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22771A - 曝光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曝光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22771A
CN104122771A CN201410040348.3A CN201410040348A CN104122771A CN 104122771 A CN104122771 A CN 104122771A CN 201410040348 A CN201410040348 A CN 201410040348A CN 104122771 A CN104122771 A CN 1041227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osure
lph14
along
image carrier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03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22771B (zh
Inventor
三上敬一
多田直之
高山诚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22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2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22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27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2002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with visible light or UV light, through an original having an opaque pattern on a transparent support, e.g. film printing, projection printing; by reflection of visible or UV light from an original such as a printed image
    • G03F7/2012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with visible light or UV light, through an original having an opaque pattern on a transparent support, e.g. film printing, projection printing; by reflection of visible or UV light from an original such as a printed image using liquid photohardening compositions, e.g. for the production of reliefs such as flexographic plates or stam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Abstract

曝光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曝光装置包括曝光部件、定位部件及移动限制部件。所述曝光部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所述曝光部件沿第二方向发射光以使图像承载体曝光,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朝向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方向。所述定位部件通过使曝光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抵靠所述图像承载体来确定相对于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曝光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置。所述移动限制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曝光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并限制所述曝光部件相对于所述定位部件的移动。

Description

曝光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曝光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已知的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包括曝光部件和支撑部件的曝光装置。所述曝光部件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曝光部件的一个表面并当曝光部件在多个方向振动时产生其本身和曝光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参见日本特开2009-214340号)。
另外,还有一种现有技术,该技术用于通过将被导向部件旋转的减振弹簧抵靠包括在LPH中的减振销来减少LED打印头(LPH)的共振(参见日本特开2011-79242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减少曝光部件相对于图像承载体的位置变动的同时,调整曝光部件的固有频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曝光装置包括曝光部件、定位部件及移动限制部件。所述曝光部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所述曝光部件沿第二方向发射光以使图像承载体曝光,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朝向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方向。所述定位部件通过使曝光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抵靠所述图像承载体来确定相对于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曝光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置。所述移动限制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曝光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并限制所述曝光部件相对于所述定位部件的移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曝光装置中,所述移动限制部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限制所述曝光部件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一种曝光装置包括曝光部件、抵靠部件以及弹性部件。所述曝光部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并沿第二方向发射光以使图像承载体曝光,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朝向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方向。所述抵靠部件包括与所述曝光部件相接触的接触部,并通过利用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按压所述曝光部件使所述曝光部件抵靠所述图像承载体。所述弹性部件被设置于所述曝光部件和所述抵靠部件之间。所述弹性部件可在所述曝光部件和所述抵靠部件彼此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曝光装置中,所述弹性部件设置有多个,并且所述多个弹性部件被设置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端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曝光装置中,所述曝光部件包括第一伸出部和第二伸出部,所述第一伸出部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抵靠部件伸出并且与所述抵靠部件的所述接触部相接触,所述第二伸出部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图像承载体伸出,所述抵靠部件通过利用所述接触部按压所述曝光部件的所述第一伸出部使所述曝光部件的所述第二伸出部抵靠所述图像承载体,以及所述弹性部件被设置在靠近所述抵靠部件的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曝光部件的所述第一伸出部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旋转的图像承载体、曝光部件、定位部件以及移动限制部件。所述曝光部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并沿第二方向发射光以使图像承载体曝光,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朝向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方向。所述定位部件通过使曝光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抵靠所述图像承载体来确定相对于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曝光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置。所述移动限制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曝光部件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并限制所述曝光部件相对于所述定位部件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减少曝光部件相对于图像承载体的位置变动的同时,可对曝光部件的固有频率进行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可对沿光轴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曝光部件的固有频率进行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减少曝光部件相对于图像承载体的位置变动的同时,可对曝光部件的固有频率进行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没有采用根据实施例的配置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曝光部件的弯曲。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没有采用根据实施例的配置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曝光部件抵靠图像承载体的力的变化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减少曝光部件相对于图像承载体的位置变动的同时,可对曝光部件的固有频率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配置例;
图2是LED打印头(LPH)的结构的横截面视图;
图3是安装有包括感光鼓的感光体组件以及包括LPH和伸缩机构的曝光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示出图3中所示的状态的前侧部分的放大图;
图5示出图3中所示的状态的后侧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感光体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曝光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曝光组件的LPH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沿Y方向观察LPH的侧视图;
图10A是图9中所示的XA部分的放大图,图10B是图9中所示的XB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曝光组件的伸缩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示出伸缩机构的前限制部件;
图13是伸缩机构的升降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升降部件的正视图;
图15是伸缩机构的凸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A是沿Z方向观察伸缩机构的俯视图,图16B是沿Y方向观察伸缩机构的侧视图,图16C是沿图16A的XVIC-XVIC线截取伸缩机构的横截面视图;
图17是伸缩机构的连杆机构的相关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伸缩机构的升降部件、前凸轮以及前螺旋弹簧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9是沿Y方向观察曝光组件的前侧部分的正视图;
图20是沿图19中的XX-XX线截取曝光组件的横截面视图;
图21是沿Y方向观察曝光组件后侧部分的正视图;
图22是沿图21中的XXII-XXII线截取曝光组件的横截面视图;
图23是弹簧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4是安装于感光体组件的板上的前定位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5是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后侧框架的后保持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6A、26B以及26C分别示出在曝光位置、待机位置以及退回位置的伸缩机构的状态;
图27A和27B示出伸缩机构的前侧的状态;
图28A和28B示出伸缩机构的后侧的状态;
图29示出安装于曝光组件的弹簧部件的弹簧常数与LPH的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
图30是沿-Y方向观察曝光组件的前侧部分的根据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组件的正视图;以及
图31是沿-Y方向观察曝光组件的后侧部分的根据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组件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配置例。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所谓的串联型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形成处理器10,其对应不同颜色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控制器30,其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图像处理器35;以及主电源36,其为各部件提供电源。图像处理器35与外部设备,如个人计算机(PC)3或图像读取装置4相连接,并对由所述外部设备发送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
图像形成处理器10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1Y、11M、11C和11K,这些图像形成单元按一定的间隔被并排配置(以下,简单地统称为“图像形成单元11”)。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1包括感光鼓12、对感光鼓12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13、LED打印头(LPH)14、显影装置15以及清洁器16。感光鼓12是图像承载体的一个实例,其被设置成可围绕旋转轴旋转,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并保持调色剂图像。LPH14是曝光部件的一个实例,其对由充电装置13充电的感光鼓12基于图像数据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15对形成在感光鼓12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清洁器16对转印操作后的感光鼓12的表面进行清扫。根据本实施例的感光鼓12包括旋转轴(未图示),该旋转轴被设置成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图1中靠近自己侧)向后侧(图1中远离自己侧)延伸。
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1还具备伸缩机构17,其在曝光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移动LPH14,在所述曝光位置LPH14对感光鼓12进行曝光,在所述退回位置LPH14比在曝光位置更远离感光鼓12。图像形成单元11除了容纳在相应的显影装置20内的调色剂之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图像形成单元11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以及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
图像形成处理器10还包括中间转印带20,一次转印辊21,二次转印辊22,以及定影装置45。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1的感光鼓12上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以重叠的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一次转印辊21将由相应的图像形成单元11形成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二次转印辊22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的重叠的调色剂图像一次性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上。定影装置45将第二转印图像固定在纸张上。
在每各图像形成单元11中,感光鼓12、充电装置13以及清洁器16形成为一个集成的组件(以下简称感光体组件PM,在下面参照图3将对其进行说明)。感光体组件PM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并根据感光鼓12的寿命或其他条件进行更换。在此,感光体组件PM可以只包括感光鼓12而不包括充电装置13和清洁器16,或者可以是一个集成的组件,其除了充电装置13和清洁器16还包括显影装置15。换言之,感光体组件PM可以通过组合任何部件来形成,只要包括比其他部件具有更短寿命的感光鼓12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感光体组件PM和LPH14被彼此分开设置。
在每各图像形成单元11中,LPH14和伸缩机构17也形成为一个集成的组件(以下简称曝光组件EM,在下面参照图3将对其进行说明)。曝光组件EM是曝光装置的一个实例,其也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感光体组件PM和曝光组件EM的结构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图像形成处理器10根据从控制器30提供的各种控制信号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具体而言,在控制器30的控制下,通过PC3或图像读取装置4输入的图像数据由图像处理器35进行图像处理,然后经由接口(未图示)被传送到每一个图像形成单元11。此后,例如,在形成黑色(K)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K中,在沿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旋转的同时,感光鼓12被充电装置13以预定的电位进行充电,然后基于从图像处理器35传送的图像数据利用LPH14发射的光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鼓12上形成黑色(K)图像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2上的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15进行显影,由此在感光鼓12上形成黑色(K)调色剂图像。各图像形成单元11Y、11M以及11C形成与黄色(Y)、品红色(M)、或蓝绿色(C)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由各图像形成单元11形成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21被依次静电吸引并转印到沿图1中的箭头B方向移动的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上,从而形成具有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彼此重叠的重叠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20的移动,中间转印带20上的重叠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设置二次转印辊22的部分(二次转印部分T)。在重叠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的时刻,纸张从纸张容器40被供给到二次转印部分T。重叠调色剂图像通过由二次转印辊22在二次转印部分T形成的转印电场的效果被一次性静电转印到已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的纸张上。
然后,其上已经转印有重叠调色剂图像的纸张从中间转印带20分离并被传送到定影装置45。传送到定影装置45的纸张上的重叠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45的加热和加压的定影处理,被固定到纸张上。其上已经固定有图像的纸张被进一步传送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出部分的排出纸张保持部41。
另一方面,在二次转印完成后,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0的调色剂(残余调色剂)由带清洁器25从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被去除以准备下一个图像形成循环。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反复进行与要打印的张数相同次数的图像形成循环。
图2是LPH14的结构的横截面视图。在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LPH14设置在感光鼓12的下方并从下方对感光鼓12进行曝光。如图2中所示,LPH14包括壳体61、LED阵列63、LED电路板62、柱状透镜阵列64以及支架65。诸如LED阵列63和驱动LED阵列63的信号生成电路(未图示)被安装在LED电路板62上。柱状透镜阵列64使得从LED阵列63的光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结像。支架65支撑柱状透镜阵列64并从外部屏蔽LED阵列63。
壳体61由如铝或不锈钢等金属块或薄板制成,并支撑LED电路板62。柱状透镜阵列64沿感光鼓12的轴线方向配置,并在感光鼓12的旋转方向上具有宽度。柱状透镜阵列64包括多个并排配置的渐变折射率透镜,其形成正像等倍放大图像。支架65具有一个长尺寸形状,并且设置成在感光鼓12的轴线方向上延伸。支架65还支撑壳体61和柱状透镜阵列64,以便使LED阵列63的发光点和柱状透镜阵列64的焦平面彼此重合。支架65紧紧覆盖LED阵列63以便使外部的尘埃难以附着到LED阵列63。支架65还包括导向槽65a,其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表面。导向槽65a沿长度方向延伸(感光鼓12的轴线方向),并沿该方向引导将后述的滑动部件67(参见图8)。
在LED电路板62上,包括多个LED芯片的LED阵列63沿平行于感光鼓12的轴线方向高精度地直线状排列。这里,LED芯片以错开的方式交替配置,以便使包括在LED芯片中的发光元件(LED)在其边界彼此连续地连接。因此,多个发光元件(LED)被配置在LED电路板62上。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LPH14的定位机构进行说明。
图3是安装有包括感光鼓12的感光体组件PM以及包括LPH14和伸缩机构17的曝光组件EM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3中,左侧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从该前侧进行感光体组件PM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安装或拆卸,右侧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从该后侧将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驱动电机(未图示)的动力提供给感光鼓12和其他部件。图3示出包括在曝光组件EM中的LPH14被设置于上述的曝光位置的状态。图4示出图3中所示的状态的前侧部分的放大图,图5示出图3中所示的状态的后侧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感光体组件PM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6中,左下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右上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
图7是曝光组件EM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7中,右下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左上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
图8是曝光组件EM的LPH14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8中,右下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左上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
图9是图8中所示的、沿Y方向观察LPH14的侧视图。图10A和10B示出LPH14的详细结构。图10A是图9中所示的XA部分的放大图而图10B是图9中所示的XB部分的放大图。在图9、10A和10B中,左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右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
图11是曝光组件EM的伸缩机构17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2示出伸缩机构17的前限制部件178F(将后述)。在图11中,右上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左下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在图12中,左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右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
图13是伸缩机构17的升降部件306(将后述)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4是升降部件306的正视图。图15是伸缩机构17的凸轮305(前凸轮305F和后凸轮305R,将后述)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图13中,左上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右下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在图14中,左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右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在图15中,左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右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
图16A是沿Z方向观察伸缩机构17的俯视图,图16B是沿Y方向观察伸缩机构17的侧视图,图16C是沿图16A的XVIC-XVIC线截取伸缩机构17的横截面视图。图17是伸缩机构17的连杆机构173(将后述)的相关部分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伸缩机构17的升降部件306、前凸轮305F以及前螺旋弹簧304F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这些部件将在下面进行描述。这里,图18示出当伸缩机构17将LPH14设置到曝光位置时的位置关系。
在图16中,右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左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在图17中,左下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右上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在图18中,左上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而右下侧对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
图19和20示出曝光组件EM的前侧部分的详细结构(参见图3)。图19是沿Y方向观察曝光组件EM的前侧部分的正视图。图20是沿图19中的XX-XX线截取曝光组件EM的横截面视图。
图21和22示出曝光组件EM的后侧部分的详细结构。图21是沿Y方向观察曝光组件EM的后侧部分的正视图。图22是沿图21中的XXII-XXII线截取曝光组件EM的横截面视图。
图19至22示出包括在曝光组件EM中的LPH14在上述曝光位置的状态。
图23是弹簧部件70(将后述)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下面的描述中,图3和其他图中所示的LPH14所包括的柱状透镜阵列64的光轴方向称为Z方向(对应于第二方向)。主扫描方向,即感光鼓12的轴线方向称之为X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副扫描方向,即垂直于X和Z方向的方向称之为Y方向(对应于第三方向)。
首先,参照图3至6,对感光体组件PM的结构进行说明。
除了感光鼓12、充电装置13以及清洁器16,感光体组件PM还包括前壳体81F和后壳体81R以保持感光鼓12、充电装置13以及清洁器16。前壳体81F和后壳体81R沿X方向延伸并与覆盖充电装置13和清洁器16的连接壳体81M形成为一体(参见图1)。
感光体组件PM包括安装到前壳体81F的前侧的板82,以及安装到在板82的前部的盖83,并且包括用于拆卸或安装感光体组件PM的手柄。在板82的后部下方安装有用于确定LPH14在Y方向上的位置的前定位部件84。板82具有多个孔。当将感光体组件PM从前侧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并将其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框架(未图示)的前销1F被装配到板82的多个孔中的少一个孔中,从而确定感光体组件PM的前侧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感光体组件PM的后侧,诸如感光鼓12、充电装置13以及清洁器16等部件具有用于从图像形成装置1接收驱动力的被驱动部。该被驱动部包括诸如连接件等部件。当将感光体组件PM从前侧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并将其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所述被驱动部被装配到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的驱动部的连接件。在感光体组件PM的后侧,环形部件85被安装到后壳体81R的后侧。当将感光体组件PM从前侧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并将其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该环形部件85被装配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框架(未图示),从而确定感光体组件PM的后侧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位置。
在感光体组件PM中,在感光鼓12的X方向的两个端部压入有圆柱形的前凸缘121F和圆柱形的后凸缘121R。前凸缘121F和后凸缘121R可旋转地支承于盖83和环形部件85。前球轴承(以下简称为前BB)122F从外侧安装到前凸缘121F而后球轴承(以下称为后BB)122R从外侧安装到后凸缘121R。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前BB122F具有微小间隙地安装到前凸缘121F,而后BB122R具有微小间隙地安装到后凸缘121R。另一方面,前BB122F无间隙地安装到前壳体81F而后BB122R无间隙地安装到后壳体81R。由此,前BB122F被固定到前壳体81F而后壳体122R固定到后壳体81R。
这里,虽然前BB122F被前壳体81F所覆盖,在前壳体81F面对显影装置15(参见图1)和LPH14的位置前壳体81F具有开口。与前壳体81F一样,虽然后BB122R被后壳体81R所覆盖,在后壳体81R面对显影装置15(参见图1)和在LPH14的位置后壳体81R具有开口。因此,前BB122F和后BB122R的外周面在它们面对LPH14和显影装置15的位置被暴露在外。在本实施例中,前BB122F和后部BB122R用于确定LPH14在Z方向上的位置(将后述)。前BB122F和后BB122R也用于确定包括在显影装置15中的显影辊的位置(参见图1)。
接下来参照图3至5以及图7至18,对曝光组件EM的结构进行描述。
如上所述,曝光组件EM包括LPH14和伸缩机构17。当伸缩机构17的后侧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框架(未图示)的后保持部件1R保持时,伸缩机构17的后侧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位置被确定。另外,伸缩机构17的前部下方安装有具有多个孔的固定板176。将曝光组件EM从前侧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中并将其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之后,通过将至少一个螺钉拧入形成于固定板176的相应的孔,将固定板176用螺钉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框架(未图示)上。由此,确定伸缩机构17的前侧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位置。如此,曝光组件EM被形成为使得LPH14,在伸缩机构17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下,利用伸缩机构17可沿Z方向即可在曝光位置和退出位置之间移动。当将LPH14从退回位置移动到曝光位置时,LPH14在Z方向上相对于感光鼓12的位置被确定。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0,主要对曝光组件EM的LPH14的结构进行说明。
LPH14的壳体61的前侧安装有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二前定位销612F,其中,第一前定位销611F确定LPH14的前侧在Z方向上的位置,而第二前定位销612F确定LPH14的前侧在X和Y方向上的位置。另一方面,LPH14的壳体61的后侧安装有第一后定位销611R和第二后定位销612R,其中,第一后定位销611R确定LPH14的后侧在Z方向上的位置,而第二后定位销612R确定LPH14的后侧在X和Y方向上的位置。
这里,第一前定位销611F、第一后定位销611R、第二前定位销612F和第二后定位销612R是圆柱形的金属棒。在这些销中,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从壳体61的面向感光体组件PM的一侧(Z侧)和与其相反的一侧(-Z侧)向外伸出,壳体61沿X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中,从壳体61的面向感光体组件PM(Z侧)的一侧伸出的部分定义为第二伸出部,而从壳体61的相反的一侧(-Z侧)伸出的部分定义为第一伸出部。
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各自具有半球形末端。第二前定位销612F和第二后定位销612R也从壳体61的面向感光体组件PM(Z侧)的一侧和与其相反的一侧(-Z侧)向外伸出。与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不同,第二前定位销612F和第二后定位销612R各有一个平坦的前端。
第一前定位销611F、第一后定位销611R、第二前定位销612F和第二后定位销612R配置成使得这些销的中心轴线位于柱状透镜阵列64的配置线上或沿LED芯片的配置方向。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配置成比第二前定位销612F和第二后定位销612R更靠近柱状透镜阵列64。
LPH14还包括用于清洁柱状透镜阵列64的滑动部件67。滑动部件67是配置成在X方向(LPH14的长度方向)移动的长形部件。滑动部件67包括支撑部67a和手柄67b。支撑部67a设置在后侧并支撑刀片(未图示),随着刀片的滑动,该刀片通过与光发射面接触清洗柱状透镜阵列64的光发射表面。手柄67b设置在前侧并通过拉出和退回的操作清洁光发射表面。刀片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如聚氨酯橡胶制成。支撑部67a设置成从支架65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支撑部67a的内侧安装有导向件(未图示),该向导件与支架65的导向槽65a配合(参见图2)。在LPH14的前侧设置有滑动保持部件68,该滑动保持部件68保持滑动部件67以使滑动部件67能够在壳体61上滑动。当滑动部件67被设置成能够沿X方向滑动时,支撑部67a也能够在X方向上滑动。因此,当通过操作手柄67b使滑动部件67沿X方向产生移动时,刀片在与柱状透镜阵列64的上表面接触的同时进行滑动。因此,附着在柱状透镜阵列64的上表面的灰尘或其他物质被除去。例如,当执行图像形成操作时,滑动部件67位于LPH14的最后面的位置。当滑动部件67位于如上述位置时,支撑部67a和安装到支撑部67a的刀片不覆盖柱状透镜阵列64。
LPH14的壳体61的前侧安装有前板部件51F。另一方面,LPH14的壳体61的后侧安装有后板部件51R。
前板部件51F和后板部件51R分别通过弯曲诸如不锈钢片等金属片而制成。
前板部件51F包括第一前延伸部511F,其沿X方向延伸;第二前延伸部512F,其从第一前延伸部511F的在X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沿-Z方向延伸;以及第三前延伸部513F,其从第二前延伸部512F的在Z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沿-X方向延伸。
这里,通过螺栓(用虚线图示)将第一前延伸部511F的在X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固定到壳体61的前侧部分,由此将前板部件51F安装到壳体61。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前板部件51F中,第一前延伸部511F和第三前延伸部513F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在这个实例中,第三前延伸部513F在X方向上比第一前延伸部511F更长。第三前延伸部513F的在X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与设置在壳体61的前侧并向-Z方向伸出的第一前定位销611F的前端部相对。
后板部件51R包括第一后延伸部511R,其沿X方向延伸,第二后延伸部512R,其从第一后延伸部511R的在X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沿-Z方向延伸,以及第三后延伸部513R,其从第二后延伸部512R的在Z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沿X方向延伸。
通过螺栓(用虚线图示)将第一后延伸部511R的在X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固定到壳体61的后部,由此将后板部件51R安装到壳体61。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后板部件51R中,第三后延伸部513R的在X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与设置在壳体61的后侧并向-Z方向伸出的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前端部相对。
接下来参照图11至18,主要对曝光组件EM的伸缩机构17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伸缩机构17包括壳体171、操纵杆172以及连接机构173。壳体171沿X方向延伸并且在Y-Z平面具有带角的U形横截面。操纵杆172安装在壳体171的前侧并且围绕轴线沿箭头C和D的方向转动。连杆机构173安装在壳体171的内部并且与操纵杆172的操作连动相对于壳体171在Z方向上提升和降低保持部173a和支撑部173b。在此,保持部173a和支撑部173b包含在图13中所示的升降部件306中。连接机构173配置成提升和降低升降部件306。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LPH14和伸缩机构17集成为一体的曝光组件EM形成为使得设置于连接机构173在X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保持部173a保持可保持部(未图示),该可保持部是形成在LPH14的壳体61的-Z侧表面的孔。另外,设置在连杆机构173的在X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支撑部173b支撑安装在LPH14的壳体61上的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下部(参见图8)。在伸缩机构17中,当将操纵杆172向箭头C的方向转动时,保持部173a和支撑部173b向Z方向转动,而当将操纵杆172向箭头D的方向转动时,保持部173a和撑部173b向-Z方向转动。
因此,在曝光组件EM中,当将伸缩机构17的操纵杆172向箭头C的方向转动时,支撑部173b沿Z方向向上推动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以便使LPH14向上移动(朝向曝光位置)。另一方面,当将操纵杆172向箭头D的方向转动时,保持部173a将可保持部(未图示)沿-Z方向退回,以便使LPH14向下移动(向退回位置)。
伸缩机构17的壳体171的后侧的一个表面上安装有中继基板174。当LPH14被安装到伸缩机构17时该中继基板174与LPH14进行电连接。中继基板174的后侧安装有受电连接器175。当包括伸缩机构17的曝光组件EM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受电连接器175连接中继基板174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连接器(未图示)。伸缩机构17的壳体171的前侧的下表面上安装有具有多个孔的固定板176。伸缩机构17的壳体171的后侧设置有在X方向上伸出的插入部件177。插入部件177用于将伸缩机构17安装到后保持部件1R(参见图3)。
如图12所示,伸缩机构17的壳体171的前侧的上部安装有前限制部件178F。图11示出从壳体171拿掉前限制部件178F的状态。前限制部件178F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U形槽。该U形槽在X方向上的尺寸比LPH14的第二前定位销612F的直径稍大一些。因此,当LPH14被安装到伸缩机构17以形成曝光组件EM时,第二前定位销612F的下端部被插入到前限制部件178F的U形槽内。由于前限制部件178F的存在,第二前定位销612F在Y方向和Z方向上的移动不受限制,但是第二前定位销612F在X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接下来参照图13和14,主要对包括在伸缩机构17中的升降部件306的结构进行说明。
升降部件306,其是定位部件或抵靠部件的一个实例,沿X方向延伸并通过例如在金属板上进行打孔和折弯加工而形成。保持部173a和支撑部173b,它们是接触部的一个实例,分别地设置在升降部件306的前侧上部。另一方面,保持部173a和支撑部173b,一体地设置在升降部件306的后侧上部。
在升降部件306的前部比支撑部173b更靠近X侧(后侧)的位置安装有向Y方向伸出的前销306Fa。另外,在升降部件306的前部比前销306Fa更靠近X侧(后侧)的位置形成有前长孔306Fb。前长孔306Fb沿Z方向延伸并朝向X方向倾斜。在此,前销306Fa安装在靠近沿Z方向延伸的前长孔306Fb的长度方向中心的位置上,该前长孔306Fb靠近前销306Fa的后部。
向-Y方向伸出的前伸出部306Fc设置在升降部件306的前部比前长孔306Fb更靠近后侧的位置。前伸出部306Fc通过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
与前销306Fa的情况一样,在升降部件306的后部比支撑部173b更靠近-X侧(前侧)的位置安装有向Y方向伸出的后销306Ra。另外,在升降部件306的后部比后销306Ra更靠近X侧(后侧)的位置形成有后长孔306Rb。后长孔306Rb沿Z方向延伸并朝向X方向倾斜。在此,后销306Ra安装在靠近沿Z方向延伸的后长孔306Rb的长度方向中心的位置上,该后长孔306Rb靠近后销306Ra的后部。
向-Y方向伸出的后伸出部306Rc设置在升降部件306的后部比后长孔306Rb更接近后侧的位置。后伸出部306Rc通过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升降部件306的前长孔306Fb和后长孔306Rb具有线性形状。这里所说的线性表示形成于升降部件306的孔的长度方向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在本实例中,沿Z方延伸而朝向X方向倾斜的方向)。
接下来参照图15至18,主要对伸缩机构17的连杆机构173的结构进行说明。
连杆机构173包括第一连杆部件301、第二连杆部件302、中心螺旋弹簧303、前螺旋弹簧304F、后螺旋弹簧304R、前凸轮305F、后凸轮305R以及升降部件306。在图16A至16C中省略了前限制部件172F的图示,在图17中省略了升降部件306的图示。
凸轮305,其用作前凸轮305F或后凸轮305R,包括轴保持开口3051、销保持开口3052、伸出保持开口3053以及弹簧保持开口3054。轴保持开口3051形成为沿Y方向穿透主体。销保持开口3052形成为在比轴保持开口3051更靠近-X侧(前侧)的位置沿Y方向穿透主体。伸出保持开口3053形成为在比轴保持开口3051更靠近-Z侧(下侧)的位置沿Y方向穿透主体。弹簧保持开口3054形成为在比轴保持开口3051更靠近-X侧(前侧)和-Z侧(下侧)的位置沿Y方向穿透本体。
轴172a,其沿Y和-Y方向延伸,被插入到操纵杆172中以便能够转动。操纵杆172通过轴172a被安装到壳体171的前侧。另外,轴172b,其沿Y方向延伸,被插入到操纵杆172中以便能够转动。轴172b被安装到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杆部件301的前端部。还有,轴301a,其沿Y方向延伸,被设置在第一连杆部件301的后端部。轴301a旋转自如地安装到沿X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杆部件302的前端。这里,第二连杆部件302具有沿Y-Z平面的L形横截面。
在第二连杆部件302的侧表面的前部形成有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前长孔302Fa和第二前长孔302Fb。这里,第一前长孔302Fa形成在比第二前长孔302Fb更靠近Z侧(上侧)的位置。在第二连杆部件302的侧表面的后部形成有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后长孔302Ra和第二后长孔302Rb。这里,第一后长孔302Ra形成在比第二后方长孔302Rb更靠近Z侧(上侧)的位置。
中心螺旋弹簧303配置在沿X方向的壳体171的中间部分,以便在X方向上延伸。中心螺旋弹簧303的前侧钩挂在第二连杆部件302上,而中心螺旋弹簧303的后侧钩挂在壳体171上。
前螺旋弹簧304F和前凸轮305F安装到第二连杆部件302的前侧,而后螺旋弹簧304R和后凸轮305R安装到第二连杆部件302的后侧。
在这些组件中,前螺旋弹簧304F设置在壳体171的前侧,以便沿X方向延伸。前螺旋弹簧304F的前侧钩挂在壳体171上,而前螺旋弹簧304F的后侧钩挂在前凸轮305F的弹簧保持开口3054上。
另一方面,后螺旋弹簧304R设置在壳体171的后侧,以便沿X方向延伸。后螺旋弹簧304R的前侧钩挂在壳体171上,而后螺旋弹簧304R的后侧钩挂在后凸轮305R的弹簧保持开口3054上。
前凸轮305F包括前轴305Fa,其沿Y方向延伸并且嵌合于前凸轮305F的轴保持开口3051中。前轴305Fa从前凸轮305F的Y和-Y的两侧伸出。前轴305Fa的从Y侧伸出的部分通过形成于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一前长孔302Fa安装到壳体171的Y侧壁。另一方面,前轴305Fa的从-Y侧伸出的部分通过形成于升降部件306的前长孔306Fb安装到壳体171的-Y侧壁。前轴305Fa插入到前凸轮305F的轴保持开口3051和形成于壳体171的各壁的轴保持开口(未示出)中。而且,前轴305Fa的两个端部可旋转地安装到壳体171的各壁。由此,前凸轮305F能够围绕前轴305Fa相对于壳体171进行旋转。
升降部件306的前销306Fa插入到前凸轮305F的销保持开口3052中。在此,销保持开口3052具有比前销306Fa的直径稍大的内径。由此,前销306Fa插入到前凸轮305F的销保持开口3052中,其间具有间隙。
前伸出305Fb插入到前凸轮305F的伸出保持开口3053中,以便沿Y方向从前凸轮305F伸出。前伸出305Fb通过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二前长孔302Fb和形成于壳体171的Y侧壁的长孔(未图示)沿Y方向伸出到壳体171的外侧。形成于壳体171的Y侧壁的长孔具有大体上圆形形状,该圆形形状的中心位于壳体171的安装前轴305Fa的位置。
如上所述,前螺旋弹簧304F的后侧钩挂在前凸轮305F的弹簧保持开口3054上。
后凸轮305R包括后轴305Ra,其沿Y方向延伸并且嵌合于后凸轮305R的轴保持开口3051中。后轴305Ra从后凸轮305R的Y和-Y的两侧伸出。后轴305Ra的从Y侧伸出的部分通过形成于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一后长孔302Ra安装到壳体171的Y侧壁。另一方面,后轴305Ra的从-Y侧伸出的部分通过形成于升降部件306的后长孔306Rb安装到壳体171的-Y侧壁。后轴305Ra插入到后凸轮305R的轴保持开口3051和形成于壳体171的壁的轴保持孔(未图示)中。此外,后轴305Ra的两个端部可旋转地安装到壳体171的各壁。由此,后凸轮305R能够围绕后轴305Ra相对于壳体171进行旋转。
升降部件306的后销306Ra插入到后凸轮305R的销保持开口3052中。在此,销保持开口3052具有比后销306Ra的直径稍大的内经。由此,后销306Ra插入到后凸轮305R的销保持开口3052中,其间具有间隙。
后伸出305Rb插入到后凸轮305R的伸出保持开口3053中,以便沿Y方向从后凸轮305R伸出。后伸出305Rb通过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二后长孔302Rb和形成于壳体171的Y侧壁的长孔(未图示)也沿Y方向伸出到壳体171的外侧。形成于壳体171的Y方向的长孔具有大体上圆形形状,该圆形形状的中心位于壳体171的安装后轴305Ra的位置。
如上所述,后螺旋弹簧304R的后侧钩挂在后凸轮305R的弹簧保持开口3054上。
前板簧和后板簧(均未示出),每一个在其-Y侧都具有折叠部分,分别安装到升降部件306的前侧和后侧。前板簧和后板簧用于协同升降部件306的前伸出部306Fc和后伸出部306Rc控制沿Y方向的升降部件306相对于壳体171的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10和图19至23,主要对曝光组件EM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在将LPH14和伸缩机构17形成为一体的曝光组件EM的前侧,伸缩机构17的连杆机构173的支撑部173b(参见图11)支撑LPH14的壳体61的第一前定位销611F。
如上所述,前板部件51F设置在LPH14的壳体61的前侧以面对第一前定位销611F的下端。具体而言,第一前定位销611F的下端和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在LPH14的前侧部分彼此相对。
因此,在曝光组件EM的前侧,LPH14的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与伸缩机构17的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相对。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组件EM中,弹簧部件70被设置成将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以及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夹持在一起。
如上所述,在曝光组件EM的后侧,伸缩机构17的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支撑LPH14的壳体61的第一后定位销611R。
如上所述,后板部件51R设置在LPH14的壳体61的后侧以与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下端相对。具体而言,在LPH14的后侧,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下端与板部件51R的第三后延伸部513R相对。
因此,在曝光组件EM后侧,LPH14的后板部件51R的第三后延伸部513R与伸缩机构17的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相对。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组件EM中,弹簧部件70设置成将后板部件51R的第三后延伸部513R和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夹持在一起。
参照图23,对弹簧部件70的结构进行说明。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每个弹簧部件70是移动限制部件或弹性部件的一个例子。每个弹簧部件70包括第一板部71、与第一板部71相对的第二板部72、以及将第一板部71的第一端连接到第二板部72的第一端的第三板部73。作为一个整体,弹簧部件70具有带角的U形横截面。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弹簧部件70可以通过对如不锈钢等金属片材实施如冲孔加工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
图23示出没有通过压力或通过其他方式发生弹性变形的正常状态下的弹簧部件70。
第一板部71具有平坦的矩形形状。第一板部71从第一端朝向第二端延伸,其中,第一端连接到第三板部73,而第二端与连接到第三平板部73的第一端相对,以此来减少自身与第二板部72之间的距离。第一板部71还具有第一弯曲部71a,在该第一弯曲部71a第一板部71在其第二端侧朝向远离第二板部72的方向弯曲。
第二板部72具有平坦的矩形形状。第二板部72从第一端朝向第二端延伸,其中,第一端连接到第三板部73,而第二端与连接到第三平板部73的第一端相对,以此来减少自身与第一板部71之间的距离。第二板部72还具有第二弯曲部72a,在该第二弯曲部72a第二板部72在其第二端侧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板部71的方向弯曲。
这里,当弹簧部件70处于正常状态时,第一板部71的第一端和第二板部72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或第三板部73的高度)大于支撑部173b和曝光组件EM(其中,LPH14和伸缩机构17形成为一体)的前板部件51F之间的距离,或大于支撑部173b和后板部件51R之间的距离。
此外,当弹簧部件70处于正常状态时,第一板部71的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板部72的第二弯曲部72a之间的距离小于支撑部173b和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之间的距离,或小于支撑部173b和后板部件51R的第三后延伸部513R之间的距离。
第一板部71具有切口部74。该切口部74通过将作为第一板部71的金属片的一部分从第二端朝向第一端切出以形成U字形,其中,第一弯曲部71a形成在该第二端,第三板部73连接到该第一端。
这里,切口部74的宽度被设定为大于LPH14的第一前定位销611F或第一后定位销611R(参见图8)的直径。
接下来参照图10和图19至23,主要对将弹簧部件70安装到曝光组件EM的方法和安装到曝光组件EM的弹簧部件70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组件EM中,一个弹簧部件70,从在Y方向上的下游侧被安装到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和与其相对的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同样,另一个弹簧部件70,从在Y方向上的下游侧被安装到后板部件51R的第三后延伸部513R和与其相对的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
如上所述,第一板部71的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板部72的第二弯曲部72a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小于支撑部173b和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弹簧部件70被安装到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和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之前,弹簧部件70发生变形以增加第一板部71和第二板部72之间的距离。
然后,弹簧部件70沿-Y方向移动并被安装到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和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使得第三前延伸部513F和支撑部173b插入到第一板部71和第二板部72之间的空间。
当弹簧部件70被安装到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和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时,由支撑部173b支撑的第一前定位销611F进入弹簧部件70的第一板部71的切口部74中。
由此,在曝光组件EM中,弹簧部件70可贴近第一前部定位销611F进行安装。
当曝光组件EM处于已安装弹簧部件70并将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和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夹持在一起的状态时,弹簧部件70的第一板部71的第一弯曲部71a与支撑部173b相接触,而第二板部72的第二弯曲部72a与第三前延伸部513F相接触。
在这种状态下,第一板部71的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板部72的第二弯曲部72a之间的距离大于弹簧部件70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距离,所述正常状态是指弹簧部件70未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弹簧部件70向减少第一板部71和第二板部72之间的距离的方向施加弹性力。因此,在曝光组件EM中,具有在减少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和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之间的距离的方向的施加力。
其结果,LPH14相对于伸缩机构17的移动被限制在曝光组件EM的前侧。特别是,在上述的例子中,弹簧部件70,其向减少第一板部71和第二板部72之间的距离的方向(即,在Z方向)施加弹性力,沿-Y方向移动以便进行安装。因此,在这个例子中,LPH14相对于伸缩机构17的沿Z方向和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类似地,在弹簧部件70被安装到后板部件51R的第三后延伸部513R和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之前,弹簧部件70发生变形以增加第一板部71和第二板部72之间的距离。
然后,弹簧部件70沿-Y方向移动并被安装到后板部件51R的第三后延伸部513R和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以使第三后延伸513R和支撑部173b插入到第一板部71和第二板部72之间的空间。
当弹簧部件70被安装到后板部件51R的第三后延伸部513R和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时,由支撑部173b支撑的第一后定位销611R进入弹簧部件70的第一板部71的切口部74。
因此,在曝光组件EM中,弹簧部件70可贴近第一后定位销611R进行安装。
当曝光组件EM处于已安装弹簧部件70并将后板部件51R的第三后延伸部513R和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夹持在一起的状态时,弹簧部件70的第一板部71的第一弯曲部71a与支撑部173b相接触,而第二板部72的第二弯曲部72a与第三后延伸部513R相接触。
在这种状态下,第一板部71的第一弯曲部71a和第二板部72的第二弯曲部72a之间的距离大于弹簧部件70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距离,所述正常状态是指弹簧部件70未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弹簧部件70向减少所述第一板部71和第二板部72之间的距离的方向施加弹性力。因此,在曝光组件EM中,施加有一个向减少后板部件51R的第三后延伸部513R和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之间的距离的方向的力。
其结果,LPH14相对于伸缩机构17的移动被限制在曝光组件EM的后侧。特别是,在上述的例子中,弹簧部件70,其向减少第一板部71和第二板部72之间的距离的方向(即,向Z方向)施加弹性力,沿-Y方向移动以便进行安装。因此,在这个例子中,LPH14相对于伸缩机构17的沿Z方向和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弹簧部件70安装于曝光组件EM在靠近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位置。因此,在靠近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曝光组件EM的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位置的LPH14和伸缩机构17之间的接触力不同于未设置弹簧部件70的情况。此外,LPH14相对于伸缩机构17的移动被限制在靠近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曝光组件EM的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位置。
因此,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组件EM中,LPH14的固有频率是可调的。
对利用弹簧部件70调整LPH14的固有频率的情况将在后文中进行描述。
图24是安装于感光体组件PM的板82(参照图4)上的前定位部件84的结构的立体图。前定位部件84包括支架841和通过螺钉固定于支架841的板簧842。支架841在其下部具有一个U形接收槽841A,该槽841A朝向X方向开口。螺钉也被用来将前定位部件84安装到板82上。当感光体组件PM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参照图4),LPH14的第二前定位销612F的上部被插入到支架841的接收槽841A中。当第二前定位销612F被插入到支架841的接收槽841A中时,板簧842沿Y方向按压第二前侧定位销612F。
另一方面,图25是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框架的后保持部件1R的结构的立体图。后保持部件1R包括支架91、第一板簧92、钩状的臂93、第二板簧94以及螺钉95。第一板簧92由金属制成并安装到支架91的下前部。钩状的臂93被安装到支架91的上部,以便可沿Y方向摆动。第二板簧94由金属制成并设置成与安装到支架91的臂93相接触。螺钉95将第一板簧92、臂93以及第二板簧94固定到支架91上。由树脂或其它材料制成的滑动部件94a安装到第二板簧94的自由端部。当曝光组件EM被安装到成像装置1时,设置在伸缩机构17的壳体171的后侧的插入件177(参见图11)被插入到支架91和第一板簧92之间的空间。此外,当曝光组件EM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LPH14的第二后定位销612R的上部(参见图8)被装配到支架91和臂93之间的空间。当第二后定位销612R被装配到支架91与臂93之间的空间时,第二板簧94沿Y方向按压第二后定位销612R。在第二后定位销612R被插入的状态下,第二板簧94的滑动部件94a降低LPH14在退回位置和曝光位置之间移动时产生的第二后定位销612R和臂93之间的摩擦力。
后保持部件1R还包括设置在支架91的下部的壳体导向部91a。壳体引导部91a被形成为朝向Y和Z方向倾斜,并在曝光组件EM被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引导插入件177。后保持部件1R还包括设置在支架91的下部的基板保持部91b。当曝光组件EM被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基板保持部91b保持被安装到伸缩机构17的中继基板174(参见图7)。基板保持部91b在前侧具有朝向Z方向的倾斜面,以便当中继基板174被插入时引导中继基板174。
接下来参照图3至25,对将曝光组件EM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步骤以及将感光体组件PM安装到已经安装有曝光组件EM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将曝光组件EM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内,此时,曝光组件EM和感光体组件PM还没有安装到其中。这里,包括在曝光组件EM中的伸缩机构17的操纵杆172沿图7中的箭头D的方向被放倒之后基本平行于壳体171,从而使LPH14退回伸缩机构17中。被插入的曝光组件EM沿着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导向(未图示)从前侧(第一端侧)向后侧(第二端侧)移动。
然后,作为插入的结果,在曝光组件EM的后侧被装配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框架的后保持部件1R中。具体而言,设置在伸缩机构17的后侧的插入件177被置于支架91和后保持部件1R的第一板簧92之间,并由伸缩机构17的后侧被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此外,设置在LPH14后侧的第二后定位销612R被置于支架91和后保持部件1R的臂93之间,而臂93被第二板簧94沿Y方向按压,以确定LPH14在Y方向上的后侧的位置。还有,设置在伸缩机构17的后侧的受电连接器175被装配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的电源连接器(未图示),由此受电连接器175和电源连接器电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设置在所述伸缩机构17的前侧的固定板176和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框架(未图示)彼此相对,并且固定板176被螺钉固定到前侧框架。以此,通过将伸缩机构17的后侧固定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框架上的后保持部件1R以及将伸缩机构17的前侧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框架来确定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伸缩机构17的位置。还有,由于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伸缩机构17的前限制部件178F阻止LPH14经由第二前定位销612F沿X方向移动,在X方向上的LPH14的位置被确定。
此后,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感光体组件PM被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内,此时,曝光组件EM已经以上述方法被安装到其上。此时,包括在曝光组件EM中的伸缩机构17的操纵杆172仍然在箭头D的方向被放倒并且LPH14保持退回伸缩机构17中的状态。由于操纵杆172已经在箭头D的方向被放倒,操纵杆172不阻挡感光体组件PM的进入。所插入的感光体组件PM沿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导向(未图示)从前侧向后侧移动。
作为插入的结果,设置在所述感光体组件PM的后侧的环形部件85被装配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框架(未图示)中。此外,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框架(未图示)上的前销1F被装配到设置在感光体组件PM的前侧的板82的孔中。此外,设置在感光体组件PM的后侧的从动部(连接部件)被装配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的驱动部(另一连接部件)中。以此,通过将感光体组件PM的后侧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框架上以及将感光体组件PM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框架的前销1F上来确定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感光体组件PM的位置。
作为感光体组件PM的插入的结果,设置在LPH14的前侧的第二前侧定位销612F被装配到设置在感光体组件PM的前侧的前部定位部件84的接收槽841A中。此外,当板簧842沿Y方向按压第二前侧定位销612F时,LPH14的前侧在Y方向上的位置被确定。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后保持部件1R已经由第二后定位销612R确定了在Y方向上的LPH14的后侧的位置。如上所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框架上的后保持部件1R阻止LPH14的第二后定位销612R沿Y方向移动,以及安装到感光体组件PM的板82的前定位部件84阻止LPH14的第二前定位销612F沿Y方向移动,从而使在Y方向上的LPH14的位置被确定。
在感光体组件PM已经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之后,曝光组件EM的伸缩机构17的操纵杆172在箭头C的方向被提升。在操纵杆172大致垂直于壳体171的状态下,在感光体组件PM利用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固定部件(未图示)被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操纵杆172上升的结果,连杆机构173开始工作并且保持部173a和支撑部173b沿Z方向上升。当保持部173a和支撑部173b沿Z方向上升时,由支撑部173b支撑的LPH14沿Z方向上升。此时,安装到伸缩机构17的壳体171的前限制部件178F阻止设置在LPH14的前侧的第二前定位销612F的下部沿X方向移动。此外,安装到感光体组件PM的前定位部件84阻止第二前定位销612F的上部沿Y方向移动,并且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框架的后保持部件1R阻止第二后定位销612R的上部和下部沿Y方向移动。由此,LPH14,在沿X和Y方向的移动被阻止的同时,即在LPH14的位置沿X和Y方向被固定的同时,沿Z方向移动。此时,LPH14在Y方向上受到弹性力按压而在X方向上不受弹性力按压。因此,LPH14被一个与LPH14在X和Y两个方向上受按压的情况相比更小的力在Z方向被抬起。
当LPH14在Z方向被抬起时,设置在LPH14的前侧上的第一前定位销611F抵靠设置在感光体组件PM的前侧的前BB122F,并且设置在LPH14上的第一后定位销611R抵靠设置在感光体组件PM的后侧的后BB122R。以此,设置在感光体组件PM的感光鼓12的在X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前BB122F和后BB122R阻止LPH14经由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沿Z方向移动,以便确定LPH14在Z方向上的位置。
因此,相对于感光鼓12,设定在曝光位置的LPH14的位置通过如下所述的方式确定。
首先,通过由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伸缩机构17的前限制部件178F保持第二前定位销612F的下部来确定LPH14在X方向上的位置。
通过由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感光体组件PM的前定位部件84保持第二前定位销612F的上部以及由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框架的后保持部件1R保持第二后定位销612R的上部和下部来确定LPH14在Y方向上的位置。
通过将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分别抵靠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感光体组件PM的前BB122F和后BB122R来确定LPH14在Z方向上的位置。
也就是说,LPH14沿X方向相对于感光鼓12的前侧和后侧的位置是利用伸缩机构17作为基准来确定的。LPH14沿Z方向相对于感光鼓12的前侧和后侧的位置是利用感光体组件PM作为基准来确定的。另一方面,LPH14沿Y方向相对于感光鼓12的前侧位置是利用感光体组件PM作为基准来确定的,而LPH14沿Y方向相对于感光鼓12的后侧位置是利用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基准来确定的。
从图像形成装置1拆卸感光体组件PM和曝光组件EM是通过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的。具体而言,首先,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固定部件(未图示)解锁并将伸缩机构17的操纵杆172沿箭头D的方向转动。随后,将感光体组件PM从图像形成装置1后侧拉至前侧。拆卸螺钉等,然后将曝光组件EM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侧拉至前侧。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手动操作曝光组件EM的伸缩机构17的操纵杆172将LPH14移动到退回位置或曝光位置上。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伸缩机构17的正常状态下,LPH14处于退回位置与曝光位置之间的待机位置。当LPH14处于待机位置时,如图7和图11所示操纵杆172是倾斜的。这种定位是为了,例如,与将处于曝光位置的LPH14退回到退回位置时相比减少转动操纵杆172所需的力,或将处于曝光位置的LPH14解除沿Z方向的压力时相比减少施加在LPH14上的冲击。
图26A、26B和26C分别示出LPH14处于曝光位置、待机位置和退出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状态。这里,图26A示出使LPH14处于曝光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状态,图26B示出使LPH14处于待机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状态,图26C示出使LPH14处于退出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状态。在图26A、26B和26C中,省略了伸缩机构17的升降部件306的图示。
图27A和27B示出伸缩机构17的前侧的状态。图27A示出当LPH14处于退回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前侧的状态,而图27B示出当LPH14处于曝光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前侧的状态。图28A和28B示出伸缩机构17的后侧的状态。图28A示出当LPH14处于退回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后侧的状态,而图28B示出当LPH14处于曝光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后侧的状态。在图27A、27B、28A和28B中,省略了第一连杆部件301和第二连杆部件302的图示。
首先,参照图26B,对使LPH14处于待机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伸缩机构17中,第二连杆部件302由中心螺旋弹簧303相对于壳体171沿X方向(后侧)被拉。因此,前伸出305Fb抵靠于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二前长孔302Fb的前端,并且前凸轮305F的前端受到使前凸轮305F围绕前轴305Fa沿图26B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此外,后伸出305Rb抵靠于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二后长孔302Rb的前端,并且后凸轮305R还受到使后凸轮305R围绕后轴305Ra沿图26B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
另一方面,前凸轮305F由前螺旋弹簧304F相对于壳体171沿-X方向(向前)被拉。因此,前凸轮305F受到使前面凸轮305F围绕前轴305Fa沿图26B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后凸轮305R也由后部螺旋弹簧304R相对于壳体171沿-X方向(前方)被拉。因此,后凸轮305R也受到使后凸轮305R围绕后轴305Ra沿图26B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
其结果是,前凸轮305F和后凸轮305R静止在中心螺旋弹簧303的力与前螺旋弹簧304F和后螺旋弹簧304R的力达到平衡的位置。此时,在升降部件306(在图26A、26B和26C中未图示)中,前销306Fa被前凸轮305F的销保持开口3052的-Z侧的内壁面按压,并且后销306Ra被后凸轮305R的销保持开口3052的-Z侧的内壁面按压。然后,设置在升降部件306的前侧和后侧的保持部173a和支撑部173b在升降部件306相对于壳体171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停止。这里,在前侧的保持部173a在Z方向的高度与在后侧的保持部173a在Z方向的高度相同。而且,在前侧的支撑部173b在Z方向的高度与在后侧的支撑部173b在Z方向的高度相同。
此时,前部凸轮305F的前轴305Fa位于升降部件306的前长孔306Fb的大致中央位置并且位于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一前长孔302Fa的大致中央位置。另一方面,后轴305Ra的后凸轮305R位于升降部件306的后长孔306Rb的大致中央位置并且位于第二连接部件302的第二后长孔302Rb的大致中央位置。
因此,当LPH14处于待机位置时,前轴305Fa的前凸轮305F和升降部件306前销306Fa在沿X方向排列时处于静止状态。此外,当LPH14处于待机位置时,后轴305Ra的后凸轮305R和升降部件306的后销306Ra在沿X方向排列时处于静止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第一连杆部件301连接到第二连杆部件302的操纵杆172当以轴172a为中心相对于X和Z方向倾斜(约45°)时处于静止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26A、26C、27B和28B,对将LPH14从待机位置切换到曝光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操作以及使LPH14处于曝光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状态进行说明。
当LPH14(未图示)从待机位置移动到曝光位置时,操纵杆172在箭头C的方向被操作。因而,操纵杆172围绕轴172a转动。当操纵杆172转动时,安装到操纵杆172的轴172b也沿箭头C的方向转动。因此,安装到轴172b的第一连杆部件301沿-X方向(向前)被拉。当第一连杆部件301被拉向前方时,通过轴301a连接到第一连杆部件301的第二连杆部件302克服中心螺旋弹簧303的压缩力沿-X方向移动。随着第二连杆部件302沿-X方向的移动(向前),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一前长孔302Fa、第二前长孔302Fb、第一后长孔302Ra以及第二后长孔302Rb也沿-X方向(向前)移动。
此时,前凸轮305F由前螺旋弹簧304F被拉向-X方向(向前),并且已经被安装到前凸轮305F的前伸出305Fb抵靠的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二前长孔302Fb沿-X方向(向前)移动。因此,前凸轮305F,在维持前伸出305Fb抵靠第二前长孔302Fb的前端的状态下,围绕前轴305Fa在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后凸轮305R也由后螺旋弹簧304R被拉向-X方向(向前),并且已经被安装到后凸轮305R的后伸出305Rb抵靠的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二后长孔302Rb沿-X方向(向前)移动。因此,后凸轮305R,在维持后伸出305Rb抵靠第二后长孔302Rb的前端的状态下,围绕后轴305Ra在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此时,前凸轮305F和后凸轮305R同时以相同的角度与第二连杆部件302沿-X方向(向前)的运动而一起旋转。
作为前凸轮305F和后凸轮305R旋转的结果,在升降部件306中,前销306Fa被前凸轮305F的销保持开口3052的-Z侧内壁面按压,并且前销306Ra被后凸轮305R的销保持开口3052的-Z侧内壁面按压。
由于前销306Fa和后销306Ra以这种方式在Z方向被按压,被前销306Fa和后销306Ra抵靠的升降部件306在Z方向被向上推。
具体而言,升降部件306,在将前侧和后侧的保持部173a和支撑部173b维持在水平状态的同时,从待机位置沿Z方向上升,并移动到第二位置,然后停止在第二位置,其中,在该第二位置升降部件306比它在上述的第一位置更远离壳体171。这里,在前侧的保持部173a与在后侧的保持部173a在Z方向处于同样的高度,并且在前侧的支撑部173b与在后侧的支撑部173b在Z方向处于同样的高度。
此时,前凸轮305F的前轴305Fa位于升降部件306的前长孔306Fa的中央的-Z侧(下侧)位置并且位于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一前长孔302Fa的X侧(后侧)位置。另一方面,后凸轮305R的后轴305Ra位于相对于升降部件306的后长孔的306Ra中央的-Z侧(下侧)位置并且位于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一后长孔302Ra的X侧(后侧)位置。
因此,当LPH14处于曝光位置时,升降部件306的前销306Fa停留在比LPH14处于待机位置时在Z方向更远离前凸轮305F的前轴305Fa的位置。此外,当LPH14处于曝光位置时,升降部件的306Ra的后销306停留在比LPH14处于待机位置时在Z方向更远离后凸轮305R的后轴305Ra的位置。
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第一连杆部件301连接到第二连杆部件302的操纵杆172静止在沿Z方向延伸的直立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26B、26C、27A和28A,对将LPH14从待机位置切换到退回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操作以及使LPH14处于退回位置时的伸缩机构17的状态进行说明。
当LPH14从待机位置移动到退回位置时,操纵杆172在箭头D的方向上被操作。于是,操纵杆172绕轴172a转动。当操纵杆172旋转时,安装到操纵杆172的轴172b也沿箭头D的方向转动。安装到轴172b的第一连杆部件301在X方向(向后)上被按压。当第一连杆部件301被向后推时,通过轴301a连接到第一连杆部件301的第二连杆部件302克服通过前凸轮305F和前伸出305Fb施加在其上的前螺旋弹簧304F的压缩力以及通过后凸轮305R和后伸出305Rb施加在其上的后螺旋弹簧304R的压缩力沿X方向移动,其中,前凸轮305F和前伸出305Fb与第二前长孔302Fb的前端相接触,后凸轮305R和后伸出305Rb与第二后长孔302Rb的前端相接触。
此时,前凸轮305F,在维持前伸出305Fb抵靠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二前长孔302Fb的状态的同时,围绕前轴305Fa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后凸轮305R,在维持后伸出305Rb抵靠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二后长孔302Rb的状态的同时,也围绕后轴305Ra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此时,前凸轮305F和后凸轮305R同时以相同的角度沿逆时针方向与第二连杆部件302沿X方向(向后)的运动而一起旋转。
作为前凸轮305F和后凸轮305R的旋转的结果,在升降部件306中,前销306Fa被前凸轮的销保持开口3052的Z侧内壁面按压,并且后销306Ra被后凸轮305R的销保持开口3052的Z侧内壁面按压。
由于前销306Fa和后销306Ra以这种方式沿-Z方向被按压,被前销306Fa和后销306Ra抵靠的升降部件306沿-Z方向被向下推。
由此,升降部件306,在将前侧和后侧的保持部173a和支撑部173b维持水平状态的同时,从待机位置沿-Z方向下降,并移动到第三位置,然后停止在第三位置,其中,在该第三位置时升降部件306比它在第一位置时更靠近壳体171。
此时,前部凸轮305F的前轴305Fa位于相对于升降部件306的前长孔306Fa的中央的Z侧(上侧)位置并且位于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一前长孔302Fa的-X侧(前侧)位置。另一方面,后凸轮305R的后轴305Ra位于相对于升降部件306的后长孔306Ra的中央的Z侧(上侧)位置并且位于第二连杆部件302的第一后长孔302Ra的-X侧(前侧)位置。
因此,当LPH14处于退回位置时,升降部件的306Fa的前销306停留在比LPH14处于待机位置时在-Z方向更远离前凸轮305F的前轴305Fa的位置。此外,当LPH14处于退回位置时,升降部件306的后销306Ra停留在比LPH14处于待机位置时在-Z方向更远离后凸轮305R的后轴305Ra的位置。
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第一连杆部件301连接到第二连杆部件302的操纵杆172静止在沿-X方向延伸的被放倒的状态。
与一般的结构一样,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在曝光组件EM中的LPH14具有的固有频率。当输入到LPH14的振动频率接近LPH14的固有频率时,LPH14发生共振。如果在LPH14位于上述的曝光位置时LPH14发生共振,形成在感光体组件PM的感光鼓12上的静电潜像或随后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将变得更容易出现不均匀或条纹。
鉴于此,优选防止LPH14发生共振,以减少形成在感光鼓12上的静电潜像或调色剂图像产生不均匀或条纹。
输入到LPH14的振动可归因于,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的振动。因此,作为防止LPH14发生共振的方法的一个例子,可以使由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所引起的振动的频率不同于LPH14的固有频率。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曝光组件EM中,一个弹簧部件70被设置成将LPH14的前板部件51F和伸缩机构17的支撑部173b夹持在一起,并且另一个弹簧部件70被设置成将LPH14的后板部件51R和伸缩机构17的支撑部173b夹持在一起。这种配置限制LPH14相对于伸缩机构17在Z和Y方向上的移动,并调整LPH14的固有频率。
图29示出安装于曝光组件EM的弹簧部件70的弹簧常数与LPH14的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在图29中,实线表示弹簧部件70的弹性常数与LPH14沿Z方向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而虚线表示弹簧部件70的弹簧常数与LPH14沿Y方向的频率之间的关系。在图29中,弹簧常数为零的情况是未将弹簧部件70安装于曝光组件EM的情况。
如图29所示,通过将弹簧部件70安装于曝光组件EM,可以调节LPH14在Z方向上的固有频率及LPH14在Y方向上的固有频率,以便使固有频率比未将弹簧部件70安装于曝光组件EM的情况更高。
当LPH14的固有频率在Z方向和Y方向可调到更高时,例如,将由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所引起的振动的频率设定为低于LPH14的固有频率,会变得容易。当由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所引起的振动的频率被设定为低于LPH14的固有频率时,通过调高LPH14的固有频率,与没有采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由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所引起的振动的频率和LPH14的固有频率之间的频率差。
其结果,与没有采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例如,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的振动所引起的LPH14的共振。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通过改变安装于曝光组件EM的每个弹簧部件70的弹簧常数,可以调整LPH14在Z方向的固有频率和LPH14在Y方向的固有频率之间的频率差。在图29的示例中,当弹簧部件70具有50牛顿/毫米的弹簧常数时,LPH14在Z方向的固有频率和LPH14在Y方向的固有频率之间的频率差为10Hz,这是最小的。
通过如此调整LPH14在Z方向的固有频率和LPH14在Y方向的固有频率之间的频率差,例如,由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所引起的振动的频率,会更容易改变,以便距LPH14在Z方向的固有频率和LPH14在Y方向的固有频率更远。
其结果,可以抑制,例如,由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输入的振动所引起的LPH14的共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当LPH14处于曝光位置时,LPH14的前侧在Z方向上的位置是通过由设置在升降部件306的前侧的支撑部173b提升LPH14的第一前定位销611F以及由第一前定位销611F的上部抵靠设置在感光体组件PM的前侧上的前BB122F(参见图6)来确定的。
同样地,LPH14的后侧在Z方向的位置是,通过由设置在升降部件306的后侧上的支撑部173b提升LPH14的第一后定位销611R以及由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上部抵靠设置在感光体组件PM的后侧上的后BB122R(参见图6)来确定的。
换言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LPH14相对于感光体组件PM在Z方向的位置是由第一前定位销611F用来抵靠感光体组件PM的前BB122F的力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用来抵靠感光体组件PM的后BB122R的力来确定的。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弹簧部件70被设置成将包括在伸缩机构17中的升降部件306的相应的支撑部173b和设置在LPH14的前板部件51F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或后板部件51R的第三后延伸部513R夹持在一起。
从而,弹簧部件70改变LPH14和伸缩机构17之间的接触状态,但不改变弹性力,利用该弹性力第一前定位销611F抵靠前BB122F,或利用该力第一后定位销611R抵靠后BB122R。
由此,本示例性实施例,在防止LPH14相对于感光体组件PM在Z方向上的位置的改变的同时,能够调整LPH14的固有频率。
此外,如上所述,当LPH14处于曝光位置时,升降部件306用来将LPH14相对于感光体组件PM推上去的力相当于前螺旋弹簧304F和后螺旋弹簧304R的拉力的总和。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组件EM中,优选每个弹簧部件70的弹簧常数大于前螺旋弹簧304F或后部螺旋弹簧304R的弹簧常数。这种配置,当每个弹簧部件70改变使LPH14和伸缩机构17接触在一起的力时,减少前螺旋弹簧304F和后螺旋弹簧304R的拉力的作用,从而使弹簧部件70能够更有效地调整LPH14的固有频率。
然而,在弹簧部件70安装到,例如,曝光组件EM的在轴线方向(X方向)的中央部分的情况下,由于弹簧部件70的弹性力施加在LPH14上,LPH14会在轴线方向的中央部分发生弯曲。
另一方面,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弹簧部件70的第1板部71具有切口部74。当每个弹簧部件70安装到曝光组件EM时,第一前定位销611F或第一后定位销611R被插入到弹簧部件70的切口部74中,以便使弹簧部件70被安装到曝光组件EM以靠近第一前部定位销611F或第一后定位销611R。
由此,本示例性实施例,与没有采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LPH14的弯曲。
在上述的例子中,除了前板部件51F和后板部件51R,弹簧部件70,其具有夹子的形状,被设置成位于第一前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下面(在-Z侧)。但是,该弹簧部件70的形式并不限于此结构。
图30和31示出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图30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组件EM的正视图,其是在-Y方向上看到的曝光组件EM的前部。图31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组件EM的正视图,其是在-Y方向上看到的曝光组件EM的后部。在图30和31中,曝光组件EM,除了包括在LPH14中的前板部件51F和后板部件51R,与图10和20中所示的曝光组件EM具有同样的结构。
如图30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前板部件51F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前延伸部511F、从该第一前延伸部511F的X方向的下游侧端部沿-Z方向延伸的第二前延伸部512F以及前板簧部52F。该前板簧部52F从第二前延伸部512F的Z方向的上游侧端部沿X方向延伸,在中途被弯曲,并且具有V形横截面。
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前板部件51F的前板簧部52F从保持部173a的下方与升降部件306的保持部173a相接触。前板部件51F的前板簧部52F用其弹性力在Z方向按压保持部173a,从而使在Z方向上的力施加到升降部件306上。
因此,LPH14的第一前定位销611F的下端和伸缩机构17的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之间的接触力增加。这种配置限制了LPH14相对于伸缩机构17的移动。
另外,如图31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后板部件51R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后延伸部511R、从第一后延伸部511R的X方向的下游侧端部沿-Z方向延伸的第二后延伸部512R以及后板簧部52R。该后板簧部52R从第二后延伸部512R的Z方向的上游端部沿X方向延伸,在中途被弯曲,并且具有V形横截面。
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后板部件51R的后板簧部52R从保持部173a下方与升降部件306的保持部173a相接触。后板部件51R的后板簧部52R用其弹性力在Z方向上按压保持部173a,从而使在Z方向上的力被施加到升降部件306上。
因此,LPH14的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下端和伸缩机构17的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之间的接触力增加。这种配置限制了LPH14相对于伸缩机构17的移动。
如上所述,在图30和31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LPH14相对于伸缩机构17的移动是通过增加LPH14和伸缩机构17在靠近曝光组件EM的第一前部定位销611F和第一后定位销611R的位置上的接触力来限制的。因此,在曝光组件EM中,LPH14的固有频率是可调的。
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LPH14的固有频率可以通过利用弹簧部件70或前板部件51F的前板簧部52F以及后板部件51R的后板簧部52R等板簧改变LPH14和伸缩机构17之间的接触力来进行调整。然而,用于调整LPH14的固有频率的部件并不限于板簧。
例如,诸如拉伸弹簧等弹性部件可以被设置在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和LPH14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或第三后延伸部513R之间,以便使支撑部173b和第三前延伸部513F或第三后延伸部513R彼此相拉。另外,例如,诸如压缩弹簧等弹性部件可以被设置在升降部件306的支撑部173b和LPH14的第三前延伸部513F或第三后延伸部513R之间,以便施加使支撑部173b和第三前延伸部513F或第三后延伸部513R彼此分离的力。
为了进行图示和说明,以上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目的并不在于全面详尽地描述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具体形式。很显然,许多修改以及变形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本实施例的选择和描述,其目的在于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预期的特定用途的各种变形。本发明的范围由与本说明书一起提交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6)

1.一种曝光装置,包括:
曝光部件,其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并沿第二方向发射光以使图像承载体曝光,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朝向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方向;
定位部件,其通过使曝光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抵靠所述图像承载体来确定相对于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曝光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置;以及
移动限制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曝光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并限制所述曝光部件相对于所述定位部件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限制部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限制所述曝光部件的移动。
3.一种曝光装置,包括:
曝光部件,其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并沿第二方向发射光以使图像承载体曝光,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朝向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方向;
抵靠部件,其包括与所述曝光部件相接触的接触部,并通过利用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第二方向按压所述曝光部件使所述曝光部件抵靠所述图像承载体;以及
弹性部件,其被设置于所述曝光部件和所述抵靠部件之间,并可在所述曝光部件和所述抵靠部件彼此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设置有多个,并且所述多个弹性部件被设置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个端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曝光部件包括第一伸出部和第二伸出部,所述第一伸出部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抵靠部件伸出并且与所述抵靠部件的所述接触部相接触,所述第二伸出部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图像承载体伸出,
所述抵靠部件通过利用所述接触部按压所述曝光部件的所述第一伸出部使所述曝光部件的所述第二伸出部抵靠所述图像承载体,以及
所述弹性部件被设置在靠近所述抵靠部件的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曝光部件的所述第一伸出部的位置。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旋转图像承载体;
曝光部件,其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并沿第二方向发射光以使图像承载体曝光,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朝向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方向;
定位部件,其通过使曝光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抵靠所述图像承载体来确定相对于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所述曝光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置;以及
移动限制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曝光部件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部,并限制所述曝光部件相对于所述定位部件的移动。
CN201410040348.3A 2013-04-25 2014-01-27 曝光装置 Active CN1041227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3115A JP5991262B2 (ja) 2013-04-25 2013-04-25 露光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93115 2013-04-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2771A true CN104122771A (zh) 2014-10-29
CN104122771B CN104122771B (zh) 2019-06-07

Family

ID=51768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0348.3A Active CN104122771B (zh) 2013-04-25 2014-01-27 曝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46473B2 (zh)
JP (1) JP5991262B2 (zh)
CN (1) CN104122771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6699A (zh) * 2017-06-16 2019-01-01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
CN109143811A (zh) * 2017-06-16 2019-01-04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
CN109143821A (zh) * 2017-06-16 2019-01-04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设备
CN109143824A (zh) * 2017-06-16 2019-01-04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设备
CN109426099A (zh) * 2017-09-04 2019-03-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曝光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9471338A (zh) * 2017-09-07 2019-03-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单元
CN110785287A (zh) * 2017-06-16 2020-02-11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打印头、成像设备及光学打印头的制造方法
CN110998459A (zh) * 2017-06-16 2020-04-10 佳能株式会社 具备光打印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5182B2 (ja) 2017-06-16 2022-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000046B2 (ja) 2017-06-16 2022-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03111A (ja) 2017-06-16 2019-0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039189B2 (ja) 2017-06-16 2022-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62764A (ja) * 2018-10-15 2020-04-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7171379B2 (ja) * 2018-11-19 2022-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KR20200133126A (ko) * 2019-05-17 2020-1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소스 용기용 잔류물 제거 장치
JP7313986B2 (ja) * 2019-09-05 2023-07-25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92664A (ja) 2019-12-10 2021-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11036178B1 (en) 2020-02-07 2021-06-15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Exposure devic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877431B1 (en) 2020-03-18 2020-12-29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86769A (ja) * 1986-06-04 1987-12-12 Nec Corp Ledヘツド位置決め機構
JPH0752447A (ja) * 1993-08-18 1995-02-28 Rohm Co Ltd Ledヘッドの位置決め機構
CN101196707A (zh) * 2006-12-08 2008-06-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方法、曝光装置和方法及图像保持单元
CN100472351C (zh) * 2005-12-05 2009-03-25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的调整方法
US20090322851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870202A (zh) * 2009-04-23 2010-10-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写入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14340A (ja) 2008-03-07 2009-09-24 Fuji Xerox Co Ltd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45690B2 (ja) * 2008-06-30 2011-03-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79242A (ja) 2009-10-07 2011-04-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86769A (ja) * 1986-06-04 1987-12-12 Nec Corp Ledヘツド位置決め機構
JPH0752447A (ja) * 1993-08-18 1995-02-28 Rohm Co Ltd Ledヘッドの位置決め機構
CN100472351C (zh) * 2005-12-05 2009-03-25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的调整方法
CN101196707A (zh) * 2006-12-08 2008-06-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方法、曝光装置和方法及图像保持单元
US20090322851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870202A (zh) * 2009-04-23 2010-10-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写入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85287A (zh) * 2017-06-16 2020-02-11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打印头、成像设备及光学打印头的制造方法
CN110785287B (zh) * 2017-06-16 2021-08-20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打印头、成像设备及光学打印头的制造方法
CN109143821A (zh) * 2017-06-16 2019-01-04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设备
CN109143824A (zh) * 2017-06-16 2019-01-04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设备
US11366405B2 (en) 2017-06-16 2022-06-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print hea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optical print head
CN110998459A (zh) * 2017-06-16 2020-04-10 佳能株式会社 具备光打印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9143811A (zh) * 2017-06-16 2019-01-04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
CN109116699A (zh) * 2017-06-16 2019-01-01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
CN109143821B (zh) * 2017-06-16 2022-01-07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设备
CN109116699B (zh) * 2017-06-16 2021-10-08 佳能株式会社 具有光学打印头的成像装置
CN109426099B (zh) * 2017-09-04 2022-03-01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曝光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9426099A (zh) * 2017-09-04 2019-03-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曝光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9471338A (zh) * 2017-09-07 2019-03-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单元
CN109471338B (zh) * 2017-09-07 2022-06-10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2771B (zh) 2019-06-07
US20140320834A1 (en) 2014-10-30
JP5991262B2 (ja) 2016-09-14
JP2014213541A (ja) 2014-11-17
US9146473B2 (en) 2015-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22771A (zh) 曝光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70202B (zh) 图像写入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CN101846908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曝光头的清洁部件
CN102004406B (zh) 电子照相式成像设备
JP7098794B2 (ja)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7941074B2 (en) Image conveyance unit, intermediate transfer unit, electrostatic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995448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曝光装置
JP51868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458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937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3640741B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optical print head
JP7039189B2 (ja)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1104210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optical print head
JP46404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05306B2 (ja)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100521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23072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21606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10165354A1 (en) Displa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00117113A1 (en) Print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includes print head
JP654073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257344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72092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ドラムユニット
JP71680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72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