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03726B - 带盒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盒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03726B
CN109203726B CN201810713711.1A CN201810713711A CN109203726B CN 109203726 B CN109203726 B CN 109203726B CN 201810713711 A CN201810713711 A CN 201810713711A CN 109203726 B CN109203726 B CN 1092037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material
medium
printing
tape
adhe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137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03726A (zh
Inventor
金村俊明
三改木里美
小川直辉
村井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203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3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03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3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B41J2/33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from ink roller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带盒及印刷装置,所述带盒收纳有第1介质及第2介质,所述第1介质具有:第1基材,具有被进行印刷的被印刷面;以及第1分隔片,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所述第1基材的与所述被印刷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所述第2介质具有:第2基材;以及第2分隔片,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所述第2基材,所述带盒具有沿着与所述被印刷面的面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的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配置于在被从外部施加了用于使所述第1介质与所述第2介质彼此压接的按压力时承受所述按压力的位置。

Description

带盒及印刷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7年7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131320并要求其优先权,通过参照而引用该日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说明书附图。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的公开涉及带盒及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对纵长状的带印刷文字、图形等来制作标签的标签打印机(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4-028448号)。在用标签打印机制作出的标签中,有构成为通过从基材剥离作为分隔片的剥离纸来使涂覆于基材的背面的粘合剂露出的标签。在这种类型的标签中,使用者使用露出的粘合剂的粘合力,能够容易地将标签粘贴于各种物体上。
另外,也已知有能够粘贴于人的皮肤的贴纸。该贴纸在背面侧和表面侧粘贴有剥离贴纸,并采用将背面侧的剥离贴纸剥离而将贴纸粘贴于粘贴面之后将表面侧的剥离贴纸剥离这一使用方法。
然而,这样的贴纸是已被印刷完的,使用者不能在贴纸上印刷希望的文字、图像等。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援标签的制作的技术,该标签能够印刷希望的文字、图像等,并具有在背面侧及表面侧粘贴有剥离带的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一种带盒,其中,所述带盒收纳有第1介质及第2介质,所述第1介质具有:第1基材,具有被进行印刷的被印刷面,并在与所述被印刷面相反的一侧涂覆有第1粘合剂;以及第1分隔片,经由所述第1粘合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所述第1基材,所述第2介质具有:第2基材;以及第2分隔片,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所述第2基材,所述带盒具有沿着与所述被印刷面的面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的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配置于在被从外部施加了用于使所述第1介质与所述第2介质彼此压接的按压力时承受所述按压力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涉及一种印刷装置,其中,具备:盒收容部,用于收容带盒,所述带盒收纳有第1介质及第2介质,所述第1介质具有:第1基材,具有被进行印刷的被印刷面,并在与所述被印刷面相反的一侧涂覆有第1粘合剂;以及第1分隔片,经由所述第1粘合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所述第1基材;所述第2介质具有:第2基材;以及第2分隔片,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所述第2基材,所述带盒具有沿着与所述被印刷面的面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的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配置于在被从外部施加了用于使所述第1介质与所述第2介质彼此压接的按压力时承受所述按压力的位置;输送辊,能够输送从所述带盒排出的所述第1介质;印刷头,在所述第1介质中的所述第1基材的所述被印刷面上进行所述印刷;以及升降部,使所述输送辊升降,在使所述输送辊靠近了所述印刷头时,由所述输送辊输送所述第1介质并且施加所述按压力,使所述第2基材压接于所述第1基材的所述被印刷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盖3关闭的状态的印刷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盖3打开的状态的印刷装置1的立体图。
图3是带盒100的立体图。
图4是去除了上壳103的状态的带盒100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印刷装置1的硬件构成的框图。
图6是表示收容有带盒100的印刷装置1的构成的图。
图7是表示带盒100的临时压接部105的构成的图。
图8是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标签制作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印刷准备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印刷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排出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印刷带M1的构成的图。
图13是表示保护带M2的构成的图。
图14是说明对印刷装置1所制作出的标签进行粘贴的步骤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及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立体图。图1是相对于壳体2关闭了盖3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相对于壳体2打开了盖3的状态的立体图。
印刷装置1是具备作为对被印刷介质M进行印刷的印刷头的热敏头12的印刷装置,例如是以单程方式对纵长状的被印刷介质M进行印刷的标签打印机。之后,以使用墨带的热转印方式的标签打印机为例进行说明,但印刷方式不被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使用热敏纸的热敏方式。
被印刷介质M由具有被热敏头12进行印刷的被印刷面的作为第1介质的印刷带M1、以及层叠于印刷带M1的作为第2介质的保护带M2形成。之后详细叙述被印刷介质M。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印刷装置1中,在立方体形状的壳体2的上表面设有盖3、多个按钮(按钮4、按钮5、按钮6、按钮7、按钮8)。按钮4是盖3的开闭按钮。按钮5~按钮7分别是切割按钮、馈送按钮、无线通信按钮。按钮8是电源按钮。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壳体2设有电源线连接端子、外部设备连接端子等。
盖3被设为能够相对于壳体2进行开闭。若将按钮4按下,则盖3打开,如图2所示,收容于盒收容部11的带盒100露出。在盖3设有窗9,以便即使在盖3关闭的状态下也能够目视确认到盒收容部11中是否收纳有带盒100。
印刷装置1利用盖开闭传感器15检测盖3的开闭。详细地说,通过关闭盖3,从而盖开闭传感器15检测出设于盖3的突起14。由此,印刷装置1检测出盖关闭。另外,通过打开盖3,从而盖开闭传感器15检测不到突起14。由此,印刷装置1检测出盖打开。
在壳体2的侧面形成有排出口10。在印刷装置1内进行了印刷的被印刷介质M从排出口10向装置外排出。此外,排出口10以被印刷介质M的被印刷面与供印刷装置1载置的面正交的方式将被印刷介质M排出。
图3是带盒100的立体图。图4是去除了上壳103的状态的带盒100的立体图。此外,图4示出了去除了收容于带盒100的介质(印刷带M1、保护带M2、墨带R)的状态。
带盒100以能够更换的方式收容于印刷装置1的盒收容部11。带盒100具有形成有热敏头被插入部104的盒壳101。热敏头被插入部104是形成于将带盒100收容于盒收容部11时与热敏头12对应的位置处的凹部。
盒壳101由下壳102和上壳103构成,包含临时压接部105。下壳102中包含印刷带辊106、墨带供给辊108、墨带卷取辊109、保护带辊110、临时压接辊112。
印刷带辊106是卷绕有印刷带M1的辊。印刷带辊106既是向从印刷带辊106送出印刷带M1的方向即正向旋转的从动辊,而且也是向将印刷带M1向印刷带辊106卷取的方向即反向旋转的驱动辊。并且,在印刷带辊106设有用于在卷取印刷带M1时防止印刷带M1的位置在轴向上错位的凸缘107。
墨带供给辊108是供给墨带R的从动辊。墨带卷取辊109是对卷绕于墨带供给辊108的墨带R进行卷取的驱动辊。在墨带卷取辊109固定有墨带R的一端。
保护带辊110是卷绕有保护带M2的辊。保护带辊110既是向从保护带辊110送出保护带M2的方向即正向旋转的从动辊,而且也是向将保护带M2向保护带辊110卷取的方向即反向旋转的驱动辊。并且,在保护带辊110设有用于在卷取保护带M2时防止保护带M2的位置在轴向上错位的凸缘111。
临时压接辊112是向从保护带辊110送出保护带M2的方向即正向旋转的驱动辊,将保护带M2从保护带辊110送出并输送。临时压接辊112被包含在将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彼此临时压接的临时压接部105中。此外,临时压接指的是将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彼此压接成能够剥离的程度。更具体而言,在印刷带M1上粘贴保护带M2之后,使印刷带辊106和保护带辊110反转,从而将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彼此压接成能够剥离的程度。
图5是表示印刷装置1的硬件构成的框图。图6是表示收容有带盒100的印刷装置1的构成的图。图7是表示带盒100的临时压接部105的构成的图。
如图5所示,印刷装置1包含控制装置50和驱动装置70。控制装置50是控制驱动装置70的计算机。控制装置50包含CPU51、ROM52、RAM53、操作部控制电路54、外部设备IF电路55、电源电路56、输送用马达控制电路61、排出用马达控制电路62、升降用马达控制电路63、刀具马达控制电路64、热敏头控制电路65、传感器输入电路66。
CPU51将存储于ROM52的程序在RAM53展开并执行,从而控制印刷装置1的各部的动作。ROM52中存储有系统程序、对被印刷介质M进行印刷的印刷程序、印刷程序的执行所需的各种数据(例如字体、通电表格等)。RAM53作为存储印刷用的图案数据的印刷数据存储器发挥功能。
操作部控制电路54受理与使用者的按钮操作相应的信号,向CPU51等输出。外部设备IF电路55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而与PC200等外部装置之间收发数据。电源电路56根据来自AC适配器300的直流电压生成输出电压,并向印刷装置1的各部供给电力。
输送用马达控制电路61控制驱动装置70所含的输送用马达71的动作。输送用马达71例如是步进马达,经由离合器82连接于压辊13、墨带卷取辊轴83、临时压接辊轴84、印刷带辊轴85、保护带辊轴86。离合器82是对输送用马达71的动力被传递的辊进行切换的装置。
如图6所示,压辊13是输送从带盒100排出的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辊。压辊13更详细来说,是将具有被印刷面的印刷带M1的被印刷面隔着墨带R一边向热敏头12按压一边进行输送的设于印刷装置1的驱动辊。墨带卷取辊轴83、临时压接辊轴84、印刷带辊轴85、保护带辊轴86如图6所示,是设于盒收容部11的驱动轴,分别与设于带盒100的墨带卷取辊109、临时压接辊112、印刷带辊106、保护带辊110卡合。
在后述的印刷处理中输送用马达控制电路61使输送用马达71旋转而产生的动力经由离合器82向压辊13、墨带卷取辊轴83、临时压接辊轴84传递。由此,压辊13输送印刷带M1和墨带R,印刷带M1与墨带R以相互重叠的状态在热敏头12与压辊13之间通过。之后,墨带R被墨带卷取辊109卷取,印刷带M1到达临时压接辊112。临时压接辊112在印刷带M1与从保护带辊110送出的保护带M2重叠的状态下进行输送。
与此相对,在后述的印刷准备处理中输送用马达控制电路61使输送用马达71旋转而产生的动力经由离合器82向印刷带辊轴85、保护带辊轴86传递。由此,印刷带辊106反向输送印刷带M1,保护带辊110反向输送保护带M2。
排出用马达控制电路62控制驱动装置70所含的排出用马达72的动作。排出用马达72例如是步进马达,连接于正式压接辊75。正式压接辊75如图6所示,是设于印刷装置1的辊对,该辊对中的至少一方为驱动辊。正式压接辊75将以临时压接状态从带盒100排出的构成被印刷介质M(标签)的印刷带M1和保护带M2一边正式压接一边输送,并从排出口10排出。此外,正式压接指的是将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压接成不能剥离或者难以剥离。
升降用马达控制电路63控制驱动装置70所含的升降用马达73的动作。升降用马达73例如是步进马达,连接于压板单元76。压板单元76如图6所示,具有压辊13和使压辊13升降的升降部20。升降部20包含转动轴87、从转动轴87延伸的升降板88、以及设于升降板88的突起89。
通过升降用马达73旋转,使得压辊13升降。更具体而言,压辊13在图6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之后记载为第1状态)与图6的虚线所示的状态(之后记载为第2状态)之间移动。
第1状态是在后述的印刷处理中压辊13应处的状态,压辊13将印刷带M1和墨带R压向热敏头12。另外,在该状态下,换句话说是使压辊13靠近了热敏头12时,升降部20利用突起89按压临时压接部105,通过从升降部20施加的按压力,临时压接部105将由热敏头12印刷好的印刷带M1与从保护带辊110送出的保护带M2彼此临时压接。关于临时压接动作,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临时压接部105如图7所示,包含临时压接辊112、收容体120、以及板状构件122。临时压接辊112设置于隔着印刷带M1和保护带M2而与板状构件122对置的位置,对保护带M2进行输送。收容体120设于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路径上,收容由透明的构件形成的板状构件122。此外,板状构件122只要由具有透过性的构件形成即可。这里,透过性指的是透光性。构件具有使光透过的特性,从而能够穿过该构件看见目标物。另外,收容体120具有使得能够从带盒100的外部窥视到收容于收容体120的板状构件122的开口部121。利用该开口部121,在收容体120形成了沿与在输送路上被输送的被印刷介质M(印刷带M1)的被印刷面交叉的方向(之后简称为交叉方向。)贯通收容体120的贯通孔。板状构件122是在收容体120内在与临时压接辊112对置的位置以沿交叉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的按压构件。更详细地说,板状构件122的厚度D1形成得比收容体120的内部空间的高度D2薄。由此,板状构件122以能够在收容体120的内部空间内沿交叉方向移动厚度D1与高度D2之差的方式收容于收容体120内。
在第1状态下,如图7所示,设于升降板88的突起89经由开口部121按压设于收容体120内的板状构件122。由此,在板状构件122与临时压接辊112之间通过的被印刷介质M被向临时压接辊112侧压靠,其结果,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彼此被临时压接。换句话说,板状构件122配置于在从外部施加了用于使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成为彼此临时压接的状态的按压力时、承受该按压力的位置。更详细地说,板状构件122是如下板状构件:在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重叠地配置的位置设于印刷带M1和保护带M2的上部,在被从外部施加了按压力时承受该按压力,使印刷带M1的基材的被印刷面F11与保护带M2的基材彼此压接。
第2状态是在后述的印刷准备处理中压辊13应处的状态,压辊13从热敏头12分离。另外,在该状态下,升降部20不按压临时压接部105,板状构件122仅通过自重载于印刷带M1上。
刀具马达控制电路64控制驱动装置70所含的刀具马达74的动作。刀具马达74例如是步进马达,连接于全切割用刀具77及半切割用刀具78。全切割用刀具77及半切割用刀具78如图6所示,设于临时压接辊112与正式压接辊75之间的输送路上。全切割用刀具77、半切割用刀具78通过刀具马达74的动力而动作,分别将被印刷介质M半切割或者全切割。此外,全切割指的是将被印刷介质M的基材与分隔片一起沿宽度方向切断的动作,半切割指的是沿宽度方向切断被印刷介质M的基材部分而不切断分隔片的动作。
热敏头控制电路65连接于热敏头12。热敏头12具有沿主扫描方向(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的多个发热元件。热敏头控制电路65控制热敏头12的发热元件的发热,从而在印刷带M1的被印刷面每次一印刷行地进行印刷。
传感器输入电路66连接于带前端检测传感器79、带宽检测传感器80、盖开闭传感器15、温度传感器81。传感器输入电路66被输入基于这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盖开闭传感器15如已叙述那样,是检测盖3的开闭的传感器。
带前端检测传感器79是在临时压接辊112与正式压接辊75之间的输送路上检测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的传感器。带前端检测传感器79例如也可以是基于照射到被印刷介质M的光的反射光检测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的光学式传感器。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带前端检测传感器79构成为,经由透明的板状构件122向被印刷介质M照射光,经由板状构件122检测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
带宽检测传感器80是设于盒收容部11的、检测被印刷介质M的宽度的传感器。带宽检测传感器80例如可以基于带盒100的立体的形状检测被印刷介质M的宽度,或者,也可以基于带盒100所附有的识别标记(例如条形码等)检测被印刷介质M的宽度。
温度传感器81是测定热敏头12的温度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81例如是埋入热敏头12中的热敏电阻器。
图8是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标签制作处理的流程图。图9是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印刷准备处理的流程图。图10是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印刷处理的流程图。图11是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排出处理的流程图。以下,一边参照图8~图11,一边对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标签制作处理具体地进行说明。
印刷装置1在按钮8被按下而电源接通后,开始图8所示的标签制作处理,首先,进行印刷准备处理(步骤S10)。
若印刷准备处理开始,则如图9所示,印刷装置1使压板单元76抬起(步骤S11),将压辊13设为第2状态。在该状态下,升降部20不按压临时压接部105。
接下来,印刷装置1使用输送用马达71使被印刷介质M的向反向的输送开始(步骤S12)。这里,输送用马达控制电路61控制输送用马达71,由此,输送用马达71的旋转力经由离合器82向印刷带辊轴85及保护带辊轴86传递,印刷带辊106及保护带辊110开始反转。由此,被印刷介质M的反向输送开始,原来临时压接于印刷带M1的保护带M2被剥离,印刷带M1被卷取于印刷带辊106,保护带M2被卷取于保护带辊110。
该反向输送是为了尽量减少在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产生的不必要的空白而进行的。在标签制作处理结束时,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位于全切割用刀具77的位置,因此若不进行反向输送地再次开始标签制作,则会在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产生全切割用刀具77与热敏头12之间的距离的量的空白。在印刷装置1中,在比全切割用刀具77靠输送方向的上游,被印刷介质M处于临时压接状态,因此能够一边将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剥离一边将被印刷介质M反向输送。因此,通过在开始印刷处理前将被印刷介质M反向输送,能够减少在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产生的空白。
在反向输送开始后,印刷装置1判定是否检测出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步骤S13)。这里,印刷装置1基于来自带前端检测传感器79的输出,重复判定处理,检测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
若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被检测出,则印刷装置1使被印刷介质M的反向输送继续规定距离(步骤S14),之后,使输送用马达71停止(步骤S15)。如果输送用马达71是步进马达,则反向输送是否进行了规定距离可以通过对步数进行计数来判断。另外,也可以通过计时器所计时到的时间来判断。由此,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移动至规定位置,其结果,在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产生的不必要的空白变少。
在输送用马达71停止后,印刷装置1使压板单元76下降而将压辊13设为第1状态(步骤S16),结束印刷准备处理。在该状态下,升降部20按压临时压接部105。
在印刷准备处理结束后,若从PC200输入印刷数据,则印刷装置1进行印刷处理(步骤S20)。
若印刷处理开始,则如图10所示,印刷装置1使用输送用马达71使被印刷介质M向正向的输送开始(步骤S21)。这里,输送用马达控制电路61控制输送用马达71,使得输送用马达71的旋转力经由离合器82向压辊13、墨带卷取辊轴83、临时压接辊轴84传递,压辊13、墨带卷取辊109、临时压接辊112开始正转。由此,被印刷介质M向正向的输送开始,在通过临时压接部105时,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被彼此临时压接。
若开始向正向的输送,则印刷装置1取得头温度(步骤S22),并取得与头温度相应的通电时间(步骤S23),进行一印刷行的印刷(步骤S24)。这里,印刷装置1取得由温度传感器81测定出的热敏头12的温度,并参照保存于ROM52的通电表格,取得与热敏头12的温度相应的通电时间。之后,印刷装置1从RAM53读出一行的印刷数据(之后称作印刷行数据。),将与在步骤S23中取得的通电时间对应的控制信号和印刷行数据经由热敏头控制电路65向热敏头12输出。由此,热敏头12的发热元件发热,在印刷带M1的被印刷面进行一印刷行的印刷。
之后,印刷装置1判定是否直至最终行都结束了印刷(步骤S25),在最终行未结束印刷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22~步骤S25的处理,直至最终行的印刷结束。然后,若最终行的印刷结束,则印刷装置1在被印刷介质M被输送到切断位置后,使输送用马达71停止(步骤S26),结束印刷处理。
若印刷处理结束,则印刷装置1进行切断处理(步骤S30)。这里,印刷装置1驱动刀具马达74而用全切割用刀具77切断被印刷介质M,制作标签。此外,标签是将被印刷介质M切断而制成的。
若切断处理结束,则印刷装置1进行排出处理(步骤S40)。若排出处理开始,则印刷装置1如图11所示,首先,抬起压板单元76(步骤S41),将压辊13设为第2状态。
接下来,印刷装置1使用排出用马达72,一边用正式压接辊75正式压接被印刷介质M(标签)一边进行排出(步骤S42)。这里,排出用马达控制电路62控制排出用马达72,从而正式压接辊75旋转。由此,被印刷介质M(标签)被正式压接辊75正式压接,之后,从排出口10排出。
最后,印刷装置1使排出用马达72停止(步骤S43),结束排出处理及标签制作处理。
如以上那样,在印刷装置1中,被印刷介质M以临时压接状态被从带盒100排出,被全切割用刀具77切断后被正式压接辊75正式压接。换句话说,在比全切割用刀具77靠输送方向的上游,被印刷介质M处于能够剥离的临时压接状态。因此,在印刷开始前,能够将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彼此被临时压接的被印刷介质M反向输送,能够减少在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产生的不必要的空白。
图12是表示印刷带M1的构成的图。图13是表示保护带M2的构成的图。一边参照图12及图13,一边详细地说明带盒100所包含的带的构成。
印刷带M1是卷绕于印刷带辊106的第1介质,如图12所示包含:基材B1,作为第1基材,具有被印刷面F11;以及分隔片SP1,作为第1分隔片,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基材B1。更详细地说,在基材B1的与被印刷面F11相反的一侧涂覆有第1粘合剂,分隔片SP1经由其第1粘合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基材B1的与被印刷面F11相反的粘合面F12。此外,印刷带M1以分隔片SP1朝向内侧的方式以辊状卷绕于印刷带辊106。
基材B1由比分隔片SP1柔软的构件形成,分隔片SP1由比基材B1硬的构件形成。并且,基材B1优选由具有伸缩性的构件形成。基材B1例如是由聚氨酯树脂形成的带,厚度约为5~50μm。分隔片SP1例如是由PET树脂或者纸(牛皮纸、玻璃纸、无纤维纸等)形成的带。这里,作为表示构件的硬度、难以拉伸程度的值,例如能够使用应力与应变之比即杨氏模量。分隔片SP1由PET树脂形成的情况下,杨氏模量为1GPa以上,例如约为2~5GPa,由纸形成的情况下,杨氏模量为1GPa以上,例如约为1~2GPa,都是相对较硬且难以拉伸,具有被印刷装置1输送或无大幅度挠曲地运送所需的足够的硬度及难以拉伸程度。与此相对,作为由聚氨酯树脂形成的带的基材B1的杨氏模量小于1GPa,例如约为50~700MPa,与分隔片SP1相比柔软且容易拉伸。另外,由聚氨酯树脂形成的基材B1的最大拉伸率为100%以上,例如约为100~1000%。另一方面,由PET树脂形成的分隔片SP1几乎不会拉伸,最大拉伸率小于100%,实际上几乎为0%。由此,基材B1如后述那样,能够紧贴地粘贴于人类的皮肤、布料等带凹凸的粘贴面,并且即使人类的皮肤、布料等移动而其形状变化,基材B1也会追随,从而具有不易从粘贴面剥离的特性。但是,基材B1作为单体时容易挠曲或起皱,难以单独地利用印刷装置1输送其或单独地以不会大幅度挠曲的状态运送。然而,在基材B1上粘贴有分隔片SP1的状态下,由于分隔片SP1如上述那样具有所需的足够的硬度,因此能够由印刷装置1输送,也能够无大幅度挠曲地进行运送。基材B1及分隔片SP1可以是透明的构件,也可以是不透明的构件。另外,可以被着色,也可以不被着色。并且,可以被预打印花纹等,也可以不被预打印花纹等。特别是,通过使用在被印刷面F11上进行了预打印的基材B1,能够进一步提高所制作的标签的表现力。
在基材B1上,在与被印刷面F11相反的一侧的面、且是与分隔片SP1相接的一侧涂覆第1粘合剂而形成有第1粘合层B1a,第1粘合层B1a在与分隔片SP1相接的一侧具有作为第1粘合面的粘合面F12。另一方面,分隔片SP1具有与粘合面F12相接的面F13和作为与面F13相反的一侧的面的面F14。
保护带M2是卷绕于保护带辊110的第2介质,如图13所示,包含作为透明的第2基材的基材B2、和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基材B2的透明的第2分隔片即分隔片SP2。基材B2由比分隔片SP2柔软的构件形成,分隔片SP2由比基材B2硬的构件形成。并且,基材B2优选由具有伸缩性的构件形成。基材B2例如是由透明的聚氨酯树脂形成的带,厚度约为5~50μm。分隔片SP2例如是由透明的PET树脂形成的带。此外,保护带M2以基材B2朝向内侧的方式以辊状卷绕于保护带辊110。这里,作为由聚氨酯树脂形成的带的基材B2虽然与上述的基材B1相同地难以单独输送,但在基材B2上粘贴有分隔片SP2的状态下,由于分隔片SP2如上述那样具有所需的足够的硬度,因此能够以印刷装置1输送。此外,基材B2及分隔片SP2也可以不是无色透明,只要具有能够通过基材B2及分隔片SP2目视确认在被印刷面F11上印刷的文字、图像的透过性即可。
在分隔片SP2中,在与基材B2相接的一侧涂覆第2粘合剂而形成有第2粘合层SP2a,第2粘合层SP2a作为与基材B2相接的面,形成有作为第2粘合面的粘合面F22。另外,基材B2具有与粘合面F22相接的面F23,在基材B2中,在与面F23相反的一侧涂覆第3粘合剂而形成有第3粘合层B2a,作为第3粘合层B2a的外表面,形成有作为第3粘合面的粘合面F24。
优选形成于分隔片SP2的第2粘合剂的第2粘合层SP2a所具有的粘合力,比形成于基材B1的第1粘合剂的第1粘合层B1a及形成于基材B2的第3粘合剂的第3粘合层B2a所具有的粘合力弱。特别是,优选形成第1粘合层B1a的第1粘合剂是人类的皮肤用或者布料用的粘合剂。之后,以形成第1粘合层B1a的第1粘合剂是人类的皮肤用或者布料用的粘合剂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印刷装置1所制作的标签并不局限于人类的皮肤、布料,能够以具有带凹凸的粘贴面的物体作为对象物,紧贴地粘贴于具有该凹凸的粘贴面。特别是,人类的皮肤或布料的形状、凹凸不恒定,而是适当地变形,但印刷装置1所制作出的标签例如是由聚氨酯树脂形成的带,所以相对较柔软且容易拉伸,能够追随该变形而变形。因此,在将该标签粘贴于人类的皮肤或布料的情况下,即使皮肤、布料运动而变形,该标签也能够追随,从而不易脱落。
图14是说明将印刷装置1所制作出的标签粘贴于布料、人的皮肤等的情况下的步骤的图。一边参照图14,一边详细地说明由印刷装置1制作出的标签的粘贴步骤。
在印刷装置1中,用热敏头12对印刷带M1的被印刷面F11进行印刷。之后,以被印刷面F11与粘合面F24相对、且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重叠的状态从临时压接部105通过,从而由临时压接部105将印刷带M1的基材B1与保护带M2的基材B2彼此临时压接。进而,由全切割用刀具77切断临时压接好的被印刷介质M而制作作为标签的被印刷介质M。之后,正式压接辊75将构成被印刷介质M(标签)的印刷带M1的基材B1与保护带M2的基材B2彼此正式压接,将图14A所示的标签L1从印刷装置1排出。此外,图14A的基材B1与基材B2之间的墨P通过印刷而形成。
之后,使用者如图14B所示,从标签L1将印刷带M1的分隔片SP1剥离而使粘合面F12露出,如图14C所示,安放并粘贴在布料或人类的皮肤(之后记载为布料等)等对象物OB的带凹凸的粘贴面OBa上。此时,由于在基材B2上粘贴有分隔片SP2,因此标签L2成为几乎平坦的状态。因此,基材B1的粘合面F12成为粘贴于粘贴面OBa的凸部的状态。这里,在图14B所示的粘合面F12被露出的标签L2中,分隔片SP2由比基材B1及基材B2硬的构件形成。因此,即使在基材B1及基材B2由柔软的构件形成的情况下,标签L2作为整体也具有足够的硬度。因此,如图14C所示那样将标签L2粘贴于布料等时,在使用者用手运送标签L2的情况下,标签L2的形状不会大幅度变形。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标签L2粘贴于布料等的希望的位置。
接着,使用者如图14D所示,为了使标签L2紧贴地粘贴于布料等的粘贴面OBa,从分隔片SP2侧将标签L2朝向布料等对象物OB压靠的同时搓擦分隔片SP2的表面。由此,基材B1、基材B2沿粘贴面OBa的凹凸形状拉伸,涂覆有人类的皮肤用或者布料用的粘合剂的基材B1的粘合面F12粘合于布料等,紧贴地牢固粘贴在带凹凸的粘贴面OBa上。
最后,使用者如图14E所示那样从标签L2剥离分隔片SP2,从而完成由比分隔片(分隔片SP1、分隔片SP2)柔软的构件(基材B1、基材B2)形成的标签L3。
用印刷装置1制作出的标签(将标签L1、标签L2、标签L3一并记载为标签L。)如图14C~图14E所示,通过粘合剂的粘合力而粘贴于布料等。因此,使用者无需使用熨斗等就能够容易地将标签L粘贴于布料等。
另外,最终的标签L3如图14E所示,由作为相对较柔软的构件的基材B1和基材B2构成,不包含作为相对较硬的构件的分隔片SP1和分隔片SP2。由此,能够配合于布料等的变形使标签L3的形状也变化。因此,标签L3与布料等之间不易产生间隙,所以能够提供即使粘贴于布料等也不易脱落的标签L3。特别是,通过基材B1和基材B2使用具有伸缩性的构件,能够提供更不易脱落的标签L3。
并且,标签L2包含由比基材B1和基材B2硬的构件构成的分隔片SP2。由此,在将标签L2粘贴于布料等时,分隔片SP2起到维持标签L2的形状的作用。因此,即使在基材B1及基材B2由相对较柔软的构件形成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标签L2的形状不稳定而难以粘贴的情况,能够容易地将标签L2粘贴于布料等的希望的位置。
并且,在标签L2中,保护带M2(基材B2及分隔片SP2)由透明或者具有透过性的构件构成。由此,使用者在将标签L2粘贴于布料等时,能够穿过基材B2及分隔片SP2看到形成于基材B1的被印刷面F11的印刷图案(墨P)。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标签L2的粘贴时的位置调整。
因此,根据收容有印刷带M1和保护带M2的带盒100,能够对印刷装置1制作能够容易地粘贴于布料等的标签进行支援。
另外,在最终的标签L3中,由于具有被印刷面F11的基材B1被基材B2覆盖,因此被印刷面F11未在表面露出。由此,基材B2作为被印刷面F11的保护层起作用,因此能够实现耐摩擦性及耐洗涤性的提高。
因此,根据带盒100,能够支援耐摩擦性及耐洗涤性较高的标签的制作。
另外,一般来说,带盒如图4所示的带盒100那样,设计成印刷带M1用的收容空间比保护带M2用的收容空间大。因此,有时因为保护带M2的长度限制了印刷所能够使用的印刷带M1的实际的长度。然而,在带盒100中,能够使双层构造的保护带M2的厚度比同样为双层构造的印刷带M1的厚度薄。这是因为,保护带M2的基材B2只要具有作为被印刷面F11的保护层发挥功能的程度的厚度就足够,能够设为比具有被印刷面的基材B1薄。因此,能够以较小的空间收容较长的保护带M2。
因此,根据带盒100,可较长地获取到印刷所能够使用的印刷带M1的实际的长度。
另外,带盒100具有临时压接部105,将由印刷带M1和保护带M2形成的被印刷介质M以两者被临时压接的状态排出。由此,能够通过反向输送将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剥离而卷绕,因此能够减少被印刷介质M的前端的空白。
因此,根据带盒100,能够省去在标签制作后使用者切落不必要的空白这一作业的工时。另外,能够实现存在浪费的资源利用。特别是,临时压接部105包含临时压接辊112、以及在与临时压接辊112对置的位置沿与被印刷面F11交叉的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的板状构件122,从而能够以非常简单的构成将印刷带M1与保护带M2彼此临时压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上述效果。
并且,根据收容有带盒100的印刷装置1,能够根据印刷数据在被印刷面上印刷任意的文字、图形等。因此,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地制作印刷有例如姓名等因使用者而异的信息的标签,并粘贴于衣服等。
另外,带盒100更换自如地被收容,因此印刷装置1通过将带盒100更换成收容有具有不同的宽度或颜色的带的带盒,能够制作各种宽度或颜色的标签。
上述实施方式为了易于理解发明而示出了具体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带盒及印刷装置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
印刷带M1的基材B1例如由聚氨酯树脂形成,设为相对较柔软,但其硬度也可以设为在基材B1的厚度方向上不均等。由于在被印刷面F11上进行印刷,因此为了良好地进行该印刷,优选的是基材B1的被印刷面F11侧具有某种程度的硬度。另一方面,基材B1的与被印刷面F11相反一侧就没有这种必要。因此,基材B1也可以在被印刷面F11侧及其相反侧的面使硬度不同,且被印刷面F11侧的硬度比其相反侧的硬度高。
虽然示出了带盒100具有临时压接部105的例子,但带盒100只要具有将印刷带M1的基材B1与保护带M2的分隔片SP2彼此压接的压接部即可,其压接可以是临时压接,也可以正式压接。

Claims (10)

1.一种带盒,其中,
所述带盒收纳有第1介质及第2介质,
所述第1介质具有:第1基材,具有被进行印刷的被印刷面,并在与所述被印刷面相反的一侧涂覆有第1粘合剂;以及第1分隔片,经由所述第1粘合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所述第1基材,
所述第2介质具有:第2基材;以及第2分隔片,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所述第2基材,
所述带盒具有沿着与所述被印刷面的面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的按压构件,
所述按压构件配置于在被从外部施加了用于使所述第1介质与所述第2介质彼此压接的按压力时承受所述按压力的位置,
所述第2基材具有能够穿过所述第2基材目视确认到在所述被印刷面上进行的所述印刷的透过性,
所述第2分隔片具有能够穿过所述第2分隔片目视确认到在所述被印刷面上进行的所述印刷的透过性,
通过所述压接,使得所述第2介质中的所述第2基材被压接于所述第1介质中的所述第1基材的所述被印刷面,以使能够由所述第1粘合剂将被彼此压接的所述第1介质与所述第2介质中的所述第1介质粘贴于希望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第1基材为,硬度沿厚度方向而不同,所述被印刷面侧的硬度比与所述被印刷面相反的一侧的硬度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第2分隔片由比所述第1基材及所述第2基材硬的构件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按压构件是如下的板状构件:在所述第1介质与所述第2介质重叠地配置的位置,设于所述第1介质及所述第2介质的上部,在被从外部施加了所述按压力时承受所述按压力,使所述第1基材的所述被印刷面与所述第2基材彼此压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盒,其中,
具有压接辊,该压接辊设置于隔着所述第1介质及所述第2介质而与所述板状构件对置的位置,输送所述第2介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第1基材及所述第2基材分别由如下的具有伸缩性的构件形成:在所述第1基材的所述被印刷面上压接有所述第2基材的状态下,在将所述第1基材经由所述第1粘合剂粘贴于对象物中的带凹凸的粘贴面的凸部之后,在施加了向所述粘贴面侧按压的按压力的情况下,该具有伸缩性的构件沿所述凹凸拉伸,以紧贴的方式粘贴于所述粘贴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第1分隔片由比所述第1基材硬的构件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第1基材是由聚氨酯树脂形成的带,
所述第2基材是由具有透过性的聚氨酯树脂形成的带,
所述第1分隔片是由PET树脂或者纸形成的带,
所述第2分隔片是由具有透过性的PET树脂形成的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中,
所述第2分隔片的与所述第2基材相接的一侧涂覆有第2粘合剂,
所述第2基材的与所述第2分隔片相接的一侧的相反侧涂覆有第3粘合剂,
所述第2粘合剂所具有的粘合力比所述第1粘合剂及所述第3粘合剂所具有的粘合力弱。
10.一种印刷装置,其中,具备:
盒收容部,用于收容带盒,所述带盒收纳有第1介质及第2介质,所述第1介质具有:第1基材,具有被进行印刷的被印刷面,并在与所述被印刷面相反的一侧涂覆有第1粘合剂;以及第1分隔片,经由所述第1粘合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所述第1基材;所述第2介质具有:第2基材;以及第2分隔片,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于所述第2基材,所述带盒具有沿着与所述被印刷面的面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的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配置于在被从外部施加了用于使所述第1介质与所述第2介质彼此压接的按压力时承受所述按压力的位置;
输送辊,能够输送从所述带盒排出的所述第1介质;
印刷头,在所述第1介质中的所述第1基材的所述被印刷面上进行所述印刷;以及
升降部,使所述输送辊升降,在使所述输送辊靠近了所述印刷头时,由所述输送辊输送所述第1介质并且施加所述按压力,使所述第2基材压接于所述第1基材的所述被印刷面,
所述第2基材具有能够穿过所述第2基材目视确认到在所述被印刷面上进行的所述印刷的透过性,
所述第2分隔片具有能够穿过所述第2分隔片目视确认到在所述被印刷面上进行的所述印刷的透过性,
通过所述压接,使得所述第2介质中的所述第2基材被压接于所述第1介质中的所述第1基材的所述被印刷面,以使能够由所述第1粘合剂将被彼此压接的所述第1介质与所述第2介质中的所述第1介质粘贴于希望的位置。
CN201810713711.1A 2017-07-04 2018-07-03 带盒及印刷装置 Active CN1092037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1320 2017-07-04
JP2017131320A JP6683180B2 (ja) 2017-07-04 2017-07-04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03726A CN109203726A (zh) 2019-01-15
CN109203726B true CN109203726B (zh) 2020-12-15

Family

ID=64904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13711.1A Active CN109203726B (zh) 2017-07-04 2018-07-03 带盒及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71747B2 (zh)
JP (1) JP6683180B2 (zh)
CN (1) CN10920372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06555A (ja) * 1988-10-14 1990-04-18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収納カセット
JPH04208479A (ja) * 1990-12-03 1992-07-30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印刷装置のテープ送り機構
JPH06199332A (ja) * 1993-01-05 1994-07-19 Brother Ind Ltd 見出しラベル貼着装置
JPH06227011A (ja) * 1993-01-29 1994-08-16 Brother Ind Ltd 印字装置
JP3405127B2 (ja) * 1997-06-03 2003-05-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ラミネートテープおよび被ラミネート用テープ、並びにラミネートテープの被ラミネート用テープへの貼着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H1081100A (ja) * 1997-06-12 1998-03-31 Brother Ind Ltd プリントシート作製装置用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H11105351A (ja) * 1997-10-02 1999-04-20 Casio Comput Co Ltd 印字用テープ及びそれを収納したカセット
US6190065B1 (en) * 1998-03-27 2001-02-20 Kroy Llc Thermal imaging tape cartridge
JP2002137510A (ja) * 2000-10-31 2002-05-14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ATE305872T1 (de) 2002-03-28 2005-10-15 Progress Werk Oberkirch Ag Anordnung mit einem ersten bauteil, einem zweiten bauteil und einem verbindungselement
JP4001132B2 (ja) * 2004-07-08 2007-10-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EP1777646A4 (en) * 2004-08-12 2011-09-07 Brother Ind Ltd LABEL PRODUCTION FACILITY
WO2006016638A1 (ja) * 2004-08-12 2006-02-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ラベル作成装置
JP5017840B2 (ja) * 2005-10-18 2012-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4905062B2 (ja) * 2006-03-29 2012-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用カセット
JP4904882B2 (ja) * 2006-03-29 2012-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用カセットとレタリングテープ
JP4905064B2 (ja) * 2006-03-29 2012-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用カセット
JP4840350B2 (ja) * 2007-12-20 2011-1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テープ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310537B2 (ja) * 2009-12-28 2013-10-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13043670A (ja) * 2011-08-23 2013-03-04 Seiko Instruments Inc 粘着力発現ユニット、粘着ラベル発行装置及びプリンタ
CN103568609A (zh) * 2012-07-30 2014-02-12 成都锐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高质量打印效果的色带盒系统
JP5949284B2 (ja) 2012-07-31 2016-07-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137730B2 (ja) * 2013-04-04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基材テープロール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JP6354636B2 (ja) * 2015-03-31 2018-07-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6683179B2 (ja) * 2017-07-04 2020-04-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JP6772973B2 (ja) * 2017-07-04 2020-10-2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03726A (zh) 2019-01-15
US10471747B2 (en) 2019-11-12
JP2019014082A (ja) 2019-01-31
US20190009585A1 (en) 2019-01-10
JP6683180B2 (ja) 2020-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3733B (zh) 带盒及印刷装置
CN109203719B (zh) 带盒及印刷装置
US20100181383A1 (en) RFID label,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RFID label, device for producing the RFID label, sheet member (tag sheet) used for the RFID label, and cartridge attached to the device for producing the RFID label
WO2009107534A1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テープ作成装置及びテープ作成システム
JP5897656B2 (ja) プリンタ
JP2008265180A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WO2010047153A1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6812874B2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KR100929754B1 (ko) 감열성 점착 시트용 열 활성화 장치 및 프린터
EP1382456B1 (en) A thermal activation device for heat-sensitive self-adhesive sheet and a printer assembly
JP5478089B2 (ja) シート貼付装置及び貼付方法
CN109203726B (zh) 带盒及印刷装置
JP6812875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20060165461A1 (en) Identifying compatible combination for a thermal printer
JP6137730B2 (ja) 基材テープロール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JP2013154944A (ja) 粘着力発現ユニット、粘着ラベル発行装置、及びプリンタ
JPH06199332A (ja) 見出しラベル貼着装置
JP2019014081A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テープ貼り付け方法
JP4755899B2 (ja) Rfidラベル発行装置
JP2010076778A (ja) シート貼付装置
JP2001030385A (ja) タックラベ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733901B2 (ja) ラベル発行装置
JP2019174709A (ja) テープ、テープロール、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2021066446A (ja) ラベル発行装置、及びラベル貼付装置
JP2000108474A (ja) スタンプ作成のための原稿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