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05231A -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05231A
CN108205231A CN201711120871.7A CN201711120871A CN108205231A CN 108205231 A CN108205231 A CN 108205231A CN 201711120871 A CN201711120871 A CN 201711120871A CN 108205231 A CN108205231 A CN 1082052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fin
transfer plate
heat transfer
heat
hea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208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05231B (zh
Inventor
菊地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1581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836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05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52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052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52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03B21/204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using secondary light emission, e.g. luminescence or fluoresce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具有:被安装有发热体的第一元件保持件及第二元件保持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及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连接的所述第一传热板及第二传热板;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传热板和所述第二传热板相邻,所述第一散热片被配置在所述第二传热板的方向;在与所述第一散热片同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散热片相邻配置的第二散热片;将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与所述第一散热片可热传递地连接的两根第一热管;和将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与所述第二散热片可热传递地连接,并被配置在两根所述第一热管之间的第二热管。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技术区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当今,大多使用作为投影装置的数据投影仪,所述投影装置将个人电脑的画面、视频图像、还有由被存储在存储卡等中的图像数据而形成的图像等投影在屏幕上。在这种投影仪中,一直以来以高亮度的放电灯作为光源的投影仪为主流,但近年来,作为光源装置的发光元件,大多正在进行使用发光二极管(LED)、激光发光元件、有机EL(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或者荧光体等的开发、提案。
此外,本申请申请人还在日本特开2012-123967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如下的投影装置,即,通过使用激光发光元件作为光源并以激光作为激励光来使荧光体发光,从而将激光与荧光组合而形成明亮的图像形成用的光源光,进而可射出高亮度的图像光的投影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使用激光发光元件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以及荧光体发光板的光源装置容易形成高亮度的三原色,从而可实现明亮的图像的投影。然而,高亮度的光源的发热量较多、并且难以成为小型且具有较高的冷却散热效果的光源装置。
此外,在使用多个发光元件以作为投影装置的高亮度光源的情况下,需要使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基准面对齐来对各发光元件进行配置,并且在因对发光元件进行保持的元件保持件的制造误差等而使各元件保持件紧密靠近来配置时,有时各元件保持件的背面彼此或侧面彼此未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因此,在使元件保持件的背面等与热传导板等接触而实施散热之际,有时会使在成为向散热器(heat sink)等的散热装置传递热的热传递路径的传热面上产生微小间隙而使成为光源的发热体的冷却效果降低。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发明,从而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实施光源等的发热体的散热的电子装置、和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具有:安装有发热体的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及第二元件保持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及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连接的所述第一传热板及第二传热板;与所述第一传热板和所述第二传热板相邻并且被配置在所述第二传热板的方向上的第一散热片;在与所述第一散热片同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散热片相邻配置的第二散热片;将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与所述第一散热片可热传递地连接的两根第一热管;将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与所述第二散热片可热传递地连接,并被配置在两根所述第一热管之间的第二热管。
所述投影装置,具备:上述的电子装置;显示元件,其被照射来自所述电子装置的射出光而形成图像光;投影光学系统,其将由所述显示元件所形成的图像光投影在屏幕上;投影仪控制单元,其实施所述显示元件、所述光源装置的控制,所述发热体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的一个示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的连接器罩拆卸后的状态的后方外观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的功能电路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的内部构造示意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源装置的光源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源装置的发光面侧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源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的接合面侧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源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的接合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源装置的第一冷却片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作为投影装置的投影仪100的外观立体图。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00中的左右表示相对于投影方向的左右方向,前后表示投影仪100的投影方向的前后方向,并且将图1中的斜右下方向作为前方。
该投影装置为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投影仪100,并且采用如下方式,即,上壳体110对固定于下壳体140中的底板141的上表面的各种设备、电路基板进行覆盖。
而且,投影仪100中的设为框体的上壳体110的正面板113上形成有正面侧吸气孔161,并且在右侧板119上,于右侧板119的前方、中央、后方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前部排气孔181、中央排气孔183、后部排气孔185的各排气孔。
此外,投影仪框体通过由其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40构成的框体主体以及连接器罩150形成,所述连接器罩150被设为相对于该框体主体可拆装并且对框体主体的左侧板117进行覆盖。
而且,该上壳体110的上面板111上设置有按键/指示器部223。该按键/指示器部223上配置有电源开关键、对投影的开启、关闭进行切换的投影开关键、通知电源的开启或关闭的电源指示器(power indicator)、在光源单元、显示元件或控制电路等过热时进行通知的过热指示器等的按键、指示器。
并且,该上壳体110的上面板111上,由从主体的右侧至主体左侧的连接器罩150的前倾斜部122和后倾斜部123形成的V字形状的切入槽121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该后倾斜部123上形成有投影口125,并且可从投影口125向斜前方射出图像光。
而且,如图2所示,连接器罩150具有上面部151以及从该上面部151的边缘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侧面部153以对上壳体110的左侧板117进行覆盖,并且是未图示的下面部分以及右侧面部分作为开口部而能够将与上壳体110中的左侧板117的连接器板(Connectorboard)245连接的各种连接器的线向框体的下方进行引出。
此外,作为位于连接器罩150的内侧的左侧板117上所设置的输入输出连接器部211的连接器板245上被设置有SB(Serial Bus串行总线)端子、被输入有模拟RGB影像信号的影像信号输入用的D-SUB端子、S端子、RCA端子、声音输出端子、以及电源适配器、插头等的各种端子(组),并且左侧板117的前方部分被设置有侧面前部吸气孔163,在左侧板117的后方部分被设置有侧面后部吸气孔165。
并且,上壳体110的背面板115上还设置有背面侧吸气孔167,并且背面侧吸气孔167之内、右端附近部分兼作扬声器的播放用的孔。
接下来,利用图3的功能框图对投影仪100的投影仪控制单元等进行叙述。
投影仪控制单元由控制部231、输入输出接口212、图像转换部213、显示编码器214、显示驱动部216等构成。
通过该投影仪控制单元而使从输入输出连接器部211被输入的各种规格的图像信号经由输入输出接口212、系统总线(SB)并由图像转换部213进行转换使得统一成适合于显示的预定的格式的图像信号之后,向显示编码器214进行输出。
而且,控制部231为掌管投影仪内的各电路的动作控制的部件,并且由作为运算装置的CPU、固定地存储各种设定等的动作程序的ROM、和作为工作存储器而被使用的RAM等构成。
此外,显示编码器214在使被输入的图像信号扩展存储在视频RAM215中的基础上,根据该视频RAM215的存储内容而生成视频信号并输出至显示驱动部216。
显示驱动部216是作为显示元件控制单元而发挥功能,并且对应于从显示编码器214而被输出的图像信号而以适当的帧率来对作为空间光调制元件(SOM)的显示元件420进行驱动。
该投影仪100如后文详细叙述那样具备包括主光源部和光源侧光学装置380的光源单元250,其中,主光源部具有激励光照射装置310、荧光发光装置331、红色光源装置350、导光光学系统370,所述光源侧光学装置380具有光隧道383等。
此外,该投影仪100,通过使从光源单元250的主光源部被射出的光线束经由光源侧光学装置380而照射在显示元件420上,从而利用显示元件420的反射光来形成光像,并经由后文叙述的投影光学系统而将图像投影显示在壁面等上。
而且,该投影光学系统具有可动透镜组416,可动透镜组416通过透镜马达239来实施用于变焦调节、聚焦调节的驱动。
此外,图像压缩伸长部221再生时进行如下处理。对被记录于存储卡222中的图像数据进行读取,并将构成一系列的动态画像的各个图像数据以1帧单位进行伸长,并且将该图像数据经由图像转换部213而向显示编码器214进行输出,基于被存储于存储卡222中的图像数据来可进行动态画像等的显示。
而且,来自框体的上壳体110上所设置的按键/指示器部223的操作信号被直接发送至控制部231。此外,来自遥控器的按键操作信号被Ir接收部225接收,并且由Ir处理部226而被解调的代码信号被输出至控制部231。
另外,控制部231经由系统总线(SB)而与声音处理部235连接。该声音处理部235具备PCM音源等的音源电路,投影模式以及再生模式时将声音数据模拟化并对扬声器236进行驱动而使其进行扩声播放。
此外,控制部231对作为光源控制单元的光源控制电路232进行控制。该光源控制电路232对后文叙述的光源单元250的激励光照射装置(激励光源)310以及红色光源装置350的发光个别地进行控制,并且经由轮控制部(wheel control unit)234对荧光发光装置331中的荧光体轮333的旋转进行控制,以使图像生成时被要求的预定波长带的光源光从光源单元250的主光源部而被射出。
而且,控制部231使冷却风扇驱动控制电路233实施由设置在光源单元250等上的多个温度传感器进行的温度检测,并根据该温度检测的结果对冷却风扇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
此外,控制部231还使冷却风扇驱动控制电路233实施如下等控制,即,即使在投影仪主体的电源关闭后也利用计时器等来保持冷却风扇的旋转,或者,根据由温度传感器进行的温度检测的结果而将投影仪主体的电源设为关闭。
接下来,对该投影仪100的内部构造进行叙述。图4为投影仪100的内部构造示意图。
作为该投影装置的投影仪100在投影仪100内的右前方位置处如图4所示那样具备对激励光源进行冷却的散热片组成的激励光源用散热器325、由对红色光源进行的散热片组成的红色光源用散热器365、第一冷却风扇327、第二冷却风扇367。
该第二冷却风扇367使从左侧板117的侧面前部吸气孔163吸入外部空气来对与显示元件420热连接的散热片423进行冷却的空气与从正面板113的正面侧吸气孔161吸入的外部空气一起吹向红色光源用散热器365,从而对红色光源用散热器365进行冷却。
此外,第一冷却风扇327使从正面侧吸气孔161吸入的外部空气与从第二冷却风扇367吹出而对红色光源用散热器365进行了冷却的空气一起吹向激励光源用散热器325,从而使对激励光源用散热器325进行了冷却的空气从右侧板119的前部排气孔181向投影仪100的外部进行排出。
另外,在第一冷却风扇327、第二冷却风扇367吸入外部空气的正面侧吸气孔161的内侧设置过滤器435。
而且,在激励光源用散热器325的后方侧配置有被收纳于光源单元250的激励光照射装置310,在底板141的大致中央处配置有荧光发光装置331,并且,如图4所示在底板141的前方侧的中央配置有光源侧光学装置380,在光源侧光学装置380的左侧配置有投影光学系统单元410。
该投影光学系统单元410在前方具备被称为DMD的数字微镜器件(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以作为显示元件420。而且,在被配置于显示元件420的后方的透镜鏡筒415中内置有由固定透镜组及可动透镜组416组成的投影光学系统的透镜组,并且在透镜鏡筒415的后方配置有非球面镜417。
而且,在激励光照射装置310的后方配置有扬声器236,且在下壳体140的底板141的上表面等除了对CPU、存储器进行搭载的主控制电路基板441、电源控制电路基板443以外还配置有各种基板。
此外,作为该投影装置的投影仪100的光学系统如图4所示那样在从投影仪100的大致中央起靠右侧而设置激励光照射装置310,该激励光照射装置310被配置于光源单元250的激励光源底板部255之上,并且具备由多个激光二极管组成的激励光源、准直透镜(collimator lenses)313、聚光透镜315以及漫射板317。
而且,作为激励光源,如后文所述,在多个元件保持件321上各自配置多个半导体发光元件(发热体)即蓝色激光二极管。该激励光照射装置310,由准直透镜313而将来自各蓝色激光二极管的激光转换成大致平行的光线束并入射至聚光透镜315。并且,将由聚光透镜315而聚光后的全部的激光入射至漫射板317,并且由漫射板317而使激光的相干性降低并入射至荧光发光装置331的荧光体轮333等。
此外,主光源部除了激励光照射装置310以外,还包括具备轮马达341以及由轮马达341进行旋转的荧光体轮333的荧光发光装置331、红色光源装置350以及导光光学系统370,这些均被配置于投影仪100的大致中央处。
而且,荧光体轮333在同一圆周上具有圆弧形状的漫射透过区域与圆弧形状的荧光体区域以使它们连续而成为环状。该漫射透过区域为在通过由铜、铝等形成的金属基材组成的旋转板基材上形成的切割透孔部嵌入玻璃等的具有透光性的透明基材的区域。
该透明基材,在其表面上形成有由喷砂等构成的微细凹凸,并且使来自激励光照射装置310的激励光透过漫射而作为蓝色波长带光从光源单元250射出。
此外,荧光体区域为,在通过由铜、铝等形成的金属基材组成的旋转板基材的表面形成环状的槽,并且通过银蒸镀等对该槽的底部进行镜加工,并在该镜加工后的表面铺设绿色荧光体层而形成荧光体区域的区域,当被照射有激励光时,将绿色波长带光从荧光体轮333向激励光照射装置310侧进行射出。
此外,红色光源装置350为具备红色发光二极管和聚光透镜组353的单色发光装置,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为被配置成通过元件保持件361使光轴与来自激励光照射装置310的激励光的光轴平行的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红色发光二极管,所述聚光透镜组353对来自该红色发光二极管的射出光进行聚光。
而且,导光光学系统370由分色镜、聚光透镜等构成。即,导光光学系统370由第一分色镜371、第二分色镜373、反射镜377、第三分色镜375、各聚光透镜379构成,其中,所述第一分色镜371被配置在激励光照射装置310的漫射板317与荧光体轮333之间,所述第二分色镜373被配置于第一分色镜371的前方即红色光源装置350的射出光光轴的位置处,所述反射镜377被配置于荧光体轮333的左侧,所述第三分色镜375被配置于反射镜377的前方即第二分色镜373的左侧,所述各聚光透镜379被配置于各分色镜之间、反射镜377与分色镜之间。
该第一分色镜371使蓝色波长带光透过、且对绿色波长带光进行反射。因此,使来自激励光照射装置310的激励光透过且可照射于荧光体轮333,并使来自荧光体轮333的荧光反射至投影仪100的前方。
第二分色镜373使红色波长带光透过、且对绿色波长带光进行反射。因此,由第一分色镜371所反射并将经由聚光透镜379的绿色波长带光反射至投影仪100的左方向上,以使与该反射后的绿色波长带光的光轴一致的方式使从红色光源装置350被射出的红色波长带光透过。
此外,反射镜377将来自激励光照射装置310的激励光,即透过了荧光体轮333的漫射透过区域的蓝色波长带光反射至投影仪100的前方。
而且,第三分色镜375使蓝色波长带光透过、且对绿色波长带光及红色波长带光进行反射。因此,使来自反射镜377的蓝色波长带光透过,且对在第二分色镜373上进行透过及反射后的红色波长带光以及绿色波长带光进行反射,而使蓝色波长带光、绿色波长带光、红色波长带光的光轴一致并射出至前方的光源侧光学装置380。
该光源侧光学装置380使光源光均一化并引导至投影光学系统单元410的显示元件420,其由聚光透镜381、385、光隧道383、光轴变更镜387构成。
该光源侧光学装置380通过聚光透镜381而对经由主光源部330的第三分色镜375的光源光进行聚光且入射至光隧道383,并使该光源光均一化。并且,通过聚光透镜385对被均一化而从光隧道383被射出的光进行聚光且照射至光轴变更镜387。而且,使由光轴变更镜387所反射出的光入射到投影光学系统单元410。
该光轴变更镜387使从光隧道383被射出的光的光轴向左方向变化90度,而与显示元件420、正面板113平行并向斜上方45度进行反射。
如此,通过光轴变更镜387使行进方向被变更后的光源光以与显示元件420的入射面平行的方式行进,且入射到最靠近显示元件420的前表面所配置的TIR棱镜389,且照射至显示元件420的图像形成面。
而且,投影光学系统单元410在最靠近显示元件420的前表面具有TIR棱镜389,当来自光轴变更镜387的光入射到TIR棱镜389时,使该入射光照射到显示元件420。而且,使由显示元件420所形成的图像光经由位于与显示元件420相比靠投影仪100的后方的透镜鏡筒415内的固定透镜组、可动透镜组416而照射到位于投影仪100的后方的非球面镜417。
此外,通过非球面镜417而被反射的图像光经由被安装在投影单元壳体上的玻璃罩419而从投影光学系统单元410被射出,并透过上壳体110的投影口125而被投影至屏幕等上。
而且,激励光照射装置310中的元件保持件321的外表面安装有多根热管323,该热管323在激励光照射装置310的横向(投影仪100的前方方向)上延伸、且与激励光源用散热器325连接。
此外,对红色光源装置350的红色光源进行保持的元件保持件361的外表面也安装有热管363,并且被设置于主光源部330的侧方的红色光源用散热器365与元件保持件361通过热管363而连接。
在该激励光照射装置310的被设为激励光源的蓝色激光二极管中,4个被设为两列的8个激光发光元件被嵌入固定于一个长方型的保持件中,如图6所示,具有透镜阵列277的第一元件保持件271和第二元件保持件272(参照图7)被插入固定于保持件壳体275,其中,所述透镜阵列277具备使每个激光发光元件各自与准直透镜313对应的8个准直透镜313。
而且,在第一元件保持件271的背面紧贴固定有如图5所示那样被设为矩形的厚板的第一传热板281,在第二元件保持件272的背面也紧贴固定有同样的矩形厚板状的第二传热板282。此外,一端安装在第一传热板281的第一热管287的另一端被安装有第一散热片291,一端安装在第二传热板282中的第二热管288的另一端被安装有第二散热片298,并且通过第一散热片291及第二散热片298而设为激励光源用散热器325。
该第一传热板281、第二传热板282与各元件保持件271、272的接触面上,如图8所示,设置引线槽283而能够将蓝色激光二极管的引线进行引出,并且可将各传热板281、282的接触面与各元件保持件271、272的背面紧贴而成为与第一元件保持件271、第一元件保持件272的背面的整个面紧贴。
此外,在各元件保持件271、272上,如图7等所示,将与各元件保持件271、272的短边平行的各自为两条直线状的热管287、288插入固定至大致半圆形的管安装槽285中。而且,在第二传热板282上,且在第二传热板282上固定的两条热管的外侧形成与管安装槽285相比半径较大且较深地形成的大致半圆形的管槽284。
如此,使矩形的第一元件保持件271的长边与第二元件保持件272的长边接近配置,且使与第一元件保持件271的背面紧贴的第一传热板281同与第二元件保持件272的背面紧贴的第二传热板282相邻配置。
并且,在以使长边接近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传热板281和第二传热板282的第二传热板282的方向上作为激励光源用散热器325的第一散热片291与第二散热片298相邻配置。
而且,配置于与第二散热片298相比靠近保持件壳体275的内侧端的第一散热片291与被配置于远离激励光源用散热器325的外侧端的第一传热板281通过两条第一热管287而连接,配置于远离保持件壳体275的外侧端的第二散热片298与被配置于靠近散热器的内侧端的第二传热板282通过两条热管而连接。
并且,采用如下方式进行配置,即,在配置于中央侧的两条第二热管288的两外侧配置两条第一热管287,在该外侧配置的两条第一热管287插入第二传热板282的管槽284中,从而使第一热管287不与第二传热板282的背面接触,并且使4根热管在同一平面上排列。
此外,如图8至图10等所示,在内侧配置的第一散热片291上设置了用于供安装了配置于与该第一散热片291相比靠外侧的第二散热片298的两条第二热管288通过的缺口部295,并且第一散热片291的各片板292在缺口部295的两侧形成宽度较宽的散热部293,并通过缩窄了宽度后的连结部294而将两侧的散热部293连结且将各片板292的两侧的各散热部293固定于第一热管287。
而且,第二散热片298由具有与第一散热片291的片板292几乎相同外形的多个片板299形成,并且不具备缺口部295、连结部294,将各片板299的整体作为散热部293而安装在第二热管288上。
另外,第一散热片291的各片板292以及第二散热片298的各片板299在其端缘部处具有整流板296,所述整流板296向与散热部293正交的方向弯折而从散热部293向侧方突出。
在以使多个片板292、299相对于第一以及第二热管287、288而正交的方式垂直固定之际,该整流板296作为使各片板292、299的间隙形成的间隔件而发挥功能并且为了不使通过各片板292、299的间隙的冷却风向侧方漏出而从散热片291、298的一侧面向另一侧面流动,从而会有效地实施从第一以及第二散热片291、298的散热。
如此,在冷却由对多个激光发光元件进行保持并发出大量的热的第一以及第二元件保持件271、272组成的高亮度光源之际,以使第一元件保持件271的背面与第一传热板281紧贴且使第二元件保持件272的背面与第二传热板282紧贴的方式在第一以及第二元件保持件271、272的各保持件的每一个上使用传热板,因此即使第一以及第二元件保持件的背面整体未形成完全相同的平面,也能够可靠地实现第一以及第二元件保持件271、272与各自对应的第一以及第二传热板281、282的紧贴。
因此,能够使作为发热体的光源的热可靠地向第一以及第二传热板281、282进行传递,从而能够经由第一以及第二热管287、288而从作为激励光源用散热器325的第一以及第二散热片291、298进行有效地散热。
而且,将对远离保持件壳体275而被配置于外侧端的第二散热片298进行固定的第二热管288设于中央,将对靠近保持件壳体275的第一散热片291进行固定的第一热管287设于外侧。因此,如图10所示,固定于第一热管287的第一散热片291,在对第一热管287进行固定的连结部294的两端侧将各片板292的宽度设为宽于连结部294的宽度并作为散热部293,因此能够较高地维持散热效果。此外,在第一散热片291上且在片板292的一部分处设置缺口部295,因此能够容易使对第二散热片298进行固定的第二热管288在第一散热片291的中央处贯通。
并且,将对配置于靠近保持件壳体275的内侧端的第一散热片291进行固定的第一热管287固定在配置于远离散热器325的外侧端的第一传热板281,将对配置于远离保持件壳体275的外侧端的第二散热片298进行固定的第二热管288固定在配置于靠近散热器325的内侧端的第二传热板282。因此,能够缩小第一热管287的长度与第二热管288的长度之差,从而能够缩小来自第一传热板281、第二传热板282的由第一以及第二热管287、288实现的热传递率之差,进而通过第一散热片291、第二散热片298能够易于进行第一以及第二元件保持件271、272的均等的冷却。
此外,在由第一传热板281接受的热经由第一热管287而从第一散热片291散发、且由第二传热板282接受的热经由第二热管288而从第二散热片298发散之际,第一热管287以及第二热管288直线状地连接各传热板281、282和各散热片291、298,因此能够使由传热板接受的热有效地向散热片进行移动。
而且,在第一散热片291以及第二散热片298之内、靠近保持件壳体275的内侧的第一散热片291上且在片板292的一部分处设置缺口部295,因此使对被配置于远离保持件壳体275的外侧端的第二散热片298进行固定的热管288位于该缺口部295处,从而能够以使第一散热片291和第二散热片298接近而排列的方式进行配置,进而能够设为将第一散热片291和第二散热片298配置于第一元件保持件271和第一元件保持件272的同一附近位置处的小型的激励光源用散热器325。
因此,在使作为该光源用散热装置的散热器与光源组合之际,将包括散热装置的被设为高亮度光源的光源装置设为小型。
并且,配置于内侧端的第一散热片291在该片板292的中央附近具有缺口部295并将两端侧作为散热部293。而且,在位于该缺口部295的第二热管288的两侧配置第一热管287且使第一热管287贯穿第一散热片291中的片板292的散热部293而将第一散热片291固定于第一热管287。
因此,能够将通过第一热管287而从第一传热板281向第一散热片291进行移动的热从形成在第一散热片291的片板292的两端的散热部293有效地散发出。
此外,从内侧端的第二传热板282经由第二热管288向外侧端的第二散热片298进行移动的热也可以通过在两根第二热管288的两侧延伸的片板299而有效地散发出,通过第一散热片291以及第二散热片298即通过作为激励光源用散热器325的散热片291、298而将被收纳于保持件壳体275的全部的蓝色激光二极管的热进行有效地散热。
而且,虽未图示,但有时第一散热片291中的缺口部295的成为底部的连结部294上会粘贴铜带等的热传导性带。如此,通过带部件而将连结部294中各片板292的间隙堵塞,从而能够防止通过送风风扇等吹向散热片291的冷却风流过与散热部293相比阻力较小的连结部294而使散热片291的冷却效率降低的情况。
并且,图示的管槽284作为与管安装槽285相比直径较大的半圆形而在第一热管287横穿过第二传热板282的背面之际,不使第一热管287与第二传热板282的背面接触,但有时在管槽284插入热片材等的热传导部件,并在第一热管287与第二传热板282上设置的管槽284的内表面的间隙填充热传导部件而使第一热管287与第二传热板282接触。作为热传导部件,只要是热传导性较优异的片材等部件即可,由于贴合,因而优选为柔软且还具备紧贴性较优异、阻燃性等的特长的材料。具体而言,有硅、丙烯酸、聚烯烃等的树脂、混合了陶瓷填料、金属填料的材料等。
如此,也有时通过使横穿传热板的背面的热管与该传热板热接触,从而通过热管而使多个传热板彼此热连接并通过多个散热片进行冷却。
因此,即使是原本热独立地对多个元件保持件每一个实施冷却的多个元件保持件与多个散热片的组合,也作为通过热管对元件保持件271、272彼此进行热连接并通过多个散热片对多个元件保持件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从而即使在热管本身、或者、热管与传热板、热管与散热片的连接等、热传递路径的一部分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光源的散热效果的降低。
此外,在前述的第一散热片291中,如图5、图10等所示,在片板292的中间位置处设置缺口部295并使第二热管288通过该缺口部295的位置,但有时也改变成设置在片板292的一边进行开口的缺口部295,并在片板292的大致中央处设置贯通孔而使第二热管288贯通。
并且,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是通过两个元件保持件271、272而形成的光源装置,但也可以是能够对通过三个元件保持件来保持多个发光元件的高亮度光源进行有效地冷却的光源装置。
在该情况下,采用如下方式,即,作为使三个各元件保持件(271、272等)的长边彼此接近而使发光面密集的光源而将各元件保持件固定在保持件壳体275上,并以将追加散热片与作为散热器的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一起在各元件保持件的短边的延长方向上进行排列的方式配置,并且在各元件保持件的背面各自设置传热板。
即,采用将被设置在第一元件保持件的与第二元件保持件相反的一侧,且最远离散热器而被配置于外侧端的元件保持件设为追加元件保持件,使该追加元件保持件的背面与第一传热板、第二传热板同样的追加传热板密接的方式进行配置。
而且,追加散热片配置于与第一散热片相比靠第一传热板及第二传热板的一侧,从而设置从追加传热板向追加散热片实施热传递的追加热管。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热管而将第一传热板与第一散热片连接,并通过第二热管而将第二传热板与第二散热片连接。
而且,在该情况下,将固定于最靠近散热器的第二传热板上的第二热管设于中央,在第二热管的两外侧配置第一热管,并且,在第一热管的两外侧配置追加热管。
而且,在第二传热板的背面、对第二热管进行固定的管安装槽的两外侧设置供第一热管插入的管槽及供追加热管插入的管槽,在第一传热板的背面、对第一热管进行固定的管安装槽的两外侧设置供追加热管插入的管槽,并且,除了最远离保持件壳体275的外侧端的第二散热片以外,在第一散热片中,供第二热管通过的缺口部或贯通孔形成在片板的大致中央处,在追加散热片中,供第一热管及第二热管通过的缺口部或贯通孔形成在片板的中央附近处。
而且,安装在配置于最靠近散热器的内侧端的第二传热板的中央处的第二热管可以为一根,并且在第二热管的两外侧配置第一热管,而且在第一热管的两外侧配置追加热管。
另外,第二热管也与第一热管、追加热管同样地设为两根,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从第二传热板向第二散热片的热传递,若为一根则能够减少整体的热管根数而使包括冷却装置的该光源装置小型并且能够易于进行该光源的冷却装置等的组建。
如此,通过将最远离散热器的传热板即追加传热板与最靠近保持件壳体的散热片即追加散热片连接的热管即追加热管配置于外侧,将最靠近散热器的传热板即第二传热板282与最远离保持件壳体的散热片即第二散热片298连接的热管即第二热管288配置于中央,从而通过热管而将传热板与散热片连接,因此在除了第二散热片298以外的散热片中的片板的大致中央处形成缺口部,从而能够设为由在缺口部的两侧具有散热部的片板组成的散热片,进而能够提高各散热片的散热效果。
而且,通过在除了配置于外侧端的第二散热片以外的散热片的中央设置缺口部等并将片板的两端设为散热部,从而能够通过追加元件保持件使元件保持件即发光元件的数量容易增加,能够有效地对发光元件数较多的高亮度光源进行冷却。
此外,以使构成各散热片的多张片板各自相对于热管正交的方式垂直地固定于热管上,因此能够将散热片的构造设为简单的构造来获得较高的散热效果。
另外,不仅存在使散热片的片板直接地与热管正交而固定于热管上的情况,有时也是使用了作为散热片而在平板状的基板部竖立设置多个片,并在基板部固定热管的散热片的散热器。
如此,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具有多个元件保持件的高亮度光源的光源装置小型,并且通过较高的散热效果来进行冷却,因而容易使可投影出明亮的图像的投影装置即投影仪100小型化。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方式对作为包括发热体的电子装置即激励光源照射装置的光源装置进行了说明,但该光源装置并不限于作为激励光源而使用的光源装置,也可以是应用于对使用了投影装置中的多个发热体即发光元件的高亮度光源装置进行冷却的装置。而且,也可以是即使在对CPU等、各种发热体进行冷却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的电子装置。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即,具有与安装有发热体的第一元件保持件271以及安装有发热体的第二元件保持件272分别连接的第一传热板281以及第二传热板282。而且,采用如下方式,即,第一传热板281与第二传热板282相邻。并且,采用如下方式,即,第一传热板281经由第一热管287而与第一散热片291连接,第二传热板282经由第二热管288而与第二散热片298连接。
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第一散热片291与第二散热片298的位置不变,第一传热板281与第二传热板282的位置相反。即,位于一端侧的第一元件保持件271与第二传热板282连接,并经由位于中央附近的第二热管288而与位于另一端侧的第二散热片298连接。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第二元件保持件272与第一传热板281连接,并经由位于第二热管288的两端侧的第一热管287而与位于同第二散热片298相比靠第一传热板281侧的第一散热片291连接的结构。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而第二热管288的长度与第一热管287相比而较长,冷却效率稍微降低,但即使是具有具备了发光元件(发热体)的多个元件保持件的光源,也可有效地实施发光元件(发热体)的冷却这一效果不会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便于制造而优选为采用使第一散热片291的方向旋转180度而使连结部294位于相反侧的配置。
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而进行了提示,并不意味着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在其他的各种方式下进行实施,只要是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便可实施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含在发明的范围、主旨中并且被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装置,具有:
第一元件保持件及第二元件保持件,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及第二元件保持件安装有发热体;
第一传热板及第二传热板,所述第一传热板及第二传热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及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连接;
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传热板和所述第二传热板相邻,所述第一散热片被配置在所述第二传热板的方向;
第二散热片,其在与所述第一散热片同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散热片相邻配置;
第一热管,其为两根,并且将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与所述第一散热片可热传递地连接;和
第二热管,将所述第二元件保持件与所述第二散热片可热传递地连接,并被配置在两根所述第一热管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具有:
追加散热片,其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散热片相比靠所述第二传热板侧;
追加元件保持件及追加传热板,追加元件保持件及追加传热板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元件保持件相比靠所述散热片的相反一侧;和
追加热管,其为两根,并且被配置于所述第一热管的外侧,并将所述追加传热板与所述追加散热片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热管的数量为1根或2根,并且可对所述第二散热片以外的散热片进行热传递的热管,为相对于每个所述散热片被设为两条平行的热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在除了所述第二散热片以外的所述散热片中,在所述散热片的大致中央处具有缺口部或贯通孔,在所述缺口部或贯通孔中收纳贯通有对被配置于与所述散热片相比靠远离所述元件保持件的位置处的所述散热片可进行热传递的热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在除了所述第二散热片以外的所述散热片中,在所述散热片的大致中央处具有缺口部或贯通孔,在所述缺口部或贯通孔中收纳贯通有对被配置于与所述散热片相比靠远离所述元件保持件的位置处的所述散热片可进行热传递的热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在除了所述第二散热片以外的所述散热片中,在所述散热片的大致中央处具有缺口部或贯通孔,在所述缺口部或贯通孔中收纳贯通有对被配置于与所述散热片相比靠远离所述元件保持件的位置处的所述散热片可进行热传递的热管。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在具有所述缺口部的散热片设置有带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对所述传热板可进行热传递的热管,与同被固定有所述热管的传热板相比靠所述散热片一侧的所述传热板的背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散热片由多张与所述热管正交的平板状的片板形成,并且多张各所述片板分别被固定在所述热管。
10.一种投影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
显示元件,其被照射来自所述电子装置的射出光而形成图像光;
投影光学系统,其将由所述显示元件所形成的图像光投影在屏幕上;和
投影仪控制单元,其实施所述显示元件、所述光源装置的控制,
所述发热体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
CN201711120871.7A 2016-12-20 2017-11-14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Active CN1082052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15818.2A CN112083624B (zh) 2016-12-20 2017-11-14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6120 2016-12-20
JP2016246120A JP6512455B2 (ja) 2016-12-20 2016-12-20 電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15818.2A Division CN112083624B (zh) 2016-12-20 2017-11-14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5231A true CN108205231A (zh) 2018-06-26
CN108205231B CN108205231B (zh) 2021-02-26

Family

ID=625615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15818.2A Active CN112083624B (zh) 2016-12-20 2017-11-14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CN201711120871.7A Active CN108205231B (zh) 2016-12-20 2017-11-14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15818.2A Active CN112083624B (zh) 2016-12-20 2017-11-14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09609B2 (zh)
JP (1) JP6512455B2 (zh)
CN (2) CN112083624B (zh)
HK (1) HK125053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3624A (zh) * 2016-12-20 2020-12-1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28465A (ja) * 2018-01-25 2019-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057498A (ja) * 2018-10-01 2020-04-0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光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DE102019000795B4 (de) * 2019-02-05 2023-11-09 Diehl Aerospace Gmbh Gehäuseanordnung und Elektronikgerät
JP7216894B2 (ja) * 2019-03-25 2023-02-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US11758089B2 (en) * 2021-08-13 2023-09-12 Vtech Telecommunications Limited Video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0090A (ja) * 1997-04-14 1998-10-27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放熱装置
US20090195756A1 (en) * 2008-02-01 2009-08-06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Portable projector using an led and relate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US20100165566A1 (en) * 2008-12-26 2010-07-01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202394030U (zh) * 2011-09-14 2012-08-22 华柏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US20140110090A1 (en) * 2012-10-22 2014-04-24 Asustek Computer Inc.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48492B2 (ja) * 1998-11-17 2003-09-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パネル及び該液晶パネルを用いた投写装置
JP4714434B2 (ja) * 2004-07-20 2011-06-29 古河スカイ株式会社 ヒートパイプヒートシンク
KR100683171B1 (ko) * 2005-03-08 2007-0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방열장치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프로젝터
KR100688978B1 (ko) * 2005-04-21 2007-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영상투사장치
CN100464408C (zh) * 2005-12-01 2009-02-25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TW200807136A (en) * 2006-07-18 2008-02-01 Benq Corp Projector with an equalizing temperature module
CN100533716C (zh) * 2006-09-15 2009-08-26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TWI334529B (en) * 2007-06-15 2010-12-11 Foxconn Tech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JP2009086273A (ja) * 2007-09-28 2009-04-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の光源エレメントおよびこの光源エレメントにより構成された光源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CN101408301B (zh) * 2007-10-10 2012-09-19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带有散热装置的发光二极管灯具
US8047270B2 (en) * 2007-12-29 2011-11-01 Hong Fu 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having heat pipes for supporting heat sink thereon
US8002019B2 (en) * 2008-03-20 2011-08-23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201014355A (en) * 2008-09-24 2010-04-01 Coretronic Corp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CN101772292B (zh) * 2009-01-05 2013-06-05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201393359Y (zh) * 2009-02-26 2010-01-27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其基座
JP2011133789A (ja) * 2009-12-25 2011-07-07 Casio Computer Co Ltd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5311149B2 (ja) 2010-12-07 2013-10-0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5234375B2 (ja) * 2011-03-23 2013-07-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5934914B2 (ja) * 2011-05-13 2016-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ーザアレイ光源ユニット
TWM467084U (zh) * 2013-04-26 2013-12-01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JP2015052791A (ja) * 2014-10-15 2015-03-1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6202346B2 (ja) * 2015-03-20 2017-09-2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放熱装置、光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CN205787558U (zh) * 2016-07-11 2016-12-07 苏州科勒迪电子有限公司 热管型散热模组及使用此散热模组的光机模块
JP6512455B2 (ja) * 2016-12-20 2019-05-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0090A (ja) * 1997-04-14 1998-10-27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放熱装置
US20090195756A1 (en) * 2008-02-01 2009-08-06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Portable projector using an led and relate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US20100165566A1 (en) * 2008-12-26 2010-07-01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N202394030U (zh) * 2011-09-14 2012-08-22 华柏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US20140110090A1 (en) * 2012-10-22 2014-04-24 Asustek Computer Inc.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3624A (zh) * 2016-12-20 2020-12-1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09609B2 (en) 2019-02-19
JP2018101029A (ja) 2018-06-28
HK1250533A1 (zh) 2018-12-21
CN108205231B (zh) 2021-02-26
CN112083624A (zh) 2020-12-15
CN112083624B (zh) 2022-09-06
US20180173084A1 (en) 2018-06-21
JP6512455B2 (ja) 2019-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05231A (zh) 电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子装置的投影装置
CN101839463B (zh) 发光装置及光源装置以及使用该光源装置的投影机
CN101936505B (zh) 荧光轮及光源装置、投影仪
CN102841496B (zh) 光源装置和投影仪
CN105093792B (zh) 光源装置以及图像投影装置
TWI446093B (zh) 光源裝置及投影機
CN103814252B (zh) 光源设备和投影型显示设备
CN102692798B (zh) 冷却装置及投影仪
CN105988267B (zh) 散热装置、光源装置及具备该光源装置的投影装置
CN106168731B (zh) 电子装置、投影装置以及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5223765B (zh) 可射出将干涉条纹的影响降低的光的光源装置以及采用该光源装置的投影仪
US10432898B2 (en) Projector having light source including laser diodes
JP2011076781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CN102566214A (zh) 光源装置和投影仪
CN105425520B (zh) 具有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源装置、具有该光源装置的投影装置
US9678417B2 (en) Light source unit including laser diodes as light sources and microlens array and projector
CN108628066A (zh) 冷却装置、光源装置以及投影装置
JP5505706B2 (ja) 半導体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11133789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CN108427239A (zh) 光源装置及投影装置
JP2015052791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5534306B2 (ja) 半導体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15222306A (ja) 画像投影装置
JP2018060223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053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