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4125A -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4125A
CN101544125A CN200910127062.8A CN200910127062A CN101544125A CN 101544125 A CN101544125 A CN 101544125A CN 200910127062 A CN200910127062 A CN 200910127062A CN 101544125 A CN101544125 A CN 101544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containing
containing chamber
chambe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270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4125B (zh
Inventor
石泽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44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4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41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41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01Fluid pattern dispersing device making, e.g., ink jet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目的在于使得气泡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并能够在填充液体时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且当使用时,应消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室内。将液体容纳室分割为第一液体容纳室(24)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0),将划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的分隔壁和底壁通过从配置在容器主体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114)向容器主体内整体成放射状地延伸的间隔壁(111~113)而构成,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的底壁倾斜状地形成,并将第一液体容纳室的第一上游侧开口(23)和第一下游侧开口(25)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的第二上游侧开口(29)和第二下游侧开口(31)集中配置在放射中心部(114)。

Description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容器容纳有供应给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容器和液体消耗装置的例子,例如可以例举出容纳有墨水的墨盒以及可装卸地安装有该墨盒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作为现有的液体容器,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图10所示,公知有以下的液体容器,所述液体容器被构成为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可装卸,其在通过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容器主体(10)内包括:液体容纳室(370、390),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50),用于将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以及大气开放孔(100),伴随着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将空气从外部导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并且将所述液体容纳室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室(370)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90)这两室,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370)对于所述使用时向液体供应孔(50)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位于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390)对于所述流动方向位于下游侧。
根据该现有技术,由于液体容纳室被分割成两室,因此即使由于下落等原因对液体容器施加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但是,在该现有技术中,分散配置有空气或液体对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370、390)的出入口。尤其是,在连通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370、390)之间的流道的出入口(以标号371表示来自第一液体容纳室(370)的出口)中,横跨上下地设置第二液体容纳室(390),并分离成与第二液体容纳室的全部高度(容器主体高度的一半)相等。
因此,在该现有技术中,当向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370、390)填充液体时,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390)向第一液体容纳室(370)的液体的流道阻力由于连通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370、390)之间的流道的出入口(第二上游侧开口和第一下游侧开口)分离得较大而变大,结果,无法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并且,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370、390)的底面的倾斜较缓,因此也有容易残留液体的问题。
这里,当底面的倾斜较陡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在液体填充姿势、即液体供应孔(50)向上的姿势中,第二上游侧开口成为比第二液体容纳室(390)在该姿势中的最上部低的位置。因此,当经由液体供应孔(50)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90)填充液体时,会产生第二液体容纳室(390)无法充满液体的问题。
专利文献2记载有向具有两个墨水容纳室的液体容器填充液体的方法。但是,在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液体容器中,由于液体容纳室的底面是水平的,因此存在容易残留液体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8—0441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6—3060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容器能够在填充液体时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并在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时,应消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室内。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器,构成为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可装卸,通过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所述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容纳部,容纳液体;液体供应孔,用于将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以及大气开放孔,伴随着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将空气从外部导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内;所述液体容纳室被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室和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至少两室,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相对于所述使用时向液体供应孔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位于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相对于所述流动方向位于下游侧,将划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分隔壁和底壁通过从配置在所述使用时的液体容纳室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向液体容纳室内整体成放射状地延伸的间隔壁而构成,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至少底壁倾斜状地形成,并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和第一下游侧开口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和第二下游侧开口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
根据该液体容器,由于将液体容纳室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室和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至少两室,因此即使由于下落等对液体容器施加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中,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相对于使用时向液体供应孔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位于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相对于该流动方向位于下游侧。
并且,将划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的分隔壁和底壁通过从配置在使用时的液体容纳室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向液体容纳室整体成放射状地延伸的间隔壁而构成,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至少底壁倾斜状地形成,并将第一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和第一下游侧开口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和第二下游侧开口集中配置在放射中心部,因此在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时,液体的排放变得顺畅,应消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室中。并且,通过将第一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和第一下游侧开口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和第二下游侧开口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能够使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与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流道的第一下游侧开口和第二上游侧开口靠近。由此,即使在液体被液体消耗装置消耗而液体容器内的液面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供应孔中的液体压力的变动。能够降低向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向第一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的流道阻力,从而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
如上所述,根据该液体容器,当填充液体时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并且即使由于填充液体后的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并且当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时,应消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室内。
并且,根据该液体容器,也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当液体为水系的液体(例如为水系墨水)时,如果水系的液体冻结,则体积会发生膨胀。由于第二液体容纳室初始是充满液体的状态,因此如果不使冻结膨胀部分的液体跑到第一液体容纳室侧,则液体容器有可能发生破裂,从而产生液体泄漏。与此相对,根据该液体容器,通过将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与第二液体容纳室之间的流道的开口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结果能够缩短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和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流道,能够可靠地使冻结膨胀部分的液体跑到第一液体容纳室,从而能够抑制容器的破裂。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连通流道,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是所述连通流道的上游端,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是所述连通流道的下游端,将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在所述放射中心部设置在最靠近中心的位置处。
这样一来,能够将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与第二液体容纳室之间的流道的两端的开口非常靠近,从而能够在填充液体时进一步降低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向第一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的流道阻力。并且,当冻结时,能够使冻结膨胀部分的液体更可靠地跑到第一液体容纳室中,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容器的破裂。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设置有空气室,所述空气室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与所述大气开放孔之间截存将要从第一液体容纳室向所述大气开放孔倒流的液体。这样一来,通过将第一上游侧开口配置在第一液体容纳室的底部侧,能够将空气室的下游侧开口配置在空气室的底面侧。因此,即使在液体倒流到空气室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由液体消耗装置消耗液体时将倒流到空气室的液体回收到第一液体容纳室,因此能够降低不能使用的浪费的液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形成所述空气室的顶面的间隔壁的至少一部分是与形成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或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间隔壁相同的间隔壁。这样一来,能够减少液体容器内的浪费的空间,能够使液体容器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包括:差压阀,被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与所述液体供应孔之间,对液体的压力进行调整;迂回流道,当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使该液体在差压阀中迂回;以及封闭单元,在填充完液体后封闭所述迂回流道。
这样一来,能够通过差压阀来调整液体的压力。但是,由于差压阀也可以作为止回阀,如果不采取某些手段的话,则当填充液体时无法从供应孔进行液体的填充。与此相对,根据该液体容器,设置了在向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在差压阀中进行迂回的迂回流道,因此能够通过该迂回流道填充液体。在填充完液体后该迂回流道被封闭。
并且,根据该液体容器,当填充液体时,从迂回流道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流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液体通过第二上游侧开口和第一下游侧开口向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因此能够更迅速地填充液体。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使所述液体容器成为所述底部向上的姿势;经由所述液体供应孔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液体;以及从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经由第二上游侧开口、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向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
根据该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能够降低向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向第一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的流道阻力,从而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
另外,液体容纳室的底部向上的姿势是与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的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在该姿势中,第二上游侧开口变为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最上部。因此,当从第二下游侧开口向第二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能够使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液体。由此,能够得到没有浪费空间的小型的液体容器。另外,即使施加了下落等的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
另外,第二液体容纳室是越靠近安装姿势中的重力方向下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在与安装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中,成为越靠近重力方向上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当向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液体时,残留在第二液体容纳室中的气泡能够容易从第二上游侧开口排出。由此,能够在没有残留气泡的状态下使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液体。
另外,在该姿势中,第一上游侧开口成为第一液体容纳室的最上部。因此,当从第一下游侧开口向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即使液面通过填充而上升,液体也难以侵入到第一上游侧开口。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液体侵入到空气室而导致液体从大气开放孔泄漏。另外,第一液体容纳室具有越靠近安装姿势中的重力方向下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在与安装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中,成为越靠近重力方向上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当为了防止在填充液体时液体侵入到空气室而在使液面与第一上游侧开口之间分离的状态下停止液体的填充时,能够减小第一液体容纳室的未填充部分的体积。由此,能够得到浪费空间少的小型的液体容器。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器,具有近似长方体的形状,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并具有位于安装时下方的底面以及与所述底面近似垂直的一个侧面,所述安装时下方是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的下方。本方式的液体容器包括:液体容纳部,容纳所述液体;液体供应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下游,将所述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空气导入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上游,伴随着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供应所述液体,从上游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导入空气。所述液体容纳部包括:第一液体容纳室,具有:第一容纳室底面,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第一上游侧开口,沿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配置;以及第一下游侧开口,沿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配置;第二液体容纳室,是比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配置在下游的容纳室,并具有:第二容纳室底面,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第二上游侧开口,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置;以及第二下游侧开口,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置;以及连接流道,是连接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流道,将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作为上游端,将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作为下游端。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被集中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底面的附近,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按照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变低的方式倾斜形成,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按照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变低的方式倾斜形成。
根据本方式的液体容器,与上述第一方式相同,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即:抑制气泡侵入到液体供应部;实现迅速的液体填充;降低应消耗的液体残留在液体容纳室中;抑制由于液体的冻结而导致的液体容器的破裂。
在本方式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与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之间比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与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之间离得近。这样一来,能够更缩短连接流道,能够可靠地抑制液体容器的破裂。
在本方式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所述连接流道沿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一个侧面形成。这样一来,能够更缩短连接流道,能够可靠地抑制液体容器的破裂。
在本方式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还包括空气室,所述空气室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与所述空气导入部之间截存将要从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向所述空气导入部倒流的液体。这样一来,能够将空气室配置在第一容纳室底面的安装时下方。因此,即使在液体倒流到空气室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由液体消耗装置消耗液体时将倒流到空气室的液体回收到第一液体容纳室,因此能够降低不能使用的浪费的液体。
在本方式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的壁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一个侧面近似垂直的间隔壁,在所述空气室中,形成位于安装时上方的空气室上表面的壁的至少一部分是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的所述间隔壁,所述安装时上方是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的上方。这样一来,能够减少液体容器内的浪费的空间,能够使液体容器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本方式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a)准备未填充液体的上述第二方式的液体容器;(b)使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器成为所述底面向上的姿势;(c)以所述姿势经由所述液体供应部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所述液体;以及(d)以所述姿势从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经由所述连接流道向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所述液体。这样一来,能够迅速地向第一液体容纳室和第二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能够制造出液体容器。
在本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器包括:差压阀,被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与所述液体供应部之间,对所述液体的压力进行调整;以及迂回流道,在所述(c)工序中,在从所述液体供应部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填充所述液体的中途使所述液体在所述差压阀中迂回;所述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还包括:(e)在填充完所述液体后封闭所述迂回流道的工序。这样一来,能够在液体供应部与第二液体容纳室之间配置有差压阀的情况下,经由迂回流道从液体供应部向第二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作为本发明中的液体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上述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上述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从上述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从上述墨盒的背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从上述墨盒的背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从上述墨盒的背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从上述墨盒的背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平面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左侧视图;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右侧视图;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背面图;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底面图;
图15是从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从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背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的主视图;
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的背面图;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的左侧视图;
图20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的底面图;
图21是图17中的A-A截面图;
图22是表示液体填充系统的图、即表示填充液体时的液体和空气的流动的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并不是不当地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本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全部构成并非全都是本发明所必须的解决手段。
图1~图4是分别从作为本发明中的液体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外观立体图,图5~图8是分别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平面图,图10是主视图,图11是左侧视图,图12是右侧视图,图13是背面图,图14是底面图。图15是从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正面侧观察该墨盒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
(墨盒的概要)
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00具有近似长方体形状,是在设置于内部的作为液体容纳室的墨水容纳室中存储、收存作为液体的墨水的液体容器。墨盒100以液体供应孔54朝下的姿势(图1~图4所示的姿势)被安装在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记录装置(没有图示)的托架上,向该喷墨式记录装置供应墨水。
在墨盒100的底面101上设置有液体供应孔54(墨水供应孔)(参照图20),该液体供应孔54与喷墨式记录装置连接而向该喷墨式记录装置供应墨水。并且,在底面101上开设有大气开放孔1(参照图20),该大气开放孔1用于向墨盒100的内部导入大气。即,墨盒100是从液体供应孔54供应墨水并且从大气开放孔1导入空气的大气开放型的墨盒。
如图15和图16所示,墨盒100具有作为容器主体的盒主体110以及覆盖盒主体110的正面侧的盖部件120。在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形成具有各种形状的隔壁111等,通过这些隔壁111等形成有填充墨水的多个墨水容纳室(液体容纳室)24、30等。在盒主体110与盖部件120之间设置有覆盖盒主体110的正面侧的薄膜121,通过熔敷该薄膜121和隔壁111等的上表面,隔壁111等的上表面被薄膜121封闭,从而形成多个流道或墨水容纳室、空气室等。
后面将详细地说明,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形成有作为差压阀容纳室的压力室49和槽,该槽形成多个流路。通过在构成有差压阀210和气液分离室115的状态下将外表面薄膜122熔敷在这些槽的外表面,来封闭各槽的开口部,从而形成多个流道。
在墨盒100的左侧面设置有卡合杆102。该卡合杆102形成在被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托架上时与形成在托架上的凹部卡合的突起103.
(墨盒的详细情况)
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00的盒主体(容器主体)100的主视图,图18是盒主体110的背面图,图19是盒主体110的左侧视图,图20是盒主体110的底面图,图21是图17中的A—A截面图。
该墨盒100被构成为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可装卸,如图15和图17所示,包括:液体容纳室(24、30),在盒主体(110)内容纳液体(此情况下为水系墨水),所述盒主体(110)通过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液体供应孔(50),用于将容纳在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液体消耗装置;以及大气开放孔1,伴随着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将空气从外部导入到液体容纳室内;
如图15和图17所示,液体容纳室(24、30)被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室24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0这两室,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24对于使用时液体向液体供应孔54的流动方向而言位于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30对于该流动方向而言位于下游侧。
如图15和图17所示,具有划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30的间隔壁111~113。间隔壁112是分隔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30的共同间隔壁。将与该共同间隔壁112相对的间隔壁111作为第一间隔壁,将与共同间隔壁112相对的间隔壁113称为第二间隔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间隔壁112作为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30共同的共同间隔壁,但是也可以分离为各自不同的间隔壁。
至少使第一、第二间隔壁111、113倾斜,以使共同间隔壁112与第一间隔壁111的间隔、共同间隔壁112与第二间隔壁113的间隔越靠近使用时的盒主体110的底部侧越小。在图15和图17中,共同间隔壁112也倾斜,但是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底壁垂直。取而代之的是,第一、第二间隔壁111、113中的某一者也可以是垂直的。总之,液体容纳室24、30形成为越靠近安装姿势的重力方向下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即可。
并且,使第一液体容纳室的第一上游侧开口23、第一液体容纳室的第一下游侧开口25、第二液体容纳室的第二上游侧开口29、第二液体容纳室的第二下游侧开口31集中配置在第一间隔壁111与共同间隔壁112之间和第二间隔壁112与共同间隔壁113之间、即宽度小的底部侧114。
即,将划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30的分隔壁和底壁111~113通过从配置在使用时的盒主体110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114向盒主体110内整体成放射状地延伸的间隔壁(111~113)而构成,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30的至少底壁(此情况下是也作为间隔壁的111~113,但是间隔壁111~113之一也可以为垂直壁)倾斜状地形成,并将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23和第一下游侧开口25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30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29和第二下游侧开口31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114。
图17~图21等中所附加的标号1~54示出了盒主体110内的各部分,并且该标号1~54还表示了在墨盒100使用时、即从液体供应孔54向液体消耗装置供应液体时空气或液体在盒主体110内流动的路线(即,空气或液体从部位1向部位54流动),因此以下从标号1开始依次进行说明。
大气开放孔1中的空气的入口在盒主体110的底面开口,大气开放孔1中的空气的出口2在盒主体110的背面(图18)开口。
蜿蜒通路3与大气开放孔1的出口2连通。蜿蜒通路3是为了加长从大气开放孔1到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距离并抑制液体中的水分的蒸发而蜿蜒细长地形成的流道。蜿蜒通路3的终端3b向气液分离室115(图16、图18)开口。
气液分离室115用于不使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墨水倒流而从大气开放孔1流出。在气液分离室115的内周壁形成有阶梯部115a,相对于该阶梯部115a粘贴有气液分离过滤器116(图16)的周边部。由此,气液分离室115被气液分离过滤器116分割成图18所示的正面侧空间(下游侧5)和背面侧空间(上游侧4)。
气液分离过滤器116是由能使气体通过但不能使液体通过的材料构成的通气过滤器,可以通过将斥水性和斥油性高的纤维材料编织成网状来构成。蜿蜒通路3的终端3b向背面侧空间4开口(图18),通孔6向正面侧空间开口(图18)。
通孔6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正面侧跟由与间隔壁112一体的间隔壁112a划分的流道7连通。通孔8与流道7连通。通孔8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与U形弯道9和10连通。
如图18、图16所示,U形弯道9、10中,流道10相对于盒主体110的厚度方向形成得比流道9深。在流道10形成有如图18所示向厚度方向延伸的肋10a,由此容易阻止将要从第一液体容纳室24侧倒流的液体。
通孔11(图18、图17)与U形弯道9、10的终端连通。通孔11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正面侧与通过跟间隔壁112一体的间隔壁112a以及跟间隔壁111一体的间隔壁(也是外壳壁)111a分隔成的第一空气室12连通。
在第一空气室12的下部设置有切开间隔壁的切孔13,第一空气室12通过该切孔13与第二空气室14连通。通孔15与第二空气室14的下部连通。通孔15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经由流道16与通孔17连通。
通孔17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正面侧与通过间隔壁111和所述外壳壁111a分隔成的第三空气室18连通。第一~第三空气室12、14、18构成捕截存空间,当墨盒110使用时乃至保管时容纳于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将要由于液体容纳室内的空气的热膨胀或来自外部的振动等而倒流时,用于捕获该液体。空气室被分割成第一~第三空气室这三个,由此可以抑制墨水顺着边缘从大气开放孔1泄露。
通孔20经由流道19向第三空气室18的一端部开口。通孔20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经由流道21与通孔22连通。通孔22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正面侧经由第一上游侧开口23与通过间隔壁111、112和与它们一体的间隔壁111b等分隔成的第一液体容纳室24连通。在墨盒100使用时,第一上游侧开口23成为从大气开放孔1导入的空气向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入口。如图17所示,第一上游侧开口23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内向上开口。第一上游侧开口23细小到能够形成弯月面的程度。
在作为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最下端部的宽度小的底部114上设置有第一下游侧开口25。该第一下游侧开口25是来自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液体或空气的出口。第一下游侧开口25是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中有液体时的液体出口,一旦第一液体容纳室24没有液体则成为空气的出口。第一下游侧开口25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内向右(图17中向右)开口。流道25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经由流道26、27、28与作为通孔的第二上游侧开口29连通。
第二上游侧开口29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向通过间隔壁112、113和外壳壁111a等分隔成的第二液体容纳室30开口。在墨盒100使用时,第二上游侧开口29是来自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液体或空气的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入口。第二上游侧开口29是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有液体时液体的入口,一旦第一液体容纳室24没有液体则成为空气的入口。
在作为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最下端部的底部114上经由第二下游侧开口31设置有通孔32。该第二下游侧开口31是来自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液体或空气的出口。第二下游侧开口31是在第二液体容纳室30中有液体时的液体出口,一旦第二液体容纳室30没有液体则成为空气的出口。通孔32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经由流道33与通孔34连通。通孔34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正面侧经由流道35、36、37与通孔38连通。
通孔38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经由流道39、40与向盒主体110的左侧面(图19)开口的流道41、43连通。流道41、43是液体余量检测用的流道,其左侧面侧开口由液体检测装置200(参照图2)来封闭。
如图15、图16所示,液体检测装置200能够由公知的装置构成。液体检测装置200具有传感器板例如SUS板201、薄膜202、包括压电元件的传感器芯片203、薄膜204、传感器盖205、一对端子206以及基板模块207。在SUS板201上经由薄膜202粘接有传感器芯片203。将薄膜204开口周边204a熔敷在SUS板201上,将薄膜204的外周部204b熔敷在设置于盒主体110中的流道41、43的左侧面侧开口的周围的熔敷用肋117上,由此使传感器芯片203面临流道41、43,并且通过薄膜204封闭流道41、43的左侧面侧开口。
通过设置于SUS板201和薄膜202的一对孔和与该孔连通的传感器芯片203内的液体导入孔形成连通所述流道41、43的流道42,并通过传感器芯片203检测该流道42中是否有液体。当通过传感器芯片203无法检测出液体时,液体消耗装置(例如为喷墨式记录装置)判断为液体余量低于预定值。
在传感器盖205上安装有一对端子206和基板模块207,通过使传感器盖205的爪205a与盒主体110卡合等,将传感器盖205(从而一对端子206和基板模块207)安装在盒主体110上。一旦墨盒100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则传感器芯片203经由一对端子206和基板模块207与液体消耗装置电连接。
如图18所示,流道44与流道43连通。该流道44是来自流道43的液体或空气的出口。流道44经由流道45与通孔46连通。通孔46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贯通,并在第二液体容纳室30内向由间隔壁118a和118b分隔出的缓冲室47开口。缓冲室47中储存有在通过传感器芯片203无法检测出液体后所使用的液体。
在缓冲室47的下部设置有通孔48。通孔48向盒主体110的背面侧(图18)开口,并在盒主体110的背面侧与压力室49连通。在压力室49的放射中心部设置有通孔50。通孔50向盒主体110的正面侧(图17)开口,并在第二液体容纳室30内与由间隔壁118b分隔成的流道51(参照图21)连通。如图17所示,在流道51的下部设置有通孔52。如图21所示,通孔52与流道53连通,流道53与液体供应孔54连通。
如图15、图16所示,压力室49成为作为容纳差压阀210的凹部的差压阀容纳室。在压力室49中收存阀体211、弹簧212以及簧座213,并构成差压阀210。差压阀210被配置在下游侧的液体供应孔54与上游侧的液体容纳室30之间,并构成为通过相对于上游侧对下游侧进行减压,使供应给液体供应孔54的墨水成为负压。
如图15、图16所示,液体供应孔54的内部具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30,当墨盒100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时被向液体消耗装置的没有图示的液体供应针的外表面按压;阀131,当没有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时,与密封部件130抵接来封闭液体供应孔54;以及压缩弹簧132,向将阀131向密封部件130按压的方向施力。一旦墨盒100被安装在没有图示的液体消耗装置上,则液体消耗装置具有的液体供应针贯穿密封膜142,插入到液体供应孔54内,对密封部件130的内周与液体供应针的外周进行密封,液体供应孔54与液体供应针之间的间隙被液密地密封。并且,液体供应针的顶端与阀131抵接,将阀131向上推压,解除阀131与密封部件130的密封,由此能够从液体供应孔54向液体供应针供应液体。
在图17和图20中,减压孔119向第三空气室18开口。减压孔119被利用在向盒主体110填充液体时。
(墨盒100的制造方法)
如下地制造墨盒100。
(1)制造没有安装盖部件120的状态下的盒主体110。此时,盒主体110的背面由外表面膜122封闭,正面由薄膜121封闭。但是,使间隔壁118b相对于薄膜121成为未熔敷状态。因此,在间隔壁118b与薄膜121之间形成图17所示的流道118c、118d。这些流道118c、118d可以通过形成在间隔壁118b的上表面上的多个凸部118e的间隙来确保。
(2)在使上下相反的状态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液体供应孔54在上面的状态)配置盒主体110,使用液体注入装置向墨盒100填充液体。
图22是表示液体填充系统的图,也是表示液体填充时的液体和空气的流动的系统图。在图22中,对与上述各部分相当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在图22中,300是液体注入装置。液体注入装置300分离为液体供应单元310的液体供应管311和真空抽吸单元320的真空抽吸管321,将液体供应管311与墨盒100的液体供应孔54连接,并且将真空抽吸管321与减压孔119连接而使用。
液体供应单元310能够以包括开闭阀312和泵313的结构,通过开闭阀312的开闭动作来阻断液体的供应,所述开闭阀312对与液体供应孔54连通的液体供应管311进行开闭,所述泵313将储存在液体罐314中的液体加压输送给液体供应管311。
真空抽吸单元320能够以包括开闭阀322、真空泵324以及液体截存器323的结构,通过开闭阀322的开闭动作来阻断真空抽吸,所述开闭阀322对与减压孔119连通的真空抽吸管321进行开闭,所述真空泵324经由真空抽吸管321进行真空抽吸,液体截存器323被设置在开闭阀322与真空泵324之间,在由于故障等液体流入到真空抽吸管321时对液体进行捕捉。另外,真空抽吸单元320具有与大气开放孔1连接的阻气阀325。
如下地进行向盒主体110填充液体。首先,大气开放孔1通过阻气阀325而暂时关闭。与液体供应孔54连接的液体供应单元310的开闭阀312预先关闭,打开与减压孔119连接的真空抽吸单元320的开闭阀322,通过来自减压孔119的真空抽吸使盒主体110内减为预定的压力。
接着,在盒主体110内变为预定的压力后,关闭真空抽吸单元320的开闭阀322,打开液体供应单元310的开闭阀312,开始向液体供应孔54供应液体,将预定量的液体填充到盒主体110内的液体容纳室24、30中。
当将液体填充到盒主体110时,液体或空气在上述流道1~54中倒流,即液体或空气从液体供应孔54向大气开放孔1流动,但是填充的液体的量为从液体供应孔54流入到盒主体110内的液体充满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全部、并仅充满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一部分的量。
另外,当液体从液体供应孔54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0和第一液体容纳室24流动时,差压阀210作为止回阀而发挥作用,因此假如间隔壁118b和薄膜121完全熔敷,则通过差压阀210阻止将要从液体供应孔54经过流道53、52、51由流道50流到压力室49的液体,由此无法流入到顶端。
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述(1)所述,间隔壁118b和薄膜121作为未熔敷状态,在间隔壁118b与薄膜121之间形成流道(迂回流道)118c、118d。因此,从液体供应孔54经过流道53、52到达流道51的液体不向流道50和压力室49而从流道51将流道118c、118d作为第一、第二旁通通路从流道118c(第一旁通通路)直接流入到缓冲室47,并且从流道118d(第二旁通通路)直接流入到第二液体容纳室30。流入到缓冲室47的液体经过流道46~44到达用于液体检测装置200的流道43~41,并经过流道40~32从第二下游侧开口31流入到第二液体容纳室30。
一旦第二液体容纳室30被液体充满,则液体从位于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底部(在填充液体时为上部)的第二上游侧开口29经过流道28~26由第一下游侧开口25流入到第一液体容纳室24。在液体充满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一部分的时点结束液体的填充作业。
之后,如图15和图14所示,由密封膜141密封大气开放孔1,由密封膜142密封液体供应孔54,由密封膜143密封减压孔119。并且,将间隔壁118b与薄膜121的未熔敷部(封闭单元)熔敷,向盒主体110安装盖部件120,由此做成作为液体容器的墨盒100。减压孔119的密封膜143变为由盖部件120的底板123覆盖的状态,不能够由用户进行剥离操作。
(墨盒100的使用状态)
当使用墨盒100时,在大气开放孔1的密封膜141被用户剥离之后,通过墨盒100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能够从液体供应孔54向液体消耗装置供应液体。一旦液体被液体消耗装置消耗而墨盒100内部的压力降低,则与存储的液体的减少部分相应的空气从大气开放孔1经过流道2~23流入到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中。并且,一旦液体被消耗而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液体被用尽,则来自大气开放孔1的空气从第一液体容纳室24经过流道25~29流入到第二液体容纳室30中。
并且,液体被消耗,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液体被用尽,气泡混入到作为来自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液体的出口的第二下游侧开口31,一旦该气泡到达液体检测装置200用的流道41、42,则能够通过液体检测装置200检测出该气泡,从而检测出在墨盒100内应使用的液体用尽。液体消耗装置通过显示单元等将该检测结果通知给用户,而用户对墨盒100进行更换。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a)由于将液体容纳室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室24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0至少两室,因此即使由于下落等对墨盒100施加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中,第一液体容纳室24相对于使用时向液体供应孔54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位于上游侧,第二液体容纳室30相对于该流动方向位于下游侧。
并且,将划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30的分隔壁和底壁111~113通过从配置在使用时的盒主体110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114向容器主体内整体成放射状地延伸的间隔壁(111~113)而构成,将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30的至少底壁倾斜状地形成,并将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23和第一下游侧开口25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30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29和第二下游侧开口31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114,因此在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时,液体的排放变得顺畅,应消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室24、30中。并且,通过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23和第一下游侧开口25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30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29和第二下游侧开口31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114,能够使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与第二液体容纳室30之间的流道的第一下游侧开口25和第二上游侧开口29靠近。由此,即使在液体被液体消耗装置消耗而液体容器内的液面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供应孔中的液体压力的变动。能够降低向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30填充液体时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30向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液体的流道阻力,从而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
并且,通过将第一上游侧开口23、第一下游侧开口25、第二上游侧开口29以及第二下游侧开口31集中配置在宽度小的底部114,能够减少由于液体消耗时的液面的变化导致的静水头的变动,尤其是液面从第一液体容纳室24移动到第二液体容纳室30时的静水头的变动,从而能够使液体供应压力稳定。另外,当填充液体时,能够减少空气残留,抑制液体从大气开放孔1喷出。
如上所述,根据该液体容器,当填充液体时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并且即使由于填充液体后的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并且当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时,应消耗的液体难以残留在液体容纳室内。
并且,根据该液体容器,也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当液体为水系的液体(例如为水系墨水)时,如果水系的液体冻结,则体积会发生膨胀。由于第二液体容纳室30初始是充满液体的状态,因此如果不使冻结膨胀部分的液体跑到第一液体容纳室24侧,则液体容器有可能发生破裂,从而产生液体泄漏。与此相对,根据该液体容器,通过将连通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30的开口25、29集中配置在放射中心部114,结果能够缩短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24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流道,能够可靠地使冻结膨胀部分的液体跑到第一液体容纳室,从而能够防止容器的破裂。
(b)在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30的上述开口中,将连通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与第二液体容纳室30之间的流道的第一下游侧开口25和第二上游侧开口29在所述放射中心部114设置得最靠近中心,因此能够使第一下游侧开口25和第二上游侧开口29非常靠近,从而能够在填充液体时进一步降低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30向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液体的流道阻力。并且,当冻结时,能够使冻结膨胀部分的液体更可靠地跑到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中,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容器的破裂。
(c)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与大气开放孔1之间设置截存将要从第一液体容纳室24向大气开放孔1倒流的液体的空气室,因此通过将第一上游侧开口23配置在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底部侧,能够将空气室的下游侧开口19配置在空气室的底面侧。因此,即使在液体倒流到空气室18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由液体消耗装置消耗液体时将倒流到空气室18的液体回收到第一液体容纳室24,因此能够降低不能使用的浪费的液体。
(d)能够使形成空气室18的顶面的间隔壁111的至少一部分作为与形成第一或第二液体容纳室(此情况下为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间隔壁111相同的间隔壁。这样一来,能够减少液体容器内的浪费的空间,从而能够使液体容器小型化。
(e)由于包括:差压阀210,调整设置在第二下游侧开口31与液体供应孔54之间的液体的压力;迂回流道118c、118d,当向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在差压阀210中进行迂回;以及封闭单元,在填充液体后封闭迂回流道,因此能够通过差压阀210来调整液体的压力。但是,由于差压阀也可以作为止回阀,如果不采取某些手段的话,则当填充液体时无法从供应孔54进行液体的填充。与此相对,根据该液体容器,设置了在向液体容纳室24、30填充液体时在差压阀210中进行迂回的迂回流道,因此能够通过该迂回流道填充液体。在填充液体后该迂回流道被封闭。
并且,根据该液体容器,当填充液体时,从迂回流道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流到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液体通过第二上游侧开口29和第一下游侧开口25向第一液体容纳室24填充,因此能够更迅速地填充液体。
(f)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使液体容器成为底部向上的姿势的工序;经由液体供应孔54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0充满液体的工序;以及从第二液体容纳室30经由第二上游侧开口29、第一下游侧开口25向第一液体容纳室24填充液体的工序,因此能够在向第一、第二液体容纳室24、30填充液体时减少对从第二液体容纳室30向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液体的流道阻力,从而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填充。
另外,在与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的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中,第二上游侧开口29变为第二液体容纳室30的最上部。因此,当从第二下游侧开口31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0填充液体时,能够使第二液体容纳室30充满液体。由此,能够得到没有浪费空间的小型的液体容器。另外,即使施加了下落等的冲击,气泡也难以侵入到液体供应孔。
另外,第二液体容纳室30是越靠近安装姿势中的重力方向下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在与安装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中,成为越靠近重力方向上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当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0充满液体时,残留在第二液体容纳室30中的气泡能够容易从第二上游侧开口29排出。由此,能够在没有残留气泡的状态下使第二液体容纳室30充满液体。
另外,在该姿势中,第一上游侧开口23成为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最上部。因此,当从第一下游侧开口25向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即使液面通过填充而上升,液体也难以侵入到第一上游侧开口23。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液体侵入到空气室18而导致液体从大气开放孔1泄漏。
另外,第一液体容纳室24具有越靠近安装姿势中的重力方向下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在与安装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中,成为越靠近重力方向上侧水平方向越小的形状。因此,当为了防止在填充液体时液体侵入到空气室18而在使液面与第一上游侧开口23之间分离的状态下停止液体的填充时,能够减小第一液体容纳室24的未填充部分的体积。由此,能够得到浪费空间少的小型的液体容器。
另外,如上所述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可以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新事项和效果的情况下进行多种变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此,所有这样的变形例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在说明书或附图中,与更加广义或同义的不同的用语一起记载的用语至少可以在说明书或附图的某处置换为该不同的用语。
另外,本发明的液体容纳体的用途不限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能够挪用于具有喷出微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另外,所谓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消耗装置中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迁延成粒状、泪状、线状的状态。
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以例举出:具有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中使用的色料喷射头的装置;具有在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浆体)喷射头的装置;具有在生物芯片的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喷射头的装置;具有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头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分配器等。
另外,在本发明中,液体是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液体的代表例是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墨水。这里,所谓墨水包括一般的水生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溶性墨水等各种液体组成物。液体也可以是如液晶那样除用于文字或图像的印刷的材料以外的物质。另外,在本发明中,液体不但可以是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也可以是向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混入了颜料、金属粒子等固形物而成的液体。另外液体容纳室也可以分割成三室以上。

Claims (13)

1.一种液体容器,具有近似长方体的形状,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并具有位于安装时下方的底面以及与所述底面近似垂直的一个侧面,所述安装时下方是该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的下方,
所述液体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部,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供应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下游,将所述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以及
空气导入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上游,伴随着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供应,从上游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导入空气;
所述液体容纳部包括:
第一液体容纳室,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的第一容纳室底面、沿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一上游侧开口、以及沿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一下游侧开口;
第二液体容纳室,是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下游的容纳室,并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的第二容纳室底面、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二下游侧开口;和
连接流道,是连接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流道,将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作为上游端,将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作为下游端;
其中,
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被集中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底面的附近,
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按如下方式倾斜形成,即: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该第一容纳室底面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而变低,
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按如下方式倾斜形成,即: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该第二容纳室底面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而变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与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之间比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与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之间离得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器,其中,
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所述连接流道沿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一个侧面而形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中,
还包括空气室,所述空气室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与所述空气导入部之间截存将要从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向所述空气导入部倒流的液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中,
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的壁的至少一部分是与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一个侧面近似垂直的间隔壁,
在所述空气室中,形成位于安装时上方的空气室上表面的壁的至少一部分是形成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的所述间隔壁,所述安装时上方是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的上方。
6.一种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所述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a)准备未填充液体的液体容器;
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器具有近似长方体的形状,并具有位于安装时下方的底面以及与所述底面近似垂直的一个侧面,所述安装时下方是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的下方,
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部,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供应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下游,将所述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以及
空气导入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上游,伴随着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供应,从上游向所述液体容纳部导入空气;
所述液体容纳部包括:
第一液体容纳室,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的第一容纳室底面、沿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一上游侧开口、以及沿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二下游侧开口;
第二液体容纳室,是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下游的容纳室,并具有:位于所述安装时下方的第二容纳室底面、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沿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配置的第二下游侧开口;和
连接流道,是连接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流道,将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作为上游端,将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作为下游端;
其中,
从与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一个侧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以及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被集中配置在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底面的附近,
所述第一容纳室底面按如下方式倾斜形成,即: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一上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而变低,
所述第二容纳室底面按如下方式倾斜形成,即: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状态下,朝向集中配置的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而变低,
(b)使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器成为所述底面向上的姿势;
(c)以所述姿势经由所述液体供应部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所述液体;以及
(d)以所述姿势从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经由所述连接流道向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所述液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未填充的液体容器包括:
差压阀,被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与所述液体供应部之间,对所述液体的压力进行调整;以及
迂回流道,在所述(c)工序中,在从所述液体供应部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填充所述液体的中途使所述液体在所述差压阀中迂回;
所述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还包括:(e)在填充完所述液体后封闭所述迂回流道的工序。
8.一种液体容器,被构成为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可装卸,通过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而使用,所述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液体容纳部,容纳液体;
液体供应孔,用于将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以及
大气开放孔,伴随着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将空气从外部导入到所述液体容纳室内;
所述液体容纳室被分割成第一液体容纳室和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至少两室,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对于所述使用时液体向液体供应孔的流动方向而言位于上游侧,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对于所述流动方向而言位于下游侧,
将划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分隔壁和底壁通过从配置在所述使用时的所述液体容纳室的底部附近的放射中心部整体成放射状地延伸的间隔壁而构成,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至少底壁倾斜状地形成,并将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一上游侧开口和第一下游侧开口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中的第二上游侧开口和第二下游侧开口集中配置在所述放射中心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连通流道,
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是所述连通流道的上游端,
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是所述连通流道的下游端,
将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和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在所述放射中心部设置在最靠近中心的位置处。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空气室,所述空气室在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与所述大气开放孔之间截存将要从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向所述大气开放孔倒流的液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空气室的顶面的间隔壁的至少一部分是与形成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或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的间隔壁相同的间隔壁。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差压阀,被设置在所述第二下游侧开口与所述液体供应孔之间,对液体的压力进行调整;
迂回流道,当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时,使该液体在所述差压阀中迂回;以及
封闭单元,在填充完液体后封闭所述迂回流道。
13.一种如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使所述液体容器成为所述底部向上的姿势;
经由所述液体供应孔向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充满液体;以及
从所述第二液体容纳室经由所述第二上游侧开口、所述第一下游侧开口向所述第一液体容纳室填充液体。
CN200910127062.8A 2008-03-24 2009-03-23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5441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75998 2008-03-24
JP2008075998 2008-03-24
JP2008-075998 2008-03-24
JP2009027261 2009-02-09
JP2009-027261 2009-02-09
JP2009027261A JP5293243B2 (ja) 2008-03-24 2009-02-09 液体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4125A true CN101544125A (zh) 2009-09-30
CN101544125B CN101544125B (zh) 2012-03-21

Family

ID=40707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7062.8A Active CN101544125B (zh) 2008-03-24 2009-03-23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17307B2 (zh)
EP (1) EP2105305B1 (zh)
JP (1) JP5293243B2 (zh)
CN (1) CN101544125B (zh)
AT (1) ATE547252T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72761A (zh) * 2014-04-08 2015-10-1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消耗装置
US9505222B2 (en) 2014-04-08 2016-11-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CN106626787A (zh) * 2015-10-30 2017-05-10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储存瓶、液体储存瓶包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291646A (zh) * 2017-07-25 2019-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09421380A (zh) * 2017-08-31 2019-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2602B (zh) * 2009-08-24 2012-09-19 珠海中润靖杰打印机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JP5454398B2 (ja) * 2010-07-15 2014-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2210730A (ja) * 2011-03-30 2012-11-01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210729A (ja) 2011-03-30 2012-11-01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210726A (ja) 2011-03-30 2012-11-01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6089523B2 (ja) * 2012-09-14 2017-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JP1585430S (zh) * 2017-02-28 2019-02-18
JP1584441S (zh) * 2017-02-28 2019-02-18
JP1595032S (zh) * 2017-04-27 2019-02-18
JP1595033S (zh) * 2017-04-27 2019-02-18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31745B (en) * 1982-10-14 1986-06-25 Epson Corp Ink jet head assembly
JP2817657B2 (ja) * 1994-08-23 1998-10-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3021204B2 (ja) * 1991-08-30 2000-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貯蔵容器、これを用いた記録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記録装置
JP2960235B2 (ja) * 1991-11-12 1999-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容器、これを用いた記録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記録装置
US6039441A (en) * 1995-09-28 2000-03-21 Fuji Xerox Co., Ltd. Ink jet recording unit
EP1967367B1 (en) * 2000-10-20 2011-08-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for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JP2002331682A (ja) * 2001-05-10 2002-11-19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タンクへのインク注入方法
JP4154618B2 (ja) * 2001-05-18 2008-09-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注入方法
JP3809401B2 (ja) * 2001-07-27 2006-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JP4457591B2 (ja) * 2002-12-13 2010-04-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差圧弁ユニット、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カートリッジ組立方法
EP1531052B1 (en) * 2003-11-11 2009-02-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nd ink-jet printer
CN1217801C (zh) * 2003-11-28 2005-09-07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墨盒
JP4682862B2 (ja) * 2005-03-31 2011-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その液体充填方法
EP1772271B1 (en) * 2005-09-29 2008-08-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371175B2 (ja) * 2006-03-24 2009-1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4321565B2 (ja) 2006-08-12 2009-08-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5163313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US8366251B2 (en) * 2008-06-27 2013-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JP5163314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注入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272540B2 (ja) * 2008-06-27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72761A (zh) * 2014-04-08 2015-10-1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消耗装置
US9505222B2 (en) 2014-04-08 2016-11-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US10384480B2 (en) 2014-04-08 2019-08-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US10906339B2 (en) 2014-04-08 2021-02-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US11787209B2 (en) 2014-04-08 2023-10-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CN106626787A (zh) * 2015-10-30 2017-05-10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储存瓶、液体储存瓶包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626787B (zh) * 2015-10-30 2019-04-05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储存瓶、液体储存瓶包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291646A (zh) * 2017-07-25 2019-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CN109421380A (zh) * 2017-08-31 2019-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罐
CN109421380B (zh) * 2017-08-31 2021-06-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547252T1 (de) 2012-03-15
EP2105305B1 (en) 2012-02-29
JP2009255539A (ja) 2009-11-05
CN101544125B (zh) 2012-03-21
EP2105305A3 (en) 2010-07-07
US8317307B2 (en) 2012-11-27
US20090237475A1 (en) 2009-09-24
JP5293243B2 (ja) 2013-09-18
EP2105305A2 (en) 2009-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4125B (zh)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US9878551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US8220910B2 (en) Liquid supply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7699453B2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US7465044B2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JP499233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CN101850661B (zh) 附加装置与液体供应装置
US8141992B2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KR20060104911A (ko) 액체 용기
EP1258362A1 (en) Ink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ink injection thereinto
EP2050570B1 (en) Liquid filling method and liquid receiving container
US9180673B2 (en) Liquid supply
CN100537248C (zh) 液体容器
US7971976B2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CN101410253B (zh) 液体容纳容器
JP2007182055A (ja) 液体収容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