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7947A - 加强构造 - Google Patents

加强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97947A
CN108297947A CN201810009535.3A CN201810009535A CN108297947A CN 108297947 A CN108297947 A CN 108297947A CN 201810009535 A CN201810009535 A CN 201810009535A CN 108297947 A CN108297947 A CN 1082979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ortion
frame
mentioned
front plate
dr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095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97947B (zh
Inventor
佐佐木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97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79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979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79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强构造。在从驾驶室的上方施加有负荷时,抑制“コ”字状的框架变形。加强构造(16)具有第1框架(160)和加强部(170),该第1框架(160)在驾驶室(1)的背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并具有前方板部(161)、与前方板部(161)正交的上方板部(162)、以及与前方板部(161)平行的后方板部(163),该加强部(170)被插入在第1框架(160)的内侧,并被设置在第1框架(160)的内侧的多个面之中的前方板部(161)与上方板部(162)之间。

Description

加强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驾驶室的加强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在驾驶室的背面侧设置有加强构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构造:在驾驶室的背板的室内侧的壁面上安装加强梁材和加强柱材来进行加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914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对驾驶室的加强构造使用“コ”字状的框架。但是,若存在加强驾驶室的“コ”字状的框架,则在从驾驶室的上方施加有负荷时,“コ”字状的框架的开口会变窄而压扁。其结果,产生了如下问题:驾驶室的背面侧的构件会较大地变形,无法将驾驶室的室内空间维持为必要的大小。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些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从驾驶室的上方施加有负荷时能够抑制“コ”字状的框架的变形的加强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第1方案中提供一种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框架和加强部,该第1框架在驾驶室的背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并具有前方板部、与上述前方板部正交的上方板部、以及与上述前方板部平行的后方板部,该加强部被插入在上述第1框架的内侧,并被设置在上述第1框架的内侧的多个面之中的上述前方板部与上述上方板部之间。
此外,也可以是,上述加强部具有:纵骨部,其被设置在上述前方板部的下端部与上述上方板部的后端部之间;以及平面部,其被上述纵骨部、上述前方板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上述上方板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围。
此外,也可以是,具有第2框架,该第2框架位于上述第1框架的上方,并沿上述驾驶室的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在上述第2框架的下方有上述加强部。此外,也可以是,上述后方板部比上述前方板部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取得在从驾驶室的上方施加有负荷时,能够抑制“コ”字状的框架的变形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在车辆中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的构成。
图2表示对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从上方施加有负荷的状态。
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的构成。
图4是图1中的加强构造16的X-X线剖视图。
图5表示加强部170的构成。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在车辆中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的构成的图。
车辆具有驾驶室1、驾驶室锁定件2、后支架3、侧框架4、以及前支架5。车辆例如是卡车。驾驶室1是具有驾驶座的箱形状的部分。
驾驶室1具有车顶10、框架11、框架12、框架13、框架14、第2框架15、加强构造16、框架18、框架19、以及框架20。车顶10是驾驶室1的顶棚的部分。车顶10例如是具有长方形状的平面的板部。
框架11被从车顶10的后端向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下方延伸地设置。框架11其上端与车顶10的底面中的后端部连接,下端与框架12连接。框架12是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构件。框架12的长边方向是与车辆的左右方向相同的方向。多个框架11被设置车顶10的后端部。
框架13被从车顶10的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侧端部向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下方延伸地设置。框架13分别被设置在车顶10的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框架13其上端与车顶10的底面中的侧端部连接,下端与框架14连接。
框架14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框架14的长边方向是与车辆的前后方向相同的方向。框架14与框架1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连接。框架12和框架14被配置在同一平面内。
第2框架15位于第1框架160的上方,沿驾驶室1的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第2框架15其上端与框架12连接,下端与第1框架160连接。第2框架15的上端被配置在框架11的下端的下方。
加强构造16是用于使得驾驶室1针对来自驾驶室1的上方的负荷不会变形的加强构造。加强构造16具有第1框架160以及加强部170。第1框架160在驾驶室1的背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加强部170是用于使得第1框架160不会变形的加强构件。在后描述加强构造16的细节。
加强构造16的第1框架160由多个驾驶室锁定件2固定在后支架3上。驾驶室锁定件2是用于将驾驶室1固定在后支架3上的构件。
后支架3是用于将驾驶室1的后端侧的部分经由驾驶室锁定件2固定在侧框架4上的构件。侧框架4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在车辆中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多个侧框架4,多个第2框架15分别被设置在多个侧框架4的各自的上部。
框架18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框架18的上端与框架12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及框架14的长边方向的端部连接。此外,框架18的下端与第1框架160的长边方向的端部连接。多个框架18被设置在第1框架16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
框架19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框架19被设置在驾驶室1的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框架19的上端与框架14连接。框架19由多个框架20固定在框架18上。
前支架5是用于将驾驶室1的前端侧的部分固定在侧框架4上的构件。驾驶室1的前端由前支架5固定在侧框架4上。
图2是表示对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从上方施加有负荷的状态的图。如图2所示,车顶10的后端与前端相比位于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上方。因此,若从车顶10的上方施加图2所示那样的车顶负荷,则比施加在框架13上的负荷大的负荷会施加在框架11上。其结果,负荷会集中地施加在位于框架11及第2框架15的下方的加强构造16上。
但是,由于加强构造16具有加强部170,所以,在负荷集中地施加在框架11及第2框架15上时,能够如后所述支撑负荷而使得驾驶室1不会变形。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的构成的图。图3是表示从A的方向观察图1中的加强构造16的构成的图。图4是图1中的加强构造16的X-X线剖视图。图5是表示加强部170的构成的图。
第1框架160具有前方板部161、上方板部162、以及后方板部163。
前方板部161是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的板部。前方板部16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上方板部162与前方板部161正交地被设置在前方板部161的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上端。上方板部162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后方板部163与上方板部162正交地被设置在上方板部162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端。后方板部163与前方板部161平行。后方板部163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后方板部163与前方板部161相比,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较短。
由于后方板部163与前方板部161相比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较短,所以,加强构造16能够确保第1框架160的强度,并且使第1框架160轻量化。另外,后方板部163的长度是任意的。既可以是后方板部163比前方板部161长,或者也可以是后方板部163与前方板部161为相同的长度。
加强部170被插入在第1框架160的内侧,被设置在第1框架160的内侧的多个面之中的前方板部161与上方板部162之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加强部170具有前面板部171、上面板部172、后面板部173、纵骨部174、以及平面部175。前面板部171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前面板部171与第1框架160的前方板部161接触。
上面板部172从前面板部171的上端与前面板部171正交地向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上面板部172与第1框架160的上方板部162接触。后面板部173从上面板部172的后端与上面板部172正交地向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下方延伸。后面板部173与第1框架160的后方板部163接触。
纵骨部174被设置在前方板部161的下端部与上方板部162的后端部之间。具体而言,纵骨部174其一端结合在与前方板部161接触的前面板部171的下端部上,另一端结合在与上方板部162接触的上面板部172的后端部上。加强部170通过具有纵骨部174,从而在施加有负荷时,纵骨部174能够防止加强部170以第1框架160的前方板部161与上方板部162之间的间隔变小的方式变形。
平面部175被纵骨部174、前方板部16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上方板部162的至少一部分包围。具体而言,平面部175其一边结合在纵骨部174上,另一边结合在与前方板部161接触的前面板部171的至少一部分上,又一边结合在与上方板部162接触的上面板部172的至少一部分上。平面部175与前面板部171、上面板部172、以及后面板部173正交。加强部170通过具有平面部175,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以第1框架160的前方板部161与上方板部162之间的间隔变小的方式变形。
加强部170被设置在第2框架15的下方。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加强部170被设置在驾驶室锁定件2的两侧,驾驶室锁定件2被设置在第2框架15的下端的下方。图3所示,在第1框架160上设置有例如4个加强部170。但是,加强部170的数量及位置是任意。加强构造16由于具有这样的构成,所以,在施加有负荷时,能够抑制第2框架15将第1框架160向下方按压而第2框架15向下方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具有第1框架160和加强部170,该第1框架160在驾驶室1的背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并具有前方板部161、与前方板部161正交的上方板部162、以及与前方板部161平行的后方板部163,该加强部170被插入在第1框架160的内侧,并被设置在第1框架160的内侧的多个面之中的前方板部161与上方板部162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由于具有这样的构成,所以,能够使得在从驾驶室1的上方施加有负荷时,第1框架160不会变形。其结果,加强构造16能够防止驾驶室1的后方较大地破坏而驾驶室1的室内空间过度地变小。
以上,使用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或改良。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显然,施加了那样的变更或改良的方式也能被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附图标记的说明
1…驾驶室
10…车顶
11…框架(加强车顶后柱)
12…框架(加强后柱框架)
13…框架(加强车顶侧柱)
14…框架(加强侧框架)
15…第2框架(加强后柱)
16…加强构造
160…第1框架(框架后梁)
161…前方板部
162…上方板部
163…后方板部
170…加强部
171…前面板部
172…上面板部
173…后面板部
174…纵骨部
175…平面部
18…框架(框架侧柱)
19…框架(加强主体侧柱)
20…框架(连接框架)
2…驾驶室锁定件
3…后支架
4…侧框架
5…前支架

Claims (4)

1.一种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框架,其在驾驶室的背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具有前方板部、与上述前方板部正交的上方板部、以及与上述前方板部平行的后方板部,以及
加强部,其被插入在上述第1框架的内侧,并被设置在上述第1框架的内侧的多个面之中的上述前方板部与上述上方板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强部具有:
纵骨部,其被设置在上述前方板部的下端部与上述上方板部的后端部之间,以及
平面部,其被上述纵骨部、上述前方板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述上方板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2框架,该第2框架位于上述第1框架的上方,并沿上述驾驶室的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
在上述第2框架的下方有上述加强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方板部比上述前方板部短。
CN201810009535.3A 2017-01-11 2018-01-05 加强构造 Active CN1082979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2740A JP6798320B2 (ja) 2017-01-11 2017-01-11 補強構造
JP2017-002740 2017-01-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97947A true CN108297947A (zh) 2018-07-20
CN108297947B CN108297947B (zh) 2020-09-15

Family

ID=62868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09535.3A Active CN108297947B (zh) 2017-01-11 2018-01-05 加强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98320B2 (zh)
CN (1) CN108297947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18501A (ja) * 2001-10-11 2003-04-23 Kasai Kogyo Co Ltd 衝撃吸収構造を備えた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CN1576470A (zh) * 2003-07-01 2005-02-09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建筑机械
CN1727585A (zh) * 2004-07-27 2006-02-0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工程机械驾驶室及其制造方法
CN2878528Y (zh) * 2005-12-07 2007-03-14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安全限值式翻车保护装置的工程车驾驶室
US20080238144A1 (en) * 2007-03-26 2008-10-02 Komatsu Ltd. Cab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and work machine cab
CN201169792Y (zh) * 2007-12-29 2008-12-24 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机械驾驶室骨架
CN202130513U (zh) * 2011-06-27 2012-02-01 卡特彼勒公司 机器的操作空间框架的加强装置及机器
CN102602355A (zh) * 2012-02-24 2012-07-25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加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该加强板的rops
CN203172742U (zh) * 2013-04-28 2013-09-04 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矿用自卸车驾驶室骨架
CN102414373B (zh) * 2009-04-22 2014-05-21 卡特彼勒日本有限公司 建设机械的驾驶室用的加强部件
CN103180518B (zh) * 2010-10-20 2015-11-25 沃尔沃建造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施工机械驾驶室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18501A (ja) * 2001-10-11 2003-04-23 Kasai Kogyo Co Ltd 衝撃吸収構造を備えた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CN1576470A (zh) * 2003-07-01 2005-02-09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建筑机械
CN1727585A (zh) * 2004-07-27 2006-02-0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工程机械驾驶室及其制造方法
CN2878528Y (zh) * 2005-12-07 2007-03-14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安全限值式翻车保护装置的工程车驾驶室
US20080238144A1 (en) * 2007-03-26 2008-10-02 Komatsu Ltd. Cab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and work machine cab
CN201169792Y (zh) * 2007-12-29 2008-12-24 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机械驾驶室骨架
CN102414373B (zh) * 2009-04-22 2014-05-21 卡特彼勒日本有限公司 建设机械的驾驶室用的加强部件
CN103180518B (zh) * 2010-10-20 2015-11-25 沃尔沃建造设备有限公司 具有倾翻保护结构的施工机械驾驶室
CN202130513U (zh) * 2011-06-27 2012-02-01 卡特彼勒公司 机器的操作空间框架的加强装置及机器
CN102602355A (zh) * 2012-02-24 2012-07-25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加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该加强板的rops
CN203172742U (zh) * 2013-04-28 2013-09-04 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矿用自卸车驾驶室骨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11387A (ja) 2018-07-19
JP6798320B2 (ja) 2020-12-09
CN108297947B (zh) 2020-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9627B (zh) 车辆后部构造
US8668252B2 (en)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US7641270B2 (en) Car body frame member
US1011265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7031723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935582B (zh)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WO2019198753A1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3291858A (ja) 車両のサイドシル補強構造
DE112015000167T5 (de) Hintere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Kraftfahrzeuge
JP2006193118A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CN104890732B (zh) 用于车辆的下底板框架系统
WO2017202229A1 (zh) 高刚性车身框架
JP2018192868A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部材
CN108297947A (zh) 加强构造
KR20050022285A (ko) 차체 구조
CN108068889B (zh) 车顶构造
JP5186230B2 (ja) 車体構造
KR101583840B1 (ko) 대쉬로워멤버 구조
US11400979B2 (en) Frame of vehicle
CN111572649B (zh) 白车身结构
JPH11301530A (ja) 車両のキャブ補強構造
CN200995710Y (zh) 工程车用空腔柱式结构驾驶室框架
CN108454715A (zh) 驾驶室加强构造
KR100271870B1 (ko) 자동차의 사이드실의 보강구조
CN212950857U (zh) 电动汽车的前地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