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1566U -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1566U
TWM451566U TW101212475U TW101212475U TWM451566U TW M451566 U TWM451566 U TW M451566U TW 101212475 U TW101212475 U TW 101212475U TW 101212475 U TW101212475 U TW 101212475U TW M451566 U TWM451566 U TW M45156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micro
optical
fan
ho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124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eng-Chen Lee
Yuh-Siang Weng
Original Assignee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2124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1566U/zh
Priority to CN 201220370718 priority patent/CN202837786U/zh
Publication of TWM451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1566U/zh

Link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本創作係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尤其關於一種具有散熱模組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日常生活中,投影裝置經常被用來將圖文或影像資料投射放大於投射面上,令使用者觀看時具有視覺上的舒適性,輕鬆地達到娛樂之效果。
以往投影裝置所使用之光源乃是以高壓放電的原理製作,其不但耗電且體積大,一直是投影裝置設計上的瓶頸。不過近年來發光二極體(LED,Light-Emitting Diode)之發光功率及可達流明數值已被大幅提高,因此,以發光二極體作為投影裝置之光源已成為主要的趨勢。然而,隨著光源的功率及流明數日漸提升,其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亦隨之增加,使得投影裝置內的溫度明顯攀升,如此一來,容易影響投影裝置內之相關電子元件的使用壽命與可靠性;因此,投影裝置的散熱設計是影響其成像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請參閱圖1,其為習知投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投影裝置9 具有殼體91、用以將影像畫面向外投射的光學鏡頭92以及位於殼體91內的複數電子元件(圖中未標示);其中,殼體91的側面具有一通口911,且於通口911處設置有一垂直於殼體91之底面的風扇93,用以將殼體91內的熱能向外排出。此外,傳統的散熱技術中,更會於投影裝置9的熱源處(如光源處,圖中未標示)貼附一散熱片(圖中未標示),以提升散熱效率。
然而,上述僅以風扇及散熱片作為投影裝置的散熱手段至少具有下列缺點:
1.現今電子設備均有朝向輕、薄、短小之設計趨勢來符合人性的需求,因此投影裝置也不例外地趨於微小化,俾能應用於3G手機、PDA等電子產品,亦或成為一種可隨身攜帶的微型投影裝置。然而,微型投影裝置因其內部空間狹小,使得其內部的熱流密度極劇上升,故傳統的散熱技術已不能滿足現今應有的散熱需求。
2.設置於殼體側面的風扇於運作時會產生相當的噪音。
是以,習知微型投影裝置的散熱設計仍亟待改善。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尤其係關於一種具有熱管且將熱能由不同表面向外排出的微型光學影像裝 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提供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光學引擎,具有一第一熱源以及一第二熱源;以及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以及一第二散熱手段,該第一散熱手段係設置於該第一熱源之鄰近處,以使該第一熱源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而被傳導至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一第一表面處向外排出,且該第二散熱手段係設置於該第二熱源之鄰近處,以使該第二熱源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被傳導至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中不同於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處向外排出;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與該第二散熱手段中之至少一者,係包括一熱管。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一熱管、一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一風扇,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一熱源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風扇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一表面內側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抑或是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一表面內側與該第一風扇之間,用以將集中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二熱管、一第二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二風扇,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 第二熱源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二表面內側以及該第二風扇之間,抑或是該第二風扇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二表面內側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用以將集中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係分別為該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一底面以及一側面。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第一風扇之間以及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第二風扇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且該些氣流路徑至少通過該第一熱源以及該第二熱源。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熱源或該第二熱源中之至少一者係為一發光單元或一電感。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微型投影裝置,且該光學引擎更具有一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其中,該 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該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源予該顯示元件,而該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裝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裝置;其中,當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為該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時,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三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元件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發光單元係至少包括一發光二極體單元。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以及一阻絕手段,且該阻絕手段形成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一表面外側與該第二表面外側中之至少一者,用以阻絕由該第一表面及/或該第二表面排出之熱空氣進入該至少一進風口。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一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源予該顯示元件;一光學引擎電路板,其上設置有至少一電感; 一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以及複數個熱管,每一該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複數發光單元中之至少一者之鄰近處或設置於該至少一電感之鄰近處,且每一該熱管之一第二端設置有一散熱鰭片組;複數風扇,用以將集中於該複數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由該殼體之至少二不同表面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複數風扇係包括一第一風扇以及一第二風扇,且該複數散熱鰭片組包括一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風扇設置於該殼體之一底面內側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且該第二風扇設置於一側面內側與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抑或是該第一風扇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底面內側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且該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側面內側以及該第二風扇之間。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複數風扇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且該些氣流路徑至少通過該複數發光單元以及該至少一電感。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複數熱管中之至少一熱管係穿過相對應之該散熱鰭片組,且該至少一熱管位於該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 (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裝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裝置;其中,當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為該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時,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三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元件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殼體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以及一阻絕手段,且該阻絕手段形成於該殼體外側,用以阻絕由該殼體排出之熱空氣進入該至少一進風口。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其中,該殼體之厚度不超過3.2公分;一光學引擎,具有至少一熱源;以及一散熱模組,包括至少一熱管以及至少兩風扇,且該至少一熱管中每一該熱管之一第一端係設置於該至少一熱源中之至少一者之鄰近處,而該至少一熱管中每一熱管之一第二端係設置有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至少兩風扇係用以將集中於該些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由該殼體之至少二不同表面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兩風扇係包括一第一風扇以及一第二風扇,且該些散熱鰭片組包括一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風扇設置於該殼體之一底面內側與該 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且該第二風扇設置於一側面內側與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抑或是該第一風扇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底面內側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且該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側面內側以及該第二風扇之間。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熱源包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電感;其中,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至少兩風扇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且該些氣流路徑至少通過該該發光單元以及該電感。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熱管係穿過相對應之該散熱鰭片組,且該至少一熱管位於該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微型投影裝置,且該光學引擎包括一發光單元、一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其中,該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該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源予該顯示元件,而該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裝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裝置;其中,當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為該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時,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三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 投影裝置,且該顯示元件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殼體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以及一阻絕手段,且該阻絕手段形成於該殼體外側,用以阻絕由該殼體排出之熱空氣進入該至少一進風口。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一光學引擎,具有一第一熱源以及一第二熱源;以及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以及一第二散熱手段,該第一散熱手段係設置於該第一熱源之鄰近處,以使該第一熱源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而被傳導至該殼體之一底面處向外排出,且該第二散熱手段係設置於該第二熱源之鄰近處,以使該第二熱源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被傳導至該殼體中不同於該底面之一表面處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一熱管、一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一風扇,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一熱源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風扇係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底面內側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用以將集中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二熱管、一 第二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二風扇,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二熱源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係設置於該殼體之該表面以及該第二風扇之間,抑或是該第二風扇係設置於該殼體之該第二表面內側與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用以將集中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殼體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第一風扇之間以及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第二風扇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且該些氣流路徑至少通過該第一熱源以及該第二熱源。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殼體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以及一阻絕手段,且該阻絕手段形成於該殼體之該底面外側或該表面外側,用以阻絕由該底面或該表面排出之熱空氣進入該至少一進風口。
首先說明的是,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泛指各種具有發 光單元且於運作時會產生高熱流密度的微型影像裝置,如照明裝置、監控裝置等,以下將以微型投影裝置作為舉例說明本案之創作精神,但不以侷限本案之本創作的應用範疇。其中,微型投影裝置係可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一三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裝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裝置,惟上述各種投影裝置的投影技術應係為熟知本技藝人士所應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請參閱圖2~圖6,圖2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結構構示意圖(為了更清楚示意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的內部結構,故圖2中並未顯示殼體的上蓋,而殼體的上蓋另於圖5中顯示),圖3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部分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部分結構底視圖,圖5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部分結構並包括上蓋在內的立體分解圖,圖6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氣流路徑示意圖。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係包括殼體11(含上蓋115)、至少一部分位於殼體11內的光學引擎12以及至少一部分位於殼體11內的散熱模組13,且光學引擎12具有顯示元件121、複數發光單元122、光學鏡頭123以及光學引擎電路板124;其中,顯示元件121係用以呈現影像畫面,而複數發光單元122用以提供光源,且其所提供之光源經由一光處理程序(如合光動作及/或混光動作)後會照射在顯示元件121上;又,光學鏡頭123位於一投射面8與顯示元 件121之間,用以將顯示元件121上之影像畫面投射至投射面8,使影像畫面被放大顯示於投射面8上;此外,光學引擎電路板124係用以提供驅動電路使微型光學影像裝置能夠於被導通電力後開始運作,且光學引擎電路板124上具有複數電子元件,如電感1241。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係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其顯示元件121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而該複數發光單元122包括一用以輸出紅色光束的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一用以輸出綠色光束的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以及一用以輸出藍色光束的發光二極體單元1223。又,任一發光二極體單元係可為一發光二極體晶片與一發光二極體電路板的組合,抑或是一發光二極體與一發光二極體電路板的組合。
又,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散熱模組13至少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131以及一第二散熱手段132,第一散熱手段131係用以將光學引擎12所產生的部份熱能由殼體11的第一表面111處的出風口1111向外排出,而第二散熱手段132係用以將光學引擎12所產生的另一部份熱能由殼體11的第二表面112處的出風口1121向外排出。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殼體11的第一表面111以及第二表面112係分別為殼體的底面以及側面(例如,為前方表面),且第一散熱手段131包括第一導熱件1311、第一熱管1312、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 以及第一風扇1314;其中,第一導熱件1311被安排設置於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的第一熱源(以本實施例為例,其係為輸出紅色光束的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並請參閱後續之詳細說明)以及第一熱管1312之間,且分別與第一熱源以及第一熱管1312之第一端接觸,而第一熱管1312之第二端接觸於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此外,第一風扇1314係以平躺的方式設置於殼體11的第一表面111內側,並位於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的下方;以本實施例而言,第一風扇1314係位於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與第一表面111之間。
另一較佳作法(圖未示出),任何熟悉本技藝之人士,於參閱本案後,顯亦可提出包括將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改設置於第一風扇1314與第一表面111之間在內的任何其他均等的設計或變化。
又,第一導熱件1311係由高導熱係數的材質(如金屬)所製成,抑或是為一散熱片,用以供第一熱源的熱能被傳導至第一導熱件1311,而與第一導熱件1311接觸的第一熱管1312係為一中空且兩端封閉的金屬管,且其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分別為一蒸發部以及一冷凝部。
一般而言,蒸發部係用以被安排設置於溫度較高的環境,且該環境中的熱能係經由蒸發部傳導至第一熱管1312內,而第一熱管1312內的工作液體於吸收該熱能後蒸發成氣體,並接著由蒸發部擴散至冷凝部,由於冷凝部的溫度相對較低,使得氣體凝固回液體,同時熱能由冷凝部向外散出,而液體則透過毛細作用回流 到蒸發部,如此完成一熱傳循環動作。是以,第一熱管1312具有將熱能由蒸發部傳導至冷凝部的功能,其詳細的工作原理係為熟知本技藝人士所應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由以上說明可知,第一熱源所產生的熱能會於依序經由第一導熱件1311、第一熱管1312後傳導至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處及其附近,此時,集中於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處及其附近的熱能則透過第一風扇1314的作用而從殼體115之第一表面111處的出風口1111向外排出。
較佳者,第一熱管1312係穿過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且位於第一散熱鰭片組1313之一中心線L1或其鄰近處,如此更能夠加速第一散熱手段131的散熱效率。
再者,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二散熱手段132係包括第二導熱件1321、第二熱管1322、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第二風扇1324以及第三風扇1325;其中,第二導熱件1321被安排設置於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的第二熱源(以本實施例為例,其係為輸出綠色光束的發光二極體單1222以及輸出藍色光束的發光二極體單元1223,並請參閱後續之詳細說明)以及第二熱管1322之間,且分別與第二熱源以及第二熱管1322之第一端接觸,而第二熱管1322之第二端接觸於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此外,第二風扇1324以及第三風扇1325係以站立的方式設置於殼體的第二表面112內側,且皆相對於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設置,即第二風扇1324以及第 三風扇1325係位於殼體的第二表面112以及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之間。
又,第二導熱件1321係由高導熱係數的材質(如金屬)所製成,抑或是為一散熱片,用以供第二熱源的熱能被傳導至第二導熱件1321,而與第二導熱件1321接觸的第二管131亦係為一中空且兩端封閉的金屬管,且其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分別為一蒸發部以及一冷凝部;其中,第二熱管1322的工作原理相同於第一熱管1312的工作原理,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是以,第二熱源所產生的熱能會於依序經由第二導熱件1321、第二熱管1322後傳導至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處及其附近,此時,集中於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處及其附近的熱能則透過第二風扇1324以及第三風扇1325的作用而從殼體之第二表面112處的出風口1121向外排出。
較佳者,第二熱管1322係穿過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且位於第二散熱鰭片組1323之一中心線L2或其鄰近處,如此更能夠加速第二散熱手段132的散熱效率。
特別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之第一熱源係為輸出紅色光束的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而第二熱源係為輸出綠色光束的發光二極體單1222以及輸出藍色光束的發光二極體單元1223;詳言之,當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開始工作時,發光單元122會同步或分別地輸出光源,並且於輸出光源的同時產生熱能,特別是輸出紅色光 束的發光二極體單元1221以及輸出綠色光束的發光二極體單元1222因其所需耗費功率相對較高,故所產生的熱能也就更多,是以,排解發光單元122所產生的熱能為散熱模組的首要功用。
然而,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的熱源可能並不僅限於發光單元122,如光學引擎電路板124上的複數電感1241以及顯示元件121亦可能因運作過程而出現相當的熱量而成為熱源,是以,根據以上實施例所得到之啟示,熟悉本技術之人士可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化設計,如將電感1241、顯示元件121或其它熱源的熱能透過熱管而移轉而傳導至複數個適當的熱集中處,再由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的不同表面向外排出。
此外,為了使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具有更佳的散熱效率,於本實施例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的殼體11具有複數個穿孔用以作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的進風口113,且故在第一風扇1314、第二風扇1324以及第三風扇1325的作動下,該些進風口113與殼體11之第一表面111處的出風口1111之間以及該些進風口113與殼體之第二表面112處的出風口1121之間會形成複數個氣流路徑;其中,藉由如本案所示,適當的安排該些進風口113與該些出風口1111、1121的位置,即可使該些氣流路徑經過每一熱源之鄰近處及/或其熱能可被轉移至的熱集中處,進而使帶有熱能的空氣往殼體11外排出;其相關的熱流分析結果,則如圖6所示虛線處。
請參閱圖7~圖10,圖7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結構構示意圖(為了更清楚示意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的內部結構,故殼體上蓋未顯示),圖8為圖7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另一視角之結構構示意圖,圖9為圖7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結構底視圖,圖10為圖7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氣流路徑示意圖。
其中,本實施例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2大致類似於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而本較佳實施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二風扇2324以及第三風扇2325所擺設的位置,使得第二散熱鰭片組2323是位於殼體的前方表面212以及第二風扇2324與第三風扇2325之間。此外,進風口215係設置於殼體的背面
同樣地,發光二極體單2222、2223所產生的熱能會於依序經由第二導熱件2321、第二熱管2322後傳導至第二散熱鰭片組2323處及其附近,此時,集中於第二散熱鰭片組2323處及其附近的熱能則透過第二風扇2324以及第三風扇2325的作用而從殼體之側面212處的出風口2121向外排出。
再者,本較佳實施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不同之處還在於,殼體21的底面211還設置有阻絕手段24以及進風口214,較佳者,阻絕手段24係為一延伸性壁體形成且凸出於殼體21的底面211,且進風口214位於第二風扇2324以及第三風扇2325下方 的鄰近處;其中,阻絕手段24係用以阻絕從殼體21之底面211處的出風口2111向外排出的熱空氣再從進風口214進入殼體21內,是以,由進風口214進入殼體21內的空氣大都為冷空氣,有效增加第二風扇2324以及第三風扇2325的散熱效率。此外,藉由適當地設置阻絕手段24的所在位置,更有利於提升將熱空氣阻絕其再次進入殼體21的效果。
同樣地,於本較佳實施例中,該些進風口213、214與殼體21之第一表面211處的出風口2111之間以及該些進風口213、214與殼體之第二表面212處的出風口2121之間會形成複數個氣流路徑;其中,藉由如本案所示,適當的安排該些進風口213、214與該些出風口2111、2121的位置,即可使該些氣流路徑經過每一熱源之鄰近處及/或其熱能可被轉移至的熱集中處,進而使帶有熱能的空氣往殼體21外排出;其相關的熱流分析結果,則如圖10所示虛線處。
請參閱圖11~圖12,圖11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外觀結構構示意圖,圖12為圖11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另一視角之外觀結構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3大致類似於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其中,微型光學影像裝置3之殼體31的另一側面312(例如,為一左側側面)處以及殼體31之底面311處亦分別具有出風口3121以及出風口3111供微型光學影像裝置3內熱能向外排出。
根據以上各實施例可知,本案透過至少兩個散熱手段使得使得各熱源的熱能能夠有效率的由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的不同表面向外排出,並且透過熱管及其轉彎處之夾角的角度,而能將熱源的熱能移轉傳導至適當的熱集中處,如此使得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內之各元件的空間配置與設計將更為彈性,進而使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為輕、薄、短小,特別說明的是,目前已知習知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的最低厚度為3.2公分,而如上所述實施例中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的厚度能夠不超過3.2公分,也就是說,藉由前述微型光學影像裝置1之設計,將可輕易突破目前習知技術受限於散熱問題而無法再進一步降低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厚度的技術困境。
此外,雖然風扇在運轉時會產生噪音,但由於本案將部份的風扇以平躺的方式設置於殼體之底面,因此噪音能夠被抑制而減少被傳送至使用者耳朵的程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2‧‧‧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3‧‧‧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8‧‧‧投射面
9‧‧‧投影裝置
11‧‧‧殼體
12‧‧‧光學引擎
13‧‧‧散熱模組
21‧‧‧殼體
24‧‧‧阻絕手段
31‧‧‧殼體
91‧‧‧殼體
92‧‧‧光學鏡頭
111‧‧‧第一表面
112‧‧‧第二表面
113‧‧‧進風口
115‧‧‧上蓋
121‧‧‧顯示元件
122‧‧‧發光單元
123‧‧‧光學鏡頭
124‧‧‧光學引擎電路板
131‧‧‧第一散熱手段
132‧‧‧第二散熱手段
211‧‧‧底面
212‧‧‧側面
213‧‧‧進風口
214‧‧‧進風口
311‧‧‧底面
312‧‧‧側面
1111‧‧‧出風口
1121‧‧‧出風口
1221‧‧‧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222‧‧‧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223‧‧‧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241‧‧‧電感
1311‧‧‧第一導熱件
1312‧‧‧第一熱管
1313‧‧‧第一散熱鰭片組
1314‧‧‧第一風扇
1321‧‧‧第二導熱件
1322‧‧‧第二熱管
1323‧‧‧第二散熱鰭片組
1324‧‧‧第二風扇
1325‧‧‧第三風扇
2111‧‧‧出風口
2121‧‧‧出風口
2222‧‧‧綠色發光二極體單
2223‧‧‧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2323‧‧‧第二散熱鰭片組
2324‧‧‧第二風扇
2325‧‧‧第三風扇
3111‧‧‧出風口
3121‧‧‧出風口
L1‧‧‧中心線
L2‧‧‧中心線
圖1:係為習知投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係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結構構示意圖。
圖3:係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4:係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部分結構底視圖。
圖5:係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部分結構並包括上蓋在內的立體分解圖。
圖6:係為圖2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氣流路徑示意圖。
圖7:係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結構構示意圖。
圖8:係為圖7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另一視角之結構構示意圖。
圖9:係為圖7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結構底視圖。
圖10:係為圖7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氣流路徑示意圖。
圖11:係為本創作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外觀結構構示意圖。
圖12:係為圖11所示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於另一視角之外觀結構構示意圖。
1‧‧‧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11‧‧‧殼體
12‧‧‧光學引擎
13‧‧‧散熱模組
111‧‧‧第一表面
112‧‧‧第二表面
113‧‧‧進風口
121‧‧‧顯示元件
122‧‧‧發光單元
123‧‧‧光學鏡頭
124‧‧‧光學引擎電路板
131‧‧‧第一散熱手段
132‧‧‧第二散熱手段
1111‧‧‧出風口
1121‧‧‧出風口
1221‧‧‧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222‧‧‧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223‧‧‧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1241‧‧‧電感
1311‧‧‧第一導熱件
1312‧‧‧第一熱管
1313‧‧‧第一散熱鰭片組
1314‧‧‧第一風扇
1321‧‧‧第二導熱件
1322‧‧‧第二熱管
1323‧‧‧第二散熱鰭片組
1324‧‧‧第二風扇
1325‧‧‧第三風扇
L1‧‧‧中心線
L2‧‧‧中心線

Claims (30)

  1. 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光學引擎,具有一第一熱源以及一第二熱源;以及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以及一第二散熱手段,該第一散熱手段係設置於該第一熱源之鄰近處,以使該第一熱源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而被傳導至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一第一表面處向外排出,且該第二散熱手段係設置於該第二熱源之鄰近處,以使該第二熱源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被傳導至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中不同於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處向外排出;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與該第二散熱手段中之至少一者,係包括一熱管。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一熱管、一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一風扇,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一熱源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風扇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一表面內側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抑或是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一表面內側與該第一風扇之間,用以將集中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向外排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二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二熱管、一第二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二風 扇,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二熱源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二表面內側以及該第二風扇之間,抑或是該第二風扇係設置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二表面內側以及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用以將集中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向外排出。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二表面係分別為該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一底面以及一側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第一風扇之間以及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第二風扇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且該些氣流路徑至少通過該第一熱源以及該第二熱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熱源或該第二熱源中之至少一者係為一發光單元或一電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微型 投影裝置,且該光學引擎更具有一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其中,該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該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源予該顯示元件,而該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裝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裝置;其中,當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為該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時,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三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元件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發光單元係至少包括一發光二極體單元。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以及一阻絕手段,且該阻絕手段形成於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之該第一表面外側與該第二表面外側中之至少一者,用以阻絕由該第一表面及/或該第二表面排出之熱空氣進入該至少一進風口。
  12. 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 一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源予該顯示元件;一光學引擎電路板,其上設置有至少一電感;一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以及複數個熱管,每一該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複數發光單元中之至少一者之鄰近處或設置於該至少一電感之鄰近處,且每一該熱管之一第二端設置有一散熱鰭片組;複數風扇,用以將集中於該複數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由該殼體之至少二不同表面向外排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複數風扇係包括一第一風扇以及一第二風扇,且該複數散熱鰭片組包括一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風扇設置於該殼體之一底面內側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且該第二風扇設置於一側面內側與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抑或是該第一風扇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底面內側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且該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側面內側以及該第二風扇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複數風扇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且該些氣流路徑至少通過該複數發光單元以及該至少一 電感。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複數熱管中之至少一熱管係穿過相對應之該散熱鰭片組,且該至少一熱管位於該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裝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裝置;其中,當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為該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時,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三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元件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以及一阻絕手段,且該阻絕手段形成於該殼體外側,用以阻絕由該殼體排出之熱空氣進入該至少一進風口。
  18. 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其中,該殼體之厚度不超過3.2公分;一光學引擎,具有至少一熱源;以及一散熱模組,包括至少一熱管以及至少兩風扇,且該至少一熱管中每一該熱管之一第一端係設置於該至少一熱源中之至少一者之鄰近處,而該至少一熱管中每一熱管之一第二端係設置有一散熱鰭片組; 其中,該至少兩風扇係用以將集中於該些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由該殼體之至少二不同表面向外排出。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至少兩風扇係包括一第一風扇以及一第二風扇,且該些散熱鰭片組包括一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風扇設置於該殼體之一底面內側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且該第二風扇設置於一側面內側與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抑或是該第一風扇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底面內側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且該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側面內側以及該第二風扇之間。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熱源包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電感;其中,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至少兩風扇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且該些氣流路徑至少通過該該發光單元以及該電感。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熱管係穿過相對應之該散熱鰭片組,且該至少一熱管位於該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微型投影裝置,且該光學引擎包括一發光單元、一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其中,該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該發光單元用以提供光源予該顯示元件,而該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 示元件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裝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裝置;其中,當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為該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時,該微型光學影像裝置係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抑或是一三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元件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以及一阻絕手段,且該阻絕手段形成於該殼體外側,用以阻絕由該殼體排出之熱空氣進入該至少一進風口。
  25. 一種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包括:一殼體;一光學引擎,具有一第一熱源以及一第二熱源;以及一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以及一第二散熱手段,該第一散熱手段係設置於該第一熱源之鄰近處,以使該第一熱源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而被傳導至該殼體之一底面處向外排出,且該第二散熱手段係設置於該第二熱源之鄰近處,以使該第二熱源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被傳導至該殼體中不同於該底面之一表面處向外排出。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一熱管、一第一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一風扇,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一熱源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風扇係設置於該殼體之該底面內側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間,用以將集中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向外排出。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二散熱手段係包括一第二熱管、一第二散熱鰭片組以及一第二風扇,第二熱管之一第一端設置於該第二熱源之鄰近處,而該第二熱管之一第二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係設置於該殼體之該表面以及該第二風扇之間,抑或是該第二風扇係設置於該殼體之該表面內側與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間,用以將集中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及其附近之熱能向外排出。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且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第一風扇之間以及該至少一進風口與該第二風扇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且該些氣流路徑至少通過該第一熱源以及該第二熱源。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第一熱管係穿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一熱管位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鄰近處,及/或該第二熱管係穿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且該第二熱管位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之一中心線或其 鄰近處。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微型光學影像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括至少一進風口以及一阻絕手段,且該阻絕手段形成於該殼體之該底面外側或該表面外側,用以阻絕由該底面或該表面排出之熱空氣進入該至少一進風口。
TW101212475U 2012-06-28 2012-06-28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TWM451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2475U TWM451566U (zh) 2012-06-28 2012-06-28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CN 201220370718 CN202837786U (zh) 2012-06-28 2012-07-27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2475U TWM451566U (zh) 2012-06-28 2012-06-28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1566U true TWM451566U (zh) 2013-04-21

Family

ID=47949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12475U TWM451566U (zh) 2012-06-28 2012-06-28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37786U (zh)
TW (1) TWM45156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7493B (zh) * 2014-10-31 2018-06-21 高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組合式光學鏡頭以及具有該組合式光學鏡頭的光學影像裝置
CN104460201A (zh) * 2014-12-12 2015-03-25 上海仪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激光投影机的散热装置
CN105353576A (zh) * 2015-11-25 2016-02-24 广景视睿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仪
JP7115125B2 (ja) * 2018-08-06 2022-08-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37786U (zh) 2013-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47998U (zh)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US9958760B2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with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TWI417635B (zh) 電子裝置及投影機
US8974062B2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TWI609228B (zh) 投影裝置及顯示系統
TWM467084U (zh)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TWI459123B (zh) 投影機冷卻裝置
JP2000019496A (ja) 光学装置
TW200812466A (en) Cooling module for use with a projection apparatus
CN202394030U (zh)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WO2016115934A1 (zh) Dlp微型投影机系统及其投影机模组
TWI381239B (zh) 投影系統
TW201106086A (en) Projector
TW201430478A (zh) 投影機冷卻裝置
TWM451566U (zh)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WO2016155117A1 (zh) 一种投影仪及其散热装置
CN101644881B (zh) 投影机
TWI447509B (zh) 投影機光機散熱裝置
TWI464521B (zh) 投影機冷卻裝置
TWI393989B (zh) 投影機
JPWO2018042816A1 (ja) 画像投影装置
JP6321148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7250295A (ja) 小型の画像投影装置
TWM486786U (zh) 光學投影裝置
JP6251895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