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32503B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32503B
CN108232503B CN201711097166.XA CN201711097166A CN108232503B CN 108232503 B CN108232503 B CN 108232503B CN 201711097166 A CN201711097166 A CN 201711097166A CN 108232503 B CN108232503 B CN 1082325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ding portion
state
conductive terminal
connector
protru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971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32503A (zh
Inventor
平川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 Pex Inc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32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25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325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25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装置。连接器装置(1)具备:插座连接器(100),具有安装在壳体(110)的导电端子(120)及限制部件(130);及插头连接器(200),具有安装在壳体(210)的导电端子(220)及限制部件(230)。限制部件(130、230)分别包含在各连接器(100、200)嵌合的状态下朝向彼此突出的突出部(133b、232b)。在突出部(232b)越过突出部(133b)之前的状态下,突出部(133b)将向使壳体(110、210)相互远离的方向作用的弹性力赋予至突出部(232b)。在突出部(232b)越过突出部(133b)之后的状态下,突出部(133b)将向使壳体(110、210)相互靠近的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c4)赋予至突出部(232b),而使导电端子(120、220)电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2011-243332号公报公开一种连接配线衬底彼此(例如,软性印刷衬底(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彼此)的所谓的衬底对衬底(Board to Board)连接的连接器装置。该连接器装置具备安装在第1配线衬底的插头连接器及安装在第2配线衬底的插座连接器。
插头连接器具有:第1壳体,载置在第1配线衬底上;多个第1接点(导电端子),以在特定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安装在第1壳体;及第1焊料栓,构成用来检测嵌合完成的检测开关的一部分,并且安装在第1壳体。插座连接器具有:第2壳体,载置在第2配线衬底上;多个第2接点,以在特定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安装在第2壳体;及第2焊料栓,构成检测开关的一部分,并且安装在第2壳体。
当将插头连接器相对于插座连接器插入时,第1接点和与其对应的第2接点会以特定的压力接触。由此,第1配线衬底与第2配线衬底电连接。之后,当将插头连接器相对于插座连接器进一步插入时,第1焊料栓与第2焊料栓接触。由此,检测开关构成闭合回路而检测出嵌合完成。也就是说,嵌合完成后的第1及第2接点的接触点距第1配线衬底的高度设定得高于第1及第2焊料栓的接触点距第1配线衬底的高度。因此,在日本专利特开2011-243332号公报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嵌合时,第1及第2接点彼此先于第1及第2焊料栓彼此接触。因此,能够通过检测开关是否形成闭合回路来检测第1及第2接点彼此是否导通。
发明内容
可是,存在如下情况,即,例如即便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倾斜地嵌合等两连接器并未完全嵌合的状态(以下,称为“半嵌合状态”)下,检测开关也成为闭合回路状态。在此情况下,连接器装置通过导通检查而流通至市场,但是如果连接器装置为半嵌合状态,那么可能会存在因来自外部的振动、冲击等而导致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嵌合脱离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对能够防止连接器彼此的半嵌合状态的连接器装置进行说明。
[1]本发明的一观点的连接器装置具备:第1连接器,具有第1绝缘壳体及安装在第1绝缘壳体的多个第1导电端子及至少一个第1限制部件;及第2连接器,具有第2绝缘壳体及安装在第2绝缘壳体的多个第2导电端子及至少一个第2限制部件。在第1绝缘壳体设置着相对于底面直立的嵌合凸部,在第2绝缘壳体设置着能够收容嵌合凸部的收容凹部。第1及第2限制部件分别包含突出部。在嵌合凸部收容在收容凹部内的嵌合状态下观察,第1限制部件的突出部朝向第2限制部件突出,并且第2限制部件的突出部朝向第1限制部件突出。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前的状态下,将向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远离的远离方向作用的第1弹性力赋予至该另一方的突出部,并且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后的状态下,将向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靠近的靠近方向作用的第2弹性力赋予至该另一方的突出部,而使第1导电端子与第2导电端子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观点的连接器装置中,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前的状态下,将向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远离的方向作用的第1弹性力(反弹力)赋予至该另一方的突出部。因此,直至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前,第1弹性力作用于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突出部彼此之间而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彼此相互分离,从而制成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未嵌合的非嵌合状态。另一方面,在本说明的一观点的连接器装置中,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后的状态下,将向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靠近的方向作用的第2弹性力(拉入力)作用于该另一方的突出部。因此,在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后,第2弹性力作用于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突出部彼此之间而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彼此相互靠近,从而成为完成第1导电端子与第2导电端子的电连接的嵌合状态。如上所述,通过在第1及第2导电端子之间所产生的第1及第2弹性力而强制性地使两连接器成为非嵌合状态及嵌合状态中的任一状态。因此,能够防止连接器彼此的半嵌合状态。
[2]在所述第1项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也可以呈随着从顶点向远离方向及靠近方向离开而突出量变小的山型形状。在此情况下,通过极其简易的形状,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能够使第1及第2弹性力作用于另一方的突出部。
[3]在所述第1项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为第1导电端子包含在嵌合状态下观察朝向对应的第2导电端子突出的突出部,第2导电端子包含在嵌合状态下观察朝向对应的第1导电端子突出的突出部,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前的状态下,将向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远离的方向作用的第3弹性力赋予至该另一方的突出部,并且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后的状态下,将向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靠近的方向作用的第4弹性力赋予至该另一方的突出部。在所述连接器装置中,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前的状态下,将向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远离的方向作用的第3弹性力(反弹力)赋予至该另一方的突出部,因此,直至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前,第3弹性力作用于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突出部彼此之间而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彼此相互分离,从而成为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未嵌合的非嵌合状态。另一方面,在所述连接器装置中,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后的状态下,将向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靠近的方向作用的第4弹性力(拉入力)赋予至该另一方的突出部。因此,在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后,第4弹性力作用于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突出部彼此之间而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彼此相互靠近,从而成为完成第1导电端子与第2导电端子的电连接的嵌合状态。如上所述,通过在第1及第2限制部件之间所产生的第3及第4弹性力而强制性地使两连接器成为非嵌合状态及嵌合状态的任一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连接器彼此的非嵌合状态。
[4]在所述第3项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在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后且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前的状态下,第4弹性力也可以小于第1弹性力。在此情况下,相比于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先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而在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各突出部间产生第4弹性力。但是,因为第4弹性力小于第1弹性力,所以直至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前,通过第1弹性力使第1及第2绝缘壳体彼此相互分离,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成为未嵌合的非嵌合状态。换句话来说,不仅通过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各突出部彼此的卡合,也通过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各突出部彼此的卡合而一上来就形成嵌合状态。其结果为,极其难以产生非嵌合状态与嵌合状态之间的半嵌合状态。
[5]在所述第3项或第4项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也可以呈随着从顶点向远离方向及靠近方向离开而突出量变小的山型形状。在此情况下,通过极其简易的形状,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能够使第3及第4弹性力作用于另一方的突出部。
[6]在所述第4项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为第1绝缘壳体包含:第1安装面,在第1连接器安装在第1配线衬底的状态下贴伏在第1配线衬底;及第1对向面,与第1安装面对向且位于相对于底面直立的嵌合凸部的前端侧;第2绝缘壳体包含:第2安装面,在第2连接器安装在第2配线衬底的状态下贴伏在第2配线衬底;及第2对向面,与第2安装面对向且位于收容凹部的开口侧;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突出部均呈随着从顶点向远离方向及靠近方向离开而突出量变小的山型形状,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突出部均呈随着从顶点向远离方向及靠近方向离开而突出量变小的山型形状,(A)第1导电端子的突出部的顶点在远离方向及靠近方向上位于较第1限制部件的突出部的顶点更靠第1对向面侧,并且第2限制部件的突出部的顶点在远离方向及靠近方向上位于较第2导电端子的突出部的顶点更靠第2对向面侧,或(B)第1限制部件的突出部的顶点在远离方向及靠近方向上位于较第1导电端子的突出部的顶点更靠第1对向面侧,并且第2导电端子的突出部的顶点在远离方向及靠近方向上位于较第2限制部件的突出部的顶点更靠第2对向面侧。在此情况下,因为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各突出部的顶点与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各突出部的顶点处于所述(A)或(B)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有效地产生第1~第4弹性力。
[7]在所述第6项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为第1限制部件包含相对第1配线衬底安装的安装部,第2限制部件包含相对第2配线衬底安装的安装部。在此情况下,各限制部件兼有作为将各连接器分别安装在对应的配线衬底的安装部的功能。因此,不需要新的部件,所以能够实现构成的简化及成本的降低。
[8]在所述第1项~第7项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为在嵌合凸部未收容在收容凹部内且未被赋予外力的状态下,第1及第2限制部件彼此抵接,但第1及第2导电端子彼此未抵接。在此情况下,在第1及第2导电端子彼此之间未流动电,因此能够通过实施导通检查来简易地筛选处于非嵌合状态的连接器装置。
[9]在所述第1项~第8项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为嵌合凸部与收容凹部均具有在嵌合状态下观察相互对向的壁部,第1限制部件及第1导电端子配置在收容凹部的壁部,第2限制部件及第2导电端子配置在嵌合凸部的壁部,第1限制部件及第1导电端子的各突出部在嵌合状态下观察从嵌合凸部的壁部朝向外方突出,第2限制部件及第2导电端子的各突出部在嵌合状态下观察从收容凹部的壁部朝向内方突出。在此情况下,限制部件彼此及导电端子彼此在嵌合凸部及收容凹部的各壁部的对向方向上接触。因此,在连接器彼此的嵌合方向上,限制部件彼此及导电端子彼此接触的空间减少。因此,能够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10]在所述第1项~第9项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为第1连接器具有一对第1限制部件,第2连接器具有一对第2限制部件,一对第1限制部件是以在多个第1导电端子排列的方向上隔着多个第1导电端子的方式定位,一对第2限制部件是以在多个第2导电端子排列的方向上隔着多个第2导电端子的方式定位。在此情况下,位于多个第1导电端子的两侧的一对第1限制部件与位于多个第2导电端子的两侧的一对第2限制部件卡合,因此在连接器装置的两端侧,保持第1及第2连接器的嵌合状态。因此,一旦第1及第2连接器嵌合,连接器彼此便难以脱离。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能够防止连接器彼此的半嵌合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第1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构成图1的连接器装置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构成图1的连接器装置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A是用来对第1例的两连接器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载置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0B是用来对第1例的两连接器的限制部件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载置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1A是用来对第1例的两连接器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1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1B是用来对第1例的两连接器的限制部件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1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2A是用来对第1例的两连接器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2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2B是用来对第1例的两连接器的限制部件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2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3A是用来对第1例的两连接器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3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3B是用来对第1例的两连接器的限制部件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3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4A是用来对第1例的两连接器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嵌合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4B是用来对第1例的两连接器的限制部件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嵌合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表示插座连接器的另一例(第2例)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A是用来对第2例的两连接器的中央附近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载置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7B是用来对第2例的两连接器的端部附近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载置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8A是用来对第2例的两连接器的中央附近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1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8B是用来对第2例的两连接器的端部附近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1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9A是用来对第2例的两连接器的中央附近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2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9B是用来对第2例的两连接器的端部附近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2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20A是用来对第2例的两连接器的中央附近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3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20B是用来对第2例的两连接器的端部附近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第3加压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21A是用来对第2例的两连接器的中央附近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嵌合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21B是用来对第2例的两连接器的端部附近的端子彼此嵌合的过程中的嵌合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22是表示插座连接器的另一例(第3例)的立体图。
图23A是图22的XXIIIA-XXIIIA线剖视图。
图23B是图22的XXIIIB-XXIIIB线剖视图。
图23C是图22的XXIIIC-XXIIIC线剖视图。
图24是用来对在连接器装置的另一例(第4例)中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嵌合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要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用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的例示,因此本发明不应该限定在以下的内容。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相同要素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连接器装置的概要]
首先,对连接器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连接器装置1具备插座连接器100(第2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200(第1连接器)。插座连接器100安装在配线衬底B1(第2配线衬底)。插头连接器200安装在与配线衬底B1(第1配线衬底)不同的配线衬底B2。此外,在除图1~图3以外的图中省略配线衬底B1、B2的图示。
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构成为能够相互嵌合。通过插头连接器200嵌合在插座连接器100而配线衬底B1、B2相互电连接。也就是说,连接器装置1具有将配线衬底B1、B2电连接且物理连接的功能。作为配线衬底B1、B2,可以使用各种印刷衬底(例如软性印刷衬底等)。
[插座连接器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4~图6对插座连接器100的构成进行说明。插座连接器100具有壳体110(第2绝缘壳体)、多个导电端子120(第2导电端子)、及一对限制部件130(第2限制部件)。
壳体110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壳体110呈沿特定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壳体110包含安装面S1(第2安装面)与对向面S2(第2对向面)(参照图5及图6)。安装面S1在插座连接器100利用焊料连接等安装在配线衬底B1的状态下与配线衬底B1对向且贴伏在配线衬底B1。对向面S2与安装面S1对向且位于下述收容凹部V的开口侧。在对插座连接器100进行说明时,以下,将安装面S1与对向面S2的对向方向称为“Z方向”。另外,在对插座连接器100进行说明时,以下,存在以安装面S1为基准而将配线衬底B1侧称为“下”,以安装面S1为基准而将对向面S2侧称为“上”的情况。
壳体110包含底壁部111、侧壁部112~115、及中央壁部116。底壁部111是呈矩形状的板状体。底壁部111的底面构成安装面S1。
侧壁部112~115分别以相对于底壁部111直立的状态设置在底壁部111上。侧壁部112、113(壁部)分别位于底壁部111的各长边上,且沿该长边延伸。侧壁部114、115分别位于底壁部111的各短边上,且沿该短边延伸。因此,侧壁部112、113彼此相互对向,侧壁部114、115彼此相互对向。在对插座连接器100进行说明时,以下,将侧壁部112、113的对向方向称为“X方向”,将侧壁部114、115的对向方向称为“Y方向”。
中央壁部116以相对于底壁部111直立的状态设置在底壁部111上。中央壁部116以远离侧壁部112~115的状态位于由侧壁部112~115包围的空间内。中央壁部116沿底壁部111的长边延伸。因此,中央壁部116与侧壁部112、113对向。通过由底壁部111、侧壁部112~115及中央壁部116所包围的空间形成收容凹部V。因此,收容凹部V呈四角环状。
多个导电端子1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0个导电端子120)安装在侧壁部112。因此,在侧壁部112,多个导电端子120在其延伸方向(Y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在侧壁部113也同样地安装着多个导电端子1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0个导电端子120)。因为这些导电端子120的构成相同,所以以下对侧壁部112上的导电端子120进行说明,而省略侧壁部113上的导电端子120的说明。
导电端子120是由板状的导电材料(例如金属部件)构成。如图6所示,导电端子120包含基端部121(安装部)、中间部122、及接触部123。基端部121位于底壁部111的附近,且从侧壁部112朝向外方沿X方向延伸。基端部121在将插座连接器100安装在配线衬底B1时,通过焊料等与配线衬底B1的电极(未图示)连接。因此,基端部121作为相对配线衬底B1安装的安装部发挥功能。
中间部122从安装面S1的附近朝向上方沿侧壁部112在Z方向延伸。中间部122是通过压入而相对于形成在侧壁部112的槽来固定的部分。中间部122的下端部与基端部121中偏靠侧壁部112的端部一体连接。
接触部123以悬臂状支撑在中间部122。接触部123位于收容凹部V内。接触部123包含突出部123a、弯曲部123b、及突出部123c。
突出部123a与中间部122的上端部一体连接。突出部123a呈山型形状,从侧壁部112侧朝向侧壁部113侧(中央壁部116侧)沿X方向突出。具体来说,突出部123a呈随着从山型的顶点P1沿Z方向(上下方向)远离而X方向上的突出量变小且从顶点P1朝向两山脚部扩大的形状。
也就是说,突出部123a中从顶点P1至上方的部分(顶点P1与中间部122之间的部分)从顶点P1观察,以随着朝向上方(对向面S2)而越来越靠近侧壁部112的方式倾斜。另一方面,突出部123a中从顶点P1至下方的部分(顶点P1与弯曲部123b之间的部分)从顶点P1观察,以随着朝向下方(安装面S1)而越来越靠近侧壁部112的方式倾斜。
弯曲部123b呈以从对向面S2的附近朝向下方延伸并在安装面S1的附近朝向上方折回的方式形成的大致U字形状。突出部123c与突出部123a同样地呈山型形状,从侧壁部113侧朝向侧壁部112侧突出。
如图4及图5所示,一对限制部件130的一者安装在侧壁部114。在侧壁部115也同样地安装着一对限制部件130中的另一者。也就是说,这些一对限制部件130是以在多个导电端子120排列的方向(Y方向)上隔着这些导电端子120的方式定位。因为这些限制部件130的构成相同,所以以下对侧壁部114上的限制部件130进行说明,而省略侧壁部115上的限制部件130的说明。
限制部件130是由板状的导电材料(例如金属部件)构成。如图5所示,限制部件130包含一对基端部131(安装部)、中间部132、及接触部133。如图4所示,一对基端部131与安装面S1相邻地存在,并且在X方向上位于侧壁部114的两侧。一对基端部131从安装面S1的附近朝向上方延伸。一对基端部131通过压入于设置在侧壁部114的狭缝114a内而被固定在壳体110。一对基端部131的下端在插座连接器100安装在配线衬底B1的状态下,通过焊料等与配线衬底B1的电极(未图示)连接。因此,基端部131作为相对配线衬底B1安装的安装部发挥功能。
中间部132在X方向上位于一对基端部131之间。中间部132的上端部与一对基端部131的上端部一体连接。中间部132沿侧壁部114在上下方向(Z方向)延伸。
接触部133以悬臂状支撑在中间部132。接触部133的一部分位于收容凹部V内。接触部133包含弯曲部133a与突出部133b。弯曲部133a呈以从对向面S2的附近向下方延伸且在安装面S1的附近朝向上方折回的方式形成的大致U字形状。弯曲部133a的一端部(下端部)与中间部132的下端一体连接。弯曲部133a沿Z方向(上下方向)延伸。弯曲部133a的上端部与中央壁部116对向。
突出部133b呈山型形状,从侧壁部114侧朝向侧壁部115侧(中央壁部116侧)突出。具体来说,突出部133b呈随着从山型的顶点P2沿Z方向(上下方向)远离而Y方向上的突出量变小且从顶点P2朝向两山脚部扩大的形状。
也就是说,突出部133b中从顶点P2至下方的部分(顶点P2与弯曲部133a之间的部分)从顶点P2观察,以随着朝向下方(安装面S1)而越来越靠近侧壁部114的方式倾斜。另一方面,突出部133b中从顶点P2至上方(对向面S2侧)的部分从顶点P2观察时,以随着朝向上方(对向面S2)而越来越靠近侧壁部114的方式倾斜。
此外,如图5及图6所示,将参数d1、d2分别设为如下时,满足d1<d2,即:
d1:从配线衬底B1的表面至导电端子120的突出部123a的顶点P1为止的Z方向上的高度;
d2:从配线衬底B1的表面至限制部件130的突出部133b的顶点P2为止的Z方向上的高度。
也就是说,顶点P2较顶点P1位于更上方(对向面S2侧)。
[插头连接器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7~图9对插头连接器200的构成进行说明。插头连接器200具有壳体210(第1绝缘壳体)、多个导电端子220(第1导电端子)、及一对限制部件230(第1限制部件)。
壳体210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壳体210呈沿特定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壳体210包含安装面S3(第1安装面)与对向面S4(第1对向面)(参照图8及图9)。安装面S3在插头连接器200通过焊料连接等安装在配线衬底B2的状态下与配线衬底B2对向且贴伏在配线衬底B2。对向面S4与安装面S3对向且位于下述嵌合凸部W的前端侧。在对插头连接器200进行说明时,以下,将安装面S3与对向面S4的对向方向称为“Z方向”。另外,在对插头连接器200进行说明时,以下,存在以安装面S3为基准而将配线衬底B2侧称为“下”,以安装面S3为基准而将对向面S4侧称为“上”的情况。
壳体210包含底壁部211与侧壁部212~215。底壁部211是呈矩形状的板状体。底壁部211的底面构成安装面S3。
侧壁部212~215分别是以相对于底壁部211直立的状态设置在底壁部211上。侧壁部212~215在插头连接器200与插座连接器100嵌合时,收容在插座连接器100的收容凹部V内。因此,侧壁部212~215整体构成嵌合凸部W。
侧壁部212、213(壁部)分别位于底壁部211的各长边附近,且沿该长边延伸。侧壁部214、215分别位于底壁部211的各短边上,且沿该短边延伸。因此,侧壁部212、213彼此相互对向,侧壁部214、215彼此相互对向。因此,嵌合凸部W呈四角筒状。在插头连接器200与插座连接器100嵌合时,插座连接器100的中央壁部116收容在呈四角筒状的嵌合凸部W的内部空间。在对插头连接器200进行说明时,以下,将侧壁部212、213的对向方向称为“X方向”,将侧壁部214、215的对向方向称为“Y方向”。
多个导电端子2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0个导电端子220)安装在侧壁部212。因此,在侧壁部212,多个导电端子220在其延伸方向(Y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在侧壁部213也同样地安装着多个导电端子2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0个导电端子220)。因为这些导电端子220的构成相同,所以以下对侧壁部212上的导电端子220进行说明,而省略侧壁部213上的导电端子220的说明。
导电端子220由板状的导电材料(例如金属部件)构成。如图9所示,导电端子220包含基端部221(安装部)、接触部222、及固定部223。基端部221位于底壁部211的附近,且从侧壁部212朝向外方沿X方向延伸。基端部221在将插头连接器200安装在配线衬底B2时,通过焊料等而与配线衬底B2的电极(未图示)连接。因此,基端部221作为相对配线衬底B2安装的安装部发挥功能。
接触部222沿侧壁部212的外表面在Z方向延伸。接触部222包含平坦部222a与突出部222b。平坦部222a呈直线状。平坦部222a的下端部与基端部221中偏靠侧壁部212的端部一体连接。
突出部222b与平坦部222a的上端部一体连接。突出部222b呈山型形状,且从侧壁部212朝向外方沿X方向突出。具体来说,突出部222b呈随着从山型的顶点P3沿Z方向(上下方向)远离而X方向上的突出量变小且从顶点P3朝向两山脚部扩大的形状。
也就是说,突出部222b中从顶点P3至下侧的部分(顶点P3与平坦部222a之间的部分)从顶点P3观察,以随着朝向下方(安装面S3)而越来越靠近侧壁部212的方式倾斜。另一方面,突出部222b中从顶点P3至上侧的部分(较顶点P3更靠对向面S4侧的部分)从顶点P3观察,以随着朝向上方(对向面S4)而越来越靠近侧壁部212的方式倾斜。
固定部223沿侧壁部212的内壁面沿Z方向延伸。固定部223的上端部与突出部222b的上端部一体连接,且呈以从安装面S3的附近朝向上方延伸且在对向面S4的附近朝向下方折回的方式形成的大致U字形状。固定部223的下端部固定在侧壁部212内。
如图7及图8所示,一对限制部件230的一者安装在侧壁部214。在侧壁部215也同样地安装着一对限制部件230中的另一者。也就是说,这些一对限制部件230以在多个导电端子220排列的方向(Y方向)上隔着这些导电端子220的方式定位。因为这些限制部件230的构成相同,所以以下对侧壁部214上的限制部件230进行说明,而省略侧壁部215上的限制部件230的说明。
限制部件230由板状的导电材料(例如金属部件)构成。如图8所示,限制部件230包含基端部231(安装部)、接触部232、及固定部233。如图7所示,基端部231位于底壁部211的底面,且是以位于侧壁部214的两侧的方式沿X方向延伸。基端部131在将插头连接器200安装在配线衬底B2时,通过焊料等与配线衬底B2的电极(未图示)连接。因此,基端部231作为相对配线衬底B2安装的安装部发挥功能。
接触部232沿侧壁部214的外表面在Z方向延伸。接触部232包含平坦部232a与突出部232b。平坦部232a呈直线状。平坦部232a的下端部与基端部231中偏靠侧壁部214的侧缘一体连接。
突出部232b与平坦部232a的上端部一体连接。突出部232b呈山型形状,且从侧壁部214朝向外方沿Y方向突出。具体来说,突出部232b呈随着从山型的顶点P4沿Z方向(上下方向)远离而Y方向上的突出量变小且从顶点P4朝向两山脚部扩大的形状。
也就是说,突出部232b中从顶点P4至下方的部分(顶点P4与平坦部232a之间的部分)从顶点P4观察,以随着朝向下方(安装面S3)而越来越靠近侧壁部214的方式倾斜。另一方面,突出部232b中较顶点P4更上方的部分从顶点P4观察,以随着朝向上方(对向面S4)而越来越靠近侧壁部214的方式倾斜。
固定部233呈L字形状。固定部233中的一端部与突出部232b的上端部一体连接。固定部223中的另一端部固定在侧壁部214内。
此外,如图8及图9所示,将参数d3、d4分别设为如下时,满足d3>d4,即:
d3:从配线衬底B2的表面至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的顶点P3为止的Z方向上的高度;
d4:从配线衬底B2的表面至限制部件230的突出部232b的顶点P4为止的Z方向上的高度。
也就是说,顶点P3位于较顶点P4更上方(对向面S4侧)。
[连接器装置的详细内容]
接下来,参照图1~图3对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嵌合而成的连接器装置1的构成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下,对侧壁部112上的导电端子120与侧壁部212上的导电端子220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因为侧壁部113上的导电端子120与侧壁部213上的导电端子220的关系也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以下对侧壁部114上的限制部件130与侧壁部214上的限制部件230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因为侧壁部115上的限制部件130与侧壁部215上的限制部件230的关系也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进而,在对连接器装置1进行说明时,以下,为方便说明,以安装面S1为基准而将配线衬底B1侧称为“下”,以安装面S1为基准而将对向面S2侧称为“上”。
在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嵌合的状态(嵌合状态)下,壳体210的嵌合凸部W收容在壳体110的收容凹部V内。具体来说,侧壁部212位于侧壁部112与中央壁部116之间。侧壁部213位于侧壁部113与中央壁部116之间。侧壁部214位于侧壁部114与中央壁部116之间。侧壁部215位于侧壁部115与中央壁部116之间。
在嵌合状态下观察,如图3所示,接触部222及固定部223与侧壁部212一起插入至接触部123内。在接触部222及固定部223插入至接触部123内的情况下,通过接触部222、固定部223及侧壁部212使接触部123向X方向扩张。因此,接触部123欲恢复至原形状的弹性力作用于接触部222及固定部223,而突出部123a与接触部222(平坦部222a)抵接,并且突出部123c与固定部223抵接。也就是说,接触部222、固定部223及侧壁部212被接触部123夹持。此时,与突出部123a一体连接的中间部122的上端部也以在X方向上向外方鼓起的方式变形。
在嵌合状态下观察,如图2所示,接触部232及侧壁部214在Y方向上将限制部件130的接触部133向外方加压。因此,接触部133欲恢复至原形状的弹性力作用于接触部232及侧壁部214,而突出部133b与接触部232(平坦部232a)抵接。也就是说,插头连接器200被侧壁部114上的限制部件130与侧壁部115上的限制部件130夹持。此时,与突出部133b一体连接的中间部132的下端部也以在Y方向上向外方鼓起的方式变形。
如图3所示,导电端子120的突出部123a在嵌合状态下观察,朝向导电端子220的接触部222及中央壁部116突出。同样地,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在嵌合状态下观察,朝向突出部123a及侧壁部112突出。
如图2所示,限制部件130的突出部133b在嵌合状态下观察,朝向限制部件230的接触部232及侧壁部214突出。同样地,限制部件230的突出部232b在嵌合状态下观察,朝向限制部件130的接触部133及侧壁部114突出。
[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0A~图14B,对连接器装置1的组装方法(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因为连接器装置1是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嵌合而成,所以具体地对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的嵌合过程进行说明。此外,在嵌合过程的说明中,如图10A~图14B所示,为便于说明,以安装面S1为基准而将配线衬底B1侧称为“下”,以安装面S1为基准而将对向面S2侧称为“上”。
因为侧壁部112上的导电端子120与侧壁部212上的导电端子220的嵌合过程,和侧壁部113上的导电端子120与侧壁部213上的导电端子220的嵌合过程相同,所以以下对前者进行说明,而省略后者的说明。另外,因为侧壁部114上的限制部件130与侧壁部214上的限制部件230的嵌合过程,和侧壁部115上的限制部件130与侧壁部215上的限制部件230的嵌合过程相同,所以以下对前者进行说明,而省略后者的说明。
(1)载置状态
首先,如图10A及图10B所示,以导电端子120、220彼此、限制部件130、230彼此、对向面S2、S4彼此、收容凹部V与嵌合凸部W均对向的方式将插头连接器200载置在插座连接器100。将插头连接器200载置在插座连接器100且未对两连接器100、200赋予外力的状态称为“载置状态”。
在载置状态下,如图10B所示,较突出部133b的顶点P2更靠上侧(对向面S2侧)的斜面与较突出部232b的顶点P4更靠下侧(对向面S4侧)的斜面抵接。因此,突出部133b承受插头连接器200的重量,并且将其反作用力赋予至突出部232b。因此,限制部件130将向使插头连接器200远离插座连接器100的方向(远离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c0(第1弹性力)赋予至突出部232b。
另一方面,在载置状态下,如图10A所示,导电端子120的突出部123a与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未抵接。因此,导电端子120与导电端子220未电连接。
(2)第1加压状态
接着,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对处于载置状态的插头连接器200赋予压力Pr1,将插头连接器200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0压入。因此,插头连接器200较载置状态进一步向下方移动。此时,如图11B所示,突出部232b的顶点P4位于较突出部133b的顶点P2更靠上方。将此时的状态称为“第1加压状态”。在第1加压状态下,与载置状态同样地,从限制部件130将向远离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c1赋予至突出部232b。
另一方面,在第1加压状态下,如图11A所示,较导电端子120的突出部123a的顶点P1更靠上侧(对向面S2侧)的斜面与较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的顶点P3更靠下侧(对向面S4侧)的斜面抵接。此时,突出部123a承受插头连接器200的重量及压力Pr1,并且将其反作用力赋予至突出部222b。由此,导电端子120将向使插头连接器200远离插座连接器100的方向(远离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t1(第3弹性力)赋予至突出部232b。因此,如果在该时点解除压力Pr1,那么插头连接器200通过弹性力Arc1(参照图11B)、Art1而返回至载置状态。也就是说,从导电端子120与导电端子220电连接的状态返回至未电连接的状态。
(3)第2加压状态
接着,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对处于第1加压状态的插头连接器200赋予压力Pr2,将插头连接器200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0进一步压入。因此,插头连接器200较第1加压状态进而向下方移动。此时,如图12B所示,突出部232b的顶点P4位于较突出部133b的顶点P2更靠上方。将此时的状态称为“第2加压状态”。在第2加压状态下,从限制部件130将向远离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c2赋予至突出部232b。
另一方面,在第2加压状态下,如图12A所示,突出部222b的顶点P3位于与突出部123a的顶点P1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此时,通过导电端子120的接触部123的弹性力Art2而将朝向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突出部222b的顶点P3及突出部123a的顶点P1。因此,导电端子120在使两连接器100、200相互远离的方向、使两连接器100、200相互靠近的方向上均未对突出部222b赋予弹性力。因此,如果在该时点解除压力Pr2,那么插头连接器200通过弹性力Arc2(参照图12B)返回至载置状态。也就是说,从导电端子120与导电端子220电连接的状态返回至未电连接的状态。
(4)第3加压状态
接着,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对处于第2加压状态的插头连接器200赋予压力Pr3,将插头连接器200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0进一步压入。因此,插头连接器200较第2加压状态进而向下方移动。此时,如图13B所示,突出部232b的顶点P4位于与突出部133b的顶点P2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将此时的状态称为“第3加压状态”。在第3加压状态下,通过限制部件130的接触部133的弹性力Arc3而将朝向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突出部133b的顶点P2与突出部232b的顶点P4。因此,限制部件130在使两连接器100、200相互远离的方向、使两连接器100、200相互靠近的方向上均未对突出部232b赋予弹性力。
另一方面,在第3加压状态下,如图13A所示,较突出部123a的顶点P1更靠下侧(安装面S1侧)的斜面与较突出部222b的顶点P3更靠上侧(安装面S3侧)的斜面抵接。突出部222b通过导电端子120的接触部123的弹性力将突出部123a朝向外侧推开并使之向下方移动。因此,突出部123a因突出部222b而产生的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减小,并将欲使导电端子120返回至原形状的反作用力赋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导电端子120将向使插头连接器200靠近插座连接器100的方向(靠近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t3(第4弹性力)赋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插头连接器200通过弹性力Art3而被吸入至插座连接器100内。
当插头连接器200被吸入至插座连接器100内时,如图14B所示,较突出部133b的顶点P2更靠下侧(安装面S1侧)的斜面与较突出部232b的顶点P4更靠上侧(安装面S3侧)的斜面抵接。突出部232b将突出部133b朝向外侧推开并使之向下方移动,因此突出部133b将限制部件130欲返回至原形状的反作用力赋予至突出部232b。因此,限制部件130将向使插头连接器200靠近插座连接器100的方向(靠近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c4(第2弹性力)作用于突出部232b。此时,如图14A所示,导电端子120也将向靠近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t4赋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插头连接器200通过弹性力Arc4、Art4而被保持在插座连接器100内,从而导电端子120与导电端子220的电连接得以稳定地维持。由此,如图1~图3所示,完成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的嵌合。如此一来,完成连接器装置1。
[作用]
在像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中,在限制部件230的突出部232b的顶点P4越过限制部件130的突出部133b的顶点P2之前的状态(载置状态;第1及第2加压状态)下,如图11A~图12B所示,突出部133b将向使壳体110、210相互远离的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c0~Arc2(反弹力)赋予至突出部232b。因此,直至突出部232b的顶点P4越过突出部133b的顶点P2之前,弹性力Arc0~Arc2作用于突出部133b、232b彼此之间而使壳体110、210彼此相互分离,从而形成插座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120与插头连接器200的导电端子220未电连接的非嵌合状态。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出部232b的顶点P4越过突出部133b的顶点P2之后的状态(第3加压状态)下,如图14A及图14B所示,突出部133b将向使壳体110、210相互靠近的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c4(拉入力)赋予至突出部232b。因此,在突出部232b的顶点P4越过突出部133b的顶点P2之后,弹性力Arc4作用于突出部133b、232b彼此之间而使壳体110、210彼此相互靠近,从而成为完成导电端子120、220的电连接的嵌合状态。如此一来,导电端子120、220彼此的电连接状态得以稳定地维持。如上所述,通过限制部件130、230之间所产生的弹性力Arc0~Arc4而强制性地使两连接器100、200成为非嵌合状态及嵌合状态的任一状态。因此,能够防止连接器100、200彼此的半嵌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的顶点P3越过导电端子120的突出部123a的顶点P1之前的状态(第1加压状态)下,突出部123a将向使壳体110、210相互远离的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t1(反弹力)赋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直至突出部222b的顶点P3越过突出部123a的顶点P1之前,弹性力Art1作用于突出部123a、222b彼此之间而使壳体110、210彼此相互分离,从而形成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并未嵌合的非嵌合状态。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出部222b的顶点P3越过突出部123a的顶点P1之后的状态下,突出部123a将向使壳体110、210相互靠近的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t3、Art4(拉入力)赋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在突出部222b的顶点P3越过突出部123a的顶点P1之后,弹性力Art3、Art4作用于突出部123a、222b彼此之间而使壳体110、210彼此相互靠近,从而成为完成导电端子120、220的电连接的嵌合状态。如上所述,通过导电端子120、220之间所产生的弹性力而强制性地使两连接器100、200成为非嵌合状态及嵌合状态的任一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连接器100、200彼此的半嵌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A及图13B所示,相比于限制部件230的突出部232b的顶点P4越过限制部件130的突出部133b的顶点P2,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的顶点P3先越过导电端子120的突出部123a的顶点P1,并在突出部123a、222b间产生弹性力Art3。如图12B所示,直至突出部232b的顶点P4越过突出部133b的顶点P2之前,该弹性力Art3小于这些突出部133b、232b之间所产生的弹性力Arc2。因此,直至限制部件230的突出部232b越过限制部件130的突出部133b之前,通过弹性力Arc0~Arc2使壳体110、210彼此相互分离,从而保持导电端子120、220未电连接的非嵌合状态。换句话说,不仅通过导电端子120的突出部123a与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相互卡合,也通过限制部件130的突出部133b与限制部件230的突出部232b相互卡合而一上来就形成嵌合状态。其结果为,极其难以产生非嵌合状态与嵌合状态之间的半嵌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突出部123a、133b、222b、232b呈随着从顶点向上下两方向离开而突出量变小的山型形状。因此,能够通过极其简易的形状使弹性力作用于对应的突出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6所示,在插座连接器100中,高度d1小于高度d2(d1<d2),如图8及图9所示,在插头连接器200中,高度d3大于高度d4(d3>d4)。因此,能够有效地产生弹性力Art1~Art4、Arc0~Arc4。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130包含基端部131,限制部件230包含基端部231。因此,各限制部件130、230兼有作为将各连接器100、200分别安装在对应的配线衬底B1、B2的安装部的功能。因此,不需要新的部件,所以能够实现构成的简化及成本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在载置状态下,限制部件130的突出部133b与限制部件230的突出部232b抵接,但导电端子120的突出部123a与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并未抵接。因此,电并未流过导电端子120、220彼此之间,所以能够通过实施导通检查而简单地筛选处于非嵌合状态的连接器装置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插座连接器100中,导电端子120安装在侧壁部112、113,限制部件130安装在侧壁部114、115。如图7所示,在插头连接器200中,导电端子220安装在侧壁部212、213,限制部件230安装在侧壁部214、215。因此,导电端子120、220彼此及限制部件130、230彼此在收容凹部V内接触。因此,在连接器100、200彼此的嵌合方向上,导电端子120、220彼此及限制部件130、230彼此接触的空间减少。因此,能够实现连接器装置1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连接器100中,一对限制部件130以隔着多个导电端子120的方式定位。在插头连接器200中,一对限制部件230以隔着多个导电端子220的方式定位。因此,通过使这一对限制部件130、230彼此卡合而在连接器装置1的两端侧保持两连接器100、200的嵌合状态。因此,一旦两连接器100、200嵌合,连接器100、200彼此便难以脱离。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所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化。
<a>例如,可以使用图15及图16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0A代替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0。插座连接器100A与插座连接器100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侧壁部114、115的形状、导电端子120的数量、及具有多个限制部件140代替限制部件130。以下,主要对这些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侧壁部114、115并未设置狭缝,且未安装限制部件130。此外,虽未图示,但在与插座连接器100A对应的插头连接器200的侧壁部214、215也未安装限制部件230。在插座连接器100A中,在侧壁部112、113分别安装着18个导电端子120。
一对限制部件140以在侧壁部112隔着多个导电端子120的方式定位。限制部件140由板状的导电材料(例如金属部件)构成。限制部件140与导电端子120同样,如图16所示,包含基端部141(安装部)、中间部142、及接触部143。接触部143包含突出部143a、弯曲部143b、及突出部143c。与导电端子120相比,突出部143a的顶点P5的位置与突出部123a的顶点P1(参照图6)不同。具体来说,从配线衬底B1的表面至突出部143a的顶点P5为止的Z方向上的高度d5设定为高于高度d1。也就是说,顶点P5位于较顶点P1更靠上方(对向面S2侧)。此外,在图15及图16的方式中,限制部件140也可以作为导电端子发挥功能。
接下来,参照图17A~图21B,对插座连接器100A与插头连接器200的嵌合过程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7A及图17B所示,将插头连接器200载置在插座连接器100A。此时,导电端子120及限制部件140分别与对应的导电端子220相邻。此外,与限制部件140对应的导电端子220也可以作为限制部件发挥功能。
在载置状态下,如图17B所示,较突出部143a的顶点P5更靠上方(对向面S2侧)的斜面与较突出部222b的顶点P3更靠下方(对向面S4侧)的斜面抵接。因此,突出部143a承受插头连接器200的重量,并且将其反作用力赋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限制部件140将向使插头连接器200远离插座连接器100A的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c0赋予至突出部222b。另一方面,在载置状态下,如图17A所示,导电端子120的突出部123a和与该导电端子120对应的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并未抵接。因此,导电端子120与导电端子220并未电连接。
接着,如图18A及图18B所示,对处于载置状态的插头连接器200赋予压力Pr1,将插头连接器200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0A压入。在该第1加压状态下,如图18B所示,从限制部件140将向远离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c1赋予至突出部222b。另一方面,在第1加压状态下,如图18A所示,由对应的导电端子120将向远离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t1赋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当在该时点解除压力Pr1时,插头连接器200通过弹性力Arc1、Art1返回至载置状态。也就是说,从导电端子120与导电端子220电连接的状态返回至未电连接的状态。
接着,如图19A及图19B所示,对处于第1加压状态的插头连接器200赋予压力Pr2,将插头连接器200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0A进一步压入。在该第2加压状态下,如图19B所示,突出部222b的顶点P3位于与突出部143a的顶点P5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通过限制部件140的接触部143的弹性力Arc2而使朝向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突出部143a的顶点P5及突出部222b的顶点P3。因此,限制部件140在使两连接器100A、200相互远离的方向上、使两连接器100A、200相互靠近的方向上均未对突出部222b赋予弹性力。另一方面,在第2加压状态下,如图19A所示,由对应的导电端子120将向远离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t2赋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当在该时点解除压力Pr2时,插头连接器200通过弹性力Art2返回至载置状态。也就是说,从导电端子120与导电端子220电连接的状态返回至未电连接的状态。
接着,如图20A及图20B所示,对处于第2加压状态的插头连接器200赋予压力Pr3,将插头连接器200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0A进一步压入。在该第3加压状态下,如图20B所示,较突出部143a的顶点P5更靠下侧(安装面S1侧)的斜面与较突出部222b的顶点P3更靠上侧(安装面S3侧)的斜面抵接。突出部222b通过限制部件140的接触部143的弹性力将突出部143a向外侧推开并使之向下方移动。因此,突出部143a因突出部222b而产生的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减小,并将欲使限制部件140返回至原形状的反作用力赋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限制部件140将向使插头连接器200靠近插座连接器100A的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c3赋予至突出部222b。另一方面,在第3加压状态下,如图20A所示,通过导电端子120的接触部123的弹性力Art3而使朝向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突出部123a的顶点P1及对应的突出部222b的顶点P3。因此,导电端子120在使两连接器100A、200相互远离的方向上、使两连接器100A、200相互靠近的方向上均未对突出部222b赋予弹性力。因此,插头连接器200通过弹性力Arc3而被吸入插座连接器100A内。
当插头连接器200被吸入至插座连接器100A内时,如图21B所示,成为对应的导电端子120被插入至接触部143内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21A所示,较突出部123a的顶点P1更靠下侧(安装面S1侧)的斜面与较突出部222b的顶点P3更靠上侧(安装面S3侧)的斜面抵接。突出部222b将突出部123a朝向外侧推压并使之向下方移动,因此突出部123a将导电端子120欲返回至原形状的反作用力赋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导电端子120将向使插头连接器200靠近插座连接器100A的方向作用的弹性力Art4赋予至突出部222b。因此,插头连接器200通过弹性力Art4而被进一步吸入至插座连接器100A内。由此,完成插座连接器100A与插头连接器200的嵌合。如此一来,完成连接器装置1。
<b>如图22及图23A~图23C所示,在插座连接器100B中,多个导电端子120的各顶点P1在这些导电端子120排列的排列方向(Y方向)上,随着从列的中央附近朝向端部而依次向上方(对向面S2侧)靠近。此处,将在排列方向上位于列的中央附近的导电端子120称为“导电端子120A”,将在排列方向上位于列的中央附近与端部之间的导电端子120称为“导电端子120B”,将在排列方向上位于列的端部的导电端子120称为“导电端子120C”。如图23A~图23C所示,将参数d1a、d1b、d1c分别设为如下时,满足d1a<d1b<d1c
d1a:从配线衬底B1的表面至导电端子120A的突出部123a的顶点P1a为止的Z方向上的高度
d1b:从配线衬底B1的表面至导电端子120B的突出部123a的顶点P1b为止的Z方向上的高度
d1c:从配线衬底B1的表面至导电端子120C的突出部123a的顶点P1c为止的Z方向上的高度。
也就是说,顶点P1a位于较顶点P1b更靠下方(安装面S1侧)。顶点P1b位于较顶点P1c更靠下方(安装面S1侧)。
在此情况下,在两连接器100B、200嵌合的过程中,首先,导电端子120C的突出部123a与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卡合,接下来,导电端子120B的突出部123a与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卡合,最后,导电端子120A的突出部123a与导电端子220的突出部222b卡合。因此,在连接器100B、200嵌合的过程中,弹性力Ar3(拉入力)阶段性地作用于突出部123a、222b之间。因此,即便未赋予大的外力,连接器100B、200也容易嵌合。
此外,多个导电端子120中的一部分导电端子的各顶点P1也可以在排列方向上依次向上方(对向面S2侧)靠近。在插头连接器200所具有的多个导电端子220中也相同。
<c>也可以如图24所示那样,一连接器具有卡止孔,另一连接器具有卡止片。具体来说,在图24中,在插座连接器100C的侧壁部115形成着朝向内侧开口的卡止孔117代替限制部件130。在插头连接器200C的侧壁部215形成着朝向外方突出的卡止片217代替限制部件230。在两连接器100C、200C嵌合时,首先,可以将卡止片217卡止在卡止孔117,并以卡止在卡止孔117的卡止片217为支点使插头连接器200C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0C旋转,而将侧壁部214上的限制部件230的突出部232b卡于侧壁部114上的限制部件130的突出部133b。
<d>壳体110、210的形状未必限定于长方体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立方体形状、多角柱形状、圆柱状等)。
<e>突出部123a、222b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弹性变形。同样地,突出部133b、232b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弹性变形。
<f>突出部123a、133b、222b、232b也可以不呈山型形状。例如,只要设置在侧壁部112的突出部123a从侧壁部112侧朝向侧壁部113侧或中央壁部116侧(对应的导电端子220)突出即可。具体来说,只要突出部123a中从顶点P1至上方的部分(顶点P1与中间部122之间的部分)在从顶点P1观察,以随着朝向上方(对向面S2)而向侧壁部112靠近的方式倾斜即可。另一方面,突出部123a中从顶点P1至下方的部分(顶点P1与弯曲部123b之间的部分)可未必从顶点P1观察,以随着朝向下方(安装面S1)而向侧壁部112靠近的方式倾斜。在其它突出部133b、222b、232b中也相同。
<g>在载置状态下,导电端子120、220彼此可以接触。
<h>限制部件130可不以隔着多个导电端子120的方式定位。也就是说,限制部件130可相对于导电端子120位于任意的位置。在限制部件230中也相同。
<i>也可为插座连接器100具有至少一个限制部件130,插头连接器200具有至少一个限制部件230。
<j>也可以分别不在导电端子120、220存在突出部123a、222b,而仅利用限制部件130、230的各突出部133b、232b进行两连接器100、200的嵌合。
<k>也可以为限制部件130不具有作为安装部的功能,而是通过其它部件将插座连接器100安装在配线衬底B1。在限制部件230中也相同。
<l>只要弹性力作用于限制部件130、230之间即可,所以限制部件130、230也可以由金属以外的其它材料形成。也就是说,限制部件130、230也可以为树脂部件等。限制部件130、230也可以由与壳体110、210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相互一体化。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具备:
第1连接器,具有第1绝缘壳体、安装在所述第1绝缘壳体的多个第1导电端子及至少一个第1限制部件;及
第2连接器,具有第2绝缘壳体、安装在所述第2绝缘壳体的多个第2导电端子及至少一个第2限制部件;
在所述第1绝缘壳体设置着相对于底面直立的嵌合凸部,在所述第2绝缘壳体设置着能够收容所述嵌合凸部的收容凹部,
所述第1及第2限制部件分别包含突出部,
在所述嵌合凸部收容在所述收容凹部内的嵌合状态下观察,所述第1限制部件的突出部朝向所述第2限制部件突出,并且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突出部朝向所述第1限制部件突出,
所述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
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前的状态下,将向使所述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远离的远离方向作用的第1弹性力赋予至该另一方的突出部,并且,
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后的状态下,将向使所述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靠近的靠近方向作用的第2弹性力赋予至该另一方的突出部,而使所述第1导电端子与所述第2导电端子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1导电端子包含在所述嵌合状态下观察朝向对应的所述第2导电端子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第2导电端子包含在所述嵌合状态下观察朝向对应的所述第1导电端子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
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前的状态下,将向使所述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远离的方向作用的第3弹性力赋予至该另一方的突出部,并且,
在该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后的状态下,将向使所述第1及第2绝缘壳体相互靠近的方向作用的第4弹性力赋予至该另一方的突出部,
其中在所述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后,且所述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一方的突出部越过另一方的突出部之前的状态下,所述第4弹性力小于所述第1弹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一方的突出部呈随着从顶点向所述远离方向及所述靠近方向离开而突出量变小的山型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绝缘壳体包含:第1安装面,在所述第1连接器安装在第1配线衬底的状态下贴伏在所述第1配线衬底;及第1对向面,与所述第1安装面对向且位于相对于所述底面直立的所述嵌合凸部的前端侧;
所述第2绝缘壳体包含:第2安装面,在所述第2连接器安装在第2配线衬底的状态下贴伏在所述第2配线衬底;及第2对向面,与所述第2安装面对向且位于所述收容凹部的开口侧;
所述第1及第2限制部件的突出部均呈随着从顶点向所述远离方向及所述靠近方向离开而突出量变小的山型形状,
所述第1及第2导电端子的突出部均呈随着从顶点向所述远离方向及所述靠近方向离开而突出量变小的山型形状,
(A)所述第1导电端子的突出部的顶点在所述远离方向及所述靠近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1限制部件的突出部的顶点更靠所述第1对向面侧,并且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突出部的顶点在所述远离方向及所述靠近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2导电端子的突出部的顶点更靠所述第2对向面侧,或(B)所述第1限制部件的突出部的顶点在所述远离方向及所述靠近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1导电端子的突出部的顶点更靠所述第1对向面侧,并且所述第2导电端子的突出部的顶点在所述远离方向及所述靠近方向上比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突出部的顶点更靠所述第2对向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限制部件包含相对所述第1配线衬底安装的安装部,
所述第2限制部件包含相对所述第2配线衬底安装的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在所述嵌合凸部并未收容在所述收容凹部内且未被赋予外力的状态下,所述第1及第2限制部件彼此抵接,但所述第1及第2导电端子彼此并未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嵌合凸部与所述收容凹部均具有在所述嵌合状态下观察相互对向的壁部,
所述第1限制部件及所述第1导电端子配置在所述收容凹部的壁部,
所述第2限制部件及所述第2导电端子配置在所述嵌合凸部的壁部,
所述第1限制部件及所述第1导电端子的各突出部在所述嵌合状态下观察从所述嵌合凸部的壁部朝向外方突出,
所述第2限制部件及所述第2导电端子的各突出部在所述嵌合状态下观察从所述收容凹部的壁部朝向内方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一对所述第1限制部件,
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一对所述第2限制部件,
一对所述第1限制部件以在多个所述第1导电端子排列的方向上隔着多个所述第1导电端子的方式定位,
一对所述第2限制部件以在多个所述第2导电端子排列的方向上隔着多个所述第2导电端子的方式定位。
CN201711097166.XA 2016-12-21 2017-11-09 连接器装置 Active CN1082325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7625A JP6512210B2 (ja) 2016-12-21 2016-12-21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6-247625 2016-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2503A CN108232503A (zh) 2018-06-29
CN108232503B true CN108232503B (zh) 2019-12-27

Family

ID=60629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97166.XA Active CN108232503B (zh) 2016-12-21 2017-11-09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30185B2 (zh)
EP (1) EP3340389A1 (zh)
JP (1) JP6512210B2 (zh)
KR (1) KR101972237B1 (zh)
CN (1) CN108232503B (zh)
TW (1) TWI6528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2210B2 (ja) * 2016-12-21 2019-05-1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11095059B2 (en) 2019-04-25 2021-08-17 Molex, Llc Connector
JP2021026981A (ja) * 2019-08-08 2021-02-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ダ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CN214849145U (zh) * 2020-05-13 2021-11-23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23540709A (ja) * 2020-08-28 2023-09-26 エル エス エムトロン リミテッド 基板コネク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9062B1 (en) * 2000-10-26 2001-11-20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771634A (zh) * 2004-03-31 2006-05-1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823450A (zh) * 2003-07-17 2006-08-23 Fci亚洲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
KR20080008827A (ko) * 2006-07-21 2008-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연결잭 내장형 휴대용 디지털기기
CN103066439A (zh) * 2011-10-19 2013-04-24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05048179A (zh) * 2015-08-04 2015-11-11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板对板插头连接器及板对板插座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0256A (en) * 1991-07-16 1992-06-09 Walden John D Retention system for a connector housing
JP3206973B2 (ja) * 1992-07-17 2001-09-10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リング状レンズ成形装置
JP2000268904A (ja) * 1999-03-15 2000-09-29 Jst Mfg Co Ltd Fpc接続用コネクタ
US6500013B1 (en) * 2002-02-06 2002-12-31 Speed Tech Corp. Connector assembling structure
JP2004055306A (ja) * 2002-07-18 2004-02-19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3940387B2 (ja) * 2003-07-29 2007-07-0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TWM335832U (en) 2008-01-18 2008-07-01 Jiangsu Famfull Electronics Co Ltd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849145B2 (ja) * 2009-03-24 2012-01-11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とヘッダの嵌合状態を保持するロック機構を備えた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4784673B2 (ja) * 2009-03-24 2011-10-05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498883B2 (ja) * 2010-04-27 2014-05-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647434B2 (ja) 2010-05-14 2014-12-24 ティーイー コネクティビティ ネーデルランド ビーヴイTE Connectivity Nederland BV 嵌合完了検知スイッチ付きコネクタ
JP5890117B2 (ja) * 2011-07-07 2016-03-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84036B2 (ja) * 2011-08-31 2016-03-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ダならびに当該ヘッダ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2013101909A (ja) * 2011-10-14 2013-05-23 Molex Inc コネクタ
JP5866129B2 (ja) 2012-01-13 2016-02-1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一対の嵌合確認電気コネクタ
JP5708942B2 (ja) * 2012-12-28 2015-04-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KR101809339B1 (ko) * 2013-02-27 2017-12-14 파나소닉 아이피 매니지먼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넥터 및 상기 커넥터에 이용되는 헤더 및 소켓
KR101809340B1 (ko) * 2013-02-27 2017-12-14 파나소닉 아이피 매니지먼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넥터 및 상기 커넥터에 이용되는 헤더 및 소켓
CN106848654B (zh) * 2013-02-27 2019-06-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和插口件
JP6199666B2 (ja) * 2013-09-04 2017-09-2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6268913B2 (ja) * 2013-10-23 2018-01-3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5881666B2 (ja) * 2013-11-19 2016-03-09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5887326B2 (ja) * 2013-12-12 2016-03-1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2015185310A (ja) * 2014-03-24 2015-10-2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167997B2 (ja) * 2014-06-05 2017-07-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ネクタセ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JP6034339B2 (ja) * 2014-07-29 2016-11-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6038937A (ja) 2014-08-05 2016-03-22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73990B2 (ja) * 2014-08-07 2019-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ソケット
JP6056835B2 (ja) * 2014-11-14 2017-01-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2016207407A (ja) 2015-04-21 2016-12-0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CN107534234B (zh) * 2015-05-01 2020-01-0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多极连接器
CN106356656A (zh) * 2015-07-17 2017-01-25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JP6002297B2 (ja) * 2015-08-25 2016-10-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6399063B2 (ja) * 2016-09-07 2018-10-0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6512210B2 (ja) * 2016-12-21 2019-05-1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9062B1 (en) * 2000-10-26 2001-11-20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823450A (zh) * 2003-07-17 2006-08-23 Fci亚洲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771634A (zh) * 2004-03-31 2006-05-1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080008827A (ko) * 2006-07-21 2008-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연결잭 내장형 휴대용 디지털기기
CN103066439A (zh) * 2011-10-19 2013-04-24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05048179A (zh) * 2015-08-04 2015-11-11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板对板插头连接器及板对板插座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72237B1 (ko) 2019-04-24
TWI652862B (zh) 2019-03-01
EP3340389A1 (en) 2018-06-27
JP2018101559A (ja) 2018-06-28
US10230185B2 (en) 2019-03-12
US20180175525A1 (en) 2018-06-21
JP6512210B2 (ja) 2019-05-15
CN108232503A (zh) 2018-06-29
KR20180072533A (ko) 2018-06-29
TW201824659A (zh) 2018-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32503B (zh) 连接器装置
US950281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660093B1 (ko) 전기 커넥터
EP3413398B1 (en) Multi-contact connector
US20090253297A1 (en) Connector for on-board mounting
CN111164840A (zh) 连接器
US20100073785A1 (en) Motor for Driving Lenses
KR101802731B1 (ko) 스위치 부착 동축 커넥터
JP2020087837A (ja) コネクタ
US7448877B1 (en) High density flexible socket interconnect system
US7077674B2 (en) Board attachment 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8376854B (zh) 连接件及连接器
US2022016616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CN112448209B (zh) 屏蔽连接器
JP2002117926A (ja) スプリングピンコネクタ
JP2012084406A (ja) コネクタ
KR101976695B1 (ko) 인쇄회로기판에 압입 되는 형태의 전기 터미널 단자의 조립 구조
CN114600321B (zh) 连接器
CN111435770B (zh) 连接器连结结构以及连接器连结体
JP200434896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7887735B (zh) 同轴连接器
JP7002437B2 (ja) コネクタ
JP6387440B1 (ja) 接触端子及び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KR100463641B1 (ko) 커넥터
JP2016195061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