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467C - 致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致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467C
CN1084467C CN94190104A CN94190104A CN1084467C CN 1084467 C CN1084467 C CN 1084467C CN 94190104 A CN94190104 A CN 94190104A CN 94190104 A CN94190104 A CN 94190104A CN 1084467 C CN1084467 C CN 108446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gas
pipeline
refrigerant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90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239A (zh
Inventor
佐田真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4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6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hree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5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1Inverter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两个室外单元(2A,2B)分别与液体管线(5A,5B)相连,并分别与气体管线(6A,6B)相连。各个气体管线(6A,6B)被分支成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液体管线(5A,5B)、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分别与主液体线路(4L)、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以使室外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三个用户单元(3,3,3)都以其一端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且都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以便能够在气体管线(4H,4W)之间切换。

Description

致冷设备
本发明涉及一种致冷设备,它具有多个热源单元并能够同时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
传统上,已经知道的有作为致冷设备的多种类型的空调器,其中多个室内单元通过致冷剂管道与一个单个的室外单元相连,从而以彼此并联的方式得到设置;如在Japanese Patent AppicationLaid Open Gazette No.3-186157号中所述的。该室外单元具有一个压缩机、一个四通选择阀、两个室外热交换器、一个室外马达驱动膨胀阀和一个接收器。该室内单元具有一个室内马达驱动膨胀阀和一个室内热交换器。每一个室外热交换器的一端都通过四通选择阀与压缩机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从而能够借助四通选择阀而在压缩机的两侧之间切换。每一个室外热交换器的另一端都与一个液体管线相连。该液体管线与该室内热交换器的一端相连。压缩机的排放侧和入口侧分别与一条高压气体管线和一条低压气体管线相连。该高压与低压气体管线与室内热交换器的另一端相连,以便能够在它们之间切换。
在冷却操作时,从压缩机排放的致冷剂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循环,从而在室外热交换器处得到冷凝,在室内马达驱动膨胀阀处其压强降低,在室内热交换器处被蒸发并随后返回到压缩机。在加热操作中,从压缩机排放的致冷剂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循环,即在室内热交换器处冷凝,其压力在室外马达驱动膨胀阀降低,在室外热交换器蒸发并随后返回到压缩机。
当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时,例如,当两个室内单元进行冷却操作而其他两个室内单元进行加热操作时,根据室内负载,一个室外热交换器被用作冷凝器,而另一个室外热交换器被用作蒸发器。
在上述空调器中,由于只提供了一个单个的室外单元,需要根据室内负载即所要连接的室内单元的数目来产生具有彼此不同的容量的多种室外单元。另外,当室内负载与室外单元的容量不符合时,虽然室内负载小,室外单元的容量也被不利地增大了。
另外,由于只设置了一个单个的室外单元,室外单元的致冷剂回路必须被形成在这样一个回路中,即该回路能够同时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并且必须设置用于同时进行冷却和加热操作的专用室外单元。即,必须设置多个室外热交换器,且必须通过四通选择阀设置致冷剂管道,以将室外热交换器分别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
因此,上述的空调器不能采用这样的普通室外单元—该室外单元能够通过在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之间进行切换而分别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因而必须根据室内单元的使用情况来设置多种室外单元。
考虑上述问题,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系统,它用于通过采用普通的热源单元来同时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致冷设备是这样构成的,即多个热源单元与一个主液体管线、一个主高压气体管线和一个主低压气体管线相连,从而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在细节上,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包括多个热源单元(2A,2B),其中每一个都带有一个压缩机(21)、一个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一个热源侧膨胀装置(25),其中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一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从而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且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另一端与各个液体管线(5A,5B)相连,且其中气体管线(6A,6B)的每一个基端都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各个气体管线(6A,6B)被分成一个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排放方向流动的高压通道(65,66)和一个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进入方向流动的低压通道(67,68)。该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主液体线路(4L),它与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一个主高压气体管线(4H),它与所有的高压通道(65,66)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一个主低压气体管线(4W),它与所有的低压通道(67,68)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另外,该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多个用户单元(3,3……),它们都具有一个其一端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的用户侧热交换器(32)、一个设置在用户侧热交换器(32)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用户侧膨胀装置(33),且其中用户侧热交换器(32)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以便能够在气体管线(4H,4W)之间切换。
本发明的另一种致冷设备还包括:设置在相应的高压通道(65,66)中的止逆阀(V1,V2),用于使致冷剂能够从热源单元(2A,2B)流向主高压气体管线(4H);以及,设置在相应的低压通道(67,68)中的止逆阀(V3,V4),用于使致冷剂能够从主低压气体管线(4W)流向热源单元(2A,2B)。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致冷设备还包括切换装置(V5-V10),后者用于通过打开和关闭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来切换致冷剂的流动方向,以使致冷剂从热源单元(2A,2B)通过高压通道(65,66)而流向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从主低压气体管线(4W)通过低压通道(67,68)而流向热源单元(2A,2B)。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致冷设备中,液体管线(5A,5B)是这样构成的,即它的相应的液体通道(53,54)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液体管道(51,52)的外端相连;气体管线(6A,6B)是这样构成的,即其相应的都具有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的气体通道(63,64)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气体通道(61,62)的外端相连;主液体线路(4L)是这样构成的,即主液体管道(41b)与主液体管道(41a)的一端相连,而主液体通道(41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主高压气体管线(4H)是这样构成的,即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与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一端相连,而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且主低压气体管线(4W)是这样构成的,即主低压气体通道(43b)与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一端相连,而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另一端与用户侧热交换器(32)相连。进一步地,液体通道(53,54)、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分别与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通道(42b)和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相连,且液体通道(53,54)、气体通道(63,64)、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通道(42b)和主低压气体通道(43b)被组合以形成一个管道单元(11)。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气体管线(8a),后者具有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从热源单元(2A)流向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高压辅助通道(83)和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从主低压气体管线(4W)流向热源单元(2A)的低压辅助通道(84)。高压辅助通道(83)的一端与一个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且它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相连;在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中气体致冷剂从热源单元(2A)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流出来并流向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低压辅助通道(84)的一端与热源单元(2A)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且其另一端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包括这样的辅助气体管线(8a),即该辅助气体管线(8a)具有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在热源单元(2A)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的高压辅助通道(83),和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在主低压气体管线(4W)与热源单元(2A)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的低压辅助通道(84)。高压辅助通道(83)的一端与一个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而在该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中气体致冷剂从热源单元(2A)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流出来并流向该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且高压辅助通道(83)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相连。低压辅助通道(84)的一端与热源单元(2A)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且其另一端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致冷设备中,一个管道单元(11)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构成。在各个致冷设备中,辅助气体管线(8a)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即从热源单元(2A)向外延伸的一个辅助气体管道(81)的一个外端与具有高压辅助通道(83)和低压辅助通道(84)的辅助气体管道(82)相连。液体通道(53,54)与主液体通道(41b)相连,高压通道(65,66)和高压辅助通道(83)与主高压气体通道(42b)相连,且低压通道(67,68)和低压辅助通道(84)与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相连。液体通道(53,54)、气体通道(63,64)、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主低压气体通道(43b)和辅助气体管道(82)被用来形成管道单元(11)。
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平衡通道(8c);该平衡通道(8c)被连接在主高压气体管线(4H)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之间,并带有用于允许或阻止致冷剂从主高压气体管线(4H)流向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平衡和关闭装置(V17)。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中,其管道单元(11)用与上述方式相同的方式构成。在这种致冷设备中,液体通道(53,54)与主液体通道(41b)相连,高压通道(65,66)与主高压气体通道(42b)相连,低压通道(67,68)与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相连,且平衡通道(8c)与主高压气体通道(42b)和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相连。液体通道(53,54)、气体通道(63,64)、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主低压气体通道(43b)和平衡通道(8c)被用来形成一个管道单元(11)。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平衡通道(8c),和一个设置在辅助气体管线(8a)上的用于允许和阻止致冷剂流动的辅助关闭装置(V18)。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平衡通道(8c)。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气体公共管线(8d);该气体公共管线(8d)与所有热源单元(2A,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通,并具有当所有的热源单元(2A,2B)处于相同的致冷循环中时用于允许致冷剂流动的关闭装置(V19)。
如图15和1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气体公共管线(8d),它在一个热源单元(2A)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与另一个热源单元(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之间建立起连通,并带有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在这些气体致冷剂管道(26)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的第一关闭装置(V19);以及一个分支公共通道(8e),它的一端与前面的热源单元(2A)的气体管线(6A)相连通,且它另一端与气体公共管线(8d)相连通,从而连接在后一热源单元(2B)与第一关闭装置(V19)之间,并带有第二关闭装置(V20),以使致冷剂能够在气体管线(6A)与气体公共管线(8d)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接收器(12);该接收器(12)被设置在主液体线路(4L)与从热源单元(2A,2B)延伸的液体管线(5A,5B)之间的连接部分上,并将液体管线(5A,5B)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液体管线关闭装置(V13);后者被设置在热源单元(2B)之一的液体管线(5B)上,以便处于液体管线(5B)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连接部分附近,并当热源单元(2B)在致冷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被完全关闭。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中,在主低压气体管线(4W)与位于高压通道(66)和低压通道(68)的热源单元(2B)侧的气体管线(6B)部分之间,连接有一个致冷剂回收通道(8b);该致冷剂回收通道(8b)带有一个回收关闭装置(V14),且后者当一个热源单元(2B)在致冷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打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当对各个用户单元(3,3……)进行冷却操作时,各个热源单元(2A,2B)转入冷却循环。从各个热源单元(2A,2B)的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气体致冷剂都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处受到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多股液体致冷剂流在管道单元(11)的主液体线路(4L)得到收集。随后,液体致冷剂被分配给用户单元(3,3……)。在各个用户单元(3,3……)中,液体致冷剂的压强在用户侧膨胀装置(33)被降低,且液体致冷剂随后在用户侧热交换器(32)得到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致冷剂。该气体致冷剂通过主低压气体管线(4W)流动并在管道单元(11)被分配给低压通道(67,68)。每一股气体致冷剂都从气体管线(6A,6B),经过一个致冷设备中的止逆阀(V1-V4)或经过一个切换装置(V5-V10)而返回到各个热源单元(2A,2B)的压缩机(21)。通过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而进行冷却操作。
当对各个用户单元(3,3……)进行加热操作时,各个热源单元(2A,2B)都转入加热循环。从热源单元(2A,2B)的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气体致冷剂流过管道单元(11)的气体管线(6A,6B)和高压气体通道(65,66),并通过止逆阀(V1-V4)或切换装置(V5-V10)而被收集到主高压气体管线(4H)。随后,收集的气体致冷剂被分配到用户单元(3,3……)。在各个用户单元(3,3……)中,气体致冷剂在用户侧热交换器(32)处得到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该液体致冷剂流过主液体线路(4L)并在管道单元(11)被分配给延伸到热源单元(2A,2B)的液体通道(53,54)。随后,各股液体致冷剂的压强在热源侧膨胀装置(25)处被降低且该液体致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处得到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致冷剂。该气体致冷剂返回到各个用户单元(3,3……)的压缩机(21)。加热操作就是通过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而进行的。
当在上述冷却,操作期间对一个用户单元(3)进行加热操作时,冷却和加热操作被同时进行。在这种同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中,一个热源单元(2A)处于致冷循环且另一个热源单元(2B)变为加热循环。从前一热源单元(2A)的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气体致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被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该液体致冷剂流入管道单元(11)。该液体致冷剂的一部分或全部流向后一热源单元(2B)、压强降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4)处得到蒸发并在压缩机(21)中受到压缩。随后,从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致冷剂流过气体管线(6B),并通过管道单元(11)处的止逆阀(V1-V4)或切换装置(V5-V10)而流过主高压气体管线(4H),如同在上述加热操作中那样。随后,该气体致冷剂流入处于加热操作的用户单元(3)。
随后,该气体致冷剂在处于加热操作的用户单元(3)处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该液体致冷剂如上述冷却操作中那样流过主液体线路(4L)并流入处于冷却操作的室内单元(3,3,……)。
随后,液体致冷剂在处于冷却操作的各个用户单元(3,3……)处得到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致冷剂、流过主低压气体管线(4W)并返回到处于冷却循环的热源单元(2A)的压缩机(21)。这种同时冷却和加热的操作是通过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而进行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还进行了以下的操作。即当在同时冷却和加热操作中需要高的冷却性能时,各个热源单元(2A,2B)就都变到冷却循环。从热源单元(2A,2B)的压缩机(21)排放的气体致冷剂分别在各热源侧热交换器(24)处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该液体致冷剂的大部分被收集到并流入到主液体线路(4L)中。
从一个热源单元(2A)的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气体致冷剂的一部分,顺序地流入到辅助气体管线(8a)和主高压气体管线(4H)中,并随后进入到处于加热操作的用户单元(3,3……)。在用户单元(3,3……)中,该高压气体致冷剂被冷凝而变为液体致冷剂。这些液体致冷剂在主液体线路(4L)与从多个热源单元(2A,2B)流出的液体致冷剂相遇,并流入到处于冷却操作的用户单元(3,3……)中。在各个用户单元(3,3……)中,这些液体致冷剂得到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致冷剂。这些气体致冷剂从用户单元(3,3……)流过主低压气体管线(4W),并返回到热源单元(2A,2B)的压缩机(21)。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就是通过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而进行的。
当一个热源单元(2B)在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液体管线关闭装置(V13)被关闭,以防止液体致冷剂被存储在接收器等中。具体地说,由于在操作期间中液体致冷剂的压强高于根据外界温度的饱和压强,液体致冷剂可能被存储在接收器等中。在这种致冷设备中,能够防止液体致冷剂的存储。
进一步地,当所述热源单元(2B)在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热源单元(2B)的气体通道(64)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通,从而防止了液体致冷剂被存储在热源单元(2B)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致冷设备中,还进行了以下的操作。当一个热源单元(2A)处于加热循环和另一个热源单元(2B)处于冷却操作时,辅助气体管线(8a)对两个热源单元(2A,2B)的低压致冷剂的压强进行平衡。一个热源单元(2B)的低压致冷剂的压强—它是致冷循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一个用于检测低压的、设置在另一热源单元(2A)中的低压检测器来检测。
当一个热源单元(2A)处于致冷循环且另一热源单元(2B)处于加热循环时,辅助气体管线(8a)对两个热源单元(2A,2B)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进行平衡。一个热源单元(2B)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由一个高压检测器检测;该高压检测器用于检测高压并被设置在另一热源单元(2A)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致冷设备中,还进行了以下的操作。当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压强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压强平衡时,一个热源单元(2A)变为加热循环,且另一热源单元(2B)被停止运行,且在平衡通道(8c)中建立了连通。在此状态下,从热源单元(2A)的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气体致冷剂依次流过气体管线(6A)、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平衡通道(8c),并流入主低压气体管线(4W),从而使主低压气体管线(4W)在高压下达到平衡。
相反地,当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压强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压强平衡时,两个热源单元(2A,2B)均被停止运行,且在平衡通道(8c)中建立起连通。在此状态下,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高压气体致冷剂流入到主低压气体管线(4W),从而使主高压气体管线(4H)在低压下达到平衡。
在本发明的致冷设备中,还进行了以下的操作。当所有的热源单元(2A,2B)都以相同的循环运行时,所有的热源单元(2A,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都通过公共气体通道(85)而彼此连通。因此,流过热源单元(2A,2B)的各个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致冷剂量大体上彼此相等,从而增大了致冷设备的性能系数(COP)。
在本发明的致冷设备中,还进行了以下的操作。由于所有热源单元(2A,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都通过公共气体通道(85)或分支公共通道(8e)而彼此连通,在所有热源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排放侧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彼此相等,且在所有热源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入口侧的低压致冷剂的压强彼此相等。因此,所有的热源单元(2A,2B)可以共用一个单个的高压检测用的检测器和/或一个单个的低压检测用的检测器。
在本发明的致冷设备中,致冷剂在接收器(12)处收集和分配。
在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中,由于设置了多个热源单元(2A,2B),所以不需要那种与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相应的特殊热源单元,且多个普通的热源单元(2A,2B)能够适应于几种用途。
特别地,由于各个热源单元(2A,2B)具有简单的结构—即液体管线(5A,5B)和气体管线(6A,6B)从热源单元(2A,2B)延伸,热源单元(2A,2B)能够作为在其中不进行同时冷却和加热操作的普通热源单元而得到使用。这使得用少数几种热源单元就能够执行好几种操作,从而增强了热源单元(2A,2B)的多用途性。
进一步地,由于能够生产和组合具有彼此不同的容量的多个热源单元(2A,2B),从而使用少数几种热源单元(2A,2B)就能够适应多种室内单元(3,3,……)即多种室内负载。
在本发明的致冷设备中,由于设置了辅助气体管线(8a),因而除了要求相同水平的冷却和加热性能的情况以外,在要求高冷却性能的情况下,在要求高加热性能的情况下,以及在冷却性能和加热性能都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都能够进行同时冷却和加热的操作。这增大了致冷设备的操作范围,从而使该致冷设备能够适应于各种使用。
进一步地,由于设置了辅助气体管线(8a),使一个热源单元(2A)的压缩机(21)的容量可以单独受到一个转换器管路的控制而以大体与室内负载成比例的方式进行改变,并使另一热源单元(2B)的压缩机(21)的容量能够受到卸载控制方式的控制而在三个档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增大了上述致冷设备的操作范围。因此,该致冷设备能够以简单的控制装置来适应付各种使用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由于只在一个热源单元(2A)中提供高压检测器和低压检测器,所以可以省去另一热源单元(2B)中的检测器。这降低了元件的数目却没有降低热源单元(2A,2B)的控制精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中,由于设置了平衡通道(8c),所以当用户单元(3)在冷却操作与加热操作之间切换时,主高压气体管线(4H)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压强相等。这有把握地防止了由于切换操作产生的振动和噪声。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由于液体管线(5A,5B)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管道连接被形成在管道单元(11)中,因而能够保证回油所需的倾斜角度,且需要水平设置的管道部分能够有把握地被保持在水平位置。因此,回油能够得到保证和液体致冷剂的闪蒸能够得到防止。这种使得能够进行高度可靠的空气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当所有的热源单元(2A,2B)都相同的循环运行时,所有的热源单元(2A,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都彼此连通。因此,流过热源单元(2A,2B)的各个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致冷剂量大体上彼此相等,从而增大了致冷设备的性能系数(COP)。
根据本发明的的致冷设备,由于所有热源单元(2A,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都彼此连通,所有热源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排放侧上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能够彼此相等,且在所有热源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入口侧上的低压液体致冷剂的压强能够彼此相等。因此,所有热源单元(2A,2B)能够共用一个单个的高压检测器和/或单个的低压检测器。这使得元件的数目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由于设置了单个的接收器(12)而可以省去热源单元(2A,2B)中的相应接收器,所以元件的数目可得到减少。进一步地,由于液体致冷剂得到了有把握的分配,所以即使当闪蒸的气体流入液体管线(5A,5B)等等中时,也能够有把握地防止致冷剂的不平衡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中,在一个热源单元(2B)的液体管线(5B)上设置了一个液体管线关闭装置(V13)。由于当热源单元(2B)在冷却操作期间或加热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液体管线关闭装置(V13)关闭,因而防止了液体致冷剂被存储在接收器等等中。
在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中,由于设置了致冷剂回收通道(8b),一个热源单元(2B)的气体通道(64),当热源单元(2B)在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通,从而防止了液体致冷剂被存储在热源单元(2B)中
图1是一个空调器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本发明的例1。
图2是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例1的一种修正的主要部分。
图3是一种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本发明的例2。
图4是显示例2的一种修正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
图5是一种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本发明的例3。
图6是一种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本发明的例4。
图7是该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例4的另一种操作状态。
图8是一种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例4的又一种操作状态。
图9是一种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例4的另一种操作状态。
图10是一种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本发明的例5。
图11是一种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例5的又一种操作状态。
图12是一种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本发明的例子6。
图13是一种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例6的另一种操作状态。
图14是一种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本发明的例7。
图15是一种空调器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显示了本发明的例8。
图16是例8的修正1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
图17是例8的修正2的主要部分的致冷剂回路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下述例子。
例1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标号(1)表示一个作为致冷设备的空调器。在空调器(1)中,两个室外单元(2A,2B)与一个主液体线路(4L)、一个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一个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从而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且多个室内单元(3,3,……)与主液体线路(4L)、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从而彼此并联地设置。
每一个作为热源单元的室外单元(2A,2B)都带有一个压缩机(21)、一个四通选择阀(22)、一个作为在室外风扇(23)附近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4)、和一个作为热源侧膨胀装置的室外马达驱动膨胀阀(25)。室外热交换器(24)的其中有气体流动的一端与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而它的其中有液体流动的另一端与液体管线(5A,5B)相连。
气体致冷剂管道(26)经过四通选择阀(22)而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四通选择阀(22)能够通过切换来选择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从室外热交换器(24)延伸的液体管线(5A,5B),依次经过室外马达驱动膨胀阀(25)和用于存储液体致冷剂的接收器(27),而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
另外,压缩机(21)经过气体致冷剂管道(26)而与气体管线(6A,6B)相连。气体管线(6A,6B),经过可通过切换而选择压缩机(21)排放侧和入口侧的四通选择阀(22),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并还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在位于压缩机(21)的入口侧与四通选择阀(22)之间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的中间,设置了一个蓄能器(28)。
作为用户单元的每一个室内单元(3,3,……)都带有一个作为位于室内风扇(31)附近的用户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32)和一个作为用户侧膨胀装置的室内马达驱动膨胀阀(33)。室内热交换器(32)经过室内液体管道(34)而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并与一个室内气体管道(35)相连。室内气体管道(35)与一个室内高压管道(36)和一个室内低压管道(37)相连。室内高压管道(36)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相连,且室内低压管道(37)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室内马达驱动膨胀阀(33)被设置在室内液体管道(34)中。
室内液体管道(34)的一部分、室内气体管道(35)的一部分、室内高压管道(36)和室内低压管道(37)整体地形成了管道单元(7)。
管道单元(7)具有高压阀(71)、低压阀(72)、低压旁路通道(73)和高压旁路通道(74)。高压阀(71)和低压阀(72)分别被设置在室内高压管道(36)和室内低压管道(37)中,并且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连通和其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连通之间进行切换。低压阀(72)当室内热交换器(32)作为蒸发器运行(在冷却操作中)时打开。高压阀(71)当室内热交换器(32)作为冷凝器运行(在加热操作中)时打开。
低压旁路通道(73)同室内液体管道(34)和室内低压管道(37)的低压阀(72)的下游侧相连。一个旁路阀(75)和一个毛细管(76)被设置在低压旁路通道(73)的中间。一个管道热交换器(77)由低压旁路通道(73)的一部分和室内液体管道(34)的一部分构成。低压旁路通道(73)可防止闪蒸(flash)的液体致冷剂在加热操作中从室内热交换器(32)流出。
高压旁路通道(74)与室内气体管道(35)和室内高压管道(36)的高压阀(71)的上游侧相连,并带有用于调节致冷剂的流量的毛细管(78)。高压旁路通道(74)其有这样的结构,即在冷却操作期间存储在室内高压管道(36)中的冷凝液体致冷剂可从室内高压管道(36)排出或流出。
有两个室外单元(2A,2B)是本发明的一个特征,它们具有这样的结构,即第一室外单元(2A)和第二室外单元(2B)彼此并联连接。各个室外单元(2A,2B)的容量根据室内负载即室内单元(3,3,……)的数目来设定。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其容量由转换器管路按多档设定;而第二室外单元(2B)的压缩机(21)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其容量能够借助卸载控制而在100%、50%和0%之间进行切换。
另外,在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中,设置了多种检测器,即用于检测从压缩机(21)排放的气体致冷剂的温度的排放气体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蓄能器(28)的入口侧处的气体致冷剂的温度的入口气体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室外热交换器(24)附近的液体致冷剂的温度的室外液体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从压缩机(21)排放的气体致冷剂的压强的高压检测器、用于检测将要被吸入压缩机(21)的气体致冷剂的压强的低压检测器等等,但是在附图中没有显示它们。
在每个室内单元(3,3,……)中,都设置了一个用于检测在室内热交换器(32)附近的液体致冷剂的温度的室内液体温度检测器、一个用于检测室内热交换器(32)附近的气体致冷剂的温度的室内气体温度检测器、一个用于检测室温的室温检测器等等。
来自所述检测器的检测信号被输入到一个附图中未显示的控制器,且该控制器根据该检测信号来控制马达操作膨胀阀(25,33)的开口、压缩机(21)的容量等等。
空调器(1)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特征的管道单元(11)。管道单元(11)将室外单元(2A,2B)上的液体管线(5A,5B)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并将室外单元(2A,2B)气体管线(6A,6B)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
具体地,各个液体管线(5A,5B)由从室外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液体管道(51,52)和连接到液体管道(51,52)的一个外端的液体通道(53,54)组成。
液体管道(51,52)的一个内端与室外热交换器(24)相连。室外马达驱动膨胀阀(25)和接收器(27)被设置在液体管道(51,52)中。
各个气体管线(6A,6B)由从室外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气体管道(61,62)和连接到气体管道(61,62)的一个外端的气体通道(63,64)组成。气体管道(61,62)经过四通选择阀(22)而与压缩机(21)相连。另外,气体通道(63,64)被分支成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高压通道(65,66)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排放方向流动。具体地说,高压通道(65,66)带有用于使致冷剂从室外单元(2A,2B)流向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止逆阀(V1,V2)。低压通道(67,68)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进入方向流动。具体地说,低压通道(67,68)具有用于使致冷剂从主低压气体管线(4W)流向室外单元(2A,2B)的止逆阀(V3,V4)。因此,气体管道(61,62)和液体管道(51,52)的两条管道从各个室外单元(2A,2B)延伸。即,每一个室外单元(2A,2B)都不构成专门用于同时冷却和加热操作的单元。
主液体线路(4L)由一个在室内单元(3,3,……)侧延伸的主液体管道(41a)和一个连接到主液体管道(41a)的一端的主液体通道(41b)组成。主液体通道(41b)与在室外单元(2A,2B)侧上的液体通道(53,54)相连。主液体管路(41a)借助一个分流器(44)而被分成分支液体通道(41c,41c,……)。该分支液体通道(41c,41c,……)分别与室内单元(3,3,……)的室内液体管道(34)相连。
主高压气体管线(4H)由一个在室内单元(3,3,……)侧上延伸的主高压气体管道(42a)和一个与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一端相连的主高压气体通道(42b)组成。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与在室外单元(2A,2B)侧上的气体管线(6A,6B)的高压通道(65,66)相连。主高压气体管道(42a)借助一个分流器(44)而被分成分支高压管道(42c,42c,……)。分支高压管道(42c,42c,……)分别与室内单元(3,3,……)的室内高压管道(36)相连。
主低压气体管线(4W)由一个在室内单元(3,3,……)侧上延伸的主低压气体管道(43a)和一个与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一端相连的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组成。主低压气体通道(43b)与室外单元(2A,2B)侧上的气体管线(6A,6B)的低压通道(67,68)相连。主低压气体管道(43a)借助一个分流器(44)而被分成分支低压管道(43c,43c,……)。分支低压管道(43c,43c,……)分别与室内单元(3,3,……)的室内低压管道(37)相连。
管道单元(11)是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即在室外单元(2A,2B)侧上的液体管线(5A,5B)的液体通道(53,54)、主液体线路(4L)的主液体通道(41b)、在室外单元(2A,2B)侧上的气体管线(6A,6B)的气体通道(63,64)、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主高压气体通道(42b)、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主低压气体通道(43b)以整体的方式构成并与止逆阀(V1-V4)一起组成一个单元。
例1的运行
下面描述对空调器(1)的控制操作。
在各个室内单元(3,3,……)的冷却操作中,四通选择阀(22)按图1所示实线进行切换。从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排放的相应高压气体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冷凝而变成相应的液体致冷剂。这两股液体致冷剂在管道单元(11)的主液体通道(41b)会合。随后,汇集的液体致冷剂在分流器(44)被分配给室内单元(3,3,……)。在各个室内单元(3,3,……)中,高压阀(71)关闭和低压阀(72)打开,从而使液体致冷剂的压强在室内马达驱动膨胀阀(33)处下降且液体致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32)处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致冷剂。随后,该气体致冷剂依次流过室内低压管道(37)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并在管道单元(11)被分配给低压通道(67,68)。随后,分配的气体致冷剂分别经过气体管线(6A,6B)而返回到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冷却操作就是通过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而进行的。
在室内单元(3,3,……)进行加热操作时,四通选择阀(22)按图1所示虚线进行切换。从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排放的相应高压气体致冷剂,经过相应的气体管线(6A,6B),流入到管道单元(11)中。在管道单元(11)中,相应的气体致冷剂流过相应的高压通道(65,66)并在主高压气体通道(42b)相遇。汇集的气体致冷剂在分流器(44)被分配给室内单元(3,3,……)。在各个室内单元(3,3,……)中,高压阀(71)打开且低压阀(72)关闭,从而使气体致冷剂流过室内高压管道(36)并在室内热交换器(32)处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该液体致冷剂依次流过主液体线路(4L)和管道单元(11)。在管道单元(11)中,液体致冷剂流过主液体通道(41b)并被分配到延伸到室外单元(2A,2B)的液体通道(53,54)。随后,分配的各股液体致冷剂的压强在室外马达驱动膨胀阀(25)处降低,并且该液体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致冷剂。随后,该气体致冷剂返回到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加热操作就是通过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而进行的。
当所有的室内单元(3,3,……)都处于冷却操作并随后以在室内单元(3)中的高压阀(71)和低压阀(72)之间进行切换的方式对一个室内单元(3)进行加热操作时,或者相反地,当所有的室内单元(3,3,……)都处于加热操作并随后以在室内单元(3)的低压阀(72)和高压阀(71)之间进行切换的方式对一个室内单元(3)进行冷却操作时,就进行了同时冷却和加热的操作。
在这种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中,第一室外单元(2A)的四通选择阀(22)如图1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从而使第一室外单元(2A)进入致冷循环,且第二室外单元(2B)的四通选择阀(22)如图1的虚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二室外单元(2B)变为加热循环。从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排放的的高压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该液体致冷剂流入到管道单元(11)中。一部分或所有的液体致冷剂从管道单元(11)经过液体通道(54)而流入第二室外单元(2B)。在第二室外单元(2B)中,致冷剂的压强在室外马达驱动膨胀阀(25)处降低,且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蒸发并在压缩机(21)受到压缩。随后,高压气体致冷剂从压缩机(21)排放并随后流过从第二室外单元(2B)延伸的气体管线(6B)。如在上述加热操作中一样,致冷剂在加热操作中经过管道单元(11)而流过主高压气体管线(4H)并流入室内单元(3,3,……)中。
随后,气体致冷剂在处于加热操作中的室内单元(3)的室内热交换器(32)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该液体致冷剂经过主液体线路(4L)的分支液体通道(41c)而流入分流器(44)。当从第一室外单元(2A)产生的液体致冷剂在此时流过主液体线路(4L)时,来自第一室外单元(2A)的液体致冷剂和来自处于加热操作的室内单元(3)的液体致冷剂在分流器(44)被收集起来。收集的液体致冷剂流过分支液体通道(41c),并如在上述冷却操作中那样流入到处于冷却操作的室内单元(3,3,……)中。
随后,液体致冷剂在处于冷却操作的室内单元(3)被蒸发而变为低压气体致冷剂。该气体致冷剂流过主低压气体管线(4W)和第一室外单元(2A)的低压气体管线(6A),并返回到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就是通过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而进行的。
在上述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中,第一室外单元(2A)处于致冷循环,而从属室外单元(2B)处于加热循环。然而,第一室外单元(2A)的四通选择阀(22)可以如图1的虚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从而使第一室外单元(2A)变为加热循环,且从属室外单元(2B)的四通选择阀(22)可以如图1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二室外单元(2B)变为致冷循环。在此情况下,从第二室外单元(2B)的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气体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处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一部分或所有的液体致冷剂在第一室外单元(2A)中得到蒸发、在压缩机(21)受到压缩并随后流过主高压气体管线(4H)。
根据该例,由于设置了两个热源单元(2A,2B),所以不需要与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对应的特定热源单元,且普通的热源单元(2A,2B)能够满足几种用途。
尤其是,由于各个室外单元(2A,2B)具有简单的结构,即液体管线(5A,5B)和气体管线(6A,6B)从室外单元(2A,2B)延伸,所以室外单元(2A,2B)能够用作在其中不同时进行冷却和加热操作的普通室外单元。这使得少数几种室外单元就能够进行若干种操作,从而增大了室外单元(2A,2B)的通用性。
另外,由于能够产生和组合具有彼此不同的容量的两个室外单元(2A,2B),使得少数几种室外单元(2A)就能适应多个室内单元(3,3,……)即多种室内负载。
进一步地,由于液体管线(5A,5B)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管道连接构成了管道单元(11),所以能够保证回油所需的倾斜角度,且需要水平设置的管道部分能够被有把握地保持在水平位置。因此,回油能够得到保证,且能够防止致冷剂的闪蒸。这使得能够进行高度可靠的空气调节。
例1的修正
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对图1的上述例子的修正。在管道单元(11)中提供了一个单个的接收器(12)。接收器(12)被设置在主液体通道(41b)与延伸到室外单元(2A,2B)的液体通道(53,54)之间的连接部分上。接收器(12)存储液体致冷剂、在冷却操作中将来自室外单元(2A,2B)的液体致冷剂收集到主液体线路(4L)、在加热操作中将来自主液体线路(4L)的液体致冷剂分配给室外单元(2A,2B)、并在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中将来自第一室外单元(2A)的液体致冷剂送给第二室外单元(2B)。在此情况下,如图1所示的室外单元(2A,2B)的接收器(27)可被省去。
根据该例,由于设置单个的接收器(12)能够省去室外单元(2A,2B)的相应接收器,因而减少了元件的数目。
进一步地,由于液体致冷剂的分配能够有把握地进行,因而即使当闪蒸气体流入主液体线路(4L)或类似线路时,也能有把握地防止不平衡的致冷剂流动。
其他的结构、操作和效果与图1所示的例1相同。
例2
图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致冷设备的一个例子。在该例子中,采用了作为切换装置的三通选择阀(V5,V6)来代替图1的例1中所示的止逆阀(V1,V2,V3,V4)
具体地,切换是借助三通选择阀(V5,V6)而在延伸到室外单元(2A,2B)的各个气体管线(6A,6B)的低压通道(67,68)与高压通道(65,66)之间进行的,以使高压通道(65,66)或低压通道(67,68)与气体通道(61,62)相连。当所有的室内单元(3,3,……)都处于冷却操作时,三通选择阀(V5,V6)如图3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主低压气体管线(4W)通过低压通道(67,68)而与压缩机(21)的入口侧相连通。当所有的室内单元(3,3,……)都处于加热操作时,三通选择阀(V5,V6)如图3的虚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主高压气体管线(4H)通过高压通道(65,66)而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相连通。
在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中,第一室外单元(2A)的三通选择阀(V5)和四通选择阀(22)如图3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一室外单元(2A)变为致冷循环且主低压气体管线(4W)通过低压通道(67)而与压缩机(21)的入口侧相连通。另外,第二室外单元(2B)的三通选择阀(V6)和四通选择阀(22)如图3的虚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二室外单元(2B)变为加热循环且主高压气体管线(4H)通过高压通道(66)而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相连通。随后,如图1的例子所示,气体致冷剂在第一室外单元(2A)处冷凝而变为液体致冷剂,一部分或所有的液体致冷剂在第二室外单元(2B)得到蒸发且高压气体致冷剂被从第二室外单元(2B)提供到室内单元(3,3,……)。
其他的结构、操作和效果与图1的例1相同。
例2的修正
图4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图3所示的例2的一种修正。在管道单元(11)中设置了单个的接收器(12)。接收器(12)被设置在主液体通道(41b)与延伸到室外单元(2A,2B)的液体通道(53,54)的连接部分上。接收器(12)存储液体致冷剂、在冷却操作时将来自室外单元(2A,2B)的液体致冷剂收集到主液体线路(4L),在加热操作时将来自主液体线路(4L)的液体致冷剂分配到室外单元(2A,2B)、并在同时冷却和加热的操作时将来自第一室外单元(2A)的液体致冷剂送到第二室外单元(2B)。在此情况下,可以省去如图3所示的室外单元(2A,2B)的接收器(27)。
其他的结构、操作和效果与图3中所示的例2相同。
例3
图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致冷设备的另一个例子。在该例子中,采用了作为切换装置的截止阀(V7,V8,V9,V10)来代替图1的例1中所示的止逆阀(V1,V2,V3,V4)。
具体地,延伸到室外单元(2A,2B)的气体管线(6A,6B)的低压通道(67,68)和高压通道(65,66)带有截止阀(V7,V8,V9,V10)。当所有的室内单元(3,3,……)都处于冷却操作时,高压通道(65,66)的截止阀(V7,V8)关闭和低压通道(67,68)的截止阀(V9,V10)打开,以使主低压气体管线(4W)通过低压通道(67,68)而与压缩机(21)的入口侧相连通。当所有的室内单元(3,3,……)都处于加热操作时,高压通道(65,66)的截止阀(V7,V8)打开和低压通道(67,68)的截止阀(V9,V10)关闭,从而使主高压气体管线(4H)通过高压通道(65,66)而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相连通。
在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中,第一室外单元(2A)的四通选择阀(22)如图4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高压通道(65)的截止阀(V7)被关闭且低压通道(68)的截止阀(V9)打开,从而使第一室外单元(2A)变为致冷循环且主低压气体管线(4W)通过低压通道(68)而与压缩机(21)的入口侧相连通。第二室外单元(2B)的四通选择阀(22)如图4的虚线所示地进行切换,高压通道(66)的截止阀(V8)打开和低压通道(67)的截止阀(V10)关闭,从而使第二室外单元(2B)变为加热循环且主高压气体管线(4H)通过高压通道(66)而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连通。随后,如在图1的例子中一样,气体致冷剂在第一室外单元(2A)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一部分或全部液体致冷剂在第二室外单元(2B)蒸发且高压气体致冷剂被从第二室外单元(2B)提供到室内单元(3,3,……)。
其他的结构、操作和效果与图1的例1相同。
另外,在图5的例3中,如在图2中所示的那样,可在管道单元(11)中设置一个单个的接收器(12),而不设置接收器(27)。
例4
图6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致冷设备的一个例子。在此例子中,在图1所示的例1的空调器(1)中设置了一个辅助气体管线(8a),从而使空调器(1)的性能能够得到调节。
辅助气体管线(8a)由一个从第一室外单元(2A)向外延伸的辅助气体管道(81)和一个与辅助气体管道(81)的外端相连的辅助气体通道(82)组成。辅助气体管道(81)的内端与气体致冷剂管道(26)的位于第一室外单元(2A)的四通选择阀(22)与室外热交换器(24)之间的部分相连。辅助气体管道(82)分支成高压辅助通道(83)和低压辅助通道(84)。高压辅助通道(83)与主高压气体通道(42b)相连,并带有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从第一室外单元(2A)流向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止逆阀(V11)。低压辅助通道(84)与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相连,并带有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从主低压气体管线(4W)流向第一室外单元(2A)的止逆阀(V12)。辅助气体管线(8a)调节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冷却性能和加热性能。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特征,在从第二室外单元(2B)延伸的液体通道(54)中设置有一个液体截止阀(V13)。液体截止阀(V13)被设置在主液体线路(4L)的主液体通道(41b)与液体通道(54)之间的连接部分附近,并被用作一个液体管线关闭装置—它当第二室外单元(2B)在冷却操作期间和加热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根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而完全关闭。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特征,一个致冷剂回收通道(8b)被连接在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主低压气体通道(43b)与气体通道(64)的一部分之间—该部分位于高压通道(66)和低压通道(68)的第二室外单元(2B)侧上。在致冷剂回收通道(8b)中设置有一个回收截止阀(V14)。该回收截止阀(V14)被用作回收关闭装置,且它在第二室外单元(2B)在冷却操作期间和加热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根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而打开,以防止液体致冷剂被存储在第二室外单元(2B)中
管道单元(11)是这样构成的,即液体管线(5A,5B)的液体通道(53,54)、气体管线(6A,6B)的气体通道(63,64)、主液体线路(4L)的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主低压气体通道(43b)、辅助气体管线(8a)的辅助气体管道(82)、和致冷剂回收通道(8b)以整体的方式形成,并与止逆阀(V1-V4,V11,V12)、液体截止阀(V13)和回收截止阀(V14)一起组成一个单元。
例4的运行
下面将结合图6至9,描述图6所示的空调器(1)的操作
在所有室内单元(3,3,……)都处于冷却操作或加热操作的情况下,空调器(1)以与图1所示的例1相同的方式运行,且辅助气体管线(8a)没有参与该运行。
图6中显示了在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中要求高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例如,这种情况对应于一个室内单元(3)处于加热操作而所有其他的室内单元(3,3,……)都处于冷却操作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的两个四通选择阀(22)都如图6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分别进入冷却循环。因此,从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气体致冷剂分别在室外热交换器(24)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随后,大部分液体致冷剂被收集到主液体线路(4L)并通过后者流动。
从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排放的一部分高压气体致冷剂依次流过辅助气体管线(8a)、高压辅助通道(83)和主高压气体管线(4H),并流入处于加热操作的室内单元(3)。在处于加热操作的室内单元(3)中,高压气体致冷剂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该液体致冷剂在主液体线路(4L)的分流器(44)处与来自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的液体致冷剂相汇集,并随后流入处于冷却操作的室内单元(3,3,……)。在处于冷却操作的每个室内单元(3,3……)中,这些液体致冷剂得到蒸发以变成低压气体致冷剂。这些低压气体致冷剂流过主低压气体管线(4W)并返回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上述循环过程得到重复。
图7显示了在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中要求高加热性能的情况。例如,这种情况对应于一个室内单元(3)处于冷却操作且所有其他的室内单元(3,3,……)都处于加热操作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的两个四通选择阀(22)都如图7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分别变为加热循环。因此,从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的两个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气体致冷剂分别流过气体管线(6A,6B)的高压通道(65,66),并在主高压气体管线(4H)彼此相遇。随后,汇集的气体致冷剂被分配给处于加热操作的室内单元(3,3,……)。在处于加热操作的室内单元(3,3,……)中,相应的气体致冷剂冷凝而变成相应的液体致冷剂。随后,该液体致冷剂在主液体线路(4L)的分流器(44)处被收集起来。大部分收集的液体致冷剂流过主液体线路(4L),并流入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在各个室外单元(2A,2B)中,液体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致冷剂。
一部分液体致冷剂在主液体线路(4L)的分流器(44)被分流,以便经过分支液体管道(41c)而流入处于冷却操作的室内单元(3)。该液体致冷剂在室内单元(3)蒸发而变成低压气体致冷剂。该低压气体致冷剂依次流过主低压气体管线(4W)、低压辅助通道(84)和辅助气体管线(8a),并流入第一室外单元(2A)。该低压气体致冷剂与第一室外单元(2A)的低压气体致冷剂相汇集。
随后,相应的低压气体致冷剂返回到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上述的循环过程得到重复。
在图8中显示了在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中对其中冷却性能和加热性能的要求低而对冷却性能的要求比对加热性能的要求高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第二室外单元(2B)被停止运行。
在第一室外单元(2A)中,四通选择阀(22)如图8中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一室外单元(2A)变为冷却循环。从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气体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冷凝而变成液体致冷剂。该液体致冷剂流入主液体线路(4L)。
从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排放的一部分高压气体致冷剂,依次流过辅助气体管线(8a)、高压辅助通道(83)和主高压气体管线(4H),并流入处于加热操作的室内单元(3)。在处于加热操作的室内单元(3)中,高压气体致冷剂冷凝成液体致冷剂。该液体致冷剂在主液体线路(4L)的分流器(44)与来自第一室外单元(2A)的液体致冷剂相汇集,并随后流入处于冷却操作的室内单元(3,3,……)。在处于冷却操作的各个室内单元(3,3,……)中,液体致冷剂蒸发成低压气体致冷剂。该低压气体致冷剂流过主低压气体管线(4W)并返回到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所述循环过程得到重复。
图9中显示了一种情况:在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中对冷却性能和加热性能的要求低且对加热性能的要求高于对冷却性能的要求。在此情况下,第二室外单元(2B)被停止运行,这与图8的情况相同。
在第一室外单元(2A)中,四通选择阀(22)如图8中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一室外单元(2A)变为加热循环。从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气体致冷剂流过气体管线(6A)和主高压气体管线(4H)。随后,该气体致冷剂被分配给处于加热操作的室内单元(3,3,……)。在处于加热操作的室内单元(3,3,……)中,相应的气体致冷剂冷凝成相应的液体致冷剂。随后,这些液体致冷剂在主液体线路(4L)的分流器(44)汇集。大部分汇集的液体致冷剂流过主液体线路(4L),并流入第一室外单元(2A)。在第一室外单元(2A)中,液体致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4)蒸发成低压气体致冷剂。
一部分液体致冷剂在主液体线路(4L)的分流器(44)被分流,以经过分支液体管道(41c)流入处于冷却操作的室内单元(3)。该液体致冷剂在室内单元(3)蒸发成低压气体致冷剂。该低压气体致冷剂依次流过主低压气体管线(4W)、低压辅助通道(84)和辅助气体管线(8a),并流入第一室外单元(2A)。该低压气体致冷剂与第一室外单元(2A)的低压气体致冷剂相汇集。
随后,相应的低压气体致冷剂返回到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上述的循环过程得到重复。
另外,在此例子中,当要求相同水平的冷却性能和加热性能时—象在图1的例子中那样,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就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即第一室外单元(2A)进行致冷循环而从属室外单元(2B)进行加热循环,或者相反。
进一步地,当第二室外单元(2B)在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液体截止阀(V13)被关闭,从而防止了液体致冷剂被存储在接收器(27)等中。具体地说,由于液体致冷剂的压强在操作期间高于根据外界空气温度的饱和压强,液体致冷剂可以被存储在接收器(27)中。然而,在此例中,液体致冷剂的存储被避免了。
另外,当第二室外单元(2B)在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第二室外单元(2B)的气体通道(64)通过致冷剂回收通道(8b)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通,从而使第二室外单元(2B)中的致冷剂返回到主低压气体管线(4W)。这就防止了液体致冷剂被存储在第二室外单元(2B)中。
例4的效果
根据该例子,由于设置了辅助气体管线(8a),所以除了要求相同水平的冷却性能和加热性能的情况以外,在要求高的冷却性能的情况下,在要求高的加热性能的情况下,以及在要求低的冷却性能和加热性能的情况下,都能够进行同时冷却和加热的操作。这扩大了空调器的运行范围,从而使空调器能够满足多种使用情况。
进一步地,由于提供了辅助气体管线(8a),使得能够只对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的容量进行控制,从而借助一个转换器管路大体上与室内负载成比例地对其进行改变,并使第二室外单元(2B)的压缩机(21)的容量能够得到控制以借助卸载控制而在三个档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如上所述地增大了空调器的运行范围。因此,该空调器能够借助简单的控制装置适应多种使用情况。
进一步地,液体截止阀(V13)被设置在从第二室外单元(2B)延伸的液体管线(5B)上。因此,当第二室外单元(2B)在冷却操作期间和加热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液体截止阀(V13)被关闭,从而防止了液体致冷剂被存储在接收器(27)等中。
另外,由于设置了致冷剂回收通道(8b),当第二室外单元(2B)在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第二室外单元(2B)的气体通道(64)通过致冷剂回收通道(8b)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通。这防止了液体致冷剂被存储在第二室外单元(2B)中。
其他的结构、操作和效果与图1所示的例1相同。
例5
图10和1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致冷设备的一个例子。在图6至9所示的例4的空调器(1)中,在辅助气体管线(8a)中设置了可逆阀(V15,V16),而不是止逆阀(V11,V12),以使检测器能够被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所共用。
具体地说,在辅助气体管线(8a)的高压辅助通道(83)中,设置了一个高压可逆阀(V15),后者用于使致冷剂在第一室外单元(2A)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之间进行双向流动。在低压辅助通道(84)中,设置了一个低压可逆阀(V16),后者用于使致冷剂能够在第一室外单元(2A)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之间作双向流动。在管道单元(11)中,高压可逆阀(V15)与低压可逆阀(V16)被整体地形成。
进一步地,在第一室外单元(2A)中,在位于压缩机(21)的排放侧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中设置了用于检测排放的致冷剂的压强的高压检测器(HPS),且在位于压缩机(21)的入口侧上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中设置了用于检测将要被吸入到压缩机(21)中的致冷剂的压强的低压检测器(LPS)。在第二室外单元(2B)中,两个压强检测器(HPS,LPS)都未设置。
其他的结构与图6至9中的例4的相同。
例5的操作
下面,描述图10和11中所示的例子。
在所有室内单元(3,3,……)都处于冷却操作且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都处于冷却循环的情况下,两个可逆阀(V15,V16)都被关闭。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在以下情况下,即:对室内单元(3,3,……)进行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第一室外单元(2A)的两个四通选择阀(22)如图10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一室外单元(2A)变成加热循环;且第二室外单元(2B)的四通选择阀(22)如图10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二室外单元(2B)变成冷却循环;在这种情况下,高压可逆阀(V15)被关闭且低压可逆阀(V16)被打开。其结果,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第二室外单元(2B)的低压致冷剂的压强等于第一室外单元(2A)的低压致冷剂的压强,且第二室外单元(2B)的低压致冷剂的压强—它对冷却循环是重要的—由第一室外单元(2A)的低压检测器(LPS)进行检测。
因此,由于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的低压致冷剂的压强彼此相等,因而借助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的容量与第二室外单元(2B)的压缩机(21)的容量的组合,控制了冷却性能的过度或不足,且压缩机(21)的容量和室外马达驱动膨胀阀(25)的开口得到了调节,以防止低压致冷剂的压强由于液体致冷剂的不平衡流动而变得过低。
在所有的室内单元(3,3,……)都处于加热操作且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都处于加热循环的情况下,两个可逆阀(V15,V16)均被关闭。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在对室内单元(3,3,……)进行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的情况下,第一室外单元(2A)的四通选择阀(22)如图11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一室外单元(2A)变成冷却循环,且第二室外单元(2B)的四通选择阀(22)如图11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二室外单元(2B)变成加热循环,高压可逆阀(V15)被打开且低压可逆阀(V16)被关闭。其结果,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第二室外单元(2B)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与第一室外单元(2A)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相等,且第二室外单元(2B)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它对于加热循环是重要的—由第一室外单元(2A)的高压检测器(HPS)检测。
因此,由于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彼此相等,因而借助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的容量与第二室外单元(2B)的压缩机(21)的容量的组合,控制了加热性能的过度或不足,且压缩机(21)的容量与室外马达驱动膨胀阀(25)的开口得到调节,以防止高压致冷剂的压强变得过高。
该例的其他操作与图6到9所示的例4中的相同。在图6和8的操作状态下,低压可逆阀(V16)被关闭和高压可逆阀(V15)被打开。在图7和9所示的操作状态下,低压可逆阀(V16)被打开且高压可逆阀(V15)被关闭。当然在此例中也能够执行图1所示的操作。
例5的效果
根据本例,由于只在第一室外单元(2A)中设置高压检测器(HPS)和低压检测器(LPS),所以能够省去第二室外单元(2B)中的检测器。这减少了元件的数目而不降低室外单元(2A,2B)的控制精度。
进一步地,操作性能能够象图6至9所示的例子中那样得到调节,且检测器能够通过简单地用可逆阀(V15,V16)代替止逆阀(V11,V12)而在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之间共用。这减少了元件的数目并增大了空调器(1)的运行范围。
例6
图12和1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的例子。在图6至9所示的空调器(1)中,设置了一个平衡通道(8c),以使主高压气体管线(4H)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压强相等。
具体地,平衡通道(8c)被连接在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主低压气体通道(43b)之间,并带有平衡阀(V17)。平衡阀(V17)被用作平衡和关闭装置,用于允许和阻止从主高压气体通道(42b)来的致冷剂流向主低压气体通道(43b)。
在来自高压辅助通道(83)和低压辅助通道(84)通向第一室外单元(2A)的辅助气体管道(82)中间,设置了一个辅助可逆阀(V18)。该辅助可逆阀(V18)被用作辅助关闭装置,它在主低压气体管线(4W)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压强相等时被关闭。
在管道单元(11)中,平衡通道(8c)、平衡阀(V17)和辅助可逆阀(V18)形成一个整体。
例6的运行和效果
下面描述本例的平衡操作。
该平衡操作是当室内单元(3,3,……)被接入运行状态时进行的。例如,当一个室内单元(3)从冷却操作切换到加热操作时,低压阀(72)被关闭和高压阀(71)被打开。
当主低压气体管线(4W)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压强相等时,如图12所示,第一室外单元(2A)的四通选择阀(22)如图12的实线所示地进行切换,以使第一室外单元(2A)变为加热循环。进一步地,第二室外单元(2B)在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辅助可逆阀(V18)被关闭和平衡阀(V17)被打开。在此状态下,从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排放的高压气体致冷剂依次流过气体管线(6B)、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平衡通道(8c),并流入主低压气体管线(4W)。因此,主低压气体管线(4W)在高压状态下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达到了平衡。
相反地,当主高压气体管线(4H)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压强相等时,如图13所示,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都在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且平衡阀(V17)被打开。在此状态下,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高压气体致冷剂流入主低压气体管线(4W),从而使主高压气体管线(4H)在低压状态下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达到平衡。
根据本例,由于设置了平衡通道(8c),当室内单元(3)在冷却操作与加热操作之间切换时,主高压气体管线(4H)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压强相等。这有把握地防止了由运行的切换所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其他的结构、操作和效果与图6至9所示的例4的相同。
例7
图14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在此例子中,在图10和11所示的例5的空调器(1)中设置了一个平衡通道(8c),以便能够实现操作性能的调节、检测器的共用和平衡操作。其他的结构、操作和效果与图10和11中所示的例子的平衡通道(8c)的相同,并与图12和13中所示的例子中的平衡通道(8c)的相同。
例8
图1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致冷设备。在图10和11所示的例5的空调器(1)中,设置了一个带有第一截阀(V19)的气体公共管线(8d)和一个带有第二截阀(V20)的分支公共通道(8e),以使检测器能够在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之间共用。
具体地,气体公共管线(8d)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公共气体通道(85)与公共气体管道(86)相连。公共气体通道(85)的一端与辅助气体管线(8a)的辅助气体通道(82)相连。公共气体管道(86)的一端与从第二室外单元(2B)的室外热交换器(24)延伸来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第一截止阀(V19)被设置在公共气体通道(85)中并被用作使致冷剂能够双向流动的第一关闭装置。
分支公共通道(8e)的一端与从第一室外单元(2A)延伸来的气体管线(6A)的气体通道(63)相连。分支公共通道(8e)的另一端与公共气体通道(85)位于第一截止阀(V19)的第二室外单元(2B)侧的一端相连。第二截止阀(V20)被用作使致冷剂能够双向流动的第二关闭装置。
另外,公共气体通道(85)、第一截止阀(V19)、分支公共通道(8e)和第二截止阀(V20)被组合起来以并入管道单元(11)中。
图10和11所示的例5中的致冷剂回收通道(8b),在本例中省去,这是由于它被气体公共管线(8d)和分支公共通道(8e)所代替。
例8的运行
下面描述本例的运行。
除了第一和第二截止阀(V19,V20)以外,高压可逆阀(V15)与低压可逆阀(V16)的操作与图10和11中所示的例5的相同。第一和第二截止阀(V19,V20)的操作如以下的表1所示。
例如,当所有的室内单元(3,3,……)都处于冷却操作和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都处于冷却循环时(见表1(a)),高压和低压可逆阀(V15,V16)被关闭,第一截止阀(V19)被打开和第二截止阀(V20)被关闭。因此,在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排放侧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相等,且在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入口侧上的低压致冷剂的压强也相等。
当所有的室内单元(3,3,……)都处于加热操作和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都处于加热循环时(见表1(i)),高压和低压可逆阀(V15,V16)被关闭,第一截止阀(V19)被打开且第二截止阀(V20)被关闭。因此,在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排放侧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相等,且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入口侧上的低压致冷剂的压强也相等。
在以下情况下,即:对室内单元(3,3,……)同时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第一室外单元(2A)变为冷却循环;以及,第二室外单元(2B)变为加热循环(见表1(e)),高压可逆阀(V15)被打开且低压可逆阀(V16)被关闭。其结果,在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排放侧上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相等。进一步地,第一截止阀(V19)被关闭和第二截止阀(V20)被打开,以使在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入口侧的低压致冷剂的压强相等。
在这样情况下,即:同时对室内单元(3,3,……)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第一室外单元(2A)变为加热循环;且第二室外单元(2B)变为冷却循环(见表1(f)),高压可逆阀(V15)被关闭且低压可逆阀(V16)被打开。其结果,在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入口侧的低压致冷剂的压强相等。另外,第一截止阀(V19)被关闭和第二截止阀(V20)被打开,以使在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压缩机(21)的排放侧上的高压致冷剂的压强相等。
当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都处于冷却循环或加热循环(见表1(a)和(i))时,第一截止阀(V19)被打开,如上所述。因此,在冷却循环中,高压气体致冷剂以大体均匀的流量流过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室外热交换器(24)。在加热循环中,低压气体致冷剂以大体均匀的流量流过两个室外单元(2A,2B)的室外热交换器(24)。
当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都处于冷却循环且第二室外单元(2B)的运行容量大于其负载时,从压缩机(21)排放的一部分致冷剂流过气体公共管线(8d)并流入第一室外单元(2A)的室外热交换器(24)。
当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都处于加热循环且第二室外单元(2B)的运行容量大于其负载时,吸入第一室外单元(2A)的压缩机(21)的一部分致冷剂流过气体公共管线(8d)并流入第二室外单元(2B)。
例8的效果
根据本例,由于设置了一个具有第一截止阀(V19)的气体公共管线(8d)和一个具有第二截止阀(V20)的分支公共通道(8e),高压检测器(HPS)和低压检测器(LPS)能够由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共用。这减少了元件的数目。进一步地,由于流过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的相应室外热交换器(24)的致冷剂量大体彼此相等,所以增大了空调器(1)的性能系数(COP)。
其他的结构、操作和效果与图10所示的例5中相同。
例8的修正1
图16显示了对图15所示的例8的修正。在图6所示的例4的空调器(1)中,设置了图15中所示的气体公共管线(8d)和分支公共通道(8e),以使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共用检测器。
具体地说,由于第一和第二截止阀(V19,V20)如表1所示地进行运行,如果只在第一室外单元(2A)中设置高压检测器(HPS)和低压检测器(LPS)且在第二室外单元(2B)的气体管道(62)中设置单个的公用压强检测器(CPS)以便位于四通选择阀(22)的室内单元(3,3,……)的一侧,就能够检测第二室外单元(2B)的致冷剂压强。
换言之,在第二室外单元(2B)的室外热交换器(24)的致冷剂管道(26)中的致冷剂压强,由包括在第一室外单元(2A)中的高压检测器(HPS)和低压检测器(LPS)进行检测。其结果,如果只在第二室外单元(2B)中设置共用检测器(CPS),则在第二室外单元(2B)中不再需要其他的检测器。因此,元件的数目能够得到减少,且能够使流过第一和第二室外单元(2A,2B)的相应室外热交换器(24)的致冷剂量大体上彼此相等。这增大了空调器(1)的性能系数(COP)。
其他的结构、操作和效果与图6所示的例4相同。
例8的修正2
图17显示了图15所示的例8的一种修正,它是根据本发明的致冷设备的一个例子。在此例中,除了第一室外单元(2A)以外,还设置了一个第二室外单元(2B1)和一个第三室外单元(2B2)。第二室外单元(2B1)和第三室外单元(2B2)与图15所示的第二室外单元(2B)相同。
具体地说,第二室外单元(2B1)通过具有第一截止阀(V19a)的气体公共管线(8d)和具有第二截止阀(V20a)的分支公共通道(8e)而与第一室外单元(2A)相连,象在图15所示的气体公共管线(8d)和分支公共通道(8e)一样。第三室外单元(2B2)通过具有第一截止阀(V19b)的气体公共管线(8d)和具有第二截止阀(V20b)的分支公共通道(8e)而与第一室外单元(2A)相连。在这种结构中,检测器可以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室外单元(2A,2B1,2B2)所共用,如在图15的例子中那样。
第一截止阀(V19a)、第二截止阀(V20a)、第一截止阀(V19b)和第二截止阀(V20b)的运行如表2所示,象在图15的例子中那样。
例如,在其中同时对室内单元(3,3,……)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的同时进行的冷却和加热操作中(表2(f)),第一室外单元(2A)变为冷却循环且第二室外单元(2B1)变为加热循环。另外,根据冷却容量和加热容量的变化,第三室外单元(2B2)变为冷却循环、加热循环或停止运行状态。在冷却循环中,第一截止阀(V19b)打开且第二截止阀(V20b)关闭。在加热循环中,第一截止阀(V19b)关闭且第二截止阀(V20b)打开。在停止运行状态下,第一截止阀(V19b)关闭且第二截止阀(V20b)打开。作为对第一和第二截止阀(V19b,V20b)的上述控制的结果,在所有的室外单元(2A,2B1,2B2)的压缩机(21)的排放侧上的高压致冷剂彼此平衡,且所有室外单元(2A,2B1,2B2)的入口侧上的低压致冷剂彼此平衡。
其他的结构、操作和效果与图15所示的例子中相同。
其他的修正
在图6至图17所示的各个例子中,接收器(27)被设置在各个室外单元(2A,2B)中。然而,也可以在如图2所示的管道单元(11)中设置单个的接收器(12),以取代接收器(27)。
图6中所示的液体截止阀(V13)和致冷剂回收通道(8b)也可以被设置在图1至5所示的例子中。
当然,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图13和14中所示的平衡通道(8c)可被设置在图1至5所示的例子中。
在上述每一个例子中,都设置了管道单元(11)。然而,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些致冷设备中,不一定要设置管道单元(11)。
在上述每一个例子中,设置了两个室外单元(2A,2B)和三个室内单元(3,3,3)。然而,本发明的致冷设备可包括三个或更多个室外单元和四个或更多个室内单元。
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只有图15至17所示的气体公共管线(8d)可以在没有分支公共通道(8e)的情况下设置。因此,第一截止阀(V19,V19a,V19a)当第一室外单元(2A)和第二室外单元(2B,2B1,2B2)都处于冷却循环或处于加热循环时打开。例如,如例8中所述,当所有的室外单元都处于冷却循环和第二室外单元(2B,2B1,2B2)的运行容量大于其负载时,从压缩机(21)排放的一部分致冷剂流过气体公共管线(8d)并流入第一室外单元(2A)的室外热交换器(24)。其结果,流过相应的室外热交换器(24)的致冷剂量能够大体上彼此相等,从而增大了空调器的性能系数(COP)。
当然,气体公共管线(8d)能够被设置在图1所示的例1中。
另外,图15和17中所示的气体公共管线(8d)和分支公共通道(8e)可以被设置在图1所示的例1中。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致冷设备,能够设置多个室外单元,并通过采用这些室外单元而能够同时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因此,本发明的致冷设备适合用于大型建筑物或类似建筑物的空调。表1
操作状态   2A   2B   V19   V20
冷却操作   (a)  容量:L.   冷却   冷却   开   闭
  (b)  容量:S.   冷却   停止运行   闭   开
同时冷却和加热的操作   (c)  冷却容量:L.,  加热容量:S.   冷却   冷却   开   闭
  (d)  冷却容量:M.,  加热容量:S.   冷却   停止运行   闭   开
  (e)  冷却容量:M.,  加热容量:M.   冷却   加热   闭   开
  (f)  冷却容量.M.,   加热容量:M.   加热   冷却   闭   开
  (g)  冷却容量:S.,  加热容量:M.   加热   停止运行   开   闭
  (h)  冷却容量:S.,  加热容量:L.   加热   停止运行   开   闭
加热操作   (i)  容量:L.   加热   加热   开   闭
  (j)  容量:S.   加热   停止运行   开   闭
表2
操作状态   2A   2B1   2B2   V19a   V20a   V19b   V20b
冷却操作 (a)  容量:L.   冷却   冷却   冷却   开   闭   开   闭
(b)  容量:M.   冷却   冷却   停止运行   开   闭   闭   开
(c)  容量:S.   冷却   停止运行   停止运行   闭   开   闭   开
同时冷却和加热的操作 (d)  冷却容量:L.,加热容量:S. 冷却 冷却 停止运行
(e)  冷却容量:M.,加热容量:S. 冷却 停止运行 停止运行
(f)  冷却容量:M.,加热容量:M. 冷却 加热   冷却   开   闭
  加热   闭   开
  停止运行   闭   开
(g)  冷却容量:S.,加热容量:M.   加热   停止运行   停止运行   开   闭   开   闭
(h)  冷却容量:S.,加热容量:L.   加热   加热   停止运行   开   闭   开   闭
加热操作 (i)  容量:L.   加热   加热   加热   开   闭   开   闭
(j)  容量:M.   加热   加热   停止运行   开   闭   开   闭
(k)  容量:S.   加热   停止运行   停止运行   开   闭   开   闭

Claims (32)

1.一种致冷设备,包括:多个热源单元(2A,2B),每一个热源单元(2A,2B)都带有一个压缩机(21)、一个热源侧热交换器(24)—其一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且其另一端与各个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及一个设置在各个液体管线(5A,5B)上的热源侧膨胀装置(25),且其中气体管线(6A,6B)的各个基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各个气体管线(6A,6B)被分支成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排放方向流动的高压通道(65,66)和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入口方向流动的低压通道(67,68);
一个主液体线路(4L),它与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一个主高压气体管线(4H),它与所有的高压通道(65,66)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一个主低压气体管线(4W),它与所有的低压通道(67,68)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多个用户单元(3,3……),它们具有一个其一端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的用户侧热交换器(32)和一个设置在用户热交换器(32)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用户侧膨胀装置(33),且其中用户侧热交换器(32)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以便能够在气体管线(4H,4W)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止逆阀(V1,V2),它们被设置在相应的高压通道(65,66)中,用于使致冷剂能够从热源单元(2A,2B)流向主高压气体管线(4H);以及
止逆阀(V3,V4),它们被设置在相应的低压通道(67,68)中,用于使致冷剂从主低压气体管线(4W)流向热源单元(2A,2B)。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切换装置(V5,V10),该切换装置用于通过打开和关闭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而切换致冷剂的流动方向,从而使致冷剂从热源单元(2A,2B)通过高压通道(65,66)而流向主高压气体管线(4H)并从主低压气体管线(4W)通过低压通道(67,68)而流向热源单元(2A,2B)。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致冷设备,其中
液体管线(5A,5B)是这样构成的,即其各个液体通道(53,54)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液体管道(51,52)的外端相连,
气体管线(6A,6B)是这样构成的,即其具有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的各个气体通道(63,64)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气体通道(61,62)的外端相连,
主液体线路(4L)是这样构成的,即主液体通道(41b)与主液体管道(41a)的一端相连,而主液体管道(41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
主高压气体管线(4H)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与一个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一端相连,而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
主低压气体管线(4W)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主低压气体通道(43b)与一个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一端相连,而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
液体通道(53,54)、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分别与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通道(42b)和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相连,且
液体通道(53,54)、气体通道(63,64)、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通道(42b)和主低压气体通道(43b)被组合形成管道单元(1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气体公共管线(8d),它与所有热源单元(2A,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通,并带有一个关闭装置(V19),该关闭装置(V19)用于当所有的热源单元(2A,2B)都处于相同的致冷循环时允许致冷剂的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气体公共管线(8d),它在一个热源单元(2A)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与另一个热源单元(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之间建立连通,并带有一个使致冷剂能够在气体致冷剂管道(26)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的第一关闭装置(V19);以及
一个分支公共通道(8e),它的一端与前面的热源单元(2A)的气体管线(6A)相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气体公共管线(8d)相连通,从而连接在后面的热源单元(2B)与第一关闭装置(V19)之间,且它带有一个第二关闭装置(V20),该第二关闭装置(V20)用于使致冷剂能够在气体管线(6A)与气体公共管线(8d)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接收器(12),它被设置在主液体线路(4L)与从热源单元(2A,2B)延伸的液体管线(5A,5B)之间的连接部分上,并将液体管线(5A,5B)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液体管线关闭装置(V13),它被设置在热源单元(2B)之一的液体管线(5B)上,以便处于液体管线(5B)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并当热源单元(2B)在致冷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完全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其中
一个致冷剂回收通道(8b)被连接在主低压气体管线(4W)与一个位于高压通道(66)和低压通道(68)的热源单元(2B)侧的气体管线(6B)部分之间,且致冷剂回收通道(8b)带有一个回收关闭装置(V14)—该回收关闭装置(V14)当一个热源单元(2B)在致冷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打开。
10.一种致冷设备,包括:
多个热源单元(2A,2B),每一个热源单元(2A,2B)都带有一个压缩机(21)、一个热源侧热交换器(24)—其一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且其另一端与各个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及一个设置在各个液体管线(5A,5B)上的热源侧膨胀装置(25),且其中气体管线(6A,6B)的各个基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各个气体管线(6A,6B)被分支成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排放方向流动的高压通道(65,66)和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入口方向流动的低压通道(67,68);
一个主液体线路(4L),它与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一个主高压气体管线(4H),它与所有的高压通道(65,66)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一个主低压气体管线(4W),它与所有的低压通道(67,68)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多个用户单元(3,3……),它们具有一个其一端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的用户侧热交换器(32)和一个设置在用户侧热交换器(32)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用户侧膨胀装置(33),且其中用户侧热交换器(32)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以便能够在气体管线(4H,4W)之间切换;以及
一个辅助气体管线(8a),它具有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从热源单元(2A)流向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高压辅助通道(83)和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从主低压气体管线(4W)流向热源单元(2A)的低压辅助通道(84),高压辅助通道(83)的一端与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在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中气体致冷剂流自和流向热源单元(2A)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且高压辅助通道(83)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相连,低压辅助通道(84)的一端与热源单元(2A)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且低压辅助通道(84)的另一端与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致冷设备,其中:
液体管线(5A,5B)是这样构成的,即其各个液体通道(53,54)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液体管道(51,52)的外端相连;
气体管线(6A,6B)是这样构成的,即其各个气体通道(63,64)—这些气体通道(63,64)每一个都带有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气体管道(61,62)的外端相连;
主液体线路(4L)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主液体通道(41b)与一个主液体管道(41a)的一端相连,而主液体管道(41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
主高压气体管线(4H)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与一个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一端相连,而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
主低压气体管线(4W)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主低压气体通道(43b)与一个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一端相连,而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
辅助气体管线(8a)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从热源单元(2A)向外延伸的辅助气体管道(81)的外端与一个具有高压辅助通道(83)和低压辅助通道(84)的辅助气体通道(82)相连;
液体通道(53,54)与主液体通道(41b)相连;
高压通道(65,66)和高压辅助通道(83)与主高压气体通道(42b)相连;
低压通道(67,68)和低压辅助通道(84)与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相连;且
液体通道(53,54)、气体通道(63,64)、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主低压气体通道(43b)和辅助气体管道(82)被组合形成管道单元(11)。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平衡通道(8c),它被连接在主高压气体管线(4H)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之间,且它带有用于允许和阻止致冷剂从主高压气体管线(4H)流至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平衡和关闭装置(V17);以及
一个辅助关闭装置(V18),它被设置在辅助气体管线(8a)上,用于允许和阻止致冷剂的流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气体公共管线(8d),它与所有热源单元(2A,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通,并带有一个关闭装置(V19),该关闭装置(V19)用于当所有的热源单元(2A,2B)都处于相同的致冷循环时允许致冷剂的流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气体公共管线(8d),它在一个热源单元(2A)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与另一个热源单元(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之间建立连通,并带有一个使致冷剂能够在气体致冷剂管道(26)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的第一关闭装置(V19);以及
一个分支公共通道(8e),它的一端与前面的热源单元(2A)的气体管线(6A)相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气体公共管线(8d)相连通,从而连接在后面的热源单元(2B)与第一关闭装置(V19)之间,且它带有一个第二关闭装置(V20),该第二关闭装置(V20)用于使致冷剂能够在气体管线(6A)与气体公共管线(8d)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接收器(12),它被设置在主液体线路(4L)与从热源单元(2A,2B)延伸的液体管线(5A,5B)之间的连接部分上,并将液体管线(5A,5B)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
16.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液体管线关闭装置(V13),它被设置在热源单元(2B)之一的液体管线(5B)上,以便处于液体管线(5B)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并当热源单元(2B)在致冷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完全关闭。
17.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其中
一个致冷剂回收通道(8b)被连接在主低压气体管线(4W)与一个位于高压通道(66)和低压通道(68)的热源单元(2B)侧的气体管线(6B)部分之间,且致冷剂回收通道(8b)带有一个回收关闭装置(V14)—该回收关闭装置(V14)当一个热源单元(2B)在致冷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打开。
18.一种致冷设备,包括:
多个热源单元(2A,2B),每一个热源单元(2A,2B)都带有一个压缩机(21)、一个热源侧热交换器(24)—其一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且其另一端与各个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及一个设置在各个液体管线(5A,5B)上的热源侧膨胀装置(25),且其中气体管线(6A,6B)的各个基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各个气体管线(6A,6B)被分支成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排放方向流动的高压通道(65,66)和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入口方向流动的低压通道(67,68);
一个主液体线路(4L),它与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一个主高压气体管线(4H),它与所有的高压通道(65,66)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一个主低压气体管线(4W),它与所有的低压通道(67,68)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多个用户单元(3,3……),它们具有一个其一端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的用户侧热交换器(32)和一个设置在用户侧热交换器(32)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用户侧膨胀装置(33),且其中用户侧热交换器(32)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以便能够在气体管线(4H,4W)之间切换;以及
一个辅助气体管线(8a),它具有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在热源单元(2A)和主高压气体管线(4H)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的高压辅助通道(83)和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在主低压气体管线(4W)与热源单元(2A)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的低压辅助通道(84),高压辅助通道(83)的一端与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在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中气体致冷剂流自和流向热源单元(2A)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且高压辅助通道(83)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相连,低压辅助通道(84)的一端与热源单元(2A)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且其另一端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致冷设备,其中:
液体管线(5A,5B)是这样构成的,即其各个液体通道(53,54)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液体管道(51,52)的外端相连;
气体管线(6A,6B)是这样构成的,即其各个气体通道(63,64)—这些气体通道(63,64)每一个都带有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气体管道(61,62)的外端相连;
主液体线路(4L)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主液体通道(41b)与一个主液体管道(41a)的一端相连,而主液体管道(41a)的另一端与用户侧热交换器(32)相连;
主高压气体管线(4H)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与一个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一端相连,而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
主低压气体管线(4W)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主低压气体通道(43b)与一个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一端相连,而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
辅助气体管线(8a)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从热源单元(2A)向外延伸的辅助气体管道(81)的外端与一个具有高压辅助通道(83)和低压辅助通道(84)的辅助气体通道(82)相连;
液体通道(53,54)与主液体通道(41b)相连;
高压通道(65,66)和高压辅助通道(83)与主高压气体通道(42b)相连;
低压通道(67,68)和低压辅助通道(84)与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相连;且
液体通道(53,54)、气体通道(63,64)、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主低压气体通道(43b)和辅助气体通道(82)被组合形成管道单元(11)。
20.根据权利要求18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平衡通道(8c),该平衡通道(8c)连接在主高压气体管线(4H)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之间并带有一个用于允许和阻止致冷剂从主高压气体管线(4H)流至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平衡和关闭装置(V17)。
21.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气体公共管线(8d),它与所有热源单元(2A,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通,并带有一个关闭装置(V19),该关闭装置(V19)用于当所有的热源单元(2A,2B)都处于相同的致冷循环时允许致冷剂的流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气体公共管线(8d),它在一个热源单元(2A)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与另一个热源单元(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之间建立连通,并带有一个使致冷剂能够在气体致冷剂管道(26)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的第一关闭装置(V19);以及
一个分支公共通道(8e),它的一端与前面的热源单元(2A)的气体管线(6A)相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气体公共管线(8d)相连通,从而连接在后面的热源单元(2B)与第一关闭装置(V19)之间,且它带有一个第二关闭装置(V20),该第二关闭装置(V20)用于使致冷剂能够在气体管线(6A)与气体公共管线(8d)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
23.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接收器(12),它被设置在主液体线路(4L)与从热源单元(2A,2B)延伸的液体管线(5A,5B)之间的连接部分上,并将液体管线(5A,5B)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
24.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液体管线关闭装置(V13),它被设置在热源单元(2B)之一的液体管线(5B)上,以便处于液体管线(5B)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并当热源单元(2B)在致冷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完全关闭。
25.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其中
一个致冷剂回收通道(8b)被连接在主低压气体管线(4W)与一个位于高压通道(66)和低压通道(68)的热源单元(2B)侧的气体管线(6B)部分之间,且致冷剂回收通道(8b)带有一个回收关闭装置(V14)—该回收关闭装置(V14)当一个热源单元(2B)在致冷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打开。
26.一种致冷设备,包括:
多个热源单元(2A,2B),每一个热源单元(2A,2B)都带有一个压缩机(21)、一个热源侧热交换器(24)—其一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且其另一端与各个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及一个设置在各个液体管线(5A,5B)上的热源侧膨胀装置(25),且其中气体管线(6A,6B)的各个基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各个气体管线(6A,6B)被分支成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排放方向流动的高压通道(65,66)和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入口方向流动的低压通道(67,68);
一个主液体线路(4L),它与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一个主高压气体管线(4H),它与所有的高压通道(65,66)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一个主低压气体管线(4W),它与所有的低压通道(67,68)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多个用户单元(3,3……),它们具有一个其一端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的用户侧热交换器(32)和一个设置在用户侧热交换器(32)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用户侧膨胀装置(33),且其中用户侧热交换器(32)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以便能够在气体管线(4H,4W)之间切换;以及
一个平衡通道(8c),它连接在主高压气体管线(4H)与主低压气体管线(4W)之间且它具有一个用于允许和阻止致冷剂从主高压气体管线(4H)流至主低压气体管线(4W)的平衡和关闭装置(V17)。
27.根据权利要求26的致冷设备,其中:
液体管线(5A,5B)是这样构成的,即其各个液体通道(53,54)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液体管道(51,52)的外端相连;
气体管线(6A,6B)是这样构成的,即其各个气体通道(63,64)—这些气体通道(63,64)每一个都带有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气体管道(61,62)的外端相连;
主液体线路(4L)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主液体通道(41b)与一个主液体管道(41a)的一端相连,而主液体管道(41a)的另一端与用户侧热交换器(32)相连;
主高压气体管线(4H)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与一个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一端相连,而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
主低压气体管线(4W)是这样构成的,即一个主低压气体通道(43b)与一个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一端相连,而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
液体通道(53,54)与主液体通道(41b)相连;
高压通道(65,66)与主高压气体通道(42b)相连;
低压通道(67,68)与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相连;
平衡通道(8c)与主高压气体通道(42b)和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相连;以及
液体通道(53,54)、气体通道(63,64)、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主低压气体通道(43b)和平衡通道(8c)被组合形成管道单元(11)。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气体公共管线(8d),它与所有热源单元(2A,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通,并带有一个关闭装置(V19),该关闭装置(V19)用于当所有的热源单元(2A,2B)都处于相同的致冷循环时允许致冷剂的流动。
29.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气体公共管线(8d),它在一个热源单元(2A)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与另一个热源单元(2B)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之间建立连通,并带有一个使致冷剂能够在气体致冷剂管道(26)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的第一关闭装置(V19);以及
一个分支公共通道(8e),它的一端与前面的热源单元(2A)的气体管线(6A)相连通且其另一端与气体公共管线(8d)相连通,从而连接在后面的热源单元(2B)与第一关闭装置(V19)之间,且它带有一个第二关闭装置(V20),该第二关闭装置(V20)用于使致冷剂能够在气体管线(6A)与气体公共管线(8d)之间沿着两个方向流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接收器(12),它被设置在主液体线路(4L)与从热源单元(2A,2B)延伸的液体管线(5A,5B)之间的连接部分上,并将液体管线(5A,5B)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
31.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液体管线关闭装置(V13),它被设置在热源单元(2B)之一的液体管线(5B)上,以便处于液体管线(5B)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并当热源单元(2B)在致冷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完全关闭。
32.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中任何一项的致冷设备,其中
一个致冷剂回收通道(8b)被连接在主低压气体管线(4W)与一个位于高压通道(66)和低压通道(68)的热源单元(2B)侧的气体管线(6B)部分之间,且致冷剂回收通道(8b)带有一个回收关闭装置(V14)—该回收关闭装置(V14)当一个热源单元(2B)在致冷操作期间被停止运行时打开。
CN94190104A 1993-03-08 1994-03-08 致冷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4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623093A JP3289366B2 (ja) 1993-03-08 1993-03-08 冷凍装置
JP46230/93 1993-03-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39A CN1103239A (zh) 1995-05-31
CN1084467C true CN1084467C (zh) 2002-05-08

Family

ID=12741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901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467C (zh) 1993-03-08 1994-03-08 致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5490399A (zh)
EP (1) EP0639745B1 (zh)
JP (1) JP3289366B2 (zh)
KR (1) KR100188860B1 (zh)
CN (1) CN1084467C (zh)
DE (1) DE69426342T2 (zh)
ES (1) ES2153417T3 (zh)
SG (1) SG43900A1 (zh)
TW (1) TW243495B (zh)
WO (1) WO199402080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3786B (zh) * 2011-08-19 2013-11-01 Chroma Ate Inc High pressure test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rapid detection of contact loop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70053992U (ko) * 1996-03-04 1997-10-13 자동차용 도어의 록킹장치 취부구조
KR100195913B1 (ko) * 1996-10-04 1999-06-15 구자홍 다실 공기조화기
KR100329472B1 (ko) * 1998-04-20 2002-08-0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겸용멀티에어컨
KR100318680B1 (ko) * 1998-04-20 2002-08-0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겸용멀티에어컨
ES2594617T3 (es) * 2003-10-08 2016-12-2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Unidades de condensación distribuidas
KR100717444B1 (ko) * 2003-10-20 2007-05-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 에어컨 및 에어컨 제어방법
KR100575682B1 (ko) 2004-05-24 2006-05-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실외기간 균압관을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JP3939314B2 (ja) * 2004-06-10 2007-07-04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均油運転方法
KR100631540B1 (ko) * 2004-10-26 2006-10-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 펌프식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의 가스관 막힘 검출시스템및 방법
KR100619756B1 (ko) * 2004-11-03 2006-09-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용량 조절가능한 실외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KR100733295B1 (ko) * 2004-12-28 2007-06-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에어컨의 과냉 장치
KR100688171B1 (ko) * 2004-12-29 2007-03-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 및 냉매 회수방법
KR100712928B1 (ko) * 2005-08-24 2007-05-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혼합형 유니터리 공기조화장치의 압축기 선택 운전방법
JP4120682B2 (ja) * 2006-02-20 2008-07-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熱源ユニット
JP4811167B2 (ja) * 2006-07-24 2011-11-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4909093B2 (ja) * 2007-01-11 2012-04-04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
JP5125116B2 (ja) * 2007-01-26 2013-01-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8517087B2 (en) * 2007-02-20 2013-08-27 Bergstrom, Inc. Combined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s
KR20080083846A (ko) * 2007-03-13 2008-09-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5216557B2 (ja) * 2008-12-01 2013-06-1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1610836B1 (ko) * 2008-12-16 2016-04-1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시스템에어컨 및 그 운전방법
JP5377041B2 (ja) 2009-04-09 2013-12-25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8931298B2 (en) 2009-08-28 2015-01-1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ir conditioner
US8713958B2 (en) * 2009-08-28 2014-05-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indoor and outdoor units
JP5283586B2 (ja) * 2009-08-28 2013-09-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1047622A (ja) * 2009-08-28 2011-03-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5283587B2 (ja) * 2009-08-28 2013-09-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377653B2 (ja) * 2009-09-10 2013-1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1052049A1 (ja) * 2009-10-28 2011-05-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495513B1 (en) * 2009-10-28 2018-02-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KR101153513B1 (ko) 2010-01-15 2012-06-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매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146409B1 (ko) * 2010-02-08 2012-05-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매시스템
EP2535652B1 (en) * 2010-02-10 2023-08-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CN102753910B (zh) * 2010-02-10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
JP5089759B2 (ja) * 2010-12-03 2012-1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5975714B2 (ja) * 2011-11-07 2016-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冷凍空調システム
JP2013181695A (ja) * 2012-03-01 2013-09-1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装置
KR20150012498A (ko) * 2013-07-25 2015-0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히트 펌프 및 유로 전환 장치
WO2015140827A1 (ja) * 2014-03-17 2015-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4879852A (zh) * 2015-05-20 2015-09-02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空调及其室外机
CN105241107A (zh) * 2015-11-05 2016-01-13 吴家伟 一种不带专用融霜压缩机的co2复叠制冷系统
CN106091209A (zh) * 2016-08-18 2016-11-09 黄国和 一种磁悬浮式水汽能热泵空调系统
US10928105B2 (en) 2016-10-28 2021-02-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KR102353913B1 (ko) * 2017-04-25 2022-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WO2022029845A1 (ja) * 2020-08-03 2022-02-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5210A (en) * 1980-04-28 1981-08-2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elf-contained heating and cooling apparatus
JPS5813463U (ja) * 1981-07-21 1983-0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多室用分離形冷暖房機
JPS58134463A (ja) * 1982-02-05 1983-08-10 Toshiba Corp ダイナミックメモリ・セル
US4878357A (en) * 1987-12-21 1989-11-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H01247967A (ja) * 1988-03-29 1989-10-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多室型冷暖房装置
JP2508825B2 (ja) * 1988-11-04 1996-06-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508824B2 (ja) * 1988-11-04 1996-06-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503699B2 (ja) * 1989-12-14 1996-06-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圧縮機の吐出管温度制御装置
JPH03236570A (ja) * 1990-02-14 1991-10-22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654222B2 (ja) * 1990-03-07 1997-09-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暖混在形マルチ冷凍サイクル
JP2839343B2 (ja) * 1990-08-10 1998-12-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エアコン
JPH0626722A (ja) * 1992-07-10 1994-02-04 Toshiba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3786B (zh) * 2011-08-19 2013-11-01 Chroma Ate Inc High pressure test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rapid detection of contact loo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639745B1 (en) 2000-11-29
KR100188860B1 (ko) 1999-06-01
US5490399A (en) 1996-02-13
SG43900A1 (en) 1997-11-14
TW243495B (zh) 1995-03-21
ES2153417T3 (es) 2001-03-01
JPH06257875A (ja) 1994-09-16
CN1103239A (zh) 1995-05-31
EP0639745A1 (en) 1995-02-22
JP3289366B2 (ja) 2002-06-04
KR950701423A (ko) 1995-03-23
DE69426342T2 (de) 2001-04-26
EP0639745A4 (en) 1998-01-28
WO1994020800A1 (en) 1994-09-15
DE69426342D1 (de) 2001-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467C (zh) 致冷设备
CN1152217C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均油运转控制装置
CN1125292C (zh) 冷冻装置
CN1291196C (zh) 具有多蒸发器的喷射循环
CN1532472A (zh) 致冷剂循环设备
CN1677017A (zh) 冷冻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79158C (zh) 多室型空调装置与多室型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215300C (zh) 多方式燃气热泵式空调装置
CN1226573C (zh) 空调装置
CN1281906C (zh) 冷冻装置
CN1934393A (zh) 调湿装置
CN1149364C (zh) 冷冻装置
CN101074794A (zh) 使用地热的空调系统
CN1154818C (zh) 空调器
CN1842680A (zh) 过冷却装置
CN1375673A (zh) 电冰箱
CN1842683A (zh) 冷冻装置
CN1606681A (zh) 冷冻装置
CN1214436A (zh) 空调器和制冷剂预热器出口温度控制方法
CN1167906C (zh) 多个房间空调系统
CN1906452A (zh) 空调裝置
CN1498331A (zh) 冷冻装置
CN100350195C (zh) 控制空调器中的制冷剂的温度的系统和方法
CN1820168A (zh) 过冷却装置
CN1111681C (zh) 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508

Termination date: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