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1959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1959A
CN115691959A CN202210890213.0A CN202210890213A CN115691959A CN 115691959 A CN115691959 A CN 115691959A CN 202210890213 A CN202210890213 A CN 202210890213A CN 115691959 A CN115691959 A CN 1156919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coil component
electrode
terminal electrode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902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增田幸信
中本慎吾
竹泽香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91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19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其具备使线材的中心线材的断线不易产生,并且能够减少因绝缘覆膜的劣化而引起的不良状况的构造。在凸缘部(23)的安装面(31)与内侧端面(27)的边界部分设置有斜面(47)。端子电极(41)具有沿着安装面(31)设置的第一电极部分(41a)、和沿着斜面(47)设置为从第一电极部分(41a)延伸至斜面(47)的途中的第二电极部分(41b)。线材(39)在第一电极部分(41a)及第二电极部分(41b)双方被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线材(39)在卷芯部(22)上的直径(WD)比第二电极部分(41b)的高度方向尺寸(EH)大,斜面(47)的深度方向尺寸(SD)比线材(39)的直径(WD)大。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芯体卷绕有线材的构造的绕线型的线圈部件,特别是涉及线材与端子电极的连接部分的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27231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绕线型的线圈部件,其中,线材的端部通过热压接合而被连接于端子电极,该端子电极分别被设置在位于鼓状的芯体的两端的凸缘部。
图9放大示出了位于鼓状的芯体1的一端的凸缘部2的一部分。在图9中,(A)是从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安装面3侧表示凸缘部2的俯视图,(B)是沿着(A)的线9B-9B的剖视图。
在图9所示的凸缘部2中的当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安装面3设置有端子电极4。端子电极4例如具备通过对以Ag为导电成分的导电性糊剂进行烧结而形成的基底的Ag层5、和在其上通过镀覆依次形成的Cu层6、Ni层7及Sn层8。提供端子电极4的表面的Sn层8在安装时实现良好的焊接性。此外,在图9(B)中,为了清楚地图示Ag层5、Cu层6、Ni层7以及Sn层8的每一个,夸大地图示了端子电极4的厚度。
另一方面,虽然未图示,但线材10绕芯体1的卷芯部9呈螺旋状卷绕。线材10的图示的端部与上述端子电极4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线材10例如具备由铜线构成的线状的中心线材10a、和覆盖中心线材10a的由聚氨酯、聚酰亚胺等电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绝缘覆膜10b。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2315号公报
为了将线材10连接于端子电极4,应用利用加热片将线材10的端部朝向端子电极4加压的热压接合。为了充分且适当地实现线材10相对于端子电极4的热压接合,需要对线材10施加足够高的温度且足够高的压力,使线材10适当地塑性变形。
然而,上述热压接合工序中的加压的结果,应力集中在凸缘部2的安装面3与内侧端面11交叉的棱线附近的部分,线材10在该部分容易断线。
另外,线材10的绝缘覆膜10b因热压接合中的热量而被分解并被除去。在图9中,通过热压接合而除去了绝缘覆膜10b的部分(以下,“除去部分”)由“R1”表示。另外,在绝缘覆膜10b的除去部分R1的附近,存在绝缘覆膜10b即使未被由热压接合产生的热量除去而也劣化的部分。在图9中,因由热压接合产生的热量而绝缘覆膜10b劣化的部分(以下,“劣化部分”)由“R2”表示。劣化部分R2在关于电绝缘性的可靠性方面欠缺。
如图9所示,上述劣化部分R2向远离凸缘部2的内侧端面11的位置突出。劣化部分R2这样突出,由此与线材10以外的电气元件,例如其他线材意外接触的概率提高。在专利文献1中,仅记载了构成单一的线圈的线圈部件,但例如在如共模扼流线圈那样具备多个线材的绕线型的线圈部件的情况下,无法否定劣化部分R2的突出引起相邻的线材间的电短路的可能性。
另外,导致劣化部分R2的生成的线材10的绝缘覆膜10b的劣化使线材10的中心线材10a的氧化加速。此时,若线材10的中心线材10a较薄或较细,则被氧化的部分的比例变大,有时导致线材10断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具备使线材的中心线材的断线不易产生,并且能够减少因绝缘覆膜的劣化而引起的不良状况的构造。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具备:芯体,具有卷芯部、和被设置在卷芯部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的凸缘部;线材,被卷绕于卷芯部;以及端子电极,设置于凸缘部,供线材的端部电连接且机械连接。
上述凸缘部具有:内侧端面,朝向卷芯部侧且供卷芯部的轴线方向的端部安置;外侧端面,朝向内侧端面的相反侧;安装面,将内侧端面与外侧端面连结,且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以及顶面,朝向安装面的相反侧。
在这种结构的线圈部件中,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以下的结构。
在凸缘部的安装面与内侧端面的边界部分设置有斜面,该斜面以将位于内侧端面与外侧端面之间且在沿着安装面的方向上的第一途中位置、和位于安装面与顶面之间且在沿着内侧端面的方向上的第二途中位置连结的方式延伸。
上述端子电极具有沿着安装面设置的第一电极部分、和沿着斜面设置为从第一电极部分延伸至斜面的途中的第二电极部分。
线材在第一电极部分及第二电极部分双方被电连接且机械连接。
线材在卷芯部上的直径比在与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测定的第二电极部分的高度方向尺寸大,在与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测定的从第一途中位置到第二途中位置的距离亦即斜面的深度方向尺寸比线材的上述直径大。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由于在芯体的凸缘部设置有斜面,端子电极具有沿着凸缘部的安装面设置的第一电极部分、和从第一电极部分沿着斜面设置的第二电极部分,线材在第一电极部分及第二电极部分双方被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因此能够提高端子电极与线材的连接可靠性,并且能够在热压接合时,缓和在凸缘部的安装面与内侧端面交叉的棱线附近的部分处的针对线材的应力集中,能够使该部分处的断线不易产生。
另外,由于线材在卷芯部上的直径,即热压接合前的线材的本来的直径比第二电极部分的高度方向尺寸大,斜面的深度方向尺寸比线材的上述直径大,因此能够防止在热压接合时,对位于斜面上的线材的一部分进行压接。因此,能够减小线材中的绝缘覆膜被除去的区域,并且能够确保绝缘覆膜被除去的部分附近的线材的粗细。其结果,能够使绝缘覆膜被除去的部分附近的断线不易产生。
另外,由于与端子电极连接的线材不仅与沿着凸缘部的安装面设置的第一电极部分电连接且机械连接,还与沿着斜面设置的第二电极部分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因此能够使线材成为沿着斜面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小因热压接合而可能带给线材的绝缘覆膜的劣化部分向远离凸缘部的内侧端面的位置突出的程度。其结果,即使在热压接合时在绝缘覆膜产生劣化部分,也能够确保针对防止电短路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端子电极中的第二电极部分仅延伸至斜面的途中,即在斜面的第二途中位置侧存在未形成电极的部分,因此与端子电极连接的线材成为与斜面分离的状态,在热压接合时绝缘覆膜不会与芯体碰撞而变形,能够维持原来的形状。因此,针对由焊剂、湿气引起的线材的腐蚀的耐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放大表示位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21所具备的芯体25的一端的第一凸缘部23的一部分,(A)是从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安装面31侧表示第一凸缘部23的俯视图,(B)是沿着(A)的线1B-1B的剖视图。
图2是以安装面31及32朝向上方的方式示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21所具备的芯体25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表示在图2所示的芯体25所具备的第一凸缘部23设置的斜面47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4是以安装面31及32朝向上方的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芯体25a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是以安装面31及32朝向上方的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芯体25b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6是以安装面31及32朝向上方的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芯体25c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是以安装面31及32朝向上方的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芯体25d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8是以安装面31及32朝向上方的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芯体25e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对位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芯体1的一端的凸缘部2的一部分进行放大表示,(A)是从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安装面3侧表示凸缘部2的俯视图,(B)是沿着(A)的线9B-9B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1…线圈部件;22…卷芯部;23…第一凸缘部;24…第二凸缘部;25、25a~25e…芯体;27、28…内侧端面;29、30…外侧端面;31、32…安装面;33、34…顶面;39…线材;39a…中心线材;39b…绝缘覆膜;41…第一端子电极;41a…第一电极部分;41b…第二电极部分;41s…第一端子电极的位置;42s…第二端子电极的位置;43s…第三端子电极的位置;44s…第四端子电极的位置;45…第一途中位置;46…第二途中位置;47…斜面;48…Ag层;49…Cu层;50…Ni层;51…Sn层;52…平坦部;53…连接部;54…安装部;R1…除去部分;R2…劣化部分;AX…轴线方向;WD…线材的直径;SD…斜面的深度方向尺寸;EH…第二电极部分的高度方向尺寸;θ…斜面所成的角度;WL…连接部分的尺寸;FT…凸缘部的厚度方向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21进行说明。
主要参照图2,线圈部件21具备鼓状的芯体25,该芯体25具有卷芯部22、以及分别设置于卷芯部22的轴线方向AX的相互反向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23、第二凸缘部24。芯体25例如由铁氧体、氧化铝或者含有金属磁性粉的树脂等构成。卷芯部22在图示中横截面形状例如为四边形形状,但另外也可以是六边形形状等多边形形状、圆形形状、椭圆形状,或者将它们组合而得的形状。
第一凸缘部23以及第二凸缘部24分别具有:内侧端面27及28,朝向卷芯部22侧且供卷芯部22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每一个安置;外侧端面29及30,朝向内侧端面27及28各自的相反侧的外侧;安装面31及32,将内侧端面27及28的每一个与外侧端面29及30的每一个连结,且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以及顶面33及34,处于安装面31及32各自的相反侧。
线圈部件21例如构成共模扼流线圈,具备卷绕于芯体25的卷芯部22的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在图1及图3中,仅图示了第一线材39,并且仅图示了第一线材39的一端部。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共模扼流线圈中,众所周知,第一线材及第二线材绕卷芯部22向相同的方向卷绕。
第一线材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分别与第一端子电极及第二端子电极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第二线材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分别与第三端子电极及第四端子电极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在图1及图3中仅图示了这些第一至第四端子电极中的第一端子电极41。而且,在图1及图3中,图示了第一线材39的一端部与第一端子电极41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的状态。
在图2中,代替图示第一端子电极41,而由“41s”及其引出线表示第一端子电极41的位置。同样地,对于第二端子电极42~第四端子电极44,也代替图示它们,而由“42s”、“43s”及“44s”和各自的引出线表示它们各自的位置。在将与卷芯部22的轴线方向AX正交的方向,即安装面31及32的延伸方向作为宽度方向时,从“41s”、“42s”、“43s”以及“44s”分别表示的位置可知,第一端子电极41及第三端子电极43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于第一凸缘部23,第二端子电极42及第四端子电极44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于第二凸缘部24。
从图2可知,第一凸缘部23和第二凸缘部24是相互对称的形状,另外,第一凸缘部23本身以及第二凸缘部24本身也分别是关于中心轴线对称的形状。因此,以下,参照图1及图3,对第一凸缘部23中的设置有第一端子电极41的部分详细地进行说明,对第一凸缘部23中的设置有第三端子电极43的部分、以及第二凸缘部24中的分别设置有第二端子电极42及第四端子电极44的部分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第一凸缘部”简称为“凸缘部”,将“第一线材”简称为“线材”,将“第一端子电极”简称为“端子电极”。
在凸缘部23中的安装面31与内侧端面27的边界部分,设置有斜面47,斜面47以将位于内侧端面27与外侧端面29之间且在沿着安装面31的方向上的第一途中位置45、和位于安装面31与顶面33(参照图2)之间且在沿着内侧端面27的方向上的第二途中位置46连结的方式延伸。
另一方面,端子电极41具有沿着安装面31设置的第一电极部分41a、和沿着斜面47设置为从第一电极部分41a延伸至斜面47的途中的第二电极部分41b。端子电极41例如具备通过浸渍或印刷以Ag为导电成分的导电性糊剂,接着将其烧结而形成的基底的Ag层48、和在其上通过镀覆依次形成的Cu层49、Ni层50及Sn层51。此外,在图1(B)中,为了清楚地图示Ag层48、Cu层49、Ni层50以及Sn层51的每一个,夸张地图示了端子电极41的厚度。
线材39例如具备由铜、银或金等良导电性金属构成的中心线材39a、和覆盖中心线材39a的由聚酰胺酰亚胺、聚氨酯或聚酯酰亚胺那样的电绝缘性树脂构成的绝缘覆膜39b。
为了将线材39连接于端子电极41,利用加热片将线材39的端部朝向端子电极41加压的热压接合被应用。其结果,线材39在第一电极部分41a及第二电极部分41b双方被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由此,能够提高端子电极41与线材39的连接可靠性。另外,由于第二电极部分41b沿着斜面47设置,因此能够在热压接合时,缓和在凸缘部23的安装面31与内侧端面27交叉的棱线附近的部分处的针对线材39的应力集中,能够使该部分处的断线不易产生。
通过热压接合,线材39的绝缘覆膜39b被热量分解并被除去。在图1中,除去部分由“R1”表示。另外,绝缘覆膜39b在除去部分R1的附近,即使未通过热压接合被除去也会劣化。在图1中,由热压接合引起的绝缘覆膜39b的劣化部分由“R2”表示。
在图1所示的线材39与端子电极41连接的状态下,线材39在卷芯部22上的直径,即线材39的热压接合前的本来的直径WD比在与安装面31正交的方向上测定的第二电极部分41b的高度方向尺寸EH大,在与安装面31正交的方向上测定的从第一途中位置45到第二途中位置46的距离亦即斜面47的深度方向尺寸SD比线材39的直径WD大。线材39的直径WD为100μm以上,例如为150μm。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中,线材为直径100μm以上且较粗是更有利的。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能够在热压接合时,对位于斜面47上的线材39的一部分不进行压接。因此,能够减小线材39中的绝缘覆膜39b的除去部分R1,并且能够确保绝缘覆膜39b的除去部分R1附近的线材39的直径。其结果,能够使绝缘覆膜39b的除去部分R1附近的断线不易产生。
另外,与端子电极41连接的线材39不仅与第一电极部分41a电连接且机械连接,还与沿着斜面47设置的第二电极部分41b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因此能够使线材39成为沿着斜面47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小因热压接合而可能带给线材39的绝缘覆膜39b的劣化部分R2向远离凸缘部23的内侧端面27的位置突出的程度。其结果,即使在热压接合时在绝缘覆膜39b产生劣化部分R2,也能够提高例如能够防止共模扼流线圈中的多个线材间的电短路的可靠性。此外,优选劣化部分R2完全收纳于比包含凸缘部23的内侧端面27的面靠外侧端面29侧的位置。
另外,由于端子电极41中的第二电极部分41b仅延伸至斜面47的途中,即在斜面47的第二途中位置46侧存在未形成电极的部分,因此与端子电极41连接的线材39成为与斜面47分离的状态,在热压接合时绝缘覆膜39b不会与芯体25碰撞而变形,能够维持原来的形状。因此,针对由焊剂、湿气引起的线材39的腐蚀的耐性提高。
本实施方式还具有以下那样的优选的特征。
优选在从与凸缘部23的安装面31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即在从图1(A)所示的方向观察时,斜面47的等高线沿相对于卷芯部22的轴线方向AX正交的方向延伸。根据该结构,在将线材39以沿着斜面47配置的状态压接于端子电极41时,能够使线材39的终端位于凸缘部23的外侧端面29侧,因此容易切掉线材39的多余部分。
在具备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斜面47相对于包含安装面31的平面所成的角度θ(参照图1(B))优选为20°以上且60°以下。若该角度θ小于20°,则由于热压接合时的加热片的按压而在线材39产生较大的拉伸应力,存在线材39断线的担忧。另一方面,若该角度θ超过60°,则芯体25的成型变得困难。
优选在使斜面47的一端部定位的第二途中位置46设置有与安装面31平行地延伸的平坦部52。该结构使芯体25在模具中的成型变得容易。此外,在图2中,省略平坦部52的图示。
对于在卷芯部22的轴线方向AX上测定的尺寸而言,线材39与端子电极41的第一电极部分41a连接的连接部分的尺寸WL(参照图1(B))优选为凸缘部23的内侧端面27与外侧端面29之间的尺寸,即凸缘部23的厚度方向尺寸FT(参照图1(B))的20%以上且50%以下。若小于20%,则线材39的拉伸强度变低,另外,流过端子电极41的电流密度变高(每单位的电流值变小),在长期可靠性试验中有可能发生电迁移或断线。另一方面,若超过50%,则绝缘覆膜39b的劣化部分R2有可能从凸缘部23的内侧端面27大幅突出。
优选端子电极41的第一电极部分41a具备与线材39连接的连接部53、以及应与安装基板连接的安装部54,连接部53和安装部54构成同一平面。连接部53也是线材39压接于第一电极部分41a的压接部。安装部54是指在将线圈部件21安装于安装基板时,与形成于安装基板的焊盘对置的部分。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线材39压接于连接部53时,容易将线材39的多余部分切割除去。在不具备上述结构的情况下,更具体而言,在使连接部53的高度低于安装部54的高度的情况下,存在当热压接合时不能充分压扁线材39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线材39的多余部分未被切掉,而容易残留该多余部分。因此,在切割线材39的工序中,不仅需要撕掉线材39,还需要使用切刀的加工。
如上所述,端子电极41具备基底的Ag层48和在其上通过镀覆依次形成的Cu层49、Ni层50及Sn层51。即,端子电极41在表面具有Sn层51,但在该情况下,如图1(B)所示,优选Sn层51的一部分位于端子电极41中的与线材39相接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Sn层51不仅对端子电极41赋予安装时的良好的焊接性,而且在线材39的中心线材39a由铜构成时,在Sn层51与中心线材39a之间生成Cu-Sn合金层,提高端子电极41与线材39的接合强度。
特别是,若上述Sn层51位于沿着斜面47的第二电极部分41b中的与线材39相接的部分,则能够提高斜面47处的线材39与端子电极41的接合强度。
如上所述,在Sn层51位于沿着斜面47的第二电极部分41b中的与线材39相接的部分时,如图1(B)所示,优选Sn层51随着从第一途中位置45越趋向第二途中位置46而越厚。通过使Sn层51更厚,能够增加Cu-Sn合金层,进一步提高端子电极41与线材39的接合强度。Cu-Sn合金层随着Sn层51的厚度增加而变得更厚。在Cu-Sn合金层更厚的部分,获得更高的接合强度。
此外,在图1(B)中,图示为Sn层51存在于第一电极部分41a中的与线材39相接的部分,但有时也在该部分完全或几乎不存在Sn层。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第一凸缘部23及第二凸缘部24的每一个中,两个斜面47分别位于凸缘部23及24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根据该结构,容易沿着斜面47引绕线材,因此,容易切掉线材的多余部分。另外,在欲使用切刀切掉线材的多余部分时,能够在设备内使线材的多余部分位于芯体25的最外形,因此还具有容易使切刀碰到线材的多余部分的优点。
以上,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图1及图3所示的第一凸缘部23中的设置有第一端子电极41的部分进行了说明,但第一凸缘部23中的设置有第三端子电极43的部分、以及第二凸缘部24中的分别设置有第二端子电极42及第四端子电极44的部分也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构。
线圈部件21的尺寸是任意的,作为一个例子,长度方向(轴线方向AX)的尺寸为2.0mm,宽度方向的尺寸为1.2mm,高度方向的尺寸为1.6mm。
线圈部件21例如优选如以下那样制造。
首先,准备芯体25。为了制造芯体25,例如利用模具对铁氧体的粉末进行冲压成型,对所得到的成型体进行烧制,获得应成为芯体25的烧结体。然后,通过对应成为芯体25的烧结体实施滚筒研磨来去飞边,获得芯体25。虽然在图1至图3中省略了图示,但芯体25的棱线被倒角且被实施小的倒圆角。
接着,为了在芯体25设置端子电极41~44,对第一凸缘部23及第二凸缘部24的安装面31及32例如赋予包含Ag的导电性糊剂,并进行烧结而形成Ag层48,之后应用电解滚镀法,依次形成Cu层49、Ni层50以及Sn层51。
接下来,例如通过喷嘴将线材卷绕于芯体25的卷芯部22,将第一线材39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41及第二端子电极,将第二线材的一端及另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三端子电极及第四端子电极。这里,线材与端子电极的连接例如应用了利用加热片的热压接合。将与端子电极连接的线材的多余部分根据需要而利用切刀切断并除去。
如以上那样,完成线圈部件21。
图4至图8分别是以安装面朝向上方的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二至第六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芯体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至图8是与图2对应的图。在图4至图8中,对与图2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图4所示的芯体25a中,在将与卷芯部22的轴线方向AX正交的方向,即安装面31及32的延伸方向作为宽度方向时,处于第一凸缘部23中的设置有第三端子电极的位置43s的斜面47位于第一凸缘部23的宽度方向的靠中央的位置。另外,处于第二凸缘部24中的设置有第二端子电极的位置42s的斜面47位于第二凸缘部24的宽度方向的靠中央的位置。根据这样的芯体25a,能够将线材以最短距离引绕至端子电极41~44。
在图5所示的芯体25b中,在将与卷芯部22的轴线方向AX正交的方向,即安装面31及32的延伸方向作为宽度方向时,处于第一凸缘部23中的设置有第一端子电极的位置41s的斜面47以及处于设置有第三端子电极的位置43s的斜面47都位于第一凸缘部23的宽度方向的靠中央的位置。同样地,处于第二凸缘部24中的设置有第二端子电极的位置42s的斜面47以及处于设置有第四端子电极的位置44s的斜面47都位于第二凸缘部24的宽度方向的靠中央的位置。根据这样的芯体25b,利用模具的成型容易。另外,模具中的承担斜面47的成型的凸部位于宽度方向的靠中央的位置,因此应力不易集中于该凸部,因此,模具的耐久性提高。
图6所示的芯体25c是用于具备1根线材的线圈部件的芯体,斜面47设置于第一凸缘部23及第二凸缘部24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根据该芯体25c,由于成为以第一凸缘部23及第二凸缘部24各自的压接线材的部分为中心对称的构造,因此线圈部件的安装性良好。
图7所示的芯体25d与图6所示的芯体25c同样,是用于具备1根线材的线圈部件的芯体。斜面47设置于第一凸缘部23及第二凸缘部24各自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设置于第一凸缘部23的斜面47和设置于第二凸缘部24的斜面47配置为在对角线方向上对置。根据该芯体25d,线材的引绕简单。
图8所示的芯体25e是用于例如3相共模扼流线圈那样的具备3根线材的线圈部件的芯体。三个斜面47在第一凸缘部23及第二凸缘部24的每一个中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
作为图8所示的芯体25e的变形例,也可以是用于具备4根以上的线材的线圈部件的芯体,4个以上的斜面在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的每一个中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
以上,与图示的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说明了本发明,但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具有其他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虽然未图示,但顶板也可以设置为将芯体的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各自的顶面之间连结。在芯体及顶板双方都由磁性体构成的情况下,芯体及顶板构成闭磁路。
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涉及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部分地置换或组合结构的实施方式。

Claims (13)

1.一种线圈部件,其中,具备:
芯体,具有卷芯部、和被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线方向的两端部的凸缘部;
线材,被卷绕于所述卷芯部;以及
端子电极,设置于所述凸缘部,供所述线材的端部电连接且机械连接,
所述凸缘部具有:
内侧端面,朝向所述卷芯部侧且供所述卷芯部的轴线方向的端部安置;
外侧端面,朝向所述内侧端面的相反侧;
安装面,将所述内侧端面与所述外侧端面连结,且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以及
顶面,朝向所述安装面的相反侧,
在所述安装面与所述内侧端面的边界部分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以将位于所述内侧端面与所述外侧端面之间且在沿着所述安装面的方向上的第一途中位置、和位于所述安装面与所述顶面之间且在沿着所述内侧端面的方向上的第二途中位置连结的方式延伸,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沿着所述安装面设置的第一电极部分、和沿着所述斜面设置为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延伸至所述斜面的途中的第二电极部分,
所述线材在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及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双方被电连接且机械连接,
所述线材在所述卷芯部上的直径比在与所述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测定的所述第二电极部分的高度方向尺寸大,在与所述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测定的从所述第一途中位置到所述第二途中位置的距离亦即所述斜面的深度方向尺寸比所述线材的所述直径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从与所述安装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斜面的等高线沿相对于所述卷芯部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斜面相对于包含所述安装面的平面所成的角度为20°以上且6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使所述斜面的一端部定位的所述第二途中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安装面平行地延伸的平坦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将与所述卷芯部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所述安装面的延伸方向作为宽度方向时,
两个所述端子电极以及两个所述斜面分别沿宽度方向排列设置于各所述凸缘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两个所述斜面分别位于各所述凸缘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两个所述斜面位于各所述凸缘部的宽度方向的靠中心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对于在所述卷芯部的轴线方向上测定的尺寸而言,所述线材与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第一电极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的尺寸为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内侧端面与所述外侧端面之间的尺寸的20%以上且50%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具备供所述线材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应与安装基板连接的安装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构成同一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线材具备线状的中心导体和将所述中心导体覆盖的绝缘覆膜,
所述绝缘覆膜在一部分具有因热量而导致的劣化部分,
所述劣化部分完全收纳于比包含所述内侧端面的面靠所述外侧端面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端子电极在表面具有Sn层,所述Sn层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端子电极中的与所述线材相接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Sn层包含位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中的与所述线材相接的部分的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位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中的与所述线材相接的部分的所述Sn层随着从所述第一途中位置越趋向所述第二途中位置而越厚。
CN202210890213.0A 2021-07-28 2022-07-27 线圈部件 Pending CN1156919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2963A JP7416023B2 (ja) 2021-07-28 2021-07-28 コイル部品
JP2021-122963 2021-07-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1959A true CN115691959A (zh) 2023-02-03

Family

ID=84889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90213.0A Pending CN115691959A (zh) 2021-07-28 2022-07-27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36007A1 (zh)
JP (1) JP7416023B2 (zh)
CN (1) CN115691959A (zh)
DE (1) DE10202220774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28376B2 (ja) 2001-07-04 2007-06-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ップコイル
JP4085619B2 (ja) 2001-11-13 2008-05-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コイル
JP4203949B2 (ja) 2003-04-03 2009-01-07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2005322688A (ja) 2004-05-06 2005-11-17 Tdk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2009272315A (ja) 2008-04-30 2009-11-19 Tdk Corp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CN106229107B (zh) 2016-08-31 2019-01-08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绕线型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6819314B2 (ja) 2017-01-23 2021-01-27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66722B2 (ja) 2017-12-18 2021-11-1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7020397B2 (ja) 2018-12-29 2022-02-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7120194B2 (ja) 2019-09-30 2022-08-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ドラム状コア
JP7172971B2 (ja) 2019-12-06 2022-11-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用コア、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18739A (ja) 2023-02-09
JP7416023B2 (ja) 2024-01-17
US20230036007A1 (en) 2023-02-02
DE102022207742A1 (de)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15837B1 (ko) 코일 부품
CN108417361B (zh) 线圈装置
CN108573793B (zh) 线圈部件
CN108573800B (zh) 线圈部件
CN111627678B (zh) 线圈部件
US10381152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coil-component-equipped mounting substrate
CN112735822B (zh) 陶瓷电子部件
US20220351895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515071B2 (en) Drum core and wire coil component
CN109119234B (zh) 线圈部件
US11798732B2 (en) Coil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CA2274165C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ead inductor and the bead inductor produced thereby
CN115691959A (zh) 线圈部件
CN112927887B (zh) 绕组用芯体、线圈部件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12582131B (zh) 线圈部件和鼓状芯
JP2011124178A (ja) 端子金具付き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485931A (zh) 同轴扁平电缆
CN218497926U (zh) 线圈部件
US20230395310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20310299A1 (en) Multi-layer inductor
US20230274875A1 (en) Coil component
JPH03190210A (ja) チップ状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7336855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CN115985621A (zh) 线圈部件
CN111585138A (zh) 电缆和制造电缆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