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7084U -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7084U
TWM467084U TW102207714U TW102207714U TWM467084U TW M467084 U TWM467084 U TW M467084U TW 102207714 U TW102207714 U TW 102207714U TW 102207714 U TW102207714 U TW 102207714U TW M467084 U TWM467084 U TW M46708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dissipating
unit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77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eng-Chen Lee
Original Assignee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2077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7084U/zh
Priority to CN2013202577438U priority patent/CN203287677U/zh
Publication of TWM467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7084U/zh

Link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本創作係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尤其關於一種具有散熱模組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日常生活中,投影裝置經常被用來將圖文或影像資料投射放大於投射面上,令使用者觀看時具有視覺上的舒適性,輕鬆地達到娛樂之效果。
以往投影裝置所使用之光源乃是以高壓放電的原理製作,其不但耗電且體積大,一直是投影裝置設計上的瓶頸。不過近年來發光二極體(LED,Light-Emitting Diode)之發光功率及可達流明數值已被大幅提高,因此,以發光二極體作為投影裝置之光源已成為主要的趨勢。然而,隨著光源的功率及流明數日漸提升,其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亦隨之增加,使得投影裝置內的溫度明顯攀升,如此一來,容易影響投影裝置內之相關電子元件的使用壽命與可靠性;因此,投影裝置的散熱設計是影響其成像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請參閱圖1,其為習知投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亦為台灣發明專利第I366736公告號所揭露之投影裝置的示意圖。投影裝置9具有殼體91、用以將影像畫面向外投射的光學鏡頭92以及位於殼體91內的複數電子元件;其中,殼體91的側面具有複數 通風口911,且殼體內還設置有風扇93以及散熱鰭片94用以將殼體91內的熱能向外排出。
然而,現今電子設備均有朝向輕、薄、短小之設計 趨勢來符合人性的需求,因此投影裝置也不例外地趨於微小化,俾能應用於3G手機、PDA等電子產品,亦或成為一種可隨身攜帶的微型投影裝置。然而,微型投影裝置因其內部空間狹小,使得其內部的熱流密度極劇上升,故傳統僅以風扇及散熱鰭片作為散熱手段的散熱技術已不能滿足現今應有的散熱需求是以,習知微型投影裝置的散熱設計仍亟待改善。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尤其係關於一種散熱結構與風扇組並排設置的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提供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光學引擎,具有一第一發光單元與一第二發光單元;以及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組,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其中,該第二散熱結構係位於該第一散熱結構以及該風扇組之間。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紅色發 光二極體單元,而該第二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及/或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手段係更包括一第 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片,且該第一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一發光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 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片,且該第二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二發光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該第二 散熱鰭片組係共同形成一單一鰭片結構;及/或該風扇組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一側面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及/或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 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風扇組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其中,該些氣流路徑係至少依序通過該第一散熱結構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微型 投影裝置,且該光學引擎更具有一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其中,該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該第一發光單元以及該第二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線予該顯示元件,而該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 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數位 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裝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裝置;其中,當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為該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時,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三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元件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一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一第一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線予該顯示元件;一第二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線予該顯示元件;一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組,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其中,該第一散熱結構、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該風扇組係相互並排設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而該第二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及/或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 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片,且該第一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一發光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 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片,且該第二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二發光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該第二 散熱鰭片組係共同形成一單一鰭片結構;及/或該風扇組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一側面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及/或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 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風扇組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其中,該些氣流路徑係至少依序通過該第一散熱結構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具有至少一進風口;一光學引擎,具有一第一發光單元與一第二發光單元;以及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將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 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組,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其中,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風扇組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且該些氣流路徑係被安排依序通過該第一散熱結構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而該第二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及/或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片,且該第一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一發光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購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片,且該第二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二發光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係共同形成一單一鰭片結構;及/或該風扇組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一側面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及/或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微型 投影裝置,且該光學引擎更具有一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其中,該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該第一發光單元以及該第二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線予該顯示元件,而該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其一側面設置有一風扇組;一光學引擎,至少具有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係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且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設置於該側面以及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間;一第一散熱手段,接觸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用以排解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以及一第二散熱手段,接觸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用以排解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其中,該第二散熱手段係設置於該第一散熱手段以及該風扇組之間。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一熱管以及一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一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一散熱片,且該第一散熱片接觸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二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二散熱片,且該第二散熱片接觸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該第二 散熱鰭片組係共同形成一單一鰭片結構;及/或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殼體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 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風扇組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其中,該些氣流路徑係至少依序通過該第一散熱手段以及該第二散熱手段。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微型 投影裝置,且該光學引擎更具有一顯示元件、一光學鏡頭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其中,該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用以提供光線予該顯示元件,而該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光學引擎的一端鄰近於該殼 體之該側面的下端,而該光學引擎的一另一端鄰近於該殼體之該側面之一相對面的上端,且該光學鏡頭係由該光學引擎的該另一端朝向該殼體外的方向延伸。
1‧‧‧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1’‧‧‧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1’’‧‧‧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8‧‧‧投射面
9‧‧‧投影裝置
11‧‧‧殼體
12‧‧‧光學引擎
13‧‧‧散熱模組
91‧‧‧殼體
92‧‧‧光學鏡頭
111‧‧‧側面
112‧‧‧側面
115‧‧‧上蓋
121‧‧‧顯示元件
122‧‧‧發光單元
123‧‧‧光學鏡頭
124‧‧‧光學引擎電路板
131‧‧‧第一散熱手段
131’‧‧‧第一散熱手段
132‧‧‧第二散熱手段
133‧‧‧風扇組
134‧‧‧單一鰭片結構
1111‧‧‧出風口
1121‧‧‧進風口
1221‧‧‧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222‧‧‧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223‧‧‧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311‧‧‧第一導熱件
1312‧‧‧第一熱管
1313‧‧‧第一散熱鰭片組
1314‧‧‧第一散熱片
1321‧‧‧第二導熱件
1322‧‧‧第二熱管
1323‧‧‧第二散熱鰭片組
L1‧‧‧中心線
L2‧‧‧中心線
X1‧‧‧光軸
X2‧‧‧光軸
X3‧‧‧光軸
圖1:係為習知投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係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圖3:係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結構俯視圖。
圖4:係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部分結構並包括上蓋在內的立體分解圖。
圖5:係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氣流路徑示 意圖。
圖6:係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結構俯視圖。
圖7:係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結構俯視圖。
首先說明的是,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泛指各種具有發光單元且於運作時會產生高熱流密度的微型影像裝置,如照明裝置、監控裝置等,以下將以微型投影裝置作為舉例說明本案之創作精神,但不以侷限本案之本創作的應用範疇。其中,微型投影裝置係可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一三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裝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裝置,惟上述各種投影裝置的投影技術應係為熟知本技藝人士所應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請參閱圖2~圖5,圖2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為了更清楚示意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的內部結構,故圖2中並未顯示殼體的上蓋,而殼體的上蓋另於圖4中顯示),圖3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結構俯視圖,圖4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部分結構並包括上蓋在內的立體分解圖,圖5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氣流路徑示意圖。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係包括殼體11(含上蓋115)以及設置於殼體11內的光學引擎12與散熱模組13,且殼體11具有二相對應的側面111、112、位於側面111的出風口1111以及位於側面112的進風口1121,而光學引擎12具有顯示元件121、複數發光單元122、光學鏡頭123以及光學引擎電路板124;其中,顯示 元件121係用以呈現影像畫面,而複數發光單元122用以提供光源,且其所提供之光源經由一光處理程序(如合光動作及/或混光動作)後會照射在顯示元件121上;又,光學鏡頭123位於一投射面8與顯示元件121之間,用以將顯示元件121上之影像畫面投射至投射面8,使影像畫面被放大顯示於投射面8上;此外,光學引擎電路板124係用以提供驅動電路使微型光學影像裝置能夠於被導通電力後開始運作。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係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其顯示元件121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而該複數發光單元122包括用以輸出紅色光束的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用以輸出綠色光束的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以及用以輸出藍色光束的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3。又,任一發光二極體單元係可為一發光二極體晶片與一發光二極體電路板的組合,抑或是一發光二極體與一發光二極體電路板的組合。
又,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光學引擎12的一端鄰近於殼體11之側面111的下端,而光學引擎12的另一端則鄰近於殼體之側面112的上端,且光學鏡頭123係由該光學引擎12的該另一端朝向殼體11外的方向延伸;其中,該些發光單元122皆設置於光學引擎12的該端,且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之光軸X1係垂直於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之光軸X2與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3之光軸X3,且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與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3位於殼體111的側面111以及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之間。惟,上述僅為各元件間之空間排列關係的一種實施例,並不以此侷限本案之應用,熟知本技藝人士可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更設計。
特別說明的是,當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開始工作時,該些發光單元122會同步或分別地輸出光源,並且於輸出光線的同時會產生大量的熱能,特別是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以及綠 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因其所需耗費功率相對較高,故所產生的熱能也就更多,是以,排解該些發光單元122所產生的熱能為散熱模組13的首要功用。
其中,散熱模組13至少包括第一散熱手段131、第 二散熱手段132以及風扇組133,且第一散熱手段131包括第一導熱件1311、第一熱管1312以及第一散熱結構,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散熱結構係為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其中,第一導熱件1311被安排設置於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以及第一熱管1312之間,且分別與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以及第一熱管1312之第一端接觸,而第一熱管1312之第二端接觸於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
又,第一導熱件1311係可由高導熱係數的材質(如金 屬)所製成,但不以此為限,因此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產生的熱能可被傳導至第一導熱件1311,而與第一導熱件1311接觸的第一熱管1312係為一中空且兩端封閉的金屬管,且其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分別為一蒸發部以及一冷凝部。
一般而言,蒸發部係用以被安排設置於溫度較高的 環境,且該環境中的熱能係經由蒸發部傳導至第一熱管1312內,而第一熱管1312內的工作液體於吸收該熱能後蒸發成氣體,並接著由蒸發部擴散至冷凝部,由於冷凝部的溫度相對較低,使得氣體凝固回液體,同時熱能由冷凝部向外散出,而液體則透過毛細作用回流到蒸發部,如此完成一熱傳循環動作。是以,第一熱管1312具有將熱能由蒸發部傳導至冷凝部的功能,其詳細的工作原理係為熟知本技藝人士所應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由以上說明可知,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所產生 的熱能會於依序經由第一導熱件1311、第一熱管1312後傳導至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處及其附近。較佳者,第一熱管1312係穿過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且位於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之一中心線L1或其鄰近處,如此更能夠加速第一散熱手段131的散熱效率。
又,第二散熱手段132係包括第二導熱件1321、第 二熱管1322以及第二散熱結構,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散熱結構係為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其中,第二導熱件1321被安排設置於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3以及第二熱管1322之間,且與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3以及第二熱管1322之第一端相接觸,而第二熱管1322之第二端接觸於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
又,第二導熱件1321係可由高導熱係數的材質(如金 屬)所製成,但不以此為限,因此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以及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3產生的熱能可被傳導至第二導熱件1321,而與第二導熱件1321接觸的第二熱管1312亦係為一中空且兩端封閉的金屬管,且其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分別為一蒸發部以及一冷凝部;其中,第二熱管1322的工作原理相同於第一熱管1312的工作原理,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是以,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以及藍色發光二極 體單元1223所產生的熱能會於依序經由第二導熱件1321、第二熱管1322後傳導至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處及其附近。較佳者,第二熱管1322係穿過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且位於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之一中心線L2或其鄰近處,如此更能夠加速第二散熱手段132的散熱效率。
接下來說明本案之創作精神,第一散熱鰭片組 1313、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以及風扇組133係相互並排設置,且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是位於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以及風扇組133之間,而風扇組133是位於殼體11的出風口1111以及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之間;其中,當風扇組133開始運轉時,殼體11的進風口1121與風扇組133之間形成有複數個氣流路徑,故本案適當地安排進風口1121與出風口1111的位置,使得該些氣流路徑可至少依序通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以及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進而將集中於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處及其附近的熱能以及集中於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處及其附近的熱能從出風口1111向外排出;其相 關的熱流分析結果,則如圖5所示虛線處。
特別說明的是,由於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之所 處環境的溫度每上升一度所造成的紅色光損失(約損失10%)遠大於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之所處環境的溫度每上升一度所造成的綠色光損失(約損失0.1%),且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3並不會隨著所處環境的溫度上升一度而造成光損失,故本案設計將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置於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以及風扇組133之間,使得可帶走熱能的氣流路徑能夠通過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後再通過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如此一來,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之所處環境的溫度就就較快速地下降,以進而提升光學引擎12的整體光使用效率。
請參閱圖6,其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二較 佳實施例之結構俯視圖(為了更清楚示意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的內部結構,故圖6中並未顯示殼體的上蓋)。本較佳實施例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大致類似於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本較佳實施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之處在 於,第一散熱手段131’是不包括第一熱管1312,且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片1314,其中,第一散熱片1314係直接接觸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及/或第一導熱件1311,故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所產生的熱能可被傳導至第一散熱片1314。
同樣地,殼體11的進風口1121與風扇組133之間所 形成的複數個氣流路徑可至少依序通過該第一散熱片1314以及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進而將集中於第一散熱片1314處及其附近的熱能以及集中於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處及其附近的熱能從出風口1111向外排出。
當然,熟知本技藝之人士可依據上述第二較佳實施 例中教示而對散熱模組進行任何均等的變更設計。舉例來說,可變更設計為(未圖示),第二散熱手段是不包括第二熱管1322,且第 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片,其中,第二散熱片係直接接觸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及/或第二導熱件1321,故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所產生的熱能可被傳導至第二散熱片。
請參閱圖7,其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三較 佳實施例之結構俯視圖(為了更清楚示意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的內部結構,故圖7中並未顯示殼體的上蓋)。本較佳實施例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大致類似於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本較佳實施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之處在 於,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以及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係共同形成一單一鰭片結構134;同樣地,殼體11的進風口1121與風扇組133之間所形成的複數個氣流路徑可於通過單一鰭片結構134後,將集中於單一鰭片結構134處及其附近的熱能從出風口1111向外排出。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11‧‧‧殼體
12‧‧‧光學引擎
13‧‧‧散熱模組
111‧‧‧側面
112‧‧‧側面
121‧‧‧顯示元件
122‧‧‧發光單元
123‧‧‧光學鏡頭
124‧‧‧光學引擎電路板
131‧‧‧第一散熱手段
132‧‧‧第二散熱手段
133‧‧‧風扇組
1221‧‧‧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222‧‧‧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223‧‧‧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311‧‧‧第一導熱件
1312‧‧‧第一熱管
1313‧‧‧第一散熱鰭片組
1321‧‧‧第二導熱件
1322‧‧‧第二熱管
1323‧‧‧第二散熱鰭片組
X1‧‧‧光軸
X2‧‧‧光軸
X3‧‧‧光軸

Claims (27)

  1. 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光學引擎,具有一第一發光單元與一第二發光單元;以及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組,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其中,該第二散熱結構係位於該第一散熱結構以及該風扇組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第一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而該第二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及/或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係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片,且該第一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一發光單元。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片,且該第二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二發光單元。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係共同形成一單一鰭片結構;及/或該風扇組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一側面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及/或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風扇組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其中,該些氣流路徑係至少依序通過該第一散熱結構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微型投影裝置,且該光學引擎更具有一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其中,該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該第一發光單元以及該第二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線予該顯示元件,而該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裝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裝置;其中,當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為該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時,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三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元件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9. 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一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一第一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線予該顯示元件;一第二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線予該顯示元件;一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組,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其中,該第一散熱結構、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該風扇組係相互並排設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 中第一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而該第二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及/或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片,且該第一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一發光單元。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片,且該第二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二發光單元。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係共同形成一單一鰭片結構;及/或該風扇組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一側面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及/或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風扇組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其中,該些氣流路徑係至少依序通過 該第一散熱結構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
  15. 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具有至少一進風口;一光學引擎,具有一第一發光單元與一第二發光單元;以及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將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組,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其中,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風扇組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且該些氣流路徑係被安排依序通過該第一散熱結構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第一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而該第二發光單元係包括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及/或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 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片,且該第一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一發光單元。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購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片,且該第二散熱片接觸於該第二發光單元。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係共同形成一單一鰭片結構;及/或該風扇組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一側面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及/或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微型投影裝置,且該光學引擎更具有一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其中,該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該第一發光單元以及該第二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線予該顯示元件,而該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21. 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其一側面設置有一風扇組;一光學引擎,至少具有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 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係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且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設置於該側面以及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間;一第一散熱手段,接觸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用以排解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以及一第二散熱手段,接觸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用以排解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其中,該第二散熱手段係設置於該第一散熱手段以及該風扇組之間。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一熱管以及一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一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一散熱片,且該第一散熱片接觸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二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抑或是該第二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二散熱片,且該第二散熱片接觸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係共同形成一單一鰭片結構;及/或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 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風扇組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其中,該些氣流路徑係至少依序通過該第一散熱手段以及該第二散熱手段。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微型投影裝置,且該光學引擎更具有一顯示元件、一光學鏡頭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其中,該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用以提供光線予該顯示元件,而該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光學引擎的一端鄰近於該殼體之該側面的下端,而該光學引擎的一另一端鄰近於該殼體之該側面之一相對面的上端,且該光學鏡頭係由該光學引擎的該另一端朝向該殼體外的方向延伸。
TW102207714U 2013-04-26 2013-04-26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TWM467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7714U TWM467084U (zh) 2013-04-26 2013-04-26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CN2013202577438U CN203287677U (zh) 2013-04-26 2013-05-13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7714U TWM467084U (zh) 2013-04-26 2013-04-26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7084U true TWM467084U (zh) 2013-12-01

Family

ID=49544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7714U TWM467084U (zh) 2013-04-26 2013-04-26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87677U (zh)
TW (1) TWM46708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00226A (zh) * 2014-12-22 2016-12-0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扰流结构的散热模块
TWI627493B (zh) * 2014-10-31 2018-06-21 高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組合式光學鏡頭以及具有該組合式光學鏡頭的光學影像裝置
US10281807B2 (en) 2017-01-12 2019-05-07 Coretronic Corporation Projector,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and heat dissipation fin se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66564A (zh) * 2016-08-03 2016-11-02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机的风冷散热装置及方法、投影机
JP6512455B2 (ja) * 2016-12-20 2019-05-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CN107272309A (zh) * 2017-08-21 2017-10-20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激光投影设备
CN111121651A (zh) 2018-10-31 2020-05-0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光学测量稳定性控制系统
CN110187462B (zh) * 2019-05-31 2023-10-10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镜头及投影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7493B (zh) * 2014-10-31 2018-06-21 高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組合式光學鏡頭以及具有該組合式光學鏡頭的光學影像裝置
CN106200226A (zh) * 2014-12-22 2016-12-0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扰流结构的散热模块
US10114274B2 (en) 2014-12-22 2018-10-30 Coretronic Corporation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having turbulent structures
CN106200226B (zh) * 2014-12-22 2018-11-02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扰流结构的散热模块
US10281807B2 (en) 2017-01-12 2019-05-07 Coretronic Corporation Projector,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and heat dissipation fin s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87677U (zh) 2013-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67084U (zh)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TWM447998U (zh)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JP6726401B2 (ja) 光源装置、画像投写装置、及び光源装置の配置方法
US20180364552A1 (en) Projector
CN108508686B (zh) 投影装置及显示系统
TWI459123B (zh) 投影機冷卻裝置
JP6737265B2 (ja) 光変換装置および光源装置、ならびにプロジェクタ
JP2005257873A (ja) プロジェクタ
WO2016115934A1 (zh) Dlp微型投影机系统及其投影机模组
JP2017045002A (ja) 光源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18084752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7049574B2 (ja) 冷却装置、光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CN202394030U (zh)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JP2011090310A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WO2007099781A1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とそれを用いた画像投影装置
WO2016155117A1 (zh) 一种投影仪及其散热装置
JPWO2019035282A1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TWM451566U (zh)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JP2006251149A (ja) 照明装置及び投写型画像表示装置。
TWI464521B (zh) 投影機冷卻裝置
TW201319720A (zh) 投影機光機散熱裝置
JP2007250295A (ja) 小型の画像投影装置
JP6246414B2 (ja) 半導体レーザ光源装置、半導体レーザ光源システムおよび映像表示装置
TWI393989B (zh) 投影機
TW201812428A (zh) 影像投影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