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9235B -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19235B
CN109119235B CN201810528160.1A CN201810528160A CN109119235B CN 109119235 B CN109119235 B CN 109119235B CN 201810528160 A CN201810528160 A CN 201810528160A CN 109119235 B CN109119235 B CN 1091192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terminal electrode
flat portion
flat
coil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281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19235A (zh
Inventor
五十岚启雄
山口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19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9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19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92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76Forming taps or terminals while winding, e.g. by wrapping or soldering the wire onto pins, or by directly forming terminals from the wi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若使用加热片在由金属板构成的端子电极热压接线,则线因从加热片施加的压力而在热压接方向被压扁,在端子电极的边缘与线抵碰的部分,存在线被过度压扁的倾向。结果,存在端子电极的边缘深陷于线而使线断线的担忧。端子电极(27)具有用于供线(23)的端部连接的平坦部(37a)、提供比平坦部低的面的低位部(37c)、以及位于平坦部与低位部之间的过渡部(37b)。使线依次沿着平坦部、过渡部以及低位部进行取向,并且将线的端部配置在平坦部上。在将加热片(42)配置为隔着线与平坦部对置的状态下,实施热压接工序。此时,将加热片配置为其边缘(42a)与低位部对置。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涉及具有通过热压接将线(wire)与端子电极连接的构造的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对本发明有贡献的技术,例如存在日本特开2015-50373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通过热压接将线与端子电极连接的构造的线圈部件。图10是引用自专利文献1的图,相当于专利文献1中的图8(b)。图10用于对热压接工序进行说明,图10中示出了线圈部件71所具备的鼓状芯体72的一部分。
鼓状芯体72具有呈螺旋状卷绕有线73的卷芯部74。另外,在卷芯部74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但在图10中仅示出了一个凸缘部75。在凸缘部75安装有呈L字状延伸的由金属板构成的端子电极76。在端子电极76连接有从卷芯部74引出的线73的端部。
在上述的线73向端子电极76的连接中应用使用了加热片77的热压接。如图10所示,加热片77配置为隔着线73与端子电极76对置。在该状态下,将加热片77朝向端子电极76压接,其结果,将线73的端部热压接于端子电极7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50373号公报
在上述的热压接工序中,在被加热片77与端子电极76夹持的部分,线73因从加热片77施加的压力而在热压接方向被压扁,特别是在端子电极76的边缘76a与线73抵碰的部分,存在线73被过度压扁的倾向。其结果,存在端子电极76的边缘76a深陷于线73内而使线73断线的情况。
另外,在加热片77例如从图10所示的位置向右侧偏移的情况下,加热片77的边缘77a深陷于线73内,其结果,也存在致使线73断线的情况。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产生上述那样的热压接工序中的线的断线的线圈部件的构造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首先应用于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具备线和连接有线的由金属板构成的端子电极。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课题,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以下那样的结构。
端子电极具有:供线的端部连接的平坦部、提供比平坦部低的面的低位部、以及位于平坦部与低位部之间且吸收平坦部与低位部之间的高低差的过渡部。此外,“提供比平坦部低的面的低位部”中的“低的面”是指以端子电极的与被连接的面相反侧的面为基准,较“低的面”、即更远离线的面。
另一方面,线从其端部按顺序具有与上述平坦部对置的第一部分、与上述过渡部对置的第二部分、以及与上述低位部对置的第三部分。而且,线在上述第一部分具有被压扁的截面形状,并且在上述第二部分形成压扁量从第一部分朝向第三部分减少的半压扁部。
在上述的线的形成于第二部分的半压扁部中,能够使线的压扁量连续平稳地变化。
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优选过渡部形成倾斜面。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端子电极中的平坦部与过渡部的边界处的边缘的锋利程度,能够更加难以产生热压接工序中的线的断线。
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优选过渡部与平坦部的边界形成圆弧面。根据该结构,与上述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更加减少端子电极中的平坦部与过渡部的边界处的边缘的锋利程度,能够进一步难以产生热压接工序中的线的断线。
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可以通过使构成端子电极的金属板的一部分成为薄壁而形成的凹部来提供低位部,也可以通过使构成端子电极的金属板的一部分屈曲成曲柄状来提供低位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优选端子电极还具有提供与平坦部相同高度的面的第二平坦部,在线的长度方向,按平坦部、过渡部、低位部、第二平坦部的顺序并排,线在与第二平坦部对置的部分具有不被压扁的本来的截面形状。这样的结构的端子电极通过对金属板例如进行冲压加工而能够容易地获得。
优选本发明的线圈部件还具备芯体,上述芯体具有以螺旋状卷绕有线的卷芯部、以及分别设置于卷芯部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端子电极分别安装于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
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更加优选线包含第一线和第二线,端子电极包含供第一线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以及供第二线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连接的第三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三端子电极安装于第一凸缘部,第二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安装于第二凸缘部,第一线和第二线在卷芯部上相互向相同的方向卷绕,该线圈部件构成共模扼流线圈。
本发明也用于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具备分别准备线和端子电极的工序。端子电极由金属板构成且具有为了借助热压接部连接线的端部的平坦部、提供比平坦部低的面的低位部、以及位于平坦部与低位部之间且吸收平坦部与低位部之间的高低差的过渡部。
接下来,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具备使线依次沿着平坦部、过渡部以及低位部进行取向,并且将线的端部配置在平坦部上的工序。在该将线的端部配置在平坦部上的工序中,线的端部与平坦部的动作关系是相对的动作关系,除了将平坦部作为固定侧来使线的端部动作而配置在平坦部上的情况之外,还包含使线的端部作为固定侧来使平坦部动作而配置在线的端部上的情况、以及获得使线的端部和平坦部双方动作而将线的端部配置在平坦部上的状态的情况。
并且,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在将加热片配置为隔着线与平坦部对置的状态下,将加热片朝向平坦部压接,使线的端部热压接于平坦部的工序。在该热压接工序中,加热片被配置为其边缘与低位部对置。
在成为将加热片配置为隔着上述的线与平坦部对置的状态时,可以使加热片侧动作,可以使平坦部侧动作,也可以使两者动作。另外,在将上述的加热片朝向平坦部压接时,可以使加热片侧动作,可以使平坦部侧动作,也可以使两者动作。
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还具备在热压接工序后将线的端部与平坦部焊接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在端子电极与供线的端部连接的平坦部邻接地设置有过渡部和低位部,在线中与平坦部对置的第一部分中,具有被压扁的截面形状,但由于形成有压扁量从第一部分经过与过渡部对置的第二部分朝向与低位部对置的第三部分减少的半压扁部,因此除了在热压接的时刻以外,在作为产品的线圈部件的阶段,也能够难以产生线的断线。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由于在热压接工序中,加热片配置为其边缘与端子电极的低位部对置,因此线中的与加热片的边缘抵接的部分向低位部内变形,能够避开来自加热片的边缘的按压力。因此,能够难以产生加热片的边缘深陷于线而引起的线的断线。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安装面侧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作为线圈部件的共模扼流线圈1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共模扼流线圈1的一部分,是将鼓状芯体3所具备的第一凸缘部4侧的结构放大表示的主视图。
图3是与图2对应的图,表示正实施热压接工序的状态。
图4是用于对图2所示的端子电极27与线23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是放大并示意性地表示线23的在长度方向呈现的尺寸的图。
图5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与图4对应的图。
图6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与图4对应的图。
图7是表示针对实施样品拍摄了对将线23热压接于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后的部分进行研磨而呈现的截面的照片的图。
图8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端子电极27的与平坦部37a相反的端部和线23的图。
图9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与图2对应的图,表示将线23与端子电极27焊接后的状态。
图10是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线圈部件71所具备的鼓状芯体72的一部分亦即一个凸缘部75和配置于该凸缘部75的端子电极76的主视图,用于对将线73热压接于端子电极76的工序进行说明。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共模扼流线圈(线圈部件);2…卷芯部;3…鼓状芯体;4、5…凸缘部;23、24…线;23a…第一部分;23b…第二部分;23c…第三部分;23d…第四部分;27~30…端子电极;37…连接部;37a…平坦部;37b…过渡部(shift surface);37c…低位部;37d…第二平坦部;37e…圆弧面(round surface);37f…连接部的边缘部分;40…半压扁部(semi-flattened portion);42…加热片;42a…加热片的边缘;43…焊接块部(weld blockportion)。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发明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时,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采用共模扼流线圈。主要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作为线圈部件的共模扼流线圈1进行说明。
共模扼流线圈1具备具有卷芯部2的鼓状芯体3。鼓状芯体3具备分别设置于卷芯部2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4和第二凸缘部5。虽未被图示,但共模扼流线圈1可以进一步具备架设于第一凸缘部4和第二凸缘部5之间的板状的板状芯部。此外,鼓状芯体3和板状芯部优选由铁素体构成,但也可以由铁素体以外的材料构成。
鼓状芯体3在由铁素体构成的情况下,优选居里温度为150℃以上。这是为了能够在低温至150℃为止将电感值维持为一定以上。另外,鼓状芯体3的相对导磁率优选为1500以下。根据该结构,鼓状芯体3的结构、材料不必使用高导磁率用的特殊的结构、材料。因此,鼓状芯体3的设计自由度提高,能够容易地设计例如居里温度为150℃以上那样的鼓状芯体3。这样,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能够确保了高温下的电感值的温度特性良好的共模扼流线圈1。
此外,对于上述的未被图示的板状芯部,在由铁素体构成的情况下,也优选居里温度为150℃以上,另外优选相对导磁率为1500以下。
凸缘部4和5分别具有朝向卷芯部2侧且位于卷芯部2的各端部的位置的内侧端面7和8、以及朝向内侧端面7和8的相反侧的外侧的外侧端面9和10。另外,凸缘部4和5分别具有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未被图示。)侧的底面11和12、以及底面11和12的相反侧的顶面13和14。上述的未被图示的板状芯部接合于凸缘部4的顶面13和凸缘部5的顶面14。并且,第一凸缘部4具有沿将底面11与顶面13连结的方向延伸并且朝向互为相反的侧方的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第二凸缘部5具有沿将底面12与顶面14连结的方向延伸并且朝向互为相反的侧方的第一侧面17和第二侧面18。
另外,在第一凸缘部4中的底面11的两端部设置有切口形状的凹陷19和20。同样,在第二凸缘部5中的底面12的两端部设置有切口形状的凹陷21和22。
共模扼流线圈1还具备呈螺旋状卷绕于卷芯部2的第一线23和第二线24。此外,在图1中,仅图示线23和24各自的端部,省略了卷芯部2上的线23和24的图示。在图2、图3及图9中,也省略了卷芯部2上的线23和24的图示。这些线23和24虽省略了具体的图示,但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和覆盖中心导体的周面的绝缘被覆层。
中心导体例如由铜线构成。绝缘被覆层优选例如由聚酰胺酰亚胺、酰亚胺改性聚氨酯那样的至少包含酰亚胺键的树脂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对于绝缘被覆层给予例如在150℃下也不分解的耐热性。因此,即便在150℃的高温下,线间电容也不变化,能够使Sdd11特性良好。另外,能够提高即便在150℃的高温下噪声抑制效果也出色这一效果的实效性。
第一线23和第二线24相互并行并且向同方向卷绕。此时,线23和24可以任意一方处于内层侧、任意另一方处于外层侧地形成双层卷绕,也可以形成为在卷芯部2的轴线方向交替排列且以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卷绕的双线卷绕(bifilar winding)。
中心导体的直径优选为35μm以下。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使线23和24的直径纤细,因此能够增多线23和24向卷芯部2卷绕的卷绕数、不改变线23和24的卷绕数地实现小型化、以及不改变线23和24或线圈外形地扩大线间隔等。另外,通过减少线23和24占据线圈外形的比例,能够扩大例如鼓状芯体3等其他部分的尺寸,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特性。
另外,中心导体的直径优选为28μm以上。根据该结构,能够难以产生中心导体的断线。
另外,绝缘被覆层的厚度尺寸优选为6μm以下。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使线23和24的直径纤细,因此能够增大线23和24向卷芯部2卷绕的卷绕数、不改变线23和24的卷绕数地实现小型化、以及不改变线23和24或线圈外形地扩大线间隔等。另外,通过减少线23和24占据线圈外形的比例,能够扩大例如鼓状芯体3等其他部分的尺寸,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特性。
另外,绝缘被覆层的厚度尺寸优选为3μm以上。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增长在卷绕状态下相邻的线23和24的中心导体之间的距离,所以线间电容变小,因此,能够使Sdd11特性良好。
共模扼流线圈1还具备第一端子电极27~第四端子电极30。这些第一端子电极27~第四端子电极30中的、第一端子电极27和第三端子电极29沿第一凸缘部4中的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对置的方向排列,并经由粘合剂安装于第一凸缘部4。第二端子电极28和第四端子电极30沿第二凸缘部5中的第一侧面17和第二侧面18对置的方向排列,并经由粘合剂安装于第二凸缘部5。
第一线23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27,第一线23的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二端子电极28。另一方面,第二线24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三端子电极29,第二线24的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四端子电极30。
第一端子电极27与第四端子电极30是互为相同的形状,第二端子电极28与第三端子电极29是互为相同的形状。另外,第一端子电极27与第三端子电极29相互呈面对称形状,第二端子电极28与第四端子电极30相互呈面对称形状。因此,针对第一端子电极27~第四端子电极30中的任一个端子电极,例如在图1中被最佳地图示且在图2和图3中也被图示的第一端子电极27详细进行说明,针对第二端子电极28、第三端子电极29以及第四端子电极30的详细情况省略说明。
端子电极27通常通过对于例如由磷青铜或韧铜(tough pitch copper)等铜系合金构成的一张金属板渐进实施冲压加工而被制造。成为端子电极27的材料的金属板具有0.15mm以下的厚度,例如是0.1mm的厚度。
端子电极27具备沿着凸缘部4的外侧端面9延伸的基部31、和从该基部31经由覆盖凸缘部4的外侧端面9与底面11交叉的棱线部分的第一屈曲部32沿着凸缘部4的底面11延伸的安装部33。安装部33在共模扼流线圈1被安装于未图示的安装基板上时,成为通过钎焊等电气且机械式地连接于安装基板上的导电焊盘的部分。
并且,端子电极27具备从安装部33经由第二屈曲部34延伸的立起部35和从立起部35经由第三屈曲部36延伸的连接部37。上述立起部35沿着规定凹陷19的垂直壁38延伸,上述连接部37沿着规定凹陷19的底面壁39延伸。连接部37成为沿着线23的端部,并且将线23电气且机械式地连接于端子电极27的部分。
更加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具有借助热压接部连接有线23的端部的平坦部37a、提供低于平坦部37a的面的低位部37c、以及位于平坦部37a与低位部37c之间的位置且吸收平坦部37a与低位部37c之间的高低差的过渡部37b。过渡部37b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倾斜面,且具有能够在线23的长度方向测定的尺寸。并且,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具有提供与平坦部37a相同高度的面的第二平坦部37d。第二平坦部37d在线23的长度方向配置于与平坦部37a、过渡部37b以及低位部37c连续的位置。
此外,在已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低位部37c与第二平坦部37d之间也形成有倾斜面,但该结构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即,也可以不形成倾斜面,而从低位部37c经由垂直地立起的面与第二平坦部37d连续。
若参照在线23的长度方向被放大并示意性地图示的图4,则能够更加明确地理解上述的平坦部37a、过渡部37b、低位部37c以及第二平坦部37d。
参照图2和图4,线23从其端部按顺序具有与上述平坦部37a对置的第一部分23a、与上述过渡部37b对置的第二部分23b、与上述低位部37c对置的第三部分23c、以及与上述第二平坦部37d对置的第四部分23d。
线23在上述第一部分23a中具有沿热压接方向被压扁的截面形状,并且在上述第二部分23b中形成压扁量从第一部分23a朝向第三部分23c减少、即从在热压接方向被压扁的截面形状向本来的截面形状变化的半压扁部40。在该半压扁部40中,能够使线23的压扁量连续平稳地变化。而且,线23在第四部分23d具有不被压扁的本来的截面形状。
为了分别指示上述的第一端子电极27中的基部、第一屈曲部、安装部、第二屈曲部、立起部、第三屈曲部、连接部、平坦部、过渡部、低位部、以及第二平坦部而使用的参照附图标记31、32、33、34、35、36、37、37a、37b、37c、以及37d根据需要也用于分别指示第二端子电极28、第三端子电极29以及第四端子电极30中的对应的部分。
通常,在实施上述的线23和24与端子电极27~30的连接工序之前,实施将线23和24卷绕到卷芯部2上的工序。在卷绕工序中,以使鼓状芯体3绕卷芯部2的中心轴线旋转的状态,一边使线23和24从喷嘴通过(traverse)一边朝向卷芯部2供给。由此,线23和24呈螺旋状被卷绕在卷芯部2上。
在该卷绕工序中,为了使鼓状芯体3如上述那样旋转,鼓状芯体3被连接于旋转驱动源的卡盘(chuck)保持。卡盘被设计为保持鼓状芯体3中的一个凸缘部,例如保持第一凸缘部4。
卷芯部2上的第一线23和第二线24各自的卷绕数优选是42匝以下。这是因为由于能够缩短线23和24的总长度,所以能够使Sdd11特性更加良好。此外,为了确保电感值,线23和24各自的卷绕数优选是39匝以上。
在结束了卷绕工序后,实施以下说明的线23和24与端子电极27~30的连接工序。
以下,作为代表性,对将第一线23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27的工序进行说明。
在结束了上述的卷绕工序后,线23的端部成为被引出至连接部37的平坦部37a上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线23依次沿着平坦部37a、过渡部37b、低位部37c、以及第二平坦部37d进行取向,线23的端部配置在平坦部37a上。
接下来,如图3所示,实施使用加热片42来将线23的端部热压接于平坦部37a的工序。在该热压接工序中,加热片42配置为隔着线23与平坦部37a对置,在该状态下,加热片42朝向平坦部37a压接。此时,加热片42被配置为其边缘42a与低位部37c对置。
通过如上所那样配置加热片42,线23中的与加热片42的边缘42a抵接的部分向低位部27c内变形,能够避开来自加热片42的边缘42a的按压力。因此,能够难以产生因加热片42的边缘42a深陷于线23而引起的线42的断线。
另外,过渡部37b形成倾斜面也有助于难以产生线23的断线。其原因在于倾斜面能够降低平坦部37a与过渡部37b的边界处的边缘的锋利程度。
此外,线23中的绝缘被覆层可以在上述的热压接工序之前例如通过激光照射来将其除去,也可以与热压接工序同时通过加热片42的加热将其除去。
在结束了上述的热压接工序后,如上所述,线23中的与平坦部37a对置的第一部分23a成为在热压接方向被压扁的截面形状,在与过渡部37b对置的第二部分23b中,形成压扁量从与平坦部37a对置的第一部分23a朝向与低位部37c对置的第三部分23c减少、即从在热压接方向被压扁的截面形状向本来的截面形状变化的半压扁部40。而且,在线23中的与第二平坦部37d对置的第四部分23d,维持不被压扁的本来的截面形状。
图5和图6分别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与图4对应的图。在图5和图6中,对与图4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参照图5,过渡部37b与平坦部37a的边界形成圆弧面37e。圆弧面37e降低平坦部37a与过渡部37b的边界处的边缘的锋利程度,由此,能够更加难以产生热压接工序中的线23的断线。此外,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低位部37c与第二平坦部37d之间也形成有圆弧面,但该结构不是本质上的特征。
在图4和图5分别表示的实施方式中,低位部37c由对构成端子电极27的金属板的一部分进行冲压(stamping)加工等成为薄壁而形成的凹部提供,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通过使构成端子电极27的金属板的一部分呈曲柄状屈曲来形成低位部37c。在图6所示的端子电极27中,也在过渡部37b与平坦部37a的边界形成有圆弧面37e。
图7中示出了针对实施样品拍摄了对将线23热压接于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后的部分进行研磨而呈现的截面的照片。根据图7能够确认以下的状态。即,线23从其端部按顺序具有与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中的平坦部对置的第一部分、与过渡部对置的第二部分、与低位部对置的第三部分、以及与第二平坦部对置的第四部分。而且,线23在上述第一部分,具有在热压接方向被压扁的截面形状,并且在上述第二部分,形成压扁量从第一部分朝向第三部分减少的半压扁部。另外,线23在第四部分维持不被压扁的本来的截面形状的情况在图7中也可见。
另外,沿着平坦部与线23的第一部分的界面,形成有黑色可见的层。该层被推测为是构成线的中心导体的铜与构成对端子电极实施的镀膜的锡相互扩散而生成的层。
以上,对第一端子电极27与第一线23的连接进行了说明,但其他端子电极28~30与线23或者24的连接也被实施相同的连接工序,能够实现相同的连接构造。
图8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第二端子电极28的与平坦部37a相反的端部和线23的图。
如根据图1所知那样,第一端子电极27和第四端子电极30分别位于第一线23和第二线24的与从卷芯部2引出的引出侧相反一侧的位置,第二端子电极28和第三端子电极29分别位于第一线23和第二线24的从卷芯部2引出的引出侧的位置。因此,分别连接于第二端子电极28和第三端子电极29的第一线23和第二线24存在与连接部37中的和平坦部37a相反的端部的边缘部分37f强有力地接触的情况。其结果,线23和24存在其绝缘被覆层26受损、断线的情况。
为了难以产生上述的损伤、断线,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边缘部分37f实施了倒角。通过这样对边缘部分37f实施倒角,由此即使线23与端子电极28接触,从端子电极28施加于线23的负载也因接触面积的扩大、接触位置的多数化而被分散。因此,能够难以产生上述的绝缘被覆层的损伤、线23的断线。
此外,对图8所示的端子电极28的边缘部分37f实施形成了凹状圆弧面的倒角,但对于倒角的形状而言,能够存在多个变形例。
图9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与图2对应的图。在图9中,对与图2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热压接工序后实施焊接工序。在焊接工序中,优选应用激光焊接。焊接用的激光被照射为覆盖线23中的包含热压接部分的从连接部37中的平坦部37a至低位部37c的区域。由此,线23的中心导体和接受该中心导体的连接部37中的从平坦部37a至低位部37c的区域熔融。此时,熔融部分因作用于此的表面张力而成为球状,形成焊接块部43。即,焊接块部43是线23的中心导体和端子电极27的一部分一体化而成的部分,线23置于焊接块部43中。
在上述的焊接后的状态下,优选线23所具有的本来的截面形状被维持至向焊接块部43进入的部分。
优选连接部37位于从凸缘部4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位置,而不与凸缘部4接触。根据该结构,在上述的焊接工序中,连接部37中的温度上升难以向凸缘部4侧传递,从而能够减少热对鼓状芯体3产生的负面影响。
如上述那样,为了将线23与端子电极27连接,若除了热压接之外还应用焊接,则能够实现更加稳固的连接状态。因此,能够获得更高的机械强度、更低的电阻、更高的耐应力性、更高的化学耐侵蚀性等,从而能够对于连接构造实现更高的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端子电极与线的焊接中,使用了激光焊接,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电弧焊接等。
此外,和上述的第一端子电极27与第一线23的连接相同的连接也被应用于其他的端子电极28~30与线23或者24的连接。
以上,基于与更加具体的共模扼流线圈有关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线圈部件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只是例示,能够采用其他各种变形例。
例如,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的根数、线的卷绕方向、以及端子电极的个数等能够根据线圈部件的功能进行改变。
另外,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也可以不具备芯部。
另外,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各实施方式只是例示,应理解为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能够进行结构的局部置换或者组合。

Claims (10)

1.一种线圈部件,其中,具备:
线;和供所述线连接的由金属板构成的端子电极,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供所述线的端部连接的平坦部、提供比所述平坦部低的面的低位部、以及位于所述平坦部与所述低位部之间且吸收所述平坦部与所述低位部之间的高低差的过渡部,
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平坦部、所述低位部以及所述过渡部在所述线的长度方向按照所述平坦部、所述过渡部、所述低位部的顺序排列,所述平坦部以与所述端子电极的端缘相接的方式设置,
所述线从其端部按顺序具有与所述平坦部对置的第一部分、与所述过渡部对置的第二部分、以及与所述低位部对置的第三部分,
所述线在所述第一部分具有被压扁的截面形状,并且在所述第二部分形成压扁量从所述第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三部分减少的半压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过渡部形成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过渡部与所述平坦部的边界形成圆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通过使构成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金属板的一部分成为薄壁的凹部来提供所述低位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通过使构成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金属板的一部分屈曲成曲柄状来提供所述低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端子电极还具有提供与所述平坦部相同高度的面的第二平坦部,在所述线的长度方向,按所述平坦部、所述过渡部、所述低位部、所述第二平坦部的顺序排列,
所述线在与所述第二平坦部对置的部分具有不被压扁的本来的截面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还具备芯体,所述芯体具有以螺旋状卷绕有所述线的卷芯部、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
所述端子电极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线包含第一线和第二线,
所述端子电极包含供所述第一线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以及供所述第二线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连接的第三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
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三端子电极安装于所述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安装于所述第二凸缘部,
所述第一线和第二线在所述卷芯部上相互向相同的方向卷绕,
该线圈部件构成共模扼流线圈。
9.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具备:
准备线的工序;
准备由金属板构成的端子电极的工序,所述端子电极具有为了借助热压接部连接所述线的端部的平坦部、提供比所述平坦部低的面的低位部、以及位于所述平坦部与所述低位部之间且吸收所述平坦部与所述低位部之间的高低差的过渡部;
使所述线依次沿着所述平坦部、所述过渡部以及所述低位部进行取向,并且将所述线的端部配置在所述平坦部上的工序;以及
在将加热片配置为隔着所述线与所述平坦部对置的状态下,将所述加热片朝向所述平坦部压接,使所述线的端部热压接于所述平坦部的工序,
在所述热压接工序中,所述加热片被配置为其边缘与所述低位部对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具备在所述热压接工序后将所述线的端部与所述平坦部焊接的工序。
CN201810528160.1A 2017-06-24 2018-05-25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9119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3774A JP6686978B2 (ja) 2017-06-24 2017-06-24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23774 2017-06-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19235A CN109119235A (zh) 2019-01-01
CN109119235B true CN109119235B (zh) 2021-12-10

Family

ID=64567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28160.1A Active CN109119235B (zh) 2017-06-24 2018-05-25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062838B2 (zh)
JP (1) JP6686978B2 (zh)
CN (1) CN109119235B (zh)
DE (1) DE1020182095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6978B2 (ja) * 2017-06-24 2020-04-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74109B2 (ja) * 2019-05-23 2022-05-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8405A (ja) * 2005-08-23 2007-04-05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5553A (en) * 1970-04-16 1971-06-15 Us Army Microminiature leadless inductance element
JPS58187116U (ja) * 1982-06-07 1983-12-12 東光株式会社 高周波コイル
JPH0197519U (zh) * 1987-12-21 1989-06-29
JPH05326263A (ja) * 1992-05-20 1993-12-10 Murata Mfg Co Ltd ノイズフィルタ
US6144280A (en) * 1996-11-29 2000-11-07 Taiyo Yuden Co., Ltd. Wire wound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3159195B2 (ja) * 1999-01-18 2001-04-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3022916A (ja) * 2001-05-02 2003-01-24 Taiyo Yuden Co Ltd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03229311A (ja) * 2002-01-31 2003-08-15 Tdk Corp コイル封入圧粉磁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72399B2 (ja) * 2002-09-10 2009-11-25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面実装型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4296886A (ja) * 2003-03-27 2004-10-21 Shinko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ードフレームのダウンセット加工装置およびダウンセット加工方法、ならびにリードフレーム
JP4203949B2 (ja) * 2003-04-03 2009-01-07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4193749B2 (ja) * 2004-04-21 2008-12-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コイル製造方法
JP2005322688A (ja) * 2004-05-06 2005-11-17 Tdk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2006140301A (ja) * 2004-11-11 2006-06-01 Murata Mfg Co Ltd コイル部品
JP4311575B2 (ja) 2005-10-03 2009-08-12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巻線チップ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9064896A (ja) * 2007-09-05 2009-03-26 Taiyo Yuden Co Ltd 巻線型電子部品
JP4844843B2 (ja) 2007-12-14 2011-12-2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2009272315A (ja) * 2008-04-30 2009-11-19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DE112009001388T5 (de) 2008-06-05 2011-04-28 Koa Corp., Ina-shi Chip-Induktionsspule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afür
JP5343826B2 (ja) * 2009-12-02 2013-11-13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6303341B2 (ja) 2013-09-03 2018-04-0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CN106104719B (zh) * 2014-03-14 2018-08-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6435649B2 (ja) * 2014-06-05 2018-12-12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767953B2 (en) * 2014-12-16 2017-09-19 Abc Taiwan Electronics Corp. Common mode filter and core thereof
JP2017092349A (ja) * 2015-11-13 2017-05-2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6686978B2 (ja) * 2017-06-24 2020-04-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8405A (ja) * 2005-08-23 2007-04-05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72742A1 (en) 2021-09-02
US11798732B2 (en) 2023-10-24
CN109119235A (zh) 2019-01-01
JP2019009285A (ja) 2019-01-17
DE102018209534A1 (de) 2018-12-27
JP6686978B2 (ja) 2020-04-22
US20180374631A1 (en) 2018-12-27
US11062838B2 (en) 202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3793B (zh) 线圈部件
CN108369853B (zh) 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CN108573800B (zh) 线圈部件
CN111627678B (zh) 线圈部件
US20020111055A1 (en) 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CN109243778B (zh) 线圈装置
CN109119235B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20519031A (ja) チョークコイル
CN111383814B (zh) 线圈部件
CN109119234B (zh) 线圈部件
CN111986881B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1935688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166861A1 (en) Coil device
JP4696884B2 (ja) 巻線型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691959A (zh) 线圈部件
JP7245062B2 (ja) コイル部品、電子機器、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US11532427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95310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8497926U (zh) 线圈部件
JP7336855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US20230274875A1 (en) Coil component
CN115938753A (zh) 线圈部件
JP5451655B2 (ja) 端子連結構造、及びこの端子連結構造を有する半導体装置
US20240087798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6149490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