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37786U -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37786U
CN202837786U CN 201220370718 CN201220370718U CN202837786U CN 202837786 U CN202837786 U CN 202837786U CN 201220370718 CN201220370718 CN 201220370718 CN 201220370718 U CN201220370718 U CN 201220370718U CN 202837786 U CN202837786 U CN 2028377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micro
optical device
radiating fin
fin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7071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正成
翁裕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wa Be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377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3778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包括光学引擎以及散热模块,且散热模块具有第一散热手段以及一第二散热手段,第一散热手段用以使部分热能由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第一表面向外排出,而第二散热手段用以使部分热能由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第二表面向外排出;其中,第一散热手段与第二散热手段中的至少一者包括一热管。本实用新型藉由设置至少两个散热手段,使得热能可由其不同表面向外排出,令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内各元件的空间配置与设计更具弹性。

Description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尤其关于一种具有散热模块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投影装置经常被用来将图文或影像数据投射放大于投射面上,令使用者观看时具有视觉上的舒适性,轻松地达到娱乐的效果。 
以往投影装置所使用的光源乃是以高压放电的原理制作,其不但耗电且体积大,一直是投影装置设计上的瓶颈。不过近年来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 Diode)的发光功率及可达流明数值已被大幅提高,因此,以发光二极管作为投影装置的光源已成为主要的趋势。然而,随着光源的功率及流明数日渐提升,其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亦随之增加,使得投影装置内的温度明显攀升,如此一来,容易影响投影装置内的相关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与可靠性;因此,投影装置的散热设计是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投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投影装置9具有壳体91、用以将影像画面向外投射的光学镜头92以及位于壳体91内的多个电子元件(图中未标示);其中,壳体91的侧面具有一通口911,且于通口911处设置有一垂直于壳体91的底面的风扇93,用以将壳体91内的热能向外排出。此外,传统的散热技术中,更会于投影装置9的热源处(如光源处,图中未标示)贴附一散热片(图中未标示),以提升散热效率。 
然而,上述仅以风扇及散热片作为投影装置的散热手段至少具有下列缺点: 
1.现今电子设备均有朝向轻、薄、短小的设计趋势来符合人性的需求,因此投影装置也不例外地趋于微小化,俾能应用于3G手机、PDA等电子产品,亦或成为一种可随身携带的微型投影装置。然而,微型投影装置因其内部空间 狭小,使得其内部的热流密度急剧上升,故传统的散热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今应有的散热需求。 
2.设置于壳体侧面的风扇于运作时会产生相当的噪音。 
因此,现有微型投影装置的散热设计仍亟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热管且将热能由不同表面向外排出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包括光学引擎以及散热模块,该光学引擎具有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该散热模块包括第一散热手段以及第二散热手段,该第一散热手段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一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一散热手段而被传导至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一第一表面处向外排出,且该第二散热手段设置于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二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二散热手段而被传导至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中不同于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处向外排出;其中,该第一散热手段与该第二散热手段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热管。 
较佳地,该第一散热手段包括第一热管、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一风扇,该第一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一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一表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抑或是该第一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一表面内侧与该第一风扇之间,以将集中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 
较佳地,该第二散热手段包括第二热管、第二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风扇,第二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二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二表面内侧与该第二风扇之间,抑或是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二表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以将集中于该第二散热鳍 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 
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一表面以及该第二表面分别为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一底面以及一侧面。 
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第一风扇之间以及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第二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少通过该第一热源以及该第二热源。 
较佳地,该第一热管穿过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一热管位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及/或该第二热管穿过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二热管位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 
较佳地,该第一热源或该第二热源中的至少一者为发光单元或电感。 
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微型投影装置,且该光学引擎还具有用以呈现一影像画面的显示元件以及光学镜头;其中,该发光单元提供光源予该显示元件,而该光学镜头位于一投射面与该显示元件之间,以投射该影像画面至该投射面,使该影像画面被显示于该投射面上。 
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抑或是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装置,抑或是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装置;其中,当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该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时,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抑或是三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且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镜(DMD)元件。 
较佳地,该发光单元至少包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 
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以及阻绝手段,且该阻绝手段形成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一表面外侧与该第二表面外侧中的至少一者,以阻绝由该第一表面及/或该第二表面排出的热空气进入该至少一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包括壳体、用以呈现一影像画面的显示元件、用以提供光源予该显示元件的多个发光单元、光学引擎电路板、光学镜头、多个热管以及多个风扇,该光学引擎电路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电感;该光学镜头位于一投射面与该显示元件之间,用以投射该影像画面至该投 射面,使该影像画面被显示于该投射面上;该多个热管中每一该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多个发光单元中的至少一者的邻近处或设置于该至少一电感的邻近处,且每一该热管的一第二端设置有一散热鳍片组;该多个风扇用以将集中于该多个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由该壳体的至少二不同表面向外排出。 
较佳地,该多个风扇包括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且该多个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抑或是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二风扇之间。 
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多个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少通过该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该至少一电感。 
较佳地,该多个热管中的至少一热管穿过相对应的散热鳍片组,且该至少一热管位于相对应的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 
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抑或是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装置,抑或是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装置;其中,当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该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时,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抑或是三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且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镜(DMD)元件。 
较佳地,该壳体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以及阻绝手段,且该阻绝手段形成于该壳体外侧,以阻绝由该壳体排出的热空气进入该至少一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包括壳体、光学引擎以及散热模块,该壳体的厚度不超过3.2公分;该光学引擎具有至少一热源;该散热模块包括至少一热管以及至少两风扇,且该至少一热管中每一该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至少一热源中的至少一者的邻近处,而该至少一热管中每一热管的一第二端设置有一散热鳍片组;其中,该至少两风扇用以将集中于该些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由该壳体的至少二不同表面向外排出。 
较佳地,该至少两风扇包括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且该些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抑或是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以及该第二风扇之间。 
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热源包括一发光单元以及一电感;其中,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至少两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少通过该发光单元以及该电感。 
较佳地,该至少一热管穿过相对应的散热鳍片组,且该至少一热管位于相对应的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 
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微型投影装置,且该光学引擎包括用以提供光源予该显示元件的发光单元、用以呈现一影像画面的显示元件以及光学镜头;其中,该光学镜头位于一投射面与该显示元件之间,用以投射该影像画面至该投射面,使该影像画面被显示于该投射面上。 
较佳地,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抑或是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装置,抑或是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装置;其中,当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该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时,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抑或是三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且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镜(DMD)元件。 
较佳地,该壳体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以及阻绝手段,且该阻绝手段形成于该壳体外侧,以阻绝由该壳体排出的热空气进入该至少一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包括壳体、光学引擎以及散热模块,该光学引擎具有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该散热模块包括第一散热手段以及第二散热手段,该第一散热手段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一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一散热手段而被传导至该壳体的一底面处向外排出,且该第二散热手段设置于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二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二散热手段而被传导至该壳体中不同于该底面的 一表面处向外排出。 
较佳地,该第一散热手段包括第一热管、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一风扇,该第一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一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该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以将集中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 
较佳地,该第二散热手段包括第二热管、第二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风扇,第二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二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壳体的该表面与该第二风扇之间,抑或是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该表面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以将集中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 
较佳地,该壳体更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第一风扇之间以及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第二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少通过该第一热源以及该第二热源。 
较佳地,该第一热管穿过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一热管位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及/或该第二热管穿过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二热管位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 
较佳地,该壳体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以及阻绝手段,且该阻绝手段形成于该壳体的该底面外侧或该表面外侧,以阻绝由该底面或该表面排出的热空气进入该至少一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透过至少两个散热手段使得各热源的热能能够有效率的由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不同表面向外排出,并且透过热管及其转弯处的夹角的角度,而能将热源的热能移转传导至适当的热集中处,如此使得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内的各元件的空间配置与设计更为弹性,进而使微型光学影像装置更为轻、薄、短小;且因本实用新型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厚度能够不超过3.2公分,故藉由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可轻易突破目前现有技术受限于散热问题而无法再进一步降低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厚度的技术困境。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将部分的风扇以平躺的方式设置于壳体的底面,因此风扇噪音能够被抑制而减少被传送至使用者耳朵的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投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分结构仰视图。 
图5: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分结构并包括上盖在内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气流路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结构仰视图。 
图10:为图7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气流路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另一视角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是泛指各种具有发光单元且于运作时会产生高热流密度的微型影像装置,如照明装置、监控装置等,以下将以微型投影装置作为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但不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畴。其中,微型投影装置可为一单片式数字光学处(DLP)投影装置、一三片式数字光学处(DLP)投影装置、一反射式液晶(LCOS)投影装置,抑或是一穿透式液晶(LCD)投影装置,惟上述各种投影装置的投影技术应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应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 
请参阅图2~图6,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更清楚示意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内部结构,故图2中并未显示壳体的上盖,而壳体的上盖另于图5中显示),图3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分结构仰视 图,图5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部分结构并包括上盖在内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图2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气流路径示意图。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包括壳体11(含上盖115)、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11内的光学引擎12以及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11内的散热模块13,且光学引擎12具有显示元件121、多个发光单元122、光学镜头123以及光学引擎电路板124;其中,显示元件121是用以呈现影像画面,而多个发光单元122用以提供光源,且其所提供的光源经由一光处理程序(如合光动作及/或混光动作)后会照射在显示元件121上;又,光学镜头123位于一投射面8与显示元件121之间,用以将显示元件121上的影像画面投射至投射面8,使影像画面被放大显示于投射面8上;此外,光学引擎电路板124是用以提供驱动电路使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能够于被导通电力后开始运作,且光学引擎电路板124上具有多个电子元件,如电感1241。 
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为一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DLP)投影装置,且其显示元件121为一数字微型反射镜(DMD)元件,而该多个发光单元122包括一用以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1、一用以输出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2以及一用以输出蓝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3。又,任一发光二极管单元可为一发光二极管芯片与一发光二极管电路板的组合,抑或是一发光二极管与一发光二极管电路板的组合。 
又,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散热模块13至少包括一第一散热手段131以及一第二散热手段132,第一散热手段131是用以将光学引擎12所产生的部分热能由壳体11的第一表面111处的出风口1111向外排出,而第二散热手段132是用以将光学引擎12所产生的另一部分热能由壳体11的第二表面112处的出风口1121向外排出。 
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壳体11的第一表面111以及第二表面112分别为壳体的底面以及侧面(例如,为前方表面),且第一散热手段131包括第一导热件1311、第一热管1312、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以及第一风扇1314;其中,第一导热件1311被安排设置于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的第一热源(以本实施例为例,其为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1,并请参阅后续的详细说明)以及第一热管 131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热源以及第一热管1312的第一端接触,而第一热管1312的第二端接触于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此外,第一风扇1314是以平躺的方式设置于壳体11的第一表面111内侧,并位于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的下方;以本实施例而言,第一风扇1314是位于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与第一表面111之间。 
另一较佳作法(图未示出),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于参阅本实用新型后,显亦可提出包括将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改设置于第一风扇1314与第一表面111之间在内的任何其它均等的设计或变化。 
又,第一导热件1311是由高导热系数的材质(如金属)所制成,抑或是为一散热片,用以供第一热源的热能被传导至第一导热件1311,而与第一导热件1311接触的第一热管1312为一中空且两端封闭的金属管,且其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分别为一蒸发部以及一冷凝部。 
一般而言,蒸发部是用以被安排设置于温度较高的环境,且该环境中的热能经由蒸发部传导至第一热管1312内,而第一热管1312内的工作液体于吸收该热能后蒸发成气体,并接着由蒸发部扩散至冷凝部,由于冷凝部的温度相对较低,使得气体凝固回液体,同时热能由冷凝部向外散出,而液体则透过毛细作用回流到蒸发部,如此完成一热传循环动作。是以,第一热管1312具有将热能由蒸发部传导至冷凝部的功能,其详细的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应知悉,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 
由以上说明可知,第一热源所产生的热能会于依序经由第一导热件1311、第一热管1312后传导至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处及其附近,此时,集中于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处及其附近的热能则透过第一风扇1314的作用而从壳体115的第一表面111处的出风口1111向外排出。 
较佳者,第一热管1312是穿过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且位于第一散热鳍片组1313的一中心线L1或其邻近处,如此更能够加速第一散热手段131的散热效率。 
再者,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散热手段132包括第二导热件1321、第二热管1322、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第二风扇1324以及第三风扇1325;其中, 第二导热件1321被安排设置于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的第二热源(以本实施例为例,其为输出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1222以及输出蓝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3,并请参阅后续的详细说明)与第二热管1322之间,且分别与第二热源以及第二热管1322的第一端接触,而第二热管1322的第二端接触于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此外,第二风扇1324以及第三风扇1325以站立的方式设置于壳体的第二表面112内侧,且皆相对于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设置,即第二风扇1324以及第三风扇1325是位于壳体的第二表面112与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之间。 
又,第二导热件1321是由高导热系数的材质(如金属)所制成,抑或是为一散热片,用以供第二热源的热能被传导至第二导热件1321,而与第二导热件1321接触的第二热管1322亦为一中空且两端封闭的金属管,且其第一端以及第二端分别为一蒸发部以及一冷凝部;其中,第二热管1322的工作原理相同于第一热管1312的工作原理,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 
是以,第二热源所产生的热能会于依序经由第二导热件1321、第二热管1322后传导至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处及其附近,此时,集中于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处及其附近的热能则透过第二风扇1324以及第三风扇1325的作用而从壳体的第二表面112处的出风口1121向外排出。 
较佳者,第二热管1322穿过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且位于第二散热鳍片组1323的一中心线L2或其邻近处,如此更能够加速第二散热手段132的散热效率。 
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热源为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1,而第二热源为输出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1222以及输出蓝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3;详言之,当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开始工作时,发光单元122会同步或分别地输出光源,并且于输出光源的同时产生热能,特别是输出红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1以及输出绿色光束的发光二极管单元1222因其所需耗费功率相对较高,故所产生的热能也就更多,是以,排解发光单元122所产生的热能为散热模块的首要功用。 
然而,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的热源可能并不仅限于发光单元122,如光学引擎电路板124上的多个电感1241以及显示元件121亦可能因运作过程而出现相当的热量而成为热源,是以,根据以上实施例所得到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可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而进行任何均等的变化设计,如将电感1241、显示元件121或其它热源的热能透过热管而移转而传导至多个适当的热集中处,再由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的不同表面向外排出。 
此外,为了使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具有更佳的散热效率,于本实施例中,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的壳体11具有多个穿孔用以作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的进风口113,且故在第一风扇1314、第二风扇1324以及第三风扇1325的作动下,该些进风口113与壳体11的第一表面111处的出风口1111之间以及该些进风口113与壳体11的第二表面112处的出风口1121之间会形成多个气流路径;其中,藉由如本实用新型所示,适当的安排该些进风口113与该些出风口1111、1121的位置,即可使该些气流路径经过每一热源的邻近处及/或其热能可被转移至的热集中处,进而使带有热能的空气往壳体11外排出;其相关的热流分析结果,则如图6所示虚线处。 
请参阅图7~图10,图7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了更清楚示意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内部结构,故壳体上盖未显示),图8为图7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结构仰视图,图10为图7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气流路径示意图。 
其中,本实施例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2大致类似于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而本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风扇2324以及第三风扇2325所摆设的位置,使得第二散热鳍片组2323是位于壳体21的前方表面212以及第二风扇2324与第三风扇2325之间。此外,进风口213设置于壳体的背面。 
同样地,发光二极管单元2222、2223所产生的热能会于依序经由第二导热件2321、第二热管2322后传导至第二散热鳍片组2323处及其附近,此时,集中于第二散热鳍片组2323处及其附近的热能则透过第二风扇2324以及第三风扇2325的作用而从壳体21的侧面212处的出风口2121向外排出。 
再者,本较佳实施例与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还在于,壳体21的底面211还设置有阻绝手段24以及进风口214,较佳者,阻绝手段24为一延伸性 壁体,形成且凸出于壳体21的底面211,且进风口214位于第二风扇2324以及第三风扇2325下方的邻近处;其中,阻绝手段24是用以阻绝从壳体21的底面211处的出风口2111向外排出的热空气再从进风口214进入壳体21内,是以,由进风口214进入壳体21内的空气大都为冷空气,有效增加第二风扇2324以及第三风扇2325的散热效率。此外,藉由适当地设置阻绝手段24的所在位置,更有利于提升将热空气阻绝以免其再次进入壳体21的效果。 
同样地,于本较佳实施例中,该些进风口213、214与壳体21的第一表面(底面)211处的出风口2111之间以及该些进风口213、214与壳体21的第二表面(侧面)212处的出风口2121之间会形成多个气流路径;其中,藉由如本实用新型所示,适当的安排该些进风口213、214与该些出风口2111、2121的位置,即可使该些气流路径经过每一热源的邻近处及/或其热能可被转移至的热集中处,进而使带有热能的空气往壳体21外排出;其相关的热流分析结果,则如图10所示虚线处。 
请参阅图11~图12,图11为本实用新型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于另一视角的外观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3大致类似于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者,在此即不再予以赘述。其中,微型光学影像装置3的壳体31的另一侧面312(例如,为一左侧侧面)处以及壳体31的底面311处亦分别具有出风口3121以及出风口3111供微型光学影像装置3内热能向外排出。 
根据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透过至少两个散热手段使得各热源的热能能够有效率的由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不同表面向外排出,并且透过热管及其转弯处的夹角的角度,而能将热源的热能移转传导至适当的热集中处,如此使得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内的各元件的空间配置与设计将更为弹性,进而使微型光学影像装置更为轻、薄、短小,特别说明的是,目前已知现有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最低厚度为3.2公分,而如上所述实施例中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的厚度能够不超过3.2公分,也就是说,藉由前述微型光学影像装置1的设计,将可轻易突破目前现有技术受限于散热问题而无法再进一步降低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厚度的技术困境。 
此外,虽然风扇在运转时会产生噪音,但由于本实用新型将部分的风扇以平躺的方式设置于壳体的底面,因此噪音能够被抑制而减少被传送至使用者耳朵的程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30)

1.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学引擎,具有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以及
散热模块,包括第一散热手段以及第二散热手段,该第一散热手段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一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一散热手段而被传导至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一第一表面处向外排出,且该第二散热手段设置于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二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二散热手段而被传导至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中不同于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处向外排出;其中,该第一散热手段与该第二散热手段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热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手段包括第一热管、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一风扇,该第一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一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一表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抑或是该第一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一表面内侧与该第一风扇之间,以将集中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散热手段包括第二热管、第二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风扇,第二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二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二表面内侧与该第二风扇之间,抑或是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二表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以将集中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一表面以及该第二表面分别为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一底面以及一侧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 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第一风扇之间以及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第二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少通过该第一热源以及该第二热源。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管穿过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一热管位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及/或该第二热管穿过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二热管位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源或该第二热源中的至少一者为发光单元或电感。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微型投影装置,且该光学引擎还具有用以呈现一影像画面的显示元件以及光学镜头;其中,该发光单元提供光源予该显示元件,而该光学镜头位于一投射面与该显示元件之间,以投射该影像画面至该投射面,使该影像画面被显示于该投射面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抑或是反射式液晶投影装置,抑或是穿透式液晶投影装置;其中,当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该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时,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抑或是三片式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且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镜元件。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单元至少包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以及阻绝手段,且该阻绝手段形成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的该第一表面外侧与该第二表面外侧中的至少一者,以阻绝由该第一表面及/或该第二表面排出的热空气进入该至少一进风口。
12.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用以呈现一影像画面的显示元件; 
多个发光单元,用以提供光源予该显示元件;
光学引擎电路板,其上设置有至少一电感;
光学镜头,位于一投射面与该显示元件之间,用以投射该影像画面至该投射面,使该影像画面被显示于该投射面上;
多个热管,每一该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多个发光单元中的至少一者的邻近处或设置于该至少一电感的邻近处,且每一该热管的一第二端设置有一散热鳍片组;以及
多个风扇,用以将集中于该多个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由该壳体的至少二不同表面向外排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风扇包括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且该多个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抑或是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二风扇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多个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少通过该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该至少一电感。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热管中的至少一热管穿过相对应的散热鳍片组,且该至少一热管位于相对应的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抑或是反射式液晶投影装置,抑或是穿透式液晶投影装置;其中,当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该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时,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抑或是三片式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且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镜元件。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以及阻绝手段,且该阻绝手段形成于该壳体外侧,以阻绝由该壳 体排出的热空气进入该至少一进风口。
18.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中,该壳体的厚度不超过3.2公分;
光学引擎,具有至少一热源;以及
散热模块,包括至少一热管以及至少两风扇,且该至少一热管中每一该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至少一热源中的至少一者的邻近处,而该至少一热管中每一热管的一第二端设置有一散热鳍片组;
其中,该至少两风扇用以将集中于该些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由该壳体的至少二不同表面向外排出。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两风扇包括第一风扇以及第二风扇,且该些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抑或是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且该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壳体的一侧面内侧以及该第二风扇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热源包括一发光单元以及一电感;其中,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至少两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少通过该发光单元以及该电感。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热管穿过相对应的散热鳍片组,且该至少一热管位于相对应的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微型投影装置,且该光学引擎包括用以提供光源予该显示元件的发光单元、用以呈现一影像画面的显示元件以及光学镜头;其中,该光学镜头位于一投射面与该显示元件之间,用以投射该影像画面至该投射面,使该影像画面被显示于该投射面上。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光学影 像装置为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抑或是反射式液晶投影装置,抑或是穿透式液晶投影装置;其中,当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该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时,该微型光学影像装置为单片式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抑或是三片式数字光学处理投影装置,且该显示元件为数字微型反射镜元件。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以及阻绝手段,且该阻绝手段形成于该壳体外侧,以阻绝由该壳体排出的热空气进入该至少一进风口。
25.一种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光学引擎,具有第一热源以及第二热源;以及
散热模块,包括第一散热手段以及第二散热手段,该第一散热手段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一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一散热手段而被传导至该壳体的一底面处向外排出,且该第二散热手段设置于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以使该第二热源所产生的至少部分热能经由该第二散热手段而被传导至该壳体中不同于该底面的一表面处向外排出。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手段包括第一热管、第一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一风扇,该第一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一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一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一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该底面内侧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之间,以将集中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散热手段包括第二热管、第二散热鳍片组以及第二风扇,第二热管的一第一端设置于该第二热源的邻近处,而该第二热管的一第二端接触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其中,该第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壳体的该表面与该第二风扇之间,抑或是该第二风扇设置于该壳体的该表面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之间,以将集中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及其附近的热能向外排出。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更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且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第一风扇之间以及该至少一进风口与该 第二风扇之间形成有多个气流路径,且该些气流路径至少通过该第一热源以及该第二热源。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管穿过该第一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一热管位于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及/或该第二热管穿过该第二散热鳍片组,且该第二热管位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的一中心线或其邻近处。
3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微型光学影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还包括至少一进风口以及阻绝手段,且该阻绝手段形成于该壳体的该底面外侧或该表面外侧,以阻绝由该底面或该表面排出的热空气进入该至少一进风口。 
CN 201220370718 2012-06-28 2012-07-27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3778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2475U TWM451566U (zh) 2012-06-28 2012-06-28 微型光學影像裝置
TW101212475 2012-06-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37786U true CN202837786U (zh) 2013-03-27

Family

ID=47949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7071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37786U (zh) 2012-06-28 2012-07-27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37786U (zh)
TW (1) TWM451566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0201A (zh) * 2014-12-12 2015-03-25 上海仪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激光投影机的散热装置
CN105353576A (zh) * 2015-11-25 2016-02-24 广景视睿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仪
TWI627493B (zh) * 2014-10-31 2018-06-21 高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組合式光學鏡頭以及具有該組合式光學鏡頭的光學影像裝置
JP2020024244A (ja) * 2018-08-06 2020-0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7493B (zh) * 2014-10-31 2018-06-21 高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組合式光學鏡頭以及具有該組合式光學鏡頭的光學影像裝置
CN104460201A (zh) * 2014-12-12 2015-03-25 上海仪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激光投影机的散热装置
CN105353576A (zh) * 2015-11-25 2016-02-24 广景视睿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仪
JP2020024244A (ja) * 2018-08-06 2020-0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115125B2 (ja) 2018-08-06 2022-08-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1566U (zh) 2013-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37785U (zh)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CN203287677U (zh)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CN202394030U (zh)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CN101963743B (zh) 投影机
US10827153B2 (en) Projection device
CN108508686B (zh) 投影装置及显示系统
CN202837786U (zh) 微型光学影像装置
JPWO2016121028A1 (ja) 冷却装置、投写型表示装置、および冷却方法
US20180364552A1 (en) Projector
CN204515333U (zh) 用于投影显示的新型光源装置
WO2016115934A1 (zh) Dlp微型投影机系统及其投影机模组
CN205994516U (zh) 光源装置、束光器和医疗设备
JP4657242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CN110687739A (zh) 激光投影设备
CN109690399A (zh) 投射式显示装置
WO2016155117A1 (zh) 一种投影仪及其散热装置
JP2010197500A (ja) 発光装置及び光源装置並びにこの光源装置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
CN211348936U (zh) 侧入式发光平面灯
CN103995422A (zh) 投影机灯泡的冷却机构
TWI715854B (zh) 光閥散熱裝置及投影機
CN203941370U (zh) 投影机灯泡的冷却机构
JP2005079066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CN209570789U (zh) 投影机
CN204856017U (zh) 投影机灯体的防尘散热结构
JP2009038144A (ja) シールドケース及び電子部品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Termination date: 20130727