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03710B - 液体收容单元 - Google Patents

液体收容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03710B
CN109203710B CN201810600107.8A CN201810600107A CN109203710B CN 109203710 B CN109203710 B CN 109203710B CN 201810600107 A CN201810600107 A CN 201810600107A CN 109203710 B CN109203710 B CN 1092037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liquid
liquid container
container
uni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001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03710A (zh
Inventor
玉置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203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37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03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37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33Storage or packaging of 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液体收容体的周缘部分难以弯折的液体收容单元。液体收容单元具备:液体收容体,在具有挠性的片的内部具备收容液体的收容部;口栓,设置于液体收容体,在连接于喷墨打印机的状态下能够将收容部中收容的液体向喷墨打印机供给;板状构件,从与片的面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及袋体,将液体收容体和板状构件包裹在内,在内部为减压状态时内表面与板状构件接触。液体收容体具有第一收容体端部、第二收容体端部、第三收容体端部、第四收容体端部。口栓设置于第一收容体端部。板状构件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第一收容体端部~第四收容体端部。

Description

液体收容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液体的液体收容单元。
背景技术
日本国专利公开2015-199338号公报公开了一种通过将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两张片的周缘部分利用热熔接进行连接而形成的液体收容体。日本国专利公开2004-11455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将收纳有墨液包的收纳壳体包裹于包装袋内并从包装袋抽出空气而得到的墨液包的包装体。在该包装体中,对形成在墨液包与收纳壳体之间的空间进行减压,维持墨液包的脱气度。
然而,在作为该公报中记载的包装体的墨液包而使用了上述液体收容体时,在包装袋体的内部,液体收容体的周缘部分未固定。因而,液体收容体的周缘部分可能会弯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收容体的周缘部分难以弯折的液体收容单元。
技术方案1的液体收容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收容体,在具有挠性的片的内部具备收容液体的收容部;口栓,设置于所述液体收容体;板状构件,从与所述片的面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及袋体,将所述液体收容体和所述板状构件包裹在内,在内部为减压状态时内表面与所述板状构件接触。在液体收容单元中,板状构件从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利用袋体将板状构件和液体收容体包裹在内的状态下内部进行了减压时,袋体的内表面与板状构件接触,板状构件紧贴于液体收容体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因而,液体收容单元能够利用板状构件来固定液体收容体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液体收容体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弯折。
技术方案2的所述液体收容体具有:第一端部,是沿着所述片的面的第一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第二端部,是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第三端部,是沿着所述片的面且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及第四端部,是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所述口栓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板状构件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第四端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此时,液体收容单元能够抑制在第一端部具备口栓的液体收容体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三端部、第四端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弯折。
在技术方案3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二端部。此时,液体收容单元能够抑制液体收容体的第二端部弯折。
在技术方案4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中的至少一方。此时,液体收容单元能够抑制液体收容体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弯折。
在技术方案5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收容部。此时,液体收容单元的板状构件能够维持液体收容体的收容部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收容部的形状变化而内部的液体移动。
在技术方案6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一端部。此时,液体收容单元能够抑制液体收容体的第一端部弯折。
在技术方案7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具有不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一端部中的与所述口栓连结的连结部的形状。此时,液体收容单元能够减轻连结部因板状构件而破损的可能性。
在技术方案8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液体收容体具备连结部,该连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口栓及所述收容部连结,所述板状构件具备卡合于所述口栓的板卡合部,所述板卡合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或等于所述连结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此时,液体收容单元能够减轻连结部因板状构件而破损的可能性。
在技术方案9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卡合部是从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凹陷的第一凹部。此时,在液体收容单元中,通过使板卡合部为第一凹部,能够降低连结部破损的可能性。
在技术方案10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具备卡合于所述口栓的板卡合部,在所述口栓卡合于所述板卡合部的状态下,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二端部相对于所述板状构件不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突出。此时,在液体收容单元中,通过板卡合部与口栓卡合,能够减轻液体收容体的第二端部从板状构件突出的可能性。
在技术方案11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具备卡合于所述口栓的板卡合部,在所述口栓卡合于所述板卡合部的状态下,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比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处。此时,在液体收容单元中,由于第二端部位于比板状构件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靠第一方向的一侧处,因此能够减轻第二端部从板状构件突出的可能性。
技术方案12的液体收容单元具备将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口栓的位置固定的口栓卡合部,所述板状构件具有不夹持所述口栓卡合部的形状。此时,液体收容单元能够减轻口栓卡合部因板状构件而破损的可能性。
在技术方案13的液体收容单元中,具备设置于所述口栓并将所述口栓的位置固定的口栓卡合部,所述板状构件具备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凹陷,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包含所述口栓卡合部及所述口栓的前端部的长度。因而,能够减轻口栓卡合部因板状构件而破损的可能性。
在技术方案14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口栓卡合部具备:第一口栓卡合部,从所述口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正交方向的一侧延伸;及第二口栓卡合部,从所述口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正交方向的所述一侧延伸,且从所述正交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及正交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因而,由于第一口栓卡合部与第二口栓卡合部具有不同的形状,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口栓卡合部33和第二口栓卡合部34的错误朝向下的位置固定。
在技术方案15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具有使外界光向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收容部中收容的所述液体入射的窗。此时,使用者能够经由窗来确认液体收容体中收容的液体的状态。
技术方案16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越靠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则越小。此时,液体收容单元在将板状构件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相对于袋体插入时,能够抑制板状构件卡挂于袋体。因而,使用者能够将板状构件顺畅地相对于袋体插入。
在技术方案17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是瓦楞纸板。此时,液体收容单元能够使用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即瓦楞纸板作为板状构件。
在技术方案18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是瓦楞纸板,所述瓦楞纸板具备沿着规定方向延伸的峰部与谷部交替配置而成的波状的中芯。此时,液体收容单元能够使用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即瓦楞纸板作为板状构件。板状构件的相对于规定方向上的弯曲的强度变强,液体收容单元能够适当地抑制液体收容体的端部在规定方向上弯曲。
在技术方案19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规定方向是第二方向。因而,板状构件的相对于第二方向的弯曲的强度比相对于第一方向的弯曲的强度强。因而,液体收容单元能够适当地抑制液体收容体的端部在第二方向上弯曲。
在技术方案20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是泡罩包装的衬纸。此时,能够利用作为树脂制罩的泡罩包装的衬纸来抑制液体收容体2相对于板状构件5偏离。由于泡罩包装为透明或半透明,因此使用者容易目视确认内部。
在技术方案21的液体收容单元中,在所述板状构件或所述袋体标注有与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收容部中收容的所述液体相关的信息。此时,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与液体收容体的收容部中收容的液体相关的信息。
在技术方案22的液体收容单元中,所述板状构件具备:第一板状部,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一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三端部;第二板状部,从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三端部;及连接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将所述第一板状部和所述第二板状部在与所述液体收容体相反一侧连接。此时,在液体收容单元中,能够利用连接部来抑制液体收容体的第三端部向第一板状构件及第二板状构件的第二方向的一侧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液体收容单元1A的立体图。
图2是除了袋体9之外的液体收容单元1A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液体收容单元1A的主视图。
图4是板状构件5A的第一板端部51的附近的放大图。
图5是从下侧观察液体收容单元1A时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在第一盒4中收容的液体收容体2的图。
图7是液体收容单元1B的立体图。
图8是除了袋体9B之外的液体收容单元1B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液体收容单元1C的立体图。
图10是除了袋体9C之外的液体收容单元1C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单元1A。图1所示的液体收容单元1A具有装配于第一盒4(参照图6)的液体收容体2。装配有液体收容体2的第一盒4安装于喷墨打印机(图示省略)。在将第一盒4安装于喷墨打印机时,液体收容体2将收容于收容部20的液体向喷墨打印机供给。喷墨打印机例如向T恤等布帛的表面喷出墨液而进行打印。液体是墨液,喷墨打印机在打印时喷出墨液。
<液体收容单元1A的概要>
如图1所示,液体收容单元1A具有液体收容体2、板状构件5、袋体9。在液体收容单元1A中,液体收容体2以由板状构件5夹持的状态包裹于袋体9内。板状构件5抑制液体收容体2的周端部分在搬运时等发生弯折。液体收容体2以由板状构件5夹持的状态从袋体9取出之后,从板状构件5卸下而装配于图6所示的第一盒4。以下,将图1的左斜上方、右斜下方、左斜下方、右斜上方、上方、下方分别定义为液体收容单元1A的左方、右方、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图2的(A)示出在后述的切缝57、58处弯折之前的板状构件5A和在切缝57、58处弯折之后的板状构件5A的前侧部分。图2的(B)示出在切缝57、58(参照图2的(A))处弯折之后的板状构件5A。图2的(C)示出液体收容体2。图2的(D)示出在后述的切缝67、68(参照图2的(E))处弯折之后的板状构件5B。图2的(E)示出在切缝67、68处弯折之前的板状构件5B和在切缝67、68处弯折之后的板状构件5B的前侧部分。
<液体收容体2>
如图2的(C)所示,液体收容体2具备具有挠性的长方形形状的树脂制的片28、29。液体收容体2通过以一面彼此相互在上下方向上对向的状态将片28、29的周端部分进行热熔接而形成。片28配置在片29的上侧。片28、29的面与上下方向正交。片28、29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片28、29的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将片28、29总称为片2A。将片2A进行热熔接后的周端部分中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的部位称为第一收容体端部21、第二收容体端部22、第三收容体端部23、第四收容体端部24。第一收容体端部21的前边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三收容体端部23的右边、第四收容体端部24的左边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右边和左边具有锥形状,因此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越靠后方则越短。将第一收容体端部21、第二收容体端部22、第三收容体端部23、第四收容体端部24总称为收容体端部2B。收容部20是在片2A的内部形成的空间。收容部20由收容体端部2B包围。收容部20收容墨液。如图3所示,在收容部20收容有墨液时,片28、29弯曲,在上下方向上分离。
如图2的(C)所示,口栓3设置于片2A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在将装配有液体收容体2的状态的第一盒4(参照图6)安装于喷墨打印机时,即在喷墨打印机与口栓3连接的状态下,口栓3能够将收容于收容部20的墨液向喷墨打印机供给。口栓3具有主体部31、插通部32、第一口栓卡合部33、第二口栓卡合部34、支架35。主体部31具备具有圆筒状的前部分和从前部分向后侧延伸的后部分。插通部32具有外径比主体部31的前部分小的圆筒状,从主体部31的后端部朝向后方延伸。在插通部32插入到形成第一收容体端部21的片28、29之间的状态下,第一收容体端部21与片28、29进行熔接。插通部32的后端部32A配置在收容部20内。第一收容体端部21中的熔接于口栓3的插通部32的部分称为连结部21A。
如图3所示,口栓3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主体部31及插通部32(参照图2的(C))的内部的圆形的贯通孔36。贯通孔36的后端部与收容部20连通。橡胶栓36A插入贯通孔36。橡胶栓36A将口栓3的贯通孔36封闭。因而,收容部20以内部密闭的状态收容墨液。
第一口栓卡合部33、第二口栓卡合部34、支架35设置在口栓3的主体部31的后部分。口栓卡合部33、34将口栓3相对于第一盒4的位置固定。第一口栓卡合部33为棒状,从主体部31的后部分中的右端部朝向下方延伸。第二口栓卡合部34是弯折的板状。第二口栓卡合部34从主体部31的后部分中的左端部向下方延伸,并弯折而向上侧延伸。第一口栓卡合部33的下端部延伸至第二口栓卡合部34的下端部的下方。在液体收容体2装配于第一盒4(参照图6)的状态下,第一口栓卡合部33和第二口栓卡合部34与设置于第一盒4的被卡合部48、49(参照图6)卡合。支架35设置于主体部31的后部分中的上端部。支架35为箱状,保持电气基板(图示省略)。第一口栓卡合部33与第二口栓卡合部34具有不同的形状,第一口栓卡合部33和第二口栓卡合部34的位置关系与墨液的种类对应。即,在从前侧观察收容白色墨液的液体收容体2时,例如第一口栓卡合部33配置在口栓3的左侧,第二口栓卡合部34配置在右侧。在从前侧观察收容彩色墨液的液体收容体2时,例如第二口栓卡合部34配置在口栓3的左侧,第一口栓卡合部33配置在右侧。因而,由于第一口栓卡合部33与第二口栓卡合部34具有不同的形状,因此使用者能够防止第一口栓卡合部33和第二口栓卡合部34以错误的朝向安装于被卡合部48、49,在从前侧观察液体收容体2时,通过确认第一口栓卡合部33与第二口栓卡合部34的位置关系,能够判别收容于液体收容体2的液体的种类。
如图5所示,L21是口栓3的前边与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后边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2是第一收容体端部21的前边与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后边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3是口栓3的插通部32的后端部32A的后边与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后边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4是第三收容体端部23的右边与第四收容体端部24的左边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
<板状构件5>
如图2的(A)(E)所示,板状构件5具有板状构件5A、5B。板状构件5A、5B是具有相同形状的瓦楞纸板。板状构件5A、5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与上下方向正交。板状构件5A配置在液体收容体2的上侧(参照图2的(B))。板状构件5B配置在液体收容体2的下侧(参照图2的(D))。液体收容体2由板状构件5A从上方夹持,且由板状构件5B从下方夹持。即,板状构件5A、5B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将板状构件5A、5B总称为板状构件5。以下,详细地说明板状构件5A,而简化板状构件5B的说明。
如图2的(A)所示,板状构件5A为长方形形状。板状构件5A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板状构件5A的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板状构件5A在上侧部591与下侧部592之间具有中芯59。中芯59具有波状,具有峰部59A和谷部59B。峰部59A和谷部59B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前后方向上交替配置。
如图2的(A)所示,狭缝53S设置在板状构件5A的右端部,在板状构件5A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狭缝54S设置在板状构件5A的左端部,在板状构件5A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板状构件5A中的在前后方向上比狭缝53S、54S的前端部靠前方的部位称为第一板端部51,比狭缝53S、54S的后端部靠后方的部位称为第二板端部52。板状构件5A中的在左右方向上比狭缝53S靠右方的部位称为第三板端部53,比狭缝54S靠左方的部位称为第四板端部54。板状构件5A中的在左右方向上夹在狭缝53S、54S之间的部分称为板中央部50。
贯通孔55、56设置于板状构件5A的第一板端部51。贯通孔55为多边形,具有主部55A和板卡合部55B。主部55A为正方形形状。主部55A是设置在板状构件5A的前侧的端部并向后侧凹陷的凹部。板卡合部55B为长方形形状,是从板状构件5A的前侧的端部向后侧凹陷的凹部。具体而言,板卡合部55B从主部55A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中央朝向后方延伸。板卡合部55B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板卡合部55B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口栓3的插通部3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板卡合部55B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主部55A的一条边的长度的1/3左右,与口栓3的插通部3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板卡合部55B是具有与口栓3的一部分(插通部32)相同的形状的贯通孔。作为板卡合部55的凹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或等于左右方向上的包含口栓3及口栓卡合部33、34的前端部的长度。因而,在板状构件5A从上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状态下,板卡合部55B包围口栓3的插通部32。作为板卡合部55的凹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比左右方向上的包含口栓3及口栓卡合部33、34的前端部的长度长。贯通孔56为长方形形状,设置在贯通孔55的前方且第一板端部5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左方。贯通孔56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
切缝57、58设置在板状构件5A的第一板端部51,使板状构件5A的弯折容易。切缝57通过对第一板端部51的下表面进行半切而形成。切缝57沿左右方向延伸,通过贯通孔55的前后方向中央的位置。切缝58通过对第一板端部51的上表面进行半切而形成。切缝58沿左右方向延伸,通过贯通孔55、56之间的位置。第一板端部51中的切缝58前方的部位称为顶端部51A。第一板端部51在切缝57处向板状构件5A的上表面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在切缝58处向板状构件5A的下表面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如图2的(B)所示,当第一板端部51在切缝57、58处发生了弯折时,板状构件5A在第一板端部51的顶端部51A的下侧形成由贯通孔55的主部55A包围的空间。
板状构件5A的第二板端部52的右边和左边具有锥形状。第二板端部52的右边朝向左斜后方延伸。第二板端部52的左边朝向右斜后方延伸。因而,第二板端部5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越靠后方则越短。
液体信息50A打印于板状构件5A的板中央部50中的第二板端部52的附近的上表面。液体信息50A表示与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中收容的墨液相关的信息。与墨液相关的信息包括墨液的颜色、型号、原料、使用条件、消耗期限等。
如图2的(E)所示,狭缝63S设置在板状构件5B的右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狭缝64S设置在板状构件5B的左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板状构件5B可以与板状构件5A相同。此时,板状构件5B相对于板状构件5A上下翻转而配置。狭缝63S对应于板状构件5A的狭缝54S,狭缝64S对应于板状构件5A的狭缝53S。第一板端部61是板状构件5B中在前后方向上比狭缝63S、64S前端部靠前方的部位,第二板端部62是比狭缝63S、64S的后端部靠后方的部位。第三板端部63是板状构件5B中的在左右方向上比狭缝63S靠右方的部位,第四板端部64是比狭缝64S靠左方的部位。板中央部60是板状构件5B中的在左右方向上夹在狭缝63S、64S之间的部分。液体信息60A可以打印在板中央部60的下表面中的第二板端部62的附近。此时,液体信息60A对应于板状构件5A的液体信息50A。
贯通孔65、66设置于第一板端部61,对应于板状构件5A的贯通孔55、56。贯通孔65的主部65A和板卡合部65B分别对应于板状构件5A的贯通孔55的主部55A和板卡合部55B。贯通孔66设置在贯通孔65的前方且第一板端部6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右方。第二板端部62的右边和左边具有锥形状。
切缝67、68设置于第一板端部61,分别对应于板状构件5A的切缝57、58。顶端部61A是第一板端部61中的切缝68前方的部位。板状构件5B在切缝67处向板状构件5B的下表面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在切缝68处向板状构件5B的上表面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如图2的(D)所示,当第一板端部61在切缝67、68处发生了弯折时,板状构件5B在第一板端部61的顶端部61A的上侧形成由贯通孔65的主部65A包围的空间。
如图5所示,L51是板状构件5B的第一板端部61的切缝67与第二板端部62的后边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板状构件5A的第一板端部51的切缝57与第二板端部52(参照图2)的后边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L51。L21是液体收容体2中的口栓3的前边与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后边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1比L21稍长(L51>L21)。L22是第一收容体端部21的前边与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后边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1比L22长(L51>L22)。L52是板状构件5B的板卡合部65B的后端部与第二板端部62的后边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板状构件5A的板卡合部55B的后端部与第二板端部52的后边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L52。L23是口栓3的插通部32的后端部32A的后边与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后边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52比L23稍长(L52>L23)。L53是板状构件5B的第三板端部63的右边与第四板端部64的左边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板状构件5A的第三板端部53的右边与第四板端部54(参照图2)的左边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L53。L24是液体收容体2中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的右边与第四收容体端部24的左边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53比L24稍长(L53>L24)。
<袋体9>
如图1所示,袋体9能够将液体收容体2和板状构件5包裹在内。袋体9例如通过将长方形的两张透明膜的周端部分中的除了前侧之外的部位进行热熔接而形成即可。袋体9在前端部具有以将液体收容体2和板状构件5包裹在内的状态进行热熔接的开口9A。袋体9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板状构件5的长度L51(参照图5)长。袋体9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板状构件5的长度L53(参照图5)长。
<液体收容单元1A的制作方法>
如图2的(B)~(D)所示,液体收容体2由板状构件5A、5B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此时,板状构件5A的板卡合部55B和板状构件5B的板卡合部65B包围口栓3的插通部32。如上所述,板卡合部55B、板卡合部65B、口栓3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因而,板卡合部55B从上侧卡合于液体收容体2的口栓3的插通部32,板卡合部65B从下侧卡合于液体收容体2的口栓3的插通部32。因而,板卡合部55B、65B通过卡合于插通部32来决定液体收容体2相对于板状构件5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口栓3的插通部32的后端部32A通过从前方与板卡合部55B、65B各自的后端部接触来决定液体收容体2相对于板状构件5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在相对于板状构件5对液体收容体2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板状构件5A的第一板端部51和板状构件5B的第一板端部61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中的除了连结部21A之外的部分。口栓3的插通部32熔接于第一收容体端部21的连结部21A,且插通部32卡合于板卡合部55B、65B。连结部21A设置于第一收容体端部21,与口栓3及收容部20连结。板卡合部55B、65B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连结部21A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长。因而,连结部21A经由板卡合部55B、65B而露出。即,第一板端部51、61不从上下方向夹持连结部21A(参照图5)。板卡合部55B、65B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与连结部21A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此时,第一板端部51、61不从上下方向夹持连结部21A。
如图3所示,口栓3的主体部31和第二口栓卡合部34相对于板状构件5A的主部55A配置于下侧,且相对于板状构件5B的主部65A配置于上侧。即,口栓3的主体部31和第二口栓卡合部34配置于由板状构件5A的主部55A和板状构件5B的主部65A包围的空间。第一口栓卡合部33的顶端部延伸至第二口栓卡合部34下端部的下方,从上侧插通于板状构件5B的贯通孔66,相对于板状构件5B的主部65A配置于下侧。因而,第一板端部51、61不从上下方向夹持第一口栓卡合部33。
如图2的(B)~(D)所示,板状构件5A的第二板端部52和板状构件5B的第二板端部62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L52是板状构件5B中的板卡合部65B的后边与第二板端部62的后边之间的长度(参照图5)。L23是液体收容体2中的口栓3的后端部32A的后边与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后边之间的长度(参照图5)。L52比L23稍长(参照图5)。板状构件5A与液体收容体2的长度关系也是同样。因而,在液体收容体2的口栓3的插通部32卡合于板状构件5的板卡合部55B、65B时,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后端部配置于板状构件5的第二板端部52、62的后端部的前方。即,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相对于板状构件5的第二板端部52、62不向后方突出(参照图1、图5)。
板状构件5A的第三板端部53和板状构件5B的第三板端部63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板状构件5A的第四板端部54和板状构件5B的第四板端部64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四收容体端部24。L53是板状构件5B中的第三板端部63的右边与第四板端部64的左边之间的长度(参照图5)。L24是液体收容体2中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的右边与第四收容体端部24的左边之间的长度(参照图5)。L53比L24稍长(参照图5)。关于板状构件5A与液体收容体2的长度关系也是同样。因而,在板卡合部55B、65B卡合于液体收容体2的口栓3的插通部32时,液体收容体2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的右端部配置于板状构件5的第三板端部53、63的右端部的左方。液体收容体2的第四收容体端部24的左端部配置于板状构件5的第四板端部54、64的左端部的右方。即,液体收容体2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相对于板状构件5的第三板端部53、63不向右方突出,且液体收容体2的第四收容体端部24相对于板状构件5的第四板端部54、64不向左方突出。板状构件5A的板中央部50和板状构件5B的板中央部60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
如图1所示,液体收容体2及板状构件5以板状构件5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状态从后端部侧向袋体9的开口9A插入。在袋体9将液体收容体2和板状构件5的整体包裹在内之后,制造者经由开口9A抽出袋体9内部的空气。如图3所示,袋体9内部成为减压后的状态,因此袋体9的内表面与板状构件5接触。板状构件5A、5B从袋体9接受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紧贴于液体收容体2。在袋体9内部减压后,袋体9的开口9A通过热熔接而封闭。此时,袋体9维持内部减压后的状态。以上,液体收容单元1A的制作完成。如图1所示,在液体收容单元1A中,袋体9是透明的,因此能够从袋体9的外侧透视观察液体信息50A。
<第一盒4>
如图6所示,第一盒4具备壳体41、轴部42、弹性构件43、被卡合部48、49。壳体4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方体的外观,在前端部具备开口部41A。轴部42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突出部(图示省略)设置在轴部42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从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突出部配置于在壳体41的内侧的左右方向的侧面上设置的凹部41B。凹部41B向左右方向外侧凹陷,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弹性构件43在壳体41的下壁面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弹性构件43的前端部固定于壳体41的开口部41A附近,后端部卷绕于轴部42。使位于壳体41的后端部侧的轴部42向前方移动的方向的复原力通过弹性构件43而作用于轴部42。被卡合部48、49设置在开口部41A的附近。
<液体收容体2的使用方式>
首先,喷墨打印机的使用者将图1所示的液体收容体2和板状构件5从袋体9取出。接下来,使用者从板状构件5卸下液体收容体2,如图6所示那样在第一盒4的弹性构件43的上侧载置液体收容体2。此时,轴部42和弹性构件43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将第一口栓卡合部33(参照图3)卡合于被卡合部48,并将第二口栓卡合部34(参照图3)卡合于被卡合部49。因而,口栓3将配置位置固定于开口部41A附近。使用者将装配有液体收容体2的状态下的第一盒4安装于喷墨打印机(图示省略)。在将第一盒4安装于喷墨打印机时,喷墨打印机的导出针(图示省略)与口栓3连接。连接于口栓3的导出针贯通橡胶栓36A(参照图3)。因而,在喷墨打印机与口栓3连接的状态下,收容部20内的墨液经由导出针向喷墨打印机供给。
随着将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的墨液向喷墨打印机供给,收容部20的墨液的剩余量减少。此时,弹性构件43通过其复原力而对第一盒4的轴部42向前方施力。因而,轴部42随着收容部20内的墨液剩余量的减少而将液体收容体2从第二收容体端部22侧起依次卷绕并向前方移动(箭头4A)。随着轴部42的移动,收容部20的墨液朝向口栓3移动,由此,收容部20将墨液不浪费地向喷墨打印机供给。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作用、效果>
在液体收容单元1A中,板状构件5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体端部2B(第一收容体端部21~第四收容体端部24)。在将板状构件5和液体收容体2包裹在袋体9内部的状态下袋体9进行了减压时,袋体9的内表面与板状构件5接触,板状构件5紧贴于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体端部2B。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利用板状构件5将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体端部2B固定,能够抑制收容体端部2B弯折。在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体端部2B弯折而带有“弯曲惯性”时,弯曲惯性有可能在第一盒4内阻碍轴部42对液体收容体2的卷绕。此时,会阻碍墨液朝向口栓3的移动,因此有可能在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内残留墨液。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利用板状构件5来抑制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体端部2B带上弯曲惯性,因此能够将墨液不浪费地向喷墨打印机供给。
在第二收容体端部22带有弯曲惯性时,有时会在利用第一盒4的轴部42最初卷绕液体收容体2的过程中阻碍轴部42的移动。此时,轴部42不卷绕收容墨液的收容部20,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弯曲惯性可能会妨碍墨液相对于喷墨打印机的适当供给。在利用第一盒4的轴部42最初卷绕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过程中,轴部42不卷绕收容部20。因而,墨液不会残留于液体收容体2的卷绕开始的部分。此外,轴部42从不收容墨液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朝向收容墨液的收容部20卷绕液体收容体2。因而,与从收容部20开始卷绕时相比,收容部20的墨液容易向口栓3移动。由于墨液难以残留于收容部20,因此利用轴部42适当地卷绕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必要性高。在液体收容单元1A中,板状构件5的第二板端部52、62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利用板状构件5将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固定,能够抑制第二收容体端部22弯折而带上弯曲惯性。因而,第一盒4的轴部42能够适当地卷绕第二收容体端部22,能够减轻墨液残存于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的可能性。
液体收容体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与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相比相对较长。收容体端部2B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和第四收容体端部24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和第二收容体端部22相比,在收容部20收容有墨液的状态下容易产生凹陷。因而,第三收容体端部23和第四收容体端部24比第一收容体端部21和第二收容体端部22容易弯曲。收容有墨液的收容部20的部分的片28、29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由此第三收容体端部23和第四收容体端部24中的接近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后侧的部分特别容易弯曲。在液体收容单元1A中,板状构件5的第三板端部53、63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板状构件5的第四板端部54、64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第四收容体端部24。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A变更利用板状构件5将液体收容体2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和第四收容体端部24固定,能够抑制第三收容体端部23和第四收容体端部24弯折而带上弯曲惯性。
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时,墨液的性质有时会根据收容于收容部20的墨液的移动而变化。作为墨液的性质的变化的具体例,存在分散于墨液的分散物质(颜料、树脂成分等)的凝集。在液体收容单元1A中,板状构件5的板中央部50、60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在从外侧施加了冲击时,液体收容体2能够利用板中央部50、60来减轻作用于收容部20的力。此时,液体收容单元1A的板状构件5能够维持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收容部20的形状变化而内部的墨液移动。根据对袋体9内部进行减压,向外侧的力会作用于墨液。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抑制收容部20的内部的墨液移动,能够减轻根据墨液的移动而性质变化的可能性。由墨液的移动引起的墨液的性质的变化特别容易在青色墨液中发生。因而,包含将青色墨液收容于收容部20的液体收容体2的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适当地减轻青色墨液的性质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在例如利用缺少板中央部50、60的板状构件5、即在中心部分形成有贯通孔的板状构件5从上下方向夹持液体收容体2时,板状构件5的贯通孔的缘部与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接触。此时,收容部20有可能从贯通孔的缘部受力而摩擦、损伤。板状构件5在由第一板端部51~第四板端部54包围的部分具有板中央部50,在由第一板端部61~第四板端部64包围的部分具有板中央部60。此时,贯通孔未形成于由板状构件5的周端部分包围的部分。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防止板状构件5的贯通孔的缘部与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接触而摩擦。
板状构件5的第一板端部51、61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此时,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利用板状构件5将液体收容体2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固定。因而,液体收容体2能够抑制第一收容体端部21弯折而带上弯曲惯性。
连结部21A与第一板端部51中的口栓3的插通部32熔接,经由板卡合部55B、65B而露出。第一板端部51、61不从上下方向夹持连结部21A。此时,液体收容单元1A通过板状构件5与连结部21A接触,能够减轻口栓3的插通部32破损的可能性。
在液体收容单元1A中,液体收容体2的位置通过液体收容体2的口栓3的插通部32卡合于板状构件5的板卡合部55B、65B而相对于板状构件5决定。在液体收容体2的位置相对于板状构件5决定的状态下,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后端部配置在板状构件5的第二板端部52、62的后端部的前方。此时,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减轻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相对于板状构件5的第二板端部52、62向后方突出的可能性。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在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整个区域抑制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弯折而带上弯曲惯性。
口栓3的第一口栓卡合部33从上侧插通于板状构件5B的贯通孔66。因而,第一板端部51、61不从上下方向夹持第一口栓卡合部33。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减轻由于第一板端部51、61从上下方向夹持第一口栓卡合部33而破损的可能性。第一口栓卡合部与第二口栓卡合部具有不同的形状。因而,能够防止第一口栓卡合部33和第二口栓卡合部34的错误朝向下的位置固定。
板状构件5的板卡合部55B、65B不覆盖液体收容体2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中的连结部21A。因而,连结部21A经由板卡合部55B、65B露出,能够从外部目视。构成液体收容体2的片2A是透明的,且口栓3的插通部32是透明的。因而,外界光经由连结部21A和插通部32对从收容部20经由插通部32流通的墨液入射。外界光由墨液反射,经由连结部21A和插通部32向外侧射出。因而,墨液能够从外部透视观察。使用者通过经由板卡合部55B、65B从外部目视确认连结部21A,能够目视收容于收容部20的墨液的颜色、状态等。即,板卡合部55B、65B是用于使外界光向墨液入射的窗。
板状构件5的第二板端部52、62各自的右边和左边具有锥形状,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越靠后方则越小。此时,在将板状构件5从第二板端部52、62侧向袋体9插入时,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抑制板状构件5卡挂于袋体9的开口9A。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A的制造者能够将板状构件5顺畅地向袋体9插入。
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将与通常用作板材的合成树脂相比对环境更友好的材料即瓦楞纸板用作板状构件5。板状构件5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峰部59A和谷部59B在前后方向上交替配置而成的波状的中芯59。此时,板状构件5的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弯曲的强度大于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弯曲的强度。因而,板状构件5难以在左右方向上弯曲。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A的板状构件5相对于液体收容体2的片2A的追随性在液体收容体2的长度方向上特别高。即,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在液体收容体2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将板状构件5紧贴于片2A。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A能够在液体收容体2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抑制液体收容体2弯折而带上弯曲惯性。
在液体收容单元1A中使用的袋体9是透明的。因而,打印于板状构件5的液体信息50A、60A能够从袋体9的外侧透视观察。此时,液体收容单元1A的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与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中收容的墨液相关的信息。
<第一变形例>
参照图7、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中的液体收容单元1B。液体收容单元1B在取代液体收容单元1A中的板状构件5而具有板状构件7这一点上与液体收容单元1A不同。液体收容体2和袋体9与液体收容单元1A相同,因此以下省略说明。
板状构件7以在后述的连接部7A、7B处弯折的状态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将在连接部7A、7B处弯折的板状构件7的状态称为第一状态。图7示出包含第一状态的板状构件7的液体收容单元1B。以下,在说明第一状态的板状构件7时,将图7的左斜上方、右斜下方、左斜下方、右斜上方、上方、下方分别定义为板状构件7的左方、右方、前方、后方、上方及下方。
图8示出在连接部7A、7B处未弯折的状态下的板状构件7和液体收容体2。将在连接部7A、7B处未弯折的板状构件7的状态称为第二状态。以下,在说明第二状态的板状构件7时,将图8的左斜上方、右斜下方、左斜下方、右斜上方、上方、下方分别定义为板状构件7的左方、右方、前方、后方、上方、下方。
参照图8,说明第二状态的板状构件7。板状构件7为瓦楞纸板,具有第一板状部70、第二板状部75、第三板状部79。第一板状部70配置在第二板状部75的左方,第三板状部79配置在第一板状部70的左方。第一板状部70与第二板状部75由后述的连接部7A连接。第一板状部70与第三板状部79由后述的连接部7B连接。当板状构件7在连接部7A处发生了弯折时,第一板状部70和第二板状部75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参照图7)。
第一板状部70为长方形形状。第一板状部70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板状部70的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板状部70具有第一板端部71、第二板端部72、板中央部73。切缝731、732设置于板中央部73,使弯折容易。切缝731、732沿前后方向延伸,将板中央部73在左右方向上进行三等分。切缝731相对于切缝732配置在右方。板中央部73在切缝731、732处向板中央部73的上表面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在切缝731、732处被三等分后的板中央部73的各个部位从右侧起依次称为第三板端部73A、中央部73B、第四板端部73C。贯通孔733为矩形形状,设置于中央部73B。
第一板端部71配置在板中央部73的前方。第一板端部71的后端部连接于中央部73B的前端部。切缝71A~71C设置于第一板端部71,使弯折容易。切缝71A~71C沿左右方向延伸,将第一板端部71在前后方向上分割成四个部分。第一板端部71的上表面通过切缝71A~71C而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图8示出第一板端部71在切缝71A~71C处发生了弯折的状态。第一板端部71在切缝71A~71C处分割成四个部分后的各个部位从板中央部73侧起依次称为第一部分711、两个第二部分712、第三部分713、第四部分714。两个第二部分712以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设置两个。当第一板端部71在切缝71A~71C处弯折时,第一部分711从板中央部73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两个第二部分712从第一部分711的前端部向后斜上方延伸。第三部分713从两个第二部分712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第四部分714从第三部分713的下端沿着第一部分711的上表面向前方延伸。
第二板端部72配置在板中央部73的后方。第二板端部72的前边连接于中央部73B的后边。第二板端部72的右边和左边具有锥形状。因而,第二板端部7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越靠后方则越短。
第二板状部75具有与第一板状部70相同的形状。第二板状部75的第一板端部76、第二板端部77、板中央部78对应于第一板状部70的第一板端部71、第二板端部72、板中央部73。板中央部78的切缝781、782对应于板中央部73的切缝732、731。板中央部78的第三板端部78A、中央部78B、第四板端部78C分别对应于板中央部73的第四板端部73C、中央部73B、第三板端部73A。中央部78B的贯通孔783对应于中央部73B的贯通孔733。第一板端部76的切缝76A、76B、76C对应于第一板端部71的切缝71A、71B、71C。第一板端部76的第一部分761、两个第二部分762、第三部分763、第四部分764分别对应于第一板端部71的第一部分711、两个第二部分712、第三部分713、第四部分714。
连接部7A将第一板状部70的第三板端部73A的右边与第二板状部75的第三板端部78A的左边连接,使弯折容易。如图7所示,在板状构件7的第一状态下,第一板状部70的第一板端部71与第二板状部75的第一板端部76在上下方向上对向。第一板状部70的第二板端部72与第二板状部75的第二板端部77在上下方向上对向。第一板状部70的第三板端部73A(参照图8)与第二板状部75的第三板端部78A在上下方向上对向。第一板状部70的中央部73B(参照图8)与第二板状部75的中央部78B在上下方向上对向。第一板状部70的第四板端部73C(参照图8)与第二板状部75的第四板端部78C在上下方向上对向。
如图8所示,第三板状部79为长方形形状。第三板状部79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三板状部79的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连接部7B将第三板状部79的右边与第一板状部70的第四板端部73C的左边连接,使弯折容易。如图7所示,当板状构件7在连接部7A、7B处弯折时,第三板状部79相对于第二板状部75的第四板端部78C重叠配置在上侧。
如图8所示,在制作液体收容单元1B时,液体收容体2载置于第二状态的板状构件7的上侧。接下来,液体收容体2在第一板端部71的切缝71A~71C和第一板端部76的切缝76A~76C处弯折的状态下,在连接部7A处在左右方向上弯折。第一板状部70和第二板状部75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此时,第一板状部70的第一板端部71的第三部分713、第二板状部75的第一板端部76的第三部分763从后侧与液体收容体2的口栓3的主体部31的前部分接触。因而,液体收容体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对于板状构件7决定。第一板状部70的第一板端部71的两个第二部分712、第二板状部75的第一板端部76的两个第二部分762从左右两侧与液体收容体2的口栓3的主体部31的前部分接触。因而,液体收容体2决定相对于板状构件7的左右方向的位置。
如图7所示,在液体收容体2相对于板状构件7定位的状态下,第一板状部70的第一板端部71和第二板状部75的第一板端部76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参照图8)。第一板状部70的第二板端部72和第二板状部75的第二板端部77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参照图8)。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相对于板状构件7的第二板端部72、77不向后方突出。第一板状部70的第三板端部73A(参照图8)和第二板状部75的第三板端部78A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参照图8)。第一板状部70的第四板端部73C(参照图8)和第二板状部75的第四板端部78C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四收容体端部24(参照图8)。第一板状部70的中央部73B(参照图8)和第二板状部75的中央部78B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参照图8)。板状构件7通过连接部7B弯折而成为第一状态。第三板状部79的上表面(参照图8)在第一状态的板状构件7中相对于第二板状部75的第四板端部78C的下表面(参照图8)在上侧重叠(参照图7)。
接下来,在板状构件7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状态下,液体收容体2和第一状态的板状构件7从后端部侧向袋体9的开口9A插入。在将液体收容体2和板状构件7的整体利用袋体9包裹在内之后,制造者经由开口9A抽出袋体9内部的空气。袋体9内部成为减压后的状态,因此袋体9的内表面与板状构件7接触。板状构件7的第三板端部73A(参照图8)、78A从上下方向的两侧紧贴于液体收容体2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参照图8)。板状构件7的第四板端部73C(参照图8)、78C从上下方向的两侧紧贴于液体收容体2的第四收容体端部24(参照图8)。板状构件7的中央部73B(参照图8)、78B从上下方向的两侧紧贴于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参照图8)。在袋体9内部减压后,袋体9的开口9A通过热熔接而封闭。因而,袋体9维持内部减压后的状态。以上,液体收容单元1B的制作完成。
<第一变形例的作用、效果>
在第二状态的板状构件7在连接部7A、7B处发生了弯折后的第一状态时,连接部7A配置在第一板状部70和第二板状部75各自的右边。板状构件7在左右方向上利用第一板状部70和第二板状部75中的比连接部7A靠左方的部分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2。即,连接部7A将第一板状部70的右端部与第二板状部75的左端部连接。此时,液体收容单元1B能够利用连接部7A来抑制液体收容体2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相对于第一板状部70和第二板状部75向右方突出。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B能够在第三收容体端部23的整个区域抑制液体收容体2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弯折而带上弯曲惯性,能够利用连接部7B来抑制液体收容体2的第四收容体端部24相对于第一板状部70和第三板状部79向左方突出。
<第二变形例>
参照图9、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中的液体收容单元1C。在液体收容单元1C中,板状构件5的贯通孔55、65设置在相对于第一板端部51、61的左右方向中央向右方偏离的位置。液体收容单元1C取代液体收容体2(参照图2)而具有液体收容体8。液体收容体8的下表面由板状构件8C(参照图10)固定。液体收容体8和板状构件8C装配于与第一盒4(参照图6)不同的第二盒(图示省略)。第二盒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方体的壳体,不具有与第一盒4的轴部42、弹性构件43、被卡合部48、49(参照图2)对应的构件。第二盒以装配有液体收容体8和板状构件8C的状态安装于喷墨打印机(图示省略)。在将第二盒安装于喷墨打印机时,液体收容体8将收容于收容部80的墨液向喷墨打印机供给。
如图10所示,液体收容体8具备具有挠性的长方形形状的树脂制的片88、89。液体收容体8通过热熔接而形成。片88、89的周端部分以一面彼此相互在上下方向上对向的状态通过热熔接而粘结。将片88、89总称为片8A。片88、89对应于液体收容体2(参照图2)中的片28、29(参照图2)。片8A的热熔接后的第一收容体端部81、第二收容体端部82、第三收容体端部83、第四收容体端部84、收容体端部8B分别对应于液体收容体2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第二收容体端部22、第三收容体端部23、第四收容体端部24、收容体端部2B(参照图2)。由收容体端部8B包围的收容部80对应于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参照图2)。口栓3设置于片8A的第一收容体端部81,固定在相对于左右方向中央向右方偏离的位置。口栓3具有主体部31和插通部32,不具有液体收容体2中的第一口栓卡合部33、第二口栓卡合部34、支架35(参照图2)。将第一收容体端部81中的与口栓3的插通部32熔接的部分称为连结部81A。
板状构件8C为长方形形状,连接于液体收容体8的片89的下表面。板状构件8C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液体收容体8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稍长。板状构件8C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液体收容体8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稍长。板状构件8C从下侧覆盖液体收容体8的片8A的整体。板状构件8C的刚性比片2A的刚性高。板状构件8C例如由厚纸、树脂板、金属板、瓦楞纸板等形成。板状构件8C抑制液体收容体8挠曲。使用者通过把持板状构件8C能够容易地搬运液体收容体8。板状构件8C中的从下侧与液体收容体8的第一收容体端部81、第二收容体端部82、第三收容体端部83、第四收容体端部84、收容部80分别接触的部位称为第一板端部81C、第二板端部82C、第三板端部83C、第四板端部84C、板中央部80C。
在制作液体收容单元1C时,板状构件5A、5B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8和板状构件8C。板状构件5A从上侧与液体收容体8的片88接触。板状构件5B从下侧与板状构件8C接触。板状构件5A的第一板端部51和板状构件5B的第一板端部61以板状构件5A、板状构件5B、片88接触的状态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8的第一收容体端部81和板状构件8C的第一板端部81C。口栓3的主体部31配置于由板状构件5的主部55A、65A包围的空间。板状构件5A的第二板端部52、板状构件5B的第二板端部62、板状构件8C的第二板端部82C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8的第二收容体端部82。板状构件5A的第三板端部53和板状构件5B的第三板端部63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8的第三收容体端部83和板状构件8C的第三板端部83C。板状构件5A的第四板端部54和板状构件5B的第四板端部64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8的第四收容体端部84和板状构件8C的第四板端部84C。板状构件5A的板中央部50和板状构件5B的板中央部60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8的收容部80和板状构件8C的板中央部80C。
如图9所示,液体收容体8、板状构件8C、板状构件5以板状构件5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8和板状构件8C的状态从后端部侧向袋体9的开口9A插入。在通过袋体9将液体收容体8、板状构件8C、板状构件5的整体包裹在内之后,制造者经由开口9A抽出袋体9内部的空气。袋体9的内表面与板状构件5接触,液体收容单元1C的制作完成。
<液体收容体8的使用方式>
首先,喷墨打印机的使用者从袋体9取出液体收容体8、板状构件8C、板状构件5。接下来,使用者将液体收容体8及板状构件8C从板状构件5卸下,将液体收容体8和板状构件8C向第二盒装配。使用者将装配有液体收容体8和板状构件8C的状态下的第二盒向喷墨打印机(图示省略)安装。此时,图10所示的液体收容体8的第三收容体端部83配置在下侧,液体收容体8的第四收容体端部84配置在上侧。液体收容体8以第三收容体端部83从第二收容体端部82朝向第一收容体端部81而向下方倾斜的状态配置。
在将第二盒安装于喷墨打印机时,喷墨打印机的导出针(图示省略)与口栓3连接。液体收容体8将收容部80内的墨液经由导出针向喷墨打印机供给。液体收容体8是第三收容体端部83从第二收容体端部82朝向第一收容体端部81而向下方倾斜的状态。因而,收容部80的墨液随着向第二盒供给而朝向口栓3移动。
<第二变形例的作用、效果>
在液体收容单元1C中,板状构件5、8C能够从上下方向夹持固定液体收容体8的收容体端部8B。因而,板状构件5、8C能够抑制收容体端部8B弯折而带上弯曲惯性。在液体收容体8的收容体端部8B带有弯曲惯性时,在装配有液体收容体8的第二盒安装于喷墨打印机的状态下,弯曲惯性可能会阻碍墨液朝向口栓3的移动。此时,墨液相对于喷墨打印机的供给可能会在液体收容体8的收容部80内残留有墨液的状态下停止。液体收容单元1C能够利用板状构件5、8C来抑制液体收容体8的收容体端部8B带上弯曲惯性。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C能够使墨液朝向口栓3顺畅地移动。因而,液体收容体8能够将墨液从收容部80朝向喷墨打印机没有浪费地供给。
在第二变形例中,板状构件8C也可以不与液体收容体8连接。即,在液体收容单元1C中,也可以是板状构件5从上下方向的两侧仅夹持液体收容体8。此时,在液体收容单元1C中,板状构件5A、5B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液体收容体8的收容体端部8B。
<其他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在液体收容体2的形成中,不限定于两张片的热熔接下的形成。液体收容体2也可以通过将一张片弯折成两层而形成。液体收容体2、8也可以直接装配于喷墨打印机。在将液体收容体2直接向喷墨打印机装配时,第一口栓卡合部33和第二口栓卡合部34也可以卡合于喷墨打印机所具备的被卡合部。也可以取代板状构件5的狭缝53S、54S、63S、64S而设置使弯折容易的半切部或切缝。狭缝53S、54S、63S、64S也可以不设置。收容于液体收容体2、8的液体不限定于墨液,也可以是对布帛的染色进行脱色的拔染材料、前处理剂等其他液体。板状构件5的第一板端部51、61可以在第一板端部51、61延伸的状态下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
板状构件5也可以从上下方向夹持液体收容体2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第二收容体端部22、第三收容体端部23、第四收容体端部24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一部分。板状构件5也可以不夹持第二收容体端部22。板状构件5也可以不夹持第一收容体端部21。板状构件5也可以不夹持第三收容体端部23及第四收容体端部24。板状构件5也可以不夹持收容部20。
在板状构件5A的第一板端部51设置的贯通孔55也可以仅由主部55A构成,板卡合部55B也可以不设置。同样,在板状构件5B的第一板端部61设置的贯通孔65也可以仅由主部65A构成,板卡合部65B也可以不设置。此时,也可以是板状构件5与液体收容体2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的连结部21A接触。板状构件5也可以与板卡合部55B、65B相独立地具有与口栓3的插通部32卡合的卡合部。与口栓3的插通部32卡合的卡合部并不局限于是形成于板状构件5的贯通孔的情况。卡合部也可以具有供口栓3的插通部32嵌合的嵌合机构。也可以在板状构件5上不设置贯通孔55、65。此时,板状构件5也可以通过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口栓3的主体部31和第二口栓卡合部34而与板状构件5接触。也可以在板状构件5上不设置贯通孔56、66。此时,板状构件5也可以通过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口栓3的第一口栓卡合部33而与板状构件5接触。液体收容体2的口栓3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口栓卡合部33、第二口栓卡合部34、支架35。
在液体收容体2相对于板状构件5的位置由板卡合部55B、65B决定了的状态下,液体收容体2的第一收容体端部21也可以向板状构件5的第一板端部51、61的前方突出。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也可以向板状构件5的第二板端部52、62的后方突出。液体收容体2的第三收容体端部23也可以向板状构件5的第三板端部53、63的右方突出。液体收容体2的第四收容体端部24也可以向板状构件5的第四板端部54、64的左方突出。
板状构件5的板中央部50、60也可以设置贯通孔,还可以使板中央部50、60的至少一部分为透明构件。此时,液体收容体2的收容部20经由在板中央部50、60设置的贯通孔或透明构件而露出。因而,使用者能够从外部目视液体收容体2。由于片28、29是透明的,因此收容部20能够使外界光向内部的墨液入射。墨液能够经由贯通孔或透明构件从外部透视观察。因而,使用者通过经由贯通孔或透明构件从外部目视确认收容部20,能够目视确认墨液的颜色、状态等。
板状构件5的第二板端部52、62也可以不具有锥形状。第二板端部52、6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相同。
构成板状构件5的瓦楞纸板可以是单面瓦楞纸板、双面瓦楞纸板、包覆双面瓦楞纸板中的任一者。中芯59也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还可以沿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作为板状构件5的瓦楞纸板也可以不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峰部59A和谷部59B在前后方向上交替配置。峰部和谷部只要在前后方向以外的规定方向上交替配置即可。此时,瓦楞纸板的强度在与规定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变强。板状构件5也可以是泡罩包装(blister pack)的衬纸。泡罩包装的树脂制罩可以包围液体收容体2并装配于衬纸即板状构件5。此时,能够利用树脂制罩来抑制液体收容体2相对于板状构件5偏离。使用者通过使用透明或半透明的泡罩包装,容易目视确认内部。板状构件5并不局限于瓦楞纸板,也可以由其他材料构成。
液体信息50A、60A也可以打印于袋体9。也可以是打印有液体信息50A、60A的纸片插入到板状构件5与袋体9之间。
在液体收容单元1B中,也可以取代将第三板端部73A、78A连接的连接部7A而设置将第二板端部72、77连接的连接部。即,连接部也可以将第二板端部72、77的后端连接。此时,液体收容单元1B能够利用将第二板端部72、77的后端连接的连接部来抑制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相对于第一板状部70和第二板状部75向后方突出。因而,液体收容单元1B能够在第二收容体端部22的整个区域抑制液体收容体2的第二收容体端部22弯折而带上弯曲惯性。
<其他>
上下方向是本发明的正交方向的一例。前后方向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一例。左右方向是本发明的第二方向的一例。第一收容体端部21、81是本发明的第一端部的一例。第二收容体端部22、82是本发明的第二端部的一例。第三收容体端部23、83是本发明的第三端部的一例。第四收容体端部24、84是本发明的第四端部的一例。板卡合部55B、65B是本发明的窗的一例。板卡合部55B、65B是本发明的第一凹部的一例。主部55A、65A是本发明的第二凹部的一例。

Claims (21)

1.一种液体收容单元(1A、1B、1C),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收容体(2),在具有挠性的片的一面彼此对向的内部具备收容液体的收容部(20、80);
口栓(3),设置于所述液体收容体;
板状构件(5),从与所述片的面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及
袋体(9),将所述液体收容体和所述板状构件包裹在内,在内部减压后的状态下内表面与所述板状构件接触,
所述板状构件从所述内部减压后的所述袋体接受力,从所述正交方向的所述两侧至少接触于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端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收容体具有:
第一端部(21、81),是沿着所述片的面的第一方向的一侧的端部;
第二端部(22、82),是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
第三端部(23、83),是沿着所述片的面且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及
第四端部(24、84),是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口栓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
所述板状构件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第四端部中的至少任一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二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收容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一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具有不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一端部中的与所述口栓连结的连结部(21A、81A)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收容体具备连结部(21A、81A),该连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口栓及所述收容部连结,
所述板状构件具备卡合于所述口栓的板卡合部(55B、65B),
所述板卡合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或等于所述连结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卡合部是从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凹陷的第一凹部(55B、65B)。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具备卡合于所述口栓的板卡合部(55B、65B),
在所述口栓卡合于所述板卡合部的状态下,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二端部相对于所述板状构件不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具备卡合于所述口栓的板卡合部(55B、65B),
在所述口栓卡合于所述板卡合部的状态下,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比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处。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口栓的位置固定的口栓卡合部(33、34),
所述板状构件具有不夹持所述口栓卡合部的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口栓卡合部(33、34),该口栓卡合部设置于所述口栓,将所述口栓的位置固定,
所述板状构件具备第二凹部(55A、65A),该第二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凹陷,
所述第二凹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包含所述口栓卡合部及所述口栓的前端部的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口栓卡合部具备:
第一口栓卡合部(33),从所述口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正交方向的一侧延伸;及
第二口栓卡合部(34),从所述口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正交方向的所述一侧延伸,且从所述正交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及正交方向的另一侧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具有使外界光向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收容部中收容的所述液体入射的窗(55B、65B)。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越靠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则越小。
16.根据权利要求1~4、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是瓦楞纸板。
17.根据权利要求2~4、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是瓦楞纸板,
所述瓦楞纸板具备沿着规定方向延伸的峰部与谷部交替配置而成的波状的中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方向是所述第二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4、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是泡罩包装的衬纸。
20.根据权利要求1~4、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状构件或所述袋体标注有与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收容部中收容的所述液体相关的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4、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收容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具备:
第一板状部(70),从所述正交方向的一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三端部;
第二板状部(75),从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侧夹持所述液体收容体的所述第三端部;及
连接部(7A、7B),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将所述第一板状部和所述第二板状部在与所述液体收容体相反一侧连接。
CN201810600107.8A 2017-06-30 2018-06-12 液体收容单元 Active CN1092037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8191A JP7147133B2 (ja) 2017-06-30 2017-06-30 液体収容ユニット
JP2017-128191 2017-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03710A CN109203710A (zh) 2019-01-15
CN109203710B true CN109203710B (zh) 2020-12-25

Family

ID=62750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00107.8A Active CN109203710B (zh) 2017-06-30 2018-06-12 液体收容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4788B2 (zh)
EP (1) EP3421247B1 (zh)
JP (1) JP7147133B2 (zh)
CN (1) CN1092037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64999A (ja) * 2017-03-28 2018-10-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JP7283113B2 (ja) * 2019-02-21 2023-05-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インクコンテナ及びインクコンテナ梱包体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8828A1 (en) * 1989-09-18 1991-03-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head with cover
EP0761450A2 (en) * 1995-08-23 1997-03-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package and packaging method
CN2582878Y (zh) * 2002-08-01 2003-10-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油墨盒
US6929363B2 (en) * 2001-10-16 2005-08-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vacuum package and ink cartridge vacuum packaging method
US7093710B2 (en) * 2002-10-31 2006-08-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packag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7284806B2 (en) * 2002-11-28 2007-10-2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introducing ink in the same
CN104943390A (zh) * 2014-03-31 2015-09-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2793B2 (ja) * 1990-12-10 1998-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該装置用インクタ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7008050B2 (en) * 1995-04-27 2006-03-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container refurbishment system
JPH08300682A (ja) * 1995-05-10 1996-11-1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DE69635869T2 (de) * 1995-12-25 2006-10-26 Seiko Epson Corp.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apparat für tintenpatrone
JPH11286120A (ja) 1998-04-03 1999-10-19 Konica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6220702B1 (en) 1998-12-24 2001-04-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bag for ink jet typ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package suitable for packing such ink bag
JP3700168B2 (ja) * 1999-08-23 2005-09-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インク袋の包装材
TW562848B (en) 1999-08-02 2003-11-21 Nec Cor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material and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using the same
EP1199177B1 (en) * 2000-10-17 2007-12-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ba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6431692B1 (en) * 2001-05-18 2002-08-1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ackaged ink supply and method of packaging an ink supply to maintain ink in a degassed state
JP2004114557A (ja) 2002-09-27 2004-04-15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パッケージの包装体
JP4048986B2 (ja) * 2003-03-18 2008-02-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パック及びインクパック包装体
JP4961670B2 (ja) * 2005-02-24 2012-06-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CN1915674A (zh) * 2005-08-16 2007-02-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和液体喷射设备
JP5125164B2 (ja) * 2007-03-20 2013-01-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収容容器
JP2009226726A (ja) * 2008-03-21 2009-10-08 Riso Kagaku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KR200449345Y1 (ko) * 2008-04-03 2010-07-05 마카스아이(주) 대형프린터용 카트리지
JP5159431B2 (ja) * 2008-05-23 2013-03-06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JP2014065279A (ja) * 2012-09-27 2014-04-17 Riso Kagaku Corp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488914B2 (ja) * 2015-06-26 2019-03-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トレイユニット、収容容器の梱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8828A1 (en) * 1989-09-18 1991-03-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head with cover
EP0761450A2 (en) * 1995-08-23 1997-03-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package and packaging method
US6929363B2 (en) * 2001-10-16 2005-08-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vacuum package and ink cartridge vacuum packaging method
CN2582878Y (zh) * 2002-08-01 2003-10-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油墨盒
US7093710B2 (en) * 2002-10-31 2006-08-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packag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7284806B2 (en) * 2002-11-28 2007-10-2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introducing ink in the same
CN104943390A (zh) * 2014-03-31 2015-09-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21247A1 (en) 2019-01-02
JP2019010788A (ja) 2019-01-24
US10434788B2 (en) 2019-10-08
JP7147133B2 (ja) 2022-10-05
CN109203710A (zh) 2019-01-15
US20190001688A1 (en) 2019-01-03
EP3421247B1 (en) 2019-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3710B (zh) 液体收容单元
CN109955597B (zh) 液体容纳体用的包装部件
JP5698053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018844A (ja) 液体収容容器用包装箱
JP5821611B2 (ja) 液体収容体
JP2010082994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9025889A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およびテープカセットユニット
US7815299B2 (en) Ink cartridges
US20090056128A1 (en)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an ink cartridge
JP3185521U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7095551B2 (ja) 外装体、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5990904B2 (ja) 液体収容体
JP2010083008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744750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5948848B2 (ja) 液体収容体
WO2022219707A1 (ja) パッケージ
EP2567820A1 (en) Ink cartridge and inkjet printer
EP2095957B1 (en) Ink cartridge
JP2001151270A (ja) 写真フイルムブリスター包装体
JP2011245673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211402B2 (ja) スタンプユニット
JP2010082999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21102279A (ja) 液体収容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088045A (ja) 再生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包装体
EP2095956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ink cartrid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