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6681A - 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06681A
CN1606681A CNA038017539A CN03801753A CN1606681A CN 1606681 A CN1606681 A CN 1606681A CN A038017539 A CNA038017539 A CN A038017539A CN 03801753 A CN03801753 A CN 03801753A CN 1606681 A CN1606681 A CN 16066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cold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017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16184C (zh
Inventor
竹上雅章
谷本宪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606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6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618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618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1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multi-stag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25B2313/023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during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5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5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 F25B2400/0751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the compressors having different capaci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2Refrigeration systems for supermark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1Inverter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冷冻装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4)上连接着数台利用侧热交换器(41、45、51),制冷剂回路(1E)中的数个系统的液体线路共用一根液体侧连络配管(11),以减少配管的根数,并且,该液体侧连络配管(11)至少与一个系统的气体线路的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15)以接触状态并列设置,可以用低压气体制冷剂对液体制冷剂进行过冷却。由此,提高了配管连接作业的便易性,同时,即使连络配管(11、15、17)的配管长度增长,也可防止冷冻能力下降。

Description

冷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冻装置,尤其是涉及具有数个作为冷藏/冷冻用或空调用系统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至今,进行冷冻循环的冷冻装置已为公众所了解。该冷冻装置作为室内冷暖气空调机及贮藏食品用冷藏柜而被广泛利用。该冷冻装置中也有例如特开2001-280749号公报上揭示的那种同时对空调及冷藏/冷冻两者加以运行的例子。
一般而言,该种冷冻装置的譬如设置于冷藏/冷冻用展示柜及空调用室内机等的利用侧单元的各个利用侧热交换器,对于设置于室外的热源侧单元的热源侧热交换器是并联连接着的,并各自通过液体侧及气体侧的连络配管连接。该冷冻装置例如设置于便利店等场所,仅需设置一个冷冻装置便可运行店内的空调并对展示柜等加以冷却。
上述冷冻装置的连络配管的粗细是按照制冷剂循环量及配管长度等加以选定的。但是,在配管长度特别长的场合下,因制冷剂压力损失大等因素而产生冷冻能力容易下降的问题。
另外,上述冷冻装置,其制冷剂回路构成具备冷藏/冷冻系统及空调系统2套系统的回路,液体线路及气体线路的连络配管各自采用2根,配管数多,故其连接作业繁复且有产生误接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这些问题,其目的在于,使在压缩机构及热源侧热交换器上连接数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在提高配管作业性的同时,即使在配管长度长的场合下仍能防止冷冻能力的下降。
本发明用一根液体侧连络配管汇集数根液体线路,并且将该液体侧连络配管与气体线路的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并排接触,从而实现液体制冷剂与气体制冷剂间的热交换,并用吸入侧的气体制冷剂对液体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具体地说,第1发明的冷冻装置具备将压缩机构、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机构及利用侧热交换器进行连接的制冷剂回路,在其压缩机构及热源侧热交换器上并联连接着数个系统的利用侧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回路中的数个系统的液体线路共用一根液体侧连络配管,且该液体侧连络配管至少与一个系统的气体线路的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以接触状态并列设置。
该第1发明中,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分成数个系统循环,而当在液体线路的一根液体侧连络配管中流动时,制冷剂从多个系统合流于一个系统。由于该液体侧连络配管至少与一个系统的气体线路的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以接触状态并列设置,故在上述液体侧连络配管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与在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过冷却。
第2发明的冷冻装置具备将压缩机构、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机构及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的制冷剂回路,在压缩机构及热源侧热交换器上并联连接着冷藏/冷冻系统的利用侧热交换器及空调系统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系统,压缩机构可将数台压缩机在冷藏/冷冻系统及空调系统之间切换,其特征在于,两个系统的液体线路共用一根液体侧连络配管,且该液体侧连络配管与冷藏/冷冻系统的气体线路的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以接触状态并列设置。
该第2发明中,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分成冷藏/冷冻系统及空调系统循环,而当在液体线路的一根液体侧连络配管中流动时合流。由于该液体侧连络配管与冷藏/冷冻系统的气体线路的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以接触状态并列设置,故在上述液体侧连络配管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与在冷藏/冷冻系统的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过冷却。
第3发明是在第1或第2发明的冷冻装置中,具备将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向压缩机构的吸入侧供给的注液管。
在该第3发明中,液体制冷剂被吸入侧气体制冷剂过冷却时该气体制冷剂被过热,针对这一点,即使当过热度大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构,也可通过注射液体来防止过热度过大。
第4发明是在第1或第2发明的冷冻装置中,用导热材料包裹并列设置的液体侧连络配管和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的四周。
第5发明是在第4发明的冷冻装置中,在液体侧连络配管和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的四周缠绕有作为导热材料的铝带。
上述第4、第5发明通过例如铝带等导热材料使液体制冷剂被吸入侧的气体制冷剂效率良好地过冷却。
第1发明由于制冷剂回路中的数个系统的液体线路共用一根液体侧连络配管,且该液体侧连络配管至少与一个系统的气体线路的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以接触状态并列设置,用气体制冷剂对液体制冷剂进行过冷却,因此能向利用侧热交换器供给焓值更低的制冷剂。为此,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入口处的制冷剂的焓差增大,即使在长配管的场合也可防止冷冻能力的下降。
另外,通过用一根连络液体管汇集数个系统的液体线路,减少了连络配管的总数,可使配管连接作业简易化并可减少误接的可能性。即,提高了配管作业的便易性。
第2发明是在具有冷藏/冷冻系统及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中,从2个系统合流的液体制冷剂被冷藏/冷冻系统的吸入气体制冷剂过冷却。在该场合也可防止冷冻能力的降低,并可提高配管作业的便易性。另外,采用如此分为冷藏/冷冻系统与空调系统的装置时,在冷藏/冷冻系统中,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固定,不对气体线路的吐出侧和吸入侧进行切换,因而可容易地将该冷藏/冷冻系统的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与2个系统合流的液体侧连络配管并列设置。而由于空调系统的气体线路的连络气体管不与上述液体侧连络配管并列设置,故可通过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方向而执行冷暖气运行。
第3发明因具备将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向压缩机构的吸入侧供给的注液管,故而即使液体制冷剂被吸入侧气体制冷剂过冷却而使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变大时,也可通过注射液体来防止压缩行程中制冷剂的过热度过大。为此,可使第1、第2发明的可防止能力降低并可改善作业性的冷冻装置实用化。
第4发明是用导热材料包裹并列设置的液体侧连络配管和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的四周,因此可通过该导热材料而用气体制冷剂对液体制冷剂确实地进行过冷却。另外,不需液体制冷剂过冷却专用的热交换器等,构成不会复杂化。
第5发明是在液体侧连络配管和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的四周缠绕作为导热材料的铝带,因而可以极其简单地实现低压气体制冷剂对液体制冷剂的过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冻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为表示冷气运行动作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为表示冷冻运行动作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为表示第1冷气冷冻运行动作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为表示第1冷气冷冻运行时制冷剂变化的莫里尔线图。
图6为表示第2冷气冷冻运行动作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为表示暖气运行动作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8为表示第1暖气冷冻运行动作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9为表示第2暖气冷冻运行动作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0为表示第2暖气冷冻运行时制冷剂变化的莫里尔线图。
图11为表示第3暖气冷冻运行动作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2为表示第3暖气冷冻运行时制冷剂变化的莫里尔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冷冻装置1设置于便利店,用于对冷藏展示柜及冷冻展示柜进行冷却,并对店内进行冷暖气运行。
上述冷冻装置1具有室外单元1A、室内单元1B、冷藏单元1C及冷冻单元1D,具备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E。该制冷剂回路1E具备用于冷藏/冷冻的第1系统侧回路及用于空调的第2系统侧回路。上述制冷剂回路1E可在冷气循环与暖气循环之间切换。
上述室内单元1B可在冷气运行与暖气运行间切换,设置于例如售货处等场所。另外,上述冷藏单元1C设置于冷藏用展示柜,对该展示柜柜内空气进行冷却。上述冷冻单元1D设置于冷冻用展示柜,对该展示柜柜内空气加以冷却。室内单元1B、冷藏单元1C及冷冻单元1D在图中分别表示出1台,但在本实施例中分别连接有室内单元1B2台、冷藏单元1C8台左右、冷冻单元1D1台。
<室外单元>
上述室外单元1A具备作为第1压缩机的变频压缩机2A、作为第2压缩机的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作为第3压缩机的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同时还具备第1四路切换阀3A、第2四路切换阀3B、第3四路切换阀3C,以及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4。
上述各压缩机2A、2B、2C例如由密闭型高压油缸涡旋式压缩机构成。上述变频压缩机2A为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电动机由变频器控制,容量可进行阶段式或连续无级式变化。上述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为恒定容量压缩机,其电动机始终以恒定转速驱动。
上述变频压缩机2A、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构成冷冻装置1的压缩机构2D、2E,该压缩机构2D、2E由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及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构成。具体地说,压缩机构2D、2E在运行时,可以是上述变频压缩机2A和第1非变频压缩机2B构成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第2非变频压缩机2C构成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也可以是上述变频压缩机2A构成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和第2非变频压缩机2C构成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即,变频压缩机2A固定地用于冷藏/冷冻用的第1系统侧回路,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固定地用于空调用第2系统侧回路,而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则可切换用于第1系统侧回路及第2系统侧回路。
上述变频压缩机2A、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各吐出管5a、5b、5c与一根高压气体管(吐出配管)8连接、该高压气体管8与第1四路切换阀3A的一个接口连接。上述第1非变频压缩机2B的吐出管5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吐出管5c上分别设有止逆阀7。
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的气体侧端部通过室外气体管9与第1四路切换阀3A的一个接口连接。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的液体侧端部与作为液体线路的液体管10的一端连接。该液体管10途中设有储液罐14,液体管10的另一端与连络液体管(液体侧连络配管)11连接。
此外,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例如为交叉散热片式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作为热源风扇的室外风扇4F与之近接装配。
上述第1四路切换阀3A的一个接口连接着连络气体管17。上述第1四路切换阀3A的一个接口通过连接管18与第2四路切换阀3B的一个接口连接。该第2四路切换阀3B的一个接口通过辅助气体管19与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吐出管5c连接。另外,第2四路切换阀3B的一个接口连接着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此外,上述第2四路切换阀3B的一个接口构成闭塞的封闭接口。即,上述第2四路切换阀3B也可以是三路切换阀。
上述第1四路切换阀3A可切换成高压气体管8与室外气体管9连通、且连接管18与连络气体管17连通的第1状态(参照图1实线),及高压气体管8与连络气体管17连通、且连接管18与室外气体管9连通的第2状态(参照图1虚线)。
上述第2四路切换阀3B可切换成辅助气体管19与封闭接口连通、且连接管18与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连通的第1状态(参照图1实线),及辅助气体管19与连接管18连通、且吸入管6c与封闭接口连通的第2状态(参照图1虚线)。
上述变频压缩机2A的吸入管6a与第1系统侧回路的低压气体管(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15连接。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通过第1、第2四路切换阀3A、3B与第2系统侧回路的低压气体管(连络气体管17或室外气体管9)连接。另外,第1非变频压缩机2B的吸入管6b通过下述的第3四路切换阀3C与变频压缩机2A的吸入管6a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连接。
具体地说,变频压缩机2A的吸入管6a上连接有分支管6d,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上连接有分支管6e。且,变频压缩机2A的吸入管6a的分支管6d通过止逆阀7与第3四路切换阀3C的第1接口p1连接,第1非变频压缩机2B的吸入管6b与第3四路切换阀3C的第2接口p2连接,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的分支管6e通过止逆阀7与第3四路切换阀3C的第3接口p3连接。另外,第3四路切换阀3C的第4接口p4上连接有来自下述储液罐14的泄气管28的分支管28a。设于上述分支管6d、6e上的止逆阀7只允许制冷剂朝第3四路切换阀3C方向流动。
上述第3四路切换阀3C可切换成第1接口p1与第2接口p2连通、第3接口p3与第4接口p4连通的第1状态(参照图中实线),及第1接口p1与第4接口p4连通、第2接口p2与第3接口p3连通的第2状态(参照图中虚线)间进行切换。
上述各吐出管5a、5b、5c、高压气体管8及室外气体管9构成冷气运行时的高压气体线路1L。另外,上述各吐出管5a、5b、5c、高压气体管8及连络气体管17构成暖气运行时的高压气体线路1N。上述低压气体管15及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的各吸入管6a、6b构成第1低压气体线路1M。另外,上述连络气体管17和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的吸入管6c构成冷气运行时的低压气体线路1N,室外气体管9和该吸入管6c构成暖气运行时的低压气体线路1L。如此,连络气体管17依据运行状态而在高压气体线路及低压气体线路间切换。另外,低压气体管15无论处于何种运行状态,在制冷剂流动时始终成为低压气体线路。
上述连络液体管11、连络气体管17及低压气体管15从室外单元1A向外部延伸,在室外单元1A内与上述管道对应地设有封闭阀20。
上述液体管10上连接有将储液罐14分流的辅助液体管25。该辅助液体管25主要在暖气运行时有制冷剂流于其中,设有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膨胀阀26。在上述液体管10上,在室外热交换器4与储液罐14之间设有只允许制冷剂向储液罐14流动的止逆阀7。该止逆阀7在液体管10上位于与辅助液体管25的连接部与储液罐14之间。
上述液体管10在该止逆阀7与储液罐14之间分支(称为分支液体管36),该分支液体管36连接于上述液体管10上封闭阀20与下述止逆阀7之间。该分支液体管36上设有只允许制冷剂从与液体管10的连接点朝储液罐14方向流动的止逆阀7。
在上述液体管10上,在与辅助液体管25的连接点至封闭阀20之间设有止逆阀7。该止逆阀7只允许制冷剂从储液罐14向封闭阀20流动。
在上述辅助液体管25与低压气体管15之间连接有注液管27。该注液管27上设有电子膨胀阀29。在上述储液罐14的上部与变频压缩机2A的吸入管6a之间连接有泄气管28。该泄气管28上设有只允许制冷剂从储液罐14向吐出管5a流动的止逆阀7。另外,如上所述,该泄气管28的分支管28a与上述第3四路切换阀3C的第4接口p4连接。
上述高压气体管8上设有分油器30。该分油器30上连接着回油管31的一端。该回油管31的另一端分支为第1回油管31a及第2回油管31b。第1回油管31a上设有电磁阀SV0,通过注液管27与变频压缩机2A的吸入管6a连接。另外,第2回油管31b上设有电磁阀SV4,与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连接。
在上述变频压缩机2A的油缸(贮油器)与第1非变频压缩机2B的吸入管6b之间连接有第1均油管32。上述第1非变频压缩机2B的油缸与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之间连接有第2均油管33。上述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油缸与变频压缩机2A的吸入管6a之间连接有第3均油管34。第1均油管32、第2均油管33及第3均油管34上各自设有作为开闭装置的电磁阀SV1、SV2、SV3。另外,第2均油管3在第1非变频压缩机2B的油缸与电磁阀SV2之间分支为第4均油管35。第4均油管35上设有电磁阀SV5,与第1压缩机2A的吸入管6a合流。
<室内单元>
上述的室内单元1B具备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空调热交换器)41及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内膨胀阀42。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1的气体侧连接有连络气体管17。而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1的液体侧,通过室内膨胀阀42连接有连络液体管11的第2分支管11b。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1例如为交叉散热片式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作为利用侧风扇的室内风扇43与之近接装配。另外,室内膨胀阀42由电动膨胀阀构成。
<冷藏单元>
上述冷藏单元1C具备作为冷却热交换器(蒸发器)的冷藏热交换器45及作为膨胀机构的冷藏膨胀阀46。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的液体侧通过电磁阀7a及冷藏膨胀阀46连接着连络液体管11的第1分支管11a。即,在冷藏热交换器45的上游侧,与冷藏膨胀阀46一起还设有作为开闭阀的电磁阀7a。该电磁阀7a用于在温度断开(themo-off)运行时停止制冷剂的流动。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的气体侧连接着低压气体管15。
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与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的吸入侧连通,而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1在冷气运行时与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侧连通。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的制冷剂压力(蒸发压力)低于室内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压力(蒸发压力)。结果,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例如为-10℃,而室内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例如为+5℃,制冷剂回路1E构成异温蒸发回路。
上述冷藏膨胀阀46为感温式膨胀阀,感温筒安装于冷藏热交换器45的气体侧。因而,冷藏膨胀阀46依据冷藏热交换器45的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进行开度调整。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例如为交叉散热片式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作为冷却风扇的冷藏风扇47与之近接装配。
<冷冻单元>
上述冷冻单元1D具有作为冷却热交换器的冷冻热交换器51、作为膨胀机构的冷冻膨胀阀52及作为冷冻压缩机的增压压缩机53。上述冷冻热交换器51的液体侧,通过电磁阀7b及冷冻膨胀阀52连接着从连络液体管11的第1分支管11a分支的分支液体管13。
上述冷冻热交换器51的气体侧与增压压缩机53的吸入侧通过连接气体管54连接。该增压压缩机53的吐出侧连接着从低压气体管15分支的分支气体管16。该分支气体管16上设有止逆阀7及分油器55。在该分油器55与连接气体管54之间连接着具有毛细管56的回油管57。
上述增压压缩机53为使冷冻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低于冷藏热交换器45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在与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之间对制冷剂进行两段压缩。上述冷冻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例如设定为-35℃。
上述冷冻膨胀阀52为感温式膨胀阀,感温筒安装于冷藏热交换器45的气体侧。上述冷冻热交换器51例如为交叉散热片式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作为冷却风扇的冷冻风扇58与之近接装配。
另外,在作为上述增压压缩机53吸入侧的连接气体管54与作为增压压缩机53吐出侧的分支气体管16的止逆阀7下游侧之间,连接着具有止逆阀7的旁通管59。当增压压缩机53发生故障等而停止时,该旁通管59使制冷剂的流动绕过该增压压缩机53。
<控制系统>
上述制冷剂回路1E中设有各种传感器及各种开关。上述室外单元1A的高压气体管8上设有高压压力传感器61作为检测高压制冷剂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设有吐出温度传感器62作为检测高压制冷剂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上述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吐出管5c上设有吐出温度传感器63作为检测高压制冷剂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另外,上述变频压缩机2A、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各吐出管5a、5b、5c上,各自设有当高压制冷剂压力达到所定值时打开的压力开关64。
在上述变频压缩机2A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各吸入管6a、6c上,设有低压压力传感器65、66作为检测低压制冷剂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并设有吸入温度传感器67、68作为检测低压制冷剂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
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4上,设有室外热交换传感器69作为检测室外热交换器4中制冷剂温度、即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的检测装置。另外,在上述室外单元1A上,设有外气温度传感器70作为检测室外空气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1上,设有室内热交换传感器71作为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1中制冷剂温度、即冷凝温度或蒸发温度的检测装置,同时,在气体侧设有气体温度传感器72作为检测气体制冷剂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在上述室内单元1B设有室温传感器73作为检测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
在上述冷藏单元1C中设有冷藏温度传感器74作为检测冷藏用展示柜柜内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在上述冷冻单元1D中设有冷冻温度传感器75作为检测冷冻用展示柜柜内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另外,在增压压缩机53的吐出侧设有当吐出制冷剂压力达到所定值时打开的压力开关64。
上述各种传感器及各种开关的输出信号被输入控制器80。该控制器80能控制制冷剂回路1E的运行,并对下述8种运行模式进行切换控制。而且,该控制器80对运行时变频压缩机2A的起动、停止及容量进行控制,并对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起动、停止进行控制,并且还对室外膨胀阀26及室内膨胀阀42的开度调节等相关操作进行控制,同时对各四路切换阀3A、3B、3C的切换、回油管31a、31b及均油管32、33、34、35的电磁阀SV0、SV1、SV2、SV3、SV4、SV5的开闭操作、及注液管27的电子膨胀阀29的开度进行控制。
<连络配管>
连络液体管11在从室外单元1A引出时为一根线路,用于冷藏/冷冻的第1系统侧回路及用于空调的第2系统侧回路的2根液体线路被该连络液体管11合并为一根。该连络液体管11在利用侧的各单元1B、1C、1D的近旁分支成各系统的分支管11a,11b。
上述连络液体管11与冷藏/冷冻用第1系统侧回路上作为吸入气体线路的低压气体管15以接触状态并列设置。在连络液体管11及低压气体管15的四周缠绕作为导热材料的铝带12,该2根连络配管11、15被导热材料12包覆。由此使两根连络配管11、15的接触部分构成液体制冷剂与低压气体制冷剂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该冷冻装置1在室外单元1A、室内单元1B、冷藏单元1C及冷冻单元1D各自分别安装之后,用3根连络配管11、15、17连接各单元1A、1B、1C、1D,然后打开封闭阀20,形成制冷剂可在制冷剂回路1E中循环的状态。该冷冻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E具有冷藏冷冻用的第1系统和空调用的第2系统,但连络液体管11只有一根,为各系统共管,因而,与各系统的连络液体管各自有配管的结构相比,配管连接作业更容易。
-运行动作-
以下,就上述冷冻装置1的运行动作分别加以说明。
本实施例可设定譬如以下8种运行模式:①只用室内单元1B实行冷气运行,②只用冷藏单元1C及冷冻单元1D的进行冷却的冷冻运行,③用室内单元1B实行冷气运行同时用冷藏单元1C及冷冻单元1D进行冷却的第1冷气冷冻运行,④当第1冷气冷冻运行时室内单元1B的冷气能力不足时进行的第2冷气冷冻运行,⑤只用室内单元1B实行暖气运行,⑥用室内单元1B实行暖气运行、同时用冷藏单元1C和冷冻单元1D进行冷却、不使用室外热交换器4而利用热回收运行实行的第1暖气冷冻运行,⑦当第1暖气冷冻运行时室内单元1B的暖气能力有余时进行的暖气能力过剩运行、即第2暖气冷冻运行,⑧实行第1暖气冷冻运行时室内单元1B的暖气能力不足时进行的暖气能力不足运行、即第3暖气冷冻运行。
以下对各个运行的动作加以具体说明。
<冷气运行>
该冷气运行为只用室内单元1B实行冷气运行。该冷气运行时,如图2所示,变频压缩机2A构成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和第2非变频压缩机2C构成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且只对作为上述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的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进行驱动。
另外,如图2实线所示,第1四路切换阀3A及第2四路切换阀3B各自切换成第1状态,第3四路切换阀3C切换成第2状态。另外,室外膨胀阀26、注液管27的电子膨胀阀29、冷藏单元1C的电磁阀7a及冷冻单元1D的电磁阀7b关闭。
该状态时,从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吐出的制冷剂从第1四路切换阀3A经室外气体管9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后冷凝。经过冷凝的液体制冷剂在液体管10中流动,并经储液罐14而流过连络液体管11,再通过第2分支管11b后从室内膨胀阀42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1后蒸发。蒸发的气体制冷剂从连络气体管17经第1四路切换阀3A及第2四路切换阀3B而在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中流动。该低压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返回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剩余的气体制冷剂从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向分支管6e分流,通过第3四路切换阀3C后返回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制冷剂反复进行以上循环,以进行店内冷气运行。
在该运行状态下,根据室内的冷气负荷来控制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和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起动或停止、用室内膨胀阀42的开度等。压缩机2B、2C也可以只运行1台。
<冷冻运行>
冷冻运行为只用冷藏单元1C及冷冻单元1D进行冷却的运行。该冷冻运行如图3所示,变频压缩机2A和第1非变频压缩机2B构成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第2非变频压缩机2C构成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在对作为上述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的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进行的同时,还驱动增压压缩机53,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则停止。
如图3中实线所示,第1四路切换阀3A及第2四路切换阀3B切换成第1状态,第3四路切换阀3C也切换成第1状态。冷藏单元1C的电磁阀7a及冷冻单元1D的电磁阀7b打开,而室外膨胀阀26及室内膨胀阀42关闭。另外,注液管27的电子膨胀阀29设定为所定的开度,以使液体制冷剂到所定的流量。
该状态时,从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吐出的制冷剂从第1四路切换阀3A经室外气体管9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的冷凝。经过冷凝的液体制冷剂在液体管10中流动,并经储液罐14而从连络液体管11流过第1分支管11a,一部分经冷藏膨胀阀46流入冷藏热交换器45后蒸发。
另一方面,在连络液体管11中流动的其余液体制冷剂流过分支液体管13,经冷冻膨胀阀52流入冷冻热交换器51后蒸发。在该冷冻热交换器51蒸发的气体制冷剂受增压压缩机53吸引而被压缩,并向分支气体管16吐出。
在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蒸发的气体制冷剂及从增压压缩机53吐出的气体制冷剂在低压气体管15中合流,并返回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制冷剂重复以上循环,对冷藏用展示柜及冷冻用展示柜的柜内进行冷却。
上述冷冻热交换器51中的制冷剂压力,由于在增压压缩机53中受到吸引,故而低于冷藏热交换器45中的制冷剂压力。因而,上述冷冻热交换器51中的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例如为-35℃,而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中的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例如为-10℃。
该冷冻运行时,依据例如由低压压力传感器65检出的低压制冷剂压力LP,起动或停止第1非变频压缩机2B或变频压缩机2A,或进行容量控制,对应冷冻负荷进行运行。
例如,增大压缩机构2D容量的控制方法为,首先在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停止的状态下驱动变频压缩机2A。变频压缩机2A的容量上升至最大容量后,若负荷进一步增大,则驱动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同时将变频压缩机2A降至最低容量。其后,若负荷进一步增加,则在第1非变频压缩机2B维持起动的状态提高变频压缩机2A的容量。其要减少压缩机容量,就进行与上述增大控制相反的动作。
另外,对上述冷藏膨胀阀46及冷冻膨胀阀52的开度,由感温筒进行热度控制。这一点,在以下各运行中亦相同。
该运行中,当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E中循环时,在连络液体管11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与在低压气体管15中流动的低压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被过冷却。因而,与不进行过冷却的场合相比,冷藏热交换器45及冷冻热交换器51中的制冷剂的焓差大,能发挥强大的冷冻能力。
另一方面,吸入侧的气体制冷剂因与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增大过热度,但因该气体制冷剂中混合了来自注液管27的液体制冷剂,故而可防止压缩机构2D中过热度过大。
<第1冷气冷冻运行>
该第1冷气冷冻运行为用室内单元1B实行冷气运行、同时用冷藏单元1C和冷冻单元1D进行冷却的运行。该第1冷气冷冻运行时,如图4所示,变频压缩机2A和第1非变频压缩机2B构成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第2非变频压缩机2C构成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且在驱动上述变频压缩机2A、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同时,还驱动增压压缩机53。
另外,第1四路切换阀3A、第2四路切换阀3B及第3四路切换阀3C如图4中实线所示,各自切换成第1状态。冷藏单元1C的电磁阀7a及冷冻单元1D的电磁阀7b打开,室外膨胀阀26关闭。另外,对注液管27的电子膨胀阀29进行开度控制,以向压缩机构2D的吸入侧供给所定流量的液体制冷剂。
在该状态下,从变频压缩机2A、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吐出的制冷剂在高压气体管8合流,从第1四路切换阀3A经室外气体管9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后冷凝。经过冷凝的液体制冷剂在液体管10中流动,并经储液罐14而流过连络液体管11。
在上述连络液体管11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第2分支管11b分流,并经室内膨胀阀42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1后蒸发。蒸发的气体制冷剂从连络气体管17经第1四路切换阀3A及第2四路切换阀3B而流过吸入管6c,并返回第2非变频压缩机2C。
另一方面,在上述连络液体管11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第1分支管11a分流。该制冷剂中的一部分经冷藏膨胀阀46流入冷藏热交换器45后蒸发。另外,在上述第1分支管11a中流动的其余液体制冷剂在分支液体管13分流,并经冷冻膨胀阀52流入冷冻热交换器51后蒸发。在该冷冻热交换器51蒸发的气体制冷剂受到增压压缩机53吸引并被压缩,并向分支气体管16吐出。
在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蒸发的气体制冷剂与从增压压缩机53吐出的气体制冷剂在低压气体管15中合流,并返回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
制冷剂重复以上循环,在进行店内冷气运行的同时对冷藏用展示柜及冷冻用展示柜的柜内进行冷却。
以下依据图5的莫里尔线图说明该第1冷气冷冻运行时的制冷剂变化。
首先,通过上述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将制冷剂压缩至A点。用上述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将制冷剂压缩至B点。A点的制冷剂与B点的制冷剂合流并冷凝,成为C1点的制冷剂。C1点的制冷剂通过与流向变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的吸入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成为过冷却状态(C2点)。
C2点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室内膨胀阀42中减压至D点,例如在+5℃蒸发,并于E点受到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吸引。
另外,上述C2点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冷藏膨胀阀46中减压至F点,例如在-10℃蒸发,状态变化成G点。
上述C2点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因受到增压压缩机53吸引,在冷冻膨胀阀52中减压至H点,例如在-35℃蒸发,并在I点受增压压缩机53吸引。在增压压缩机53中被压缩至J点的制冷剂与来自冷藏热交换器45的制冷剂合流,状态变化成G点。
G点的气体制冷剂与C1点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过热至K点,液体制冷剂被过冷却至C2点。该气体制冷剂与将C1点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电子膨胀阀29中减压至L点的制冷剂相混合(液体注射)而状态变化至M点,然后被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吸引。
这样,制冷剂回路1E的制冷剂通过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及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而发生异温度蒸发,进而通过增压压缩机53的二段压缩形成3种蒸发温度。
另外,在该运行中制冷剂循环时,在连络液体管11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与在低压气体管15中流动的低压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被过冷却。因此,与不进行过冷却的场合相比,空调热交换器41、冷藏热交换器45及冷冻热交换器51中制冷剂的焓差大,能发挥强大的冷冻能力。
另外,由于通过注射液体而在吸入侧的气体制冷剂中混合液体制冷剂,故而在压缩行程中不会发生制冷剂的过热度过大。
<第2冷气冷冻运行>
第2冷气冷冻运行为上述第1冷气冷冻运行时室内单元1B的冷气能力不足时的运行,是将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切换至空调侧的运行。该第2冷气冷冻运行时的设定如图6所示,基本上与第1冷气冷冻运行时同样,但第3四路切换阀3C切换成第2状态这一点与第1冷气冷冻运行不同。
因而,在该第2冷气冷冻运行时,与第1冷气冷冻运行同样,从变频压缩机2A、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吐出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4上冷凝,并在室内热交换器41、冷藏热交换器45及冷冻热交换器51上蒸发。
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1蒸发的制冷剂返回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在冷藏热交换器45及冷冻热交换器51蒸发的制冷剂返回变频压缩机2A。通过在空调侧使用2台压缩机2B、2C,使冷气能力的不足得到补充。
在此省略对第1冷气冷冻运行及第2冷气冷冻运行的具体切换控制的说明。
该第2冷气冷冻运行也可以通过液体制冷剂的过冷却提高运行能力。
<暖气运行>
该暖气运行为只用室内单元1B实行暖气运行的运行。该暖气运行如图7所示,变频压缩机2A构成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和第2非变频压缩机2C构成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只对作为上述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的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进行驱动。
另外,如图7中实线所示,第1四路切换阀3A切换成第2状态,第2四路切换阀3B切换成第1状态,第3四路切换阀3C切换成第2状态。而注液管27的电子膨胀阀29、冷藏单元1C的电磁阀7a及冷冻单元1D的电磁阀7b关闭。上述室外膨胀阀26及室内膨胀阀42被控制至所定的开度。
该状态时,从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吐出的制冷剂从第1四路切换阀3A经连络气体管17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1后冷凝。冷凝的液体制冷剂在连络液体管11中流动,并从分支液体管36流入储液罐14。之后,上述液体制冷剂经辅助液体管25的室外膨胀阀26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后蒸发。蒸发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外气体管9经第1四路切换阀3A及第2四路切换阀3B而流过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并返回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重复该循环,对室内进行暖气运行。
此外,与冷气运行同样,也可以只运行压缩机2B、2C中的1台。
<第1暖气冷冻运行>
该第1暖气冷冻运行为不使用室外热交换器4而用室内单元1B实行暖气运行、并用冷藏单元1C与冷冻单元1D进行冷却的热回收运行。该第1暖气冷冻运行如图8所示,变频压缩机2A和第1非变频压缩机2B构成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第2非变频压缩机2C构成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在对上述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进行驱动的同时,还驱动增压压缩机53。并停止上述第2非变频压缩机2C。
另外,如图8中实线所示,第1四路切换阀3A切换成第2状态,第2四路切换阀3B及第3四路切换阀3C切换成第1状态。冷藏单元1C的电磁阀7a及冷冻单元1D的电磁阀7b打开,而室外膨胀阀26关闭。注液管27的电子膨胀阀29控制至所定的开度,以调节制冷剂流量。
在该状态时,从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吐出的制冷剂从第1四路切换阀3A经连络气体管17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1后冷凝。冷凝的液体制冷剂从第2分支管11b在连络液体管11的前方流向第1分支管11a。
在该第1分支管11a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冷藏膨胀阀46流入冷藏热交换器45后蒸发。另外,在上述第1分支管11a中流动的其余液体制冷剂流过分支液体管13,并经冷冻膨胀阀52流入冷冻热交换器51后蒸发。在该冷冻热交换器51蒸发的气体制冷剂被增压压缩机53吸引并压缩,并向分支气体管16吐出。
在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蒸发的气体制冷剂与从增压压缩机53吐出的气体制冷剂在低压气体管15中合流并返回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重复该循环,在进行店内暖气运行的同时对冷藏用展示柜及冷冻用展示柜的柜内进行冷却。在该第1暖气冷冻运行中,冷藏单元1C及冷冻单元1D的冷却能力(蒸发热量)与室内单元1B的暖气能力(冷凝热量)达成平衡,进行100%热回收。
当从上述第2分支管11b向第1分支管11a流动的液体制冷剂量不足时,液体制冷剂从储液罐14通过连络液体管11被吸引至第1分支管11a。该液体制冷剂在连络液体管11与低压气体管15并列设置的部分被低压气体制冷剂进行过冷却后,流向冷藏热交换器45及冷冻热交换器51。因而,即使在由第2分支管11b流向第1分支管11a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发生闪蒸的场合,闪蒸气体也会冷凝成液体而向各热交换器45、51供给。
<第2暖气冷冻运行>
该第2暖气冷冻运行,为上述第1暖气冷冻运行时室内单元1B的暖气能力有余时的暖气能力过剩运行。该第2暖气冷冻运行时,如图9所示,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构成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第2非变频压缩机2C构成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在驱动上述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的同时,还驱动增压压缩机53。上述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则停止。
该第2暖气冷冻运行是在上述第1暖气冷冻运行时暖气能力有剩余时进行的运行,第2四路切换阀3B如图9中实线所示,切换成第2状态,除此之外,其他与上述第1暖气冷冻运行相同。
因此,自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吐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与上述第1暖气冷冻运行同样,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1后冷凝。冷凝的液体制冷剂从第2分支管11b在连络液体管11的前方流向第1分支管11a。
另一方面,从上述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吐出的其余制冷剂自辅助气体管19经第2四路切换阀3B及第1四路切换阀3A而流过室外气体管9,并于室外热交换器4冷凝。该冷凝的液体制冷剂在流过液体管10时通过储液罐14,并经连络液体管11流向第1分支管11a,与来自第2分支管11b的制冷剂合流。
之后,在上述第1分支管11a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冷藏热交换器45后蒸发。另外,在该第1分支管11a中流动的其余液体制冷剂流入冷冻热交换器51后蒸发,被吸入增压压缩机53。在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蒸发的气体制冷剂与从增压压缩机53吐出的气体制冷剂在低压气体管15中合流,并返回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
该吸入侧的气体制冷剂在流过低压气体管15时与在连络液体管11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连络液体管11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被过冷却。该液体制冷剂与来自第2分支管11b的液体制冷剂合流,并流向冷藏热交换器45及冷冻热交换器51。因而,与不对制冷剂进行过冷却的场合相比,冷藏热交换器45及冷冻热交换器51中制冷剂的焓差大,能发挥强大的冷冻能力。而另一方面,气体制冷剂因与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过热,但通过注射液体而与液体制冷剂相混合,故可防止压缩行程中的过热度过大。
以下依据图10的莫里尔线图说明该第2暖气冷冻运行时的制冷剂变化。
用上述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将制冷剂压缩至A点。A点上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在室内热交换器41冷凝而成为C1点制冷剂。A点制冷剂的其他的部分在室外热交换器4冷凝而成为C1点制冷剂后,在流过连络液体管11时与流向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的吸入气体制冷剂(G点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过冷却至C2点。
C1点的制冷剂与C2点的制冷剂合流,变化成C3点。C3点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冷藏膨胀阀46减压至F点,例如在-10℃蒸发,状态变化成G点。
另外,上述C3点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增压压缩机53被吸引,因此在冷冻膨胀阀52减压至H点,例如在-35℃蒸发,并在I点受到增压压缩机53吸引。在增压压缩机53被压缩至J点的制冷剂与来自冷藏热交换器45的制冷剂合流后状态变化成G点。
G点的气体制冷剂与C1点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过热至K点,而液体制冷剂则被过冷却至C2点。通过将该气体制冷剂与C1点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于电子膨胀阀29减压至L点后的制冷剂相混合(注射液体)而状态变化至M点后,受到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吸引。
在该第2暖气冷冻运行时,重复以上循环并对店内进行暖气运行,同时对冷藏用展示柜及冷冻用展示柜的柜内加以冷却。此时,冷藏单元1C及冷冻单元1D的冷却能力(蒸发热量)与室内单元1B的暖气能力(冷凝热量)未达平衡,剩余的冷凝热由室外热交换器4向室外排放。
<第3暖气冷冻运行>
该第3暖气冷冻运行,为上述第1暖气冷冻运行时室内单元1B的暖气能力不足时的暖气能力不足运行。该第3暖气冷冻运行如图11所示,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构成第1系统的压缩机构2D,第2非变频压缩机2C构成第2系统的压缩机构2E。在驱动上述变频压缩机2A、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同时,还驱动增压压缩机53。
该第3暖气冷冻运行是在上述第1暖气冷冻运行时暖气能力不足的场合进行的运行,即,在蒸发热量不足的场合进行的运行,除了对室外膨胀阀26的开度进行控制、并驱动第2非变频压缩机2C以外,与上述第1暖气冷冻运行相同。
因此,从变频压缩机2A、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及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吐出的制冷剂与上述第1暖气冷冻运行同样,经连络气体管17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1后冷凝。冷凝的液体制冷剂从第2分支管11b向第1分支管11a及连络液体管11分流。
在第1分支管11a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冷藏热交换器45后蒸发。另外,在上述第1分支管11a中流动的其余液体制冷剂流入冷冻热交换器51后蒸发,并被吸入增压压缩机53。在上述冷藏热交换器45蒸发的气体制冷剂与从增压压缩机53吐出的气体制冷剂在低压气体管15中合流,并返回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
在室内热交换器41冷凝后,在连络液体管11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从分支液体管36通过储液罐14,并经室外膨胀阀26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后蒸发。蒸发的气体制冷剂流过室外气体管9,经第1四路切换阀3A及第2四路切换阀3B而流过第2非变频压缩机2C的吸入管6c,并返回该第2非变频压缩机2C。
以下依据图12的莫里尔线图说明该第3暖气冷冻运行时的制冷剂变化,
用上述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将制冷剂压缩至A点。并用上述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将制冷剂压缩至B点。A点的制冷剂与B点的制冷剂合流,并在室内热交换器41冷凝成为C1点的制冷剂。
C1点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冷藏膨胀阀46减压至F点,例如在-10℃蒸发,状态变化至G点。另外,上述C1点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增压压缩机53被吸引,因此在冷冻膨胀阀52减压至H点,例如在-35℃蒸发,在I点被增压压缩机53吸引。在增压压缩机53被压缩至J点的制冷剂与来自冷藏热交换器45的制冷剂合流,状态变化至G点。
该G点的气体制冷剂与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1流过连络液体管11的C1点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在连络液体管11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被过冷却至C2点,而在低压气体管15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被过热至K点。
C2点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26减压至D点,例如在-5℃蒸发,并于E点被第2非变频压缩机2C吸引。
另外,K点的气体制冷剂与将C2点的液体制冷剂在电子膨胀阀29减压至L点后的制冷剂相混合而变化至M点。且该M点的制冷剂被变频压缩机2A及第1非变频压缩机2B吸引。
重复该循环,在对店内进行暖气运行的同时,对冷藏用展示柜及冷冻用展示柜的柜内加以冷却。即,冷藏单元1C及冷冻单元1D的冷却能力(蒸发热量)与室内单元1B的暖气能力(冷凝热量)未达平衡,不足的蒸发热取自于室外热交换器4。
-实施例的效果-
本实施例通过使冷藏/冷冻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液体线路共用一根连络液体管11,并且将该连络液体管11与冷藏/冷冻系统中的气体线路的低压气体管15以接触状态并列设置,因而可利用低压气体制冷剂对液体制冷剂进行过冷却,能向利用侧热交换器41、45、51供给焓值更低的制冷剂。因此利用侧热交换器41、45、51的出入口处的制冷剂的焓差增大,即使在长配管的场合也可防止冷冻能力的下降。
另外,通过用一根连络液体管11汇总数个系统的液体线路,可减少连络配管的总根数,可使配管连接作业简易化并可减少误接的可能性。
另外,因设有注液管27,可将在制冷剂回路1E中循环的部分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构2D、2E的吸入侧供给,故而即使当吸入侧气体制冷剂对液体制冷剂进行过冷却而使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变大时,也可通过注射液体防止压缩行程中制冷剂的过热度过大。
另外,在连络液体管11及低压气体管15的四周缠绕有作为导热材料的铝带12,且在两根配管11、15的周围包裹导热材料12,因此可通过该导热材料12而用气体制冷剂对液体制冷剂确实地进行过冷却。通过如此构成,不需设置液体制冷剂过冷却专用的热交换器等,构成不会复杂化。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也可按以下内容构成。
例如,上述实施例是同时具有冷藏/冷冻系统及可运行冷暖气的空调系统的冷冻装置1,然而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具有冷藏/冷冻系统及冷气专用空调系统的装置或具有多个冷藏/冷冻系统的装置。该种场合下,两个系统都不进行气体线路的低压侧与高压侧之间的切换,可以与液体线路同样,将气体线路也汇总成一根。
另外,利用侧的具体的构成及热源侧的具体的构成等也可作适宜的变更,总而言之,只要是可以用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的低压气体制冷剂对液体侧连络配管的液体制冷剂进行过冷却的构成即可。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适用于冷冻装置。

Claims (5)

1.一种冷冻装置,具备将压缩机构(2D、2E)、热源侧热交换器(4)、膨胀机构(26、42、46、52)及利用侧热交换器(41、45、51)进行连接的制冷剂回路(1E),在压缩机构(2D、2E)及热源侧热交换器(4)上并联连接着数个系统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1、45、51),
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回路(1E)中的数个系统的液体线路共用一根液体侧连络配管(11),且该液体侧连络配管(11)至少与一个系统的气体线路的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15)以接触状态并列设置。
2.一种冷冻装置,具备将压缩机构(2D、2E)、热源侧热交换器(4)、膨胀机构(26、42、46、52)及利用侧热交换器(41、45、51)进行连接的制冷剂回路(1E),在压缩机构(2D、2E)及热源侧热交换器(4)上并联连接着冷藏/冷冻系统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5、51)及空调系统的利用侧热交换器(41),压缩机构(2D、2E)可将数台压缩机(2A、2B、2C)在冷藏/冷冻系统及空调系统之间切换,
其特征在于,两个系统的液体线路共用一根液体侧连络配管(11),且该液体侧连络配管(11)与冷藏/冷冻系统中的气体线路的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15)以接触状态并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将在制冷剂回路(1E)中循环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向压缩机构(2D、2E)的吸入侧供给的注液管(27)。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用导热材料(12)包裹并列设置的液体侧连络配管(11)和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15)的四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液体侧连络配管(11)和低压气体侧连络配管(15)的四周缠绕有作为导热材料的铝带(12)。
CNB038017539A 2002-07-12 2003-07-02 冷冻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618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3486/2002 2002-07-12
JP2002203486A JP3775358B2 (ja) 2002-07-12 2002-07-12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6681A true CN1606681A (zh) 2005-04-13
CN100416184C CN100416184C (zh) 2008-09-03

Family

ID=30112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175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6184C (zh) 2002-07-12 2003-07-02 冷冻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7155928B2 (zh)
EP (1) EP1522802A4 (zh)
JP (1) JP3775358B2 (zh)
KR (1) KR100563277B1 (zh)
CN (1) CN100416184C (zh)
AU (1) AU2003246249B2 (zh)
TW (1) TWI223053B (zh)
WO (1) WO200400804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3294B (zh) * 2005-08-15 2010-05-1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37405B2 (en) 2003-10-06 2007-07-03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4122349B2 (ja) * 2004-06-24 2008-07-23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4244900B2 (ja) * 2004-10-04 2009-03-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3891196B2 (ja) * 2004-11-25 2007-03-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KR100591321B1 (ko) * 2004-12-15 2006-06-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3894222B2 (ja) * 2004-12-28 2007-03-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KR100677266B1 (ko) * 2005-02-17 2007-02-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에어컨
AU2006258762A1 (en) * 2005-06-15 2006-12-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system
JP2007147227A (ja) * 2005-11-30 2007-06-14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4046136B2 (ja) * 2006-02-20 2008-02-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4093275B2 (ja) * 2006-03-20 2008-06-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772217B1 (ko) * 2006-05-20 2007-11-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제어 방법
JP4544220B2 (ja) * 2006-09-01 2010-09-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EP1921399A3 (en) * 2006-11-13 2010-03-10 Hussmann Corporation Two stage transcritical refrigeration system
JP4258553B2 (ja) * 2007-01-31 2009-04-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US7824725B2 (en) 2007-03-30 2010-11-02 The Coca-Cola Company Methods for extending the shelf life of partially solidified flowable compositions
US8522568B2 (en) 2008-02-28 2013-09-03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system
JP2009293899A (ja) 2008-06-09 2009-12-17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US8927801B2 (en) 2009-04-13 2015-01-06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s comprising wetness indicators
KR200447835Y1 (ko) * 2009-07-15 2010-03-05 (주)위드 스크롤식 냉동장치
CN104220819B (zh) * 2012-03-30 2016-05-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JP2016211832A (ja) * 2015-04-28 2016-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利用側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装置
CN110023684B (zh) * 2016-11-30 2020-08-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配管直径的确定方法、配管直径的确定装置以及制冷装置
WO2019065856A1 (ja) * 2017-09-29 2019-04-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6508394B2 (ja) * 2017-09-29 2019-05-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WO2019189838A1 (ja) 2018-03-30 2019-10-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11397014B2 (en) 2019-03-26 2022-07-26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for HVAC system
JP2020165585A (ja) 2019-03-29 2020-10-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用ユニット、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JP7057509B2 (ja) 2019-05-15 2022-04-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用ユニット、熱源ユニット、利用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JP6835176B1 (ja) * 2019-09-27 2021-02-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6958692B1 (ja) * 2020-08-28 2021-11-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38372A (en) 1959-01-30 1963-10-02 English Electric Co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heat exchangers
JPS5754965U (zh) * 1980-09-17 1982-03-31
JPH0711365B2 (ja) * 1986-04-03 1995-02-08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冷房冷蔵装置
JPS6369956U (zh) * 1986-10-27 1988-05-11
JPH02126035A (ja) 1988-11-02 1990-05-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多室形空気調和装置
JPH06221698A (ja) * 1993-01-26 1994-08-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JP3643162B2 (ja) * 1995-12-27 2005-04-27 東プレ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H1123074A (ja) * 1997-07-07 1999-01-26 Daikin Ind Ltd 冷凍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4221780B2 (ja) * 1998-07-24 2009-02-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2001280749A (ja) 2000-03-31 2001-10-10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01349622A (ja) * 2000-06-12 2001-12-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181406A (ja) * 2000-12-08 2002-06-26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用熱源ユニッ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3294B (zh) * 2005-08-15 2010-05-1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22802A4 (en) 2012-09-12
AU2003246249B2 (en) 2006-03-16
TWI223053B (en) 2004-11-01
CN100416184C (zh) 2008-09-03
KR100563277B1 (ko) 2006-03-27
WO2004008048A1 (ja) 2004-01-22
JP2004044921A (ja) 2004-02-12
AU2003246249A1 (en) 2004-02-02
US7155928B2 (en) 2007-01-02
JP3775358B2 (ja) 2006-05-17
TW200403417A (en) 2004-03-01
US20050115271A1 (en) 2005-06-02
EP1522802A1 (en) 2005-04-13
KR20040037086A (ko) 2004-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06681A (zh) 冷冻装置
CN1281906C (zh) 冷冻装置
CN1215300C (zh) 多方式燃气热泵式空调装置
CN1842683A (zh) 冷冻装置
CN1212497C (zh) 冷冻装置
CN1296667C (zh) 冷藏室和冷冻室均装有一冷却器的冰箱
CN1464962A (zh) 冷冻装置
CN1920421A (zh) 储热式空调机
CN1110664C (zh) 冷冻装置
CN1152217C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均油运转控制装置
CN1532472A (zh) 致冷剂循环设备
CN1125292C (zh) 冷冻装置
CN1144976C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154818C (zh) 空调器
CN1906452A (zh) 空调裝置
CN1158158A (zh) 装有热储存器的加热和冷却系统
CN1113203C (zh) 致冷剂循环装置与致冷剂回路装配方法
CN1498331A (zh) 冷冻装置
CN1547654A (zh) 冷冻装置
CN1348083A (zh) 用于控制冰箱制冷循环的装置和方法
CN1610809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380965A (zh) 低温制冷系统
CN1910409A (zh) 空调装置
CN1842680A (zh) 过冷却装置
CN1318145A (zh) 制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707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