左右。另外,在采用斜纹席型编织(过滤粒度为5μm)的情况下,泡点压力为10kPa~15kPa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二姿态B下的过滤室111的液面被设定为能够在过滤器112的细孔113形成的毛细管的下部开口形成弯液面的高度。并且被构成为,即使第二姿态B下的过滤室111的液面因为包含油墨的起泡等在内的某种原因而上升至高于设想的液面高度(图5),只要没有超过图6所示的能够在细孔113形成的毛细管的上部开口形成弯液面的液面,则也会产生泡点压力。
如图4所示,在过滤器112的上表面残留有少许液体时,不会在细孔113(参照图5、图6)形成的毛细管中形成弯液面。该情况下,由于不会产生泡点压力,所以会因为水头压力而使油墨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泄漏。但是,通过油墨的移动,液体从过滤器112的上表面逐渐消失。当变为在过滤器112的上表面形成弯液面(参照图6)时,产生毛细管力,因此,能够防止油墨进一步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泄漏。
墨盒的概要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墨盒45,但为了简化附图而示出了一个墨盒45。收纳量多的黑色用的第一液体收纳部18A除了液体的收纳量多之外,与设置有多个的墨盒45的各构成大致相同,因此,对一个墨盒45进行说明而省略其他墨盒45的说明。
在墨盒45中,将图7中的纸面近前侧称为表侧,将纸面里侧称为背侧。另外,在墨盒45中,将在安装于液体喷出装置12的状态下,位于后侧的一侧称为后侧,将位于前侧的一侧称为前侧,将铅垂方向Z上方称为上方,将铅垂方向Z下方称为下方。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墨盒45将作为油墨的储藏部的液体收纳部18、空气室81、过滤室111以及多个流路通过一体成型构成为一个部件。由空气室81、过滤室111、以及连通空气室81与过滤室111的多个流路构成漏液抑制机构LS。
图7示出液体喷出装置12处于第一姿态A时的墨盒45。在处于第一姿态A时,空气室81位于过滤室111的上方。过滤室111隔着过滤器112被分为表侧的室和背侧的室这两个室。在液体喷出装置12处于呈90度放倒的第二姿态B时,以隔着构成过滤室111的过滤器112的两个室沿铅垂方向(图7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排列的方式构成。
如图8所示,墨盒45具备液体收纳部18,该液体收纳部18具有收纳作为液体的一例的油墨的收纳室23。液体从液体收纳部18通过供给流路51向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流动。将液体流动的方向称为下游,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上游。
连通液体收纳部18与液体喷出头32的供给流路51在流路的中途具有过滤器112。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供给流路51的中途具有过滤室111,并在该过滤室111内设置过滤器112,从而使从上游向下游流动的液体通过过滤器112。因此,在从液体收纳部18的液体导出部62至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之间的流路中,过滤器112上游的液体中存在的异物被过滤器112去除,从而能够降低异物流入喷嘴31的可能性。在供给流路51中,将从液体导出部62到过滤室111的上游侧连接部63为止的流路称为上游侧供给路61,将从过滤室111的下游侧连接部122到副墨盒37为止的流路称为下游侧供给路121。
如图8所示,在液体喷出装置12中,在连通液体收纳部18与液体喷出头32的供给流路51中位于过滤室111的过滤器112上游的位置处,多个流路与空气室8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71和第二流路101分别将过滤室111与空气室81连通。在用户使用装置时的设置状态(图1至图3)的第一姿态A下,液体喷出头32位于比墨盒45更高的位置。空气室81位于比过滤器112更高的位置,第一流路71和第二流路101在比过滤器112更高的位置处与供给流路51连接,因此,空气汇集于空气室81内,空气室81内充满空气。
如图9所示,例如在输送时,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发生变更,变成液体收纳部18的液面L1的位置高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的位置,该状态为第二姿态B。图4是将图3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时的状态,图9是将图8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时的状态。
如图9所示,在液体收纳部18位于液体喷出头32的铅垂上方的第二姿态B下,第一流路71和第二流路101在比过滤室111的过滤器112更靠上方的位置处将过滤室111与空气室81连通。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71位于第二流路101的上方。即,相比于第一流路71与过滤室111连接的第一流路导入口72,第二流路101与过滤室111连接的第二流路导出口104位于下方。
第一流路71和第二流路101分别将过滤室111与空气室81连通,因此,位于过滤器112的上方位置处的液体的至少一部分在重力的影响下通过下方的第二流路导出口104向第二流路101移动。与移动的液体的体积相同体积的空气从空气室81通过第一流路向过滤室111移动。这样,蓄积在空气室81中的空气逐渐向过滤室111移动。成为通过蓄积在空气室81中的空气向过滤室111移动而使空气流入过滤器112的上方的构成。
如图9所示,在液体收纳部18位于液体喷出头32的铅垂上方的第二姿态B下,空气室81的一部分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并且,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处的空气室81的容积与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处的第二流路101的容积的合计大于过滤器112的上游部分的过滤室111的容积。因此,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为第二姿态B的期间,过滤室111的液面不会超过过滤器112的高度,保持为空气室81中蓄积的空气将过滤器112的表面覆盖的状态。
从墨盒到过滤室的流路
首先,对于从液体收纳部18的液体导出部62到过滤室111的上游侧连接部63为止的流路即上游侧供给路61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液体收纳部18的下部具有液体导出部62,上游侧供给路61向下方延伸。上游侧供给路61的中途具有流路分叉点64,将上游侧供给路61分叉为上部流路65和下部流路66。上部流路65在流路分叉点64处向图10的左侧弯曲,并延伸至作为上游侧连接部63之一的上侧连接部63a,到达过滤器112的表面。即,从液体导出部62到上侧连接部63a是连通的,油墨能够在上游侧供给路61的上部流路65中移动。
另外,下部流路66在流路分叉点64处进一步朝向图10的下方延伸,并在从图10的里侧朝向近前侧通过位于过滤室111的右侧的下部连通孔67之后,朝向右侧、下侧、左侧微微弯曲,延伸至作为上游侧连接部63之一的下侧连接部63b,到达过滤器112的表面。即,从液体导出部62至下侧连接部63b是连通的,油墨能够在上游侧供给路61的下部流路66中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连通孔67是节流孔,其流路截面积小于下部流路66的最小流路截面积。下部连通孔67的流路截面积为下部流路66的最小流路截面积的例如1/20~1/2的范围内的值。此外,只要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则不限定于该范围内的值。通过减小下部连通孔67的孔的大小而提高油墨的流动阻力。
如图11所示,上游侧供给路61是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一部分朝向铅垂方向Z侧凸起的流路。上游侧供给路61在液体导出部62处在表侧形成流路,但流路在中途从表侧向背侧延伸,在短暂的距离中通过流路在背侧形成的凸部68,到达流路分叉点64。
然后,如图10所示,流路再次从背侧向表侧延伸,之后在表侧形成上部流路65,并延伸至上侧连接部63a,形成到达过滤器112的表面的流路。
如图12所示,在例如输送时成为第二姿态B时,供给流路51(参照图10)中连通液体收纳部18与过滤器112的部分的一部分成为朝向铅垂方向Z侧凸起的流路。在该凸部68处经过低于过滤器112的位置,因此,成为过滤室111的空气不易通过上游侧供给路61向墨盒45侧流出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流路51(参照图10)中将液体收纳部18与供给流路51(参照图10)中设置过滤器112的部分的流路连通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姿态B下经过低于过滤器112的位置,但也可以是其全部都经过低于过滤器112的位置。
如图13所示,流路的截面并非简单的四边形状,而是在一个角部形成有槽部61a,该流路从液体收纳部18的下部的液体导出部62(参照图10)朝向下方延伸并到达上游侧供给路61的流路分叉点64(参照图10)。上游侧供给路61的截面形状并非简单的四角孔,而是在四角孔的一个角部设置槽部61a,由管部61b和槽部61a构成。槽部61a的流路截面积比管部61b的流路截面积小。例如,槽部61a的流路截面积为管部61b的流路截面积的1/4以下。其理由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从过滤室到空气室的流路
接着,参照图14、图15对将过滤室111与空气室81相连的流路即第一流路71(参照图8、图9)和第二流路101(参照图8、图9)进行说明。图14表示液体喷出装置12为第一姿态A下的流路内的油墨的状态,图15表示液体喷出装置12从第一姿态A成为第二姿态B时的流路内的油墨的状态。
如图14所示,过滤室111由比过滤器112更靠上游的第一过滤室115(表侧)和比过滤器112更靠下游的第二过滤室116(背侧)构成。空气室81被中央的分割壁88分割为两室,由比分割壁88更靠上游的第一空气室82(表侧)和比分割壁88更靠下游的第二空气室86(背侧)构成。空气室81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将分割为位于分割壁88的表侧的第一空气室82和位于分割壁88的背侧的第二空气室86的腔室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气室82和第二空气室86由第一贯通孔84(参照图10)和第二贯通孔85(参照图10)这两个贯通孔连通。
如图15所示,空气室81具有在第二姿态B下将空气室81上下分割的分割壁88。例如在输送时,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过滤器112上游的第一过滤室115(表侧)的油墨能够向第一空气室82移动。由于第一空气室82与第二空气室86连通,所以从第一过滤室115(表侧)流出的油墨通过第一贯通孔84(参照图10)和第二贯通孔85(参照图10)移动至位于分割壁88之下的第二空气室86。在第二姿态B下,分割壁88配置于比移动至空气室的油墨的液面高的高度位置。
如图15所示,过滤室111内设置有位于过滤器112的上游且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低于过滤器112的面的部分。在第二姿态B下,第一过滤室115形成有过滤器112的周围比过滤器112的上表面低一层的沟槽部75。即,在第一过滤室115内构成为:过滤器112面的高度比周围的高度高一层。该沟槽部75的底面位于与连接于第一过滤室115的第一流路71(参照图16)的底面相同的高度,第一过滤室115内的油墨流入过滤器112周围的沟槽部75,进而从沟槽部75通过第一流路71(参照图16)向第一空气室82(参照图16)流出。因此,过滤器112上不会残留油墨。第一过滤室115内的液面低于过滤器112的上表面。
如图16、图17所示,第一空气室82(参照图16)和第二空气室86(参照图17)具有朝向与分割壁88交叉的两个方向延伸的壁部83。在第一空气室82(参照图16)内,具有将室内空间呈T形状分隔的两个壁部83,在第二空气室86(参照图17)内,具有将室内空间呈T形状分隔的两个壁部83。在壁部83与壁部83之间存在能够使油墨和空气移动的程度的间隙,以能够使油墨和空气移动。
如图10所示,从液体收纳部18至上侧连接部63a和下侧连接部63b的上游侧供给路61与第一过滤室115连通。
如图16所示,第一流路71通过将第一过滤室115(表侧)的第一流路导入口72与第一空气室82(表侧)的第一流路导出口73相连,将第一过滤室115与第一空气室82(表侧)连通。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与和第一过滤室115连通的第一流路71相连的第一流路导入口72被构成为:高度与沟槽部75相同且比过滤器112的面的高度低一层。
如图15至图17所示,第二流路101通过将第一过滤室115(表侧)的第二流路导出口104与第二空气室86(背侧)的第二流路导入口102相连,将第一过滤室115与第二空气室86(背侧)连通。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与和第一过滤室115连通的第二流路101相连的第二流路导出口104被构成为:略高于沟槽部75且比过滤器112的面的高度低一层。
如图16所示,与空气室81连接的多个流路71、101中的至少一个与成为第二姿态B时低于过滤器112的上表面的沟槽部7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和第一过滤室115(参照图8)连通的第一流路71相连的第一流路导入口72以及与第二流路101相连的第二流路导出口104构成为比过滤器112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一层。因此,在第二姿态B下,过滤器112面上的液体首先流入构成为低一层的周围的沟槽部75中,并从沟槽部75通过多个流路71、101向空气室81移动。在过滤器112上不会残留油墨。
如图16、图17所示,第二流路101(参照图16、图17)被设定为比第一流路71(参照图16)长的流路长度。详细而言,第一流路71以最短流路将过滤室111与空气室81相连,相对于此,第二流路101特意设定为比最短流路长的流路长度。
如图17所示,第二流路101在通过第二流路导入口102稍微向下方延伸之后,向左侧弯曲并延伸一小会儿,然后向上方弯曲,通过第二流路连通口103从背侧向表侧移动,如图16所示,向左侧弯曲并延伸一会儿后到达第一过滤室115(表侧)。
如图16所示,作为第二流路101的终点的第二流路导出口104的位置与上侧连接部63a相同。在从流路分叉点64到第一过滤室115之间,第二流路101和上部流路65共享流路。
从过滤室到液体喷出头的流路
最后,对于从过滤室111的下游侧连接部122到液体喷出头32为止的流路、即下游侧供给路121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通过过滤器112(参照图16)后的油墨通过下游侧连接部122从表侧(图16)向背侧(图17)移动,向上方弯曲并向上延伸一会儿后,通过下游侧供给路连通口123而从背侧向表侧移动。
如图7所示,在通过下游侧供给路连通口123移动至表侧之后向左侧弯曲,并沿着墨盒45的下表面前进,在拐角处向上方弯曲,通过接头部35供给至与液体喷出头32的副墨盒37相连的油墨供给管34。
接下来,对液体喷出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生产工厂的生产线中,在液体喷出装置12组装结束时,墨盒45处于完全未填充油墨而充满空气的状态。用户在首次使用液体喷出装置12时,操作操作杆42拆除盖子,从液体收纳部18的上部具有的注入口24(参照图3)向墨盒45注入油墨。
在开始使用液体喷出装置12之前,在墨盒45(参照图7)中,液体收纳部18的收纳室23中完全未填充油墨而充满空气。另外,在连通液体收纳部18与液体喷出头32的供给流路51中,也完全未填充油墨而充满空气。
如图8所示,在开始使用液体喷出装置12时,向墨盒45填充油墨。油墨被供给至液体收纳部18的收纳室23中,并且从液体收纳部18的下部的液体导出部62通过上游侧供给路61,并在流路分叉点64处分叉进入上部流路65和下部流路66而到达过滤室111。通过上游侧供给路61来进行使位于过滤室111的空气和油墨交换的气液交换,从而使过滤室111被油墨填充。
如图13所示,在上游侧供给路61中,空气80通过管部61b流入液体收纳部18内(参照图10),而油墨通过槽部61a流入过滤室111(参照图10)。由于槽部61a部分的毛细管力强力发挥作用,油墨被吸至槽部61a,因而空气80无法侵入。因此,槽部61a作为油墨专用的流路发挥功能,因此,通过上游侧供给路61进行气液交换。如果上游侧供给路61的截面形状为简单的四角管,则在上游侧供给路61内朝向上游移动的空气80将上游侧供给路61完全堵塞,因而无法进行气液交换。
如图10所示,通过上游侧供给路61流入的油墨因为自重而从流路分叉点64向下部流路66流动,通过下部流路66从在过滤室111的下部开口的下侧连接部63b流入过滤室111。当油墨流入过滤室111时,与该流入的油墨的体积相等体积的空气从过滤室111内被挤出。此时,由于过滤室111内的空气比油墨轻,所以从在过滤室111的上部开口的上侧连接部63a通过上部流路65被挤出后到达流路分叉点64时,通过上游侧供给路61内的管部61b向液体收纳部18流出。此时,油墨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通过上游侧供给路61内的槽部61a(参照图13)流至流路分叉点64,并通过自重经过下部流路66流入过滤室111。这样,通过顺利地利用上游侧供给路61进行气液交换,从而使过滤室111被油墨填充。
但是,由于存在两个供给路,所以在倒置振动等时油墨有可能发生意外移动。因此,下部流路66构成为在中途设置流路直径小的下部连通孔67从而提高油墨的流动阻力。
如果过滤室111被油墨充满,则油墨通过上部流路65和下部流路66向过滤室111移动。
如图3所示,在第一姿态A(参照图3)下,当通过印刷等而在液体喷出头32中消耗液体时,液体收纳部18内的液体通过油墨供给管34被供给至液体喷出头32,以补充该被消耗的油墨。
如图3所示,在第一姿态A(参照图3)下,无论液体喷出头32位于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上的哪个位置,液体喷出头32与墨盒45的高度关系都不变。此时的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中的水头压力优选为-500Pa~-1kPa左右的负压。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形成面30的高度高于液体收纳部18内的各液面L1的情况下,喷嘴31中的水头压力变为负压。
如图8所示,在第一姿态A(参照图3)下,将空气室81与过滤室111连通的第一流路71和第二流路101在比过滤器112高的位置处与过滤室111连接。因此,在用户首次使用液体喷出装置12时首次向液体喷出装置12填充油墨时,被填充的油墨不会流入空气室81,即使在之后的液体喷出装置12的使用状态即第一姿态A(参照图3)下,空气室81也被空气充满。
如图4所示,当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从第一姿态A(参照图3)变更为第二姿态B(参照图4)时,墨盒45位于与在起始位置HP待机的滑架33相距与最大的介质宽度相当的距离的上方位置处。
在第一姿态A(参照图3)下,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的位置比墨盒45的液面L1的位置更高,但在第二姿态B(参照图4)下,相对于墨盒45的位置位于壳体20内的最上方,而滑架33的位置位于壳体20内的最下方。墨盒45与液体喷出头32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大。在现有的构成中,由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中的水头压力变得非常大,所以有可能导致油墨持续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漏出。
如图9所示,当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从第一姿态A(参照图3、图8)变更为第二姿态B(参照图4、图9)时,与第一流路71与过滤室111连接的第一流路导入口72相比,第一流路101与过滤室111连接的第二流路导出口104位于更下方。因此,位于比过滤器112更靠上方位置处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下方的第二流路导出口104向第二流路101移动。与移动的液体的体积相同体积的空气从第一流路71通过第一流路导出口73移动并流入过滤室111。
如图15所示,由于过滤器112面的高度构成为比周围的高度高一层,所以油墨从过滤器112上流入周围,从而油墨不会残留在过滤器112上。
如图16所示,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与和第一空气室82连通的第一流路71相连的第一流路导入口72位于比过滤器112的面的高度低一层的高度。另外,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与和第二空气室86(参照图17)连通的第二流路101相连的第二流路导出口104位于比过滤器112的面的高度低一层的位置。即,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油墨在重力的影响下通过位于以低一层的高度构成的沟槽部75中的第一流路导入口72和位于比沟槽部75略高但比过滤器112的面的高度低一层的高度处的第二流路导出口104,向空气室81(参照图9)移动。因此,过滤器112的表面上不会残留油墨,表面被空气覆盖。
如图6所示,过滤器112的表面的许多细孔113处形成弯液面。通过在过滤器112的表面的许多细孔113形成的弯液面的表面张力,产生与水头压力相反方向的泡点压力。如图9所示,由于该泡点压力被设定为大于水头压力,所以第二过滤室116内油墨不发生移动,因而不会使油墨向下游侧供给路121流出。因此,如图4所示,即使在液体收纳部18的液面L1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的开口之间的水头差变大的第二姿态B(参照图4)下,由于压力降低与泡点压力相当的压力,所以也不会对喷嘴31施加发生漏液程度的水头压力。因此,能够防止油墨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泄漏。
如图17所示,第二流路101特意被设定为长流路。当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从第一姿态A(参照图3)变更为第二姿态B(参照图4)时,有时会因为倒置时的振动冲击所产生的油墨的波浪(波)的影响,使得空气室81(参照图9)内的油墨稍微在第二流路101内朝向过滤室111(参照图9)内而移动。第一流路71位于与空气室81相同的高度(参照图16),但第二流路101位于空气室81的下方(参照图17),因而油墨容易由于振动冲击而发生移动。
如图9所示,即使空气室81内的油墨稍微在第二流路101内朝向过滤室111内而移动,由于第二流路101被形成为比第一流路71长的流路长度(参照图17),所以由于振动冲击而移动的油墨也难以到达过滤室111。与使第二流路101变长的容积相应地,油墨难以到达过滤室111,作为长流路的第二流路101作为防止油墨发生意外移动的缓冲器发挥功能。
如图10所示,即使因为倒置时的振动冲击使液体收纳部18内的油墨晃动的影响,而使油墨欲通过下部流路66朝向过滤室111移动,由节流孔构成的下部连通孔67也会成为油墨的流路阻力而抑制油墨移动。因此,在使液体喷出装置12倒置为第二姿态B之后,能够防止油墨因为倒置时的振动冲击使液体收纳部18内的油墨晃动的影响而从下部流路66流入过滤室111。
如图15所示,在第二姿态B下,空气室81的一部分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因此,移动至空气室81的液体返回过滤室111,能够抑制再次堵塞过滤器112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姿态B下,下方侧的空气室81即第二空气室86整体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因此,移动至空气室81的液体返回过滤室111的可能性小,能够进一步抑制再次堵塞过滤器112的上表面。
如图9所示,在第二姿态B下,从第一过滤室115通过第一流路71到达第一空气室82的油墨通过第一贯通孔84和第二贯通孔85这两个贯通孔,向位于分割壁88下方的第二空气室86移动。另外,由于通过第二流路101移动的油墨也到达第二空气室86,所以油墨集中于第二空气室86。
如图15所示,在第二姿态B下,通过在滞留于第二空气室86中的油墨的上方位置处配置分割壁88而形成障壁,即使液体喷出装置12在搬运过程中发生振动,也能够通过使空气室81内产生的油墨的波浪与分割壁88接触,从而抑制油墨起泡。若油墨起泡,则体积增加,因此,油墨容易流入过滤室111,但通过分割壁88抑制了油墨起泡。即,通过分割壁88的起泡抑制作用,能够防止泡沫状的油墨侵入作为与过滤室111的连接流路的第二流路101(参照图9)。
如图16、图17所示,第一空气室82和第二空气室86具有朝向与分割壁88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壁部83。通过利用壁部83将第一空气室82和第二空气室86划分为多个小腔室,从而成为抑制液体的大幅度活动且不会产生大的波浪这样的构成。当液体喷出装置12在搬运过程中发生振动时,通过使油墨中产生的波浪与壁部83接触而抑制油墨的波浪。若油墨因为波浪而起泡,则体积增加,因此,泡沫状的油墨容易侵入作为与过滤室111的连接流路的第二流路101,但通过分割壁88能够抑制油墨起泡。即,通过壁部83的作用,能够防止泡沫状的油墨侵入作为与过滤室111的连接流路的第二流路101。
如图3所示,当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再次从第二姿态B(参照图4)变更为第一姿态A(参照图3)时,墨盒45与滑架在铅垂方向Z上的距离变短。在第一姿态A(参照图3)下,液体喷出头32返回比墨盒45更高的位置。
如图8所示,当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从第二姿态B(参照图4、图9)变更为第一姿态A(参照图3、图8)时,位于第二空气室86的液体在重力的影响下通过下方的第二流路导入口102向第二流路101移动,返回第一过滤室115。并且,位于第一过滤室115中的空气经由第一流路71从第一流路导出口73返回第一空气室82。过滤室111被油墨充满,空气室81被空气充满,从而流路的状态返回至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变更之前的状态。
如以上所说明,当液体喷出装置12从第一姿态A(参照图3)变更为第二姿态B(参照图4)时,不会对喷嘴31施加发生漏液程度的水头压力,因此,能够防止油墨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泄漏。另外,即使对于液体喷出装置12在搬运、拆包设置时从第一姿态A变更为第二姿态B时的冲击、或者在第二姿态B下输送过程中发生的振动,也能够通过分割壁88、壁部83的作用来抑制空气室81内的油墨移动,由此能够抑制油墨起泡。例如,能够抑制因为空气室81内的油墨起泡而导致未在过滤器112上形成弯液面的不良情况。即,即使在液体喷出装置12处于第二姿态B(参照图4)时存在冲击或振动,也能够防止油墨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泄漏。
根据以上详细描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当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从第一姿态A变更为第二姿态B时,位于过滤器112的上方位置处的第一过滤室115的液体在重力的影响下从下方的第二流路101通过第二流路导入口102向空气室81移动。与移动的液体的体积相同体积的空气从第一流路71通过第一流路导出口73进入第一过滤室115,过滤器112的表面被空气覆盖。即,过滤室111的油墨的液面与过滤器112的上表面相同、或者比过滤器112的上表面更低。过滤器112中存在由许多细孔113形成的毛细管。当过滤器112的表面被空气覆盖时,油墨的表面张力在细孔113形成的毛细管中形成油墨的弯液面,从而产生对抗水头压力的泡点压力。由于过滤器112被设定为泡点压力大于水头压力,因此,相比于液体收纳部18的液面L1与喷嘴31之间的水头差而言,将作用于喷嘴31上的实质的水头压力抑制得较小。因此,即使是液体收纳部18与喷嘴31的水头差变大的第二姿态B下,也能够防止油墨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泄漏。
(2)在第一姿态A下,将空气室81与过滤室111连通的第一流路71及第二流路101在比过滤器112更高的位置处与过滤室111连接。因此,在作为液体喷出装置12的使用状态的第一姿态A下,容易在空气室81中积蓄空气。通过始终在空气室81中积蓄有空气,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能够利用空气覆盖过滤器112的表面,因此,能够稳定地防止油墨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泄漏。另外,在第一姿态A下,油墨不会滞留在多个流路71、101中。例如,若为在第一姿态A下多个流路71、101的一部分中滞留有油墨的构成,则有可能在从第二姿态B返回第一姿态A之后混入原本滞留于多个流路71、101的一部分中的、例如颜料发生沉淀等的旧油墨。但是,由于为在第一姿态A下油墨不易滞留于多个流路71、101的一部分的构成,因而也能够避免上述问题。
(3)在从第一姿态A使液体喷出装置12倒置而变成第二姿态B时,相比过滤器112更靠上游侧的第一过滤室115中存在的油墨,在重力的影响下从下方的第二流路101通过第二流路导入口102向空气室81移动。进而,由于空气室8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处,因此,与空气室81全部位于比过滤器112高的位置处的构成相比,向空气室81移动的油墨的量变更多。并且,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处的一部分的空气室81的容积与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处的一部分的第二流路101的容积的合计大于过滤器112的上游部分的过滤室111的容积。因此,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为第二姿态B的期间,过滤室111的液面不会超过过滤器112的高度,保持为原本蓄积在空气室81中的空气覆盖过滤器112的表面的状态。
(4)在第二姿态B下,位于过滤器112的上游侧的面上的油墨在重力的影响下流入以低一层的高度构成的沟槽部75之后,通过第一流路导入口72和第二流路导入口102移动至空气室81,因此,过滤器112的上游侧的面上不会残留有油墨,表面被空气覆盖,从而能够形成弯液面。因此,当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从第一姿态A成为第二姿态B时,能够防止液体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泄漏。
(5)在将空气室81在第二姿态B下上下分割为第一空气室82和第二空气室86的位置处配置分割壁88,当在第二姿态B的状态下因为搬运等而使液体喷出装置12振动时,通过使欲在空气室81内移动的液体与作为障壁发挥作用的分割壁88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空气室81内的液体起泡。例如,当空气室81内的液体的体积因为起泡而增加时,滞留于空气室81中的液体的实际量相对变少,在液体收纳部18与过滤器112之间的空气层与液体的界面即液面随之上升至高于设想的液面高度。该情况下,未在过滤器112上形成弯液面,在形成弯液面之前的期间,有可能产生少量液体从液体喷出头32泄漏的不良情况。但是,由于能够抑制空气室81的起泡,所以能够尽量避免这些不良情况。另外,还能够抑制泡沫状的液体侵入作为与过滤室111的连接流路的第二流路101。
(6)在第二姿态B下,由于分割壁88配置于比空气室81的液面更高的位置处,所以移动至分割壁88下方侧的空气室81中的液体返回到过滤室111的可能性低,能够抑制液体堵塞过滤器112的上表面的情况。
此外,通过构成为在第二姿态下使得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处的分割壁88下方侧的第二空气室86的容积大于第一过滤室115的容积,能够使位于第一过滤室115的液体全部向第二空气室86移动。因此,移动至第二空气室86的液体返回到过滤室111的可能性低,能够抑制再次堵塞过滤器112的上表面。
(7)在第二姿态B下,一大半的油墨从第一过滤室115通过第二流路101到达第二空气室86。通过第一流路71移动的油墨(虽然是少量)也会通过第一贯通孔84和第二贯通孔85这两个贯通孔,移动至位于分割壁88下方的第二空气室86中。即,在第二姿态B下,能够将油墨集中到下方的第二空气室86中。
(8)通过利用壁部83将第一空气室82和第二空气室86分别划分为多个小腔室,使液体喷出装置12因搬运等而振动时在油墨中产生的波浪与壁部83接触,由此来抑制油墨的波浪。因此,由于空气室81内的油墨不会产生大的波浪,因而能够抑制油墨起泡。因此,能够降低因为空气室81内的油墨起泡而使过滤室111内的液面上升从而不再形成弯液面的频率,或者能够抑制减少在形成弯液面之前从液体喷出头32漏出的油墨的量。另外,能够防止起泡的油墨侵入作为与过滤室111连接的流路的第二流路101。
另外,在油墨起泡而体积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想到泡沫状的油墨越过分割壁88流入第一空气室82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壁部83的作用,防止起泡的油墨侵入作为与过滤室111连接的流路的第一流路71。
(9)在液体喷出装置12成为第二姿态B时,在供给流路51中,由于连通液体收纳部18与过滤器112的部分中的凸部68经过比过滤器更低的位置,所以位于过滤器112上游的空气不易通过上游侧供给路61向墨盒45侧流出。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那样的方式。进而,也可以将由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适当地组合而成的方式作为进一步的变更例,还可以将由以下所示的变更例彼此适当地组合而成的方式作为进一步的变更例。
■在过滤室111内设置了过滤器112,但也可以不设置过滤室111,而在供给流路51的中途设置过滤器112。
■在墨盒45的过滤室111内设置了过滤器112,但也可以在墨盒45之外设置包括过滤器112的漏液抑制机构LS。由于漏液抑制机构LS只要能够产生不会因为水头压力使油墨移动的程度的泡点压力即可,所以并非必须搭载于距离滑架33最远的位置处的墨盒45内。
■也可以在从各墨盒45到各供给流路51的中途分别设置多个过滤器112。
■也可以在从各墨盒45到各供给流路51的中途的多个部位设置包括过滤器112的漏液抑制机构LS。在该各个漏液抑制机构LS中,既可以在过滤器112的上游侧具备多个流路,并将该多个流路与不同的空气室81相连,只要是从同一墨盒延伸出多个供给流路,则将与多个供给流路分别连接的该多个流路相连的空气室81也可以为一个。
■在第一姿态A下,位于比过滤器112更高的位置处的也可以是空气室81的一部分。只要蓄积有空气即可。
■连接空气室81与供给流路51的流路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墨盒45将盒的油墨储藏部即液体收纳部18、空气室81、过滤室111以及多个流路通过一体成型而构成为一个部件,但也可以采用由不同的部件构成并将它们连接的结构。
■也可以将收纳液体的收纳室23和连通收纳室23内与大气的大气连通部设置于液体收纳部18中。
■在第一姿态A下,将空气室81与过滤室111相连的多个流路中的至少一个流路也可以在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或者与过滤器112相同高度的位置处与供给流路51连接。
■墨盒45被设置于处于第一姿态A的液体喷出装置12的壳体20内的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端部上,作为滑架33的待机位置的起始位置HP被设置于壳体20内的另一侧端部上,但起始位置HP也可以被设置于壳体20内的图2中的左侧。
■并非必须构成为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形成于第一过滤室115的壁面上的沟槽部75全部都比过滤器112的上游侧的面的高度低一层,只要构成为只要有一部分比过滤器112的上游侧的面的高度低即可。只要从过滤器112表面流动的油墨有一个与第一流路71或第二流路101相连的流路,且仅在该一个流路的一个部位存在与过滤器112表面的高低差即可。另外,沟槽部75并非必须要更低,也可以为同一高度。但是,若高度与周围相同或者与周围的高度差小,则存在根据液体喷出装置12的倾斜角度或姿态而无法发挥性能的情况,因此,优选沟槽部75在第二姿态B下位于比过滤器112的上游侧的面更低的位置。
■多个流路即第一流路71或第二流路101并非必须与过滤器112周围的沟槽部75直接连接,只要会经过沟槽部75,则也可以与其他流路连接。与沟槽部75连接包括经过沟槽部75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101经过比沟槽部75高一层的第二流路导出口104。
■在供给流路51中不设置过滤室111的情况下,在第二姿态B下,将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处的部分的空气室81的容积和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处的部分的第二流路101的容积进行合计。也可以构成为:该容积的合计大于过滤器112上游部分的上游侧供给路61中的、在第二姿态B下位于比过滤器112的上表面更高的位置处的部分的容积。该情况下,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姿态为第二姿态B的期间,液面不会超过过滤器112的上表面的高度,保持为原本蓄积在空气室81中的空气覆盖过滤器112的表面的状态。
■在第二姿态B下,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处的空气室81的容积与位于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处的第二流路101的容积的合计也可以不大于过滤器112上游部分的过滤室111的容积。当成为第二姿态B时残留于过滤室111的液体多而导致过滤室111的液面超过了过滤器112的高度时,油墨会在水头压力的作用下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泄漏。但是,油墨从喷嘴31泄漏的量的油墨移动,使得液体逐渐从过滤器112的上表面消失,在过滤器112的上表面形成弯液面之后,能够防止油墨从液体喷出头32的喷嘴31泄漏。
■若将空气室81与过滤室111相连的流路的一部分连接于比过滤器112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则在第二姿态B下,将空气室81与过滤室111相连的多个流路中的至少一个流路也可以在比过滤器112更高的位置处与供给流路51连接。但是,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处与供给流路51连接的情况下,通过高低差而使过滤器112表面的油墨流动,因此,液体逐渐从过滤器112的上表面消失,从而更容易在过滤器112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形成弯液面。
■将液体收纳部18与过滤室111相连的上部流路65和将空气室81与过滤室111相连的第二流路101共用从流路分叉点64到过滤室111的流路,但也可以分开设置流路。
■空气室81被分割壁88分割为两个室,但也可以分割为三个以上的室。
■空气室81的分割壁88被构成为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是水平的,但也可以不是水平的,而相对于水平具有角度。但是,若角度变大,则防止起波和防止起泡的效果减小。
■在由分割壁88分割空气室81而成的第一空气室82和第二空气室86中,分别设置有两个分隔室内空间的T形状的壁部83,但其数量没有限定,形状也没有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壁部83彼此未紧密接触或密集,而在壁部83与壁部83之间存在能够使油墨和空气移动的程度的间隙即可,以能够使油墨和空气移动。
■空气室81的壁部83也可以由不同于空气室81的壁面、分割壁88的部件构成。
■第一空气室82和第二空气室86通过第一贯通孔84和第二贯通孔85这两个贯通孔连通,但其数量没有限定,形状也没有限定。只要是能够使油墨和空气移动的程度的贯通孔的大小即可。
■也可以是供给流路51中从液体收纳部18到过滤器112为止的部分全部在成为第二姿态B时经过比过滤器112更低的位置。
■下部连通孔67的流路截面积(大小)取下部流路66的最小流路截面积的例如1/20~1/2的范围内的值,但形状、大小并无限定,但是,为了同时实现油墨的初始填充和抑制油墨发生意外移动需要适度的大小,因而优选设定能够同时实现的适度的大小。
■在液体喷出装置12的出厂前检查中进行了印刷测试之后,在使液体喷出装置12内的全部油墨排空之后液体喷出装置12从工厂出货,用户在首次使用液体喷出装置12时,向墨盒45注入油墨。即使在输送或搬运时使液体喷出装置12成为第二姿态B,也不会从喷嘴31漏出油墨,因此,也可以省略将出厂前检查中注入液体喷出装置12内的油墨全部排空的工序,而直接使液体喷出装置12出厂。
■液体喷出装置12也可以是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12。作为从液体喷出装置12变为微小量的液滴而被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丝状拖尾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够从液体喷出装置12喷出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即可,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流状体。液体不仅包括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颗粒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而成的物质等。作为液体的代表例,可以举出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油墨或液晶等。在此,油墨包括一般的水性油墨、油性油墨以及凝胶油墨、热熔油墨等各种液体组合物。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具体例,例如有喷出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滤光片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色料等材料的液体的装置。液体喷出装置也可以是喷出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生物体有机物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并喷出作为试样的液体的装置、印染装置、微型分液器等。液体喷出装置也可以是利用针尖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出润滑油的装置、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出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装置。液体喷出装置12也可以是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出酸或碱等蚀刻液的装置。
下面记载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更例掌握的技术构思及其作用效果。
(A)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收纳所述液体的液体收纳部、连通所述液体喷出头与所述液体收纳部的供给流路、以及通过多个流路与所述供给流路连接的空气室,所述供给流路具有过滤器,所述多个流路分别与所述供给流路中比所述过滤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连接,在作为使用时的姿态的第一姿态下,所述空气室位于比所述过滤器更高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第一姿态下,与供给流路中相比过滤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连接的空气室位于比过滤器更高的位置,因而空气进入空气室。因此,在装置从第一姿态放倒而变成第二姿态时,位于过滤器的上游侧的液体开始通过多个流路向空气室移动。
在变成第二姿态时,在重力的影响下,在第一姿态下液体移动至多个流路及空气室中充满空气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因此,位于过滤器的上游侧的液体的量减少,多个流路及空气室中的与该移动的液体的体积相等体积量的一部分空气流入过滤器的上游。即,在供给流路中,在液体收纳部与过滤器之间形成空气层。
在第二姿态下,液体收纳部与过滤器之间通过空气层而使空气与液体的界面即液面与过滤器重叠的情况下,在过滤器的细孔形成的毛细管中形成弯液面,通过弯液面的表面张力,产生与液体收纳部和过滤器之间的水头压力相反方向的压力即泡点压力。另外,在第二姿态下,过滤器的上表面残留有液体的液面的情况下,由于未形成弯液面,因而在形成弯液面之前会因为水头压力而使液体从液体喷出头泄漏。并且,在过滤器的上表面形成弯液面之后,能够防止油墨从液体喷出头泄漏。因此,能够将液体从液体喷出头泄漏的量抑制得较少。因此,即使液体喷出装置被放倒成液体供给部内的液面的位置高于液体喷出头的位置的姿态,也能够抑制液体从液体喷出头泄漏。
(B)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多个流路在比所述过滤器更高的位置与所述供给流路连接。
根据该构成,在第一姿态下,空气室位于具有过滤器的供给流路的铅垂上方,将供给流路与空气室相连的多个流路在比过滤器更高的位置与供给流路连接,因此,空气室和该多个流路偏离液体的流路。因此,在第一姿态下,进入空气室和该多个流路的是空气而不是液体。另外,该多个流路与比过滤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连接。因此,在装置从第一姿态放倒而变成第二姿态时,供给流路中比过滤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处的液体开始通过与供给流路中比过滤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连接的该多个流路中的至少一个流路而朝向空气室移动。由于空气室和该多个流路在比过滤器更高的位置与供给流路连接,所以与仅空气室位于过滤器的铅垂上方的情况相比,向空气室移动的空气的量更多。
(C)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液体收纳部的位置高于所述液体喷出头的位置的第二姿态下,所述空气室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过滤器更低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装置从第一姿态放倒而变成第二姿态时,比过滤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处的液体通过与供给流路中相比过滤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连接的多个流路向空气室移动。进而,由于空气室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过滤器更低的位置,所以向空气室移动的液体的量变更多。
在变成第二姿态时,能够使液体收纳部和过滤器之间的空气层与液体的界面即液面与过滤器重叠、或者使该液面靠近过滤器的上表面。因此,在第二姿态下,能够更加可靠地消除液体从液体喷出头的泄漏,或者即使在液体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其泄漏量抑制为更少的量。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从液体喷出头泄漏。
(D)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供给流路具有过滤室,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过滤室内,在所述过滤室内设置沟槽部,该沟槽部位于所述过滤器的上游,并且在成为所述第二姿态时比所述过滤器的上游侧的面更低,使所述多个流路中的至少一个流路与该沟槽部连接。
根据该构成,位于过滤器的上游侧的面上的液体流至过滤器周围的低的沟槽部,从而液面与过滤器的上表面相同或者比过滤器的上表面更低,由此容易在过滤器形成弯液面。因此,在液体喷出装置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二姿态时,能够防止液体从液体喷出头泄漏。
(E)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空气室也可以具有在所述第二姿态下将所述空气室上下分割的分割壁。
根据该构成,在第二姿态下,通过在第二姿态的状态下液体喷出装置因为搬运等而振动时使液体的移动或者液体中产生的波浪与将空气室上下分割的分割壁接触,从而进行抑制。在第二姿态下,若空气室的液体起泡,则体积增加,滞留于空气室的液体的实际量相对变少,在液体收纳部与过滤器之间能够通过空气层形成的液面也会随之上升为高于设想的液面高度。该情况下,发生不会形成弯液面的不良情况,或者发生在形成弯液面之前从液体喷出头泄漏的液体的量增加的不良情况。但是,由于能够抑制空气室起泡,因而能够尽量避免这些不良情况。另外,还能够抑制泡沫状的液体侵入供给流路。
(F)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分割壁也可以配置于比所述第二姿态下的所述空气室的液面更高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第二姿态B下,移动至分割壁下方侧的空气室的液体返回到过滤器的上游侧的可能性小,从而能够抑制液体堵塞过滤器的上表面的情况。
此外,通过构成为在第二姿态下,位于比过滤器更低的位置处的分割壁下方侧的空气室的容积大于过滤器的上游部分的供给流路的容积,能够使位于过滤器的上游侧的液体全部向分割壁的下方侧的空气室移动。因此,移动至空气室的液体返回到过滤器的上游部分的供给流路的可能性小,从而能够抑制再次堵塞过滤器的上表面。
(G)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分割壁也可以具有连通所述空气室被该分割壁分割而成的两个腔室的贯通孔。
根据该构成,在第二姿态B下,流入空气室被分割壁分割而成的两个腔室中的上侧腔室内的液体通过连通路移动至位于分割壁之下的腔室内,因而能够将液体聚集在空气室的下部。
(H)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所述空气室也可以具有向与所述分割壁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壁部。
根据该构成,通过利用壁部将由分割壁分割空气室而成的腔室分隔为小腔室,使液体喷出装置因为搬运等而振动时在液体中产生的波浪与壁部接触,从而能够抑制液体的大幅度活动。因此,空气室内的液体不会产生大的波浪,因而能够抑制液体起泡。因此,能够降低因为空气室内的液体起泡使液面上升为高于过滤器的上游侧的面而无法形成弯液面的频率,或者能够抑制减少形成弯液面之前从液体喷出头泄漏的液体的量。另外,能够防止起泡的液体侵入供给流路。
(I)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供给流路中从所述液体收纳部到所述过滤器为止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姿态下经过比所述过滤器更低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液体喷出装置成为第二姿态时,由于供给流路中的液体收纳部与过滤器之间的部分经过比过滤器更低的位置,因此,位于过滤器的上游的空气不易通过供给流路向液体收纳部侧流出。
Claims (9)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出头,喷出液体;
液体收纳部,收纳所述液体;
供给流路,将所述液体喷出头与所述液体收纳部连通;以及
空气室,通过多个流路与所述供给流路连接,
所述供给流路具有过滤器,
所述多个流路分别与所述供给流路中相比所述过滤器更靠上游侧的位置连接,
在作为使用时的姿态的第一姿态下,所述空气室位于比所述过滤器更高的位置,所述液体喷出头位于比所述液体收纳部更高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多个流路在比所述过滤器更高的位置与所述供给流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收纳部的位置高于所述液体喷出头的位置的第二姿态下,所述空气室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过滤器更低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流路具有过滤室,
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过滤室内,
所述过滤室内设置有沟槽部,所述沟槽部位于所述过滤器的上游,并且在成为所述第二姿态时比所述过滤器的上游侧的面更低,
所述多个流路中的至少一个流路与所述沟槽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室具有分割壁,所述分割壁在所述第二姿态下将所述空气室上下分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壁配置于比所述第二姿态下的所述空气室的液面更高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壁具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连通所述空气室被所述分割壁分割而成的两个腔室。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室具有壁部,所述壁部向与所述分割壁交叉的方向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流路中相比所述过滤器更靠上游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姿态下经过比所述过滤器更低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56434 | 2019-08-29 | ||
JP2019156434A JP7363200B2 (ja) | 2019-08-29 | 2019-08-29 | 液体吐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40582A CN112440582A (zh) | 2021-03-05 |
CN112440582B true CN112440582B (zh) | 2023-06-16 |
Family
ID=74677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85786.5A Active CN112440582B (zh) | 2019-08-29 | 2020-08-28 | 液体喷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25389B2 (zh) |
JP (1) | JP7363200B2 (zh) |
CN (1) | CN11244058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64660B2 (ja) | 2020-07-31 | 2024-10-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US20230356530A1 (en) * | 2022-03-28 | 2023-11-09 |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 Inkjet printer, flow path resistance adjustment method, and printing method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66641A (zh) * | 2006-05-02 | 2007-11-07 | 佳能株式会社 | 液体供给系统及喷墨记录装置 |
JP2009189997A (ja) * | 2008-02-18 | 2009-08-27 | Seiko Epson Corp | 液状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状体吐出装置 |
CN104827769A (zh) * | 2014-02-07 | 2015-08-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CN105966071A (zh) * | 2015-03-13 | 2016-09-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JP2017043084A (ja) * | 2016-04-22 | 2017-03-02 |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CN109130513A (zh) * | 2017-06-15 | 2019-01-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射装置的填充方法 |
CN109130515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佳能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头和记录设备 |
CN109291646A (zh) * | 2017-07-25 | 2019-0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24082A (en) * | 1994-04-22 | 1998-03-03 | Specta, Inc. | Filter arrangement for ink jet head |
JP4047257B2 (ja) * | 2003-09-29 | 2008-02-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
JP5862093B2 (ja) | 2011-07-28 | 2016-02-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システム、及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
JP5975659B2 (ja) * | 2012-02-02 | 2016-08-23 |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6372085B2 (ja) | 2014-01-28 | 2018-08-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6403011B2 (ja) * | 2015-02-26 | 2018-10-1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
2019
- 2019-08-29 JP JP2019156434A patent/JP7363200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8-26 US US17/003,002 patent/US11325389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8-28 CN CN202010885786.5A patent/CN11244058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66641A (zh) * | 2006-05-02 | 2007-11-07 | 佳能株式会社 | 液体供给系统及喷墨记录装置 |
JP2009189997A (ja) * | 2008-02-18 | 2009-08-27 | Seiko Epson Corp | 液状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状体吐出装置 |
CN104827769A (zh) * | 2014-02-07 | 2015-08-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CN105966071A (zh) * | 2015-03-13 | 2016-09-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JP2017043084A (ja) * | 2016-04-22 | 2017-03-02 |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CN109130513A (zh) * | 2017-06-15 | 2019-01-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射装置的填充方法 |
CN109130515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佳能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头和记录设备 |
CN109291646A (zh) * | 2017-07-25 | 2019-0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363200B2 (ja) | 2023-10-18 |
US11325389B2 (en) | 2022-05-10 |
US20210060966A1 (en) | 2021-03-04 |
CN112440582A (zh) | 2021-03-05 |
JP2021030679A (ja) | 2021-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878551B2 (en) |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 |
JP5644279B2 (ja) |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
US10618297B2 (en) | Tank and liquid ejection device | |
JP5870528B2 (ja) |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システム、及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 |
JP6048004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05161635A (ja) |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供給装置 | |
JP6069964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装置 | |
CN112440582B (zh) | 液体喷出装置 | |
JP2017081066A (ja)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中間貯留体 | |
JP2010208265A (ja) | 液体収容容器 | |
JP6984241B2 (ja) | 液体タンク | |
CN109291646B (zh) | 液体喷出装置 | |
JP7056329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5862019B2 (ja) | 液体容器 | |
JP2019084694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CN110481163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JP6919421B2 (ja) | 液体タンク | |
JP2006159834A (ja) |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 |
JP2019202508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19081268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19081267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19081270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19081269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17154261A (ja) |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
JP2014019118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