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6699B -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16699B
CN109116699B CN201810617006.1A CN201810617006A CN109116699B CN 109116699 B CN109116699 B CN 109116699B CN 201810617006 A CN201810617006 A CN 201810617006A CN 109116699 B CN109116699 B CN 1091166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er
holding member
end sid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170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16699A (zh
Inventor
百家俊树
岩井齐
细井慎一郎
石馆毅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1166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66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166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66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6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expo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其中,树脂保持构件在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相对于透镜阵列的两端和电路板的两端更外侧但是相对于抵接销和另一个抵接销更内侧的位置处由一个连杆构件和另一连杆构件支撑。在抵接销抵接鼓单元的状态下,在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的力在连杆构件之间被施加到保持构件的一部分上。因此,抑制了保持构件的翘曲。

Description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光学打印头在光学打印头曝光感光鼓的曝光位置与光学打印头从所述曝光位置缩回以更换包括感光鼓的更换单元的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背景技术
诸如打印机,复印机等的成像装置具有光学打印头,所述光学打印头具有用于曝光感光鼓的多个发光元件。一些光学打印头使用作为发光元件的示例的发光二极管(LED)或有机电致发光(EL)装置等。存在已知布置,其中,例如,在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多个这种发光元件以一行或两个交错行排列。光学打印头还具有多个透镜,用于将从多个发光元件发射的光聚集到感光鼓上。在沿着发光元件阵列的方向排列的情况下,多个透镜在多个发光元件和感光鼓之间布置为面向感光鼓的表面。从多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通过透镜聚集在感光鼓的表面上,并且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
感光鼓是可消耗的物品,因此是定期更换的。执行更换感光鼓等的工作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更换包含感光鼓的更换单元来执行成像装置的维护。更换单元配置成,其通过滑动移动从成像装置的侧面从装置主体取出和插入到装置主体中而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到成像装置的主体。在用于曝光感光鼓时的光学打印头的曝光位置(靠近并面对鼓表面的位置)处,透镜与感光鼓表面之间的间隙非常窄。因此,当更换更换单元时,光学打印头需要从曝光位置缩回,以免光学打印头和感光鼓等接触,以及以免感光鼓的表面和透镜被损坏。因此,在成像装置中进行配置,使得光学打印头在曝光位置与光学打印头距离更换单元更远(相比曝光位置)的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便安装/拆卸更换单元。以下是光学打印头在曝光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的配置示例。
在日本专利特开No.2014-213541中公开的使用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具有LED打印头14和使LED打印头14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进退机构17。LED打印头14具有LED电路板62,LED电路板上安装LED阵列63、驱动LED阵列63的信号生成电路等。LED打印头14还具有保持LED电路板62的壳体61和将来自LED阵列63的光聚焦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的棒状透镜阵列64。壳体61具有位于前侧的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位于后侧的第一后定位销611R,并且这些销在Z方向上沿两个方向突出。支撑部173b支撑在与更换单元所在的壳体61的一侧相反的方向上突出的销的端部。
进退机构17具有杠杆172、连杆机构173和支撑部173b。当杠杆172从竖立位置沿箭头C的方向(日本专利特开No.2014-213541的图7)转动时,支撑部173b经由连杆机构173在接近感光鼓12的图面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当杠杆172从竖立位置沿箭头C的方向转动时,支撑部173b将壳体61所具有的销向上推动,并且LED打印头14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与感光模块PM的预定位置(前侧滚珠轴承122F和后侧滚珠轴承122R)抵接的这些销在感光鼓12与LED打印头14之间形成间隙,LED打印头14位于曝光位置。然而,日本专利特开No.2014-213541中所示的机构可能具有以下问题,该机构由两个销(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支撑,其中支撑部173b将壳体61(保持构件)向上推动。
在上述机构中,壳体61由于其在两个销之间的自重而相对于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呈现偏转的可能性是不可忽略的。例如,壳体61的该偏转量受到壳体61的材料的影响,与金属相比,树脂的偏转更大。与没有偏转的情况相比,在有偏转发生在壳体61中的情况中,X方向上从中间部分处的LED阵列63到感光鼓的距离与X方向上从端部到感光鼓的距离方面的差异更大。而且,与没有偏转的情况相比,在有偏转发生在壳体61中的情况中,X方向上从中间部分处的棒状透镜阵列64到感光鼓的距离与X方向上从端部到感光鼓的距离方面的差异更大。可以想到这样一个配置,在两个销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壳体61的机构,但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向壳体61的保持LED阵列63和棒状透镜阵列64的框架部分施加力将导致LED阵列63或棒状透镜阵列64翘曲。取决于感光鼓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位置,LED打印头14所具有的LED阵列63和棒状透镜阵列64至感光鼓的距离方面的差异是导致曝光在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不清楚的一个因素。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具有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的鼓单元,其中感光鼓的下侧由来自在竖直方向上比感光鼓的旋转轴线低的一侧的多个光源曝光。所述成像装置包括:保持构件,保持构件被构造成保持电路板和透镜,所述电路板具有被构造成发光以曝光感光鼓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透镜被构造成将光收集在感光鼓的表面上;并且保持构件被构造成在所述发光元件曝光所述感光鼓的曝光位置和相比所述曝光位置从所述鼓单元进一步缩回的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第一移动构件,第一移动构件被构造成:在从所述保持构件的在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一端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透镜和电路板更下游一侧处,沿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支撑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一端侧;并且通过在支撑所述保持构件的同时沿往复移动方向移动,使所述一端侧沿往复移动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构件,第二移动构件构造成:在从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一端朝向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另一端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透镜和电路板更下游一侧处,沿与所述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支撑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另一端侧;并且通过在支撑所述保持构件的同时沿往复移动方向移动,使所述另一端侧沿往复移动方向移动;第一抵接部,第一抵接部在从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一端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构件更下游一侧处设置于所述保持构件,以及第一抵接部被构造成:相比所述透镜的光发射面,从所述保持构件更朝向所述鼓单元侧突出并且抵接所述鼓单元的纵向上的一端侧;以及第二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在从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一端朝向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另一端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移动构件更下游一侧处设置于所述保持构件,并且第二抵接部被构造成:相比所述透镜的光发射面,从所述保持构件更朝向所述鼓单元侧突出并且抵接所述鼓单元的纵向上的另一端侧。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抵接所述鼓单元的情况下,对于通过第一移动构件和第二移动构件已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的保持构件,沿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施加到第一移动构件和第二移动构件之间的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具有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的鼓单元,其中感光鼓的下侧由来自在竖直方向上比感光鼓的旋转轴线低的一侧的多个光源曝光。所述成像装置包括:保持构件,保持构件被构造成保持电路板和透镜,所述电路板具有被构造成发光以曝光感光鼓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透镜被构造成将光收集在感光鼓的表面上;并且保持构件被构造成在所述发光元件曝光所述感光鼓的曝光位置和相比所述曝光位置从所述鼓单元进一步缩回的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滑动部,滑动部被构造成通过在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滑动而移动;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在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一端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透镜和电路板的更下游侧处设置于所述保持构件,并被构造成将偏置力施加到所述保持构件,以在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偏置所述保持构件;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在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一端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透镜和电路板的更下游侧处设置于所述保持构件,并被构造成将偏置力施加到所述保持构件,以在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偏置所述保持构件;第一连杆部,第一连杆部的一端侧与第一弹簧接触,另一端侧可枢转地连接至滑动部的纵向上的一端侧,并且第一连杆部被构造成随着滑动部的滑动移动而枢转并且随着这种枢转使第一弹簧变形;第二连杆部,第二连杆部的一端侧与第二弹簧接触,另一端侧可枢转地连接至滑动部的纵向上的另一端侧,并且所述第二连杆部被构造成随着滑动部的滑动移动而枢转并且随着这种枢转使第二弹簧变形;第一抵接部,第一抵接部在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一端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部的更下游的一侧处设置于所述保持构件,且第一抵接部被构造成:相比所述透镜的光发射面从所述保持构件更朝向所述鼓单元侧突出并且抵接所述鼓单元的纵向上的一端侧;以及第二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在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一端朝向所述保持构件的纵向上的另一端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杆构件的更下游的一侧处设置于所述保持构件,且第二抵接部被构造成:相比所述透镜的光发射面从所述保持构件更朝向所述鼓单元侧突出并且抵接所述鼓单元的纵向上的另一端侧。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抵接所述鼓单元的情况下,对于随着第一移动构件和第二移动构件的枢转已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的保持构件,沿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施加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之间的部分上。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A和2B是成像装置中鼓单元周围的透视图。
图3A和3B是曝光单元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是沿与感光鼓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截取的光学打印头的横截面图。
图5A至5C2是用于描述光学打印头的电路板,LED芯片和透镜阵列的示意图。
图6A和6B是光学打印头的侧视图。
图7A1至图7B2是示出光学打印头与鼓单元接触的状态和缩回状态的图。
图8是附接到鼓单元的后侧的衬套的透视图。
图9A至9C是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的透视图。
图10A至图10C是第二支撑部、后侧板以及附接至第二支撑部的曝光单元的透视图。
图11A和图11B是移动机构的透视图,从图示中省略了第一支撑部。
图12A和12B是λ型第一连杆机构的侧视图。
图13A和图13B是移动机构的透视图,从图示中省略了第一支撑部。
图14A和14B是描绘移动机构的图。
图15A1至15B是描绘X型移动机构的图。
图16A至图16C是盖子的透视图。
图17A至17D是盖子的透视图,用于描绘盖子关闭时的操作。
图18A至18D是盖子的透视图,用于描绘盖子关闭时的操作。
图19A至19D是盖子的透视图,用于描绘盖子打开时的操作。
图20A至20D是盖子的侧视图,用于描绘盖子打开时的操作。
图21A至图21D是用于描绘保持构件的两端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22A至图22C是用于描绘保持构件的另一端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3是用于描绘作用在位于曝光位置的保持构件上的力的图。
图24A和24B是用于描绘根据第一修改例的移动机构的图。
图25A和25B是用于描绘根据第二修改例的移动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成像装置
首先,将描述成像装置1的示意性配置。图1是成像装置1的示意性横截面图。虽然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1是不具有读取器的彩色打印机,但是实施例可以是具有读取器的复印机。而且,实施例不限于如图1所示的具有多个感光鼓103的彩色成像装置,并且可以是具有一个感光鼓103的彩色成像装置或形成单色图像的成像装置。
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1具有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在下文中也简单地统称为“图像形成单元102”)。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分别具有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以下也简单地统称为“感光鼓103”)。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还分别具有用于对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进行充电的充电器104Y,104M,104C和104K(以下也简单地统称为“充电器104”)。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还分别具有发光二极管(LED)曝光单元500Y,500M,500C和500K(在下文中也简单地统称为“LED曝光单元500”),用作曝光光源,其发射光以使感光鼓103Y,103M,103C和103K曝光。此外,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和102K分别具有利用调色剂显影感光鼓103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单元106Y,106M,106C和106K(在下文中也简单地统称为“显影单元106”),由此在感光鼓103上显影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附加于附图标记的Y,M,C和K表示调色剂的颜色。
成像装置1设置有中间转印带107和一次转印辊108(Y,M,C,K),感光鼓103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107上,所述一次转印辊108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02的感光鼓103上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成像装置1还设置有二次转印辊109和定影单元100,该二次转印辊109将中间转印带107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片材供给单元101输送的记录片材P上,该定影单元100将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P上。
鼓单元
接下来,将描述作为可拆卸地安装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的更换单元的鼓单元518(Y,M,C,K)和显影单元641(Y,M,C,K)。图2A是成像装置1所具有的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周围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B是示出处于从装置主体的外侧部分地插入到成像装置1中的状态的鼓单元518的图。
如图2A所示,成像装置1具有由金属片形成的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前侧板642是设置于成像装置1的前侧的侧壁。后侧板643是设置于成像装置1的后侧的侧壁。如图2A所示,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彼此面对地设置,其中用作横在它们之间的梁的金属板从图示中省略。前侧板642、后侧板643和未示出的梁构成成像装置1的框架的一部分。
在前侧板642上形成开口,通过该开口,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能够从成像装置1的前侧插入和抽出。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通过开口安装到成像装置1的主体中的预定位置(安装位置)。成像装置1还具有覆盖安装到安装位置的显影单元641和鼓单元518的前侧的作为枢转构件的示例的盖子558(Y,M,C,K)。盖子558的一端通过铰接部一体地固定到成像装置1的主体,并且能够在铰接部上相对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枢转。单元更换工作由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来完成:打开盖子558并且抽出主体内的鼓单元518或显影单元641,插入新鼓单元518或显影单元641以及关闭盖子558。稍后将详细描述盖子558。
在下面的描述中,成像装置1的前侧板642侧被定义为前侧,并且后侧板643侧被定义为后侧,如图2A和2B所示。把形成与黑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K作为参照物,将形成与黄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Y所在的一侧被定义为右侧。把形成与黄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作为参照物,形成与黑色调色剂图像相关的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03K所在的一侧被定义为左侧。此外,将与此处所限定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垂直且在竖直方向上向上的方向定义为向上方向,并且将垂直于此处所限定的前后的方向和左右方向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的方向定义为向下方向。所限定的前方向,后方向,右方向,左方向,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在图2A和2B中示出。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感光鼓103的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是指如此处所限定的前侧,而“另一端侧”是指如此处所限定的后侧。这里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也对应于此处限定的前侧和后侧。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表示这里所限定的右侧,而另一端侧表示这里所限定的左侧。
鼓单元518被附接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鼓单元518是被更换的盒。根据本实施例的鼓单元518具有相对于鼓单元518的壳体被可旋转地支撑的感光鼓103。鼓单元518每个都具有感光鼓103,充电器104以及从图示中省略的清洁装置。例如,当由于清洁装置的清洁造成的磨损而使感光鼓103的使用寿命耗尽时,执行维护的工作人员从装置主体中抽出鼓单元518,并更换感光鼓103,如图2B所示。注意,可以配置成鼓单元518既不包括充电器104也不包括清洁装置并且仅包括感光鼓103。
与鼓单元518分离的显影单元641被附接到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显影单元641包括图1所示的显影单元106。每个显影单元106设置有用作承载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套筒。每个显影单元641设置有多个齿轮,用于旋转搅动调色剂和载体的螺杆。当这些齿轮由于老化等而劣化时,执行维护的工作人员从成像装置1的设备主体中抽出显影单元641并更换它。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单元641是其中已经集成了具有显影套筒的显影单元106和其中设置有螺杆的调色剂容器的盒。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实施例可以是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集成在一起的处理盒。
成像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图像形成过程。稍后描述的光学打印头105Y曝光已经由充电器104Y充电的感光鼓103Y的表面。因此,在感光鼓103Y上形成静电潜像。接下来,显影单元106Y通过黄色调色剂显影在感光鼓103Y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在感光鼓103Y的表面上显影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位置Ty由一次转印辊108Y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也通过相同的图像形成过程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
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7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107被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的转印偏压被施加到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T2处的二次转印辊109上。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T2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109的转印偏压转印到从片材供给单元101传送的记录片材P上。其上已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00。定影单元100通过加热和加压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P上。经受定影单元100的定影处理的记录片材P被排出到片材排出单元111。
曝光单元
接下来将描述包括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单元500。作为在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使用的曝光方法的示例,已知有使用旋转多面镜等对发射的半导体激光束进行扫描并且经由F-θ透镜等使感光鼓曝光的激光束扫描曝光。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光学打印头105”用于LED曝光,其中使用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排列的诸如LED等的多个发光元件来使感光鼓103曝光,但是“光学打印头105”不用在上述激光束扫描曝光中。图3A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所具有的曝光单元500的示意性透视图。图3B是从下方观察图3A所示的曝光单元500的图。图4是图3A和3B中所示的曝光单元500和布置在曝光单元500的上侧的感光鼓103已经在垂直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平面上被截取的示意性横截面图。曝光单元500具有光学打印头105和移动机构640。光学打印头105具备作为透镜的透镜阵列506,电路板502,保持透镜阵列506的保持构件505,抵接销514(也称为“第一抵接部”),以及抵接销515(也称为“第二抵接部”)。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从透镜阵列506的光发射面向鼓单元518一侧进一步突出。移动机构640具有连杆构件651(第一移动构件的示例),连杆构件652(第二移动构件的示例),滑动部525,第一支撑部527,第二支撑部528以及第三支撑部526,其用作滑动支撑部的示例。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将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描述为圆柱形销,但是其形状不限于圆柱形,并且可以是多边形柱或直径朝着尖端逐渐变细的圆锥形。另外,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不必是销,并且可以是突出到保持构件505的上侧和下侧的突起,例如具有等同于销的那些功能。
首先,将描述保持构件505。保持构件505是保持后述电路板502,透镜阵列506,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的保持部。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示例,从保持构件505的上表面突出的抵接销514的长度为7mm,从保持构件505的上表面突出的抵接销515的长度为11mm,抵接销514从保持构件505的下表面突出的长度是22mm,并且抵接销515从保持构件505的下表面突出的长度是22mm。如图4所示,保持构件505设有用于附接透镜阵列506的透镜附接部701和用于附接电路板502的电路板附接部702。保持构件505还具有弹簧附接部661,弹簧附接部662,销附接部632和销附接部633,这将在后面参照图21A至21D进行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持构件505具有透镜附接部701,电路板附接部702,弹簧附接部661,弹簧附接部662,销附接部632以及销附接部633。保持构件505是树脂模制件,其中透镜附接部701,电路板附接部702,弹簧附接部661和弹簧附接部662已通过注射成型一体地形成。
连杆构件651附接于其上的弹簧附接部661设置到透镜阵列506的前侧端和电路板502的前侧端这两者的前侧,并且相对于销附接部632附接到后侧,如图3B所示。附接有连杆构件652的弹簧附接部662设置到透镜阵列506的后侧端和电路板502的后侧端这两者的后侧,并且相对于销附接部633附接到前侧。也就是说,当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时,保持构件505由在前后方向上在透镜阵列506与抵接销514之间的连杆构件651支撑,并由在前后方向上在透镜阵列506与抵接销515之间的连杆构件652支撑。由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2向保持构件505施加偏置力的部分在竖直方向上不与透镜阵列506重叠,因此由该偏置力导致的透镜阵列506的翘曲减小。
透镜附接部701具有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延伸的第一内壁面507和与第一内壁面507面对并且也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延伸的第二内壁面508。当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透镜阵列506插入在第一内壁面507和第二内壁面508之间。在透镜阵列506的侧表面与透镜附接部701之间涂布粘接剂,从而将透镜阵列506固定于保持构件505。
电路板附接部702具有横截面为敞开盒的形状,并具有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延伸的第三内壁面900和与第三内壁面900面对并且沿保持构件505的纵向延伸的第四内壁面901,如图4所示。在第三内壁面900和第四内壁面901之间形成有供电路板502插入的间隙910。电路板附接部702还包括电路板502与之抵接的电路板抵接部911。当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电路板502从间隙910插入,并被压到电路板抵接部911。在电路板502与电路板抵接部911抵接的状态下,在电路板502的间隙910侧与第三内壁面900和第四内壁面901之间的边界部涂布粘接剂,从而将电路板502固定到保持构件505。曝光单元500设置在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的竖直方向的下侧,且光学打印头105所具有的LEDs503从下方曝光感光鼓103。
接下来,将描述由保持构件505保持的电路板502。电路板502具有多个发光元件(LED503)。图5A是电路板502的示意性透视图。图5B1示出了提供给电路板502的多个LED503的阵列,并且图5B2是图5B1的放大图。
LED芯片639安装在电路板502上。如图5A所示,LED芯片639安装在电路板502的一个面上,而连接器504设置在背面侧。电路板502设置有用于向LED芯片639供应信号的布线。图示中省略的柔性扁平电缆(FFC)的一端连接到连接器504。一电路板设置在成像装置1的主体上。该电路板具有控制单元和连接器。FFC的另一端连接到该连接器。控制信号经由FFC和连接器504从成像装置1的主体的控制单元输入到电路板502。通过输入到电路板502的控制信号来驱动LED芯片639。
将更详细地描述安装在电路板502上的LED芯片639。如图5B1和5B2所示,多个(29)其上排列有多个LED503的LED芯片639-1至639-29排列在电路板502的一个面上。LED芯片639-1至639-29中的每一个具有在其纵向上排列成单行的516个LED(发光元件)。LED芯片639中在纵向上相邻的LED之间的中心到中心距离k2对应于成像装置1的分辨率。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的分辨率是1200dpi,所以LED排列成单行,使得在LED芯片639-1至639-29的纵向上的相邻LED之间的中心到中心距离k2是21.16μm。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范围是316mm。感光鼓103的感光层形成为316mm或更宽。A4尺寸记录片材的长边和A3尺寸记录片材的短边为297mm,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光学打印头105具有能够在A4尺寸记录片材和A3尺寸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曝光范围。
LED芯片639-1至639-29交替地排列以在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形成两排。也就是说,奇数的LED芯片639-1,639-3等至639-29从左边沿电路板502的纵向排列成一行,而偶数的LED芯片639-2,639-4等至639-28在电路板502的纵向上排列成一行,如图5B1所示。以这种方式排列LED芯片639使得,如图5B2所示,在LED芯片639的纵向上,在不同的相邻LED芯片639中,设置在一个LED芯片639的一端上的LED和另一LED芯片639的另一端上的LED之间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k1等于的在同一LED芯片639上的LEDs的中心到中心的距离k2。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使用LED配置曝光光源的示例。然而,可以使用有机电致发光(EL)装置来代替所述曝光光源。
接下来,将描述透镜阵列506。图5C1是从感光鼓103侧观察透镜阵列506的示意图。图5C2是透镜阵列506的示意性透视图。如图5C1所示,这些多个透镜在多个LED 503的阵列方向上排列成两排。透镜以交错的方式设置,使得一排中的每个透镜与另一排中的在透镜阵列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透镜相接触。透镜是圆柱形玻璃棒状透镜。请注意,透镜的材料不限于玻璃,也可以使用塑料。透镜的形状也不限于圆柱形,并且可以是例如六角形柱等的多边形柱。
图5C2中的虚线Z表示透镜的光轴。光学打印头105通过上述移动机构640在大致沿着虚线Z所示的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术语光轴此处是指连接透镜的光发射面的中心和该透镜的焦点的线条。如图4所示,从LED发出的放射光入射到透镜阵列506所包含的透镜。透镜用于将进入透镜的放射光聚集到感光鼓103的表面上。在组装光学打印头105时,调整透镜阵列506相对于透镜附接部701的附接位置,使得LED的光出射面与透镜的光入射面之间的距离以及透镜的光出射面与感光鼓10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现在,将描述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必要性。当更换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中的鼓单元518时,鼓单元518通过沿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向装置主体的前侧滑动而移动,如图2B所示。在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感光鼓103的表面附近的状态下移动鼓单元518导致鼓单元518在通过滑动而移动的同时与感光鼓103的表面接触,正安装的感光鼓103的表面将被刮擦。而且,透镜阵列506将与鼓单元518的框架接触,并且透镜阵列506将被刮擦。因此,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感光鼓103的曝光位置(图6A)和从曝光位置缩回的缩回位置(图6B)之间往复移动的结构是必需的。当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图6A)时滑动部525通过沿箭头A的方向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沿朝向缩回位置(图6B)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当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图6B)时滑动部525通过沿箭头B的方向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沿朝向曝光位置(图6A)的方向移动。这将在稍后详细描述。
图7A1是示出设置在位于曝光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和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的透视图。图7A2是示出当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时设置于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和第二支撑部528的截面图。图7B1是示出设置于位于缩回位置的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和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的透视图。图7A2是示出当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时设置于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和第二支撑部528的截面图。
将参照图7A1至7B2描述设置于光学打印头105的后侧的抵接销515抵靠设置于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的方式。在鼓单元518的前侧也设置有相当于抵接销与之相接触的衬套671的部分,其结构与衬套671的结构相同,功能也大致相同。这里将仅描述抵接销515与设置于鼓单元518侧的衬套671接触的方式。
从图7A1和图7B1可以看出,在竖直方向上(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方向),连杆构件652附接到保持构件505的部分比抵接销515的端部当中与更换单元侧(鼓单元518所设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个端部更靠近感光鼓103侧。附接有连杆构件652的弹簧附接部662以在竖直方向上不与抵接销515交叉的方式布置。在竖直方向上(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方向),连杆构件651附接到保持构件505的部分比抵接销514的端部当中与更换单元侧(鼓单元所设置的所述侧)相反的一个端部更靠近感光鼓103侧,尽管从这里的图示中省略了。附接有连杆构件651的弹簧附接部661以在竖直方向上不与抵接销514交叉的方式布置。因此,可以抑制曝光单元500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
如图7A2和7B2所示,第二支撑部528具有第二座面587,作为第一引导部的示例的限制部128,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两个壁面(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是第二引导部的示例。尽管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一体地形成以构成第二支撑部528,但是可以形成这样的配置,其中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是彼此可附接的分离构件。
第二座面587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下侧。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构件505的下侧沿竖直方向从上方抵接后述的第一支撑部527的第一座面586和第二座面587,并且因此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限制部128是形成在第二支撑部528中的凹部,并且具有一侧敞开(朝向前侧开口)的盒子形状,并且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与鼓单元518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上,并且比抵接销515更靠后侧地装配,使得抵接销515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在装配到限制部128从而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抵接销515移动通过由限制部128形成的间隙,并且与保持构件505一起竖直移动。从抵接销515的后侧至在左右方向上在两侧面对抵接销515的位置形成该间隙。
第一支撑部527也具有作为第一引导部的示例的限制部127,尽管从这里的图示中省略了。限制部127是形成在第一支撑部527中并且具有一侧敞开的盒子的形状(朝向前侧开口)的凹部。限制部127形成在保持构件505的与鼓单元518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并且比抵接销514更靠前侧地装配,使得抵接销514能够竖直移动。在装配到限制部127从而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抵接销514移动通过由限制部127形成的间隙,并且与保持构件505一起竖直移动。从抵接销514的前侧至在左右方向上在两侧面对抵接销514的位置形成该间隙。
如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抵接销514(或抵接销515)与限制部127(或限制部128)装配的状态表示的是这样一种装配状态,其中,由限制部127(或限制部128)形成的间隙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抵接销514(或抵接销515)移动通过由限制部127(或限制部128)形成的间隙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之间的差异是大约10至30μm的间隙。限制部128(或限制部127)形成为锥形(其中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越靠近抵接销514越小),从而最大地减少由于与抵接销515(或抵接销514)接触而发生的摩擦。由此,抵接销514(抵接销515)能够在限制部127(限制部128)处在所述间隙中顺畅地竖直移动。因此,与抵接销515和抵接销514一体的保持构件505的移动在与前后方向(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和竖直方向(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的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被限制。限制部127可以限制抵接销514从后侧向前侧移动,并且限制部128可以限制抵接销515从前侧向后侧移动。
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位置,从而形成间隙。当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时,保持构件505在松弛地装配在该间隙中的状态下竖直移动通过由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形成的该间隙。在此期间,保持构件505的移动在与前后方向(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和竖直方向(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的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被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限制。如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保持构件松弛地装配在由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形成的间隙中的状态表示的是这样一种具有间隙的装配状态,其中,间隙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保持构件505的后侧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之间的差异为大约0.5至2mm。
根据上述配置,光学打印头105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移动在与前后方向(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和竖直方向(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的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被限制。注意,将限制部127和限制部128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到第一支撑部527或第二支撑部528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将限制部127设置到作为支撑部的示例的第一支撑部527或将限制部128设置到第二支撑部528就足够了。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部527而非第二支撑部528上。
抵接销515与设置在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接触以及抵接销514(从图示中省略)与设置到鼓单元518的前侧的相当于衬套671的部分接触的位置是光学打印头105的曝光位置,如图7A1和7A2所示。透镜阵列506与感光鼓10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通过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抵接衬套671和相当于衬套671的部分变成设计的标称距离。
另一方面,如图7B1和7B2所示,抵接销515从设置在鼓单元518的后侧的衬套671缩回的位置相当于光学打印头105的缩回位置。光学打印头105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其中,通过光学打印头105处于图7B1和7B2所示的缩回位置,通过滑动而移动以被更换的鼓单元518和光学打印头105不接触。
现在将描述鼓单元518具有的衬套671。图8示出了衬套671的透视图。衬套671是通过螺钉或粘合剂固定到鼓单元518的壳体的构件。如图8所示,在衬套671中形成开口916。感光鼓103的另一端侧处的轴构件可旋转地插入到开口916中。也就是说,衬套671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
感光鼓103具有形成在中空圆柱形铝管的外壁面上的感光层。法兰673压配在铝管的两端上。感光鼓103的另一端侧处的法兰673可旋转地插入到形成在衬套671中的开口916中。法兰673在与形成在衬套671中的开口916的内壁面摩擦的同时旋转。也就是说,衬套671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与衬套671的开口相同的开口也形成在设置在鼓单元518的前侧的相当于衬套671的部分(抵接销514与之接触)的中间部分处。感光鼓103的一端侧(前侧)处的法兰673可旋转地插入到形成在相当于衬套671的部分中的开口中。该法兰673在与该开口的内壁面摩擦的同时旋转。也就是说,与鼓单元的后侧一样,相当于衬套671的部分在前侧可旋转地支承感光鼓103。
衬套671具有抵接销515与之装配的装配部685(抵接部)。装配部685设置有抵接面551,后侧壁面596和锥形部分585。装配部685可以相对于衬套671凹入,或者可以竖立。沿着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的抵接销515与抵接面551抵接。装配部685的下边缘形成有渐缩的锥形部585。锥形部585引导抵接销585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移动,以与抵接面551抵接。稍后将描述后侧壁面596和抵接销515的接触。
已经抵接装配部685的抵接面551的抵接销515的移动在与前后方向(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和竖直方向(光学打印头105在曝光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即往复移动的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被装配部685限制。也就是说,对于处于曝光位置(图7A2)的光学打印头105,抵接销515的上端的移动通过装配到装配部685而在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受到限制,而抵接销515的下端的移动通过装配到由限制部128形成的间隙而在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两者相交的方向上被限制。此时,装配部68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抵接销515的上端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之间的差异以及由限制部128形成的间隙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抵接销515的下端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之间的差异,小于第一壁面588与第二壁面589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位于第一壁面588与第二壁面589之间的保持构件50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之间的差异。因此,当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时,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不会有助于限制保持构件505在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动。注意,当光学打印头105处于曝光位置时,第一壁面588、第二壁面589和保持构件505不必是非接触的。这样一种结构就足够了:通过把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构造成可弹性变形的构件或类似物,保持构件505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不受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的限制。
移动机构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移动机构640。首先,将描述第一支撑部527。图9A是第一支撑部527的示意性透视图。在第一支撑部527上形成有作为抵接部(止动机构)的示例的第一座面586,作为插入部的示例的开口700,抵接部529,限制部127,突起601,螺钉孔602,定位凸台603,定位凸台604和螺钉孔605。第一支撑部527可以是这样的物件,其中开口700和第一座面586已通过注射成型一体地形成,或者它们可以是分离的构件。
第一座面586是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构件505的下侧沿竖直方向从上方抵接的部分,且该部分固定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保持构件505的下侧抵接第一座面586,并且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
用于清洁由调色剂等污染的透镜阵列506的光出射面的清洁构件572从成像装置1的主体的外侧穿过开口700插入。清洁构件572是细长的杆状构件。尽管清洁构件572在前后方向上穿过的贯通孔被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开口700的示例示出,但并不限于是一个孔,也可以例如在上方形成狭缝。如图9A中阴影线所示,抵接部529是第一支撑部527的后侧面,并且是开口700上方和下方的区域。稍后将详细描述抵接部529的功能。
如图9A所示,限制部127是形成在第一支撑部527中,具有一侧敞开(朝向后侧开口)的盒子的形状的凹部。抵接销514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部分与保持构件505一起通过由限制部127形成的间隙而竖直移动。限制部127形成为锥形,其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越靠近抵接销514越小,以最大地减少由于与抵接销514接触而发生的摩擦。由此,抵接销514能够在限制部127的间隙中顺畅地竖直移动。
第一支撑部527固定到前侧板642的前侧面。与定位凸台603,定位凸台604和固定螺钉对应的多个孔(图示略)形成在前侧板642中。定位凸台603和定位凸台604插入到设置在前侧板642上的多个孔中的相应孔中,并且在这种状态下,第一支撑部527通过穿过第一支撑部522的螺钉孔的螺钉固定到前侧板642。
稍后将描述的第三支撑部526是折叠成一侧敞开的盒子形状的金属片。图9B是用于描绘将第三支撑部526的纵向的一个端部插入图9A的虚线包围的部分中的方式的图。图9C是示出第三支撑部526的纵向的一个端部已经插入图9A的虚线包围的部分中的图。如图9B和图9C所示,在第三支撑部526的一个端部处设置有凹口,第一支撑部分527侧的突起601接合第三支撑部526的凹口。凸起601与第三支撑部526中的凹口的这种接合将第三支撑部526相对于第一支撑部527在左右方向上定位。第三支撑部526被从螺钉孔602插入的螺钉从图9C中的下侧按压,并且通过抵接第一支撑部527的接触面681而被固定到第一支撑部527。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支撑部528。图10A是第二支撑部528的示意性透视图。在第二支撑部528上形成第二座面587、第一壁面588、第二壁面589、第三壁面590和限制部128。如前所述,第二座面587是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移动的保持构件505的下侧抵接的部分。第二座面587固定至成像装置1的主体上。保持构件505的下侧抵接第二座面587,并且因此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
第二支撑部528固定到后侧板643的前侧面,如图10B所示。与第一支撑部527固定到前侧板642的方式相同,第二支撑部528通过定位凸起和螺钉固定到后侧板643。图10C示出了第三支撑部526的在第三支撑部526的纵向上的另一端侧(后侧)插入图10A的虚线包围的部分中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三支撑部526的一个端部由第一支撑部527支撑,并且另一端部由第二支撑部528支撑,且第一支撑部527和第二支撑部528分别固定到前侧板642和后侧板643。也就是说,第三支撑部526固定至成像装置1的主体上。
注意,也可以采用螺钉等将第二支承部528固定于第三支撑部526,而不是用螺钉固定于后侧板643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构:在第二支撑部528上形成凹部,其与形成在后侧板643上的突起部相装配,从而相对于后侧板643定位第二支撑部528。稍后将描述第二支撑部528的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
如图10A所示,限制部128是形成在第二支撑部528中,具有一侧敞开的盒子的形状,且朝向前侧开口的凹部。抵接销515的从保持构件505的下侧突出的部分与保持构件505一起通过由限制部128形成的间隙而竖直移动。限制部128形成为锥形,以最大地减小由于与抵接销515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其竖直方向上的厚度越靠近抵接销515越薄。由此,抵接销515能够在限制部128的间隙中顺畅地竖直移动。
第三壁面590限制保持构件505向后侧移动。第三壁面590连同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可以被称为第二引导部。在将第一壁面588和第二壁面589设置于第一支承部527的配置的情况下,保持构件505向前方的移动被抵接部529限制。
接下来,将参照图11A和11A描述第三支撑部526和滑动部525。第三支撑部526和滑动部525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与感光鼓103相反的相反侧上。
图11A是从左侧观察的移动机构6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第一支撑部527从图示中省略。图11B是从右侧观察的移动机构6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第一支撑部527从图示中省略。移动机构640具有连杆构件651、滑动部525和第三支撑部526。第三支撑部526具有支撑轴531和E型卡环533。从图11A和图11B可以看出,支撑轴531通过形成为一侧敞开的盒子形的第三支撑部526的相对面(左侧面和右侧面)中所形成的开口插入。支撑轴531穿过第三支撑部526的右侧面和左侧面。支撑轴531通过E型卡环533保持在左侧面的外侧,从而不会从第三支撑部526的开口掉出。另一方面,如图11A所示,在滑动部525中形成有槽691,该槽691是细长开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例如,支撑轴531穿过滑动部525的槽691插入,并且与槽691在竖直方向上间隔约0.1-0.5mm宽松地装配。因此,滑动部525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滑动部525仅能够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滑动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槽691的长度。
具有从左侧到下侧的容纳空间562的滑动辅助构件539被附接到滑动部525的一端侧。滑动辅助构件539通过从左侧用螺钉进行紧固而固定在滑动部525上。容纳空间562容纳后述的作为按压部的示例的按压构件561,盖子558具有所述按压构件。容纳空间562与按压构件561之间的关系及其结构特征将在后面与盖子558的描述一起描述。
将参照图3和11A至12B描述移动机构640。图3是具有移动机构640的曝光单元500的示意性透视图。如图3所示,移动机构640具有第一连杆机构861、第二连杆机构862、滑动部525、第一支撑部527、第二支撑部528和第三支撑部526。第一连杆机构861包括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而第二连杆机构862包括连杆构件652和连杆构件654。如图3所示,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以及连杆构件652和连杆构件654各自构成λ型连杆机构。
图11A是从左侧观察的移动机构6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第一支撑部527从图示中省略。图11B是从右侧观察的移动机构640的前侧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第一支撑部527从图示中省略。
将参照图11A至12B描述第一连杆机构861。图12A是从右侧观察的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截取的第一连杆机构861的横截面视图的图。第一连杆机构861具有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构成第一连杆机构861的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均为单个连杆构件,但也可以通过组合多个连杆构件来构造。如图12A和12B所示,连杆构件653的纵向的长度比连杆构件651的纵向的长度短。
连杆构件651具有轴承610、突起655和连接轴部538。轴承610设置于连杆构件651的纵向的一端侧。突起655是在设置于连杆构件651的纵向的另一端侧的、沿连杆构件651的转动轴线方向立起的圆柱状的突起,用于使设置于光学打印头105的保持构件505侧的弹簧变形。连接轴部538在连杆构件651的纵向上设置于轴承610与突起655之间。尽管突起655用作第一移动部,但该第一移动部不限于突起655,并且可以是其中连杆构件651的纵向上的一端侧沿枢转轴线方向弯曲的结构。
在图12A中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中空空间作为孔形成在轴承610中。装配轴部534被设置到滑动部525。在图12A中,装配轴部534是从滑动部525向左方竖立的圆柱状的突起。装配轴部534通过可枢转地装配到轴承610的孔中而形成第一连接部。也就是说,连杆构件651能够以第一连接部为枢转中心相对于滑动部525枢转。注意,装配轴部534可以形成在连杆构件651侧,而轴承610形成在滑动部525上。
连杆构件653具有连接轴部530。连接轴部530设置于连杆构件653的纵向的一端侧。在图12A中,连接轴部530是从连杆构件653向左侧立起的圆柱状的突起。连接轴部530可旋转地插入到形成在第三支撑部526中的孔中,从而形成第三连接部。连接轴部530可以形成到第三支撑部526而不是连杆构件653。也就是说,形成在第三支撑部526上的连接轴部530可以插入到形成在连杆构件653中的孔中。
在图12A中,在连杆构件653的纵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孔。连杆构件651的连接轴部538可枢转地插入该孔中,由此连接轴部538和连杆构件653的孔构成第四连接部。也就是说,连杆构件653能够以第三连接部作为枢转中心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枢转,并且能够以第四连接部为枢转中心相对于连杆构件651枢转。此处,连接轴部538可以形成到连杆构件653而非连杆构件651。也就是说,形成在连杆构件653上的连接轴部538可以插入到形成在连杆构件651中的孔中。
注意,第二连杆机构862的构造与上述的第一连杆机构861的构造相同。第二连杆机构862具有的连杆构件652和连杆构件654分别对应于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连杆构件652的纵向上的一端侧和滑动部525的连接部构成与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二连接部。作为移动部的示例,在连杆构件652上形成有与连杆构件651的突起655对应的突起656。注意,对于移动机构640,可以从实施例中省略连杆构件653和连杆构件654中的一个。
根据上述构造,当滑动部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装配轴部534已与之装配的轴承610与滑动部525一起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朝向后侧滑动而移动。因此,如图12A所示,当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861时,连杆构件651以装配轴部534为枢转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枢转,而连杆构件653则以连接轴部530为枢转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枢转。因此,突起655沿着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当滑动部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连杆构件651和连杆构件653沿着与图12A中的箭头相反的方向移动。当滑动部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装配轴部534与之装配的轴承610与滑动部525一起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朝向前侧滑动而移动。因此,如图12A所示,当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861时,连杆构件651以装配轴部534为枢转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枢转,而连杆构件653则以连接轴部530为枢转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枢转。因此,突起655沿着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
此处,
(1)将连接轴部538的枢转中心轴线与轴承610的枢转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L1,
(2)将连接轴部538的枢转中心轴线与连接轴部530的枢转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L2,和
(3)将连接轴部538的枢转中心轴线与突起655的枢转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称为L3。
在移动机构640中,第一连杆机构861形成了其中L1,L2和L3相等的史考特-罗素(Scott Russel)连杆机构(参见图12B)。由于距离L1,L2和L3相等,突起655垂直于(沿着图12B中的线A)装配轴部534的滑动移动方向移动,因此在上述连杆机构中,光学打印头105可以大致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可以形成这样的配置,其中第一连杆机构861和第二连杆机构862的前后方向相反,使得当滑动部525通过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并且当滑动部525通过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后述的盖子558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从前侧向后侧按压滑动部525,在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动时从后侧向前侧拉动滑动部525。
用于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机构不限于移动机构640。可以使用图13A和13B所示的移动机构140。将在下面参照图13A至14B描述移动机构140。具有与构成移动机构640的构件基本相同的功能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可以省略多余描述。
将参照图13A至14B描述移动机构140移动保持构件505的布置。图14A是沿着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截取的图14B所示的移动机构140和保持构件505的横截面图。
如图13A和13B所示,连杆构件151具有轴承110和突起155。连杆构件151设置成使得突起155在滑动部525的滑动移动方向上位于轴承110的下游侧。注意,这里使用的滑动移动方向是,当光学打印头105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时,滑动部525的滑动移动方向。轴承110设置在连杆构件151的纵向的一端侧。如图14A,14B所示,突起155也设置在连杆构件151的纵向的另一端侧。突起155是在连杆构件151的转动轴线方向上立起的圆柱状的突起,使设置在光学打印头105的保持构件505侧的弹簧变形。注意,第一移动部不限于突起155,也可以是连杆构件151的纵向的一端侧向连杆构件151的枢转轴线方向弯曲的结构。
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中空空间作为孔形成在轴承110中。如图14A和14B所示,装配轴部534被设置到滑动部525。装配轴部534是从滑动部525向左竖立的圆柱状的突起。轴承110的孔以能够枢转的方式与装配轴部534装配,从而形成第一连接部。也就是说,连杆构件151相对于滑动部525可枢转,以第一连接部为枢转中心。注意,也可以布置成在连杆构件151侧形成装配轴部534,而在滑动部525上形成轴承110。
注意,在第三支撑部526的后侧设置与支撑轴531相同的轴,在滑动部525的后侧形成与槽691相同的槽,并且移动机构140的后侧的结构与前侧的相同。连杆构件152的结构也与连杆构件151的相同。连杆构件152的纵向一端侧与滑动部525的连接部构成与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第二连接部。
第一支撑部527的抵接部529(从图13A至14B图示中省略)与保持构件505的一端相比,设置得更朝向前侧。因此,在滑动部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装配轴部534与之装配的轴承110也随着滑动部525一起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向前侧滑动而移动。与此同时,附接有突起155的保持构件505也试图从后侧向前侧移动,但保持构件505的一端与抵接部529抵接,因此朝向前侧的移动受到限制。连杆构件151设置成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方向相交,使得具有突起155的一端侧与具有轴承110的另一端侧相比更接近鼓单元518侧,并且因此以装配轴部534为枢转中心在逆时针方向上枢转,如图14A所示从右侧观察。因此,保持构件505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且保持构件505的一端与抵接部529抵接。
另一方面,在滑动部5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与装配轴部534装配的轴承110也随着滑动部525一起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因此,连杆构件151以装配轴部534为枢转中心在顺时针方向上枢转,如图14A所示从右侧观察。因此,突起155沿着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随着盖子558的关闭操作,滑动部525从后侧移动到前侧,并且随着盖子558的打开操作,从前侧移动到后侧,这将稍后详细描述。也就是说,当盖子558从打开状态移动到关闭状态时,保持构件505沿着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的方向移动,并且当盖子558从关闭状态移动到打开状态时,保持构件505沿从曝光位置朝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
用于移动光学打印头105的机构不限于移动机构140和移动机构640。可以使用图15A1至15B所示的移动机构840。将在下面参照图15A1至15B描述移动机构840。注意,具有与构成移动机构140(640)的构件基本相同的功能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可以省略多余描述。
图15A1和15A2示出了移动机构840。如图15A1和15A2所示,移动机构840包括第一连杆机构858、第二连杆机构859、滑动部825和第三支撑部526。第一连杆机构858包括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而第二连杆机构859包括连杆构件845和连杆构件846。如图15A1至15B所示,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以及连杆构件845和连杆构件846,各自可枢转地彼此相交,构成X型连杆机构。连杆构件843的突起847、连杆构件844的突起848、连杆构件845的突起849以及连杆构件846的突起850各自可枢转地附接到从图示中省略的保持构件805。当滑动部825通过沿图15A1中的箭头A的方向滑动而移动时,连杆构件843至846相对于滑动部825枢转,并且突起847至850向下移动(图15A2)。另一方面,当滑动部825通过沿图15A2中的箭头的方向滑动而移动时,连杆构件843至846相对于滑动部825枢转,并且突起847至850向上移动(图15A1)。
图15B是示出移动机构840的前侧与保持构件805的前侧的图。将参照图15B描述移动机构840移动保持构件805的布置。此处,第一连杆机构858和第二连杆机构859基本相同,因此这里将参照图15B描述第一连杆机构858。第一连杆机构858具有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构成第一连杆机构858的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均为单个构件,但也可以通过组合多个构件来构造。
图15B中的移动机构840具有第一连杆机构858和滑动部825。滑动部825具有槽863,该槽863是细长开口,在左右方向上穿过滑动部825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连杆构件843具有突起810、突起847和连接轴部538。突起810设置于连杆构件843的纵向的一端侧。突起847是设置于连杆构件843的纵向的另一端侧、在连杆构件843的枢转轴线方向向右侧立起的圆柱状的突起。连接轴部538在连杆构件843的纵向上设置于突起810与突起847之间。尽管突起847用作第一移动部,但该第一移动部不限于突起847,并且可以是连杆构件843的纵向上的一端侧沿枢转轴线方向弯曲的结构。
突起810可枢转地松弛装配到滑动部825的槽863,从而形成第一连接部。也就是说,连杆构件843能够以第一连接部为枢转中心相对于滑动部825枢转。突起810能够在槽863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开口内)在槽863内沿前后方向移动。螺旋弹簧860设置在槽863的后侧边缘和突起810之间。
连杆构件844具有连接轴部530和突起848。连接轴部530设置于连杆构件844的纵向的一端侧。在图15B中,连接轴部530是从连杆构件844向右侧立起的圆柱状的突起。连接轴部530可枢转地插入到形成在第三支撑部526中的孔中,从而形成第三连接部。此处,连接轴部530可以形成在第三支撑部526而不是连杆构件844上。也就是说,形成在第三支撑部526上的连接轴部530可以插入到形成在连杆构件844中的孔中。
突起848是设置于连杆构件844的纵向的另一端侧、在连杆构件844的枢转轴线方向上向右侧立起的圆柱状的突起。在连杆构件844的突起848与第三连接部之间形成有沿图15B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孔。连杆构件843的连接轴部538可枢转地插入该孔中,由此连接轴部538和连杆构件844的孔构成第四连接部。也就是说,连杆构件844能够以第三连接部作为枢转中心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枢转,并且能够以第四连接部为枢转中心相对于连杆构件843枢转。此处,连接轴部538可以形成到连杆构件844而非连杆构件843。也就是说,形成在连杆构件844上的连接轴部538可以插入到形成在连杆构件843中的孔中。注意,对于移动机构840,可以从实施例中省略连杆构件843和连杆构件844中的一个。
保持构件805具有透镜阵列506、连杆附接部851、连杆附接部852以及销附接部855。连杆附接部851和连杆附接部852都设置在附接到透镜阵列506的销514与保持构件805之间。虽然从图示中省略了,但是,附接有构成第二连杆机构859的连杆构件845和连杆构件846的连杆附接部853和连杆附接部854两者设置在附接于透镜阵列506的另一端侧的销515和保持构件805之间。连杆附接部851是在透镜阵列506与销附接部855之间形成至保持构件805的孔,该孔沿左右方向贯通。连杆附接部852是在透镜阵列506与销附接部851之间形成在保持构件805中的槽,该槽沿左右方向贯通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连杆构件843的突起847可枢转地附接于连杆附接部851,而连杆构件844的突起848可枢转地附接于连杆附接部852。突起848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附接于连杆附接部851。因此,连杆构件844能够通过在连杆附接部852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而移动,同时以突起848为枢转中心枢转。
根据上述构造,当滑动部8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突起810与滑动部825一起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前侧朝向后侧滑动而移动。因此,当如图15A1所示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858时,突起848在连杆附接部851处从前侧向后侧移动,且连杆构件843以突起810为枢转中心在顺时针方向上枢转、连杆构件844以连接轴部530为枢转中心在逆时针方向上枢转。因此,突起847和突起848沿着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当滑动部825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突起810与滑动部825一起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从后侧朝向前侧滑动而移动。因此,当如图15A2所示从右侧观察第一连杆机构858时,突起848在连杆附接部852处从后侧向前侧移动,且连杆构件843以突起810为枢转中心在逆时针方向上枢转、连杆构件844以连接轴部530为枢转中心在顺时针方向上枢转。因此,突起847和突起848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如图15B所示,当滑动部825在抵接销514与抵接面550接触的状态下通过向前侧滑动而进一步移动时,螺旋弹簧860在槽863的后侧边缘和突起810之间被压缩。通过被压缩的螺旋弹簧860的恢复力,突起810被向前侧偏置。因此,向上的偏置力被施加到保持构件805。
可以构造成第一连杆机构858和第二连杆机构859的前后方向相反,使得当滑动部825通过从前侧向后侧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缩回位置向曝光位置移动,并且当滑动部825通过从后侧向前侧滑动而移动时,光学打印头105从曝光位置向缩回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后述的盖子558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从前侧向后侧地按压滑动部825,在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动时从后侧向前侧地拉动滑动部825。
接下来,将参照图16A至16C描述盖子558。盖子558是用于使滑动部525如上所述通过滑动而移动的构件。注意,使滑动部525通过滑动而移动的构造不限于盖子558。例如,可以构造成使得滑动部525随着未示出的前门的打开/关闭通过滑动而移动。可选地,可以构造成使得滑动部525随着诸如杠杆或类似物的转动构件而非诸如盖子558或门的覆盖构件的转动通过滑动而移动。
图16示出了盖子558的透视图。如图16A所示,盖子558具有枢转轴部559和枢转轴部560。枢转轴部559是在盖子558的右侧方向上突出的圆柱形突起,而枢转轴部560是沿盖子558的左侧方向突出的圆柱形突起。
图16B是盖子558附接于前侧板642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6C是已经附接到前侧板642的盖子558的透视图。如图16B所示,前侧板642具有盖子558的枢转轴部559与之装配的轴承构件621和枢转轴部560与之装配的轴承构件622。如图16C所示,盖子558的枢转轴部559可枢转地装配到前侧板642的轴承构件621,而枢转轴部560可枢转地装配到前侧板642的轴承构件622。如图16A所示,枢转轴部559的枢转轴线和枢转轴部560的枢转轴线位于同一轴线(枢转轴线563)上。该枢转轴线563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的下方。盖子558以枢转轴线563为枢转中心相对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枢转,并且能够打开/关闭。盖子558在关闭用于更换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输送路径的关闭状态(关闭位置)和打开以确保输送路径的打开状态(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当盖子558处于关闭状态时,工作人员不能执行鼓单元518和显影单元641的更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打开盖子558来更换鼓单元518,并且当工作完成时关闭盖子558。
接下来,将参照图17A至20D描述滑动部525随着盖子558(枢转构件)的打开/关闭操作,通过在感光鼓103的枢转轴线方向上滑动而移动的构造。图17A至17D是示出盖子558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枢转的透视图。图18A至18D是示出盖子558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枢转的截面图。图17A和图18A示出了盖子558的打开状态。图17D和18D示出了盖子558的关闭状态。图17B和18B、图17C和18C是示出盖子558从打开状态转换到关闭状态的图。注意,图17D和18D所示的关闭状态中的盖子558的关闭状态由用于接合到主体的卡合机构、用于防止枢转的止动件等保持。
盖子558以枢转轴线563为中心相对于成像装置1的主体枢转。盖子558具有围绕枢转轴线563移动的按压构件561(按压部),和相对于枢转轴线563的下侧。按压构件561例如是从盖子558的左侧向右侧突出的圆柱状突起,其位于设置于滑动部525的一端的容纳空间562。如图18A至18D所示,按压构件561根据盖子558的枢转在以枢转轴线563为中心的圆(移动路径564)的一部分上移动。当盖子558处于打开状态时,按压构件561比枢转轴线563更朝向后侧地定位,并且当盖子558处于打开状态时,按压构件561比枢转轴线563更朝向前侧地定位。当盖子558处于关闭状态时按压构件561的位置比当盖子558处于打开状态时按压构件561的位置更靠近感光鼓103侧。
滑动辅助构件539附接在滑动部525的一端侧,如图18A至18D所示。在滑动辅助构件539中形成有容纳后述的按压构件561的容纳空间562。滑动辅助构件539还包括第一受压部566、第二受压部567和第三受压部569。在光学打印头105处于缩回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受压部566位于移动路径564上,并且第二受压部567被设置为与第一受压部566相邻、沿着移动路径564的方向在第一受压部566的下游侧(前侧),如图18A所示。第三受压部569位于下游侧(前侧)、第二受压部567的上侧。如图18C所示,第二受压部567的形状为在按压构件561位于第二受压部567上的情况下,与以枢转轴线563为中心的圆的一部分相匹配的形状。此时,半径是从枢转轴线563到第二受压部567的距离、以枢转轴线563为中心的圆的曲率等于移动路径564的曲率。注意,第二受部567不需要是严格遵循移动路径564的形状。例如,大致遵循这样一种切线的形状就足够了,该切线的相切点是移动路径564上的最接近第一受压部566和第二受压部567之间的边界部分的点(从后侧朝向前侧向感光鼓103倾斜的倾斜面)。从按压构件561与第一受压部566抵接的状态开始,随着盖子558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按压构件561依次从第一受压部566的上方移动到第二受压部567的上方和第四受压部568的上方。
将参照图18A和18D描述按压构件561相对于滑动部525的操作。当盖子558处于图18A的状态(打开状态)时,光学打印头105位于缩回位置,与第一受压部566和第二受压部567相比,按压构件561位于另一端侧。当盖子558从图18A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抵接位于移动路径564上的第一受压部566(图18B)。当盖子558从该状态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将第一受压部566向前侧按压。由此,滑动辅助构件539向前侧移动。滑动辅助构件539固定于滑动部525,所以滑动部525也随着滑动辅助构件539的移动通过向前侧滑动而移动。理想地,此时第一受压部566垂直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以便使滑动部525相对于盖子558的枢转量的移动量最大化。然而,这不需要严格垂直,并且可以例如从垂直方向向前侧倾斜大约0到10°。
当盖子558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从第一受压部566的上方移动到第二受压部567的上方(图18C)。第二受压部567具有遵循按压构件561的移动路径564的形状,因此在盖子558从图18C的状态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枢转的情况下,按压构件561与第二受压部567接触地向上移动,但按压构件561不再施加使滑动辅助构件539通过滑动而进一步向前侧移动的力。也就是说,滑动部525保持停止状态,而不随着盖子558的枢转而移动。当盖子558处于图18C的状态(关闭状态)时,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并且按压构件561更朝向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一侧,比第一受压部566更朝向所述一端侧。
从图17C和图18C可以看出,当盖子558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枢转时,紧接在保持构件505到达曝光位置之后,按压构件561抵接容纳空间562的第二受压部567。在盖子558从图18C的状态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枢转的情况下,按压构件561在其抵接的第二受压部567上滑动移动。在按压构件561与第二受压部567抵接的状态下,移动路径564与第二受压部567之间的距离与按压构件561的位置无关地相等。因此,即使盖子558枢转,不从按压构件561向第二受压部567施加使滑动辅助构件539通过滑动而进一步向前侧移动的力。因此,在按压构件561在第二受压部567上移动的同时,滑动辅助构件539不会从后侧向前侧移动。另外,由于保持构件505等的自重,滑动部525试图通过滑动而从前侧朝向后侧移动,但是按压构件561已从后侧向前侧地与第二受压部567抵接,因此滑动部525不能从前侧向后侧移动。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640被构造成使得,当盖子558在按压构件561抵靠第一受压部566的状态下枢转时,滑动部525随着按压构件561的移动,通过滑动而移动,但是,即使盖子558在按压构件561与第二受压部567抵接的状态下枢转,滑动部525也不会通过滑动而移动。通过使盖子558从图18C的状态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按压构件561移动到第三受压部569的上方,并且盖子558到达如图18D所示的关闭状态。
根据该布置,在按压构件561与第二受压部567接触(或按压)的情况下,相对于按压构件56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滑动部525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量,能够小于,在按压构件561按压第一受压部566的情况下,相对于按压构件56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滑动部525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量。也就是说,在按压构件561接触(或按压)第二受压部567的情况下,相对于按压构件561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量,突起655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量,能够小于,在按压构件561按压第一受压部566的情况下,相对于按压构件56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突起655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量。
图19A至19D是示出盖子558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枢转的透视图。图20A至20D是示出盖子558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枢转的截面图。图19A和20A示出了盖子558的关闭状态。图19D和20D示出了盖子558的打开状态。图19B和20B、图19C和20C是示出盖子558从关闭状态转换到打开状态的图。
在图20A所示的盖子558的关闭状态下,通过光学打印头105的自重和后述的弹簧的恢复力,经由第一连杆机构861和第二连杆机构862将力施加在滑动部525上,以使之从前侧向后侧滑动。然而,处于关闭状态的盖子558固定到成像装置1的主体,使得盖子558不枢转,并且按压构件561限制滑动辅助构件539向后侧的移动,因此,滑动部525不会通过向后侧滑动而移动。
滑动辅助构件539具有第四受压部568,如图20A至20D所示。第四受压部568设置在移动路径564上的相对于按压构件561的后侧,与第一受压部566面对。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受压部568垂直于感光鼓103的旋转轴线,但是这不需要严格垂直,并且可以例如,从垂直方向朝向前侧或后侧倾斜大约0到10°。
当盖子558从图20A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抵接第四受压部568,如图20B所示。当盖子558从图20B中的状态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枢转时,按压构件561将第四受压部568从前侧向后侧按压,如图20B和20C所示,而滑动部525向后侧移动。之后,如图20D所示,盖子558沿逆时针方向的进一步枢转把盖子558带入打开状态。
按压构件561按压第四受压部568的机制由以下原因提供。也就是说,也能够想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连杆构件之间的摩擦力、连杆构件651或连杆构件653与滑动部525之间的摩擦力、以及连杆构件652或连杆构件654与第三支撑构件526之间的摩擦力都很大,即使按压构件561对滑动辅助构件539的移动的限制通过盖子558从图19A中的状态逆时针方向枢转而解除,滑动部525也不向后侧移动。也就是说,能够想到这样一种情况:尽管盖子558已经打开,滑动部525也不通过滑动而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包括这样一种机制:按压构件561按压第四受压部568使得打开盖子558导致滑动部525向后侧移动。根据上述构造,进行维修的工作人员打开和关闭盖子558使得滑动部525随着盖子558的移动通过相对于第三支撑部526滑动而移动。
注意,用于使滑动部525通过滑动而移动的构件不限于盖子558,也可以使用杠杆。在该情况下,该杠杆可以与可枢转地附接到成像装置1的主体的盖子一体构成,使得该杠杆随着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打开/关闭盖子而移动。另外,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受压部566,第二受压部567以及第四受压部568是按压构件561接触的面,但其结构并不限定于平面形式,也可以是直线形式。
接下来,将描述保持构件505和连杆构件651之间的连接机构。图21A和21C是示出保持构件505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的透视图。图21B和21D是示出保持构件505前后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透视图。
保持构件505具备附接有透镜阵列506的透镜附接部701、附接有螺旋弹簧547的弹簧附接部661、附接有螺旋弹簧548的弹簧附接部662、附接有抵接销514的销附接部632和附接有抵接销515的销附接部633,如图21A所示。保持构件505是树脂模制件,其中透镜附接部701、电路板附接部702(从图示中省略)、弹簧附接部661和弹簧附接部662已通过注射成型一体地形成。弹簧附接部661设置于透镜附接部701的前后方向的一端侧,在保持构件505中,销附接部632相对于弹簧附接部661的所述一端侧更远地设置。弹簧附接部662设置于透镜附接部701的前后方向的另一端侧,在保持构件505中,销附接部632相对于弹簧附接部662的所述另一端侧更远地设置。在保持构件505中形成透镜附接部701、弹簧附接部661和销附接部632的部位为图21A中的区域C、区域B和区域A。在向着透镜阵列506的前侧但是向着抵接销514的后侧的位置,保持构件505从下方承受由连杆构件651的突起155经由螺旋弹簧547施加的向上的偏置力。另外,在保持构件505中形成透镜附接部701、弹簧附接部662和销附接部633的部位为图21C中的区域C、区域D和区域E。在相对于透镜阵列506朝向前侧但是相对于抵接销515朝向后侧的位置,保持构件505从下方承受由连杆构件652的突起156经由螺旋弹簧548施加的向上的偏置力。
首先,对弹簧附接部661进行描述。弹簧附接部661包括第一壁部751,第二壁部752,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第一壁部751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一侧,第二壁部752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构件505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壁部751和第二壁部752设置在抵接销514的左右两侧。如图21A所示,第一壁部751和第二壁部752分别具有彼此面对的内壁面。开口755形成在第一壁部751中,并且开口756形成在第二壁部752中。开口755和开口756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突起155插入到开口755和开口756中。突起155不与开口755和开口756装配,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处也以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因此,突起155的移动方向被开口755和开口756在竖直方向上引导,且开口755和开口756的内壁面没有施加任何大的摩擦力。
图21B是从图21A中的图示中省略了第一壁部751的图。第一接合部543(第一附接部)和第二接合部544(第一附接部)沿左右方向设置在第一壁部751与第二壁部752之间(成对的第一附接部)。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还分别设置在开口755和开口756沿前后方向的前侧和后侧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543布置得比第二接合部544更朝向保持构件505的前侧。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是从连接保持构件505的第一壁部751和第二壁部752的连接部向下突出的突起。在螺旋弹簧547的纵向上螺旋弹簧547的一端侧与第一接合部543接合,在螺旋弹簧547的纵向上螺旋弹簧547的另一端侧与第二接合部544接合。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设置在弹簧附接部661处,使得接合在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处的螺旋弹簧547横过开口755和开口756。
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543被设置为比第二接合部544更靠近感光鼓103侧。注意,可以做出这样的布置,其中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被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大致相同的高度的位置处,以及第二接合部544可以被设置成比第一接合部543更靠近感光鼓103侧。
突起155从第二壁部752的外壁面侧插入到第二壁部752的开口756中,在第一接合部543和第二接合部544之间布置的螺旋弹簧547的下方经过,并插入第一壁部751的开口755中,如图21B所示。
接下来,对弹簧附接部662进行描述。弹簧附接部662包括第三壁部753,第四壁部754,第三接合部545(第二附接部),以及第四接合部546(第二附接部)(成对的第二附接部),如图21C所示。第三壁部753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保持构件505的一侧,第四壁部754设置于保持构件505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壁部753和第四壁部754设置在抵接销515的右侧和左侧。第一壁部751和第三壁部753设置在左右方向的同一侧,即第一壁部751和第三壁部753设置在保持构件505在左右方向上的右侧。第二壁部752和第四壁部754设置在左右方向的同一侧,即第二壁部752和第四壁部754设置在保持构件505在左右方向上的左侧。
如图21C所示,第三壁部753和第四壁部754分别具有彼此面对的内壁面。开口757形成在第三壁部753中,并且开口758形成在第四壁部754中。开口757和开口758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突起156插入到开口757和开口758中。突起156不与开口757和开口758装配,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处也以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因此,突起156的移动方向被开口757和开口758在竖直方向上引导,而开口757和开口758的内壁面没有施加任何大的摩擦力。
图21D是从图21C中的图示中省略了第三壁部753的图。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沿左右方向设置在第三壁部753和第四壁部754之间。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还分别设置在开口757和开口758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上。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接合部546布置成比第三接合部545更朝向保持构件505的后侧。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是从连接保持构件505的第三壁部753和第四壁部754的连接部向下突出的突起。在螺旋弹簧548的纵向上螺旋弹簧548的一端侧与第三接合部545接合,在第四接合部546的纵向上螺旋弹簧548的另一端侧与第四接合部546接合。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设置在弹簧附接部662处,使得接合在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处的螺旋弹簧548横过开口757和开口758。
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接合部545布置成比第四接合部546更靠近感光鼓103侧。注意,可以做出这样的布置,其中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被设置在竖直方向上大致相同的高度的位置处,以及第四接合部546可以被设置成比第三接合部545更靠近感光鼓103侧。
突起156从第四壁部754的外壁面侧插入到第四壁部754的开口758中,在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之间布置的螺旋弹簧548的下方经过,并插入第三壁部753的开口757中,如图21D所示。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螺旋弹簧作为螺旋弹簧547和螺旋弹簧548的示例,但是也可以使用板簧。
接下来,将参照图22A至22C描述设置于连杆构件651的突起155在螺旋弹簧547上的操作以及设置于连杆构件652的突起156在螺旋弹簧548上的操作。突起155在螺旋弹簧547上的操作和突起156在螺旋弹簧548上的操作基本相同,因此突起156在螺旋弹簧548上的操作将在图22A至22C中例示。
图22A是示出设置于保持构件505的抵接销515从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缩回的状态的图。图22B是示出抵接销515抵靠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的点的图。图22C是示出连杆构件652从图22B中的状态已经沿逆时针方向枢转的状态的图。
当滑动部525在图22A中的状态下通过滑动而移动时,连杆构件652与之一起沿逆时针方向枢转,并且突起156向上移动。此时,突起156向上按压螺旋弹簧548。向上按压螺旋弹簧548的突起156使得向上的力经由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施加到保持构件505。抵接销515不与鼓单元518接触,除了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的重力之外,没有力抵抗突起156按压螺旋弹簧548的力。因此,当作用在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上的向上的力超过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的重力时,保持构件505通过作用在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上的力向上移动。此处,可以形成如下布置,其中,当保持构件505处于缩回位置时,保持构件505和抵接销515(514)的下端由装置主体支撑,并且连杆构件652(651)的突起156(155)不与螺旋弹簧548(547)接触。
如图22B所示,当保持构件505向上移动时,抵接销515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在图22B中,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但作用于光学打印头105以相对于鼓单元518偏置光学打印头105的偏置力不足。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机构640具有其中连杆构件652能够从图22B中的状态进一步枢转以向光学打印头105施加偏置力的构造。
由于抵接销515已经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1,从图22B的状态进一步使连杆构件652沿逆时针方向枢转不会改变保持构件505的位置。另一方面,突起156向上移动,因此螺旋弹簧548被穿过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之间的突起156按压,并且挠曲和拉伸,如图22C所示。
图22C中的状态对应于图18C和18D中的盖子558的状态。也就是说,滑动部525处于没有向前侧通过滑动而进一步移动的状态。因此,由于滑动部525没有通过滑动而移动,所以连杆构件652没有从图22C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并且突起156没有向上移动并且在图22C中的位置静止。在这种状态下,螺旋弹簧548的收缩力作用在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上。作用在第三接合部545和第四接合部546上的螺旋弹簧548的收缩力的分力朝上指向,因此偏置力作用在保持构件505上,以将保持构件505朝向鼓单元518侧偏置,并且保持构件505经由抵接销515相对于鼓单元518被偏置。
如上所述,第三接合部545设置成比第四接合部546更靠近感光鼓103侧,因此沿着箭头N的方向的法向力从突起156作用在螺旋弹簧548上。沿箭头N方向的法向力的分力作用在保持构件505上。因此,朝向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力作用在抵接销515上,并且抵接抵接面551的抵接销515在装配部685的最深部分处相对于后侧壁面596被偏置并抵接后侧壁面596。第一接合部543设置成比第二接合部544更靠近感光鼓103侧的原因也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第一接合部543、第二接合部544、第三接合部545、第四接合部546、弹簧附接部661和弹簧附接部662形成在保持构件505上,使得螺旋弹簧547和螺旋弹簧548大致彼此平行。
在曝光位置作用在保持构件上的力
图23示出了保持构件505所具有的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分别抵接压靠形成在鼓单元518上的抵接面550和抵接面551的状态。图23中的箭头a1表示连杆构件651的突起655经由第一接合部543施加到保持构件505的力的方向。箭头b1表示连杆构件652的突起656经由第三接合部545施加到保持构件505的力的方向。图23中的箭头a2表示连杆构件651的突起655经由第二接合部544施加到保持构件505的力的方向。箭头b2表示连杆构件652的突起656经由第四接合部546施加到保持构件505的力的方向。箭头A表示沿着从分离位置到曝光位置的方向按压保持构件505的前侧(点Y1)的箭头a1和箭头a2的合力的方向。箭头B表示沿着从分离位置到曝光位置的方向按压保持构件505的后侧(点Y2)的箭头b1和箭头b2的合力的方向。图23中的点X1表示抵接销514和保持构件505相连接的位置的示例,并且点X2指示抵接销515和保持构件505相连接的位置的示例。
下面将描述在抵接销514抵接形成在鼓单元518上的抵接面550的状态和抵接销515抵接形成在鼓单元518上的抵接面551的状态下,由箭头A和箭头B表示的力对保持构件505的作用效果,其中保持构件505位于曝光位置。
首先,将描述在以点X1作为支点的情况下由箭头A所示的力产生的力矩。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箭头A指示的力作用在保持构件505上时,基于箭头A所示的力与距离l1(从点X1到点Y1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的沿与箭头A相同的方向的力(力矩α)作用在保持元构件505相对于点Y1更朝向后方的一侧。
接下来,将描述在以点X2作为支点的情况下由箭头B所示的力产生的力矩。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箭头B指示的力作用在保持构件505上时,基于箭头B所示的力与距离l2(从点X2到点Y2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的沿与箭头B相同的方向的力(力矩β)作用在保持构件505相对于点Y2更朝向前方的一侧。
图23中箭头C所示的力是力矩α和力矩β的总力。而且,箭头M是由于作用于树脂保持构件505的保持构件505的自重而产生的力。箭头C所示的作为力矩α和力矩β的合力的力作用在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而抑制了保持构件505在弹簧附接部661和弹簧附接部662之间的部分由于自重而沿箭头M的方向弯曲。也就是说,通过将弹簧附接部661相对于透镜阵列506的前侧和电路板502的前侧的两端部设置在前侧,但是相对于抵接销514设置在后侧,并且将弹簧附接部662相对于透镜阵列506的后侧和电路板502的后侧的两端部设置在后侧但是相对于抵接销514设置在前侧,可以抑制透镜阵列506和电路板502在重力方向上的弯曲。
如上所述,由箭头C指示的力的大小来自距离l1和距离l2的长度以及由箭头A指示的力的大小和由箭头B指示的力的大小。也就是说,如果箭头A所示的力的大小和箭头B所示的力的大小是恒定的,则由箭头C所示的力的大小随着距离l1或距离l2的增加而增大。这表示根据弹簧附接部661和弹簧附接位置662设置在保持构件505上的位置,保持构件505可能沿着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超过所需程度。另一方面,如果由箭头A表示的力的大小和由箭头B表示的力的大小是恒定的,则由箭头C表示的力的大小随着距离l1或距离l2的减小而减小。这表明,取决于弹簧附接部661和弹簧附接位置662设置于保持构件505的位置,可能无法充分抑制由箭头M所示的力引起的保持构件505的弯曲,原因是箭头C所示的力可能没有被充分施加到保持构件505。
在本实施例中,从透镜阵列506的前侧端部到第二接合部544的距离是从透镜阵列506的前侧端部到点X1的距离的50%,点X1是抵接销514和保持构件505相连接的点的示例。此外,从作为抵接销514和保持构件505相连接的点的示例的点X1到第一接合部543的距离是,从透镜阵列506的前侧端部到作为连接抵接销514和保持构件505的点的示例的点X1的距离的20%。
另一方面,从透镜阵列506的后侧端部到第三接合部545的距离是从透镜阵列506的前侧端部到点X2的距离的30%,点X2是抵接销515和保持构件505相连接的点的示例。此外,从作为抵接销514和保持构件505相连接的点的示例的点X1到第四接合部546的距离是,从透镜阵列506的后侧端部到作为连接抵接销515和保持构件505的点的示例的点X2的距离的20%。
图23中的虚线Z是连接点X1和点X2的直线,假设保持构件505完全没有翘曲,点X1和点X2之间的中点为点O。当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两者都不与抵接面550和抵接面551抵接时,点O相比假设保持构件完全不翘曲的情况下的点O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下侧45μm处。另一方面,当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在300克的力的作用下抵接压靠在抵接面550和抵接面551上时,点O相比假设保持构件完全不翘曲的情况下的点O位于竖直方向下侧18μm处。
第一修改例
接下来,参照图24A和24B描述关于螺旋弹簧547和螺旋弹簧548附接到弹簧附接部361和弹簧附接部362的方式的修改例。注意,具有与移动机构640中的构件基本相同的功能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可以省略多余描述。
在图24A和24B中螺旋弹簧547的附接方式与上述相同。图24A和24B中所示的保持构件305包括:透镜阵列506附接到其上的透镜附接部301、附接有螺旋弹簧347的弹簧附接部361、附接有螺旋弹簧348的弹簧附接部362、附接有抵接销514的销附接部387、附接有抵接销515的销附接部388。注意,图24A和24B仅示出了保持构件305的前侧,因此未示出附接有螺旋弹簧348的弹簧附接部362和附接有抵接销515的销附接部388。透镜附接部301、弹簧附接部361、弹簧附接部362、销附接部387以及销附接部388是通过注射成型而形成的一体成型件。弹簧附接部361在前后方向上比透镜附接部301更靠保持构件305的所述一端侧设置,销附接部387比弹簧附接部361更朝向保持构件305的所述一端侧设置。另外,弹簧附接部362在前后方向上比透镜附接部301更靠保持构件305的另一端侧设置,销附接部388比弹簧附接部362更朝向保持构件305的所述一端侧设置。
将参照图24B描述弹簧附接部361。弹簧附接部361具有第一壁部351、第二壁部352、和接合部372。透镜附接部301、弹簧附接部361和销附接部387形成的部位分别为图24B中的区域L、区域K和区域J。第一壁部351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构件305的一端侧,第二壁部352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构件305的另一端侧。在本修改例中,第一壁部351和第二壁部352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在抵接销514的两侧。开口355形成在第一壁部351中,并且开口356形成在第二壁部352中。开口355和开口356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突起300从保持构件305的左侧按顺序插入开口355和开口356。突起300不与开口355和开口356装配,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处也以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因此,突起300的移动方向被开口355和开口356在竖直方向上引导,而开口355和开口356的内壁面没有施加任何大的摩擦力。如图24B所示,接合部372是在第一壁部351和第二壁部352之间从上方向下竖立的圆柱形突起。如图24A所示,螺旋弹簧347的一端从下向上插入接合部372。螺旋弹簧347的另一端与突起300接触。也就是说,螺旋弹簧347的另一端侧与突起300之间的接触部比螺旋弹簧347的一端侧与接合部372之间的接触部位于更下侧。
图24A示出了紧接着光学打印头105已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并且抵接销514已与抵接面550接触之后的状态。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但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将光学打印头105相对于鼓单元518偏置的的偏置力是不够的。因此,根据本修改例的移动机构340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连杆构件381和连杆构件383能够从图24A的状态进一步枢转,以将上述偏置力施加到光学打印头105。
由于抵接销514已经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0,从图24A的状态进一步使连杆构件381沿逆时针方向枢转不会改变保持构件305的位置。另一方面,突起300向上移动,使得螺旋弹簧547在接合部372和突起300之间被压缩。
连杆构件381已经从图24A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的状态对应于图17C和图17D和图18C和18D中的盖子558的状态。也就是说,滑动部525处于没有向前侧通过滑动而进一步移动的状态。因此,由于滑动部525没有通过滑动而移动,所以连杆构件381不会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并且突起300不会向上移动并且是静止的。在该状态下的被压缩的螺旋弹簧347的恢复力作为偏置力作用在保持构件305上,以将保持构件305朝向鼓单元518侧偏置,并且保持构件305经由抵接销515相对于鼓单元518被偏置。
第二修改例
接下来,参照图25A和25B描述关于螺旋弹簧447和螺旋弹簧448附接到保持构件405的方式的修改例。图25A和25B中所示的保持构件405包括:透镜阵列506附接到其上的透镜附接部401、附接有螺旋弹簧447的弹簧附接部461、附接有螺旋弹簧448的弹簧附接部462、附接有抵接销514的销附接部487、附接有抵接销515的销附接部488。注意,图25A和25B仅示出了保持构件405的前侧,因此未示出附接有螺旋弹簧448的弹簧附接部462和附接有抵接销515的销附接部488。透镜附接部401、弹簧附接部461、弹簧附接部462、销附接部487以及销附接部488是通过注射成型而形成的一体成型件。弹簧附接部461在前后方向上比透镜附接部401更靠保持构件405的一端侧设置,销附接部487比弹簧附接部461更朝向保持构件405的所述一端侧地设置。另外,弹簧附接部462在前后方向上比透镜附接部401更靠保持构件405的另一端侧设置,销附接部488比弹簧附接部462更朝向保持构件405的所述一端侧地设置。
将参照图25B描述弹簧附接部461。弹簧附接部461具有第一壁部451、第二壁部452、和接合部472。透镜附接部401、弹簧附接部461和销附接部487形成的部位分别为图25B中的区域O、区域N和区域M。第一壁部451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构件405的一端侧,第二壁部452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保持构件405的另一端侧。在本修改例中,第一壁部451和第二壁部452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在抵接销514的两侧。开口455形成在第一壁部451中,并且开口456形成在第二壁部452中。开口455和开口456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如图25B所示,突起400从保持构件405的左侧按顺序插入到开口455和开口456中。突起400不与开口455和开口456装配,并且即使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窄处也以大约0.5mm的间隙插入。因此,作为第二移动部的示例的突起400的移动方向被开口455和开口456在竖直方向上引导,而开口455和开口456的内壁面没有施加任何大的摩擦力。如图25B所示,在第一壁部451的开口455和第二壁部452的开口456的下方,接合部472从形成在第一壁部451中的孔朝向第二壁部452插入,并固定于第一壁部451。如图25A所示,螺旋弹簧447的另一端在第一壁部451和第二壁部452之间与接合部472接合。螺旋弹簧447的一端侧连接到突起400以能够枢转。也就是说,螺旋弹簧447的另一端侧与突起400之间的接触部比螺旋弹簧447的一端侧与接合部472之间的接触部位于更高的一侧。
图25A示出了光学打印头105刚刚已从缩回位置朝向曝光位置移动并且抵接销514已与抵接面550接触之后的状态。光学打印头105位于曝光位置,但作用在光学打印头105上将光学打印头105相对于鼓单元518偏置的的偏置力是不够的。因此,根据本修改例的移动机构440具有连杆构件481能够从图25A中的状态进一步枢转以向光学打印头105施加上述偏置力的构造。
由于抵接销514已经抵接鼓单元518的抵接面550,从图25A的状态进一步使连杆构件481沿逆时针方向枢转不会改变保持构件405的位置。另一方面,突起400向上移动,使得螺旋弹簧447在接合部472和突起400之间被拉伸。
连杆构件481已经从图25A中的状态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的状态对应于图17C和图17D和图18C和18D中的盖子558的状态。也就是说,滑动部525处于没有向前侧通过滑动而进一步移动的状态。因此,由于滑动部525没有通过滑动而移动,所以连杆构件481没有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枢转,并且突起400没有向上移动并且是静止的。在该状态下被拉伸的螺旋弹簧447的恢复力作为偏置力作用在保持构件405上,以将保持构件405朝向鼓单元518侧偏置,并且保持构件405经由抵接销514相对于鼓单元518被偏置。注意,也可以构造成使得螺旋弹簧447被连杆构件481的上端部而非突起400直接拉伸,即,第一移动部可以是连杆构件481的上端部。
如上所述,在根据上述实施例和修改例的成像装置1中,通过将弹簧附接部661相对于透镜阵列506的前侧和电路板502的前侧设置在前侧但是相对于抵接销514设置在后侧,并且将弹簧附接部662相对于透镜阵列506的后侧和电路板502的后侧设置后侧但是相对于抵接销514设置在前侧,当抵接销514和抵接销515抵接并且压靠抵接面550和抵接面551时,可以抑制透镜阵列506和电路板502在重力方向上的弯曲。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样的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5)

1.一种成像装置,所述成像装置包括:
感光鼓;
鼓框架,所述鼓框架被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
曝光头(671),所述曝光头被构造成沿重力方向从下方对感光鼓进行曝光,所述曝光头包括: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具有被构造成发光以曝光感光鼓的多个发光元件,
透镜,所述透镜被构造成将光收集在感光鼓的表面上;以及
保持器(505),所述保持器由树脂制成并且构造成保持电路板和透镜;
所述曝光头被构造成在所述发光元件曝光所述感光鼓的曝光位置和相比所述曝光位置从所述鼓框架进一步缩回的缩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第一突出部(514),所述第一突出部沿所述保持器的纵向设置在所述保持器的一端侧并且被构造成从所述保持器朝向所述鼓框架突出;
第二突出部(515),所述第二突出部沿所述纵向设置在所述保持器的另一端侧并且被构造成从所述保持器朝向所述鼓框架突出;
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与所述鼓框架接触以在所述透镜和所述感光鼓之间形成间隙;
第一支撑构件(651),第一支撑构件被构造成:沿所述纵向在所述保持器的支撑电路板的一部分、所述保持器的支撑透镜的一部分和所述保持器的设置所述第一突出部分的一部分之间沿重力方向从下方支撑所述保持器;
第二支撑构件(652),第二支撑构件构造成:沿所述纵向在所述保持器的支撑电路板的一部分、所述保持器的支撑透镜的一部分和所述保持器的设置所述第二突出部分的一部分之间沿重力方向从下方支撑所述保持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滑动部,滑动部被构造成通过在纵向上滑动而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纵向上的一端侧可枢转地附接在所述保持器的在所述保持器的纵向上的一端侧,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纵向上的另一端侧可枢转地附接到滑动部的在所述保持器的纵向上的一端侧;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纵向上的一端侧可枢转地附接在所述保持器的在所述保持器的纵向上的另一端侧,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纵向上的所述另一端侧可枢转地附接到所述滑动部的在所述保持器的纵向上的另一端侧;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随着所述滑动部的滑动移动相对于所述滑动部枢转,并且随着这种枢转使所述保持器沿往复移动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框架;
第一弹簧(547),所述第一弹簧沿所述纵向在所述保持器的支撑电路板的一部分、所述保持器的支撑透镜的一部分和所述保持器的设置所述第一突出部分的一部分之间设置在所述保持器上,所述第一弹簧能够变形以便向所述框架施加用于朝向所述鼓框架推动所述框架的力;以及
第二弹簧(548),所述第二弹簧沿所述纵向在所述保持器的支撑电路板的一部分、所述保持器的支撑透镜的一部分和所述保持器的设置所述第二突出部分的一部分之间设置在所述保持器上,所述第二弹簧能够变形以便向所述框架施加用于朝向所述鼓框架推动所述框架的力;
其中,在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与所述框架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推动所述第一弹簧以使之变形,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推动所述第二弹簧以使之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是螺旋形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保持器还包括:第一附接部(543,544),所述第一弹簧的沿第一弹簧的纵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附接到所述第一附接部;第二附接部(545,546),所述第二弹簧的沿第二弹簧的纵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附接到所述第二附接部;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在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与所述第一弹簧的一部分接触,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与所述第二弹簧的一部分接触。
CN201810617006.1A 2017-06-16 2018-06-15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 Active CN1091166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8999A JP6900250B2 (ja) 2017-06-16 2017-06-16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18999 2017-06-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16699A CN109116699A (zh) 2019-01-01
CN109116699B true CN109116699B (zh) 2021-10-08

Family

ID=64658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17006.1A Active CN109116699B (zh) 2017-06-16 2018-06-15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2182B2 (zh)
JP (2) JP6900250B2 (zh)
CN (1) CN1091166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0250B2 (ja) * 2017-06-16 2021-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171278B2 (ja) * 2018-07-12 2022-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08819A (ja) * 2018-07-12 2020-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014202B2 (ja) * 2019-03-29 202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92664A (ja) * 2019-12-10 2021-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65019A (ja) 2020-04-08 2021-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Led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led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46055A (ja) 2021-09-22 2023-04-03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立体物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9455A (ja) * 2002-09-18 2004-04-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CN104122771A (zh) * 2013-04-25 2014-10-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曝光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53893A (ja) 1997-11-20 1999-06-08 Fujitsu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051573B2 (ja) 2002-05-09 2008-0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
US7248812B2 (en) 2004-01-26 2007-07-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Cleaning member
JP4556718B2 (ja) 2005-03-15 2010-10-06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位置決め機構
JP4468261B2 (ja) 2005-07-28 2010-05-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48709B2 (ja) 2005-09-08 2011-12-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露光ヘッド
JP2007156092A (ja) 2005-12-05 2007-06-21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調整方法
JP5186891B2 (ja) * 2007-11-16 2013-04-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2756B2 (ja) 2008-02-26 2012-08-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06213B2 (ja) 2008-03-31 2012-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112012B2 (en) 2008-04-08 2012-02-07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cleaning a printer
JP4743303B2 (ja) 2009-03-27 2011-08-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露光ヘッドの清掃部材
JP5402209B2 (ja) 2009-04-23 2014-01-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書込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記録装置
JP5621221B2 (ja) 2009-07-17 2014-11-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露光装置
JP4574732B1 (ja) 2009-08-27 2010-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617352B2 (ja) * 2010-05-28 2014-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755718B2 (en) * 2010-06-04 2014-06-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025130A (ja) 2010-07-27 2012-02-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879988B2 (ja) 2011-01-11 2016-03-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6817B2 (ja) 2011-02-10 2013-06-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84475B2 (ja) 2011-12-26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7075B2 (ja) 2011-12-28 2016-0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ユニット
JP5867711B2 (ja) 2012-01-27 2016-02-2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08298B2 (ja) 2012-08-01 201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9271B2 (ja) 2013-01-30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77619B2 (ja) 2013-07-11 2018-02-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像保持体ユニット
US9296221B2 (en) 2013-10-17 2016-03-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 scan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US9341979B1 (en) * 2015-01-12 2016-05-17 Xerox Corporation Closed loop focusing system
JP2018060005A (ja) 2016-10-04 2018-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00250B2 (ja) * 2017-06-16 2021-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9455A (ja) * 2002-09-18 2004-04-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CN104122771A (zh) * 2013-04-25 2014-10-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曝光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16699A (zh) 2019-01-01
US10642182B2 (en) 2020-05-05
JP2019001103A (ja) 2019-01-10
US20180364613A1 (en) 2018-12-20
JP7098794B2 (ja) 2022-07-11
JP2021154745A (ja) 2021-10-07
JP6900250B2 (ja) 2021-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16699B (zh)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
US104593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optical print head
CN109143821B (zh)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设备
US1040175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optical print head
JP7000046B2 (ja)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9143826B (zh)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设备
US1042975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optical print head
US108958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moving unit for an optical print head
US1053990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optical print head
JP2019082504A (ja)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130642B2 (ja)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7196069B2 (ja)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146752B2 (ja)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171379B2 (ja)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