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6786U - 光學投影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投影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6786U
TWM486786U TW103201079U TW103201079U TWM486786U TW M486786 U TWM486786 U TW M486786U TW 103201079 U TW103201079 U TW 103201079U TW 103201079 U TW103201079 U TW 103201079U TW M486786 U TWM486786 U TW M48678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heat dissipation
heat
emitting diode
diode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1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Ching Kuo
Chih-Hao Yu
Shang-Yi Lin
Original Assignee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TW103201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6786U/zh
Publication of TWM4867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6786U/zh

Link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光學投影裝置
本創作係一種影像裝置,尤其關於一種光學投影裝置。
日常生活中,投影裝置經常被用來將圖文或影像資料投射放大於投射面上,令使用者觀看時具有視覺上的舒適性,輕鬆地達到娛樂之效果;而以往光學投影裝置所使用之光源乃是以高壓放電的原理製作,其不但耗電且體積大,一直是光學投影裝置設計上的瓶頸。不過近年來發光二極體(LED,Light-Emitting Diode)之發光功率及可達流明數值已被大幅提高,因此,以發光二極體作為光學投影裝置的光源已成為主要的趨勢。
請參閱圖1~圖3,圖1為習知光學投影裝置於一視角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光學投影裝置於另一視角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光學投影裝置的部分內部結構示意圖。光學投影裝置1係設置於由一第一座標軸(x1-x2)、一第二座標軸(y1-y2)以及一第三座標軸(z1-z2)所形成的空間中,且第一座標軸(x1-x2)、第二座標軸(y1-y2)以及第三座標軸(z1-z2)相互垂直,而光學投影裝置1是擺放在一安置面上,且安置面平行於由第一座標軸(x1-x2)以及第二座標軸(y1-y2)所形成的平面。
又,光學投影裝置1包括外殼10、顯示模組11、複 數個發光二極體單元12、光機殼體13、光管結構14、第一反射鏡15、第二反射鏡16、光學鏡頭17以及散熱模組18,且光機殼體13用以供該些發光二極體單元12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光管結構14、至少部份顯示模組11、第一反射鏡15以及第二反射鏡16;其中,光管結構14設置於顯示模組11以及複數個發光二極體單元12之間,而第一反射鏡15以及第二反射鏡16分別設置於光管結構14的入口端以及出口端,光學鏡頭17則設置於投射面9與顯示模組11之間。
其中,顯示模組11用以呈現影像畫面,而複數個發光二極體單元12用以提供複數個光束,且該些光束係經由一光處理程序(如合光動作)後投射至第一反射鏡15上,第一反射鏡15再引導該些光束從光管結構14的入口端入射至光管結構14中,使該些光束於該光管結構14中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且彼此相互混合後的光束從光管結構14的出口端輸出後會投射至第二反射鏡16上,第二反射鏡16再引導彼此相互混合後的光束往顯示模組11的方向行進,使得顯示模組11獲得所需光源,最後,光學鏡頭17再將顯示模組11的影像畫面投射至投射面9,使影像畫面被放大顯示於投射面9上。
再者,散熱模組18設置於光機殼體13外,並位於複數個發光二極體單元12的鄰近處,且外殼10的左側(即方向y2的一側)以及右側(即方向y1的一側)分別具有進風口101以及出風口102;其中,散熱模組18具有位在出風口102旁的風扇181,是以,當風扇181轉動時,進風口101以出風口102之間形成有複數氣流路徑,以將該複數個發光二極體單元12所產生的熱能往出風口102外排出。
特別說明的是,在習知的光學投影裝置1中,具有下列3項光學配置屬性:(1)發光二極體單元12所提供的光束是於經由二維傳導路徑後傳輸至顯示模組11,其中,二維傳導路徑是指傳導路徑C11~C17皆位在同一二維平面上,且該二維平面係平 行於由第一座標軸(x1-x2)以及第二座標軸(y1-y2)所形成的平面;(2)每一發光二極體單元12的光軸L11~L13,即每一發光二極體單元12的光學對稱軸,係共平面,且垂直於第一反射鏡15之鏡面的一第一法線L14以及垂直第二反射鏡16之鏡面的一第二法線L15皆平行於該共平面;(3)第一法線L14以及第二法線L15的向量皆是由在第一座標軸(x1-x2)上的分量以及在第二座標軸(y1-y2)上的分量所組成。
再者,現今電子設備均朝向輕、薄、短小的設計趨勢來符合人性的需求,因此光學投影裝置1也不例外地趨於微小化,俾能應用於3G手機、PDA等電子產品,亦或成為一種可隨身攜帶的微型投影裝置。然而,由於習知的光學投影裝置1大都呈長方體型,著實佔據不小的置放面積,並且在上述3項光學配置屬性的設計思維下,光學投影裝置1已面臨其置放面積無法再有效縮小的瓶頸。
此外,隨著發光二極體單元12所需的功率日漸提升,其運作時所產生的熱能亦隨之增加,使得光學投影裝置1內的溫度明顯攀升,而溫度的上升容易影響裝置內之相關電子元件的使用壽命與可靠性,並容易影響光學投影裝置1所能提供的流明度;因此,光學投影裝置1的散熱設計是影響其成像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是以,於兼顧散熱模組18的空間配置關係以及上述3項光學配置屬性的設計思維下,現今微型化的光學投影裝置1的光學鏡頭17大都僅能被偏向設置,也就是說,光學鏡頭17係偏向外殼10的左側(即偏向方向y2的一側),其如圖1、2所示;然而,人們喜歡的是具有對稱美學的產品,但習知微型化的光學投影裝置1並不符合人們的期待;而若是要將光學鏡頭17置中設計,就必須將光學投影裝置1的體積增大,才能提升散熱模組18之空間配置的設計彈性,但如此就與輕、薄、短小的設計理念相違背。
是以,習知光學投影裝置1仍具有改善的空間。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光學投影裝置,尤其係關於一種兼顧對稱美學、散熱效能以及輕、薄、短小的的光學投影裝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提供一種光學投影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個發光單元,用以輸出複數個光束,且每一該發光單元之光軸係位在同一平面上;一光管結構,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間;一第一反射鏡,鄰近於該光管結構之一入口端,用以導引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光管結構中,且該複數個光束於入射至該光管結構後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一第二反射鏡,鄰近於該光管結構之一出口端,用以導引彼此相互混合之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顯示模組;以及一光學鏡頭,設置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模組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其中,垂直於該第一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一法線平行於該平面,而垂直該第二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二法線穿過該平面。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散熱模組,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光學投影裝置係設置於由一第一座標軸、一第二座標軸以及一第三座標軸所形成的一空間中,且該第一座標軸、該第二座標軸以及該第三座標軸相互垂直;其中,該第一法線的向量係由在該第一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而該第二法線的向量係由在該第一座 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或由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或由在該第一座標軸上的分量、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抑或是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下方,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且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其中,因應該風扇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係由該外殼的前側往該外殼的後側流動;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外殼具有設置於該外殼之前側並位於該光學鏡頭之下方鄰近處的一進風口以及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並位於該顯示模組之鄰近處的一出風口,以使該散熱模組位於該進風口以及該出風口之間;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光學鏡頭大致位在該外殼之前側的一中心線上;其中,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的鄰近處,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朝該外殼之後方排出;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以及一光機殼體,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該光管結構、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該第一反射鏡與該第二反射鏡;其中,至少部份該散熱模組係固定於該ㄇ形框架內;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一光機殼體以及一功能電路板,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該光管結構、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該第一反射鏡與該第二反射鏡,而該功能電路板用以提供一電子功能;其中,該功能電路板係設置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另一側或一底邊;抑或是 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且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機殼體,且其大致至少圍繞於該風扇之二側面;其中,該顯示模組係位於該風扇之上方側面,而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則位於該風扇之一水平側面;抑或是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抑或是該顯示模組係包括一顯示元件以及一稜鏡,且該顯示元件用以顯示該影像畫面,而該稜鏡用以使入射至該稜鏡上的光束投射至顯示元件或穿過該稜鏡;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模組包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或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三熱管,且該第 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端分別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該第二熱管之一另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光學投影裝置,設置於由一第一座標軸、一第二座標軸以及一第三座標軸所形成的一空間中,且該第一座標軸、該第二座標軸以及該第三座標軸係相互垂直,該光學投影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個發光單元,用以輸出複數個光束;一光管結構,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間;一第一反射鏡以及一第二反射鏡,分別位於該光管結構的二端,且該第一反射鏡用以導引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光管結構中,使該複數個光束於入射至該光管結構後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而該第二反射鏡用以導引彼此相互混合之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顯示模組;以及一光學鏡頭,設置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模組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其中,該第一反射鏡具有垂直於其鏡面的一第一法線,該第二反射鏡具有垂直於其鏡面的一第二法線,且該第一法線的向量係由在該第一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而該第二法線的向量係由在該第一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或由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或由在該第一座標軸上的分量、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散熱模組,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每一該發光單元之光軸係位在同一平面上,且該第一法線平行於該平面,而該第二法線穿過該 平面;抑或是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其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下方,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且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其中,因應該風扇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係由該外殼的前側往該外殼的後側流動;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外殼具有設置於該外殼之前側並位於該光學鏡頭之下方鄰近處的一進風口以及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並位於該顯示模組之鄰近處的一出風口,以使該散熱模組位於該進風口以及該出風口之間;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光學鏡頭大致位在該外殼之前側的一中心線上;其中,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的鄰近處,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朝該外殼之後方排出;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以及一光機殼體,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該光管結構、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該第一反射鏡與該第二反射鏡;其中,至少部份該散熱模組係固定於該ㄇ形框架內;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一光機殼體以及一功能電路板,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該光管結構、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該第一反射鏡與該第二反射鏡,而該功能電路板用以提供一電子功能;其中,該功能電路板係設置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另一側或一底邊;抑或是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且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機殼體,且其大致至少圍繞於該風扇之二側面;其中,該顯示模組係位於該風扇之上方側面,而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則位於該風扇之一 水平側面;抑或是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抑或是該顯示模組係包括一顯示元件以及一稜鏡,且該顯示元件用以顯示該影像畫面,而該稜鏡用以使入射至該稜鏡上的光束投射至顯示元件或穿過該稜鏡;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模組包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或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三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端分別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該第二熱管之一另一端以及該第三熱 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光學投影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個發光單元,用以輸出複數個光束,且該複數個光束係於經由一三維傳導路徑後入射至該顯示模組;一光學鏡頭,設置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模組之間,用以將該影像畫面投射至該外殼之前方的一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一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且該風扇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下方,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以及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其中,因應該風扇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大致係由該外殼的前側往該外殼的後側流動,抑或由該外殼的後側往該外殼的前側流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管結構、一第一反射鏡以及一第二反射鏡,且該光管結構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間,而該第一反射鏡以及該第二反射鏡,分別位於該光管結構的二端,該第一反射鏡用以導引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光管結構中,使該複數個光束於入射至該光管結構後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該第二反射鏡用以導引彼此相互混合之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顯示模組;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光軸係位在同一平面上,且垂直於該第一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一法線平行於該平面,而垂直該第二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二法線穿過該平面;抑或是該外殼具有設置於該外殼之前側並位於該光學鏡頭之下方鄰近處的一進風口以及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並位於該顯示模組之鄰近處的一出風口,以使該散熱模組位於該進風口以及該出風口之 間;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光學鏡頭大致位在該外殼之前側的一中心線上;其中,該風扇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的鄰近處,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朝該外殼之後方排出;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以及一光機殼體,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其中,至少部份該散熱模組係固定於該ㄇ形框架內;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一光機殼體以及一功能電路板,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而該功能電路板用以提供一電子功能;其中,該功能電路板係設置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另一側或一底邊;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機殼體,其大致至少圍繞於該風扇之二側面,且該顯示模組係位於該風扇之上方側面,而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則位於該風扇之一水平側面;抑或是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抑或是該顯示模組係包括一顯示元件以及一稜鏡,且該顯示元件用以顯示該影像畫面,而該稜鏡用以使入射至該稜鏡上的光束投射至顯示元件或穿過該稜鏡;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模組包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散熱模組包括: 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或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三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端分別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該第二熱管之一另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光學投影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個發光單元,用以輸出複數個光束,且該複數個光束係於經由一三維傳導路徑後入射至該顯示模組;一光學鏡頭,設置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模組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一散熱模組,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以及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外殼具有設置於該外殼之前側並位於該光學鏡頭之下方鄰近處的一進風口以及設置於該外殼 之後側並位於該顯示模組之鄰近處的一出風口,以使該散熱模組位於該進風口以及該出風口之間。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管結構、一第一反射鏡以及一第二反射鏡,且該光管結構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間,而該第一反射鏡以及該第二反射鏡,分別位於該光管結構的二端,該第一反射鏡用以導引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光管結構中,使該複數個光束於入射至該光管結構後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該第二反射鏡用以導引彼此相互混合之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顯示模組;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光軸係位在同一平面上,且垂直於該第一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一法線平行於該平面,而垂直該第二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二法線穿過該平面;抑或是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下方,且因應該風扇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係由該外殼的前側往該外殼的後側流動;抑或是該光學鏡頭大致位在該外殼之前側的一中心線上,且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的鄰近處,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朝該外殼之後方排出;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以及一光機殼體,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而至少部份該散熱模組係固定於該ㄇ形框架內;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一光機殼體以及一功能電路板,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而該功能電路板用以提供一電子功能;其中,該功能電路板係設置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另一側或一底邊;抑或是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且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機殼體,且其大致至少圍繞於該風扇之二側面,且該顯示模組係位於 該風扇之上方側面,而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則位於該風扇之一水平側面;抑或是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抑或是該顯示模組係包括一顯示元件以及一稜鏡,且該顯示元件用以顯示該影像畫面,而該稜鏡用以使入射至該稜鏡上的光束投射至顯示元件或穿過該稜鏡;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模組包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或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三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端分別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 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該第二熱管之一另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光學投影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個發光單元,用以輸出複數個光束,且該複數個光束係於經由一三維傳導路徑後入射至該顯示模組;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一光學鏡頭,至少部份容置於該外殼內,且大致位在該外殼之前側的一中心線上,並用以將該影像畫面投射至該外殼之前方的一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以及一散熱模組,容置於該外殼內,並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的鄰近處,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朝該外殼之後方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管結構、一第一反射鏡以及一第二反射鏡,且該光管結構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間,而該第一反射鏡以及該第二反射鏡,分別位於該光管結構的二端,該第一反射鏡用以導引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光管結構中,使該複數個光束於入射至該光管結構後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該第二反射鏡用以導引彼此相互混合之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顯示模組;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光軸係位在同一平面上,且垂直於該第一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一法線平行於該平面,而垂直該第二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二法線穿過該平面;抑或是該風扇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下方,且因應該風扇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係由該外殼的前側往該外殼的後側流動;抑或是該外殼具有設置於該外殼之前側並位於該光學鏡頭之下方鄰近處的一進風口以及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並位於該顯示模組之鄰 近處的一出風口,以使該散熱模組位於該進風口以及該出風口之間;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以及一光機殼體,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且至少部份該散熱模組固定於該ㄇ形框架內;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一光機殼體以及一功能電路板,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而該功能電路板用以提供一電子功能;其中,該功能電路板係設置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另一側或一底邊;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機殼體,其大致至少圍繞於該風扇之二側面,且該顯示模組係位於該風扇之上方側面,而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則位於該風扇之一水平側面;抑或是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抑或是該顯示模組係包括一顯示元件以及一稜鏡,且該顯示元件用以顯示該影像畫面,而該稜鏡用以使入射至該稜鏡上的光束投射至顯示元件或穿過該稜鏡;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模組包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 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或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三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端分別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該第二熱管之一另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
1‧‧‧光學投影裝置
2‧‧‧光學投影裝置
9‧‧‧投射面
10‧‧‧外殼
11‧‧‧顯示模組
12‧‧‧發光二極體單元
13‧‧‧光機殼體
14‧‧‧光管結構
15‧‧‧第一反射鏡
16‧‧‧第二反射鏡
17‧‧‧光學鏡頭
18‧‧‧散熱模組
20‧‧‧外殼
21‧‧‧顯示模組
22‧‧‧發光單元
23‧‧‧光機殼體
24‧‧‧光管結構
25‧‧‧第一反射鏡
26‧‧‧第二反射鏡
27‧‧‧光學鏡頭
28‧‧‧散熱模組
29‧‧‧ㄇ形框架
101‧‧‧進風口
102‧‧‧出風口
201‧‧‧進風口
202‧‧‧出風口
211‧‧‧顯示元件
212‧‧‧稜鏡
221‧‧‧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222‧‧‧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223‧‧‧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281‧‧‧第一散熱手段
282‧‧‧第二散熱手段
283‧‧‧風扇
2811‧‧‧第一導熱件
2812‧‧‧第一熱管
2821‧‧‧第二導熱件
2822‧‧‧第二熱管
2823‧‧‧第三熱管
2813‧‧‧第一散熱鰭片組
2824‧‧‧第二散熱鰭片組
C11‧‧‧傳導路徑
C12‧‧‧傳導路徑
C13‧‧‧傳導路徑
C14‧‧‧傳導路徑
C15‧‧‧傳導路徑
C16‧‧‧傳導路徑
C17‧‧‧傳導路徑
C21‧‧‧傳導路徑
C22‧‧‧傳導路徑
C23‧‧‧傳導路徑
C24‧‧‧傳導路徑
C25‧‧‧傳導路徑
C26‧‧‧傳導路徑
C27‧‧‧傳導路徑
L11‧‧‧光軸
L12‧‧‧光軸
L13‧‧‧光軸
L14‧‧‧第一法線
L15‧‧‧第二法線
L21‧‧‧光軸
L22‧‧‧光軸
L23‧‧‧光軸
L24‧‧‧第一法線
L25‧‧‧第二法線
I‧‧‧中心線
x1‧‧‧方向
x2‧‧‧方向
y1‧‧‧方向
y2‧‧‧方向
z1‧‧‧方向
z2‧‧‧方向
圖1:係為習知光學投影裝置於一視角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2:係為圖1所示光學投影裝置於另一視角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3:係為圖1所示光學投影裝置的部分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係為本創作光學投影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5:係為圖4所示光學投影裝置於另一視角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6:係為圖4所示光學投影裝置的部分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7:係為圖6所示結構於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8:係為圖4所示光學投影裝置之部份內部結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9:係為圖8所示光機殼體及設置於其內之部份元件的部份結構示意圖。
圖10:係為圖9所示結構於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首先說明的是,本創作光學投影裝置係可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一三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裝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裝置,而上述各種投影裝置的投影技術應係為熟知本技藝人士所應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此外,下述光學投影裝置係設置於由一第一座標軸(x1-x2)、一第二座標軸(y1-y2)以及一第三座標軸(z1-z2)所形成的空間中,且第一座標軸(x1-x2)、第二座標軸(y1-y2)以及第三座標軸(z1-z2)相互垂直。
請參閱圖4~圖10,圖4為本創作光學投影裝置於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所示光學投影裝置於另一視角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4所示光學投影裝置的部分內部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所示結構於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4所示光學投影裝置之部份內部結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9為圖8所示光機殼體及設置於其內之部份元件的部份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9所示結構於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其中,為了更清楚示意光學投影裝置之光機殼體的內部結構,故僅以圖6~圖7示意光機殼體的外觀,其餘如圖9僅顯示第二反射鏡之前的光機殼體,而圖8~圖10未顯示光機殼體的外蓋。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光學投影裝置2係包括外殼20、顯示模組21、複數個發光二極體單元22、光機殼體23、光管結構 24、第一反射鏡25、第二反射鏡26、光學鏡頭27以及散熱模組28以及ㄇ形框架29,且顯示模組21包括用以顯示影像畫面的顯示元件211以及設置於顯示元件211前方(即方向x2)的稜鏡212;其中,外殼20用以容置顯示模組21、複數個發光單元22、光機殼體23、散熱模組28、ㄇ形框架29以及至少部份的光學鏡頭27,當光學投影裝置2運作時,外殼20是如圖4與圖5所示般擺放在一安置面上,且安置面平行於由第一座標軸(x1-x2)以及第二座標軸(y1-y2)所形成的平面。
此外,於本較佳實施例中,外殼20大致呈一球形體,且光學鏡頭27大致位在外殼20之前側(即方向x2的一側)的一中心線I上,但不以上述為限,熟知本技藝人士可依據實際應應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更設計。
再者,光學投影裝置2係為一單片式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其顯示元件211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而該些發光單元22包括用以輸出紅色光束的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1、用以輸出綠色光束的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2以及用以輸出藍色光束的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3。又,任一發光二極體單元22係可為一發光二極體晶片與一發光二極體電路板的組合,抑或是一發光二極體與一發光二極體電路板的組合。
又,於本較佳實施例中,ㄇ形框架29的凹口向上(朝向方向z2),且光機殼體23固定於ㄇ形框架29的右側(即方向y1的一側)外,並用以容置光管結構24、稜鏡212、第一反射鏡25、第二反射鏡26以及稜鏡212;其中,顯示元件211設置於光機殼體23的後側(即方向x1的一側),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1設置於光機殼體23的上側(即方向z2的一側),而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2與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3設置於光機殼體23的前側(即方向x2的一側),並位於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1的下方(即方向z1)。
其次,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1的光軸L21(即光學對稱軸)垂直於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2的光軸L22(即光學對稱軸) 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3的光軸L23(即光學對稱軸),而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1的光軸L21、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2的光軸L22以及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3的光軸L23係位在同一平面(以下稱光軸平面)上,即共平面,且光軸平面平行於由第一座標軸(x1-x2)以及第三座標軸(z1-z2)所形成的平面。
再者,光管結構24設置於顯示元件211以及該些發光二極體單元22之間,並呈直立式擺放,且第一反射鏡25以及第二反射鏡26分別設置於光管結構24的入口端以及出口端;其中,垂直於第一反射鏡25之鏡面的一第一法線L24的向量係由在第一座標軸(x1-x2)上的分量以及在第三座標軸(z1-z2)上的分量所組成,而垂直第二反射鏡26之鏡面的一第二法線L25的向量係由在第一座標軸(x1-x2)上的分量、在第二座標軸(y1-y2)上的分量以及在第三座標軸(z1-z2)上的分量所組成;是以,第一法線L24平行於光軸平面,而第二法線L25穿過光軸平面。
較佳者,光學投影裝置2更包括一功能電路板(圖中未標示),其用以提供至少一電子功能,如記憶卡讀取功能、通用串列匯流排(USB)讀取功能、喇叭功能等,且功能電路板可固定於ㄇ形框架29的左側(即方向y2的一側)外或ㄇ形框架29的底側(即方向z1的一側),但不以此為限。
接下來說明光學投影裝置2的投影過程。該些發光單元22所輸出的該些光束係經由一光處理程序(如合光動作)後投射至第一反射鏡25上,第一反射鏡25再引導該些光束從光管結構24的入口端入射至光管結構24中,使該些光束於該光管結構24中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且彼此相互混合後的光束從光管結構24的出口端輸出並投射至第二反射鏡26上,第二反射鏡26再引導彼此相互混合後的光束往稜鏡212的方向行進,以將該些光束投射到顯示元件211上,使顯示元件211獲得所需光源,最後,自顯示元件211射到稜鏡212的光束會穿過稜鏡212,使設置顯示模組21前方(即方向x2)的光學鏡頭27得以將顯 示元件211上的影像畫面投射至位於光學鏡頭27前方(即方向x2)的投射面上,進而使影像畫面被放大顯示於投射面。
基於上述的說明,該些發光單元22所提供的光束是經由三維傳導路徑後才傳輸至顯示模組21;詳言之,上述三維傳導路徑包括傳導路徑C21~傳導路徑C27,其中傳導路徑C21~傳導路徑C26皆是位在同一平面(以下稱傳導平面)上,且傳導平面平行於由第一座標軸(x1-x2)以及第三座標軸(z1-z2)所形成的平面,其如圖10所示,而傳導路徑C26則並非與上述傳導平面共平面,其如圖9所示。
除此之外,該些發光單元22在同步或分別輸出光束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能,特別是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1以及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2因其所需耗費功率相對較高,故所產生的熱能也就更多,是以,排解該些發光單元22所產生的熱能為散熱模組28的首要功用。
本創作光學投影裝置2的散熱模組28包括第一散熱手段281、第二散熱手段282以及風扇283,且第一散熱手段281設置於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1的鄰近處,並包括第一導熱件2811、第一熱管2812以及第一散熱結構,而第二散熱手段282設置於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2與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3的鄰近處,並包括第二導熱件2821、第二熱管2822、第三熱管2823以及第二散熱結構。
又,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散熱結構係為第一散熱鰭片組2813,且第一導熱件2811被安排設置並接觸於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1,並由高導熱係數的材質(如金屬)所製成,但不以此為限,故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1產生的熱能可被傳導至第一導熱件2811;其中,第一熱管2812係為一中空且兩端封閉的L形金屬管,且第一熱管2812的一端為一蒸發部,並固定於第一導熱件2811上,而第一熱管2812的另一端為一冷凝部,且於穿過第一散熱鰭片組2813後穿入位在ㄇ形框架29下側(即方向z1的一側) 的穿孔291而被固定,因此,第一散熱鰭片組2813以及部份的第一熱管2812是位在ㄇ形框架29中。
補充說明的是,蒸發部係用以被安排設置於溫度較高的環境,且該環境中的熱能係經由蒸發部傳導至第一熱管2812內,而第一熱管2812內的工作液體於吸收該熱能後蒸發成氣體,並接著由蒸發部擴散至冷凝部,由於冷凝部的溫度相對較低,使得氣體凝固回液體,同時熱能由冷凝部向外散出,而液體則透過毛細作用回流到蒸發部,如此完成一熱傳循環動作。是以,第一熱管2812具有將熱能由蒸發部傳導至冷凝部的功能,其詳細的工作原理係為熟知本技藝人士所應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而由以上的說明可知,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1所產生的熱能會於依序經由第一導熱件2811、第一熱管2812後傳導至第一散熱鰭片組2813處及其附近。
又,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二散熱結構係為第二散熱鰭片組2824,且第二導熱件2821被安排設置並接觸於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2以及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3,並由高導熱係數的材質(如金屬)所製成,但不以此為限,故於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2以及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3產生的熱能可被傳導至第二導熱件2821。
其中,第二熱管2822以及第三熱管2823皆係為中空且兩端封閉的金屬管,且第二熱管2822以及第三熱管2823的一端皆為蒸發部,並固定於第二導熱件2821上,而第二熱管2822以及第三熱管2823的另一端皆為冷凝部,且於穿過第二散熱鰭片組2824後分別穿入位在ㄇ形框架29左側(即方向y2的一側)的二穿孔292而被固定,因此,第二散熱鰭片組2824、部份的第二熱管2822以及部份的第三熱管2823是位在ㄇ形框架29中。
由於第二熱管2822以及第三熱管2823的工作原理相同於第一熱管2812的工作原理,故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2所產生的熱能會於依序經由第二導熱件2821以及第二熱管2822後傳導 至第二散熱鰭片組2824處及其附近,而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223所產生的熱能係於依序經由第二導熱件2821以及第三熱管2823後傳導至第二散熱鰭片組2824處及其附近。
再者,於本較佳實施例中,風扇283設置於外殼20後側(即方向x1的一側),且其上側(即方向z2的一側)表面以及右側(即方向y1的一側)表面大致被光機殼體23圍繞,也就是顯示模組21位在風扇283的上方(即方向z2),而複數個發光單元位在風扇283的右方(即方向y1);其中,外殼20具有一進風口201以及一出風口202,且進風口201設置在外殼20的前側(即方向x2的一側)並位於光學鏡頭27之下方(即方向z1)的鄰近處,而出風口202係設置在風扇283的後方(即方向x1),並位於外殼20的後側(即方向x1的一側)以及顯示元件211的鄰近處,如此一來,第一散熱鰭片組2813以及第二散熱鰭片組2824就位在進風口201以及出風口202之間,使得風扇283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可由外殼20的進風口201進入,並於穿過第一散熱鰭片組2813以及第二散熱鰭片組2824後往外殼20的出風口202流動,進而將集中於第一散熱鰭片組2813處及其附近的熱能以及集中於第二散熱鰭片組2824處及其附近的熱能從向外排出。
根據以上的說明可知,本創作係藉由設計各元件間的空間排列、角度及位置關係,使得發光單元22所輸出的光束是經由三維傳導路徑後才入射至顯示模組21,如此一來,不旦能夠令光學鏡頭27位在外殼20前側(即方向x2的一側)的中心線,而使光學投影裝置2符合對稱的美學,還能兼顧使光學投影裝置2具有優秀的散熱效能以及輕、薄、短小的外觀,實為一極具產業利用價值的創作。
惟,以上的說明僅為本創作光學投影裝置2中各元件間之空間排列、角度及位置關係的一種實施例,並不以此侷限本案之應用,熟知本技藝人士可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更設計。舉例來說,可變更設計為,垂直於第二反射鏡26 之第二法線的向量是由在第一座標軸(x1-x2)上的分量以及在第二座標軸(y1-y2)上的分量所組成,或由在第二座標軸(y1-y2)上的分量以及在第三座標軸(z1-z2)上的分量所組成,如此一來,亦可達成使發光單元22所輸出的光束須經由三維傳導路徑後才入射至顯示模組21的作用。
再舉例來說,可變更設計為,使外殼20之進風口201的位置與出風口202的位置對調,並且設計風扇283位在外殼20前側(即方向x2的一側)以鄰近於出風口202,使得風扇283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是由外殼20的後側(即方向x1的一側)往外殼20的前側(即方向x2的一側)流動,如此亦能將集中於第一散熱鰭片組2813處及其附近的熱能以及集中於第二散熱鰭片組2824處及其附近的熱能從向外排出。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21‧‧‧顯示模組
22‧‧‧發光單元
23‧‧‧光機殼體
24‧‧‧光管結構
25‧‧‧第一反射鏡
26‧‧‧第二反射鏡
27‧‧‧光學鏡頭
28‧‧‧散熱模組
29‧‧‧ㄇ形框架
211‧‧‧顯示元件
221‧‧‧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222‧‧‧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223‧‧‧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
281‧‧‧第一散熱手段
282‧‧‧第二散熱手段
283‧‧‧風扇
2811‧‧‧第一導熱件
2812‧‧‧第一熱管
2821‧‧‧第二導熱件
2822‧‧‧第二熱管
2823‧‧‧第三熱管
2813‧‧‧第一散熱鰭片組
2824‧‧‧第二散熱鰭片組

Claims (22)

  1. 一種光學投影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個發光單元,用以輸出複數個光束,且每一該發光單元之光軸係位在同一平面上;一光管結構,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間;一第一反射鏡,鄰近於該光管結構之一入口端,用以導引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光管結構中,且該複數個光束於入射至該光管結構後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一第二反射鏡,鄰近於該光管結構之一出口端,用以導引彼此相互混合之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顯示模組;以及一光學鏡頭,設置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模組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其中,垂直於該第一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一法線平行於該平面,而垂直該第二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二法線穿過該平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散熱模組,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係設置於由一第一座標軸、一第二座標軸以及一第三座標軸所形成的一空間中,且該第一座標軸、該第二座標軸以及該第三座標軸相互垂直;其中,該第一法線的向量係由在該第一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而該第二法線的向量係由在該第一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或由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或由在該第一座標軸上的分量、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抑或是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下方,用以將 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且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其中,因應該風扇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係由該外殼的前側往該外殼的後側流動;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外殼具有設置於該外殼之前側並位於該光學鏡頭之下方鄰近處的一進風口以及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並位於該顯示模組之鄰近處的一出風口,以使該散熱模組位於該進風口以及該出風口之間;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光學鏡頭大致位在該外殼之前側的一中心線上;其中,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的鄰近處,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朝該外殼之後方排出;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以及一光機殼體,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該光管結構、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該第一反射鏡與該第二反射鏡;其中,至少部份該散熱模組係固定於該ㄇ形框架內;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一光機殼體以及一功能電路板,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該光管結構、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該第一反射鏡與該第二反射鏡,而該功能電路板用以提供一電子功能;其中,該功能電路板係設置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另一側或一底邊;抑或是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且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機殼體,且其大致至少圍繞於該風扇之二側面;其中,該顯示模組係位於該風扇之上方側面,而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則位於該風扇之一水平側面;抑或是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 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抑或是該顯示模組係包括一顯示元件以及一稜鏡,且該顯示元件用以顯示該影像畫面,而該稜鏡用以使入射至該稜鏡上的光束投射至顯示元件或穿過該稜鏡;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模組包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或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三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端分別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該第二熱管之一另一端以及該第三熱 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
  6. 一種光學投影裝置,設置於由一第一座標軸、一第二座標軸以及一第三座標軸所形成的一空間中,且該第一座標軸、該第二座標軸以及該第三座標軸係相互垂直,該光學投影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個發光單元,用以輸出複數個光束;一光管結構,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間;一第一反射鏡以及一第二反射鏡,分別位於該光管結構的二端,且該第一反射鏡用以導引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光管結構中,使該複數個光束於入射至該光管結構後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而該第二反射鏡用以導引彼此相互混合之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顯示模組;以及一光學鏡頭,設置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模組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其中,該第一反射鏡具有垂直於其鏡面的一第一法線,該第二反射鏡具有垂直於其鏡面的一第二法線,且該第一法線的向量係由在該第一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而該第二法線的向量係由在該第一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或由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或由在該第一座標軸上的分量、在該第二座標軸上的分量以及在該第三座標軸上的分量所組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散熱模組,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其中每一該發光單元之光軸係位在同一平面上,且該第一法線平行於該平面,而該第二法線穿過該平面;抑或是 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其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下方,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且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其中,因應該風扇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係由該外殼的前側往該外殼的後側流動;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外殼具有設置於該外殼之前側並位於該光學鏡頭之下方鄰近處的一進風口以及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並位於該顯示模組之鄰近處的一出風口,以使該散熱模組位於該進風口以及該出風口之間;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光學鏡頭大致位在該外殼之前側的一中心線上;其中,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的鄰近處,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朝該外殼之後方排出;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以及一光機殼體,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該光管結構、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該第一反射鏡與該第二反射鏡;其中,至少部份該散熱模組係固定於該ㄇ形框架內;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一光機殼體以及一功能電路板,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該光管結構、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該第一反射鏡與該第二反射鏡,而該功能電路板用以提供一電子功能;其中,該功能電路板係設置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另一側或一底邊;抑或是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且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機殼體,且其大致至少圍繞於該風扇之二側面;其中,該顯示模組係位於該風扇之上方側面,而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則位於該風扇之一水平側面;抑或是 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抑或是該顯示模組係包括一顯示元件以及一稜鏡,且該顯示元件用以顯示該影像畫面,而該稜鏡用以使入射至該稜鏡上的光束投射至顯示元件或穿過該稜鏡;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模組包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或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三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端以 及該第三熱管之一端分別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該第二熱管之一另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
  11. 一種光學投影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個發光單元,用以輸出複數個光束,且該複數個光束係於經由一三維傳導路徑後入射至該顯示模組;一光學鏡頭,設置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模組之間,用以將該影像畫面投射至該外殼之前方的一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一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且該風扇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下方,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以及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其中,因應該風扇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大致係由該外殼的前側往該外殼的後側流動,抑或由該外殼的後側往該外殼的前側流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管結構、一第一反射鏡以及一第二反射鏡,且該光管結構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間,而該第一反射鏡以及該第二反射鏡,分別位於該光管結構的二端,該第一反射鏡用以導引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光管結構中,使該複數個光束於入射至該光管結構後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該第二反射鏡用以導引彼此相互混合之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顯示模組;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光軸係位在同一平面上,且垂直於該第一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一法線平行於該平面,而垂直該第二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二法線穿過該平面;抑或是該外殼具有設置於該外殼之前側並位於該光學鏡頭之下方鄰 近處的一進風口以及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並位於該顯示模組之鄰近處的一出風口,以使該散熱模組位於該進風口以及該出風口之間;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光學鏡頭大致位在該外殼之前側的一中心線上;其中,該風扇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的鄰近處,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朝該外殼之後方排出;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以及一光機殼體,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其中,至少部份該散熱模組係固定於該ㄇ形框架內;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一光機殼體以及一功能電路板,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而該功能電路板用以提供一電子功能;其中,該功能電路板係設置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另一側或一底邊;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機殼體,其大致至少圍繞於該風扇之二側面,且該顯示模組係位於該風扇之上方側面,而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則位於該風扇之一水平側面;抑或是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抑或是該顯示模組係包括一顯示元件以及一稜鏡,且該顯示元件用以顯示該影像畫面,而該稜鏡用以使入射至該稜鏡上的光束投射至顯示元件或穿過該稜鏡;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模組包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或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三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端分別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該第二熱管之一另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
  15. 一種光學投影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個發光單元,用以輸出複數個光束,且該複數個光束係於經由一三維傳導路徑後入射至該顯示模組;一光學鏡頭,設置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模組之間,用以投射該影像畫面至該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一散熱模組,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向外排出;以及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該散熱模組以及至少部份該光學鏡頭,且該外殼具有設置於該外殼之前側並位於該光學鏡頭之下方鄰近處的一進風口以及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並位於該顯示模組之鄰近處的一出風口,以使該散熱模組位於該進風口以及該出風口之間。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管結構、一第一反射鏡以及一第二反射鏡,且該光管結構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間,而該第一反射鏡以及該第二反射鏡,分別位於該光管結構的二端,該第一反射鏡用以導引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光管結構中,使該複數個光束於入射至該光管結構後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該第二反射鏡用以導引彼此相互混合之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顯示模組;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光軸係位在同一平面上,且垂直於該第一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一法線平行於該平面,而垂直該第二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二法線穿過該平面;抑或是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下方,且因應該風扇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係由該外殼的前側往該外殼的後側流動;抑或是該光學鏡頭大致位在該外殼之前側的一中心線上,且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的鄰近處,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朝該外殼之後方排出;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以及一光機殼體,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而至少部份該散熱模組係固定於該ㄇ形框架內;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一光機殼體以及一功能電路板,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 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而該功能電路板用以提供一電子功能;其中,該功能電路板係設置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另一側或一底邊;抑或是該散熱模組包括一風扇,且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機殼體,且其大致至少圍繞於該風扇之二側面,且該顯示模組係位於該風扇之上方側面,而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則位於該風扇之一水平側面;抑或是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抑或是該顯示模組係包括一顯示元件以及一稜鏡,且該顯示元件用以顯示該影像畫面,而該稜鏡用以使入射至該稜鏡上的光束投射至顯示元件或穿過該稜鏡;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模組包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或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三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端分別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該第二熱管之一另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
  19. 一種光學投影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複數個發光單元,用以輸出複數個光束,且該複數個光束係於經由一三維傳導路徑後入射至該顯示模組;一外殼,用以容置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一光學鏡頭,至少部份容置於該外殼內,且大致位在該外殼之前側的一中心線上,並用以將該影像畫面投射至該外殼之前方的一投射面,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以及一散熱模組,容置於該外殼內,並包括一風扇,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的鄰近處,用以將該複數個發光單元所產生之熱能朝該外殼之後方排出。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管結構、一第一反射鏡以及一第二反射鏡,且該光管結構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以及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間,而該第一反射鏡以及該第二反射鏡,分別位於該光管結構的二端,該第一反射鏡用以導引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光管結構中,使該複數個光束於入射至該光管結構後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該第二反射鏡用以導引彼此相互混合之該複數個光束入射至該顯示模組;其 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之光軸係位在同一平面上,且垂直於該第一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一法線平行於該平面,而垂直該第二反射鏡之鏡面的一第二法線穿過該平面;抑或是該風扇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下方,且因應該風扇運轉時所產生的複數氣流係由該外殼的前側往該外殼的後側流動;抑或是該外殼具有設置於該外殼之前側並位於該光學鏡頭之下方鄰近處的一進風口以及設置於該外殼之後側並位於該顯示模組之鄰近處的一出風口,以使該散熱模組位於該進風口以及該出風口之間;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以及一光機殼體,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且至少部份該散熱模組固定於該ㄇ形框架內;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凹口向上的一ㄇ形框架、一光機殼體以及一功能電路板,且該光機殼體固定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側外,並用以供該複數個發光單元設置於其上以及用以容置至少部份該顯示模組,而該功能電路板用以提供一電子功能;其中,該功能電路板係設置於該ㄇ形框架的一另一側或一底邊;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光機殼體,其大致至少圍繞於該風扇之二側面,且該顯示模組係位於該風扇之上方側面,而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則位於該風扇之一水平側面;抑或是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垂直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光軸;抑或是該顯示模組係包括一顯示元件以及一稜鏡,且該顯示元件用以顯示該影像畫面,而該稜鏡用以使入射至該稜鏡上的光束投射至顯示元件或穿過該稜鏡;抑或是該光學投影裝置係為一數位光學處理(DLP)投影裝置,且該顯示模組包括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單元包括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以及一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且該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一散熱結構,且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一散熱手段傳導至該第一散熱結構;一第二散熱手段,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並包括一第二散熱結構,且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所產生之至少部分熱能係經由該第二散熱手段而傳導至該第二散熱結構;以及一風扇,用以將該第一散熱結構之熱能以及該第二散熱結構之熱能向外排出。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光學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一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一熱管,且該第一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一熱管之一端設置於該紅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而該第一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及/或該第二散熱手段更包括一第二熱管以及一第三熱管,且該第二散熱結構係為一第二散熱鰭片組,其中,該第二熱管之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端分別設置於該綠色發光二極體單元與該藍色發光二極體單元之鄰近處,該第二熱管之一另一端以及該第三熱管之一另一端接觸於該第二散熱鰭片組。
TW103201079U 2014-01-17 2014-01-17 光學投影裝置 TWM4867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1079U TWM486786U (zh) 2014-01-17 2014-01-17 光學投影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1079U TWM486786U (zh) 2014-01-17 2014-01-17 光學投影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6786U true TWM486786U (zh) 2014-09-21

Family

ID=51945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1079U TWM486786U (zh) 2014-01-17 2014-01-17 光學投影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8678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1475A (zh) * 2018-09-07 2018-11-13 埃视森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
CN110967897A (zh) * 2018-09-28 2020-04-07 佳能株式会社 投影型显示装置
US11169433B2 (en) 2019-08-27 2021-11-09 Coretronic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1475A (zh) * 2018-09-07 2018-11-13 埃视森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
CN108811475B (zh) * 2018-09-07 2024-04-16 埃视森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光栅式3d视觉定位系统的散热导风装置
CN110967897A (zh) * 2018-09-28 2020-04-07 佳能株式会社 投影型显示装置
US11169433B2 (en) 2019-08-27 2021-11-09 Coretronic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47998U (zh)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TWM467084U (zh)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JP2006106682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を光源として使用するイメージプロジェクタ
JP2006208809A (ja) 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WO2016115934A1 (zh) Dlp微型投影机系统及其投影机模组
JPWO2004036308A1 (ja) 照明装置、排気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5637469B1 (ja) 画像投射装置
TWI235805B (en) Light source and projector
TWM438667U (en) Mini optical image device
JP2018155860A (ja) 冷却装置、光源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TWM486786U (zh) 光學投影裝置
JP6429257B2 (ja) 照明装置
JP2017227658A (ja) シール構造及び投影装置
US20120133907A1 (en) Cooling unit, cooling apparatus,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JP5565517B1 (ja) 冷却装置、冷却構造、画像投射装置、電子機器
JP2015005674A (ja) 冷却装置、画像投射装置、電子機器
JP5171295B2 (ja) 電気機器
TWM451566U (zh)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JP6321148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7250295A (ja) 小型の画像投影装置
TWI639339B (zh) 投影單元及應用其的投影裝置
JP2002189192A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JP2005338236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6251895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6243361A (ja) プロジェ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