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43778B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43778B
CN109243778B CN201810745222.4A CN201810745222A CN109243778B CN 109243778 B CN109243778 B CN 109243778B CN 201810745222 A CN201810745222 A CN 201810745222A CN 109243778 B CN109243778 B CN 1092437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ode
winding
flange portion
flange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452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43778A (zh
Inventor
川崎仁宽
西村宗仁
土田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422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667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243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43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43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437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4Winding non-flat conductive wires, e.g. rods, cables or cor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Abstract

线圈装置(1)具有:芯(10),包含卷芯部(12)及设置于卷芯部(12)的轴向的端部的凸缘部(14);线圈部(30),在卷芯部(12)卷绕有第一绕线(31)及第二绕线(32);第一端子电极(41),形成于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连接有第一绕线(31)的引出部(310);第二端子电极(42),与第一端子电极(41)分开而形成于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连接有第二绕线(32)的引出部(320)。在凸缘部(14)形成有从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及外端面(14D)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140)。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绕线的接线容易,且即使接线部成为安装面,接合强度也优异的线圈装置。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作电感器等的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形成有在安装面相反侧进行绕线的接线的端子电极的线圈装置。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装置中,在安装面上进行端子电极和绕线的接线的情况下,有可能不能充分确保线圈装置和电路基板的接合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71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实际状况而完成的,其目在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绕线的接线容易,即使接线部成为安装面,接合强度也优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所涉及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芯,其包含卷芯部及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端部的凸缘部;
线圈部,其在所述卷芯部卷绕有第一绕线及第二绕线;
第一端子电极,其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一绕线的引出部;
第二端子电极,其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分开而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二绕线的引出部,
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从所述凸缘部的安装面及外端面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芯,其特征在于,具有:
卷芯部;
凸缘部,其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端部,
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从所述凸缘部的安装面及外端面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
在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所涉及的线圈装置及本发明所涉及的芯中,在凸缘部形成有从凸缘部的安装面及外端面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因此,在绕线的接线后的切割时,例如,能够将绕线的切割部位配置在凹部的安装面侧,使切削工具向凹部的来自安装面的底进入而进行切割。
此外,在凸缘部之上用切削工具压住引出部并进行绕线的切割的情况下,凸缘部有可能会受损伤,不能容易地进行绕线的切割。在本发明中,因为能够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进行绕线的切割,所以绕线的接线及切割容易。
另外,在本发明中,凹部从外端面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不是以延伸到内端面的方式形成。因此,凸缘部的外端面和内端面之间不连通,而是由壁隔开。因此,在绕线的切割时,能够防止误切割其他绕线。
另外,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即使在凸缘部形成凹部,凸缘部的体积也不会极端地减小,线圈装置的电感不会下降。另外,在凸缘部具备即使从第一端子电极侧或第二端子电极侧赋予外力也可抵抗该外力的高强度。
再有,通过向凹部引出绕线,能够在电极上将绕线倾斜地引出,且在端子电极的端部将绕线接合。因此,在绕线和端子电极的接合部以外,可得到良好的焊料润湿性,能够确保电极表面的面积足够大,能够提高线圈装置和电路基板的接合强度。
优选所述凹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之间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极接近地配置,在从所述安装面侧观察时,所述第二绕线的引出部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通过所述第二端子电极而向所述凹部倾斜地延伸。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将第二绕线与第二端子电极的端部接合。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绕线的引出部和第二端子电极的接合部以外,可得到良好的焊料润湿性,能够确保电极表面的面积足够大,能够提高线圈装置和电路基板的接合强度。
优选所述第二绕线的引出部的端部在所述凹部的附近配置在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上。通过采用这种配置,在第二绕线的切割时,能够将第二绕线配置在凹部的安装面侧,使切削工具向凹部的来自安装面的底侵入而进行第二绕线的切割。
优选在位于与所述凸缘部的外端面相反的内端面形成有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倾斜的倾斜部,所述第一绕线的引出部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沿着所述倾斜部的倾斜面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延伸,在所述凹部的来自所述外端面的底和所述倾斜部之间形成有壁。
这样,通过在内端面形成倾斜部,能够沿着倾斜部的倾斜面将第一绕线引出,不会在第一绕线的引出部产生过度负荷。另外,因为在凹部的来自外端面的底和倾斜部之间形成有壁,所以凹部和倾斜部之间不连通,在第二绕线的切割时,能够防止误切割第一绕线。
优选在将所述芯翻转时,从表面看到的所述凸缘部的外观形状和从背面看到的所述凸缘部的外观形状大致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在凸缘部的表面及背面中的任一面形成端子电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所涉及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芯,其包含卷芯部、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一端部的第一凸缘部、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另一端部的第二凸缘部;
线圈部,其在所述卷芯部卷绕有第一绕线及第二绕线;
第一端子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一绕线的一个引出部;
第二端子电极,其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分开而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二绕线的一个引出部;
第三端子电极,其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二绕线的另一个引出部;
第四端子电极,其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分开而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一绕线的另一个引出部,
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形成有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安装面及外端面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
也可以是在位于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外端面相反的内端面,形成有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倾斜的第一凸缘部侧倾斜部,
在位于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外端面相反的内端面,形成有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向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倾斜的第二凸缘部侧倾斜部,
所述第一绕线的一个引出部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沿着所述第一凸缘部侧倾斜部的倾斜面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延伸,
所述第二绕线的另一个引出部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沿着所述第二凸缘部侧倾斜部的倾斜面向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延伸。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使由第一绕线构成的线圈的线长和由第二绕线构成的线圈的线长相等。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1B是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
图1C是从1C方向观察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所得的侧视图;
图2A是表示制造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2B是表示图2A的后续工序的立体图;
图2C是表示图2B的后续工序的立体图;
图2D是表示图2C的后续工序的立体图;
图2E是表示图2D的后续工序的立体图;
图2F是表示图2E的后续工序的立体图;
图2G是表示图2F的后续工序的立体图;
图2H是表示图2G的后续工序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制造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的过程的另一立体图;
图3B是表示图3A的后续工序的立体图;
图3C是表示图3B的后续工序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C的工序的另一立体图;
图5是图1A所示的线圈装置具有的芯的变形例的整体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1A…线圈装置
10…鼓形芯
12…卷芯部
14、14a、14b…凸缘部
14A…上表面
14B…下表面
14C…内端面
14C1…交线
14D…外端面
14E…第一横侧面
14F…第二横侧面
140…凹部
140a…第一侧壁
140b…第二侧壁
140c…第三侧壁
140d…第四侧壁
141…第一倾斜部
142…第二倾斜部
143…第三倾斜部
144…第四倾斜部
145…壁
146…台阶部
20…板状芯
30、30A…线圈部
31…第一绕线
310…引出部
311…第一接线部
32…第二绕线
320…引出部
321…第二接线部
41…第一端子电极
410…第一上表面电极部
411…第一侧面电极部
42…第二端子电极
420…第二上表面电极部
421…第二侧面电极部
50…喷嘴
60…切削工具
70…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A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具有鼓形芯10和卷绕于鼓形芯10的卷芯部12的线圈部30。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X轴表示在与安装线圈装置1的安装面平行的面内与鼓形芯10的卷芯部12的卷轴平行的方向。Y轴是与X轴相同处于平行于安装面的面内且与X轴垂直的方向。Z轴是安装面的法线方向。
鼓形芯10具有卷芯部12和配备于卷芯部12的X轴方向的两端的一对凸缘部14a、14b。一个凸缘部14a(第一凸缘部)设置于卷芯部12的轴向的一端部。另一个凸缘部14b(第二凸缘部)设置于卷芯部12的轴向的另一端部,与凸缘部14a相对。在下面的说明中,在不需要将凸缘部14a、14b特别区别开来的情况下,统称为“凸缘部14”。卷芯部12在X轴方向上具有卷轴,在Y轴方向上具有细长的大致六边形状的截面。各凸缘部14为同一形状,但也可以各不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凸缘部14以成为点对称的方式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部12的横截面形状为大致六边形,但也可以为矩形或圆形、或者大致八边形,其横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1A所示,在卷芯部12卷绕有第一绕线31及第二绕线32,构成将绕线31、32卷绕为1层以上而成的线圈部30。绕线31、32例如由包覆导线构成,具有由绝缘性的包覆膜覆盖由良导体构成的芯材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31、32中的导体部分的横截面积相同,但也可以不同。另外,线圈部30可以通过将1根绕线卷绕为1层以上来构成,或者也可以通过将3根以上的绕线卷绕为1层以上来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31、32的卷绕数大致相同,但也可以因用途而不同。此外,所谓绕线31、32的卷绕数大致相同,是指它们的卷绕数之比为0.75~1/0.75的范围内,优选为1。
各凸缘部14的外形状为在Y轴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大致矩形状),这些凸缘部14以在X轴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如图1B所示,在从安装面侧(在本实施方式中,Z轴上侧)观察凸缘部14时,凸缘部14以其四角带圆形的方式形成。此外,凸缘部14的横截面(Y-Z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状或大致八边形状,其横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1B所示,凸缘部14具有上表面14A、下表面14B、内端面14C、外端面14D、第一横侧面14E、第二横侧面14F。上表面14A为凸缘部14的上方侧的面。下表面14B为上表面14A的相反侧的面。内端面14C为卷芯部12侧的面。外端面14D为内端面14C的相反侧的面。第一横侧面14E为与上表面14A及内端面14C正交且下述的第一端子电极41侧的面。第二横侧面14F为与上表面14A及内端面14C正交且第二端子电极42侧的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表面14A成为将线圈装置1安装于电路基板等时的安装面(接地面)。此外,在图1B所示的例子中,一个凸缘部14的第二横侧面14F和另一个凸缘部14的第一横侧面14E成为同一面,但在横侧面14E、14F之间也可以有Y轴方向的偏离。
在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安装面)形成有第一端子电极41。形成于第一凸缘部14a的第一端子电极41和形成于第二凸缘部14b的第一端子电极(第三端子电极)41具有同样的结构。如图1B及图1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电极41由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和第一侧面电极部411构成,它们电连接。更详细地说,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为平行于XY平面的面,形成于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的Y轴方向的一端。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的一部分也达到下述的第一倾斜部141。另外,第一侧面电极部411为平行于YZ平面的面,形成于凸缘部14的端面14D。通过将第一侧面电极部411形成在凸缘部14,能够在第一端子电极41形成足够的焊料圆角。
在形成于第一凸缘部14a的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形成有与第一绕线31的引出部310的连接部分即第一接线部311。在形成于第二凸缘部14b的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形成有与第二绕线32的引出部320的连接部分即第一接线部321。接线部311、321通过将引出部310、320热压接于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420也作为与电路基板(图示略)的表面面对面地连接的安装部发挥功能。更详细地说,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420中的未形成有第一接线部311、321的部分作为与电路基板的电极(焊盘)的焊料的良好接合面发挥功能。
此外,通常在热压接后的部分,焊料润湿性下降。因此,第一接线部311、321优选不配置在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420的中央,而是配置在端部。由此,能够确保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420中的焊料润湿性优异的部分的面积足够大,能够提高线圈装置和电路基板的接合强度(固定强度)。另外,即使在使线圈装置1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与电路基板的固定强度。
在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安装面),以沿着Y轴方向与第一端子电极41隔开规定间隔(分开)的方式形成有第二端子电极42。形成于第一凸缘部14a的第二端子电极42和形成于第二凸缘部14b的第二端子电极(第四端子电极)42具有同样的结构。此外,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二端子电极42的间隔只要是确保绝缘的距离,就没有特别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电极42由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和第二侧面电极部421构成,它们电连接。更详细地说,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为平行于XY平面的面,形成于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的Y轴方向的另一端(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的相反侧)。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的一部分也达到下述的第二倾斜部142及第三倾斜部143。另外,第二侧面电极部421由平行于YZ平面的面构成,形成于凸缘部14的端面14D。通过将第二侧面电极部421形成在凸缘部14,能够在第二端子电极42上形成足够的焊料圆角。
在形成于第一凸缘部14a的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形成有与第二绕线32的引出部320的连接部分即第二接线部321。在形成于第二凸缘部14b的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形成有与第一绕线31的引出部310的连接部分即第一接线部311。接线部311、321通过将引出部310、320热压接于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也作为与电路基板(图示略)的表面面对面地连接的安装部发挥功能。更详细地说,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中的未形成有接线部311、321的部分作为与电路基板的电极(焊盘)的焊料的良好接合面发挥功能。
此外,接线部311、321优选不配置在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的中央,而是配置在端部。由此,能够确保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中的焊料润湿性优异的部分的面积足够大,能够提高线圈装置和电路基板的固定强度。另外,即使在将线圈装置1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与电路基板的固定强度。
在位于与第一凸缘部14a的外端面14D相反的内端面14C,形成有从卷芯部12的外周(第二端子电极42侧的外周)向第一端子电极41倾斜的第一倾斜部(第一凸缘部侧倾斜部)141。同样,在位于与第二凸缘部14b的外端面14D相反的内端面14C,形成有从卷芯部12的外周(第二端子电极42侧的外周)向第一端子电极41倾斜的第一倾斜部(第二凸缘部侧倾斜部)141。如图2A所示,第一倾斜部141以从第一端子电极41侧向第二端子电极42侧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另外,第一倾斜部141形成在内端面14C与卷芯部12的外周所成的交线14C1和上表面14A之间的范围内。
在从上表面14侧观察时,第一倾斜部141具有大致三角形状(在图2A所示的例子中,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外形,以随着朝向第二端子电极42侧而逐渐成为窄幅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绕线31的引出部310沿着第一倾斜部141的倾斜面从卷芯部12的外周向第一凸缘部14a的第一端子电极41倾斜地延伸。另外,第二绕线32的引出部320沿着第一倾斜部141的倾斜面从卷芯部12的外周向第二凸缘部14b的第一端子电极41倾斜地延伸。
如图1A及图1B所示,在凸缘部14的内端面14C形成有第二倾斜部142。第二倾斜部142以沿着X轴方向向卷芯部12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另外,第二倾斜部142形成在内端面14C与卷芯部12的外周所成的交线14C1和上表面14A之间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绕线32的引出部320沿着第二倾斜部142的倾斜面从卷芯部12的外周向第一凸缘部14a的第二端子电极42倾斜地延伸。另外,第一绕线31的引出部310沿着第二倾斜部142的倾斜面从卷芯部12的外周向第二凸缘部14b的第二端子电极42倾斜地延伸。因此,如上所述,引出部310、320通过第二端子电极42的端部,能够充分确保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中的焊料润湿性优异的部分的面积。
在凸缘部14的第一横侧面14E形成有第三倾斜部143。第三倾斜部143以沿着Y轴方向向凸缘部14的外侧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
在凸缘部14的第二横侧面14F形成有第四倾斜部144。第四倾斜部144以沿着Y轴方向向凸缘部14的外侧逐渐下降的方式倾斜。
如图2A所示,在凸缘部14的内端面14C,在与卷芯部12的接合部分,形成有台阶部146。台阶部146用作用于将绕线31、32的引出部310、320平滑地引出到第二端子电极42的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的通道。
如图1A及图1B所示,在凸缘部14形成有从凸缘部14的安装面(上表面14A)及外端面14D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140。即,在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和外端面14D所成的角部形成有使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侧及外端面14D侧开放的凹部140(槽)。
凹部140具有第一侧壁140a、第二侧壁140b、第三侧壁140c、第四侧壁140d。第一侧壁140a是位于内端面14C的相反侧的侧壁,相当于凹部140的来自外端面14D的底。第二侧壁140b是位于第一横端面14E的相反侧的侧壁,第三侧壁140c是位于第二横端面14F的相反侧的侧壁,位于第二侧壁140b的相反侧。第四侧壁140d是位于内端面14C的相反侧的侧壁,相当于凹部140的来自上表面(安装面)14A的底。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40位于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二端子电极4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40配置在比第一端子电极41更靠近第二端子电极42的附近,在凹部140和第二端子电极42之间形成有规定长度的间隙。此外,该间隙也可以省略。
通过采用这种配置,在从上表面(安装面)14A侧观察时,绕线31、32的引出部310、320从卷芯部12的外周(更准确地说,台阶部146)通过第二倾斜部142的倾斜面及第二端子电极42(更准确地说,第二端子电极42的X轴方向的端部)而向凹部140倾斜地延伸。绕线31、32的引出部310、320的端部在凹部140的附近(第三侧壁140c的附近)配置在第二端子电极42上。
如图1B所示,在从上表面14A侧观察时,凹部140由大致正方形状构成。但是,凹部140的形状不局限于此,在从上表面14A侧观察时,也可以为例如大致长方形状或大致圆形状。
如图1B所示,凹部140的第一侧壁140a、第二侧壁140b及第三侧壁140c分别成为锥面,如图1C所示,凹部140以其X轴方向宽度及Y轴方向宽度随着从上表面14A朝向下表面14B而成为窄幅的方式形成。此外,凹部140的第一侧壁140a、第二侧壁140b及第三侧壁140c也可以设为相对于上表面14A垂直的面。
如图1A所示,在凹部140的第一侧壁140a(来自外端面14D的底)和第一倾斜部141之间形成有壁145。壁145沿着Y轴方向将凹部140的第一端子电极41侧和第二端子电极42侧连接。因此,夹着凹部140而在第一端子电极41侧和第二端子电极42侧之间,通过壁145而连续地形成有高度H1(参照图1C)的区域。
第一端子电极41及第二端子电极42例如由金属膏体烧结膜或金属镀膜构成。端子电极41、42通过在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及外端面14D的表面涂布例如Ag膏体并进行烧结,然后对其表面实施例如电解镀或非电解镀并形成镀膜从而形成。
此外,金属膏体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例示Cu膏体或Ag膏体等。另外,镀膜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多层,例如可例示镀Cu、镀Ni、镀Sn、镀Ni-Sn、镀Cu-Ni-Sn、镀Ni-Au、镀Au等镀膜。端子电极41、4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1~15μm。
在线圈装置1的制造中,首先,准备鼓型的鼓形芯10和绕线31、32。此外,作为绕线31、32,例如可使用由酰亚胺改性聚氨酯等构成的绝缘材料覆盖由铜(Cu)等良导体构成的芯材,进一步由聚酯等薄的树脂膜覆盖最表面而成的绕线。
作为构成鼓形芯10的磁性体材料,例如可例示导磁率比较高的磁性材料,例如:Ni-Zn系铁氧体或Mn-Zn系铁氧体、或金属磁性体等,通过将这些磁性材料的粉体进行成型及烧结来制作鼓形芯10。此时,如图2A所示,在鼓形芯10中,在凸缘部14的各部,一体地形成有凹部140、第一倾斜部141、第二倾斜部142、第三倾斜部143、第四倾斜部144。另外,在鼓形芯10中,卷芯部12和一对凸缘部14一体地成形。
接着,在鼓形芯10的凸缘部14涂布金属膏体,以规定的温度进行烧结。然后,通过对其表面实施电解镀或非电解镀,形成如图2B所示的第一端子电极41及第二端子电极42。
接着,将形成有端子电极41、42的鼓形芯10及绕线31、32设置(set)在绕线机(图示略),如图2C所示,从喷嘴50的前端将第一绕线31(引出部310)引出,与第一端子电极41的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连接。由此,在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和第一绕线31的连接部分形成第一接线部311。
同样,从喷嘴50的前端将第二绕线32(引出部320)引出,与第二端子电极42的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连接。由此,在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和第二绕线32的连接部分形成第二接线部321。
此外,用于连接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以将绕线31或32在与端子电极41或42之间夹持的方式推压加热芯片,而将绕线31、32热压接于端子电极41、42。此外,关于包覆绕线31、32的芯线的绝缘材料,因为通过热压接时的热而熔融,所以不需要对绕线31、32实施膜去除。
接着,如图2D所示,用切削工具60对从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第一端子电极41)突出的第一绕线31(引出部310)的不需要部分进行切割。在引出部310的不需要部分的切割时,将引出部310的切割部位配置在第三倾斜部143的周边部,并且将切削工具60配置(定位)成其侧面与第一横侧面14E为大致同一面。
然后,在该位置,使切削工具60沿着第一横侧面14E向Z轴方向下降。由此,不使切削工具60与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和第一横侧面14E的角部接触,就能够切割引出部310的切割部位,能够防止凸缘部14受损伤。
同样,用切削工具60对从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第二端子电极42)突出的第二绕线32(引出部320)的不需要部分进行切割。在引出部320的不需要部分的切割时,将引出部320的切割部位配置在凹部140的安装面侧,并且将切削工具60的至少一部分以其侧面为与第三侧壁140c大致同一面的方式配置(定位)在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的上方。
然后,在该位置,使切削工具60沿着第三侧壁14c沿Z轴方向向第四侧壁140d下降。此时,切削工具60的至少一部分从凹部140的外侧进入到凹部140的内部,在凹部140的安装面侧,对引出部320的切割部位进行切割,然后就这样进入到凹部140的内部。因此,不使切削工具60与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接触,就能够切割引出部320的切割部位,能够防止凸缘部14受损伤。
接着,如图2E所示,将第一绕线31(引出部310)沿着第一倾斜部141的倾斜面倾斜地引出到卷芯部12的外周,卷绕于卷芯部12。同样,将第二绕线32(引出部320)沿着第二倾斜部420的倾斜面倾斜地引出到卷芯部12的外周,卷绕于卷芯部12,从而形成线圈部30。然后,将绕线31、32(引出部310、320)从卷芯部12的外周以通过端子电极42、41的接线部420、410的方式倾斜地引出,且以不松弛的方式挂于各支柱70而固定。
接着,如图2F所示,将第一绕线31与第二端子电极42的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连接。由此,在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和第一绕线31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一接线部311。
同样,将第二绕线32与第一端子电极41的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连接。由此,在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和第二绕线32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第二接线部321。
接着,如图2G所示,根据与图2D所说明的情况同样的要领,用切削工具60对从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第二端子电极42)突出的第一绕线31(引出部310)的不需要部分进行切割。同样,用切削工具60对从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第一端子电极41)突出的第二绕线32(引出部320)的不需要部分进行切割。
接着,如图2H所示,在凸缘部14的下表面14B设置板状芯20。下表面14B由平坦面构成,容易设置板状芯20。板状芯20由具有平坦面的扁平的长方体构成,具有提高线圈装置1的电感的功能。板状芯20优选由与鼓形芯10相同的磁性体部件构成,但也可以由不同的部件构成。此外,板状芯20不需要一定由磁性体构成,也可以由合成树脂等非磁性体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14形成有从凸缘部14的上表面(安装面)14A及外端面14D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140。因此,在第二绕线32的接线后的切割时,例如,可将第二绕线32的切割部位配置在凹部140的上表面14A侧,使切削工具向凹部140的来自上表面14A的底进入而进行切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40从外端面14D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不是以延伸到内端面14C的方式形成。因此,凸缘部14的外端面14D和内端面14C之间不连通,而是由壁145隔开。因此,在第二绕线32的切割时,能够防止误切割第一绕线31。
另外,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即使在凸缘部14形成凹部140,凸缘部14的体积也不会极端地减小,线圈装置1的电感不会下降。另外,在凸缘部14具备即使从第一端子电极31侧或第二端子电极32侧赋予外力也可抵抗该外力的高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40在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二端子电极42之间与第二端子电极42接近地配置,在从上表面14A侧观察时,第二绕线32的引出部320从卷芯部12的外周通过第二端子电极42而向凹部140倾斜地延伸。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二绕线32向凹部140引出,能够在第二端子电极42上将第二绕线32倾斜地引出,且将第二绕线32与第二端子电极42的端部接合。因此,在第二绕线32和第二端子电极42的接合部即第二接线部321以外,可得到良好的焊料润湿性,能够确保第二端子电极42表面的面积足够大,能够提高线圈装置1和电路基板的接合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绕线32的引出部320的端部在凹部140的附近配置在第二端子电极42上。通过采用这种配置,在第二绕线32的切割时,能够将第二绕线32配置在凹部140的上表面14A侧,使切削工具向凹部140的来自上表面14A的底侵入而进行第二绕线32的切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与凸缘部14的外端面14D相反的内端面14C,形成有从卷芯部12的外周向第一端子电极42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41,第一绕线32的引出部310从卷芯部12的外周向第一端子电极41沿着第一倾斜部141的倾斜面而延伸,在凹部140的来自外端面14D的底和第一倾斜部141之间形成有壁145。
这样,通过在内端面14C形成第一倾斜部141,能够将第一绕线32沿着第一倾斜部141的倾斜面引出,不会在第一绕线31的引出部310产生过度负荷。另外,因为在凹部140的来自外端面14D的底和第一倾斜部141之间形成有壁,所以凹部140和第一倾斜部141之间不连通,在第二绕线32的切割时,能够防止误切割第一绕线31。
第二实施方式
图3A~图3C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A除以下所示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同样的结构,可实现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图3A~图3C所示的线圈装置1A的各部件对应于图2E~图2G等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装置1的各部件,在对应的部件上标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的一部分。
线圈装置1A具有线圈部30A。线圈部30A具有由第一绕线31形成的第一层、和配置于第一层的外周且由第二绕线32形成的第二层。
在线圈装置1A的制造中,首先,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要领,实施图2A~图2D所示的各工序。接着,如图3A所示,以2层将第一绕线31及第二绕线32卷绕于卷芯部12。接着,如图3B所示,将第一绕线31的引出部310引出到凸缘部14b的第二端子电极42的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而进行连接,形成第一接线部311。同样,如图3B所示,将第二绕线32的引出部320引出到凸缘部14b的第一端子电极41的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而进行连接,形成第二接线部321。接着,如图3C所示,用切削工具60对从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突出的第一绕线31(引出部310)的不需要部分、和从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突出的第二绕线32(引出部320)的不需要部分进行切割。
此外,如图4所示,第二绕线32(引出部320)的不需要部分的切割也可以在Y轴方向上离开第三倾斜面143的位置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第二接线部321的前端留下第二绕线32的不需要部分。虽然省略详细图示,但在凹部140的内部切割第一绕线31(引出部310)的不需要部分时也同样。
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种种改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1B所示的凹部140的宽度W3、W4及高度H2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根据切削工具的大小而适当变更。其中,从容易使切削工具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凹部140的内部的观点来看,宽度W3、W4及高度H2优选较大,从提高线圈装置1的电感的观点来看,宽度W3、W4及高度H2优选较小。
具体地说,上表面14A中的凹部140的X轴方向宽度W3和凸缘部14的X轴方向宽度W1之比W3/W1优选为0.1~0.6,进一步优选为0.3~0.5。上表面14A的凹部140的Y轴方向宽度W4只要根据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二端子电极42之间的间隔确定即可。在图1B所示的例子中,宽度W4与宽度W3大致相同,但也可以不同。图1C所示的凹部140的Z轴方向的高度H2和凸缘部14的Z轴方向的高度H1之比H2/H1优选为0.5~0.9,进一步优选为0.6~0.8。
图1B所示的凹部140和第一倾斜部141的最小宽度W5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按照与宽度W1、W3的关系适当确定即可。其中,凹部140和第一倾斜部141的最小宽度W5至少为0.05mm以上。
此外,线圈装置1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其X轴方向长度L为1.15~1.35mm,Y轴方向宽度W2为0.9~1.1mm,Z轴方向高度H1(参照图1C)为0.45~0.53mm。图2A所示的卷芯部12的Y轴方向宽度W6和图1B所示的凸缘部14、14的Y轴方向宽度W2之比W6/W2优选为0.6~0.9。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绕线31的各引出部310分别与第一凸缘部14a的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二凸缘部14b的第一端子电极41连接。同样,也可以将第二绕线32的各引出部320分别与第一凸缘部14a的第二端子电极42和第二凸缘部14b的第二端子电极42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例如在形成线圈部30前或形成后,使第一绕线31和第二绕线32交叉(扭转一对绕线31、32),而使第一绕线31和第二绕线32的位置关系与图1A所示的例子相反。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绕线31的各引出部310分别与第一凸缘部14a的第一端子电极41和第二凸缘部14b的第一端子电极41连接。同样,也可以将第二绕线32的各引出部320分别与第一凸缘部14a的第二端子电极42和第二凸缘部14b的第二端子电极42连接。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凹部140及第一倾斜部140仅形成于凸缘部14的上表面14A,但也可以如图5所示,也形成于凸缘部14的下表面14B。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凸缘部14的上表面(表面)14A和下表面(背面)14B,使第一槽部141的延伸的方向或凹部140的相对的位置大致一致,以使在使芯10翻转时,从上表面14A看到的凸缘部14的外观形状和从下表面14B看到的凸缘部14的外观形状大致一致。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例示了将第一端子电极41由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和第一侧面电极部411构成的情况,但第一侧面电极部411也可以省略。第二端子电极42也同样,也可以省略第二侧面电极部421。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的范围扩张到第三倾斜部143的Y轴方向外侧,将凸缘部14的Y轴方向端部由第一上表面电极部410覆盖。另外,也可以将第一侧面电极部411的范围扩张到凸缘部14的Y轴方向外侧,将凸缘部14的Y轴方向端部由第一侧面电极部411覆盖。
同样,也可以将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的范围扩张到第四倾斜部144的Y轴方向外侧,将凸缘部14的Y轴方向端部由第二上表面电极部420覆盖。另外,也可以将第二侧面电极部421的范围扩张到凸缘部14的Y轴方向外侧,将凸缘部14的Y轴方向端部由第二侧面电极部412覆盖。

Claims (10)

1.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芯,包含卷芯部及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端部的凸缘部;
线圈部,第一绕线及第二绕线卷绕于所述卷芯部而成;
第一端子电极,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一绕线的引出部;及
第二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分开而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二绕线的引出部,
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从所述凸缘部的安装面及外端面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具有底部、以及从所述底部立起且形成所述凸缘部的内端面的背面的侧壁部,
所述底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之间相较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的任一方更接近另一方而配置,
所述凸缘部具有壁,
所述壁具有由所述凸缘部的内端面及所述凹部划定且位于相互相反侧的多个壁面,在所述凸缘部的内端面与所述凹部之间,从所述凹部的底部朝向上方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之间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极接近地配置,
在从所述安装面侧观察时,所述第二绕线的引出部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通过所述第二端子电极而向所述凹部倾斜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绕线的引出部的端部在所述凹部的附近配置于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与所述凸缘部的外端面相反的内端面,形成有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第一绕线的引出部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沿着所述倾斜部的倾斜面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延伸,
在所述凹部的来自所述外端面的底和所述倾斜部之间形成有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芯翻转时,从安装面看到的所述凸缘部的外观形状和从与所述安装面相反侧的面看到的所述凸缘部的外观形状大致一致。
6.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芯,包含卷芯部、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一端部的第一凸缘部、及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另一端部的第二凸缘部;
线圈部,第一绕线及第二绕线卷绕于所述卷芯部而成;
第一端子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一绕线的一个引出部;
第二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分开而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二绕线的一个引出部;
第三端子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二绕线的另一个引出部;及
第四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分开而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一绕线的另一个引出部,
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形成有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安装面及外端面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具有底部、以及从所述底部立起且形成所述凸缘部的内端面的背面的侧壁部,
所述底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之间相较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的任一方更接近另一方而配置,
所述凸缘部具有壁,
所述壁具有由所述凸缘部的内端面及所述凹部划定且位于相互相反侧的多个壁面,在所述凸缘部的内端面与所述凹部之间,从所述凹部的底部朝向上方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外端面相反的内端面,形成有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倾斜的第一凸缘部侧倾斜部,
在位于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外端面相反的内端面,形成有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向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倾斜的第二凸缘部侧倾斜部,
所述第一绕线的一个引出部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沿着所述第一凸缘部侧倾斜部的倾斜面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延伸,
所述第二绕线的另一个引出部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沿着所述第二凸缘部侧倾斜部的倾斜面向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延伸。
8.一种芯,其特征在于,
具有:
卷芯部;及
凸缘部,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端部,
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从所述凸缘部的安装面及外端面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具有底部、以及从所述底部立起且形成所述凸缘部的内端面的背面的侧壁部,
从平行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方向观察,所述底部相较于所述凸缘部的一方侧的端部更接近另一方侧的端部而配置,
所述凸缘部具有壁,
所述壁具有由所述凸缘部的内端面及所述凹部划定且位于相互相反侧的多个壁面,在所述凸缘部的内端面与所述凹部之间,从所述凹部的底部朝向上方延伸。
9.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芯,包含卷芯部及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端部的凸缘部;
线圈部,第一绕线及第二绕线卷绕于所述卷芯部而成;
第一端子电极,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一绕线的引出部;及
第二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分开而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二绕线的引出部,
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从所述凸缘部的安装面及外端面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
在位于与所述凸缘部的外端面相反的内端面,形成有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第一绕线的引出部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沿着所述倾斜部的倾斜面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延伸,
在所述凹部的来自所述外端面的底和所述倾斜部之间形成有壁。
10.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芯,包含卷芯部、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一端部的第一凸缘部、及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向的另一端部的第二凸缘部;
线圈部,第一绕线及第二绕线卷绕于所述卷芯部而成;
第一端子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一绕线的一个引出部;
第二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分开而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二绕线的一个引出部;
第三端子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二绕线的另一个引出部;及
第四端子电极,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分开而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安装面,连接有所述第一绕线的另一个引出部,
在所述第一凸缘部,形成有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安装面及外端面以底残留的方式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具有底部、以及从所述底部立起且形成所述凸缘部的内端面的背面的侧壁部,
所述底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之间相较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二端子电极的任一方更接近另一方而配置,
在位于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外端面相反的内端面,形成有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倾斜的第一凸缘部侧倾斜部,
在位于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外端面相反的内端面,形成有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向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倾斜的第二凸缘部侧倾斜部,
所述第一绕线的一个引出部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沿着所述第一凸缘部侧倾斜部的倾斜面向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延伸,
所述第二绕线的另一个引出部从所述卷芯部的外周沿着所述第二凸缘部侧倾斜部的倾斜面向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延伸。
CN201810745222.4A 2017-07-11 2018-07-09 线圈装置 Active CN109243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5365 2017-07-11
JP2017135365 2017-07-11
JP2017242234A JP6966721B2 (ja) 2017-07-11 2017-12-18 コイル装置
JP2017-242234 2017-1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43778A CN109243778A (zh) 2019-01-18
CN109243778B true CN109243778B (zh) 2022-04-05

Family

ID=64999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45222.4A Active CN109243778B (zh) 2017-07-11 2018-07-09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1164692B2 (zh)
CN (1) CN1092437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3838B2 (ja) * 2018-03-03 2020-08-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6996486B2 (ja) * 2018-12-17 2022-01-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部品
JP2020126975A (ja) * 2019-02-06 2020-08-20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7028219B2 (ja) * 2019-04-19 2022-03-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7473299B2 (ja) * 2019-04-19 2024-04-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7205365B2 (ja) * 2019-04-19 2023-01-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7081561B2 (ja) * 2019-04-19 2022-06-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6577Y2 (ja) * 1979-09-17 1984-08-02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小型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US6778055B1 (en) * 2003-02-07 2004-08-17 Aoba Technology Co., Ltd. Core member for winding
JP4203949B2 (ja) * 2003-04-03 2009-01-07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US7256673B2 (en) * 2005-01-31 2007-08-14 Tdk Corporation Coil assembly including common-mode choke coil
WO2008008538A2 (en) * 2006-07-14 2008-01-17 Pulse Engineering, Inc. Self-leaded surface mount inductors and methods
US7358842B1 (en) * 2006-11-08 2008-04-15 Prosperity Dielectrics Co., Ltd. Wire-winding common mode choke
JP4844843B2 (ja) 2007-12-14 2011-12-2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5771232B2 (ja) * 2013-03-29 2015-08-26 Tdk株式会社 パルストランス
JP2014204124A (ja) * 2013-04-01 2014-10-27 台達電子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Delta Electronics,Inc. 変圧器
JP6303341B2 (ja) 2013-09-03 2018-04-0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DE102014103324B4 (de) * 2014-03-12 2022-11-24 Tdk Electronics Ag Induktiv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induktiven Bauelements
CN204463976U (zh) 2014-11-03 2015-07-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共模滤波器
US10141098B2 (en) * 2015-02-12 2018-11-27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Coil component
JP6445396B2 (ja) 2015-06-09 2018-12-26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6520850B2 (ja) * 2016-07-14 2019-05-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及び回路モジュール
JP6658669B2 (ja) * 2017-05-23 2020-03-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43778A (zh) 2019-01-18
US11935679B2 (en) 2024-03-19
US20220013274A1 (en) 2022-01-13
US20190019612A1 (en) 2019-01-17
US11164692B2 (en)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43778B (zh) 线圈装置
JP4796560B2 (ja)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US11515075B2 (en) Coil device
CN108417361B (zh) 线圈装置
JP2017005079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6065122B2 (ja) 巻線型電子部品及び巻線型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20126976A (ja) コイル装置
US20230360842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966721B2 (ja) コイル装置
JP6528415B2 (ja) コイル装置
US11621118B2 (en) Coil device
CN113140386B (zh) 线圈装置
US20210065954A1 (en) Coil device
US20210166861A1 (en) Coil device
JP7373902B2 (ja) 積層コイル部品
JP6477956B1 (ja) コイル装置
JP2005322776A (ja) コイル部品
KR102558332B1 (ko) 인덕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7472490B2 (ja) コイル装置
CN113948293A (zh) 线圈装置
JP2016149490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7116626A (zh) 线圈装置
JP2022072183A (ja) インダクタ
JP2019207953A (ja) 電子部品
JP2021002578A (ja) 巻線型インダクタ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